行政审判工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0:54:44

行政审判工作

行政审判工作范文篇1

近年来,各地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积极开展行政诉讼案件审判和非诉行政案件审查执行工作,依法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为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行政审判工作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还相当突出,严重制约了行政审判工作的开展。

(一)行政相对人的诉讼意识较为薄弱。随着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相应提高,“民”告“官”的案件也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从总体上来看,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诉讼意识还相对薄弱。一是不知告。一些相对人对行政诉讼知识知之甚少,在自身利益受到行政机关不法行为侵害后,不懂得通过行政诉讼的途径寻求保护,不懂得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行政诉讼,不懂得如何通过行政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的“信访不信法”,往往到党委、政府缠访甚至群访,而不依法通过诉讼来解决。二是不愿告。由于受长期的“民不与官斗”观念的影响,行政相对人不愿成为行政机关眼中的“刁民”,在发生行政纠纷后往往不愿将政府或其部门告上法庭。还有些相对人认为:“民”与“官”双方地位不平等,怕“官官相护”,从而对行政诉讼信心不足,这也是相对人不愿告的一个原因。三是不敢告。由于行政机关掌握着强势权力,有的相对人害怕因行政诉讼而遭到行政机关的加重处罚,或是在案件之后遭到报复,因而对行政诉讼存有畏惧或顾虑。

(二)行政机关的配合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看来,近年来行政机关对行政审判的配合程度在提高,但不协调的情况也仍然存在。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受传统“人治”观念的影响,行政机关往往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对行政权受到行政诉讼的约束和审查还不太习惯,对行政机关成为被告有时还不太理解,有的还将司法审查看作是行政权的障碍或“紧箍咒”。二是抵触司法审查。一些行政机关对法院的行政审判存有一定程度的对立情绪,配合程度不是太高。极个别行政机关不予配合,不答辩、不应诉、不出庭、不举证,变相对抗司法权的现象还有所存在。三是行政首长出庭率低。由于认为与百姓对簿公堂失身份、丢面子,加之害怕败诉或是重视不够,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少之又少,行政一把手出庭应诉或是旁听则几乎没有,出庭应诉的大多是单位法制部门负责人或工作人员,有的行政机关只是委托律师出庭而本单位无人出庭。

(三)公正司法受到相关因素干扰。一是行政干预依然存在。相当一些行政诉讼案件在审判中会不同程度的遇到来自公权力的干预,行政机关通过自身的权力或是个人关系来施加影响,甚至请出相关领导说情打招呼,干扰了法院独立审判和公正裁决。二是群体性、同类性案件较为棘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方面的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而这些案件大多为集团性诉讼,涉及为数众多的行政相对人,处理稍有不慎容易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而在处理同类案件上,平衡难度大、难掌握;特别是在处理涉及历史遗留问题的案件上,容易导致“翻烧饼”,而这个成本往往很大,也是行政机关难以承受的。三是涉及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案件难以裁决。一些地方政府或是行政机关在实施一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中作出了违法行为,或是行政行为存有严重瑕疵,如果判决行政败诉则会影响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大幅增加工程项目的成本,此类案件令法院处于两难境地。

(四)非诉审查执行存在许多困难。一是缺乏执行基础。一些非诉执行案件基本不具备执行的基础,执行难度非常大。如计划生育方面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一方面社会抚养费高达数万元,而另一方面超生家庭往往比较穷,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且其中相当一些为在外打工人员,难以执行。当然,同时也存在恶意转移、处置财产以逃避执行的情况。二是执法不公引起攀比。主要是由于行政机关在同类违章中仅仅处罚其中部分而引起的,突出表现在违章建筑强拆上。在数量众多且相邻的违章建筑中,行政机关有时只处罚了其中一户或几户,或是只申请强拆其中几户甚至一户,以至相对人心理不平衡,同时从执行者的角度来看也显失公平。这类案件有的被审查后裁定不予执行,有的虽符合执行条件但往往难以执行。三是对抗执法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执行触及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加之少数相对人法制意识淡薄、素质不高,暴力抗法的情况时有发生,稍有不慎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引发重大社会事件。四是执行效率有待提高。一些非诉案件的审查执行周期较长,执行效率不是很高,影响了行政效率特别是影响了对一些违章违法行为的处罚效果。

不难发现,行政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工作方面的原因,也有环境方面的原因。做好行政审判工作,需要各级法院奋发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行政审判的认识。要统一各级法院自身的思想,进一步重视行政审判工作,将行政审判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从建设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全局,高度重视抓好行政审判工作,从各个方面予以保障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发挥行政审判在支持改革、保障发展、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宣传行政诉讼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增强公民的行政诉讼意识,使相对人在遭受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侵害后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尤其是行政首长的宣传教育,使行政首长认识到配合行政审判特别是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是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是塑造行政机关良好形象的需要,是维护司法权威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打造精品案例并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为行政审判人员的审案进行指导,为行政相对人的诉讼进行示范,为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提供借鉴。要加大对行政审判工作成绩、做法、成效的宣传,使更多的人更多地了解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以行政审判的公正取信于民,以行政审判的服务赢得行政机关的配合,以行政审判的实绩在社会上树立权威和公信力。总之,要努力营造法院自身重视、行政相对人信任、行政机关配合、全社会关注的良好环境。

(二)强化沟通,实现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监督行政行为是行政审判的主要职能,而支持依法行政是行政审判的主要目的。二者的有机统一也是建设法治盐城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级法院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联系,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定期帮助行政机关举办讲座或培训,从行政审判的角度指导执法人员如何依法行政、如何避免和减少违法行政行为;可通过事前行政机关搜集问题、现场执法人员提出问题、行政审判人员带着问题等诸多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要通过个案专题报告、定期工作通报、行政司法联席会议等途径和方式,积极向政府及其部门建言献策,帮助行政机关指出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要根据办案实践,积极发挥司法建议的重要作用,向行政机关提出既符合法律规定、又切合实际、而且具有较高质量的司法建议,确保行政机关当一次被告、长一次知识,依法行政水平得到一次提高。总之,要在良性互动中,促进行政机关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赢得行政机关对行政审判的支持,也使行政审判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行政审判工作范文篇2

20*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我院行政审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根本方向,坚持维护与监督并举,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创新思路,迎难而上,积极履行审判职能,着力化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审判难题,努力预防和减少行政纠纷,为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我市经济社会持续腾飞发挥了积极作用。20*年,我院行政审判庭再次被授予“全省行政审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一、基本情况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和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结合本市和本院实际,我院行政审判庭负责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审查和执行。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提起的诉讼。非诉行政执行是法院根据行政主体的申请,通过执行程序实现生效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执行,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必须进行非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

行政诉讼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服务大局、维护稳定、保障民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我院党组历来十分重视行政审判工作。20*年至20*年,我院共受理各类行政诉讼案件340件,审结340件,结收案比为100%,行政案件收案数、结案数、结收案比均居南通基层法院之首,案件数量在全省也处于领先地位。总体而言,行政审判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1.审判职能充分发挥。在行政审判中,我们切实贯彻“两维护一监督”的原则,牢固树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指导思想,对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予以依法纠正或建议行政机关自行改正和完善。三年来,共裁判行政机关败诉38件,行政机关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后原告撤诉31件,行政机关败诉率分别为12.2%、14.3%、6.1%。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行政执法难题,提出改进意见,共发出司法建议77份,提高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

2.“官民”和谐逐渐显现。三年来,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减少,20*年125件,20*年116件,20*年99件;经协调,行政案件撤诉率呈上升趋势,20*年为44.7%,20*年37.9%,20*年为56%,一批行政争议得到有效化解。

3.依法行政得到支持。三年来,共裁定驳回起诉、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维持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154件,审查、执行非诉行政案件688件,通过依法强制执行生效的行政决定书,支持和促进依法行政。

4.棘手争议有效化解。三年来,行政审判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劳动争议、治安处罚、征收社会抚养费类案件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上述五类案件共264件,占案件受理总数的78%。

5.行政案件质效良好。三年来,我院行政审判的主要质量效率数据在南通市法院系统一直居于前列,所审结的340件行政案件,上诉后仅2件被南通中院发回改判,去年实现无发回、无改判案件。

二、主要做法

(一)倾力服务发展大局,牢牢把握行政审判的根本方向

三年来,我院从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入手,把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作为行政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积极审理新农村建设、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公益拆迁等事关民生和发展的行政案件。*港区汽车站工程是*港区建设的重点公益工程,由南通汽运实业公司投资千万元兴建,在拆迁过程中,长江镇单某某等3人不服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裁决,向我院提起9起行政诉讼。案件受理后,经过3次开庭,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一把手院长两次带队赶赴*港区了解拆迁安置情况,认真听取原、被告及第三人的意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配合、支持下,精心组织协调。先后4次召开有三方参加的协调会,经过反复磋商,最终促成原告与第三人达成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原告撤回起诉。长江镇党委、政府认为这9起案件的成功协调,既有力支持了港区经济发展,又对今后进一步规范港区拆迁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位于如海河边的*市苏如化工公司未办理环评手续擅自生产,市环保局对其作出责令停产并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苏如化工在撤回行政诉讼后未能自觉履行,市环保局依法申请强制执行。对这起事关如城30万居民饮水安全的案件,我院党组高度重视,及时向市委政法委汇报,并积极与公司所在的袁桥镇党委政府沟通协调,争取理解、支持,由于态度坚决、行动迅速,现苏如化工公司已完全停产并着手搬迁。此案的迅速执行,受到南通中院、省高院的肯定,省高院《情况反映》予以刊用。

(二)着力优化司法环境,促进行政审判与依法行政良性互动

三年来,行政审判始终坚持维护与监督并重,积极支持基层政府和行政机关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方面的各项措施,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不断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一是认真履行合法性审查职责,积极开展非诉行政执行。20*年,为配合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精心组织、认真审查,对涉及土地违法的288件非诉执行申请,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疏导,当事人自觉履行246件,仅立案42件,实现了增进各镇政府对法院工作的理解、缓和被执行人的对立情绪、节约司法资源的“三赢”效果。20*年,开展计生非诉案件集中执行月活动,一个月内执行计生非诉案件44件,我院有两名行政法官被南通市人民政府评为计生专项治理行动先进个人。去年6月,我院首次受理两起涉及非法雇佣童工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两被执行人经过法官的说服教育,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解除了与雇佣童工的劳动关系,并缴纳了罚款;二是加强与行政机关的联系沟通。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庭审观摩、联合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一起分析、研究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以及案件胜诉、败诉的原因,探讨改进的有效途径,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去年5月份,针对建设类案件不断增多且矛盾尖锐的情况,一把手主持召开有相关部门参加的建设类行政诉讼案件研讨会。三年来,我院每年都组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依法行政的业务培训;三是用活、用准司法建议。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行政执法问题,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司法建议,并大胆创新将判决后的司法建议提至判决前,即将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在裁判前向行政机关提出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促使行政机关自我完善,及时预防和化解行政纷争;四是加强行政审判工作回访。案件审结后,不定期对判决行政机关败诉和被诉行政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后原告撤诉的案件进行回访,认真听取建议和意见,发现遗留问题及时解决。

(三)致力创新审判思路,力求行政案件案结事了

面对金融危机下行政诉讼发案率上升、审理难度大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及时有效地化解行政纠纷,促进“官民”关系和谐,我院党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出创新之举。去年8月26日,院长专题办公会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建立行政争议诉前协调制度,即在法律和司法解释尚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接到起诉材料后,利用立案审查期限提前进入案情,由法官主动引导、协调,请政府法制部门予以配合,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就诉争问题达成“合意和解”协议,最终由起诉人主动取回诉讼材料从而息诉的一种方式,即2+X法(“2”即审判机关与政府法制部门,“X”即行政争议的当事人)。该机制于20*年9月运行以来,我院共接受行政争议起诉材料62件,经协调,起诉人因实际问题解决而主动撤回诉状材料的有27件;对7日内协调未成的,从保护起诉人诉权出发,已依法立案31件。实践证明,该机制对化解和减少行政纠纷,切实减少涉诉信访,实现案结事了效果明显,不少起诉人与被起诉人予以认同,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如李建诉*市丁堰镇人民政府不履行查处违法建设法定职责案,法官接收到材料后,第二天赶至现场勘查,核清李建所诉事实是违法用地行为未受到查处,而依照法律规定对违法用地行为查处的有权部门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故向起诉人释明其所诉主体不适格,同时提出解决的建议。李建当日自动取回诉讼材料,并对法官及时上门了解情况,主动帮助联系土管部门表示感谢。行政争议诉前协调的做法,已引起各方关注,《江苏法制报》以《*行政案件诉前协调机制彰显功效》一文予以推介,省高院、南通中院以信息的形式予以肯定,省委政法委将其列为综合治理经验之一,行政法官据此撰写的研讨文章《谈行政诉讼立案前协调制度的确立》获20*年江苏省行政法学年会优秀论文奖。

(四)努力争取各方支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充分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是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根本保障。为此,我们从四个方面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优化司法环境。一是聘请人大代表为行政争议特邀协调员。为进一步扩大协调效果,及时有效地化解行政争议,我院聘请一批在群众中威信较高的人大代表和党代表为行政争议特邀协调员;二是健全人大代表随时旁听庭审制。在行政审判庭设立人大代表旁听专席,将排期开庭情况及时通报,欢迎人大代表随时到庭旁听,以此构筑人大代表了解行政审判、加强权力监督的平台;三是健全行政执法动态信息通报制。每季度编发《审判工作通报行政审判专刊》,将行政审判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动向定期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通报,为市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四是推进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三年来,行政负责人出庭率逐步提高,20*年仅53%,20*年71.4%,20*年我市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达59人次,出庭应诉率为100%,同比上升28.6个百分点,在南通市居于首位。

(五)全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行政审判法官的综合素质

先进的思想和扎实的法学理论水平是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我们一方面组织行政审判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三新”大讨论、“百日办案竞赛”、创建廉洁司法示范庭和“爱心审判岗”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实行廉洁承诺、查摆问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使行政审判法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荣辱观,始终保持违法违纪零投诉的记录,并多次在省市法院纪检组织的明查暗访中受到表扬。另一方面,紧密结合行政审判实际,组织业务学习,开展岗位练兵,对审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对成功的做法和典型的案例注意归纳总结,不断提高行政审判法官的司法能力和水平。20*年以来,在《人民法院报》、《国土资源报》、《人民司法》、《审判研究》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调研文章近20篇,3篇案例分别被《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和省高院《参阅案例》录用,另有6篇裁判文书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三、问题与困难

我们的行政审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行政审判工作仍存在着强制执行还不够有力、行政司法水平还有待提高、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指导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等问题和不足,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类型案件带来的“双重”挑战

近几年所受理的行政案件中新类型案件较多,部分案件还出现了涉及数个部门、数种法律关系交叉的情况。这些新类型案件适用法律不甚明确,审理难度极大。不仅仅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行政司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涉及房屋拆迁的城建类案件矛盾突出

近三年来,我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拆迁类案件占比较高,超过受理总数的30%。这类案件,群体性矛盾十分突出、诉讼对抗激烈,协调工作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涉诉信访、越级上访的主要因素。

(三)行政审判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一是行政干预依然存在;二是涉及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案件难以裁决。由于少数行政机关在实施一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时,不严格按照法律和法规的规定操作,导致行政行为存在严重瑕疵,如果判决行政机关败诉则会影响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大幅增加工程项目的成本,如果判决维持行政行为,则会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使法院审理处于两难境地。

(四)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面临诸多困难

近年来,我院受理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逐年呈上升态势,20*年170件,20*年213件,20*年305件,从审查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一是缺乏执行基础,一些非诉案件基本不具备执行的基础,执行难度非常大。如超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一方面社会抚养费高达数万元,而另一方面超生家庭没有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二是对抗执法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执行触及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加之少数相对人法制意识淡薄、文化水平不高,暴力抗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工作打算

针对上述不足和困难,我院今后的行政审判工作将以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创造新成绩、实现新跨越为总目标,努力争创2009年度全省行政审判工作先进集体。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行政审判中,切实贯彻司法为民的思想,正确把握好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与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关系。以积极的态度救济民权,以优质的服务减轻民负,以快捷的审理解除民忧,以公正的裁判保障民利。与此同时,通过对公权与私权的妥善调整,加强指导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预防和减少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二)着力破解审判难题,把调整经济行政管理关系作为工作重点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展,政府在履行经济行政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经济行政纠纷,这可能是行政审判的一个趋势,也是行政审判的新难点。我们将把行政审判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未雨绸缪,积极做好公司企业登记、产权交易、新农村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工商行政管理等行政案件的审理,进一步加大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的力度,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努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审判难题。

(三)完善行政审判的协调机制,打造行政审判的创新之路

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矛盾凸显期行政争议矛盾群体化、类型多样化、法律关系复杂化等特点,把行政审判的协调机制延伸至诉前,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致力化解行政纷争。我们将通过丰富、具体的行政审判实践,不断完善协调机制,来解决行政审判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创造官民和谐的社会环境,并认真总结,加强调研,努力形成有特色、有理论、有实践、可操作的行政审判新机制。

(四)构建行政审判工作平台,加大行政审判的透明度,提高行政审判的公信力

一是虚心接受人大的监督,争取政法委、政府法制办的支持,定期通报行政审判动态,反映行政审判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争取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行政审判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二是主动服务法治政府建设,有重点地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履行审判职能;三是开展调查研究,对具有倾向性、共性的问题,及时向党委、人大和上级法院专题报告,共同促进我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四是适时组织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开展执法业务讲座,把依法行政的理念、方法和要领渗透到具体行政行为之中,以减少行政执法的错误和不当,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

(五)狠抓审判管理,着力打造学习型、清廉型的行政审判队伍

行政审判工作范文篇3

记者: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司法大检查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全国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精神的形势下,当前行政审判的迫切任务是什么?

江必新: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学好理论、践行主题、司法为民”的总体要求,廓清和适当调整工作思路,拓宽行政审判新领域,开创行政审判新局面。主要体现在:在工作指针上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在司法政策上处理好八个关系;在工作安排上抓好司法为民、服务改革、提高质量和效率三件大事;在近期工作重点上抓好提高行政审判质量和效率专项活动。

记者:当前行政审判工作的思路是切实贯彻司法为民思想,全面落实司法为民措施,下决心解决人民群众打行政官司难的问题。请您谈一谈具体措施有哪些?

江必新:在行政审判中贯彻司法为民思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以积极的态度救济民权。起诉权是人民群众寻求司法救济的第一道门槛,诉权得不到依法保护,司法就无从为民。必须严格执行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关于受案范围和起诉条件的规定,依法保护诉权,彻底解决有案不收、诉权保护不力、人民群众告状无门现象,凡符合受理条件的一律要受理;对于是否符合受理条件暂时拿不准的,可以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先行受理,受理后经审查确实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再驳回起诉;上级法院要加强对下级法院受理案件的监督,对于起诉人因下级法院不受理而提出的申诉或者起诉,要依法给予救济;确实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要讲清理由,必要时还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要彻底清除各种限制受案的“土政策”。

二是以优质的服务减轻民负。这里的减轻民负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少或降低诉讼成本,使诉讼过程尽可能地方便人民群众。要改善审判作风,增强行政诉讼的亲和力。要通过张贴、印发行政诉讼须知和进行诉讼辅导,增强行政诉讼的透明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要通过诉讼风险告知制度,向人民群众提示诉讼请求不当、超过诉讼时效、逾期举证等法律风险,减少当事人不必要的损失使当事人正确对待裁判结果的输赢,避免或减少误解和对立情绪。要扩大司法救助的范围,对于社会保障、发放抚恤金等当事人确有困难的案件,执行诉讼费减、免、缓制度。开辟行政诉讼宣传专栏,普及行政诉讼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要加强城建拆迁、山林土地、社会保障、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等涉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老病死等案件的审理,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热点问题。在行政诉讼中依法不能满足群众的诉讼请求时,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要努力采取说服教育、积极引导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使其服判息诉。

三是以快捷的审理解除民忧。人民法院必须以最高的效率审理行政案件,为民排忧解难。对于符合条件的起诉必须尽快立案,尽快排期开庭,在审限内审结案件;要增强审限意识,杜绝无法定事由而中止诉讼的现象;探索行政案件简化审理的途径,缩短诉讼周期。

四是以公正的裁判保障民利。要实现裁判的公正,必须严把证据事实关、法律适用关、审判程序关和裁判文书关。要全面、科学地运用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准确地认定事实。要提高善于运用法律解释和漏洞填补等法律适用规则,提高法律适用的水平和效果;要提高裁判文书的制作质量,强化说理,增强裁判的透明度。

五是以有力的执行实现民愿。当前,行政裁判的执行仍有相当的难度,判决撤销违法行政行为而不能及时纠正,判决履行法定职责而拒不履行,判决给予行政赔偿而拒不赔偿,这些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人民法院要加强行政裁判的执行力度,既要多做说服教育和沟通协调工作,在必要时又要依法强制执行或者行使制裁权,使生效裁判得到执行,维护法律的权威,切实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记者:坚持以司法为民思想指导行政审判实践,应注意哪些问题?

江必新: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保护合法权益与维护和监督依法行政的关系。保护合法权益与维护和监督依法行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保护合法权益与维护和监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冲突,二者的结合点就是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依法保护和监督也是维护和保证依法行政,在合法性审查中,对原告一方的合法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对违法的行政行为予以撤销,也是维护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无论保护合法权益还是监督和维护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最终统一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公正裁判是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根本保障。

第二,要处理好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关系。行政诉讼模式要考虑我国大多数地方生产力比较落后,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法律知识相对缺乏的国情和行政诉讼的特殊性,适当保留行政诉讼的职权色彩;既要吸收当事人主义的合理内核,又要强调和体现适当的职权主义;既要调动和发挥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法院越俎代庖,又要防止法院放弃必要的审判职权。要妥善地整合两种模式的要素,推进诉讼模式的科学化,维护诉讼制度的公平和正义。要坚持全面审查原则,在合法性的认定上不采取当事人处分原则,对于依职权发现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应当主动予以处理,不能因为当事人没有主张就轻易放过。要充分运用释明权,通过必要、公正的诉讼指导方式,告知当事人举证责任及其他各种诉讼权利义务,充分听取当事人的质辩和意见,避免当事人因请不起律师或者缺乏诉讼知识而承受不利后果。法院应当依法主动行使必要的审判职权,如符合法定条件时的调取证据及推进诉讼程序等审判职权,充分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诉讼目的。

第三,妥善处理好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与处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关系。如何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影响行政审判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要认真纠正重非诉、轻诉讼的观念和做法,决不能因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而荒废行政诉讼,更不能借此谋求不正当利益。要依法履行对非诉行政行为的审查职责。对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人民法院首先是审查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然后才是执行。在审查程序中,必须履行告知程序,并给予义务人陈述申辩权;必要时还可以举行听证;同时要注意充分保护案外人的合法权益。要准确把握审查标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的审查标准要适度,虽然不能实行与被诉行政行为一样的审查标准,但不能失之过宽,更不能走过场。审查标准主要看是否损害相对人的实体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审查标准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正在起草的《关于审查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将对审查标准作比较详细的规定。各级法院要严格执行司法解释规定的审查标准,经审查符合执行条件的,应当裁定准予执行,并按规定办好向本院执行庭的移交手续。要严格把握先予执行的条件,对于先予执行应当严加限制,决不能乱开口子。在起诉或者行政复议期限届满前,人民法院不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在诉讼期间,除非有不予强制执行将给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的情形,人民法院不得先予执行。

第四,要处理好改革创新与便民利民的关系。改革创新必须体现亲民、便民和利民的要求。审判程序改革必须便于人民群众参加诉讼,尽可能降低当事人尤其是原告一方的诉讼成本;要避免不必要的繁琐,取消纯粹形式主义的做法,要在坚持正当程序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诉讼程序;要充分保护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积极探索扩大诉讼民主的途径,给当事人提供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裁判文书的改革要加强说理性,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晦涩难懂、繁杂冗长,便于当事人理解和接受裁判结果,便于向人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行政审判再审制度的创新必须以维护实体公正为终极取向,既要避免无限再审,又要注意以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益为最终取向。总之,改革必须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不能搞形式主义。同时,改革创新措施必须符合司法的内在规律和特性,不能将司法为民庸俗化,不能将司法救济混同于一般的公共服务。

记者: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行政审判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应如何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创造良好的环境?

江必新:行政审判工作的这一新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必须抓紧抓好。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要通过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确立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司法理念。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平等保护三个重要观念。各级法院和全体行政审判人员必须紧密结合行政审判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确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平等保护等现代司法观念,增强推进改革的历史责任感和自觉性,充分发挥行政审判的职能作用,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第二,要通过审理经济行政案件,加大对经济行政管理关系的调整力度。经济行政案件在行政案件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行政审判的重要增长点。加大经济行政案件的审理力度,调节好经济行政管理关系,是人民法院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基本途径。要加强涉及公司、证券、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权等领域行政案件的审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给予平等保护,推动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完善;要加强涉及企业登记、产权交易、产权界定等行政案件的审理,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加强涉及垄断行业市场准入的行政案件的审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和完善市场结构;要加强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技术质量监督等行政案件的审理,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管理秩序;要加强社会保障类行政案件的审理,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税费改革等涉农行政案件的审理,推动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改变。

第三,要通过协调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官”“民”矛盾,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跨越中,必然发生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利益格局的变动。这些变革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出现“官”“民”纷争。行政诉讼案件数量逐渐增多、案件类型日趋多样化,热点焦点案件不断增加,就是这种冲突和矛盾的动态反映。行政审判是解决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人民法院一定要通过审理相关行政案件,化解行政争议,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第四,要通过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保障中央经济体制改革部署的有效实施,确保地方改革符合中央的整体部署。维护中央部署的统一实施,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必须靠法制统一作为保障。行政审判具有维护法制统一的特殊功能。在行政审判中不仅要审查被诉行政行为据以作出的法律依据,还要审查其法律依据是否与上位法相抵触,是否与其他同位阶法律规范相协调;通过有权机关的解释和确认,运用对法律规范的选择适用权,不适用与上位法相抵触的下位法,确保下位法对上位法的服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障中央决策的贯彻落实;通过解决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确保同位法之间的相互协调,维持和谐的法律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准确地适用法律规范,拒绝适用与国家经济改革方针政策不一致的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清除各种“土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破除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保障全国大市场的建立,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确保中央经济体制改革部署的有效实施,确保地方改革符合中央的整体部署。为适应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抓紧制订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的司法解释,争取尽早出台。

第五,要通过纠正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充分贯彻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而行政审判正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代价,不能以变革或者改革为名违法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行政审判应当发挥对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作用,对于改革过程中发生的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应当依法予以纠正,切实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应当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给予平等保护,不得歧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记者: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江必新: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类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在行政审判中,能否处理好政策与法律的关系,能否确保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实施,是对我们的政策水平和法律适用技能的检验和考验。对于政策与法律规范出现的不协调,应当尽量通过法律解释和适用规则加以解决,决不能机械司法和墨守成规。在解释和适用法律时必须注意运用科学的法律解释方法,如果当时的立法意图与适用时的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不协调,为更好地发挥调整作用,应当按照适用时的社会需要,在不违反解释原则的情况下,进行与时俱进的解释和适用,实现更好的社会效果。对于宪法和法律已按照政策的要求进行了调整,与政策要求不协调的法规、规章未作变动的,不宜简单地按法规、规章认定符合改革政策的行政行为违法,应当按照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解释适用其规定,必要时可以送请有权机关对不符合政策的法规、规章适用问题进行裁决。总之,要注意运用具体法律规范的解释规则和宪法、法律原则的解释规则,妥善处理国家政策与具体法律规定可能出现的不协调。>

二是处理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实践证明,涉及改革的行政案件中大案要案多,敏感性案件多,集团诉讼多,法律政策界限模糊的多。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尤其要统筹兼顾,注意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对于能够推动改革的案件,应当解放思想,大胆受理,依法审判,扩大社会影响,积极推动改革的进程;对于法律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可能产生较大负面效应的案件,要审慎处置,不能贸然行事,要多做协调工作;对于具有高度政治性或政策性、不能或者难以进行合法性判断、由行政机关协调处理更为妥当的行政争议,可以不予受理。

三是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依法办事的关系。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树立全面、科学的发展观。要注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民主与法制的同步发展。事实证明,忽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经济建设是难以搞上去的,即使一时搞上去了,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处理行政案件时,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依法办事的关系,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否定或放弃依法行政原则,不能无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四是处理好审理常规案件与审理新类型案件的关系。人民法院对任何行政案件都要依法及时审理,对改革中出现的新类型案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各级法院要依法受理行政许可案件,充分保护申请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诉权。行政许可案件类型较多,如利害关系人诉行政机关对他人作出的行政许可的案件、诉行政机关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案件、诉行政机关不履行有关行政许可法定职责的案件、诉行政机关撤销或者注销行政许可决定的案件、诉有关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的案件、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遭受损害的行政赔偿案件以及因行政机关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生效行政许可遭受损失的行政补偿案件。对于涉及行政许可的行政争议,只要符合受理条件,就应当积极受理,依法审判。行政许可法开辟了行政诉讼新领域,增加了行政补偿等新类型案件,人民法院还缺乏审理这些案件的经验,在审理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此要认真研究,确保审判质量。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要抓紧对审理行政许可案件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时出台指导性意见。

记者:根据当前的行政审判形势,请问下一阶段行政审判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江必新: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我们审时度势地先后抓了提高认识、机构和队伍建设、诉权保护和改善司法环境等重点工作,下一阶段我们要根据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要求,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提高行政审判工作水平。

行政审判工作范文篇4

近年来,各地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积极开展行政诉讼案件审判和非诉行政案件审查执行工作,依法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为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行政审判工作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还相当突出,严重制约了行政审判工作的开展。

(一)行政相对人的诉讼意识较为薄弱。随着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相应提高,“民”告“官”的案件也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从总体上来看,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诉讼意识还相对薄弱。一是不知告。一些相对人对行政诉讼知识知之甚少,在自身利益受到行政机关不法行为侵害后,不懂得通过行政诉讼的途径寻求保护,不懂得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行政诉讼,不懂得如何通过行政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的“信访不信法”,往往到党委、政府缠访甚至群访,而不依法通过诉讼来解决。二是不愿告。由于受长期的“民不与官斗”观念的影响,行政相对人不愿成为行政机关眼中的“刁民”,在发生行政纠纷后往往不愿将政府或其部门告上法庭。还有些相对人认为:“民”与“官”双方地位不平等,怕“官官相护”,从而对行政诉讼信心不足,这也是相对人不愿告的一个原因。三是不敢告。由于行政机关掌握着强势权力,有的相对人害怕因行政诉讼而遭到行政机关的加重处罚,或是在案件之后遭到报复,因而对行政诉讼存有畏惧或顾虑。

(二)行政机关的配合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看来,近年来行政机关对行政审判的配合程度在提高,但不协调的情况也仍然存在。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受传统“人治”观念的影响,行政机关往往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对行政权受到行政诉讼的约束和审查还不太习惯,对行政机关成为被告有时还不太理解,有的还将司法审查看作是行政权的障碍或“紧箍咒”。二是抵触司法审查。一些行政机关对法院的行政审判存有一定程度的对立情绪,配合程度不是太高。极个别行政机关不予配合,不答辩、不应诉、不出庭、不举证,变相对抗司法权的现象还有所存在。三是行政首长出庭率低。由于认为与百姓对簿公堂失身份、丢面子,加之害怕败诉或是重视不够,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少之又少,行政一把手出庭应诉或是旁听则几乎没有,出庭应诉的大多是单位法制部门负责人或工作人员,有的行政机关只是委托律师出庭而本单位无人出庭。

(三)公正司法受到相关因素干扰。一是行政干预依然存在。相当一些行政诉讼案件在审判中会不同程度的遇到来自公权力的干预,行政机关通过自身的权力或是个人关系来施加影响,甚至请出相关领导说情打招呼,干扰了法院独立审判和公正裁决。二是群体性、同类性案件较为棘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方面的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而这些案件大多为集团性诉讼,涉及为数众多的行政相对人,处理稍有不慎容易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而在处理同类案件上,平衡难度大、难掌握;特别是在处理涉及历史遗留问题的案件上,容易导致“翻烧饼”,而这个成本往往很大,也是行政机关难以承受的。三是涉及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案件难以裁决。一些地方政府或是行政机关在实施一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中作出了违法行为,或是行政行为存有严重瑕疵,如果判决行政败诉则会影响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大幅增加工程项目的成本,此类案件令法院处于两难境地。

(四)非诉审查执行存在许多困难。一是缺乏执行基础。一些非诉执行案件基本不具备执行的基础,执行难度非常大。如计划生育方面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一方面社会抚养费高达数万元,而另一方面超生家庭往往比较穷,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且其中相当一些为在外打工人员,难以执行。当然,同时也存在恶意转移、处置财产以逃避执行的情况。二是执法不公引起攀比。主要是由于行政机关在同类违章中仅仅处罚其中部分而引起的,突出表现在违章建筑强拆上。在数量众多且相邻的违章建筑中,行政机关有时只处罚了其中一户或几户,或是只申请强拆其中几户甚至一户,以至相对人心理不平衡,同时从执行者的角度来看也显失公平。这类案件有的被审查后裁定不予执行,有的虽符合执行条件但往往难以执行。三是对抗执法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执行触及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加之少数相对人法制意识淡薄、素质不高,暴力抗法的情况时有发生,稍有不慎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引发重大社会事件。四是执行效率有待提高。一些非诉案件的审查执行周期较长,执行效率不是很高,影响了行政效率特别是影响了对一些违章违法行为的处罚效果。

不难发现,行政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工作方面的原因,也有环境方面的原因。做好行政审判工作,需要各级法院奋发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行政审判的认识。要统一各级法院自身的思想,进一步重视行政审判工作,将行政审判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从建设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全局,高度重视抓好行政审判工作,从各个方面予以保障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发挥行政审判在支持改革、保障发展、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宣传行政诉讼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增强公民的行政诉讼意识,使相对人在遭受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侵害后懂得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尤其是行政首长的宣传教育,使行政首长认识到配合行政审判特别是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是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是塑造行政机关良好形象的需要,是维护司法权威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打造精品案例并进行广泛宣传教育,为行政审判人员的审案进行指导,为行政相对人的诉讼进行示范,为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提供借鉴。要加大对行政审判工作成绩、做法、成效的宣传,使更多的人更多地了解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以行政审判的公正取信于民,以行政审判的服务赢得行政机关的配合,以行政审判的实绩在社会上树立权威和公信力。总之,要努力营造法院自身重视、行政相对人信任、行政机关配合、全社会关注的良好环境。

(二)强化沟通,实现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监督行政行为是行政审判的主要职能,而支持依法行政是行政审判的主要目的。二者的有机统一也是建设法治盐城的关键所在。因此,各级法院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联系,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定期帮助行政机关举办讲座或培训,从行政审判的角度指导执法人员如何依法行政、如何避免和减少违法行政行为;可通过事前行政机关搜集问题、现场执法人员提出问题、行政审判人员带着问题等诸多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要通过个案专题报告、定期工作通报、行政司法联席会议等途径和方式,积极向政府及其部门建言献策,帮助行政机关指出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要根据办案实践,积极发挥司法建议的重要作用,向行政机关提出既符合法律规定、又切合实际、而且具有较高质量的司法建议,确保行政机关当一次被告、长一次知识,依法行政水平得到一次提高。总之,要在良性互动中,促进行政机关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赢得行政机关对行政审判的支持,也使行政审判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行政审判工作范文篇5

一、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存在很多困难。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但是人民检察院审查人民法院审判卷宗或进行调卷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由于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过程中的调查取证的职权,就使得现行法律规定的民事抗诉的力度受限,抗诉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延安市院向中院提出抗诉的一件案件,中院裁定由黄陵法院再审,该案在县院发了检察建议的情况下才审结。

人民法院将抗诉案件发回重审,弱化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权,降低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司法实践中,绝大部分抗诉案件被发回重审,由原审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而原审法院却向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即其对等人民检察院的上级检察院)通知派员出席法庭。这种做法实际违背了司法制度的基本对等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及时纠正错误裁判。

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不利于抗诉活动的健康发展。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实际上,基层检察院是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联系最直接的检察机关,由于基层检察院大量接触实际工作,熟悉情况,对于同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情况较清楚,也便于调查取证,最易对民事诉讼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在实践中,大量的民事申诉案件当事人直接到基层人民检察院去申诉。而对此基层人民检察却无抗诉权,只能建议或提请上级人民检察提出抗诉。这无疑加大了抗诉活动的成本。可见,我国关于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法律规定是原则的、有限的,检察机关的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能受到了限制。

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益诉讼,法理充足,法规缺位。

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但缺乏民事公诉的具体明确规定。近几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检察机关对提起公益诉讼工作作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由于立法不明确,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与法院认识不一,法学界对此仍存在分歧,因此开展此项工作目前仍举步维艰。

人民法院的单方司法解释及内部规定对检察权进行限制的现象日趋增多。

如最高人民法院于底在重庆召开《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中要求:“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以调解方式审结的案件;涉及婚姻关系和收养关系的案件;执行和解的案件;原审案件当事人在原审裁判生效两年内无正当理由未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案件;同一检察院提出过抗诉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明确不适用抗诉程序处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是违反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7条、第188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之规定的,是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限制甚至剥夺。再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抗诉案件,由抗诉机关出席法庭的人员按照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宣读抗诉书,不参与庭审的其它诉讼活动…”等一些最高法院的规定也是对检察权的限制,可以说是严重违法,缺乏法理基础。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客观地讲,破解民行检察长期以来路障重重的原因时,首先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检察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现行立法上的局限性一样,都会削弱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效果: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力量配备不足。

究其原因:一是民行工作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民事诉讼法实行以后,民事检察工作才被重视起来。各级检察机关先后在检察业务中增加设立了民事检察部门,专门从事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加之这项工作与其它检察业务的关联性不大,与各业务部门横向联系较少,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工作业绩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监督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致使大家对民行检察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从而监督意识不强,观念上难更新,思想保守,对新的监督方式探索研究的少,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使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缓慢。二是随着机构改革,以延安检察机关为例,13个基层检察院民行检察机构均被撤销,民行人员被充实到控申部门,名义上配备一名民行专干,实际上除院外,其他十二个县院无一名真正从事民行专干。领导班子对民行检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弱化,使民行检察工作走入低谷。出现有些县院民行工作几乎不能正常开展,全年工作为空白。三是由于民行队伍力量严重不足,民行检察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极度不适应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临时凑数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工作没有积极性,执法意识不强。现有的民事行政检察队伍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着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

民行检察的工作重点定位不准。

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违反法律的判决、裁定的抗诉,二是对民事行政审判法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依法侦查、追究刑事责任。民行检察工作形式上的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最终结果是被动地受制于人;在此局面下我们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查处上;对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者的惩处便是最好的监督。目前全国各检察机关民行部门人员配备少,且大量精力放在寻找抗诉案源、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支持监督起诉等工作上,以完成上级院下达的岗位目标评比任务,致使在查处法官职务犯罪工作上没有力度;后果是抗诉案件数量上升,改判却很少,检察建议发出不少,往往收效甚微;社会各界对监督的效果也不认同,难以达到社会所需要的监督效果

现行民事检察制度在立法上的局限性

1、现行立法的总则和分则的规定相互矛盾。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的规定,总则和分则不相一致。总则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规定的范围十分宽泛。但是,在分则中,只规定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又十分狭窄。在这样前后矛盾的法律规定面前,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进退两难。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切违法行为都可以进行监督,但由于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任何一个法院都可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理由,拒绝检察机关对抗诉以外任何形式的法律监督;检察机关仅仅按照分则的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放弃对民事审判活动的全面监督,有悖于总则规定的精神;然而,按照总则的规定实施全面监督,则没有分则的法律依据。同样,现行的《民法通则》第5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2条对于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实践中,对一方当事人不愿履行合同义务,以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为由请求撤销合同的案件,或者合同的签订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案件,法院都是以合同的签订系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而作出合法有效的判决,如有一方不服判决、裁定来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却无法进入监督程序,因为,此类情形并未纳入《民事诉讼法》第179条之中。

2、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抗诉权过于狭窄。抗诉,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权力。包括上诉程序的抗诉权和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完整的抗诉权是将法院全部的判决、裁定、调解都置于监督之下,检察机关对一审判决、裁定、调解和二审判决、裁定、调解都可以抗诉,而不论其是否生效。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权,并不是完整的抗诉权,而是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按照这样的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对二审判决、裁定和一审生效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凡是没有生效的判决、裁定,检察机关无权抗诉。这就是所谓的“事后监督”。同样,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调解也没有监督权,而法院做出的民事调解和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判决可以提出抗诉,那么对确有错误的民事调解检察机关也应有权提出抗诉。实践中,法院主张民事调解工作,近几年,就我市两级法院每年民事案件调解率占40%左右,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是现行民事诉讼法却没有赋予检察机关此项权利。这些充分说明现行民事检察工作中的抗诉权过于狭窄,是不完整的抗诉权。

3、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职权过于狭窄。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职能既然是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那么,就不应当仅仅享有抗诉权,仅仅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中的生效判决和裁定进行监督,而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总则的规定,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面监督。这种全面监督,不仅仅包括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也包括对起诉至判决、裁定、执行全部活动的监督,以及对重要的民事案件参与诉讼的权力和对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公益的案件的起诉权。这样的民事检察监督,才是完整的法律监督。然而,现行立法除了赋予检察机关所谓的“事后监督”的抗诉权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监督权力,检察机关在这样的立法面前,无法实施全面的法律监督职责。例如,今年一个基层院受理了一件当事人不服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作出的民事裁定,该裁定明显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但检察机关就是无法进入监督程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进一步完善立法,改变民行检察监督的被动局面。

在民事诉讼法分则中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程监督;通过立法途径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的起诉权,把调解和执行纳入民行检察监督范围,将民事审判活动检察监督的范围进行拓宽和完善;赋予检察机关实施民事检察监督相应的权利,特别是对再审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权、纠正违法权、检察建议权。

加大措施,狠抓办案,提高民事行政检察案件质量。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质量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更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首先要从增强民行监督意识入手,充分认识民事行政检察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对错误裁判进行抗诉,平息民怨,对正确裁判进行息诉,化解矛盾,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职责。其次在审查案件中,要坚持“敢抗、抗准”和“公开、公正、合法”的办案原则,紧紧抓住办案质量、办案效果、办案效率三个环节。坚持正确的审查方法,在办案中积极推行公开审查制度,制作了《民行申诉案件受案、立案告知书》,维护当事人的及时告知权利和义务,通过询问双方当事人,全面了解、查清案情,保证案件的正确办理。坚持把握好抗诉标准。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决定是否抗诉时,严格按照抗诉条件审查把关。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第三,理顺办案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明确办案质量是民行监督的前提,办案数量是保证民行监督效果的基础,要把办理民行抗诉案件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衡量民行检察工作量化指标,规定立办案件数量,以促进全市民行检察工作向前发展。

行政审判工作范文篇6

一、基层民行检察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存在很多困难。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但是人民检察院审查人民法院审判卷宗或进行调卷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由于法律没有规定检察机关在民事检察监督过程中的调查取证的职权,就使得现行法律规定的民事抗诉的力度受限,抗诉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延安市院向中院提出抗诉的一件案件,中院裁定由黄陵法院再审,该案在县院发了检察建议的情况下才审结。

人民法院将抗诉案件发回重审,弱化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权,降低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司法实践中,绝大部分抗诉案件被发回重审,由原审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而原审法院却向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即其对等人民检察院的上级检察院)通知派员出席法庭。这种做法实际违背了司法制度的基本对等原则,同时也不利于及时纠正错误裁判。

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不利于抗诉活动的健康发展。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无抗诉权。实际上,基层检察院是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联系最直接的检察机关,由于基层检察院大量接触实际工作,熟悉情况,对于同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情况较清楚,也便于调查取证,最易对民事诉讼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在实践中,大量的民事申诉案件当事人直接到基层人民检察院去申诉。而对此基层人民检察却无抗诉权,只能建议或提请上级人民检察提出抗诉。这无疑加大了抗诉活动的成本。可见,我国关于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法律规定是原则的、有限的,检察机关的民事诉讼法律监督职能受到了限制。

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益诉讼,法理充足,法规缺位。

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但缺乏民事公诉的具体明确规定。近几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检察机关对提起公益诉讼工作作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由于立法不明确,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与法院认识不一,法学界对此仍存在分歧,因此开展此项工作目前仍举步维艰。

人民法院的单方司法解释及内部规定对检察权进行限制的现象日趋增多。

如最高人民法院于底在重庆召开《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中要求:“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以调解方式审结的案件;涉及婚姻关系和收养关系的案件;执行和解的案件;原审案件当事人在原审裁判生效两年内无正当理由未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的案件;同一检察院提出过抗诉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明确不适用抗诉程序处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是违反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7条、第188条“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之规定的,是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限制甚至剥夺。再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抗诉案件,由抗诉机关出席法庭的人员按照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宣读抗诉书,不参与庭审的其它诉讼活动…”等一些最高法院的规定也是对检察权的限制,可以说是严重违法,缺乏法理基础。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客观地讲,破解民行检察长期以来路障重重的原因时,首先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检察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现行立法上的局限性一样,都会削弱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效果:

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力量配备不足。

究其原因:一是民行工作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民事诉讼法实行以后,民事检察工作才被重视起来。各级检察机关先后在检察业务中增加设立了民事检察部门,专门从事民事检察监督工作。加之这项工作与其它检察业务的关联性不大,与各业务部门横向联系较少,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工作业绩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监督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致使大家对民行检察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从而监督意识不强,观念上难更新,思想保守,对新的监督方式探索研究的少,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使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缓慢。二是随着机构改革,以延安检察机关为例,13个基层检察院民行检察机构均被撤销,民行人员被充实到控申部门,名义上配备一名民行专干,实际上除宝塔区院外,其他十二个县院无一名真正从事民行专干。领导班子对民行检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弱化,使民行检察工作走入低谷。出现有些县院民行工作几乎不能正常开展,全年工作为空白。三是由于民行队伍力量严重不足,民行检察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极度不适应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的需要。临时凑数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工作没有积极性,执法意识不强。现有的民事行政检察队伍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着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

民行检察的工作重点定位不准。

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违反法律的判决、裁定的抗诉,二是对民事行政审判法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依法侦查、追究刑事责任。民行检察工作形式上的一手硬一手软,导致最终结果是被动地受制于人;在此局面下我们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查处上;对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者的惩处便是最好的监督。目前全国各检察机关民行部门人员配备少,且大量精力放在寻找抗诉案源、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支持监督起诉等工作上,以完成上级院下达的岗位目标评比任务,致使在查处法官职务犯罪工作上没有力度;后果是抗诉案件数量上升,改判却很少,检察建议发出不少,往往收效甚微;社会各界对监督的效果也不认同,难以达到社会所需要的监督效果

现行民事检察制度在立法上的局限性

1、现行立法的总则和分则的规定相互矛盾。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民事诉讼检察的规定,总则和分则不相一致。总则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规定的范围十分宽泛。但是,在分则中,只规定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又十分狭窄。在这样前后矛盾的法律规定面前,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进退两难。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切违法行为都可以进行监督,但由于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任何一个法院都可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理由,拒绝检察机关对抗诉以外任何形式的法律监督;检察机关仅仅按照分则的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监督,放弃对民事审判活动的全面监督,有悖于总则规定的精神;然而,按照总则的规定实施全面监督,则没有分则的法律依据。同样,现行的《民法通则》第5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2条对于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进行了规定,但是,实践中,对一方当事人不愿履行合同义务,以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为由请求撤销合同的案件,或者合同的签订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案件,法院都是以合同的签订系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而作出合法有效的判决,如有一方不服判决、裁定来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却无法进入监督程序,因为,此类情形并未纳入《民事诉讼法》第179条之中。

2、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抗诉权过于狭窄。抗诉,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权力。包括上诉程序的抗诉权和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完整的抗诉权是将法院全部的判决、裁定、调解都置于监督之下,检察机关对一审判决、裁定、调解和二审判决、裁定、调解都可以抗诉,而不论其是否生效。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抗诉权,并不是完整的抗诉权,而是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权。按照这样的规定,检察机关只能对二审判决、裁定和一审生效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凡是没有生效的判决、裁定,检察机关无权抗诉。这就是所谓的“事后监督”。同样,检察机关对法院的民事调解也没有监督权,而法院做出的民事调解和判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判决可以提出抗诉,那么对确有错误的民事调解检察机关也应有权提出抗诉。实践中,法院主张民事调解工作,近几年,就我市两级法院每年民事案件调解率占40%左右,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是现行民事诉讼法却没有赋予检察机关此项权利。这些充分说明现行民事检察工作中的抗诉权过于狭窄,是不完整的抗诉权。

3、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监督职权过于狭窄。检察机关的民事检察职能既然是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那么,就不应当仅仅享有抗诉权,仅仅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中的生效判决和裁定进行监督,而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总则的规定,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面监督。这种全面监督,不仅仅包括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也包括对起诉至判决、裁定、执行全部活动的监督,以及对重要的民事案件参与诉讼的权力和对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公益的案件的起诉权。这样的民事检察监督,才是完整的法律监督。然而,现行立法除了赋予检察机关所谓的“事后监督”的抗诉权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监督权力,检察机关在这样的立法面前,无法实施全面的法律监督职责。例如,今年一个基层院受理了一件当事人不服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作出的民事裁定,该裁定明显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但检察机关就是无法进入监督程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进一步完善立法,改变民行检察监督的被动局面。

在民事诉讼法分则中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施全程监督;通过立法途径赋予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的起诉权,把调解和执行纳入民行检察监督范围,将民事审判活动检察监督的范围进行拓宽和完善;赋予检察机关实施民事检察监督相应的权利,特别是对再审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权、纠正违法权、检察建议权。

加大措施,狠抓办案,提高民事行政检察案件质量。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质量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更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首先要从增强民行监督意识入手,充分认识民事行政检察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对错误裁判进行抗诉,平息民怨,对正确裁判进行息诉,化解矛盾,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职责。其次在审查案件中,要坚持“敢抗、抗准”和“公开、公正、合法”的办案原则,紧紧抓住办案质量、办案效果、办案效率三个环节。坚持正确的审查方法,在办案中积极推行公开审查制度,制作了《民行申诉案件受案、立案告知书》,维护当事人的及时告知权利和义务,通过询问双方当事人,全面了解、查清案情,保证案件的正确办理。坚持把握好抗诉标准。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决定是否抗诉时,严格按照抗诉条件审查把关。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第三,理顺办案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明确办案质量是民行监督的前提,办案数量是保证民行监督效果的基础,要把办理民行抗诉案件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衡量民行检察工作量化指标,规定立办案件数量,以促进全市民行检察工作向前发展。

行政审判工作范文篇7

本次会议的议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的宪法原则,继续贯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7号文件的精神,总结经验,推进改革,加强领导,改善执法环境,充分发挥行政审判工作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职能作用,把行政审判工作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12月2日上午举行开幕式,会议开幕式由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主持,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罗豪才作了题为“坚持依法治国的宪法原则,把行政审判工作推向新世纪”的工作报告。下午,与会代表分组讨论罗副院长的工作报告。

12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会见了与会代表,并就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参加会见并做了重要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胡康生、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宋大涵到会讲话。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唐德华、刘家琛、李国光、姜兴长、沈德咏、等参加了会见。下午与会代表对罗干同志、肖扬同志的重要讲话进行了认真学习,一致反映深受鼓舞、深受教育。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学习讨论了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原则通过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并听取了最高法院行政庭庭长江必新就“规定”的有关问题所作的说明,对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草拟的行政案件庭审程序规定、裁判文书样式(征求意见稿)等提出了各自的修改建议。

会议于12月4日下午圆满结束。在闭幕式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做了会议总结,对与会代表学习座谈罗干同志、肖扬同志重要讲话的心得体会作了概括,对代表们在会议期间提出的一些问题作了说明,并对如何传达贯彻本次会议精神作了部署。

罗副院长的工作报告共分四个部分:

(一)几年来行政审判工作回顾。罗副院长对十年来行政审判工作作了全面的回顾:1990年至1999年9月,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一审行政案件526709件,共审结了一审行政案件498670件,结案率为94.7%。受案范围不断依法拓宽,案件类型达到五十余种,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部门的各类执法行为。从案件处理的情况看,基本上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原告胜诉率约占结案数的40%。此外,各级法院还受理了一大批非诉行政案件,仅1998年就受理297898件。并概括了行政审判工作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维护了行政管理秩序,增进了社会稳定;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行政诉讼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审判水平的行政法官队伍;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公民的法治意识。罗副院长总结了行政审判工作中探索、积累的实践经验:一是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保证行政审判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二是贯彻和坚持行政诉讼法的宗旨,严肃执法,切实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三是不断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锐意改革,是行政审判要工作的基本要求。四是不断提高审判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审判能力,是搞好行政审判的必备条件。五是主动争取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政府的支持,是搞好行政审判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充分肯定行政审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罗副院长也指出了当前行政审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一些地方的行政审判工作还没有得到法院领导应有的重视;二是行政审判队伍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行政审判司法不公的现象在某些地方表现得比较突出;四是行政审判的执法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罗副院长分析指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固然存在,但关键是法院内部的问题。有些法院领导特别是一把手,没有摆正行政审判工作的位置,没有真正认清依法行使行政审判权对于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树立法院权威的重要意义,未能处理好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关系,未能处理好依法办案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

(二)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积极开展行政审判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审判对于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充分认识行政审判对监督、保障依法行政的重要作用。第三,要充分认识行政审判对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作用。第四,要充分认识行政审判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第五,要充分认识行政审判对于树立和维护国家法治形象的重要意义。

(三)大力推进改革,确保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实现司法公正。第一,要大力推进改革,完善行政审判方式:一要对行政案件的管辖作必要的调整;二是改革庭审程序;三要完善证据规则;四要改革行政审判组织和体制,进一步强化合议庭的作用。五要进一步改革裁判文书。六要建立行政审判庭与立案机构的沟通协调制度。第二,要深入贯彻最高法院即将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要做好行政诉讼与实施行政复议法的衔接工作。第四,要确保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第五,要坚持合法性审查,办好非诉行政案件。

(四)从法院自身做起,从领导做起,坚持不懈地改善执法环境。罗副院长指出,改善行政审判的执法环境,首先应从改善内部环境做起,以良好的内部执法环境去促进外部环境的改善。各级法院的领导要带头严格执行行政诉讼法,支持和监督行政审判人员依法办案;要认真抓好行政审判队伍建设。要积极争取党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政府的支持;要坚持平等原则,公平地对待各方当事人;要积极争取新闻舆论的支持。

12月3日上午,罗干同志接见全国行政审判工作会议的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罗干同志充分肯定了行政审判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他强调,行政审判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全面加强行政审判工作,对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罗干同志说,依法治国是党中央确立的治国基本方略,也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做到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实现依法行政。他指出,实现依法行政,除通过完善立法和加强行政机关自我约束以外,人民法院通过依法处理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十多年来,各级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审判工作审理了许多治安管理、土地确权、房屋拆迁、农民负担等行政案件,纠正了不少违法的行政行为,化解了不少“官”民矛盾,使大量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实践证明,行政诉讼制度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最有效的方

式之一,是新形势下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罗干同志指出,必须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行政审判权。他说,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行政审判权,是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民法院履行行政审判职责的重要保障。行政诉讼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的法律制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在实施行政诉讼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有些地方的个别领导对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行政诉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得不够及时有力,有的甚至对人民法院受理或审理行政案件进行非法干预。二是有些法院领导和行政审判人员对开展行政审判工作有畏难情绪;有的不注重工作方法和社会效果;有的搞“官官相护”、违法裁决。三是个别行政机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有抵触情绪,不应诉、不答辩、不执行法院生效的判决或裁定;有的对原告施加压力;有的对法院行政审判人员诬告陷害,打击报复。所有这些违反行政诉讼法、妨碍行政诉讼秩序的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罗干同志提出,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人民法院以及有关部门都应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绝对权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遵守行政诉讼法,切实加强行政审判工作,保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行政审判权。

罗干同志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行政审判队伍。他说,行政审判工作最直接的任务就是要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都十分过硬的行政审判队伍。最后,罗干同志表示,尽管目前行政审判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开创行政审判工作的新局面。

1999年12月3日上午,肖扬院长出席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肖扬院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行政审判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总结了行政审判工作的经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对提高行政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改善执法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

肖扬院长指出,行政审判作为人民法院对政府行为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手段,在今天更显示出它的特殊重要性。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行政审判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人民法院所有审判工作中,行政审判工作与民主政治和法治的联系最为紧密。行政审判工作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直接影响法治国家实现的程度。行政审判工作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晴雨表,直接反映人们的法治意识,直接体现依法行政的水平,直接衡量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

宪法把对行政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赋予人民法院,这表明了人民的信任,也是人民法院的光荣。肖扬院长要求,各级法院的领导务必要从讲政治、讲法治的高度,充分认识行政审判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特殊重要性,认真加强对行政审判工作的领导,支持行政审判人员公正司法。

肖扬院长指出,行政审判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公民权利不受行政机关的非法侵害,并以此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因此,人民法院在行政审判工作中,必须把维护公民权利放在第一位来考虑,而不能本末倒置。应该充分理解行政诉讼法的宗旨,从维护公民权利、促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行政诉讼,为当事人诉讼提供方便条件。对违背上述行政宗旨的行为,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肖扬院长指出,维护公民权利,从根本上说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目前,影响稳定的因素中相当一部分是与政府行为有关的,如果不正确处理好这些人民内部矛盾,不依法维护公民的权利,不运用法律手段促进依法行政,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必须疏通行政诉讼渠道。对于涉及社会稳定的行政争议,更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妥善解决。

肖扬院长在讲到行政审判工作的难度时指出,能否依法独立公正审判,在行政诉讼中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人民法院能否顶住干预,也是反映人民法院是否真正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一个标志。人民法院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顶住压力,不能拿审判权作交易。对于一些不正当的干预,我们要切实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要充分依靠党的领导,依靠人大的监督,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

肖扬院长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平等,允许特权,一部分人可以逍遥法外,法治也将荡然无存。其他案件如此,行政诉讼案件更是如此。肖扬院长要求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于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问题,应当切实加以纠正。

肖扬院长强调,行政审判工作是维护公民权利,促进依法行政的正义事业,人民法院应当理直气壮地工作。同时,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研究办案艺术,讲究工作方法,采取灵活措施,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行政审判的历史较短,工作上缺乏现成的经验。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随着法治国家进程的推进,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行政审判的任务会不断增加,领域会不断扩大,问题也会不断出现。肖扬院长要求各级法院要及早动手,加强研究,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肖扬院长指出,加强行政审判理论研究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内功,为做好工作打下基础;加强行政审判宣传则是为了给行政审判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对于“民告官”,人们仍有许多顾虑,行政机关对于作被告仍有许多抵触,一些地方出现了行政案件下降的趋势。所以搞好行政审判的宣传仍然面临着繁重的任务。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学习讨论了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原则通过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司法解释,并于4日下午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江必新就“若干规定”有关问题所作的说明。

江必新说,“若干规定”是对90年最高法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修订,是96年就开始着手修订的,历时三年。修改了十多次,最高法院审委会讨论了10次,这是最高法院讨论司法解释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现已经最高法院审委会原则通过,修改后的司法解释共分受案范围、管辖、诉讼参加人、证据、起诉与受理、审理与判决、执行、其它八个部分,共计九十八条。在修订“贯彻意见”过程中主要贯彻以下指导思想:

(一)加大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诉权的保护力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恢复了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之所以说是恢复而不是扩大,是因为“贯彻意见”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从限制受案范围来加以规定的,随着行政审判经验的丰富,条件的不断成熟,环境的不断改善,这次受案范围在“贯彻意见”基础上扩大了很多。具体表现为:对行政行为重新作了解释(即只要与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有关,而且是拥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做出的,并且对行政管理相对的人权益发生实际影响的行为,都叫行政行为);权益的保护范围作了扩大;对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的四种行为作出了界定。2解除了对原告资格的不当限制。3放宽了起诉期限。4对防止行政机关规避行政诉讼作了一些规定。5对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作出了解释。6关于复议前置问题作出了解释。7对诉权保障问题作出更严格的要求,即在原告起诉后七日内必须作出立案或不予受理的裁定。严禁既不受理,也不下裁定的现象出现。8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原告可以口头委托人起诉。

(二)确保了人民法院独立公正、合法有效地行使审判权:1适当地降低了被告的级别;2对级别管辖作了适当的调整,加大了中级法院受理一审行政案件的范围,强化上级法院指定管辖的职权;3合理配置行政审判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4为各种裁判提供了可供援引的法律依据和根据;5进一步规范审判行为。

(三)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提高行政机关的效率。具体表现为:1规定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权的保全措施;2在起诉期间和诉讼过程中也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对非诉执行案件放宽了审查条件;4付予复议权利人申请执行权;5扩大了申请执行的范围;6放宽申请强制执行的时间。

(四)保证行政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为:1增加了确认判决方式和驳回诉讼请求的裁判方式。2完善了现有的裁判方式。如限制加重对原告的处罚。3增加了一并审理民事案件的规定。4改变了二审当事人称谓。5在法律规范的适用问题上,规定可以使用低层次的规范,但不得和高层次的规范相冲突。6对行政机关以同一事实或同一理由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了界定。7对被告改变行政行为作出重要变化。若改变后的行政行为正确合法,已满足了原告的诉讼情求,第三人不持异议,原告不撤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终结诉讼。8规定原告在某些情况下承担举证责任;9规定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补充证据的可能性。

在12月4日下午的闭幕式上,唐德华副院长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

(一)会议的收获。唐副院长指出,本次会议使与会代表对行政审判工作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对行政审判工作的执法环境,对今后行政审判工作的目标、任务提高了认识。为进一步贯彻对诉权的保护、搞好行政审判工作开阔了思路。会议期间罗干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所作的重要指示,在高度、深度和力度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肖扬同志从讲政治的高度指明“行政审判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些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

(二)需要进一步强调的几个问题。1关于行政审判工作的执法环境问题。唐副院长指出,当前行政审判工作的大环境是好的,也可以说是空前的,问题主要出在局部环局、内部环境上,今后要把行政审判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改善局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上,只要广大行政审判人员多做工作,多想办法,执法环境就一定会尽快得到改善。2摆好维护行政机关权威和监督行政机关执法的关系。从本质上、长远上来看,维护和监督都是一种对行政机关的支持,不能任意割裂二者的关系,维护和监督是有原则的,要在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和依法治国的前提下,与行政机关处理好关系。3关于抓好立案和办好非诉行政案件的关系。要加强与立案庭的沟通,协助立案庭做好行政案件的立案工作,严禁在法定期限既不受理又不下裁定的情况的出现,要排除人为因素使收案率下降的趋势。要严格把握审查标准,办好非诉行政案件。4关于确保行政案件的质量和效率问题。要提高行政审判人员的素质,建立对案件质量的监督保障制度。上级法院要对下级法院办案质量加强监督检查。要提高办案效率,解决超审期严重的状况。5关于队伍的建设问题。在数量上要解决人员少,尤其是骨干力量严重缺乏的问题;在质量上要选配政治强、业务精和具有比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的同志充实行政审判队伍。

行政审判工作范文篇8

今天召开这次全市法院民事、行政审判工作会议,全国上下深入学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精神的背景下。目的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的民事、行政审判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前一阶段我市民事、行政审判的工作效果,依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研究部署今后的工作任务。等下,树才书记将就民事审判工作作重要讲话,文龙院长和马岗、秀萍副院长还要进行工作部署,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狠抓工作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布置,先就行政审判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缺乏,肯定成果。努力开创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

市两级法院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和政协支持下,2001年以来。紧紧围绕“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始终坚持“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深入开展行政审判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置了大批行政案件。本着依法、公正、高效的原则,全市共审理、审查行政一审、二审案件800多起,执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3897件,涉及标的金额4550万元,及时化解了行政争议,有效维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使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二是改善了审判工作环境。全市两级法院始终坚持党委的领导,主动向党委汇报行政审判工作,特别是处置一些重大、复杂的案件方面,得到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案件审理等形式,自觉接受了人大、政协的监督;审理行政案件的同时,主动强化与行政机关的沟通和联系,努力推行“一把手’工程”大大改善了行政审判工作环境,有效提升了行政审判工作水平,不时扩大了行政审判工作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力。三是加强了队伍素质建设。采取集中培训、分散自学、全民普法、检查考核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既提高了行政审判法官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技能,又促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为公正审理案件、有效监督审案提供了保证;通过严格考试顺序,严把录用标准,2004年以来,先后向社会公开选拔优秀法律人才84人,进一步空虚了行政审判力量,加强了行政审判队伍建设。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的重视、关心分不开,与全市两级法院有效开展行政审判工作分不开,与全体工作在法院战线上的同志们热诚奉献分不开!此,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法院系统从事行政审判工作的同志们致以亲切问候和衷心感谢!

市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当前。经济体制的深刻革新,社会结构的逐步更新,利益格局的大幅调整,思想观念的快速变化,尤其是随着工业化、乡村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抵触逐渐增多,其中不少矛盾表示为群众与行政机关之间的争议,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行政争议事件增多。什么是行政争议,就是公民或者社会组织对我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决定存在异议、形成争议。从当前情况来看,行政争议事件在数量上逐年增多、频率上逐步提高。二是行政争议复杂多样。征地拆迁、安排弥补、土地权属、山林权属、企业改制等各个领域内,都存在着行政争议。三是群众维权意识增强。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不时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时进步,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普遍增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始更多地借助于司法途径,寻求对权利的维护。四是配套建设严重滞后。市场资源十分有限,社会诚信机制还不完善,再加上临时以来受到一些陈旧观念的深刻影响,一定水平上制约了行政审判工作的深入展开,妨碍了行政审判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尽管我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自身建设,近些年来。并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摆在重要位置,但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然对行政审判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高,对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说,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增强对行政审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是要从依法行政的高度来强化认识。客观上来讲,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不依法行政就会经常成为原告,所以说,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行使权力的应尽义务。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与以前相比,总体上是大有进步,依法行政的意识大大增强,但应清醒地看到执行政策上还存在偏差,工作顺序上仍未到位,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中,既要重视行政权力的规范运行,更应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特别是要注重发挥行政审判的司法监督作用,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二是要从履职尽责的高度来强化认识。近年来,由于有的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由此而产生的行政争议,从而引发一些群众上访,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全稳定。事实证明,疏通行政诉讼渠道,加强行政审判工作,有利于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通过行政诉讼解决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有利于将行政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减少群众集体上访、重复上访,最大限度地减少和睦谐因素;有利于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审判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作用,善于借助法律手段,通过依法、公开、公正、公平的行政审判途径,来消除因行政争议而引发的和睦谐因素。三是要从匡扶正义的高度来强化认识。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机关相比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因而对公平与正义的期待尤为迫切。通过开展行政审判,依法行使行政审判权,有效发挥司法审查职能作用,不只可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还能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有力的司法保证。

二、全力规范,积极配合。确保推行行政审判制度新成效

既依赖于各级政府支持和保证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的工作力度,推行行政审判制度的效果。又取决于各级法院切实公正、高效地为政府和诉讼当事人提供优质司法服务。为此:

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行政审判工作,一方面。并立足于自觉接受司法监督,积极配合行政诉讼法的全面实施,努力规范政府行政行为,迅速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做到三个积极”一是积极支持行政审判工作。公民由于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行政机关以原告身份依法应诉,原本就属于正常现象,既有利于检验、促进和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是构建现代法治社会的肯定要求。各级行政机关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和诉讼意识,充分认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深刻内涵,正确对待“原告”身份,自觉接受司法监督。二是积极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参与行政应诉,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积极配合人民法院依法审理行政案件,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自觉履行生效行政判决,杜绝和纠正不出庭、不应诉、不履行生效判决等行为。要建议行政机关负责同志出庭应诉,亲自解决行政争议,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机关负责人不得以其职务和身份对法院审理案件施加影响,更不得利用人、财、物等管理方面的职权干预、阻碍审判工作。各级监察机关要把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审判和执行行政案件的行为,作为监察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对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法严肃处置,从而为行政审判营造良好的环境。三是积极强化与人民法院的沟通互动。各级行政机关要主动加强与当地法院的沟通联系,加强行政复议、信访等与行政审判工作的衔接,共同解决行政争议。要及时向法院通报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信访等方面的情况和信息,对一些复杂、敏感,特别是影响面广、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的群体性诉讼案件,要主动介绍事由、经过,积极配合法院研究案情,妥善解决审判和执行中存在问题,确保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行政审判的职能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公正、高效、权威的行政审判制度,做到三个促进”一是促进行政审判公正、高效。第一,坚持依法受理行政案件,维护当事人的诉权,坚决杜绝有案不收、有诉不理的现象。第二,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完全摒弃违法迁就行政机关甚至“官官相护”现象。第三,维护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对于合法的行政行为,应当依法予以维持,确认其合法有效。第四,依法料理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保证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二是促进社会实现和谐、稳定。衡量行政审判工作好坏的规范,最重要的看其是否化解了行政争议,否理顺了群众情绪,否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前,土地征收征用、乡村建设拆迁、企业重组改制与破产、社会保证和环境维护等方面,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争议逐渐增多,有些矛盾还比较突出。各级法院要及时引导当事人,采取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意愿和要求。要做到有些争议尽量由行政机关解决,法院应及时提醒并建议行政机关采取复议、协商等办法,妥善消除矛盾,化解抵触;同时,应充分发挥调解协调这一重要手段的作用,坚持调解在前、诉讼在后的原则,对已经受理的案件,能够调解的争议要尽量进行调解,切忌情绪对立,防止矛盾激化,使案件处理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水平。三是促进队伍素质增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行政审判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法院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空虚人员力量,加强广大法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司法作风建设,筑牢广大法官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思想基础,扎实推进行政审判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的执法规范化活动,不时提高行政审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司法能力,促使广大法官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审判经验和政治智慧,巧妙化解错综复杂的行政争议,确保行政审判工作公正、高效、有序进行,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严格监督,加强领导。倾力营造行政审判工作新环境

接受人大监督,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政府依法行政的政治保证。开展行政审判工作过程中,应认真做到三要”

各级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一是要全力维护司法权威。第一。经常听取人民法院的工作汇报,并运用党的政治优势,及时解决行政审判中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支持和鼓励人民法院开展行政审判工作。第二,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第三,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杜绝司法机关直接参与行政执法的现象。坚持做到法院不参与行政行为,促使司法公正、公平,有效维护司法公信力。第四,各级政府部门不时增强权利维护、权利救济和依法应诉的意识,正确对待参与诉讼活动,尊重、理解和配合人民法院进行司法监督;大力支持人民法院开展行政审判工作,及时协助解决行政审判工作遇到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开展法制宣传,通过组织政府工作人员旁听行政案件开庭审理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其对行政诉讼的理解与支持,努力为行政审判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行政审判工作范文篇9

关键词:行政审判;困难;漏洞;优化

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显示看,近些年来我国行政纠纷案件例居高不下,从2013年的4.2万件上升到2017年的43.7万件,增速惊人。而同时,由于立法还存在一些漏洞,导致行政审判工作越来越艰难,案多人少、当事人矛盾突出等现象越来越尖锐。这些法律漏洞继续完善,进一步促进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优化。

一、行政审判的法律漏洞及影响

(一)缺乏恶意诉讼规制制度导致案件审理难。行政诉讼案件涉及领域多,但是同时缺少规制恶意诉讼的法律制度,导致案件审理难度较大。以A市为例,2013年以来,该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受理了921件行政诉讼案件,其中涉及到重大工程项目引起的土地、拆迁、环保案件有438件,占总案件数的47.6%,而从案件审理周期看,此类案件的审理周期要比其他行政诉讼案件长20.7天,审理周期长,审判难度大。另外,我国行政案件开始实行立案登记制,案件量更是呈现猛增的势头,但是同时,恶意诉讼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缺乏恶意诉讼的规制制度,导致恶意诉讼愈演愈烈。从统计数据看,近些年来恶意诉讼等滥用诉权的情况不断增加,2013年全国法院行政诉讼恶意诉讼案件25件,2014年92件,2015年270件,2016年325件,2017年上升至647件。2017年恶意行政诉讼案件相对于2013年,上升了25.88倍,上升速度非常快,预计2018年将超过1000件。大量的恶意诉讼等滥用诉权的案件情况,让行政诉讼中本来就存在的案多人少矛盾更加突出,亟待缓和并予以规制。(二)欠缺强制执行制度导致案件执行难。法律对于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没有科学的强制执行条款和制度,导致很多行政案件执行难。以非诉案件执行为例,由于缺乏强制执行制度措施,常年来非诉执行占据着行政审判的大量人力物力,让原本就复杂的案多人少矛盾更加突出。从案件数量看,2013年以来,全国法院有关非诉行政案件共121647件,案件体量庞大。而从案件涉及的类型看,包括行政强制拆除、强制履行行政协议、非法占地、行政不作为等。这些案件如何强制执行,如何进行非诉执行,通过何种程序进行非诉执行,法律都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从而导致了当事人大量申诉到法院,将矛盾转移到诉讼环节,不仅让法院面临的矛盾更加尖锐,也无形中增加了法院的压力。(三)实质性争议解决条款缺失导致争议解决难。大量的行政案件虽然结案,但是由于法律中大部分都是程序性或者制式性条款,缺乏实质性化解矛盾的法律条款,实体行政争议并未化解,行政争议实体性解决难。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看,2010年以来,全国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超过1548765件,而通过判决解决实体行政争议的有33.4万件,裁定方式结案的有108.87万件,调解方式结案的仅249件,其他方式结案的有5593件,从上述数据分析看,判决解决实体争议的占21.6%,裁定结案的占70.3%,而裁定结案的大部分都是裁定,实质争议并未解决,行政机关与行政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并未实质解决,矛盾有可能继续加深,行政诉讼的功能没有较好的发挥。(四)行政诉讼司法适用力度不够上文已经提到,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输入关键词“行政诉讼”,得到的搜索结果是1548765个,从数据看,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纠纷总量大,2010年至今共有154万余件。这充分说明了完善行政诉讼审判制度的现实意义。同时,从数据中,我们看到,行政诉讼的司法适用地区差异大的问题客观存在。案件数量最多的是浙江省有14.8万件,而案件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仅175件,两者但从案件数量看相差数百倍,排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差异,两地的行政诉讼案件司法适用差异还是很大。另外,还需引起关注的是,近年来,行政诉讼案件出现井喷现象,值得关注。2013年全国仅4.2万件,2014年超过22万件,2015年超过28万件,2016年增长到38万件,2017年超过43万件。案件数量持续高位增长,人民法治意识提升引起案件量增长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说明私力对行政管理等纠纷的解决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靠法院的公力救济,因此,发现并解决审判实践中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五)裁判标准不统一现象频发另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导致现实中出现大量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同样的性质的案件,各地法院的判决结果却截然不同。例如,同样的房屋拆迁案件,重庆某法院认定政府行为违法,判决政府败诉。而北京某法院认为,该案件政府行为不违法,不能适用赔偿。同时,江苏某法院认为,由于原告举证不足导致原告败诉,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同样的案件,结果却大相径庭,如此司法适用,对于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大打折扣。

二、行政审判存在法律漏洞的原因

当前行政审判工作产生上述困境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法院内部原因,也有法院系统外部的原因,笔者从内外两个2018•12(中)角度对产生行政审判工作困境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一)行政审判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一方面,人民群众的行政诉讼意识还不强,造成了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相对人败诉率高。据统计,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相对人的败诉率高达70.9%,这既和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不强有关,还和当事人的行政诉讼能力薄弱息息相关,特别是证据收集、程序应对等诉讼能力。最终导致行政相对人不知告、不愿告、不敢告,有的甚至“信访不信法”。另一方面,少数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律生效行政判决甚至暴力抵抗的现象仍然存在。从网络统计数据看,行政机关抗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百度中输入关键词“行政机关抗法”得到搜索结果约56.9万个,关键词有行政机关忽视法律规定、行为抗法、缺乏规则意识、屡屡抗法等等。另外,行政机关对法院的判决抗拒执行的也时而有之,以A市法院为例,经统计,近五年来,有多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决,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从而有损行政机关形象,直接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也有损法院的公信力。(二)行政审判队伍力量和人员素质有待加强。从现行法院内部看,行政审判力量不强,素质仍待加强。其一,力量薄弱现象普遍存在。少数地方存在“一人庭”、“两人庭”现象。再加上近年来民商事案件大幅增长,一些法院行政庭甚至还承担部分民商事审判任务,行政审判庭自身的职能弱化甚至边缘化。同时,行政审判队伍专业化建设滞后,司法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以A市为例,A市中院行政庭有员额法官3名,法官助理3名,书记员2名。而A市中院每年审理的行政案件数量为300余件,几乎每个法官要审理100余件行政诉讼案件,由于行政诉讼案件案情一般较为复杂,当事人信访隐患较大,矛盾积怨较深,因此,行政审判庭的工作压力较大,“白加黑”和“五加二”的加班状态是常态,行政审判队伍力量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其二,在司法改革后力量更加薄弱。司法改革后,很多地方特别是基层法院由于内设机构改革的缘故,行政审判庭撤销,行政审判庭法官被编入其他审判团队,从而使得行政审判的力量进一步削弱。其三,行政审判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从人员的构成情况看,上述A市中院的3名员额法官中,全日制本科学历仅1名,其他两名均未非全日制本科,通过函授等方式取得法律本科文凭,法律基本功不扎实;从年龄层次上看,50岁以上的法官占行政审判庭的大多数,年轻干警不愿意到行政审判庭工作,导致行政审判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加强行政审判工作的建议

针对行政审判工作法律漏洞,笔者认为,法律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修法暂时很难实施,在此前提下,可以从优化行政审判工作的内外部环境,来弥补法律漏洞对行政审判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优化行政审判内部环境。其一,加强法院队伍建设。法院要将以全面推进司法改革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行政审判工作,充实优秀人才到行政审判工作岗位;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行政审判法官的司法能力;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行政审判法官拒腐防变能力。其二,加大司法适用力度。上文提到,我国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行政争议纠纷适用力度小,地区适用差异大的问题,因此,加大行政争议纠纷司法适用力度势在必行。加大行政争议纠纷司法适用力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其一,加大该类案件的审判质效考核。为了特定的目的,可以将该类案件的审判质效系数相对调高,从而增加法官的适用的积极性,增加适用力度。其二,发挥专业法官会议的作用。司法改革后,专业法官会议在疑难案件处理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解决疑难案件。在行政争议纠纷案件中,可以发挥专业法官会议的作用,通过专业法官会议促进该类案件的司法适用力度。其三,建立专门的合议庭。现实中,很多法院都建立有环境纠纷、金融纠纷等类案化的专业合议庭,抽调专业人员处理专业案件。在行政争议纠纷类案中,也可以借鉴该做法,成立类案合议庭,专门处理此类案件,从而通过专业性增强该类案件的适用力度。其四,建立典型案例制度。虽然我国不同意英美法系国家,不是判例国家,但是典型案例制度对于实践中审判的指引作用往往是很大的。目前,我国在民事、刑事、行政等诉讼中,从最高院到高院或者中院,有很多典型案例的先例,通过典型案例对类案发挥指引作用,也促进了疑难复杂问题的解决。但是在行政争议纠纷典型案例方面,数量少质量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故建立典型案例制度在行政争议纠纷方面大有作为。(二)优化行政审判外部环境。其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行政审判的认识。通过宣传增强行政机关法治意识。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机关的义务、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行政机关知法、懂法、守法,在行政审判中,积极出庭应诉,在裁判结果出来后,尊重并执行法院的裁判结果。另外,还要通过宣传强化公民的法治意识,引导公民理性维权、合法维权。其二,建立多元化解新机制,切实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坚持党委领导,建立集行政诉讼与行政调解等于一体的多元、立体化的行政争议解决新机制。通过多元化解,加强诉讼与非诉机制的衔接,从而提升行政争议的实质解决。其三,加强对行政审判的监督。建议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听取行政审判工作汇报,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审判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关心支持行政审判队伍建设,帮助解决编制、机构和人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审判工作机制,需要着力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实质化,更需要建立各级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依法行政,从实质上优化行政审判的外部环境。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针对现实存在的法律漏洞导致行政审判执行难、案多人少等矛盾,需要从内部外共同着力,更好的优化行政审判职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史风琴、周欣艳.河北强化行政执法行政审判良好互动.人民法院报.2018-06-21(001).

[2]章志远.开放合作型行政审判模式之建构.法学研究.2013,35(1).

行政审判工作范文篇10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领行政审判工作。“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为指导,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先进法治理念。这一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为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方针提供了强大的、多层次、宽域的科学思想体系,为当前开展的“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搞好人民法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正确指导。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根本指导思想。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存,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要适应现阶段新形式的要求,必须主动应对新挑战,积极适应新的要求,尽快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能力,运用司法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笔者认为,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不能仅仅停留在提口号、学文件、讲大道理上,必须真正落到实处。要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为民”、“务实”、“廉洁”六个字统领行政审判工作,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牢牢把握合法性审查这个中心,通过对公权和私权的妥善调整,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官”、“民”关系。真正作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使每一个当事人走进法院的时候,都有一种非常信任、非常安全的感觉;让每个当事人都感觉到我们的法院是真正为人民的法院;让每一个投资者都感受到我县有一个非常宽松、和谐的投资环境。

二、准确把握行政审判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第一项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既显示了司法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于*年10月召开了“加强行政审判工作妥善处理行政争议的电视电话会议”,肖扬院长作了重要讲话。这些任务和目标,无一不与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社会和谐是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永恒追求,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根本职责就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行政审判对于推进民主法治进程,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具有特殊重要的职能作用。

(一)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正确处理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矛盾中,妥善处理好政府与人民群众、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争议、协调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关系的有效机制,是协调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关系的“减压阀”和“化解器”。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对于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改善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行政审判工作是推进依法行政、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实现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实现依法行政。历史的经验表明,任何一种权力都有自我扩张的特点和被滥用的可能,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这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官清民自安”,一个守法、公正、高效的行政机关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减少行政争议、改善干群关系意义重大。规范行政行为和推进依法行政,不仅需要加强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也需要建立并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行政诉讼对于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行政审判工作是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的重要形式。*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深刻阐述了新时期人民法院的性质、地位和职能作用,深刻指出了人民法院肩负着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使命,在巩固执政党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负有重大历史责任。行政和刑事、民事审判共同构成了人民法院完整的审判权。在三大诉讼中,行政诉讼调整的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行使的是审查监督各级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重要职责,体现的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因此,行政审判更能体现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更有利于树立提高党和国家良好的法治形象及公信力,也更能体现审判机关的法律地位、性质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