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控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2:37:11

行政控权

行政控权范文篇1

关键词:行政控权行政权力公民权利行政关系

一、行政控权界说

“行政”一词的英文是Administraifo~,学者们对行政的解释不一,有“目的实现说”、“国家意志执行说”、“除外说”等。行政首先表现为一种权力,或以权力为基础,或以权力为背景,而现代法治、宪政所要求的根本点就是对权力本身进行规制。本文认为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专指国家行政主体对国家与公共事物的组织和管理活动,它针对的对象不限于国家事物,还包括广泛的公共事务,它实施的主体是国家行政主体,它运用的手段是组织与管理。

“控权”是基于权力的扩张性和侵害性的立场,主张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以防止其滥用,但它并不排斥管理论中的“保权”。“控权”与“保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真正的‘控权论’即在价值导向上倡导行政法的控权功能,又在实际上承认行政法的管理功能”。同时“控制”与“限制”有所不同,“限”具有“阻隔”、“指定范围、限度”、“限定”的意思。“控”具有“驾驭、支配”的意思。。限制是消极的,控制是积极的。“限权”是指对行政权力进行消极限制,尽可能少授予行政权力,即限制行政权力的范围,是近代以来自由主义时期行政法特点。总之,这里的控权指“行政法基于法律的立场为了保障人民权利而积极驾驭、支配行政权力,它是对行政法功能的一种高度概括,也是对行政法自由、民主价值的一种定位。

二、行政权力为什么需要控制

从近代行政法到现代行政法的繁衍中,行政权力始终需要控制的最基本的理由是什么呢?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这对范畴贯穿行政法始终,其基本关系是行政法的核心问题,传统控权理念的产生与行政权力的本质及其与公民权利的运作关系是分不开的。

(一)行政权的本质

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门。行政权力的性质不因国家、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它是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力量,因而在任何国家,行政权力都是强制它人服从的权力孟德斯鸠认为,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构成相互平行并且制约的关系,国家权力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受限制的权力,容易腐蚀掌权者的心灵”。这是现代所有经验的总结。正是这样的本质特性,近代社会才有法治模式的产生。

(二)行政关系及其行政权力的特征

行政关系是基于行政权力的行使而产生的,行政关系最明显的特征即行政主体和相对方的非对等关系。行政主体总是处于优越和优先的地位:行政主体以国家名义参加行政法律关系,可以对相对人采取强制措施,而相对人即不能否认它的效力,也不能抵制;行政主体无需向对方的同意,单方意思表示即形成行政法律关系,也可变更行政法律关系甚至行政合同关系。行政关系的这一特征使行政权力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等特性,因此,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自己的特征:一是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设定和权力机关的授权。二是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

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强度差异悬殊,非常容易直接影响甚至侵害公民权利。“赋予治理国家的人以巨大的权力是必要的,但也是危险的。他是如此危险,以致使我们不愿只靠投票箱来防止官吏变成暴君”面。

从现代行政来看,法律对行政控制的理由又有新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发展使得行政权力得以扩张,行政自由裁量权不断扩大。在现代行政过程中,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不可避免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结果不但不会导致法律的放宽控制或放弃控制,相反是导致法律控制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控制权力仍然是社会的需要,是权力扩张的需要。总之,行政法无论是在近代还是在现代,都强调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行政控权并不是对行政法的某个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划分和定性,只是“控权”在近代和现代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近代,是单一的行政控权,而现代所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的行政控权。

三、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基本维度

(一)传统行政控权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1.政治自由主义思潮。洛克曾以自然法的假定论述公民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虽然他并不以为自由绝对不受限制,但仍然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构建的政府及其所拥有的立法权是极为有限的,国家和政府的目的仅仅在于消极地保护公民已经享有的自然权利,法律也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限制权利。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自由主义把“个人自由至上”和“有限政府权力”,看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所谓自由经营论(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利用市场的机制和竞争的力量,由私人来协调一切社会经济运动,而只赋予国家以承办市场和竞争所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地极少量经济活动地经济思想和政策。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假定利己动机下的个人行为能够在无形中促进公共利益,从而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相一致的人类社会自然秩序。。国家或政府的职能限制在相当狭窄的范围内(国防、司法和公共事业)行驶。

3.普通法法官和法律家的传统价值观。与大陆法系不同,英美法系由普通法院负责行政案件的审理工作。“高级法院法官众所周知的地位使司法权巍然屹立;与欧洲大陆尤其法国的情况不同,在英国有一个真正的‘司法权’,就其重要性与地位的崇高讲,不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普通法系独立、单一的普通法院系统、待遇丰厚的法官及其享有的崇高权威,使司法权面对行政权时具有相当的优越地性。法官也视自己为公民权利的维护者,控权成为普通法系法官的职业价值取向。

4.法律实证主义法律实证主义作为英国法哲学,对传统行政控权理念在英国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法律实证主义的两项主张:一、法律就是主权者制定的法:二、法官造法是实在法的重要内容。在它的影响下,人们认为法律裁判必须和政治意志分离,法律应当是公认的、不受个人因素影响的正义和历史地形成的原则,是非政治性的,法官则是这些原则的客观代言人法官很难有一个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的思维方法。

(二)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基本特点

“行政法控权理论中的控权,顾名思义是指控制、限制行政权力”,“行政法所涉及的就是用来控制和限制政府权力的法律制约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盛源于英美国家传统的政府法治理论,核心可以归结为:行政法是保障个人白由、控制行政机关权力的法律,主要强调用立法和司法的手段限制行政权力的范围,防止政府的过渡干预,它承袭英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其调整的国家与公民关系的问题上,始终关注了与国家相对的个人利益的安危。

1.行政法的宗旨和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自由权利,制止国家行政机关干预或限制个人自由和权利。自由之风一直是英国引以为傲的精神传统,洛克认为“人生而自由”,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和财产方面的权利,这就是“自然权利”,自然权利与生俱有,不可剥夺。政府权力的界限就是个人的自由。

2.行政机关权力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最大可能地排斥自由裁量权。博登海默曾说:“l9世纪,美国政府几乎将侧重点完全集中于旨在使行政处于有限范围内的法律约束之上。行政中的自由裁量权范围被缩小到无可奈何的最小限度”。。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法律中的消极行政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个人自由和自治必须尽可能地予以维护,国家不能过多地干预这个领域其二,自由裁量权具有专断倾向,行政机关不应拥有或较多地拥有此类权力。

3.司法审查是行政法的重要内容。在英美行政法发展早期,普通法院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就受到学者广泛的重视,在戴雪看来,普通法院具有的通过司法审查直接保证公民权利实现的特点,优于国外宪法书面上对公民个人权利的规定。司法审查不仅是一种控权手段,更因为它是一种最直接、最得力的控权手段。在美国“司法审查足法院监督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的有力工具,没有司法审查行政法治等于一句空话,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就缺乏保障。

4.遵循规则主义的行政法治(依法行政)原则,要求政府严格按照法律对行政权力范围及其行使方式的规定执行权力,主张“无法律则无行政”,行政机关不享有宽泛的自由裁量权这个要求非常严格,任何没有法律明确授权的行政行为,都不具有公民必须服从的正统性而归于无效。强调严格的法律统治及排斥自由裁量权的理念,相当程度上是形式法治主义的一种体现,是英美早期自由主义法律制度的一个反映。

四、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蜕变

传统行政控权理论形成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反应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意志,顺应时代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理念,只有一成不变的言词和语句,同一言词或语句的指称意义往往在时空转移中实现着变换。传统力量和现代社会要求之间的张力使传统行政控权在保持其固有的理论根基的同时,实现着蜕变,这种蜕变是适应现时代的,是在保持传统之基本立场和框架的情况下,对其内涵的实质内容作面向现实的变更。

(一)传统控权论理论蜕变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英美国家的行政法理论和制度实践以及相应的社会背景条件都发生较大的变化,英美国家走上行政国的发展道路,传统行政控权理论出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国家适当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本世纪初期频繁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缺陷,并主张政府适当干预以克服市场失灵。英美逐步在经济政策上改弦易辙,由自由放任向国家干预迈进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在2O世纪70年代占据了英美主流经济理论的舞台,并直接影响了英美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发展。

2.现代集约化的大生产使团体之间的合作趋向日益明显,团体主义、干涉主义随之而来,这摧毁了旧个人主义、旧自由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团体主义主张个人与社会为‘有机的整体’,社会由其构成分子的个人集合而成.又因分人的协力工作,社会才能活动自如。……全社会福利的增加,并使生活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各安其生,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生存,促进团体发展的目的。”一干涉主义主张政府因维护公益之必要,对于个人行动可以适当干涉,不能过分放纵之自由。”

3.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相适应,传统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潮发生了变化。面对现代行政权力扩张的事实,新自由主义的岐治思想对行政权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它一定程度上强调政府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公民自由的积极作用。l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把扩大自由认为足改进福利和平等的最有效的方法。2O世纪的自由主义把福利和平等看做为自由的必要条件或者是它的替代物。

4.现实主义甚至更新的法律思潮替代法律实证主义。盛行于30年代美国的现实主义法学主张法官的每个判决都是一种道德和政治的选择,权利是法院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客观存在,研究法律必须结合社会情境,司法过程作用有限而应实行专家治国,等等,这些主张在政治立场上依附于罗斯福新政。后来的法律思想则继承该学派的一些观点并予以重建。

一方面是新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来自传统的因素仍然没有泯灭,这种传统的力量在现代现代行政控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传统的力量主要有:

1.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观念。虽然新的自由主义与旧的自由主义相比,较具社会性,但是个人自主性始终是英美自由主义思潮区别于其它思潮的根本。“我们的物质文化(诚如人类学家所言)正处于集体化与合作化的边缘。然而我们的道德文化连同我们的意识形态,仍然充满源于前科学世代、前技术世代之个人主义的理想与价值。

2.普通法体系中的法官和法律家顽固的习惯信念。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直倾向于限制无限增长的行政权力,强调行政法的控权功能,即便在不得不接受现代行政国这种现实的情况下;

3.传统控权理念蕴涵的合理成份行政法必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政府权力的范围应当受到限制;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促进早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这些合理内涵,在避免极端化的前提下,现代英美行政法(学)自然予以承继。

(二)传统行政控权理论蜕变的表现

传统与现实之间的碰撞引发英美法学工作者对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一些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1.充分发挥行政权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从新政以来,英美国家对行政权力的态度发生变化。“随着新政的推行,(政府)法治指令突然从一个障碍和敌人,变成了一个朋友和有利的支持……有为(ac—ifve)的国家正在出现,并且在一种包含于盛行的法律现实主义观点中,它被看做实现政治和社会转变的一种能动的工具。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被视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力量。“传统上划分立法、行政、司法的宪法分权制衡原则,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机动灵活的行政权应当行使一定的立法和司法职能,事实上,行政立法作为国家重要的实施手段,已被普遍接受,而行政司法在解决行政争议的案件中,正日益发挥明显的作用。”与戴雪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态度相反,行政自由裁量权被一定程度的予以容忍,行政机关可以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合法运用裁量权予以积极处理。同时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给付等受到重视,消极行政向积极行政发生转变。

2.对行政法的定义发生变化,行政法是所有关于行政的法,而不仅仅是有除了关控制行政权力的法,行政法定义的变化重新界定了行政法的外延“对行政法颓的描述,反映出这些在英国出现的多种观念的影响。这些描述足以行政为中心的。行政法的作用不在于对抗干预主义的国家,而是为政府行为提供便利。

3.引入新的控权机制。司法严格控权曾被英美行政法学者视为最主要的控权手段,但是司法本身作用的局限性以及司法过渡干预行政可能造成的新的权力的滥用,促使学者探讨新的控权机制和方法。“司法审查的正统性源于保护那些虽然被政治原则的考虑所支持,但在一般政策和行政的过程中仍然很脆弱、容易被侵犯的个人权利。但是,这种以个人权力观为基础的公法统一性,自然依赖于它所推行的权利的本质和完善。个人权利必区别于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假如整个政府的权力范围由于个别原因而被减小到了政策的瘫废,那么,司法判断无异于通常的政策。……法院除非突破司法审查的合法性和统一性,否则不能代替政府的自我控制。过去主要使用单一的司法控制,新的控权机制应当加强控权手段的协调和防范作用。

行政控权范文篇2

关键词:行政控权行政权力公民权利行政关系

一、行政控权界说

学者们对行政的解释不一,有“目的实现说”、“国家意志执行说”、“除外说”等。行政首先表现为一种权力,或以权力为基础,或以权力为背景,而现代法治、宪政所要求的根本点就是对权力本身进行规制。本文认为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专指国家行政主体对国家与公共事物的组织和管理活动,它针对的对象不限于国家事物,还包括广泛的公共事务,它实施的主体是国家行政主体,它运用的手段是组织与管理。

“控权”是基于权力的扩张性和侵害性的立场,主张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以防止其滥用,但它并不排斥管理论中的“保权”。“控权”与“保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真正的‘控权论’即在价值导向上倡导行政法的控权功能,又在实际上承认行政法的管理功能”。同时“控制”与“限制”有所不同,“限”具有“阻隔”、“指定范围、限度”、“限定”的意思。“控”具有“驾驭、支配”的意思。。限制是消极的,控制是积极的。“限权”是指对行政权力进行消极限制,尽可能少授予行政权力,即限制行政权力的范围,是近代以来自由主义时期行政法特点。总之,这里的控权指“行政法基于法律的立场为了保障人民权利而积极驾驭、支配行政权力,它是对行政法功能的一种高度概括,也是对行政法自由、民主价值的一种定位。

二、行政权力为什么需要控制

从近代行政法到现代行政法的繁衍中,行政权力始终需要控制的最基本的理由是什么呢?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这对范畴贯穿行政法始终,其基本关系是行政法的核心问题,传统控权理念的产生与行政权力的本质及其与公民权利的运作关系是分不开的。

(一)行政权的本质

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门。行政权力的性质不因国家、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它是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力量,因而在任何国家,行政权力都是强制它人服从的权力孟德斯鸠认为,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构成相互平行并且制约的关系,国家权力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受限制的权力,容易腐蚀掌权者的心灵”。这是现代所有经验的总结。正是这样的本质特性,近代社会才有法治模式的产生。

(二)行政关系及其行政权力的特征

行政关系是基于行政权力的行使而产生的,行政关系最明显的特征即行政主体和相对方的非对等关系。行政主体总是处于优越和优先的地位:行政主体以国家名义参加行政法律关系,可以对相对人采取强制措施,而相对人即不能否认它的效力,也不能抵制;行政主体无需向对方的同意,单方意思表示即形成行政法律关系,也可变更行政法律关系甚至行政合同关系。行政关系的这一特征使行政权力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等特性,因此,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自己的特征:一是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设定和权力机关的授权。二是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

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强度差异悬殊,非常容易直接影响甚至侵害公民权利。“赋予治理国家的人以巨大的权力是必要的,但也是危险的。他是如此危险,以致使我们不愿只靠投票箱来防止官吏变成暴君”面。

从现代行政来看,法律对行政控制的理由又有新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发展使得行政权力得以扩张,行政自由裁量权不断扩大。在现代行政过程中,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不可避免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结果不但不会导致法律的放宽控制或放弃控制,相反是导致法律控制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控制权力仍然是社会的需要,是权力扩张的需要。总之,行政法无论是在近代还是在现代,都强调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行政控权并不是对行政法的某个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划分和定性,只是“控权”在近代和现代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近代,是单一的行政控权,而现代所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的行政控权。

三、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基本维度

(一)传统行政控权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1.政治自由主义思潮。洛克曾以自然法的假定论述公民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虽然他并不以为自由绝对不受限制,但仍然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构建的政府及其所拥有的立法权是极为有限的,国家和政府的目的仅仅在于消极地保护公民已经享有的自然权利,法律也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限制权利。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自由主义把“个人自由至上”和“有限政府权力”,看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所谓自由经营论(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利用市场的机制和竞争的力量,由私人来协调一切社会经济运动,而只赋予国家以承办市场和竞争所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地极少量经济活动地经济思想和政策。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假定利己动机下的个人行为能够在无形中促进公共利益,从而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相一致的人类社会自然秩序。。国家或政府的职能限制在相当狭窄的范围内(国防、司法和公共事业)行驶。

3.普通法法官和法律家的传统价值观。与大陆法系不同,英美法系由普通法院负责行政案件的审理工作。“高级法院法官众所周知的地位使司法权巍然屹立;与欧洲大陆尤其法国的情况不同,在英国有一个真正的‘司法权’,就其重要性与地位的崇高讲,不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普通法系独立、单一的普通法院系统、待遇丰厚的法官及其享有的崇高权威,使司法权面对行政权时具有相当的优越地性。法官也视自己为公民权利的维护者,控权成为普通法系法官的职业价值取向。

4.法律实证主义法律实证主义作为英国法哲学,对传统行政控权理念在英国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法律实证主义的两项主张:一、法律就是主权者制定的法:二、法官造法是实在法的重要内容。在它的影响下,人们认为法律裁判必须和政治意志分离,法律应当是公认的、不受个人因素影响的正义和历史地形成的原则,是非政治性的,法官则是这些原则的客观代言人法官很难有一个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的思维方法。

(二)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基本特点

“行政法控权理论中的控权,顾名思义是指控制、限制行政权力”,“行政法所涉及的就是用来控制和限制政府权力的法律制约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盛源于英美国家传统的政府法治理论,核心可以归结为:行政法是保障个人白由、控制行政机关权力的法律,主要强调用立法和司法的手段限制行政权力的范围,防止政府的过渡干预,它承袭英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其调整的国家与公民关系的问题上,始终关注了与国家相对的个人利益的安危。

1.行政法的宗旨和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自由权利,制止国家行政机关干预或限制个人自由和权利。自由之风一直是英国引以为傲的精神传统,洛克认为“人生而自由”,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和财产方面的权利,这就是“自然权利”,自然权利与生俱有,不可剥夺。政府权力的界限就是个人的自由。

2.行政机关权力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最大可能地排斥自由裁量权。博登海默曾说:“l9世纪,美国政府几乎将侧重点完全集中于旨在使行政处于有限范围内的法律约束之上。行政中的自由裁量权范围被缩小到无可奈何的最小限度”。。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法律中的消极行政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个人自由和自治必须尽可能地予以维护,国家不能过多地干预这个领域其二,自由裁量权具有专断倾向,行政机关不应拥有或较多地拥有此类权力。

3.司法审查是行政法的重要内容。在英美行政法发展早期,普通法院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就受到学者广泛的重视,在戴雪看来,普通法院具有的通过司法审查直接保证公民权利实现的特点,优于国外宪法书面上对公民个人权利的规定。司法审查不仅是一种控权手段,更因为它是一种最直接、最得力的控权手段。在美国“司法审查足法院监督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的有力工具,没有司法审查行政法治等于一句空话,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就缺乏保障。

4.遵循规则主义的行政法治(依法行政)原则,要求政府严格按照法律对行政权力范围及其行使方式的规定执行权力,主张“无法律则无行政”,行政机关不享有宽泛的自由裁量权这个要求非常严格,任何没有法律明确授权的行政行为,都不具有公民必须服从的正统性而归于无效。强调严格的法律统治及排斥自由裁量权的理念,相当程度上是形式法治主义的一种体现,是英美早期自由主义法律制度的一个反映。

四、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蜕变

传统行政控权理论形成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反应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意志,顺应时代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理念,只有一成不变的言词和语句,同一言词或语句的指称意义往往在时空转移中实现着变换。传统力量和现代社会要求之间的张力使传统行政控权在保持其固有的理论根基的同时,实现着蜕变,这种蜕变是适应现时代的,是在保持传统之基本立场和框架的情况下,对其内涵的实质内容作面向现实的变更。

(一)传统控权论理论蜕变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英美国家的行政法理论和制度实践以及相应的社会背景条件都发生较大的变化,英美国家走上行政国的发展道路,传统行政控权理论出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国家适当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本世纪初期频繁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缺陷,并主张政府适当干预以克服市场失灵。英美逐步在经济政策上改弦易辙,由自由放任向国家干预迈进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在2O世纪70年代占据了英美主流经济理论的舞台,并直接影响了英美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发展。

2.现代集约化的大生产使团体之间的合作趋向日益明显,团体主义、干涉主义随之而来,这摧毁了旧个人主义、旧自由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团体主义主张个人与社会为‘有机的整体’,社会由其构成分子的个人集合而成.又因分人的协力工作,社会才能活动自如。全社会福利的增加,并使生活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各安其生,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生存,促进团体发展的目的。”一干涉主义主张政府因维护公益之必要,对于个人行动可以适当干涉,不能过分放纵之自由。”

3.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相适应,传统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潮发生了变化。面对现代行政权力扩张的事实,新自由主义的岐治思想对行政权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它一定程度上强调政府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公民自由的积极作用。l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把扩大自由认为足改进福利和平等的最有效的方法。2O世纪的自由主义把福利和平等看做为自由的必要条件或者是它的替代物。

4.现实主义甚至更新的法律思潮替代法律实证主义。盛行于30年代美国的现实主义法学主张法官的每个判决都是一种道德和政治的选择,权利是法院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客观存在,研究法律必须结合社会情境,司法过程作用有限而应实行专家治国,等等,这些主张在政治立场上依附于罗斯福新政。后来的法律思想则继承该学派的一些观点并予以重建。

一方面是新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来自传统的因素仍然没有泯灭,这种传统的力量在现代现代行政控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传统的力量主要有:

1.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观念。虽然新的自由主义与旧的自由主义相比,较具社会性,但是个人自主性始终是英美自由主义思潮区别于其它思潮的根本。“我们的物质文化(诚如人类学家所言)正处于集体化与合作化的边缘。然而我们的道德文化连同我们的意识形态,仍然充满源于前科学世代、前技术世代之个人主义的理想与价值。

2.普通法体系中的法官和法律家顽固的习惯信念。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直倾向于限制无限增长的行政权力,强调行政法的控权功能,即便在不得不接受现代行政国这种现实的情况下;

3.传统控权理念蕴涵的合理成份行政法必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政府权力的范围应当受到限制;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促进早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这些合理内涵,在避免极端化的前提下,现代英美行政法(学)自然予以承继。

(二)传统行政控权理论蜕变的表现

传统与现实之间的碰撞引发英美法学工作者对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一些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1.充分发挥行政权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从新政以来,英美国家对行政权力的态度发生变化。“随着新政的推行,(政府)法治指令突然从一个障碍和敌人,变成了一个朋友和有利的支持有为(ac—ifve)的国家正在出现,并且在一种包含于盛行的法律现实主义观点中,它被看做实现政治和社会转变的一种能动的工具。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被视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力量。“传统上划分立法、行政、司法的宪法分权制衡原则,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机动灵活的行政权应当行使一定的立法和司法职能,事实上,行政立法作为国家重要的实施手段,已被普遍接受,而行政司法在解决行政争议的案件中,正日益发挥明显的作用。”与戴雪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态度相反,行政自由裁量权被一定程度的予以容忍,行政机关可以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合法运用裁量权予以积极处理。同时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给付等受到重视,消极行政向积极行政发生转变。

2.对行政法的定义发生变化,行政法是所有关于行政的法,而不仅仅是有除了关控制行政权力的法,行政法定义的变化重新界定了行政法的外延“对行政法颓的描述,反映出这些在英国出现的多种观念的影响。这些描述足以行政为中心的。行政法的作用不在于对抗干预主义的国家,而是为政府行为提供便利。

3.引入新的控权机制。司法严格控权曾被英美行政法学者视为最主要的控权手段,但是司法本身作用的局限性以及司法过渡干预行政可能造成的新的权力的滥用,促使学者探讨新的控权机制和方法。“司法审查的正统性源于保护那些虽然被政治原则的考虑所支持,但在一般政策和行政的过程中仍然很脆弱、容易被侵犯的个人权利。但是,这种以个人权力观为基础的公法统一性,自然依赖于它所推行的权利的本质和完善。个人权利必区别于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假如整个政府的权力范围由于个别原因而被减小到了政策的瘫废,那么,司法判断无异于通常的政策。法院除非突破司法审查的合法性和统一性,否则不能代替政府的自我控制。过去主要使用单一的司法控制,新的控权机制应当加强控权手段的协调和防范作用。公务员之家

行政控权范文篇3

关键词:行政控权行政权力公民权利行政关系

一、行政控权界说

“行政”一词的英文是Administraifo~,学者们对行政的解释不一,有“目的实现说”、“国家意志执行说”、“除外说”等。行政首先表现为一种权力,或以权力为基础,或以权力为背景,而现代法治、宪政所要求的根本点就是对权力本身进行规制。本文认为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专指国家行政主体对国家与公共事物的组织和管理活动,它针对的对象不限于国家事物,还包括广泛的公共事务,它实施的主体是国家行政主体,它运用的手段是组织与管理。

“控权”是基于权力的扩张性和侵害性的立场,主张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以防止其滥用,但它并不排斥管理论中的“保权”。“控权”与“保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真正的‘控权论’即在价值导向上倡导行政法的控权功能,又在实际上承认行政法的管理功能”。同时“控制”与“限制”有所不同,“限”具有“阻隔”、“指定范围、限度”、“限定”的意思。“控”具有“驾驭、支配”的意思。。限制是消极的,控制是积极的。“限权”是指对行政权力进行消极限制,尽可能少授予行政权力,即限制行政权力的范围,是近代以来自由主义时期行政法特点。总之,这里的控权指“行政法基于法律的立场为了保障人民权利而积极驾驭、支配行政权力,它是对行政法功能的一种高度概括,也是对行政法自由、民主价值的一种定位。

二、行政权力为什么需要控制

从近代行政法到现代行政法的繁衍中,行政权力始终需要控制的最基本的理由是什么呢?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这对范畴贯穿行政法始终,其基本关系是行政法的核心问题,传统控权理念的产生与行政权力的本质及其与公民权利的运作关系是分不开的。

(一)行政权的本质

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门。行政权力的性质不因国家、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它是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力量,因而在任何国家,行政权力都是强制它人服从的权力孟德斯鸠认为,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构成相互平行并且制约的关系,国家权力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受限制的权力,容易腐蚀掌权者的心灵”。这是现代所有经验的总结。正是这样的本质特性,近代社会才有法治模式的产生。

(二)行政关系及其行政权力的特征

行政关系是基于行政权力的行使而产生的,行政关系最明显的特征即行政主体和相对方的非对等关系。行政主体总是处于优越和优先的地位:行政主体以国家名义参加行政法律关系,可以对相对人采取强制措施,而相对人即不能否认它的效力,也不能抵制;行政主体无需向对方的同意,单方意思表示即形成行政法律关系,也可变更行政法律关系甚至行政合同关系。行政关系的这一特征使行政权力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等特性,因此,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自己的特征:一是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设定和权力机关的授权。二是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

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强度差异悬殊,非常容易直接影响甚至侵害公民权利。“赋予治理国家的人以巨大的权力是必要的,但也是危险的。他是如此危险,以致使我们不愿只靠投票箱来防止官吏变成暴君”面。

从现代行政来看,法律对行政控制的理由又有新的变化,社会条件的发展使得行政权力得以扩张,行政自由裁量权不断扩大。在现代行政过程中,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不可避免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结果不但不会导致法律的放宽控制或放弃控制,相反是导致法律控制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控制权力仍然是社会的需要,是权力扩张的需要。总之,行政法无论是在近代还是在现代,都强调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行政控权并不是对行政法的某个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划分和定性,只是“控权”在近代和现代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近代,是单一的行政控权,而现代所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的行政控权。

三、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基本维度

(一)传统行政控权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1.政治自由主义思潮。洛克曾以自然法的假定论述公民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虽然他并不以为自由绝对不受限制,但仍然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构建的政府及其所拥有的立法权是极为有限的,国家和政府的目的仅仅在于消极地保护公民已经享有的自然权利,法律也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限制权利。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自由主义把“个人自由至上”和“有限政府权力”,看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所谓自由经营论(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利用市场的机制和竞争的力量,由私人来协调一切社会经济运动,而只赋予国家以承办市场和竞争所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地极少量经济活动地经济思想和政策。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假定利己动机下的个人行为能够在无形中促进公共利益,从而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相一致的人类社会自然秩序。。国家或政府的职能限制在相当狭窄的范围内(国防、司法和公共事业)行驶。

3.普通法法官和法律家的传统价值观。与大陆法系不同,英美法系由普通法院负责行政案件的审理工作。“高级法院法官众所周知的地位使司法权巍然屹立;与欧洲大陆尤其法国的情况不同,在英国有一个真正的‘司法权’,就其重要性与地位的崇高讲,不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普通法系独立、单一的普通法院系统、待遇丰厚的法官及其享有的崇高权威,使司法权面对行政权时具有相当的优越地性。法官也视自己为公民权利的维护者,控权成为普通法系法官的职业价值取向。

4.法律实证主义法律实证主义作为英国法哲学,对传统行政控权理念在英国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法律实证主义的两项主张:一、法律就是主权者制定的法:二、法官造法是实在法的重要内容。在它的影响下,人们认为法律裁判必须和政治意志分离,法律应当是公认的、不受个人因素影响的正义和历史地形成的原则,是非政治性的,法官则是这些原则的客观代言人法官很难有一个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的思维方法。

(二)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基本特点

“行政法控权理论中的控权,顾名思义是指控制、限制行政权力”,“行政法所涉及的就是用来控制和限制政府权力的法律制约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盛源于英美国家传统的政府法治理论,核心可以归结为:行政法是保障个人白由、控制行政机关权力的法律,主要强调用立法和司法的手段限制行政权力的范围,防止政府的过渡干预,它承袭英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其调整的国家与公民关系的问题上,始终关注了与国家相对的个人利益的安危。

1.行政法的宗旨和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自由权利,制止国家行政机关干预或限制个人自由和权利。自由之风一直是英国引以为傲的精神传统,洛克认为“人生而自由”,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和财产方面的权利,这就是“自然权利”,自然权利与生俱有,不可剥夺。政府权力的界限就是个人的自由。

2.行政机关权力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最大可能地排斥自由裁量权。博登海默曾说:“l9世纪,美国政府几乎将侧重点完全集中于旨在使行政处于有限范围内的法律约束之上。行政中的自由裁量权范围被缩小到无可奈何的最小限度”。。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法律中的消极行政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个人自由和自治必须尽可能地予以维护,国家不能过多地干预这个领域其二,自由裁量权具有专断倾向,行政机关不应拥有或较多地拥有此类权力。

3.司法审查是行政法的重要内容。在英美行政法发展早期,普通法院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就受到学者广泛的重视,在戴雪看来,普通法院具有的通过司法审查直接保证公民权利实现的特点,优于国外宪法书面上对公民个人权利的规定。司法审查不仅是一种控权手段,更因为它是一种最直接、最得力的控权手段。在美国“司法审查足法院监督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的有力工具,没有司法审查行政法治等于一句空话,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就缺乏保障。

4.遵循规则主义的行政法治(依法行政)原则,要求政府严格按照法律对行政权力范围及其行使方式的规定执行权力,主张“无法律则无行政”,行政机关不享有宽泛的自由裁量权这个要求非常严格,任何没有法律明确授权的行政行为,都不具有公民必须服从的正统性而归于无效。强调严格的法律统治及排斥自由裁量权的理念,相当程度上是形式法治主义的一种体现,是英美早期自由主义法律制度的一个反映。

四、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蜕变

传统行政控权理论形成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反应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意志,顺应时代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理念,只有一成不变的言词和语句,同一言词或语句的指称意义往往在时空转移中实现着变换。传统力量和现代社会要求之间的张力使传统行政控权在保持其固有的理论根基的同时,实现着蜕变,这种蜕变是适应现时代的,是在保持传统之基本立场和框架的情况下,对其内涵的实质内容作面向现实的变更。

(一)传统控权论理论蜕变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英美国家的行政法理论和制度实践以及相应的社会背景条件都发生较大的变化,英美国家走上行政国的发展道路,传统行政控权理论出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国家适当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本世纪初期频繁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缺陷,并主张政府适当干预以克服市场失灵。英美逐步在经济政策上改弦易辙,由自由放任向国家干预迈进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在2O世纪70年代占据了英美主流经济理论的舞台,并直接影响了英美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发展。

2.现代集约化的大生产使团体之间的合作趋向日益明显,团体主义、干涉主义随之而来,这摧毁了旧个人主义、旧自由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团体主义主张个人与社会为‘有机的整体’,社会由其构成分子的个人集合而成.又因分人的协力工作,社会才能活动自如。……全社会福利的增加,并使生活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各安其生,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生存,促进团体发展的目的。”一干涉主义主张政府因维护公益之必要,对于个人行动可以适当干涉,不能过分放纵之自由。”

3.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相适应,传统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潮发生了变化。面对现代行政权力扩张的事实,新自由主义的岐治思想对行政权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它一定程度上强调政府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公民自由的积极作用。l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把扩大自由认为足改进福利和平等的最有效的方法。2O世纪的自由主义把福利和平等看做为自由的必要条件或者是它的替代物。

4.现实主义甚至更新的法律思潮替代法律实证主义。盛行于30年代美国的现实主义法学主张法官的每个判决都是一种道德和政治的选择,权利是法院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客观存在,研究法律必须结合社会情境,司法过程作用有限而应实行专家治国,等等,这些主张在政治立场上依附于罗斯福新政。后来的法律思想则继承该学派的一些观点并予以重建。

一方面是新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来自传统的因素仍然没有泯灭,这种传统的力量在现代现代行政控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传统的力量主要有:

1.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观念。虽然新的自由主义与旧的自由主义相比,较具社会性,但是个人自主性始终是英美自由主义思潮区别于其它思潮的根本。“我们的物质文化(诚如人类学家所言)正处于集体化与合作化的边缘。然而我们的道德文化连同我们的意识形态,仍然充满源于前科学世代、前技术世代之个人主义的理想与价值。

2.普通法体系中的法官和法律家顽固的习惯信念。他们中的许多人一直倾向于限制无限增长的行政权力,强调行政法的控权功能,即便在不得不接受现代行政国这种现实的情况下;

3.传统控权理念蕴涵的合理成份行政法必须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政府权力的范围应当受到限制;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促进早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这些合理内涵,在避免极端化的前提下,现代英美行政法(学)自然予以承继。

(二)传统行政控权理论蜕变的表现

传统与现实之间的碰撞引发英美法学工作者对传统行政控权理论的一些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1.充分发挥行政权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从新政以来,英美国家对行政权力的态度发生变化。“随着新政的推行,(政府)法治指令突然从一个障碍和敌人,变成了一个朋友和有利的支持……有为(ac—ifve)的国家正在出现,并且在一种包含于盛行的法律现实主义观点中,它被看做实现政治和社会转变的一种能动的工具。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被视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力量。“传统上划分立法、行政、司法的宪法分权制衡原则,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机动灵活的行政权应当行使一定的立法和司法职能,事实上,行政立法作为国家重要的实施手段,已被普遍接受,而行政司法在解决行政争议的案件中,正日益发挥明显的作用。”与戴雪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态度相反,行政自由裁量权被一定程度的予以容忍,行政机关可以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合法运用裁量权予以积极处理。同时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给付等受到重视,消极行政向积极行政发生转变。

2.对行政法的定义发生变化,行政法是所有关于行政的法,而不仅仅是有除了关控制行政权力的法,行政法定义的变化重新界定了行政法的外延“对行政法颓的描述,反映出这些在英国出现的多种观念的影响。这些描述足以行政为中心的。行政法的作用不在于对抗干预主义的国家,而是为政府行为提供便利。

3.引入新的控权机制。司法严格控权曾被英美行政法学者视为最主要的控权手段,但是司法本身作用的局限性以及司法过渡干预行政可能造成的新的权力的滥用,促使学者探讨新的控权机制和方法。“司法审查的正统性源于保护那些虽然被政治原则的考虑所支持,但在一般政策和行政的过程中仍然很脆弱、容易被侵犯的个人权利。但是,这种以个人权力观为基础的公法统一性,自然依赖于它所推行的权利的本质和完善。个人权利必区别于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假如整个政府的权力范围由于个别原因而被减小到了政策的瘫废,那么,司法判断无异于通常的政策。……法院除非突破司法审查的合法性和统一性,否则不能代替政府的自我控制。过去主要使用单一的司法控制,新的控权机制应当加强控权手段的协调和防范作用。公务员之家:

行政控权范文篇4

行政法核心理念自产生起共经历了‘保权说”、“控权说”及“保权一控权均衡说”三个阶段,可以在法律价值观、政治体制、经济形态这三个层次寻找历史原因来说明这一变化。

(一)行政法核心理念随法律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到目前为止,法的价值观已经历了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这样一个发展、演化过程。行政法核心理念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与这一过程相吻合的。

1.义务本位与“保权说”:义务本位是指在权利与义务这一法的基本范畴之中,义务是目的,权利是手段。这种立法具有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特点。为了维护社会上层集团过多的权利即特权,而给社会广大的下层公众设定了过多的义务。所以这种义务的履行必须借助于外力,义务越多,这种外力就应越大。行政权作为一种最有效、最常用的国家强制力,在义务本位的法系统中,被统治者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须臾不得离身的法宝。因此统治者希望行政权能被强化成为一种可以肆意践踏个体权利的、无责任、无限制的权力。“保权”理念由此形成。此时,个体权利受到压抑和排挤,行政权趋向无限扩大,权力的来源非出自法律,而是自我授权。

2.权利本位与“控权说.:权利本位指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这种法的特点是权利与义务对等。此时,秩序平等地体现着每个社会个体的权利,因此,社会个体对于义务的履行就有了主动性。权利本位法所面临的最大任务已非秩序的维护,而在于保护法律主体的平等性,促进自由状态的实现。权利本位价值观则意味着社会个体对政府管理尽服从的义务,要以个体权利为界限。行政权若还是无限制、无责任地行使将势必影响自由的实现。因此,.控权说”就成为反映权利本位价值观的行政法核心理念。

3.社会本位与“保权一控权均衡说,:社会本位由权利本位发展而来.权利本位事实上是一种个人权利本位,这种立法大大刺激了财富的增长,但极端的个人权利本位易于加剧社会利益的冲突和对抗,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此时,社会的存在则成为法所日益关注的问题,权利本位开始过菠到社会本位。为了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建立并保持一种均衡关系,行政权不得不注人进来,即行政权回归于社会。由于社会本位与权利本位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所以“控权”理念不可抛弃,但这种控制的方式应更加灵活,应在行政权适用范围扩大和行政权能增加、增强的同时加以必要的限制。翻保权一控权均衡说”成为行政法的核心理念适应了社会本位价值观的要求.

(二)行政法的核心理念随政体类型的转换变化而相应地转换变化

与专制政体相对应的行政法核心理念是“保权说”;与民主共和政体相对应的行政法核心理念最初是“控权说介,后来发展为保权一控权均衡说”。

1.在专制政体中,整个国家权力掌握在同一集团之手,行政权没有从中独立出来,并且行政权事实上不是来自反映公意的法律而是来自于专制政府的自我授权。因此其权力运行是无规翔的,最高统治者任意决策,下属在执行中也毫无责任限制。专制的行政权只有益于少数人的特权,面有害于普遍的社会个体权利,其运行的阻力无疑是非常大的。为了排除阻力,权力所有者必须对行政权加以强化,这种需要反映在统治者与管理者的观念上,首先就是将行政权加以神化。他们认为,行政权是一种传统的神授的力量,不受任何既定规翔的限幼。因为立法权与行政权为同一集团所拥有,法律只不过是行政权的工具。比如,路易十五曾宣称:‘肤之王冠受之于上帝,制定统治臣民法律的权力,唯肤是属。”①类似这些观念就构成“保权说”的行政法核心理念.

2.在民主共和政体中,行政权从公共权力中分离出来,并受到立法权、司法权的制约,这种政体设计是出于保护个体权利的目的.远在罗马奴隶共和时期,西塞罗就认为翻约行政权是共和政体的关键所在,他说:“因为执政官的权力不是天然地赋予的权力,而是公民斌予的,当他独自突起的时候,便应当看作是对公民权利的谱取和专斜因为行政权存在着侵犯人权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对它进行必要的限制。这种限制首先由法律加以规定,法律先于行政遂成为民主共和政体的一项基本原则。在18、19世纪,这一原则被严格地解释为‘无法律即无行政”,议会把法律制定得极为周详,行政机关无立法权,自由裁量权也是傲乎其徽。此时行政法的核心理念是“控权说”。

19世纪末2O世纪初,社会发展的高度复杂化使立法机关难以独任立法之职,不得不授予行政机关一定的立法权和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是法律先于行政的原则并未被抢弃,而是在此基础上被变通适用,“保权一控权均衡说,即是话晦该种需要的行政法理念.

(三)经济形态变迁是行政法核心理念变迁的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形态下,行政法的核心理念是保权说商品经济形态下,行政法核心理念是一控权说扮,商品经济形态进一步发展,则核心理念相应演化为“保权-控权均衡说。

1.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被固着于土地之上,为生存而终生忙碌,无暇顾及生存权以外的其它人权,这种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只能作为政治客体,他们的权利要求不能直接在国家意志中得以休现,因面也就无力限制行政权。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上占优势的地主阶级、官僚阶层及血统高贵的等级就完全地占据了政洽空问,成为政治主体,行政权成为他们攫取特殊利益的工具。

自然经济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经济,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相对的社会结构也是僵化的、固定的.在西方,以人的依核关系为纽带形成了等级制社会,国王通过各级贵族对劳动人民进行统治,国王的行政权虽受各级贵族制约,但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行政权是无限的;在东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法制社会,国王的行政权是无限的,它的触角伸到社会各个角落。东方的专制制度较西方更加坚固,即使皇帝2O年不临朝,专制统治照样可以维持下去。因此可以说,专制政体是自然经济条件下历史的最佳选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为君主所喜爱之物具有法律效力.;‘国王不能为非”;.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这些观念就必然成为深人人心的政治信条和生活准则,此时行政法的核心理念就只能是“保权说”。

2.商品经济是在资本主文制度确立以后才开始成为一种占优势的经济形态的。商品经济符合人无限追求利益的本性,利益的实现通过交换来进行。它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因此商品经济主张人权平等。

在自由竞争阶段,经济领域完全是私人活动的领域,由于劳动是人谋生的第一手段,面人人都有劳动的天赎,因面在观念上认为人生而平等,即具有起点的平等权利。行政权的任务只应保护经济主体的平等性,面不应无端干涉经济生活,这种观念有利于资产阶级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控权说,成为行政法的核心理念。

自由竞争大大激发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但同时也导致了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及资本的垄断、集中。进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资本主义内部利益冲突加以,同时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不仅要求权利起点的平等,还要求过程、结果的平等,不仅要求经济权利平等,还要求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的平等。为平息内部冲突、缓和阶级矛盾,行政权被要求介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控权说”的理念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在“控权说”基础上结合“保权说”而形成“保权一控权均衡说”.

二、行政法制度内容的变迁

法律价值观、政治体制和经济形态的历史演化引起了行政法核心理念的变迁,在哲学意义上讲,行政法核心理念的变迁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辩证否定过程,因此每一种核心理念都对应着不同的制度内容,在形式上显示出各自的特殊性,下面一一说明。

(一)“保权型”行政法的制度内容

“保权型”行政法以控制社会为目的,价值取向是行政管理法,即整个行政立法的重心在于强化政府和行政权力对社会的单向控制。因而,在制度设置上行政权居于支配一切的地位。只有自上而下的内部行政监督,而无外部行政监督,即社会对行政权的监督;只有行政系统内部下级对上级的行政责任,而无行政系统对社会的外部行政责任。行政责任制度也不包括行政诉讼,其内容包括:

1.原则上行政权不受任何规则约束,而且法律是行政权的工具,因此其运行超越、违反规则时不负任何责任。

2.行政组织制度具有无规则、非专业化特点,有时官职甚至可以出卖,但强调下级服从上级,最终服从中央,使行政权一体化。

3.行政立法、执法两制度是合二为一的。立法具有随意性,无立法程序的限制,也无立法监督;执法也少有来自社会的外部限制,且充满对社会的惩罚色彩,侧重于强制执行和处罚手段的运用。

4.在行政程序上选择控制模式③,该模式以控制下级行政机构,防止其偏离统治者意志为目的,其特点:(1)多层级的审批制度;(2)由上而下的监察制度;(3)复杂的控告和抗告制度;(4)秘密的内部侦控制度。(二)“控权型”行政法的制度内容

“控权型”行政法是以个体权利为目的,价值取向是管理行政法,即整个行政立法的重心在于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谧用行政权力的防范和控制。因而,在制度设置上突出对行政权的限制,其制度内容一般包括:

1.把法律先于行政奉为首要原则,并严格解释为“无法律即无行政”。因而,无行政立法制度,即禁止行政机关分享立法权,自由裁量权也有限得很。

2.行政组织必须依法建立。在西方,政府领导人一般通过按《选举法》来进行的选举产生;公务员一般要按《公务员法》的规定,经考试合格方可录用。在我国,《选举法》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控权型,行政法时代的到来。

3.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必须无条件服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尤其是程序法,在西方被视为公平的保障。另外行政执法的内容不仅仅是命令、禁止,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是斌与相对人某种权利,如许可和确认。

4一行政司法制度:一般有专门部门(行政机关内部、专门行政法院或普通法院)解决行政纠纷、行政争议或行政案件,而且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都有严格的程序。另外,在诉讼中贯彻保护权利原则,如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5.行政监督制度得到完备。为保护公民权利,在设立内部监督(包括上下级行政机关的互相监督、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等)的同时,设立了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组织监督等。

6.行政赔偿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西方各国以过失责任为原则,综合国情、公务员素质和行政效率因素确定赔偿的范围、数额、方式。这一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对公民权利的救济和违法行政的制约预防,是对行政权最有力的控制手段。

7.在行政程序上选择权利模式④。该模式以保障个人、组织权益为主要目的,其特征是:(l)行政程序的设置以公平为目的,突出保护公民权利;(2)注意划清行政职权与公民权利的界限;(3)主要行政程序都应有个人、组织的参与,其典型程序是听证。

(三)“保权一控权均衡型”行政法的制度内容

“均衡型”行政法对“保权”与“控权”两种理念加以均衡,既强调权利,又注重行政效率、行政程序。是“控权型”行政法充分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保权”与“控权”理念在势均力敌条件下的平衡。因而在制度设置上,首先肯定“控权型”行政法的行政组织制度、行政执法制度、行政司法制度、行政监督制度等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充和发展了如下制度:

1.仍将法律先于行政视首要原则,但已被变通适用,法对行政权的限制相当抽象笼统,确立了行政立法制度,自由裁量权也扩大了。

2.行政立法制度建立并完善起来。立法不能与高位阶法律相抵触,而且要严格按程序进行。

3.行政合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行政行为方式,将“契约”、“合同”这种私法领域中平等主体间常用的行为方式引人行政法领域,给行政权罩上一层温和的色彩,更易于被相对人及社会所接受。既利于政府管理,又利于社会个体利益的实现。

4.行政赔偿制度在‘’控权型”行政法基础上由过失责任原则发展为无过失责任原则。行政机关不但要对违法行政承担赔偿责任,而且要对受合法行政行为损害的相对人承担补偿义务。

5.行政程序上选择“权利与效率兼顾”的模式⑤。其特点:(1)既尊重公民权利,反对违法及不当行政,又赋予行政官员以更大的自由裁量权;(2)在程序足以体现公平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行政行为过程步骤紧凑、简便易行,注意程序的科学性;(3)在划清行政职权与公民权利界限的前提下,注意明确行政官员的职权与职责。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经济形态导致相应的政体和法律价值观的产生,从而最终与行政法核心理念和制度之间产生明显的专属性。不同的经济形态必然产生出不同的行政法核心理念,核心理念又物化为不同的制度,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与社会历史同步发展。

在我国大力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无疑是解放生产力的最佳选择,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长期影响,权利意识很差,无从产生“控权”理念。另外,在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行政法律制度下,“政府决定一切”,经济主体毫无自由可言。以上现状,如不尽快改变,商品经济难以发展。因此当前全社会,尤其是政府机关,应在对社会规律清醒认识的前提下,转变观念,尊重个体,培养权利意识,使“控权”乃至“均衡”观念成为行政法核心理念。与思想建设相对应,在制度建设上,现在要立足于建立、健全“控权型”行政法制度,待社会发展对政府提出更多、更高要求时,再增设相应制度,逐渐转为“均衡型”行政法制度。

注释:

①佑藤功(日)著《比较政治制度》(中译本)法律出版社·第50页。

②张宏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63、67页-

行政控权范文篇5

西方学者认为,行政法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行政权,行政法是控权法。如美国行政法学家施瓦茨明确指出:“行政法是控制国家行政活动的法律部门,它设置行政机构的权力,规范这些权力行使的原则以及为那些受行政行为侵害者提供法律救济。”在不同的国家存在着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差异,但行政权的性质是相同的。行政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行政权的存在及运行有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需要行政法加以控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讲控权就是由人民来控制政府,使政府能依法行政。加之现代行政权扩张倾向的事实,使“控权”必然成为行政法的重心。

强调控制行政权,我们应对行政权的授予和行政权的保障有明确的认识。行政权的授予是一个法律问题。在现代法制国家,所有权力都必须通过法律赋予,否则任何行政机关不能享有和行使任何权力。与此同时,任何权力都必须通过法律来制约和控制。西方学者麦迪森说过:“首先你必须使政府能控制统治者,然后还要迫使它控制其本身。”对于行政权的保障而言,行政权本身就无须行政法加以保障。因为行政机关有足够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赋予其行政权的其他法律)实现其意志,惩罚违法者。相对一方的个人、组织处于被管理和支配的地位,相对于拥有强大力量的行政机关是弱者,从这一角度看,行政权更不须以行政法加以保障了。明确了控权、授权及保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行政权应是足够强大以管理社会而又必须受行政法的控制。正如西方学者所说:“政府必须强大到足以维持社会安定并抵抗手中掌握的权力的人施加压力,如果政府认为应当这样做的话。但政府不能强大到企图使它的官员不受法律控制的地步。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否则“公民生命、自由必然要成为滥用权力的牺牲品”。我们认为行政法应当强调对行政权的控制作用,内容上以保护个人、组织合法权益不受非法行政行为侵犯为目标,因此,行政法是控权法。

二、行政法以控权为主,不仅仅是一个平衡的问题

“平衡论”观点认为:行政法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行政法监督和控制行政权,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另一方面,行政法保障行政权的运用,防止个人、组织滥用权利。“平衡论”也可称为“兼顾论”,即兼顾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平衡论者认为,在我国,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和总体上是一致的、统一的,这是平衡论的客观基础。在平衡的具体表现上还包括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以及效率与公正的平衡等,认为平衡是行政法的基本精神,是行政法追求的价值。平衡论者还认为,平衡(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义务的平衡)是现代行政法的实质,是行政法的精义。我们认为,当行政权力与相对一方权利发生冲突时,就无所谓平衡的问题了。而兼顾论者所持兼顾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看法,是我国法律普遍的价值准则,并非行政法所独有,故作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似乎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行政权具有支配性和强制性的特征,行政机关是权力的主体,而个人、组织是权力的客体,在行政权的行使过程中,双方无平衡可言。在行政关系中,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恰恰是以不平衡为特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平衡论”只能是一种理想。中国有漫长的封建历史,人治重于法治,不可能有所谓的平衡。要实现行政法制的目的,做到依法行政,更需要的是控权,而不是所谓的平衡。

三、行政法不仅是管理工具,更重于对行政权的监控

“管理论”者认为行政法是管理行政机关与公务员的法,又是行政机关进行管理的法。“管理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却忽视了行政法的本质,无形中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以管理论为本位,把法律视为管理个人与组织的工具,这就忽视了行政法保障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功能。

我们认为,行政机关具有实现其意志的人力、物力和国家强制力,总是处于强者的地位,而个人、组织总是居于“弱者”地位。基于这种力量对比,行政法应以监督行政权、保障公民权作为根本目的,致力于控制和约束政府权力,救济因违法和不当行政给个人和组织造成的损害。“管理论”是高度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已不适应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而加强控权才是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方向。因此行政法不应是管理法,而应是对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法,即管理管理者的法。

结束语

行政法作为控权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行政机关日益扩张其权力的事实面前,从控权法的价值定位审视行政诉讼法及整个行政法体系,必然要求更积极的保护公民权利,更严格的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因此对行政诉讼法——这个公民保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必然提出重大的改进要求。无论受案范围的改变还是规章法律效力的确定,无不是为更进一步保护公民权利并使行政机关权力行使更符合立法者的意图,这将是中国走向法治国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美B·施瓦茨著:《行政法》,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页。

[2]《(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3]彼德斯坦等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燕生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5]罗豪才等:《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国法学》1993年第一期。

[6]王锡锌:《在论现代行政法平衡精神》,《法商研究》,1995年第二期,第37页。

[7]沈归:《试析现代行政法的精义——平衡》,《行政法学研究》,1994年第三期,第12页。

[8]张尚族主编:《走出低谷的中国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行政控权范文篇6

[关键词]依法行政,行政控权,行政效率

在世纪之交,党和政府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为当代法律发展及其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但依法行政本身却不等同于法治。由于对法治的理解不同,依法行政的表现形式往往多种多样,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行政法治,这对于我国依法行政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一、行政法治的内涵

我国依法行政的概念产生于80年代末,形成于九十年代。但从近几年依法行政的实践看,依法行政在不少沿海发达地区流于形式,更不用说西部,依法行政最重要法治精神、法律理性,程序正义以及保障公民权利等等,在不少地区和部门还未受到重视,为了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在西部开发中,充分关注依法行政的法治内涵的实现。

第一,法律至上原则。在依法行政中,法律至上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1.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最高规范。如美国依法行政的具体表述是“法律最高原则”,在德国则称为“法治政府”。在这原则下,依法行政的行政依据是法律,没有法律授权就不能行政。任何行政行为都是法律授权的行为。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服从法律,否则无效。2.依法行政规则。政府的依法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在法律没有规定时,行政机关无权像公民那样自由地活动。例如,没有处罚法,行政主体就没有处罚权力。这在各法治国家都是一项普遍的规则。3.合法性规则。行政行为的范围和内容必须由法律设定。法律对行政的授权不仅应具有质的特点,而且应当有量的规定。依法行政不仅不能超越质的规定,而且不能逾越量的范围。有法律依据可以做出行政行为,但有权作出行政行为并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4.保证实施原则,行政机关必须以自己的行为来保证法律的实施。行政机关的职责是执行和实施法律,对于行政机关来说,不仅有消极的义务遵守法律,而且有积极的义务采取行动,保证法律的实施。法国最高行政法院在1959年的一个判决中声称,行政机关在情况需要的时候如果不制定有效的条例来维护秩序,就是违反法律。

第二,正当程序原则。程序是实体的保障。没有正当程序的规范,行政法治要求的法律至上就难以实现。因此,行政法治对法律至上的要求必然要通过正当程序来实现。行政程序应当由法律来设定,其效力与其它法律相同。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法定程序。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行政行为才具有效力。非依正当程序的行政行为应当视为非法。依法行政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程序行政。法律的至上性必须通过合理的程序来实现,没有正当的程序,法律的至上性根据难以实现。法律的正当程序是实体法的延伸。在法治条件下,基本权利原则属于实体上的原则,基本权利原则被正当地实施,这就是正当法律程序。正当程序原则在法治国家极受重视,而且在实践中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正如美国法官弗兰德利所说:“我们看到过去五年中程序上的正当程序的扩大,比在美国宪法批准以来的整个时期都来得大。”

第三,公平救济原则。依法行政意味着行政相对人能够及时有效地通过法律渠道纠正行政侵权行为,也就是必须存在公平有效的行政救济。公平救济不仅有范围要求,而且有结果要求。以范围而言,行政救济不应当存在死角。比如,目前我国西部行政诉讼中不受理职称评审方面的纠纷就很不合理,也是教授贬值得不到遏制的原因之一。其根源一是因为相关的法规欠缺,二是因为法官不是专家,但在实践中并不是无法解决。事实上,各校都颁布有相当细的规定。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的时候,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可以参照适用,而后者可以由法院请相关专家评审,最后由法院判决。为此建议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行政诉讼法对此进行修改。法院应当能够受理职称评审案件。以结果而言,国家赔偿是最主要的公平救济的制度。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上,国家赔偿是被否定的。1873年,法国权限争议法庭在布朗戈案作的判决中,在法律没有作出规定时,明确承认了国家赔偿责任。此后,国家赔偿被正式确立。我国1954年宪法就提出了国家赔偿,1995年正式实施。但从实施的现状看,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公司受到行政机关的不法拘禁长达几年,但出来后的赔偿往往是象征性的.这与依法行政的人民利益原则不相一致。

二、行政控权:依法治国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深化

我国依法行政的提法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如果说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权,那么,在西部大开发中体现依法治国实质要求的依法行政,必然以行政控权作为其本质内容,这是我国依法行政的本质特点。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控权系指英美法系国家的行政程序控制理论,即强调行政法是程序法。但是,从实践看,行政控权不仅局限于程序。在这方面,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共权力论、公务论等恰好是一个补充。也就是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行政法理论基础虽然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行政法理念的理论基础具有共同性,即都建立在人民主权和权力制衡理论的基础上。为了保障人民主权,必须对权力的行使实行监督的制约。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系统地论述过分权和制衡的思想。孟德斯鸠指出:为了防止权力滥用,保障自由,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而对权力制约的最好方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此后,人民主权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就成为资产阶级宪法和法治的一般原则,无论是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其行政法的理论基础都源于此。

此外,从法治的实质内容看,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面临的问题都有共同性,即如何防止国家权力不被滥用?从现代国家看,国家权力最普遍的形式是行政权。因此,法治国防大学家防止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首要考虑就是能够对行政权实施有效控制。当然,行政行为还涉及到行政效率、社会公共福利的目标等,但与行政控权相比,它们无疑是具有从属性。在任何一个法治国家,行政效率最终都取决于行政控权的效能。我们不否认,在特定的条件下,某些腐败行为可能会提高效率,如某些贿赂可以加快办事速度,但这是以整个行政效能的降低为代价的。从整体上提高一个国家的行政效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行政控权的力度和广度,而不是容忍甚至鼓励腐败。二战以后,当代法治国家普遍以行政立法作为主导,一大批制约和控制行政权力的法律相继出台,甚至连行政官员的道德行为也纳入了法治的轨道,有效地防止了行政权的滥用,规范了行政行为。

从法治国家的历程看,虽然所运用的观念不同,但依法行政本质上都是通过控权实现的。依法行政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行政控权的作用不可替代。1215年英国大宪章,作为资产阶级宪政的开端,其实质正是控权。此后,行政控权的思想和实践在西方

法治国家不断发展,并日益完备。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是如此。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国,著名宪法学这有狄骥就说过:“法学上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国家也须受法律的限制。”这种控权的思想,早在法国大革命以后颁布的人权宣言就有了明确的表达:“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来确定赋税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认可,注意其用途,决定税额、税率、客体、征收方式和时期。”“社会有权要求机关公务人员报告其工作”。同样是大陆法系的德国,行政控权被表述为行政监督,正如德国斯佩耶尔大学法学教授赖纳??皮查斯所说:“法律在国家的统治中占有中心地位。它限制国家的统治,确定国家的职能并将它控制于法律监督之下。这点尤其适用于行政行为,它同样受制于法律。”英美法系国家更是如此。美国作为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行政控权其实是权力制衡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为了保障社会公共权利,即使是总统行为也受到了严格制约。

除了上述法治作用以外,行政控权在我国西部法治建设中还有其独特的意义。行政控权是我国西部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尽管我国近年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但是腐败现象仍在蔓延。从制度上说,就在于我国反腐败的控权机制还没有健全。我们在1997年就开始提依法治权的法治思想,但如何治权和治官,实践中还有较大的距离。实践证明,腐败滋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和最本质的表现形式是权力的滥用,而克服腐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行政控权。

行政控权的优越性是现代法治本质特点。在理论上,行政控权不过是权力制约原则在行政法领域的推广。正像治权是法治的本质一样,行政法如不具备良好的行政控权功能,行政法的其它功能必将受到影响,甚至完全不能实现。比如,行政法的服务功能,强调行政主体具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这当然是对的。但法制意义上的服务不应只是一种道德要求,也应是一种法定责任。也就是说,当行政主体违背为人民服务的义务的时候,他将受到追究或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服务功能只有在行政控权的条件下,才有全面实施的可能。行政法的控权功能体现了现代法治的本质精神,是行政法治的内在要求。现代民主宪政和法治国家的本质精神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控制公共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权利和经济的自由发展。十五大以后,我国理论界进一步明确,依法治国的实质就是依法治官或依法治权。在这方面,行政法的控权功能是任何法律所无法比拟的。

诚然,行政控权在法治发达国家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正像有些学者所指出的,行政控权在有些法治国家已成为历史。在西部大开发,行政控权是一种十分迫切的现实。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一个跟斗翻越它的历史发展的各个必要阶段。”

三、实现西部大开发,走向行政法治的具体步骤

(一)完善西部法律体系是依法行政的基础

实现依法行政首先要求建立完整,严密、和谐、优质的法律体系,从而把西部政治、经济、文化纳入法制的轨道。一是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少数民族聚居较多地区出发,中央应授权西部省、市人大享有更大的立法权,地方立法也应该具有前瞻性和法律科学性。二是加强立法的开放性和民主性,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已加入WTO,我国西部立法必须与WTO法律框架接轨,既要根据地方实际制定行政执法的规范,又要在引进外资或进行商务活动中按国际公约、国际惯例行使行政权。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行政立法要大胆借鉴外国有益的立法经验和立法成果,维护西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廉洁公正执法是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关键

如果说,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前提的话,那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则是行政执法的关键。十五大文件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和评议考核制。”从而把依法行政与保障人权紧密结合起来。行政执法在国家各种权力中是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最直接运用权力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有着最密切关系,因此最容易发生侵权问题。以前,行政机关责任意识淡薄。在西部开发中,行政权力必须服从于法律的预设,法律的行政权力处地支配和控制地位,行政机关应积极,主动发挥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并适当运用自由裁置权,在西部开发中,树立行政机关的新形象至关重要。英国学者说,政府是一个感染力极强的,以身示教的教师,不论教好教坏,它总在以自己楷模行为教育整个民族。

(三)提高公务人员素质,提高西部公民法律意识,是实现西部大开发一项系统工程

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制度创新过程,正是建设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的过程。公务员是依法行政的主体,是代表国家的形象,执法的好坏将影响到整个西部开发的成功与否。守法、护法又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只有全民法律意识增加了,行政执法才有广泛的基础。孟德斯鸠说过“要接受最好的法律,人民的思想准备是必要的”。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培养公民学法、守法、护法精神和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十分重要。虽然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不高,普法教育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广大西部公务人员来说,学习法律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是树立法律权威观念和权力服从法律观念。畏法者最快活,尊法者最顺心,只有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获得最大自由。

总而言之,行政机关在西部大开发中,应积极能动地发挥其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并适度运用自由裁量权,提高行政效率。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坚持法治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公民救济原则。在西部大开发中建立依法行政的法律体系,强化依法行政观念,为实现依法治国起引导、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曙主编《政府法制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2、《中德行政法现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弗·梅林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行政控权范文篇7

改革开放后十来年的行政法发展,由于观点纷呈,许多法学家感到有必要对行政法基础理论作深入的探讨,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节省社会和学术资源。其中北京大学行政法学教授罗豪才先生于1993年在综合总结行政学理论研究后首先提出了自己的平衡论。为使其与我国在此之前广泛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进行比较,便同时将这两种理论分别概括为管理论和控权论。管理论“是指前苏联、东欧和中国行政法发展早期,以行政权力为本位,认为行政法是政府管理公民的法的一种行政法观念”。[1](P17)我国二十世纪80年代早期行政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受这种理论影响。控权论“是一种源于英美国家传统的政府法治理论,主张行政法应是以权利为本位,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的法”。[2](P20)中国行政法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受此影响。平衡论是有关现代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其最基本的理论主张是:行政机关和相对方的权利义务应保持平衡。[3]行政法的本质在于平衡行政机关和相对方权利义务关系,平衡是行政法的最优化状态和基本价值导向[4]。罗豪才先生的论文《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论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义务的平衡》第一次对此理论作了系统的介绍。

二、“三论”的基本观点对比

“三论”的基本观点都是围绕“行政权与公民权”这个行政法核心问题展开,对行政法的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主张。

(一)对于行政法的目的的不同观点。

管理论认为行政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与之相对立,控权论主张行政法的基本目的在于保障私人的权利和自由。平衡论折衷为“行政法既要保障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又要防止公民权利的滥用或违法行使。行政机关的权力和相对方的权利应保持总体平衡”。为什么行政法对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处理应采取此平衡模式呢?因为“行政权力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公民权利。权力是权利一种特殊形式。行政权一旦形成,便同公民权利结成一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4]

(二)对于行政法的基本内容的不同看法。

管理论认为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家管理关系,规定国家管理的原则和制度,核心是行政组织法和行政行为法[5](P50)。控权论认为行政法的基本内容是控制和限制政府权力,司法审查是最重要的内容,同时重视行政程序[6](P3)。平衡论认为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经行政法调整后,形成行政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两者互相联系,共同构建统一、和谐的行政法律秩序”。行政法的内容除了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成文法律规范外,“行政法的原则也是行政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对于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不同观点。

管理论常把管理原则作为法的原则,并且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作为最重要的原则[7](P10)。控权论强调严格的依法行政原则,主张“无法律即无行政”,严格限制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政府行为没有自由斟酌、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平衡论也承认行政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却赋予其新的内涵。依法行政原则对“消极行政”和“积极行政”应有不同的要求。平衡论认为,“现代行政可分为两类,一类对相对方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如行政命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另一类对相对方的权利义务不产生直接影响,如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咨询、行政建议、行政政策等。”前一类行政称之为“消极行政”,后一类行政称之为“积极行政”。

依法行政对消极行政的要求是“没有法律规范就没有行政”,即受法律严格制约;依法行政对积极行政的要求是“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作为”,“当然,积极行政也应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的要求,不同宪法、法律抵触”。

(四)对于行政法的手段的不同认识。

管理论认为由于行政法律关系主要是命令—服从关系,决定了行政法主要是强制和命令性的手段。控权论认为控制和限制行政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司法审查;一是行政程序。平衡论认为二者都具有片面性,它不同意控权论过分强调行政程序、司法审查的作用,也不同意管理论过分强调命令、强制手段的作用。

认为前者忽视行政效率,不利于积极行政和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后者忽视相对方的权利,不符合现代民主、法治发展的趋势。于是主张综合运用行政法的各种手段,即:在必要的场合运用命令、强制手段,而在大多数场合“尽量避免采用行政命令、行政制裁、行政强制手段,淡化权力色彩。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行政机关应进一步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行行政指导,公民参与管理和行政管理社会化等措施,以协调与行政相对方的关系,维护两者的平衡”。[4]行政程序和司法审查的作用虽不能过分强调,但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现代行政程序以民主和公正为宗旨,同时兼顾效率。了解程序、公开程序、取证程序、回避程序、听证程序、处理程序、告知程序等是其主要内容。行政程序的设立赋予了相对一方以了解权、要求回避权、辩论权、申请补救权等一系列重要的程序性权利。公民正是以这些程序上的权利,抗衡行政机关的执法权力,调和基于与行政机关法律地位不对等造成的巨大反差,参与行政权的行使过程,从而使自己从单纯的行政行为的对象,变成了可以通过行政程序制约行政行为的主体,从纯粹的被动者变成了一定条件下的主动者。”司法审查“也是现代行政法的重心所在。立法虽然力图公平分派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与义务,但却不能保证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完全符合法律。因此,为了纠正行政机关在执法阶段的违法行为,平衡执法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因明显不对等的法律地位造成的巨大反差,保护相对一方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司法审查)制度遂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2](P23)

三、“三论”的形成基础比较分析

理论总是现实的反映。行政法基础理论的“三论”的形成有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根源,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因素的影响和需求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一)管理论形成的基础。

采取管理论模式的国家,以下三个特点构成管理论存在的重要基础。一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根据前苏联1977年宪法,前苏联采用民主集中制,政治体制更多地体现为中央集权。在政治机构的设置和操作方面,强调政治命令的国家主权性、效率性,不重视民主性的问题。这有利于维护国家各种权力,保证国家管理的实现。又如日本,尽管战前一些宪法学者主张民主改革,但始终未改变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二是计划的经济模式。前苏联是采用纯粹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经济管理是其主要职能之一,对于计划政策来说,法律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计划的地位等于或高于法律,故在行政法领域自然强调国家经济管理。战前日本的经济兼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特点。“一战”和“二战”使日本的经济围绕着军事工业急剧集中。经济的计划管理成为战时的君主立宪国家经济运作的主要模式。其与苏联在计划和法律的关系上是一致的,经济计划决定了法律。三是个人自由的法律思想匮乏。前苏联国家主权主义和集体主义一直受到前苏联各阶层的推崇,个人主义自由的思想受到彻底否定。这反映在法学理论中,便是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方面的理论相对较少和疏浅;反映在法律制度上是缺少相应的机制。在日本,起萌于明治维新的自由的法律思想一直受到日本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抑制。战前的日本法学理论受官僚法学、专制法学的统治,关于个人权利的法学理论未能占领法学领域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8](P29-30)

(二)控权论形成的基础。

控权论产生的原因之一,英美国家政治自由主义的特点。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和运动,以英国的洛克为代表人物的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对个人自由的非常尊崇,不仅在政治实践中留下了痕迹,法律领域中正在形成的英美国家行政法理论基础也受到它的影响。“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为行政法控权理论的完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1](P122)在公民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问题上,自由主义认为个人自由至上和有限的政府权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个人权利被赋予至上地位时,与之相对的政府权力被认为必然是有限的。新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得到两个教训:自由难能可贵;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而美国宪政运动的整个过程始终贯彻的同样是两个主题,保护个人权利和限制政府权力。

控权论产生的原因之二,英美国家经济自由主义的特点。18世纪产生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英美自由主义的重要内容。英美行政法控权理论的发展与这一思想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它们在对待公民自由与政府权力的关系问题上有着共同的立场。控权论主张行政法应当以保护公民权利为出发点,控制行政权力;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安排经济是公民个人的自由,政府的过度管制只会构成对公民权利的威胁。在英美国家,强调个人拥有不受限制的选择自由的传统经济自由主义,是控权论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控权论产生的原因之三,普通法系的法律传统。英美国家法律属于普通法系,由普通法院审理包括行政案件在内的所有诉讼案件。这种出于控权目的建构的英美行政诉讼机制,特别是普通法院至尊无上的地位和普通法院法官所受到的尊崇,进而为行政法控权理论的成长培植了沃土。普通法系不区分公法与私法,认为这种划分违背了法律的“平等对待原则”,依据此划分设置的行政法院则违背了“自己不得作自己的法官的原则”,不符合普通法的精神。单一的普通法院传统制度的继续存在,为传统控权观念的延续提供着温床。

(三)平衡论产生的基础。

“平衡论理论的产生,是世界行政法及理论发展趋势对中国行政法及理论的深刻影响的结果。”[5](P50)世界行政法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英美法系国家机关越来越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大陆法系的行政法理论。英美新的行政法理论开始强调对行政的信任,要求司法机构在行政机关的专业领域充分尊重行政权力,放弃对某些领域的司法干预。

第二,大陆法系国家逐步吸收英美行政法的一些特点。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成为以往强调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的国家保障个人权利的主要手段机制。

第三,现代行政的多样化促进了行政法理论的内容的转变。现代各个国家的行政法,都不仅局限于控制行政权力或管理相对方的范围和目的。相对方的权利和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日趋复杂化。一些新的行政内容拓展了行政法的内容和范围,行政法在积极行政和消极行政、负担行政和受益行政等不同领域的表现都有所区别。此外,由于行政手段的变化,也促进了行政法理论的丰富。一些非直接权力性的行政手段成为现代行政的主要手段,如行政指导、行政政策、行政咨询、行政契约、行政建议等,这些行政行为同样引起法律关系,而且将成为现代行政法调整的主要社会关系内容。行政法走出控权或管理模式的框框,走向多样化、复杂化,是现代行政发展的需要,也是行政法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和协调成为各国行政法的主要问题。英美法等国和大陆法系国家行政法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而管理论模式以公共利益为中心,控权理论模式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从现代各国的行政法状况看,这两种传统模式都已被打破。无论是立法者、执行者还是司法者,都不再在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当然认为公共利益或个人利益优先。进行利益衡量成为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基本方法,而衡量的结果,正是为了实现两者的平衡。从以上可见,不同的理论向平衡理论迈进的趋势,对于中国行政法模式的选择,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娟.行政法控权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石[J].中国法学,1993,(1):11.

[4]罗豪才等.行政法的平衡论范畴[J].中国法学,1996,(4):54-55.

[5]甘文.行政法律一般原理[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2.

[6]李娟.行政法控权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行政控权范文篇8

行政法核心理念自产生起共经历了‘保权说”、“控权说”及“保权一控权均衡说”三个阶段,可以在法律价值观、政治体制、经济形态这三个层次寻找历史原因来说明这一变化。

(一)行政法核心理念随法律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到目前为止,法的价值观已经历了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这样一个发展、演化过程。行政法核心理念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与这一过程相吻合的。

1.义务本位与“保权说”:义务本位是指在权利与义务这一法的基本范畴之中,义务是目的,权利是手段。这种立法具有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特点。为了维护社会上层集团过多的权利即特权,而给社会广大的下层公众设定了过多的义务。所以这种义务的履行必须借助于外力,义务越多,这种外力就应越大。行政权作为一种最有效、最常用的国家强制力,在义务本位的法系统中,被统治者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须臾不得离身的法宝。因此统治者希望行政权能被强化成为一种可以肆意践踏个体权利的、无责任、无限制的权力。“保权”理念由此形成。此时,个体权利受到压抑和排挤,行政权趋向无限扩大,权力的来源非出自法律,而是自我授权。

2.权利本位与“控权说.:权利本位指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这种法的特点是权利与义务对等。此时,秩序平等地体现着每个社会个体的权利,因此,社会个体对于义务的履行就有了主动性。权利本位法所面临的最大任务已非秩序的维护,而在于保护法律主体的平等性,促进自由状态的实现。权利本位价值观则意味着社会个体对政府管理尽服从的义务,要以个体权利为界限。行政权若还是无限制、无责任地行使将势必影响自由的实现。因此,.控权说”就成为反映权利本位价值观的行政法核心理念。

3.社会本位与“保权一控权均衡说,:社会本位由权利本位发展而来.权利本位事实上是一种个人权利本位,这种立法大大刺激了财富的增长,但极端的个人权利本位易于加剧社会利益的冲突和对抗,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此时,社会的存在则成为法所日益关注的问题,权利本位开始过菠到社会本位。为了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建立并保持一种均衡关系,行政权不得不注人进来,即行政权回归于社会。由于社会本位与权利本位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所以“控权”理念不可抛弃,但这种控制的方式应更加灵活,应在行政权适用范围扩大和行政权能增加、增强的同时加以必要的限制。翻保权一控权均衡说”成为行政法的核心理念适应了社会本位价值观的要求.

(二)行政法的核心理念随政体类型的转换变化而相应地转换变化

与专制政体相对应的行政法核心理念是“保权说”;与民主共和政体相对应的行政法核心理念最初是“控权说介,后来发展为保权一控权均衡说”。

1.在专制政体中,整个国家权力掌握在同一集团之手,行政权没有从中独立出来,并且行政权事实上不是来自反映公意的法律而是来自于专制政府的自我授权。因此其权力运行是无规翔的,最高统治者任意决策,下属在执行中也毫无责任限制。专制的行政权只有益于少数人的特权,面有害于普遍的社会个体权利,其运行的阻力无疑是非常大的。为了排除阻力,权力所有者必须对行政权加以强化,这种需要反映在统治者与管理者的观念上,首先就是将行政权加以神化。他们认为,行政权是一种传统的神授的力量,不受任何既定规翔的限幼。因为立法权与行政权为同一集团所拥有,法律只不过是行政权的工具。比如,路易十五曾宣称:‘肤之王冠受之于上帝,制定统治臣民法律的权力,唯肤是属。”①类似这些观念就构成“保权说”的行政法核心理念.

2.在民主共和政体中,行政权从公共权力中分离出来,并受到立法权、司法权的制约,这种政体设计是出于保护个体权利的目的.远在罗马奴隶共和时期,西塞罗就认为翻约行政权是共和政体的关键所在,他说:“因为执政官的权力不是天然地赋予的权力,而是公民斌予的,当他独自突起的时候,便应当看作是对公民权利的谱取和专斜因为行政权存在着侵犯人权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对它进行必要的限制。这种限制首先由法律加以规定,法律先于行政遂成为民主共和政体的一项基本原则。在18、19世纪,这一原则被严格地解释为‘无法律即无行政”,议会把法律制定得极为周详,行政机关无立法权,自由裁量权也是傲乎其徽。此时行政法的核心理念是“控权说”。

19世纪末2O世纪初,社会发展的高度复杂化使立法机关难以独任立法之职,不得不授予行政机关一定的立法权和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是法律先于行政的原则并未被抢弃,而是在此基础上被变通适用,“保权一控权均衡说,即是话晦该种需要的行政法理念.

(三)经济形态变迁是行政法核心理念变迁的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形态下,行政法的核心理念是保权说商品经济形态下,行政法核心理念是一控权说扮,商品经济形态进一步发展,则核心理念相应演化为“保权-控权均衡说。

1.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被固着于土地之上,为生存而终生忙碌,无暇顾及生存权以外的其它人权,这种经济条件决定了他们只能作为政治客体,他们的权利要求不能直接在国家意志中得以休现,因面也就无力限制行政权。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上占优势的地主阶级、官僚阶层及血统高贵的等级就完全地占据了政洽空问,成为政治主体,行政权成为他们攫取特殊利益的工具。

自然经济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经济,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相对的社会结构也是僵化的、固定的.在西方,以人的依核关系为纽带形成了等级制社会,国王通过各级贵族对劳动人民进行统治,国王的行政权虽受各级贵族制约,但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行政权是无限的;在东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法制社会,国王的行政权是无限的,它的触角伸到社会各个角落。东方的专制制度较西方更加坚固,即使皇帝2O年不临朝,专制统治照样可以维持下去。因此可以说,专制政体是自然经济条件下历史的最佳选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为君主所喜爱之物具有法律效力.;‘国王不能为非”;.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这些观念就必然成为深人人心的政治信条和生活准则,此时行政法的核心理念就只能是“保权说”。

2.商品经济是在资本主文制度确立以后才开始成为一种占优势的经济形态的。商品经济符合人无限追求利益的本性,利益的实现通过交换来进行。它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因此商品经济主张人权平等。

在自由竞争阶段,经济领域完全是私人活动的领域,由于劳动是人谋生的第一手段,面人人都有劳动的天赎,因面在观念上认为人生而平等,即具有起点的平等权利。行政权的任务只应保护经济主体的平等性,面不应无端干涉经济生活,这种观念有利于资产阶级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控权说,成为行政法的核心理念。

自由竞争大大激发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但同时也导致了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及资本的垄断、集中。进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资本主义内部利益冲突加以,同时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不仅要求权利起点的平等,还要求过程、结果的平等,不仅要求经济权利平等,还要求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的平等。为平息内部冲突、缓和阶级矛盾,行政权被要求介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控权说”的理念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在“控权说”基础上结合“保权说”而形成“保权一控权均衡说”.

二、行政法制度内容的变迁

法律价值观、政治体制和经济形态的历史演化引起了行政法核心理念的变迁,在哲学意义上讲,行政法核心理念的变迁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辩证否定过程,因此每一种核心理念都对应着不同的制度内容,在形式上显示出各自的特殊性,下面一一说明。

(一)“保权型”行政法的制度内容

“保权型”行政法以控制社会为目的,价值取向是行政管理法,即整个行政立法的重心在于强化政府和行政权力对社会的单向控制。因而,在制度设置上行政权居于支配一切的地位。只有自上而下的内部行政监督,而无外部行政监督,即社会对行政权的监督;只有行政系统内部下级对上级的行政责任,而无行政系统对社会的外部行政责任。行政责任制度也不包括行政诉讼,其内容包括:

1.原则上行政权不受任何规则约束,而且法律是行政权的工具,因此其运行超越、违反规则时不负任何责任。

2.行政组织制度具有无规则、非专业化特点,有时官职甚至可以出卖,但强调下级服从上级,最终服从中央,使行政权一体化。

3.行政立法、执法两制度是合二为一的。立法具有随意性,无立法程序的限制,也无立法监督;执法也少有来自社会的外部限制,且充满对社会的惩罚色彩,侧重于强制执行和处罚手段的运用。

4.在行政程序上选择控制模式③,该模式以控制下级行政机构,防止其偏离统治者意志为目的,其特点:(1)多层级的审批制度;(2)由上而下的监察制度;(3)复杂的控告和抗告制度;(4)秘密的内部侦控制度。

(二)“控权型”行政法的制度内容

“控权型”行政法是以个体权利为目的,价值取向是管理行政法,即整个行政立法的重心在于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谧用行政权力的防范和控制。因而,在制度设置上突出对行政权的限制,其制度内容一般包括:

1.把法律先于行政奉为首要原则,并严格解释为“无法律即无行政”。因而,无行政立法制度,即禁止行政机关分享立法权,自由裁量权也有限得很。

2.行政组织必须依法建立。在西方,政府领导人一般通过按《选举法》来进行的选举产生;公务员一般要按《公务员法》的规定,经考试合格方可录用。在我国,《选举法》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控权型,行政法时代的到来。

3.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必须无条件服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尤其是程序法,在西方被视为公平的保障。另外行政执法的内容不仅仅是命令、禁止,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是斌与相对人某种权利,如许可和确认。

4一行政司法制度:一般有专门部门(行政机关内部、专门行政法院或普通法院)解决行政纠纷、行政争议或行政案件,而且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都有严格的程序。另外,在诉讼中贯彻保护权利原则,如行政机关负举证责任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5.行政监督制度得到完备。为保护公民权利,在设立内部监督(包括上下级行政机关的互相监督、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等)的同时,设立了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组织监督等。

6.行政赔偿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西方各国以过失责任为原则,综合国情、公务员素质和行政效率因素确定赔偿的范围、数额、方式。这一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对公民权利的救济和违法行政的制约预防,是对行政权最有力的控制手段。

7.在行政程序上选择权利模式④。该模式以保障个人、组织权益为主要目的,其特征是:(l)行政程序的设置以公平为目的,突出保护公民权利;(2)注意划清行政职权与公民权利的界限;(3)主要行政程序都应有个人、组织的参与,其典型程序是听证。

(三)“保权一控权均衡型”行政法的制度内容

“均衡型”行政法对“保权”与“控权”两种理念加以均衡,既强调权利,又注重行政效率、行政程序。是“控权型”行政法充分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保权”与“控权”理念在势均力敌条件下的平衡。因而在制度设置上,首先肯定“控权型”行政法的行政组织制度、行政执法制度、行政司法制度、行政监督制度等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充和发展了如下制度:

1.仍将法律先于行政视首要原则,但已被变通适用,法对行政权的限制相当抽象笼统,确立了行政立法制度,自由裁量权也扩大了。

2.行政立法制度建立并完善起来。立法不能与高位阶法律相抵触,而且要严格按程序进行。

3.行政合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行政行为方式,将“契约”、“合同”这种私法领域中平等主体间常用的行为方式引人行政法领域,给行政权罩上一层温和的色彩,更易于被相对人及社会所接受。既利于政府管理,又利于社会个体利益的实现。

4.行政赔偿制度在‘’控权型”行政法基础上由过失责任原则发展为无过失责任原则。行政机关不但要对违法行政承担赔偿责任,而且要对受合法行政行为损害的相对人承担补偿义务。

5.行政程序上选择“权利与效率兼顾”的模式⑤。其特点:(1)既尊重公民权利,反对违法及不当行政,又赋予行政官员以更大的自由裁量权;(2)在程序足以体现公平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行政行为过程步骤紧凑、简便易行,注意程序的科学性;(3)在划清行政职权与公民权利界限的前提下,注意明确行政官员的职权与职责。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经济形态导致相应的政体和法律价值观的产生,从而最终与行政法核心理念和制度之间产生明显的专属性。不同的经济形态必然产生出不同的行政法核心理念,核心理念又物化为不同的制度,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与社会历史同步发展。

在我国大力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无疑是解放生产力的最佳选择,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长期影响,权利意识很差,无从产生“控权”理念。另外,在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行政法律制度下,“政府决定一切”,经济主体毫无自由可言。以上现状,如不尽快改变,商品经济难以发展。因此当前全社会,尤其是政府机关,应在对社会规律清醒认识的前提下,转变观念,尊重个体,培养权利意识,使“控权”乃至“均衡”观念成为行政法核心理念。与思想建设相对应,在制度建设上,现在要立足于建立、健全“控权型”行政法制度,待社会发展对政府提出更多、更高要求时,再增设相应制度,逐渐转为“均衡型”行政法制度。

【论文关键词】行政法保权理念控权理念均衡理念

【论文摘要】历史地考察,行政法核心理念已经历了“保权理念”、“控权理念”、“均衡理念”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与法律价值观、政体类型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相对应,又为经济形态所最终决定。不同的理念先后物化为不同的制度,即“保权型”行政法制度、“控权型”行政法制度、‘均衡型”行政法制度。就我国的行政法发展目标而言,“均衡型”行政法理念与制度应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佑藤功(日)著《比较政治制度》(中译本)法律出版社·第50页。

行政控权范文篇9

西方学者认为,行政法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行政权,行政法是控权法。如美国行政法学家施瓦茨明确指出:“行政法是控制国家行政活动的法律部门,它设置行政机构的权力,规范这些权力行使的原则以及为那些受行政行为侵害者提供法律救济。”在不同的国家存在着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差异,但行政权的性质是相同的。行政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行政权的存在及运行有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需要行政法加以控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讲控权就是由人民来控制政府,使政府能依法行政。加之现代行政权扩张倾向的事实,使“控权”必然成为行政法的重心。

强调控制行政权,我们应对行政权的授予和行政权的保障有明确的认识。行政权的授予是一个法律问题。在现代法制国家,所有权力都必须通过法律赋予,否则任何行政机关不能享有和行使任何权力。与此同时,任何权力都必须通过法律来制约和控制。西方学者麦迪森说过:“首先你必须使政府能控制统治者,然后还要迫使它控制其本身。”对于行政权的保障而言,行政权本身就无须行政法加以保障。因为行政机关有足够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赋予其行政权的其他法律)实现其意志,惩罚违法者。相对一方的个人、组织处于被管理和支配的地位,相对于拥有强大力量的行政机关是弱者,从这一角度看,行政权更不须以行政法加以保障了。明确了控权、授权及保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行政权应是足够强大以管理社会而又必须受行政法的控制。正如西方学者所说:“政府必须强大到足以维持社会安定并抵抗手中掌握的权力的人施加压力,如果政府认为应当这样做的话。但政府不能强大到企图使它的官员不受法律控制的地步。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否则“公民生命、自由必然要成为滥用权力的牺牲品”。我们认为行政法应当强调对行政权的控制作用,内容上以保护个人、组织合法权益不受非法行政行为侵犯为目标,因此,行政法是控权法。

二、行政法以控权为主,不仅仅是一个平衡的问题

“平衡论”观点认为:行政法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行政法监督和控制行政权,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另一方面,行政法保障行政权的运用,防止个人、组织滥用权利。“平衡论”也可称为“兼顾论”,即兼顾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平衡论者认为,在我国,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和总体上是一致的、统一的,这是平衡论的客观基础。在平衡的具体表现上还包括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以及效率与公正的平衡等,认为平衡是行政法的基本精神,是行政法追求的价值。平衡论者还认为,平衡(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义务的平衡)是现代行政法的实质,是行政法的精义。我们认为,当行政权力与相对一方权利发生冲突时,就无所谓平衡的问题了。而兼顾论者所持兼顾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看法,是我国法律普遍的价值准则,并非行政法所独有,故作为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似乎并无多大的实际意义。行政权具有支配性和强制性的特征,行政机关是权力的主体,而个人、组织是权力的客体,在行政权的行使过程中,双方无平衡可言。在行政关系中,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恰恰是以不平衡为特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平衡论”只能是一种理想。中国有漫长的封建历史,人治重于法治,不可能有所谓的平衡。要实现行政法制的目的,做到依法行政,更需要的是控权,而不是所谓的平衡。

三、行政法不仅是管理工具,更重于对行政权的监控

“管理论”者认为行政法是管理行政机关与公务员的法,又是行政机关进行管理的法。“管理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却忽视了行政法的本质,无形中强化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以管理论为本位,把法律视为管理个人与组织的工具,这就忽视了行政法保障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功能。

我们认为,行政机关具有实现其意志的人力、物力和国家强制力,总是处于强者的地位,而个人、组织总是居于“弱者”地位。基于这种力量对比,行政法应以监督行政权、保障公民权作为根本目的,致力于控制和约束政府权力,救济因违法和不当行政给个人和组织造成的损害。“管理论”是高度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已不适应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而加强控权才是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方向。因此行政法不应是管理法,而应是对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法,即管理管理者的法。

结束语

行政法作为控权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行政机关日益扩张其权力的事实面前,从控权法的价值定位审视行政诉讼法及整个行政法体系,必然要求更积极的保护公民权利,更严格的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因此对行政诉讼法——这个公民保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必然提出重大的改进要求。无论受案范围的改变还是规章法律效力的确定,无不是为更进一步保护公民权利并使行政机关权力行使更符合立法者的意图,这将是中国走向法治国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美B·施瓦茨著:《行政法》,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页。

[2]《(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3]彼德斯坦等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燕生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5]罗豪才等:《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中国法学》1993年第一期。

[6]王锡锌:《在论现代行政法平衡精神》,《法商研究》,1995年第二期,第37页。

[7]沈归:《试析现代行政法的精义——平衡》,《行政法学研究》,1994年第三期,第12页。

[8]张尚族主编:《走出低谷的中国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行政控权范文篇10

1、行政法学理论内涵的探讨

行政法学理论基础的概念应当与行政法理论基础严格区分。行政法学作为法学理论,存在着理论基础[1]。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反映出不同类型行政法学的阶级本质,及其形成过程中具体的历史特点,同时直接影响了行政法学的体系构建、观点流派以及整个行政法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是整个行政法学体系的基础。行政法理论基础来源于行政法学理论基础,是行政法学体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因此,行政法学理论基础是行政法最基础的理论。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是构建行政法学的基石,它指导着行政法学的研究以及行政法制的建设。

2、行政法学理论基础的主流观点评析

2.1平衡论。平衡论是上世纪90年代由罗豪才教授等学者提出,它的主要内容是行政权与公民权保持平衡状态,该理论认为现代行政法本质上是平衡法,行政法史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义务的平衡史。行政法保证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义务的关系总体上处于平衡状态,不仅表现在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达到平衡,也表现在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义务也达到平衡;不仅表现在行政机关自身权利义务达到平衡,也表现为相对一方自身权利义务达到平衡。平衡论又称兼顾论,意即兼顾公益和私益的一致。2.2管理论。管理论最初流行于前苏联等大陆法系国家,后被我国采用。该观点认为行政法即管理法,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与社会公共权益。在内容上,行政法规定着国家管理原则,赋予管理者行政权,强制命令被管理者服从于管理者,管理者行政行为就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管理论的观点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过分强调行政权对社会的控制,不重视保障个人权利,极易造成行政权力的披着法律的外衣膨胀,在现阶段已逐渐退出主流理论行列。2.3控权论。控权论是英美行政法系的“控权”思想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被引入的,该观点认为行政法的核心在于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要依照法律规范,其目的在于防止行政权滥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不当行政行为或违法行政行为的侵害,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自由权利。在内容上,控制论要求行政法控制行政权力,并将司法审查和行政程序作为重要手段,其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

3、再探行政法学理论基础

通过分析关于行政法基本理论的几种主要观点和学说,文章同意将控权论作为中国当前较适宜的行政法法理论基础,原因如下:3.1社会历史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法律始终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为统治阶级服务,历代君王都实行专制集权统治,权力人格化、政治化,行政法的存在仅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存在;君王权力凌驾于社会职能之上,以权力分配社会财富,行政权和经济权力的结合促成传统社会“官本位”思想。这一时期,君权与法的关系替代了行政与法的关系,权大于法,君权处于权威地位,而行政法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建国后的社会形态很复杂,而我国并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经历过长期而彻底的思想革命运动,使自由、平等的进步观念深入人心,受历史传统影响,行政法控权的局面仍然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又强化了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的生存基础薄弱。在中国社会,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行政法都具有控权特质,控权是行政法的存在基础,离开控权论,难以解释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3.2社会现实原因。在当前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下,思想领域的相互渗透已经无法避免,全球领域的行政权不断扩张已成为大趋势,这是行政权扩张的外部条件。行政权自身的执行性是行政权对外扩张的内部动力。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基于经济活动的各种社会关系日益复杂,而行政权具备执行性和附随的特性,在实际社会生活能够高效、快捷地解决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因而,行政权一权独大观念很容易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司法权在很多时候仅充当了被动角色,目前司法权行政化的局面也已出现。受历史和现实影响,行政权的膨胀已成为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在现代,由于我国的各项配套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人民群众的很多权力仅停留于文字,得不到有效保障。上文中所提到的平衡论和管理论都不能适应当下国情,有些观点只能被当作社会进入高级阶段后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它们的理论超越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