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会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2:28:26

行政会计

行政会计范文篇1

关键词: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影响;应对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形式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会计核算工作最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内容,在这种背景之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又进一步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简述

我国财政部门在2014年1月1日颁布并实施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其不仅适应了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发展的需求,而且切实满足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现实要求,同时还从根本上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保障。与旧制度相比较而言,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会计核算目标的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资产负债核算内容的充实、会计核算科目的增加、收入与支出核算的规范以及财务报表体系结构的完善等环节之上,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影响

(一)会计科目的调整。1.“固定资产”的设定。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了设定,为公共提供服务的公共基础设置进行核算,将其纳入到了“公共基础设施”的范围当中;同时,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双核算制度”之上增加了各种非货币性质和负债科目的双核算制度,如长期应付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2.“库存材料”的改变。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改变了“库存材料”这一科目,将其分设为“政府储备物资”与“存货”两个独立的科目;其中,“政府储备物资”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存储管理的各项物资进行核算,而“存货”则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当中的较小价值的物资予以核算。3.“暂付款”的取消。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取消了旧制度当中的“暂付款”科目,按照内容性质将其分别纳入到了“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这两个科目当中;其中,在“暂付款”当中的还没有出售的物资款项记录到前者当中,将采购物资记录到后者当中。4.“净资产”的新增。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还新增加了“代偿债净资产”和“资金基金”这两个科目;其中,“代偿债净资产”的核算内容主要是净资产的抵押资产,在核算之前需要结转财政拨款资金和其他资金;“资金基金”中的核算内容则是行政单位中的非货币性资产所占据的金额,例如存货、无形资产等。(二)会计报表的变化。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影响还体现在会计报表的变化的层面之上。一方面,报表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向上级单位与拨款单位报告变为向社会公开,增强了会计核算历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受到会计科目调整的影响,报表的填写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填写的数据内容更加细化和完整,使得会计核算质量显著提升。(三)基建并账的开展。基建并账的开展是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产生的另一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并账处理提出了时间要求,要求会计管理人员定期按时完成每月的转账核算工作;二是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只存在一个会计核算主体,需要采取全新的会计工作方法以实现基建账和大账之间的综合核算工作。

三、新《新政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应对对策

(一)提高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应尽可能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这是工作健康长远开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定期开展对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使之形成科学的会计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会计核算工作,对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能够实现正确的解读;另一方面,在会计核算人才的引入方面应实现良性竞争,将职业操守、会计技能和其他应用技能均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从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会计核算队伍。(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建设。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设是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的另一有效应对对策。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确保财务报表编制和会计制度体系二者的一致性,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以会计核算目的为依据,提高会计报表的透明度;其次,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的建设,明确各个业务的内容和职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运行机制,细化会计核算的相关规范,从而实现单位内部制度的高效执行。(三)重视信息技术与会计职能的有机结合。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在信息时代当中,实现信息技术和各项工作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也应该重视信息技术与会计职能的有机结合。以基建并账处理工作为例,可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实现对数据信息的自动整理归纳以及并账的自动核算处理;或者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构建会计核算信息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交流共享,自动生成统计报告的形式将信息向管理决策层予以传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增强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还切实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当中,会计核算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中表现在会计科目的调整、会计报表的变化、基建并账的开展等方面;为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还需要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建设,实现信息技术和会计职能的融合,从而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健康长远发展。

作者:宋海娟 单位: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谢维奇.试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会计核算[J].财会学习,2017,(01):94-95.

行政会计范文篇2

一、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结构不合理。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分行业分领域的设置会计制度,造成会计制度的条块分割,会计信息不全面,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管理责任。这点在以前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现象相似,但在2006年国家统一了企业会计制度的行业规定,而预算会计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合理性已经充分显现。

(二)收付实现制度不合理。由于会计信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重要,而收付实现制度虽然实现以收抵支的核算目的,但却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难以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实质和全貌。而且财务风险高,不利于全面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同时收入和费用之间非对称性,不能充分认识行政事业单位绩效与发生的行政事业成本之间的关系,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对于整个财政、事业资金的管理和业绩考核都是不利的。

(三)预算会计制度缺乏灵活性。由于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上世纪制定的,而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的变化,公共财政制度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在这些变化面前,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过于死板和教条,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这就需要我国结合经济发展的情况,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以建立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管理水平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四)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现阶段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的转换,其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透明高效率的公共财政体系,而现在我国执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导致核算简单,财务报表内容过窄,无法反映财政的实际情况,没有披露国有资本的安全情况、养老金、失业金等的使用和安全以及各级政府在其他财务方面的受托责任的信息,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信息的报告。同时报表中结构和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一)对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首先,要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行政单位会计改为政府会计,主要包括政府总预算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他们是总账和明细账的关系。事业单位会计逐步转为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部门会计。如:学校、医院、社会团体会计等。其次,需要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与国际相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核算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政府公共开支界限不明朗,在行政事业会计制度中应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国有资产收益、财政预算已安排而尚未拨付的支出、应拨入拨出上解下划等结算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当年年末列收列支;依靠国家财政补助并有一定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收支相抵,经济自主的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余事项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再次,需要扩大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为了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活动和考核政府活动的费用与效率,政府会计应增加对国有股权、固定资产等的核算,合理确定政府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建立适当的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并根据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采用相关的固定资产费用配比方法。

(二)部门预算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首先,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人和支出,包括了预算资金的全部。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比如,基建资金现在是独立的会计核算,改革后也应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即部门预算应当包括基建预算收支在内的所有收支的综合预算。然而,由于基建会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应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细化预算编制到项目,也就是收支要重新适当分类。因此,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其次,零基预算即预算一切从零开始,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方面的全部信息,还要提供资产时点方面的信息,从而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行政会计范文篇3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一)做好会计系统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监管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重点突出、便于操作的会计控制制度。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进行合理分工,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报送和保管处理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

(二)强化审核批准控制规范授权审批控制程序,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此外,对于重要的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国家财产被贪污、侵占、挪用。对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要采取各种措施严禁其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和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三)实行实物资产保护控制进行资产记录、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主要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流失。

(四)加强预算控制机关事业单位必须明确预算项目、预算标准和程序,加强预算编制、审定和执行等各环节的管理,强化预算约束。

二、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提高控制效率,利用现代会计系统软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根据内部控制规范制度要求,将内部控制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促进内部控制规范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更加有效。同时,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升级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培训,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实施

(一)严格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认真贯彻执行新《会计法》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主管负责人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二)加强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培训第一,通过对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正确理解和把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法治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行使职责权力。第二,财政部门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财政法规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培训班,使之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改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合理性,同时提高内部控制施行的有效性。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对象主要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等,主要是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审计监督是在组织结构、关键岗位人员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监督检查。通过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政会计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以下统称行政单位)。

第三条行政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其会计核算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制度的规定。

第四条根据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

向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的,为主管会计单位。

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

向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没有下级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

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没有下级会计单位的,视同基层会计单位。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行政单位,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第五条行政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业务规模、人员制以及负担的会计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会计工作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并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

第六条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行政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行政单位的各项资金和财产,均应纳入行政单位会计核算。

第七条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会计年度、季度和月份采用公历日期。

第八条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市。发生外币收支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核算。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市。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应该按照编报日期的人民币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第九条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十条会计记录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同时使用本民族文字。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十一条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及结果。

第十二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第十三条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同类单位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四条会计处理方法应当前后各期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原因和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及结果的影响在会计报表中说明。

第十五条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第十六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运用。

第十七条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第十八条凡是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核算反映。

第十九条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第二十条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对于重要的业务事项,应当单独反映。

第三章资产

第二十一条资产是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第二十二条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暂付款、库存材料等。

现金和银行存款按照实际收入和支出数额记帐。

行政单位必须严格银行存款的开户管理,禁止多头开户。预算经费应由财务部门统一在同级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的国家银行开户,不得自行转移资金。

暂付款是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所属单位或本单位职工发生的临时性待结算款项。

暂付款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行政单位对暂付款业务要严格控制,健全手续,及时清理。属于临时性往来借欠款要及时结算,不得长期挂账。

库存材料是指行政单位大宗购人进入库存,并陆续耗用的行政用物资材料。库存材料应按实际耗用数列支。办公用品数量不大,随买随用的,按购入数直接列为支出。

行政单位的库存材料每年至少应当清点一次。如发生亏、盘盈,应当查明原因,作为增加或减少当期支出处理。

第二十三条有价证券是指行政单位用结余资金购买的国债。行政单位购买的有价证券作为流动资产管理。

有价证券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购入的有价证券应作为货币资金妥善保管,做到账券相符。

当期有价证券的利息以及转让有价证券取得的收入与其账面成本的差额,记人当期收入。

第二十四条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

单价虽然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记账。盘盈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

对固定资产进行改建、扩建,其净增值部分,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第二十五条行政单位对其占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每年应当盘点一次。

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和变卖,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报经审批。

转让、毁损、报废及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当相应减少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有偿转让、变卖固定资产取得的变价收入和清理报废固定资产取得的变价收入,作为其他收入处理。清理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费用,作为当期支出。出租固定资产取得的价款,应当记入其他收入。

第四章负债

第二十六条负债是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什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等。

第二十七条应缴预算款是指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按规定取得的应缴财政预算的各种款项,主要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款(指按国家规定由行政机关直接收缴的部分,下同)、没收财物变价款、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其他应缴预算的资金等。

行政单位取得的应缴预算款项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对于未达到缴款起点或需要定期清缴的,应及时存入银行存款账户。

行政单位的应缴预算款项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规定的缴款方式、缴款期限及其他缴款要求及时办理缴库。每月月末不论是否达到缴款额度,均应清理结缴。任何单位不得缓缴、截留、挪用或自行坐支应缴预算款项。年终必须将当年的应缴预算款项全部清缴入库。

第二十八条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范围及管理办法,按国务院和财政部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暂存款是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的待结算款项。

各种应缴款及暂存款项应及时清理井按规定办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

第三十条各项负债应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第五章净资产

第三十一条净资产是指行政单位资产减负债和收入减支出的差额,包括固定基金、结余等。

第三十二条固定基金是指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

固定基金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第三十三条结余是行政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资金结余应分别核算。

第六章收入

第三十四条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

第三十五条拨入经费是指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预算经费。

行政单位应根据经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核定的季度(分月)用款计划,按经费预报关系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部门申请拨款。

拨入经费应按预算规定的用途使用,未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第三十六条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财政部门按规定从财政专户核拨给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而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

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按规定收取的各种收入,以及其他来源形成的收入。

第三十七条由财政部门拨人的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中属于指定用途,用于完成专项工程或专项工作、并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应当与正常的拨款区分开来,分别核算。

第三十八条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按实际发生数额记帐。

第八章会计科目

第四十二条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使用要求:

一、本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是汇总和检查行政单位资金活动情况和结果的总账科目。非经财政部同意,不得减少或自行增设,不得擅自更改科目名称。不需要的科目可以不用。

二、本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编号。各行政单位在使用会计科目编号时,应与

会计科目名称同时使用。可以只使用会计科目名称,不用科目编号,但不得只填科目编号,不写科目名称。

第四十三条各行政单位适用的会计科目如下:

会计科目表

编号科目名称

一、资产类

101现金

102银行存款

103有价证券

104暂付款

105库存材料

106固定资产

二、负债类

201应缴预算款

202应缴财政专户款

203暂存款

三、净资产类

301固定基金

303结余

四、收人类

401拨入经费

404预算外资金收入

407其他收入

五、支出类

501经费支出

502拨出经费

505结转自筹基建

第四十四条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一、资产类

第101号科目现金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的库存现金。

2.收到现金,借记本种目,贷记有关科目;支出现金,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行政单位库存现金数额。

3.行政单位应设置“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业务终了,应计算当日的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井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款相符。

4.有外币现金的行政单位,应分别按人民币、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账”

进行明细核算。具体参见“银行存款”科目。

第102号科目银行存款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存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2.行政单位将款项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现金”等有关科比提取和支出存款时,借记“现金”等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行政单位银行存款数额。

3.行政单位应按开户银行、存款种类等,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定期与银行对账,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月份终了,行政单位账面结余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应逐笔查明原因,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属于未达账项,应按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4.有外币存款的行政单位,应在本科目下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明细核算。行政单位发生的外币银行存款业务,应将外币金额折合为人民币记账,并登记外国货币金额和折合率。外国货币折合为人民币记账时,应按业务发生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外汇汇率折算。年度终了(外币存款业务量大的机关可按季或月结算),行政单位应将外币账户余额按照期末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外汇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作为外币账户的期末人民币余额。调整后的各外币账户人民币余额与原账面余额的差额,作为汇兑损溢列入有关支出。

第103号科目有价证券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购入的有价证券。

2.购入有价证券时,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兑付本息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本金)和“其他收入”(利息)科目。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兑付的有价证券本金数。

第104号科目暂付款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发生的待核销的结算款项。

2.发生暂付款时,借记本科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有关科目;结算收回或核销转列支出时,借记“经费支出”等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尚待结算的暂付款累计数。

3.本科目应按债务单位或个人名称设置明细账。

第105号科目库存材料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大宗购入、需要库存的物资材料等。行政单位办公材料随买随用或没有大宗购入,不需要库存的,可以不设本科目。

2.购入、有偿调入的材料,分别以购价、调拨价作为入账价格。材料采购、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运杂费等不计入库存材料价格,直接列入有关支出科目核算。

3.购人材料并已验收入库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有关科比领用出库时,贷记本科目,借记有关支出科目。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行政单位库存材料的实际库存数。

4.本科目应按库存材料的类别、品种等有关项目设置明细账,并根据库存材料入库、出库单逐笔登记。

5.行政单位的库存材料,每年至少应盘点一次。对于发生的盘盈、盘亏等情况,、应当查明原因,属于正常的溢出或损耗,作为减少或增加当期支出处理:盘盈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支出科目盘亏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属于非正常性的毁损,应按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后处理。库存材料变价处理,恢复存款。变价发生损溢,相应增减当期支出。

第106号科目固定资产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原价。

2.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应按照下列规定确定其价值,登记入账:

(1)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买价、调拨价以及运杂费、保险费、安装费、车辆购置附加费记账。

(2)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

(3)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应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记固定资产。

(4)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记账。接受固定资产时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当记入固定资产价值。

(5)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应当按估计价值记账。

(6)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价值记账。

(7)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价值记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购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3.已经入账的固定资产,除发生下列情况外,不得任意变动:

(1)根据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价值重新估价;

(2)增加补充设备或改良装置的;

(3)将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拆除的;

(4)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来暂估价值的;

(5)发现原来记录固定资产价值有错误的。

4.本科目的使用方法:

购建、有偿调人固定资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借记本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完全价值,借记本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有偿调出、变卖的固定资产,按其账面价值销账。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盘亏、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按减少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销账。毁损、报废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收入记入“其他收入”科目,清理过程中的支出,记人有关支出科目。

5.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行政单位所有固定资产价值的总额。

6.行政单位应设置“固定资产登记簿”或“固定资产卡片”,按固定资产类别进行明细核算。

二、负债类

第201号科目应缴预算款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规定应缴人国家预算的款项。

行政单位的应缴预算款主要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款、没收财物变价款、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其他按照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项。

2.收到应缴预算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比上缴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应缴未缴数。年终,本科目应无余额。

3.本科目应按应缴预算款项的类别设置明细账。

第202号科目应缴财政专户款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

2。收到应上缴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作相反的会计分录;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财政专户办的单位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结余时,应按结余数借记“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贷记本科目;实行按比例上缴财政专户的行政单位收到预算外资金收入时,应分别记入“应缴财政专户款,”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应缴未缴数。年终,本科目应无余额。

3.本科目应按预算外资金的类别设置明细账。

第203号科目暂存款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发生的临时性暂存、应付等待结算款项。

2.收到暂存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冲转或结算退还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尚未结算的暂存款数额。

3.本科目应按债权单位或个人名称设置明细账。

三、净资产类

第301号科目固定基金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因购入、调入、建造、接受捐赠以及盘盈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基金。

2.增加固定基金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或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减少固定资产基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行政单位固定基金总额。

第303号科目结余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年度各项收支相抵后的累计余额。

2.年终,将“拨入经费”(不含预拨下年经费),“预算外金收入”和”其他收入”科目的余额转入本科目的贷方,借记“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科目,贷记本科目;将“经费支出”(不含预拨下年经费)、“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科目的余额转入本科目借方,借记本科目,贷记“经费支出”、“拨出经费”科目。有专项资金收支的单位,应将非专项的收支分别转入“结余”科目的“经常性结余”明细科目中;将专项收入和支出分别转入结余科目的“专项结余”明细科目中。年终本科目贷方余额为行政单位滚存结余。

3.有专项资金的单位应将结余分为经常性结余和专项结余进行明细核算。

四、收人类

第401号科目拨入经费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人的预算经费。

2.收到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缴回拨款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平时贷方余额反映拨人经费累计数。

3.年终结账时,将本科目贷方余额(不含收到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预拨下年度的经费)转入“结余”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结余”科目。

4.本科目应按拨入经费的资金管理要求分别设置拨入经常性经费和拨人专项经费两个二级科目。二级科目下按“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的“款”级科目设明细账。

行政单位收到非主管会计单位拨入的财政性资金(如公费医疗经费、住房基金等),应在“拨入专项经费”二级科目下按拨入的单位分别进行明细核算。

第404号科目预算外资金收入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情况。

2.行政单位收到从财政专户核拨本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等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主管部门收到财政专户核拔的属于应返还所属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时,通过“暂存款”科目核算实行按确定的比例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办法的行政单位收到预算外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贷记本科比实行结余上缴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办法的单位收到预算外资金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定期结算应缴预算外资金结余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

3.年终结账时,将本科目贷方余额全数转入“结余”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4.本科目应按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要求分别设置经常性收入和专项收入二级科目,二级科目下按预算外资金项目设置明细账。

第407号科目其他收入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其他资金收入的情况。包括: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不必上交财政的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服务收入、有价证券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等。

2.发生其他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冲销转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平时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其他收入累计数。年终结账时,本科目贷方余额全数转入“结余,’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结余”科目。年终转账后,本科目无余额。

3.本科目可按收入的主要类别设置明细账。

五、支出类

第501号科目经费支出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2.发生支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支出收回或冲销转出时,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平时借方余额反映经费实际支出累计数。

3.年终,本科目借方余额应转入“结余”科日,借记“结余”科目,贷记本科目。年终转账后,本科目无余额。

4.本科目应按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分设二级科目,二级科目下按财政部门统一规定“目”、“节”级支出科目设置明细账。

第502号科目拨出经费

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核定预算拨付所属单位的预算资金。

2;转拨经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收回或冲销转出时,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平时本科目借方余额反映拨出经费累计数。

3.年终结账时,将本科目借方余额(不含预拨下年经费)转入“结余”科目。

4.本科目应按拨出经常性经费和拨出专项经费分设二级科目,并按所属拨款单位设置明细账。

第505号科目结转自筹基建

1.本科目用于核算行政单位经批准用拨入经费拨款以外的资金安排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

2.将自筹的基本建设资金转存建设银行时,根据转存数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基本建设项目完工后剩余资金收回时,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3.年终结账时,应将本科目借方余额全数转入,“结余”科目,借记“结余”,贷记本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年终无余额。

第九章年终清理结算和结账

第四十五条行政单位在年度终了前,应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决算编审工作要求,对各项收支账目、往来款项,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进行全面的清理结算。并在此基础上办理年度结账,编报决算。

第四十六条清理、核对年度预算收支数字和各项缴拨款,保证上下级之间的年度预算数和领拨经费数一致。

第四十七条为了准确反映各项收支数额,凡属本年度的应拨款项,应当在12月31日前汇达对方。主管会计单位对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拨款,截止12月25日为止,逾期一般不再下拨。

第四十八条凡属本年的各项收入,都要及时入账。本年的各项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要在年终前全部上缴。属于本年的各项支出,要按规定的支出渠道如实列报。年度单位支出决算,一律以基层用款单位截止12月31日止的本年实际支出数为准,不得将年终前预拨下级单位的下年预算拨款列入本年的支出,也不得以上级会计单位的拨款数代替基层会计单位的实际支出数。

第四十九条行政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各有关账户,编入本年决算。主管单位收到财政专户核算的预算外资金属于应返还所属单位的部分应及时转拨所属单位,不得在“暂存款”挂账。

第五十条行政单位年终要及时同开户银行对账,银行存款账面余额,要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核对相符。现金账面余额,要同库存现金核对相符。有价证券账面数字,要同实存的有价证券实际成本核对相符。

第五十一条年终前,应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清理盘点,发生盘盈、盘亏的,要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作出处理,调整账务,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第五十二条行政单位在年终清理结算的基础上进行年终结账。年终结账包括年终转账、结清旧账和记入新账年终转账。账目核对无误后,首先计算出各账户借方或贷方的12月份合计数和全年累计数,结出12月未的余额。然后,编制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后,再将应对冲结转的各个收支账户的余额按年终转账办法,填制12月31日的记账凭单办理结账冲转。

结清旧账。将转账后无余额的账户结出全年总累计数,然后在下面划双红线,表示本账户全部结清。对年终有余额的账户,在“全年累计数”下行的“摘要”栏内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再在下面划双红线,表示年终余额转入新账,旧账结束。记入新账。根据本年度各账户余额,编制年终决算的“资产负债表”和有关明细表。将表列各账户的年终余额数(不编制记账凭单),直接记人新年度相应的各有关账户,并在“摘要”栏注明“上年结转”字样,以区别新年度发生数。

第五十三条行政单位的决算经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审核批复后,需调整决算数字时,应作相应调整。

第十章会计报表的编审

第五十四条会计报表是反映行政单位财务会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和报表说明书。具体报表格式见本制度所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

有专款收支业务的,还应按专款的种类编报专项资金支出明细表。

第五十五条资产负债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应当按会计要素的类别分别列示。

收入支出总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年度收支总规模的报表。

收入支出总表接单位实有各项收支项目汇总列示。

支出明细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预算执行情况的报表。支出明细表的项目,应当按“国家预算支出科目”列示。对于用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收入安排的支出应按支出的用途分别列示。

附表是指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会计单位的要求编报的补充性报表,如基本数字表。附表按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规定的项目列示。

第五十六条行政单位应当按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的规定报送月度、季度和年度会计报表。

月报,是反映行政单位截止报告月度资金活动和经费收支情况的报表。月报要求编报资产负债表、支出明细表。

季报,是分析、检查行政单位季度资金活动情况和经费收支情况的报表,应在月报的基础上较详细地反映单位经费收支的全貌。各行政单位的季报,要求在月报的基础上加报基本数字表。

年报(年度决算),是全面反映年度资金活动和经费收支执行结果的报表。年度决算报表种类和要求等,按照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决算编审规定组织执行。

第五十七条行政单位的会计报表,要保证数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主管人员和机关负责人审阅签章并加盖公章后上报。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对于屡催不报报表的单位,有权暂停其预算拨款或预算外资金的拨付。

第五十八条基层单位的会计报表,应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切实做到账表相符,不得估列代编。

第五十九条主管会计单位除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本级的会计报表外,还应根据本级会计报表和经审查过的所属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汇总会计报表。

第六十条行政单位在报送月报、季报、年报时都应编写报表说明书。报表说明书包括报表编制技术说明和报表分析说明。

行政会计范文篇5

1.1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的执行问题

目前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的执行问题较为突出,缺乏一定的约束力与严肃性,行政单位的投出资金都是由国家发放的,因此行政单位部分工作人员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核算中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并没有根据行政单位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核算,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假借工作之名运用公款吃喝玩乐、旅游等进行高档消费,加大了行政单位的资金支出,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我国政府部门的廉洁形象,没有做到专款专用,没有发挥国家投放资金的作用。

1.2管理职能较弱,资金利用率低

现今的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还存在诸多漏洞,其内部管理人员管理职能较弱,在财务管理中应该与内部的出纳等职位严格分离开来,定期对内部库存资金进行准确盘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行政单位并没有实现出纳与财务管理的严格分离,导致行政单位内部资金施工状况一片混乱。除此之外,行政单位还存在资金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会计核算中要对单位中的各个工作环节的开支进行核算,然而部分核算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核算方法不够规范,无法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这样一来会容易导致工作中资金费用无计划、无定额支出,大大降低了资金利用率。

1.3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严重影响着单位运行资金成本的控制,其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国家财政部门或者是上级部门在拨放公款时并没有严格对行政单位项目进行严格审核与把控,因此部分自觉性不强的行政单位管理人员就抽出一部分用于私人娱乐,导致资金与单位应办项目相脱节,出现超出核算等状况,会计核算具有不透明性,不利于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第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工作人员在年底需要对一年中所有的会计预算项目进行清理核算,并需要进行财务结账,其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依据,精确地清理核算与财务结账,能够使年度决算更加清晰真实地呈现出来,然而诸多行政单位由于平时会计预算工作重视力度不够,核算账单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样会影响行政单位的年度决算。

2完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及管理的有效措施

不论是企业还是行政单位,只有在运行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上文已经全面分析了行政单位会计预算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针对该问题提出的经济学措施:

2.1完善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核算

完善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核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我国的国有资产,对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因此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尤为重要。完善固定资产需要改进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并根据行政单位在购置中所消耗的固定资产要全部如实地记录到账户中,当然这还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用累计折旧的方式,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这样一来其所得到的固定资产结果就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原值及净资产的实际状况,避免了行政单位虚增资产的现象,对行政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2建立有效约束机制,加强会计核算及管理

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确保核算的准确性,就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加强会计核算及管理。加强会计核算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保证会计预算部门内部工作的有序进行,明确分工,使核算人员清楚了解自身的本职工作与责任,对于违反制度者要予以严惩,从而确保会计核算真实反映行政单位的经济内容。在财务管理中应建立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核算流程,对行政单位中的资金支出进行严格把控,避免资金乱用及超值状况。

2.3建立财务监督管理机制,提供资金利用率

我国行政单位在项目运行中对资金的利用率较低,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给我国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要改善这一状况就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各个程序要严格监督,杜绝不负责任的工作行为。另外,要明确行政单位各项目的资金支出标准,在会计核算及管理中要求每位员工统一执行,不得将国家资金应用到私人事情上,要规范财务专项管理及核算程序,对于支出的资金要对其进行备注,详细记录,以便年终进行清理核算及年终决算。

2.4实行会计集中支信制,实现高效管理

行政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支信制,是进行合理会计核算的有效途径,运用这一体制能够提高其内部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会计核算的业务处理程序,使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根本上遏制了行政单位腐败胡乱花钱的现象,实现了财务部门的高效管理,降低了我国对行政单位的投入力度,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收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另外在行政单位中实行会计集中支信制,在会计核算中加入了新的预算,有利于单位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提高资金利用率,对行政单位及国家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

3结语

行政会计范文篇6

关键词:会计管理;规范化;县级行政单位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逐步深入,必然对县级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在内的规范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对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1,县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经费支出超范围、超标准,监督不全面、不到位,人员不稳定、不专业的问题比较突出。笔者作为南通市通州区机关事务管理局专职会计,负责管理28家一级预算单位,针对县级行政单位会计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认真贯彻精神,重视行政单位会计管理规范化

党的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宏伟蓝图。“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2,就是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职能作用,支持各项社会事业,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3,要求遵循财政预算编制的基本规律,明确重点支出预算安排的基本规范;严格落实预算法,切实强化硬约束;坚持围绕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关注支出结果和政策目标实现程度。这些重要论述,对做好新时期县级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在内的各项财政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对县级行政单位会计管理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每一张票据的开支理由、报销手续等合乎规范。如区委巡视组对某单位监察时,发现某张票据的承办人和审批人签字日期出现错位,承办人签字日期在后,审批人签字日期在前,不符合规定;区纪委对吃工作餐有明确规定,在事先经单位领导批准的情况下,工作餐40元/客,在报销时要把所有吃工作餐的人员都列明,等等。如果违反规定,轻则整改,重则处理当事人。规范会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公务人员的特殊“保护”,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回应。

二、行政单位会计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分析

1、二级预算行政单位会计均为兼职,素质良莠不齐,人员专业化短板比较明显。有专业化的人员保障,才能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目前,县级行政单位领导重视钱怎么花、怎么规范花,而对后续的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凭证、财务会计报告等不够重视,只是指定办公室一从事其他业务工作的同志“贴贴发票”“报报账”,对会计基础不熟悉、应用不准确,给县级行政单位会计管理规范化带来很大难度。2、执行财会政策不够到位,会计管理错漏现象比较普遍。县级行政单位会计管理工作虽然比较简单,都是些简单的票据处理、人员工资福利发放等,但政策性比较强,变动性也比较大。比如未休假补贴发放、财产公开、交纳党费、缴公积金、出差补贴等,要求会计人员对政策掌握得非常细致,才能做到不出一丝差错。而有的兼职会计公务繁忙,对政策掌握不深不细,违背政策的现象屡禁不止。3、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会计工作服务机关建设不够到位。在从严治吏的大环境下,有的行政单位对自身要求近乎苛刻,必须花的钱不敢花,公务员该享受的福利也不让享受,显示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决心和措施有力;但从另外一个层面考虑,却有会计管理工作上的懒政怠政嫌疑,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献血补助政策执行上,对老百姓献血,政府发补助;公务人员献血,有的部门不主动对照区政府相关政策不发放补助。

三、加强县级行政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规范队伍建设。加强自身政治学习,培养成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素质高的一流队伍,为规范财务管理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加强业务培训,不定期组织行政单位兼职财务会计人员学习有关行政单位的会计处理知识和相关法律规范,强化对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的财经法律教育等,并通过举行业务经验交流的方式来营造会计人员的学习氛围。加强各类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财务干部的综合素质。行政单位财务工作比较单调,长期从事这项工作比较枯燥单调。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可通过集体学习、个人自学、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广泛学习理论知识、法律知识、财经知识和进行拓展训练等多种技能培训,促进其全面发展,以面保点,促进行政单位财务工作。2、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在制度设计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于事周全的原则,把握大方向,树立良序良制,去除不必要的繁琐手续,做到删繁就简、简明扼要。在制度执行上,要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循规蹈矩过日子的思想,杜绝支出的随意性,不能擅自提高支出标准,更不能违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财经纪律制度要求。在执行评估上,应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明确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考评范围、内容、标准和要求等,同时对每一项考核标准进行量化,做到验收有评定、考核有依据、针对性强,便于对标执行。同时,建立长期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日常抽查,每年复验。通过考核,确定考核结果,并予以通报表彰。3、构筑有力支撑,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拓宽渠道,加强和推动对县级行政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群众监督。应建立二级预算行政单位经费审查委员会,充分发扬民主,实现民主理财。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一支笔”审批制度,增强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坚持定期公布经费收支情况,接受会员的审查,既要审查开支是否符合规定,也要审查政策有没有执行到位,达到以公开促公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艺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0),139-140.

[2]唐廷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2,(5),47.

行政会计范文篇7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

财务会计信息化,就是把财务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是信息技术时代下,对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行政单位要顺应信息化时展需求,了解信息技术对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意义,并分析现阶段信息化应用在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研究其解决方法,提高行政单位财务信息质量。

一、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应用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上的应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单位的财务信息质量,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所以行政单位在财务会计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提高财务工作效率。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既可以使财务会计工作效率增加,又使财务会计工作更加规范。这是因为财务数据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传统数据传递需要人工来完成,然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财务数据以信息系统的方式传递,既减少了人工相互跑腿的现象,又保障财务会计数据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确保各项行政工作的顺利完成;另外,行政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在编制预算报告上,利用信息技术,只需要各部门填报相关数据,其余部分都有系统完成,避免了传统方式下各部门人员的加班加点填报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二)使财务会计工作更加方便快捷。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可以使财务会计工作更加便捷。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细分为多个工作岗位,各岗位工作内容相互关联,在进行财务会计工作时,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行政单位财务工作中各岗位人员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另外,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代替了传统手工记账模式,只需录入原始凭证,就可生成所对应的账簿和财务报告,节省了记账时间,又降低了在重复记账过程中出错的概率。(三)规范财务会计工作规范。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使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形成一个链条,将各部门工作统一到一个系统当中,使行政单位各部门对财务会计工作监督更加方便,也对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四)使行政单位资产实现精细化管理。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可以使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和资产管理更加精细化。例如单位内部人员退休、调离、辞退后资产遗留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在资金全部结清的情况下系统才允许相关部门开出单据,财务部门才能够结算资金,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二、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在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信息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然而在具体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行政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对信息技术应用生疏。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财务会计工作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渗透到行政单位各个部门之内,行政单位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其下属单位进行远程操控,如进行远程核算、远程报账、远程监督等财务活动,使原本复杂的财务会计工作变得更加便捷高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行政单位财务工作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但是受自身固定思维的影响,对信息技术应用不习惯,更提不出创新性建议,导致财务信息化达不到理想中的目标。(二)行政单位财务信息共享度不高。信息时代下的行政财务会计工作,对机密之外的财务信息有共享权,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人员只是简单的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只需要录入数据,忽略了信息技术其他方面的应用,导致财务工作中信息化管理目标无法实现,对一些数据的传递无法完成,实现不了财务信息共享的目的。(三)行政单位财务部门制度体系不完善。在信息技术时代,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软件分为多个系统,例如账务系统、报表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各个系统都有各个系统的管理权限要求。在实际工作当中,财务部门在一些审批权限的管理上,还存在着多部门、多管理的现象,影响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数据的传递和应用。行政单位要对财务部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运作等制度进行调整落实,防止权限混乱现象发生。

三、对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的应对策略

针对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对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不足,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行政单位财务人员要加强信息技术学习。在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人员要紧跟时代潮流,转变传统的工作思维,学习信息技术,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相关技能,调整心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行政单位财务工作在管理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改善,尽快融入信息技术时代的大潮中。(二)行政单位要建立财务信息共享机制。行政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思维,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建立健全的信息化财务工作体制。财务工作人员要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全面合理的统计核算数据,及时向使用者传递数据,行政单位有关部门经过审核后,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相关部门财务信息共享,使信息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三)行政单位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行政单位要根据本单位财务部门对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运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逐步完善财务部门的规章管理制度,要对财务部门的审批流程理顺清楚,对单位中存在的多部门、多管理现象及时进行清理,保证财务部门在使用权限上的合理性。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以及同部门上下级间的相互沟通,及时解决行政单位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网络监管体制,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上的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使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更加高效、便捷、精细。行政单位要逐渐完善财务部门规章制度,增强财务人员信息技术能力,建立各部门间财务信息共享机制,有效的管理各项财务信息资源,使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加快行政单位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白絮飞.基于信息化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J].财经界(学术版),2017(23).

行政会计范文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实现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高单位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的组合,是一个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有效与否,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潜力。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它以实现社会公共效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把社会公共效益作为衡量业绩的基本标准。随着财政改革的日益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也不断加强,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具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有以下特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不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而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空间相对企业来说要小;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职能权限等方面受到外来制度和规定的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资本结构、会计处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相对简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逐渐开始通过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但在实际操作执行中由于控制环境难尽人意,政府预算约束弱化,并且缺乏严密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等原因,导致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作用不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问题、漏洞存在的保护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具备良好的内控意识,才能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并促使其有效实施。但在研究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内控意识相对薄弱。一些单位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甚至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有的单位领导错误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对财务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忽视其控制监督职能。同时财务人员控制意识不强,也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约束,日常监督与控制工作做得不好,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识。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部分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没有将内部会计控制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各业务环节,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甚至个别单位将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职务由一人担任。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十分突出。

3.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

一是单位内部并没有对各责任科室人员的责任预算约束,也没有建立明确的费用支出和审批金额权限控制制度。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费用项目控制乏力。

二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

三是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例如有的单位招待费实销实报,超过审批额度就申请追加;有的单位汽车的燃油费、修理费居高不下等。

4.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

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人的因素,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贯彻落实更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但在现阶段,由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较为简单,财务管理的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如企业那么高。另外,也有许多单位的财务人员直接由业务人员兼任,对财务知识不了解,使他们难以实施内部财务监督。大部分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付款”的作用。例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房租收入项目,往往只负责对收入登账核算,而对收入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及时进行收取、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等却未能实施必要的财务监控。

5.内外监督力度不够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整体上没有建立起对单位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的监督机制。

另外,在外部监督环节上,包括财政、审计等在内的政府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更严重的是,一旦查出问题,对其处罚往往对事不对人,重人情而轻规定,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威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1.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

(1)增强单位负责人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责任,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居主导地位、负主要责任。

(2)强化财会人员控制责任意识

财会人员的控制责任意识能够促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行。具体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人员素质的前期控制,提高工作人员录用标准,严禁无证人员上岗;其次,强化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使其具备熟练的会计核算水平,熟悉单位的经济业务流程,树立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还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危害,自觉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而防止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优化财务管理。

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完善制度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细化责任,特别是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形成一个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的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职务,并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进而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例如,记账人员与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和制约;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必须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等。

财政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国家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条款的基础上,以行政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为载体,制定统一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各行政单位在内控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在会计机构建设、岗位设置、职责权限划分方面更为科学合理。这样不仅能切实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行为,也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单位资产损失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进一步加强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行政事业单位为达到既定目标编制的业务、资金、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也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业务规划的授权批准。单位的全面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内部全部业务活动都按预算进行,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载体和方法。

(1)在预算的制定上,要改革预算模式和编制方法。

在实行既有的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绩效预算模式。部门预算的各项收支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标准编制,按类、款、项、目进行细化,分门别类地在预算中单独编制,并要详细说明预算金额和支出标准。同时,对经费性支出实行定员定额制度。对于专项经费,要根据单位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分轻重缓急予以适当分配。

(2)在预算的执行环节,应严格按制度执行,避免主观随意性。

预算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控制集体舞弊行为的发生。例如,在年度预算下达后,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编制预算实施计划,把各个项目的实施进度详细准确地确定下来,把实施任务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对于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部门和责任人给予适当处罚。特别强调的是,部门预算一旦经过财政部门审批,即具有法律效力。预算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要对预算编制、下达、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

4.加强业务流程控制

业务流程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环节,其控制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控制目标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原始的“先审批后审核”?用授权批准替代了监督检查,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要建设合理的业务流程控制制度和完整的会计处理程序。例如,原始资料要先经过会计人员及内部相关部门检查和监督后再进入审批和记账等环节;对于已处理的会计信息或单位财务业务,一定要进行复核,强化财会人员的实际把关效果,防止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5.继续完善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

(1)加强内部审计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对内部审计职能进行改造。内部审计不应只是独立的问题发现者,而应成为推动改革的使者。从而,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和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要提高内审职能的地位,保持其与被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还要设置专职人员,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

(2)强化外部监督

对于国家来说,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或社会中介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监督和指导,杜绝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而影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正常施行,帮助单位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指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促进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这样,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监督评价作用。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及实施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它不仅是制定一项制度或做一个固定的操作,也不只局限于某个人、某个环节、或某一个载体的控制,而是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实施的动态监督及控制。因此,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和会计动态,注重控制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并根据形势需要对内部会计控制做出动态调整,从而完善机制,进而推进控制创新,力求内部会计控制与单位发展、时展相适应。行政事业单位这个特殊的单位,又不同于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也显得犹为重要。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除了要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外,更要使内部控制适应时展,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尹款梅.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6).

[2]韩小玲.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

[3]薛彩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5).

[4]张慧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析[J].金融经济,2008,(8).

行政会计范文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实现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高单位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的组合,是一个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有效与否,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潜力。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它以实现社会公共效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把社会公共效益作为衡量业绩的基本标准。随着财政改革的日益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也不断加强,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具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有以下特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不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而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空间相对企业来说要小;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职能权限等方面受到外来制度和规定的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资本结构、会计处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相对简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逐渐开始通过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但在实际操作执行中由于控制环境难尽人意,政府预算约束弱化,并且缺乏严密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等原因,导致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作用不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问题、漏洞存在的保护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具备良好的内控意识,才能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并促使其有效实施。但在研究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内控意识相对薄弱。一些单位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甚至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有的单位领导错误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对财务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忽视其控制监督职能。同时财务人员控制意识不强,也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约束,日常监督与控制工作做得不好,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识。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部分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没有将内部会计控制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各业务环节,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甚至个别单位将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职务由一人担任。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十分突出。

3.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

一是单位内部并没有对各责任科室人员的责任预算约束,也没有建立明确的费用支出和审批金额权限控制制度。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费用项目控制乏力。

二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

三是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例如有的单位招待费实销实报,超过审批额度就申请追加;有的单位汽车的燃油费、修理费居高不下等。

4.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

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人的因素,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贯彻落实更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但在现阶段,由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较为简单,财务管理的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如企业那么高。另外,也有许多单位的财务人员直接由业务人员兼任,对财务知识不了解,使他们难以实施内部财务监督。大部分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付款”的作用。例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房租收入项目,往往只负责对收入登账核算,而对收入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及时进行收取、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等却未能实施必要的财务监控。

5.内外监督力度不够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整体上没有建立起对单位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的监督机制。

另外,在外部监督环节上,包括财政、审计等在内的政府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更严重的是,一旦查出问题,对其处罚往往对事不对人,重人情而轻规定,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威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1.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

(1)增强单位负责人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责任,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居主导地位、负主要责任。

(2)强化财会人员控制责任意识

财会人员的控制责任意识能够促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行。具体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人员素质的前期控制,提高工作人员录用标准,严禁无证人员上岗;其次,强化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使其具备熟练的会计核算水平,熟悉单位的经济业务流程,树立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还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危害,自觉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而防止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优化财务管理。

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完善制度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细化责任,特别是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形成一个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的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职务,并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进而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例如,记账人员与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和制约;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必须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等。

财政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国家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条款的基础上,以行政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为载体,制定统一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各行政单位在内控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在会计机构建设、岗位设置、职责权限划分方面更为科学合理。这样不仅能切实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行为,也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单位资产损失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进一步加强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行政事业单位为达到既定目标编制的业务、资金、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也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业务规划的授权批准。单位的全面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内部全部业务活动都按预算进行,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载体和方法。

(1)在预算的制定上,要改革预算模式和编制方法。

在实行既有的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绩效预算模式。部门预算的各项收支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标准编制,按类、款、项、目进行细化,分门别类地在预算中单独编制,并要详细说明预算金额和支出标准。同时,对经费性支出实行定员定额制度。对于专项经费,要根据单位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分轻重缓急予以适当分配。

(2)在预算的执行环节,应严格按制度执行,避免主观随意性。

预算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控制集体舞弊行为的发生。例如,在年度预算下达后,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编制预算实施计划,把各个项目的实施进度详细准确地确定下来,把实施任务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对于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部门和责任人给予适当处罚。特别强调的是,部门预算一旦经过财政部门审批,即具有法律效力。预算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要对预算编制、下达、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

4.加强业务流程控制

业务流程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环节,其控制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控制目标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原始的“先审批后审核”?用授权批准替代了监督检查,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要建设合理的业务流程控制制度和完整的会计处理程序。例如,原始资料要先经过会计人员及内部相关部门检查和监督后再进入审批和记账等环节;对于已处理的会计信息或单位财务业务,一定要进行复核,强化财会人员的实际把关效果,防止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5.继续完善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

(1)加强内部审计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对内部审计职能进行改造。内部审计不应只是独立的问题发现者,而应成为推动改革的使者。从而,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和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不仅要提高内审职能的地位,保持其与被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还要设置专职人员,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

(2)强化外部监督

对于国家来说,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或社会中介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监督和指导,杜绝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而影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正常施行,帮助单位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指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促进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这样,通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监督评价作用。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及实施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它不仅是制定一项制度或做一个固定的操作,也不只局限于某个人、某个环节、或某一个载体的控制,而是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实施的动态监督及控制。因此,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和会计动态,注重控制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并根据形势需要对内部会计控制做出动态调整,从而完善机制,进而推进控制创新,力求内部会计控制与单位发展、时展相适应。行政事业单位这个特殊的单位,又不同于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也显得犹为重要。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除了要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外,更要使内部控制适应时展,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尹款梅.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6).

[2]韩小玲.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

[3]薛彩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5).

[4]张慧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浅析[J].金融经济,2008,(8).

行政会计范文篇10

1.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非营利的,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其资金绝大多数来自于相应的财政补贴和政府财政拨款,因此,资金是无偿获得的。这就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资金时对资金的管理力度不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逐渐放宽了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其他合法的方式取得收入满足其运营管理的需要,例如,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经营国有资产来获得预算外收入。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识薄弱,导致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的时候,无法对财务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和预测,导致国有资产面临很大的风险。例如,有的事业单位从银行贷款后,将贷款用于长期项目投资,有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金额或规模超出了其本身的风险承担能力,还有的事业单位由于财务管理水平的落后,存在核算风险。

1.2资金管理不严格

第一是对预算资金管理不严格,尤其是对预算资金的支出控制不够严格,导致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铺张浪费现象,比如违规超标购买公车、使用公款吃喝、旅游以及进行高消费活动等。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和会议费用严重超支,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在人民群众心目当中的形象。第二,行政事业单位随意设置会计账目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的存在无法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地财务管理决策信息,无助于监督者对资金的管理进行评价和监督。第三,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不规范,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低,国有资产的流失十分严重。资产管理的不规范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保管、维护和验收等工作流程都浮于表现,流于形式,无法及时有效地对资金进行清查,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出现帐帐不符及账实不符等现象。

1.3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界定标准存在过于宽松的情况,各级政府及事业单位的预算和决算中所有的科目基本上都有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的界定标准模糊。另外,专项资金的分配也十分随意,这就给专项资金的挪用创造了空间,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用专项资金填补基本支出的现象,专项资金并未完全做到专款专用。这种只重视寻求财政拨款,但不重视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的现象普遍且严重,对专项资金的考评和监督制度不完善。

2实施新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2.1新会计制度改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

在过去的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主要进行资金预算活动,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属于国家财政报销的单位范围之内。这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意识薄弱。在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以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开展会计核算,并且通过该种会计核算将各项经济业务的情况及时、准确的反映出来。此时,行政事业单位本身被确认为会计主体。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意识将会得到提高,从而节约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新的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在重视资金的“效益”和“灵活”的同时,做好记账、报账等财务基础工作,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2新会计制度改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

在过去的会计制度下,未明确对会计要素作出相应的规定,通常将相应的会计科目确认为会计要素。会计科目通常被细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用来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收入的状况;第二类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支出的状况;第三类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与物资结存的状况。在新会计制度下,将会计要素明确细分为六个大类。第一类就是资产,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运用的所有的各类资产,既包括流动资产,也包括非流动资产;第二类即是负债,也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借入的款项,待经过一定期限后须向贷款方偿还的款项,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第三类就是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总资产扣除掉相应的负债后的剩余权益;第四类就是收入,也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所获得经济利益;第五类指的是支出,即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所支出的费用;第六类指的是净资产,也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其出资者的产权净值。同过去的会计制度相比,新的会计制度的会计要素内容更加丰富,适应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2.3新会计制度改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支出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跟发达国家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属性不明确。就事业单位而言,有的事业单位在履行行政职能,有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的提供公益服务。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的属性得不到统一。就单纯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而言,对改革的定位不清晰,也在逐渐的脱离其提供公共服务的目标。一方面,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履行职责,就应当拓展其服务职能,另一方面,为了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就必须严格限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和经营等活动。

2.4新会计制度改变了会计报表体系

新会计制度仍然以过去的会计制度为基础,但也增加了一些内容,比如资产负债表以及会计辅助报表等,从而使得不同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得到了统一,提高了会计报销的可比性及其通用性,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