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腐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4:16:00

行政腐败

行政腐败范文篇1

一、行政腐败的定义

为相对精确和稳定地辨别出什么是腐败行为,多数学者依据法律规定和其他正式的规章的规定,用行为列举方式定义腐败。其反对者认为许多社会里法律缺乏合理性和一贯性,法律条文并未告诉我们社会行为的社会意义。国际相关组织对腐败的定义是“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或非法地富裕起来。”不管用何种标准界定腐败,都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行政腐败主要指国家政府机关以及工作人员尤其各级官员,没有履行被授予权力相应的职责,为谋取私利或所在小集团的不正当利益,非法用权的行为,危害了公共利益。”其应该包括四项基本内容:其主体不仅包括个体也包括集体;目的是私利;手段是非法用权;最终结果是损害公共利益。

二、官僚制范式描述

1.官僚制范式主要内容。在公共选择理论兴起之前最为流行的一种范式是官僚制范式,其用官僚制解释行政腐败的成因也是当时行政学研究的中心。官僚制是由马克思?韦伯在其《官僚制》一书中提出的。官僚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它作为固定的、正式的权限范围;二是其权威由组织的层级结构和各种等级所授予,具有一种固定的且有秩序的等级制度;三是管理有章可循;四是管理人员专业化;五是官员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六是公务管理遵循一般的规律。官僚制范式具有几个核心的假设:首先,官员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在政治过程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其行为受到官僚制度相应的约束而不致出轨;其次,存在着普遍的公共利益;三是组织拥有充分的理性且保证官员的行为不产生偏差。作为一种被全世界公共组织所普遍接受的组织形态,官僚制拥有诸多优点,如提倡法治、秩序、层级、权限范围等。但是,公共权力特殊的扩张性和垄断往往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研究行政腐败的官僚制范式,就是要试图在制度层面上探究腐败的成因并使之得以改进。

2.官僚制范式的自身困境。正如前文所述,官僚制范式是将公共组织中的个人看作是道德高尚的人,另一方面又保持一种对人性不信任的态度,力图通过立法来限制权力的滥用,并防止人性中恶的因素的膨胀。显然,官僚制在充分相信官员行为正义的基础上还加上了法治的约束,这又说明了对人性的否定。这既是官僚制的自相矛盾之处,也是腐败赖以滋生的一种制度空间。认为腐败是由制度性因素造成的理论也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腐败主要由于制度、法规和监督的缺乏所造成的;二是认为腐败主要由于官僚制过分理性、制度化和过度控制经济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官僚制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中之一就是官僚制的组织结构具有调节自身的内在要求,又由于官僚制自身的过分理性化和刚性僵化,导致了其组织结构内部功能的不断衰退。一方面要压制公共权力的扩张性,另一方面其内部的权力又在衰退,这就导致了公共组织在调节组织自身和外部社会方面的软弱无力,曾经一定程度上为美国抵制了腐败的制度为腐败滋生创造了机会。

3.中国腐败现象泛滥的必然性。官僚制在中国的运用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腐败虽是一种政治现象,但政治不过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所以腐败的深层原因还是在于经济本身。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样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为交易互利创造了许多的机会。换言之腐败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是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亨廷顿提出来的现代化诱导论,认为“腐败程度与社会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有相当密切的关联。”其因有三:一是现代化使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并按传统的准则审视可以接受且合法的行为,而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读,那些非传统的就成为不可接受且是腐败的行为。二是现代化开创了财富与权力的新的来源,从而拓展了腐败赖以产生的空间。三是现代化在政治体系的输出端所发生的变化促进了腐败,在现代化过程中政府权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受政府制约活动的日趋增多,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更多的现实可能性。同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体制并行和交替的过程,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制度上的空间。由于官僚制的权限范围有着明确的规定,官僚制条件下的官员也是固定于某一个层级,没有灵活性,因而缺乏相应的自主权,这就导致了官僚制条件下的官员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束手束脚。效率推到了极端只能是局部的效率。一方面作为“人民公仆”,他们有义务解决社会公众问题,另一方面又因官僚制的明确规定而不能违反秩序地独自行动,这就迫使一些官员采取一种“变通”的方式,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违反组织规则。中国的腐败问题之所以日益蔓延,其原因就在于官员们已经把这种“变通之法”作为组织规则所允许的合理改变。这种“变通”,使官员们的初衷了发生相应的改变,使之不再是为人民解决问题的且不得已所采取的方式,已然成为了他们索贿的借口。官员手中有了相当自主的权力,同时又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这些权力就成为官员索贿的资本。

三、两种范式的优缺点比较

在官僚制条件下,人们提出了很多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方法,如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进行行政改革和制度创新、用权力制约权力等。但是,现实又使这些试图在官僚制范式内部找到答案的人失望,这说明官僚制范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现实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提出一种全新的和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新的现象。”公共选择的范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詹姆斯?布坎南于2O世纪6O一7O年代提出来的公共选择理论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公共选择范式,主要是用经济方法分析政治决策的过程,并对政治决策以及政治家和选民的行为进行相应研究。”布坎南基于“经济人”假设认为,在经济市场中的人是“经济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在政治市场中的人却被毫无理由地看作是道德高尚的人。

行政腐败范文篇2

关键词:行政腐败;治理;电子政务;功能

一、引言

行政腐败是指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或非法地富裕起来。行政腐败是制约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和影响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治理的好环,关系到政府能否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行政腐败及其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电子政务为公共部门中的行政管理者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更便捷和隐秘的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如何利用好电子政务的优势,减少人为操作而产生的腐败空间,成为一个治理腐败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信息时代行政腐败的新特点

2.1网络腐败日益猖獗。

近年来,行政腐败分子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腐败的案件逐渐增多。计算机及网络上的腐败行为,在高科技的护卫下,频频得手。利用网络腐败已成为一个新的犯罪增长点。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普及程度越高,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腐败的危害性也越大。这类腐败案件已从政府、金融、证券等领域,向邮政、电信等领域蔓延。从近几年高科技腐败案件的查处情况来看,腐败分子大多是熟悉和掌握网络技术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且犯罪数额巨大。

2.2腐败行为具有高隐蔽性。

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性、技术性特点,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腐败行为快捷、隐蔽。腐败分子可以利用内部管理漏洞和安全防范技术缺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完成腐败行为的全过程。腐败分子可以直接利用电脑及网络而无需与人打交道达到行贿或受贿的目的,还可以不动声色地运用技术手段轻易地抹掉交易的痕迹。

2.3赃款转移智能化。

电子货币的研制和开发,使腐败分子转移赃款和处理黑钱更加容易。电子货币是计算机系统中代表一定资金的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的财产形式,改动这些电脑数据就会导致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的资金所有权的转移。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其对象是特定的电子货币。腐败分子将大量现金存入国际金融体系,易于被人觉察,而电子货币的数据资料存储在电磁介质上,人眼根本无法直接看见。腐败分子只需要敲几下键盘或点几下鼠标,就会把存款在全球联网的银行周游一遍。而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记录也容易被修改和删除,腐败分子作案后可以轻松快捷地毁灭罪证,导致侦查取证非常艰难。

三、电子政务在预防和治理行政腐败中的优势

治理腐败一直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电子政务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成为政府反腐手段的一大趋势,相对于传统的反腐手段和途径,具有以下优势:

3.1可扩大腐败治理的参与主体,提高腐败行为的发现率。

信访举报是公众参与治理腐败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腐败案件线索的重要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的统计数表明:80%职务犯罪案件,都是通过发案单位的控告和人民群众的举报发现的。在传统政务条件下,由于工作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等信访举报方式时效性差、成本高,而且很可能造成泄密。与之相比,网络举报则有时效性强、成本低、安全度高等明显的优势。只要有网络端口,举报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鼠标点击完成举报,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信访举报部门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举报信息,既安全又快捷。[2]比如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网的“网上检务接待厅”设有网上举报办案系统,举报人可以安全、高效地在互联网上对职务犯罪或者二分院检察官办案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而且,举报人能通过专项密码查询到对举报查办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在网上同检察院举报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再比如上海市人民检查院开通了上海检察机关举报网站,举报人可以在他认为方便、安全的地方和时间内,通过网络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举报,还可以在网上约见检察官,并且“跟踪”受理结果。

3.2可优化政府运行结构,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

权力腐败是腐败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权力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结构失衡而产生个人专断。因此要防止权力腐败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适当的授权与分权来还权于民。电子政务能够通过促进公共权力的适度分散来降低集权度,从而不断优化权力运行结构。电子政务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构建虚拟的政府组织形态,冲击着传统政务条件下的“权力等级链”,使“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不断扁平化。管理幅度的扩大与管理层次的缩减,使得权力重心开始向下转移,有利于缩短上下级的距离,密切上下级的关系,使信息纵向流通加快。电子政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操作执行层和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界限分割变得日益模糊,这样一来,中间管理层大幅缩减甚至消失,从而大大压制了原本容易产生腐败的中间层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自由裁量权。电子政务导致公共管理层次的减少,意味着管理环节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发生在权力运行过程之中的寻租机会的减少,这就有利于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3.3可增强政务透明度,产生“鱼缸效应”。

现行反腐倡廉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就在于政府某些部门、某些领导暗箱操作,网络是开放、透明度极强的“虚拟空间”,为政府机构增强自身工作的透明度和程序的合法化,提供了一个直观、透明、公开的有效载体。政府的各级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这一优势,一方面在网络上开设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及时向公众各类治理腐败的政策、法规、文件、通告以及重大决定等,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清楚、准确地了解到各级政府的治理腐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直接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依“法”反腐倡廉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可以向受教育者提供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为一体的,更为丰富、生动、直观的反腐倡廉多媒体课件,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宣扬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剖析违法乱纪典型案件,达到弘扬正义、鞭挞卫恶、震慑违法乱纪者的目的。这样就能够形成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个公众,人人反对腐败、人人痛斥腐败、人人打击腐败的文化氛围,促使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重要部门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党政“一把手”,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四、电子政务对行政腐败治理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所叙的电子政务所具有的优势,可看出利用其治理腐败是一条有效途径。政府今后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打击腐败分子,建设一个廉政政府。

4.1建设政府办公平台,促进政府政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

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前提。政府办公平台具有公平性与便利性,它是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的窗口,提供统一的办事标准,实现公众足不出户完成与政府各部门的办事程序,实现政府职能网上进行,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资讯互通及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建立和完善公平、便利的政府办公平台,将保证任何公民都享有获得政府提供平等服务的权利,保证政府部门工作按公平、客观的标准开展,从而减少官僚作风,防止“暗箱”操作,避免“朝中有人好办事”、“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保证政府行政的公平与高效,减少权力“寻租”的可能性,缩小腐败滋生的渠道。

4.2开辟多元化的政府与公众网上沟通渠道,共同治理腐败。

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方便有效的交互特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举报,与政府共同治理腐败。江苏省查办的郑大水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2005年1月,有人网上举报原苏州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原副处长郑大水在政府采购中收受贿赂。检察院收到举报线索后,在举报线索的回复栏留言,要求举报人提供关键信息。两天之内,检察机关和举报人交流了30余次,基本掌握了郑大水的犯罪事实,一举突破了案件。

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强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今后,政府还应开辟和创新更多与公众互动的网络渠道,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反应,更多地关注来自网上的建议和批评,了解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汇总这方面的情况,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汇报,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作用。今后,政府还可开通工作QQ举报和手机短信举报,拓宽反腐渠道。

4.3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扩大反腐败治理的影响。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任建明认为,网络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并且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在廉洁教育的推广上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具有强烈的警示震慑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更为广泛的、具有参与性质的反腐倡廉教育。例如有的纪委监察部门建立了廉政教育网,开辟了预防新闻、预防对策、警示参考、预防服务、预防论坛等多个频道,每个频道又设立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栏目,进行政策法规和案件聚焦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这些网站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形式,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加快更新频率,使网民们在日常的浏览中接受到更多的廉政教育信息。有的网站还开展了廉洁从政知识网上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又扩大了覆盖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4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预防职务犯罪。

缺乏有效的监督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原因。要进行有效的监督,除了制订相应的制度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手段,而电子政务正好起到了一种难以替代的作用。除了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等方式进行民主监督之外,还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实施电子政务后,政府部门可以委托有关科研院所开发一套关于监督领导干部的软件,使监督部门可以随时查看政府部门的各种信息库,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情况,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预防和事中阻止。利用这套软件,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都会被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真实地反映了政府工作人员处理业务的过程和结果。监督部门通过实时地查看操作记录,从而可实时地跟踪工作人员的行为轨迹,一旦他们有违规的地方,可以及时发现。这样可以让腐败行为在发生之初或中间被发现和制止,从而避免腐败行为造成重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3

[2]王寿亭.探索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新思路[J].求是,2003.8

[3]李卫东,徐晓林.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J].网络与信息化,2004.11

[4]叶怀贯.信息技术反腐的功能分析和制度安排[J].信息化建设,2005.1

[5]王敏.电子政务:打造廉价政府的有效途径[J].山东电大学报,2006.4

行政腐败范文篇3

关键词:行政腐败;治理;电子政务;功能

1引言

行政腐败是指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或非法地富裕起来。[1]行政腐败是制约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和影响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治理的好环,关系到政府能否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行政腐败及其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方面,电子政务为公共部门中的行政管理者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更便捷和隐秘的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如何利用好电子政务的优势,减少人为操作而产生的腐败空间,成为一个治理腐败的一条有效途径。

2信息时代行政腐败的新特点

2.1网络腐败日益猖獗。

近年来,行政腐败分子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腐败的案件逐渐增多。计算机及网络上的腐败行为,在高科技的护卫下,频频得手。利用网络腐败已成为一个新的犯罪增长点。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普及程度越高,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腐败的危害性也越大。这类腐败案件已从政府、金融、证券等领域,向邮政、电信等领域蔓延。从近几年高科技腐败案件的查处情况来看,腐败分子大多是熟悉和掌握网络技术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且犯罪数额巨大。

2.2腐败行为具有高隐蔽性。

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性、技术性特点,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腐败行为快捷、隐蔽。腐败分子可以利用内部管理漏洞和安全防范技术缺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完成腐败行为的全过程。腐败分子可以直接利用电脑及网络而无需与人打交道达到行贿或受贿的目的,还可以不动声色地运用技术手段轻易地抹掉交易的痕迹。

2.3赃款转移智能化。

电子货币的研制和开发,使腐败分子转移赃款和处理黑钱更加容易。电子货币是计算机系统中代表一定资金的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的财产形式,改动这些电脑数据就会导致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的资金所有权的转移。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其对象是特定的电子货币。腐败分子将大量现金存入国际金融体系,易于被人觉察,而电子货币的数据资料存储在电磁介质上,人眼根本无法直接看见。腐败分子只需要敲几下键盘或点几下鼠标,就会把存款在全球联网的银行周游一遍。而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记录也容易被修改和删除,腐败分子作案后可以轻松快捷地毁灭罪证,导致侦查取证非常艰难。

3电子政务在预防和治理行政腐败中的优势

治理腐败一直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电子政务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成为政府反腐手段的一大趋势,相对于传统的反腐手段和途径,具有以下优势:

3.1可扩大腐败治理的参与主体,提高腐败行为的发现率。

信访举报是公众参与治理腐败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腐败案件线索的重要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的统计数表明:80%职务犯罪案件,都是通过发案单位的控告和人民群众的举报发现的。在传统政务条件下,由于工作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等信访举报方式时效性差、成本高,而且很可能造成泄密。与之相比,网络举报则有时效性强、成本低、安全度高等明显的优势。只要有网络端口,举报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鼠标点击完成举报,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信访举报部门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举报信息,既安全又快捷。[2]比如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网()的“网上检务接待厅”设有网上举报办案系统,举报人可以安全、高效地在互联网上对职务犯罪或者二分院检察官办案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而且,举报人能通过专项密码查询到对举报查办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在网上同检察院举报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再比如上海市人民检查院开通了上海检察机关举报网站(),举报人可以在他认为方便、安全的地方和时间内,通过网络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举报,还可以在网上约见检察官,并且“跟踪”受理结果。

3.2可优化政府运行结构,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

权力腐败是腐败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权力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结构失衡而产生个人专断。因此要防止权力腐败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适当的授权与分权来还权于民。电子政务能够通过促进公共权力的适度分散来降低集权度,从而不断优化权力运行结构。电子政务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构建虚拟的政府组织形态,冲击着传统政务条件下的“权力等级链”,使“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不断扁平化。[3]管理幅度的扩大与管理层次的缩减,使得权力重心开始向下转移,有利于缩短上下级的距离,密切上下级的关系,使信息纵向流通加快。电子政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操作执行层和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界限分割变得日益模糊,这样一来,中间管理层大幅缩减甚至消失,从而大大压制了原本容易产生腐败的中间层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自由裁量权。电子政务导致公共管理层次的减少,意味着管理环节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发生在权力运行过程之中的寻租机会的减少,这就有利于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3.3可增强政务透明度,产生“鱼缸效应”。

现行反腐倡廉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就在于政府某些部门、某些领导暗箱操作,网络是开放、透明度极强的“虚拟空间”,为政府机构增强自身工作的透明度和程序的合法化,提供了一个直观、透明、公开的有效载体。政府的各级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这一优势,一方面在网络上开设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及时向公众各类治理腐败的政策、法规、文件、通告以及重大决定等,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清楚、准确地了解到各级政府的治理腐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直接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依“法”反腐倡廉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可以向受教育者提供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为一体的,更为丰富、生动、直观的反腐倡廉多媒体课件,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宣扬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剖析违法乱纪典型案件,达到弘扬正义、鞭挞卫恶、震慑违法乱纪者的目的。这样就能够形成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个公众,人人反对腐败、人人痛斥腐败、人人打击腐败的文化氛围,促使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重要部门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党政“一把手”,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4电子政务对行政腐败治理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所叙的电子政务所具有的优势,可看出利用其治理腐败是一条有效途径。政府今后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打击腐败分子,建设一个廉政政府。

4.1建设政府办公平台,促进政府政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

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前提。政府办公平台具有公平性与便利性,它是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的窗口,提供统一的办事标准,实现公众足不出户完成与政府各部门的办事程序,实现政府职能网上进行,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资讯互通及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建立和完善公平、便利的政府办公平台,将保证任何公民都享有获得政府提供平等服务的权利,保证政府部门工作按公平、客观的标准开展,从而减少官僚作风,防止“暗箱”操作,避免“朝中有人好办事”、“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保证政府行政的公平与高效,减少权力“寻租”的可能性,缩小腐败滋生的渠道。

4.2开辟多元化的政府与公众网上沟通渠道,共同治理腐败。

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方便有效的交互特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举报,与政府共同治理腐败。江苏省查办的郑大水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2005年1月,有人网上举报原苏州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原副处长郑大水在政府采购中收受贿赂。检察院收到举报线索后,在举报线索的回复栏留言,要求举报人提供关键信息。两天之内,检察机关和举报人交流了30余次,基本掌握了郑大水的犯罪事实,一举突破了案件。[4]

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强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今后,政府还应开辟和创新更多与公众互动的网络渠道,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反应,更多地关注来自网上的建议和批评,了解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汇总这方面的情况,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汇报,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作用。今后,政府还可开通工作QQ举报和手机短信举报,拓宽反腐渠道。

4.3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扩大反腐败治理的影响。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任建明认为,网络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并且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在廉洁教育的推广上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具有强烈的警示震慑作用。5互联网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更为广泛的、具有参与性质的反腐倡廉教育。例如有的纪委监察部门建立了廉政教育网,开辟了预防新闻、预防对策、警示参考、预防服务、预防论坛等多个频道,每个频道又设立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栏目,进行政策法规和案件聚焦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这些网站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形式,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加快更新频率,使网民们在日常的浏览中接受到更多的廉政教育信息。有的网站还开展了廉洁从政知识网上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又扩大了覆盖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4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预防职务犯罪。

缺乏有效的监督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原因。要进行有效的监督,除了制订相应的制度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手段,而电子政务正好起到了一种难以替代的作用。除了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等方式进行民主监督之外,还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实施电子政务后,政府部门可以委托有关科研院所开发一套关于监督领导干部的软件,使监督部门可以随时查看政府部门的各种信息库,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情况,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预防和事中阻止。利用这套软件,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都会被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真实地反映了政府工作人员处理业务的过程和结果。监督部门通过实时地查看操作记录,从而可实时地跟踪工作人员的行为轨迹,一旦他们有违规的地方,可以及时发现。这样可以让腐败行为在发生之初或中间被发现和制止,从而避免腐败行为造成重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3

[2]王寿亭.探索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新思路[J].求是,2003.8

[3]李卫东,徐晓林.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J].网络与信息化,2004.11

[4]叶怀贯.信息技术反腐的功能分析和制度安排[J].信息化建设,2005.1

[5]王敏.电子政务:打造廉价政府的有效途径[J].山东电大学报,2006.4

行政腐败范文篇4

所谓的行政腐败是指国家行政人员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是权力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异化和失控现象。具体说来:第一,行政腐败的动因是权力的行使为其带来的利益。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如果权力主体运用权力指向公共利益,权力运作则有合法性;反之,违法的权力运作若指向个人私利,行政腐败就会产生。第二,行政腐败的关键是权力的异化--公权私化。公共权力所维护的应是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当权力主体丧失自身内在的自律或者外界监督约束无力时,权力的异化导致权力的腐败。

二、有关“公共选择理论”的概述

1.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公共选择理论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作为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支流学派而形成。所谓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公共选择的经济人假设和政治交易理论是将将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纳入了统一的框架。

2.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理论。经济人假设。所谓经济人假定是指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最大化为最基本的动机,亦即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特点。政府中的官员同经济人一样是有理性的、自私的人,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自利的动机。这种动机使官员像在经济市场上一样,在政治过程中追求着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并导致公众利益的扭曲。交易政治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把政治过程看作是一个相互交易的过程。选民在选举中以政治本身为手段,把估价和喜爱投入交易并利用政治规则把个人效用加总为主流民意,向政府施压,以期得到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政治家与官僚则获得了权力以及由权力衍生的其他好处。在这个框架中“政治制度”就像市场制度,“政治家”就像企业家,“公民”就像消费者,“选举制度”就像交易制度,“选票”就像货币,两种行为具有统一的内在动力和行为模式。方法论个人主义。微观经济分析出发点是个人,形成个人主义方法论。公共选择理论把个人同样作为集体行动的出发点,将个人的选择或决策当作公共选择或集体决策的基础。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类似的,在政治过程中同样是众多个人通过政治市场的行动导致了一系列政治结果。因此,政治学研究和政治行为分析同样可以采用个人主义分析方法。

三、行政腐败的原因: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

1.“经济人”角度的分析。布坎南认为,每个“经济人”都具有理性,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有自利性。他支持政治市场的概念,认为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其作用是弥补政治市场的不足,并使所作决策的社会效应比政府干预以前更高。作为“经济人”,这些行政人员必然以个体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他们以自利为行为原则,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在行政组织中,行政人员会通过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博弈来决定其遵纪守法还是贪污腐败。在我国,我国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受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遵纪守法与贪污腐败相比,前者的收益比后者小,在腐败的高收益,低成本的现实情况下,行政人员做出腐败的决定是符合其“经济人”的假设。

2.“交易政治学理论”与“个人主义方法论”角度的分析。政治活动是政治家和选民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英国学者阿克顿曾言“权力产生于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腐败行为的本质是利用公共权力来谋取不正当的个人私利,大多表现为权钱交易,也是一种利益实现的过程。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以权钱交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腐败现象在不断滋生蔓延。从表面上看,权钱交易是国家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是公共权力嬗变为私人权力的政治过程。然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权钱交易作为一种腐败现象,它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实现过程,交易双方都实现了各自的利益,这正如布坎南所言,由于任何政府都是由人组成的,政府职能也是人去完成的,因此,组成政府的这些人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人的性质,他们恣意追求最大的个人利益,并违反和损害公共利益,权力的滥用最终导致行政腐败。

四、治理中国腐败问题的新视角

治理中国腐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共选择理论为进一步治理中国腐败问题提供一个新视角,具体措施如下:

1.监督防腐。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政治市场的行为主体不会改变其在经济市场的“经济人”特性,而“经济人”往往涉及到成本--收益问题。由于行政主体对腐败潜在风险估计不足,会受权力、地位、威望的驱使,导致滥用公共权力谋求个人价值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在政治市场领域,通过各方监督,例如权力监督、政党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强化这种风险意识。增强新闻媒介监督的有效性,是遏制权力的泛化和滥用的有效途径。

2.法制防腐。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法律越模糊、越空洞,自由裁量权越大,而这样的法律不但不能制腐败,并且保护腐败,为腐败提供滋生的土壤。”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善的反腐败法律,要抑制腐败就要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使尽可能多的政府官员行为有具体的规则循,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政府官员行为的利益性。

3.制度反腐。按布坎南的观点,政治过程中的权力因素往往直接介入经济活之中去,干预经济当事人之间的交易。因此我国应该进行制度性改革,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实现政企分开,把主要职能放在维护市场秩序和国有资产管理;在制度化的前提下,实现党政职能分开,充分保证国家政权依法运作的前提下,通过党内严格切实可行的制度设计实现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行政腐败范文篇5

关键词:行政腐败;治理;电子政务;功能

1引言

行政腐败是指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或非法地富裕起来。[1]行政腐败是制约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和影响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治理的好环,关系到政府能否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行政腐败及其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电子政务为公共部门中的行政管理者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更便捷和隐秘的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如何利用好电子政务的优势,减少人为操作而产生的腐败空间,成为一个治理腐败的一条有效途径。

2信息时代行政腐败的新特点

2.1网络腐败日益猖獗。

近年来,行政腐败分子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腐败的案件逐渐增多。计算机及网络上的腐败行为,在高科技的护卫下,频频得手。利用网络腐败已成为一个新的犯罪增长点。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普及程度越高,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腐败的危害性也越大。这类腐败案件已从政府、金融、证券等领域,向邮政、电信等领域蔓延。从近几年高科技腐败案件的查处情况来看,腐败分子大多是熟悉和掌握网络技术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且犯罪数额巨大。

2.2腐败行为具有高隐蔽性。

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性、技术性特点,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腐败行为快捷、隐蔽。腐败分子可以利用内部管理漏洞和安全防范技术缺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完成腐败行为的全过程。腐败分子可以直接利用电脑及网络而无需与人打交道达到行贿或受贿的目的,还可以不动声色地运用技术手段轻易地抹掉交易的痕迹。

2.3赃款转移智能化。

电子货币的研制和开发,使腐败分子转移赃款和处理黑钱更加容易。电子货币是计算机系统中代表一定资金的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的财产形式,改动这些电脑数据就会导致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的资金所有权的转移。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其对象是特定的电子货币。腐败分子将大量现金存入国际金融体系,易于被人觉察,而电子货币的数据资料存储在电磁介质上,人眼根本无法直接看见。腐败分子只需要敲几下键盘或点几下鼠标,就会把存款在全球联网的银行周游一遍。而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记录也容易被修改和删除,腐败分子作案后可以轻松快捷地毁灭罪证,导致侦查取证非常艰难。

3电子政务在预防和治理行政腐败中的优势

治理腐败一直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电子政务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成为政府反腐手段的一大趋势,相对于传统的反腐手段和途径,具有以下优势:

3.1可扩大腐败治理的参与主体,提高腐败行为的发现率。

信访举报是公众参与治理腐败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腐败案件线索的重要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的统计数表明:80%职务犯罪案件,都是通过发案单位的控告和人民群众的举报发现的。在传统政务条件下,由于工作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等信访举报方式时效性差、成本高,而且很可能造成泄密。与之相比,网络举报则有时效性强、成本低、安全度高等明显的优势。只要有网络端口,举报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鼠标点击完成举报,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信访举报部门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举报信息,既安全又快捷。[2]比如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网()的“网上检务接待厅”设有网上举报办案系统,举报人可以安全、高效地在互联网上对职务犯罪或者二分院检察官办案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而且,举报人能通过专项密码查询到对举报查办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在网上同检察院举报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再比如上海市人民检查院开通了上海检察机关举报网站(),举报人可以在他认为方便、安全的地方和时间内,通过网络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举报,还可以在网上约见检察官,并且“跟踪”受理结果。

3.2可优化政府运行结构,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

权力腐败是腐败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权力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结构失衡而产生个人专断。因此要防止权力腐败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适当的授权与分权来还权于民。电子政务能够通过促进公共权力的适度分散来降低集权度,从而不断优化权力运行结构。电子政务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构建虚拟的政府组织形态,冲击着传统政务条件下的“权力等级链”,使“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不断扁平化。[3]管理幅度的扩大与管理层次的缩减,使得权力重心开始向下转移,有利于缩短上下级的距离,密切上下级的关系,使信息纵向流通加快。电子政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操作执行层和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界限分割变得日益模糊,这样一来,中间管理层大幅缩减甚至消失,从而大大压制了原本容易产生腐败的中间层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自由裁量权。电子政务导致公共管理层次的减少,意味着管理环节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发生在权力运行过程之中的寻租机会的减少,这就有利于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3.3可增强政务透明度,产生“鱼缸效应”。

现行反腐倡廉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就在于政府某些部门、某些领导暗箱操作,网络是开放、透明度极强的“虚拟空间”,为政府机构增强自身工作的透明度和程序的合法化,提供了一个直观、透明、公开的有效载体。政府的各级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这一优势,一方面在网络上开设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及时向公众各类治理腐败的政策、法规、文件、通告以及重大决定等,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清楚、准确地了解到各级政府的治理腐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直接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依“法”反腐倡廉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可以向受教育者提供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为一体的,更为丰富、生动、直观的反腐倡廉多媒体课件,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宣扬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剖析违法乱纪典型案件,达到弘扬正义、鞭挞卫恶、震慑违法乱纪者的目的。这样就能够形成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个公众,人人反对腐败、人人痛斥腐败、人人打击腐败的文化氛围,促使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重要部门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党政“一把手”,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4电子政务对行政腐败治理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所叙的电子政务所

具有的优势,可看出利用其治理腐败是一条有效途径。政府今后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打击腐败分子,建设一个廉政政府。

4.1建设政府办公平台,促进政府政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

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前提。政府办公平台具有公平性与便利性,它是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的窗口,提供统一的办事标准,实现公众足不出户完成与政府各部门的办事程序,实现政府职能网上进行,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资讯互通及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建立和完善公平、便利的政府办公平台,将保证任何公民都享有获得政府提供平等服务的权利,保证政府部门工作按公平、客观的标准开展,从而减少官僚作风,防止“暗箱”操作,避免“朝中有人好办事”、“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保证政府行政的公平与高效,减少权力“寻租”的可能性,缩小腐败滋生的渠道。

4.2开辟多元化的政府与公众网上沟通渠道,共同治理腐败。

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方便有效的交互特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举报,与政府共同治理腐败。江苏省查办的郑大水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2005年1月,有人网上举报原苏州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原副处长郑大水在政府采购中收受贿赂。检察院收到举报线索后,在举报线索的回复栏留言,要求举报人提供关键信息。两天之内,检察机关和举报人交流了30余次,基本掌握了郑大水的犯罪事实,一举突破了案件。[4]

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强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今后,政府还应开辟和创新更多与公众互动的网络渠道,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反应,更多地关注来自网上的建议和批评,了解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汇总这方面的情况,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汇报,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作用。今后,政府还可开通工作QQ举报和手机短信举报,拓宽反腐渠道。

4.3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扩大反腐败治理的影响。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任建明认为,网络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并且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在廉洁教育的推广上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具有强烈的警示震慑作用。5互联网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更为广泛的、具有参与性质的反腐倡廉教育。例如有的纪委监察部门建立了廉政教育网,开辟了预防新闻、预防对策、警示参考、预防服务、预防论坛等多个频道,每个频道又设立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栏目,进行政策法规和案件聚焦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这些网站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形式,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加快更新频率,使网民们在日常的浏览中接受到更多的廉政教育信息。有的网站还开展了廉洁从政知识网上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又扩大了覆盖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4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预防职务犯罪。

缺乏有效的监督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原因。要进行有效的监督,除了制订相应的制度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手段,而电子政务正好起到了一种难以替代的作用。除了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等方式进行民主监督之外,还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实施电子政务后,政府部门可以委托有关科研院所开发一套关于监督领导干部的软件,使监督部门可以随时查看政府部门的各种信息库,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情况,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预防和事中阻止。利用这套软件,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都会被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真实地反映了政府工作人员处理业务的过程和结果。监督部门通过实时地查看操作记录,从而可实时地跟踪工作人员的行为轨迹,一旦他们有违规的地方,可以及时发现。这样可以让腐败行为在发生之初或中间被发现和制止,从而避免腐败行为造成重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3

[2]王寿亭.探索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新思路[J].求是,2003.8

[3]李卫东,徐晓林.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J].网络与信息化,2004.11

[4]叶怀贯.信息技术反腐的功能分析和制度安排[J].信息化建设,2005.1

[5]王敏.电子政务:打造廉价政府的有效途径[J].山东电大学报,2006.4

行政腐败范文篇6

关键词:行政腐败;治理;电子政务;功能

一、引言

行政腐败是指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或非法地富裕起来。行政腐败是制约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和影响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治理的好环,关系到政府能否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行政腐败及其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电子政务为公共部门中的行政管理者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更便捷和隐秘的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如何利用好电子政务的优势,减少人为操作而产生的腐败空间,成为一个治理腐败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信息时代行政腐败的新特点

2.1网络腐败日益猖獗。

近年来,行政腐败分子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腐败的案件逐渐增多。计算机及网络上的腐败行为,在高科技的护卫下,频频得手。利用网络腐败已成为一个新的犯罪增长点。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普及程度越高,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腐败的危害性也越大。这类腐败案件已从政府、金融、证券等领域,向邮政、电信等领域蔓延。从近几年高科技腐败案件的查处情况来看,腐败分子大多是熟悉和掌握网络技术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且犯罪数额巨大。

2.2腐败行为具有高隐蔽性。

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性、技术性特点,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腐败行为快捷、隐蔽。腐败分子可以利用内部管理漏洞和安全防范技术缺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完成腐败行为的全过程。腐败分子可以直接利用电脑及网络而无需与人打交道达到行贿或受贿的目的,还可以不动声色地运用技术手段轻易地抹掉交易的痕迹。

2.3赃款转移智能化。

电子货币的研制和开发,使腐败分子转移赃款和处理黑钱更加容易。电子货币是计算机系统中代表一定资金的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的财产形式,改动这些电脑数据就会导致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的资金所有权的转移。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其对象是特定的电子货币。腐败分子将大量现金存入国际金融体系,易于被人觉察,而电子货币的数据资料存储在电磁介质上,人眼根本无法直接看见。腐败分子只需要敲几下键盘或点几下鼠标,就会把存款在全球联网的银行周游一遍。而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记录也容易被修改和删除,腐败分子作案后可以轻松快捷地毁灭罪证,导致侦查取证非常艰难。

三、电子政务在预防和治理行政腐败中的优势

治理腐败一直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电子政务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成为政府反腐手段的一大趋势,相对于传统的反腐手段和途径,具有以下优势:

3.1可扩大腐败治理的参与主体,提高腐败行为的发现率。

信访举报是公众参与治理腐败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腐败案件线索的重要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的统计数表明:80%职务犯罪案件,都是通过发案单位的控告和人民群众的举报发现的。在传统政务条件下,由于工作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等信访举报方式时效性差、成本高,而且很可能造成泄密。与之相比,网络举报则有时效性强、成本低、安全度高等明显的优势。只要有网络端口,举报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鼠标点击完成举报,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信访举报部门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举报信息,既安全又快捷。比如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网的“网上检务接待厅”设有网上举报办案系统,举报人可以安全、高效地在互联网上对职务犯罪或者二分院检察官办案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而且,举报人能通过专项密码查询到对举报查办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在网上同检察院举报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再比如上海市人民检查院开通了上海检察机关举报网站,举报人可以在他认为方便、安全的地方和时间内,通过网络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举报,还可以在网上约见检察官,并且“跟踪”受理结果。

3.2可优化政府运行结构,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

权力腐败是腐败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权力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结构失衡而产生个人专断。因此要防止权力腐败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适当的授权与分权来还权于民。电子政务能够通过促进公共权力的适度分散来降低集权度,从而不断优化权力运行结构。电子政务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构建虚拟的政府组织形态,冲击着传统政务条件下的“权力等级链”,使“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不断扁平化。管理幅度的扩大与管理层次的缩减,使得权力重心开始向下转移,有利于缩短上下级的距离,密切上下级的关系,使信息纵向流通加快。电子政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操作执行层和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界限分割变得日益模糊,这样一来,中间管理层大幅缩减甚至消失,从而大大压制了原本容易产生腐败的中间层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自由裁量权。电子政务导致公共管理层次的减少,意味着管理环节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发生在权力运行过程之中的寻租机会的减少,这就有利于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3.3可增强政务透明度,产生“鱼缸效应”。

现行反腐倡廉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就在于政府某些部门、某些领导暗箱操作,网络是开放、透明度极强的“虚拟空间”,为政府机构增强自身工作的透明度和程序的合法化,提供了一个直观、透明、公开的有效载体。政府的各级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这一优势,一方面在网络上开设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及时向公众各类治理腐败的政策、法规、文件、通告以及重大决定等,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清楚、准确地了解到各级政府的治理腐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直接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依“法”反腐倡廉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可以向受教育者提供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为一体的,更为丰富、生动、直观的反腐倡廉多媒体课件,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宣扬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剖析违法乱纪典型案件,达到弘扬正义、鞭挞卫恶、震慑违法乱纪者的目的。这样就能够形成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个公众,人人反对腐败、人人痛斥腐败、人人打击腐败的文化氛围,促使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重要部门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党政“一把手”,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四、电子政务对行政腐败治理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所叙的电子政务所具有的优势,可看出利用其治理腐败是一条有效途径。政府今后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打击腐败分子,建设一个廉政政府。

4.1建设政府办公平台,促进政府政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

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前提。政府办公平台具有公平性与便利性,它是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的窗口,提供统一的办事标准,实现公众足不出户完成与政府各部门的办事程序,实现政府职能网上进行,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资讯互通及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建立和完善公平、便利的政府办公平台,将保证任何公民都享有获得政府提供平等服务的权利,保证政府部门工作按公平、客观的标准开展,从而减少官僚作风,防止“暗箱”操作,避免“朝中有人好办事”、“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保证政府行政的公平与高效,减少权力“寻租”的可能性,缩小腐败滋生的渠道。

4.2开辟多元化的政府与公众网上沟通渠道,共同治理腐败。

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方便有效的交互特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举报,与政府共同治理腐败。江苏省查办的郑大水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2005年1月,有人网上举报原苏州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原副处长郑大水在政府采购中收受贿赂。检察院收到举报线索后,在举报线索的回复栏留言,要求举报人提供关键信息。两天之内,检察机关和举报人交流了30余次,基本掌握了郑大水的犯罪事实,一举突破了案件。

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强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今后,政府还应开辟和创新更多与公众互动的网络渠道,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反应,更多地关注来自网上的建议和批评,了解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汇总这方面的情况,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汇报,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作用。今后,政府还可开通工作QQ举报和手机短信举报,拓宽反腐渠道。

4.3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扩大反腐败治理的影响。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任建明认为,网络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并且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在廉洁教育的推广上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具有强烈的警示震慑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更为广泛的、具有参与性质的反腐倡廉教育。例如有的纪委监察部门建立了廉政教育网,开辟了预防新闻、预防对策、警示参考、预防服务、预防论坛等多个频道,每个频道又设立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栏目,进行政策法规和案件聚焦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这些网站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形式,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加快更新频率,使网民们在日常的浏览中接受到更多的廉政教育信息。有的网站还开展了廉洁从政知识网上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又扩大了覆盖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4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预防职务犯罪。

缺乏有效的监督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原因。要进行有效的监督,除了制订相应的制度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手段,而电子政务正好起到了一种难以替代的作用。除了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等方式进行民主监督之外,还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实施电子政务后,政府部门可以委托有关科研院所开发一套关于监督领导干部的软件,使监督部门可以随时查看政府部门的各种信息库,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情况,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预防和事中阻止。利用这套软件,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都会被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真实地反映了政府工作人员处理业务的过程和结果。监督部门通过实时地查看操作记录,从而可实时地跟踪工作人员的行为轨迹,一旦他们有违规的地方,可以及时发现。这样可以让腐败行为在发生之初或中间被发现和制止,从而避免腐败行为造成重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3

[2]王寿亭.探索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新思路[J].求是,2003.8

[3]李卫东,徐晓林.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J].网络与信息化,2004.11

[4]叶怀贯.信息技术反腐的功能分析和制度安排[J].信息化建设,2005.1

[5]王敏.电子政务:打造廉价政府的有效途径[J].山东电大学报,2006.4

行政腐败范文篇7

关键词:行政腐败;治理;电子政务;功能

1引言

行政腐败是指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或非法地富裕起来。[1]行政腐败是制约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和影响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治理的好环,关系到政府能否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行政腐败及其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电子政务为公共部门中的行政管理者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更便捷和隐秘的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如何利用好电子政务的优势,减少人为操作而产生的腐败空间,成为一个治理腐败的一条有效途径。

2信息时代行政腐败的新特点

2.1网络腐败日益猖獗。

近年来,行政腐败分子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腐败的案件逐渐增多。计算机及网络上的腐败行为,在高科技的护卫下,频频得手。利用网络腐败已成为一个新的犯罪增长点。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普及程度越高,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腐败的危害性也越大。这类腐败案件已从政府、金融、证券等领域,向邮政、电信等领域蔓延。从近几年高科技腐败案件的查处情况来看,腐败分子大多是熟悉和掌握网络技术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且犯罪数额巨大。

2.2腐败行为具有高隐蔽性。

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性、技术性特点,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腐败行为快捷、隐蔽。腐败分子可以利用内部管理漏洞和安全防范技术缺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完成腐败行为的全过程。腐败分子可以直接利用电脑及网络而无需与人打交道达到行贿或受贿的目的,还可以不动声色地运用技术手段轻易地抹掉交易的痕迹。

2.3赃款转移智能化。

电子货币的研制和开发,使腐败分子转移赃款和处理黑钱更加容易。电子货币是计算机系统中代表一定资金的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的财产形式,改动这些电脑数据就会导致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的资金所有权的转移。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其对象是特定的电子货币。腐败分子将大量现金存入国际金融体系,易于被人觉察,而电子货币的数据资料存储在电磁介质上,人眼根本无法直接看见。腐败分子只需要敲几下键盘或点几下鼠标,就会把存款在全球联网的银行周游一遍。而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记录也容易被修改和删除,腐败分子作案后可以轻松快捷地毁灭罪证,导致侦查取证非常艰难。

3电子政务在预防和治理行政腐败中的优势

治理腐败一直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电子政务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成为政府反腐手段的一大趋势,相对于传统的反腐手段和途径,具有以下优势:

3.1可扩大腐败治理的参与主体,提高腐败行为的发现率。

信访举报是公众参与治理腐败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腐败案件线索的重要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的统计数表明:80%职务犯罪案件,都是通过发案单位的控告和人民群众的举报发现的。在传统政务条件下,由于工作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等信访举报方式时效性差、成本高,而且很可能造成泄密。与之相比,网络举报则有时效性强、成本低、安全度高等明显的优势。只要有网络端口,举报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鼠标点击完成举报,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信访举报部门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举报信息,既安全又快捷。[2]比如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网()的“网上检务接待厅”设有网上举报办案系统,举报人可以安全、高效地在互联网上对职务犯罪或者二分院检察官办案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而且,举报人能通过专项密码查询到对举报查办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在网上同检察院举报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再比如上海市人民检查院开通了上海检察机关举报网站(),举报人可以在他认为方便、安全的地方和时间内,通过网络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举报,还可以在网上约见检察官,并且“跟踪”受理结果。

3.2可优化政府运行结构,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

权力腐败是腐败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权力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结构失衡而产生个人专断。因此要防止权力腐败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适当的授权与分权来还权于民。电子政务能够通过促进公共权力的适度分散来降低集权度,从而不断优化权力运行结构。电子政务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构建虚拟的政府组织形态,冲击着传统政务条件下的“权力等级链”,使“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不断扁平化。[3]管理幅度的扩大与管理层次的缩减,使得权力重心开始向下转移,有利于缩短上下级的距离,密切上下级的关系,使信息纵向流通加快。电子政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操作执行层和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界限分割变得日益模糊,这样一来,中间管理层大幅缩减甚至消失,从而大大压制了原本容易产生腐败的中间层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自由裁量权。电子政务导致公共管理层次的减少,意味着管理环节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发生在权力运行过程之中的寻租机会的减少,这就有利于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3.3可增强政务透明度,产生“鱼缸效应”。

现行反腐倡廉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就在于政府某些部门、某些领导暗箱操作,网络是开放、透明度极强的“虚拟空间”,为政府机构增强自身工作的透明度和程序的合法化,提供了一个直观、透明、公开的有效载体。政府的各级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这一优势,一方面在网络上开设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及时向公众各类治理腐败的政策、法规、文件、通告以及重大决定等,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清楚、准确地了解到各级政府的治理腐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直接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依“法”反腐倡廉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可以向受教育者提供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为一体的,更为丰富、生动、直观的反腐倡廉多媒体课件,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宣扬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剖析违法乱纪典型案件,达到弘扬正义、鞭挞卫恶、震慑违法乱纪者的目的。这样就能够形成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个公众,人人反对腐败、人人痛斥腐败、人人打击腐败的文化氛围,促使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重要部门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党政“一把手”,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4电子政务对行政腐败治理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所叙的电子政务所

具有的优势,可看出利用其治理腐败是一条有效途径。政府今后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打击腐败分子,建设一个廉政政府。

4.1建设政府办公平台,促进政府政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

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前提。政府办公平台具有公平性与便利性,它是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的窗口,提供统一的办事标准,实现公众足不出户完成与政府各部门的办事程序,实现政府职能网上进行,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资讯互通及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建立和完善公平、便利的政府办公平台,将保证任何公民都享有获得政府提供平等服务的权利,保证政府部门工作按公平、客观的标准开展,从而减少官僚作风,防止“暗箱”操作,避免“朝中有人好办事”、“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保证政府行政的公平与高效,减少权力“寻租”的可能性,缩小腐败滋生的渠道。

4.2开辟多元化的政府与公众网上沟通渠道,共同治理腐败。

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方便有效的交互特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举报,与政府共同治理腐败。江苏省查办的郑大水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2005年1月,有人网上举报原苏州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原副处长郑大水在政府采购中收受贿赂。检察院收到举报线索后,在举报线索的回复栏留言,要求举报人提供关键信息。两天之内,检察机关和举报人交流了30余次,基本掌握了郑大水的犯罪事实,一举突破了案件。[4]

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强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今后,政府还应开辟和创新更多与公众互动的网络渠道,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反应,更多地关注来自网上的建议和批评,了解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汇总这方面的情况,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汇报,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作用。今后,政府还可开通工作QQ举报和手机短信举报,拓宽反腐渠道。

4.3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扩大反腐败治理的影响。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任建明认为,网络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并且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在廉洁教育的推广上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具有强烈的警示震慑作用。5互联网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更为广泛的、具有参与性质的反腐倡廉教育。例如有的纪委监察部门建立了廉政教育网,开辟了预防新闻、预防对策、警示参考、预防服务、预防论坛等多个频道,每个频道又设立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栏目,进行政策法规和案件聚焦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这些网站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形式,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加快更新频率,使网民们在日常的浏览中接受到更多的廉政教育信息。有的网站还开展了廉洁从政知识网上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又扩大了覆盖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4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预防职务犯罪。

缺乏有效的监督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原因。要进行有效的监督,除了制订相应的制度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手段,而电子政务正好起到了一种难以替代的作用。除了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等方式进行民主监督之外,还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实施电子政务后,政府部门可以委托有关科研院所开发一套关于监督领导干部的软件,使监督部门可以随时查看政府部门的各种信息库,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情况,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预防和事中阻止。利用这套软件,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都会被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真实地反映了政府工作人员处理业务的过程和结果。监督部门通过实时地查看操作记录,从而可实时地跟踪工作人员的行为轨迹,一旦他们有违规的地方,可以及时发现。这样可以让腐败行为在发生之初或中间被发现和制止,从而避免腐败行为造成重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3

[2]王寿亭.探索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新思路[J].求是,2003.8

[3]李卫东,徐晓林.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J].网络与信息化,2004.11

[4]叶怀贯.信息技术反腐的功能分析和制度安排[J].信息化建设,2005.1

[5]王敏.电子政务:打造廉价政府的有效途径[J].山东电大学报,2006.4

行政腐败范文篇8

关键词:行政腐败;治理;电子政务;功能

1引言

行政腐败是指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或非法地富裕起来。[1]行政腐败是制约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和影响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治理的好环,关系到政府能否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行政腐败及其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电子政务为公共部门中的行政管理者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更便捷和隐秘的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如何利用好电子政务的优势,减少人为操作而产生的腐败空间,成为一个治理腐败的一条有效途径。

2信息时代行政腐败的新特点

2.1网络腐败日益猖獗。

近年来,行政腐败分子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腐败的案件逐渐增多。计算机及网络上的腐败行为,在高科技的护卫下,频频得手。利用网络腐败已成为一个新的犯罪增长点。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普及程度越高,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腐败的危害性也越大。这类腐败案件已从政府、金融、证券等领域,向邮政、电信等领域蔓延。从近几年高科技腐败案件的查处情况来看,腐败分子大多是熟悉和掌握网络技术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且犯罪数额巨大。

2.2腐败行为具有高隐蔽性。

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性、技术性特点,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腐败行为快捷、隐蔽。腐败分子可以利用内部管理漏洞和安全防范技术缺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完成腐败行为的全过程。腐败分子可以直接利用电脑及网络而无需与人打交道达到行贿或受贿的目的,还可以不动声色地运用技术手段轻易地抹掉交易的痕迹。

2.3赃款转移智能化。

电子货币的研制和开发,使腐败分子转移赃款和处理黑钱更加容易。电子货币是计算机系统中代表一定资金的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的财产形式,改动这些电脑数据就会导致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的资金所有权的转移。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其对象是特定的电子货币。腐败分子将大量现金存入国际金融体系,易于被人觉察,而电子货币的数据资料存储在电磁介质上,人眼根本无法直接看见。腐败分子只需要敲几下键盘或点几下鼠标,就会把存款在全球联网的银行周游一遍。而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记录也容易被修改和删除,腐败分子作案后可以轻松快捷地毁灭罪证,导致侦查取证非常艰难。

3电子政务在预防和治理行政腐败中的优势

治理腐败一直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电子政务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成为政府反腐手段的一大趋势,相对于传统的反腐手段和途径,具有以下优势:

3.1可扩大腐败治理的参与主体,提高腐败行为的发现率。

信访举报是公众参与治理腐败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腐败案件线索的重要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的统计数表明:80%职务犯罪案件,都是通过发案单位的控告和人民群众的举报发现的。在传统政务条件下,由于工作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等信访举报方式时效性差、成本高,而且很可能造成泄密。与之相比,网络举报则有时效性强、成本低、安全度高等明显的优势。只要有网络端口,举报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鼠标点击完成举报,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信访举报部门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举报信息,既安全又快捷。[2]比如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网的“网上检务接待厅”设有网上举报办案系统,举报人可以安全、高效地在互联网上对职务犯罪或者二分院检察官办案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而且,举报人能通过专项密码查询到对举报查办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在网上同检察院举报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再比如上海市人民检查院开通了上海检察机关举报网站,举报人可以在他认为方便、安全的地方和时间内,通过网络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举报,还可以在网上约见检察官,并且“跟踪”受理结果。

3.2可优化政府运行结构,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

权力腐败是腐败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权力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结构失衡而产生个人专断。因此要防止权力腐败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适当的授权与分权来还权于民。电子政务能够通过促进公共权力的适度分散来降低集权度,从而不断优化权力运行结构。电子政务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构建虚拟的政府组织形态,冲击着传统政务条件下的“权力等级链”,使“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不断扁平化。[3]管理幅度的扩大与管理层次的缩减,使得权力重心开始向下转移,有利于缩短上下级的距离,密切上下级的关系,使信息纵向流通加快。电子政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操作执行层和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界限分割变得日益模糊,这样一来,中间管理层大幅缩减甚至消失,从而大大压制了原本容易产生腐败的中间层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自由裁量权。电子政务导致公共管理层次的减少,意味着管理环节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发生在权力运行过程之中的寻租机会的减少,这就有利于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3.3可增强政务透明度,产生“鱼缸效应”。

现行反腐倡廉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就在于政府某些部门、某些领导暗箱操作,网络是开放、透明度极强的“虚拟空间”,为政府机构增强自身工作的透明度和程序的合法化,提供了一个直观、透明、公开的有效载体。政府的各级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这一优势,一方面在网络上开设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及时向公众各类治理腐败的政策、法规、文件、通告以及重大决定等,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清楚、准确地了解到各级政府的治理腐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直接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依“法”反腐倡廉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可以向受教育者提供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为一体的,更为丰富、生动、直观的反腐倡廉多媒体课件,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宣扬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剖析违法乱纪典型案件,达到弘扬正义、鞭挞卫恶、震慑违法乱纪者的目的。这样就能够形成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个公众,人人反对腐败、人人痛斥腐败、人人打击腐败的文化氛围,促使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重要部门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党政“一把手”,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4电子政务对行政腐败治理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所叙的电子政务所具有的优势,可看出利用其治理腐败是一条有效途径。政府今后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打击腐败分子,建设一个廉政政府。

4.1建设政府办公平台,促进政府政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

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前提。政府办公平台具有公平性与便利性,它是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的窗口,提供统一的办事标准,实现公众足不出户完成与政府各部门的办事程序,实现政府职能网上进行,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资讯互通及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建立和完善公平、便利的政府办公平台,将保证任何公民都享有获得政府提供平等服务的权利,保证政府部门工作按公平、客观的标准开展,从而减少官僚作风,防止“暗箱”操作,避免“朝中有人好办事”、“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保证政府行政的公平与高效,减少权力“寻租”的可能性,缩小腐败滋生的渠道。

4.2开辟多元化的政府与公众网上沟通渠道,共同治理腐败。

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方便有效的交互特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举报,与政府共同治理腐败。江苏省查办的郑大水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2005年1月,有人网上举报原苏州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原副处长郑大水在政府采购中收受贿赂。检察院收到举报线索后,在举报线索的回复栏留言,要求举报人提供关键信息。两天之内,检察机关和举报人交流了30余次,基本掌握了郑大水的犯罪事实,一举突破了案件。[4]

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强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今后,政府还应开辟和创新更多与公众互动的网络渠道,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反应,更多地关注来自网上的建议和批评,了解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汇总这方面的情况,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汇报,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作用。今后,政府还可开通工作QQ举报和手机短信举报,拓宽反腐渠道。

4.3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扩大反腐败治理的影响。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任建明认为,网络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并且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在廉洁教育的推广上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具有强烈的警示震慑作用。5互联网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更为广泛的、具有参与性质的反腐倡廉教育。例如有的纪委监察部门建立了廉政教育网,开辟了预防新闻、预防对策、警示参考、预防服务、预防论坛等多个频道,每个频道又设立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栏目,进行政策法规和案件聚焦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这些网站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形式,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加快更新频率,使网民们在日常的浏览中接受到更多的廉政教育信息。有的网站还开展了廉洁从政知识网上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又扩大了覆盖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4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预防职务犯罪。

缺乏有效的监督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原因。要进行有效的监督,除了制订相应的制度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手段,而电子政务正好起到了一种难以替代的作用。除了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等方式进行民主监督之外,还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实施电子政务后,政府部门可以委托有关科研院所开发一套关于监督领导干部的软件,使监督部门可以随时查看政府部门的各种信息库,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情况,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预防和事中阻止。利用这套软件,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都会被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真实地反映了政府工作人员处理业务的过程和结果。监督部门通过实时地查看操作记录,从而可实时地跟踪工作人员的行为轨迹,一旦他们有违规的地方,可以及时发现。这样可以让腐败行为在发生之初或中间被发现和制止,从而避免腐败行为造成重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3

[2]王寿亭.探索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新思路[J].求是,2003.8

[3]李卫东,徐晓林.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J].网络与信息化,2004.11

[4]叶怀贯.信息技术反腐的功能分析和制度安排[J].信息化建设,2005.1

[5]王敏.电子政务:打造廉价政府的有效途径[J].山东电大学报,2006.4

行政腐败范文篇9

【关键词】行政腐败;治理;电子政务;功能

1引言

行政腐败是指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或非法地富裕起来。[1]行政腐败是制约政府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和影响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治理的好环,关系到政府能否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行政腐败及其治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电子政务为公共部门中的行政管理者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更便捷和隐秘的方式。另一方面,政府如何利用好电子政务的优势,减少人为操作而产生的腐败空间,成为一个治理腐败的一条有效途径。

2信息时代行政腐败的新特点

2.1网络腐败日益猖獗。

近年来,行政腐败分子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腐败的案件逐渐增多。计算机及网络上的腐败行为,在高科技的护卫下,频频得手。利用网络腐败已成为一个新的犯罪增长点。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普及程度越高,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腐败的危害性也越大。这类腐败案件已从政府、金融、证券等领域,向邮政、电信等领域蔓延。从近几年高科技腐败案件的查处情况来看,腐败分子大多是熟悉和掌握网络技术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且犯罪数额巨大。

2.2腐败行为具有高隐蔽性。

计算机系统的智能性、技术性特点,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腐败行为快捷、隐蔽。腐败分子可以利用内部管理漏洞和安全防范技术缺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完成腐败行为的全过程。腐败分子可以直接利用电脑及网络而无需与人打交道达到行贿或受贿的目的,还可以不动声色地运用技术手段轻易地抹掉交易的痕迹。

2.3赃款转移智能化。

电子货币的研制和开发,使腐败分子转移赃款和处理黑钱更加容易。电子货币是计算机系统中代表一定资金的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的财产形式,改动这些电脑数据就会导致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的资金所有权的转移。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其对象是特定的电子货币。腐败分子将大量现金存入国际金融体系,易于被人觉察,而电子货币的数据资料存储在电磁介质上,人眼根本无法直接看见。腐败分子只需要敲几下键盘或点几下鼠标,就会把存款在全球联网的银行周游一遍。而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记录也容易被修改和删除,腐败分子作案后可以轻松快捷地毁灭罪证,导致侦查取证非常艰难。

3电子政务在预防和治理行政腐败中的优势

治理腐败一直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电子政务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成为政府反腐手段的一大趋势,相对于传统的反腐手段和途径,具有以下优势:

3.1可扩大腐败治理的参与主体,提高腐败行为的发现率。

信访举报是公众参与治理腐败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取腐败案件线索的重要渠道。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的统计数表明:80%职务犯罪案件,都是通过发案单位的控告和人民群众的举报发现的。在传统政务条件下,由于工作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来信、来访、电话、传真等信访举报方式时效性差、成本高,而且很可能造成泄密。与之相比,网络举报则有时效性强、成本低、安全度高等明显的优势。只要有网络端口,举报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鼠标点击完成举报,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信访举报部门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举报信息,既安全又快捷。[2]比如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网的“网上检务接待厅”设有网上举报办案系统,举报人可以安全、高效地在互联网上对职务犯罪或者二分院检察官办案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而且,举报人能通过专项密码查询到对举报查办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在网上同检察院举报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再比如上海市人民检查院开通了上海检察机关举报网站,举报人可以在他认为方便、安全的地方和时间内,通过网络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举报,还可以在网上约见检察官,并且“跟踪”受理结果。

3.2可优化政府运行结构,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

权力腐败是腐败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权力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结构失衡而产生个人专断。因此要防止权力腐败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适当的授权与分权来还权于民。电子政务能够通过促进公共权力的适度分散来降低集权度,从而不断优化权力运行结构。电子政务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构建虚拟的政府组织形态,冲击着传统政务条件下的“权力等级链”,使“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不断扁平化。[3]管理幅度的扩大与管理层次的缩减,使得权力重心开始向下转移,有利于缩短上下级的距离,密切上下级的关系,使信息纵向流通加快。电子政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操作执行层和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界限分割变得日益模糊,这样一来,中间管理层大幅缩减甚至消失,从而大大压制了原本容易产生腐败的中间层管理人员的数量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自由裁量权。电子政务导致公共管理层次的减少,意味着管理环节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发生在权力运行过程之中的寻租机会的减少,这就有利于缩小腐败发生的空间,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3.3可增强政务透明度,产生“鱼缸效应”。

现行反腐倡廉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就在于政府某些部门、某些领导暗箱操作,网络是开放、透明度极强的“虚拟空间”,为政府机构增强自身工作的透明度和程序的合法化,提供了一个直观、透明、公开的有效载体。政府的各级部门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这一优势,一方面在网络上开设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及时向公众各类治理腐败的政策、法规、文件、通告以及重大决定等,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及时、清楚、准确地了解到各级政府的治理腐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直接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依“法”反腐倡廉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可以向受教育者提供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为一体的,更为丰富、生动、直观的反腐倡廉多媒体课件,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宣扬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剖析违法乱纪典型案件,达到弘扬正义、鞭挞卫恶、震慑违法乱纪者的目的。这样就能够形成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个公众,人人反对腐败、人人痛斥腐败、人人打击腐败的文化氛围,促使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重要部门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党政“一把手”,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

4电子政务对行政腐败治理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所叙的电子政务所具有的优势,可看出利用其治理腐败是一条有效途径。政府今后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打击腐败分子,建设一个廉政政府。

4.1建设政府办公平台,促进政府政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

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前提。政府办公平台具有公平性与便利性,它是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的窗口,提供统一的办事标准,实现公众足不出户完成与政府各部门的办事程序,实现政府职能网上进行,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资讯互通及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建立和完善公平、便利的政府办公平台,将保证任何公民都享有获得政府提供平等服务的权利,保证政府部门工作按公平、客观的标准开展,从而减少官僚作风,防止“暗箱”操作,避免“朝中有人好办事”、“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保证政府行政的公平与高效,减少权力“寻租”的可能性,缩小腐败滋生的渠道。

4.2开辟多元化的政府与公众网上沟通渠道,共同治理腐败。

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方便有效的交互特性,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举报,与政府共同治理腐败。江苏省查办的郑大水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2005年1月,有人网上举报原苏州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管理处原副处长郑大水在政府采购中收受贿赂。检察院收到举报线索后,在举报线索的回复栏留言,要求举报人提供关键信息。两天之内,检察机关和举报人交流了30余次,基本掌握了郑大水的犯罪事实,一举突破了案件。[4]

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强调:“加强反腐倡廉网络宣传教育,开设反腐倡廉网页、专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今后,政府还应开辟和创新更多与公众互动的网络渠道,广泛收集社会公众对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反应,更多地关注来自网上的建议和批评,了解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汇总这方面的情况,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汇报,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作用。今后,政府还可开通工作QQ举报和手机短信举报,拓宽反腐渠道。

4.3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扩大反腐败治理的影响。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任建明认为,网络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等特点,并且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在廉洁教育的推广上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具有强烈的警示震慑作用。5互联网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更为广泛的、具有参与性质的反腐倡廉教育。例如有的纪委监察部门建立了廉政教育网,开辟了预防新闻、预防对策、警示参考、预防服务、预防论坛等多个频道,每个频道又设立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栏目,进行政策法规和案件聚焦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这些网站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形式,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加快更新频率,使网民们在日常的浏览中接受到更多的廉政教育信息。有的网站还开展了廉洁从政知识网上竞赛活动,既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又扩大了覆盖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4拓宽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预防职务犯罪。

缺乏有效的监督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原因。要进行有效的监督,除了制订相应的制度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手段,而电子政务正好起到了一种难以替代的作用。除了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等方式进行民主监督之外,还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实施电子政务后,政府部门可以委托有关科研院所开发一套关于监督领导干部的软件,使监督部门可以随时查看政府部门的各种信息库,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情况,变事后查处为事前预防和事中阻止。利用这套软件,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都会被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真实地反映了政府工作人员处理业务的过程和结果。监督部门通过实时地查看操作记录,从而可实时地跟踪工作人员的行为轨迹,一旦他们有违规的地方,可以及时发现。这样可以让腐败行为在发生之初或中间被发现和制止,从而避免腐败行为造成重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3

[2]王寿亭.探索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新思路[J].求是,2003.8

[3]李卫东,徐晓林.电子政务: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J].网络与信息化,2004.11

[4]叶怀贯.信息技术反腐的功能分析和制度安排[J].信息化建设,2005.1

[5]王敏.电子政务:打造廉价政府的有效途径[J].山东电大学报,2006.4

行政腐败范文篇10

关键词:自由裁量权行政腐败行政程序规范

一、行政权力及其异化

人们对权力的崇尚,自古至今未有稍减。权力是容易被滥用的东西,行政权力更是如此。我们对行政权力的理解,是从分权角度,把它作为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行政权是一种职权,是由最高权力所委任、所体现或由法律制裁所支持的权力。宪法赋予行政机关极其广泛的权力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复杂性为行政权创造了广阔空间,事实上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最为活跃的权力。行政权一般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决定权、行政监察监督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强制执行权、行政裁判权等。

行政权在一个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19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信奉“管事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除了邮局和警察以外,一名具有守法意识的英国人几乎可能没有意识到政府的存在而度过他的一生”。此时的行政权的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只从事于公共安全和秩序的维护,好似“无为而治”。进入20世纪,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行政权大为扩张,已扩展到对经济、教育、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出现了经济行政、社会安全行政、文化教育行政、卫生行政、交通行政等,行政权干预和规制经济活动,调控国内国际贸易,兴办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管理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人类生活、生态环境,监控产品质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管理城市规划和乡镇建设等等。而且,行政权向立法权、司法权渗透,行政立法(委任立法)和行政司法(委任司法)的兴起,突破了严格的三权分立的格局,而且由于行政权有着更大的实权来控制社会经济事务,行政权很快超过了立法权。另外,行政权扩张表现在行政人员的增加和行政机构的膨胀,导致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同样造成行政权的异化、腐化。

行政权本来是人们为获取“公共物品”而设置的,但是当其异化以后,它即在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的幌子下,大肆为掌握和行使其权力的人提供“私人物品”。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人运用权力为他们自己谋取金钱、财物,甚至美色。他们本来是人民的“公仆”,但却以权力把自己塑造成“主人”,将行政相对人作为自己任意驱使的对象,他们可以对相对人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乱定规章制度、乱发号施令,相对人若不服从,他们即对之予以强制或制裁,甚至实施肉体和精神折磨。行政权力的异化,原因在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明示授权或消极默许的范围内,基于行政目的,自由斟酌、自主选择而作出一定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法律法规无法预测一切将来发生的事件,只能规定一些原则,行政机关据此可以有选择地采取相应措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大范围存在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的效率要求是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根据,许多行政官员对此权力有特别的钟爱,就是因为其快捷高效的功效。客观滥用表现为与宪法原则和有关的法律原则相背离,而主观滥用则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非法的自由裁量。

现代行政事务繁多,行政组织系统庞大,效率问题就尤为突出。特别是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为维护国家的整体竞争实力,行政效率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司法审查制度尚未建立,行政诉讼制度作为事后对行政行为的救济尽管是一个较大的进步,但这种滞后性的救济还有不足,所以对行政程序法的探索和呼吁在目前就更为热点。公民的权利行使过程就是法治的过程,就是行政机关法治行政(而不是依法行政)的过程,也是限制行政权肆意行使的过程。

二、行政权力腐败的必然性

腐败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国内外学术界大多认为,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是腐败行为,通俗叫以权谋私。根据这一定义,腐败行为的构成要素有:腐败行为的主体通常是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动机或目的通常是追逐私人利益,腐败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凭借机构或职务上的便利,腐败行为的方式通常是非规范地运用或滥用公共权力,腐败行为的后果通常是公共利益或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根据腐败发生的领域或部门,可以将腐败区分为政治腐败、行政腐败、经济腐败和社会腐败。我国腐败的控制现状一是腐败总量巨大,影响严重,社会承受能力受到严峻考验。腐败造成的恶性案件往往都引起了社会的巨大振动,对国家形象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旁及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基础以及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是腐败呈现结构化的趋势,控制活动面临严峻考验。从社会关系上看表现为社会性的结构化,建立在关系基础上的权力和利益的交易。从道德文化上看,表现为价值观的结构化,物质利益几乎成了人们的人生价值和外在诉求。道德物化和政治文化形成了同质性的契合。从制度运作上看,表现为体制内的结构化,官僚群体形成为一个本身具有特殊利益诉求的集团。从交往上看,表现为行为模式的结构化,行为具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律。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胡鞍钢也曾呼吁我国应尽快建立以预防腐败为主、而以惩罚腐败为辅国家廉政体系。

我国对权力制约机制的严重欠缺导致腐败产生不可避免。有人说我们的权力制约严重形式化,事实上我们连形式化的程序都没有,根本就没有一个完善的形式机制,没有公正透明的程序法制。因此导致的专制横行,君权肆意,而官员腐败丛生在所难免。

任何权力都有可能被滥用,任何政府都可能腐化,所以分权、制衡和正当程序原理就是极为有效的防腐剂。不管是恶意腐化还是善意的滥用自由裁量权,都应受到控制。法治主义对权力滥用的治理,是依靠法的支配原理,行政程序法在其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定人人都是可能或潜在的无赖,就只有从法律程序上予以完善,使其在这个程序中循规蹈矩,而不是肆意妄为。我们不是否定教育在反腐败中良性的积极的作用,但对于其效果,看看每天的新闻就知道了。所以对于重刑主义和道德修养教育,不能迷信其作用。三、从行政程序法入手,遏制行政权力的腐败

有一个很精妙的比喻:在抓拍和打牌之前先把规矩说清楚、定下来,这样做无论结果是赢是输所有玩家都能认可和接受。行政程序是行政法治化的先导。程序先于权利。我国从古到今程序法治观念历来淡薄,至今习惯于讲依法行政,而不善于讲法治行政,依然盛行法律工具论和治国运动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未尝不想整顿纲纪,监察机构已经叠床架屋而收效不著。人民未尝不想伸张权利,信访请愿已经泛滥成灾而解决不力。西方法治与我国专制的正负两方面历史经验表明,无程序即无权利,行政程序是法治社会建立的必然要件,程序权利不仅是实体权利的保证,而且还蕴含内在的独立价值。现代行政程序不是行政管理的附庸和工具,相对独立于行政管理,对行政权实施进行有效监控。通过现代行政程序,人民民主与国家权力、公正与效率、公民权利与行政权、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等国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得到有机整合。现代行政程序具有三个功能:一是完善沟通,提高行政行为为社会可接受程度;二是建立和维系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稳定社会;三是确保行政实体法实施,并展示自身独立的法律价值。对于我国愈演愈烈的腐败行政程序自有特殊的疗效,主要体现为对强大的行政权予以控制和约束,遏制行政自由裁量权,防止行政权不适当地侵犯公民权利,并向受到侵害的公民权利提供救济渠道。毋庸置疑,现代行政程序对于保障行政权沿着民主、法治、科学的轨道健康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行政程序法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重要作用,笔者赞同在立法规格上应以基本法的法律地位来制定。

行政公开原则,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外,必须向行政相对人及其社会公开与行政权有关事项的原则。我国1996年《行政处罚法》、1999年《行政复议法》将行政公开原则作为基本原则。“公开原则是制止自由裁量权专横行使最有效的武器”。行政公开一则强化民主行政,二则防止贪污腐化。行政公开也是监督行政的基本前提,没有行政公开就没有监督行政。行政公开不充分,监督行政也不会完整,腐败等违法乱纪的事就不会得到遏制。所以说,行政公开原则是行政程序法的生命。

行政公正原则,是行政民主化的必然结果,是法律正义观的核心。自然公正原则包括两点,一是听取对方的意见,保证当事人享有三项权利:相对人有在合理时间前得到通知的权利,相对人有了解行政机关和法院论点和根据的权利,相对人又为自己辩护的权利;二是不能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合理公正的行使权利是产生政府权威的源泉,公民服从和认同行政权是基于行政机关的公正执法,在目前社会这点非常重要。相较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正是一项主观性原则,具有伦理性,不仅包含结果,也包含过程的可接受性。

行政效率,即在保障相对人基本人权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行政效率。中国传统的行政就是过分讲究效率而忽视了行政程序中的民主和公正。“行政官员往往把法律工作者发明的程序看成是效率的障碍,这是自然而然的。确实,自然正义规则限制了行政活动的自由,遵循这些规则须花费一定的时间与金钱。但如果减少了政府机器的磨擦,时间与金钱似乎用得其所。正因为它们主要是维持公正的原则,可减少苦怨,所以可以说自然正义原则促进效率而不是阻碍效率。”在公正与效率之间要掌握一个度是很关键的。

关于我国行政程序法的模式选择,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很充分。可资借鉴的立法模式与成功范式很多。我国宜采用程序与实体并存型,即在行政程序法中既有程序规定又有实体规定,像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荷兰、葡萄牙、我国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模式,而程序型(在行政程序中仅有程序规定,不包括实体规定,如美国、瑞士、日本、韩国)似不适合我国的传统。而且,我国行政程序法以规定与相对人直接相关的外部程序为主,同时也应规定与相对人没有直接关系的内部程序。

总之,行政程序的立法意义重大,特别关系到我国对行政权,对可能或者必须要发生的行政腐败,从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方位程序控制。当然,制定行政程序法典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个相当长的缓冲期内,程序正义和法治行政的理念培养应是现实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姜明安:《新世纪行政法发展的走向》,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2.吴敬琏:《中国腐败的治理》,载《战略与管理》,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