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调研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0:08:13

行政调研报告

行政调研报告范文篇1

在我国,依法行政尚处在初级阶段,行政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因此,依法行政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当前,我国依法行政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思想意识方面,有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的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

邓小平同志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律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由于我国缺乏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传统,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观念或思想,严重阻碍着依法行政的实现。它们是:第一,人治观念。有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视,总认为依法行政不管用,按法定程序办事太麻烦。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法行政还多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有些领导干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置法律于不顾。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观念。有些领导干部往往把自己摆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位置,总习惯地认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记了自己同样需要接受法律的约束,从而无视法律的规定。第三,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将法律仅视为一种治人的工具,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标价值观念。甚至认为,当对自己有利时就拿来适用,对自己不利时就不执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依法行政观念的根植和依法行政方略的推行。

因此,实行依法行政必须要大力培养和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重点是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建设,切实地进行为依法行政所要求的观念更新。

1.树立法治观念。为此,必须明确:第一,宪法至上。法治的实质是宪治,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体现,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灵魂。第二,法律具有极大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法大于权。任何人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第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树立权力制约观念。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被滥用,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人类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3.树立人权观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政党,必须把保护人民的权利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最讲公平、最重视保护人民的权利。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讲人权,高举人权的旗帜。

4.矫正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并重的观念。将法律视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的同时,结合法律目的,把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心转向人民权利的保障及正义的实现,应是我国实行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策略选择。

二、在行政立法方面,有关行政立法空白较多,所立之法缺陷较大

目前,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质量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现存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使行政执法者难以适从;有些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款太原则,不便操作和畸轻畸重;还有一些法律、法规对某些行政机关设置的职权过大,尤其对自由裁量权,往往规定的幅度过大,并且没有顾及到公民权利一旦受到侵害后的法律责任,容易造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毫无顾忌地滥用行政权;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很不健全,没有实现行政程序法律化,严重影响了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行政法律体系,为依法行政创造法律条件。

首先,必须加快立法步伐,改变某些领域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当前,特别要抓紧制定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和救济、规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解决在建立商品市场、原材料市场、金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执法依据不足的状况;改变实施细则滞后、法规不配套现象,尽可能使法律法规及规章同步出台,并加强立法解释工作,使法律规范更加适应实际,操作性更强,以解决有法难依问题。

其次,注重立法质量,纠正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立法质量的倾向。法律、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其质量。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的许多法律文件修改过于频繁,并且有些在实践中难以施行,问题的要害在于立法时,立法者对该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缺乏科学而精细的调查研究,或者着力于通过立法解决本部门的编制、级别、经费及其他种种具体问题。应当看到,一个法律文件制定得成功与否以至于最终能否被有效地施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法是否正确而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以及它所要调整的那部分社会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立法必须提高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使法律充分体现民意,与社会生活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防止立法中渗入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而影响法律的全面、公正和完整。同时,避免各种规范性文件在调整社会事务时发生重复、冲突或疏漏,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再次,抓紧制定行政程序法,改变行政程序缺乏法律规范的现状。可以说,离开了行政程序法,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行政。

最后,立法要依法。我国的《立法法》是一部规定立法规则、确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级”和“法律监督”四大问题。行政立法必须严格执行《立法法》的规定,坚决克服“立法不法”的现象。

三、在行政执法方面,现存的行政执法体制不顺,影响了法律、法规与规章的执行效果

现存的行政执法体制不顺。具体表现为:第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从法理上说,执法主体只能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企事业单位不能拥有执法权,然而目前行政执法主体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并不少见。以政企不分为例,工商部门管市场,又办市场;城建部门管理城市建设,自己也搞城市建设,并进行自我质量监督;种子公司既是种子的生产经营者,又是种子生产经营的管理监督者,等等。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人为形成监督不力。第二,行政执法部门纵向集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结果造成执法工作形不成合力,相互掣肘,办事效率不高。第三,管理系统交叉过多,职责不清。如对个体户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卫生等多家执法部门,由于对同种法律行为有多种不同执法依据的交叉,客观造成行政执法者不作为、乱作为或难作为。与此同时,我国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整体素质仍然不高。目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如越权执法、不作为违法、随意执法、乱施处罚等问题的出现,既有不懂法而出错的,也有滥用权力而违法的。

因此,必须理顺现行行政执法体制,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原则,走综合执法之路。要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通过明确政府机关法定行政执法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体系,落实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实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目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要力求做到实际、简明、准确、可操作性强。具体推行时,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清理行政执法主体,明确执法依据和执法权限,切实减少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努力提高行政效能;二是确定执法岗位,分解执法职责,严密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标准,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执法岗位不清,职责不明,权力行使层级之间“上侵”、“下夺”、“左挤”、“右占”,相互扯皮、揽功诿过的现象,有效地规范行政机关内部管理秩序,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架构执法评考体系,突出执法效能评估,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将行政职权的行使与执法人员的年度考核奖惩紧密挂钩,实现行政权的规范运作。

同时,要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其关键是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辞职、辞退等具体制度,突出严字,严格管理,严明纪律,赏罚分明,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机制。

四、在行政监督方面,现行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乏力,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审判机关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党的监督以及新闻舆论、人民群众、各派、社会团体等的社会监督。应该说,我国的监督体系是比较全面和严密的,它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实践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行政权力监督乏力和监督体系存在缺陷。这其中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监督机制上的原因。立法方面,主要是缺乏监督的法律规定,以致使人民群众等一些社会监督流于形式而得不到落实。监督机制上,主要表现为有些监督缺乏必要的独立性,直接影响其监督作用的发挥。例如,作为行政系统内的专门监督的行政监察,由于它与行政机关有着行政隶属关系,使得这种监督在实践中很难真正履行其监督职责,以致弱监、虚监、失监现象相当严重。还有,行政复议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有些同志怕麻烦、推诿等不愿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情况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在行政复议决定上,还存在该撤销或者变更而维持的情况,上下级之间“官官相护”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等等。

因此,必须强化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严格、公正执法。首先,加强权力机关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尽快制定《人大监督法》。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选举和任免干部时,应该把是否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否依法办事作为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在听取他们的述职报告时,应把他们领导的地区或部门的执法状况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通过听取和审议所在政府和单位实施法律、法规工作报告以及组织代表检查、视察、评议执法工作等形式,督促行政机关做好执法工作。其次,派的监督、社会团体、人民群众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也必须努力落到实处,使它们共同服务于人大监督这个中心,并形成监督合力。

行政调研报告范文篇2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清查,我们对**区189户行政事业单位的总体情况有了一个更细致的了解。也发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上存在的缺失,为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了依据。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缺乏规范的购置,保管和使用制度,在管理上无章可循。通过本次财产清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单位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这些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产的领用、保管无健全的台帐或记录,无定期盘点制度,对实物资产管理缺乏严格的验收及审批,使用和保管制度,责任不落实,造成财产损坏、丢失无人追究的结果。如我区有一个单位,购置了几台电脑,也没有入帐,结果最近被盗,这几台电脑就好象是蒸发了,未在帐上留下应有的轨迹。这是典型的缺乏规范的购置,保管和使用制度的行为,我们已要求单位按规定调账。

(二)没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明细帐,财务资料无法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清查中发现一些单位表面上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没有记载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价值,由于固定资产实行原始计价一贯制的办法,单位会计无法确认盘存资产数量的多与少,及其价值的增与减,账面资产总值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如有某个单位,总账上反映的固定资产是700多万,但明细账上的数相加却只有500万元,一查原因,是因为平时存在实物只入总账,不入明细的行为,或减少时,总帐和明细帐没有同增同减。导致帐面数无法反实物量。

(三)会计核算不及时。一些单位资产发生了增值、减值的变化,会计未及时进行财务处理,导致账物脱节,资产存量不清,甚至还有一部分单位建造的办公楼、教学楼,已使用多年,但该项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帐户中。对已不能使用而变卖或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及时进行帐务处理,造成帐实不符。如有一个学校,教学楼用了几年了,支出还挂在往来帐上,一直未办决算,资产没有真实的反映出来,这次清查,我们已要求他暂估入账。再如有一个单位有几个门面,还是按十几年前的价值入的帐,现在价格已上涨10倍,资产增值了,会计上却未做处理,账面数与实物脱节严重。

(四)有些单位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感不强,使会计法和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法规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等。也有一些单位领导重视不够,至使财务人员财务监管不能及时到位。如有某个单位,财务人员根本不做固定资产明细帐,这样的单位会计法自然落不到实处。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以2006年7月施行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为法律依据,制定执法细则,进行科学、严密的规范,使全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权责统一、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完善基础管理

主要包括建立以下制度:1、建立健全包括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登记、产权转让、资产报告和监督考核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章办事、规范资产管理行为。2、力争建立对资产的动态监测系统,以本次财产清查为契机,做到与采购部门相配合,对各单位的日常增减做出动态监测台帐。3、建立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使用和收益分配,结合部门预算、综合预算的编制、对非转经的收益纳入单位统一预算、统一管理。

(三)建立调剂制度,均等配置资源

本次财产清查显示,部门之间普遍存在占有资产不均的现象。有的单位占用资产过多以致资产闲置,而有的单位办公条件较差,办公设备陈旧满足不了办公的需要,通过建立闲置国有资产调剂市场,充分发挥管理国有资产的调配职能、调剂余缺、盘活存量,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通过调剂使财政资源配置日趋向合理法。

行政调研报告范文篇3

鉴于这次问卷投放的对象范围有限、填写人的文化层次、经历参差不齐且此次调查时间较仓促,所以从总体统计信息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一定完全准确、面面俱到,也可能因某些具体原因带有特定人、利益群体的主观因素,不是绝对客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区各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较突出集中的主要有:1、部份群众对某些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并不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主要是涉及对相对人利益影响较大的如行政收费问题,从问卷统计情况看4.6%的调查人认为税务部门不依法行政主要集中反映在征税过高上,9.6%的被调查人反映工商局不依法行政问题中有相当一部份也是反映工商乱收费问题,还有4.3%的被调查人反映卫生局不依法行政问题中有一些反映的是征收卫生费不合理的问题,国家税收、工商管理费及卫生费都是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说明行政部门对群众政务信息公开还不够,没有和群众进行很好的沟通;2、部份窗口单位或与群众直接接触较多的行政部门在热情服务、文明执法方面仍做得不够。9.6%被调查人反映的工商局不依法行政问题主要集中在工商局窗口岗位工作人员态度不好,过于冷漠甚至刁难前来办事人员,9%的被调查人反映行政执法局的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执法态度、手段不够文明甚至粗暴;3、部份行政主管部门对监管单位监管不力,使群众利益受到损害。4.6%的被调查人反映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幼儿园乱收费问题监管不力,4.3%反映卫生局不依法行政问题上也较多集中于对医院乱收费、乱开药监管不力上,2.3%反映民政部门对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监管不力,没有依法发放,1.3%反映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险金发放监管不到位,没有依法发放;4、个别部门存在滥用职权,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现象。有6.8%的被调查人反映公安机关主要是派出所和2.1%反映交警人员滥用职权,采取行政处罚、执行等强制措施中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没有充分履行保护公民人身、财产权利职责;5、对群众、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整治力度不够。0.85%的被调查人反映环保部门对油烟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整治不力,0.7%认为建设局对违章搭盖问题整治不到位,还有一些群众反映小区物业管理混乱问题、电信、有线电视乱收费及两桥收费问题。针对我区在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着重加强:

一、增加政务信息透明度、加强民意沟通。

根据这次调查问卷情况表明,有相当一部份群众对一些行政机关的行为并不能充分理解和支持,甚至抵触。同时,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空白的占了11.1%之多,除了在发放过程中动员工作做得不够的原因外,也反映了有些群众对政府机关仍存有不信任感或认为反映了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心态。通常来讲,“不了解导致不信任”,老百姓不知道官员在做什么事的时候,会倾向于认为他们没有做事或者没做好事。部份群众一方面不仅对于基层政府官员的行政风格和行政态度缺乏良好印象,另一方面对其行政行为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同,认为执法行为中的存在暗箱操作,这导致了不少基层群众对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作出负面评价。

依法行政的最终目的是执政为民,而衡量是否依法行政的最实在标准莫过于“群众是否高兴和满意这个指标”,“有了解才能有高支持率”,所以我区的各级行政机关要取得群众的支持理解,更好的开展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向群众公开各行政行为的法律政策依据、具体的办事程序,利用各种渠道特别是推行政府的电子政务公示依法应当公示的材料,对行政执法的每一部门、每一岗位、每一环节,及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之间的责任和衔接、协调,都具体清晰的加以规范,并将全部执法流程公示于社会,从而提高执法透明度,使行政执法人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始终处于上级、各部门、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促进政府和百姓实时沟通,从最基础的地方着手,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官员们正在做些什么,这些沟通是对提高行政机关依法开展各项行为的支持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比如听证会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民主决策机制,最近我市举行的几个关于轮渡渡船票改、征收垃圾处理费等几个影响较大的听证会,正是基于加强政府与群众进行充分事前沟通、尊重民意、提高政府行为透明度而采取的开明决策,因为事先征求了广大市民的意见,尽管可能在短期内对市民收益有一定影响,但群众负面意见的并不多,而“两桥收费”“幼儿园”学费调价未事先进行听证,相反的在这方面群众的反对意见就较多。显而易见在实施涉及这几个事项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的前者负面评价肯定会少于后者。

二、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落实文明执法。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直接面对的是相对人,群众办事需要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频繁接触,他们的行政风格和态度将会成为影响群众评价其工作表现的重要依据。这次调查表明,部份窗口单位如工商部门及与群众接触较多如公安、交警、城管等经常对相对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部门被反映态度不好或执法手段不文明,特别是城管人员被评价为执法手段粗暴。客观上说,造成这些反映的原因是多方面,在执法过程中,依法对当事人作出适当的行政处罚,必然会影响当事人的不正当利益,引起当事人的不满。这时如果执法人员的行为和态度出现了偏差,当事人就会借题发挥转移视线,妄图逃避处罚。就城管而言,一方面,部分城市无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城市整体利益的关系,法制观念淡薄,对生存现状有种种不满,当他们被处罚时,往往把城管执法人员当作发泄对象,采取过激行动,纠缠、围攻执法人员;另一面,市民对违反城管法规行为的认识仍停留在较浅层次上,一般对受处罚的违章者抱有同情心理,少数城管人员又确实有粗暴执法、以罚代管甚至违法执法等行为,在执法中,讲人情、拉关系、权钱交易等不良现象没有杜绝,执法行为的随意性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因此,当违章者无赖撒泼,阻挠执法时,围观群众在情绪上大都倾向于支持违章者,这就助长了违章者的抗法气焰,加之有居心不良者煽风点火,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并有可能酿成暴力抗法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妥善处理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关系,不管哪个行政部门代表的都是国家的权威,其一举一动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形象和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而城管执法面对的是社会弱势群体,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应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多一些克制和忍耐,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改变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把工作对象当作服务对象,过细地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提高执法的文明程度,真正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文明执法,它要求执法人员真诚地为人民服务,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仅从执法者的角度出发,也要从当局人的角度考虑,在依法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卑不亢、热情周到的精神风貌。执法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四个在先“:敬礼在先、礼貌用语在先、亮证在先、告知在先”,文明执法一方面可为执法人员提供了执法保障:在执法过程中,有少数当事人会失去理智,打骂执法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执法人员应对不法侵害合理避让,并留下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当事人打骂执法人员、妨碍公务的刑事责任,相反如果一时冲动,与当事人对骂对打,这就增加了追究当事人妨碍公务刑事责任的难度,更不能有力地保障自己的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文明执法能够赢得群众的好感,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很多执法过程往往都是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如果执法人员行为粗暴、态度蛮横,即使作出的处罚决定有理有据,也会引起当事人和围观群众的不满。只有坚持文明执法,向当事人和围观群众讲清楚违法事实、执法依据,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才能使当事人理屈词穷,使围观的群众理解并支持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执法人员态度和蔼,言辞礼貌,也会让当事人减少敌对情绪。文明从尊重中开始,只要尊重他人,公正执法,大多数人是能够知礼明理、服从处罚决定的。

三、加强行政监管、积极履行职责。

从这次调查情况反映看,有些群众反映的医院、学校乱收费、社保金、最低生活保障费没有按时或依法发放等问题似乎不是直接针对某个行政机关,但这些都是某一或几个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范围,是由相关主管部门消极不作为造成的。行政机关乃是由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需要而产生,就其本质而言,行政机关是通过管理而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而现实中,大部份行政机关都似乎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国家权威的象征,其更侧重的是对相对人管理、处罚,而常常忽视公众的利益所在,对其所主管的部门、行业单位疏于监管,由此经常造成公众利益受损。对于一些媒体披露的涉及社会公共与公众利益的事件,如“大头娃娃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劣质有毒豆腐事件”“铅超标绿茶事件”及“苏丹红一号”等,面对这些事件,民众的本能反应是,政府监管部门在干什么?新闻媒体披露了有关对不法商贩惩治查处的追踪报道,但却从没提到过相关主管部门的任何责任,主管部门此时只是伸张正义、打击犯罪的角色,难道其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或当时没有任何责任,消费者是弱势群体,只有相关主管部门才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人力物力去及时查处揭示这些违法行为,而现实中往往在发生了系列严重后果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而介入调查,而此时公众利益已经受损。对有关行政机关来说,不但要依法行政,还要及时行政,而如该“出手”时没有“出手”,或者事后“出手”,那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只能是一种行政不作为与消极行政的表现。

作为某个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履行职责,发挥其应有的行政监管职能作用,不仅要对相对人实施必要的管理,更要履行对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有关行业、部门的监管职责,努力维护公众利益:一是做好事先预防,要增强责任意识,认真依法履行行政审批职能。要严格审批手续,规范操作程序。在办理有关审批事项中,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审核上报的材料,除对其合法性、完整性、真实性进行依法严格审查外,还将相关信息在媒体和财政厅网站上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每个审批对象符合成立的条件。二是做好日常防范,要加强行业执业质量监督,及时查处不法行为。依法进行日常的行政监管,切实做好监督检查和处罚工作,严格依据行业执业规定开展检查工作,认真收集检查证据,依法作出处理处罚,提出整改建议,并跟踪处理处罚决定的落实情况,对严重的违法行为,除依法给予经济处理外,坚决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对于群众投诉的问题要认真对待,追踪调查,做到件件件有落实。三是做好保障工作,要增强行政监管人力、技术、资金投入。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专业队伍,要有一套完善的技术检测设备、要有充足资金保证,用于监管的项目必须专款专用,只有这些基础条件具备才能公正而又精确地检验出不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及时取得第一手证据,有效地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执法监督

这次调查结果还反映出了我区部份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还存在滥用职权,越权执法、执法不公、滥施处罚,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在社会上给行政执法工作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使得老百姓不愿相信法律和行政执法会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吏治”是根本,要维护、整肃社会秩序、经济秩序,首先要有一支过硬的行政管理队伍,要求执法人员做到廉洁奉公,公正执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问题。行政执法人员个人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是导致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犯法的最根本原因,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是解决公正执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要重视行政执法人员思想学习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执法为民的思想,认识自己手中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不允许用于谋取小团体利益和个人私利;同时要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业务工作水平,只有通过整顿规范行政执法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改善行政执法工作,才能保证行政执法行为合法有效,依法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老百姓也才能相信法律的权威和力量。二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的问题。为什么执法过程会发生那么多令老百姓不满意的行为呢,很重要原因是现行监督体制和主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监督难以到位,对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有力的惩罚措施。而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必须是全方位的:政府法制部门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认真履行复议职责,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要依法予以纠正;司法机关要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认真办理各类“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依法公正判决,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人大及常委会要切实对行政执法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借鉴西方质询制度的经验,定期召开监督委员会对执法机关的质询和答复,建立定期执法检查制度,监督各种行政执法活动,纠正违法行为,制约执法行为的随意性,维护执法权威;要完善举报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实行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对违法处罚行为的举报,同时要保证举报案件件件有落实。三是落实责任问题。要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评议考核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行政执法人员的评议考核档案,对严格执法、忠于职责、出色完成执法任务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对执法不严、执法犯法、徇私枉法者,进行严肃惩处,并将处理情况载入档案,晋级增资、提拔重用等都要与之挂钩。要落实错案追究制度,实行专人负责,出现错案,一追到底,决不姑息,该奖则奖,该罚则罚。

五、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重点整治、为民办实事。

这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些群众关注的、长期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仍没有得到确实解决,如社会环境脏、乱、差现象、医院乱收费、乱开药问题、学校、幼儿园乱收费、拖欠工人工资问题及低保、社保金的发放等等。随着我区城市建设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的出现和激化,新的热点、难点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对于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解决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而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牵涉的部门是多方多面,最终的解决仍要靠相关的职能部门确实履行职责。

当前我区各级行政机关开展依法行政要取得切实的成效就要着重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些热点难点根据各自所主管范围下大力气整治,确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卫生主管部门要下大力整治医院行纪、行风,制止乱收医院费、私下收受红包现象,严肃查处各种医疗事故,整肃医生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部门要针对群众反映的中小学校、幼儿园乱收费现象加强管理监督;社会劳动保障部门要重视维护外来工和下岗工人权益,着力解决拖欠民工工资及社会保险金的发放问题;民政部门要关注弱势群体利益,严格监督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工商、卫生部门要加大对食品安全卫生的查处、监管力度,及时查处和尽力杜绝对群众身体健康有害食品的生产,避免重大食品安全卫生事故的发生;环保部门要切实解决事关群众生活环境质量的问题,重点整治工业垃圾污染、噪音扰民、生活小区油烟污染等影响群众生活健康、反映较多的问题。

结束语:对行政机关提出依法行政的要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充分表明了国务院坚持依法行政的决心,而行政机关要做到执法为民,坚持依法行政,最终的问题还是解决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必须正确处理行政机关与人民群众、权力与法律的两个关系: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人民,行政机关是执行人民意志的机关,要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公正文明执法”,依法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行政权的行使,必须有法律授权并有法定依据,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要努力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法律意识方面的水平和修养,树立依法行政意识,使权力服从于法律。当前,依法行政尚处在初级阶段,行政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依法行政这一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还将任重道远。 题外话:随着我区城区规划建设的深化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各个开发地段都在进行征地拆迁工作,由此引发了一些村民、被拆迁户与拆迁公司、政府的利益冲突甚至矛盾激化问题,鉴于政府在这其中始终担负的特殊角色和牵涉问题的复杂性,本篇没有将其列入讨论范围,但在征地拆迁特别是强制拆迁过程中所涉及的依法行政问题仍是一个值得专门探讨的课题。

附:依法行政调查问卷情况统计汇总

一、问卷发放范围及回收情况:

1、基本情况:共发放2000份,回收1626份空白222份有统计信息的1404份,464份(33%)对具体部门提出具体意见。

2、具体问卷回收情况:

鹭江街道142份

鼓浪屿街道90份

梧村街道300份(空白:48份)

员当街道200份

嘉莲街道200份(空白:13份)

滨海街道200份(空白:53份)

莲前街道120份(空白:15份)

中华街道185份(空白:33份)

开元街道200份(空白:50份)

厦港街道189份(空白:10份)

二、调查问卷内容信息反馈

1、较集中反映的行政部门和具体问题:

认为以下行政机关存在不依法行政的人数、比例及具体反映问题:

工商局:135人9.6%主要反映在办理工商执照过程中没有履行一次告知义务、态度不够文明及乱收费问题

税务局:65人4.6%征税、乱收费问题

公安局:96人6.8%交警:30人2.1%主要反映滥用职权,采取行政处罚、执行等强制措施中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及没有充分履行保护公民人身、财产权利职责等问题

行政执法局:127人9%在执法过程中态度、手段不够文明问题

民政局:37人2.6%没有依法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费问题

教育局:65人4.6%对学校乱收费问题监管不力

卫生局:60人4.3%对医院乱收费、乱开药监管不力及乱收卫生费问题

人劳局:18人1.3%对社保中心没有依法发放社会保险金问题监管不力

环保局:12人0.85%对油烟、噪音扰民等问题整治不力

建设局:10人0.7%对违章搭盖问题整治不力

2、其他:

标准计量局:1

计生局:5

海关:1

公路稽征局:3

交通局:8

电信局:5

物价局:2

广电局:7

行政调研报告范文篇4

一、基本情况

镇共有46个行政村,总人口18147户55242人,2017年共有贫困人口1435户2891人,占总人口的5.2%,其中未脱贫人口780户1533人、已脱贫655户1358人。2017年未脱贫人口中60岁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有808人,占未脱贫总人数的53%;残疾人口246人,占未脱贫总人数的16%。

2017年底计划脱贫人数1330人,2018年初预计社会兜底人数203人。

2016年镇建成扶贫车间17座,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2017年新建扶贫车间5座。

镇共有5个扶贫项目,分别为。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我镇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根本没有集体经济,为“空壳村”,对贫困户救助无能为力。

(二)有的贫困户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三)有的贫困户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资金投入缺口大,俗话讲“救急难救贫”,短期的给予资金、物资救助,很难达到使他们脱贫的目的。

(四)很多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人口为留守老人,无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较弱,只能政府兜底。

(五)有些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是自己倍加努力,只是等政府救助,资金投入难以满足他们需求。“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时常存在。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深入产业扶贫,着力实施就业扶贫。围绕“一村一品”、“一户一案”、“一人一岗”发展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立足贫困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种养习惯,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培植龙头企业。对具有一定学历、有劳动能力、有一定技术技能、有创业愿望的贫困户、贫困群众,要深入开展创业培训,帮助选择创业项目,落实帮扶政策资金,提高创业就业成功率。

(二)以扶贫车间为依托,锻造扶贫产业带。下一步我镇着力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升级改建和5处新车间建设及项目入驻工作,分类分批打造成为“精品扶贫车间”。为实现小产业形成大品牌的产业格局,我镇将来对现有入驻加工项目进行梳理、调整。以现有服装加工产业为基础,着力打造两个服装加工产业带:以德商路沿线以现有服装加工项目随西、代垓、三合东三个扶贫车间来辐射带动正在建设的河东扶贫车间形成一个服装加工产业带、以能源大道沿线现有服装加工项目王坊扶贫车间来辐射带动正在建设的东张、大马、徐庄、王庄扶贫车间形成一个服装加工产业带。未来,两个产业带将有力推进我镇服装加工产业优势,推动我镇服装行业集约化、合作化、规模化发展,帮助参与劳动的贫困人口尽快全部脱贫,为全镇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

行政调研报告范文篇5

有限政府的理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发挥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利益的作用,而且要发挥分配资源、安排生产等作用。目前,这种全能政府的观念和做法依然存在,其结果是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而有些该管的事又没有管或没有管好,降低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同时也损害了个人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能力。行政许可法严格限制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规定了什么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什么事项不可以设定行政许可。这充分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和权力的行使应当是有限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作用是为市场竞争创造公平宽松的制度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服务,解决市场机制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的问题。对需要政府管理的事项,应在明确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和管理规则的前提下依法进行。

服务政府的理念。传统的行政理念是“政府中心主义”,它简单地将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对立起来,以为双方只是管制与服从的关系,习惯于“管”字当头,“罚”字殿后。事实上,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增进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行政许可法把便民、高效作为立法的重要原则之一,体现出浓重的亲民、便民色彩,要求政府不仅是管理的政府,更应该是服务的政府、便民的政府。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牢固树立“服务是政府的天职”、“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透明政府的理念。信息公开、透明正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的行为准则和目标。公开、透明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权力运作的主体、依据、程序是公开的;行政权力运作的过程是开放的,公众可以依法参与。如果政府权力的运作规则、方式乃至程序不为公众所知,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各种政策都是在神秘的氛围中出台的,那么政府与公众之间必将产生距离和隔膜,同时这种“暗箱操作”还将带来腐败问题。行政许可法将公开、透明问题由道德自律转变为法律强制,有利于保障公民对行政管理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严格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牢固树立公开、透明的理念,除了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与个人隐私外,行政管理应公开进行。法规政策要公开,行政行为要公开,行政信息要公开,救济渠道要公开。

行政调研报告范文篇6

一、备案的由来及法律规定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备案指向主管机关报告事由,存案以备查考。”从法律层面考查,备案涉及到两个主体:当事方和接受登记方。从当事方说,备案就是向有关部门报告,起告知作用;就接受方而言,备案就是保存有关资料,具有公示作用。就现行法律制度对备案问题的规定主要是,年国务院颁布的《法规、规章备案规定》(并于年由国务院修正),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都有关于备案的规定,但是,上述法律规定的备案主要针对的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备案程序,并不涉及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备案问题。此外,像《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等,虽然以专门法或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备案制度,但是这些“一事一法”的法律条文,并不能指导所有的行政备案行为,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备案问题还是会给行政机关带来许多困惑和难题。

二、备案的概念、种类与性质

有关备案的概念,学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关于备案概念的探讨,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观很多种关于备案概念的探讨,备案的概念大致包括两大方面:1、备案是指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下级行政机关或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行政管理行为后,将有关的信息予以登记,并以书面或电子行政公文等形式上报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备查,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内部行政行为。2、备案还包括行政相对人在事后用书面形式向行政机关提供有关信息情况予以登记备查,并间接对相对人产生法律效果的具有行政管理性质的外部行政行为。

就备案的种类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监督性备案,这种备案主要用于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是上级对下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审查备案,这是一种事前备案。下级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果没有按照规定报上级部门审核备案则属于无效文件。第二种是备查性备案,就是申请人向主管机关报告需要备案的事由、材料,主管机关将其存案以备查。现在,物价部门的备案就多属备查性质的备案。第三种是生效性备案,这种备案行为实际上已经变为审批行为。例如,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必须经房地产部门备案才能成立,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小区业主委员会若未取得房产管理局的备案证明,那么该业委会是不能正式运作的。这种情形就是典型的生效性备案,此备案行为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产生了实质影响的。

就备案制度的性质来说大致具有以下几点:1、从我国现有的专门法和行政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关于备案的相关规定可知,备案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具有审批或许可效力的信息收集型行政管理行为。对备案来说,无论申请方为行政相对人还是需要备案的行政机关,接受备案方均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据备案程序,行政机关往往就需要备案的事项、内容、方式、时间等条件予以规定,行政相对人只需要按备案要求提供信息或资料即可。可见,备案不具有创设权利的审批或许可性质,而是具有信息披露功能的行政管理行为,目的是方便行政机关的管理、监督和服务。2、备案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内部行政行为,如干部任用登记备案制,也可以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行政管理行为,如行政相对人申请注册商标使用合同备案等。至于备案是否是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在理论和实务界还难以界定清楚,目前主要是以行政法上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来判断其性质。主要是看该备案行为有没有给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质影响,以及该备案行为是否具备确定力、执行力等特征。因此,不对当事方权利、义务产生实质影响的备案就不具有法律概念的特征,当然也就不具有可诉性。比如合同备案行为,多数情况下并不具有鲜明的行政行为特征,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将其当作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来看待。另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在设立备案主体的同时,其实也设立了该主体的义务。按照义务的性质区分,可将其分为约束性义务和非约束性义务。带有约束性的义务,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而非约束性义务一般不会引起法律后果。那么,就备案行为来说,该行为有没有给行政相对人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也是判断其是否具有可诉性的依据之一。

通过对备案制度的产生、内涵、种类、性质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备案的规定较为原则化,其种类、性质等方面的属性还存在许多模糊之处,理论上的不清晰,必然会导致实际操作中的诸多困境。

三、行政备案的现实困境

“备案”是多数行政机关都具有的行政职能,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国家将原本属于审批、许可范畴的事项划归到备案当中,通过备案程序缩短了行政机关和相对人之间悬殊的社会地位,也体现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说明政府的管理正向着柔性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转变符合有限政府的法治理念,因此,行政备案制度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

但由于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备案作出一个明确的具有操作性的规定,这就导致行政机关在工作中无所适从。在实际操作中,若备案当事方为行政机关,则备案是一个内部行政行为,只具有监督备查作用;若当事方为行政相对人,则对接受备案登记方来说,尽管备案不是行政审批行为,但在性质上它已经演化为了行政管理行为,因而备案的结果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情况备案是否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仍值得探讨。物价部门由于工作内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其备案问题就更受到广泛的关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本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如今多数已成为市场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对于市场定价的商品价格或服务收费,现已基本放开,无须物价部门过多审批。问题关键就在于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因为所谓政府指导价,是指政府只是给出某类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一个价格幅度,由商家或者是交易的双方根据市场情况,在给出的幅度内自行制定价格。其实,从本质上说,政府指导价的商品或服务其价格还是由市场决定的,只不过出于对消费者权益的考虑政府才给出了一个指导的限度。应该说,交易的双方只要在指导限度内制定的价格都是合法有效的,但仍然是考虑到要保护交易中弱势的一方,法规、政策又规定,诸如,物业收费合同则必须到物价部门备案,从法律属性上看,这种备案属于事后备案的范畴,并不影响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本身的生效,它所起到的只是登记、备查的作用,是一种不具有约束力的备案。

然而,有些行政相对人,并不清楚备案的性质、种类,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往往会将物价部门的备案结论效力扩大化,将备案行为演化为审批行为,将此作为收费合理的重要依据。如此以来,就将出具备案结论的物价部门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因为如果其中一方当事人起诉物价部门,就现在的司法实践来看,法院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受理,这样物价部门就因为简单的备案结论而将自己卷入了司法程序之中,这也是价格主管部门乃至其他行政机关所最为困惑的问题所在。

四、解决备案困惑的法理梳理

就备案问题来看,要想解决该制度在现实中操作难的问题,就目前看来,不论是法律、政策还是规范性文件都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程序。因此,行政机关要想缓解在工作中遇到的备案矛盾,就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到物价部门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一)明确备案行为是法定化职责

首先,必须清楚,备案行为如果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那么备案就是物价部门的法定职责,如果物价部门没有承担起备案职责,没有给予行政相对人作出备案行为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物价部门就是行政不作为,物价部门当然要承担由不作为所引发的法律后果。

(二)具体分析个案中备案行为的法律效力

关于备案我们应当从备案本身的法理解释,具体立法的立法含义,以及行政机关在具体执法当中的认识等角度去综合分析在案件当中备案的效力。比如,如果这个备案是事前备案,而且如果行政相对人不备案,将会使之前的原因行为无效,那么这种备案就是带有审批性质的,这样的备案行为就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具有可诉性的。带有审批性的事前备案,因为对相对人或者第三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了影响,因此,它就是一种具有可诉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根据不同层面的备案区分不同的法律责任

由于“备案”在文字上、法条中都有很丰富的含义,不同的法律条文也赋予了它不同的约束力、法律效力、法律责任。因此,必须在不同的层面上分析备案的法律责任。1、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的强制性的备案,那么这种备案往往是一种能够产生法律效力的生前备案,这种备案是会引发法律责任的。2、备查性的备案,是一种较为弱势的备案行为,这种备案要依据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影响以及立法目的等方面去具体分析,目前争议较大的就是此类备案行为。如果只是单纯的监督、管理,比如物价部门对物业收费的合同备案,物价部门对这类就没有审查权,按照相关规定,仅仅是合同备案,那么这就是一种明显的备查行为,此时,物价部门没有审查权,就当然没有审批责任。

总之,行政机关行为的效力不是机关自己定的,而是要以法律规定的内容为基础。行政机关在履行备案职责时,也必须有明示的、完整的、公示的行政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备案行为的严肃性。

五、解决备案困惑的现实路径

针对现实中的备案问题,建议物价部门采用出具备案告知书的方式,以此避免行政相对人的扩大使用。

具体包括:1、在备案之前向当事人提供备案告知书,内容包括:(1)当事人申请备案时必须提供全面的书面材料,并且承诺所交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如果当事人提供的材料虚假、不全面,那么由此所引发的法律后果由当事人自行承担。(2)备案告知书中还应注明备案期限,若超过期限,当事人应重新备案。当事人未重新备案的,由此所引发的法律后果由当事人自行承担。(3)告知书中还应说明备案章只为备案所用,不做他用。此章代表的只是物价部门的备案行为,不表示任何其他效力。

2、建议物价部门制作专门的针对各种备案事项的备案专用章。比如,针对小区物业服务收费合同备案,就制作专门的物业收费合同备案专用章;针对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教育收费标准,就制作专门的教育收费备案专用章,如此,能更好地区分各类备案的具体作用和效力,也能较为有效地避免行政相对人随意衍生物价部门的备案行为。

行政调研报告范文篇7

一、问题表现及存在原因

(一)少数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这是目前行政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一是为政不廉,以权谋私。如即墨市建筑工程检测站检测员王XX、陈XX在任期间,利用工作之便,先后非法收受他人现金贿赂、购物卡,折价达2万余元。这些基层执法人员,把自己手中的权力当成捞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不给好处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二是服务态度差、工作效率低。有的行政执法人员态度冷淡、语言生硬,有时甚至故意刁难服务对象以至发生冲突;有的表面上也在履行工作职责,但行动迟缓、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此外,还有一些行政执法人员畏难怕硬,怕得罪人或自身懒惰而不能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二)有的部门大局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不高。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形式职权,部门之间推诿等靠。在现有体制下,有的政府部门存在职能交叉,一些公共事务多个部门都有职能管理;另有一些公共事务则需要多个部门互相配合才能管好。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服务意识差、大局观念不强的部门往往从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出发,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出现了推诿等靠现象。遇到问题,几个部门各执一词,都是言之凿凿,各有各的道理。二是机关内部监管不严,工作纪律和工作制度落实的不够。有的部门和单位虽然有比较健全的工作纪律和制度,但由于抓落实不够,形同虚设,对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致使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三)体制、机制、制度上的原因。

一是行政执法人员考核奖惩办法还不够科学,勤政和业绩在行政执法人员的报酬和晋升中的作用不明显,缺乏正面激励措施,有的部门的考核奖惩办法甚至还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如不能正确看待不作为乱作为和工作中的失误,对不作为乱作为过于宽容,对工作中的失误过于看重,在考核中往往以有无失误为主要标准。工作干得多失误也会多,一些行政执法人员担心出错,不敢大胆工作,遇事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无疑中助长了不作为乱作为行为。

二是责任追究力度不大,不能有效制止不作为乱作为。目前,一些行政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虽然损害了群众的利益,造成了群众与行政执法部门的矛盾,降低了行政执法部门的威信,但责任人是否受到惩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态度,领导拍了桌子,惩处就可能“从重从快”,否则就可能“下不为例”,从而傲长不作为行为乱作为的发生。

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影响了社会监督。我国约束公务人员履行工作职责的法律主要是《行政诉讼法》。目前,依据该法起诉行政不作为的范围很窄,只有不作为相对于公民个人直接权益时才能诉诸法律,当不作为相对的是公众利益时,法律则无能为力。也就是说,依照现有法律,目前个人尚不具备为公众利益起诉行政部门不作为的资格。

二、存在的危害及影响

行政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对社会具有多种危害和不良影响,目前看,以下几种危害比较突出。

一是浪费公共资源,降低社会效率。行政执法人员的各项费用由国家财政开支,部分行政执法人员“光拿钱、不干事”,本身就是公共财富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行政执法人员身负公共事务管理的重任,部分人员经常不作为,必然影响整个社会运行效率,造成多方面的资源浪费。我国行政机构屡次精简又复于臃肿,与部分公务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效率低下不无关系。每次精简人员后,因为效率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出现一些工作无人处理,迫使一些行政部门增加员额,再度膨胀,以致循环往复,形成怪圈。有些部门因机构减少,无法调人正式人员,便聘用临时人员。聘用人员工资没有来源,便利用行政职权乱收费。在一些部门甚至出现正式行政执法人员无所事事,工作基本依靠聘用人员的现象。

二是破坏社会公平,影响正常秩序。国家立法和行政的目的在于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使之趋于公平,从而保证社会运行有序和稳定。但行政执法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拒绝维护社会公平,使一部分人的违法侵权行为得不到制止,另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长时间的不平衡,必然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一些地方由于基层行政执法人员长期以种种借口拒绝正确履行职责,使一些本来很好解决的问题积成错综复杂的“死结”,致使群众多次越级上访、集体上访,有的导致矛盾激化,爆发恶性案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混淆是非观念,影响社会风气。一些行政执法人员长期不作为乱作为,使一些不法行为长期得不到制止,久而久之,必然混淆是非观念,结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虚假数字”、办事收受好处费等间题,相当一部分干部已经习以为常,以至于不想乱作为的人面对压力也不得不随波逐流。有些执法人员长期不作为乱作为,不仅是非观念淡忘了,自身的职责也记不清了,如四川某镇居民李某被歹徒勒索一案中,被指控不作为的公安局在法庭上与原告争辩时,竟然说“公安局凭什么要保护你?”.

四是败坏党和政府形象。行政执法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行使着国家赋予的权力。在群众眼中,他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他们不履行不正确自身职责,不为群众办事,不仅会败坏他们作为执法者的形象,而且必然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疏远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整治对策及建议

产生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的原因是多层次的,防治不作为乱作为也应当多策并举,比如要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严格管理等等,但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应当加强制度建设、抓好制度落实。

首先,应当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政系统内部的纠错机制。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之所以在一些部门广泛存在,关键在于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大部分不作为乱作为者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因此,应当根据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的特点,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由于相当一部分不作为乱作为涉及到国家赔偿,因此责任追究应当由不作为乱作为责任人承担必要的经济责任,既减少国家的损失,也有利于真正起到惩戒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调离原岗位或退休的责任人,经济惩处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并能真正体现“追究”的威慑力。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强化责任意识,有助于加强管理和互相督促,最终会在行政执法系统内部形成自动的纠错机制,把一些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纠正在起始状态。

其次,应当着眼于方便群众监督,完善法律法规。依据我国宪法,群众有行使监督的权利,行政诉讼法也对群众依法起诉行政部门做出了一些具体规定,但从整体上看,具体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够,群众对行政执法人员一些明显违法行为的监督,尚且步履艰难,有的要搭上几年时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和几乎倾家荡产的代价才能讨回个公道的“说法”,而对构不成违法行为的不作为乱作为,更是回天无力,大多数只能摇首唱叹,有的便把怨气记到党和政府的头上。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行政调研报告范文篇8

一、备案的由来及制度缺陷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备案指向主管机关报告事由,存案以备查考。”从法律层面考查,备案涉及到两个主体:当事方和接受登记方。从当事方说,备案就是向有关部门报告,起告知作用;就接受方而言,备案就是保存有关资料,具有公示作用。我国法律对于备案的规定主要有年国务院颁布的《法规、规章备案规定》(并于年由国务院修正),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都有关于备案的规定,上述法律规定的备案主要针对的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备案程序。此外,还有一些专门法和行政法也确立了备案制度。例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等。但是,现有法律、法规有关备案的规定仍然存在一些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

法律、法规没有对备案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导致备案的性质与效力不明。若备案当事方为行政机关,则备案是一个内部行政行为,只具有监督备查作用;若当事方为行政相对人,则对备案接受登记方来说,尽管备案不是审批行为,但在性质上它已经演化为行政管理行为,因而备案的结果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情况备案是否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仍值得探讨。

二、备案的概念、种类与性质

有关备案的概念,学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关于备案概念的探讨,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观很多种关于备案概念的探讨,备案的概念大致包括两大方面:1、备案是指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下级行政机关或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行政管理行为后,将有关的信息予以登记,并以书面或电子行政公文等形式上报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备查,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内部行政行为。2、备案还包括行政相对人在事后用书面形式向行政机关提供有关信息情况予以登记备查,并间接对相对人产生法律效果的具有行政管理性质的外部行政行为。

就备案的种类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监督性备案,这种备案主要用于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是上级对下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审查备案,这是一种事前备案。下级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果没有按照规定报上级部门审核备案则属于无效文件。第二种是备查性备案,就是申请人向主管机关报告需要备案的事由、材料,主管机关将其存案以备查。第三种是生效性备案,这种备案行为实际上已经变为审批行为。例如,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必须经房地产部门备案才能成立,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小区业主委员会若未取得房产管理局的备案证明,那么该业委会是不能正式运作的。这种情形就是典型的生效性备案,此备案行为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产生了实质影响的。

就备案制度的性质来说大致具有以下几点:1、从我国现有的专门法和行政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关于备案的相关规定可知,备案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具有审批或许可效力的信息收集型行政管理行为。对备案来说,无论申请方为行政相对人还是需要备案的行政机关,接受备案方均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据备案程序,行政机关往往就需要备案的事项、内容、方式、时间等条件予以规定,行政相对人只需要按备案要求提供信息或资料即可。可见,备案不具有创设权利的审批或许可性质,而是具有信息披露功能的行政管理行为,目的是方便行政机关的管理、监督和服务。2、备案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内部行政行为,如干部任用登记备案制,也可以是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行政管理行为,如行政相对人申请注册商标使用合同备案等。至于备案是否是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在理论和实务界还难以界定清楚,目前主要是以行政法上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来判断其性质。主要是看该备案行为有没有给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质影响,以及该备案行为是否具备确定力、执行力等特征。因此,不对当事方权利、义务产生实质影响的备案就不具有法律概念的特征,当然也就不具有可诉性。比如合同备案行为,多数情况下并不具有鲜明的行政行为特征,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将其当作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来看待。另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在设立备案主体的同时,其实也设立了该主体的义务。按照义务的性质区分,可将其分为约束性义务和非约束性义务。带有约束性的义务,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而非约束性义务一般不会引起法律后果。那么,就备案行为来说,该行为有没有给行政相对人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也是判断其是否具有可诉性的依据之一。

三、备案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备案与行政审批

所谓行政审批,目前在理论、实践方面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从字面上看,行政审批即行政审查、批准,是行政机关依据相对人的申请,经审查依法同意申请并授予申请人从事名下活动的资格或权利的一种行政行为。[1]由此可见,行政审批具有资源配置的作用,它除对直接申请的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产生实际影响外,还对间接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产生影响。行政主体一旦批准了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行政相对人便获得了从事批准活动的资格和权利。备案与行政审批的区别在于,备案主要是信息披露、信息公示和有案备查,而审批是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增减和资源的配置。

(二)备案与行政许可

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依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可见,行政许可是一种事前控制手段,其本质表现为审查、核实相对人是否具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资格和行使权利的条件,其依据来自于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章。备案往往是政府为了行政管理的需要,将不宜行政许可但必须管理的事项纳入备案制度,是一种事后监控手段。与行政许可不同的是,备案的依据除法律、法规、规章或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外,更多的是其他规范性文件,特别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一些决定与命令。

(三)备案与行政登记

所谓的登记是指法定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就其权利享有状态进行核准,并将该事实记录在册的行为。人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登记概念,即创设法律自由的构成性事实和证明特定主体拥有某种法律自由的证据性事实。第三种意义上的登记是指登记机关只要求如实登记有关信息并不设定特定标准的登记(如结婚登记中的健康证明等),这种登记具有披露信息的作用。[2]第一、二种登记分别被认为是许可式登记和确认式登记,第三种登记则被认为是备案式登记。备案式登记实际上就是备案,目的是便于信息披露和行政机关事后的行政监督和管理。

四、价格部门备案行为的法律属性

价格部门的备案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小区物业服务收费的合同备案。根据《市住宅物业分等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自签订物业服务合同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物业服务合同提交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价格主管部门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依该条款的规定可知,价格主管部门对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备案是一种服务合同文本的备案,应该属于备查性备案范畴,因为价格部门的备案并不影响合同本身的效力,也就是说,物业服务合同在申请备案之前已经生效。所以,这种备案行为是为了方便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那么,价格主管部门备案行为该如何定性,笔者认为在探讨这一问题前,必须要先区分清楚哪些行业属于政府定价,哪些是政府指导价,哪些是市场调节价。对于属由政府定价的备案行为就是比较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易引发纠纷的主要是政府指导价的行业收费,比如现今的小区物业服务收费就属此类。所以,在分析物价部门的法律地位、责任时不能“一刀切”,应以备案是否是价格生效的前提来划分具体的法律责任。对于市场调节价的收费项目,物价部门的备案仅仅起信息备查的作用,对该价格的确定行政机关不承担行政责任,不会产生直接的法律后果。因此,备案事项的性质决定备案的性质,行政机关备案行为的责任、性质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价格主管部门的备案有没有对协议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也是判断其是否属于可诉行政行为的重要标准。如果备案对当事人产生了实际影响,那么此行为在多数情况下就是一种外部的具体行政行为,很可能具有可诉性。反之,若价格部门的备案起到的只是登记以备查的作用,那么笔者认为这样的备案行为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并不具有可诉性。由于备案行为本身的效力也决定备案的性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将与物业有关的备案行为的性质简单化,由于目前物业服务合同的备案制度欠缺进一步的法律规定,所以就该行为的性质还是很难确定。而且与此备案有关的时间、原则、内容等还需逐步规范化。

综上所述,行政备案制度的内涵、性质十分复杂,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较原则化,致使行政机关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疑惑。价格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对备案制度进行深入探讨,既为提高自身行政执法水平,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制定备案细则提供参考。

五、结论

结合与会专家带有建设性的分析和建议,在我局同志的共同商讨下,初步拟定了物价部门的备案细则,现汇报如下,以供领导审阅。

(一)行政相对人在向物价部门申请合同备案之时必须首先填写

承诺书。承诺书内容包括:承诺自己所提供的备案材料合法、真实、有效,无任何弄虚作假行为。

因行政相对人提供虚假材料,所引发的法律责任由申请备案的行政相对人承担。

行政调研报告范文篇9

一、加大“一法三规”宣传力度,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和谐。

我市人口计生部门长期坚持通过开展计生宣传月活动,用宣传车、小册子、宣传资料、知识竞赛、文艺活动等形式对计划生育“一法三规”进行宣传,人口计生协会还开展了“百村千户学法用法树新风”活动,使“一法三规”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关于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切实加强依法行政促进社会和谐意见的实施意见》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为了规范人口计生部门依法行政,*市人口计生委于20*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人口计生系统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通知》,各县(市、区)计生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落实。多年来,*市保持无计划生育行政恶性案件的发生。特别是今年6月份省、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后,我市全面落实省人口计生工作会议精神,为确保今年人口计生责任目标的全面完成,加大工作力度,7-8月各县(市、区)相继开展计划生育集中宣传服务活动,全市的各项责任指标明显提高。至9月统计快报数据:当年独生子女领证率占一孩出生比例90.80%;长效节育措施到位率达到92.72%(比上半年85.79%明显提高),二女结扎到位率达到78.33%,当年二女结扎率59.36%(上半年38.19%),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达到64%(上半年为51.46%),集中宣传、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严格执法的过程中,市人口计生委未收到关于群众投诉计生部门不依法行政行为的信访举报件,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也是近年来对全市计生队伍开展“两个纪律”宣传教育的结果。

二、加强基层文明窗口建设,加强对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的督查。

两年来,我市人口计生部门始终把抓好文明窗口建设和政(村)务公开工作,作为抓好系统政风行风建设,预防乱收费、自觉接受群众对计生部门依法行政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规范基层计生办(所)文明窗口建设,*市人计生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窗口规范建设的通知》,将文明窗口建设要求和评比内容细化到项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结合现有的条件,进行完善和创新,努力使乡镇计生办(所)文明窗口建设有一个新面貌。工作布置后,市人口计生委加强了督查考评,注意把文明窗口建设的检查项目列入委领导下乡调研、计生工作大检查的督查内容。对监督台、监督举报电话、服务电话、服务承诺、群众办事一次性告知制度、免费办证和免费技术服务项目、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标准、以及技术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公开、人口计生群众工作纪律和检查考评工作纪律等有关计生内容的公开等逐项进行检查考评。对村级计生村务公开监督方面,加强了对计生法律法规宣传、计生管理事务的公开、计生奖扶资格确认公示的监督检查。通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计生系统干部普遍增强了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维护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的落实,促进基层计生干部文明执法水平的提高,促进基层计生文明窗口的建设,使群众能明明白白地接受优质的服务,自愿接受有偿服务。这次行政执法监察检查到的建阳市、建瓯市、武夷山市、政和县的乡镇计生办(所)都建立了环境整洁的办证大厅(或办证室),有便民服务卡。检查中也发现延平、邵武、顺昌、浦城、光泽、松溪的部分乡镇办(所)文明窗口建设相对滞后。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一些公开内容已过时;二是按照文明窗口建设考评标准检查,一些重要的公开项目或便民措施有缺项,如服务电话、监督举报电话、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免费服务项目等;三是有公示,但不能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不能长期坚持;四是放在群众看不到的地方或不醒目的位置,不利于群众监督。这次检查走访群众时没有听到在办证时有搭车收费、收押金及计生服务站有强行收费服务的反映。

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促进流动人口和农民工便民维权措施落实。

全国流动人口和农民工计划生育十项便民维权措施出台后,*市计生委在今年春节期间外出人口大量返乡之际及时转发到基层贯彻执行,并结合流动人口清理服务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各县(市、区)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将流入的农民工按当地农村计划生育对象同等待遇实行免费双查和技术服务,不断探索加强流动人口规范化管理和服务的新办法。全市乡镇计生县(市)集中开展了城区流动人口清查服务活动。建阳市创新了对流动人口实行“三图一化四服务”管理模式,针对解决近距离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创新实行流动人口分站管理模式,专门成立乡镇驻潭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站,由各乡镇计生办选派人员驻点城区,与街道共同参与近距离流动人口清查摸底、节育措施落实、查环查孕扫尾以及社会抚养费征收,8月份组织的城区流动人口计生专项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目前累计二女结扎率达80.10%,当年二女结扎率达71.01%。邵武市登记流动人口1781人,审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1671人,落实市外流动人口“四术”182例。政和县分别于6月和8月两次组织了流动人口大清查,入户清查3800多户,落实“四术”45例,并拘留妨碍计生行政执法1人。建瓯市结合城镇(居民)违法生育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了流动人口清理清查周活动,共清查流动人口3335人。为抓好流动人口信息平台的管理和反馈工作,市人口计生委派人到各县(市、区)检查指导流动人口信息平台的管理和反馈工作,浦城、建阳等县市流动人口信息平台信息反映较及时、准确率较高。为推进全市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市人口计生委及时总结建阳经验,于9月13日,由*市计生领导小组组织,石建华副书记、何三保副市长主持在建阳召开了有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计生工作检查现场会,推广建阳对流动人口实行“三图一化四服务”管理模式和近距离流动人口管理方法。这次检查将免费办理农村流出人员生育证明、农村计划生育对象(包括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免费技术服务作为检点,没有发现有违规收费问题。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各县(市、区)、各乡、镇的工作开展很不平衡,一些县(市、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的力度不大,有的在本市内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协调方面还没有形成一盘棋的管理合力。

四、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落实。

今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了计生工作奖励、奖扶、帮扶等利益导向机制,推动计生工作的开展。从今年起全面推行贡献奖励制度,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各县(市、区)在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时,由于严格执行“三榜公示”、复查、审核的程序,落实奖励扶助资料归档保存制度,严格实行“谁调查、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实现了三年来全市在落实奖励扶助制度方面达到了“三零”目标,即“零差错”、“零上访”、“零举报”的实现。这次在检查中,发现个别去年的贡献奖试点单位出现奖扶确认资格口径不统一问题,有的备档资料不全问题,都及时指出及时整改,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今年全市10个县(市、区)全面实行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政府买单。各县(市区)在积极落实法定奖励政策、奖励扶助制度、贡献奖励制度、免费技术服务,保障农村独生子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并落实各种计生优先优惠政策。如延平区有96个村确定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享受多分一人份额;邵武市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对农村计划生育一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孩子在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时减免书本费,减免费用50万元由市财政承担;武夷山市出台了《进一步实施五项计生优惠政策的意见》,建立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子女升学奖励分制度、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生家庭贡献奖励制度;建瓯市规范实施计生中考加分制度,新启动独生子女家庭伤残死亡扶助制度,对伤残家庭给予每月30元的补助,对死亡家庭给予一次性3000元的补助;建阳市12个部门出台了农村计生户优惠倾斜的具体措施,11名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子女享受到录取一中加2分的优惠,每个家庭免交择校费1.8万元;顺昌县实施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子女中考升学加3分的倾斜政策,548人享受中考加分,其中12人因加分顺利升入高中学习;浦城县全县19户农村二女结扎户和7户独生子女户子女考上大学受到县里的奖励;光泽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的若干意见》,加大对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的优惠政策;松溪县93名农村独女户和二女结扎户家庭女孩在中考中享受加分的优惠政策;政和县坚持每年安排50吨水泥,为十村百户二女结扎户房屋大厅铺设水泥地面,8户农村独女户女孩在中考中享受6分优惠政策。所有奖扶政策落实过程和结果都有公示,使优惠优先政策家喻户晓,公平、公正。这次检查走访的奖扶对象反映能及时足额领到奖扶金,各项政策的落实有在村公示栏中公示,对党的计生奖励优惠政策表示感激。但督查中也发现延平区、邵武市、建瓯市、顺昌县对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的法定奖励兑现有的不够及时。

五、规范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和管理,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经过多年培训,目前全市有683名计生执法干部有行政执法资格证,今年又组织187名参加全省统考,计生行政执法持证上岗的要求得到落实。今年我市加大了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执法力度。至9月全市当年应征社会抚养费2821.9万元,已征金额18*.88万元,征收到位率64%。建阳市、延平区、邵武市等成立了社会抚养费征收领导小组,以人口计生局和乡镇(街道)为主,协调法院、公安、国土资源、林业、工商等部门配合,县、乡、村互动,集中开展强制执行,大大提高了征收的到位率,当年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分别达89.76%、70.61%、70.77%;顺昌县于六、七月开展了集中清理社会抚养费拖欠征收工作,采取动员宣传、试点先行、集中力量、灵活政策、硬化责任等措施,全县征收到位金额320多万元,其中高阳乡就达100多万元,为全市解决社会抚养费征收拖欠问题提供了有益经验。这次检查到的乡镇,从抽查执法案卷检查了解,是有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调查取证的笔录,能按法定程序征收,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检查中也发现有2个县(市)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未按年度人均收入提高及时更新提高法定征收标准,有的征收法律文书不够规范、不够完整,检查时都及时指出,限期整改。

行政调研报告范文篇10

各种推诿的表现

(一)行政机关互相推诿的实例:

1.园林局与综合执法大队就“路边的绿地当作机动车停车场”该谁管相互推诿;

2.环卫局与防疫站就“灭鼠后死鼠的处理”相互推诿;

3.环保局与市容委就“马路上散发臭气的解决”互相推诿;

4.公安局与工商局就“取缔自行车非法交易市场”互相推诿;

……

(二)上下级行政机关互相推诿的实例:

1.区园林局与市园林局就“灵隐道拓宽改造后谁来种树”相互推诿;

2.教育局与教委就“天大南大职工第三代子女就近入学”相互推诿;……

(三)行政机关内设部门间相互推诿实例:

1.银行内各处就“禁止企事业单位多头开户,该由谁来管”相互推诿;

2.房管局内各处就“查询开发商售房信息谁来负责”相互推诿;……

(四)行政机关将责任索性推给百姓:

1.税务局就“某饭馆不给顾客有奖发票”的举报,不到现场调查处理,把查证责任推给顾客自己;

2.规划局、房管局就“建房、售房有无审批证件”推给购房者,要购房人在购房时自己来审查售房单位有无证件,以防受骗;……

带着从百姓中了解到的这些推诿,赴政府几个区、局、办作进一步了解,其中一位负责人的谈话很有代表性。他承认上述的那些事实是推诿,但认为反映到他们这儿的此类推诿很少。主要是存在一些看似推诿,又不完全是推诿的模糊事态。对此,我们要求解释时,回答是“很多百姓求助的事情被推诿,确实有着多种原因所致”———

其一,“市区政府部门分工较细。尽管百姓反映问题到一些部门自认为找的有针对性,但有些事要由政府几个局、委共同研究决定。碰到上述这些情况时,还是像被‘踢皮球’似地去问东问西,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其二,“政府各种保障机制政策不健全,存在一些‘盲点’、‘漏洞’,又苦于不能和百姓照实讲。真到百姓撞到这些‘盲点’、‘漏洞’时,又怕矛盾激化在自己眼前,要负责任,于是就好言安抚,或转移矛盾打发到别的单位去解决,结果自然成了推诿……”

其三,……

这样看来,百姓遇到的推诿也有着它的发展变化。在天津开始注重抓促进社会和谐的今天,百姓遇到的那些简单的左右推,上下推、内部推,甚至推给当事人的推诿有所减少;但随着改革涉及到深层次的矛盾,从而牵涉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如土地使用权、拆迁纠纷、司法不公等,推诿就衍生成复杂的“模糊事态”。我们认为,这种“模糊事态”的推诿,终究也是行政管理部门的推诿。因为,不管你能强调有多少客观原因、事情多难解决,这终究不是百姓的责任!因此,我们要谨防这些推诿的滋生做大。

造成推诿的各种原因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调查了解,我们诊断,上述推诿的形成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客观方面

1.要解决的总是牵到属地不清、临界不清、职能不清。

2.政策法规不健全,特别是行政救济、三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确实还有没覆盖到的漏洞。

3.行政管理机构的机制,尚有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社会的因素,即使想解决,考虑怕“越轨”而不管。

(二)主观方面

1.有利的都想做,麻烦的都想推。

2.怕在解决百姓问题的过程中花钱、负责任。

3.岗位职责单一,遇到的问题是综合性的,解决有难度。

(三)深层次方面

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的封建观念仍在作祟。一些单位的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仍只停留在嘴上,官场中惧上不惧下的恶劣风气蔓延,部分官员为了个人的仕途,对上司,尤其是顶头上司惟命是从,甚至违心讨好,而对百姓的疾苦,因为影响不到他的乌纱帽,也就置若罔闻了。

改进的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少行政管理机关对外办公室的墙上都张贴着《首问负责制》的规定,并有一些很有特色和效果的具体做法,我们认为,认真落实和进一步改进“首问负责制”对于改变一些单位和部门的推诿现象大有好处。现结合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我们对减少行政管理部门的推诿现象提出如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