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规章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8:58:16

文物规章制度

文物规章制度范文篇1

第一条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和合理利用的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中共**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省文化保护工程》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是指工程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或省文物局批准实施,并经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利用情况良好、管理规范,通过正式评估的、对相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项目。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省级以上(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申报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预选项目和正式项目的实施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省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各相关市、县(市、区)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第二章预选项目申报与实施管理

第五条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一般需通过预选项目的申报、遴选和实施,经验收、评估最终确认为正式项目。

未进入预选项目的已实施的其它文物保护项目,若符合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应具备的条件,亦可直接申报“**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第六条预选项目的选择,需满足以下条件:

(一)确需保护修缮的省级以上(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项目具有代表性和一定规模;

(三)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预计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或经济效益;

(四)文物所在地政府有实施保护项目的积极性,并落实相应的管理实施机构和资金。

第七条预选项目的申报由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市、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每年5月底之前提出,填写《**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预选项目申请表》。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审议、遴选,并于当年7月初评审认定,即作为“**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预选项目。

第八条被确定为预选项目的保护工程,依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制订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方案,按规定程序报批。预选项目(工程)施工实行招投标及施工监理,依据经批复的设计方案及施工技术设计进行施工。项目实施单位要制订、落实各项措施,严格管理。省文物局将视工程具体情况,组织或委托专家对工程施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检查。

第九条预选项目施工结束后由项目审批机关组织竣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将取消预选项目资格,作出相应处罚,问题严重者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处理。

第十条预选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尽快实施合理利用方案,在一年内产生初步的社会或经济效益。

第三章正式项目的条件及评选

第十条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申报、审批、施工、验收等应符合国家、省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项目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能做到合理、适度地利用,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或经济效益;

(四)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工作规范、有效,相关资料完备。

第十一条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在预选项目或直接申报的项目竣工验收后的一年内对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质量和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评估,入选者予以公示。通过评估的项目正式授予“**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称号。

第十二条为科学实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省文物局组织成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专家组主要职责:

(一)参与预选项目的遴选;

(二)专项经费补助讨论;

(三)预选项目修缮设计方案和合理利用方案的审查;

(四)预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五)预选项目验收和正式项目的评估确认。

第十三条省文物局将在全省范围内宣传、介绍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动全省文物保护工程质量和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十四条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项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补助范围包括:

1、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预选项目实施;

2、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专项奖励;

3、相关科研课题及工程报告出版。

宁波市及所辖市、县、区行政区域内的预选项目所需经费,根据国家计划单列市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预选项目补助经费分阶段拨付,其中预选项目名单确定后拨付30%,预选项目设计方案批复同意后拨付50%,工程竣工通过验收后拨付20%。

文物规章制度范文篇2

(一)、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文化市场、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版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做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

2、拟定文物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收藏单位等安全保卫督查工作。

3、查处涉及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发掘、文物经营活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违法行为。

4、查处涉及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音像、演出、美术品等方面的违法行为。

5、查处涉及出版物、计算机软件、印刷和复制等方面的违法行为。

6、查处涉及广播电视、电影等方面的违法行为。

7、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相关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及监督检查职能。

8、承担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能。

(二)、内设机构

1、办公室负责日常综合协调工作;负责人事、文秘、财务、统计、档案和保密等工作;研究拟定大队年度工作计划、总结和执法责任等制度并督促实施;负责综合性重大活动及重要会议的组织协调等工作;负责党务、政务、纪检和监察工作;承办提案和领导批件;负责信访和举报电话的受理工作;负责全县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宣传工作。负责对县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的评估、考核和管理等;负责开展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遗产、电影、出版行政处罚等方面的法律问题研究,制定监管办法并督促实施,开展法制培训;负责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查和听证工作;参与大队行政处罚案件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2、文化市场稽查队

监督管理违反营业性演出、美术品、音像、娱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查处音像制品出版、制作、流通中的违法行为;查处涉及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演出市场、电子游戏、电影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方面的违法经营活动;查处涉及广播电视设立、设施、制作、经营、传播等方面的违法行为;查处涉及出版物、计算机软件、印刷和复制等方面的违法行为;查处跨区域的文化市场违法案件;查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文化、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版权等违法行为;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文化市场违法犯罪案件;负责违法案件的移送工作。

文物规章制度范文篇3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排查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作,进一步推动文体系统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消防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排查范围和内容

(一)排查范围

全县文旅系统各单位及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文保单位,重点为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市场、古建筑等公众聚集场所。

(二)排查内容

1、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消防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建立及落实情况;

3、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教育培训情况;

4、应急预案的制定、演练和安全生产、消防设施的配备及维护情况;

5、事故隐患的排查、防范和治理工作。

三、时间安排

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要贯穿我县文物保护单位、大型文化活动、人员密集场所特别是网吧、KTV等娱乐场所、印刷企业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始终,与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和同步总结,并结合实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对组织开展。

(一)细化方案,自查自纠(2月28日前)

1、各文化经营单位、局下属事业单位要按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细化要求,强化措施,并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各文化经营单位、局下属事业单位要认真抓好组织发动工作,大力宣传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提高有关各方参与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消防安全的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自查自纠,针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及时整改到位。

(二)督促检查,全面推进(3月1日至10月31日)

1、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要加强文化市场隐患排查工作,突出“安全生产月”、暑期安全隐患排查为重点,治隐患、防事故。进一步强化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治理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措施,切实遏制重大事故发生。

2、博物馆及文管办要将文物消防安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安排部署。要强化监管指导,及时部署本辖区内消防检查和隐患整治活动。要按照《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规程(试行)》、《文物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要求,认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巡查。

3、各局下属单位要在本单位职责范围内加强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对行动过程灾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情况;配合6月全国“安全生产月”,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排查治理。

(三)深化治理,巩固成果(11月1日至12月31日)

1、针对第四季度工作特点,认真落实防火安全防范的各项措施,切实消除事故隐患。

2、各文化经营单位、局下属事业单位对隐患整改开展情况进行“回头看”,将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立长效机制,并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进行全面总结。各部门要将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总结于11月5日前报局办公室统一上报县安办。

四、工作职责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全面负责。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认真抓好落实。有关重点部门的主要职责分工:

(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要负责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单位等场所的安全生产治理行动。

(二)博物馆负责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生产治理活动。

(三)各部门要加强对职责范围内本行业易受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水、暴雪、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企业、单位和场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近年来发生较大以上事故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指导与监督。

(四)各类文旅系统经营企业要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加强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领导,重新调整充实文旅局安全生产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步骤、要求和保障措施;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采取有效措施,将安排部署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落实到每个岗位,并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文旅系统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要突出人员密集场所、文物保护单位及重点领域的重点企业,以及近年来事故多发的企业和单位,既要突出汛期、“十一”、第四季度等重点时段,以及重点部位、重要设施、关键装备和关键岗位,也要注意日常检查,兼顾其他作业场所和岗位,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全面深入开展治理行动,努力减少事故总量,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是安全专项整治的深化,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继续。通过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既要抓现场,反“三违”,治隐患,切实消除当前严重威胁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又要着力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和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建设,对每个企业安全状况摸清底数,按照A、B、C、D四个等级进行评估,分类指导,分类监管,推动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落实各项治本之策,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企业安全基础保障水平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要把安全生产治理行动与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结合起来,对重大隐患和问题,及时组织联合执法、专项执法和舆论曝光督促解决;与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三项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与实施安全生产许可、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日常监管监察等工作结合起来,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手段,统一部署,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务求实效。

(五)深入发动,群防群治。

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治理行动,紧紧依靠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组织职工全面细致地查找各种事故隐患,积极参加隐患治理,杜绝“三违”现象;要发挥行业协会等在安全检查、隐患治理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提高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的质量和水平。

文物规章制度范文篇4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1月10日,我局召开了全局工作会议,对开展全县文化文物旅游市场冬季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明确文化文物旅游行业整治工作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副局长具体负责,旅游股、文物股、执法大队等职能股室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二、扎实开展市场整治

为确保全县文化文物旅游市场冬季安全,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在全县范围内对辖区内文旅经营场所进行了拉网式执法检查。

一是以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及文物建筑、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众聚集场所为重点,加强冬季用火、用电、取暖等安全隐患排查,切实防范火灾事故发生。

二是对星级饭店等重要文化旅游场所单位内电路、电梯、燃气报警装置等设备使用管理安全隐患及消防设施设备的配置、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确保各类设施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对A级旅游景区的载客车辆、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维护保养等情况进行排查,特别是对景区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食品安全等进行重点检查,完善雨雪、冰冻、寒潮等极端天气防御应对预案,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管理,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四是对旅行社租用证照齐全的客运车辆、执行安全行车制度、签订规范化租车合同等情况进行检查。

五是加强对文化旅游在建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施工。同时,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督促各涉文旅单位及经营场所严格执行各项疫情防控指南,落细落实戴口罩、一米线、实名登记、扫码测温、引导分流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增加日常保洁,通风消毒频次。景区、图书馆、文化馆等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按最大承载量75%接待游客。上网服务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影院等接待消费者人数不超过核定数50%。

文物规章制度范文篇5

关键词: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档案是指各时期的统治机构委派专业人员对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有保存价值和传承意义的东西进行记录总结归纳、并对以后的社会发挥建设、指导或者警示的这样一种原始记录,理论上讲又可分为口碑档案和文字档案,当口碑档案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形成文字档案,这就是档案的由来。文字档案发展到我们商代,已初具规模。我国古代的档案,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现统一称作档案。文物档案和文物一样具有保藏的价值,是可以用于专业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通过从藏品档案中获得的各种信息,为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推进文物数据共享打好基础。为了提高藏品的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藏品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以信息化技术为切入点,做好藏品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博物馆的老账管员,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就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与同行分享,请大家教正。

一、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大发展的进程不断加速,我国社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数字社会,因此在藏品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提高了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文物藏品信息化势在必行,当前全国各大博物馆都在进行之中,藏品和信息化管理和传统和纸质档案管理有所不同,后者已有成熟的经验可循,而且还能做到有效保管,资料也不容易丢失,但前者信息化则在电脑上网络上操作,在保证信息安全的的前提下,则要建立必要的文物藏品档案信息数据库,国家一二级以上的文物藏品信息应保存在部级省级数据库内,并设立查阅权限,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信息丢失和篡改。如避暑山庄博物馆按照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的有关安排,从2007年开始,本馆对上万件的珍贵文物进行了影像和文本数据的藏品数据库信息采集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2008年底圆满完成了任务,建立了避暑山庄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库系统。推动了本馆藏品档案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纸质的原始档案和现代化的电子信息藏品档案在保证相互印证的前提下应该分开保管,其目的就是为了延长藏品的历史信息。这样做的好处不仅给藏品档案管理者对文物的检索与查询带来方便,也为研究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后,为了强化对一般文物的管理,本馆又自我加压,按照珍贵文物数据库数据信息采集标准与模式,开展了对一般文物的数据信息采集。到2013年底,共完成了五千余件一般文物数据库信息采集工作。上述工作对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为这部份已做过数据库的文物可以将数据转录在可移动文物普查新的记录系统里,当然转录过程也需要认真审核,也非常繁琐,但相较于重新普查,无疑还是减轻了不少工作量,避免了重复作业。基于此,本馆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就分成两个步骤:一是对已做过藏品数据库信息采集的藏品将其信息转录到此次普查的记录系统中;二是对未做过数据库信息采集的藏品重新普查。前者较易,后者尤难。难在未做过数据库信息采集的这部分藏品大部分为一般文物,还有标本与化石等类,因种种原因,很多还没有做过规范的整理,帐、档、卡建设也较薄弱。为此本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普查的方式方法。确定了帐物核对、访问知情人验证,务求准确,绝不轻率应付的原则,这也成为普查工作的主基调。此外工作方案还对进度安排、组织协调、人员分工、后勤保障、纪律要求等做了明确要求。所有工作都同意在方案的时候框架下进行。2012年至2016年避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高效优质并提前完成了普查任务,普查工作全面结束。经过避暑山庄博物馆全体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信息采集、审核、上报及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摸清了本馆藏品数量;完善藏品档案,新建了10049件(套)珍贵文物的藏品总登记帐,完成了全部21651件(套)的全部藏品的信息指标登记表和电子总账,形成了纸质与电子数据库相结合的藏品管理体系,使藏品的管理、查询、统计更加便捷,整体提升了本馆的藏品管理水平。藏品的信息指标登记表和电子总账,实现了藏品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健全了文物保护体系。2017年获得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单位。

二、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构想

1.藏品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总量不足,着重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微机管理人才的培养,藏品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具有业务能力又懂计算机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提高藏品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水平。2.完善藏品档案信息数据库,保障藏品信息的安全。建立藏品档案信息数据库体系,主要是把原始藏品信息和检索查阅分开。专业原始数据库,专注于录入文物藏品档案的原始数据为目的,基础性的集中管理、维护,支持微观的专业报表基础数据文件、中观的主题数据文件和宏观的综合数据报表文件的归档管理,提供接收、下载、导入导出、整理维护、加载更新等管理功能。而专业工作数据库,支持跨专业、跨部门的综合数据共享查询。专业工作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文物藏品档案的利用者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查阅所需要的有关文物藏品档案的信息,极大地方便文物藏品档案的利用者,同时,推动和加快了文物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程。3.不论是藏品档案软件还是计算机等硬件基础设备上都需。要加大资金上的投入力度,才能把藏品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做好。

三、加快制定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藏品档案的分级管理

《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和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档案。”;《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中还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向社会开放,应当符合国家文物局规定的条件,并根据其级别,报经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加快制定有关藏品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藏品档案的分级管理,把本单位、省级、部级文物行政部门和社会公众开放的共享的信息内容区分开,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确保文物藏品档案的信息的安全。总之,藏品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当前信息社会对博物馆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博物馆进入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一座博物馆要现代化,它的藏品管理和藏品档案的管理也要现代化,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传统模式管理下的博物馆要步入现代化,我们还要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熟悉网络操作的专业人员缺乏问题,再如海量的藏品历史信息的收集问题,再比如博物馆到社会征求文物和口碑资料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彻底解决之下,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健全藏品信息化管理框架,为提升藏品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6-8.

[2]文物藏品档案规范(WW/T0020—2008)[M].北京:国家文物局,2009年2月.

[3]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字[1986]第70号)[M]北京,1986.

[4]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M]北京,国家文物局编著,群众出版社,1992年10.

[5]承德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资料汇编.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M]北京,2017.

文物规章制度范文篇6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的通知》(辽政发〔20*〕26号)精神,为全面掌握我市境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构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体系,市政府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任务

对我市境内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对现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街区、村镇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复查、登记,形成完备的档案资料。

二、时间安排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此次普查从20*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年9月30日。20*年4月至9月为普查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动员、确立技术标准和规范、配置普查专用设备、开展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20*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为全面普查阶段,主要任务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普查工作组开展全覆盖、不间断的文物调查发现和核查登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普查整理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组织普查成果验收、开展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管的沈阳市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文物普查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文物)局,负责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具体实施。各区、县(市)要建立相应的文物普查领导机构,抽调专门人员,组建普查工作组,组织实施本辖区的文物普查工作。

四、经费安排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规定,全市文物普查所需经费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和区、县(市)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各区、(县)市政府要帮助普查机构落实办公场地,配备普查车辆及数据处理等各类设备器材。

五、具体要求

(一)制定方案。市和区、县(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分别制定具体的普查工作方案,按计划组织实施。

(二)加强培训。市文化(文物)局负责协调各区、县(市)文物普查队伍统一参加省举办的普查培训,在此基础上,采取以查代训、实地采样、记录示范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开展基层普查人员的技术培训,统一普查技术标准,丰富普查知识技能。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及文物保护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三)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文物普查的重大意义和有关要求,开设专题栏目对文物普查进行专题报道。重视发挥业余文物保护员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文物普查的热情,在全市开展一次名城历史底蕴和遗产文物价值的认知和教育,营造文物普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多方配合。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建设、房产、交通部门要负责提供涉及文物的有关房产、道路等档案资料;国土规划部门要负责提供涉及文物的土地利用规划、地形地貌测绘和建设规划图纸;统计部门要负责做好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的分析、管理和工作;民政、民族宗教、农业等部门和驻沈部队要配合做好革命文物、民族宗教文物、古村落等各类文物的专题调查。

全市使用和管理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位和个人,要积极配合普查机构及时准确地填报普查信息。

文物规章制度范文篇7

[提要]在我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各界认识不一。作者从分析文物对我国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入手,认为发展旅游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但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作用。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以发展旅游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和用的完美结合。最后,作者从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对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此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然而,现代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兴起和生机勃勃的旅游业的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级旅游大国进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对我们这个文物大国和未来的旅游大国来说,具有丰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西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但它却能吸引络绎不绝的国际国内旅游者,成为我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几张王脾: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定都时间最长,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号称十朝古都;是我国文物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上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可以说,文物古迹是西安市旅游业的生命。北京市无论在接待国际游客,还是接待国内游客方面,都高居全国榜首,这除与它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的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这种特殊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4.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要达到如此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文物规章制度范文篇8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9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的通知》(辽政发〔*〕26号)精神,为全面掌握我市境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构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体系,市政府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任务

对我市境内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对现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街区、村镇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复查、登记,形成完备的档案资料。

二、时间安排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此次普查从*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年9月30日。*年4月至9月为普查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动员、确立技术标准和规范、配置普查专用设备、开展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为全面普查阶段,主要任务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普查工作组开展全覆盖、不间断的文物调查发现和核查登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普查整理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组织普查成果验收、开展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管的*市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文物普查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文物)局,负责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具体实施。各区、县(市)要建立相应的文物普查领导机构,抽调专门人员,组建普查工作组,组织实施本辖区的文物普查工作。

四、经费安排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规定,全市文物普查所需经费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和区、县(市)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各区、(县)市政府要帮助普查机构落实办公场地,配备普查车辆及数据处理等各类设备器材。

五、具体要求

(一)制定方案。市和区、县(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分别制定具体的普查工作方案,按计划组织实施。

(二)加强培训。市文化(文物)局负责协调各区、县(市)文物普查队伍统一参加省举办的普查培训,在此基础上,采取以查代训、实地采样、记录示范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开展基层普查人员的技术培训,统一普查技术标准,丰富普查知识技能。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及文物保护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三)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文物普查的重大意义和有关要求,开设专题栏目对文物普查进行专题报道。重视发挥业余文物保护员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文物普查的热情,在全市开展一次名城历史底蕴和遗产文物价值的认知和教育,营造文物普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多方配合。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建设、房产、交通部门要负责提供涉及文物的有关房产、道路等档案资料;国土规划部门要负责提供涉及文物的土地利用规划、地形地貌测绘和建设规划图纸;统计部门要负责做好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的分析、管理和工作;民政、民族宗教、农业等部门和驻沈部队要配合做好革命文物、民族宗教文物、古村落等各类文物的专题调查。

全市使用和管理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位和个人,要积极配合普查机构及时准确地填报普查信息。

(五)严明纪律。普查机构要建立文物普查的有关规章制度,重点加强人员、文物标本和数据资料的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从制度上确保文物普查的顺利进行。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可靠。要认真处理好新闻宣传和普查成果保密与的关系,市和区、县(市)普查领导小组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时向社会公开普查最新消息,并严格控制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随意普查成果或提供新闻线索,确保文物安全。

(六)汇总验收。全市文物普查工作于2010年1月1日零时准点进入普查综合整理阶段。各区、县(市)要建立本区域的文物普查档案,编制普查报告,公布其辖区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在认真筛选、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核定公布一批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街区、名镇古村。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全市的文物普查工作组织验收,编写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总报告,绘制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的电子地图,建立全市比较完备的“点、线、片、面”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信息数据库。

文物规章制度范文篇9

为切实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国发〔20*〕9号文件精神认真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结合*市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查范围和内容

此次文物普查遵循“有文必查、应保尽保”的原则,突出“资源”和“整体保护”的目标理念。普查范围为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上、地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知文物点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普查工作采取一般调查、专题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文物本体信息和背景信息相结合,传统调查方法和新技术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近年来*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扩大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区分地域类型与时代特色,认真做好近现代优秀建筑、工商业建筑、传统民居、文化景观、乡土建筑、老字号、泉池泉群等新型文物的专题调查,加强内河湖泊、*等容易遗漏和普查难度较大区域的工作力度。对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总体按照宜宽不宜紧的原则。

二、普查时间安排

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普查时间从20*年*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普查标准时点为20*年*月*日。普查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

(一)普查准备阶段(20*年*月之前)。组织动员、开展培训、学习掌握技术标准和规范、配置普查专用设备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全面普查阶段(20*年*月至2009年12月)。以县(市)区、高新区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调查,所获取的信息数据资料要做到真实、完整、科学、规范。市文化部门要抽调骨干力量充实到县(市)区、高新区,指导帮助其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普查信息精确度和工作效率。

(三)资料汇总整理阶段(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整理、汇总普查资料,建立文物普查档案,编制普查报告,组织普查成果验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名镇名村,开展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等,并将普查结果上报省政府。

三、普查的组织实施

为加强对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全市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负责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具体实施。各县(市)区、高新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文物普查领导机构,抽调骨干力量组建文物普查工作组,制定具体方案,做好本辖区文物普查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此次普查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积极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和技术支持,配合文化、文物部门做好普查工作。全市文物普查所需经费由市和县(市)区、高新区两级财政分别承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要加强对普查经费的管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禁截留挪用普查经费。

四、工作要求

(一)广泛宣传。文物普查涉及面广、任务重、工作难度大,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深入宣传文物普查的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普查活动。重视发挥基层业余文物保护组织、业余文物保护员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文物普查的热情。以本次普查为契机,在广大群众中进行一次文物保护教育和文物知识普及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培训。在组织参加省统一培训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对基层普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丰富普查知识技能。市文化部门充分发挥市考古研究所、市博物馆的业务骨干作用,加强对各县(市)区、高新区普查人员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可以采取小范围试点、以查代训、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先在1个县(市)、区集中开展普查工作,解决普查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为下一步全面开展普查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普查的时效性、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等。

(三)严明纪律。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对普查人员、文物标本和数据资料的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从制度上确保文物普查的顺利进行。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可靠。严格妥善保管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严格控制工作人员随意普查成果或新闻线索,确保文物安全。经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各县(市)区、高新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以定时向社会公开普查最新消息,重要普查消息由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

文物规章制度范文篇10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文广新系统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做好带头学习的表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要充分发挥市乡村“两馆一站一室”的阵地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把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不断引向深入。要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工作实效衡量学习成效,切实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促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转化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着力谋划优化文化发展思路。根据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长期发展路线图,提出近期行动计划,真正把十八大做出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具体举措。特别是立足于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持久动力。

(三)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着力打造一批反映时代特征、特色、艺术性和观赏性相一致、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围绕“十艺节”组织开展文艺汇演、公益性文化展览、“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在全市掀起文艺创作演出新高潮。

二、着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示范行动

(一)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进一步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成果,积极开展相关制度设计研究,并形成一整套具有示范价值的研究成果,确保顺利通过文化部对该项目的验收。积极配合争创首届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要认真对照标准,高质量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注重细节、精心准备现场,圆满完成创建迎检。要对照新颁布《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文件精神,指导公共图书馆明确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方向,结合全国第五次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积极争创国家一级馆。

(二)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完善功能、加强管理,使全市人民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进市书画艺术馆建设,进一步营造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继续推进文化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按照责任分工和倒排工期时限,督促施工进度,保障施工质量。同时,要同步开展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内部功能装修设计施工,确保4月份完成装修设计,5月份装修施工队伍进场施工。继续探索图书馆馆外流动服务点建设,年内建成10个图书流动站。按照构建城区10分钟文化活动圈和农村2公里文化服务圈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村、社区文化大院(中心∕广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重点建设基层文化小广场,保证年内全市基本实现文化大院“村村有”和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

(三)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基层文化设施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推进文化设施由硬件建设向软件科学管理使用转化,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发挥基层文化载体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服务力度,增加新型服务项目,增设服务窗口,改善服务条件,提高免费开放水平,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做好市文化馆新建馆舍管理运行,坚持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创新运行机制,有效整合资源,积极探索融合化、综合性、共享型的市级文化阵地管理新模式。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打造10个示范文化大院、10个示范农家书屋、10个示范文化广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建设为主向建、管、用并重转变,努力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质量和效益,确保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能力。

三、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活动普惠行动

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广泛开展行业性、区域性、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以送戏、送书、送电影、送展览等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四进”工程。继续组织全民读书月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引导市民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为文化强市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继续举办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消夏广场文艺演出、社区文艺汇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完成每月每村放映一场公益电影任务。组织好农民文化节,通过村村演出,管区、镇街、全市层层汇演,最大限度的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加强活动的创新策划和组织管理,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继续办好桃花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农民文化节等重大品牌文化活动,擦亮“文化”城市名片。积极开展示范文化团队和示范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按照“一镇多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鼓励每个镇街做强一支群众文化团队,做优一项文化活动品牌。年内培植10支示范性文化队伍,打造10个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着力培育一批优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文化活动品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

四、着力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一)做好博物馆建设工作。要按照主体建设进度,做好博物馆展陈大纲的编制,提前开展博物馆文物征集、人员培训等工作,通过调拨、征集和争取上级文物收藏部门支持等途径,把能够代表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的文物征集到博物馆中,进行合理有效的复制和修复,确保博物馆展陈文物的需求。

(二)启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成立普查机构、编制普查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召开启动会议、举办普查培训、开展普查宣传等,启动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我市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本体特征、人文信息和保存情况,总体评价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建立、完善国有可移动文物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为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

(三)做好文物保护。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尽快研究梳理“三普”工作成果,将普查成果融入日常保护管理工作,把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遗存公布或申请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快我市藏品管理的数字化进程,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抢修和维修工作,提高完好率和利用率。重点对晒书城、东向北阁等文物古建筑进行维修。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田野文物的安全监控工作,加大安全巡查、检查力度,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四)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名录体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以及传习场所建设,积极组织挑选优秀“非遗”项目节目参加各级展演活动。注重三圣文化、桃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增强市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着力推进市场管理服务优化行动

(一)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认真落实行政服务新要求,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强化窗口功能,所有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实行项目受理、审批、发证一站式窗口服务。推行个性化服务,对市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大项目的审批,实行全程服务、指定专人领办、积极争取政策。全面实行审批限时办结制、网络办理制、预约服务制和上门服务制,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工作流程,促进审批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和公众服务。

(二)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认真处理上级交办及社会举报的违法案件。扎实做好网吧“单转连”工作,全面实现我市网络文化市场连锁经营。强化卫星电视管理,加强属地管理,开展网吧综合整治和“扫黄打非”工作,坚持“零点断网”督察制度,巩固网吧整治成果。加强版权登记管理和版权保护工作,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三)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创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体制,明确文化市场管理责任主体、法律地位和职能范围。完善业务工作、岗位责任、协调协作、信息通报、绩效考评等各项制度,不断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业务培训和技能比赛,建立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加快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中心建设,健全文化市场办公办案、动态监管、基础数据库三大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体系,提升全市文化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水平。

六、着力推进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行动

(一)加强业务培训。以提升素质、提高能力为重点,在全系统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竞赛,大力提升系统文化创新、网络建设、事业发展和行政服务能力。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理念,突出文化名人和文化能人的培养。继续推进公共文化志愿者服务递进培养工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加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训力度,积极探索加强文化志愿者、文化辅导员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做好业余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挖掘,拓宽培训途径和内容,提升文化队伍水平和档次,指导文化爱好者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使其在组织、引导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