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精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4:12:16

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范文篇1

[关键词]办馆精神;敬业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11~前8世纪,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商、周王朝,已有担任文化事务的史官和宗教事务的卜、贞人。他们把占卜时间、占卜者姓名、占卜的结果等卜辞刻于甲骨上,形成早期的文献。《尚书》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这些记录史事的典册,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这些管理典册的人,大概就可以称为最早的“图书馆人”吧?我国的图书馆史,从最早的管理典册,经过“藏书楼”,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图书馆”一词。有了“图书馆”一词,才有近现代的图书馆,直到今天数字化的网络时代,“一键通天下”。有了图书馆,才有研究、论述图书馆功能、作用等的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图书馆学家马丁·施莱廷格(MartinSchrettinger,1772—1851年)于1807年提出的。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图书馆学已产生了普通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图书馆经济学、读者心理学、图书馆管理学等众多的分支,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有了图书馆学,才产生了体现图书馆学理论精髓的图书馆精神。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近代图书馆学理论精神最伟大的奠基人与实践者——爱德华兹。出身贫困的爱德华兹毕生为近代公共图书馆的理想奋斗,他的一份报告为英国下院通过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公共图书馆法奠定了基础,他也因此被誉为公共图书馆运动精神之父。到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更把图书馆学的理论精髓一图书馆精神,加以立法条约化,成为各国各公共图书馆必须遵守的约法。图书馆精神从此有了举世公认的世界标准。

什么是精神?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良心等等。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精神,有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企业精神、行业精神等等。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是图书馆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风尚,它是由图书馆领导决策层倡导,用形象生动、感召力强、催人奋进、简练易记的文字概括起来的一个图书馆的群体意识。它是图书馆馆员的政治态度、精神风貌、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等各种群体的表现,是将图书馆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目标上去。其主要内容包括:办馆方向的办馆精神;提高工作效益的敬业精神;推动图书馆事业前进的学习精神;图书馆工作灵魂的创新精神等等,是图书馆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

图书馆精神作为一种群体共识的准则,对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具有精神激励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思想熏染功能、人心凝聚功能、意志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人对图书馆事业的人文理想的一种认同。图书馆精神能指引图书馆人科学地发展图书馆事业,敢于维护自己的职业尊严、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激励图书馆人为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它是图书馆立身之本、职业之魂,是图书馆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21世纪,面对改革开放大潮,面对数字化的网络时代,怎样来建设我国的当代图书馆精神呢?笔者认为:应该以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为标准,因为我国是这个《宣言》的签字国,有义务遵守《宣言》的各项规定条款。从办馆精神、敬业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四个方面,来建设我国当代图书馆精神。这样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称为中国21世纪当代图书馆精神!

(一)办馆精神就是办馆方向

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说:“自由、繁荣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人类根本价值的体现。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智者在社会中行使民主权利和发挥积极作用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人们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馆藏资料和图书馆服务不应受到任何意识形态、政治或宗教审查制度的影响,也不应屈服于商业压力。”这就是“自由,民主,开放,共享”原则。这和图书馆的职能也是一致的。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包括: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开发信息资源的职能,参与社会教育的职能,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等,都贯穿着“自由,民主,开放,共享”理念。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和“自由,民主,开放,共享”理念也是一致的。这也证明: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所规定的条款,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因此,办馆精神就是要把公共图书馆办成“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库”。这是公共图书馆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的办馆方向。图书馆所有的功能布局,应以方便读者为原则,所有的服务应在和谐中进行,在图书馆的硬软件建设、资源管理、人员培训、服务规范、制度立法、技术设施等等,都要坚守“自由,民主,开放,共享”的方向。和平和发展,是当前世界形势的主流。市场竞争是当前世界的主要态势。因此,办馆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占据竞争的主动权,在各项标准上,要力争领先!(二)敬业精神就是提高效益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举办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上自领导,下至每个图书馆成员,都必须牢牢树立敬业精神。我国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敬业精神的高低,就集中表现在资源利用的效益上。我们惯常的思路是:一提到敬业精神,就滑到服务态度的好坏上。读者表扬了,就是服务态度好;读者批评了,就是服务态度坏。服务态度固然是敬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服务是一门科学,属“功能科学”。但只停留在服务态度,是只看到表象,没抓到本质;只抓到了皮毛,没抓住要害。图书馆人的敬业精神,绝不止是服务态度一项。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成败只表现在成果上。图书馆人的敬业精神应表现在资源利用率上,也就是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上。据统计,我国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只有50%左右,而国外一般都是100%~200%。差距多么悬殊啊!图书馆人的敬业精神的好坏高低,只能用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来衡量。要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除了服务态度外,还包括图书馆的硬软件建设、制度建设、技术建设、思维创新等等。就是说,对“敬业精神”一词,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感性思维上,而是应上升到理性思维。

(三)学习精神是图书馆事业前进的动力

在21世纪的当代,图书馆人的学习精神,就是要和世界接轨,集中表现在与时俱进,使图书馆事业达到世界公认的先进标准。和世界接轨,就是要和世界上的先进事物接轨。要和世界上的先进事物接轨,最根本、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我们的观念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则集中表现在思维创新,跟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公共图书馆宣言》说:“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习。在学习上,图书馆人守着最丰富的知识资源库。在这一点上,图书馆人可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着最便利的条件。图书馆应该成为“生产”各种“自学成才”专家的最佳“生产基地”。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图书馆人的学习精神,首先必须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不仅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且要旧为新用、新为现用。谁守着旧思维、旧观念,谁就必定落后。那就不是时代的“助力”,而是时代的“阻力”;不是图书馆前进的“火车头”,而是图书馆的“拖车”。知识,经济学叫“资本”,没有资本哪儿来的利润?还何从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达到世界公认的标准?21世纪是网络时代,“一键通天下”。到2003年底统计,我国有网络用户八千万户。八千万户,没有任何一家图书馆,有这么多上门读者。图书馆人的学习精神,必须要学习、熟练掌握数字技术。不仅要为上门读者服务,更要为不见面、不上门的读者服务;不仅用本馆的馆藏资源为读者服务,而且要用世界上已有的所有馆藏资源为读者服务。《公共图书馆宣言》在“拨款、立法和网络”大项中说:“为保证全国图书馆的协调和合作,必须立法并制定战略计划,来确定并建设同一服务标准的全国图书馆网络。公共图书馆的网络设计必须考虑到与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以及大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关系。”网络就是图书馆人在2l世纪,与时俱进,满足各方读者需要最好工具。也是图书馆人在21世纪学习精神的首要追求。

(四)创新精神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宣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坚信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图书馆事业,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凝聚着时代的文化精华。发展图书馆事业必须要创新。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以创新促发展,这是公共图书馆生存价值的重要体现。从广义上说,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指导新实践、求得新发展的过程。从狭义上也可以这么理解,创新就是利用现有知识,对其进行发展,利用新思路,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而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努力,同样需要精神的创新,让人尽力摆脱外在于自己的并对自己产生束缚的东西,得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使人成为主体的人。对图书馆来说,创新意味着对自身控制的各种资源不断地进行调整、设计、利用与发展。图书馆创新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它应具有全过程、全员性和新颖性等特性。

图书馆存在着其他信息行业主要是IT行业对其发出的巨大冲击,一不小心完全可能被取代。好在它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巨大的现实社会价值以及文献信息的极大累积性,这是其他信息行业主要是数字化信息行业一下子还不大可能取而代之的原因。但今后会不会取代?不创新自己就有可能被取代。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图书馆要适应时展才能生存,要适应变化万千的时代就必须创新。变化的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了数字化技术、有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技术。图书馆结合这些特点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创新最多只有一些数量的变化,不会有图书馆的根本变革。因此,图书馆要做好新的工作,必须要有竞争意识。竞争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图书馆的竞争就是既要有效地发挥自己独具的优势,又要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实现自我优化,做到超前、独特、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脱颖而出。通过竞争手段求得社会认可、关注、重视,赢得发展。图书馆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在观念上创新、在体制上创新、在工作方式上创新、在服务手段上创新,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适应2l世纪创新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精神范文篇2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图书馆精神/懂书/爱书

【正文】

1懂书爱书——图书馆精神的核心

什么是图书馆精神,近几年图书馆学界已经讨论得沸沸扬扬,但如果到图书馆做一调查,却是鲜有人能准确予以回答的。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图书馆学研究之不切合实际。因“图书馆精神”含有“精神”之所在,我们又常说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故作为一个热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倒是十分期望此精神能够给图书馆界注入些许新的活力。笔者不揣浅陋,对此予以探究。

每一个行业总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所以我们总是说某某行业的行风或行业精神之类的话。如中国保险业在2003年把其行业精神概括为:“服务大局、勇担责任、团结协作、为民分忧”。[1]同时我们也看到,并非每个行业都打出行业精神这块牌子,树立行业精神这面旗帜的。与图书馆行业相近的博物馆、档案馆,探讨其行业精神的似乎也不多见。

贺小兰在《试论百年图书馆精神》一文中认为:“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精神,不断推动着中国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百年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主线并延续至今。”[2]胡军在《图书馆精神刍议》一文中把图书馆精神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爱馆敬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团结协作的凝聚精神。[3]

以上论点,对则对矣,爱国主义和民主精神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一种精神,而作为图书馆精神单独提出来,显然是不适当的。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的信息中心,无疑应具有胡军先生所概括的五个方面行业精神。但似乎把这五个方面的精神移作任何其他行业,称作其他行业精神也未尝不可。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叶继元教授所著《中国百年图书馆精神探寻》,通过对近百年几代图书馆学人的考察,进而把图书馆精神概括为:敬业、爱书、利人精神。[4]程焕文老师则常将中国的图书馆精神概括为“四爱”——爱国、爱馆、爱书、爱人[5]。叶教授的概括十分精炼,正是这种精神体现了近百年图书馆精英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奋斗的不懈历程。但其中的敬业和利人精神,仍非图书馆业所独有的特点。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的灵魂和精髓,是图书馆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6]通过20余年的图书馆学习和实践,笔者认为,图书馆精神应是图书馆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精神风貌,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和职业修养,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一种精神体现。因而笔者愿意把叶先生和程老师所提到的“爱书精神”扩展开来,提出图书馆精神就是“懂书、爱书精神”,以就教于大家。

2“不懂书”的诸多事例

什么叫“懂书”,从字面而言,即读得懂书。查遍辞书,并无解释的词条。如把读得懂书作为图书馆行业的“懂书”,那么天下大凡识字的人,都要高兴地说,我还是读得懂一些书的。但读懂多少书,读懂多少类书才叫“懂书”。似乎也是很难界定的。“懂书”的定义难下,我们可以试着举一些图书馆不懂书的例子,那么图书馆行业懂书的范畴或许要缩小许多。

2002年12月9日的《南方周末》报道:巴金研究者、人民日报社编辑李辉致电巴金的女儿李小林,称其在京城某旧书摊发现并买下了6本印有“巴金赠书”字样的英文版《THEDIAL》(《日晷》)杂志,其中一本内页有巴金的毛笔签名,摊主称是“国家图书馆外文期刊部处理过期期刊时得到的”。12月10日,北京报章以“巴金赠书惊现旧书摊”为题发表报道。此后尚有部分藏书者称,也淘到过国图流散出来的巴金藏书。[7]随后《工人日报》以“巴金赠书流失一事引人关注”为题报道称:此次发生在“国图”的赠书流失一事,虽需进一步的调查,但已对图书管理疏漏敲响了警钟,特别对于国家图书馆这样的权威机构,如何维护自己的声誉、妥善保护文化遗产、给赠书人以尊严和尊重,是相关责任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8]

此事在报章杂志和网络上迅速传播,闹得沸沸扬扬,堂皇的国家图书馆也会把世纪老人著名作家巴金的赠书流落市场,因此大失颜面。由此可见,连国家图书馆也有不少不懂书的人。那么遑论其他众多的图书馆,不懂书的人更是不在少数的。

其实在我国图书馆图书剔旧工作中,尚存在大量的问题,有图书馆一次性把资料处理掉的,有一次性把多年系列整套的报纸合订本剔除作为废纸处理的。前数年北京一个著名的图书馆曾经把众多的民国书刊一次性处理掉,引得上百位旧书摊贩趋之若鹜。这是因为在许多的民国书刊中,不乏能够作为文物的革命文献(新善本),不乏市场价已达上千元甚至数千元一本的新文学毛边本。更有甚者,一些图书馆把残破的线装书也有作为废品处理掉的,在这些所谓的废品中,说不定就有古籍善本或孤本的。这种情况在郑振铎、黄裳、叶灵凤等许多藏书家的笔下描述的大多是解放前的情况,不曾想,到了今天,仍不乏其例。

最近西安《华商报》4月12日报道:陕西省社科院图书馆处理民国旧期刊报纸,数量据说有数吨之多,这其中有不少民国解放区的珍贵期刊报纸,如解放区《中原日报》合订本,延安的《群众》合订本等。[9]在笔者看到的一份藏家目录中,即有此批图书剔除出来的近二千本民国珍贵期刊报纸的目录,据说需花费10万元方可收藏到。无怪乎陕西省社科院领导大为光火,痛斥其为“败家子”行为。

在藏书剔旧过程中,因没有一个标准可依,图书馆当然可以依据主事者的个人喜好随便剔除旧书了。而主事者是否“懂书”,又是否“爱书”,只有老天知道了!

正因为不懂书不爱书,许多图书馆的大批古籍文献甚至珍善本,数十年在大库里尘封土垢。许多图书馆的古籍文献、民国图书资料无人能够整理,无人愿意整理,甚至有人需要浏览一下也不可得。有些是当政者不知道此物有何用,而有些是把这些都当成别人不可触碰的宝贝。在有些图书馆要寻找一二个能够承担整理又愿意潜心坐冷板凳整理的,实非易事。而这种情况在全国收藏有古籍民国文献的图书馆并非个例。

正因为不懂书,许多图书馆存藏需要重点保护的图书,许多需要按照《文物保护法》重点保护的珍善本,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文物局作为文物的主管单位也鲜有过问此事的。正因如此,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于2005年11月,数十万图书文物遭泄漏供暖水浸泡,藏有60多万册图书文献的地下书库灌进了大量的暖气热水。其中镇馆之宝清代善本乾隆版《大藏经》浸泡严重。这也可说是图书馆不懂书不爱书的惨重代价。

正因为不懂书,许多图书馆的革命文献(新善本)才混同一般图书列于大书库,任凭读者借阅。而许多图书馆员可以说还根本不知道“革命文献”、“新善本”、“毛边本”为何物。至于如何加强保护和利用,那么只能是天方夜谭。可以说,不懂书的例子在图书馆界比比皆是。但这在图书馆学界却并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

正因为不懂书,我们会经常看到许多图书馆在采购图书中的随兴所至,任意采购,毫无长期的规划目标。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一个藏书系统丰富,有自己特点的图书馆,无一例外都是图书馆懂书之人,经过几代甚至更长时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而我们所最常看到的却是,图书馆主事者的频繁变更,采购人员的无章可循。图书馆馆藏的系统性因领导的变更而变更;整套图书或许因为采购人员的变动而中辍;图书馆因为急于补充馆藏而采购盗版图书。甚至有图书馆领导者以价格高低来取舍图书的是否采购,无论什么书,只要是价格高昂的,图书馆即望而却步。我们知道,许多图书在读者个人因财力的限制及个人利用率的问题,是不可能问津的,但如果图书馆也以此来决定图书取舍,那么,这样的图书馆藏书质量和结构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图书馆界没有懂书爱书精神,许多图书馆的一馆之长,可以随便用一个行政领导,哪怕这位行政领导一年也没有读过几本书,大字也认识不了几箩的。甚至在一些著名的高等学府图书馆,图书馆馆长也可以随便聘任一个外系的专家教授来主持馆务,来处理学校巨大的购书资金使用,指导甚至掌管着全校师生的阅读命运。此实非明智之举。正因如此,著名图书馆学人黄俊贵先生在《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中有这样的愤慨:“现在正是如此,不学图书馆学!对图书馆没有多少了解的人可以当图书馆学教授;没有什么研究成果,没有多少学术影响的人可以当博导;对图书馆没有事业心,也不钻研图书馆的人同样可以当馆长,甚至去分管业务工作,难道在座学图书馆专业的同仁对化学、物理一窍不通,对历史学知之甚少,可以去化学系1物理系!历史系当教授?——这纯属自掘坟墓,十足的自戕行为。”[10]

3懂书爱书的真正内涵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图书馆不懂书的事例,那么我们也可以列举一些图书馆界真正懂书的例子。

正是因为有这种懂书精神,美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和博士生层次上,很少有本科生,也即要求学习图书馆学的要尽量的知识面宽泛,而又必须掌握一门专门的学问再来从事图书馆学的学习和研究。

中国的图书馆界先驱很早即懂得图书馆精神的真谛,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刘国钧早在1921即曾说到:“欧美各国多有图书馆养成所,美国之图书馆学校多有以大学毕业为其入学资格者,则图书馆事业之为一种专门职业,而必有待于专门训练也明矣”。[11]此后刘先生更强调“图书馆学乃是一门包含着许多科目的科学。把图书馆学和图书管理学等同起来是一种简单化的看法,是一种不了解图书馆事业内容的看法。仅仅有图书馆管理的知识是不够成为全面的图书馆学家的。”[12]

解放后,著名图书馆学家王重民先生担任北京大学第一任图书馆学系主任时,曾讲到:“图书馆馆员不能只保存文献,而不研究文献。人不知书,影响服务。我国各大图书馆都应当集中一批对各学科文献有深刻了解,对各种类型书刊有精到研究的人才,你们自己学有成就,才能更好地帮助来馆读者利用图书,使他们有更大成就!”[13]

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也讲过:“图书馆学为专门科学之一,与教育、医学、工程等同属大学学系之一,内容繁博,有终身研究不足之概。图书馆职司典守,功在积聚,尤需终身以之——如果没有看过一二万本书,了解各科门径,就不能称为图书馆专家。”[14]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徐雁教授总结20世纪上叶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认为以“注意培养学生懂书爱馆,以及组织馆藏、服务读者需求的能力”为首务。并把我国80年来所逐渐积淀下来的图书馆学教育优秀传统,分解为“读书—学术”两个主题,并概括为“读者为本、书籍至上;学贯古今、术通中西。”[15]这可以说是对以懂书爱书为核心的图书馆精神最精到的阐释。

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延续至今,反而迷失了先驱者所开创的正确方向,这固然有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原因,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的图书馆界没有深刻体察图书馆学“懂书”的真正内涵!

正因为有“懂书、爱书精神”,许多老一代图书馆专家学者,无私奉献,甘愿“板凳宁坐十年冷,学问不叫一句空”。王重民先生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成为图书馆学人“读者为本、书籍至上;学贯古今、术通中西”的典范,“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敦煌学、史学和索引编纂等方面,王先生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16]老一辈图书馆学家无一不是懂书爱书的典范,如刘国钧、杜定友、李小缘、顾廷龙、来新夏等,可说是数不胜数。新时期,在新一代学人中,徐雁、王余光、程焕文等,对这种精神不断发扬,成就斐然,徐雁教授在目录学、藏书史、书评学等诸多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以书文化为主题先后出版有《秋禾书话》、《开卷余怀》、《苍茫书城》、《中国古旧书业百年》等著作,先后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中国藏书通史》、《书林清话文库》等多部著作;王余光教授把图书馆学拓展至阅读学;程焕文教授编著《中国图书文化》。这一切都向世人昭示,图书馆学人应以图书文化的研究发扬为己任,以懂书爱书的精神为动力。

正因为有这种懂书爱书精神,有修为的图书馆人,才能深切地体察如饥似渴的读者的阅读心理,方能体会学者研究学问搜罗爬梳资料的艰辛历程。虽然掌握着这知识殿堂的钥匙,但从不会私密宋椠元版,珍罕资料,而是尽量使之化身千万,公之于众,在此方面,张元济先生是近代图书馆学人的代表。正是因为有这种懂书爱书的精神,张元济先生集中国近代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藏书家于一身,为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因为懂书爱书,许多藏书家(我一概目为广泛意义上的图书馆学家),把一辈子的心血藏书捐献国有,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图书馆事业。近现代一些藏书家中的有识之士成为图书馆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如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张元济等。许多藏书家成为现代意义上图书馆的领导者和骨干,如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的前身)的前几任馆长缪荃孙、徐森玉、陈垣、袁同礼都是著名的学者兼藏书家,曾供职北京图书馆的藏书家有谢国桢、向达、赵万里、朱家濂等。上海图书馆的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李庆城均是出身藏书世家的版本目录学家。据范凤书先生所著《中国私家藏书史》统计,绝大多数的藏书家藏书化私为公,成为众多图书馆的基本典藏,如天津著名藏书家周叔先生和九峰旧庐的藏书成为天津图书馆的重要古籍入藏基础,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多得益于李盛铎的藏书等。藏书家之藏书化私为公,体现了众多藏书家的真正的懂书爱书精神。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情报学的兴起,及随之以“信息管理系”的名称全面取代图书馆学系,懂书爱书再也少有提及。可以说图书馆人现在的尴尬是即不专更勿论博,要寻找几个让社会公认的学问大家,可以说也是举目无着。更典型的是,因为在图书馆界失去了懂书爱书的优秀传统,缺乏懂书爱书的精神,虽然中国图书馆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其深层的弊端也逐渐彰显,甚至闹出不少的笑话,实乃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界之悲哀。

有鉴于此,笔者愿意再次引用黄俊贵先生在《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中的一段话:“鉴于图书馆精神溶入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果对我国传统文化数典忘祖,对世界文化茫然无知,图书馆精神也就无从谈起。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前驱者都学贯中西,正是他们具有图书馆精神的底蕴……”[17]这昭示我们当今的图书馆人,仍应以博览群书,懂书爱书为其最基本的修为。

4正确的爱书态度

“懂书”或许因例证之枚举有个大致的印象,但“爱书”,因讲到情感一类的事,那就更难有所界定。正如歌词里所说“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只能譬喻,不可具象。故仍用枚举法,以便有更多的表象了解。

中国古代读书爱书的故事数不胜数,“头悬梁,椎刺股”当然不能作为爱书的例证,如果读书需要到“头悬梁,锥刺股”的地步,那么,读书就没有任何的乐趣可言了。鲁迅在《而已集·读书杂谈》中有真正爱书的譬喻:“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目的不在赢钱,而在有趣。”《史记·孔子世家》曾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这说明孔子不仅是儒学的开创人,同时也是中国较早爱书的典范。

古今中外都有众多爱书如命的人。宋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成语有“囊萤积雪”的读书故事,古人尚有“祭书”的传统。著名作家冯牧先生说过:“爱书需成癖好,才可以言读书”。[18]著名作家柯灵更是动情地说到“书是我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有了它,我就不再愁寂寞,不再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书本是太阳、空气、雨露。我不能设想,没有书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19]柯灵先生把书本喻为恋人、知己和伴侣,那么,这样的爱书精神确乎是渗入血脉,沦于脊髓了的。

著名藏书家叶灵凤先生说得好:“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而后才走入这种狭隘的嗜好以求慰藉的人。他固然重视版本,但不是为了市价;他固然手不释卷,但不是为了学问。他是将书当作了友人,将读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乐事。”[20]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当然也不乏不爱书或不懂得正确爱书之人,甚至是狂妄愚蠢地想要毁灭书消灭书的暴君和恶魔。这当中,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是最为典型的例证,其后的封建帝王效仿者也不乏其例,至清代的“文治武功十全老人”乾隆大帝,借修《四库全书》之名,行毁书禁书之实,据陈乃乾《禁书总录》不完全的统计,乾隆借修“四库”之名,全毁书2453种,抽毁402种,销毁书版50种,炸毁石刻24,共计2929种。故有不少学者指出,乾隆皇帝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精神的摧残,其影响之深之巨,仍需大力矫正。

至解放初期,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及所属分支店,先后收换旧书达10余万斤,并将所得的旧书大部分当作废纸卖给纸商或国营纸厂作纸浆,损失了不少文物古籍,严重违反国家文化政策。为此,出版总署发出纠正错误的严正通报,《光明日报》专为这个错误事件发表题为《认真执行国家文化政策》的短评,指出: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在相当长时期内大规模地销毁旧书古籍,摧残中华文化,这是严重违反国家文化政策的犯罪行为。[21]至十年浩劫,更是毁书禁书不计其数。这些极端的例子除政治因素外,更蕴含有不懂书不爱书的深层原因。

5懂书爱书——图书馆的最低门槛

那么写到这里,或许会有人认为“懂书爱书”这道门槛是否太高了。如果懂书爱书要达到“读者为本、书籍至上;学贯古今、术通中西。”进而甚至把书作为“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那么,数遍图书馆界大概能达到这样境界的定寥寥无几。而我要说的是,正因如此,才适合把“懂书爱书”作为图书馆的一面旗帜,作为图书馆人需要人生一辈子不断攀登的高峰。古人云:“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正是这个道理。而要达到“懂书爱书”的最低门槛,那么也是需要具有图书馆学的专门知识,懂得图书文化链条上所具有的必要知识,再懂得至少一门其他的专门学问。

另外一些人或许会认为“懂书爱书”精神并非图书馆人所独擅和专有,许多藏书家、学者是懂书的专家、爱书的典范。但对图书馆人来说,懂书爱书却必须成为其先决的必须条件,然后通过图书馆学及文化课程的专业任职资格考试,方可正式成为图书馆一员。书店工作人员、出版社编辑等许多职业也应该具有懂书爱书的精神,懂书爱书应该是图书文化链条里每个人所应具备的精神所在。只是图书馆作为图书的保管和提供使用者,更应该懂书爱书罢了,故把此掂出来,希望给图书馆立一道门槛,竖立一面旗帜:图书馆是懂书爱书人的天下,是古今中外美丑善恶各类著作的聚藏地和避难所,是读书人理想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洪涛.我国保险业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待提高.[2006-04-28]./ShowContent.aspx?CID=2557

[2]贺小兰.试论百年图书馆精神.图书与情报,2004(6):46

[3]胡军.图书馆精神刍议.津图学刊,2004(1)

[4]叶继元.中国百年图书馆精神探寻.图书情报知识,2004(5):21-25

[5]程焕文.跨越时空的图书馆精神.见:程焕文、裘开明图书馆学论文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6]马天东.论图书馆精神.沈阳人才,2005.[2006-04-28].www.sy-/detail.asp?NewsId=2966

[7]朱强,张英.巴金赠书流落地摊家属追索手稿是谁亵渎了巴金.南方周末,2002-12-20.[2006-04-28]./news/021220/119/ldqiz.html

[8]巴金赠书流失一事引人关注.工人日报,2002-12-27(7).[2006-04-08]./news/news-detail.asp?news-id=112106&type-id=25

[9]刘立春.图书馆“处理”废报读者喊“可惜”.西安:华商报,2006-04-12

[10]黄俊贵.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图书与情报2002(2):38

[11]刘国钧.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金陵光,1921,12(2).见: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3

[12]刘国钧.什么是“图书馆学”.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1957

(1).见: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135

[13]徐雁.克乃文在华首开图书馆学课程百年纪念.见:徐雁.苍茫书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44

[14]钱亚新.杜定友先生遗稿文选.初集.《江苏图书馆学报》专辑,1987:68

[15]同13:150

[16]白化文.冷庐文薮.序.见:王重民.冷庐文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7]同10

[18]冯牧.爱书需成癖.见:钟敬文等编.书香余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435

[19]柯灵.书的情怀.见:柯灵.应是屐齿印苍苔.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图书馆精神范文篇3

[关键词]以书传道;图书馆员;社会角色;职业精神;图书馆史

图书馆因书而生,因藏而起,因读而兴。从西周秉笔书史、记载先人训诰、整理治世典章的宫廷史官,到汉魏晋时奉皇帝之命征集整理天下藏书的朝廷重臣,从唐宋之后享有朝廷优厚俸禄专职管理国家藏书的馆阁学士,到明清之际藏书楼里皓首穷经的民间文献学家,多半是怀揣“以学修身”“以书传道”的强烈使命感,信守“广求天下图书”“穷尽治国之道”的职业精神,为中国古代图书文献的发源与传播、藏书楼的形成与兴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当古代藏书楼消失,近代图书馆出现并涌入大量以开放服务为职业的普通管理人员后,图书馆员的职业角色、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馆藏载体、业务活动范围、服务理念等与近代图书馆相比再次全然不同,出现大量技术层面的活动。本文力图深入挖掘社会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下图书馆员职业角色的变化,从中寻求古代图书馆职业性活动的辉煌传统。同时,强调尽管今日图书馆员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然而“尊书重道、以书传道、以书修身、以书育人”的精神,始终是图书馆职业的存世之道,立足之基。

1远古掌册史官的“明经”与“传道”

翻开司马迁的《史记》,中国的历史始于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经过夏禹,再到殷、周。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古代文献的形成经历了漫长演变过程。随着史料档案的保管、流传、整理,特别是古人口述、臣僚奏疏、诸儒评论、名流燕谈的记录与整理成文,历史与传说演变成了后世的文献,早期留下的文字与档案成为文化的发源,在漫长的文献演变过程中,早期的文字记录者、档案管理者、文献整理者对中华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远古掌册史官作为早期文化发源中记载、解释、掌管文献典册之人,可以说是中国远古时期图书馆员的先驱。他们作为专门保管典册、记载典制的官吏,受命于朝廷,负责起草册命和记录宫廷中的重要事件、包括天子、诸侯的言行与活动。据《周官》《礼记》记载:大(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握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史官作为当时最博学之人,也是当时掌管典籍档案的专职人员。他们手中握有国家档案、地图、户籍、王室家谱,其社会作用举足轻重。他们通常具有超群绝伦的才华,知识渊博、通晓古今、明了兴亡之道,同时,具备“书法不隐”“能道训典”“墨笔操牍”的职业精神,如晋国董狐、史墨、齐国齐太史三兄弟、南史氏、楚国左史倚相等。据说,每当一朝丧乱之际,史官们常常带着他们所掌管的典籍文献投奔新朝。如《吕氏春秋·先识览》载有:“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特别是曾任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的老子,作为当时主管图书收藏及管理的史官,晚年见周室没落,西去函谷,退隐著下《道德经》,言简意赅,以“道”阐明万物之演变,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其中,“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等经典语言不仅是阐明道德之义,更是老子“以身为天下”崇道精神的体现。中国远古时期的掌册史官,不但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也成为后来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官员的效仿榜样。

2先秦至隋图籍的“散而复聚”与“以书治世”

古代中国,文化典籍曾经遭遇多次兵灾、战争、动乱,散失亡佚无数。然而,伴随每一次藏书散失之后,常常又出现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图书收集、整理与聚合。特别是新王朝、新政权建立,总会有一批文化素养与学识深厚的朝廷命官奏请聚书,开展了大规模的书籍征集、整理与编撰活动。正是这批朝廷文化官员凭着“以书治世”“书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与职业精神,推动了中华文化典籍的“散而复聚”。

如西汉开国重要功臣萧何,还在楚汉相争之时,“独先人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曾为秦朝御史的张苍,精通律历,明习图书计籍,管理过秦皇家藏书,从汉后专门负责汉初章程的制定与法律书籍整理。此外,还有名相名将“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汉武帝时,有丞相公孙弘奉武帝之命“建献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汉成帝时,派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类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特别是刘向、刘歆父子二人,在为朝廷辅政的同时,专心研思古代经典著作,编撰《别录》《七略》,完成了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典籍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与整理。

东汉班固作为刘氏学风的继承人,第一次将藏书目录附于史书之后,使得刘歆《七略》赖《汉书·艺文志》得以保存。《汉书·艺文志》开篇提到:“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日:‘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该序究竟源于刘歆《七略》、还是班固所撰,无法考证,然而却深刻表达了古人编制图书目录所蕴藏的道德追求与职业理想。

隋时秘书监牛弘因痛心古代书籍的散失,专门奏《请开献书之路表》,不仅陈述了古代书籍遭受的五次厄运,赞扬了历代注意搜罗与典藏书籍的君主贤明,还深刻阐述了书籍与国运之昌隆、世风之清明的密切关系,以汉初陆贾告诫汉高祖‘天下不可马上治之’之理说服隋文帝下诏求书。指出:“经籍所兴,由来尚矣。爻画肇于庖义,文字生于仓颉,圣人所以弘宣教导,博通古今,扬于王庭,肆于时夏……握符御历,有国有家者,曷尝不以《诗》《书》而为教,因礼乐而成功也……故知经邦立政,在于典谟矣。为国之本,奠此攸先。……勒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发明诏,兼开购赏,则异典必臻,观阁所积,重道之风,超于前世,不亦善乎。”牛弘的建议得到当时统治者隋文帝的采纳。由此,隋时国家藏书盛极一时,并复兴了专重文教之风。牛弘本人此后官至礼部尚书,仍然请修明堂,定礼乐制度,修撰《五礼》百卷,对复兴儒家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唐以前雕版印刷术尚未出现,图书以写、抄本(卷)的方式流传,图籍散失亡佚之后的重聚,常常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搜集,还需要一批擅长目录之学的人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校勘、整理、缮写、编目、分类等。正是有了萧何、张良、韩信、公孙弘、杨仆、刘向、刘歆、班固、郑默、苟勖、李充、王俭、牛弘等一批朝廷重臣的重视、奏议以及他们的亲力躬行,不仅开创了马上打天下,文化兴盛世的重教重文之风,而且在中国文化史立下了保存古之遗书的不朽功绩。

3隋唐以后的国家藏书整理与“文治政策”

唐继隋后,出现了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得到恢复,雕版印刷术出现,文化事业有了相应发展。唐初得到隋旧藏八万余卷,唐高祖接受令狐德棻建议:“购募遗书”“数年间,群书略备”,并在重要官员魏征、长孙无忌等人的领衔下,编撰了《隋书·经籍》,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化典籍的总结与整理。《隋书·经籍志》的作者有两种题法,一是《旧唐书》题为魏征等撰,二是《四库提要》将纪传与志分开,纪传题魏征等撰,志题长孙无忌等撰。总之,《隋书·经籍志》出于唐初重要官员之手,是继《汉书·艺文志》后中国古代书籍的第二次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图书馆人对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又一次重要贡献。《隋书·经籍志·序》开篇日:“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电;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最后强调:编撰《经籍志》“虽未能研几探赜,穷极幽隐,庶乎弘道设教,可以无遗阙焉。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姑且不论《隋书·经籍志》的作者是谁,毫无疑问的是,它体现了当时朝廷魏征、令狐德菜、长孙无忌等一批文化官员以书治世、以类明道的政治见识与熟悉古籍、擅长分类目录的学术素养。

宋时的文治与教化政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专职藏书机构形成,藏书场所不断改进,藏书专职管理角色进一步明晰。宋仁宗时期,翰林学士张观、宋祁奉命审查三馆、秘阁藏书,翰林学士王尧臣、欧阳修奉敕编撰藏书目录。南宋孝宗时秘书监陈马癸奉命编撰皇家藏书书目。宋宁宗时,秘书丞张攀奉命整理南宋藏书目录。宋时藏书整理的最大成果是编纂了四部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成为当时的重要政治教科书,统治者治世的重要历史之鉴。

清初从康熙至乾隆,在平定各地反清活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重视图书编纂、典藏整理的文治政策,乾隆时期下诏各省征书,次年成立《四库全书》编修馆,协办大学士纪昀任总编纂官,历经十年,编成《四库全书》。形成了对清以前官府与社会上公私藏书的一次总收集、总整理、总检阅。当然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也是清政府实施“文治政策”、寓禁于征的过程,例如,凡不利于清朝的文献遭到禁毁,凡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被篡改。但毕竟《四库全书》的编撰,特别是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以及专建七阁分七处收藏,为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江南三阁建成时,乾隆皇帝下诏,规定一般士子可到阁抄阅,但不得私自携带出阁,反映了清代对知识分子思想教育的重视,既是统治者不断总结治政经验,实施“文治”政策的结果,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官府藏书活动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至于纪昀亲自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收入的每部图书,皆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考镜源流,铸成了清代目录学的最高成就。近代目录学家余嘉锡高度赞扬说:“《提要》之作前所未有,可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莫由问津。”,纪昀身为清廷重臣,对撰写书目提要乐此不疲,按他自己的话就是因为能够实现“期于世事有补”的愿望。

4历代民间藏书的传承与“尊书崇道”

中国古代民间的藏书整理源于春秋。从西周到春秋,文化格局发生巨变,“学在王宫”一变而为“学在四夷”,史官们不能再保持原有俸禄,掌管的图籍文献逐渐流散,“士”阶层应运而生,私人藏书开始普遍。如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名家学者惠施“有书五车”。策士苏秦游说秦惠王不成,回家后“陈箧数十”发愤攻读。韩非子所著《五蠹》中提到:“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士”阶层大量积聚书籍,四处讲学、在宣传自己的思想观点、文化主张的同时,进行了“以书传道、以书济世”的文化活动与政治活动。例如,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通过“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力图拯救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倡导恢复心目中的尧舜之道。墨子大量注释援引古文献《夏书》《殷书》《周书》《泰誓》《禹誓》《汤说》《周诗》《大雅》等,力图表达自己的兼爱、博爱理想。诸子百家对古文献的研究与整理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师地位,也为后来的民间文献学家、藏书家注入了“以书明道,以书传道”的道德底线。

隋唐以前,汉末三国有曹曾处乱世“虑先文烟没,乃积石为仓以藏书”。南朝梁宗室萧静家中“散书满席,手自雠校”。梁人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根据《梁书·五十一卷·处士篇》记载,《七录》的编撰者阮孝绪不求达贵,虽有遗财百余万,一无所纳,尽归他人,凡亲友贵显屡至其门,阮孝绪常逃匿不与相见,终身以书为乐,认为:“夫至道之本,贵在无为;圣人之迹,存乎拯弊。……不究其本,则道实交丧……”。其尊书崇道精神为当时名流所钦佩,死后谥号为“文贞居士”。所著《七录》等书二百五十卷,开创了私撰目录之先风。北宋进士尤袤,官至礼部尚书,据《宋史389卷》记载,尤袤不仅勤奋政事、忧国忧民,而且视书如命,勤读勤抄,常闭门谢客,日记手抄,网罗各种图书,久之藏书逾万卷。所撰书目《遂书堂书目》开创了后世版本学之先风。其中对书的描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已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写照。

古代民间藏书家、目录学家的成就往往非一人之力而成。例如阮孝绪的《七录》背后有刘杳的慷慨赠予。刘杳曾为太学博士,喜好藏书,当他获知阮孝绪已着手编制《七录》,毫不犹豫将自己抄集资料全部赠予阮孝绪,这种不隐秘所得、成人之美的情操表现了古代图书馆人应有的“甘为人梯”胸怀。又如,宋时著名藏书家晁公武的藏书形成亦借助了四川转运使井度之力。井度天资好书,任官时,常以俸禄之半传录异书。井度积二十年藏书,全部赠与晁公武,晁公武从此成为有巨量藏书的名家。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序》中忆及此段往事说到:“夫世之书多矣,顾非一人之力所能聚……”。并提到:“书凡五十箧,合吾家旧藏,除其复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指论之。岂敢效二三子之博闻,所期者不坠家声而已。书则固自若也。傥遇其子孙之贤者,当如约。”其中,爱书惜书、日夕躬耕以及对子孙守护藏书的殷殷期望跃然纸上。

明清时期许多文人对书籍尤其古籍的喜好达到了不惜重金求购征集的程度。如明代汲古阁毛晋曾张榜于门:“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两百;有以旧钞本至者,每叶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毛晋的藏书常常盖有一印:“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何如!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室,当念斯言……”。古代藏书家这种强烈的“尊书重道”“以书传于子孙”的职业精神使得大量古代典籍得以代代传承并保存到今日。

5近代图书馆的兴起与“变法图强”

清末,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开路,大规模入侵中国,社会危机从军事到经济、再到政治、文化。在这个时期,张之洞编撰的《书目答问》不仅解答了“书以何本为善”的读书治学导读问题,更是体现了张之洞力挽颓败国势,期望“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的“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的政治理想。

张之洞等人不仅发起旨在发展中国工业、建设国防、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学院图书馆即广雅书院的藏书楼一冠冕楼,并亲自出任广雅书院第一任院长。以后,广雅书院冠冕楼在浓厚的维新学术空气影响下,被建设成具有鲜明近代色彩的图书馆。一是藏书内容着眼于应用。除传统的经史子集丛书外,还收藏了当时流行的西政丛书、西学大成、西艺新知、泰西新史揽要、各国交涉公法等汉译西书;二是设专人管理藏书,并建立便利读者利用的阅览规则及措施;三是编有藏书目录,以便师生检目借阅;四是提供复本供院外士人借阅,对于培养洋务方面的新型人才已有显著贡献。

随着西方科学、经济、民主、政体等著作在中国的引入与翻译,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了倡导变法的维新运动。康、梁等人变法的手段之一就是编制译书目录,提倡建立近代图书馆。例如,康有为在1896年刊布了《日本书目志》,以此向国内介绍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书刊。梁启超发表了《西书提要》及《西学书目表》,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译西书为功”。康有为于1895年上书光绪皇帝,“请皇上大开便殿,广陈图书”,并说三年之后,“书藏遍设,报馆盛开,诸学明备,成才如麻,百废举而风俗成”。梁启超在其主持的《时务报》上撰《变法通义》一再强调建图书馆,普及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到时期,创办图书馆的社会舆论达到高潮,近代性质的图书馆逐步普及。例如1898年,在百日维新运动中,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学校——京师大学堂成立,1902年大学堂藏书楼正式成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颇具维新思想的张元济.光绪末年与陈昭常、张萌堂等人在北京开办了“通艺学堂”,教授英文、数学等科目,1897年创建了通艺学堂图书馆,是我国第一个使用“图书馆”名称并订有章程的近代图书馆。1904年张元济再次创办了民国初年最大的私立图书馆——东方图书馆,该图书馆以藏书之多以及公开阅览而闻名全国。

与此同时,罗振玉、王国维创办的《教育世界》杂志,经常介绍欧美、日本等国的公共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的情况,建议由学部倡率,京师及各省城均建图书馆,收藏中西日文书籍,供民众阅览。

1910年清政府学部颁定“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20条,规定除开办京师图书馆外,限各省图书馆“于宣统二年一律成立”“各府、厅、州、县治应依筹备年限以次设立”。依照政令,1904年湖南省图书馆博物馆、湖北图书馆、浙江海宁州图书馆、福建图书馆相继成立。1906年黑龙江省图书馆、1907年奉天图书馆(即今沈阳市图书馆)、直隶图书馆、1908年江南图书馆先后成立。从宣统至民国初期(1908—1913),山东、山西、河南、吉林、云南、陕西、广东、广西、甘肃、贵州等成立省级图书馆。此外,还有一些市立图书馆以及大学图书馆大批建成,如沪江大学图书馆、武昌文华公书林、华西协和大学图书馆、清华学校图书馆、金陵大学图书馆等,还有一些专门图书馆(如东三省陆海军图书馆、武进商会图书馆)和通俗图书馆(上海工部局华童图书馆、京师通俗图书馆)涌现出来。

由此往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近代图书馆作为传播科学、推广新文化、启迪民智、唤醒觉悟、推动社会变革、推动社会民主进步不可缺少的社会公器之一的理念已经受到所有明智人士与进步人士的重视。即便在北洋军阀时期,或是国民党政府期间,仍然颁布了一系列图书馆法规。如北洋政府于1915年公布的《通俗图书馆规程》和《图书馆规程》。国民党政府颁布的1927年的《图书馆条例》、1930年的《图书馆规程》、1939年的《修正图书馆规程》、1947年修订的《图书馆规程》。

6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出现了如下方面的重要变化:图书馆由国家与政府投资兴办,无偿提供大众服务;图书馆的保存文化遗产、学术研究职能向社会教育职能转化,强调图书馆是启迪民智、提供自学的场所;图书馆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以“藏”为主向以“用”为主,藏用结合发展;封闭式藏书向开放式藏书演变。图书馆开始实施平等、免费、无歧视服务原则,实施方便使用、延长开放时间、进行开架服务尝试等。

从近代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最大的变化在于:图书馆已经成为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作为经济力、文化力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不同国家与地区的重视,图书馆的投入不断加大,图书馆的现代化设施不断增加,图书馆的技术色彩日益显著,社会大众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要求越来越高。由此,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进一步演变,图书馆员的社会角色与职业道德再次增添新的内涵。

现代图书馆的日益普及与发展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图书馆不再是少数人把持垄断的地方,图书馆的读者日益增多,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日益突出,图书馆员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变成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图书馆员的成分与地位日益复杂,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可能来源于社会不同阶层,甚至来源于把图书馆作为一种个人谋生或生存手段的人们。由此,图书馆员不再具备以往政府官员的身份,更不是以往承袭家传的书香门第之子,缺乏人文知识与素养的技术人员日益增加,图书馆员的职业日益边缘化,古代藏书楼里的“尊书重道”的职业精神逐渐淡忘,“以书传道”的职业意识日益淡漠。因此,倡导图书馆员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倡“以书修身、以书传道、以书育人、以书服务社会大众”的职业精神是现代图书馆员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作为现代图书馆员的职业之“道”与古代图书馆员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已经大相径庭,衡量今日图书馆员的“尊书重道”精神,可以通过如下几方而检测:(1)是否具有高度知识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能力;(2)是否在专业能力的发挥方面有为公众服务的态度与志向;(3)在行使专业能力时是否有自律性;(4)是否具有基于专业能力的专业献身精神。无专业能力则谈不上明道、崇道与重道;无为公众服务的态度、志向与献身精神,则谈不上传道与育人;无自律性,则充其量是一个不能将服务落到实处的夸夸其谈者。至于具有高度知识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能力,则指现代图书馆员的图书文献管理能力、知识信息导读与导航能力、社会文化传播能力、社会教育与科学普及能力等方面。

图书馆精神范文篇4

[关键词]办馆精神;敬业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11~前8世纪,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商、周王朝,已有担任文化事务的史官和宗教事务的卜、贞人。他们把占卜时间、占卜者姓名、占卜的结果等卜辞刻于甲骨上,形成早期的文献。《尚书》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这些记录史事的典册,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这些管理典册的人,大概就可以称为最早的“图书馆人”吧?我国的图书馆史,从最早的管理典册,经过“藏书楼”,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图书馆”一词。有了“图书馆”一词,才有近现代的图书馆,直到今天数字化的网络时代,“一键通天下”。有了图书馆,才有研究、论述图书馆功能、作用等的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图书馆学家马丁·施莱廷格(MartinSchrettinger,1772—1851年)于1807年提出的。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图书馆学已产生了普通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图书馆经济学、读者心理学、图书馆管理学等众多的分支,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有了图书馆学,才产生了体现图书馆学理论精髓的图书馆精神。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近代图书馆学理论精神最伟大的奠基人与实践者——爱德华兹。出身贫困的爱德华兹毕生为近代公共图书馆的理想奋斗,他的一份报告为英国下院通过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公共图书馆法奠定了基础,他也因此被誉为公共图书馆运动精神之父。到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更把图书馆学的理论精髓一图书馆精神,加以立法条约化,成为各国各公共图书馆必须遵守的约法。图书馆精神从此有了举世公认的世界标准。

什么是精神?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良心等等。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精神,有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企业精神、行业精神等等。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是图书馆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风尚,它是由图书馆领导决策层倡导,用形象生动、感召力强、催人奋进、简练易记的文字概括起来的一个图书馆的群体意识。它是图书馆馆员的政治态度、精神风貌、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等各种群体的表现,是将图书馆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目标上去。其主要内容包括:办馆方向的办馆精神;提高工作效益的敬业精神;推动图书馆事业前进的学习精神;图书馆工作灵魂的创新精神等等,是图书馆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

图书馆精神作为一种群体共识的准则,对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具有精神激励功能、行为规范功能、思想熏染功能、人心凝聚功能、意志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人对图书馆事业的人文理想的一种认同。图书馆精神能指引图书馆人科学地发展图书馆事业,敢于维护自己的职业尊严、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激励图书馆人为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它是图书馆立身之本、职业之魂,是图书馆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21世纪,面对改革开放大潮,面对数字化的网络时代,怎样来建设我国的当代图书馆精神呢?笔者认为:应该以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为标准,因为我国是这个《宣言》的签字国,有义务遵守《宣言》的各项规定条款。从办馆精神、敬业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四个方面,来建设我国当代图书馆精神。这样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称为中国21世纪当代图书馆精神!

(一)办馆精神就是办馆方向

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说:“自由、繁荣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人类根本价值的体现。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智者在社会中行使民主权利和发挥积极作用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人们所受良好教育和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馆藏资料和图书馆服务不应受到任何意识形态、政治或宗教审查制度的影响,也不应屈服于商业压力。”这就是“自由,民主,开放,共享”原则。这和图书馆的职能也是一致的。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包括: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开发信息资源的职能,参与社会教育的职能,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等,都贯穿着“自由,民主,开放,共享”理念。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和“自由,民主,开放,共享”理念也是一致的。这也证明: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所规定的条款,反映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因此,办馆精神就是要把公共图书馆办成“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库”。这是公共图书馆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的办馆方向。图书馆所有的功能布局,应以方便读者为原则,所有的服务应在和谐中进行,在图书馆的硬软件建设、资源管理、人员培训、服务规范、制度立法、技术设施等等,都要坚守“自由,民主,开放,共享”的方向。和平和发展,是当前世界形势的主流。市场竞争是当前世界的主要态势。因此,办馆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占据竞争的主动权,在各项标准上,要力争领先!转(二)敬业精神就是提高效益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举办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上自领导,下至每个图书馆成员,都必须牢牢树立敬业精神。我国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竞争。敬业精神的高低,就集中表现在资源利用的效益上。我们惯常的思路是:一提到敬业精神,就滑到服务态度的好坏上。读者表扬了,就是服务态度好;读者批评了,就是服务态度坏。服务态度固然是敬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服务是一门科学,属“功能科学”。但只停留在服务态度,是只看到表象,没抓到本质;只抓到了皮毛,没抓住要害。图书馆人的敬业精神,绝不止是服务态度一项。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成败只表现在成果上。图书馆人的敬业精神应表现在资源利用率上,也就是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上。据统计,我国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只有50%左右,而国外一般都是100%~200%。差距多么悬殊啊!图书馆人的敬业精神的好坏高低,只能用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来衡量。要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除了服务态度外,还包括图书馆的硬软件建设、制度建设、技术建设、思维创新等等。就是说,对“敬业精神”一词,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感性思维上,而是应上升到理性思维。

(三)学习精神是图书馆事业前进的动力

在21世纪的当代,图书馆人的学习精神,就是要和世界接轨,集中表现在与时俱进,使图书馆事业达到世界公认的先进标准。和世界接轨,就是要和世界上的先进事物接轨。要和世界上的先进事物接轨,最根本、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我们的观念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则集中表现在思维创新,跟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公共图书馆宣言》说:“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习。在学习上,图书馆人守着最丰富的知识资源库。在这一点上,图书馆人可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着最便利的条件。图书馆应该成为“生产”各种“自学成才”专家的最佳“生产基地”。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图书馆人的学习精神,首先必须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不仅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且要旧为新用、新为现用。谁守着旧思维、旧观念,谁就必定落后。那就不是时代的“助力”,而是时代的“阻力”;不是图书馆前进的“火车头”,而是图书馆的“拖车”。知识,经济学叫“资本”,没有资本哪儿来的利润?还何从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达到世界公认的标准?21世纪是网络时代,“一键通天下”。到2003年底统计,我国有网络用户八千万户。八千万户,没有任何一家图书馆,有这么多上门读者。图书馆人的学习精神,必须要学习、熟练掌握数字技术。不仅要为上门读者服务,更要为不见面、不上门的读者服务;不仅用本馆的馆藏资源为读者服务,而且要用世界上已有的所有馆藏资源为读者服务。《公共图书馆宣言》在“拨款、立法和网络”大项中说:“为保证全国图书馆的协调和合作,必须立法并制定战略计划,来确定并建设同一服务标准的全国图书馆网络。公共图书馆的网络设计必须考虑到与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以及大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关系。”网络就是图书馆人在2l世纪,与时俱进,满足各方读者需要最好工具。也是图书馆人在21世纪学习精神的首要追求。

(四)创新精神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宣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坚信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图书馆事业,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凝聚着时代的文化精华。发展图书馆事业必须要创新。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以创新促发展,这是公共图书馆生存价值的重要体现。从广义上说,创新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指导新实践、求得新发展的过程。从狭义上也可以这么理解,创新就是利用现有知识,对其进行发展,利用新思路,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而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努力,同样需要精神的创新,让人尽力摆脱外在于自己的并对自己产生束缚的东西,得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使人成为主体的人。对图书馆来说,创新意味着对自身控制的各种资源不断地进行调整、设计、利用与发展。图书馆创新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它应具有全过程、全员性和新颖性等特性。

图书馆存在着其他信息行业主要是IT行业对其发出的巨大冲击,一不小心完全可能被取代。好在它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巨大的现实社会价值以及文献信息的极大累积性,这是其他信息行业主要是数字化信息行业一下子还不大可能取而代之的原因。但今后会不会取代?不创新自己就有可能被取代。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图书馆要适应时展才能生存,要适应变化万千的时代就必须创新。变化的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了数字化技术、有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技术。图书馆结合这些特点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创新最多只有一些数量的变化,不会有图书馆的根本变革。因此,图书馆要做好新的工作,必须要有竞争意识。竞争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图书馆的竞争就是既要有效地发挥自己独具的优势,又要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实现自我优化,做到超前、独特、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脱颖而出。通过竞争手段求得社会认可、关注、重视,赢得发展。图书馆必须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在观念上创新、在体制上创新、在工作方式上创新、在服务手段上创新,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适应2l世纪创新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精神范文篇5

从哲学意义上看,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人本身就是人的世界的根本、主体、中心。自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事业就与人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延续,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这其中所贯穿的就是图书馆所固有的人文精神。图书馆人对文化和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这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人”始终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支点。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总结世界图书馆发展史时曾提出现代图书馆的五条法则,前四条都是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意蕴。第一条法则是“书是供使用的”;第二条法则是“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第三条法则是“为每本书寻找它的读者”;第四条法则是“节省读者的时间”。高校图书馆对照这四条法则会发现很多地方做得还不尽如人意。

1.以书为本

我国图书馆的管理思路长期以来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书为本,馆藏图书数量仍是衡量图书馆业绩的首要标准。片面追求馆藏的大而全,致使藏书数量大量增加书库容量书满为患,而真正有价值,流通频率高的书刊廖若星辰,读者仍然抱怨借不到想看的书。

诚然,丰富的文献资源确是每个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拥有读者,不断拓宽读者群体,高质量、有水平、全方位、深层次地为读者服务,为读者提供有益的知识帮助,才是推动和提高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的原动力。陈燮君先生曾提出:现代图书馆管理思路应该是“人——书——人”即以读者和工作人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核心是围绕读者,重点是要研究读者,方便读者和尊重读者。

2.以技术为本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一些学校把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作为发展目标,应该说走网络化、信息化之路无疑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正确选择,但如果在观念意识上片面强调技术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图书馆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读者最基本的借阅服务,那么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发展的深远问题,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背离发展初衷。学校图书馆工作应强调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环境的构建,提倡人文关怀,也就是说要对读者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给予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环境。

二、“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重塑

每个图书馆的恰当定位、管理思路和发展规划要从长期形成的传统的“以书为本”和一味的“技术为本”的理念,结合各馆的实际升华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付诸于行动,确实会产生某些“阵痛”。这需要决策者和管理者首先跳出认识上的“误区”,克服工作上的“盲点”,需要具有科学的、创新实践的魄力和勇气。

1.以德治馆,激励馆员积极心态

积极心态不是一个枯燥的哲学名词,是用之不竭的无价之宝和力量源泉,是馆员积极心态的激励素。爱的情感是积极心态的一种真实反映。这种爱是一种长期的、无声的情感与劳动的倾注。它需要一个馆员自始至终、一如既往的灌溉、磨练、提升着自己的行为艺术和语言艺术。高校图书馆是古今中外人类劳动与智慧的集合地,一个熟练的馆员,科学地运用行体艺术,给读者一个清晰、整洁、美观、便于行动的阅览环境和空间,无形中能激发和提升读者的阅读激情和兴趣,提高阅读质量。而语言艺术是图书馆工作中一道爱的风景线,任何带有负面影响的语言方式,都会给你的积极心态带来消极的影响,馆员必须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完善语言的亲和力,根除吹毛求疵,含讽带讥,冷言冷语的语言方式。真诚的劳动,赋予亲切、温和的语言,是图书馆工作的完美体现。

2.“以人为本”努力探索

(1)彻底开架,让馆藏接近读者

彻底开架,让馆藏接近读者,在开放的空间,放足够多的好书,供学生随时阅读,省却借阅手续的烦琐,避免开放时间的限制,是学校图书馆的理想状态。在开放的图书馆里,允许读者自由地在书海中漫游。图书馆的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功利,可以是一种饭后的甜点,休闲式阅读同样是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也是图书馆服务的人本内涵。以客体适应主体的需求,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基本法则。学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导读,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品味。期许每个到图书馆的读者,经由图书馆各个交织穿透的空间,找到自己心爱的图书,退隐到心灵的角落,沉浸在求知的喜悦里,偶尔不经意地远眺校园各处的景色,并惊奇地发现四季的变化和自己成长的喜悦,成为一个读者想一去再去的地方。

(2)研究读者,满足读者需求

以往有一种习惯思路,认为了解读者、研究读者就是统计出读者的类型、数量,调查读者喜欢什么书,需要什么书。事实上,研究读者应该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要靠平时细致入微地调查,深入地研究,长期地积累。要研究读者需求的综合性、多变性。读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文献,也需要某个具体的事实和数据;既有学习提高的需求,也有消遣娱乐的需求,而且这些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热点的转化,个性化的体现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应变对路的采购重点(指在馆藏原则的前提下),跟踪服务过程,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加强与读者间的联系和沟通,让读者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中来。除了口头交流外,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往特性来实现。如,在馆网站上开展问卷调查,设立留言簿和电子信箱,虚拟读者社区等等。研究读者必然要研究读者的阅读行为,阅读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采购文献时仅为了投大众读者之好而偏重于某些消遣读物,而应通过书评、推荐等方式积极引导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品位,帮助读者提高驾驭文献的能力,最终使读者知识更新与馆藏文献更新同步进行。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高校图书馆更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的价值体现于读者对它的利用中。丰富的馆藏和完备的文献资料以及多样化多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和开发,为读者不断获取知识不断进行人生充电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而图书馆人文氛围、平等自由开放的理念、人性化的服务,让读者在获得知识营养的同时,使疲惫的身心获得自由和解放。在图书馆,读者可以和智者交流,与圣贤交心。正如博尔赫斯所赞美的那样:“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只有以人为本,具有人文精神的图书馆,才能吸引读者,关爱读者、方便读者、造福读者,常驻读者心中的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陈霞.高校图书馆员积极心态的调试.图书馆,2002,(2).

[2]刘培敏.以人为本服务读者.

[3]万琪.浅谈网络环境下学校图书馆的人文发展.

[4]朱晓华.现代图书馆与传统人文精神.图书情报工作,2000.

图书馆精神范文篇6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建设;分析

图书馆文化建设从结构功能的视角看,图书馆文化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业文化、制度文化几方面进行分析。物质文化的建设为基础,积极建设精神文化的行为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点。因此,图书馆文化的建设还具有提高人文素质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时代风貌等功能。并以此来保障图书馆文化的有序建设,利用图书馆文化建设将图书馆的工作的实际意义再次升华,对理论的科学分析的实践指导给出合理的建设性方案,发挥出图书馆文化的最大意义。

1图书馆管理文化的现状

我国的图书馆文化建设起步较晚,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将其有关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到图书馆研究领域,逐渐延伸出了图书馆文化概念,开始对图书馆文化的定义和构成以及特征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分析,经研究发现,国内图书馆界的很多学者和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对图书馆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明确的认知并且从不同视角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观点如下分析:1.1从创新的角度分析图书馆文化建设。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国内很多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也提出了很多观点和看法,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和图书馆领导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图书馆的总体形象设计等,都是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需要重视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2以提高读者满意度为宗旨。图书馆文化的定义非常丰富,但是大部分人对其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种创新型理念,更加关注其中的自律性管理和理性发展。图书馆文化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是总体的发展趋势呈良好状态。我国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最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了文化、科技、阅读、制度、设施等文化的建设。另外,图书馆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提高读者的满意度为宗旨的。所以做好图书馆文化建设要从文化的发生和形成以及文化的特质和水平等几方面出发,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图书馆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图书馆文化的建设程序

2.1做好调查研究和评价。在新的图书馆文化形成之前,就必须要对之前的文化进行全面的清理,通过对图书馆整体的调查研究,对馆内现有的文化和现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总结现有文化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现有文化的整体适应性,并对此做出合理的评价,为更科学合理的创建新的图书馆文化打好基础。主要调查研究和评估的内容包括:图书馆服务特点和服务的范围、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在以往成功经验和传统、图书馆负责人的个人素质和精神作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图书馆现有的文化观念和适应性、图书馆以往的发展历史。还有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障碍,以及图书馆所在本地区的经济和人文环境[1]。2.2图书馆文化的设计理念。分析和总结以及评价图书馆现有的文化状况为基础作为创新图书馆文化的理念设计,要从整体考虑图书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因素,将图书馆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行为准则这些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用实际的语言文字明确的表述出来,发展为图书馆固定的文化理念体系。图书馆文化理念体系设计主要包括:图书馆涵盖的范围、图书馆的服务目标以及存在的意义;图书馆体现出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图书馆的精神和风貌;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图书馆管理的专业性和员工行为准则;图书馆文化的形象定位和主要体现的理念体系[2]。

3图书馆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3.1图书馆文化的理念传播。图书馆文化的建设理念已经形成定格,要想将已形成定格的理念在短期内得到大众的认同,同时还能付诸实践,就要进行有效的灌输和传播,传播的方法可以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编撰一些图书馆的宣传文化手册,开展文化理念传播活动,加强文化素养培养,利用历史重大事件或者当前时政新闻大事件建立文化网络,如“微信公众号”这类的营销网络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3.2图书馆文化的实践推广。以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基础,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加强和稳固文化理念的有效性,使得相关人员将文化理念转变成执行标准和模仿的标板。实践推广可以积极创造和适应新的图书馆文化的有效机制,通过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的强化,以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推广图书馆文化。实践推广的过程中,图书馆领导也要以身作则,建立激励机制,做好榜样,鼓励文化推广,塑造图书馆形象,积极增加图书馆文化的价值。但是图书馆文化在实践推广和理念传播后,图书馆的核心和特色不会被轻易改变,所以随着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中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还是要将图书馆文化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的[3]。

4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是非常有必要将图书馆的发展规律做到系统规划,有计划的组织、协调在各方面涉及的建设力量,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群众参与的同时,建立符合科学原理的建设程序和方法,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原则办事,保障图书馆文化的有序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鹏.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路径分析———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1(6):75-77.

[2]刘丽.高校图书馆服务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以芜湖市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35(4):23-26.

图书馆精神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1图书馆文化的含义

图书馆文化即图书馆馆员对其共同拥有的具有群体特征或组织特征的某种规范与价值观的归属和认同。它跟企业文化十分相似,是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为图书馆中所公认和共同遵循的工作目标和宗旨、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是渗透在图书馆一切活动之中的精髓。高校合并后图书馆文化则是来自各个校区图书馆文化的混合体,急需重建,从而起到校园文化窗口应起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可从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三个层面去把握与理解。物质层为表层,是图书馆现象和形态的展现。中间是制度层,制度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它本质属于物质文化范畴。核心是精神层,物质的文明决定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境界的创造又作用于物质水平的发展。制度是物质建设的保障,精神理念贯穿于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因此,制度是物质和精神文化集合的产物。

2图书馆文化的作用

2.1对图书馆员工的影响

高校合并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单位,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都不尽相同,通过图书馆文化建设,创造一种充满热情、和谐融洽、催人奋进的环境气氛,引导馆员群体将个人理想与图书馆总体目标统一起来,促进图书馆员的协调一致,消除因合并带来的不同图书馆文化之间的冲突,将各种矛盾和冲突消灭于萌芽状态。图书馆馆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图书馆共同价值观念,自觉地把图书馆的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再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自可引导全体馆员为图书馆事业奋斗不息。

2.2对外界的辐射作用

图书馆文化一旦形成,它不仅对本馆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外界产生影响。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大学里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部门,图书馆良好的文化氛围定会给高校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图书馆职工饱满的工作热情就能增加学生对图书馆甚至是学校的喜爱,也许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态度也有影响。合并高校本来就是所在城市所注目的焦点,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视,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也有助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合并高校的图书馆文化建设

3.1物质方面的建设

物质层是图书馆文化的表层,是形成图书馆文化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包括图书馆的馆舍设施、技术设备、文献资料等,它往往能折射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力、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图书馆毕竟不是企业,很多物质上的东西并不由图书馆自己掌握,只能在既有的条件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布局。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本馆实际,重视外在物质形态建设,以外在载体的折射让人感知到,才能发挥图书馆文化的感染力。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可能大多不能改变什么了,但是内部设施、内部环境却可以按照本馆文化氛围来设置,给人以清新、自然、幽静、舒畅之感;加强图书馆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图书馆个性特色,给人以整洁大方、肃穆庄严之感。总的来说,馆内环境要从图书馆整体形象考虑,注重一体化的布局,统一规划,力求做到风格一致,并且要有自己的特色。

3.2制度方面的建设

制度层是图书馆文化的里层,主要是指对图书馆员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作用,在图书馆管理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图书馆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制度层起着规范和制约物质层和精神层的作用。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制度的制定可以参考借鉴其它图书馆的经验,并且尽可能让广大馆员参与其中。

3.3精神方面的建设

3.3.1关爱馆员

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体就是广大馆员,关爱馆员是图书馆文化建设实施的基础。首先要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平等沟通的机会,创造公平竞争的人际环境和氛围,使图书馆成为馆员施展才能,发挥创造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加强图书馆领导、部门负责人与馆员的沟通,让馆员了解图书馆的经营决策和运作情况,不要让馆员成为局外人。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发现、培养典型的人或事,并予以大力宣传和鼓励,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更多的人认同、理解和接受。

3.3.2口号宣传

将图书馆全体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工作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概括出群体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做成标语,比如: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的满意度是衡量工作称职的最佳准则,开展一流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追求无私奉献,遵守职业道德等等。把这些标准做成手册或者跟规章制度一样悬挂于各部门,让大家每天都看到,从而产生感染力,起到提醒与促进记忆的作用,让图书馆文化体现在每一个馆员的日常工作之中。

3.3.3感染读者

图书馆是保存文化、经营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服务平台,读者来到图书馆,就是要享受文化、获取文化、满足自身对文化的心理需求,从而获得最高的文化精神附加值。图书馆早已由传统的重藏轻用到现在的用藏并重,图书馆文化的构建对外要以充分满足读者需求为准则,因为我们图书馆无论是观念的更新还是设备的更新,抑或是人才的更新,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好越来越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最终都是为了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文化也是为图书馆这一使命而存在的。图书馆文化建设要把“读者至上”的理念寓于严格的科学管理之中,使所有的馆员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为了加强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而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所以最终是要回到读者这里来检验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成效的。

4结语

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合并高校图书馆加强图书馆管理,化解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让全新的图书馆文化激励馆员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进行工作,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文化的熏陶与享受到图书馆高质量的服务,这样图书馆文化建设就算是成功了。

参考文献:

图书馆精神范文篇8

论文摘要: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探索实践中,以其和谐文化、服务文化、细节文化三个方面的努力形成了独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为完善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努力搭建和谐共振的大平台,以互促共进的制度提升图书馆品质,从而培育和谐共融的精神文化场。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文化和谐文化细节文化文化场

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文明的象征。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精神之所在.是校园凝聚力和知识氛围形成的核心因素。大学图书馆是保存知识传承文化的场所,是构成现代化大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功能融合于学生的课外知识摄取、教师的继续深造、学术交流的开展中.因而是大学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图书馆馆藏、馆舍、馆貌的发展变化作为学校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无形中反映并见证了大学文化建设的轨迹。

而图书馆的文化底蕴和书香氛围更是弘扬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推动了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对高校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图书馆是体现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窗口,吉林师范大学历年来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氛围的培育,并深刻认识到了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培育的重要性。

一、物质文化层面——努力搭建和谐共振的大平台

物质文化层面是图书馆文化的载体.是图书馆文化孕育的坚实基础。在图书馆现有的优美环境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基础上,一方面,应进一步扩大馆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文献保障率,增加全文数据库资源的覆盖率和数据量,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技优势,广泛收集特色资源,不断完善图书馆数字化软硬件平台.为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虚拟咨询服务,积极推行文献跟踪保障服务,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质条件与文献优势,开展文献代检代查和科技查新服务,为读者提供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及特色、专题和个性化服务,结合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实现图书馆功能的良好发挥。同时。在图书馆的设计和服务上,要塑造并展现图书馆独有的文化特色,使其与现有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共融。保持环境的舒适度,让读者徜徉在清幽、雅静、人性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人性熏陶,从而达到图书馆与读者间的“和谐共振”。

二、制度文化层面——着力形成互促共进的好制度

制度文化层面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间层面.它是塑造图书馆文化的坚实手段和可靠保障。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并不是规章制度的约束力越强实际效益就越高.其中,“度”的把握是极为重要的,应当在考虑图书馆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把读者的接受程度也纳人参考系数内,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给读者一定的自由空间,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在刚性的制度约束下给读者以柔性的关怀,建立图书馆与读者问的良性互动关系。

此外,图书馆的制度管理要充分,学习并借鉴兄弟院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经验,加强馆际交流协作,完善业务交流、培训学习等制度,完成业务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整编、汇编工作;继续推行学科馆员制度。扩大学科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学科馆员信息导航的作用,把信息服务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建立并完善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制度、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制度,在各院系领导、学生的参与、监督下,使图书馆的管理更加民主、公平、公正化。同时.要在完善原有制度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新的管理制度.优化图书馆各部门的服务功能,从而实现图书馆功能发挥和读者阅读需求之间的完美和谐。

三、精神文化层面——积极培育奋发向上的文化场

图书馆精神范文篇9

一、图书馆的创新教育功能

对于图书馆服务而言,什么是“创新”?

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就是“藏”和“用”,也就是文献资源的入藏和利用。

那么,解决信息和知识藏用矛盾的各项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就是“创新”;依靠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策略来开发文化信息资源就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就是“创新”。

杜威创立的图书分类法,使得图书管理由无序变为有序;阮岗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

使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网络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运用,是图书馆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及图书馆软件的运用,使得工作人员脱离了繁重的体力搜索工作。这一切事实都表明,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中国需要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需要社会化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而图书馆既具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等功能,同时还拥有馆藏学科综合、服务与教学结合等优势,因此,图书馆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创新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图书馆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创新教育的知识源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手段也在图书馆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近人们的生活,各种缩微文献、视听文献、机读文献、电子文献大量涌入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逐步数字化,帮助读者不断提高利用馆藏资源的能力,尤其是利用电子文献资源的能力,学习网络知识以及现代情报检索技能已成为创新教育的迫切需求。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开设文献情报检索课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各种培训、讲座,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检索能力,指导读者利用新型文献资源,提高信息消费和知识消费水平,使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创新教育也就真正成为了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之一。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都将取决于图书馆能否向读者提供所需的知识以及所提供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服务逐步在向文献知识的深加工领域转变,如: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和二、三次文献加工服务等等,进而形成多元化、社会化服务格局,使得读者充分了解到各行各业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以及难点问题的成因及现状等,真正做到资源的按需施教,长期坚持下来,不仅提高了图书馆员服务的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图书馆能够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课堂。

二、如何提高图书馆创新服务

图书馆适宜的学习阅览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图书馆作为一种教育力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利用好这个课堂,能广开思路,拓宽视野,活跃思维,提高智力水平,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海量信息资源,如果图书馆不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对此,所有的图书馆员都应该有时代的紧迫感,只有努力通过不断地创新服务,才能始终站在资讯的最前沿,引领读者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近几年来,各个图书馆不断在进行着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的探索,服务过程的本身就成为一种创造过程。图书馆在服务中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吸引读者,连续不断地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知识、信息,毫无疑问,这些“知识”、“信息”的拥有和利用者,将是创新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如何提高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呢?

我觉得,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的创新,即图书馆员服务意识的创新;二是服务手段的创新。

第一、要努力培养具有不断“创新”意识的图书馆员

1.图书馆员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与敢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要具备雄厚的知识底蕴,要有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等等。认识到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员的新要求,了解自己应有的服务能力,才能使图书馆员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向更高的标准看齐,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服务水平,努力提高自己在新形势下的服务水平。

2.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习意愿的衰退,是图书馆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因此,人类求知欲的培养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必然诉求,而这种精神动力应该是经过不断整合和融汇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能分离,如果只有科学精神,缺乏人文精神,即使有最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设备的维护和运转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使效益受损;如果只有人文精神,而无科学精神,图书馆的发展就无法得到高速发展或跨越式发展。只有将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图书馆的创新活动才会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图书馆才可能健康地、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第二、利用现代化功能,不断提高创新服务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项新技术也在图书馆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不少的图书馆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应用新技术全面升级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市民无需到馆,即可通过手机、电话、网络等方式,享受到数字图书馆提供给人们的多渠道、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务。

目前,这些最新型的服务功能在实际运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自助借还书服务:在馆门口设置“24小时自助还书机”,使借阅者不受开馆时间的限制,随时归还所借图书。

2.网上预约借书服务:依托新更换的interlib业务系统,图书馆利用自己的网站开设“网上预约、续借”功能,读者可通过互联网登陆该馆网站,查询藏书状态、预约、续借图书。当预约文献回馆后,工作人员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读者到馆办理外借手续。

3.电话自助服务:图书馆开通电话自助服务。读者通过拨打电话,根据电话语音提示,自助完成外借证密码修改、图书续借、图书借阅查询、读者证挂失、图书预约和取消等多项操作。

4.手机掌上图书馆:通过开通“手机掌上图书馆服务”,让图书馆服务随身携带。读者可通过手机访问图书馆页面,选择WAP2.0彩版或WAP1.2普通版任一种方式进入主页面进行书目查询,已办证读者可通过证号和密码登录"我的图书馆",完成个人信息修改、借阅查询、图书续借、图书预约和取消等。可通过"短信服务"订制贴身的查询、提醒功能。

5.数字资源馆外访问服务:图书馆通过开展数字资源对外服务,安装中国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并对外进行了远程,实现了万方数字资源、维普期刊资源及中数电子图书馆外访问。读者利用互联网,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可在馆外远程登陆VPN网络访问数字资源库,获取该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浏览和下载海量数字资源。使读者通过"数字资源馆外访问服务",在馆外免费使用图书馆的海量电子资源。

6.电子读报服务:通过图书馆最新引进的“触摸屏电子读报系统”,可存储全国各地的报纸近250种,可实现按内容、地区、名称、时间检索报纸,触摸放大阅读等功能,使读者感受全新的阅读体验。

图书馆精神范文篇10

一、图书馆的创新教育功能

对于图书馆服务而言,什么是“创新”?

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就是“藏”和“用”,也就是文献资源的入藏和利用。

那么,解决信息和知识藏用矛盾的各项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就是“创新”;依靠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策略来开发文化信息资源就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就是“创新”。

杜威创立的图书分类法,使得图书管理由无序变为有序;阮岗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

使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网络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运用,是图书馆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及图书馆软件的运用,使得工作人员脱离了繁重的体力搜索工作。这一切事实都表明,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中国需要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需要社会化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而图书馆既具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等功能,同时还拥有馆藏学科综合、服务与教学结合等优势,因此,图书馆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创新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图书馆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创新教育的知识源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手段也在图书馆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近人们的生活,各种缩微文献、视听文献、机读文献、电子文献大量涌入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逐步数字化,帮助读者不断提高利用馆藏资源的能力,尤其是利用电子文献资源的能力,学习网络知识以及现代情报检索技能已成为创新教育的迫切需求。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开设文献情报检索课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各种培训、讲座,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检索能力,指导读者利用新型文献资源,提高信息消费和知识消费水平,使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创新教育也就真正成为了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之一。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都将取决于图书馆能否向读者提供所需的知识以及所提供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服务逐步在向文献知识的深加工领域转变,如: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和二、三次文献加工服务等等,进而形成多元化、社会化服务格局,使得读者充分了解到各行各业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以及难点问题的成因及现状等,真正做到资源的按需施教,长期坚持下来,不仅提高了图书馆员服务的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图书馆能够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课堂。

二、如何提高图书馆创新服务

图书馆适宜的学习阅览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图书馆作为一种教育力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利用好这个课堂,能广开思路,拓宽视野,活跃思维,提高智力水平,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海量信息资源,如果图书馆不跟上时代的步伐,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对此,所有的图书馆员都应该有时代的紧迫感,只有努力通过不断地创新服务,才能始终站在资讯的最前沿,引领读者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近几年来,各个图书馆不断在进行着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的探索,服务过程的本身就成为一种创造过程。图书馆在服务中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吸引读者,连续不断地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知识、信息,毫无疑问,这些“知识”、“信息”的拥有和利用者,将是创新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如何提高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呢?

我觉得,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的创新,即图书馆员服务意识的创新;二是服务手段的创新。

第一、要努力培养具有不断“创新”意识的图书馆员

1.图书馆员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与敢于创新的精神,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要具备雄厚的知识底蕴,要有从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等等。认识到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员的新要求,了解自己应有的服务能力,才能使图书馆员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向更高的标准看齐,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服务水平,努力提高自己在新形势下的服务水平。

2.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习意愿的衰退,是图书馆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因此,人类求知欲的培养是图书馆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必然诉求,而这种精神动力应该是经过不断整合和融汇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能分离,如果只有科学精神,缺乏人文精神,即使有最现代化的技术设备,设备的维护和运转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使效益受损;如果只有人文精神,而无科学精神,图书馆的发展就无法得到高速发展或跨越式发展。只有将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图书馆的创新活动才会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图书馆才可能健康地、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第二、利用现代化功能,不断提高创新服务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项新技术也在图书馆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不少的图书馆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应用新技术全面升级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市民无需到馆,即可通过手机、电话、网络等方式,享受到数字图书馆提供给人们的多渠道、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务。

目前,这些最新型的服务功能在实际运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自助借还书服务:在馆门口设置“24小时自助还书机”,使借阅者不受开馆时间的限制,随时归还所借图书。

2.网上预约借书服务:依托新更换的interlib业务系统,图书馆利用自己的网站开设“网上预约、续借”功能,读者可通过互联网登陆该馆网站,查询藏书状态、预约、续借图书。当预约文献回馆后,工作人员将通过电话或E-mail通知读者到馆办理外借手续。

3.电话自助服务:图书馆开通电话自助服务。读者通过拨打电话,根据电话语音提示,自助完成外借证密码修改、图书续借、图书借阅查询、读者证挂失、图书预约和取消等多项操作。

4.手机掌上图书馆:通过开通“手机掌上图书馆服务”,让图书馆服务随身携带。读者可通过手机访问图书馆页面,选择WAP2.0彩版或WAP1.2普通版任一种方式进入主页面进行书目查询,已办证读者可通过证号和密码登录"我的图书馆",完成个人信息修改、借阅查询、图书续借、图书预约和取消等。可通过"短信服务"订制贴身的查询、提醒功能。

5.数字资源馆外访问服务:图书馆通过开展数字资源对外服务,安装中国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并对外进行了远程,实现了万方数字资源、维普期刊资源及中数电子图书馆外访问。读者利用互联网,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可在馆外远程登陆VPN网络访问数字资源库,获取该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浏览和下载海量数字资源。使读者通过"数字资源馆外访问服务",在馆外免费使用图书馆的海量电子资源。

6.电子读报服务:通过图书馆最新引进的“触摸屏电子读报系统”,可存储全国各地的报纸近250种,可实现按内容、地区、名称、时间检索报纸,触摸放大阅读等功能,使读者感受全新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