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0:37:07

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范文篇1

一、依靠高新技术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鲁北企业集团起步于科研,腾飞于科技产业化,对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鲁北集团先后创建了部级技术开发中心、化工建材设计院、绿色化学研究院和高新技术攻关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6个中试基地。集团以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实力为依托,注重技术创新和经济实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产业化体系,使自主开发的5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鲁北企业集团还对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把单纯的科技开发转化为全方位的科技经营管理,把市场风险机制引入技术开发中,把技术开发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

在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鲁北企业集团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从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层面,实行全过程创新,并在创新中突出了七个结合:一是技术创新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走势,着眼企业实际,自主确定选题,研究一代、试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二是技术创新与环保紧密结合,凡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害技术,一律不列入研发课题。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工艺、设备、产品的创新。四是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立足社会需要,使成果在市场中更新发展、升级换代。五是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紧密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中国工程院等3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联盟,提高了自身技术开发和管理水平。六是科技投入与优化管理紧密结合,确定技术创新目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1988年至今,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8.74亿元。七是技术创新与人才队伍培养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形成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评价推广、工程设计开发、工程承包施工等5支技术人才队伍。

鲁北企业集团边科研边形成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从而使集团在磷复肥、石膏制酸、海洋化工、建筑建材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支柱产业,创建了具备自己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产业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高素质的企业干部队伍是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关键

鲁北企业集团位于我国渤海南岸的盐碱滩上,外部环境条件十分艰苦,为什么代表工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生态工业园能够在这里创建并获得发展?关键在于集团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能够带领广大职工,实施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壮大发展。与一般产业不同,高科技生态工业的工艺创新是和企业的发展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往往工艺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发展的过程。因此,这类企业的创立和管理需要企业家具备两方面的才能,一是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二是企业管理才能。所谓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不仅仅是要求企业家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水平,同时还要能形成工艺创新的独特思路。以鲁北集团产业创新为例,从磷石膏中提炼硫酸,这一研究国外搞了70多年没有成功。二十几年前,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几百次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独特的工艺流程,即用提炼出的硫酸再次返回生产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主要依赖进口的高效复合肥磷铵,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硫酸尾气和废煤渣分别制成化学制剂和水泥。这种设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更高层次、更宏观、更科学的管理思想,即通过科学的工艺流程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产品和更高的效益,同时,不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信念是人生支柱,责任是人生动力,奋斗是人生幸福,奉献是人生价值。”这已成为鲁北创业者们生活和事业的座右铭。在鲁北企业集团创业与发展的历程中,鲁北人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奉献人类”的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十杰青年冯久田为代表的思想解放、德才兼备、既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又有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跨世纪人才队伍。企业领导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成为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几点启示

1.生态产业技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表了工业的发展方向。鲁北集团发展生态产业的实践表明,依靠生态产业技术开发新能源,将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主要标志为:一是传统产业的整合和生产技术的转向。扬弃传统工业,实施清洁生产,从一切现有的有害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向源头治理、清洁生产、无公害技术转变。二是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转变。三是自然观、环境观的转变。新的自然观、环境观以人类生存与发展、自然资源的反复综合利用为价值取向,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态科技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产业技术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生态工业园范文篇2

一、依靠高新技术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鲁北企业集团起步于科研,腾飞于科技产业化,对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鲁北集团先后创建了部级技术开发中心、化工建材设计院、绿色化学研究院和高新技术攻关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6个中试基地。集团以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实力为依托,注重技术创新和经济实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产业化体系,使自主开发的5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鲁北企业集团还对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把单纯的科技开发转化为全方位的科技经营管理,把市场风险机制引入技术开发中,把技术开发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

在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鲁北企业集团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从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层面,实行全过程创新,并在创新中突出了七个结合:一是技术创新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走势,着眼企业实际,自主确定选题,研究一代、试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二是技术创新与环保紧密结合,凡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害技术,一律不列入研发课题。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工艺、设备、产品的创新。四是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立足社会需要,使成果在市场中更新发展、升级换代。五是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紧密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中国工程院等3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联盟,提高了自身技术开发和管理水平。六是科技投入与优化管理紧密结合,确定技术创新目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1988年至今,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8.74亿元。七是技术创新与人才队伍培养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形成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评价推广、工程设计开发、工程承包施工等5支技术人才队伍。

鲁北企业集团边科研边形成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从而使集团在磷复肥、石膏制酸、海洋化工、建筑建

材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支柱产业,创建了具备自己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产业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高素质的企业干部队伍是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关键

鲁北企业集团位于我国渤海南岸的盐碱滩上,外部环境条件十分艰苦,为什么代表工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生态工业园能够在这里创建并获得发展?关键在于集团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能够带领广大职工,实施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壮大发展。与一般产业不同,高科技生态工业的工艺创新是和企业的发展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往往工艺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发展的过程。因此,这类企业的创立和管理需要企业家具备两方面的才能,一是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二是企业管理才能。所谓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不仅仅是要求企业家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水平,同时还要能形成工艺创新的独特思路。以鲁北集团产业创新为例,从磷石膏中提炼硫酸,这一研究国外搞了70多年没有成功。二十几年前,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几百次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独特的工艺流程,即用提炼出的硫酸再次返回生产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主要依赖进口的高效复合肥磷铵,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硫酸尾气和废煤渣分别制成化学制剂和水泥。这种设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更高层次、更宏观、更科学的管理思想,即通过科学的工艺流程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产品和更高的效益,同时,不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信念是人生支柱,责任是人生动力,奋斗是人生幸福,奉献是人生价值。”这已成为鲁北创业者们生活和事业的座右铭。在鲁北企业集团创业与发展的历程中,鲁北人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奉献人类”的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十杰青年冯久田为代表的思想解放、德才兼备、既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又有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跨世纪人才队伍。企业领导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成为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几点启示

1.生态产业技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表了工业的发展方向。鲁北集团发展生态产业的实践表明,依靠生态产业技术开发新能源,将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主要标志为:一是传统产业的整合和生产技术的转向。扬弃传统工业,实施清洁生产,从一切现有的有害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向源头治理、清洁生产、无公害技术转变。二是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转变。三是自然观、环境观的转变。新的自然观、环境观以人类生存与发展、自然资源的反复综合利用为价值取向,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态科技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产业技术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生态工业园范文篇3

一、依靠高新技术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鲁北企业集团起步于科研,腾飞于科技产业化,对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鲁北集团先后创建了部级技术开发中心、化工建材设计院、绿色化学研究院和高新技术攻关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6个中试基地。集团以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实力为依托,注重技术创新和经济实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产业化体系,使自主开发的5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鲁北企业集团还对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把单纯的科技开发转化为全方位的科技经营管理,把市场风险机制引入技术开发中,把技术开发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

在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鲁北企业集团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从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层面,实行全过程创新,并在创新中突出了七个结合:一是技术创新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走势,着眼企业实际,自主确定选题,研究一代、试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二是技术创新与环保紧密结合,凡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害技术,一律不列入研发课题。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工艺、设备、产品的创新。四是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立足社会需要,使成果在市场中更新发展、升级换代。五是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紧密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中国工程院等3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联盟,提高了自身技术开发和管理水平。六是科技投入与优化管理紧密结合,确定技术创新目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1988年至今,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8.74亿元。七是技术创新与人才队伍培养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形成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评价推广、工程设计开发、工程承包施工等5支技术人才队伍。

鲁北企业集团边科研边形成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从而使集团在磷复肥、石膏制酸、海洋化工、建筑建

材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支柱产业,创建了具备自己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产业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高素质的企业干部队伍是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关键

鲁北企业集团位于我国渤海南岸的盐碱滩上,外部环境条件十分艰苦,为什么代表工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生态工业园能够在这里创建并获得发展?关键在于集团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能够带领广大职工,实施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壮大发展。与一般产业不同,高科技生态工业的工艺创新是和企业的发展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往往工艺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发展的过程。因此,这类企业的创立和管理需要企业家具备两方面的才能,一是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二是企业管理才能。所谓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不仅仅是要求企业家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水平,同时还要能形成工艺创新的独特思路。以鲁北集团产业创新为例,从磷石膏中提炼硫酸,这一研究国外搞了70多年没有成功。二十几年前,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几百次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独特的工艺流程,即用提炼出的硫酸再次返回生产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主要依赖进口的高效复合肥磷铵,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硫酸尾气和废煤渣分别制成化学制剂和水泥。这种设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更高层次、更宏观、更科学的管理思想,即通过科学的工艺流程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产品和更高的效益,同时,不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信念是人生支柱,责任是人生动力,奋斗是人生幸福,奉献是人生价值。”这已成为鲁北创业者们生活和事业的座右铭。在鲁北企业集团创业与发展的历程中,鲁北人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奉献人类”的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十杰青年冯久田为代表的思想解放、德才兼备、既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又有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跨世纪人才队伍。企业领导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成为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几点启示

1.生态产业技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表了工业的发展方向。鲁北集团发展生态产业的实践表明,依靠生态产业技术开发新能源,将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主要标志为:一是传统产业的整合和生产技术的转向。扬弃传统工业,实施清洁生产,从一切现有的有害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向源头治理、清洁生产、无公害技术转变。二是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转变。三是自然观、环境观的转变。新的自然观、环境观以人类生存与发展、自然资源的反复综合利用为价值取向,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态科技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产业技术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生态工业园范文篇4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做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我国的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存在着由粗放经营造成的资源低效使用及由高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破坏等问题。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给中国的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一、建设生态工业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发展已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直接影响了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从地域来看,城市是重点,特别是那些以粗放经营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密集型重工业城市。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单位产品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源数量多、分布广;生产管理不善,造成资源能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给污染控制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建立在工业生态学基础上的生态工业园,可以使园区内相关企业通过提高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废物的再生利用和消除能招致法规处罚的行为等途径,降低了园内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绩效、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同时通过相互间的废弃物转化为原材料等,可以显著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自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从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从国外的实践看,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实行资源减量化,再循环与回收利用,废物的再资源化等措施能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通过地域毗邻的企业集群的相互利用废弃物,使物质与能源再资源化,达到合理利用。

二、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实践

生态工业园的雏形应是丹麦的卡隆堡工业共生体。20世纪70年代,几个重要企业试图在减少费用、废料管理和更有效地使用淡水等方面寻求革新,它们之间建立了紧密、相互协作的关系。主体由5家企业和市政当局构成,燃煤发电、丹麦最大的炼油厂、石膏材料公司、世界上最大的胰岛素和某些工业酶生产厂家和地方农场。上述企业间的组合使工业园各企业形成了企业生态链,有效地解决了上述几家企业单独运营中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化废为宝。

加拿大在安大略湖的多伦多市波特兰工业区也相继启动,与波恩赛德工业园一样,这一园区内也包含大量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他们以废物和能量的交换联系为纽带相互衔接起来。目前,加拿大拥有40座生态工业园,其中9座被认为有潜力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

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进展最快的生态工业园。贵港生态工业园区正是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环境综合处理等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的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广东省南海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根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要求规划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该示范园区将以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为核心,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对园区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环保科技产业园和虚拟生态工业园的工业生态链建设,分步建立资源再生园、零排放园和虚拟生态园,实现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为全国树立一个最能体现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基地。

三、我国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生态工业园的未来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建设:

一是要发挥政府协调指导作用。如果单纯依靠企业自己进行这种涉及多方面利益主体的协调和组合工作,在目前还有一定困难,因此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总体的规划,依托相关技术支持单位,预先进行资源、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进行生态工业规划编制。事实上,刚开始阶段,企业并不一定能很快实现盈利。政府必须做好相关的协调指导工作,同时提供各种如公共设施、服务等便利,让园区内的企业实现整体的运营。

二是有必要通过构建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法律体系,对现有的环境法规进行评估和完善,并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通过立法,可以让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企业进入园区,真正使其得到应有的政策的扶持。当然,这些只能为生态工业园提供外部的框架。

三是要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可以提供的数据包括园内企业的废弃物、副产品、原料投入、产品输出等数据。这些数据为企业找寻质能循环的合作对象提供信息参考,为政府促进质能循环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因此,无论对于政府管理或者是企业的运行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要提升相应的技术水平。园区内的企业能够构成生态链,达到能源的多级利用,是生态工业园的基本要求。生态链的形成与资源的相互配合使用有赖于技术的支撑。没有技术水平作为基础,生态工业园便如无水之源,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具体来说,由于园区内的企业的原料与能源等相互支撑,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生态链,企业间存在着相互牵制。如何让这个庞大复杂的生态有机体和谐运转,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技术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工业园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做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我国的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存在着由粗放经营造成的资源低效使用及由高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破坏等问题。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给中国的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一、建设生态工业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发展已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直接影响了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从地域来看,城市是重点,特别是那些以粗放经营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密集型重工业城市。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单位产品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源数量多、分布广;生产管理不善,造成资源能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给污染控制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建立在工业生态学基础上的生态工业园,可以使园区内相关企业通过提高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废物的再生利用和消除能招致法规处罚的行为等途径,降低了园内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绩效、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同时通过相互间的废弃物转化为原材料等,可以显著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自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从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从国外的实践看,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实行资源减量化,再循环与回收利用,废物的再资源化等措施能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通过地域毗邻的企业集群的相互利用废弃物,使物质与能源再资源化,达到合理利用。

二、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实践

生态工业园的雏形应是丹麦的卡隆堡工业共生体。20世纪70年代,几个重要企业试图在减少费用、废料管理和更有效地使用淡水等方面寻求革新,它们之间建立了紧密、相互协作的关系。主体由5家企业和市政当局构成,燃煤发电、丹麦最大的炼油厂、石膏材料公司、世界上最大的胰岛素和某些工业酶生产厂家和地方农场。上述企业间的组合使工业园各企业形成了企业生态链,有效地解决了上述几家企业单独运营中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化废为宝。

加拿大在安大略湖的多伦多市波特兰工业区也相继启动,与波恩赛德工业园一样,这一园区内也包含大量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他们以废物和能量的交换联系为纽带相互衔接起来。目前,加拿大拥有40座生态工业园,其中9座被认为有潜力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

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进展最快的生态工业园。贵港生态工业园区正是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环境综合处理等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的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广东省南海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根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要求规划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该示范园区将以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为核心,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对园区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环保科技产业园和虚拟生态工业园的工业生态链建设,分步建立资源再生园、零排放园和虚拟生态园,实现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为全国树立一个最能体现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基地。

三、我国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生态工业园的未来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建设:

一是要发挥政府协调指导作用。如果单纯依靠企业自己进行这种涉及多方面利益主体的协调和组合工作,在目前还有一定困难,因此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总体的规划,依托相关技术支持单位,预先进行资源、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进行生态工业规划编制。事实上,刚开始阶段,企业并不一定能很快实现盈利。政府必须做好相关的协调指导工作,同时提供各种如公共设施、服务等便利,让园区内的企业实现整体的运营。

二是有必要通过构建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法律体系,对现有的环境法规进行评估和完善,并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通过立法,可以让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企业进入园区,真正使其得到应有的政策的扶持。当然,这些只能为生态工业园提供外部的框架。

三是要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可以提供的数据包括园内企业的废弃物、副产品、原料投入、产品输出等数据。这些数据为企业找寻质能循环的合作对象提供信息参考,为政府促进质能循环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因此,无论对于政府管理或者是企业的运行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要提升相应的技术水平。园区内的企业能够构成生态链,达到能源的多级利用,是生态工业园的基本要求。生态链的形成与资源的相互配合使用有赖于技术的支撑。没有技术水平作为基础,生态工业园便如无水之源,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具体来说,由于园区内的企业的原料与能源等相互支撑,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生态链,企业间存在着相互牵制。如何让这个庞大复杂的生态有机体和谐运转,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技术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公务员之家

四、结语

就我国而言,生态工业园是继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出现的第三代工业园,对于它的研究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还会遇到诸如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国外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在开展生态城市和工业园建设的同时,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纳入规划之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甘现光.贵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C].2004.

[2]虞震.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

生态工业园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工业园竞争力

21世纪,世界各国均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也就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989年,Frosh和Gallopoulos提出“工业生态学”概念,随后人们发现了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工业共生”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学者们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的研究,找到了工业生态学实践的直接方式——生态工业园。自此,生态工业园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建设生态工业园的热潮,项目涉及多个行业,各具特色。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截止2008年12月,已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到30个,其中行业类园区9个,综合类园区20个,静脉产业类园区1个。在部级开发区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对于全国其他各类各级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也有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全国大部分省市甚至部分县都开始建设自己的生态工业园。但是生态工业园目前的实施状况并不如预期。蔡小军等研究表明:国外只有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给出了较详细的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国内只有鲁北生态工业园有资料显示获得了相对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本文从生态位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生态位理论与生态工业园竞争力两者之间的联系,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一、生态位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在众多的生态学理论中,生态位理论一直处于十分醒目的地位,生态位理论现已被普遍认为是生态学的核心思想。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种生物所占的物理空间、发挥的功能作用及其在各种环境梯度上的出现范围。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接近,相互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大多数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生态位的物种,这些生态位不同的物种避免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同时由于提供了多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列举以下生态位基本理论:

(一)群聚理论

生物营养级或者资源种团内部形成大小不同的群,这是群内部的一个特征。对于一个特定的种群而言,群聚的程度取决于种的生理特点、天气及其他环境条件、种的分工合作等。温度、降水等物理环境的影响常常使种群呈现非随机分布。种群总是避免过于分散和过份拥挤,使种群内个体拥有最适宜的生态位,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二)隔离与领域性理论

种群中个体间或者小群体产生隔离(isolation)或者保持间隔(spacing)可以减少对生存需求的竞争,对种群调节有重要的作用。某些生物种群的个体或者家族常将它们的活动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并加以保护,这块地方称为领域(territory)。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这种隔离减少了竞争,防止种群过度消耗食物资源、水和其他营养物质。

(三)种内竞争与自疏理论

物种内个体之间的竞争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中,种内竞争明显受密度制约。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越多,对资源的竞争就越激烈,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也很严重,死亡率可能会升高而出生率下降。由于物种内竞争和密度是紧密相连的,即无论何时产生竞争,它都既来源于密度又作用于密度。因此,物种内竞争具有调节种群数量的动态趋势。

(四)种间共生理论

种间共生理论又称种间正相互作用理论,包括偏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原始合作是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偏利共生是指两种共生植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共生的结果使得两个种群都发展得更好,互利共生常出现在生活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种间正相互作用者的存在倾向于扩大实际生态位。

二、生态工业园竞争力内涵

竞争力是一个既具有广泛涵义又极具争议的概念。一般来说,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从竞争的行为主体来看,可将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作为基于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范式下建立的生态工业园区,其竞争力研究从总体上讲也应该是属于区域竞争力的一个子概念。但生态工业园构建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点是生态工业园与现有各类开发区的重要区别,所以有关生态工业园竞争力的定义也应该存在差别。蔡小军等结合国内外文献将生态工业园竞争力定义为是生态工业园在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拥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高的综合素质,这种更高的综合素质使生态工业园具有比竞争对手更高的生产率,进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另外,很多学者认为工业园区的实质是一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企业集群。产业集群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集群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及其集体协同效应,可以获得诸多经济效益方面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进而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生态工业园竞争力研究实际上是为生态工业园健康可持续发展而服务的。

三、生态位理论与生态工业园竞争力

(一)群聚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了生态工业园

生物食物链中同一营养级生物或者资源种团群居生活在一起,要避免过分分散或过于拥挤,以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同样的道理,建立生态工业园可以使园区内的企业享受到诸多好处。例如,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基础建设、信息服务和物流便利,可以充分享受集中的供应渠道和客户优势。俗话说,“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讲的也是群聚优势的道理。不过,与生物集聚不一样,同类型的生态产业集聚并没有拥挤效应。相反,聚集在一个区域同类型企业越多,聚集优势越明显。它们对供应商有广阔的选择空间,可以把自己产品展示给更广大的顾客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使其自身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进而提升整个生态工业园的竞争力。同时,生态工业园区同类型企业多,可以避免生态工业园区的刚性化,增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结构的稳定性。

(二)种内竞争理论与生态工业园竞争优势分析

生物物种内竞争和密度是紧密相连的,竞争来源于密度又作用于密度。物种内竞争具有调节种群数量的作用。同理,生态工业园产业链中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来源于企业数量又作用于企业数量。当某产品生产企业很少时,需求旺盛,供给不足,这时每个企业都能在有利的环境中较快增长;当某产品生产企业具有一定数量时,供需基本上保持平衡,这时企业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和顾客就产生了竞争,从而淘汰成本高的企业,保留成本低、技术好、管理强的企业,进而调节着该种产品生产企业的数量。竞争的结果不只是优胜劣汰,优胜企业还必须面临许多技术先进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竞争,从这个方面来看,生态产业系统的竞争比生物界的竞争更加多样化、更加激烈。生态工业园产业系统内同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与生物种内竞争有一点明显的区别,产业系统内的竞争的结果并不只是企业数量的减少和留存企业平均竞争力的提高,而是生态产业园区该产品生产企业数量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相关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生态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的加强。

(三)隔离与领域性理论与特色生态工业园

生物种群之间产生隔离,可以减少对生存需求的竞争,而领域性是保持群间隔的积极机制。综观世界各地五花八门的生态产业园,都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这种地域性是生物界的隔离与领域性理论在产业系统中的反映。在构建生态产业园区和产业链时,应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特点,构筑特色生态工业园,这样才能做到成本优势、提高园区内生态产业的竞争力。

(四)种间共生理论引导建设生态工业园产业链

种间共生理论包括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总的来说,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至少对一方有利,而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副作用。在建立生态产业园和规划生态产业链时,要充分利用种间共生理论,使生态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单位之间尽量有正面的相互影响,避免负面的不利影响。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就是构建生态产业链条时,是对原有产业系统的帕累托改进。

生态工业园范文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各位来宾:

大家好!

首先欢迎您来怀化市生态工业园参观考察,下面我就我工业的总体规划及目前的开发建设情况给各位领导、专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敬请您提出宝贵意见:

怀化市工业园位于怀化市南郊中方镇,距怀化市区公里,距建设中的中方生态城3公里.在工业园的北面有湘黔、原创:渝怀二大铁路动脉,东接国道的怀黔高等级公路和枝柳铁路,其中工业园拟建的铁路专用线将与枝柳铁路连通;上瑞高速(上海至瑞丽)和临三高速(山西临汾至海南三亚),分别从工业园的南部和西部经过,其中上瑞高速的竹田开口处距工业园仅2公里里;距工业园仅公里的芷江机场,将于今年年底实现通航,工业园的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在工业园的南北两端分别建有的和的两座变电站,工业园的中部建有工业专用水厂,此外,由北往南从工业园蜿蜒而过的舞水河,都将为工业园提供充足的水电资源。

工业园的规划区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耕地少,拆迁量少,地下水资源丰富,区域内地质条件良好,无区域性断层经过、无大型溶洞、地基承载力好,适宜建设各类大型建筑。

工业园是以“绿核”为中心,划分为四大功能产业区,一个行政金融服务中心和一个拆迁安置区.所谓“绿核”就是将规划区中部连绵的山体完整保留,并进行全面森林式的绿化,使之形成工业区的绿色核心,同时借助舞水河的水上绿州,使之形成园区的两片“绿肺”.围绕“绿核”,将工业园的北部规划为行政金融服务中心,目前该区域的场地平整工作已基本完成,管委会的大楼正在建设过程中;将“绿核”的西北部规划为绿色产品加工区;将“绿核”以东、怀黔公路以西的区域规划为中医药产业区;两片"绿肺"之中规划为综合产品加工区;根据怀化目前的情况完全排除传统加工业是不彻实际的,我们同样欢迎大型的.具有先进生产工艺的传统加工企业,因此,我们将南部区域规划为传统产品加工区。此外,园区内邮电,消防,银行,停车场等市政设施均按高标准要求进行了合理布局。

自××年月开园以来,工业园的基础设施进展顺利,已投入资金万元人民币,今年月,江苏第一大民营企业――江苏太平洋建设集团,斥资亿元全额垫资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园道路基础设施是以怀黔公路为依托划分为三横二纵。一号主干道全长米,已完成了的路基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可实现通车;通往湖南泰格林纸集团的号主干道已于月日动工,号主干道由南至北贯穿整个工业园,号主干道则傍着舞水河连通工业园和中方生态城号主干道及号主干道均定于明年动工建设。

工业园自开园以来意向协议入园企业家正式签订入园项目个,动工在建的为个.随着湖南泰格林纸集团林纸产业项目的正式入园,标志着工业园招商引资取得实质进展,该项目总投资为亿人民币.生产规模为年产吨漂白硫酸盐木浆项目和万公顷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计划××年月底动工,原创:××年月投产.投产后年销售额可达亿实现利税亿同时西南九九酒业、金珠米业、湘鹤电缆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在明年初可实现投产这家企业总投资为亿元,投产后可实现利税万元。此外友阿集团辣妹子食品厂等企业也即将入园动工建设。

目前为了吸引广大投资者,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首先、在土地政策方面,对所有入园企业实行地价优惠,每亩土地的批租价格为4万元/亩,待企业投产后,从其上缴的各项地方性收益中逐年退还地价总额的50%。

其二、工业园实行全封闭式的管理服务,推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工业园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授权具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入园企业投资所需的所有手续,均可由管委会代办,并实行“零费”制度。

其三.工业园是“零收费”区,所有市及市级以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并代收省及国家所有的其他行政事业性费用,属省和国家所有的部分在规定幅度内从低收取,属国家、省、市共有的,属省和国家所有的部分在规定幅度内从低收取,属市及市级以下所的部分全额返还。

其四.严格执行“四制”,即检查报批制,手续代办制,收费公示制和处罚预告制.

××年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开发湘西地区的决定,将怀化市工业园作为湘西开发主园,为我园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生态工业园范文篇8

大家好!

首先欢迎您来怀化市生态工业园参观考察,下面我就我工业的总体规划及目前的开发建设情况给各位领导、专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敬请您提出宝贵意见:

怀化市工业园位于怀化市南郊中方镇,距怀化市区15公里,距建设中的中方生态城3公里.在工业园的北面有湘黔、渝怀二大铁路动脉,东接209国道的怀黔高等级公路和枝柳铁路,其中工业园拟建的铁路专用线将与枝柳铁路连通;上瑞高速(上海至瑞丽)和临三高速(山西临汾至海南三亚),分别从工业园的南部和西部经过,其中上瑞高速的竹田开口处距工业园仅2公里里;距工业园仅30公里的芷江机场,将于今年年底实现通航,工业园的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在工业园的南北两端分别建有35KVA的和110KVA的两座变电站,工业园的中部建有工业专用水厂,此外,由北往南从工业园蜿蜒而过的舞水河,都将为工业园提供充足的水电资源。

工业园的规划区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耕地少,拆迁量少,地下水资源丰富,区域内地质条件良好,无区域性断层经过、无大型溶洞、地基承载力好,适宜建设各类大型建筑。

工业园是以“绿核”为中心,划分为四大功能产业区,一个行政金融服务中心和一个拆迁安置区.所谓“绿核”就是将规划区中部连绵的山体完整保留,并进行全面森林式的绿化,使之形成工业区的绿色核心,同时借助舞水河的水上绿州,使之形成园区的两片“绿肺”.围绕“绿核”,将工业园的北部规划为行政金融服务中心,目前该区域的场地平整工作已基本完成,管委会的大楼正在建设过程中;将“绿核”的西北部规划为绿色产品加工区;将“绿核”以东、怀黔公路以西的区域规划为中医药产业区;两片"绿肺"之中规划为综合产品加工区;根据怀化目前的情况完全排除传统加工业是不彻实际的,我们同样欢迎大型的.具有先进生产工艺的传统加工企业,因此,我们将南部区域规划为传统产品加工区。此外,园区内邮电,消防,银行,停车场等市政设施均按高标准要求进行了合理布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自2003年7月开园以来,工业园的基础设施进展顺利,已投入资金5100万元人民币,今年5月,江苏第一大民营企业――江苏太平洋建设集团,斥资5亿元全额垫资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园道路基础设施是以怀黔公路为依托划分为三横二纵。一号主干道全长930米,已完成了70%的路基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可实现通车;通往湖南泰格林纸集团的3号主干道已于9月20日动工,4号主干道由南至北贯穿整个工业园,5号主干道则傍着舞水河连通工业园和中方生态城,4号主干道及5号主干道均定于明年动工建设。

工业园自开园以来意向协议入园企业18家,正式签订入园项目7个,动工在建的为4个.随着湖南泰格林纸集团林纸产业项目的正式入园,标志着工业园招商引资取得实质进展,该项目总投资为40亿人民币.生产规模为年产40吨漂白硫酸盐木浆项目和14万公顷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计划2004年10月底动工,2006年3月投产.投产后年销售额可达30亿,实现利税2.63亿.同时,西南九九酒业、金珠米业、湘鹤电缆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在明年初可实现投产.这3家企业总投资为1.6亿元,投产后可实现利税1400万元。此外,友阿集团,辣妹子食品厂等企业也即将入园动工建设。

目前为了吸引广大投资者,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首先、在土地政策方面,对所有入园企业实行地价优惠,每亩土地的批租价格为4万元/亩,待企业投产后,从其上缴的各项地方性收益中逐年退还地价总额的50%。

其二、工业园实行全封闭式的管理服务,推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工业园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授权具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入园企业投资所需的所有手续,均可由管委会代办,并实行“零费”制度。

其三.工业园是“零收费”区,所有市及市级以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并代收省及国家所有的其他行政事业性费用,属省和国家所有的部分在规定幅度内从低收取,属国家、省、市共有的,属省和国家所有的部分在规定幅度内从低收取,属市及市级以下所的部分全额返还。

其四.严格执行“四制”,即检查报批制,手续代办制,收费公示制和处罚预告制.

2004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开发湘西地区的决定,将怀化市工业园作为湘西开发主园,为我园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生态工业园范文篇9

一、依靠高新技术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鲁北企业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硫酸厂,1977年8月创建。当时,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扎根盐碱荒滩,以创建之时的40万元试验经费,承担了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并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们又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这套装置对我国化学工业是一个重大贡献。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了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条。这既破解了磷复肥工业排放的废渣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世界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生产的新的原料路线,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一线性模式,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1997年5月,在第72次国家香山科学会议上,鲁北的绿色产业链被科学家确认为我国独有的零排放技术、绿色环境技术。

鲁北企业集团生产的主要产品,无论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溴素、磷铵,还是一般的硫酸、水泥,都是用途广泛的成熟产品,其创新之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鲁北集团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是相统一的,制定了“开发环保科技产业,综合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称之为绿色文明战略),把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企业乃至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创建石膏制酸技术生态产业链之后,以发展海洋化工为目标,该集团又完成了海水“一水多用”生态产业链的创建,使海水在蒸发、净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分布调节,实现了“海水取宝,滴水不漏”。

鲁北企业集团石膏制酸联产水泥和海水“一水多用”这两大生态产业技术的成功实施,也昭示了一种新的资源观念和环保观念,即人类对自然资源可以进行重复多次的利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这种既能多次重复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将使我国传统化工产业完成由“夕阳工业”到“生态工业”的革命性转变。对于生态工业园,中国工程院陆钟武、金涌院士在2000年11月“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是这样评述的:工业生产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达标排放;第二个层次是零排放或微排放,在正常运行中企业所有废物都能循环利用,对外没有污染,假如出现事故,还是有污染;第三个层次是源头治理,开发新的清洁工艺,把污染消灭在源头;第四个层次是生态化工,不仅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也没有污染,要求产品本身生命周期是安全的;第五个层次是生态工业园,对地区所有企业统一规划,使一个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厂的原料,整个地区的物流、能流甚至知识流全部闭合运行。生态工业园是一个或多个绿色产业链构成的理想工业系统,是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方向。鲁北化工走的正是绿色生态之路,符合生态工业概念,因而被誉为生态工业园。

二、加强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鲁北企业集团起步于科研,腾飞于科技产业化,对于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为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鲁北集团先后创建了部级技术开发中心、化工建材设计院、绿色化学研究院和高新技术攻关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6个中试基地。集团以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实力为依托,注重技术创新和经济实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产业化体系,使自主开发的5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全部实现了产业化。鲁北企业集团还对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把单纯的科技开发转化为全方位的科技经营管理,把市场风险机制引入技术开发中,把技术开发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

在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中,鲁北企业集团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从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层面,实行全过程创新,并在创新中突出了七个结合:一是技术创新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走势,着眼企业实际,自主确定选题,研究一代、试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二是技术创新与环保紧密结合,凡不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害技术,一律不列入研发课题。三是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工艺、设备、产品的创新。四是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立足社会需要,使成果在市场中更新发展、升级换代。五是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紧密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中国工程院等3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科技联盟,提高了自身技术开发和管理水平。六是科技投入与优化管理紧密结合,确定技术创新目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1988年至今,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8.74亿元。七是技术创新与人才队伍培养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培养形成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评价推广、工程设计开发、工程承包施工等5支技术人才队伍。

鲁北企业集团边科研边形成产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从而使集团在磷复肥、石膏制酸、海洋化工、建筑建材等领域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支柱产业,创建了具备自己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产业技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高素质的企业干部队伍是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关键

鲁北企业集团位于我国渤海南岸的盐碱滩上,外部环境条件十分艰苦,为什么代表工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生态工业园能够在这里创建并获得发展?关键在于集团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能够带领广大职工,实施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壮大发展。与一般产业不同,高科技生态工业的工艺创新是和企业的发展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往往工艺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发展的过程。因此,这类企业的创立和管理需要企业家具备两方面的才能,一是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二是企业管理才能。所谓科研和技术创新才能,不仅仅是要求企业家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水平,同时还要能形成工艺创新的独特思路。以鲁北集团产业创新为例,从磷石膏中提炼硫酸,这一研究国外搞了70多年没有成功。二十几年前,鲁北的创业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几百次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独特的工艺流程,即用提炼出的硫酸再次返回生产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主要依赖进口的高效复合肥磷铵,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硫酸尾气和废煤渣分别制成化学制剂和水泥。这种设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更高层次、更宏观、更科学的管理思想,即通过科学的工艺流程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产品和更高的效益,同时,不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信念是人生支柱,责任是人生动力,奋斗是人生幸福,奉献是人生价值。”这已成为鲁北创业者们生活和事业的座右铭。在鲁北企业集团创业与发展的历程中,鲁北人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奉献人类”的企业文化,培养了一批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十杰青年冯久田为代表的思想解放、德才兼备、既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又有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跨世纪人才队伍。企业领导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成为鲁北生态工业园创建并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几点启示

1.生态产业技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表了工业的发展方向。鲁北集团发展生态产业的实践表明,依靠生态产业技术开发新能源,将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主要标志为:一是传统产业的整合和生产技术的转向。扬弃传统工业,实施清洁生产,从一切现有的有害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向源头治理、清洁生产、无公害技术转变。二是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经济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单纯的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转变。三是自然观、环境观的转变。新的自然观、环境观以人类生存与发展、自然资源的反复综合利用为价值取向,把人类的精神文明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态科技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产业技术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生态工业园范文篇10

一、为了促进我国生态工业的发展,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的建设,规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监管程序,更好地发挥园区建设对改造、提升地区经济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指的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工业领域一定区域层次的具体体现。

三、园区一般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另一种是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即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新规划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何种园区取决于地方优势、行业优势、产业特点及资源条件。

四、园区建设遵循自愿性、高起点、因地制宜、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四项原则,遵守国家或地方关于园区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是在已经国家批准的各类园区或大企业集团自有土地基础上进行。

五、本规定适用于园区的申报、规划编制和论证、审批和命名、监督管理、组织实施等。

申报

六、园区建设须由园区建设单位向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创建申请,经其审查后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七、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条件为:

1.建设单位设置了相关工作机构和领导机构,并得到地方人民政府的支持;

2.建设单位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建设园区的基础条件;

3.园区建设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4.园区建设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区域或行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5.具有一定的生态工业雏形,具备形成产业生态链的条件,园区建设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

6.园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所有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八、园区申报应提交建设单位申请报告,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创建意义、基本思路、基础条件、预期目标、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等。

规划编制和论证

九、园区创建申请经过国家环保总局同意后,园区建设单位可组织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必要时应包括重要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编制工作应委托具有园区建设规划编制经验的单位进行。

十、规划应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编写,对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内容、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做出重点分析,以使规划能指导园区建设实践。

十一、园区规划编制完成后,园区建设单位向省级环保部门提交方案送审稿,由其审查后上报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委员会对规划进行论证。

十二、专家委员会应由工业生态、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所涉及行业的国内知名专家组成。

十三、专家论证包括实地考核、听取规划汇报、提问、讨论及评议、形成专家论证意见等步骤,专家委员会重点对园区建设的意义、建设条件是否成熟、建设目标是否明确和合理、建设内容是否符合生态工业要求、是否有可行的项目、是否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以及是否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等方面进行论证。

十四、园区规划经专家论证通过后,园区建设单位应按规划开展建设。经过一段时间建设试点后,园区建设单位可向省级环保部门提出示范园区命名申请,并由其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审查和命名

十五、园区建设单位提出命名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1.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的规划报批稿(必要时应包括重要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专家论证意见;

3.园区创建工作背景情况说明;

4.园区建设的组织机构名单;

5.地方政府给予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6.建设试点的情况。

十六、国家环保总局对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园区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授予统一规格的标牌。

十七、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命名方式为:园区所在地名+“国家生态工业”+行业名称+“示范园区”。

十八、园区建设在地方政府设立的管理机构领导下,按规划确立的建设内容和时间实施。若需对建设项目作重大调整,应组织专家论证,确定其是否符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方向,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园区建设项目或企业应建立相应环境管理体系。

监督管理

十九、园区建设单位应每年年终上报年度总结,向国家环保总局报告园区建设和发展情况、效益与存在问题等。国家环保总局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简讯》形式,全国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最新信息。《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简讯》由国家清洁生产中心负责承办。

二十、国家环保总局会同省级环保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对园区进行定期考核、检查,对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十一、对出现以下情况的园区,国家环保总局责成其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后仍然不符合标准的撤消其命名:

1.园区建设机构管理不善,不能及时报告园区发展动态;

2.园区中的企业严重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3.园区中的主要企业经济效益差,并直接影响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4.未按园区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推进园区的建设,园区建设项目作重大调整未及时报告,使园区建设滞后或成效不明显。

组织实施

二十二、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协调推动生态工业在全国的示范工作,组织制定园区规划编制指南和生态工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各地园区建设进行指导。

二十三、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作为全国生态工业推广、示范的技术支持单位,负责国内外生态工业发展的跟踪及研究,协助国家环保总局制定园区规划指南、技术指标体系和对各地园区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定期全国生态工业发展信息。

二十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要求,协调、指导本辖区内的园区建设和加强环境管理、监督工作,积极配合地方人民政府,争取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二十五、园区所在地方人民政府应对园区建设提供以下支持:

1.把园区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促进建设目标的实现;

2.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地区实际,制订促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3.建立有利于园区发展的管理体制,动员和组织有关部门,支持园区建设;

4.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利于园区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

5.依靠企业自愿行为,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建设园区;

6.开展生态工业的宣传和培训,建立激励政策和措施。

二十六、园区建设单位应在地方政府领导下,按照园区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园区建设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指导和推动的原则,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运作模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协助企业建立企业间的共生组织和产业链,高标准完成园区建设。

附件二: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一、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特征和类型

1.园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紧密围绕当地的自然条件、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进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设计和运行;

(2)通过园区内各单元间的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3)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政策手段以及新技术(如信息共享、节水、能源利用、再循环和再使用、环境监测和可持续交通技术)的采用,保证园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4)通过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企业、园区和整个社区的环境状况得到持续改进。

2.园区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例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糖业)示范园区;

(2)具有区域特点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例如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的生态工业园区。

此外,按照当前的建设状态和园区单元间联系程度的不同,生态工业园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已具有较好生态工业雏形的工业区域或园区。建设重点是在完善已有的生态工业链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生态工业网。

(2)尚未建成或尚不具有规模的园区。建设重点是以生态工业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园区。

(3)门类较多、企业数量大的工业区域或园区(如我国的大批国家和地方级的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重点是在这些园区中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由此优化产品结构,并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从而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排放,为园区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

(4)虚拟园区。其园区企业在地理上分散,但仍然组成一个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重点是从废物循环利用、资源梯级利用入手,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规划建设生态工业网络,建立企业间稳定、持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关系。

二、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发展生态工业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2.基本原则

园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园区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对于现有工业园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新建园区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调整列入生态敏感区的工业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对局地景观和水文背景、区域生态系统以及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2)生态效率原则:在园区布局、基础设施、建筑物构造和工业过程中,应全面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园区各企业和企业生产单元的清洁生产,尽可能降低本企业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通过各企业或单元间的副产品交换,降低园区总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过物料替代、工艺革新,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在建筑材料、能源使用、产品和服务中,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贯彻“减量第一”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园区各单元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3)生命周期原则:要加强原材料入园前以及产品、废物出园后的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应鼓励生产和提供资源、能源消耗低的产品和服务;鼓励生产和提供对环境少害、无害和使用中安全的产品和服务;鼓励生产和提供可以再循环、再使用和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和服务。

(4)区域发展原则:尽可能将园区与社区发展和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将园区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要通过培训和教育计划、工业开发、住房建设、社区建设等,加强园区与社区间的联系。要将园区规划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相协调。

(5)高科技、高效益原则: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最佳平衡,实现“双赢”。

(6)软硬件并重原则:硬件指具体工程项目(工业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软件包括园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优惠政策的制定等。园区建设必须突出关键工程项目,突出项目(企业)间工业生态链建设,以项目为基础。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软件建设,使园区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三、园区规划的步骤

园区规划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规划队伍建设:建立规划队伍,包括领导机构和技术机构。

2.园区规划范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园区范围,原则上不得占用新的土地作为工业用地。需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区域、污染的废弃地区(此时,园区可作为生态恢复或经济再开发的举措,例如美国马里兰州Baltimore、维吉尼亚州CapeCharles等生态工业园区)或当前运行的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3.现状调研阶段:主要调查和分析园区以及周围区域内当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现有行业和企业状况,物流、水流和能流,废物产生和处置,现有生态工业雏形,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可能的废物利用渠道,可能形成的产业链等。

4.规划目标确定:针对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见后文)中各类指标,提出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目标应尽可能量化和易于考核。

5.方案设计阶段,包括:

(1)总体框架设计:根据现状分析结果,结合规划目标,进行物流、水流、能流、信息流的集成分析,从而给出园区的总体框架设计,包括主要的工业链、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设计。

(2)产业发展规划:主要行业的发展定位、产品规模、支持项目等。

(3)入园项目筛选和入园项目指南:筛选和提出最初的入园项目(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由于园区一般是一种开放式结构,因而需对今后的入园项目制订入园项目指南。

(4)政策设计:制订相应的园区管理措施、鼓励政策。

(5)支持系统设计:如企业孵化器、信息共享设施、废物交换系统、教育培训、研究和开发、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核等。

6.投资和效益分析:包括园区的投资预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四、园区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1.对于各类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方法的共同特点是:

(1)园区规划应建立在传统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园区规划和环境规划方法的基础上。传统的规划方法,如系统规划法、数学规划法、空间规划技术(如GIS工具)等均能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中发挥作用。

(2)由于生态工业本身的特点,规划中应纳入清洁生产、生态效率、工业代谢、副产品交换、生态设计、生命周期分析、联合培训计划、公众参与等思想和相应的方法。

2.物质集成

物质集成主要是根据园区产业规划,确定成员间上下游关系,并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业生态网的构建。尽可能考虑资源(包括水、油和溶剂等)回收利用或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

物质集成可从三个层次来体现生态工业的思想:在企业内部,要实施清洁生产;在企业之间,将废物作为潜在的原料或副产品相互利用,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优化园区内所有物质的使用和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在园区之外,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形成辐射区域,使园区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发挥链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

可以建立物资和废物交换中心,负责各企业物资的交换和副产品与废物的处置。

3.水系统集成

水系统集成是物质集成的特例。水系统的目标是节水,应考虑水的多用途使用策略。传统上,将水的质量水平分成饮用水和废水。近年来,在一些企业、宾馆、学校、小区出现了所谓的“中水”(相当于工业上的循环水)回用概念。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可以将水细分成更多的等级,例如超纯水(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去离子水(用于生物或制药工艺)、饮用水(用于厨房、餐厅、喷水池)、清洗水(用于清洗车辆、建筑物)和灌溉水(用于草坪、灌木、树木等景观园艺)等。由于下一级使用的水质要求较低,因而可以采用上一级使用后的出水。例如目前许多企业采用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即“清水—第一次清循环水—第二次浊循环水”的循环过程以及蒸汽冷凝回用、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封闭水循环等技术,都可以在生态工业园区中跨企业采用。

在水的多用途使用时,有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水处理,以除去进水中的有害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尽量提高水的纯净度。

处理后的水再回用于同一工段,或用于质量要求低一级的用水。水处理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情形采用冷却、分离、过滤、超滤、反渗透、消毒、沉淀、生物处理、湿地处理等工艺。水处理设施可作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一部分,并且在经济上自负盈亏。

4.能源集成

能源集成不仅要求园区内各企业寻求各自的能源使用实现效率最大化,而且园区要实现总能源的优化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某些情况下,园区总能源消耗量甚至可能减少50%。一种途径是能源的梯级利用。根据能量品位逐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园区内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需求,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可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种途径是热电联产。我国的热电联产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在园区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工业锅炉或改造中低压凝汽机组为热电联产,向园区和社区供热、供电,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的作用,同时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技术集成

关键技术种类的长期发展创新,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园区内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绿色管理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为此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中,从产品设计开始,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则,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引进和改进现有企业的生产工艺,应用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园区内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以满足生态工业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资源、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高新技术系统。

6.信息共享

配备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或建立信息交换中心,是保持园区活力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园区内各企业之间有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集成,必须以了解彼此供求信息为前提,同时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包括园区有害及无害废物的组成、废物的流向和废物的去向信息,相关生态链上产业(包括其辐射产业)的生产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工业生态其他领域的信息等。

信息交换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园区信息管理系统,便于物质和能量在园区、周围社区和区域内进行流动和交换;通过示范、宣贯等手段,扮演教育和营销角色,以宣传生态工业原理,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理解环境问题和环境法规,克服生态工业运行的障碍;提供有关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资源、废物最小化、清洁生产技术和应急反应等的指南和建议。

7.设施共享

设施共享是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之一。实现设施共享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投资。

对于一些资金尚不十分充足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尤其重要。园区内的共享设施包括:

(1)基础设施,如污水集中处理厂、固体废物回收和再生中心、消防设施、绿地等;

(2)交通工具,如班车、其它运输和交通设备;

(3)仓储设施,如入园成员间闲置的仓库等;

(4)闲置的其它维护设备、施工设备等;

(5)培训设施等。

五、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

园区应按照下述四类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建设:

1.经济发展指标: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年平均增长率、人均GDP、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消耗等);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等)。

2.生态工业特征指标:如有无成熟的生态工业链;重复利用指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原材料重复利用率、能源重复利用率等);柔性特征指标(产品种类、原材料的可替代性等);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如信息网络系统、废物处理共享设施等)。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环境保护指标(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污染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绩效指标(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气产生量、万元GDP有毒有害废物产生总量);生态建设指标(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区绿地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改善潜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等)。

4.绿色管理指标:如政策法规制度指标(园区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园区内部管理制度的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等);管理与意识指标(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生态工业培训等)。

六、生态工业园区中的企业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生态工业园区中的企业孵化器主要功能如下:

1.为生态工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不断优化的孵化环境和条件;

2.允许各企业间共享设施和相互合作;

3.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4.通过当地的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

5.支持风险融资、市场营销、会计、组织设计和其他商业活动;

6.提供公共的法律、文秘和簿记服务以及办公和电讯设备。

企业孵化器可以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实体,也可以是非赢利机构。对于各类生态工业园区而言,比较适用的是后一种,即非赢利机构形式。

七、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文本的编制

以下给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文本的基本内容,具体规划工作中各园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增删和调整:

摘要

1.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概况

(1)社区、城市、区域的情况

(2)园区现状、产业类别、结构、主要资源等状况

(3)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园区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1)必要性

(2)有利条件

3.规划目标和原则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3)规划原则

4.园区总体设计

(1)现有建设条件分析

(2)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框架(包括主要工业链)

(3)生态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4)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

5.园区工业代谢分析

(1)主要物质代谢分析

(2)能量流动分析

6.园区建设项目

(1)园区建设项目清单及说明(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

(2)园区建设项目指南

7.园区投资和效益分析

(1)总投资

(2)融资渠道

(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8.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1)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协调办公室)、投资开发公司

(2)园区管理制度(如果是改造现有园区,须注意与现有园区的管理制度相结合)

(3)鼓励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排污收费返还等)

(4)支持体系(如信息系统、新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器、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核等)

附件三:

循环经济示范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

总则

一、为了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建设,规范示范区申报、审批和管理程序,更好地发挥示范区建设对改善城市和地区环境、减少废物排放、大幅度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指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是一种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示范区域。示范区一般在省、市开展试点和示范。

三、示范区建设要遵循“减量、再用、循环”原则(“3R”原则)。减量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再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尽可能多次以初始形式被使用,避免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产品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必须适当进行,不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四、本规定适用于示范区的申报、规划编制和论证、审批和命名、监督管理、组织实施等。

申报

五、示范区建设须由建设单位向省级环保部门提出创建申请,经其审查后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六、示范区申报条件为:

1.设立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构;

2.地区经济建设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和示范性;

3.在企业、区域和社会层面存在循环经济的典型或雏形;

4.具有在整个经济活动和全社会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或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条件;

5.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建设示范区的基础条件。

七、示范区申报应提交建设单位申请报告,包括本地区基本情况、循环经济区创建意义、基本思路、基础条件、预期目标、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等。

规划编制和论证

八、示范区创建申请经过国家环保总局同意后,示范区建设单位可组织编制示范区规划(必要时应包括重要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编制工作应委托具有示范区规划编制经验的单位进行。

九、规划应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编写,对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内容、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做出重点分析,以使规划能指导示范区建设实践。

十、示范区规划编制完成后,应由园区建设单位向省级环保部门提交规划送审稿,由其审查后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委员会对规划进行论证。

十一、专家委员会应由工业生态、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所涉及行业的国内知名专家组成。

十二、专家论证包括实地考核、听取规划汇报、提问、讨论及评议、形成专家论证意见等步骤,专家委员会重点对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建设条件是否成熟、建设目标是否明确和合理、建设内容是否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是否有可行的项目、是否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以及是否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等方面进行论证。

十三、示范区规划经过专家论证通过后,建设单位应按规划开展建设。经过一段时间建设试点后,建设单位可向省级环保部门提出示范区命名申请,并由其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审批和命名

十四、示范区建设单位提出命名申请后,应提交以下材料:

1.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的规划报批稿(必要时应包括重要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专家论证意见;

3.示范区创建工作背景情况说明;

4.示范区建设的组织机构名单;

5.地方政府已有或拟给予示范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十五、国家环保总局对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并报总局局务会批准。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批准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并授予统一规格的标牌。

十六、示范区命名格式为:示范区所在地名+“循环经济示范省(市)”。

十七、示范区建设在其地方政府设立的领导机构领导下,按批准的规划内容和时间实施。若需对建设项目作重大调整,应报告国家环保总局并征得其同意。

监督管理

十八、示范区建设单位应每季度向国家环保总局报告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情况与存在问题等,年终上报年度总结。国家环保总局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简讯》形式,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的最新信息。《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简讯》由国家清洁生产中心负责承办。

十九、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组对示范区进行定期考核、检查,对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十、出现以下情况的示范区,国家环保总局责成其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后仍然不符合标准的撤消其命名:

1.示范区建设机构管理不善,不能及时报告示范区发展动态;

2.示范区中的重点企业严重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3.未按示范区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推进示范区的建设,示范区建设项目作重大调整未及时报告,使示范区建设滞后或成效不明显。

组织实施

二十一、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协调推动循环经济在全国的试点工作,组织制定示范区规划指南,组织制订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对各地示范区建设进行指导。

二十二、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支持单位,协助国家环保总局对示范区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研究循环经济国内外进展情况,定期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信息。

二十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要求,协调、指导本辖区内的示范区建设和环境监督、管理,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积极配合地方人民政府落实规划和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二十四、示范区所在地方人民政府对示范区建设可提供以下支持:

1.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2.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地区实际,制订促进示范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3.有利于示范区发展的管理体制,动员和组织有关部门,支持示范区建设;

4.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利于示范区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

5.依靠企业自愿行为,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建设示范区;

6.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和培训,建立激励政策和措施。

二十五、示范区企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在从事业务活动中,根据“3R”原则,有责任采取措施控制原材料的使用量,对可利用的产品和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对最终不能利用的产品进行合理处理处置。

二十六、示范区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的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资源的循环利用。按照示范区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示范区建设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指导和推动的原则,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运作模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协助企业建立企业间的共生组织和产业链,高标准完成示范区建设。

附件四: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

循环经济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一种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示范区域。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努力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对可利用的产品和废物循环利用,对最终不能利用的产品进行合理处理处置,实现物质生产、消费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示范区的基本特征

示范区比生态工业园区的内容更丰富,影响更广泛。其主要特征如下:

1.示范区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区,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2.示范区需要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法律制度的重建作为保障。

3.示范区具体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区域层面建立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以及社会层面建立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4.示范区强调在区域和社会层面上的一、二、三产间的物质循环和流动。

二、示范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发展循环经济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

2.基本原则

示范区的规划和建立遵循“减量、再用、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即3R原则)。

(1)减量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常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在生活中,减少人们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2)再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在生产中,常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在生活中,鼓励人们购买能够重复使用的物品、饮料瓶和包装物。

(3)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物质循环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二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不同的新产品。循环原则要求消费者和生产者购买循环物质比例大的产品,以使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以上原则中,减量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3R原则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再利用和再循环都应建立在对经济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源削减的基础之上。

三、示范区的规划步骤

示范区规划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组建规划队伍:建立规划队伍,包括领导机构和技术机构。

2.现状调研:主要调查和分析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主要的环境问题;分析现有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主要存在问题。

3.建设目标确定:针对示范区建设的指标体系(见后文)中各类指标,提出循环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目标应尽可能量化和易于考核。

4.方案设计:包括总体框架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循环再生产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生态景观建设规划、重点实施项目筛选、项目详细规划、法律法规制订、支持系统设计。

5.投资和效益分析:包括示范区建设的投资预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四、示范区的硬件建设

示范区硬件建设体现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上,主要集中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企业之间建立工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废物得到再利用和再循环,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进行物质循环。不同地区的示范区建设内容不一定相同,以下仅针对三个层面给出一般性介绍:

1.建设循环型企业

在所选择的企业实现清洁生产,提高生态效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落后的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

在一些用水量较大的企业中,开展中水回用,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在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废水“零排放”;在大型联合企业中,引入关键联接技术,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生态链。

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对现有工业园区分类指导,建设生态工业园,提升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档次和竞争力,引导老工业区的改造。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生态工业型经济开发区

用生态工业思想改造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现有园区内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由此优化产品结构,并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从而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排放,为园区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对新建的开发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和选择入园企业,构建合理的产业和产品链网,实现园区工业结构最优组合。

(2)用循环经济指导老工业区改造

在老工业区改造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建立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以循环经济指导老工业区的改造,结构调整和产品调整。

(3)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

在资源枯竭地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调整资源开采型企业产品结构,建立生态工业网络,开发二次资源,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

3.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城市及区域中水回用系统,生态型产业系统,信息系统等初步建设起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的建设范围不仅涉及第二产业,而且也涉及到第一、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要求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

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建立工农业之间的产业共生联系,形成新型生态产业。对于第三产业,要求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废物进行分类回收,为再循环创造条件。建筑工程应当采用节能、节水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和装修材料、建筑构配件及设备。建筑废物实现产生量最小化和再利用。消费者应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自觉参与循环资源的回收活动,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建立。

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中,要将第一、二、三产业作为整体进行考虑,统一规划三产内部和三产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区域内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协调、优化的关系。

五、示范区的软件建设

1.法律法规支撑体系设计

(1)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地方(城市、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条例和相关的实施细则。

(2)制定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

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投资、土地、排污费返还政策和其他经济激励政策;基建和技改项目审批中鼓励循环经济示范区内的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垃圾处理费,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运行达到保本微利水平。制定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激励性经济政策。制定政策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

(3)制定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采购的政策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再生利用产品和经过清洁生产审核、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产品以及通过认证的环境标志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利用,回收废弃办公用品。通过政府的表率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

2.技术支撑体系设计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要重点开发或运用生态工业的关键联接技术,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水回用技术、工业废物资源化技术、生物化工联接技术;能源的梯级利用技术;开发和运用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深加工等二次资源开发技术,建立生态工业技术研发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六、示范区建设的指标体系

示范区应按照下述四类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建设:

1.经济发展指标: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年平均增长率、人均GDP、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消耗等);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等)。

2.循环经济特征指标:建设有若干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型社区。主要有三类指标:

一是资源生产率,用来综合表示产业和人民生活中有效利用资源情况(资源生产率=GDP/天然资源投入量(也称直接物质投入量))。二是循环利用率,表示投入到经济社会的物质总量中循环利用量所占的比率,包括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原材料重复利用率、能源重复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废电器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金属包装物回收利用率、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率等。三是最终处理量,表示城市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最终处置量。三类指标中,前两类应尽量高,后两类应尽量低。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环境保护指标(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污染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绩效指标(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气产生量、万元GDP有毒有害废物产生总量);生态建设指标(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区绿地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改善潜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等)。

4.绿色管理指标:如政策法规制度指标(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实施等);管理与意识指标(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循环经济的社会认知率、信息系统建设等)。

七、示范区规划文本的编制

以下给出示范区规划文本的基本内容,具体规划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增删和调整:

摘要

1.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概况,存在的主要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及分析

2.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1)必要性

(2)有利条件

3.建设目标和原则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3)建设原则

4.总体设计

(1)循环经济建设总体框架

(2)主要物流、能流和元素代谢

(3)一、二、三产业循环方案

5.产业发展规划

(1)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2)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3)循环型社会发展规划

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7.生态景观建设规划

8.重点建设项目及分析,项目清单表

9.建设投资和效益分析

(1)总投资

(2)融资渠道

(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10.法律法规、政策

(1)法律法规

(2)鼓励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排污收费返还等)

11.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