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0:53:32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范文篇1

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实施对象是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系统,它是基于自然界法则的生态系统,和天然森林生态系统有一定差异,它属于经营集约,投入的劳动较对,还与一些食用菌种植以及生物法的污水处理差异很大。而生态工程,主要实践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其产生是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的,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是信息论以及系统论等现代化的生态学和基础理论发展所产生的一种理论,它会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所影响。

2生态经济的概念

它会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并会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通过这种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能使林业生态工程中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都能得以体现。在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会有一些生态功能的商品机制以及生态机制,这两者都是人类劳动所产生的,也是生产社会中的实用价值,生态机制产生的价值,这种载体为生态价值;而商品机制所产生的价值,这种载体为商品价值。人工林所产生的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都是在林业生态工程价值当中的,其中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价值量都是由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生态系统价值在组建的过程中就缺乏一定的平均机制,而且所有的人工林生态经济系统都有所不同,在定义其价值量的时候还是要依据林区的实际情况来定,主要还是根据劳动时间来定,并不是社会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人工林的生态经济系统价值以及使用价值是由林业生态工程来来体现的,这不光表现在自然环境和资源上,还会表现在自然的环境和价值中,也直接体现在生态经济系统上。其中,使用价值一般都表现在林产品和林木等一些产品上,这些都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能起到改善土壤、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以及防风沙等实用的使用价值,是企业生态产品不能替代的。而林业生态工程在实施的时候,林产品的生态能力和产出价值都是要耗费人工劳动的,这样才能形成林业生态工程特有的生态经济效益。在这其中不光有经济效益产生,还会有一定的生态规律,这也能产生经济效益,但其要经过一定的生产过程。

3生态经济的原则

3.1整体性原则

在整个林业生态系统中,其设计对象和规划对象都是人工林业生态经济系统。我们首先应考虑的是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并促进其长期和短期效益的统一性原则。通常的情况下,生态效益都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如果这两者之间有矛盾,要从各个两面入手,并考虑林地的具体情况,再重新调配投入的程度,使资源利用率有所提升,并调整林种的种植结构,使营林水平有所提升。

3.2适应性原则

受到我国固有土地面积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林业生态体制比较完善,生态经济发展也比较快。但是各地气候差异比较大,在林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林业生态模式和类型,依据地理形貌划分主要有山区人工林、平原人工林等类型;依据林种划分主要有经济林、用材林、特种林以及防护林等类型;还有很多类型,这里不一一例举。林业生态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当地林区的情况,看适合什么样的林种,以选取相应的种植类型,要是在沿海地区修建防护林,地域属于亚热带或者暖温带气候,自然植被的分属就应该是落叶林区,而在东北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枫树、红松、以及桦树等种类,南方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马尾松、冷杉等种类的树种。林区的条件主要是选择种植树种的因素,不光要考虑到气候的情况,还要考虑到水分和肥力的情况,不能片面去选择树种种植类型。

3.3层次性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尺度的工程序列体系,从横向角度看,可包括农户林、林场、农田林、区域以及国家各个网络层次,有小到“庭院经营型”林业生态工程,大至诸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纵向角度看,其层次结构是复杂的。因而应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产生各种层次水平的生态经济效益。

3.4动态性原则

基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原理,利用环境建设工程来保证生物群落的建造;反之,利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促使系统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林业生态工程能加速或缓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演替,使生态经济效益逐步得到再现。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系统进行动态跟踪调整。

3.5最优性原则

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考虑影响人工林生态经济系统的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等生态因子和经济投入、经济管理以及经济政策等经济因素,调控、设计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系统,从而使生物生产力最高,产生最佳生态经济效益。3.6实用性原则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与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具较大差异。在设计实施之前,人类就注重实用性,确定了明确的社会经济目标,进行人工干预,使产生的生态效益遵循自然法则,经济效益具有社会实用性。林业生态工程又是一项社会性工程,它的一切技术方案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在我国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建设防护林工程,采用国家、集体、个人共同集资造林方法,运用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林片、网、带相配置,适地适树的多种林木相并重,防护与生态经济效益相统一。因此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立在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实用性原则。实用性还表现在灵活经营方面。由于自然森林生长周期长,人类对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在大范围短期调控比较困难,实施短、平、快的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发展人工的丰产林、速生林等,都是这种实用性原则的反映。

4结束语

生态工程范文篇2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经济计量;经济特性

林业生态工程在如今大环境下(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不管是规模还是数量都不断提升,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同时提高生态效益是林业工程发展的基础。为了促使社会经济稳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对森林经济体系加强建设、对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发展是重要措施。林业生态工程具有明确的目标,对其经济计量,能够提高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其生态效能进行科学的经济计量,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能够促使社会经济更好地、可持续性地发展。另外,生态效益科学的经济计量能够合理建设和科学发展林业生态工程,能够推动我国林业经济全面发展。

1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工程)的经济特性

自然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是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对于自然环境来说能够调节和调整气候和环境、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另外,森林资源的使用价值较多,具有较大的综合效能。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的基础就是森林工程的综合效能,作用是调节自然环境。生态效能(林业生态工程)是通过经济效益充分体现出来的。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工程)具有以下经济特性。

1.1林业生态工程的一项

主要产品是生态效益建设和经营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目标是把生态效益提供给社会和环境。也就是说林业生态工程提供给社会的主要产品是生态效益,这种产品和商品林提供的林产品完全不同,该产品不仅是无形的、看不见的,还是不能直接量化的。因此,对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工程)进行经济计量时,不能单纯使用计量一般产品经济效益的常规方法。

1.2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工程)的一个显著特性是外部经济性

林业生态工程合理的建设,能够提高相关部门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具有无偿性,如能够提高防护区内或下游区域农业产量,能够提高周围区域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能够提高工业部门(航运、水电、水产业等)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在各方面具有巨大的外部经济性如保持水土、空气净化、公害消除等方面,这些外部经济性并不是来自市场机制,而是来自自然外溢。

1.3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工程)是一个公共品

林业生态工程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生态效益根本不需要市场机制的参与,不会因为一部分消费者的使用而降低其他群体使用生态效益的效果。另外,不能拒绝一部分人消费生态效益。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工程)作为一种产品,不需要通过市场交换就能进行消费,不需消费者付出任何代价。因此,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工程)没有具体的标价,市场上也很难真正承认其价值。

2生态效益(林业生态工程)的经济计量方法

2.1经济计量森林涵养水源效益的方法

首先,界定森林涵养水源效益,主要包括对地表水量有效增加效益、水质改善效益、径流调节效益3个方面。其次,确定经济计量森林涵养水源效益的参数。地表水量有效增加效益需要参考水库工程蓄水成本,这是因为森林涵养水源的本质就是蓄水,因此参数是水库蓄积1吨水的成本。水质改善效益的参数是净化工业废水成本,这是因为工业废水净化的目的是改善水质,和森林改善水质效果相似。径流调节效益的参数是供用水价格。

2.2经济计量水土保持效益的方法

首先,界定水土保持效益,主要包括降低损失土地资源带来的效益(固土)、减少滞留和淤积泥沙带来的效益、提高土壤肥力带来的效益3个方面。计算减少废弃土地带来的经济价值:可以计算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有林业生产、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等多种存在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机会成本为林业生产机会成本。森林减少废弃土壤的前提条件是森林所占土地不会由于彻底退化被放弃。年固土经济价值=年固土面积×单位面积林业纯收益。减少滞留和淤积泥沙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滞留泥沙的地方主要是洼地、山前、库坝河入口、沟口、坡脚等处。因此,计算森林减少滞留泥沙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可以根据清除泥沙滞留费用。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定额(农业部门颁布),农村一个劳动力每天平均可以挖26立方米的土方。结合基本资料,把各工程区使用劳动力的经济价值计算出来。清除一个立方米滞留泥沙(林业生态工程区)成本的计算需要根据农村每个劳动力每天清除滞留泥沙的平均工作定额和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天创造的平均经济价值。然后根据公式:减少泥沙滞留带来的经济效益=清除一个单位泥沙成本×减少滞留泥沙量。森林减少淤积泥沙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泥沙主要在湖泊、河道、水库等地方淤积,降低了地表有效蓄积水的总量,可以通过水库蓄积成本计算出损失价值。计算减少淤积泥沙所带来的经济价值需要根据土壤容重比和建设水库成本。计算公式:减少淤积泥沙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土壤容重比×库容成本×年减少淤积泥沙量。森林提高土壤肥力带来的经济效益:土壤受到侵蚀大量流失氮磷钾和有机质,从而导致使用化肥数量增加。因此,提高土壤肥力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化肥价格计算出来。计算公式为:提高土壤肥力带来的经济效益=年减少肥料损失量×适用化肥价格×价格指数。

2.3经济计量吸收二氧化

碳效益的方法经济转换参数: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人工吸收等量二氧化碳成本计算,该方法具有成本高的缺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经济效益可以通过造林成本计算,这是因为植树造林的主要目的就是吸收二氧化碳。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变化的碳税标准计算。对化石燃料(征收碳税)转化成无碳燃料(无碳税)的成本进行测量和计算,把这个数额定为税金。计量吸收二氧化碳经济价值:第一种,确定人工吸收二氧化碳成本,然后结合综合物价调整系统(林业生态工程区),计算出吸收二氧化碳的价格,在乘以森林固碳物理量就能计算出吸收二氧化碳的经济价值。第二种,通过造林成本计算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经济价值,格局造林成本和调整后的综合物价指数,计算出生产木材成本,然后得出森林吸收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第一种计算方法成本较高,结果比实际计量值高;第二种计算方法没有充分的依据计算造林成本。

2.4经济计量小气候改善效益方法

林业生态工程对小气候改善效益的经济计量,需要对有林带和无林带农牧业产量便后进行观测。农业增产效益计算公式:V=M×K1×S×K2÷K3,其中V(小气候改善效益)、K1(林网面积与防护农田面积之比)、S(防护区域内农田单位面积纯收益)、K2(小气候改善效益系数)、K3(物价上涨指数)。

3小结

生态工程范文篇3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也不可忽视当外界干扰(如人类采伐、垦殖、病虫害大发生、火灾、大气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

造林绿化工作,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它的全部内容应当是包括建造森林生物群落,同时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在大多数森林破坏历史较长的土地上,也可以说是在非森林环境中建立森林生物群落。因此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

林业生态工程

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凋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一个系统既然是一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子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厂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卣分离,

2系统的整体性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叫·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出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业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世界环发大会秘书长斯特朗指出,“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方面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针对这种形势,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管理,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

生态工程范文篇4

**市东环海生态环保公路是落实**市“两保护、两开发”发展战略、开发、建造海东的重要推进项目。公路建成后将解决沿线1区4镇41个村委会的交通通达和通畅问题,极大的改善沿线各镇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对沿线各镇及**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带动作用。同时,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环**东北沿岸的一道景观,对减少沿线侵占**保护区范围、增加沿线房屋防洪抗浪、抵御自然风险、杜绝污水直排**,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市东环海生态环保公路建造里程为61.76公里,项目分三期建造,一期为下和至罗荃寺半岛段,全长12公里,路基宽24米,双向四车道。二期为海东镇罗荃寺至双廊红山庙,全长33.56公里,路基宽12米,双向二车道。三期为双廊红山庙至上关镇东沙坪村段,接大丽二级公路,全长16.2公里,路基宽12米。在道路建造的同时,全线靠海一侧设置4.5米的自行车观光道,充分利用公路两侧的剩余用地和景观平台,沿线设置8个观景区、14个观景亲水平台及二十多个旅游休闲节点,并对全线公路两侧的剩余地块进行生态绿化处理。

工程建造内容为:一期工程征用土地611.53亩,拆迁房屋122户计19630平方米;拆迁电力、电讯等管线5450米;路基土石方148万立方米;排水及防护工程3万立方米;不良地质地段软基处治2200米;涵洞644米/23道。二期工程征用土地750亩,拆迁房屋35000平方米;拆迁电力、电讯等管线13250米;路基土石方73万立方米;排水及防护工程4.2万立方米;不良地质地段软基处治8800米;涵洞540米/36道。三期工程征用土地322亩,拆迁房屋18300平方米;拆迁电力、电讯等管线6410米;路基土石方52万立方米;排水及防护工程3.3万立方米;不良地质地段软基处治9300米;涵洞480米/32道。

工程总投资35618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2500万元(路基5800万元,路面2700万元,征地拆迁安顿4000万元),二期工程投资10068万元(路基6712万元,路面3356万元,文笔村、挖色办事处、长育村、青山村往海边改线所占的征地拆迁安顿费由洱管局新一轮生态修复工程支付);三期工程投资7150万元(路基5720万元,路面1430万元,红山庙、海潮河村、马厂村、大营村、河尾村、东沙坪村往海边改线所占的征地拆迁安顿由洱管局新一轮生态修复工程支付),全线景观绿化投资5900万元。污水管由环保局负责实施,计划投资14800万元。

二、项目进展情况

东环海公路一期工程机场路至天境阁12公里于2009年3月18日进场施工,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和路基工程投资8600万元,已完成可施工地段路基工程的和路面工程底基层。6月底已基本完成路基工程,春节前力争完成路面工程。二期工程天境阁至双廊红山庙段33.56公里于今年1月进场,已完成从8.5米到12米的勘测设计,线路优化设计和征地拆迁放线工作,于4月20日正式进场施工,完成工程投资2400万元,原计划于年底前完成路基工程,经过近一段时期指挥部、监理的大力督促后,承包人加大人员、设备的投入,并采取加班加点、见缝插针的施工方式,工程施工进度明显加快,计划提前3个月于9月底完成路基工程,2009年6月底完成路面工程。三期工程双廊红山庙至上关东沙坪段16.2公里已完成工程设计和征地拆迁放线工作,已于6月15日前在上关镇海潮河村、河尾村两个点进场施工,完成投资500万元,环海公路全线已累计完成投资11500万元。

生态工程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工程原理;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应对措施;项目施工建设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应当加强思想重视。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拟建工程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我们应当结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工况、生态环境条件,进行综合权衡,并且利用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二者的共赢。

1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1.1生态工程原理

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实践中,应当从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出发,严格遵循以下原理:第一,严格循环再生基本原理。水利施工过程中,将所需的所有机械设备、工具以及工程建材等进行综合考虑与合理安排,确保这些要素能够循环利用。在此过程中,还要将施工垃圾以及建筑废料等进行合理利用和处理,以此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之目的,这有利于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生态建设之目的。第二,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具体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对拟建工程项目所占土地资源、所用的材料等进行综合规划,以免资源浪费。在专业规划设计过程中,需对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并且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来合理建设水利工程项目,以此来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共建、共融。

1.2生态工程原理应用实践中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一,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总是将目光集中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严重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更加理性的看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根本目的,以发展观、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思想,坚持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战略。回溯历史,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内,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下,虽然社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但是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其中很多破坏是不可恢复的。这种顾此失彼的发展模式,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频遭破坏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态环境保护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态环境改善和整治,成为当前人类的基本责任,而且生态环境效益也备受关注。在水利工程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两种效益的协同,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互生共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应当是合作共存以及互惠互利的关系,同时这也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事实上,在我们比较熟悉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互补共生的典型案例,比如动植物之间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也应当借鉴该种共建共存和共同发展模式。这要求我们在水利共存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对水利工程项目、自然环境条件等统一规划,采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基于互生共存原则的应用实践,实现工程项目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最优组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项目之间优势互补。一方面可以减轻因人为原因而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另一方面也可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第三,可循环利用。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业已成为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的短缺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为此,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应当大力倡导并坚持循环利用原则,这有利于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践中,自然资源以及原材料的消耗量都非常的大,其中前者的消耗量不可估量;为践行国家政策、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必须将循环利用理念应用到实践之中,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合理处理废弃物。比如,将工程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的余料等专门加工,以此来实现再次利用。从实践来看,循环利用这一原则与生态理念的核心保持一致,对解决国内当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2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2.1噪声污染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属于大型工程,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具有施工量大、工程机械设备应用多等特点,尤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些大型机械设备运作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同时,大量的运输车辆在行进过程中,会发出轰鸣声,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噪声污染也不可小觑,拟建工程所在地周围居住的居民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

2.2水域环境遭到破坏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环境问题不可避免,该问题又可进一步细化,一般包括生物污水、施工污水等水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施工建设期间,作业人员在工地临时驻扎,生活污水和垃圾肆意排放,以致对附近水域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在施工建设实践中,尤其是混凝土浇筑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大量的水泥砂浆未经处理直接流入附近的水域,水体遭到严重的污染。此外,部分大型的工程建设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泄漏的油污会直接流入拟建工程所在水域,以致该水域受到严重的污染。

2.3空气质量下降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主要空气质量影响因素有以下两种:第一,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第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如果涉及到爆破作业,则会引发扬尘等污染。值得一提的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所用到的机械设备,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机械设备运行时,不仅自身产生大量的尾气污染或者激起尘土,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空气里的悬浮颗粒物剧增,空气质量也因此而急剧下降。

2.4固体废弃物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最为明显的一种污染是固体废弃物污染,而且施工作业时所挖出的废弃土体,施工操作时剩余的石灰粉、水泥以及煤灰等。一方面会对用地条件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还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同时在固体废弃物的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扬尘污染,由此可见固体废弃物污染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波及范围比较广。

3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解决策略

基于对当前水利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二者的共生、共存和共同发展,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3.1思想真正重视起来

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人员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培养,让每个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人员以身作则、自我约束,既要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又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生态建设之目标。此外,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减少或者不开山炸石,以免造成噪声和空气污染;对施工建设中的废水先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再合理排放。同时应当加强空气污染防护,有效解决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环境污染和问题。

3.2做好前期规划设计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前期,设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拟建工程的工况特点和条件,对地质结构、自然资源等进行综合考量,在勘测和实地研究基础进行长期规划,以此来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使工程施工单位能够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施工作业。

3.3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制度是行为规范的保证,对施工中因人为操作失误或者不良行为习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应当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来予以规范和控制。通过建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偿,以此来减少自然资源浪费与消耗。

3.4构建生态工程体系

生态工程体系的构建旨在减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破坏与浪费,并且将水利工程建设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密切结合起来,规范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行为,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实现工程与环境协调发展。

4某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例

某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旨在优化水资源环境、提高农业灌溉水平和防汛防涝。该水利工程项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且严格落实生态工程原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该水利工程施工方案设计时,采用了互补共生的生态工程原则,并对具体的施工方案做了优化和完善处理,将原来预设的两个原料场进行合并。从工程效益层面来看,节约成本900多万元,建设效益提高三分之一;从生态效益层面来讲,减少了征地,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减少了对周围水域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由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规模一般都比较大,采用共生互补以及时程客观需求相协调的原则,对拟建工程项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统一规划以后,将土建机修厂、钢木加工厂合二为一,并且将沙石料场、拌和楼合理地规划到了同一个区域内,一方面节约了占地资金50万元,另一方面提高了施工建设效率。

5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基础产业,应当本着生态工程基本原理进行施工建设,这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生态工程原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提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这也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张强 单位: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水务局

参考文献:

生态工程范文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影响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也愈发突显,对于农业、工业的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农业水利工程不仅仅带来发展,在施工的过程中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农业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1 当前我国农业水利工程施工的情况

国家对农业水利工程的支持促进了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但是,农业水利工程施工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使农村居民进行农业灌溉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使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也受到很大影响。农业水利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以及防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施工的过程中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这点也成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问题。

2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水文环境方面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着水文环境,第一,造成水质污染。在农业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化学材料,比如水泥及石灰等,而大多数农业水利工程的施工地都位于河流的旁边,这就会使河水受到影响,产生污染,导致水质恶化;第二,影响河流的净化能力。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如果在河流的上方进行,会造成水流量减少,从而使河流的净化能力降低;第三,影响水文环境。农业水利工程对河流的温度造成影响,使得河流中的生物以及微生物发生变化,既使得水文环境发生变化,还使得污染的范围被扩大,从而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知,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工程会严重影响水文环境,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2.2 气候方面

施工周围地区的水体和湿地也会受到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导致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积水,发生蒸发作用进而产生降水,因此,当地的降水在施工的影响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并且出现地区的降水增加,而水坝以及周围地区的降水减少的情况。

2.3 土壤环境方面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也会影响到周围的土壤环境,水泥以及砂石是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应用的材料,如果不对地面采取任何的保护措施,而直接在地面上进行混合搅拌,就会造成土壤盐碱化,很难再次对土壤进行利用。另外,如果没有提前设计大型机械设备的运输路线,导致施工场地的各处都受到机械设备的碾压,就会破坏土壤的内部结构,土壤的性能受到破坏后很难得到恢复。

2.4 土地资源方面

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进行农业水利工程施工时,除了土壤会受到其影响,还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首先,工程周边的土壤受到污染或者盐碱化,都会影响到土壤的再利用;其次,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些施工是必须进行的,比如开挖土地以及堆砌等,如果没有进行比较好的处理,就会对周边的植被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堵塞河道,出现水土流失等现象。

2.5 水生生物方面

河流的水生生物系统也会受到水利工程施工的影响发生改变,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会遭到破坏。一方面,建设水库会使水生生物的迁移路线受到阻碍,河流被水利工程切断,从而使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受 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是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也会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发生改变,影响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也会使水生生物的繁殖受到严重影响。

3 解决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要保证施工周边的生态环境少受或不受施工建设的影响,要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提高,使河流自身的需水量得到保证,不影响河流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农业水利工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得到广泛建设,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关问题,比如移民及耕地补偿问题等,这就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在进行建设之前,要充分的进行论证分析工作,并深入研究水库的承载能力,保证建设规划的科学合理性。

3.2 在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要严格按照生态环境检测的要求对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进行贯彻落实。比如,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并规范水土等资源,尽最大可能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及污水,要将污水及废弃物的处理做好,在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此外,还需要配备一些必要的生态环境检测设备,并随时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从而不断完善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避免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3 加大管理力度

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首先要建立监督机制,安排专人监督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并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只要发现有破坏生态平衡及污染环境的行为,就要对其进行严厉处罚;其次对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完善。施工时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环保法规进行,防止破坏生态环境,还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当发现存在问题后,要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然后对症下药,积极实施解决措施;再次要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选拔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并提高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对水利工程施工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保证制定的方案切实有效,降低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4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使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降低。在制定施工方案的过程中要考虑施工行为的后果,如果存在不良的施工行为而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要及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此外,监管人员也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对管理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严格管理并监督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工作人员都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合理的控制水利工程施工中出现的污水及垃圾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还要科学的安置生产设备及施工材料,对施工周边的水土资源进行严格保护,有效降低噪音污染,既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也保证生态效益得到提高。

4 结语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复杂性,要重视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使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程幸福.浅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250-251.

[2]高彦鹏.水利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11):35.

[3]刘佶.浅议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5):205.

[4]金对勇.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探析[J].居业,2016(12):162-163.

[5]郭航宇.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6(5):237.

生态工程范文篇7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生态环境;水质污染

在社会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水资源循环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其中当属水利工程建设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很可能造成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甚至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河流出现断流、水生生物减少等问题,造成水体原本净化能力下降,同时污染地下水资源,难以有效维护水域食物链条的稳定。种种问题伴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组建出现,在不同程度上危及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迫切的需要进行完善和创新,推行更为环保的生态水利工程。

1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相应的带动了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但是这种快速的经济发展成效是以牺牲环境获得的,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现象变得愈加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用水需求,还需要满足水利供电和运输需求。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有待改善[1]。

1.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不明确

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所以地域性问题尤为突出,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需要充分考量地域差异问题进行完善和调整,为后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结合生态学和工程学规律开展活动,不仅需要满足水利工程建设初衷,还需要能够承受严峻的自然环境的侵蚀,诸如风暴、干旱以及洪水等因素,结合河流地貌,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具有实践性。

1.2生态水利工程缺少生态环境保护认知

由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起步较晚,生态工作人员以及水利工程建设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机会较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作。当前我国多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很少会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相应的环境评价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严重的缺陷,实践经验基础较为薄弱,以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滞后[2]。

1.3生态水利工程同水利工程整合不充分

当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同水利工程整合力度不足,促使两者的整合应在传统水利工程基础上开展工作。所以,在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同生态水利工程进行整合,综合考量客观影响因素,做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不仅需要起到发电、防洪以及排水等功能,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2.1现代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方面,需要遵循相应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其原有工程自身特性导致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实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谋求长远发展,创在更大经济效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和设计,满足生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谋求生态环境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3]。

2.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满足水体生态系统净化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水文条件,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设计工程,如果对环境的了解程度偏低,那么很可能出现河槽断面。所以为了保证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合理,需要对实际地势情况以及水文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灵活部署施工活动。与此同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结合生态系统特点,有目的开展调查活动。传统水利工程设计过于侧重在河流控制方面,以至于存在较大局限性,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结合生态环境发展规律,有意识的进行规划和设计。与此同时,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需要深入分析河流属性,对河流水量以及周围水文特征进行综合考量,保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特点[4]。

2.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整体性原则

在水利工程涉及方面,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基于生态系统结构,结合其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其中存在的生态因素,进一步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并非是简单的水文系统修复。生态系统本身可能会伴随着其他水文环境的变换而变换,所以应从整体角度进行考虑,从生态系统有机环境角度着手,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只有这样,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其原有作用。总的说来,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更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整合传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在满足水力发电、抗洪以及泄流等功能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更大的环保效益。

3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受到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基于生态系统整体角度进行设计,以传统水利工程为基础,力求在实现水利工程抗洪、发电以及泄水等功能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需要充分考量水文特征以及自然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规划,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推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作者:谢琼花 单位: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旧城镇水利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霍凤双,王鸿飞.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12(02):111-112.

[2]姚南翔.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26):243.

生态工程范文篇8

生态水利工程以水利工程为侧重,同时包括水利工程和生态学两方面内容[2]。其学科基础为工程力学和水文学,同时兼顾生态学。该学科利用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进行设计,使工程水利建设既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实际需要又能够保证水域乃至整个生态系统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主要是:对于准备新建的水利工程,在进行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十分注意结合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持;对于已经修建完成的水利工程,要对受到危害或者严重破坏的河流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2我国当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2.1生态防洪工程建设

生态防洪工程建设主要有河道堤防建设和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景观一体性建设。生态防洪工程在河道堤防建设中要求不仅要满足传统河道堤防的排涝、防洪、航运、灌溉等的需要,同时要注意水与周边环境、水生物的关系。而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除了要考虑防洪,同时在设计中还要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达到美化、绿化、亮化的目的。

2.2生态开源工程建设

我国生态开源工程主要有水库汛限水位的提高即洪水资源化工程、涵养水源工程和地下水源工程建设。我国目前现有水库8.5万座。其中有的水库在建设时所用的依据为“75•8”暴雨,100年一遇设计,1000年或2000年一遇校核[3]。在我国加大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后,这些水库的汛限水位都相应提高。可以利用洪水资源达到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也能更有效地恢复库区水的生态平衡。生态水利建设的主要措施就是涵养水源。依靠自然的力量对已经退化的生态进行自我修复。这也是符合我国生态建设任务和我国基本国情的一项工程。

2.3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主要有跨流域调水工程和生态补水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的方式即全流域合理配置和统一调度,黄河自2000年起已有10余年实现了大旱不断流。博斯腾湖下游经塔里木河连续3年4次的调水,干枯20多年的大西海子水库又重新过流。黑河自2000年分水成功至2008年累计跨省际分水88亿立方米。因黑河的水源补给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地区被誉为活化石的胡杨林面积由原来的39万亩增加到44万亩。胡杨林保护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因此提高了30%,已达到70%以上。生态补水工程主要是实施水源调度向湖库补水,从而满足鱼类、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和鸟类生态链最低用水需求,进而缓解因干旱引起的河库干枯情况及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等未经任何处理即排入河库造成水资源污染而引起的生态问题。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所本循的基本原则

3.1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同时也要可持续发展,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4]。工程在设计时必须遵循水文学及工程力学的规律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及安全。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要遵循风险小而收益大的经济性原则。因而在设计时要注重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并能合理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力争在最小的投入上取得最大的收益。

3.2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表现之一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性。而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这种功能发生在生态系统的种群之间,经受住自然考验的物种被留存下来,并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适应的条件。这样生态环境就可以支持一个种群能够具有足够的数量并进行繁殖。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时要依靠这种生态功能,利用这种自然界已经选择合适物种并形成的合理结构来完成。

3.3设计要遵循景观尺度和整体性的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和管理要在大景观尺度、长期和可持续的基础上进行。而在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上不仅效率低并且不易成功。因而河流的生态修复要在大的景观尺度上开展。除此之外,生态水利工程要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出发,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方法。而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仅仅修复单一动物或河岸植被的局域性方法。此外,还要注重水域和生态环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及随机性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边境的动态扩展问题。

3.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循序反馈调整式的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对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模仿,尽最大限度地形成一个人工参与下的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的修复工程,并不是将之恢复到没有人类干扰的河流原始状态,可以理解为这种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是力争使生态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以达到的最优值。从而避免河流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胁迫下进一步的恶化。考虑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就不能如传统水利工程那样进行确定的设计,应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的流程反复循环进行设计。能够充分调动科学家、管理者、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4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1水文过程的分析与计算要基于生态水文与工程水文

当前的工程设计中应用生态水文的设计并不多。这与从事二者工作的人员分属于不同领域有关,且生态水文的工作者并不从事实际的水利工程,因而在设计上往往会脱离实际情况。而生态水利工程服务对象非常广泛,如林业、草原、农业、消防等。在设计时必须清楚生态目标对水源的要求和规律,才能使生态水利工程更科学更实用。

4.2识别生态水利工程可能会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

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时要准确地识别出工程所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并在工程规划阶段就予以考虑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在设计中对流域生态敏感点加以考虑。

4.3注重于环境工程设计的有机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水量与水质能够同步科学配置,尤其是要与水污染防治工程的有机结合。水利工程的水量一般较大且随季节变化的非常明显,因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实施时可能会存在较大的挑战与阻力。为了克服这种困难,施工时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5结束语

生态工程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环保;精益建造;管理模式;水电工程

1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的关系分析

大型水利工程通常是指具有社会公益性强、涉及范围广、管理复杂等特征的综合性水资源开发项目,其主要功能包括防洪发电、农业灌溉、交通航运以及城市供水等。因此,生态环境受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仅具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可使得原有自然形貌与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如水库的建设可提供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缓解区域用水压力并提升防洪抗旱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大型水电站项目能够改变河流水体环境,减少湿地与陆地面积等。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水利工程同样受到环境的影响作用,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因此,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之间具有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并且各因素通常具有复杂的不确定关系,主要可体现在如下方面:(1)水库与水电站的建设减低了河流湿地、陆地面积,长期的影响作用使得原生动、植物失去栖息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原有水体环境与水生态系统因水电工程建设发生改变,例如鱼类的上下交流活动因大坝的修建而发生阻隔,库区水域面积变大、水流速度放缓,底栖生物种类与浮游生物类型出现改变,物种群落结构逐渐演变为湖泊相。(3)地下水与地表水分配因水电工程建设发生改变,并可对地质条件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山体滑坡的出现。另外,在一定程度上空气透明度与湿度受水库建设发生变化,局部气候发生改变。

2生态环保管理问题分析

2.1环保资金不到位。虽然生态环境受水电工程建设的影响较为显著,但是重经济轻环保的发展理念仍为目前水利工程领域的主要思想,缺乏科学、系统的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业主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普遍存在环保资金投入低、环保设施不完善等情况,从而使得在工程设计阶段就未重视项目建设的环保问题。在水电工程合同条款中很少列入环保资金,即使有也通常归于其他条款或泛泛条款项,生态环保在实际施工中仅仅停留在口号层次。2.2生态环保监管政策缺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法的逐渐规范,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重视。通用的环保法律在水电工程中执行难度大,适用性较低,有关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实际工程中环保执法仍存在较大的难度。另外,对于工程项目业主更加关系的适工期进度与工程质量,这也是造成监管政策缺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质量监督往往为监管的综重点,而对于生态环保的监督还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与惩罚标准。2.3环保意识薄弱。近年来,国家分别从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制定了水电优先开发的方针,这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生态环境受水电工程建设的影响范围较广,影响因素较多且通常具有复杂的作用关系。项目施工方与设计方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认识不足,不能全面考虑工程项目的影响范围与作用特征,通常是在水电站正式运营后才发现问题。并且,水电工程建设者普遍存在环保意识薄弱的现象,并且以施工方最为常见,如在工程建设中任意伐毁植物,很少考虑生态效益与环境保护。

3生态环保理念模式

3.1生态环保与精益管理理论。1992年Koskela通过整合制造业中的价值理论、生产流程与转化理论,提出了将制造业方法应用到建筑业中的TFV生产理论。精益建造理论就是通过分析在建设项目整个过程中的转化、流程与价值,对非增值活动测量、优化与识别,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需求,最终实现高效益与低成本的综合统一[1]。价值理论是从客户需求的角度指导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与运行,而生产流程与转化理论要求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益增加价值,最终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精益创造理论可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一种新的途径。生产转化观点在TFV理论中强调增加价值与有效生产,这就要求必须识别出核心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生态管理中的价值所在,从而完成具体的产品设计与生态环境需求之间的转化,保证实现生态环境目标与环境保护相关要求;流程观点在TFV理论中要求降低成本、消除浪费的方式为对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识别,这就要求通过对不增加生态价值的活动识别实现对生态环境管理的持续优化改进;价值观点在TFV理论中是为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从客户的角度对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行进行指导。生态环境在水电工程价值理论中被视为“客户”,其最终目标为最大程度的实现生态环境效益[2]。3.2生态环保理念模式。业主不仅是建设活动中各参与方及其人力、物力资源的总组织者,而且是水电工程项目的发起者与最终所有者,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与业主环保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业主应运用精益建造的核心思想,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3]。在水电工程项目的整个生产流程中应充分发挥TFV理论中价值、流程与转化等作用,通过不断的总结与探索识别出生态环保的核心价值,从而满足建设活动的环保要求;积极采用标准化作业、差错预防以及创新管理等精益建造模式,最大程度的降低人力与工程资源的浪费,充分发挥有效功能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对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实施精细化管理方法,以建设绿色生态水电站替代传统的轻建设、重设计的项目,全方位、多层次的打造环保理念。因此,可将精益管理模式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概括为:优化反馈体系、注重科学研究、强化监督管理、规划设计协调等方面,具体如下:(1)科学的规划设计。工程产品功能主要是由规划设计决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条件,并且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将环保与经济相结合,对工程设计实施专项治理。生态环保实施的关键流程为环保专项工程设计,并具有动态性与长期性特征,因此可对环保效益与河流环境产生长远的影响作用。(2)强化监管体系。生态环保建设管理是施工强化期间工程践行的重要环节,水电工程建设虽然具有暂时性与短期性的污染特征,但是仍不能忽视其影响作用。应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和具体的治理措施,对施工期建设工程各类污染物的生产与排放采取严格的预防和控制;确保工程项目施工期各项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力度,保证各项环境工程设施质量与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的实施。并且,制定奖惩实施细则与环保管理方法,在水电工程合同条款中写入具体的环保要求与措施,建设系统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从制度上确保水电工程绿色施工。(3)注重科学研究,强调协调规划。由于水电工程建设具有一次性与独特性的特征,并未形成较为清晰、完善的生态环保破坏机理,因此环保管理模式的设计受这种模糊、不确定性关系的影响显著。为充分了解其内在影响机理可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从而建造于设计转型优化工程。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环保部门、建设单位以及地方政府的关注重点不同,从而使得当地区域发展规划与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存在一定差异,并对土地的征用产生直接影响。统筹协调各部门利益综合考虑区域发展与生态环保规划,创新地方政府与水电工程的建设主体。(4)优化反馈流程。随着生态环保破坏机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被完善、清晰,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成果,为完善工程设计应加强对专项设计工程的细化与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措施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并且,通过对环保措施实施效果的长期监测,进一步优化反馈流程,调整优化监测体系。

4结语

生态环境受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仅具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可使得原有自然形貌与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为实现环境综合效益应加强对生态环保措施的研究。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与发起者,承担着各项物力、财力以及生态环境管理责任。本文在详细分析了TFV理论的基础上行,对生态环境管理在水电工程项目中的影响提出了精益建造理念,从而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在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业主应运用精益建造的核心思想,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为提高水电工程质量及生态管理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蒋固政,马经安,李红清.水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1(9):17-20.

[2]陈若缇.水坝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资源价值损失核算[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生态工程范文篇10

1.1生态水利工程的特征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的水利工程,能够将水利工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水利工作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生物的多样性,在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时,往往会改变现有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要将工程建设对生物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生态水利工程的系统性,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当地的河流、水域、环境及气候造成一定影响,所以要能够充分考虑工程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第三,工程效益的不确定性,生态水利工程规模较大,所涉及的地质、气候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就会导致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无法保障得到预期效果。

1.2生态水利工程的影响分析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因此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大多数水利工程都是建在天然河道上,而天然河流已形成了相应的生态环境系统,水利工程建设会改变河流生态自身的多样性,局部河流的水深及含沙量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河流的水流速度及原动力也会或多或少得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拦河坝会扩大水域的面积,提高水的比热容并贮存更多的热量,最终促进水温上升,但是即便水温发生细微的变化,也会对下游鱼类的繁殖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当水流速度下降之后,水体与外界环境的交换频率下降,河流的自净能力会下降,最终影响到水质。而地区水域面积的增大,会增加大气层中的水汽含量及降水量,使得空气较为湿润,雾雨气候逐渐增多,这就会改变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修建生态水利工程,会增加该区域的重力,破坏原有地质构造,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地质灾害。

1.2.2对陆地生态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建设场地内的陆地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工程建设势必会占用耕地及林地,从而破坏植被及相关陆生动物的生活场所,增加建设场所附近的空气湿度,导致难以适应湿润气候的动物迁徙或使其改变生活习性,最终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及生态结构。此外,在生态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沿线居民及工厂产生的垃圾及污水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改变河道的原有特性,直接威胁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1.2.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为:淹没水域及沿岸土地,从而导致居民被迫迁移、重新安置等问题,甚至还涉及到文物古迹的搬迁与保护等。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大面积的拆迁与安置问题。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必须要应充分考虑到拆迁安置等,实现安排好搬迁移民的规划工作。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原则

2.1施工安全经济的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完善保障机制,从而有效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管理人员要能够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可持续的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布置水利工程的施工环节及工期进度,从而保障水利工程施工活动符合经济安全的原则,最终促进生态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

2.2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原则

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过程中,必须要以满足水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为目标,全面掌握工程建设地域的地形特征、河流形态等,根据实际地理情况来进行规划,保障水利工程与周围水生态系统相协调,最终实现人文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例如尽量保留河流的原始结构,注重优化水质及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在河流中种植绿色植物、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为水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水利工程周边植树并融入设计,创造简单的景观河。例如鄂州市投资2800万元修复长港河道生态环境,完成岸坡整形20km、土方50万m3,植草7500m2,栽种水生植物1.5万株,植树2万棵;云梦县在2009年投资了八千万元建设“三湖连河”工程,建立了总长为20km的环城生态水系,切实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融合起来。此外,水利工程建设还需要严格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降低运营成本,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2.3工程建设整体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对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素提出的总体性要求,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水文系统修复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如果在建设水利工程过程中,没有从整个环境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进行考虑,那么也只能暂时性地缓解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最终严重影响到水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但要以整体性为原则,还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采取生态措施来有效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

3.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涉及的领域也较多,例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笔者结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两方面的建议,以供同行借鉴。一方面,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将水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先调查并收集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水文、气候等相关信息,从而充分掌握当地的生态状况,要能够在保障水利工程防洪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程的环境承载力。规划设计人员在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要能够保护生态水生物的安全,配备环境监测设备,做好工程水环境的监测,完善并明确环境监测项目的指标体系与标准,根据监测结果来及时评价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生态水利工程竣工后,要能够以减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为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来恢复土地生态并修复施工现场,充分发挥工程所在地的土壤及植被的生态保护作用。与此同时,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配置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工程,保障满足当地的生产及生活用水需求,避免当地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最后,相关部门要能够不断完善并宣传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法律规定,合理划定保护河流及流域保护区,尤其要做好水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及保护工作,严格审批相关建设项目,做好建设项目的把关工作。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