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2:11:36

生态公益林

生态公益林范文篇1

一、生态公益林基本情况

全县生态公益林万亩,其中集体部分万亩,涉及个行政村。生态公益林的山林性质多种多样,有的山林属纯集体的,有的山林责任承包的,也有自留山和插花山,全县生态公益林的林权性质表现较大的区域性特点,西北的生态公益林的山林属于以证归户、责任山承包较多,而且自留山都被承认,纯集体(未落实到户)的生态公益林较少,而东南的生态公益林的林权为纯集体的较多,而以证归户或责任山承包经营的较少,而且大部分村的自留山在林改时未被承认,存在“有证无山”现象。在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时,西北的乡镇各村大部分都是采取以证归户、协议转让的改革方式较多,招标转让的较少,而东南的大部分村在林改时,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的形式较多,由于各村生态公益林的林权归属及山林性质不同,因此各地现行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方式也各异。

二、生态公益林现行的管护情况

由于各村情林情不同,各地对保护生态公益林采取管护模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管护形式

1、分户管护。生态公益林在区划前属于责任山的村,这些村在管护生态公益林时所采取的管护模式大部分都是以责任山归户管护为主,而且管护费归责任山户所有,村集体只提留一小部分,甚至不提留,全归责任山主。如在湘店、桃溪、民主、下坝等乡镇的部分村就是采取这种形式。

2、聘请护林员管护。生态公益林山林性质属纯集体的未落实责任山或已承包经营的,大部分村都采取聘请护林员管护的方式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护,上级下拨生态公益管护费由村委支配,护林员工资由村委与护林员签订合同中约定数额多少进行支付,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村占绝大多数,几乎各乡镇都有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村。

3、风险押金承包管护。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生态公益林的山林性质较为复杂,既有纯集体的山林,也有自留山,而且地理位置较特殊,属于管护比较困难的生态公益林,采取这种模式的有??、???等村,其管护工资以承包合同中约定规定发放。

4、生态公益林中自留山的管护模式。生态公益林中有自留山的,各地的管护也不尽相同。一是自留山界址清楚的,各地均采取归户管护,自留山界址不清楚的,或是“有证无山”的,大部分村都采取将生态公益林中自留山和其它集体山林归村统一管理,不将其单独处置,管护费用由村集体统一支配。

(二)管护效果

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目前还比较好,生态公益林区整体比较稳定,但有些村已明显感到了管护压力,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村,一是生态公益林面积较大的村,这些村的生态公益林如果靠由村聘请一两个护林员进行巡山护林,由于山林跨度大,护林已无法真正承担起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责任,因此,管护压力越来越大。如?等村的村干部明确表示压力越来越大,希望早点进行改点。二是生态公益林分布在边界地区,却远离村庄,这些村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如果只依靠几个护林员护林,效果也不是很好,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三是责任山归户管的生态公益林,由于群众的法律意识不高,存在“监守自盗”的问题,许多村干部反映这种现象防不胜防,其它群众不愿举报。

三、各地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各地群众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大小决定了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关注程度,因为群众对山林的依赖程度较大,群众的收入比例很大一部分来自山林,因此这些地方的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的改革表现出极大兴趣,而且密切关注改革的方向;而武东南的一些乡镇因群众对山林的依赖不大,主要收入不是来自山林,因此,这些乡镇的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反应比较冷淡。比如象洞乡的各村,因大部分群众热衷于养殖业,主要收入也来自养殖业,因此,群众对生态公益林不是很关注,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分配多少,对群众的影响不是很大,在大部分群众眼里那只是个小数目,因此,这些村的村民对生态补偿资金问题不是很关心,认为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些村的村干部,在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上压力是比较大的,群众对村里生态公益林管护改革不是很关心,也不会太配合。

(一)对补偿资金分配存在的两种不同声音和两个错误思想。

两种不同的声音:在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调研中,调研人员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反映出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的分配的不同要求:一种来自村干部。绝大多数村的村干部认为,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资金要大比例分到村集体不能分到户,持这种态度的村干部主要来自生态公益林属纯集体的村居多。另一种声音来自群众(主要责任山主),他们认为自家责任山或自留山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因此要求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全部归自己所有,因为责任山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后,自己的山林的经营收益权被冻结,因此要求在生态补偿中得到全额补偿。这两种不同的要求都有其合理性,因此,他们建议在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中,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分配比例上要结合各村实际,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

两个错误思想:在改革调研座谈中发现了一种错误倾向和一种错误认识,一种错误倾向是:一些村的村干部主观上总想把归村集体的财产当成几个村干部私家财产来随意处置,认为生态公益林的村集体山林,因而生态补偿金就该归村委所有,当作村财收入,由村干部支配,群众同不同意没关系,这些村的村干部惧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和决议,如万安的部分村的村干部就有这种错误倾向。另一种错误认识是来自群众。很多群众认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是纯粹的补偿,每个人都有,就该理所当然要发给自己的,与护不护林没关系,护林只是护要员或监管员的事,且有另外的下拨的护林工资,他们没有正真理解责、权、利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针对上述两个不容忽视的错误思想,在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及改革中,必须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改革程序,改革各个环节坚持依法依规进行,同时,改革中签订的合同、权益证书等法律文书中要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承担的相关责任,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和实效性,保证改革质量。

(三)改革三大难点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改革的主要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1、自留山问题。在各村村干部座谈中,乡村干部普遍认为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主要困难来自自留山。许多村干部在座谈中明确表态,改革不难,只要解决自留山问题就好办。但各村的自留山存在状态不尽相同,自留山面积、山林界址都清楚的比较好处理,但这种自留山比较少数,大部分自山是界址不清,面积与证载面积不相符,甚至是“有证无山”,从未耕管,这些自留山很难理顺,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划不出来,收不回去”,处理时稍有不慎,便有可引发群众上访。因此,自留山问题成为生态林管护机制改革中很难绕过去的问题,但处理起来又“伤筋动骨”。这些问题在?等乡普遍存在。

2、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问题。县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目前的管护效果还比较好,林区还较稳定,但如果按上级要求进行改革,也可能引起新的不稳定因素产生。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主要是?镇的山林,而且也有很多山林属自留山,按上级要求,如果把自留山实行归户管护,势必引起新的问题,因为?镇的土地“寸土寸金”,如果把?镇各村的生态公益林中的自留山实行归户管护,以后如果政府项目建设需要征占用林地将会很困难,群众不会轻易把自家自留山让出来给国家使用。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难点问题实质还是自留山问题。

3、保护区所辖村的集体生态公益林改革问题。保护区管辖的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大部分是用于护林,分配到户只是一小部分,而集体管辖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按省、市的改革要求,要大比例分配给村民,因此,如果同一个村里既有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又有集体生态公益林,改革后,如果存在两种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模式,且差异较大的话,会造成群众的不满,给保护区管理工增加新的压力。

针对以上三个改革难点,各地村乡村干部持较为谨慎态度,表示在改革时必须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处理问题的时机不成熟的,应维持现状,坚决不碰,待时机成熟时再推进改革,并要求和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不能冒进。

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有关建议和意见

1、普遍村反映:村集体的10%村一级监管费太少,认为改革削弱了村委的监管权力,因村集体利益失去,造成村集体的管护积极性难调动,建议提高村一级监管费的分配比例。

2、生态公益林中责任山、自留山实行分户管护的,建议要聘请一个护林监管员,以防止责任山、自留山监守自盗。

3、自留山实行分户管护的,村要求提取一部分管护费作为村集体的监管费用,因为村委仍然要对自留山主进行监督管理。

4、建议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方案中,将聘请的护林员作两种性质区分:实行委托管护的护林人员称作护林员,采取其它模式进行管护的,村聘请的护林人员称监管员,以示区别。

5、建议在生态公益林权益证书上明确责任与权益,同时还要明确生态公益林在开展限制性木质利用时,群众与村集体之间利益分配比例关系。

6、各村反映,采取委托管护的,护林同工资比例太低,因为这种模式的护林员承担了护林员和监管员的双重责任,因此,他们的收益比例要提高,同时,建议实行委托管护的合订期不能超过5年。

7、建议对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支付方式实行按季由村做工资单,再报林业站审核,实行报帐制。

8、对自留山、责任山承包的管护的,山林界址难划分的,建议管护模式采取联户管护和分户管护相结合的方式,补偿金按实际面积与证载面积平差,再股份均利到户后,再实行联户管护。

9、对已实行风险押金承包管护的村,建议继续实行承包管护,并对承包合同按上级改革精神,对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要求,进一步完善管护承包合同,签订补充协议。

10、对有自然保护区山林分布的村,建议将改革放到保护区改革完成后,再推行改革,确保资金分配比例与保护区分配比例相衔接。

11、为加强村集体的监管职能,建议允许村干部兼任生态公益林护林监管员。

12、在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金分配时,建议对采取“分帐不分钱”方式分配的,要设定限制条件,按人均5元为分界线,分配低于人均5元的,可实行“分帐不分钱”的分配方式。

生态公益林范文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生态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和林地。

第三条*市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保护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原则。

第五条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生态公益林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区、县(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发改、建设、农业、财政、国土资源、绿化、环保、交通、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本办法的实施工作。

第六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管理等费用,以及对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的补偿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

第七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有关规定,按财政分级管理原则分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对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因建设、保护和管理生态公益林而产生的支出给予补偿。具体补偿办法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按法定权限制定。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应当按时发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和挪用。

第八条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区划界定按照国家、省的相关规定执行。市、区、县(市)生态公益林由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划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范围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法定权限和程序,报经原批准机关同意。

第九条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其所在地的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界定的范围和面积,与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签订界定书。

第十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在生态公益林范围的周边明显处,设立永久性标志牌,并予以公示。

第十一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改、规划、国土资源、环保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法定权限和程序,报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生态公益林建设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生态公益林建设应当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现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并符合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第十三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宜林荒山、荒地实行绿化造林,对疏林地实行人工补植和封山育林,对低效林实行林分改造,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功能,丰富森林景观。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实行绿化造林的,应当保留原生植被。

第十四条生态公益林范围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和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退耕还林,培育森林资源。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应当逐级签订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与承担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职能的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签订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当与承担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职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签订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

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护林队伍,根据生态公益林分布特点和保护、管理的要求,划定保护、管理责任区,依法履行护林职责。

第十六条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可进行抚育、更新性质的采伐,但必须获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采伐强度应当符合生态公益林保护的要求。生态公益林中的名胜古迹、革命纪念地的林木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

第十七条禁止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进行开垦、采石、采砂、取土、开矿、砍柴、采脂、放牧、狩猎、修建墓地等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行为。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征用或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

确因建设需要征用或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的,应当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审核同意后,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生态公益林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对居住在重要生态区位或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地区的居民,逐步实行生态移民。在居民已迁出的地区,林业姓鞴懿棵庞Φ弊橹敌兄彩髟炝趾头馍接帧?lt;/SPAN>

第二十条在不影响生态公益林主导功能的前提下,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可以对生态公益林中的竹类、经济类树种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其经营措施应当符合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

第二十一条森林旅游的经营者需利用生态公益林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应当事先制定专项设计方案,申请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在不影响其生态功能前提下与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签订保护管理协议,并接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生态公益林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应当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和设置森林防火宣传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或开设防火阻隔道,加强野外火源管理,组建专业扑火队伍。

第二十三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生态公益林的森林病虫害检疫和防治工作,定期对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第二十四条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保护、管理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物种多样性。

第二十五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逐步开展生态公益林林木资源和生态指标动态监测,评估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截留、挪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生态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擅自调整生态公益林范围或改变生态公益林性质的,由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收回其获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并处获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移动或破坏生态公益林永久性标志牌的,由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所在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采伐生态公益林或未按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内容采伐生态公益林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进行开垦、采石、采砂、取土、开矿、修建墓地等行为,致使生态公益林受到毁坏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2倍以上3倍以下的树木,可处以毁坏林木价值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进行砍柴、采脂、放牧、狩猎、挖笋、采种等行为,致使生态公益林受到毁坏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2倍以上3倍以下的树木。

生态公益林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问题;对策;福建尤溪

根据森林功能的不同,一般将森林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2类。生态公益林是指以维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森林,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生态公益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系国土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但是,随着集体商品林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的收益与商品林收益差距拉大,林权单位对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抵触情绪越来越大,盗砍滥伐等破坏生态公益林现象屡禁不止,给生态公益林长期保护造成一定困难和压力[3-4]。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改革和创新,调动林权单位保护管理生态公益林积极性,确保生态公益林安全。针对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进行探讨,并提出几项对策,以期对该县生态公益林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1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土地总面积34.13万hm2,林业用地面积27.87万hm2,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7.0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25.1%。生态公益林主要由自然保护小区、江河两岸、水库四周、城镇周边、国道高速公路两侧的森林以及高山陡坡和部分生态脆弱地带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等组成。生态公益林按级别划分:部级公益林面积5.36万hm2占76.57%,省级公益林面积1.64万hm2占23.43%;按地类构成划分:有林地面积6.38万hm2占91.13%,疏林地面积200hm2占0.3%,灌木林地面积3500hm2占5.0%,未成造林地面积800hm2占1.14%,宜林地面积1700hm2占2.43%。自2001年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以来,尤溪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产生显著生态效益,生态公益林区内自然生境逐渐恢复,造就许多优美的森林景观,野生动物随处可见,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但由于前期对公益林建设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导致生态公益林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生态公益林生态区位功能不完善、管护主体不明确、补偿利用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弊端,以上问题在工作中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以促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可持续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区位功能不完善

由于前期只注重林业经济效益,对林业生态效益认识不足,再加上国家建设日新月异,公益林规划建设未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高速公路两侧、尤溪河两岸一重山、乡镇周围饮用水源保护区内部分用材林未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给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

2.2林分质量不高

现有生态公益林中用材林、竹林、薪炭林、经济林占80%,比重偏大,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防护林、特用林占20%比重偏小;有林地林分中人工林多、天然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单层林多、混交林复层林少,森林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不高,防护效益差,防护功能弱。

2.3管护责任未能有效落实

全县80%生态公益林是集体林,产权属于集体。由于目前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利用机制不健全,生态公益林可产生效益没有得到发挥,管护主体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管护责任不能有效落实,生态公益林成为不法分子盗伐主要目标,生态公益林管护压力越来越大。

2.4补偿制度不健全

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大多由财政核拨,由于财力有限,公益林补助仅为105元/hm2,补偿标准偏低,同商品林收益1.5~3.0万元/hm2相比差距很大,并且由于补偿发放渠道不畅通,部分补偿金发放到村里被挪用、挤占,不能补助到林农手里,林农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漠不关心,出现少数人得益在管、多数人无益在看的现象。

2.5科学利用机制不完善

生态公益林虽然拥有丰富的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但为了更好保护生态公益林,一般是禁止或限制生态公益林采伐利用,这拉大了商品林与公益林的经济利益差距,林权单位对生态公益林工作抵触情绪越来越大,造成一些生态区位重要、需要新划入的公益林界定工作难以开展,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利用矛盾日益突出。

3对策

3.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生态防护功能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以自然、经济和社会多方面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工程,规划和布局要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中去,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及时调整和补充生态公益林布局,使生态区位功能日趋完善,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2改善林分质量,增强生态防护效益

对于那些林分质量不高、防护功能弱,林地利用率低、防护效益差的公益林,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强化管理,通过实施补、封、抚等低效公益林改造技术措施,培育乔灌相结合、多树种混交的复层异龄林,逐步改善林分质量,增强防护效益。

3.3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要在稳定生态公益林林木所有权基础上建立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坚持公开、公正、规范操作原则,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平等管护收益权。管护模式要根据当地生态公益林资源状况和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因地制宜,实行股份均山联户管护、责任承包专业管护、相对集中委托管护等管护模式。在落实管护主体基础上,林业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监督管理和检查职责,县、乡、村要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按照签订的管护合同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哪个地块出了问题追究该地块人员责任,对不能及时发现破坏公益林或发现却故意隐瞒不报的护林员和监管员要给予相应处理,对盗砍滥伐破坏生态公益林不法分子给予严厉打击,有效促进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落实。

3.4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制度,要遵循“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投入,提高补偿标准,增加林农管护积极性。二是建立收益者合理负担的直接补偿机制。可以从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旅游经营收入中或利用水资源发电企业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三是认真落实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认养、冠名等方式,捐资和保护建设生态公益林。要明确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用途,生态公益林补偿金使用项目应是生态公益林所有者补偿费、护林员管护费、林级组织监管费以及资源监测、检查验收等公共管护费,严禁补偿金挪作他用。要加强对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使用管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要做到专业存储、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各级财政、林业、审计等部门要加强部门合作,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不定期进行抽查,监督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到位,有效防止资金截留、挤占、挪用。

3.5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科学利用

为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多种效益,增强自我补偿能力,应在保护前提下积极开展“以非木质利用为主,木质利用为辅”的科学利用。一是拓展非木质利用途径。科学合理利用生态公益林丰富的林地、林木和景观资源,引导林农在公益林下种植珍贵树木、中药材、食用菌等,开展林下养殖,有条件地方可开发“森林人家”等生态旅游项目,增加生态公益林经济效益。二是开展限制性木质利用。根据不同区位对生态公益林实行分级管理、有限利用,对于生态区位重要、采伐后难以更新的重点公益林禁止采伐利用,对于一般保护公益林中的林木允许采取择伐、小块状皆伐方式合理利用,利用同时要补种一定数量阔叶树,以改善林分结构,增强生态公益林防护效能。

4参考文献

[1]王九龄.中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2]茅史亮,李土生.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现状和建设建议[J].浙江林业科技,2003,23(1):58-61.

生态公益林范文篇4

全县生态公益林万亩,其中集体部分万亩,涉及个行政村。生态公益林的山林性质多种多样,有的山林属纯集体的,有的山林责任承包的,也有自留山和插花山,全县生态公益林的林权性质表现较大的区域性特点,西北的生态公益林的山林属于以证归户、责任山承包较多,而且自留山都被承认,纯集体(未落实到户)的生态公益林较少,而东南的生态公益林的林权为纯集体的较多,而以证归户或责任山承包经营的较少,而且大部分村的自留山在林改时未被承认,存在“有证无山”现象。在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时,西北的乡镇各村大部分都是采取以证归户、协议转让的改革方式较多,招标转让的较少,而东南的大部分村在林改时,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的形式较多,由于各村生态公益林的林权归属及山林性质不同,因此各地现行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方式也各异。

二、生态公益林现行的管护情况

由于各村情林情不同,各地对保护生态公益林采取管护模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管护形式

1、分户管护。生态公益林在区划前属于责任山的村,这些村在管护生态公益林时所采取的管护模式大部分都是以责任山归户管护为主,而且管护费归责任山户所有,村集体只提留一小部分,甚至不提留,全归责任山主。如在湘店、桃溪、民主、下坝等乡镇的部分村就是采取这种形式。

2、聘请护林员管护。生态公益林山林性质属纯集体的未落实责任山或已承包经营的,大部分村都采取聘请护林员管护的方式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护,上级下拨生态公益管护费由村委支配,护林员工资由村委与护林员签订合同中约定数额多少进行支付,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村占绝大多数,几乎各乡镇都有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村。

3、风险押金承包管护。采取这种管护模式的生态公益林的山林性质较为复杂,既有纯集体的山林,也有自留山,而且地理位置较特殊,属于管护比较困难的生态公益林,采取这种模式的有??、???等村,其管护工资以承包合同中约定规定发放。

4、生态公益林中自留山的管护模式。生态公益林中有自留山的,各地的管护也不尽相同。一是自留山界址清楚的,各地均采取归户管护,自留山界址不清楚的,或是“有证无山”的,大部分村都采取将生态公益林中自留山和其它集体山林归村统一管理,不将其单独处置,管护费用由村集体统一支配。

(二)管护效果

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目前还比较好,生态公益林区整体比较稳定,但有些村已明显感到了管护压力,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村,一是生态公益林面积较大的村,这些村的生态公益林如果靠由村聘请一两个护林员进行巡山护林,由于山林跨度大,护林已无法真正承担起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责任,因此,管护压力越来越大。如?等村的村干部明确表示压力越来越大,希望早点进行改点。二是生态公益林分布在边界地区,却远离村庄,这些村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如果只依靠几个护林员护林,效果也不是很好,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三是责任山归户管的生态公益林,由于群众的法律意识不高,存在“监守自盗”的问题,许多村干部反映这种现象防不胜防,其它群众不愿举报。

三、各地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各地群众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大小决定了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关注程度,因为群众对山林的依赖程度较大,群众的收入比例很大一部分来自山林,因此这些地方的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的改革表现出极大兴趣,而且密切关注改革的方向;而武东南的一些乡镇因群众对山林的依赖不大,主要收入不是来自山林,因此,这些乡镇的群众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反应比较冷淡。比如象洞乡的各村,因大部分群众热衷于养殖业,主要收入也来自养殖业,因此,群众对生态公益林不是很关注,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分配多少,对群众的影响不是很大,在大部分群众眼里那只是个小数目,因此,这些村的村民对生态补偿资金问题不是很关心,认为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些村的村干部,在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上压力是比较大的,群众对村里生态公益林管护改革不是很关心,也不会太配合。

(一)对补偿资金分配存在的两种不同声音和两个错误思想。

两种不同的声音:在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调研中,调研人员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反映出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的分配的不同要求:一种来自村干部。绝大多数村的村干部认为,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资金要大比例分到村集体不能分到户,持这种态度的村干部主要来自生态公益林属纯集体的村居多。另一种声音来自群众(主要责任山主),他们认为自家责任山或自留山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因此要求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全部归自己所有,因为责任山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后,自己的山林的经营收益权被冻结,因此要求在生态补偿中得到全额补偿。这两种不同的要求都有其合理性,因此,他们建议在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中,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分配比例上要结合各村实际,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

两个错误思想:在改革调研座谈中发现了一种错误倾向和一种错误认识,一种错误倾向是:一些村的村干部主观上总想把归村集体的财产当成几个村干部私家财产来随意处置,认为生态公益林的村集体山林,因而生态补偿金就该归村委所有,当作村财收入,由村干部支配,群众同不同意没关系,这些村的村干部惧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和决议,如万安的部分村的村干部就有这种错误倾向。另一种错误认识是来自群众。很多群众认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是纯粹的补偿,每个人都有,就该理所当然要发给自己的,与护不护林没关系,护林只是护要员或监管员的事,且有另外的下拨的护林工资,他们没有正真理解责、权、利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针对上述两个不容忽视的错误思想,在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及改革中,必须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改革程序,改革各个环节坚持依法依规进行,同时,改革中签订的合同、权益证书等法律文书中要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承担的相关责任,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和实效性,保证改革质量。

(三)改革三大难点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改革的主要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1、自留山问题。在各村村干部座谈中,乡村干部普遍认为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主要困难来自自留山。许多村干部在座谈中明确表态,改革不难,只要解决自留山问题就好办。但各村的自留山存在状态不尽相同,自留山面积、山林界址都清楚的比较好处理,但这种自留山比较少数,大部分自山是界址不清,面积与证载面积不相符,甚至是“有证无山”,从未耕管,这些自留山很难理顺,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划不出来,收不回去”,处理时稍有不慎,便有可引发群众上访。因此,自留山问题成为生态林管护机制改革中很难绕过去的问题,但处理起来又“伤筋动骨”。这些问题在?等乡普遍存在。

2、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问题。县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目前的管护效果还比较好,林区还较稳定,但如果按上级要求进行改革,也可能引起新的不稳定因素产生。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主要是?镇的山林,而且也有很多山林属自留山,按上级要求,如果把自留山实行归户管护,势必引起新的问题,因为?镇的土地“寸土寸金”,如果把?镇各村的生态公益林中的自留山实行归户管护,以后如果政府项目建设需要征占用林地将会很困难,群众不会轻易把自家自留山让出来给国家使用。县城周围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难点问题实质还是自留山问题。

3、保护区所辖村的集体生态公益林改革问题。保护区管辖的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大部分是用于护林,分配到户只是一小部分,而集体管辖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按省、市的改革要求,要大比例分配给村民,因此,如果同一个村里既有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又有集体生态公益林,改革后,如果存在两种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模式,且差异较大的话,会造成群众的不满,给保护区管理工增加新的压力。

针对以上三个改革难点,各地村乡村干部持较为谨慎态度,表示在改革时必须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处理问题的时机不成熟的,应维持现状,坚决不碰,待时机成熟时再推进改革,并要求和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不能冒进。

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有关建议和意见

1、普遍村反映:村集体的10%村一级监管费太少,认为改革削弱了村委的监管权力,因村集体利益失去,造成村集体的管护积极性难调动,建议提高村一级监管费的分配比例。

2、生态公益林中责任山、自留山实行分户管护的,建议要聘请一个护林监管员,以防止责任山、自留山监守自盗。

3、自留山实行分户管护的,村要求提取一部分管护费作为村集体的监管费用,因为村委仍然要对自留山主进行监督管理。

4、建议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方案中,将聘请的护林员作两种性质区分:实行委托管护的护林人员称作护林员,采取其它模式进行管护的,村聘请的护林人员称监管员,以示区别。

5、建议在生态公益林权益证书上明确责任与权益,同时还要明确生态公益林在开展限制性木质利用时,群众与村集体之间利益分配比例关系。

6、各村反映,采取委托管护的,护林同工资比例太低,因为这种模式的护林员承担了护林员和监管员的双重责任,因此,他们的收益比例要提高,同时,建议实行委托管护的合订期不能超过5年。

7、建议对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支付方式实行按季由村做工资单,再报林业站审核,实行报帐制。

8、对自留山、责任山承包的管护的,山林界址难划分的,建议管护模式采取联户管护和分户管护相结合的方式,补偿金按实际面积与证载面积平差,再股份均利到户后,再实行联户管护。

9、对已实行风险押金承包管护的村,建议继续实行承包管护,并对承包合同按上级改革精神,对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要求,进一步完善管护承包合同,签订补充协议。

10、对有自然保护区山林分布的村,建议将改革放到保护区改革完成后,再推行改革,确保资金分配比例与保护区分配比例相衔接。

11、为加强村集体的监管职能,建议允许村干部兼任生态公益林护林监管员。

12、在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金分配时,建议对采取“分帐不分钱”方式分配的,要设定限制条件,按人均5元为分界线,分配低于人均5元的,可实行“分帐不分钱”的分配方式。

生态公益林范文篇5

**年8月28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年9月24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年10月9日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公益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生态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发挥生态公益性作用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第四条本市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由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国家和省人民政府拨付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全额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补偿。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具体实施工作。

财政、审计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本市生态公益林界定。

第七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生态公益林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凭林权证进行登记造册,建立管理档案。

第八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补偿对象:

(一)经营管理自留山、责任山生态公益林的农户;

(二)经营管理农村集体生态公益林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经营管理生态公益林的国有、集体林业单位;

(四)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取得林地、林木使用权,经营管理生态公益林的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第九条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偿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县级人民政府核发的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书;

(二)有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认可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现场认定协议书或者地方生态公益林现场界定书;

(三)有与县级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协议书;

(四)有县级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对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的验收证明。

第十条本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应当随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适当调整。

第十一条对符合条件的补偿对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年度兑现补偿。

第十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截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

国有、集体林业单位、村委会、村民小组等补偿对象应当将获得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使用支出情况向全体职工或村民公布。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林业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及时、足额将补偿资金拨付到位,定期对资金的到位、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审计监督。

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追回侵占、挪用、截留的资金。

生态公益林范文篇6

一、我县生态公益林现状

我县自年建立生态公益林以来,国家、省下达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为68.86万亩,并已区划界定,其中部级生态公益林54.65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14.21万亩,分布在我县22个乡镇146个行政村和1个国有林场。过来,通过对生态公益林采取强化管护、落实责任等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生态脆弱地段的森林植被得到一定恢复,水土流失逐步得到遏制,重点生态区位的生态安全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其森林生态功能正逐步提高。同时,通过多年来的生态公益林管理,部分公益林存在林分过密、衰老、生态保护功能衰退等一系列问题。据此,拟通过对生态公益林实行抚育间伐,以提高其生态防护功效,确保全县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采伐目标及依据

(一)采伐目标: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实施公益林采伐,持续性地对全县国家二、三级生态公益林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进行有计划的结构性改造调整。通过天然更新和人工培植相结合的措施,建设成树种结构合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二)采伐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12〕10号);(6)《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怀化市公益林管理暂行办法〉和〈怀化市商品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怀政办发〔2012〕22号)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三、采伐范围

对区划的国家二级、三级生态公益林和省级生态公益林除法律、法规规定禁止采伐、自然保护区的林木以及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严禁采伐外,对其他公益林在不破坏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采伐,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展适度的森林经营活动和非木质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

四、采伐管理

(一)采伐方式及采伐强度

采取抚育采伐的方式。(1)对于林分过密、生态保护功能衰退的的公益林,只实行抚育采伐,采伐强度水河两岸第一重山脊每次株数采伐强度不得超过10%,其他公益林每次株数采伐强度不得超过15%,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6,不能形成“天窗”。(2)对于竹类的采伐量不得超过当年新竹量,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7,竹林中的林木不得采伐。(3)因实验目的采伐实验林、母树林的,应当采用相应的采伐方式和强度。(4)因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和征、占用林地需要采伐的,应当采用必要的采伐方式和强度伐除受害木。(5)因建设护林防火设施和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需要采伐的,应当采用必要的采伐方式和强度。

(二)采伐审批程序

1、申请。林农向县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采伐报告,交乡镇林业工作站,由林业站工作人员到现场核实是否符合公益林采伐要求,如符合并勾绘地形图。并在报告上签初审意见并报乡镇人民政府签字盖章同意后,由各乡镇林业站把采伐报告及附地形图汇总上交县林业局资源林政股。

2、编制采伐方案。县林业局资源林政股根据各乡镇林业站采伐报告及地形图编制采伐方案,交县林业局局务会讨论初审。

3、伐区作业设计。县林业局局务会讨论初审同意后,由林调队作出详细的采伐和造林作业设计书,汇总后交林业局局务会讨论。

4、审批。县林业局局务会讨论通过后,依照有关规定,纳入第二年的森林限额采伐计划。县林业局按有关程序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进行采伐。

(三)伐中、伐后管理

1、实行风险保证金制度。林业局从林调队、公益林办、资源林政股、纪检监察室、林业站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精干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采伐管理监督小组,每人缴纳保证金。

2、实行伐中伐区现场监管制度。在采伐过程中,县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林业站工作人员和护林员必须在伐区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现场监督,确保整个采伐过程严格按照采伐作业设计的规程进行。同时,填写伐区采伐现场勘验表,监督人员必须在表格上签字确认,再移交给县林业局伐后检查组。

3、实行伐区伐后现场检查制度。采伐后县林业局及时组织监察室、林业检察室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伐区现场检查验收并填制验收表格,所有参与验收人员必须在表格上签字确认,实行责任终身制。

生态公益林范文篇7

关键词:空间生产;艺术介入;生态公益林;空间重构

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生态公益林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在生态保护和恢复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生态公益林的持续稳定发展,备受各级政府重视,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由于生态公益林的公益性属性,现有研究多从生态补偿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公益林的持续稳定发展,如刘滨等[1]曾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发现,从1990—2016年,以“生态公益林”为直接研究对象的记录共有2740条,以“补偿政策”为直接研究对象的有2540条。这主要是由于生态公益林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外部性特点,使得缺少政府支持的私人投资难以盈利,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维护离不开财政公共支出。因此,学者们主要围绕生态补偿机制[2]、补偿方式[3]、补偿政策实施绩效[1]以及补偿资金融资模式[4-5]等展开讨论。然而,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生态公益林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用于生态补偿的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将越发凸显。如何改变这种“输血式”的生态补偿模式,寻找一种“造血式”的生态获益模式,是确保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之道。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思想界开启了“空间转向”思潮,以列斐伏尔(Lefebvre)[6]为代表的“空间生产”理论,打破了传统上只将空间视为物理空间的认识,而将空间视为有目的的社会实践,认为空间的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空间的形成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实现了由“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的转向。这为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而整体的研究视角。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和情感的需求,艺术作为一种展现人类情感和意识沉淀的过程,在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同时,对于空间价值的提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介入空间生产受到了广泛关注[7-9]。生态公益林作为一种承载生态林木生产的物理空间,如何通过艺术介入实现其到社会空间的转变,从原来只注重其空间中的林木生产的生态价值转变为关注生态公益林本身空间的生产,实现其生态空间价值提升,从而具有自身“造血”能力,这可望为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可行路径。

1空间生产理论

列斐伏尔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最早打破关于“空间”概念的物理认知,并对空间问题采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进行理论阐述。他于1974年出版了《空间的生产》一书,标志着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空间生产理论的形成,他认为空间不仅是承载社会生产的背景或容器(productioninspace),而且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并影响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10],同时空间本身也是生产的一部分(productionofspace)[6,11],空间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其实质是自然的“人化”过程[12]。为此,列斐伏尔进一步关注到人们在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等精神需求领域的消费,从日常生活分析入手将消费拓展到这些领域,并在空间二元对立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三元一体”理论框架,对空间生产的作用过程加以分析,并指出三个空间的生产过程是相互影响的三维一体的关系,是一个同时展开的过程[10]。空间实践是空间生产过程的第一个维度,即“感知的空间”(perceived)维度,负担着社会构成物生产和再生产的职能;第二个维度是“构想的空间”(conceived)维度,指精神性的与概念化的空间想象,是与物质性的空间实践相反的“空间的再现”,即建立在对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并通过知识的建构形成对空间的构想;第三个维度是“再现的空间”,这是一个由居住者与使用者主导的空间,也是一个具有统治性并且被动的经验空间,为实践和认知互动提供了场所[6],因此又被称之为“生活的(lived)空间”。空间三元辩证法为人们思考空间提供了一种“一体三面”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可以认识到三种空间都是一种建构,而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其中,空间实践属于居民,以日常实践为主进行社会空间的建构;空间的再现属于有权力和科学知识的人,他们控制、管理社会空间;再现的空间的描述对象是社会空间[13]。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提出后,哈维、卡斯特尔和苏贾等一批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空间生产理论的内涵,其后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的发展研究,并被拓展到其他空间生产方面。

2生态公益林的空间生产逻辑

生态公益林是指“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为目的,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生态、社会需求,以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14]。显然,生态公益林主要是作为一个承载能产生生态价值林木的物理空间而受到关注的,更多的是呈现其自然空间状态。实际上作为一个空间生产视角下的“空间”,生态公益林不仅仅是作为森林、林木生产的“容器”,其空间本身也可以成为生产的一部分,作为生产资料投入到空间生产中以实现市场消费。列斐伏尔指出,“空间都有使用价值,并能创造剩余价值;空间是一种消费对象,公园和海滨这样的场所,都是被消费的地方。”[6]生态公益林空间作为一种消费对象,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应具有交换价值,正是其交换价值才能实现其空间增值,并被不断“生产”出来。由于生态公益林传统生产上的生态价值难以直接转化成交换价值,需要政府财政补偿才得以生产。因此,生态公益林空间生产的逻辑,便是如何在确保其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开发其交换价值以实现其空间价值增值,使之能持续供应永续发展,而交换价值的开发根植于“从承载空间转向于空间生产”与“从文化载体转化为经济生产物”的概念突破上,可向以下两方面进行转变。一是从传统的林木生长空间转向基于森林生长的消费空间的生产。生态公益林在传统林业的构建观念下,遵循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通过人工种植或天然繁育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慢慢营建、累积、沉淀下来并生产出生态价值。因此,其生产逻辑乃是将生态公益林视为承载生态林木的地域空间。在这种承载空间的概念下,生态公益林在经济价值的创造上似乎有着难以突破的限制:其一就是生态公益林的公共产品特性,其生态价值的受益者是全体国民,无法在全体国民之间对其效用进行分割,难以通过私人部门交易实现其交换价值;另外的限制是因为其在交易成本概念上的监督与稽查成本上的无效率性所致,由于生态公益林的环境特点及树木的自然特性,难以对各个流程进行监督,或者监督的成本高昂,监督行为是不经济的[4],只能由政府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让私人部门进行生产,形成财政“输血”式的生产模式,而生态公益林的正外部性使得这种生态补偿不足以弥补私人生产部门应得的收益,影响生态公益林的持续供应。按照空间生产理论,空间的生产是为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营造的物质环境,让使用者专注于消费行为的场所。消费者的消费逻辑会控制并主动创造各种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15]。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流动过程的重点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后工业社会开始转向消费的审美化,空间应当满足对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等精神需求的生产[16]。当下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人们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过程中开始对生活环境的生态化和艺术化产生较为强烈的需求,人们开始将生态问题视同身边日常事务一样进行关注,并希望在享受优质的生态环境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还能获得艺术的美感体验,继而在内心激起某种生态反思的共鸣。生态公益林这种以“林木”为中心的空间储藏便可以借助艺术介入转向更多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费空间互动。艺术作为文化的最高形式,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联动并黏合周边的生态介入到生态公益林空间生产中,从而使之基于林木生态空间不断呈现出多功能、多样化、个性化相融合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完成消费空间的再生产,也就成就并提高了其交换价值。二是将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在消费社会中,空间消费是空间生产的动力和增值的源泉,决定了空间分配的结构和空间再生产的方式[17]。生态公益林空间从生产型空间向消费型空间转向,主要源自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而产生的强烈的生态化和艺术化需求。在这一转向过程中,生态公益林原有空间所承载的林木、栖息地及其生态景观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化为空间生产资料,成为消费空间要素为消费者广泛消费。在这一消费空间生产过程中,要使这一消费空间具有长久的竞争力,就需要借助艺术与技术的力量,将生态公益林的特色生态景观及地域文化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和改造,就如同产品设计能使产品生产增值一样,通过空间的艺术造型、色彩、音乐、戏剧、多媒体技术等现代艺术和技术手段的介入,在对生态公益林生态价值强化的基础之上,赋予其丰富的文化艺术等精神价值,实现旅游、艺术互动等新功能的注入,打造出艺术化的生态公益林空间生产,实现生态公益林空间价值的提升,从而完成生态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本的转向。

3艺术介入生态公益林的空间重构

3.1艺术介入生态公益林空间重构的运行机制。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18]曾提出了“城市触媒”的概念,认为在城市空间中创造城市新元素,能够产生一定的触媒效应,并引发空间中一系列的良性变化。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方式,有望成为社区空间的“触媒体”。同理,艺术介入亦可成为生态公益林空间生产转化的“触媒体”,通过不同的艺术介入方式将生态公益林从承载不同林木生态的空间(space),以艺术手法、创作技巧,把代表特定公益林的社区文化积淀和历史遗迹的文化资本予以整合,建构出具有社会性、人文的、故事性的场景及物质,依此发挥艺术介入的“触媒(催化)”作用,打造“艺术化的绿水青山”,激发生态公益林空间的场域(place)再生与复兴,这不但保障了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还可以通过艺术构建出具有生态美感的物质空间环境,打造舒适的林区生活美学场域,传承并活化传统的林区地方特色文化,让生态公益林社区居民重拾对本土林区生活的热爱,也让林区外的人重新认识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体验独特的森林艺术美学,进而带动旅游文化等相关服务业发展,激活森林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适宜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前述运用艺术介入作为触媒将生态公益林区由空间(space)的林木生产逻辑转变为艺术化生态社会场域(place)的生产逻辑,可以借助列斐伏尔的“三元一体”空间生产过程,通过生态公益林以下三个空间的艺术化过程来实现。生态公益林的艺术化空间实践,即生态公益林的艺术化审美感知空间,主要表现为生态公益林的物质性艺术景观建设,需要在保持原有的生态公益林地使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将艺术与生态林景观融为一体,这个过程不仅受制于政府政策,还受制于资金,因此是权力和资本的结合空间。生态公益林空间的艺术化再现,即生态公益林的艺术化审美构想空间。空间的艺术化审美构想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生产过程,建立在对空间的审美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审美感知空间所提供的原始材料进行再加工,进而形成了对空间的审美构想[13],这一再加工过程就是生态公益林艺术审美空间规划设计过程,这一空间再现的表达是基于生态公益林及其林地的自然条件进行的艺术化表达及由此而形成的一整套话语体系,不但需要艺术家还需要其他的专业团队通过在地创作来实现,因此这是一个多学科知识建构的空间。再现的艺术化生态公益林空间,即生态公益林的艺术化美学生活空间。再现的艺术化生态公益林空间是建构于感知的物理空间和构想的精神空间之上的、真实的生活空间以及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空间,通过生态公益林艺术社区的打造来实现,艺术社区的打造需要以艺术介入作为启动生态林区内在艺术动能的触媒,使人们透过艺术关怀林区生活,关注林区生态,发现林区之美,促使当地居民重塑家乡认同感、旅游者重新认识生态公益林区,并在互动参与中突显出“林”的价值,推动艺术与当地林业及特色文化相融合所产生的森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三生合一”,带来生态公益林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生态公益林艺术化“三元一体”空间重构过程中,首先,需要政府转变基于传统“空间中的生产”而形成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思维,制定支持各类艺术介入活动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推动生态公益林空间从“生态林木的物理空间承载(carrier)”向“艺术化的生态林场域(place)”转向提供基本保障和政策支持,通过资金引导鼓励企业或各类社会机构在充分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下筹资参与建设,邀请高水平的艺术家和专业团队进行在地创作,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理念创新推动机制;其次,需要转换艺术家、专家精英式主导公益林空间重构艺术化规划设计的传统模式,通过设置艺术家与当地居民的对话和公共讨论的机制,充分了解社区居民需求,使规划设计方案达到真正体现社区居民共同意愿的目的;再次,需要改变以政府部门为核心主导地位,依靠自上而下的权威力量硬性推动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传统方式,通过艺术的力量激发林区居民的参与热情,汇集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除了居民主动参与外,还可以成立合作社或当地社区协会以代表居民集体利益,配合政府生态建设管理目标,监督企业构建出由当地居民、社区协会、艺术家及专业团队为主体,以政府引导为辅助的行动者网络,推动“艺术化的生态林场域(place)”营造。3.2艺术介入生态公益林空间的重构策略。(1)生态公益林的艺术化空间实践:艺术作为生态公益林物质性景观空间生产的手段。生态公益林的艺术化空间实践,属于感知的艺术化生态公益林空间,是艺术化生态公益林景观物质性空间的生产,能让人们在感知的过程中建构对艺术化生态公益林空间存在的物质性景观的客观审美体验。在艺术介入生态公益林空间生产的过程中,作为感知的审美景观空间,生态公益林物质空间的艺术化提升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后两个空间生产的基础。借助各种艺术手段,结合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及林木资源以及林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和水资源等地理条件对空间进行艺术化改造和建设,在受到保护的生态公益林中打造出点式的艺术装置、线状的森林艺术走廊和面域的林地艺术空间,构建出人与艺术的交流平台、艺术与生态公益林及其林地环境融合的平台,给人们带来除了生态旅游之外的全新的艺术审美体验,也让人们看到了生态公益林除了用生态作卖点以外的另一种可能,一种以艺术为生态公益林旅游带来多重感官体验的可能。点式的艺术装置或必要的建筑主要是利用艺术点石成金的力量,将生态公益林空间中的一些地方元素和氛围提炼为美学符号进而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与大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于一体,让置身于其中的人们形成具有森林艺术特色的审美空间感知。例如,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市郊外的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一件件出自日本、匈牙利、芬兰等世界各国艺术家创作出的写实的、抽象的、流动的、古典的、现代的各类艺术作品,散落在树丛中、草坪上、湖水旁,成为一个个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巧妙构思,让人们在清幽宁静的树林深处仿佛进入到一个童话般美妙的世界,一个自然怀抱中的艺术王国。线状的森林艺术走廊是生态公益林区内主要的交通道路或刻意打造的景观通道,用独特的艺术手段以线状的形式将分布于林中的点式艺术装置作品串联起来,或巧妙地运用林区资源条件构建出有趣的艺术景观通道,满足游客在林区内通勤途中的艺术需求,或给游客营造出奇妙的艺术审美体验。例如,在2019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中,来自安徒生故乡的艺术家托马斯,主张人们回到童年,去做一个顽皮的孩子,回到森林里,感受自然的魅力。为此,他用武隆的废旧木材制作了两个相恋的巨人,并将巨人藏在了森林和岩石的隐蔽处,使它们不能见到彼此,需要通过人们的帮助才能传递相互的爱恋,而他利用森林的地理条件打造出的“爱的小径”则成为游客将两个相恋的巨人连起来的森林探险景观通道。又如,在加拿大科堤库峡谷的乔治公园(ParcdelaGorge)里,世界顶级多媒体艺术工作团队,将现代多媒体艺术工具与森林实际场地相结合,从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中获得灵感,用灵感打造光影魔法,让现代表演和建筑成为故事的分享地,铺设了一条发光的、被施了魔法的夜路——“流光森林”(ForestaLumina),让游客通过一条两公里的蜿蜒小路,穿越过繁茂的森林,看到路两旁的蛊惑性的人物(来自该地区的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彩色照明设施和神秘植物,并在轻柔的音乐中完成无与伦比的艺术体验。面域的艺术空间主要是生态公益林区内将整体和成片的林木空间构建出具有艺术标志性的物质性景观空间,借助各种艺术手段将生态公益林区内的自然景观与艺术装置和特色建筑相结合,构成大型互动式地景艺术空间,让人们能以艺术为媒介深入接触当地生活与林区文化面貌,近距离感受林区地景美学。例如,一直以“自然”贯穿作品内核的日本teamLab秉承“让自然能够保持着自然的状态成为艺术”的理念,将虚拟数字艺术带入森林,将历经300万年的御船山森林变成了让人感悟生命的魔幻艺术空间。又如,日本越后妻有地区原本成片的田野在艺术家的改造下变成了面域艺术空间,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因地制宜地点缀在田野中,使整片田野变成了天然的“美术馆”,田野中的艺术品浓缩了越后妻有地区的农耕文化,成为地区的标志,同时也未影响土地原本的使用功能[9]。(2)生态公益林空间的艺术化再现:艺术规划设计作为生态公益林艺术化构想空间的表达形式。美国城市学者佐金等[19]以商街为例,采用“概念的空间”来替代列斐伏尔的“空间的再现”,认为“概念的空间”是我们想到商业街时脑海中出现的东西,“概念的空间”体现、复制和象征着某一社会团体的共同意趣。生态公益林空间的艺术化再现属于这种概念的空间,即在对生态林艺术化物质审美空间实际感知的基础之上进行空间构想,并选择适当的概念形式予以表达,形成生态公益林空间实践过程中概念化的艺术空间想象与精神性空间。生态公益林艺术化“概念的空间”或构想的空间往往依赖艺术家及各类专业知识人的空间学问,但同时也必须有普通人的场所认知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空间认同。因此,往往需要借助艺术沙龙、媒介等形成系统而深刻的知识建构,影响和建构公众对生态公益林艺术化构想空间的认知和认同。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艺术规划设计是一个关于构想空间的知识建构过程,也是生态公益林概念空间表达的载体,其话语权通常掌握在艺术家等专业人士手里,但整个规划设计过程必须与林区居民进行长时间的沟通和确认,以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尊重生态公益林林区自然条件及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人们熟悉的符号、元素等,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将空间营造的形式转化表达为具有地方风格的艺术,并应用创意创新的思维将地方传统生活素材与创意构想相结合[7],有助于激发社区的自主创新意识。例如,2011年时,美国艺术家马佐塔受Coleman艺术中心之邀,前往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小城约克(York)开展艺术项目。马佐塔第一次到访时,就组织了一间“户外客厅”,邀请了当地社区居民甚至路过的人们加入讨论,让普通居民畅所欲言。在这个“客厅”里,居民们提出了自己的关切,一是需要更多面向所有居民开放的公共空间;二是城镇中心废弃多年的房屋影响了小城面貌,希望能有所改变。通过这次“室外客厅”对话,马佐塔与团队在设计创作时,充分考虑社区居民关切的问题,建成之后成为当地很受欢迎的公共场所,举办了不少音乐会、演出等活动,并获得了许多建筑与艺术奖项,可谓非常成功。马佐塔的“室外客厅”式概念空间构建,在设计之初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在完成空间知识建构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唤醒居民对自己出生和成长社区的记忆实现自我的地域身份认同,另外还能激发出社区居民内部的信心和潜能,主动地参与社区事务,促进社区的积极变化,从而带来社区持久的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景观成了产业生态化的载体,也意味着从通过牺牲环境的发展模式向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的转变[13]。生态公益林空间的艺术化再现,也是这一理念的艺术化概念空间。(3)再现的艺术化生态公益林空间:艺术作为启动生态公益林区内在艺术动能的触媒。再现的艺术化生态公益林空间,属于生态公益林的艺术化生活空间(livedspace),是一个包含了生态公益林物质性空间和概念性空间,又超越了二者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生态公益林艺术社区。人具有向往自然的天性,但又不满足于太过平淡的自然空间。艺术作为能够启动生态公益林区内在艺术动能的触媒,可以激发自然的生态公益林空间成为令人心动并能带来多重感官体验的艺术社区,吸引人们的到来,并在人们的集聚中引发大量的社会交往,继而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使生态公益林艺术社区变得更具活力。在这一艺术社区空间营造过程中,借由艺术和科技的力量,艺术家的集聚不但带来创意创新的思想和创作作品,还能通过在地创作将居民以及居民的生活,甚至私人空间纳入艺术创作过程中,使艺术家与居民、居民之间、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互动,带来整个公益林社区的文化认同;此外,还可以引导生态公益林社区居民从探究当地林区资源到活化运用在地资源,共同创造社区活力,实现以艺术串联生活、生态、生产的营造策略,培养社区居民的生活美学,打造出生态美感的环境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公益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公益林艺术社区的营造及空间重构,其根本目的在于艺术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社区发展互动机制,而不在于创作的艺术成果,当然互动机制中创作的成果也会增添生态公益林社区的旅游吸引力。我们再以日本越后妻有地区为例,该区位于日本新潟县南部,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山区村落,但在现代化浪潮下渐渐凋零了。一位出生于本土的艺术策展人——北川,从1996年开始创办大地艺术节,希望借助艺术的力量,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进行在地创作来修复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在创作过程中鼓励艺术家进入社区,融合当地环境,与村里的老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义工一起,创造出充满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种艺术作品,散落在山间、村庄、田地、空屋及废弃的学校等地方,将整个社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美术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参观,带动了旅游文创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艺术活动慢慢成为推动整个越后妻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奇妙力量[9]。台湾台南市的土沟村也是通过“农村美术馆”式的艺术社区营造而实现农村复兴发展的成功案例。2012年土沟村整合提出了“农村美术馆”概念,打破了传统的美术馆认知,将农村美术馆变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美术馆,村即美术馆,美术馆即村,从而打造出农村整体生活空间这样一个“场域”,使四季景色变换下的农村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时空艺术构成“农村美术馆”的内容。土沟村每年都会利用农村美术馆这个平台,策划各式与乡村永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艺术活动。除了邀请艺术创作团队外,还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当地居民以及来自各地的青年人共同参与艺术活动的实践与创作过程,在注重乡村环境改善的基础上,透过艺术行动挖掘乡村新生活美学,重新诠释田园之美,让艺术与乡村产生更紧密的互动与互助,重塑乡村社区凝聚力与发展源动力,带动乡村艺术文化产业永续发展,实现乡村复兴[8]。重庆武隆的2019武隆•懒坝的大地艺术季把艺术放在山区乡村,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来到武隆现场。在现场的创作中,山里随处可见的泥土、蔬菜、竹子、老屋、村民、村民丢弃的废旧木材,以及山雾、晚霞、季风、大地、山峦等都成为艺术创作的载体和现场,通过艺术这一触媒,使当地风貌成为艺术的基底,当地的材料成为艺术的素材,当地的青年艺术家和乡村的民众都成为艺术的创作者或合作者,打破了专业和非专业的界限,由此当地的文化得以激活,乡村的艺术传统得以回归,吸引了大批民众的到访。这种山村艺术社区的打造,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体现了“把艺术还给人民”的主题,也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的林区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的转向。

4结语

生态公益林范文篇8

为了调动广大林农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保护林农权益,维护海西国土生态安全,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闽委发〔2006〕19号)精神,现将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根据主导功能的不同,森林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生态公益林是以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森林。根据《森林法实施条例》关于省级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面积不得少于本行政区域森林总面积百分之三十的规定,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2001年我省开展了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为改善我省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系国土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集体商品林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收益差距拉大,出现了管护难保证、补偿难到位、利用难开展等问题,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调动广大林农保护和管理的积极性,确保生态公益林安全。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客观需要,是巩固和拓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迫切要求,是保障农民权益、维护林区稳定的重要举措。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承担起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责任,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

二、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

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要在不改变林木所有权的前提下落实管护主体。管护主体只有限制性的经营权、有限的处置权和政策性补偿与限制性利用的收益权。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内容。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总体要求,在稳定生态公益林所有权的基础上,以落实管护主体为核心,将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限制性经营的权利、政策性补偿与林下利用的收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

(二)遵循的原则。

——坚持“三个有利”的原则。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必须有利于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有利于林农权益的维护,有利于生态公益林质量的稳步提高。

——坚持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通过均山、均权、均利方式,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平等的管护权、收益权,体现集体所有是集体内部成员共同所有。

——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根据当地生态公益林资源状况和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因地制宜,确定相应的管护模式,不搞“一刀切”。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规范操作的原则。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项要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讨论通过,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防止暗箱操作,以权谋私。

——坚持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生态公益林林木所有权不得买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依法开展生态公益林资源的经营和限制性利用。

(三)管护的主要模式。

——落实到户,联户管护。林农对山林依赖性强的地区,将集体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权落实到户,再联户管护。联户形式可按自然村、村民小组或地块进行组合。对于自然村或村民小组面积过大、人数过多的,也可以进一步化小组织。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除按户分配的承包管护费等外,其余的补偿资金和林下利用收益也要均分到户。

——责任承包,专业管护。林农对山林依赖性一般或者不强的地区,采取先村内后村外的方法,由村集体将承包面积和权利、责任、报酬等,张榜公布,公开发包。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除按规定安排部分用于承包管护费等外,其余的要按照“集体所有、成员共享”的原则,在明确责任义务的前提下均分到户。林下利用的收益分配,应兼顾管护主体、村集体和全体村民的利益,具体分配方案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相对集中,委托管护。林农对山林没有依赖性的少林地区,或生态公益林面积较小、零散的、难于管护的,可采取村内优先方法,依法通过公开、规范的程序,将生态公益林委托给村民或附近的国有林场、林业采育场管护。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除按规定安排部分用于承包管护费等外,其余的要按照“集体所有、成员共享”的方法,在明确责任义务的前提下均分到户。林下利用的收益分配,应兼顾管护主体、村集体和全体村民的利益,具体分配方案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自留山、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前已承包经营的山林,由自留山户主、承包经营者管护。经权利人同意,也可以委托单位或个人管护。对这种管护模式,各地要加强引导,突出联合,通过成立联防组织、护林协会等形式,走联户管护路子,降低管护成本和便于监管。

国有林场、采育场和自然保护区等国有单位经营管护的生态公益林,保持现有管护模式不变。

(四)加强监管。要大力宣传生态公益林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保护的责任意识。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的监管,确保管护责任的落实。村级组织对辖区内的生态公益林的监管负有直接责任,除了发挥村级组织的监管作用外,要通过聘用专职监管护林员来强化对生态公益林的监督管理。要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与商品林承包收益挂钩的监管办法,确保经营者在管好商品林的同时,自觉保护好公益林。

三、科学开展生态公益林利用

生态公益林具有丰富的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为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的多种效益,增强自我补偿能力,增加社会财富,应在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的科学利用。

(一)总体要求。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遵循“非木质利用为主,木质利用为辅”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生态公益林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

(二)拓展非木质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1)依托生态公益林植物资源,积极开展枝叶花果的开发利用;(2)依托生态公益林的林地资源,种植珍贵树木、中药材、食用菌等,开展林下养殖等多种经营;(3)依托生态公益林的景观资源,开发“森林人家”等森林生态旅游项目。

(三)开展限制性木质利用。根据不同区位,对生态公益林实行分级管理、有限利用。

——对生态区位极端重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采伐后难以更新的森林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以及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实验区毛竹除外)等属于严格保护的生态公益林,禁止采伐利用。

——对闽江干流源头及两岸、闽江一级支流源头及两岸、库容6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周围一重山等重要区位的生态公益林以及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科学实验林、良种生产基地的林木等属于重点保护的生态公益林,可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沿海基干林带只允许对老林带进行更新性改造。

——除以上两类生态公益林外,属于一般保护的生态公益林,实行梯度经营,在合理利用的同时,改善林分树种结构,引导形成混交复层林,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对生态公益林利用的具体规定,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四、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制度

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健全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一)多渠道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投入,提高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二是建立受益者合理负担的直接补偿机制。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旅游的,应从旅游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资金,直接用于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从利用水资源发电企业收取的水资源费,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三是认真落实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认养、冠名等方式,捐资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

(二)明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项目是:生态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费;管护主体的管护费;村级组织(含护林监管员)监管费;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造林补植、林区道路维护、资源监测、检查验收等公共管护费。

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上级财政拨付、下游补偿上游和按规定提取、以及社会捐赠等补偿资金的使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三)加强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各级财政、林业、审计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监督管理,开展监督检查,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补偿资金安全到位、有效使用,以维护林权所有者的权益。

生态公益林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问题;对策

保护林业资源会使生态、社会与经济等方面获得持续性发展。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都会对生态公益林保护产生较大影响。相关部门应借助生态与经济理念的融合来适时拓展管护内容,在构建适宜经营管控模式后,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质量。生态公益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有林场改革发现,健全完善林场管理方式是促使生态公益林发展的重要方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限制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生态用水短缺

由于部分区域位于江淮分水岭,属于丘陵地区,山场立地条件较差,再加上水资源不是十分充足,生态公益林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在地下水位逐步下降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难以发挥林地生态效益。同时,虽然政府部门为林地灌溉用水出台了多项减免或优惠政策,但相关部门对林业用水制度保障执行力度不够,各部门与相关行业衔接不及时,再加上存在利己主义思想与行业保护主义,林业用水制度的各项内容难以落实,生态用水的保障效果降低[1]。

1.2林种结构单一

生态公益林部分区域多以灌木生态林为主,主要植物有花棒、梭梭、沙枣和红柳等,林地植被多为沙蒿、沙拐枣和白刺等。该类林种结构单一,其中:混交林少,纯林多;成熟林少,中幼林多。此外,该类林种生态防护功能不成熟、抗逆性差。多数林地仅靠少量降雨维系水分供给,因而林木生长质量较差、生长力较弱,难以将森林生态效益真正发挥出来。

1.3人才素养不高

目前,林业部门及下属的二级机构属事业单位编制,其开展的各项活动受到政府部门监管。基层林场的护林人员、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部分护林者不重视本职工作,对地图识别、森林防火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够,再加上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参差不齐,降低了林业管控工作效率,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的防护效果。林业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包含防火防盗、病虫害监测、区划界定、资源调查等,对管护人员的业务素养要求较高。

2对策

2.1加大生态公益林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全社会自觉参与公益生态林管护建设工作,形成较好的公益林保护氛围,为此后管控政策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在完善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基础性理念后,相关部门还应强化组织领导。具体来看,政府部门还应适时关注相关区域内的生态用水问题,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纳入此后工作议题中。在制定适宜的行政负责制度过程中,应将科学监管、目标考核、责任落实与领导重视等落实,利用政策了解当前生态用水问题,切实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发挥生态公益林的生态价值[2]。最后,政府部门还应制定更多与生态公益林管护相关的优惠政策,以改善生态环境、增添森林资源为建设目标,在完成林地用水制度改革之后,相关人员应依照林种类型与生态区位及时减免、调整林地用水价格,增强林地生态功能的可执行性、完整性,切实发挥森林生态效益。

2.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政府部门与林业单位应进一步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加大灌水设施资金扶持与项目支持力度。具体来看,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应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若该公益生态林带有适宜的灌水条件,则应及时建设与规划灌水渠道、入水口等多项基础设施,精准把控农业暂停用水时间,将大量水资源调入该基础设施建设内,科学抢灌,并及时补充地下水。另一方面,研究人员研究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区域属于西部地区,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极大且成本极高。政府部门应调整该类区域生态公益林的效益补偿机制,改进实际补偿标准,提高管护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该补偿标准应涵盖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多个方面,如生态区位、权属与地类等。针对补偿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应逐渐增加基础设施的资金应用比例,有效增加林地实际灌溉面积,进一步恢复该生态林区的生态功能,提高林分质量。此外,在搭建、使用与调水相关的基础设施时,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应及时了解和强化基础设施的各项功能,全面提升管护人员的基础设施应用水平。

2.3提高生态防护综合效益

为提高生态防护综合效益,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需提高林分质量,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在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过程中,管护人员需要通过改造、抚育、封育与补植等多种措施培育出符合生态防护理念的异龄复层混交林。针对防护效益较差、林地利用率不高、防护功能脆弱、林分质量较低的生态公益林,政府部门应加大管理与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种结构的合理性,提升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与综合效益。此外,为防止生态公益林内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应对可能出现的毁林或违法挤占林地等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法律法规与林业政策的宣传水平,严格查处林业违规行为,提高人们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3]。

2.4加强护林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改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准,相关人员需要搭建适宜的公益生态林管护机制,高效统一权利与责任、完善监管任务。在加强护林管控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强化内部人员考核工作,严格落实林业管护人员的监督、激励、考核与选任等工作内容,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在逐步提升劳务工资标准的前提下,提高日常巡护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护林人员的技能培训,帮助护林员了解、掌控与林业政策相关的业务知识与法律法规,使护林人员逐步养成守法、懂法与知法的思想认知,激发其使命感与责任感。林业管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监测生态公益林病虫害的发展状态,及时记录监测数据,分析病虫害种类,并采用综合防治措施。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在开展日常防护工作时,应落实防火责任,将群治群防作为管理基础,制定适宜的防火机制与对应性制度,制定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精准确认日常巡查的防火日期,加大野外用火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4],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控水平,进一步保障森林生态安全。

3参考文献

[1]逯晓敏.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中林业工作站的重要性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1(6):120-121.

[2]李鑫.生态公益林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园艺,2021,44(11):191-192.

[3]曹希荣.河西地区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20,43(18):160-161.

生态公益林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现状对策

旧州镇位于大理州云龙县西部,北接云龙县表村乡,南和保山地区瓦窑乡接壤,西靠云龙县漕涧镇,东连云龙县宝丰乡,澜沧江纵贯全镇78公里,是一个集坝区、半山区、山区三位一体的农业乡镇。全镇国土面积529.4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656米,最低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8.1℃,年降雨量850m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度明显。辖13个村民委员会,2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49户33287人。几年来,云龙县旧州镇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澜沧江防护林保护工程的启动实施,按照“走出去造林,市场化动作,工程化管理,标准化经收”的要求,切实加强林业工作,林业取得长足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5.3%。多年的实践证明,森林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致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境内功果、苗尾电站的逐步开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承载和要求日益增加,因此,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出了迫切需求。但目前,有限的生态林资源难以有效担负旧州镇社会经济以及自然条件对林业的生态需求和环境承载压力,在旧州镇建设以森林为主体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那么,旧州镇的生态公益林目前的状况如何?怎样建设和管护好该镇的生态公益林?本文从分析旧州镇生态公益林的现状入手,对如何建设和管护好生态公益林提出了见解。找

一、现状

㈠概况

全镇生态公益林总面积32万亩,共涉及13个村,重点分布在海沧、山西、新山、功果、民主、汤涧、汤邓、旧州、下坞、水井等村澜沧江沿岸地区。

㈡结构

1、地类结构:生态公益林总面积2.13万公顷,其中林地0.7万公顷,疏林地0.3万公顷,灌木林地0.76万公顷,未成林地0.3万公顷,宜林地0.07万公顷;

2、林种结构:全镇防护林1.22万公顷,占全镇林业用地的57%;特种用途林0.3万公顷,占14%。公益林种面积中水源涵养林1万公顷,水土保持林1.13公顷。

3、树种结构:有云南松亩,占31%,华山松亩,占1%,标类亩,占41%,核桃亩,占10%,花椒亩,占5%,其它亩,占8%。

4、地貌结构:全镇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其中山区1.49万公顷,占70%,半山区0.64万公顷,占30%。

二、存在问题

㈠绿化总量小,宜林地多

从目前的旧州镇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看,全镇生态公益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还较小,有林地面积占公益林总面积的比例相比之下还很低,绿化总量小,另外生态公益林中,宜林地面积0.07万公顷,占公益林面积的3.3%,建设任务仍很艰巨,需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镇的生态公益林绿化总量不断增大。

㈡林分质量较差,防护效益低

一是生态公益林防护效益较差,林地利用率低,防护功能弱;二是从目前树种结构看,仅有云南松、华山松等较少的几种,结构较单一;三是从建设结构看,没有形成乔灌草复层异龄结构,存在纯林、单层林多,混交林、复层林少的问题,防护效益和防护功能弱。

㈢管护投入少,机构不健全

多年来,在全镇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重造轻管”的问题仍突出,造林投入较多,管护投入较少甚至于几乎没有投入,形成“春天栽树轰,秋后管理松”、“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对森林资源的管护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只靠镇林业工作站来管护,人员、资金少,形不成合力。加之分布广泛,点多面广,对生态公益林的监管力量薄弱,手段较落后,建成完备的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任重道远。

三、发展对策

通过分析,从目前旧州镇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现状来看,本人认为旧州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护,必须站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在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的同时,要因地制宜,按照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结构,逐步形成合理的乔灌草复层异龄结构,建设多层林、混交林、复层林相结合的生态公益林体系,提高公益林防护功能。

㈠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宣传力度

一是完善基础宣传设施。在新区划的公益林区交通路口及时设立宣传牌、监督岗、公示栏,对一些已经陈旧破损和内容有所调整的公益林宣传牌及时更新,同时丰富宣传手段,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加强宣传的针对性。主要针对林区群众最为关注的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热点问题,及时为他们释疑解惑,做好群众长期维护和支持公益林建设的思想工作等内容进行宣传;三是把领导干部纳入宣传对象。不断强化各级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意识,把生态公益林建设当成一件关系地区生态安全的大事,长抓不懈;四是加强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通过开展林业部门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向林区群众发送有关宣传资料,开办专题讲座,使之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㈡科学规划,全面建设

认真搞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制定全镇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本着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扩大生态公益林总量。同时对每一块宜林地进行具体规划设计,包括整地方式、栽植树种、造林方式、造林年度等统筹考虑,将任务分解到村、社、年度,做到明确任务,明确职责,限期完成。

㈢提高林分质量,增强生态防护效益

在扩大森林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增加林地生产力,提高林分质量,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是增强公益林生态防护效益的关键措施。通过造、封、抚、引等措施,培育复层混交林。同时加大科技力度,生态公益林地处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变化频繁的地带,造林难度较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含量,建设高质高效的生态公益林。

㈣出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加强公益林管护

对地处澜沧江沿岸的重点防护林和特殊用途林实施生态补偿,加强其有效管理和保护,弥补其因发挥生态效益而使经营者受到的部分经济损失,是保证生态公益林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将生态补偿纳入县乡财政框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益林保护的实质问题。

㈤严格保护,动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