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1:46:10

人才模式

人才模式范文篇1

[关键词]TAFE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本土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HOLMESGLEN学院从2002年起开始合作办学,在合作进程中我们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澳方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了一批新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并形成了自己的中澳合作办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应。

一、以TAFE模式为基础,利用澳方优质教学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

我院中澳合作办学不是单向的引进,而是坚持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宗旨。我们经过认真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宁波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借鉴TAFE经验,明确中澳合作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经济、贸易、营销、商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目前澳大利亚及全球与专业相关领域操作规程,语言能力和岗位操作技能强,了解国际文化知识和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现代国际商务人才。”我们充分利用澳大利亚TAFE模式下的优势资源,专业课程设置以澳方TAFE模式为蓝本,但不是完全照搬,设置的专业课程中既有与澳方同专业中当今国际上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课程,又有适合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需要,特别是适合宁波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授课任务由双方共同组成课程组承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借鉴澳方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尝试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变传统的考核办法。通过引进澳方成熟课程的系列教学资料、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管理手段,达到完善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目的。

二、依托澳方雄厚的师资培训力量,建设符合TAFE要求的师资队伍

我们除直接聘请合作方教师到我院任教,还通过派出去和请进来方式,让各系教师接受从事TAFE模式教学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院自2003年起每年一次派各系英语基础好,专业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去霍姆斯格兰学院学院学习与研究TAFE模式,接受从事TAFE模式教学工作证书培训,现有30名教师获得澳大利亚TAFE四级工作证书,这一举措一方面充实了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力量,使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有了符合TAFE模式的师资保障,另一方面不仅使经过培训的教师对TAFE模式教学理念有了清晰而准确的把握,而且由他们带动其他老师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对合作课程师资进行培养的同时,为使合作项目优势向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辐射,学院也派遣公共外语教师赴澳进修,公共英语教师参与到中澳合作办学的语言教学中,对公共外语教师汲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公共外语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实行柔性晋升制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

澳大利亚英语语言教学具有多层次、晋升灵活和注重能力培养为主的特点,我们借鉴这一特点,按照澳方提供的国际标准对新生实行入学英语水平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分层次组织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参加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避免课堂上因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提高了语言课程课堂教学效率。语言阶段每学期学生有多次机会晋升,如果进步快,可以跳级,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提前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科学的水平测试和柔性晋升制度成为检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和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四、引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外教,创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

我们着力引进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国籍的外教(人数近两年保持在12-15名之间),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中外师生交融的国际化人际氛围,努力使学生身处世界多元文化之中。并积极开展主要由不同国籍外教负责的“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原版电影赏析”“英语剧社”和各钟英语技能比赛等活动,良好的语言氛围有利于学生积累与外国人的交往经验,熟悉外国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养成坦诚开放、适应性强和开拓进取的风格。2006年9月24日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第三届全省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的非英语组比赛中,中澳合作国际商务专业05级学生胡厦楠同学经过两天激烈角逐,一路过关斩将,不负众望获得特等奖,并代表浙江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总决赛,这一骄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中澳合作项目良好的语言环境。五、积极推广合作办学优势,促进相关专业与课程建设

由于中澳合作项目实行的是“语言基础阶段+专业课程阶段”的教学模式,对我院其他涉外专业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因为它既强调了语言基础的重要性,又可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现已被我院普通国际商务、实用英语、日语等专业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6年9月24日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第三届全省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的英语组比赛中实用英语专业汪妮和国际商务专业林丽分别获英语组和非英语组一等奖。通过合作办学,很多英语教师参与合作课程语言教学,促进了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澳合作课程中的分层次教学在我院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教学中他们积极尝试“功能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有显著提高。

六、建立专门机构开展TAFE模式研究,积极推广合作办学优势

人才模式范文篇2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机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教育,将科学与人文知识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有关的艺术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专业能力、专业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专业方法、专业技能的训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是一种建立于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

一、艺术教育的目标培养

教育的目标培养或培养目标是教育最根本的方向问题。它可以分成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来确定,这是纲领性的标志。但各类高校的艺术专业如何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总目标,目前教育界在认识方面不尽一致。对于高等教育自身来说,当务之急是调整和把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在市场多元化的今天,对艺术人才和人员的需求也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

二、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呢?

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创新思维不同于简单的重复与掌握了基础知识与技能,而是在此之上对前人及习惯善于否定。

其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泉,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前提。创新活动没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这就要求创新思维能超越一种障碍,自由地、流畅地在现实与幻想间不断往返。

最后,培养学生捕捉创新灵感的能力。善于捕捉灵感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灵感是创新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精神状态,是以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意识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一种极为活跃的精神状态。

三、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形象

加强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树立品牌与特色意识,是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各高校在教学创新的同时不要忽略在教育体制上的创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适当给高校放开一些专业设置自主权,让学校根据自己教育资源和社会需要拓展专业方向。也就是说“高校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情况,灵活机动地自主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同时,每个大学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艺术教育的特色,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各院校根据自己的角色及地方区域特色准确定位,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使之适应市场的需求,整合学科专业优势,优化课程布局,尝试学分制,建立评价体系,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教学管理模式。

四、建立更科学的艺术教育方向

(一)艺术服务的价值

艺术服务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集体和为社会造物、造境、传信和传情。服务的道德、才能、热情和勤奋,一样都不能少。没有道德的服务是卑鄙的,没有才能的服务是愚昧的,没有热情的服务是僵死的,没有勤奋的服务是空洞的。惟有高尚服务的艺术才是真正人性化的艺术。古往今来,真正成功的艺术者都有一个崇高的服务精神在支撑,因此我们说:服务是艺术的生命。

(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模式

建立起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模式,使学院教育更好的融入经济环境中。高师艺术教育必须完善我们的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教育、研究、服务三重功能,但我国目前高师艺术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教育本身的教育职能,忽视了学院教育的社会职能。在教育的研究领域,忽视了对技术型科学和行业指导性理论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非常欠缺。因此,对学院教育和行业发展的帮助并不大,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不能很好的溶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之中。其次,高师艺术教育应该加强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横向联系,当艺术教育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以后,就应该与这种经济建立很密切的横向联系,及时地转化为经济成果。

五、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专业教育要看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高校艺术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按照传统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专业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合格的高等艺术教育只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把握自我、不失本性,才能更好地接近市场,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甚至可以调动市场、决定市场走向。当今社会,市场一般不会迁就高校,而高等教育却往往被要求适应市场。

(二)培养创新艺术教育的模式

中国的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而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向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新实践能力是保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并实现创新目标的综合性能力,包括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和表现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对学生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应体现于广泛的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及社会实践之中。

人才模式范文篇3

关键词:赛教融合;人才培养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其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让学生将做与学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相关的技能水平。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下,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大赛可以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参赛过程明确自身所需要具备哪些实践技能,有助于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因此,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必须要准确定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特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1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理念通过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可知高职院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尚未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理念,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课堂氛围非常枯燥和乏味,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缺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职业教育理念严重不符。

1.2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程度较低由于教师尚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对职业院校国贸专业实施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滞后。大部分教师仍然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尚未准确意识到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所实施的教学内容往往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技能锻炼和培养的机会,导致学生实践技能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例如,在教材中穿插的一些案例,这些教材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学生往往只是停留于表面层次。同时,部分教师虽然是专业出身,虽然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却缺少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的外贸岗位设置以及具体工作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这对于国贸实践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制约性。

1.3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国贸专业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取得教学效果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教师对于实践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导致实践教学往往停留于表面形式。在职业院校中,教师实施实践教学主要是向学生讲述有关案例为主,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实践操作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实践操作的原理。同时,所设置的课程中,实践课程所占课时较少,与国际贸易实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缺乏系统的、完整的实训,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1.4国际贸易专业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师资结构单一通过对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师资结构进行分析,可知该校的任职教师团队主要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加入到教师行业中的,从未在任教专业的相关岗位上进行实习,缺乏实践经验。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增加数量与招生数量两者的增加幅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大部分教师都承担着非常繁重的教学任务,这就造成教师无法抽出多余时间去企业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在与对口行业企业间尚未形成合作协议,企业无法接受教师进企业顶岗实践。所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的专职教师无法真正的达到“双师”的目标。

2基于赛教融合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课程体系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时,必须要严格遵循“实用性”和“实践性”等相关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置,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同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技能大赛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项重大的技能比赛之一,其是为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制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比赛促使学生外贸综合业务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因此,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可以该技能大赛为主要依据来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首先,准确把握大赛中所需要的课程内容,替代以往理论化、形式化的知识体系,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特征。其次,课程内容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可以组织模拟仿真训练,让学生参与到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掌握各项业务技巧,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2.2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另一项重要目的在于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例如,以国际贸易专业竞赛为例,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的外贸业务知识,流利的英语口语以及外贸业务员所具备的产品知识。学校可以与业界知名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在大赛准备阶段,派遣学生深入到企业深入了解企业有关产品的知识,熟练掌握业务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在参加完一段时间的企业培训后再参加比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学校国贸专业与行业知名企业的沟通交流,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根据企业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随着电子商务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外贸企业对于学生的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可以设置与网络贸易实务相关的课程,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3构建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相符的实训基地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学校应该加强国贸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第一,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在遵循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训基地建设要与行业当前发展目标和水平保持一致性。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训基地必须要重点凸显出信息化的功能。第二,在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建设时,其要与国际贸易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流程等保持有效的衔接,企业中外贸岗位所具备的实践技能以及操作技能均能够在该实训基地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第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整体性功能,即将各项分散的实践技能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技能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教师在开展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则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结合技能大赛的有关要求,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促进学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训练主要包括基础训练、单项训练以及综合训练等构成,可以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步骤实施训练,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

2.4打造“双师型”的专业师资力量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技能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校可以从构建“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出发,聘请校外行业内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并且保证校外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两者的比例为1∶1。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实施:一方面,校内教师可以通过入企培训的方式来促进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从而丰富自身的实践技能,还可以与行业内专家结对来促进自身实操能力的提升,促进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水平的有效提高,从而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择外贸行业中那些富有责任心、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外贸专家,从而形成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团队,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5加强与国内同类职业院校专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开展国际贸易技能大赛,各大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均积极参与到该比赛中来。因此,学校应该充分运用该契机,加强与国内同类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科学的、完善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交流互访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学习,相互沟通和分享人才培养的相关经验、分析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正和完善,促进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扩大职业教育的视野。

3结语

综上所述,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最大的作用在于,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有助于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校专业在业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的不足,推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燕.“赛教融合”,改善高职英语教学——以口语技能大赛为例[J].文教资料,2018(27).

[2]赵丽娜.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赛教融合现状及路径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4).

[3]张舟,黄梦婷.关于高职院校“赛教融合”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2).

人才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声乐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指导思想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为国家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的声乐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但是,为了使中国声乐走向国际化道路,需要高级声乐人才,依托于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改进高校人才培养理念,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为设计出科学合理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一、声乐人才培养内涵与贯彻目标

(一)声乐人才培养内涵。高校提供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声乐作品理解、创新表演能力、声乐专业基础知识等,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这些都是从事声乐艺术实践的基本要求。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在指定的教育思想、方针政策以及现代化教育理论下,根据特色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采用特定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教学制度与评价方式,进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特点。(二)声乐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倾向于为地方性社会文化单位、文化公司、娱乐经济适宜、音乐教育、大中小型企业、艺术表演团体等形式提供人才,高校在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紧贴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而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构建、人才管理模式、评价考核方式等角度,实施定向或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在声乐教育教学中,让声乐学生者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田野调查、弹奏、演唱、写作和艺术管理等能力。

二、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深入贯彻“贯通式”声乐人才培养模式。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与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区别的一种教学机制,其具有明显的简约性与贯通性特征,有利于深入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贯通特征符合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注重科学学术研究与知识技能的转化,对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点来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适合。对此,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这种“贯通式”,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坚持声乐人才教育培养的连续性、系统性与全面性发展要求,坚持“贯通式”教育指导理念,重视基础性声乐教育的同时,兼顾高级人才培养机制,对促进我国高级声乐人才,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二)重点培养综合型人才。综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从教学理念与目标上进行改革创新。第一,高校应切实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与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能唱、会唱、唱中多变等,进而教师采取循序渐进的声乐教学实践模式,强化学生的变通与创新创造能力。第二,对于在一些地域性文化特征较为明显的高校办学主体来说,应充分结合地域性声乐教学资源,对学生展开声乐教学,并对学生弘扬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对声乐教学起到助推作用。同时高校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注重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国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第三,为切实增强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社会目标性与实用性,需要结合人才市场的发展导向、人才供求关系、大众审美需求,积极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实践能力。(三)整合教育资源,重视实践教学。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注重声乐教学资源的整合,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声乐理论教育工作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高校声乐理论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除设置基本选修课和必修课程之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风格的唱法,实现跨界融合,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表演力与创新创造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地域特色进行声乐创作,有效提升学生声乐演唱能力。(四)构建产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充分提升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效率,全面提升声乐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声乐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可以积极展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一体化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将高校学术教学、人才培养与教师教学充分结合在一起,注重声乐人才培养的广度与深度,切实打造研究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声乐人才培养机制。从其实践性角度来说,应积极构建“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声乐人才培养结构,深入贯彻执行“3+1”和“订单+联合”思维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调动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另外,加强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声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从业能力与科研能力。(五)注重市场导向作用。随着高校声乐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增,专业学生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不匹配现象,与高校声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离问题较为严重。所以,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应注重文化产业发展进程,注重声乐艺术范畴中每个环节、系统的人才需求,为我国声乐艺术人才提供更多人才与智能发展动力。面对我国声乐市场空间,声乐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展现多样化特征。担任声乐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主体,要求声乐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声乐教学的表演性、技术性、实用性、艺术性。

三、结语

总之,高校声乐人才培养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教育教学效果的展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此,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应该结合市场发展需求,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声乐教学的本质特征与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综合型、高规格、复合型、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我国高校声乐人才的职业素质与专业素质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栋梁.地方高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219-220.

人才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变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在高职院校教育以就业为基准进行转变的过程,必须坚持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将人才培养教学的方针与合作共赢的原则进行结合。目前一高校建设了实训基地,目的培养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向我国经济发展事业输送新鲜的血液。针对目前互联网快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因此,本文就“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理念

“互联网+”时代不仅仅是世界发展趋势,更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人才是社会经济体系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我国大力鼓励精神文明建设,许多知识机构相应组织知识探讨与图书分享的方式进行全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和认知。我国教育事业进行全面改革,目前取得显著的绩效。但是现在的高职教育仍然显得较为落后,“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在教育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此不够重视,教育工作主导学生发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脱离时代轨道必然展现不出教育的效果。而会计专业对抽象知识理论理解以及人文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这两项要求才能在专业能力上有所作为。根据目前改革要求,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是结合实际培养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专业型人才。各高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主旨进行相应的改进,进而跟进时代的脚步,利用现代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学校需要积极探索符合“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多种技术与多学科的有机结合,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社会与国家输出高品质、国际化与创新型的会计人才[1]。

2当前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实践教学。教育是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的实力表现,教育也是国家富强以及文明科技水平的基础。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事业的参与者之一,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是在当前高职教育中,一些管理人员和校领导还没有认识到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将重心放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以此来进行学生发展的良好铺垫,结果由于实践能力的缺失很多学生步入社会专业技能不强很难得到发展。而且会计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会计专业对抽象知识理论理解以及人文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这两项要求才能在专业能力上有所作为。高职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缺失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足,专业能力弱更何谈创新呢。进而专业人才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标准,拉低了高职教学质量,同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其次,课程体系不足。我国经济体系中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要求也是非常高,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发展的“输血”部门,只有进行优质的人才培养,社会才能稳步前进。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的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专业能力不足,进而造成大批人才的流失。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采用落后传统的管理,表现为专业设置和活动安排都由学校领导机构进行统一安排,进而出现教学质量低、管理机械化等现象。教学环境和质量与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存在着落后的管理模式,进而导致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学生生活中的管理者,完善的管理体系对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管理的作用可以进行专业教育融入社会实际,顺应时展进行人才培养的监督和管理,教学管理的职责是辅导员的,辅导员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育主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专业理论、专业实践和专业素养进行全方面的教学,保证教育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减少人才流失的现象。实际上高职院校在管理体系的完善方面仍然有缺失的方面,对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大程度阻碍自身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认知,很多企业都要求引进的人才具有高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教师也要针对现状进行教学改进,防止日后学生只会对理论的生搬硬套没有实践能力,进而导致人才流失。高职院校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教育模式改革,使自身教育水平符合社会的要求。

3“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的设置,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教学是会计人才良好顺应“互联网+”时代,基于经济管理理论的高校校企合作双赢模式为会计人才能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高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会计人才的培育与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的设置已经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校企合作双赢模式构建的前提与基础是利益或者效益,也就是说无论对于高校来说,还是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必须对双方产生一定的效益。为了保证企业在参与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利益和责任,必须将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实施的各个阶段透明化与规范化。因此,必须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建构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以学校为纽带促进人才交流和技术交流。且充分发挥院校学术方面的优势,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参与到校企合作双赢模式。高职院校要在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双赢,学生教学融入多元化元素,从学校方面整合教师和教学设备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为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建立良好基础。其次,坚持需求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是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方向。以经济管理学理念分别对企业和院校的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考察,将学校的知识资源与人力资源放在首要位置上。学生会计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为教学而教学向为就业而教学的理念的改变。另外,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应该建立在校企双方自由平等的基础之上,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进一步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相关保证体系,以此保证院校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与利益。目前国外的会计人才培养较为成功,向国外教育模式进行引进,取其精华,科学合理的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对于企业方面的资源进行分析与不断优化,将生产第一线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让老师和学生以及一线操作人员共同参与,亲自实践。最后,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现阶段,“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注重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社会需要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强的专业型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都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脱离了市场的实际要求,也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作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确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任务的有机融合,从本质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融合信息技术,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采用鼓励机制,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实践性的教学水平。在会计课程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教师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实事求是,尤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调整,遵循开放性原则,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学生的建议是教学调整的依据,积极看待学生的建议并及时分析调整,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4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本文从化多个角度就“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沂芹.运用因子分析建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多元评价研究之二[A].2018年第九届杂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

[2]张丽颖.借鉴德国经验创新教育模式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集[C].2017.

[3]刘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A].中国职协201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一二等奖)[C].2018.

[4]何玉润,毛新述.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教学改革[J].商业会计,2018(24).

[5]葛敬东.会计课程设置的乱象与统整——基于30所高校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的调查[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8(6).

[6]李定清,陈永丽.基于需求导向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第七届会计学院院长论坛论文集[C].2018.

人才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顺应潮流的变化。据国家旅游局统计的相关旅游数据显示,近几年已经有超过50%的旅游人员不在依靠传统的旅行社服务模式进行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而是更多的选择驴妈妈旅行网,携程旅行网和途牛旅游网等旅游网站的模式,这就使很多不会变通的旅行社的经营举步维艰。智慧旅游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技术,及时地获知各个旅游景点的旅游服务、旅游管理以及游客的旅游经验等,这是传统旅游业的转型,也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在现在旅游行业的管理体系中,依旧是传统的旅游模式,对互联网信息技术涉及比较少,无法满足“智慧旅游”趋势下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智慧旅游”趋势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

我国的旅游行业在几十年来发展迅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现在我国开设的旅行社已经不计其数,但在旅行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却没有同步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近几年的红牌和黄牌的就业预警中占了一定的比例。以前我国旅行社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并不重视,许多旅游管理人员并不是毕业于专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所以在“智慧旅游”趋势下,传统旅行社的旅游管理人员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因此,在“智慧旅游”趋势下科学、合理的培养旅游专业管理人才成为当前旅游行业的重要工作。“智慧旅游”趋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要从整体上培养自己认识和把握旅游专业能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二、“智慧旅游”趋势下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

根据近几年国家旅游局对旅游相关问题的统计显示,选择自助游和网上订票的游客比在传统旅行社报名的游客明显增多,由于在“智慧旅游”趋势下,很多景区实际照片和旅游人数数据都在相关网站进行公开,这就使很多游客可以在充分了解景区特点和旅游注意事项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选择合适的旅游景区并做出详细的旅游攻略,而不至于到了景区甚至在还没到景区的路上一片茫然。国内的旅游景点因为每次的旅游人数太多,又采用传统的旅行社团队旅游模式,虽然这些年也一直在尝试满足游客对旅游景点新鲜度的追求,但是因为这种方式游客旅游的自由度受到限制,所以不能更深入的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体验当地的生活特色,而造成走马观花的旅游模式。随着我国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价已经不能控制和占领整个旅游行业,人们向往的是放纵排压式的自由旅游形式,所以我国游客对旅游的需求变化导致了传统旅游模式越来越被人们遗忘。随着80后和90后队伍的逐渐成长和发展,在“智慧旅游”趋势下的背景下,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一代人对新鲜事物和个性旅游的追求在高科技的带动下日益明显,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设计出在旅行时适合每个年龄段的旅游规划。所以近几年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仍然是只限于服务型的培养,所以他们在“智慧旅游”趋势下的背景下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旅游的需求,培养旅游管理人员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是现在培养旅游专业的管理人才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智慧旅游”趋势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

作为在“智慧旅游”趋势下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智慧旅游”趋势下的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模式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优化在旅行社在发展过程中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我国要随着“智慧旅游”趋势下的高速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不断优化自己的培养模式,目前在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时,还存在培养方向和社会需求的差异,要培养专业的技能人才并要满足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的重点方向就深入到社会旅游行业中对现代旅行社和游客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设置适应现代旅游行业的学习内容,结合自身的知识能力素养,规划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在“智慧旅游”趋势下,要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融入到更多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够及时掌握现代旅游行业和游客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第二,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需要思维的带动,而创新思维可以带动旅游行业在“智慧旅游”趋势下的实践。很多旅游管理人才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缺乏自己动手的能力,在工作中也只是纸上谈兵,从而缺乏独立思考和思维创新能力。在“智慧旅游”的时代,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游客的旅游需求提高了,自然也是对旅游管理人才的思维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时要根据现在游客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思维创新能力,在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给旅行社提供开放式和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打破单一的旅行社组团模式的束缚,使旅游管理人才有更多的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开拓思维,激发思维创新的潜能,新的旅游管理模式的改革会培养出顺应社会潮流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第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现代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偏弱,没有对服务行业的服务责任心,又缺乏对旅游行业的大局观的认识,所以整体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在这方面应该重点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服务意识。

综上所述,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智慧旅游”的趋势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他们来说有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创新旅行社的发展模式和管理体系,并创建社会实践的基地,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思维创新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在”智慧旅游”趋势下新的服务意识,对于“智慧旅游”趋势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左晓娟,于勇.“智慧旅游”趋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4):137~138.

[2]刘亦雪.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OPEC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4(22):150~152.

人才模式范文篇7

关键词: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学院机构根据企业公司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院机构与企业公司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公司参与整个培养过程,双方在师资,技术等方面合作。并通过学院机构,企业公司两种教育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起,学生毕业之后经过考核合格,直接录用到企业公司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目前国内出现大量专业不对口的员工,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能用上的寥寥无几。这对国家的教育资源是一种严重的浪费。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后代的人生,而且关系到国家的人才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毕业生也是不断增多。然而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找到的是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甚至还有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因此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毕业生的就业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专业,开设有效课程。从而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有着深远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湘南学院高尔夫方向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高尔夫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特点。高校高尔夫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培养和满足适应高尔夫球会人才需求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满足高尔夫球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尔夫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来制定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其具体特征体现为:第一、校企合作,由学校、公司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学校与企业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人才需求和岗位数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共同签定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即订单)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从而明确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公司企业人才需求培养人才,企业保证合格人才被录用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工作。第二、学校、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及地方球会人才的需求,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定一个符合三方(受教育方、委托方、培养方)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这种人才培养计划目的性强,能使“订单生”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能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的目的。第三、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与设备设施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在合作、互利、共赢的条件下签定订单培养协议,协议约定校企双方不仅要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而且要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全过程。校企双方应在人力资源、物资、经济上提供教学资源和设备设施作为必要的保障。让订单生有条件的在教学资源丰富、设备设施齐全的情况下高效地学习。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2.2高尔夫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第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就算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内在价值、人的主体存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在于人与组织共同发展。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技能人才以及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校教育在教育教学观、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更加要体现“生本”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订单”培养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策略、还是从培养过程的合作、人才技能的考核,都紧紧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以做到“专业对口”BE模式。CBE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基于能力的教育或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的缩写,它是美洲较为成熟的一种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它与传统职业教育的区别如表1。如表中所示,CBE理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际上是一种从岗位要求出发,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体系。2.3高尔夫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实施条件研究。无论什么事件的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订单式”人才培养也不例外。根据查阅的资料和湘南学院高尔夫方向的发展状况,研究分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条件:政府及企业的支持、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实力、学生的积极参与。2.3.1政府及企业的支持。政府和企业在教育中扮演这十分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应该全力支持学校企业合作,给予优待的政策。企业更应该全力的配合,因为培养的人才将是企业未来的工作者,将是企业未来的希望。参与“订单”的企业提供的支持应该包括资金、专业人才、仪器设备、实训场等。只有这些硬件、软件设施齐全,“订单”培养才能顺利实施。2.3.2学校的教学特色和实力。学校要想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略胜一筹,吸引更多的“订单”,必须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与实力。(1)实行有特色的教学:根据企业提供的财力支持,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尔夫教练来带领团队。之所以知名度较高,肯定有着创新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一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二来任何一个团队都需要一个优秀的领头人。否则就算师资力量雄厚,也是群龙无首。(2)实训场所:根据企业提供的物力支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将一些设备投入使用。比如高尔夫室内模拟机、高尔夫挥杆影像分析仪、高尔夫推杆练习器等。并且不定期到球会进行实习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够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来胜任未来的岗位。因此,具有标准的校内外实训场所,是实行“订单”培养必要的条件。(3)专业的师资力量:根据企业提供的人力支持,把各专业教育人才安排到合适的教学岗位。比如教练员就专门负责挥杆动作教学、球场建造师就专门负责球场建设的教学、销售总监就专门负责如何销售的教学。只有这样有专业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解得透彻、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保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发展。2.3.3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订单”培养中,学生相对与校企来说处于客体的地位。所以校企在考虑双方的利益同时,学生的顾虑也应该给予开导。与其打广告宣传订单培养的优势,不如切实安置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如果成功了,学生真正地找到了份高薪的工作。这比打广告更有效。这样之后,便会有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订单”培养模式中来,并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真正融入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来,才能保证“订单”培养顺利的进行。2.4高尔夫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个案剖析。湘南学院高尔夫方向是2014年湘南学院新开设的一个专业方向。培养人才的方式为校企合作的方式。本文以湘南学院高尔夫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深入基层学生,了解优点,发现不足。2.4.1湘南学院高尔夫方向学生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向该校高尔夫方向的学生分发问卷。经过回收整理。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表2、表3、表4、表5。从调查状况来看,男性占69%,女性占31%,男性居多。调查学生一年级占38%,二年级占35%,三年级占27%。学生农村户口居多占到70%,城市户口30%。入学前大多数都没有工作经历。2.4.2湘南学院高尔夫方向取得的成绩。首先企业为了办好教学,建设了一个有着50个打位的高尔夫练习场,以及引进两台室内高尔夫模拟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练习挥杆技术的条件;其次花了较多资金聘请了一位高尔夫教练。最后还与南岭高尔夫球会签订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球会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自由地下场实践。2.4.3湘南学院高尔夫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订单式”人才培养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支持,再者自身有些局限性。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院的想法非常好,但是毕竟还有很多条件没有达到。第一,调查问卷中,当问到“你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合理吗?”时,80%的学生认为很合理。但是当问到“你认为各课程教师的能力水平如何”时?85%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10%的学生认为很强。由此得出结论,课程安排得很合理,但是各课程的任课教师自身相关知识能力有待加强。所以师资力量是一大问题。第二,当调查问卷中问到“你认为本校的教学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吗?”时,仅有20%的学生认为学校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由此可见,学校的一些硬件设施仍有待加强,现有的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硬件设施也存在问题。第三,当学校让学生自由到球会实践时,有学生反映从球会到学校往返十分不方便。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因为不方便而不去实践学习。这也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存在的缺陷。部分学生认为有了“订单”,便对未来的就业没有顾虑,从而没有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学校也没有实行有效的监督。所以学校的管理还不够完善。

3结论与建议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优越性。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实行起来需要非常多的条件,而且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加上该模式给学生造成的依赖性。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找出其积极影响及存在问题,提出有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走向成熟的对策与建议。3.1对政府企业的建议。政府一方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学生放心地进入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来。另一方面应该对参与“订单”培养的企业给予精神奖励和适当免去部分税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全力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此外:第一,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学校之间建立“双向考察”,在考察学校教育的同时,让学校更了解企业的理念、文化等。向学校展现企业的实力,消除学校对企业的顾虑,并定期邀请学校领导到企业公司参观。让学校感到企业是十分重视学校的。这也相当于给企业本身打一个免费广告。第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一方面定时给学生讲述企业的优势,以及企业的一些相关政策、理念等。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给将来的就业吃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正在学什么、还需要学什么,学生还存在哪些疑惑。根据学生情况及时与学校做出合适的培养计划。对于学得好的提前派到工作岗位上,对于学得稍差一点的,及时加以指引、辅导。以便毕业后到了企业能够胜任岗位上的工作,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给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3.2对学校的建议。学校应该有各课程的专业老师,而非安排一些业余老师代课。并且定期组织学生对老师的调查与评价,时刻保持教师的教学态度。另外在学生的管理方面要严格把关,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定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第一、学校增强自身实力。学校的实力是学生和学生家长选择学校的重要条件,并且细分到专业。其表现在毕业后学生的成就。要想毕业后的学生有所成就,还得回到学校的教育培养上面,补齐专业老师上的空缺。引进知名专业教师。学校除了专业知识的培养之外。同时重视为人处事的教育。第二、学校及时实施教改。尽管有时候学习的教育方式很好,但是学生都是感性的人,一种教育方式长时间实施。不仅老师觉得老套,学生更是觉得厌烦。所以学校应该使用更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让老师多一些创新,也让学生学的有乐趣。3.3对学生的建议。首先,身为学生应该怀有危机紧迫感,大学毕业即将走向社会。尽管自己是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中,将来毕业有安排工作。但是工作同样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是处在一个肉弱强食的社会,能力强的当然会福利待遇好。其次,作为年轻人,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十分重要。多项技能多条道,有机会多学一些知识百利而无一害,免得到了社会再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作者:赵冬辉 喻瑜 刘远航 单位:湘南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洋,张小宇.浅谈我国高校高尔夫教育[J].现代交际,2013(2).

[2]孙凤利.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1).

[3]肖雷.中国高尔夫管理人才培养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4]顾跃.中美高尔夫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5]刘宗现.中国高尔夫产业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6]刘惠英.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前景透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6).

[7]余存华.浅析我国高校高尔夫运动教育的前景[J].鄂州大学学报,2011(5).

[8]李芳.高职院校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9]党素芳.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人才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一带一路”;应用型大学;“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培养“双创”人才的意义

(一)“双创”人才的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目标人才需求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由贸易体系在战略发展驱动下不断进行完善,在经济实体方面涌现出来更多就业和创业的岗位和机会,不少沿线国家逐步开始实施人才互聘互用制度。但是与此同时也发现沿线国家释放的创业和就业机会,招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是特别理想。于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目标人才需求中提出了项目创新人才需求。通过项目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渠道。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研究教席塞尔维亚NoviSad大学教授FuadaStankovic表示,开展创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创业人才培养和创业文化的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义重大a。而应用型大学具备培养“双创”人才的条件基础,也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目标人才需求。(二)“双创”人才的培养符合我国创新型国家目标我国提出了在2020年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自然少不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主要也依靠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支持。因此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创新型目标建设跟“一带一路”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培养好“双创”人才一方面可以实现国家创新型目标,一方面也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形成一个除了在国内创新创业氛围外的国际合作上的创新创业大圈子。应用型大学① 《“一带一路”人才趋势:创新人才培养破解青年就业难》,抓住机遇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三)“双创”人才的培养符合地方及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建设涉及不少地区城市,地方政府及经济都将“一带一路”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应用型大学的首要培养目标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创新应用能力,达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一起发展的目的。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目标之一,更需要结合地方需求,配合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输送更多“留得住,下得去”的创新创业人才,来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同时应用型大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需要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创新,需要在协同育人模式方面创新。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b,促使其快速融入地方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去。因此“双创”人才的培养对于地方及学校本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要素探究

(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设计创新创业“双创”目标过去的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单纯的教师输入、学生输出。随着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高校才普遍认识到人才培养需要跟社会各行各业岗位人才需求相匹配,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或者只是一纸文凭,需要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硬本领,需要通过创业来更好解决就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思路。培养的人才一方面需要符合地方国内的行情需要,另一方面还需要跟沿线国家甚至国际接轨。目前亟需的人才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方面。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上需要设立“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中,为了目标开展系列教学实践,为学生打下发展基础。(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创新创业“双创”过程注重创新创业“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主要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改革,对创新创业实习实践进行改革,对创新创业考评制度进行改革,涉及教学整个过程。具体细致到学分的修订、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社会成功人士的传道解惑、创新创业大赛的设计评选、学生与校外行业企业实践联系、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基地等。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就业创业机会,需要学校为了学生去洽谈合作,将优质资源引入学校,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形成协同育人、多方合作培养的机制,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三)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强调创新创业“双创”特色鲜明当下不少高校借助国家政策和“一带一路”建设政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高校都是借鉴国外著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做法,处在摸索阶段。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是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应用型大学在“双创”中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学生整体素质、教师学术研究实践水平及自身发展定位等要素。将各要素进行梳理融合,在借鉴外部有利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激发内在潜能,挖掘更多机会的情况下,一起发力运用,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做得有声有色且特色鲜明,才能在人才竞争方面赢得更多市场,赢得更多口碑,赢得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特色鲜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

(一)“双创”上升到顶层设计,全方位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将“双创”上升到学校的顶层设计进行总体规划,将科研、学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将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结合,将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百色学院集全校力量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D-TSO”模式。该模式主要流程为“理论-模拟-实操”,由全校通识课程(T)、模拟训练(S)、实操训练(O)组成。首先,引进开发建设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线下传授与线上模拟课程相结合,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建设,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获得等。其次,在学校内部构建创业学院,与地方及“一带一路”沿线重点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在企业与高校之间搭建起科研项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统一协同的育人模式。持续跟踪研究协同育人模式的成效,更有效地推进顶层设计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最后,有阶段、分步骤的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和合作单位,形成有专业创业导师加创新创业学生团队一体化的团队组合。(二)背靠大环境,依托产业,构建多元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第一,启发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宣传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多规划职业生涯的可能性,从基础的创新创业课程启迪开始,打开学生好奇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和想法[1]。同时依托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形成从想法萌芽到初步成形再到打磨历练成功参赛、最后到项目孵化成功走向市场的培养机制。第二,构建创业园区,创新创业实操技能。通过课程传授及大赛磨炼出来的创业项目需要一个平台载体让其继续进行孵化发展。尤其是初始阶段,需要有创业导师的指导和团队的配合,因此需要在校内搭建创业园区或者孵化基地对学生项目进行扶持,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操技能。待项目孵化成熟时就可以跟市场进行对接,自主独立创业或引进资本进行投资。对于“一带一路”沿线企业来说,需要有创新创业思维的大学生,也需要肯干实干有经验基础的大学生。(三)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宣传服务好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教育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都需要一个对接窗口,这个窗口就是宣传舆论报道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如何将创新创业所开展的成果、取得的成效及需求对外进行宣传沟通是极其重要的。要运用好现在的新媒体技术,如淘宝直播带货、抖音视频拍摄、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途径,构建起学校创业榜样宣传、创业导师宣传、创业项目宣传等系列措施,将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鲜明特色做法进行总结推广,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资源,为师生获得更多走出去的途径和方法,为企业带来更多优秀成果和人才。

四、结语

“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特色鲜明“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需要抓住大环境机遇,需要依托地方经济行业,发挥学科优势,将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化,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多思多想多做,整合社会有利资源,继而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优质品牌。

参考文献:

人才模式范文篇9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技术、装备在各行各业的大量使用,以及我国迅速发展所需的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数量增加,重特大生产事故不断发生,环境危害、职业危害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保障安全生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安全工程专业起源于早期的矿井通风专业,1992年才在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下分为安全工程、安全学、职业卫生工程等5个学科,而各高校开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几乎是在2000年以后,尤其2004年开始我国相关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并且均具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包括军工、化工、石油、矿业、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经济等[2]。截止目前,我国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150余所,各高校基于专业背景不同,所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方向有所不同,例如排名前几位的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均以矿业安全为主,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矿井通风、矿井水灾、矿井火灾、安全评价等以矿山灾害与防治为主,因此导致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于集中专业性,近几年受煤炭行业、冶金行业、建材行业的形势影响,毕业生就业时很少选择到相对偏远、环境较差的煤炭、矿山等行业就业,因此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同时各行各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逐渐形成集化工、机械、建筑、消防等领域安全科学及技术于一体的工业安全人才。因此传统的“一专多能”培养模式也不再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不仅在培养模式上需要进行创新,且培养的人才类型也应转变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即切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又是社会持续、绿色、安全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定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注重培养一线应用创新人才的要求[4]。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在专业背景下,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的安全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创新能力,因为安全工程专业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门类跨度大的工程性综合学科,所涉及的行业广,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业、企业的生产领域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及管理。因此,开展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安全工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也是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时,即要结合自身行业特色背景,又要求所培养的人才能立即投入工作岗位,同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创新技术、创新管理。(二)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除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先进实用的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等[5-8]。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创新思维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贯穿于本科教学各个环节,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尽量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科研立项、导师制、参与科研、深入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兴趣。2.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于破除常规的重复性教学与课题研究,以新、奇、特的科学数据、科研报告、学术论文、创新实验等来培养学生,在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等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拟题目,开发想象力,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在创新意识。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因人而异,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思维习惯,觉得这其创新能力的差异。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等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以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为核心,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即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能提高创新能力。4.创新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创新内容能体现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在完成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培养学生用灵活和创新的方式应用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并形成具有一定新颖性的应用性成果。通过在校期间的论文撰写、科研立项、专利申请等环节使创新成果得以实践化。

三、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建立于矿井通风与安全基础上,一直以来人才培养以矿山安全方向为主,随着煤炭行业形势及当前学生就业方向选择上的变化,矿山安全方向已淡出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我校安全工程专业2014级开始已全部转为工业安全方向,即大安全,而安全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部分矿山安全特色,并且一时难以顺利转变。行业特色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较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就业发展。因此开展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从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人才就业需求、人才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在“互联网+”、“网络+法学”、“法学+国际化”等全新的人才需求模式背景下,网络安全、食品安全、军事安全、公共安全等方向的安全工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占据了安全人才市场。(二)基于行业形式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行业特色下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行业特色及人才需求分析基于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特色的掌握,分析我校目前培养出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行业特色,并分析当前行业发展形势,对人才需求和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就业特点进行定位。2.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对国内其他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等方面的调研,分析出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行业特点、培养方案、实验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找出原因及影响因素,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依据。3.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针对上述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培养作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4.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实践”为宗旨,通过对安全专业人才就业需求、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方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调整,最终构建起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如图1所示,在卡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主要对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专业环境等几方面开展改革。图1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流程图1.培养目的重新定位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以培养具备从事安全工程设计、研究、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安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在当前行业形势下,以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上述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在就业后更快地成长为用人单位的安全技术骨干或中高级安全管理人员。2.课程设置调整在满足专业标准规定的课程设置基础上,首先应对课程学习顺序进行优化调整,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由俭入奢、由易到难的学习,例如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采煤概论等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强调基础课程中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尤其对常规数学思维、科研思维等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否则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导致学生只有数理化等基础,欠缺专业课程的知识技能能力。3.增强高年级课程选择自主性学生在第6、7学期开始进入专业课集中学习阶段,目前所学课程内容几乎都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学生所学课程被动性大主动性差,尤其矿业特色为主的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受矿业形势影响,学生就业几乎无人从事矿山工作,因此对矿山相关的专业课程毫无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应增设课程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开展相关专业课内容的学习,使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容易出现选择了设计题目后的拖延现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监督应贯穿实践教学整个环节,可利用固定设计教室、定期设计进度检查、设计质量反馈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更主要的是在进行设计题目选择时应更注重于学生的兴趣方向以及就业需求,提高学生实践学习兴趣,保障实践教学质量。5.创新教育纳入教学各个环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无论基础教学、专业课程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环节,这首先需要教师队伍的创新教育方法的掌握和提高。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训与深造,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正常开展。

四、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大众化教育的迫切需求,尤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既要彰显出专业特色,又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矿山行业形势下,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又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需要。

参考文献:

[1]唐国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J].党的文献,2017(2):26-33.

[2]吴立荣,程卫民,刘伟韬.安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综合性人才培养分析与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84-185.

[3]任森,王文才,任玉辉,等.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7):40-41.

[4]眭平.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3(8):89-92.

[5]刘贞堂,杨永良,李晓伟,等.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7(2):15-22.

[6]常维亚,朱郴韦,邢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8):39-41.

[7]赵娜,许静静,刘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2):32-34.

人才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外语人才;复合应用型;培养模式;

Abstract:Cultivationoftalentsaimsatmeetingtheneedsofsociety.Accordingly,theeducationofforeignlanguagetalentsinthenewerashouldmeetthesocialneedsforthecrossdisciplinaryandpracticalpersonnelwhowillserveatallwalksoflife.Toachievesuchagoal,itisnecessarytocarryoutasystematicreconstructionofpedagogicalplatformincludingtrainingmodes,curriculumsystem,teachingmedia,methodologyandteachingmanagementsoastobuildamodelinwhichtheforeignlanguagestudentscanbetrainedinthedesirableenvironment.

Keywords:foreignlanguagetalent;crossdisciplinaryandpracticaltalent;trainingmode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多元发展的社会需求,显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外语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模式,特别是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外语人才培养。那么,什么是当前社会急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外语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培养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设想在既定培养目标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复合应用型人才概念

(一)复合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复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合是一种变化,尤其是智力元素的复合,其新复合体派生出的积极意义将远远超出单个事物简单相加的总和。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至今已经逐步发展成比较完善的思想概念,即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的融合。

复合型人才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科学思想方法的萌发点。其次,在拥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基础上,使自身各种能力和潜能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综合性能力。最后,复合型人才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各种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个体人的基本综合素质。杜国海等认为,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形成。[1]这些素质的提高,必将促进社会的适应性、理解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增强。笔者认为,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充分认识个人价值只有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才能被充分挖掘。拥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优良品质、踏实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二)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理论技术、经验技术或操作技术等),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如果说复合型强调的是综合知识在综合思维作用下产生综合能力,那么应用型重在利用相关知识,结合生产与社会实际,将智能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能与社会效能。

二、本科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培养外事、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口译与笔译工作者。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基本采用1+1模式,即外语+语言学或外语+文学的语言文字知识结构模式。其专业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工具意义上。在很大程度上,外语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外语与母语的转换上,通常作为其他专业或领域的辅助工具而存在。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纯粹工具型外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并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大批能够使用外语(至少用英语)从事社会工作(任何行业的工作)的人、国家的建设者、走向国际社会参与全球化各项挑战的人。2000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对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同时《英语教学大纲》还对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作了具体要求: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这个目标与规格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外语专业A377;具体地说,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立世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新时期学科渗透与融合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社会适应力;较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外语人才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较高的素质既是实现上述诸方面的先决条件,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三、本科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其他任何一项系统工程一样,它的构建需要统一的思想认识平台,即本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正走出精英教育理念,朝着大众教育飞速发展。高校本科外语人才培养也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走出靠书本培养精英的传统模式,朝着“一专多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复合应用型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人才培养思路发展。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机制等进行系统化重新构建,创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拟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具体探讨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学术标准、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普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态势,各行各业需要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英语人才。其中,复合应用型人才最受欢迎。因此,我国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相继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各种尝试性改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4]:

(1)英语+专业知识。这里的“专业知识”是指英语语言的文化、文学方面的知识;

(2)英语+专业方向。这里的“专业方向”既可指英语语言的应用方面,如“翻译、文学、教育”,也可指更宽泛的学科领域,如“旅游、经贸、法律、金融、军事”等;

(3)双学位。将英语专业与其他某个专业相加,分阶段进行,如用二年时间完成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再用二年时间进入第二专业学习。

尽管以上三种模式在各高校都有实行,但笔者认为,模式(2)更接近“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构建原则,更接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首先,它体现了21世纪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要求,确定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根本地位,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它体现了语言与专业的“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加合”(如第三种模式),而是载体与被载体的融合,即语言与其背负的内容的融合。[5]最后,这种模式将外语专业面向其他专业开放,使外语人才不仅能够从事包括语言文字、文学研究,也包括新闻、外交,还包括法律、教育、经贸、金融、科技、军事等各学科领域的工作,在精通一门(或更多)外语的同时,又熟悉相关知识,成为具有全球化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

好的教育模式还需有与之相配套的合理课程体系来支撑。根据本科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是指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选修与必修等课程的一种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这种配置可以通过在专业平台上搭建结构明晰的模块形式来表现,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由以下几个课程模块组成:

(1)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模块——旨在训练学生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基础知识与技能,为高年级阶段的专业方向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主要课程包括语音、综合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

(2)语言理论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对语言结构和实用规律有理性、科学的认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提高专业素质,为深入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主要课程包括语法、词汇学、语言学等。

(3)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旨在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社会需求进行跨专业、跨学科修课,构建学生的复合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主要由除英语以外的各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构成专业方向模块,例如经贸、文秘、新闻、旅游、教育、法律、生态学等。(4)知识应用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由相关课程的实验与活动构成,如口译、笔译实验,旅游、经贸、文秘、新闻、教育等学科的基本技能实习,小型研究活动与学科竞赛活动等。

(5)素质教育模块——旨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培养情操,陶冶性格,增强社会融合能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修人文、历史、政治、艺术等课程。

为了保障以上课程体系模块的有效性,首先要在学时分配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夯实基础。模块(1)与模块(2)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技能课程,要确保其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的50%。其次,外语技能课程必须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特别是要加强写作技能训练,可尝试将读写课程合并,将语言输入与输出同时并举,确保写作技能训练四个年级不断线,最后以英文撰写毕业论文终结。再者,根据国际教育经验,大学课程中选修课程比重在35%~45%较为恰当,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最后,模块(4)相关的实验、实习、活动不仅应该纳入全程教学计划,有机融入每一阶段的学程之中,还要规定最低学时与学分标准,以确保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得到实践与应用。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功效,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当今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师”的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的需要。《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版)对培养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教学手段有明确规定:“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条件的要逐步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光盘资料中心以及多媒体自修中心,为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

(1)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进行独立学习的能力。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主题发言、语境设计、模拟辩论会等,努力创造语言演练环境,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能力。

(3)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准确、细致地展现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与民族文化,尽可能近距离地接近所学语言,增强教学效果。

(4)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在教学方法中体现这些元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逐渐走上自身未来发展的道路。

(5)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组织英语演讲、英语角、各种英语竞赛活动以及参与社会的涉外活动,推动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第二课堂,并在实践中找出专业学习的差距,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第一课堂学习。

(四)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学校要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就要有创新意识,在管理上采取灵活、开放政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发展。从现有教学管理机制看,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

(1)真正实行完全学分制。我国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施的仍然是学年制。学生很难跳出四年制框框,假期修课制度缺位,学生要想缩短学习期限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从客观上容易造成学生在入学后一段时间内学习积极性处于停滞状态,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奋进精神,也不利于快出人才。

(2)真正实行自由选修课制度。目前的选修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限制性选修,学校将课程划分为不同课程群,学生在某个课程群里必须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虽然这样的选修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从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人尽其才”的人性化人才发展趋势。国外通行的做法是,实行全通型选修制度,并允许适当时限的“试听”,将选修课决定权真正交给学生。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3)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与其他专业一样,也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第二课堂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以外,还应有适当的社会实践。目前我国很多院校通常采取第八学期集中实习的方式。实践证明,学生在毕业前集中实习,即使遇到问题,特别是发现自己知识欠缺时,已没有机会重新回到课堂去弥补。仅在毕业前安排社会实践,对教学全过程只起到检验结果的作用,而无法对结果进行修正、补充。我们不妨尝试英国大学通常采用“三明治”模式,即“实践——学习——再实践”模式。外语专业学生可以在二年级下,或三年级上安排2~3周停课社会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方面检验所学语言知识与技能应用,另一方面也在实践中找出差距,促进后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针对性。此外,学校应该为外语专业学生创造条件,直接与相关语言国家进行学生交流或访学,锻炼学生的实际语言技能,体验所学语言的文化,开阔视野。

(4)完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即对教材选用、教师配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课程评估进行全程监控。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与学生对课程配置与教师讲学的信息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调整与修正。外语专业的教学评价不能采用“一科一考”、“以考代评”方式,应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表现纳入课程评价,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可设定为30%~40%)。此外,对理论课程应将小型专题研究、理论综述等报告型成果纳入课程考核,并占较大比例(如基础理论占40%,研究报告占60%)。由于外语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为表现特点,因此,应将行为表现评估(performanceassessment)纳入教学评价体系,这些行为表现可以通过在外语专业学生中进行外语竞赛、表演,以及参与校内外相关活动与任务中体现。总之,对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要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立体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在人们转变观念,将外语人才朝着复合应用型培养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首先遇到的是外语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困难。近年来,大批高学历的优秀外语人才充实高校外语专业师资队伍,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但由于他们基本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无论是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不能完全承担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外语专业学生选修其他学科课程时,其专业授课教师尚不具备完全使用外语(英语)授课的能力。如何建设合格的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是外语专业在发展道路上首先遇到的挑战。

另外,外语专业教学缺乏原版外语教材,包括语言类与非语言类教材。其实并非是缺乏资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版教材价格相对昂贵,大部分学生难以承受。同时,非语言类原版教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任课教师个人外语水平的限制,能真正用外语(通常是英语)开课的人也寥寥无几ᦉ7;没有原版教材,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就会大打折扣,也将大大影响人才质量。教师能否在这个问题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让学生尽可能近距离接触纯正的外语,以及国际通用的专业语言表达,是每一位参与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杜国海,王涓.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8):2427.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南佐民.论外语学科的研究范式创新[J].外语界,200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