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1:00:13

女性化

女性化范文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女性化;母性关怀

一、幼儿教师女性化的现状

长期以来,女性教师以绝对数量优势成为幼教主力,幼儿教育几乎是女性的独有天地,男性教师在幼儿园较为少见。2005年《中国教育报》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全国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0.3∶9.7,即使是国内幼儿教育最为发达的深圳市,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也只有0.04∶0.96。这就表明,时至今日幼儿教师的性别还是女性占据大多数。另据2008年《教育统计年鉴》显示:本科院校、普通高中、普通小学、幼儿园中女教职工百分比分别为44.1%、45.46%、54.64%、92.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年学前教育领域女性教师世界平均为94%。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女性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当下,对于幼儿教师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则引发了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而且表现出诸多担忧。

二、目前对幼儿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的担忧

由于幼儿教师男女数量的悬殊差距,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出现了一些担忧。早在1996年,荆建华在《教师群体性别构成的女性化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效应》一文中指出,教师群性别构成的女性化会对学生人际交往和行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发展也会有不利影响,并且最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2012年江夏在《女性化组织对于幼儿园的适宜性及其构建策略》指出,幼儿园的组织规模、组织成员、组织任务的特性,决定了幼儿园更适宜于采用女性化组织;2013年李秀敏的《幼儿教师的性别结构现状及可能性分析》提出了“女性为主的幼儿教师群是否决定了男孩女性化?”的问题。幼儿教师女性化现象逐渐被演化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基于传统的性别定势,认为女教师实施的柔性教育会造成幼儿“半面人格”,得出女性教育与双性化人格需求相冲突的结论。同时,依据传统性别观念中“女性阴柔,男性阳刚”这一思维定势,认为男教师和女教师被分别与阳刚教育和柔性教育对应。柔性教育太过女性化,这会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阳刚的男性人格因素,由此人们开始担忧在幼儿园仅有单纯的女性教师,会使幼儿行为生活习惯出现女性化倾向,而且这种倾向会使幼儿的思维表现出保守、单一、缺乏创造性。幼儿太过女性化必将导致幼儿独立性差、脆弱敏感、缺乏冒险精神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幼儿也多表现出胆怯、害羞、脆弱,使男子汉的气概在男孩子身上荡然无存。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将幼儿置身于极度缺乏男性教师的环境里,对幼儿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等会出现负面影响。幼儿教师女性化的现象是否会导致幼儿的女性化倾向,使得女性幼儿教师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对于幼儿教师女性化的问题是基于性别平等的视角加以讨论,抑或立足于幼儿教育的立场重新思考,这可能是重新思考这一问题的基本前提。

三、幼儿教师女性化问题的再思考

1.女性天生的母性关怀更利于幼儿接受幼儿园

母性是在母亲身上体现出的对子女本能的爱,这种本能的爱即是关怀,女性教师的这种母性关怀能够弥补幼儿从家庭中脱离的失落。“女教师是具有母性色彩的个体,她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中,自然的与幼儿建立迁移性的母子联结,常常转化为呵护与理解,所以女教师也可以身兼教师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幼儿从充满关爱并且习惯的家庭中突然进入学校,面临的是陌生、害怕的环境,并且学校没有父母或其他熟悉的面孔,这使幼儿进入了情感断裂的环境。女性幼儿教师则能够看得见幼儿的内心世界,以能让幼儿感受到温暖的接受性方法来倾听孩子的倾诉。女性依靠其自身母性的天性是实施这一关怀的有利条件。很多时候幼师其实是扮演着“妈妈”的角色,来照顾和教育小孩子,教授他们行为规范似乎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天性和能力。

2.女性的柔性教育更能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学龄前阶段是幼儿成长和学习十分迅速的时期。蒙台梭利说,“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敏感期”,并明确指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的涵义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儿童会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爱好和特殊的兴趣,在这个敏感期内,儿童对学习各样事物和知识充满着强烈的兴趣,因而特别容易学会,这个时候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这一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很强,这种过度转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仿,尤其是对幼儿日常接触最多的教师的模仿,无论是在仪表上还是精神上,都极易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表现。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幼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真、善、美”的心灵和优雅的举动,以及真诚、乐观、善良、乐于奉献等品质。而女性教师的柔性美恰是“真、善、美”的结合,这些品质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女性的身上,这是男教师无法替代的。女性的教育是温暖的,能够给幼儿关怀和爱,幼儿在这样的温馨和安全的氛围中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在幼儿阶段,由女性教师为主体的幼师“同质群体”的相互作用,能更好探究这个群体自我完善的最佳发展机制。同时,幼儿教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责任,女性温柔、细腻的品质能更好地完成对幼儿的保育任务。

3.女性思维与幼儿思维能够更好地产生契合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的,也就是说,儿童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对事物的思考。根据皮亚杰的研究,3~6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只能依靠表象来把握世界,而不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点或事物的内部联系来思考。很显然,幼儿的思维和女性的感性思维具有契合点。一般来说,女教师更能接受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善于运用直觉;女教师富有教养,能组织出“温馨型”的班级;她们对幼儿表现出更多耐心,更喜欢提问和发言,而且喜欢使用赞赏的语句,愿意在幼儿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出答案的时候提供给正确答案,更愿意为幼儿着想。女教师的感性思维使得她们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乐群性,使幼儿感觉可信赖。乐群性能够使女教师产生博爱的情怀,女性更容易把情感融入教学活动,并且女性的感性使她们去掉了教育的功利性,激发出比较大的工作热情,使得教育工作容易走进生活中,教学效果更高。

4.幼儿园教师更适合女性化的职业属性

幼儿园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内部的事务也比较少,更适合将权力分散开来,以便让教师共享信息和资源,因而幼儿园更适宜采用女性化组织。就幼儿教师而言,工作特质更加吻合女性化组织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保育工作十分具体细致。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女性更为关注细节,对于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能够很快地察觉,并作出迅速的反应。教育过程和效果包括长期性、反复性和教育对象的不成熟性,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更是比其他教育任务更艰巨,这就要求教育活动的参加者必须具有持久的耐力、耐心和丰富的情感,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与这种角色要求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对应一致性。相比男性教师,女性教师特有的敏感细腻的情感、母性的特征使她们能够更理解幼儿的语言与行为,更容易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在幼儿面前,她们是友善美丽的知心姐姐,是呵护自己的母亲。由于女性的性格温和、从容,幼教这份工作对于女性来说更加适合。综上所述,由女性担当幼教的重任,不仅必要,而且重要。同时,对于幼儿教育的思考与研究,应该立足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及幼儿特性来思考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幼儿教育问题回归教育本身。

参考文献:

[1]黄双,葛金国.幼教从业者要走出性别定势的误区[J].中国教师,2014,(17):74-76.

[2]吴亚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3,(1):93.

[3]荆建华.教师群体性别构成的女性化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效应[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4):36.

[4]傅松涛.教师群体女性化现象初探[J].教育评论,1997,(5):22-24.

女性化范文篇2

关键词:罗可可宫廷贵族艺术女性化

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时代,由于国家对工商业与文化实行奖励政策,促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随之蓬勃与兴盛。经历了男性理性时代的法国人开始渴望柔和暧昧的女性化情感,尤其是没落的封建贵族们,他们从路易十四时期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崇尚轻浮华丽的艺术,罗可可艺术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艺术和社会风尚。

“罗可可”一词意为“贝壳工艺”,指用贝壳、石子等做假山,或以旋涡纹、花饰为主的装饰形象,后来引申为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罗可可艺术强调浪漫情调,它从东方、中世纪和古罗马的装饰风格之中得到启发,还吸收了中国清代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所特有的精致细腻的纹样,以及镶金嵌银的装饰风格。罗可可艺术崇尚自然,多以贝壳、山石、花草作为装饰题材,用富于女性化象征的S形、C形或旋涡状曲线夸张地伸展和缠绵卷曲,因此优雅、柔媚、华丽与繁缛成为罗可可艺术的典型特性。如果巴洛克艺术是男性化艺术象征,那么罗可可艺术则是典型的女性化艺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不仅是罗可可艺术的保护人和倡导者,又是罗可可艺术的象征性人物,她引领了整个法国的艺术潮流,在她的推波助澜下,罗可可艺术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因此罗可可艺术又称“蓬巴杜风格”。

罗可可艺术风格几乎侵袭了宫廷贵族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在18世纪,罗可可趣味是随处可见的,贝壳、草茎和花朵是罗可可样式最常采用的装饰母题;即便是一件日用器皿,也能感到是罗可可时代的一个缩影。”①可以说,罗可可风格渗透到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仅体现在绘画与建筑上,还涉及到音乐、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罗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

罗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巴洛克式的富丽堂皇、气魄宏伟的宫殿转变为优雅别致的别墅与私邸,而且还处处体现了女性化的安逸、亲切和舒适的装饰风格,如室内的柱子与楼梯修长而小巧;天花与墙面间以弧面婉转相连;房间的角落砌成柔和的圆形。罗可可式室内装饰总体倾向自然主义,它将草叶、贝壳、石子、蔷薇和棕榈作为装饰题材,不仅用在墙面和天花板上,还用在栏杆、窗台、壁炉、镜框、门窗等一系列装饰构件上。此外,还在室内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以显示主人的豪华与高雅。罗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多采用娇嫩明快的色调和富有光泽的色彩,并且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如墙面粉刷,多用白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等浅色调,线脚多用金色,使室内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由于在装饰上过于繁缛花

巧,罗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的格调显示出过浓的脂粉气。

罗可可家具

罗可可家具由其装饰形式的新思想出发,整个家具设计都由富有节奏感的曲线或曲面构成,可以说,女性化的柔美与纤巧的格调在罗可可家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设计师从妩媚修长的女人体得到启发,创造出秀气、高雅、轻巧的家具,以芭蕾舞为原型的椅子腿最为典型。沙发靠背、扶手、画框大都采用细致典雅的雕花,椅背的顶梁有玲珑起伏的“C”形和“S”形的旋涡纹的精巧结合。罗可可家具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青镀金、雕刻描金、线条着色,或镶嵌花线与雕刻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讲究精致繁琐,这种富于想象力的细线纹饰使得家具显得愈加轻盈纤柔。所有这些致力于追求外形特点的家具,构成了罗可可风格时代的贵族们浮华绚丽的生活场景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罗可可绘画

“罗可可”以一种轻松优雅的风格使绘画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教化思想,此时的艺术理想由雄伟转向了愉悦,享乐的世俗生活和欢愉的爱情是罗可可绘画的主题。特别是青年男女爱情的风流韵事成为广泛的题材,罗可可绘画讲求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甚至追求形象肉感和性感描写,即使是男人肖像也带有女性化的纤柔。画家华多以轻柔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在画面中渲染出一种如梦的境界,以此来衬托动作优雅、绮罗遍身的男女们。这些男女们虽在远离尘世的仙境中野餐,谈情说爱,尽情地安逸享乐,然而甜美中却浸有淡淡的忧郁。正是这种“夕阳无限好”的意味,使华多避免了浅薄的思想而超越了其他罗可可画家。罗可可风格在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对感官之美真实大胆,富于情调效果的追求,成为了那个无忧无虑、奢华萎靡时代的诠释者。

罗可可服饰

罗可可时代是女人的时代,女性浪漫而华贵的服饰把那个时代渲染得无比精彩。突出妇女的体形美是罗可可女装最大的特点,罗可可女装流行内穿束身紧身胸衣,胸衣领口开口很低,并以褶裥、荷叶边和蕾丝花边装饰领口,以衬托女性丰满的胸部。受东方文化影响,女装裙子面料流行飘逸温软、高雅而精致的丝织物,内以鲸骨做撑架,这种裙撑越来越大,犹如盛开的花朵,裙撑外的多层衬裙要将外裙前摆卷起至后臀处打褶垂放,目的是为了使臀部更突出,腰肢更纤细。罗可可女装经常在局部饰有精巧的刺绣工艺、蝴蝶结、玫瑰花,再配上独特而夸张的假发和帽子,显尽了女人的华丽与娇柔。男子服饰没有领子,领口有一排长而密的扣子,将前襟去掉,就形成了日后的燕尾服,而颈前的蝴蝶结,就是今天的领结。

结语

风靡一时的罗可可风格随着蓬巴杜夫人的亡故逐渐被新古典主义取代。由于罗可可艺术一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中,只为上流社会苍白、颓废、娇弱的思想生活服务,不免显得过于娇媚浮华,缺少了精神内涵的深刻性。但是,罗可可艺术夸张的手法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则使它具有了超时代艺术生命力,甚至至今还为艺术家们提供着创作思路。

女性化范文篇3

关键词:罗可可宫廷贵族艺术女性化

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时代,由于国家对工商业与文化实行奖励政策,促使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文学艺术也随之蓬勃与兴盛。经历了男性理性时代的法国人开始渴望柔和暧昧的女性化情感,尤其是没落的封建贵族们,他们从路易十四时期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之后,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崇尚轻浮华丽的艺术,罗可可艺术便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主流艺术和社会风尚。

“罗可可”一词意为“贝壳工艺”,指用贝壳、石子等做假山,或以旋涡纹、花饰为主的装饰形象,后来引申为一种纤巧、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罗可可艺术强调浪漫情调,它从东方、中世纪和古罗马的装饰风格之中得到启发,还吸收了中国清代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所特有的精致细腻的纹样,以及镶金嵌银的装饰风格。罗可可艺术崇尚自然,多以贝壳、山石、花草作为装饰题材,用富于女性化象征的S形、C形或旋涡状曲线夸张地伸展和缠绵卷曲,因此优雅、柔媚、华丽与繁缛成为罗可可艺术的典型特性。如果巴洛克艺术是男性化艺术象征,那么罗可可艺术则是典型的女性化艺术。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不仅是罗可可艺术的保护人和倡导者,又是罗可可艺术的象征性人物,她引领了整个法国的艺术潮流,在她的推波助澜下,罗可可艺术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因此罗可可艺术又称“蓬巴杜风格”。

罗可可艺术风格几乎侵袭了宫廷贵族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在18世纪,罗可可趣味是随处可见的,贝壳、草茎和花朵是罗可可样式最常采用的装饰母题;即便是一件日用器皿,也能感到是罗可可时代的一个缩影。”①可以说,罗可可风格渗透到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不仅体现在绘画与建筑上,还涉及到音乐、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罗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

罗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巴洛克式的富丽堂皇、气魄宏伟的宫殿转变为优雅别致的别墅与私邸,而且还处处体现了女性化的安逸、亲切和舒适的装饰风格,如室内的柱子与楼梯修长而小巧;天花与墙面间以弧面婉转相连;房间的角落砌成柔和的圆形。罗可可式室内装饰总体倾向自然主义,它将草叶、贝壳、石子、蔷薇和棕榈作为装饰题材,不仅用在墙面和天花板上,还用在栏杆、窗台、壁炉、镜框、门窗等一系列装饰构件上。此外,还在室内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以显示主人的豪华与高雅。罗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多采用娇嫩明快的色调和富有光泽的色彩,并且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如墙面粉刷,多用白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等浅色调,线脚多用金色,使室内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由于在装饰上过于繁缛花

巧,罗可可建筑与室内装饰的格调显示出过浓的脂粉气。

罗可可家具

罗可可家具由其装饰形式的新思想出发,整个家具设计都由富有节奏感的曲线或曲面构成,可以说,女性化的柔美与纤巧的格调在罗可可家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设计师从妩媚修长的女人体得到启发,创造出秀气、高雅、轻巧的家具,以芭蕾舞为原型的椅子腿最为典型。沙发靠背、扶手、画框大都采用细致典雅的雕花,椅背的顶梁有玲珑起伏的“C”形和“S”形的旋涡纹的精巧结合。罗可可家具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青镀金、雕刻描金、线条着色,或镶嵌花线与雕刻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讲究精致繁琐,这种富于想象力的细线纹饰使得家具显得愈加轻盈纤柔。所有这些致力于追求外形特点的家具,构成了罗可可风格时代的贵族们浮华绚丽的生活场景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罗可可绘画

“罗可可”以一种轻松优雅的风格使绘画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教化思想,此时的艺术理想由雄伟转向了愉悦,享乐的世俗生活和欢愉的爱情是罗可可绘画的主题。特别是青年男女爱情的风流韵事成为广泛的题材,罗可可绘画讲求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甚至追求形象肉感和性感描写,即使是男人肖像也带有女性化的纤柔。画家华多以轻柔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在画面中渲染出一种如梦的境界,以此来衬托动作优雅、绮罗遍身的男女们。这些男女们虽在远离尘世的仙境中野餐,谈情说爱,尽情地安逸享乐,然而甜美中却浸有淡淡的忧郁。正是这种“夕阳无限好”的意味,使华多避免了浅薄的思想而超越了其他罗可可画家。罗可可风格在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对感官之美真实大胆,富于情调效果的追求,成为了那个无忧无虑、奢华萎靡时代的诠释者。

罗可可服饰

罗可可时代是女人的时代,女性浪漫而华贵的服饰把那个时代渲染得无比精彩。突出妇女的体形美是罗可可女装最大的特点,罗可可女装流行内穿束身紧身胸衣,胸衣领口开口很低,并以褶裥、荷叶边和蕾丝花边装饰领口,以衬托女性丰满的胸部。受东方文化影响,女装裙子面料流行飘逸温软、高雅而精致的丝织物,内以鲸骨做撑架,这种裙撑越来越大,犹如盛开的花朵,裙撑外的多层衬裙要将外裙前摆卷起至后臀处打褶垂放,目的是为了使臀部更突出,腰肢更纤细。罗可可女装经常在局部饰有精巧的刺绣工艺、蝴蝶结、玫瑰花,再配上独特而夸张的假发和帽子,显尽了女人的华丽与娇柔。男子服饰没有领子,领口有一排长而密的扣子,将前襟去掉,就形成了日后的燕尾服,而颈前的蝴蝶结,就是今天的领结。

结语

风靡一时的罗可可风格随着蓬巴杜夫人的亡故逐渐被新古典主义取代。由于罗可可艺术一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中,只为上流社会苍白、颓废、娇弱的思想生活服务,不免显得过于娇媚浮华,缺少了精神内涵的深刻性。但是,罗可可艺术夸张的手法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则使它具有了超时代艺术生命力,甚至至今还为艺术家们提供着创作思路。

女性化范文篇4

关键词:劳动力女性化;茶叶生产;生产外包服务;影响研究

1引言

我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工种植茶树,最早起源于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饮茶文化和饮茶习惯广为流传,直至今日,饮茶也是中国人民钟爱的休闲方式之一[1]。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2018年的茶叶消费总量达到了181.7万吨,成为仅次于印度、位居世界第二的茶叶消费大国,市场对茶叶的旺盛需求为茶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充沛动力,而充足的劳动力是保证茶叶生产动力的重要基础。茶叶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收益经济作物,其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及其结构也呈现出相应的特殊性,尤其体现在茶叶采摘环节。茶叶不同于其他作物,其机械化程度远低于棉花、大豆、花生等大田经济作物,采摘茶叶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方式。农村妇女在茶叶采摘环节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然而,随着茶种植业中女性劳动力比重不断增加,女性由于自身体力劣势、人力资本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可能影响茶种植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外包市场的发育(对于茶叶生产而言,主要依赖于雇工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由于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劳动力约束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对南京市茶农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外包市场发育的视角探究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茶叶生产的影响,以期厘清在外部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女性化与茶叶生产的关系。

2女性在茶叶生产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茶叶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而女性在茶叶生产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女性在采茶劳动中具有比较优势[2],由于茶叶采摘环节机械化程度低,因而对人工的需求非常大。采茶人员需要具备耐心而细致的心思、细腻而娴熟的手法,女性因其柔美、温婉、和顺等品质,逐渐成为采茶人员的主力军,在茶叶采摘环节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月江南花似锦,采茶是清明,茶树成对也成双,芊芊手指忙”这几句诗便是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采茶女在茶田间采茶忙碌的景象。作为家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劳动力之一,农村妇女参与茶叶制作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全流程生产过程,在茶叶文明的历史发展中,有着突出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为了解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状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本文对江苏省南京市5个茶叶种植村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南京市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状况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南京周边地区的很多农村开始改变以往的作物种植结构,以经济收益高的茶树代替传统的、低收益价值的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逐渐孕育出被市场所熟知的雨花茶品牌。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农户家庭基本特征、茶叶生产情况等内容,经过对数据的筛选和整理,得到有效问卷312份,问卷有效率为97.2%。随着南京市经济的提升,大量优质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女性化现象逐渐凸显。根据已有文献对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指标的微观化处理[4],本文借鉴学术界目前普遍采用的劳动参与率作为计算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衡量指标,具体用女性农业劳动力人数占家庭总农业劳动力人数的比例衡量农户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程度,以此指标测度被调查区域的劳动力女性化程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所调查的312个样本中,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在67%以上的样本有292户,占总样本的比例高达93.6%,说明被调查区域茶叶生产劳动力女性化情况较为严重。

3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茶叶生产的影响

女性在茶叶种植上具有比较优势,种植茶叶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边际产出,茶叶相对价值的提高既增加了茶农家庭的总收入,也增加了女性的相对收入[2]。表面上看,女性劳动力比重增加对于茶叶生产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农村男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留守在农村的妇女不仅要负责照料家中老人和孩子的饮食起居,而且还要负责春季和冬季茶园内部的打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女性同时承担着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双重压力。此外,茶叶生长对时令的要求比较高,特定的时节伴随着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因此施肥、打药、修剪、除草等生产环节都需要适时地进行,如果农户无法及时地跟进茶叶生产,就会导致茶树生长缓慢,影响新叶的生长和新茶的品质,进而可能导致茶农的减产;并且,由于茶叶采摘的黄金期较短,如果采摘劳动力不足势必贻误黄金采摘期,进而影响农业收入。在茶叶生产劳动力不断外流以及农村劳动力女性化程度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总数大幅减少,留存的女性劳动力难以维系采摘等环节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茶叶生产劳动力受到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制约。由此可见,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茶叶生产具有不利影响。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生产环节外包可以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被认为是解决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3]。茶叶生产环节外包服务是指茶农将技术要求较高的环节和短期劳动力需求极大的环节部分或全部外包给能够提供技术、设备以及劳动力的专业组织或个人的行为,以此弥补农户自身在茶叶生产中的短板。茶农可以选择雇工方式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极大地缓解了茶生产劳动力周期性短缺的压力。茶叶生产环节外包在提供技术和劳动力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节约了茶农的时间成本和人力资本。

4外包市场作用下女性化对茶叶生产的影响

大量的农村优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了茶叶生产劳动力的不断流失,茶叶生产劳动力季节性短缺问题显著,短期、大量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催生出“生产外包服务”的发展,雇工方式成了解决短期劳动力不足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南京市茶叶生产环节外包的现状,对茶农在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以及采摘等环节的雇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从图1中分析发现,所调查的农户在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以及采摘等环节中均部分或全部环节发生了雇工费用支出,其中在采摘环节发生雇工费用支出的农户占比高达72.27%,主要是因为采摘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弥补自身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季节性短缺问题在这一环节体现的尤为明显;而除草环节、施肥环节、以及修剪环节也分别占有近20%的比例,虽然这几个环节在茶叶生产劳动中所占的比例远不及采摘环节,但在茶叶生产女性化的背景下,女性仍需要雇工和外包来弥补自身在体力上的不足;此外,在病虫害防治环节,选择外包服务的农户只占调查户的6.54%,这说明了选择种茶这一生计的农户在技术密集型环节上大都具备相应的种茶技能,即使是女性也可以胜任茶叶病虫害防治环节的工作。图2是2003年-2018年南京市茶叶产量趋势图,从图中能够明显的看出在2005年至2012年之间,南京市茶叶产量一直稳居于2000吨左右,但自2013年开始,南京市本土茶叶产量每年都在下跌,到2018年产量仅有1539吨,相较于2012年的峰值,跌幅高达29.4%。通过访谈得知,由于雇工价格不断攀升,近年来南京市本土的茶叶采摘量不断萎缩,市面上很多雨花茶并未采用本土生产的茶叶进行加工,而是从云南等雇工价格相对低廉的省份返购茶叶进行包装售卖。从此次调查数据中也得出,亩均雇工费用占亩均总费用支出的比例高达58.6%,每亩的雇工费用支出明显高于茶叶生产资料费用支出。由此可以看出,在茶叶生产劳动力女性化问题不断加重的现实背景下,南京市茶叶种植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通过将部分茶叶种植面积转移至雇工价格较低的省份的做法,以适应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足、雇工价格过高等问题,从而进一步缓解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茶叶生产的不利影响。

5结论和建议

女性化范文篇5

关键词:劳动力女性化;农业经济;影响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劳动自农村走向城镇,从事非农职业。男性劳动力率先进入城镇,将家中农业生产留给妇女,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形成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情况。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农村经济、农业生产以及妇女自身的影响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交点,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一种观点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妇女的贡献和作用较以前有所提高;一种观点是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发展经济有负面影响。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女性化的现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农村劳动力逐步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我国各地都产生了农业女性化的发展趋势。按照我国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1986年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中,东部地区的妇女占36.4%,西部地区占13.6%,中部地区占20.8%。所以农村妇女向城镇转移的速度比较慢,而且越在贫困、边远地区转移的妇女劳动力越少,农村留守人员女性化的趋势非常明显。由于贫困、边远地区的妇女文化水平较差,影响她们转移的能力。1990年妇女从事农、牧、渔、林的人数占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的52.4%,2000年为61.6%。2002年由全国妇联开展的妇女地位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在农业家庭中女性从事养殖、种植等农业劳动的人数占妇女总人数的82.1%,而男性占68.7%,女性高于男性17.4%。2006年妇联在甘肃、云南、四川、湖南、河南、江西、浙江、江苏、吉林、河北等十个省对万余名农村妇女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妇女参加农业生产的占总数的74.7%,妇女是生产生活的决策者,也是家务劳动的承担者。随着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妇女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男耕女织”逐渐转化成为“男工女耕”。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征。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转移,是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主要原因。在转移过程中,转移的农村女性数量比较少,转移的代价相对较大,因为土地制度、家务、生育、素质、性别、户籍等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女性难以彻底离开农村外出打工,而是被限制在农业生产上。所以我们要正视女性在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的贡献和作用,对于她们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在各有运用各种措施予以解决。

二、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农业经济具有的影响

(一)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发展农业经济的正面影响

第一、能在数量上满足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力,降低或避免因为劳动力缺乏而产生的耕地撂荒现象。第二、能够确保农民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基本供应,减轻市场所面临的压力。第三、它能够保障农民的生活与生产条件,进而减少因为非农转移而产生的社会和经济风险。第四、能够让妇女运用闲暇时间对庭院经济进行发展,并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的活动中,以降低城市交通、就业、住房的压力和负担,另外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第五、它能让农村的孩子和老人得到帮助和照顾,对维持社会稳定和农村正常生活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第六、它能够给农村妇女提供实践机会、经营管理机会、锻炼机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等,进而增强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并推动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

(二)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对发展农业经济的负面影响

第一、农业劳动力女性化会降低农业劳动力结构所具有的文化水平。因为各种原因,农村男性的文化水平高于女性。我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5周岁以上有1.8亿文盲,其中1.54亿为农村文盲,城镇有0.28亿文盲,城乡文盲数量比为1:9,农村女性文盲是我国文盲的主体。而且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性农民中很多转移到城镇中工作。所以随着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发展,会导致农业劳动力在整体文化结构方面有所下降,这是双重因素的减少,因为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文化水平比全国农业劳动力所具有的文化水平高。另外农村留守女性,不但要进行农业的管理和生产,还要教育子女、操持家务,让她们没有时间学习文化知识,造成其文化水平难以提高。第二、农业劳动力女性化会造成劳动力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降低。我国运行生产责任制后,生产决策、土地经营、技术选择等事情由户主决定,而农村家庭的户主基本是男性。从前农村女性很少有得到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的训练的机会和条件。就农业推广而言,以前女性很少参与推广工作,她们尽管广泛、大量的从事农业活动,但接受农业推广指导、培训、教育的一般都是男性。从调查结果看,女性通常只参与村社级培训活动,而参与县级培训的女性所占比例特别少。所以当会管理、懂技术、有能力的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后,会造成劳动力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降低。第三、传统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当丈夫外出打工而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时,留守女性就会面对劳动时间长,购买生产资料困难、天旱、劳动设施陈旧等问题,让农业女性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处于困境之中。第四、农村缺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系,对农村女性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现在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差、水平较低,合作医疗的作用较小,重大疾病统筹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造成家中老人生病时,加重农村女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三、应对农业劳动力女性化负面影响和提高农村经济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农村女性教育体系,提高其文化素质

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劳动者,所以要保证农业生产安全、稳定农业生产,就要增强农村留守女性的文化水平,改变和更新其陈旧的观念,以满足建设新农村、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农村女性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客观事实。我国现在文盲群体,留守的农村妇女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不但体现在由于农民工进城而出现的城市流动性打工子弟和农村留守学龄儿童的教育上,还反映出农村女性教育条件落后、教学资金不完善、教学内容较少等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政府要从公正政策的环节入手予以解决。例如农村技术推广站可以运用夜校等形式开展农业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活动,向广大农村女性劳动者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开展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增强她们农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减灾防灾的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农业科技的教育和普及,进一步增强农村女性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

(二)推广农业信息和科技服务,激发农村女性农业生产的潜力

我国农业生产中不论是农产品还是生产方式具有的科技含量都较少,需要大幅度提高。在农村地区开展有效率的、规模大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是建设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运用此方式为农村女性劳动力提供实用又灵活的生产服务,促进她们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并让她们详细了解市场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情况,提高她们的经济意识,为调整农业结构,迈向国际化、现代化奠定基础。地方及中央政府要增强财政对于农业的扶持力度,以补偿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缺失。例如建立起科技下乡服务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发放科技资料,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开展专项技术讲座,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农业技术和知识。政府可以鼓励和动员高校农业专业人才,组织“教授顾问团”、“博士下乡服务团”等,对农业管理、栽培经济作物进行指导,并增强她们抗灾和作业的能力。在劳动力女性化的环境下,女人在生产管理方面有困难时,就要运用信息、科技等要素所具有的潜力,以弥补缺憾,保证粮食安全、农业稳定与经济快速发展。

(三)对农村家庭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为了解决家人外出务工产生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三层女性选择减少土地耕种面积,在这些女性中半数以上选择将土地交给其他人管理,两层人选择将土地出租出去,以获得租金或实物,具有不足一层人将土质差、距离远的土地撂荒不种。对农业生产类别进行调整的女性劳动力占总人数的三层左右,调整方式主要有:用单季稻代替双季稻、减少或增加水稻种植数量、减少或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减少或增加家禽或家畜的养殖数量等。农业女性劳动力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的影响因素有两个。其一是丈夫打工提高家庭的收入,女性一人耕种土地比较困难,她们会选择减少土地耕种的面积。其二是农村家庭粮食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丈夫外出打工致使家庭降低口粮需求,女性会降低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的面积来提高家庭经济。例如甘蔗、柑桔、种桑养蚕等作物比较省力,可以分散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比较符合女性劳动力的特点,其收益性较好,很多女性劳动力会降低水稻种植面积,选择经济作物来解决劳动力少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家庭的经济收入。

(四)建立完善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减轻农业劳动力女性的负担

当劳动力参与率不断提高,农村女性的负担更加沉重,她们不但从事农业的管理和生产,还负责赡养老人。而岁月流转,让老人的抵抗力不断下降,生病特别是重大疾病,会增加农村女性的负担。现代政府重要的属性是公共性,政府要担负起建设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系的责任,在农村范围内积极推行现阶段能够实现的医疗体系,摆脱现在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更加幸福。完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制能降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负担,便于她们更好的参与农业生产,走好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每一步。四、结束语提高农业生产力、稳定农业地位是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的必经途径和内在要求。我国已经体现出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的趋势,成为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挑战。所以政府一定要正视农业劳动力女性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践中要把性别意识引进到制定农村公共政策、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中,以达到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作者:王晓东 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卫霞.农业信息化: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学术月刊,2011,(05).

[2]张笑寒;洪艳.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与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2,(05).

[3]姚德超;汪超.农业女性化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2,(02).

女性化范文篇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实现非农就业,农村出现了新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群体。随之而来的农村“空心化”与“农业女性化”现象,成为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课题。所谓农业女性化,是指农村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越来越多地由妇女承担和完成的现象。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报告《粮食及农业状况(2010-2011)》指出,中国农业劳动力中的女性比重近48%。事实上,这一数据低估了中国女性的农业劳动参与率。早在2006年,全国农村农户中女性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就已达53.16%,全国31个省(市、区)中,多个地区这一比例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数,其中江苏省竟高达61.74%[1]。也许,“农业女性化”并不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和妇女工作者、妇女研究者愿意看到的现象,但是,不管人们愿不愿意看到也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农业女性化”确实已经成为既定现象或趋势。值得深思的是,这一现象对于农村女性而言意味着什么?它对农村女性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认为,与“男工女耕”相伴而生的“农业女性化”是中国农村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这一现象既在某种程度上给农村女性带来了挑战,使女性面临着扮演多重角色的压力与困境;又为女性角色的变迁创造了新的条件,为女性地位的发展与提高带来了新的机遇。

2农业女性化给妇女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众多农村“留守妻子”成为现代农村中一个独特的新群体。她们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承担起了复杂的双重角色,即被强化的传统家庭角色与现代农村社会经济角色,受到了来自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挑战,这无疑会带来妇女角色转换与角色扮演的冲突。

2.1农村妇女的角色冲突

首先,农村妇女的传统家庭角色被进一步强化。这种传统家庭角色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性别分工中的“主内”,也就是“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包括婚姻角色、生育角色和家庭生活角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除了承担传统婚姻、生育角色以外,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角色被进一步强化。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少家庭的男性已经开始介入家务劳动,多数妇女已由专职的家务劳动者角色转变为家务劳动的主要分担者或共同参与者。但是总体而言,家务劳动领域仍沿袭了“内”的属性而主要由妇女承担。调查数据表明,有89.6%的农村妇女承担家务劳动,其中家务劳动完全由妇女承担的占49.2%,由夫妻共同承担的占40.4%[2]。在那些男性劳动力外出的家庭中,妇女自然承担着全部的家务劳动。其次,农村妇女现代农业生产者角色的确立。在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以后,他们留下的属于家“外”性质的劳动生产与对外交往等事务,也一并成为妇女承担的事务。妇女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任务,担当起农业劳动者的角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2006年全国妇联在河北、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四川、云南和甘肃10省、50个县市、100个村庄的10000名成年妇女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4.7%的农村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其中与丈夫“一起干”的占54%,妇女“单独承担”的占20.7%。从妇女劳动对家庭经济贡献来看,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有61.3%的妇女与丈夫一起创造家庭收入,其中吉林高达81.2%,2005年,被访妇女个人人均年收入为7794.65元,占家庭年均收入的49.01%。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就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村留守妇女更是独立承担了本应与男人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与义务。她们不仅要操持繁重的家务,而且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农村家庭出现了“男工女耕”的性别分工新格局与农业女性化趋势[2]。

2.2农村妇女地位的边缘化

尽管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劳动主力军,为农业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并没有因其承担和扮演的双重角色而得到彻底改变,她们的地位日趋边缘化。这是因为:一方面妇女所从事的家务劳动往往不用而且也难于用货币衡量,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把家务劳动看成是妇女分内之事;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纯农业经营性收入不高。由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地位,而经济地位又主要取决于经济收入。所以,虽然妇女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一定的收入并且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对男性的依赖程度降低,但是,妇女的纯农业经营收入毕竟不在家庭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妇女地位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当前农业领域中的性别鸿沟依然存在,这限制了女性获取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包括信息、技术援助、金融服务等。FAO报告《粮食及农业状况(2010-2011)》充分肯定了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认为妇女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妇女是粮食安全的关键。但是,与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突出贡献密切相关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领域发展不足,其主要原因便是女性没有平等地获得提高生产力所需的资源和机会。从家庭管理与支配权、家庭事务决策权来看,妇女的地位尤其是“留守妻子”群体的地位也并没有明显的改善。首先,在家庭管理、支配权方面,与过去相比,妇女在家庭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她们可以共同掌管家庭财产。有调查资料显示,56.8%的妇女和丈夫共同管理家庭经济[2]。但在支配权上,“性别不平等毕竟明显,妻子对家庭收入自由支配度小于丈夫,说明妻子支配家庭经济的实权不如丈夫大,丈夫的权力占主导地位”[3]。其次,从家庭事务决策权来看,妇女仅在重要性程度低、涉及财产金额小的事务上具有完全的决策权,这些事务主要属于家庭消费领域;在家庭消费领域中涉及金额大、重要性程度高的事务与生产领域中的事务,基本上仍由丈夫做出决策,比如购买大件家具、家电、修盖房屋、投资贷款、购买大件生产工具或交通工具等。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妇女的生存境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变迁。特别是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妇女的重要性得到了体现,他们改变了自己在传统文化结构中的位置,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但是,农村女性的传统家庭角色从未淡化,甚至自觉不自觉地被强化,而新的农业生产者角色又成为妇女的重要角色,这势必造成妇女扮演双重角色的紧张状态,加剧妇女双重角色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农村妇女而言,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地位依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承担双重角色的过程中,农村妇女亦获得了真正走上独立道路、实现真正男女平等的契机和新条件。

3农业女性化给妇女发展创造的机遇

对于广大农村女性而言,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社会转型特别是农业现代化转型所创造的条件和机遇,在机遇中求发展呢?本文认为,有两个方面是十分关键的,它们对于农村妇女的进步、独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在角色扮演中求独立

不论是传统家庭角色还是现代农业生产角色,对于妇女的独立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两个角色的履行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家庭的稳定,也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通过家庭传统角色的履行可以为妇女赢得男性和家庭成员的尊重,从而提高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通过农业生产角色的履行,可以进一步扩大妇女在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影响,为她们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与相应的社会地位。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农业生产角色的扮演,可以为妇女确立自立、自强、独立的良好形象,并且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从而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对农村妇女而言,扮演农业生产者角色无疑更富有挑战性。因此,农业女性特别是留守妇女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要多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农业知识,积极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研究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条件与环境,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操作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应根据自身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种植品种结构,同时改变农业生产策略。只有这样,农村妇女才能更好地完成她们的角色,为进一步走向社会创造条件。

3.2在角色期待中求平等

妇女的独立与发展、妇女的家庭地位或社会地位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妇女全面发展的问题,一个男女平等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妇女地位的提升与改善,还是男女平等的实现,都与角色的扮演密切相关。或者说,角色扮演是人们获得某种地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角色扮演,人的地位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按照角色理论的观点,角色期待可分为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前者是指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自我期待,后者是指他人及社会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的期待,换句话说,社会期待就是人们期盼某个人或群体能成功地承担起希望他(她)承担的角色的状态。因此,上文所讲的“在角色扮演中求独立”实际上就是妇女角色的自我期待,而“在角色期待中求发展”主要是指妇女角色扮演的社会期待。从家庭的角度看,“男工女耕”中的“女耕”或者“农业女性化”是家庭中外出的男性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妇女尤其是“留守妻子”的角色期待;从社会的角度看,“男工女耕”中的“女耕”或者“农业女性化”是社会成员对农村妇女的角色期待。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实现城镇化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但是这一进程理所当然地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当然,这并不是说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可以以牺牲妇女利益和妇女发展为代价。事实上,利用社会机会较多的优势,从家庭走向社会,也是农村妇女扮演好社会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家庭走向社会,是妇女改变社会地位的第一步。虽然作为家庭劳动力配置结果的“男工女耕”性别分工,依然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存在的性别歧视与性别不平等意识,也依然沿袭了传统分工模式中所具有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性别次序。但是,毕竟妇女已经从狭小的家庭“内”领域迈向了家庭“外”领域,这一个小小的变化或进步,恰恰为妇女从家庭私人领域走向社会公共领域提供了“过渡性”平台。恩格斯断言,“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5]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农业女性化为妇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女性化范文篇7

1、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原则

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一定要考虑到市场用户的需求性,其设计的原则体现经济、实用和美观。经济性就是指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在生产的成本上和价格的定制上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适合不同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实用性是指化妆品容器包装能够便于携带、使用方便,采取的材料能够安全,对于化妆品起到保护的作用。美观性就是指容器造型可观赏程度高,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取向,不仅仅作为一个容器包装来使用,而是能够被当做艺术品一样来被大众所欣赏和喜爱。

2、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要素

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的设计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现代女性的审美特点,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女性审美也体现不同的特点。其中包括点、线、面、体、色彩和肌理的设计考虑。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的造型设计需要考虑三个重要的元素,功效性、物质技术和造型形象元素,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化妆品包装的设计形态。功效性原则就是指化妆瓶包装要具备贮存功能,能够对化妆品起到保护作用,便于大众的携带。在销售上起到价值增值的作用,同时满足女性群体的购买需求、心理需求和复用功能体现。而物质技术就是在包装容器的材料选择上满足现代安全实用性的思考,能够实现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工艺的创新,顺应时展的变化需求。在造型形象原则上就是结合时代、地域、民族、文化这些现实影响因素,在化妆品包装的样式、色彩、质感和装饰上实现设计创新。

二、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材料选用原则及方法

1、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材料选用原则

女性化化妆品包装容器在材料的选择上越来越考究,对于消费者和商家而言,如何实现一个需求性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化妆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对于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再到创造的过程。包装容器的材料选择和人们的购买欲望是有密切的联系的。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性,应该从化妆品保护性、易于加工操作、方便使用便于携带、美观环保、节省成本这些方面考虑。对于化妆品的保护是其首要的功能性,对于化妆品的保护应该考虑到适应强度,能够防止化妆品变质、防潮设、耐热、防腐、透光、透气等,保障产品的形态、功能、色彩和气味都能有最佳的呈现。在产品呈现上能够让消费所接受,且携带起来非常的方便,有处于环保性的考虑便于回收利用,保障材料选择的环保性和成本投入。

2、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材料选用方法

在目前的化妆品包装容器的材料选取上,最为常见的材质有玻璃、塑料、复合塑料袋、塑料软管、金属材质。不同材质的选取需要考虑到产品的性能性的不同。塑料坚固耐用,玻璃则显得晶莹剔透、高贵大方,这两种材料在目前化妆品包装容器中使用是最为广泛的。塑料的材质能够被制作成各种规格大小、各种各样透明度的容器,而且印刷性非常好,便于印刷产品的信息,并且携带安全方便。而玻璃瓶的材料主要是钙钠玻璃,玻璃材料的制作采取的是轻量化工艺,通过提升光洁度和透明度,降低玻璃的厚度,在此基础上进行雕刻、磨砂、彩绘的处理。金属材质主要是应用在口红包装,金属铝管的使用较为的普遍。

三、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方法

1、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色彩运用

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的造型设计在色彩的运用上应该充分体现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色彩的选择应该和产品的特性保持一致,通过色彩来表达产品的适用范围、传达的理念,诱发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例如在自然堂的系列产品中,根据不同的功能效用,在包装容器上用不同的颜色来体现,在深度控油系类的设计上,采取的是绿色的色彩搭配,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生机勃勃、清爽净透的心理暗示,在补水润泽系列中就采取的是蓝色透明包装,以海洋的色彩感受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清凉水润的心理体验。不同的产品在理念和功效上都能够通过色彩的应用实现对消费者的心理暗示和引导,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步骤

在女性化妆品包装容器的造型设计上应该考虑色彩形态的变化,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等结合形态配合色彩的变化,能够为化妆品价值增加带来推动作用。在包装容器的设计步骤上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实现产品的市场定位和细分,对于产品的功效性和适用人群做去科学的分析。在考虑好这些因素的前提下才能够开始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材料的功能性进行考虑,设计的过程中思考包装的结构外形、高度、大小、舒适度,便捷度、观赏度,印刷条件等内容。综合以上元素实现产品包装的设计模型,进行反复的实验才能投入到市场使用中。

四、结语

女性化范文篇8

论文摘要摘要:我国会计职业女性人才目前状况特征是摘要:职业女性化明显、从业人员低学历的“女重男轻”和人才结构的“女轻男重”、女性领军人才缺乏等现象,暴露出经济生活中会计职业秩序的不和谐,也给会计队伍人才的合理布局增加了难度;通过分析探索新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上述新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一、我国会计职业女性人才目前状况

1.会计从业人员女性化特征明显。会计职业从业人员女性化是指一定时期内会计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性别结构呈现出女性人数已占优势的状况。在我国会计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性别结构基本特征是,女性人数不但在会计行业中从业人员占到了绝对的多数,而且和全国人口、国民经济各行业比较,女性从业人员的比重仍具有相对较高的特征。据国家财政部统计,2005年,全国会计人员达1200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670万人,女性从业人员占到全部会计人员总数的56%;当年全国人口中女姓所占比例为48.47%,国民经济各行业从业人员中女性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是45.71%。这一情况表明,近年来,中国会计职业从业人员中女性不仅在数量上占到了绝对的多数,和全社会中女性及其从业人员的相比,其比例也相对较高。因此,我国会计职业从业人员已出现了明显的女性化特征。

2.会计队伍女性人才比例偏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从业人员中女性学历明显偏低。目前我国现有1200多万财会人员的学历中,不具备中专以上学历的大约占50%,其中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是女性,她们构成了财会人员低学历中人数众多的群体,导致了女性从业人员大量集中在低层次会计岗位上,暴露出经济生活中会计职业秩序的不和谐性。二是高级会计人才结构中女性比例明显偏低。以具有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性别构成为例,在全国目前近13万名具有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中,其男性所占比例为60.55%,女性所占比例为39.45%,女性低21.1个百分点。由于女性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弱化,这给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合理布局带来了新问题。

3.会计职业女性领军人才缺乏。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职业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功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金字塔外形构建的高、中、低端人才共同发展的人才结构为会计事业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领军人才,他们是本领域的佼佼者,影响着本领域的发展方向。但从目前看,会计行业的领军人物几乎都是男性。以会计学术团体的权威机构为例,我国会计学会在多届领导集体中,任职女性仅占7%~8%;在领军人才方面更是如此,如2006年财政部在全国选拔和培养的3000名会计专业领军人才中的绝大多数是男性。会计职业女性领军人才缺乏,不但使女性在权威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远远低于男性,而且在会计领域游戏规则的制订中也缺少发言权,和我国会计职业已出现明显的女性化特征是不相当的,也是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的。

二、导致女性会计人才目前状况的原因分析

1.性别化的择职观念的惯性功能。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会计职业普遍被认为是低风险、稳定性强的职业,而低风险和稳定性恰恰是女性的天性和特质,因而更多的女性愿意被布置到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被认为是好职业的会计工作,社会上也认同会计职业就是适合女性从事的好职业,凸显了女性对会计职业的选择优势,因而逐渐形成了“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于会计工作”的社会择职观念,其惯性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进入到21世纪后,尽管会计职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计职业已成为一种风险高、挑战性强、压力较大的职业,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仍然保持着对会计人员的巨大需求,在普遍的“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于会计工作”的社会择职观念认同下,凭借女性对会计职业的选择优势,会计职业仍成为了多数女性的首选职业。因此,社会择职观念和市场巨大需求的共同功能为会计职业女性化积累奠定了条件和基础。

2.性别化的会计职业文化的社会认同。性别化的职业文化是男女两性的特质、行为和角色在某职业内的构建状态。其核心内容是知识经验、价值熟悉、制度设计和地位成就等的自愿体认和自觉遵从。长期以来,在会计职业内“女重男轻”和“女轻男重”事实被普遍认同。“女重男轻”指的会计从业人员低学历比例中女性明显偏重,“女轻男重”指的是高级会计人才中男性比例明显偏重的现象。在这一事实被普遍认同下,一些加剧会计职业内两性地位不平等性的制度设计无法有效约束。如在用人制度上,一些企业非凡是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在招聘财会人员时往往提出性别要求,这些企业看中的是女性的从属和服从,听其话,会办事,而忽视其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使得不具备一定会计学历和技能的女性,通过“半路出家”的方式,在接受短期培训后就匆匆上岗,因而,这一用人机制导致了众多数量的低学历女性从业人员集中在低层次会计岗位上。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人才结构中“女轻男重”的社会认同,会计职业女性人才结构的升级被严重忽视。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的人才争夺大战中,会计人才的引进、培训培养较严重地存在着向男性倾斜的现象,使女性会计人才的晋升和向上流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当这种现象成为一种职业文化被社会认同后,使得社会和大多数女性自身都认为,进一步晋升和向上流动是男性的追求,加上多年来未形成使女性高级会计人才脱颖而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制度体系,因此,长期的积累效应造成会计队伍女性人才比例偏低及其女性领军人才缺乏就是十分正常的了。

三、策略思索

1.构建规范和谐的会计职业秩序。会计行业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我国会计职业女性化及存在的新问题,要充分熟悉到我国会计职业中女性人才目前状况给会计职业秩序带来的不和谐性,站在为不断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合理布局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的高度,采取办法积极构建规范和谐的会计职业秩序的制度框架势在必行。这主要应从女性会计人力资源的“生产”和“使用”两方面着手。在“生产”方面,应构建合理的女性会计人力资本投入和回报的衔接机制,着重处理好女性会计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新问题,避免女性在此发展过程中向职业低端发展;在“使用”方面,要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选用制度,刚性约束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促使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条件应着重放在女性会计人员在德、能、勤、绩方面的客观评价上,消除会计职业内两性地位的不平等性,为不断构建一个规范和谐的会计职业秩序而努力。

2.合理设置会计从业资格的门槛。会计职业有别于其它职业,其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学历是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塑造的基石。针对我国会计从业资格宽进的准入制度,对目前我国实施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应增加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起点做出严格要求和规定,适当提高会计从业资格的学历门槛,延缓低学历群体进入会计行业的步伐,避免会计低层次岗位的“女重男轻”现象的进一步蔓延。同时还要合理设置适当的技能门槛,对从业人员需具备的基本业务技能素质应作明确的要求。这些素质包括摘要: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和会计电算化操作、把握和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并都将其纳入考试内容。适当提高会计职业从业资格和技能门槛以后,各级管理机构还应加大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有效考核力度,将不合格者淘汰出局,合格者按市场化原则合理配置会计人力资源,不断强化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合理布局提供保障。

3.重视制度体系的针对性设计。由于女性高级会计人员社会和家庭角色的显著的重叠性,在精力、时间、能力、资源分配上具有多样性,同时角色间又相互发生冲突,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做出同样的成绩,她们必须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和代价。为此,会计行业主管部门应切实解决好女性高级会计人员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新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女性高级会计人才成长进行制度设计,为会计职业女性人才结构的升级创造条件。为此,相关部门应将其着力点主要放在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制度上。在培训制度方面,相关培训机构应针对女性会计人员扮演的多重角色,认真探究女性特质和女性高级会计人才培训培养的内在联系,不断创新女性会计职业能力培训培养模式,探索出适合女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培训制度、内容、方法和途径等。在职业发展制度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着力从机制和制度上鼓励和发挥女性的优势,培植女性高级会计人才的成长环境,适时创建学习型、发展型和创新型的女性会计组织;在职称职务晋升和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任用等方面有必要借鉴体育比赛的男女分组规则,为女性高级会计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针对性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竞争环境和人文环境,在会计职业内探索一条人才结构升级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摘要:

1.长莉.会计人员性别结构目前状况及原因分析[J.辽宁经济,2005(6)

女性化范文篇9

冬季可是个浪漫的时刻哟,应该说,所谓女性化MP3的市场潜力,是2004年发挥得最淋漓尽致,咱们就来谈一下此时最值得美眉追逐的几款精品MP3吧。现在MP3真的是阴盛阳衰,女性化设计处处可见,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譬如在刚过去的感恩节,MP3播放器以其女性化色彩强烈的时尚外观而成为不少男士争相赠送给心爱美眉的首选,可以想见,今年年末的MP3在元旦、春节里男孩子所有赠送给心爱女友礼物的整体比重肯定会超过其他的任何一款数码产品。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MP3在2004年的浪漫冬季,确实已经成为女性们所追逐的一款核心数码时尚产品,同时这类产品的特性与男士们所追求的往往不尽相同。在过去男士们所选购的MP3中,比较看重一些功能性的东西,譬如大容量及录音时间长短、调频性能等增值功能,然而今年的美眉们所追逐的往往是外形的小巧及在播放数字音乐时声色的特色。由此,一些专门针对女孩子们的新品MP3大量产出,据说今年开始一系列的微型硬盘类MP3播放器将大量面市,这对那些追逐女性化MP3的消费者可是一个好消息,毕竟这种MP3比目前低容量的闪存类MP3播放器都有一些更先进的特色。

其实不仅是浪漫冬季来临之时,如今的情侣礼品采购市场应该说已经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潜力巨大的礼品采购市场之一,而在2004年,这块市场的发展与竞争也将成为一个高峰,各大商家如果能看好商机,进行相关的热力促销,消费者(其实就是那些头痛经常爱发热的男孩女孩啦)就会在乐不可支的冲动之下大方的掏腰包,只想让对方尽快得到惊喜,能冷静的货比三家后才选购贴切的情爱礼品的,往往并不多见。

不错,而所有的礼品中,IT礼品算是年末男女交往的一个重大方面,而IT商品中,MP3可算这方面的特色的卖点了。可面对众多MP3品牌,型号各异,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挑选一款贴切的MP3随身听作为这个漫游冬季的礼品赠予佳人及俊男,这已经成为当下青年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老实说和选购计算机一样,寻求适合自己使用需求的功能与价格之间的平衡点,这是购买MP3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消费者只要从产品的价位、外观、功能、存储量以及音效等几方面着手,并且兼顾其它要素即可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了。

那么,也不管什么冬季、年末了,咱们就来看看目前市场上最值得美眉们追逐的几款MP3数码产品吧。要特别说明的是,下面推荐的,是从几十款眼下曝光率最高的MP3中挑选出来的,而从价位上说,则多以中档商品为主。

女性化范文篇10

1.“女性也好色”

汽车造型设计中的色彩与女性心理和消费偏好有深刻的联系,汽车色彩可以映衬出人内心激情和典雅,使现代女性时刻都可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喜好。颜色,会影响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协调的色彩,能与汽车功能及使用环境配合,激发联想从而获得心理满足。色彩心理总是透过视觉,形成表象与象征的元素。例如,在中国红色象征活力和吉祥,绿色寓意生命和和平,黄色代表高贵和尊严。女性思想细腻、关心亲人吉凶祸福,只要是色彩明朗、寓意好的设计,就会马上引起她们的兴趣。

2.形神兼备更易受到女性青睐

女性对事物的好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感觉,而要在第一眼吸引她们,靠的就是外观。外形时尚、亮丽、流线、动感、轻巧的造型,易赢得她们偏爱,也体现出她们对汽车的审美情趣。

3.方便、舒适与安全偏好

大多数女性会选择带转向助力、倒车雷达、方向盘及座椅可调节、自动变速箱等配置的车型。另外,女性还特别讲究驾车的舒适性,比如驾时久产生的颈椎疼。因为生理上的弱势,大多数女性对于机械操作缺乏感觉,也不够大胆激进,在处理一些突发紧急状况的时候容易慌乱失措,甚至使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威胁,促使女性追求汽车的安全性。

4.关注汽车造型设计的细节

女性情感细腻、丰富,喜欢通过细节对事物进行评判,也容易被神来之笔或者独具匠心的细节所感动。因此,女性在审美和选择汽车时,在重视技术参数的同时,也都比较重外观和形象、情感因素以及细节设计,并以此作为是否购买的依据,如颜色、车身线条与结构、车内配置、驾驶舒适度、安全参数、品牌设计等。

二、基于女性心理与消费偏好的汽车造型设计

1.提高汽车造型设计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是妇女解放过程中的深层心理因素,指女性“指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我解放的认识和追求。”它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女性作为主体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的平等意识;女性的自我认识。因此,汽车造型设计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设计中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并将流行时尚与女性的意识融入到设计的创造活动中,将女性的阴柔之美发挥的淋漓尽致,像香水、时装、首饰、箱包等女性物件一样,使女性化的汽车更好的为女性、社会服务,增添现代社会生活的美感。

2.色彩设计中的女性化设计

绚丽丰富的色彩,可与女性的主观感受形成和谐的心理反应。当前,轿车的色彩给了女性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如上海华普首款女性车“海炫”,通常选择最代表女性特质(感性、奔放、激情、联想)的红色,或者是淡雅清澈的蓝、白两色。长安铃木也独具匠心,推出粉红版的雨燕,梦幻朦胧的粉红色车身,配合灵动的整车造型和优美流畅线条,并且在方向盘、挡板等处做粉红处理,配装了粉红椅套、镜套等饰件,这些细节深受年轻时尚、充满幻想和浪漫情怀女性的喜爱。因此,在进行汽车造型设计时要投其所好,重视对汽车色彩的研究和开发。

3.车身设计中的女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