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理分析十篇

时间:2023-06-16 17:39:01

女性心理分析

女性心理分析篇1

【关键词】 更年期女性;负性心理;影响因素

近年来对更年期(围绝经期)女性综合征的研究颇多〔1〕,本研究探讨更年期女性负性心理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河北省邯郸市安居社区抽取年龄45~69〔平均(49.77±13.09)〕岁女性。职业:工人32人,干部29人,文教卫生人员41人,商业公司职员36人,退休人员224人;文化程度:小学6人,初中125人,高中89人,中专及技校81人,大学及以上61人;婚姻状况:离异19人,丧偶31人。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基本情况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362份。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x±s表示,用SPSS11.0统计软件行t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更年期女性负性心理状况 见表1。表1 两组更年期女性SCL90因子得分情况比较(x±s)与无负性心理组比较:1)P

2.2 更年期女性负性心理影响因素 工作情况、伴侣状况、人际关系、婚姻状况、经济情况及自身有无躯体疾病是导致更年期女性负性心理的危险因素(P

3 讨 论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是更年期女性主要负性心理,不良心态常引起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躯体化症状,形成了更年期女性特有的、突出的生理心理特征。更年期女性负性心理与不工作有关,这与陈谣〔2〕报道相悖,可能与这些女性失去事业上的寄托,产生失落感、无价值感有关;更年期女性负性心理的发生与伴侣患慢性病、人际关系紧张有关,可能由于在这种状况下,女性要承受更大的经济及社会压力;离异、丧偶是导致更年期女性负性心理的高危因素,因为重要情感丧失对更年期女性造成更大心理应激,对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而正常婚姻女性,生活平稳,心理社会压力小,情绪较稳定〔3〕,且自我调节能力强;经济收入低(

参考文献

1 吴育宇.妇产科分册〔M〕.北京:中国科技医学出版社,2005:17482.

2 陈 谣.更年期妇女生理心理健康状况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58.

女性心理分析篇2

【关键词】 不孕症

关键词 不孕症;心理障碍;分析

不孕症是一种身心疾患。病因除病理因素外,还明显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1]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孕妇女的心理状态,使不孕症的治疗由单一体格治疗到结合心理治疗的高层次,我们在对女性不孕症患者诊治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调查和心理疏导,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2年5月~2004年5月间在我科就诊并愿意接受调查的女性不孕症病人130例。其中原发不孕82例(63.1%),继发不孕48例(36.9%)。患者平均年龄32.5(25~40)岁,平均不孕年限(7.34±3.86)年。

1.2 调查内容

利用肯定和否定调查表,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不孕治疗和预后态度、人际关系、心理压力调查(沉闷孤独、负罪和羞愧、忧虑和烦恼及对医护人员的寄托)及相应的躯体症状。

1.3 调查方法

向病人发放调查表,告知回答方式,并做好解释工作。共发放调查表130份,收回130份,有效率100%。

2 结果

全部受调查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最多见的是家庭人际关系紧张108例(83.1%),其核心是夫妇关系,次为婆媳关系;其次为焦虑与烦恼103例(79.2%),意外或惊讶98例(75.4%),愤怒不平者90例(69.2%),沉闷孤独者,负罪和羞愧感者各78例(60%),出现嫉妒心理29例(22.3%),对医护人员寄予厚望者125例(96.2%);而97%患者均有客观表现异常。

3 讨论

3.1 压力来源

不孕症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是一种生殖障碍的状态。我国育龄妇女中,大约有10%~15%的人患不孕症。求治的不孕妇女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有以下几个来源。

3.1.1 自身的生育要求: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同时证明自己作为一个常人具有常人的生育能力。

3.1.2 来自身边的亲人、周围社区的同情或鄙视:在中国,封建思想在许多地区,尤其是某些农村,传宗接代的观念还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人们心中,这无疑使不孕患者背负了很大的压力。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礼教也迫使他们要承受身边许多人尤其是来自家庭内部亲戚朋友的不理解,主要是配偶及其父母对自己的指责或谴责。研究表明,患者及家庭成员文化水平越低,患者所承受的压力越大 [2] 。

3.1.3 自身有限的承受能力:患者对自身疾病有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这种压力的来源之一。被诊断为不孕症的持续时间长短和病因的不同,患者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及治疗过程的不同都会影响患者所承受的压力。

3.2 心理治疗措施

在不孕症治疗中,目前存在只重躯体而忽略心理治疗的倾向,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不孕症患 者的健康关照 [3] 。医务人员对不孕妇女应表示理解、同情和支持,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治疗方法和前提之一。

3.2.1 一般性心理治疗:抓住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依赖心理,与患者进行友好、和睦、深入交谈,建立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深入细致地讲解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前景,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和处理方法。就专业问题回答患者的各种疑问,说明不孕症并非仅此数人,消除不公心理,使患者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情绪上的稳定 [4] 。对个别有隐私的患者可进行个别交谈,并为患者保密,指出产生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着重疏导,促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3.2.2 渐进松弛疗法:针对患者存在的紧张、焦虑、抑郁情绪,采用渐进松弛疗法进行放松训练。让患者坐在沙发上,微闭双眼,全身放松,并按操作程序进行训练,每次练习20min,经过连续2次训练,患者基本掌握了操作训练程序,嘱回家后每日进行2次训练,每次要求15min~20min。

3.2.3 认知疗法:在进行放松训练之后,我们根据患者存在的抑郁情绪,对其进行认知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存在的不良认知,与其一起分析、讨论和记治疗日记的方法,说明不良认知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性,使其逐渐能以理性的认知方式去面对现实。该治疗方法1次/W,每次进行30min~60min。

参考文献

[1] 罗丽兰主编.不孕与不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100.

[2] Csemiczky G,Landgren BM&Collins A.The influence of stress and state anxiety on the outcome of IVF-treatment:psychological and endocrinological assessment of Swedish women entering IVF-treat-ment.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0,79(2):113~118.

女性心理分析篇3

关键词:女性驾驶人 停车 驾驶能力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安部交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15年底,我国机动车车保有量已达到2.79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已达3.27亿人,其中女性驾驶人已达8415万人,占25.71%,数量上相对于10年前增长近20倍。因此,女性驾驶人对交通的影响越来越大,调查分析其驾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一些研究研究表明,男女驾驶人在心理生理、驾驶能力和事故倾向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女性驾驶人情绪较男性更容易出现波动,进而影响驾驶行为。而近些年女性驾驶人在停车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事故频发,但目前关于女性驾驶人停车心理障碍的国内外研究较少,因此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课题。飞、赵长石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对驾驶员心理有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于隔离带、隔离栏、标识牌以及路内、路边停车等,但都其对于停车行为影响未加以研究。文章从停车时外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入手,分析男女驾驶人在停车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性。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选择

实验主要针对女性,结合实际中男女性驾驶员的实际比例,在合肥多处停车场随机抽查98位驾驶员,其中男性76位,女性22位,男女数量分配基本符合全国驾驶员男女性别比例,年龄在19~54岁之间。生理机能正常。为鼓励受调查者配合并认真填写问卷,我们准备小礼物作为奖励。

2.2问卷设计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驾驶人停车过程的每一阶段可能存在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设计《停车的心理反应和适应》量表。该量表共有14项,驾驶人以自我评价的方式,回想自己处于各项描述情况下的心理情况,判断自己和各项描述的符合程度(分为五种程度:完全不符合、有点不符合、有点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

停车能力认知量表,用于评价驾驶人停车能力,量表共有14项,列出了停车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类型失误,驾驶人自我评价这些失误在自己身上出现的频率(分为五个等级:从不、偶尔、有时、经常、几乎总是)。

驾驶人基本信息问卷,用于调查驾驶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驾龄、驾驶公里数、受教育程度、开车频率、是否手动挡等。

2.3实施调查

在合肥市多个停车场、小区、学校选取符合标准的驾驶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调查,被调查驾驶人不理解或理解错误的项目,调查人员进行讲解,并且发放小礼物以提高驾驶人积极性,并表达感谢。后期剔除不完整的问卷或存在明显错误的问卷,最终得到98份有效的问卷。

3结果分析

3.1分析方法

使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3.2样本整体特征

由于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年龄、驾龄、里程数的分布比较分散,分布特征如表3-1、表3-2所示。

3.3女性驾驶人更易受停车环境的影响

从图3-1中停车环境各因素对驾驶人的影响均值分析,停车环境对男女驾驶人的影响差异较为显著,明显女性驾驶人容易受到影响,女性驾驶人的各项环境因素受影响平均程度均高于男性驾驶人,这反映了女性驾驶人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容易受到干扰。

3.4停车过程中各种心理状态和行为

男女驾驶人整体表现相似,但存在差异性。在停车各阶段发生的情景下,男女驾驶人的心理表现较为相近。他们都会被一些突然出现的人或车吸引并打断停车的注意力,但是他们并不会忘记车的位置,他们对整个停车过程中车所处的位置把握很准,因为对于整个停车过程,驾驶员早已驾轻就熟。而当他们遇到和以前停车相似情景时,男女驾驶员都表示会很轻松,可以看得出,相似的情景给了驾驶人自信和安全感。

男女驾驶人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在停车后因被人笑话而很尴尬这一题设中,男性驾驶人符合程度较女性低许多,体现了性格上,女性更为在意这些细节,同样因此女性更愿意慢慢调整车身体,追求完美。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心情不好时,停车更容易花费更多时间,女性心理更易受到扰动,表现出女性停车行为更易受心情影响。

3.5男女性驾驶人停车能力都较好

男女性驾驶人发生停车失误与错误的频率十分低。停车能力调查表中前六项(停车时撞到某物体~停车时方向盘转错)为停车失误,后六项为停车错误,女性驾驶人发生各项停车失误的概率均明显高于男性,说明男性的方向感较好,对于车辆这种机械类事物操作更加得心应手,而女性表现出明显弱势。图3-3中可以明显看出,男女驾驶人发生停车错误的频率相近,男性驾驶人相对于女性驾驶人,没有打开方向灯明显较多,这与男性做事不够心细有关,而女性的心细使得这方面做的很好。而同时女性发生停车错误(未开转向灯、车头方向停错)的频率低于男性,体现女性的心细与心思缜密,按照停车的正确步骤进行停车,而男性对这些细节有时不太在意。

4总结

从总体来看,男女驾驶人在停车心理以及停车能力方面既有共性,也各有特点。男女驾驶人都易被外界突发事件吸引注意力,但这对驾驶人的停车过程和效果影响较低,驾驶人停车这种日常往复的长期重复动作的进行中不易被外界所打断。

相对于男性驾驶人,女性驾驶人对停车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停车位周围的环境对停车效果存在影响,同时女性驾驶人的心情易受到来自他人的干扰,从而影响停车行为。而男性驾驶人心态更趋于稳重,不拘拟于小节。

男女驾驶人的停车能力各有所长,在停车失误调查各项中,女性发生频率均高于男性驾驶人,由于女性方向感不及男性,对机械的上手能力不足,导致女性更偏向出现一些停车失误。男性驾驶人尽在个别停车错误选项不及女性驾驶人,但整体来看,男女驾驶人停车错误和失误出现的频率较低。

对于女性驾驶人和男性驾驶人整体水平相近,仅仅存在一些细微特点差别,所以人们应该平等看待女性驾驶人,对于女性驾驶人不足的地方应该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女性驾驶人帮助。男性驾驶人应多多关注一些小细节,往往错误就出现在这些小细节上。女性驾驶人也应当注意保持自己的心情平和,减少他人或环境对自己的干扰,适当锻炼自己的方向感和对机械的熟悉感。

参考文献:

[1]中国公安部网站

[2]蔡娜.女性驾驶员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0.

女性心理分析篇4

【关键词】家庭模式 女性 心理探索

自古代社会中均以重男轻女为传统的思想观念,一切的权力全部操纵在男人的手中。 中国传统的婚姻类型是“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夫贵妻荣是传统家庭的最高境界。在经济发达,女性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的今天,“夫唱妇随 夫贵妻荣”的家庭模式仍是许多女性的第一选择。

1“夫唱妇随 夫贵妻荣”仍是现代家庭模式中的一种重要夫妻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中的夫妻地位越来越平等。按照家庭与社会分工和家庭决策主导权不同,可以将现代夫妻关系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夫唱妻随”模式;第二种模式为“夫妻合作”模式;第三种模式是“妻主夫从”模式。在这三种夫妻关系模式,很难说哪一种关系模式好,哪一种关系模式不好。问题的关键在于夫妻双方对夫妻关系的期望是否一致或匹配,只要观点达到一致就可以建立美满的婚姻关系。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大部分的夫妻仍然渴望遵循社会的大潮流,把“夫唱妻随”模式作为首选或是理想模式,不到迫不得已,一般不愿打破伦理和常规。

2 “夫唱妇随 夫贵妻荣”的家庭模式中妻子对丈夫的期望和依赖

在“夫唱妇随 夫贵妻荣”的家庭模式中妻子会对丈夫过分依赖,从而爱的天平就会发生倾斜,这种倾斜会影响夫妻感情的正常发展。

2.1 思想上的依赖

遇事不动脑筋,不善于思考,人云亦云,缺少主意,一切按丈夫的意志行事。

2.2 心理上的依赖

始终认为丈夫是家庭的主心骨和顶梁柱,丈夫成功就是自己成功,丈夫对自己的爱便是自己生活的全部。

2.3 事业上的依赖

胸无大志,缺少理想和追求,认为自己有份工作做做就可以了,家里只要有丈夫在外打拼,企望丈夫能飞黄腾达,给自己带来好运。

2.4 经济上的依赖

不断地向丈夫灌输“男人是强者,女人是弱者” “男子汉大丈夫要有所作为,要成为家人的依靠”的思想。要求丈夫要多挣钱,给自己带来荣华富贵。

3 “夫唱妇随 夫贵妻荣”的家庭模式中妻子对自我的定位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性”这句话激励着许多女性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自己的事业,包揽了所有家务活、承担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努力帮助自己的丈夫获得事业的成功。

3.1 做好丈夫的后勤保障工作

为了让丈夫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许多贤惠的妻子包揽了家中的大小事务,不让家中的琐事分散丈夫的进取之心,从而让丈夫无后顾之忧,以更快更多地取得业绩,夫妻能共享成功果实。

3.2 做好丈夫的参谋和助手工作

许多妻子不仅在生活上是丈夫的好帮手,而且能为丈夫的事业出谋划策。当丈夫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妻子会帮助分析寻找原因,积极采取措施消除事业发展的障碍,竭尽全力帮助丈夫获得成功,渴望自己也早日能够夫贵妻荣。

3.3 帮助丈夫做好人际交往工作,为丈夫的事业做好铺垫

对于有雄心的妻子来说,深深明白人脉对于丈夫成功的重要性。因此,做丈夫的“亲善大使”,向他人表示友善与和气,利用各种机会,帮助丈夫显示才华,让他人欣赏并愿意在关键时候帮助自己的丈夫获取成功。

4 女性努力做到事业与家庭,兼顾与平衡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更注重和追求事业与家庭的兼顾、平衡。但女性在面临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时,常常是痛苦的。痛苦来自角色需要的冲突,来自自我与超我的冲突,来自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来自家庭与事业之间时间的分配以及多方利益的取舍。女性又该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4.1 树立正确观念,合理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现实生活中,女性除了要扮起工作者、子女及公民等角色外,更多了配偶,以及母亲的角色。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若要扮演好每个角色,在精神、体力上,都会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有所取舍,建立合理的生活目标。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改变女人不能事业和家庭兼顾的观念,要树立起自信;二是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分析现状,确定好人生目标。三是制定达成每个目标的时间表,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最后,找出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想出解决办法。

4.2 做好家庭的园丁,营造温馨的港湾

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是女性生存和事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基础。女性无论在外面是多么重要的社会角色,在家庭中仍是普通的一员,有责任担负起孝敬老人、关爱丈夫、教育好子女的责任。现实生活中,男女两性在情感的表达、情绪的理解和行为感知方面,有着极为不同的方式。这就很容易发生错位。因此,要注重夫妻之间的沟通,要了解两性的性别差异,善于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努力去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4.3 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妥善解决矛盾

对于女性来说,要兼顾家庭和事业协调发展,但现实中往往容易形成矛盾,主要表现在不能相互体谅。此外,由于女性面临和男性不同的社会发展环境,同时承受着事业家庭的双重压力,因而不可避免产生更多的情绪问题。女性对于家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作为一个母亲,在塑造孩子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接纳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

4.4 自强自立,保持真我本色

家庭作为生活的港湾固然重要,但它绝对不是女性生活的全部。当前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没有竞争力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完全依附于男人的女性不仅经济不能独立,而且生活中会迷失自我,只能碌碌无为、平平庸庸地过一辈子。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虽然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成为“女强人”,但幸福的生活要靠夫妻共同去创造,只要问心无愧、尽心尽力地去做事,对社会对家庭尽责任,就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女性。因此,我们要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4.5 持续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追求人生的出色与成功,必须有计划地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许多女性在做了母亲或者成立家庭之后,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会大大降低,学习缺乏动力。由于对工作缺乏强烈的进取心和上进心,再加上繁琐的家务,容易会放弃主动学习。久而之,会过于依赖家庭,工作能力下降,职业生涯发展也进入了死胡同。因此要提高平衡家庭与事业两者关系的驾驭能力,身为女性,更应该苦练内功,把自己放在一个不断学习的平台上,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钱焕琦,梅国英著.阳光女性:女性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8.

[2] 王宇主编.女性新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女性心理分析篇5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心理干预;98例;护理

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属于冠心病中的一种急性心脏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构成部分,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间,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目前,我国的女性心绞痛发病率较之于男性较高,尤其是在绝经后,发病率显著提升,此外,女性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症较之于男性,其发病率也较高,导致患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提升,更甚者会出现生命危险,致使其死亡率增加。现对我院收治的98例女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给予临床护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女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98例,诊断均符合WHO关于UAP的诊断标准,年龄51~81岁(平均71.1岁)。血清肌钙蛋白I阴性,未出现ST抬高(初始常规导联心电图),排除非Q波心肌梗死(经心肌酶学测定)。患者于入院前48小时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发作。该98例女性心绞痛患者以相等匹配原则为选定依据,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对照组49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了抑郁自测表(SDS)评分,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心绞痛程度、并存危险以及文化程度等存在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以阿司匹林(275mg/天,10天后减为125mg/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ca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进行心绞痛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肌注(12h/次,持续1周)进行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抗凝治疗、心绞痛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还施予心理干预(由心理医生和医护人员联合)。相关干预举措如下:

(a)心理鼓励:加强患者对不稳定心绞痛疾病的充分认识和了解,努力促使其不良情绪消除,从而减少或消除对疾病产生的情绪应激,并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鼓励,使其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加快患者树立起面对疾病的正确心态,尽早积极配合治疗。

(b)梳理情绪:针对患者住院过程中表露出来的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进行梳理,致力于患者对消极情绪的克服,以达到减轻患者因不稳定心绞痛产生的病痛目的,并实现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痛苦体验的最低化效果。

(c)音乐倾听治疗:针对观察组中的49例女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以文化程度、实际年龄层次、个人喜好等方面做为划分依据,对其进行不同的音乐倾听治疗(中外音乐皆可),每次控制在10~15min之内,每天1~2次。

1.3 观察 给予对照组和观察组常规护理和心理干预15天,观察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有关方面的变化,包括血压、心率、硝酸甘油消耗量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等。经心电图疗效判定后,结果显示为:患者的心电图显示正常;有效:心电图ST段趋于下降,经治疗后回升幅度超过0.8mm,但不在正常范围内,或者是T波段由平坦变为直立或者是由倒置变为平坦;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ST段回升小于0.8mm,或者是基本相同。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15后,在心电图恢复方面,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5.62%,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达到了69.75%,具体数据如下表(表1)所示,可见,对照组明显不及观察组(P

3 讨论

不稳定心绞痛的病情发展情况难以预料,情况较为严重时可以引发心肌梗死,或者是猝死。UAP与稳定性心绞痛存在区别,主要在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病变,会促使局部的心肌学流量出现显著下降。其中,女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机率较之于男性是比较高的;冠心病作为心身疾病,会受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诱发作用,也同样存在猝死的可能。据有关资料数据显示,心肌梗死伴抑郁的患者于出院半年后的死亡率是单纯心肌梗死患者的3倍之多,由此可以看出,抑郁是影响冠心病治疗后的风险之一。

心血管疾病受抑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血小板功能增强;其次是身体脂肪分布受影响;再次是冠心病患者的压力感受器敏感度下降;最后是降低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因此,给予女性心绞痛患者常规护理的同时,施予心理干预护理,使其心绞痛发作可控,并使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值得在今后的不稳定心绞痛的护理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慧,李中,刘勇,杜莉.心理干预对女性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01):63-64.

[2]回金凯.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15(02):15-16.

女性心理分析篇6

【关键词】中度烧伤;心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87-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本组5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6~73岁。根据烧伤分度法[1]分度,本组病例烧伤均为中度烧伤。烧伤原因:热液烫伤36例,火焰烧伤12例,爆炸伤10 例,化学烧伤6例,酸碱伤4例。 烧伤部位分布于躯干、四肢,合并颜面部损伤,深Ⅱ度烧伤10%~26%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2%~8%总体表面积。

1.2 成立心理干预指导小组 由科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心理咨询师、护理组长各1人共同组成。组内成员均取得部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护理组长负责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评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制定出初步心理干预计划,科护士长负责最后审查,并提出意见及建议。

1.3 心理干预措施

1.3.1 基本情况及心理评估 首先,由护理组长12小时内到床旁评估出患者的损伤程度、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婚烟状况、经济状况、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社会交往进行评估,通过患者的家属及亲朋等社会支持系统,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其次,针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性格特征,制定出护理计划及早期的心理干预措施。最后,心理干预小组每周组织一次女性中度烧伤合并颜面部损伤患者联宜会,根据不能下床活动患者的病情需要,行床旁个别心理,针对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1.3.2 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肉体的创伤与烧伤时的惨痛场面,常使患者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记,并诱使患者心理活动偏离正轨,造成情感意识活动障碍[2]。因而医护人员要转变观念,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为心理干预达到更好的效果。

1.3.3 构建新的、具体的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是指认知者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策略。帮助患者构建心理健康新的认知模式是诱导患者认识自已存在着错误的认知观,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和电视节目、读杂志、报纸等活动,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悦。针对烧伤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相关检查、预后等有关知识采用床边一对一的教育指导。提倡康复期患者、治愈且重返工作岗位的所成就的病例,以亲身经历进行沟通解,包括其家属、新朋一起建立相互交流的平台,使患者充分认识精神压力是“杀手”、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在通过更新心理健康知识及构建认知模式的过程中,通过教育辅以正确对待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予以心理引导,建立解决问题的具体的认知动力模型。

1.4 评定方法 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由心理咨询师给患者发放问卷,讲解填写方法与要求,指导患者正确完成,对个别文盲的患者和填表困难的患者由心理咨询师逐条读出问卷题目根据患者的回答为患者填写,及时收回问卷并检查问卷是否有漏项,如有漏项应及时补填。SAS的标准分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重度焦虑。SDS的标准分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重度抑郁。结果显示,68例女性中度烧伤合并颜面部损伤针对早期心理干预后SAS和SDS相关分值有明显下降(P

3 讨论

3.1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徐华[3]认为大部分的成人重度烧伤患者在伤后早期即可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特别是本组病人均为女性烧伤合并颜面部损伤,担心面部被毁容,进而变成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治疗,使病人的焦虑、恐惧情绪加重,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影响疾病的康复。通过干预后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3.2 提高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烧伤患者早期存在严重的心理反应,烧伤科护士应给予更多关注和及时干预[4]。心理干预指导小组通过“心理干预”的实施,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和业务培训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4 小结

烧伤引起的强烈的应激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不仅是一种躯体创伤,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与精神创伤,即产生“悲恸反应”。尤其是对女性中度烧伤合并颜面部损伤来说,烧伤后产生的剧烈疼痛、外貌及功能的改变、新生皮肤的颜色改变以及瘙痒。均严重改变患者原来的生活,造成巨大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烧伤早期采取及时合理的心理于预,可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2]。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在早期给予心理干预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升了医院的服务品牌。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外科学上册[M].第4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45.

[2] 蔡玉娥. 女性烧伤患者的抑郁反应调查[J].中华烧伤杂志.2004,20(4):222.

[3] 徐华.成人重度烧伤后焦虑和抑郁状况分析及心理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7-9.

女性心理分析篇7

【关键词】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生物决定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位颇有争议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对20世纪的女性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精神分析学派可以分为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和新精神分析学派,前者主要指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后者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一、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者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弗洛伊德对女性心里的研究与分析,毫无疑问是以男性文本的角度进行剖析,因此经典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观点与女权主义者的观点有无法衔接的沟壑。弗洛伊德曾将女性的心理比喻成为“黑暗的大陆”。在这片充满未知的领域中,弗洛伊德也未能带来太阳般的光和热,但是却带来了黎明前的曙光。 弗洛伊德总是以解剖学为基准的生物决定论来描述男性的气质或女性的气质,精神分析学并不是用来界定什么是女性,而是来探究人的人格是如何从婴儿一步步形成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卡伦・霍尼――对男权的质疑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尼被称为是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代表,她扭转了弗洛伊德对女性心里的研究,使当代女性主义的研究进入另一方新的领域。正如本文之前对弗洛伊德观点的阐述,“解剖即命运”的生物决定论,将女性的心理推上了“性别本质”的结论。而霍尼便开始在临床精神分析实践中逐步探索,在弗洛伊德观点的基础上,修正弗洛伊德观点的不足之处,发展出了自己的性别理论。霍尼反对弗洛伊德“解剖即命运”的生物决定论,她指出女性出生的性别并不是决定她们命运的理由,生而具有的东西并不能成为人们成长的阻碍,这一阻碍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克服的。其次,霍尼批驳了弗洛伊德等人的“男性价值取向”,精神分析学是由男性创造的,对其发展的精神分析学家也是男性。再次,霍尼也看到了处于男权主导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无法解释和解决女性心理的矛盾与挣扎。此外,霍尼批判弗洛伊德将女性心理研究建立在“羡慕”上,她认为这种观点是毫无根据的,她认为如果女性会天生对男性生殖器产生妒忌,那么男性也会对女性生殖器产生嫉妒心理,于是便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子宫羡慕”的概念。

(二)梅兰妮・克莱因――女性角度的“解剖即命运”

梅兰妮・克莱因是一名女性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也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被誉为继弗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首先,克莱因将母亲与婴儿的关系至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对母婴关系来探求人的性格,认为人的妒忌并不来源于弗洛伊德所说的“羡慕”,而转向。其次,克莱因提出的人的心理机制,婴儿会使用各类心理机制来控制强烈需求、恐怖与婴儿幼稚的感受。婴儿如何和建立关系即可显示下列各种机制如投射、、分裂与投射认同。再次,对于俄狄浦斯情结,克莱因认为恋母情结发生的年纪比弗洛伊德所说的还早,认为恋亲情结开始于出生后的几个月,到了性器期达到最高峰,约3、4岁。

(三)丁内斯坦

著名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者丁内斯坦在代表作《美人鱼与牛头怪:性别安排与人类不适》(1977)中发现了一条发展和超越弗洛伊德的的观点,她企图跳过俄狄浦斯情结,去研究和聚焦母婴最为亲密的“前俄狄浦斯情结”,与克莱因类似的将焦点集中于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亲密关系与互动的过程。

(四)乔多罗

乔多罗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的批判很具有影响力。首先,乔多罗批判弗洛伊德对女性的假设都集中在男权主导的男性规范上的,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女性在人类发展当中所起的各种作用与贡献。其次,乔多罗认为女性不一定会对男性产生“男阳羡慕”,因为女性自己也具有男性所不具备的生育与哺育孩子的权利,以及做母亲的愿望。

(五)露丝?伊丽格瑞

伊丽格瑞将精神分析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来对女性心理进行探索。首先,伊丽格瑞批判弗洛伊德与拉康式的父权制,认为他们是建立在父权为主导的观念下进行的研究,从根本上忽视了女性在社会秩序当中的作用。其次,伊丽格瑞结合了精神分析和语言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来解释女性心理。再次,伊丽格瑞将目光转向了伦理革命,她认为在目前的女性解放过程中对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的研究还不足以为女性心理的探索提供有力支持,在道德伦理层面施以改革才能进一步推动女性的解放。

二、对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发展的评价

从古老的历史与宗教典籍当中,算是对女性的最初的反思与介绍,尽管这些对女性的看法缺少科学性的根据。然而,真正将女性心理研究作为研究对象解释探究,并建立女性心理研究相关体系的正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这一系列的理论与探讨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但他确实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基石。然而,新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仍然对女性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霍尼摈弃了弗洛伊德以男性主义研究女性心理的不公平的做法,从女性的角度对女性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构建走入了“死胡同”。其次,尽管新精神分析学派具有自己的理论支持,但是各个理论的出发点是截然不同的看起来零散,缺乏系统性。

参考文献:

[1]肖巍.性别差异: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汪新建.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女性心理的研究[J].

[3]赵辉.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女性心理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4]戴雪红.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J].妇女研究论丛,2005.

[5]简・弗里德曼著.雷艳红译.女权主义[M].吉林人民出版社.

[6]裔昭印.西方妇女史[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

女性心理分析篇8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日常生活中对“女汉子”、“伪娘”等词语的运用已屡见不鲜,引申到心理学层面则是女性的男子气(masculinity)过强和男性女子气(femininity)过盛。然而,这种现象并非只见于中国。Petersen&Hyde等人的研究表明,两性所拥有的气质不再是刻板性的,并通过跨文化数据指出两性气质趋于相似是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对于其他心理属性的性别异同研究,其研究结果是否也会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呢?关于心理性别异同的研究一直深受关注。如图1所示。美国心理协会以性别差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发现,随着出版年份的推进,有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年发表频率迅速上升[2]。然而以往的主流研究中,更多的是解读心理性别差异,并且在社会文化的宏观层面和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大众媒体也倾向于对性别差异进行报道,因此人们更多关注于两性之间在生理与心理变量上有何不同。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毋庸置疑,如性染色体的不同、身体构造及生理周期的差别、性激素分泌和脑结构及功能上的差异等等[3][4]。前人已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生理上的类别性不同并不能完全解释心理上的性别差异。因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化心理学便致力于对多种心理学变量上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得出“性别差异广泛存在”的结论。Hyde对“性别差异广泛存在”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并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的实证研究及元分析结果均发现在许多心理变量上性别差异程度并不明显,因此Hyde于2005年提出了心理性别相似说(GenderSimilaritiesHypothesis,简写GSH)。GSH认为,男女在大多数心理变量上都是相似的,而对性别差异的过度重视让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付出了代价。例如,因为倡导性别差异所以实行的单一性别教育,但是后续对于接受单一性别教育的学生的研究证明,这种强调性别差异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心理以及知识的获得都是弊大于利。“性别相似说”并非要性别差异理论,统一以相似性蔽之,而是在充分认识到性别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同样客观地提醒着心理性别在相当多的变量上是相似的,而且这种相似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相似,同时,在一些被认为是性别差异性占据优势地位的变量或领域里,那些“差异”如果以效果量来重新计较,优势将不再明显甚至不复存在。GSH的重要意义在于平衡当前普遍存在的有关性别的刻板印象(genderstereotype),提醒人们在强调性别差异的同时,也要关注男性和女性的共性。本文旨在对目前关于性别相似的理论与假说及其实证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呼应国外的研究趋势,提高国内研究者对性别相似或者心理性别一致性的重视,为后续的性别研究提供参考。

一、性别对比研究的理论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性别差异得以产生的因果溯源时,我们可以发现,在心理学中有两方面理论一直就这一问题进行着争论,即进化心理学与女性主义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中,对于这一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是Buss在1993年提出的性策略理论(SST,即SexualStrategiesTheory)。而女性主义心理学中则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以Eagly为首的“差异女性主义心理学家”于1995年提出生物社会理论(Bios-ocialTheory),其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社会环境对性别差异程度的影响;以Hyde为首的“相似女性主义心理学家”于2014年对GSH进行了修订。

(一)性策略理论(SST)的立场进化心理学家提供了一个元理论(meta-theo-ry),以预测在何时何地可以预期出现性别差异,而何时何地可以预期出现性别相似[10]。在人类进化史中,男女反复面对不同适应性问题的领域里,他们表现为差异;而在男女反复面对相同适应性问题的领域里,男女则会表现为相似。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Buss于1993年提出SST理论,从时间维度上系统阐述了人类的策略,即长期选择策略与短期选择策略。该理论假设男女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如雄性竞争(male-malecompetition)、雌性选择(fe-malechoice)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11][12][13]。显然该理论早期聚焦于策略中男女存在的差异,但随着进化心理学与女性主义心理学关于性别差异争论的持续升温,Buss于2011年对SST进行了系统性的修订,提出:“食物的选择、栖息地的选择、对捕食者的防御、与社会进行交互作用等等都是不论男女都在反复面对的问题。虽然男女在心理变量上是相似多还是差异多是一个实证性的问题,但我们认为性别相似是远大于性别差异的。”[13]Hannagan在2011年表达了同样的观点[14]。

(二)生物社会理论(BiosocialTheory)的立场与进化心理学家宣扬的“普遍的性别差异源于很多世纪之前的进化”这一观点不同,生物社会理论更侧重于不同的文化情境对性别差异模式的影响[15][16]。该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其核心观点是性别刻板印象(sex-stereotype)是对社会现实的数据驱动的陈述,进而成为达成该社会共识的性别角色(genderroles),这一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性别刻板印象[17]。例如,在某工作领域中,由于男性任职者占绝大部分比例,譬如政界,则人们对于该领域的性别刻板印象即是男性主导的职业,而这一刻板印象又会反过来影响现实中男性更多地任职于该领域。生物社会理论认为,男女的心理特质会因为他们的社会角色的改变而改变;并且该理论预测:通过时间以及文化情境的多重影响,男女的社会角色在未来会趋于一体,这种一体化则会引发男女心理特质更多的相似性。在Eagly看来,进化心理学家倾向于强调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都存在着广泛的性别差异,但Bios-ocial理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由此,Eagly提出了生物社会理论的中心假设:在性别越平等的文化情境中,两性心理差异越小;而在性别越不平等的文化情境中,则两性心理差异越大。这一假设得到多个文化情境下的数据支持,但是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对此假设提出质疑,未来研究还需要跨文化数据以对该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20][21]。

(三)心理性别相似说(GenderSimilaritiesHy-pothesis)就在进化心理学热衷于寻找两性之间差异之时,一部分学者(Frisby,Dillow,Gaughan&Nord-lund,2011;Pedersen,Putcha-Bhagavatula&Miller,2011;Smiler,2011)却开始质疑进化心理学对于性别差异的解释,他们基于一系列实证研究指出“男女的对比中,相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更多的是相似性,但是这些学者并没有指明这些性别差异或者相似的程度,从而使这样的描述缺少精确性[22][23][24][17]。显然,元分析这一统计方法的运用使得性别差异的程度大小有了被量化的可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分析的广泛应用为研究多种心理学变量上的性别差异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Hyde基于多个心理学变量上的元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差异并非广泛存在,与此相反,在多种心理学变量上的性别差异都是极小的,由此Hyde提出了“心理性别相似说”(GenderSimilaritiesHypoth-esis),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大部分心理变量上是相似的[5]。

(四)三种理论之间的对比目前有三种理论支持了对心理变量上的性别相似性。两性间心理差异的原因是进化心理学与女性心理学争论的焦点:进化心理学家执着于根本的、远端的原因,如生理性构造、基因因素以及当地生态学特征等等;但女性心理学家更多考虑的却是直接的、近端的原因,如性别角色和社会化经验[25][26]。基于不同的解释角度,所以进化心理学家倾向于寻找性别差异,而女性心理学家倾向于寻找性别相似;但两者关于性别对比的立场要远比这种简单的“相似—差异”的二元分类复杂,无论是进化心理学还是女性主义,其内部都并非完全一致。进化心理学家们虽然都认同自然选择与性选择是塑造人的心理的关键原因,但他们对这一原因在特殊领域与一般领域中的作用程度、对性别差异中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环境作为中介变量在解释框架中所起的作用的看法都是不同的[25]。女性主义因其政治议题的不同,强调性别对比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那么,进化心理学与女性主义心理学之间的矛盾是否不可调和呢?随着性别对比研究的深入,很多女性主义者认识到进化心理学的许多论证是能够为女性主义所用,并且进化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能够成为了解社会性别的动态与权力关系的一个强大工具[27]。进化心理学家也渐渐意识到,将性别差异程度进行量化后,再根据其效果量来判断其是否应列入性别相似或差异是更精确的方法;他们也预测了随着社会环境以及实证研究的深入,心理变量上的相似性还是远大于差异性的[25][2]。但是,SST、GEH与Biosocial理论在某些领域的预测也是显著性不同的。例如,SST认为在短择(short-termmating)、男女对于性幻想的本质、对性方式种类的追求等方面是存在显著不同的,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多跨文化研究结果的支持。只是这些研究结果难以用GSH与Biosocial理论做出合理的解释[28][1]。综上所述,无论是进化心理学中的SST还是女性主义心理学中的GEH与Biosocial理论都预测大部分心理变量上男女是相似的,但是在少数心理变量(如性幻想本质)上男女应被归为相似还是差异这三个理论假说存在着分歧。

二、性别相似假说所用的研究方法概述

(一)元分析及效果量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变量上的性别差异程度时,元分析(meta-analysis)是一个较系统并且运用较多的方法[29][30]。元分析(或称后设分析,统合分析)是将某领域以往研究结果进行定量整合的统计分析方法,它运用有关测量和统计分析技术,对已完成的众多课题所涉及的变量进行定量分析,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发现和得出综合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元分析对于将性别差异的结果进行汇总是十分理想的,因为基于一个特定心理变量的性别差异的研究数目往往是庞大的[5]。在运用元分析对性别差异进行评估时以效应值(EffectSize)作为测量尺度,将心理性别差异程度用效果量表示,这样便使得基于相同心理学变量的不同的研究之间可以进行统和与比较。在关于性别的元分析中,效果量大小的度量通常为d[31]。元分析的效果量为cohens’d,cohens’d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是反映两个分布均值间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差异的大小,表示两个群体实际差异的大小。也就是说,d测量的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相距多少个标准化的单位,d的绝对值越大,表示男性与女性的差异越大[32][33]。性别相似假说通过对多种心理变量进行元分析,得出效果量124个,其中有30%的效果量小于0.10,48%的效果量处于0.11—0.35之间,也就是说,有高达78%的效果量处于一个相对较小范围内[34]373-398。这也成为Hyde提出性别相似假说的重要依据。

(二)类别测量法(Taxometric)除了元分析以外,Carothers&Reis于2013年介绍了另一种对性别异同进行分析的统计方法,即类别测量法(Taxometric)[35]。心理结构是间断的类别还是连续的维度一直是心理学界争议的一个重要问题,类别测量学可以让研究者弄清楚性别框架(construct)的潜在性结构是维度性(Dimension)还是类别性(Taxonic)。该研究对于人格、气质类型等六个心理变量作了分析,得出结论为该研究中绝大多数的心理变量更适合被描述为维度性而不是类别性,这说明绝大多数心理变量上的性别差异更应该被描述为是量的差异,而并不是质的不同[36][37]55-123。这一结论与现实生活中性别的刻板印象是相悖的,但却从结构上指出心理学变量的维度性,即结构上为性别的相似提供了依据。类别测量学是一种新型统计方法,它在精神病学、生理学上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它在评定许多变量的潜在结构时所得出的维度性结论有误[38][39]。

(三)等效测验(EquivalenceTesting)测量两个群体(男女)平均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是最常见的统计方法(t检验、方差分析),而使用传统的显著性检验方法鉴别性别异同总是会试图证明虚无假设,即研究者倾向于证明性别是存在差异的[40]。Ball等人认为有必要从正面对性别相似程度进行探索,于是引进等效测验。等效测验最初是医药学中的一种方法,后被应用于心理学以评估临床效果的显著性。等效测验则将传统的显著性检验方法进行反转,因此显著的结果代表的是显著的性别相似。等效测验可以起到辅助元分析的作用,作为一个新的统计方法,其有效性还有待检验。在检验性别差异性时,元分析仍是应用最广泛的统计方法,在评估性别差异的幅度时,效果量d无疑会继续作为一个主要的评估标准。而不断涌现的新的统计方法,如类别测量学、等效测验等,也会不断完善,从而在分析性别相似性时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以力求从多个方面对GSH进行检验。

三、性别相似假说的实证研究支撑

截至目前,人们已经普遍接受在空间能力、言语能力和数学能力等认知变量以及人格与社会学变量上性别差异显著存在。Hyde在2014年对四方面的心理变量上的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认知变量(数学、空间、言语)、个性和社会心理学变量以及主观幸福感和精神病理学方面。由于涉及到的心理学变量过于繁杂,因此本文仅选取认知、情绪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研究数据,重点对不同研究结论中的效果量进行解释说明。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普遍提到认知变量(数学能力、语言能力、空间能力)可以作为主干领域(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中任职人数的主要预测因素。本文对STEM中女性任职所占比例较小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一)认知变量上的性别相似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男性被认为在数学能力和空间能力上是优于女性的,而女性则在言语能力上优于男性,在空间能力上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显著[46][47]。然而,在数学能力方面,Hyde于2008年对美国2年级至11年级超过700万学生的学校测验数学成绩进行了元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效果量处于-0.02与+0.06之间,这说明没有特定的年级是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的;但是鉴于学校测验(stateas-sessments)只涉及到低层次的数学技能,所以Hyde等人于又选取了全国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As-sessmentofEducationalProgress)的数据,这其中包含了解复杂数学问题的题目,通过对12年级学生接触这些高水平数学项目分析,结果男女差异的平均效果量为d=0.07,也就是说,女孩在解决高水平数学问题的能力与同年级男孩是持平的[34]373-398[48]。在空间能力方面,存在不同的评估方式。本文选取其中一种3D心理旋转(three-dimensionalmentalrotation)作为评估空间能力的指标,并对基于此指标的元分析进行回顾。该测验需要被试在心理层面对某一对象进行三维空间的旋转,以判定它是否与给定图形中的一个是重合的。在早期关于3D的元分析中,性别差异是很大的,d=0.73,或者是中等的,d=0.56[49][50]。不过,研究人员发现测验均是计时测验,而Voyer等人发现计时测验所测量的结果是有利于男性的,因此选取了多项非计时性测验,对其进行元分析后发现,相比较计时性测验,效果量由d=1.03下降到了d=0.53。即男女在3D空间能力上的差异并不是如以往研究中所表述的那样巨大,而是中等程度[51][47]。与女性拥有更强的言语能力这一刻板印象相反,在言语能力上的男女差异是很小的,d=-0.11[52]。但是言语能力包含四个分指标,这一总体效果量掩盖了每一个分指标的效果量:词汇量d=-0.22,阅读理解d=-0.03,写作d=-0.08,言语流畅性(verbalfluency)d=-0.33。由此可以看出,在前三个分指标中性别差异接近于0,言语流畅性的d值较大,但是也处于Hyde所划分的小范围中。Reilly在关于认知变量上的性别异同研究中发现,15岁的美国儿童在阅读理解成绩上男女差异的效果量为d=0.26,显示出女生在平均水平上有较小的优势[53]。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成绩的低分段男生与女生的比例为4.5:6,因此Hyde认为“男性更大变异假设”(GreaterMaleVariabilityHy-pothesis),即“有学习障碍的男生的变异量比女生大得多”这一事实应是这一女生优势的原因[54]。Hyde(2014)还列举了其他认知变量上的心理性别差异的效果量,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不可否认的是认知变量上的性别差异的确存在,但是与以往刻板印象不同的是,大多数认知变量差异程度较小,并随着被试年龄、测量情景的改变而发生改变[55][46]。

(二)情绪情感与社会行为中的性别相似情感体验与情绪表达也是存在刻板印象的,即社会对于男性的愤怒的包容度是较高的,而其他的情感(悲伤、恐惧、快乐)则被认为出现于女性身上是更易被社会所接受的[56]。而这些刻板印象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呢?Chaplin&Aldao在2012年对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儿童在情绪表达上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情绪上的性别差异是很微小的(d=-0.08),内化情感如悲伤恐惧(d=-0.10)以及外化情绪如愤怒(d=0.09)中的性别差异也是很微小的[57]。另外,研究者以自我意识的情感(self-con-scionsemotions)为研究对象,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58]。本文选取两方面对社会行为上的性别差异进行说明,即攻击行为与帮助行为。攻击行为一般可分为身体攻击(physicalaggression)和关系性攻击(re-lationshipaggression)。以往的研究认为,男孩有更多身体攻击行为,而女孩则更多为关系性攻击[59]。Archer在研究中指出,身体攻击中,性别差异程度属于中等(d=0.55),男孩有更多的身体攻击行为;而关系性攻击中,同伴评估的性别差异为d=-0.19,教师评估的性别差异是d=-0.13,即女孩有更多关系攻击行为,但是与男孩的差别并不大[60]。Eagly对帮助行为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元分析得出d=0.34,显示出男性会更多地实施帮助行为[15]。但Hyde对其研究结果提出质疑,认为是否有旁观者对于男性决定是否实施帮助行为有很大影响,当男性意识到自己被观察时,他的影响主义会促使他实施帮助;另一方面,在有关于女性角色的帮助行为如照顾残疾儿童时,女性则会施予更多帮助[34]373-398。显然,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或者是自我可意识到的情绪中,性别差异程度都是极小的。这与以往的研究所得结果不同,也与人们对于男女情绪表达的刻板印象不符。而在攻击行为中,身体攻击中男性与女性的差异程度处于中等,关系性攻击中男女差异较小。帮助行为则会受男女角色意识的影响,在不同的情景中男女实施帮助行为的差异性不同。

(三)女性在STEM所占比例在国家实力的比较中,获得STEM学位的人数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以往很多研究都列举数据以表明女性在STEM中所占比例极小,然而美国教育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显示这一说法显然过于决断:生物学博士中女性所占比例为53%,医学博士中女性所占比例为48%,兽医学位中则有78%为女性(Hyde,2014),这些领域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性别相似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性别差异依然存在于工程类、计算机、数学以及物理(EMCP,是STEM中的一个分支)等专业中。如果在认知变量上男女是相似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学科学位取得中的性别差异呢?20世纪初期一直到现在,关于此现象得到认可最多的解释是女性的IQ普遍低于男性[61][62]。但是,对数学能力的元分析已经驳斥了这一观点;此外Blinkhorn也在Nature上指出PaulIrwing得出这一结论所运用的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63]。其他的解释还包括:对于这些女性研究者来说,制度环境是相对冷酷的;家长与教师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会劝阻女孩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女性公共目标大于男性,因此对其他领域兴趣更浓厚;女性的家庭角色决定她会放弃这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领域;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道德妥协性等等[64][65][66][67][68]。目前为止,有关于STEM中女性比例较小的原因有多种,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从而对此现象作出解释。综上所述,无论是认知变量还是情绪情感或者是社会行为,性别差异的大小和方向都依赖于测验体系、情景和内容而变化,这极大反驳了“性别差异广泛存在且稳定”的传统观点,进而为GSH提供了支持;并且,对于STEM中女性比例较小的原因探寻中,我们可以得知将此现象归结于男女智力的差异是错误的。

四、对GSH的评述及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人们对于两性间差异的认知一般对应于心理学中所测量出来的性别差异,但是由于知识传播的滞后性,人们的某些认知也可能是有失偏颇的[17]。性别差异研究在近几十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结果随着时间、情境以及方法的改进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从而对传统的“性别差异普遍存在”这一刻板印象提出了严重挑战,从而引发了很多争论与探讨,因此性别相似假说的提出引发了国外性别研究领域的新一轮变革。虽然性别相似假说已经得到了众多理论与实证支持,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统计方法上的盲区、样本的选择、交叉法的运用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我们完善GSH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该假说的现存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性别相似测量方法的改进通过对大部分心理变量上的心理差异进行元分析,可以得出性别差异的程度与方向,但是究竟有多少心理学变量应被考虑其中,Hyde并没有给出精确的说明。其次,元分析作为现有的评定性别相似性大小的最有效的方法,其选定何种研究(包括所用测量方法、所选被试等方面)作为进行元分析的标准并未确定。比如,Eagly在2011年指出元分析是将不同的研究进行一体化,而某些研究结果指明了性别差异是极大的,而又有一些极小,那么基于此所得出的平均值是否能够代表该心理变量上性别差异的程度?研究中可能用多个特征指标量来表达同一个结果,而多个指标量可以转化为多个效果量,那么对有多个效果量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元分析时应注意什么[69],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再次,Hyde将三个范围内的效果量施以“小”、“中等”、“大”三个标签,但是她并没有对为何做这样的区分给予足够精确的解释。我们知道某些研究效果量很小,但它的实际意义却非常显著,如吸烟导致肺癌的效果量就仅仅为0.2左右。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使用元分析对性别差异量化时的精确度问题,以及寻找新的统计方法以补充或者挑战元分析的结论。

(二)性别研究背景因素的控制与交叉性的运用广义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历史时代因素等。有大量研究发现,性别差异元分析的效果量存在代际差异[70][71][72],因此,今后的研究在取样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样本所在环境是否有明显的时代变革还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狭义的环境因素包括具体时空中的特定情境以及个体具有的某些特征。无论是广义的环境因素还是狭义的环境因素都会对性别差异结果产生影响,为提高研究准确性,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考虑交叉法的运用。交叉法(Intersectionality)是同时考虑多个类别、身份、缺点和差异,如性别、种族、阶级、性取向(sexualorienta-tion)、残疾、宗教[73][74]。交叉法认为性别效应(gen-dereffect)不应被单独拿进来进行理解,而必须在情境(context)中进行研究。即在种族以及其他社会身份(socialidentity)和类别的情境中,科学家不应对性别差异作全球性的评估,因为不同文化间存在普遍性差异。例如,在关于羞耻的性别差异的元分析中,白人的d=-0.32,但是非白色人种的d则为-0.06,也就是说,平均的d=-0.29,实际上掩盖了非白人种在羞耻这一心理变量上存在性别相似这一事实[58]。尽管美国心理协会的指导原则对此进行了要求,但是还有许多研究者疏于报告被试的种族,只有少数的元分析考虑到了种族或者其他调节变量的作用。未来的性别元分析应注意将种族或者社会阶层(socialclass)作为潜在的调节变量,并在此基础之上探寻每个调节变量对于性别差异影响的比重;当然,更严谨的要求是分析性别×种族的交互性作用,或者是性别×社会阶层的交互性作用[75][34]373-398。而在中国多民族文化情境中,更应该在性别差异研究中考虑交叉法的运用。并且,GSH的提出所依据的大多是美国样本与数据,其是否适用于中国情境,还需要更多的元分析结果对其进行检验。

(三)研究目的的偏移关于性别差异与性别相似的研究已经开展许多,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性别差异程度进行量化以及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但是鲜少有人反思这样的研究策略是否高效呢?换句话说,寻找性别差异及其成因是否是最重要的呢?Newcombe等人认为空间能力上存在中等程度上的性别差异这一研究结果本身是相对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应该找到训练方法或者策略,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去发展人们的空间能力183-206,这是国外性别异同研究的实用主义倾向。也就是说,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在性别差异确切存在的领域,探寻是否需要以及是否存在方法以减小这种差异。再比如,按照GSH的观点,认知变量上的性别差异程度是非常小的,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与认知变量密切相关的STEM领域中为何女性所占比例如此之小呢?本文虽然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但是在未来研究中仍需要对影响该领域女性所占比例的自变量进行探索。

女性心理分析篇9

关键词:爱美需求;女性产品;创新设计

引言

产品市场的日益丰富,如何更好地挖掘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求成为产品创新设计开发的首要任务。产品设计的动力,逐渐从提供某种工具、功能走向满足某种需求。社会文化的演变,女性成为消费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1]。关注女性的个性化需求,满足女性独特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需求是女性产品设计创新的重要视角。

一、爱美需求是女性的重要心理诉求之一

(一)女性需求应该被关注

中国消费者网调查显示,60.8%的家庭中女性消费最多,与此同时,59.5%的家庭由女性掌管家庭财产,在买房和投资等重大消费事上,29.3%的女性占有主导权。因此,了解这一群体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人性化设计也成为设计原则的一个基本观点,认真地对待女性的需求,不断地通过产品设计来满足女性的潜在需求,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2]。产品设计的触角应深入到都市女性更多的需求上。

(二)女性需求层次渐高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等需求层次论中更高层次的需求越来越被重视。这一现状值得关注[3]。女性新特征的显现、女性对于审美的追求、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凸显出来。女性产品设计试图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突出重围、进行创新,应该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女性需求:一些潜在的、隐藏在女性生理、心理背后的、不一定能够明确言说,但是满足内在生命动力的需求,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审美需求等较高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有待分析和提炼[4]。

(三)女美需求分为三个层次

美是一个较难定义的概念,普遍认为,美是一种内在感受,是心灵活动过程中对事物的感觉。美的标准,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文化的影响,既受到客观影响,又有较强的主观性。女性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种本能,这一观点已普遍为世人所理解与接受。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女性的爱美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扮美的需求;变美的需求;体验完美的需求。对于扮美需求的满足,需要设计师深入分析女性的喜好,投其所好,为其量身定做将其扮美需求的产品;对于女性变美需求的满足,需要设计开发出更多具备美化容貌、身材等功能的产品、对于体验完美需求的满足,需要社会给予女性足够的尊重与欣赏,允许女性以其自我独特的认知来表达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同时,也应该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情感的产品来为女[5]。

二、深入挖掘当代女美需求,寻找创新设计机会

大部分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可谓终其一生,其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美的关注、投入以及愿意为美所付出的代价,往往让人意想不到。深入分析女性的爱美需求,以此为契机,更好地设计出满足女美需求的创新产品,有实际价值与意义[6]。

(一)细分女性群体对于爱美的不同层次追求

以25-35岁的女性为例,即使是同样的工作性质、收入、背景的女性,因其自我价值观不同,对爱美的需求层次追求不同,也会使得她们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观察分析,发现25-30岁左右的年轻都市职业女性,大部分会对扮美的需求较高,因其年龄较轻,其自身的容貌状态处在其一生的最高峰,所以大部分女性会在此年龄段选择有助于其扮美的产品,如各种漂亮的衣物、配饰,选择符合其审美需求的电子产品等。同时,也会有一部分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在扮美的同时更加追求创造美,于是,市面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机壳DIY,可以自己选择风格的指甲造型等越来越丰富,这是女性表达自我个性,创造个性美的体现。而通过观察发现,年龄介于30-35岁的女性则更加关注变美需求。自然生理变化,其身体容貌的曲线开始处于下降趋势,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开始关注变美的需求,如何通过有效的护肤产品、护理产品等能够将其变得更美,是其开始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护肤品、女性护肤工具等日益壮大的原因。

(二)分析当代女习惯与生活方式

通过用户调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建立不同的典型用户模型,在通过情景实验等方法验证细分用户群的典型性与需求分析的合理性[7]。通过细致地分析不同女性用户群体,按照不同类型、喜好等细分女习惯与生活方式,寻找基于女美需求与产品创新设计之间的关联。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都市女性为上班族,上班族的女性对于自身容貌、仪表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而由于其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所以“效率”对其有重要价值。因此,针对这一类型的女性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应关注于提高效率、节约时间、操作简便。而一部分介于30-35岁的女性会在这一年龄段选择怀孕、生育孩子,其对于变美、创造美的需求较高。部分妊娠期、妊娠后的年轻妈妈,除了积极关注自身变美的需求,还将家庭作为其创造美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的扮美需求、家居环境的扮美需求,往往不自觉地由女性承担起来,而且由于其经济能力的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产品更应该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给女性更多舒适的体验。

(三)寻找创新设计机会

通过分析、观察女性,去挖掘、提炼具体用户群的潜在爱美需求,并经过仔细地筛选、思考、认真地挑选出有机会去解决的问题,将此作为设计机会点进行分解;同时,对比市场现有产品,寻找市场空缺,针对这一潜在需求,提出全新的产品设计概念,有的放矢地去满足女性具体的爱美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产生优秀的设计、有价值的商品、有意义的产品。

三、基于爱美动机的女性产品设计创新探讨

产品设计是通过某种工具或物理形式来满足人某种需求的过程[8]。通过挖掘女性的爱美需求、准确的设计定位,产品设计可以引导并满足女性更多高层次的需求内容,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一)基本物品扮美化

为女性设计产品,应符合女性的审美,喜好已经成为大部分商家都认可的方法,如何能够更好地让女性喜欢呢?扮美是一个选择。对于一些常见的用品,通过精彩的创意、合理的设计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特征,完成装扮女性的目的,既满足了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也能够凸显女性的性别魅力,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推崇[9]。(如图1、图2)所示的女性摩托车头盔设计,以60年代女性发型为设计灵感,整体造型简洁、流畅,正像是一顶银色的假发,女性戴上俏皮、可爱,让人联想到了玛丽莲梦露的经典银发造型。这样的产品,轻易就能捕获女性的心,因为她可以利用这一基本物品成功地完成一次装扮的体验,达到扮美、创造美的目的。将习以为常的物品进行装饰性再设计,可以使常见的物品提供更多有趣的、丰富的体验,达到美化的目的,凸显女性的性别特征,为差异化的市场竞争提供了可能。

(二)便利性的使用方式变美化

当代社会文化演化,女性身份多重,更加注重效率性,因此能够提供便利、方便操作,提供更多便利的产品更为女性所青睐[10]。通过观察发现,对于很多就职于办公室的女性来说,午休时间是她们难得的休闲时间。部分女性选择外出吃饭、休闲购物;部分女性选择进行学习、加班以提高工作效率;部分女性常采用趴在桌子上小憩的方式进行休息;还有一部分注重个人审美或身体健康的女性选择去美容院护肤、做运动;等等。大部分的办公室女性选择以上的几种方式来利用午休时间。针对喜欢午休时间在办公室休息的女性,如果能够提供一款产品使其午睡更加舒适、放松,同时能够在午睡的时候帮助进行美容、放松心情,将是一个非常恰当,又有效率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既能够满足女性对于变美的需求,同时又能提高效率、提供舒适度(如图3)。随着女性的工作属性、个人爱好的不断丰富与提倡,女性表现出更多与工作、生活习惯、心理诉求等较为特殊的行为模式,比如对便捷的要求更高,更加提倡工作、生活效率,更加提倡独立、自信、健康的生活理念等,因此便利性的使用方式提供变美的需求,更为女性所乐见。

(三)全新的使用方式体验完美化

当代女性对自我的要求高,对品质的要求也更高,如何创造完美的体验是女性产品创新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当代女性自我实现的愿望愈加强烈,其追求完美的情感也就愈发强烈。女性希望自己无论在工作、生活或是任何场合、空间都是完美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如何让“她”在各个方面更加完美呢?也许产品设计可以为其提供一些帮助,使“她”获得更多完美的情感体验。例如,厕所对女性来说,往往并不意味着只是如厕。在厕所,“她”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她”还有更多的需求有待解决。例如,化妆、整理衣物等。女性公共厕所内有一台迅速将衣物清洁、烘干,使衣物平整,像熨烫过的这样一款衣物整理机(如图4)所示,这将给女性一种非常愉悦的完美体验。这样愉悦的体验,能投提高“她”的自信,提升其对于自身“完美”的认同感。通过这样“完美”的情感体验,其爱美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结语

女性的需求应该被关注,女美的需求更应该被重视。通过分析,将女美需求分解为扮美需求、变美需求、体验完美需求三个层次,然后通过分析当代女性的心理需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新特征,寻找设计机会点,以此为契机,提出基本物品扮美化、便利性的使用方式变美化、全新的使用方式体验完美化的方法来更好地设计出满足女美需求的创新产品,对女性产品创新设计开发有实际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小华.当代设计中的女性特质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2):150-152

[2]刘田田.万辉.都市女性消费心理对梳妆台设计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2):56-57

[3]杨洋.基于单身职业女性情感需求的产品设计研究[J].设计.2012(10):38-39

[4]她从女性的视角展示设计的魅力[J].工业设计.2017(02):44-45

[5]李波涛.周依鸣.情感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自动贩卖机的温情[J].设计.2017(07):36-37

[6]孙慧.基于消费心理的包装设计性别差异化表现策略[J].包装工程.2012(06):96-99

[7]胡志刚.马宇飞.现代性别差异化包装设计[J].包装工程.2013(06):18-21+77

[8]彭琼:“单身女性产品的轻美学设计”.机械设计.2013(06):121-123

[9]许世虎.邓茜.竹材料在现代女性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运用[J].包装工程.2015.37(2):113-116

女性心理分析篇10

关键词:育龄女性;妇科病;普查;健康查体

近年来,随着女性工作、家庭等压力的增加,导致各种妇科疾病的患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身心健康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加强女性健康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妇科疾病普查对疾病的发生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保证妇女的健康。本研究对我院门诊收诊的900例育龄女性开展妇科疾病普查工作,以期为妇科疾病的防治计划和保健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门诊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900例育龄妇女,年龄均在20~54岁,平均年龄为(37.0±5.7)岁;已婚女性700例,未婚女性200例。所有女性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纳入对象均行B超、乳腺、白带等常规检查,并建立个人信息健康档案,由专人对其年龄、职业、性生活情况、有无避孕及其方式、月经史、孕产史、妇科病既往史等内容进行详细询问、记录及整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检查结果,分析妇科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疾病诊断标准[2]:根据患者疾病具体情况,结合世界卫生组织主编的第10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进行诊断,其中存在2种及以上的妇科病者以主诉疾病作为诊断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900例育龄女性妇科检查结果

900例女性中有430例患有妇科疾病,患病率为47.78%,其中宫颈糜烂215例(23.89%),阴道炎56例(6.22%),乳腺增生52例(5.78%),盆腔炎41例(4.56%),详见表1。

2.2妇科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对患病率较高的宫颈糜烂、乳腺增生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具体如下。2.2.1乳腺增生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从年龄、职业、月经周期、孕产史以及文胸佩戴等方面对52例乳腺增生患者的发病因素分析,发现35~45岁及以上的女性、教师及干部、孕产史、月经周期不规律、佩戴紧身文胸等因素均会造成乳腺增生发生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2.2.2宫颈糜烂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从年龄、分娩和避孕方式、人流史及产后性生活间隔时间等方面对215例宫颈糜烂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发现35岁及以下的女性、经阴道分娩、采用、有人流史、产后较早进行性生活等因素均会引发宫颈糜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得女性对社会活动、建设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女性身心健康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关注[3]。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精神、家庭等多方面压力增加,造成女性承受着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超高负荷,因此宫颈糜烂、阴道炎等妇科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渐升高,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4]。因此,应通过女性健康保健及普查的开展,对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多发病的高危因素进行了解与分析,通过掌握其高危因素,进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减科疾病的发生,保证育龄女性的身体健康。随着当前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先进的诊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健康体检中可以有效诊断出妇科疾病,进而为妇科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对我院门诊900例育龄女性进行妇科疾病调查,共查出430例女性患有妇科疾病,发病率为47.78%,其中宫颈糜烂215例(23.89%),阴道炎56例(6.22%),乳腺增生52例(5.78%),盆腔炎41例(4.56%)。王容美等[5]的相关研究报道发现,妇科疾病患病率为85.6%,其中乳腺增生、宫颈炎、阴道炎及子宫肌瘤发病率居前四位;杨艳[6]的相关研究报道结果得出,妇科疾病平均患病率为77.41%,乳腺囊性增生、宫颈炎、子宫肌瘤及阴道炎患病率位于前四位,本次研究和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有研究表明,年龄处于24~35岁的女性患有妇科病的发生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7],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处于此年龄段女性的生殖功能较旺盛,经常有性生活,由此致病机会增加,同时分娩、各种妇科手术等多种原因均会直接损害宫颈,也可增加妇科疾病的发生率。本研究中,分析宫颈糜烂相关因素发现,低于35岁、经阴道分娩、采用、人流史及产后较早进行性生活等均可促使宫颈糜烂发病率增加(P<0.05),其中避孕的使用会对宫颈产生慢性理化刺激,破坏宫颈防御能力而发生感染,进一步证实上述因素均会引发宫颈糜烂。对52例乳腺增生患者发病因素分析得出,处于35~45岁及以上女性、教师及干部、孕产史、月经周期不规律、佩戴紧身文胸等均会造成乳腺增生发生率升高(P<0.05),说明处于此年龄段的教师、干部等女性可能承受着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压力,孕产、月经周期无规律引发内分泌失调,佩戴紧身文胸等对乳腺产生物理刺激,以上因素均会增加乳腺增生发生几率。因此,卫生部门对育龄女性的健康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结合其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多方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女性健康保健知识教育和妇科疾病防治工作,提高女性自我健康保健意识。综上所述,处于育龄期女性发生妇科病的几率较高,相关因素较多,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女性自身健康保健工作,针对常见的妇科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便保证育龄女性身心健康,进而维护家庭、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吴晓菁,黄慧梅,王奇玲.广州市白云区2007―2011年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结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926-928.

[2]何志飞.新疆五家渠市社区育龄妇女疾病普查的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2,10(4):708.

[3]许雅,陆佩霞,周舒冬,等.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满意度及需求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4):2258-2261.

[4]徐晓颖.江苏地区1439例妇女妇科疾病普查结果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2):1667-1668.

[5]王容美,李淑莲,李淑静,等.某区2012年居民妇科病普查结果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210-211.

[6]杨艳.某市城区2007―2011年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结果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