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7:38:10

民办院校

民办院校范文篇1

在民办院校教育教学进行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扰,例如民办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和最终定为是怎样的,如何将民办院校有限的基金重点投资在信息化建设的哪一块,现在高等院校中运用的信息化技术是否适合民办院校,如何更好地提高、培养民办院校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人员的整体素质。因为和高等院校相比,民办院校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像规模不如高等院校大,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也没有重点高等院校先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取得了飞跃性的提高,信息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院校的管理效率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水平。同样民办院校也是中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院校的兴起与发展也同样为国家输送了一批非常优秀专业型人才。民办院校在不断地发展,同样民办院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大家的关注重点,民办院校正在进行积极有效的摸索。积极建立校园网,将管理系统升级为信息化处理,慢慢开始有了校园信息化的基础,但是由于民办院校自身还存在很多限制,所以在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问题也正是制约着民办院校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民办院校如何积极有效地抓住信息化教育教学所提供的良好机遇,如何加速发展民办院校信息化的建设速度,如何有效提高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机制,将成为文章所要讨论的重点,这也是教育界现在所重点关注的热点。

2民办院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在全世界来说是起步比较晚的,虽然如此,但是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较快,国家将晓远教育教学信息化设为重点项目来建设,将信息化教育教学在民办院校中积极有序地进行,例如将学校教务的管理进行信息化处理,开设网络精品教学、简历数字化图书馆等等,这些行动给民办院校的制度建设及教学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民办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民办院校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民办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民办院校对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投入太少。中国民办院校的办学特点是其他一些重点高校的分支,管理方法继承了陈旧的办法,没有充分地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化管理,更没有把教育教学信息化作为发展的重点去改进。加上民办院校的大部分资金都是以自筹的形式,所以在引进高技术专业型人才方面不如公办的高等院校,这极大地制约了民办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民办院校各部门的沟通交流极度缺乏,这就会造成信息闭塞,民办院校应当为老师及后勤工作人员多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和途径。第二,民办院校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民办院校对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投入已经很少了,这就会导致现有的设备及资源得不到及时的更新,陈旧的设备无论在使用率还是使用效果上都大打折扣,这严重影响着民办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展开和利用,甚至会严重影响民办学校的办学及教学质量。比如多媒体教室的投入建设,一个民办学校只有十多个,其中还有几个教室的投影仪是坏的,一个多媒体教室与普通教室没有任何区别,根本不能发挥其信息化教学的作用。还有民办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算有制作课件,课件的内容也是缺乏吸引力的,根本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内容基本上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声音、图像等等,这样的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从而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在民办院校里,虽然有设立数字化图书馆,但是共享资源较少,学生和老师对这方面的利用也极少,最终导致资源浪费。第三,忽略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与国家重点大学培养的人才有所区别。民办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信息化技术的专业型人才,但是现在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上主要还是参考国家重点院校,没有自身的办校特点,虽然专业课比较全面,但是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设立就很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

3解决民办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民办院校范文篇2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一、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有227所高等院校,其中民办高校69所,占比39%。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统计,截止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在2631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民办高校达735所,在普通高等学校占比27.93%,可见民办高校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支柱,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方式,它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民办本科院校的特点

随着民办高校数量的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也不断提高,民办高校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但是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在办学资金来源、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理念上的区别,民办本科院校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一)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特点。从生源上来看,民办高校接纳的学生层次普遍比较低,学生之间的互异性较强;很多学生个性比较强,普遍比较自我。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以及自媒体的发展,学生更多的迷恋网络、新媒体,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减少,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缺失。具体表现为:学习上,缺乏浓厚兴趣,上进心不强,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挖掘和钻研;行为上,缺乏对制度和规范的认知,自我约束能力差;知识储备上,文化基础薄弱,社会知识较丰富;综合素质上,综合水平比较高,社交能力比较强。(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特点。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环境及市场需要,使其管理理念和方法和公办高校有所不同。首先,民办高校管理制度不严谨,缺乏一套成熟的、常规化的、持续机制,制度经常朝令夕改,经常会随着人事任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民办高校的管理理念以硬性规范为主要行为指南,缺乏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口号往往无法真正落实;最后,从管理的效果反馈来看,民办高校往往忽略学校制度制定的意义以及制度的讲解与宣传,强调服从,强调学生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偏向惩戒,而不是用惩罚来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规章制度。(三)民办高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师资特点。民办高校作为公办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而且录取分数及相关门槛相对公办院校来说都比较低,从而促使民办高校生源比较庞大,导致管理难度加大。第一,由于各个地方的民办高校其专业设置很多都是依托本地的产业、经济发展而设定,这就形成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类别少,但同一专业人数比较多的局面,很多经管类的院校往往一个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班级竟然有20多个,学生多达1000多人。第二,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公办高校来说比较薄弱,拥有教授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寥寥无几,其中还不乏一些教授是从其他公办院校返聘过来的老教授,民办高校自身培养的高职称人才比较少,基本上很多都是刚毕业或者毕业没多久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在创新性和接受新事物上比较有优势,但是缺乏一定的授课经验,而且这些新老师流动性也比较强,从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整体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从学生管理的主体辅导员来说,面临着和教师一样的困境,辅导员队伍相对来说比较年轻化,流动性也比较大;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作为深入学生工作一线的管理人员,相对于任课老师的流动而言,辅导员的流动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大,更深远。

三、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探究

由于办学体制不同,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的差异,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本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作用,以及大众对于民办高校的偏见,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自觉地向公办院校管理模式倾斜,从而失去民其身的管理特色。目前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着严重的经费危机和质量危机,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民办高校的管理理念上,因此必须要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一)转变管理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管理理念是创新管理的核心,也是推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全面实现的基础。民办高校为了尽量规避学生出现人身方面的安全问题,在学生管理方式还是基于传统学生管理思想,管理上看重高强度的控制管理,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很多学生主观能动性很差,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实现。为此,民办高校应注重人性化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正常的课程设置之外,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少一些强制,多一些引导。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而言,处分并不是最终目的,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民办高校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感,更多的是在事前引导学生不轻易触犯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不是事后惩戒。这就需要民办高校高层领导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层老师和辅导员严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不是一味的纵容和溺爱学生,而是高校在制度设置和管理上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利益、促进学生成长的制度机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一个平台,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二)利用大数据创新管理方法。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大数据被各个行业广泛运用,在教学上,很多老师率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法,紧跟互联网发展潮流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课堂更加的高效、内容更加丰富有吸引力;但是,相比教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技术和方法上却显得落后于潮流,大数据还未全面应用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很多管理工作者还不懂得运用大数据进行学生管理。因此,高校需要储备大数据应用人才,特别要加大对了解学生管理工作并且对大数据有熟练掌握的人才的培养,将大数据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三)加强师资力量投入。对于教育行业而言,教的客体是知识,教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尤为重要,师资力量是一所高校的核心,现在很多民办高校在硬件设备上不惜重金,打造先进的设备和平台,为教学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各种机房采购先进的电脑装置,设置SYB专业教室平台,设置超真的模拟创业、就业平台及各种实验室;但是,在软件设施上却显得有点薄弱。民办高校的教师以及辅导员因为学校的管理制度、薪资水平等各方面的原因,流动性比较大,给教学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民办高校教师高职称人数比例较少,教师普遍年轻化,这就需要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成长发展途径,能够留住人才,同时加强高职称、高素质以及能够运用大数据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加强对本校教师教学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结语

民办院校范文篇3

(一)国贸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老套滞后

国际贸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参与贸易各国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而目前我国民办院校所使用的国际贸易教材内容相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规则来说都比较滞后。许多院校在具体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的案例,而忽视了国贸的多样化、差异化及不同贸易条件下的变化,在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此外,由于受教学条件及传统的考核标准的制约,多数院校教师大多采用课堂讲授法教授国际贸易课程上课缺乏互动性;学生学习课程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考试得到更好的分数。这种教学模式与当前国贸市场所需人才的培养要求是相悖的。

(二)国贸课程教学成果缺乏实践检验

目前我国民办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严重缺少教学实习基地,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欠缺的弊端。由于受限于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许多民办院校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没有建立模拟实训实验室,在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比较滞后,学生所学的国贸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不能有效对应,没有能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岗位与机会,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真正需要。

二、民办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构想

(一)进行市场需求定位,加强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目前民办院校国贸课程改革要结合国际贸易的特征和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与国贸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加强核心技能课程的设置。根据目前国贸就业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经济学技能的培训,以培养出具有较高经济理论水平和实务知识、能从事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提高国贸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此外,根据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从引导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角度去考虑课程设置改革,增加学生学习的知识性、操作性与实践性。教师要相互交流与学习,强调经济学的教学重点,避免基础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

(二)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教学方式

由于国际贸易相关规则与法律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更新,因此,校方应建立强大的教学平台和教学课程网络系统,全而推行多媒体教学;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授课。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不断创新国贸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相应的案例讨论、沙盘推演等授课模式,实施双向互动的授课形式,加大最新的外贸案例教学力度,吸引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的兴趣。

(三)促进校企合作,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民办院校范文篇4

调查问卷主要了解民办院校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和态度,旨在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对金融专业学生实习的影响,以及调查金融专业学生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式,是否有条件来满足这种需求,通过对金融专业实习情况的调查,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供需关系;为金融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金融专业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同时便于了解金融专业在校大学生的是否有机会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便于企业和学校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金融专业在校大学生对于未来适应就业的需求。

二、调查时间、调查对象、采取调查方式

2021年3月1日-3月10日主要采取的抽样调查,被调查者是本校金融专业大一至大四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118份。其中30名大一学生,25名大二学生,28名大三学生,35名大四学生。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认为仅仅只有专业知识并不能满足职业需求在全部调查的学生中,有55.93%的人认为,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满足日后的工作需要,其中反应的问题显而易见,大学生对于日后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些压力,对于这种现象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助于大学生不断地去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让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其次大学中所学的是理论性的知识,跨出大学的校园,面临的是更多的现实问题,无法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释,只能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才能慢慢的在社会立足。2.大学生十分愿意实习但是没有机会实习在被调查到的大学生中,所有人都愿意实习,但是有过实习经历的只有32.56%,数据说明,只有少部分的人有过实习经历,绝大部分的人都不曾获得过实习机会,这说明,如今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有实习意愿的人无法获得实习机会,无法获得足够的实习机会便无法积累工作经验,对于未来的就业便会继续形成压力,这样便会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但是更多的大学生不断走入社会,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重就业压力,所以解决学生获得实习机会迫在眉睫,如果解决了学生的实习机会,那么学生工作经验提升,企业培训成本下降,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由于有了更多的工作经验之后,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也会有更多的想法和动力,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在这个社会生存,这样就业的压力也会逐渐缓解,因此,解决大学生实习难的问题迫在眉睫。3.拥有实习经历对未来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说大多数被调查者中很多未参与过实习,但是他们对于实习却是具有很明确的认识,根据数据可知,所有人都认为,有实习经历对于未来工作具有强化作用能够使被调查者更加向往某种类型的工作或者强化就业意愿,由此可知,实习对于未来工作的帮助是不可小觑的,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但是由于没有足足够的实习机会,这便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实习经历确实很好,但是却没有机会,无法获得足够的工作经验,只是空有一身专业知识,却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到真正需要工作时只能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无法实践,这也是全国大学生遇到的共同难题。4.学校提供学生实习的机会较少根据调查,大部分参加过实习的大学生,48.84%是自己在网上投递简历获取实习机会的,其余27.91%和20.93%分别是由自己去实习单位询问和家人或朋友介绍,由此可见,学校在提供实习机会的方面较为缺乏,当然这是由于学生群体较为庞大,学校难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对于学校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弥补的缺点,但是学校和社会都在寻找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实习率,以促进未来走出校门时的就业率。5.学生期待拥有模拟实习经历据调查,如果推出一种大众化的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模拟实习软件,调查者对于此软件的欢迎度非常高,在全体调查者中,有97.46%会使用此软件去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对于拥有实习机会,不论是何种形式,只要是能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都是十分的积极,这也证明,大学生对于寻求模拟实习的需求非常大。

四、金融专业模拟实习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校内模拟实习的实验室

完善校内模拟实习的实验室是金融学专业构建模拟实习的基础,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各大高校以及民办院校开始相续建立实验室,金融学专业也应该建立和完善金融模拟实习的实验室,以此满足金融专业实习的需求,培养实用性金融专业人才。1.银行业务模拟实习银行业务模拟实习是通过《商业银行柜员综合业务仿真系统》、《商业银行ERP沙盘》以及银行综合业务实训系统等软件,对银行业务、储蓄业务、信贷风险预警控制与债权管理业务、甚至是对不良资产与呆坏账核销进行清收转化业务等实验,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掌握商业银行基本业务,学习一定的业务技巧。2.证券投资模拟实习证券投资模拟实习也是模拟实习中重要的工具,实验室中可以安装《世华财讯-BS模拟交易系统》、《基于B/S结构的金融投融资实训系统》等专业软件。这些软件可以进行演示,并能模拟证券交易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熟悉整个流程,提早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3.保险业务模拟实习保险业务模拟实习配备了多媒体演示教学设备,安装了保险实训系统和标点保险实训系统等软件,学生通过对软件的操作就能从客户、保险公司、经纪公司、人等角色入手,并能设置多种保险情景作为案例背景,学生可扮演多种角色进行交互式操作。系统需涵盖实际保险业务的整套流程,业务环节至少包含以下8种:承保、核保、出单、缴费、变更、理赔、核赔、给付等,并对客户和产品进行管理。4.金融工程模拟实习金融工程模拟实习配置了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RES-SET金融建模应用软件系列,以及SAS,Matlab,Spss,Stata,S-plus,Minitab,Eview等其他金融建模研究类软件,以及金融咨询分析终端。这种模拟实习的构建,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金融衍生产品设计、数据处理、建模、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学习与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金融专业模拟实习要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进一步促进金融专业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消化,并促进应用能力的发展。金融专业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1.定期举办金融专业热点问题辩论赛金融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学校都非常重视金融问题,也关系到学校金融专业的发展。为了更好促进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和金融问题的认识,民办院校应该定期开展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将金融知识与当前社会发展相联系,还能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2.让学生积极参与虚拟仿真实验大赛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类型的大赛,比如,2021年(第四届)全国高校经济决策虚仿实验大赛(暨经济学、智慧银行、财政与公共管理虚拟仿真实验竞赛)、比赛内容:包括三个赛道,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竞赛、财政学与公共管理决策竞赛、智慧银行数字化运营决策竞赛,让金融专业的学生广泛接触数字经济、数字银行、数字财政等概念和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决策思维能力、经济数据与金融数据分析能力、经济模型与金融模型应用能力,深化虚拟仿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3.将毕业论文与创新、创业、创意相结合为了让学生能够就业,教育部要求学习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相关教育工作。金融专业实习教学,正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毕业论文的撰写与创新、创业、创意相结合。学生可以参与2021年举办的第十一界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为学生提供参加校赛和省赛的参赛渠道,通过鼓励和支持金融专业的学生参赛,通过校赛后,再挑战省赛,通过这样一个创新项目的参赛,并积极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联系起来,不仅提升了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的水平,还促进学生金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

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是开展金融专业模拟实习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模拟实习教师团队应具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必备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金融实验教学和研究能力。强大的师资团队是金融模拟实习教学的助推器,只有加强金融专业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才能进一步提升实习的质量,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能力,提高金融专业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晋.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实习相关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4).

[2]李世辉.“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实习平台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4).

[3]王哈呐.产教融合视角下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实习实训问题与优化[J].大学教育,2020,(10).

民办院校范文篇5

关键词:资产管理;办学效益;集约化

资产管理是所有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的资产,是其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是反映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资产管理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特色与办学效益。区别于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特殊性。综观绝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着迁移本科经验、管理粗放、效益不够高等问题。本文拟从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的差异性剖析开始,针对性分析民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目的、原则与对策。

1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的差异性

1.1办学主体不同,资产属性不同。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一般是地方政府;民办高职院校,一般是教育集团或热心职业教育的企业家。办学主体不同,决定了学校资产所有权不同。公办高职院校由于是政府办学,其所有资产均属于政府,是国家财产,带有“公”的属性;民办高职院校由于是非政府办学,其资产属于个人或集团,是私人财产,带有“私”的属性。两类不同性质的高职院校在资产属性上的不同,决定了其在资产管理上的差异性。1.2经费来源不同,资产管理不同。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投入;民办高职院校,则主要由不同股东或个人投入。两种不同的经费来源,决定了资产管理模式的不同。首先,服务对象不同。公办高职院校负责资产管理的部门,是代表学校管理国家资产,对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民办高职院校负责部门,则是代表学校管理私有资产,对学校举办方个人或集团或股东负责;其次,资产管理流程不同。公办高职院校在资产购置、处置等方面,需经过系列规范的流程与报批,民办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流程等方面则相对扁平化,其流程更短、更简洁。不同的资产管理流程,也影响了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方式。1.3办学目标不同,资产功能不同。虽然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都是培养人才,但民办高职院校还存在着追求更大办学效益这一重要目标。公办高职院校的资产,其主要功能在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民办高职院校的资产,其功能更多在于培养人才上,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则较少关注,并由此影响了资产购置的方方面面。比较而言,公办高职院校在购置高精尖等教学、科研设备上,往往比民办高职院校更有力度。这种差异性,也影响了两类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方面的侧重点。

2民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目的

依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民办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有着不同于公办高职院校的特殊目的,主要如下。2.1服务于规模化人才培养。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托办学个人或股东的投入,在兼顾人才培养与办学效益的双重目标下,增加专业数量,实现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是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保证。因此,保证教学需要的设备、教师办公需要的设施及学生学习、生活所需的资产,并由此规范和加强学校的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满足规模化人才培养需要,保障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则是民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首要目的。2.2增强了办学吸引力。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吸引力,一方面,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办学设施;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率。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都离不开良好教学设施或设备的支撑等,说到底,离不开资产的科学配置与良性管理。优良的校园环境,一流的办学设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实验实训设备等,及以师生为本的、科学的资产管理模式,不但能提高在校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而且影响了潜在学生的选择性。2.3满足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效益的需要。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理想目标即以最少的成本办最好的教育。由于高职教育是针对性、应用性强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与模拟仿真等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因此,较之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院校对资产管理更为重视。具体表现在:其一,在资产购置上厉行节约。由于没有地方政府的投入,在资产购置上,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坚持“够用、适用”之原则,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设备,在具备服务对象、开机频率、操作人员等条件后明确使用指标与购买事宜,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以提供办学效益。其二,在资产管理上更强调安全与完整,力求做到现有资产使用率最大化,资产不丢失及将意外伤害降低最低。其三,在资产管理层级上更强调扁平化,减少管理人员与管理成本以提高办事效率。可以说,资产管理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与办学效益。

3民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原则

3.1以师生为根本。学校办学以教师为本,学校发展以学生为本,民办高职院校资产的购置与管理,应坚持一切为了教师乐教、一切为了学生乐学的理念,面向教师、学生两类主体提供教学、学习,及工作与生活所需的设备设施与场所。为此,在资产的购置上,应以能用、好用、舒适、先进为标准;在资产的管理上,应以方便、快捷、科学、可行为标准,从而做到购置的资产满足师生的多元需要,资产管理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3.2重点专业优先。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重点在于优势与特色专业的培育与积淀。在民办高职院校资产配置与管理上,既要与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规划一致,确保重点专业重点投入;又要与学校的特色专业相结合。在资产的配置上,需重点配置与扶持特色专业的建设,集中财力进一步培育特色专业的亮点、示范点等,做到不同层级的专业其资产配置有差异,实现资产配置与专业建设相结合,资产配置与学校的中长期规划、重点项目相结合,并由此提高学校办学吸引力与经济效益3.3集约化建设。在资产尤其是实验实训设备的配置上,由于学校根据职责、业务不同将其分到了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二级学院,不同单位根据其分管的工作提出的资产配置,往往存在资源重复现象,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等问题。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的相对单一性,要求在资产的配置与管理方面需坚持集约化理念,对相近或相关的专业资源实施跨界整合、统一利用,减少资产投入,节约办学成本,并利用学校的现有资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效益。3.4信息化管理。在传统资产管理中,主要靠人工进行手动操作,办事效率低下,而且由于与资产相关的信息分散在规划、生产、物流、财务等各个独立的系统,造成了信息孤岛,成为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障碍。资产管理不及时、信息反馈不到位,有效管理不能覆盖到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依托各种先进计算机技术,使资产信息实现在统一平台下管理,逐步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尤为紧迫、势在必行。

4民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民办高职与公办高职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人才、科技和文化等“软实力”方面的竞争,也是办学经费、设备设施等“硬实力”方面的较量,充足且满足多元功能需要的资产,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竞争保障。民办高职院校如何管理好资产,并使资产最大限度服务人才培养以发挥最大效益,可从发展规划、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应对。4.1提高认识,资产管理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从包含民办高职在内的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来看,党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重点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但作为保障上述任务完成的资产管理,则未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进行考量,一直被视为日常管理工作及可有可无的边缘性工作,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缺少系统规划。作为保障学院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的资产管理工作,一是需纳入学院近期发展规划及年度行政工作要点中,提高资产管理在学校发展事务中的地位;二是需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摆正资产管理工作的地位,做到人人参与资产管理,人人都是资产管理者,营造重视资产管理、参与资产管理的校园氛围,真正发挥资产管理应有的保值、增值功能。4.2顶层谋划,系统设计资产管理制度体系。高职院校的资产从使用对象来分,可分为面向教师的资产、面向学生的资产;从资产形态来划分,可分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同时,从资产的整个管理流程来看,资产管理包含了购置、使用等环节,民办高职院校可从不同视角系统设计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的了解来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制度体系中,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最为欠缺,即缺制度或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涉及到各个部门,包含财、物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资产管理条例,民办高职院校应该构建既能满足学校真实状况,同时还具备较强操作性的资产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资产购置与配置制度、资产处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资产转让制度、资产报废评估制度、资产监管制度、资产绩效考核制度等,做到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有制度、有依据,全过程、全方位规范资产管理行为。4.3流程再造,分类规范资产管理各个环节。民办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一般包含了资产申购、验收、入库、使用、折旧、报废等流程,对资产管理的流程进行再造,其一,依托教育信息技术对资产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实现对资产记录、调配、返还以及报废等事项的信息化管理,减少管理工作方面的漏洞,降低资产规划方面的盲目性、重置性与闲置现象,有效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其二,需结合资产重要等级以实施分类管理,将管理重心放在数额较大的资产中,由实际应用部门以及归口部门审核资产数量、技术以及管理标准;其三,根据不同资产的属性实施差异化的流程管理,如对一般的资产,可简化审批程序;对超过一定数额且重要的资产,可根据一定的经费额度确定审批权限,分级处理资产管理中的各项业务,实现责权利统一,充分保障资产应用部门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权限。调动教师参与资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4.4引育结合,提高资产管理员队伍的素质。资产管理员素质的高低是做好资产管理工作的关键。根据“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为提高资产管理员队伍的素质,一是,要在校院二级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资产管理员,并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管理梯队,确保资产管理有专人负责;二是,要提高资产管理员的入职标准,良好的品行,服务教学科研的理念,敢管善管会管的工作态度,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手段等等,都是资产管理员应有的选聘标准;三是,重视资产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业务学习,把在职学习作为一种制度设计纳入学校教师的培训计划中,逐步培养资产管理员公平公正的意识、服务师生的水平。4.5结合人才培养,建立服务专业建设的资产配置机制。在办学经费紧张,专业均需发展的背景下,需建立服务专业建设的资产配置机制,并在资源配置方面优先倾斜重点特色学科(专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服务特色、扶持品牌,支撑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发展,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核心竞争力。4.6绩效优先,实现学校各类资产最优化配置。绩效优先是民办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必须坚持的理念。在传统的资产管理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没有成本效益概念,没有勤俭办学意识;尚未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或没有很好执行制度;部门盲目争资源,对资源闲置现象熟视无睹,不受罚,不担责等等,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谁使用,谁管理的制度,使资产一经形成,就为部门所有,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各部门追求大而全,方便使用,盲目配置。绩效考核的目的,一是在于优化新增资产,盘活存量资产。二是减少上文所述各种弊端,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建立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强化评价,督促使用单位重视资产管理工作,可采取使用单位自查、学校抽查、第三方机构调查等方式,形成资产管理人人有责、主动履责、人人监管的氛围。三是重点要设计好指标体系,指标应包括教学办公用房面积的配额标准、生均教学设备占有量等静态指标,及大型设备的年使用时间、资产设备的完好率、设备盘点查账等动态指标等等,确保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参考文献:

[1]郭芳.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4,(1):64-66.

[2]尤咏.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30-32.

[3]卞荣芳.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4):12,7.

民办院校范文篇6

论文摘要: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不仅具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共性色彩:即职业性、应用性和市场性。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文化表征,即现代性与落后性共存;开放性与封闭性共存;创新性与保守性共存。形成独特文化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办学主体的民营性质。解析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的独特性对寻找民办高职教育发展优势,规避或弥补发展劣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校园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由学校这一地域范围内的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是构成学校精神的重要基础,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和具有竞争力的源泉。

校园文化是作为系统存在的,各种教育元素综合在校园中实现着培养人教育人的文化功能。校园文化的形成与时间的延展有密切的关系;与学校对校园文化的认识程度和建设状态有密切关系;与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密切关系。因此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民办高职教育由于举办者的民营性质使其在校园文化体系建构上不仅区别于高校,而且也区别于国办高职院校,表现出鲜明的特色。

一、“校园文化体系”内涵

马克思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以此出发,我国学术界普遍以为,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即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显现,是人性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学术界从文化现象的结构形态对文化进行分类研究认为,校园文化可以划分为彼此相关、又深度不同的三个结构: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1)物质文化层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化过程和物质成果,也是校园文化中最表象的、显性的、可以区分的形式,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各种建筑形式、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各种园林绿化等景观布局;(2)制度文化层是学校内具有强制色彩的文化类型,是各种教学及行政的管理制度、培养目标、行为准则以及严密的组织机构等的总和,是学校文化的中介层,通常制度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可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3)精神文化层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校园文化中最隐性的文化部分,它包括价值观、习俗、传统、信念等,是校园文化中的最高层次,是最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存在。

从校园文化结构层次观点来看,校园文化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个层面、一个角度、一个点都不能让我们真正解读一所学校之所以具有此种文化状况,所以需要从体系的角度来把握校园文化。为此提出“校园文化体系”这一概念。“校园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的结构形态的整合。即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通过长期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而构成的校园文化的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关联性、稳定性、开放性和协调性特征,也是通过系统的方式在高校发展中发挥作用,任何单独的校园文化层面都不具有校园文化体系所具有的整体功能。

二、民办高职院校与国办高职在“校园文化体系”上的共性特征

首先是职业性。职业性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区别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体系最重要的特征。校园文化的建设受到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正是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上要建设符合职业目标的实训试验基地;在制度文化层面上借鉴企业管理制度,注重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注重塑造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注重培养师生的效率和质量意识,强调服务学生,塑造学校品牌的观念;在校园文化活动层面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活动的开展。

其次是应用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体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特征而建设。与高等教育的理论性教育不同,高职教育突出应用性教育。高职院校从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学生培养都要充分考虑社会职业需求,注重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比例不能低于30%是一项教学中的硬性指标,有些高职院校实践环节甚至优化到50%,就足以说明高职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的特殊之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与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明显不同,强调的不是学科性,而是岗位群,不是学术性和理论性,而是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职业态度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是市场性。高职院校是连接市场最紧密的高等教育,也是直接向经济社会输送职业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同时高职教育基本定位于发展地方经济和服务区域经济,与普通高等教育定位有明显的不同。在人才培养上不需要像高等教育那样强调理论研究,接受高职教育的人才不需要在市场和知识之间有一条理论纽带,高职教育遵循理论够用原则。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优先考虑区域经济的需求,遵循岗位群的设计原则。课程更贴近市场需求,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紧密,因此校园文化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有较强的开放性,合作竞争意识强,因为学生的“准职业人”角色定位,强调“学校即社会”。校园文化与区域社会文化有更多的融合,而与高校的校园文化比较则缺少了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精神。

三、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内涵及特色

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特殊性的研究是深入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基础要素之一,也是通向建设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特色的道路。

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内涵是指民办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而构成的校园文化的系统,它表现为经过整合的结构形态。在这个系统中,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是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的基础,制度文化层是物质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的保证,精神文化层则是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的沉淀和提升,是校园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成份,同时又是推动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在学校育人中起着重要的、巨大的作用。

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文化表征,同时又具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共性色彩:即职业性、应用性和市场性。形成独特文化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办学主体的民营性质。

民办高职院校大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办学历史短暂,就校园文化体系建构来看,不仅无法和有着学术底蕴的高校相比,就是和国办高职院校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民办高职院校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虽然校园文化历史以20多年看是极为短暂的),在国家没有给予任何投入的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能够克服各种困难,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生存下来,并且将校园文化由“自在的高校校园文化”过渡到“自为的高校校园文化”,[3]是非常了不起的,确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实无论优劣,只要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状态,就是应该赢得尊重和支持的。总的来看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状态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现代性与落后性共存。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非常突出的表现出现代性与落后性共存的特质。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很短,但是这段历史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步,始终在活力与不确定性中曲折前行。在校园文化中也渗透着这种对比与反差。在高职院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都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比如:学院的校园环境布局是富于时代感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体育设施等等,专职师资基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问题说干就干,没有过多顾虑,观念上没有框架和制约,充满了竞争、超前的意识,敢拚敢抢,不畏挫折和压力;办学人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勇气和举措;可以说全国278所民办高等学校能够生存与发展下来,并且在国办高校云集中高扬自己的旗帜,这是现代竞争理念的完整表达。但另一方面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又表现出唯个人意志至上(大多数民办高校举办人同时又是学校管理者,且没有相应的教育背景和管理水平),学院的组织运行和各种活动被任人唯亲,听话,一人说了算等等的落后的观念、行为所阻滞,竞争中重视结果,轻视社会道德和责任;难以尊重人,缺乏民主机制,管理随意,制度失范。这种反差是如此的鲜明,以至于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既是充满活力、新鲜、富于现代气息的,又是不稳定、浮躁、缺乏历史积淀和文化关怀的。

2.开放性与封闭性共存。这是民办高职院校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民办高职院校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实过程极为艰难。它的开放性就像竞争性一样,既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也可以看成是在生存的压力下不得不的选择。民办高职院校和国办高校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办学主体上,也基于此民办高职是属于市场的,而市场的原则就是优胜劣汰,这决定了民办高校一出生就要有拼抢能力,就要有独立特性的强者姿态,要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行为方式,开放的观念。开放才能赢得生存机会,开放才能降低风险,所以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民办高职院校都是多层次办学,有些是多元化办学,在校园文化上表现出强烈的开放特质。这些特质事实是由它的办学的主体性所决定的。但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与此极端不同的反向因素:封闭性。比如: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难以接纳先进的管理思想。民办高校在发展中都面临过巨大的资金压力,却鲜见采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制改革,解决融资难题,他们宁可通过学费滚动发展,以时间换空间,表现了强烈的怀疑心和拒绝引进的心态。在制度体系上表现出高度集权,缺乏分权,因而在学校机构设置上不论存在几级行政负责制,面临问题的时候还是会一竿子插到底,使得师生员工缺乏安全感,难以建立对学院的充分信赖的情感和态度。学院文化很难形成基本的“民有恒产始有恒心”的民本态度。[4]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积极的层面上是开放的,兼容并包的,在消极的意义上负面文化因子使师生员工难以形成稳定的心态,严重的影响了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

民办院校范文篇7

1.1师资力量薄弱

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师资薄弱,一方面,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高校专业教师都是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土地资源、经济管理等转行而来,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非教师队伍转过来的。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专业老师年轻化现象十分突出,且职称与学历偏低,多数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实践经验不足。

1.2实践不足

我国民办高校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实践不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校内课程设计或实习中教师随意压缩实践时间或集中课程突击完成,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质量控制,缺乏对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重视和指导,使实践学习环节多数流于形式,学生很难从中学到真正有用和实际的东西。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和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等问题,许多实习已经失去其原本的实际意义,只是走马观花,甚至放任自流,完全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只注重于最终的实习报告,学生最终收获不大。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突出。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缺乏有行业经验的师资,人才与行业需求不匹配,难以适应工程建筑行业对工程师的要求。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人才时应注意改革,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2改革措施

2.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以实施执业资质认证制度为导向

实施执业资质认证制度需要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将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要求有选择地引入课程设置中,使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达到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理论水平。工程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实施执业资格制度的需要为导向,避免专业教育与人才需求之间缺乏连贯衔接的问题,做到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和高效利用、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相互统一。最终以执业资质认证制度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来推动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

2.2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所谓“双师型”师资是指既要具有教师资格,能够从事教学工作,又具有某一专业技能或实践能力的复合知识型师资。一方面,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社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实践性学习的指导和教学,并对成功的工程管理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加深理解,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培训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年轻教师的工作实践能力。此外,可以鼓励年轻教师争取横向科研课题,以此来提高其为企业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机会,广泛的接触工程,提高工程意识。

2.3建设特色实验室

各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特色实验室来展现专业竞争力和特色,而实验室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依托本校相关的强势专业,建设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积极开展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教学。此外,以特色实验室为依托,各民办本科院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在竞赛中不断成长。

2.4重视实践,校企合作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民办本科院校应与项目管理公司、建设公司或工程咨询公司等合作,这些公司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要单位,学生可以参与其承揽的相应生产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可以依托企业先进的实验环境、设备和技术等各种产学研平台,利用企业的创新氛围和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师做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在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3结语

民办院校范文篇8

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怎样才能倍受考生青睐呢?民办高职院校的职业课程,怎样适应社会岗位的不断更替,与社会岗位接轨呢?民办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的定位,怎样与企业单位的工作平台实现零距离,学生在毕业后受到企业单位的好评呢?截至2013年,西南地区的民办高职能在社会人群中留下好口碑的院校屈指可数。因此,给站上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们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

2、职业化培养模式

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真实的岗位角色,实现职业化培养模式。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紧密围绕各行业标准、企业单位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应明确规定培养目标,培训规格和要求(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职业和岗位,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训、实习等)的学分和学时等。尤其实验实训课时比例应占总学时的70%以上,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实训为主体、理论课程依附于实践课程的培养计划,实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3、课程体系模式

3.1“岗位化”课程设置。“岗位化”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为主要目标,结合企业单位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开设,探索体现职业岗位特色的课程体系。转变盲目传授知识、盲目积累知识的传统做法。还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与教学考核结合起来,做到教学考核与职业标准保持一致。并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可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主动地、及时地调整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

3.2“项目式”课程建设。推行“项目式”课程建设。要求任课教师整合原教材中符合“项目式”教学内容,结合真实项目,自行编写教材及讲义,制定新大纲、新教学计划。在课程教学时要求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主线,将真实应用中典型案例分解成几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课程模块,通过选择课程模块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训练力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模拟实训、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环节,在进行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基本素质和工作责任心等素质的教育,使学生毕业时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4、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4.1新形势下的实践教学分析。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以岗位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下开展活动,完成并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时间,仍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们发现,单调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教学环境无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统一制定的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手段没有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例如实践教学,学生按照拟定好的步骤,依瓢化葫芦,得出结论,学生从始至终忽略了独立思考,缺乏创造意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符合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民办院校范文篇9

关键词:民办;独立院校;“五风”建设

校风是民办独立院校的“风骨”和“地基”,校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甚至关系到院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动力[1-3]。当前,民办独立院校加强校风建设,关键是要找准“教风、学风、考风、研风、管风”建设的根本路径,聚力形成永葆优良校风的新常态。本文根据独立院校的实际情况,对“教风、学风、考风、研风、管风”五风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一、以标准评估牵引“教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五风”建设的关键,教风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育人质量[4]。民办独立院校的教风总体上良好,但也存在着个别教师责任意识淡薄、教学理念陈旧以及职业认知度低下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育理论研究不足;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不足。本文通过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和解决:一要确立师德标准。就是要树立“育人德为先”的从教观念,着力培养塑造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行为准则和环境氛围。要依据国家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细化民办独立院校师德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5-7]。重点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言传身教、严谨求实、协作共事等方面,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确立行为标准规范,量化奖惩指标办法,始终保持教师队伍道德纯洁和思想稳定。二要强化从严执教。就是要树立良好的从教风范,切实做到按科学规律办事,按教学规律办事。具体地说,一方面教师要摒弃浮躁、见贤思齐,切实做到自尊、自重、自爱,以其身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使学生敬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要敢于管理和敢于较真,要切实做到严在课堂纪律上,严在课程作业上,严在考查考核上,严在落实规章制度上。三要推行绩效评估。当前,民办独立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师的基本条件、教学和科研三大指标。此种评估方法不能完全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师的发展潜力。对此,民办独立院校应顺应时代要求,探索推行绩效评估机制,重点对教师的师德师能、效率态度、教研质量、责任贡献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系统评价,使教师队伍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努力形成“为人师表、甘为人梯、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的良好教风。教学属于教风的一个环节,教学最重要的体现还是在课堂中,因此在课堂中,可以通过“教、学、练、做”进行教学。通常建设线上线下平台进行协调管理,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二、以能力培塑牵引“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五风”建设的重点,是校风建设的归宿[8],也是高校发展和改革的永恒主题。《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9],同时优良的学风建设也是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优质保障。从高校来看,学风建设的力度和效果可以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功能的发挥,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学风”建设进行了论述:一是端正态度学。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切实推行入学资格审查制度,坚持招生标准,从入学源头上确保端正态度学;切实走院校与家长双向共管机制,定期向学生家长反馈其在校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遵规守纪等情况,从管理过程上确保端正态度学;切实加强院校企业联考机制,把考理论与考应用无缝对接,从以考促学中确保端正态度学。二是紧贴需求学。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今天所学即为明天所用”的学习观念。要确立“教学为用”的人才培养观,引导学生立足工作学:按照“用人单位需要什么、院校就培养什么”的思路,由注重基础性、知识性、学科性逐步向注重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转变,建构起实战化教学内容体系,引导学生瞄准实际需要学,为学生搭建起模拟仿真实验操练平台,引导学生靠近实际需求学。三是基于能力学。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牢记“一切以能力为核心”,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思进取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任职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信息素养、综合素养,适应岗位任职和发展对能力的新需求,做到学思结合、学研结合、学用结合,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应用型本科科学学风建设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总之,高校学风建设作为一个涉及全局和全方面的系统工作,其发展离不开全校各个部门的努力与配合。只有各个部门之间齐心协力、重视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高校是人才发展的重要阵地,因此加强学风建设以及采用科学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三、以工作需求牵引“考风”建设

良好的考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和提升院校声誉的重要因素[10-1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考试作弊之风在高校中的悄然蔓延也略有抬头,尤其是民办独立院校中大学生考试作弊很普遍[13-15]。90后、00后的大学生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较深,缺乏独立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在对待考试问题上,态度有着十分明显的改变。第一、对考试敬畏度的下降。在之前,大部分考生对于考试的态度都是敬畏的,而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考试的敬畏感却逐年下降。据相关调查,考试作弊在大部分大学生的心中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并得到了部分大学生的普遍认可。他们认为,只要作弊不被学校或者老师抓住,就是一件很成功的事情。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平时的努力并不重要,只要在考试前期打好小抄,及格就好。甚至有人公开讨论如何打小抄,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第二、作弊趋势呈群体化。在校园内,部分商家甚至学生为了获取利益,在临近考试时,都会帮学生复印或者缩印小抄,这为学生作弊提供了方便。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都会有小广告,内容大都是关于“助考、代考”,很多考生都会通过这种渠道获取答案。第三、贿赂之风严重。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搞好师生关系才是重中之重。然而他们对于这种关系的理解则是通过送礼等途径来实现。为了获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部分学生贿赂教师的现象越发严重,且还有蔓延之势。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考风建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大学生作弊现象来深挖背后隐藏的考风建设问题,对高校学术氛围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提出高校学术氛围建设的有效措施。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解决:一是严抓考试标准。着力在命题、施测上讲究科学、追求实效。命题要以未来工作需求为牵引,紧密结合知识、素质、能力的辩证统一关系,紧贴就业单位实际,增强考核的针对性。施测要突出实操性,革新考核形式方法,着力借助模拟仿真平台和信息化考核平台,把考核由笔试转向实操、由课堂转向实验室,增强考核的应用性。二是严肃考试纪律。要树立“敬畏、诚信、自爱”的考纪观,做到每个考核环节有制度、有规范、有督导,把每次考试作为诚信做人的考验、学习态度的考查,把考风好不好作为检验纪律性和作风的重要标准。对那些违犯考规考纪的学生,决不姑息迁就,要敢于较真、敢于淘汰。三是严格教考分离。当前,院校课程考试基本上形成了建立试卷库、随机抽题、集中判卷的闭合回路,但在实际运行中仍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谁上课、谁出题、谁判卷”的问题。对此,要想充分运用好考试杠杆,必须建立起公平的考核机制,切实走开教、考、判三者各成体系、单独运行的路子。

四、以务实创新牵引“研风”建设

实践证明,研风不实、不正、不专,就难以研究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16]。民办独立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不可否认科学研究也是民办独立高校的基本任务之一,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17]。要将学校建立成为国内或区域知名的高水平独立学院,科学研究就必须首先向高水平推进。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一是着眼需求务实研: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牢固树立“三个始终”的思想,即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投入课题研究,始终用自己的诚实劳动摘取研究成果,始终认真细致、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进行研究,在践行“质量是科研的生命线、恪守真诚是科研的底线”中,破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二是适应发展创新研。教育和引导科研工作者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践行“六个提倡”:提倡问题意识,鼓励用怀疑的眼光来观察、用批判的视角来思考;提倡百家争鸣,鼓励挑战传统、挑战权威;提倡发散思维,鼓励多角度、多方向分析思考问题;提倡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鼓励合理想象、大胆预测;提倡跨学科联合,鼓励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倡相互竞争,鼓励能人、新人脱颖而出。三是重在应用转化研。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是科研工作的归宿点,没有应用转化的成果就不是好成果。一要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主动将科研成果进入教材、进入教案、进入课堂,通过转化引领教学科研改革发展;二要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包括科研成果机制、推荐机制、服务机制;三要加大成果转化应用投入,统筹用好科研业务经费,预留成果转化应用经费,促进科研成果向课堂教学转化。

五、以系统精细牵引“管风”建设

民办院校范文篇10

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不够完善。大多数民办院校的课程体系使用的是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的通用模式,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专业覆盖面狭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建设有待成熟、完善,对学生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措施不得力。针对上述分析,民办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做出如下改革。

1.改变课程结构,设计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重新审视某些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考察原有课程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考察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贡献度大小,对于贡献度小的课程予以舍弃。在规定学时总数的前提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如,可以删掉文科学生的几门计算机课程,如VisualBasic、管理信息系统等,并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尤其是Word相关课程)放到第六学期,即撰写毕业设计之前;适当开设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类的课程,可以增加如沟通技巧、管理沟通、商务礼仪等工商管理人才需要的课程;可以将选修课的比例设置在总学时的20%以上,核心课程总数在10~12门左右,传授本专业领域有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以科学思辨为依托的管理诊断与管理改善的核心能力;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且必要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在课时、学分的安排上向模拟实验、项目训练、案例讨论、职场训练等实践训练环节倾斜。

2.增加案例教学。

现阶段民办院校的部分教师在纯粹地讲授理论知识,造成了课堂效果枯燥乏味,教师讲课没有激情,学生听课没有效果的尴尬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民办院校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管理类精品课程,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效果。任课教师必须阅读大量课外资料,关注经济与管理类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将适合的案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输相关信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3.加强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现阶段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普遍缺乏的恰恰是用人单位最需要的实践经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民办院校就必须在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下功夫。首先,对于实践环节,民办院校应该继续贯彻校企合作的方针。现阶段校企合作这项方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应届学生数量众多,对口企业规模过小,无法承担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多数学生对实习不重视,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随便找单位盖一个章,自己给自己放假。相当一部分民办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没有与之对口的固定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几周的实习最终体现在一本实习手册,教师无法考证学生究竟有没有去实习,实习的过程如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民办院校可以在企业的选择上应该更加有针对性,可以积极争取与一些本市有良好发展趋势的大中型企业(中资或外资企业均可)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的实习生(学院必须严格设定实习生的标准,如平均分数在85分以上,无挂科、作弊记录等),待一年实习期结束后,可转正为正式员工。同时,教师必须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实习生的负责人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实习生的动态。这样既可以确保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也为用人单位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其次,对于实训环节,民办院校应该找到适合自身的特色实训课。在一些民办院校中,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实训课程相对其他专业尤其是机械、计算机等理工类专业来说比较少,只开设了ERP实训、学年论文、专业调查与实践等几门实训课程,但这几门课程其他文科类专业也同样设置了,只是学期不同而已,很明显这种实训课的设置缺乏自身特色。诚然,ERP实训确实是一个比较有特色且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论是沙盘ERP还是电子ERP,都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的衔接,但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尤其是沙盘ERP很多学生在掌握了技巧之后,单纯地为了“平账”而去作弊,这就失去了ERP的真正意义。同时,大多数学生感觉ERP课程更多的像一场大富翁游戏,很难将它与未来工作联系到一起,这说明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民办院校应该在实训课程的设置上更注重“应用性”,比如可以引进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办公室系统软件等更加具有实用性的应用软件,开设实训课程,增加实训学时,旨在让学生能够学到一门真正的有特色的技术,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积攒优势。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