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6:26:17

和谐企业

和谐企业范文篇1

面广量大的非公有制企业,是温州最基层、最广泛的社会细胞,是构建“和谐温州”的重要基础。去年,温州市委在全国率先作出了“以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为目标、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部署,把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作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载体,组织实施了“抓党建、筑和谐、促发展”试点工作并加以推广。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活力和谐企业”,既是温州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大创造,又是温州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本报温州分社解读温州创建“活力和谐企业”的新理念、新实践和新成果,向读者展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温州经验”,为我省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考,敬请关注。

创新之举和谐之基

——温州通过建设“活力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社会的主要细胞。中国民营经济先行区温州,目前拥有近2.5万家非公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这些非公企业与员工的生存发展状态,正成为“活力温州”、“实力温州”与“和谐温州”能否顺利建设的重要因素。

温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就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也迎来了一次创新发展机遇。

温州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起步较早,1987年建立了全省第一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瑞安市振中工程机械厂党支部。近20年来,温州市委着力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截至*年8月,全市已在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3410个,党的组织覆盖1.5万家非公有制企业,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温州市委清醒地认识到,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并不是党建工作的最终目的,有效地发挥党组织作用才是党建工作的根本。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有没有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取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程度。

更为关键的是,非公企业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温州社会的“细胞群”,其能否和谐发展,直接关系着“三个温州”建设的推进。目前,一些“低小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音符”,诸如劳资关系、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企业诚信、社会保障等问题。这种不和谐因素一旦显现,就会产生连锁效应,直接影响城镇、社区、农村、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因此,提升非公企业党建水平,既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新课题,必须在探索与创新中求得突破。

一番深入调研催生的新理念——

“活力和谐”是企业各方共同的价值取向

温州市委意识到,要让党建工作在非公企业中发挥更好作用,就必须寻求企业共同的价值基础,形成一个让企业各方认同的党建工作目标,激发企业和谐发展的内源动力。

非公有制企业所有制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党组织、企业主和企业职工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比如,企业主的价值取向是获取最大利润;企业职工的价值取向是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企业党组织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党的组织建设目标。但通过调研分析却发现,各方的价值取向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企业主追求成本最小化和收入最大化,其实质就是加快企业发展;企业职工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就需要与企业主共同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党组织追求组织建设目标,其落脚点也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可见,企业主、职工和党组织三方的价值取向是有共同之处的。

*年7月,温州市委组织部在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结合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思想,立足非公有制企业实际,在我省率先提出把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目标,得到了企业各方的共同认可。此后,温州市委明确提出,将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作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载体,党组织是建设“活力和谐企业”的核心力量。

温州市委提出的“活力和谐企业”,其内涵定义:一是企业发展充满活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呈现出旺盛生命力;二是企业内部实现和谐。企业中不同层次人员分工协作,和谐相处,获得尽可能大的公平感和相应的满足感。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科学合理,组织运作协调高效。企业文化和谐,人本理念、团队精神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三是企业与外部和谐共处。企业集群内和谐创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竞争。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内涵定义包容了企业里的各种价值目标,蕴涵着各种价值取向的同一性。一是完全符合党中央的战略要求,既体现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又融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完全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职工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发展的环境得到改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不断提高,企业利益得到实现。三是完全符合职工的利益追求,企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企业职工的福利、收入就会增加。

从此,温州以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为目标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各方的思想“困惑”,使党组织成为和谐建设的核心力量,在企业中形成了抓党建工作的“内源动力”。短短一年多时间,温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企业主的思想“疙瘩”解开了。大多数企业主认为,建设“活力和谐企业”既是党建工作目标,也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逐渐意识到党建工作是为促进企业发展服务的,党组织是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主动抓党建”的氛围更加浓厚;

企业党组织书记的思想“包袱”卸下了。一些企业党务工作者说,过去做党务工作,说话底气不足,工作腰杆不硬。现在认识到,为企业发展服务不仅仅是企业主与员工的需求,也符合“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大政方针,开展工作觉得气更顺了、干劲更足了;

企业职工对党组织更加拥护了。党组织围绕建设“活力和谐企业”抓党建,得到了企业主的认同,企业主支持党建工作,党组织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特别是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职工对党组织就更加拥护了;

地方党务机关找到了工作着力点。按照建设“活力和谐企业”的要求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使从事非公企业党务工作的同志感到豁然开朗,工作目标更清晰了,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了……

一系列创新举措促成的新气象——

“活力和谐”成为温州民企新追求

温州市委把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载体之后,赢得了广大企业主和企业职工的真心拥护。“总目标”,明确了党组织朝什么方向做的目标定位问题;“总任务”,解决了党组织做什么的具体功能问题;“总载体”,找到了党组织怎么做的方法途径问题,它构成了抓党建工作的一个完整体系。正如市委书记王建满所说:“活力是前提,活力促和谐;和谐是基础,和谐促发展。围绕‘活力和谐企业’抓党建,是发展之需、党建之要、企业之盼。”森马集团董事长深有感触地说:“党组织把促进企业‘发展充满活力、内部关系融洽、外部环境友好’作为工作目标,这也是我们业主梦寐以求的事。”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温州各地推出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将“活力和谐企业”创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热度”在上升。温州组织非公企业开展了“抓党建、筑和谐、促发展”活动,各地召开了非公企业千人动员大会,吸收业主和企业党员参与,形成了企业抓“活力和谐企业”建设的浓厚氛围。今年“七一”期间,温州开展“党员业主老区行”活动,组织一批党员业主到文成、泰顺、平阳等欠发达地区慰问老党员,与农村开展共建活动,向全市非公企业主发出了“争当时代先锋、支持农村建设”的倡议书,一大批业主纷纷响应,参与新农村建设。

“深度”在挖掘。温州各级党委职能部门,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在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质量、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活动保障机制等方面,创造出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乐清市坚持把企业发展与党建开展连结起来,探索建立党组织抓活力和谐企业建设评价体系,对活力和谐企业目标进行量化细化考核,督促企业抓好创建工作。平阳组织开展了和谐企业共建活动,使党委与企业实现文化共育、平安共创、思想共做、人才共管。

“广度”在拓宽。温州市细化党组织组建目标,不断把党的工作从较大规模企业向小规模企业延伸。组织开展“党组织组建月”、“‘隐型’党员梳理月”活动,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积极做好优秀职工的培养工作,努力做到每个企业有入党积极分子。“七一”前夕,组织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新党员举行集体入党宣誓,2097名新党员参加了这次宣誓活动,使党员思想上得到了震动,也触动了广大职工的思想。鹿城区通过开展活动和谐企业建设,30家企业主动申请建立党组织。自活力和谐企业建设以来,温州新增非公企业党组织920个。

创建“活力和谐企业”,迅速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一些企业党员逐渐摒弃了雇佣和临时的心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企业生产经营。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一些“口袋”党员纷纷亮出党员身份,主动接转组织关系。员工向党组织申请入党的不断增多,仅瑞安市*年要求入党的企业职工就达2200人,新发展党员375名,同比分别增长45%和80%。

不仅如此,温州市委还科学系统地设置了企业党建工作目标任务体系和活动载体,将“活力和谐企业”创建成为一个操作性强、载体清晰、任务明确的系统工程。创造出了“双向互动机制”、“品牌文化战略”、“关爱职工行动”、“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反哺社会工程”等五个方面的子载体,并对每个子载体细化为若干小载体。鼓励广大非公企业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好”谋划活动,围绕“人才队伍培养好”设计活动,围绕“企业文化氛围好”组织活动,围绕“安全生产管理好”安排活动,围绕“职工利益维护好”开展活动,围绕“社会责任履行好”筹划活动。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把创建“活力和谐企业”作为新追求,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党组织“顺势而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促进企业内部关系和谐上,党组织发挥了整合利益、调解矛盾的独特优势,成为非公企业和谐发展的“动力源”。如今,温州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正得到企业主更大的支持,有的没有活动经费,企业主解囊相助;有的没有活动阵地,企业主就专门腾出活动室。比如,嘉利特荏原泵业有限公司*年党建经费预算达到25万元,占员工工资总额的2.16%。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党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导航器’、‘主心骨’、‘内当家’和‘先锋队’的作用,为企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创建‘活力和谐正泰’,党组织释放的‘和谐能量’更大了。”

据悉,按照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温州明年将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两个年”活动,即“活力和谐企业建设年”和“党组织组建年”,力争职工50名以上且营业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都建有党组织,让更多非公企业向“活力和谐企业”迈进。

“活力和谐企业”成为“和谐温州”建设的重要力量

如今的温州,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围绕建设活力和谐企业,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形成了一大批首创或独特的做法。一批又一批温州民营企业走上“活力和谐企业”的建设之路,它们成为“和谐温州”建设的重要基石和崭新力量。

创建“活力和谐企业”,让党组织、企业主、员工各方面凝心聚力,共同推动企业走上充满活力、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德力西集团建立了党委+董事会理论中心组联合学习制度,实现人与企业的全面发展。华峰集团专门成立了党组织与董事会理论学习联合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共同研究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共同破解企业面临的诸多经营难题。同时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车间主任、班组长基本上都由党员担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雅集团党总支首创了“时政要闻天天讲、法规条文天天读、安全知识天天学”的“三个一分钟”晨学机制,编发每天一期的《三分钟导读》,选派宣讲员进行宣传,使企业员工每天都能接受多方面的培训。曙光印业集团党支部以“节约型企业”创建为切入点,努力把党务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引导党员和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鼓励大家改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展以节水、节能、节物为内容的“三节约”实践活动,使企业效益进一步提升。更多的非公企业开始实施“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有的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开展“人才结对”活动,有的开展“我为企业献一策”、“小创造小发明”、“劳动竞赛”、评比技术标兵等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一系列创新,让一大批温州民企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

创建“活力和谐企业”,进一步理顺了劳资关系,改善了生产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推进了企业内部和谐,使一家家民营企业成为一个个温馨的大家庭。金州集团党委参与制定民营企业首个“内退制度”,凡在职47周岁以上女职工和57周岁以上男职工作为“内退对象”,并以其在岗时的工资等级为依据每月分别发放800元至1400元不等的5个级别生活费;“内退”期间,医疗费、养老保险金、失业金等照样由集团公司缴纳。奥康集团党委组织推出“真心关爱员工、促进企业内部和谐”系列举措,定期组织身体检查,成立奥康爱心基金会,先后为230多名困难员工资助了53万元,今夏为员工宿舍安装600多台空调。还成立了企业调解委员会,实行“员工谈心接待日”制度,设立员工意见箱,及时化解内部矛盾与纠纷。瑞立集团党委探索成立了“职工生活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解决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矛盾纠纷,较好地实现了党组织柔性管理和企业刚性管理的有效衔接,化解了诸多内部矛盾,创造了企业内部更加和谐的人际环境。集团董事长张晓平深有感触地说:“党建是企业最实的投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企业最好的资源、是企业最亮的品牌”。华仪集团党委引导企业尊重员工意愿,形成计时、计件和年薪制三种工资支付方式,供员工自主选择。同时首创了“2+2”员工爱心基金,即由每位员工每月出资2元钱,企业为每位员工配套出资2元钱,解决员工生活中的燃眉之急,目前累计金额10万余元。华峰集团则建立“四必访”制度,即员工结婚必访、生病住院必访、遇到困难必访、家有纠纷必访,建立关怀员工的长效机制。

创建“活力和谐企业”,进一步融洽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企业外部环境友好”,更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使企业真正成为“和谐温州”建设的生力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温州广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千企千村结对共建”活动,扮演了重要的新农村建设者角色。目前,温州全市已有725家较大规模企业与532个行政村结对共建,强力拉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势头。海螺集团党委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对企业与欠发达乡镇间的反哺路径进行成功探索,在苍南观美镇岩联村等地建立了晴雨伞加工基地,提供扶贫资金15万元作为贫困户发展基金,对来料加工的“新手”进行补贴工资,吸纳了100多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了村企共赢的路子。今年,正泰集团在集团党委的牵线搭桥下,企业加强了与周边农村的联系,先后为白鹭屿等3个村办公楼建设、小学扩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等工程捐资350万元,赢得了群众好评。“桑美”超强台风过后,康奈集团把58万元的资金和实物送到苍南救灾第一线,积极帮助重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慈善一日捐”等社会公益事业,组织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美誉度。

和谐企业范文篇2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的重要使命

国有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按照这一精神,国有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肩负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物质基础的重要使命。

国家电网公司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建和谐企业、促进行业和谐、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电力工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缓解能源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至关重要。国家电网公司2005年位居《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第32位,公司资产规模位居中央企业前列,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和效益水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公司作为电网建设和运营的主体,承担着确保电网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使命,它的运行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电网不仅具备大范围、大规模、高效率配置能源资源的基本功能,而且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现在公司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电力服务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团结和睦。国家电网公司员工人数众多,经营范围覆盖国土面积的88%,服务人口近10亿人,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客观上要求加快电力发展和电网建设,充分发挥电网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作用,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因此,公司创建和谐企业,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责任十分重大。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成员,创建和谐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电网公司把创建和谐企业、促进行业和谐、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宗旨,以“奉献清洁电能,服务和谐社会”为主线,按照“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建设科学先进的国家电网,形成优秀企业文化,建立良好公共关系,全面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建设政治坚定、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廉政勤政的坚强领导集体;全面开展全员教育培训,突出抓好领导干部、一线员工、紧缺人才的培训,切实提高员工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让全体员工共享公司发展的成果。

二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肩负促进国家能源战略实施、推动国际能源合作、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的重要责任,加快推进新型电网建设,大力实施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全面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

三要坚持依法经营企业、严格管理企业、勤俭办企业的方针,继续严格执行公司关于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深入挖掘潜力,堵塞管理漏洞,努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效率和效益。

四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协调推进,高度重视深化改革中的队伍稳定,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

五要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强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员工中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公司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六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严肃党的纪律,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国家电网公司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深刻认识创建和谐企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创建和谐企业,积极促进和谐电力建设,努力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全力确保电网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电网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国家电力安全。同志曾语重心长地指出:“电力系统非常重要,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关系到社会稳定。”确保电网安全和电力有序供应,特别是确保重点城市、重点地区和城乡居民生活安全可靠用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国际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大面积停电事故相继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社会影响,教训十分深刻。近年来,在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困难情况下,国家电网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和谐理念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强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反事故工作,切实做到人员、时间、力量百分之百的投入,积极推动形成全社会共保电网安全的机制,不断提高电网安全的可控、能控、在控水平。引导用户安全用电,争取政府关心和支持,形成社会各界共同保障电网安全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建设坚强的国家电网,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电力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工业“重发轻供”,电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电网发展严重滞后于电源发展。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主网架薄弱、抵御事故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今后要重点解决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按照这个精神,国家电网公司从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入总结电网发展规律,以科学规划为指导,提出了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重点、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加快跨区电网、区域电网、省级电网、城乡电网发展,建设规划科学、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行灵活、标准统一、经济高效的坚强国家电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推进电力发展方式转变,为和谐社会建设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煤电油运紧张问题,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究其根源,是能源配置方式特别是电力发展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引起的。推动电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是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的基本途径。我国能源资源生产、消费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生产力发达,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这种状况决定了必须在全国范围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我们认为,特高压输电具备大容量、长距离、低损耗的技术优势,能够减少工程投资,节约输电走廊占用的土地资源。发展特高压电网,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基地建设,对解决能源和环保问题至关重要,能够带动煤炭资源集约化开发,促进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展能源合作、实现跨国输电,积极缓解能源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电力工业服务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选择,也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通过国家核准并启动建设,计划于2009年投产。同时,公司还将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产业链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建设三级电力市场体系,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电网作为网络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提高电网跨大区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加快电力市场建设,着力构建符合国情的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体系,完善省级市场、发展区域市场、培育国家市场,积极推进国家、区域、省三级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扩大跨区跨省电力交易。力争到2020年使特高压电网的跨区传输容量达到2.4亿千瓦以上,既为东部、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支撑,又推动西部、北部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发展农电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电网企业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电网发展滞后,用电水平低,城乡差距大。国家电网公司按照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并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户户通电”工程。至2006年10月底,公司已为42万个无电户通电,新增8个全面实现“户户通电”的省份,全年可解决50万户,新增12个“户户通电”的省份。国家电网公司将力争用5年的时间,通过采取电网最大限度延伸等方式,解决约120万无电户、450万人的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公司经营区域内无电户的通电问题。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以优质服务促进行业和谐与社会和谐。电力服务直接关系全社会的生产生活,关系社会稳定。作为公用事业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必须始终秉承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在服务好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一如既往地为广大发电企业和电力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坚持团结治网,与发电企业共建和谐网厂关系。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依法统一调度,优化运行方式,维护发电企业合法权益。坚持同谋发展,在电力发展规划、电力建设、运营管理各方面与发电企业加强交流与沟通,相互支持,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为客户服务的水平。把倡导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员工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以诚信、负责为本、严格落实员工责任制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等措施,大力改进行业作风。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健全优质服务常态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开展明察暗访,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定期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认真受理投诉举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供电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

和谐企业范文篇3

1中小矿业企业劳动关系问题表现

中小矿业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历来比较突出,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多流于形式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小矿业企业中签了劳动合同的员工仅为64%,而且在签合同的中小矿业企业中,一些中小矿业企业只与管理、技术人员签订合同,不与一线工人签订合同,与此同时,劳动合同法规定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也应采用书面方式。但调查发现,在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企业中,有超过61.7%的中小矿业企业变更劳动合同并没有采用书面形式。另外,中小矿业企业的劳动合同质量不高,合同条款中普遍存在不平等的内容,一些中小矿业企业甚至还制定了“生死协议”。

1.2社会保障水平低,福利待遇差中小矿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逃避劳动保险责任。国家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职工缴纳五种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事实上,当前我国中小矿业企业的社会保险参加率是非常低的。有的企业只缴“一险”(养老保险),有的缴“三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缴全“五险”的寥寥无几。员工参保比例不高,社会保险水平低。

1.3超时劳动现象普遍存在中小矿业企业违反劳动法规要求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现象普遍,中小矿业企业劳动者每天工作12~13h的情况很平常,个别企业甚至更长,并且多数中小矿业企业不能按照劳动法要求的倍数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即使支付,也经常按工资中基本工资项目的百分比支付,而员工基本工资在员工工资构成中普遍订立的非常低。

1.4工会组建率低而且形式化多半中小矿业企业尚未建立工会,建立工会的中小矿业企业,工会也存在行政化倾向,许多工会有名无实,工作形式化较突出,实际作用发挥不够。调查发现,没有任何工会组织的中小矿山占到了61.7%,即使在有工会组织的企业中(38.3%),被访者认为工会经常维护职工权益的仅占30%,约70%的人则认为,自己公司的工会基本没有帮助职工维护权益,或仅是资方代言人。1.5员工离职意愿普遍中小矿业企业较为恶劣的用工环境使劳动者无法安心工作,影响到中小矿业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我们的调查发现,有45.7%的人有离开目前公司寻求其他发展的想法,且被调查中有68.1%的人都有过跳槽的经历。综上所述,中小矿业企业劳动关系的问题很多,有的还比较严重。多数中小矿业企业建立时间短、生产规模小、经营条件差、员工流动性大,这些问题产生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长期性。因此,对中小矿业企业劳动关系问题进行研究,依据理论指导帮助中小矿业企业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意义重大。

2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共生关系的基本分析

“共生”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ionDeBary)于1879年提出的,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近十几年来,共生理论逐步拓展到经济学和社会学、医学、农学管理学等领域[2]。以下将结合共生理论的基本内容对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的共生关系进行基本分析。

2.1共生单元共生单元也可以称共生主体,是物质生成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单位。共生单元之间只有具备某种内在的联系才可能构成共生关系。共生单元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通常用质参量的概念来加以表达,共生单元之间应至少存在一组质参量相容,这是两者共生的基础和前提[2],一般来讲,共生单元间存在的质参量组越多,这种共生关系的相互依赖性就越强[3]。在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的共生关系中,中小矿业企业及劳动者分别是这种共生关系中的共生单元,而且中小矿业企业需要劳动者的劳动来进行生产,而劳动者则需要从矿业企业获取工资薪金收入以维持生活和发展需要,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和矿业企业提供的工资薪金就是二者共生关系中的一组质参量。

2.2共生模式共生模式是指共生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它既反映共生主体结合的方式,也反映了共生主体能量交换的特征。共生模式根据行为方式不同可分为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其中互惠共生又可分对称性互惠共生和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根据组织模式不同可将共生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间歇共生指的是在不连续的时间内,共生主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连续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个封闭时间区间内在多个方面发生连续的相互作用[2]。任何无效和不稳定的系统一定违背了对称性互惠的共生法则,非对称互惠共生是系统相变的根本动力所在,也是系统低效率和不稳定的根源所在[3]。从共生的行为模式来看,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的共生模式应该为对称性互惠共生,即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能够从共生关系中生成新的能量并都获得该新能量的对称分配,从共生的组织模式来看,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共生模式应该是连续共生,连续共生有利于双方的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

2.3共生环境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除了共生单元之间存在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之外,共生环境和共生主体之间同样也存在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并且共生环境通过这种交流还会影响到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模式。在经济系统中,共生新能量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扩张,共生能量生成原理认为不产生共生能量的系统是不能增殖和发展的[3]。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的共生环境主要是指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笔者认为,在中小矿企业和劳动者间的共生环境中,政府是其最重要的共生环境因素。而且中小矿业企业、劳动者以及与共生环境(其中主要是政府)都对共生能量的生产产生重要影响,这其中共生能量如何在共生主体及共生环境之间进行分配将影响到共生能量产生的速率和效率,进而影响到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共生关系的生存与发展。

3中小矿业企业劳动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3.1相互融合的质参量单一、共生关系简单从目前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的共生关系来看,虽然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应该是一种互惠的共生关系,但是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却只有一组质参量进行简单的相互作用,因此共生关系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共生关系表现为劳动者付出劳动后从企业获得工资收入维持基本生活,中小矿业企业使用劳动者劳动进行生产。从共生的组织模式来讲,目前的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的共生模式应该是一种点状共生或间歇共生模式,是哪一中模式取决于劳动者被雇佣的时间,一般来讲,点状共生及间歇共生模式的特点就是系统开放性强、稳定性非常差。在中小矿业企业中,员工的流动率非常高。一方面,中小矿业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可以容易的找到替代劳动者,他们可以非常轻易的辞退劳动者和从劳动力市场当中招纳新员工进入企业;另一方面,员工也持有一种打工的心态,很容易产生离职和寻找新的企业组织,打工吗,东家不行打西家,这种单一的质参量作用形式及点状共生模式或间歇共生模式造成中小矿业企业和劳动者在处理劳动关系时变得简单、随意及相互轻视,劳动关系的问题自然也就表现的较为突出。

3.2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及企业主素质一方面因为劳动者为企业提供的劳动是一种从属性劳动,即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受到企业方的管理,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指挥和监督下从事劳动[4],另一方方面则是因为供求关系的影响,中小矿业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实际上是处在了一种非对称的互惠共生状态,劳动者相对于中小矿业企业而言处于弱势地位,使其在共生能量的分配中容易受到剥削。另外中小矿业企业虽然是法人,但是由于规模较小,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通常也是合为一体的,因此中小矿业企业组织行为往往与企业主的个人行为密切相连。中小矿业企业主普遍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社会责任意识往往较为淡薄,在企业与劳动者处于非对称互惠时,劳动者劳动生存环境因而变得更为恶劣。

3.3共生能量生成能力偏弱且分配不均共生主体在共生关系中需要生成新的共生能量并在共生单元之间进行能量的合理分配,这是共生单元彼此存在的前提。同时共生体与共生环境之间也存在着能量的交流过程,共生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共生体的共生能量创造能力。从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的共生关系来看,由于中小矿业企业处于发展的初创期,就如同未成年人一样,其共生能量的生成能力相对大企业(成年人)来讲事实上是非常弱的。与此同时中小矿业企业所处的共生环境不能帮助中小矿业企业提高共生能量创造能力并同时参与了共生能量的分配,现状是共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在阻碍这种能力的提高,如中小矿业企业不能得到税收优惠、中小矿业企业融资难等。共生体中的共生能量产生较少、共生环境强制参与共生能量分配、共生环境阻碍共生能量产生,那么中小矿业企业作为共生单元为了生存就会去挤压作为另一共生主体劳动者的能量分配,使其能量分配处于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状态,即中小矿业企业想尽各种办法降低劳动用工成本。这一做法这就集中表现为劳动关系中那些凸显的矛盾问题,如劳动者工资偏低、工资拖欠、延长工作时间、逃避社保责任等相关问题。另外如果中小矿业企业不能够获得足够的共生能量以维持自我生存,最终也会导致共生单元的死亡,即中小矿业企业的破产,那么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这种共生关系自然也随之消亡。目前中小矿业企业整体生命周期较为短暂,难以和劳动者形成长期共生关系,点状共生或间歇共生也必然成为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的普遍共生模式。

4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小矿业企业劳动关系紧张的原因,我们认为改善中小矿业企业劳动关系状况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4.1质参量的丰富及融合程度增加目前中小矿业企业和劳动者的共生关系非常单一,一般只有一组质参量进行相互作用,因此要想改善中小矿业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就是要求挖掘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有更多的相互联系的质参量,使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变成一种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更为紧密的连续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复杂,各方质参量紧密结合,系统开放性弱,稳定性强。具体做法可以体现为,中小矿业企业为劳动者提供除工资薪金之外的如组织归属、社会交往、尊重、职业成长机会、成就感等相关回报,而劳动者则为中小矿业企业提供更有效率的劳动时间、组织忠诚、创新能力等。

4.2改变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按照共生系统进化原理,非对称互惠共生是系统相变的根本动力所在,也是系统低效率和不稳定的根源所在,因此需要改变这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模式,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4.2.1加强劳动者实力,提升在共生关系中的地位这种地位的提升一方面来自于劳动者自身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则是劳动者团结在一起成立或加入工会或类工会组织,以争取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的话语权。考虑到目前中小矿业企业工会建设空白以及工会行政化倾向导致的工会维护劳动者利益不利的问题,中小矿业企业的劳动者可以考虑成立自己的相应组织来进行一定的维权。

4.2.2提升中小矿业企业主素养企业主也许缺乏自主提高文化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政府需要在提升中小矿业企业主素养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各地方中小企业管理局可以举办中小矿业企业主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企业主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政府建立配套的激励措施,如考虑建立中小矿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通过这种指标体系的考核,指标达标的中小矿业企业可以优先得到融资及相应的税收优惠,从而使中小矿业企业主有动力不断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减少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

4.3增强共生能量生成能力、合理分配共生能量共生关系中质参量的丰富及相互紧密之间的联系,离不开共生单元的产生的共生能量,共生能量的产生与合理分配是共生主体彼此共生的前提,基于对中小矿业企业和劳动者组成的这一共生体共生能量产生能力偏弱的基本判断,因此这里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共生环境对中小矿业企业和劳动者这一共生体的共生能量生成能力的支持。

4.3.1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国家为鼓励中小矿业企业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融资支持等。中小矿业企业自身共生能量产生能力较弱,需要得到政府的保护与支持,就目前来看,中小矿业企业得到的政府的政策支持还远远不够,如中小矿业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得不到政府的财政支持、享受不到政府的税收优惠等,因此政府组要在政策环境加大改善的力度,为中小矿业企业发展、为中小矿业企业提高共生能量创造能力提供支持。

4.3.2信息环境信息环境是指与共生主体相关的市场、技术、资金等信息,由于中小矿业企业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有限,需要政府提供统一的信息平台,提供关于产、供、销等相关信息,降低中小矿业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延长中小矿业企业生命周期,为建立中小矿业企业与劳动者长期、连续的共生关系创造条件。

4.3.3社会规范环境信任是社会规范的重要表征,信任可以降低中小矿业企业市场交易的成本,政府应着重营造以信任为基础的市场环境。与此同时,政府应致力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改变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中小矿业企业的卡、扣、要,什么事都要疏通关系等办事现状,切实降低中小矿业企业社会交易成本。

和谐企业范文篇4

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求在经济发展中,使人与资源、人与社会、人与企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达到一种最佳的对应状态,从而使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职工劳动条件与自然环境都处在和谐发展之中。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思想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企业独特的、科学的、有号召力的经营理念,和由此确立起来的管理模式与发展方向。企业文化蕴涵着清晰的企业与各方面的价值链条和利益关系,所以,要通过整合完善,贯彻落实,使每名员工清楚和认同企业文化,并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执行。

企业文化不是一两句时髦口号,不是用来装饰门面的中看不中用的标签,而应是企业精神的展示,是和谐理念在企业价值观念、企业宗旨、企业战略、企业作风、行为规范、经营方式中的反映。因而,作为现代企业,特别是改制重组企业,要加大企业文化整合力度,并以此作为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精神动力,使企业文化成为产品的标示,员工的标示,成为努力的方向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使广大员工通过企业文化理念的熏陶和实践,激发对企业经营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进而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更加自觉地为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完善企业文化环境,首先应在制度上渗透文化内容,将无形的文化理念容于有形的管理制度与经济体制之中,以制度文化规范企业运营,确立人的道德操守,使员工在规章制度的遵守与执行中,感受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导引作用。其次,抓好企业环境的设计。包括自然生态、生产现场、企业标示、文化传统等,使员工置身于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工作环境中,从而坚定对企业的信心,培养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的科学心智。再次,企业领导应率先垂范,成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代表,其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对员工影响极大,因此,领导干部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文化理念的忠实执行者,带动群众建设好企业文化。

二、营造学习创新环境,以知识的力量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学习创新是企业充满活力的体现,更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不断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战略举措。有资料显示,我国的企业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核心竞争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根本上说,除机制影响外,还是学习能力,文化能力欠缺,进而导致一些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生产方式陈旧、创新能力不足,以至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淘汰。因而,要解决在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提高企业适应时展的能力,就要大力倡导学习创新精神,并通过长效机制,现代手段,以及灵活多样的形式,来保证学习教育的进行,推进学习创新活动的开展,使其成为企业进步的智慧源泉和思想动力。

学习也是员工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企业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广泛应用,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因而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是提高员工素质层次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拓宽员工自身发展空间的基本途径。因此,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和完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努力为员工创造学习条件和机会,改善和活跃学习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引导调动员工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把学习培训作为思想互动的一个平台,作为能力提升的一个舞台,形成企业内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岗位技术能手队伍,营造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企业环境,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巨大的人力资源。如河北宣工连续十年开展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竞赛活动,在理论与实践上,推进了青工素质的提高。青工韩醒田,在全国数控车床技术比赛河北赛区中,一举夺得第一名,一些青工还破格晋升为工人技师,成为生产经营骨干。公司近年研制开发的SD7高驱动推土机、T165—2推土机被河北省评为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创汇的主打产品。

三、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以良好的风气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和谐的氛围,很大程度上是靠利益的合理分配来实现的。为此,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才会使员工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善待他人,并确立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

公平竞争,才能发挥激励原则的作用,才能唤起每一名员工参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信心与热情。但公平是相对的,在企业各个岗位中,由于能力上的差异,贡献大小,必然存在着分配上的差距,以及职员晋升上的差别,这是正常的。职工认同差异的前提,首先是这种区别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如有的职工能力强、技术高、贡献大,工资待遇相应就高,有的领导干部,责任心强,管理有方,使企业红红火火,职工收入也不断提高,那么领导干部收入高些,这是职工所能理解和认同的。其次这种差异应该是动态的,可以转化的。差距是经济杠杆在激励原则上的体现,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企业在调整利益关系时,应注重动态管理,对于无所作为的干部,不但在待遇上要降低,而且应坚决换掉,进而启用有能力、有热情、有干劲的新人。第三要善于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在干部选用,岗位调整中实行公开招聘,在职工晋级,评先奖励中要注重考核,而决不能凭关系,凭印象、凭人缘。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为所有的职工创造个性发展的机会,建立和营造一种只要肯干能干,就有前途,就有希望,就有发展的思想氛围及制度保证。坚持和实行公平正义、团结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准则,才能做到以真挚的感情留住人,以精彩的事业吸引人,以艰苦的工作锻炼人,以合理的制度激励人。进而使广大职工树立起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为和谐企业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

四、营造持续发展的环境,以优异的经营成果保证和谐企业建设

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能不能让职工看到企业的前景与未来,这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要想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就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善待资源,善待环境。必须从精细管理,精益生产入手,使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社会,达成一种和谐共处,共存共荣的状态。企业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和跨越式的发展,否则,只靠拼资源,拼消耗,拼老本,目光短浅,管理粗放,早晚都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首先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念,转变过去靠盲目扩张式,资源消耗式拉动经济的做法,始终坚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搞好企业经营决策,把握好和引领好企业的经营方向,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并使每一名员工,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相应收益,进而增强责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其次,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热情创新的氛围。通过广大职工的努力,提升经营成果,使每一名员工深刻感受自身价值的存在,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进而更加自觉地参与企业的各项建设事业,形成我与企业共命运,我为发展做贡献的共识。再次,要加强企业形势教育,使职工群众了解企业经营运行情况,清楚企业发展远景,明确企业奋斗目标,树立起上下同心同德,努力发展奋斗的团队精神,使职工们愿意并且自觉地为企业贡献力量。

和谐企业范文篇5

民主和民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民主问题处理好了,民生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金融企业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制度建设好了,涉及广大职工的民生问题——劳动关系自然而然就容易和谐。

一、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础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实质,是坚持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保证,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又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不管上述情况如何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变,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没有变,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行使法律和党的政策赋予的民主管理权利没有变,也不能变。推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是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实现形式,也是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础。

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

必须在企业推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将广大职工群众关心的企业改革和发展方面的重点问题、事关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以及企业领导班子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难点问题等,纳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之中,让职工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在企业形成职工群众最广泛、最直接的民主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在企业实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是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重要途径,它易于被广大职工群众所接受、认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群众性和权威性,同时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一项制度性安排,是基层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直接实践。

三、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重要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由于认知能力、价值取向存在着异,导致其行为模式、价值诉求及其获取利益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在强资弱劳的背景下,要有效地维护职工权益,没有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非常困难的。金融企业只有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劳动关系,创造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职工在企业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就有了可靠的载体,职工在企业中的劳动经济权益、精神文化权益就有了制度保障。经验表明,凡真正坚持推进职工代表大会措施到位的金融企业,职工利益就能得到有效维护,企业就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否则,劳动关系矛盾不可能得到有效协调,甚至出现职工群体性事件,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和经营活动,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仅是推动金融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金融企业就是要代表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要从我们党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高度认识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把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作的关键

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金融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职工依法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必须坚持企业党委(党组)的领导,把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落到实处。企业党委(党组)要加强对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的领导,要坚持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证职工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党委(党组)要定期听取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情况的汇报,切实加强对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的领导,指导协调企业各有关方面,及时研究解决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落实企业工会的人员编制,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应有的作用;要定期组织企业负责人进行法律法规、现代企业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民主管理意识;要加强督导力度,促进企业健全完善民主管理的各项机制,扎实提高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坚持企业与职工的互利互赢,是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作的根本

企业和职工双方是紧密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职工的各项权益也在企业发展中才能实现。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了,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这个渠道,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维护职工的权益。一方面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企业的改革发展,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另一方面,组织广大职工参政议政,让职工群众更多的分享劳动成果,在企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形成企业与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的格局,实现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工会要坚持把企业与职工的互利双赢作为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作的出发点,要认真按照十七大精神,在维护广大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自觉为企业抢挑重担、多作贡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有效落实职权,是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作的抓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没有制度保障的民主是空洞的民主。无论那一级金融企业,都应该建立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企业改革要坚持把建立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列入改革计划,同步实施。在已建立公司制的金融企业,要在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保证有职工代表参与企业的源头决策。在建立诸项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中,要注意真正体现出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民主管理“基本形式”的地位,并处理好职工代表大会与其他职工民主管理形式的关系,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在诸项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金融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体系。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重要的是强化这些制度的程序与规范建设,并以此为抓手,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工民主管理形式的职权。

和谐企业范文篇6

什么是和谐企业?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内外关系时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循环发展、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的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破坏自然环境平衡,不是和谐;职工住房、保险不落实,上访频繁,不是和谐;只顾企业利益,在生产经营中偷工减料、偷税漏税、制定霸王条款,更不是和谐。

和谐是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需、传世之必备条件。企业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效益。但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开拓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必不可少。企业不和谐,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反而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商海起伏、大浪淘沙,有多少企业在名声大噪、显赫一时后,就黯然倒闭。看其表面原因,有的是因为决策失误、有的因为领导层内斗、有的因为严重质量问题引发信誉危机……但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出现了各种不和谐因素累积到临界点。

如何实现企业和谐?和谐企业的本质是管理规范、凡事有矩可循。企业作为产生利益、分配利益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矛盾多发地。只有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管理章程,才能做到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才能从根源上预防和解决各种矛盾。制度建设应当成为和谐企业的建设重点,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应以构建和谐企业为己任,努力完善资金管理、干部任用方式、方法,让国有资产优质化。

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企业相辅相成。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企业和谐作为基础,企业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经济概念中,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在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中,企业是比个体公民更为强大的“企业公民”,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利润来源于社会,企业只有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社会认同感、产品公信力,才能拥有利润生长的土壤。同时,作为和谐社会的主导者,政府要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企业创造良好条件。

有专家预测,由于新《公司法》的颁布实施,企业注册门槛的降低,2006年将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注册公司最多的一年。有多少企业能够经济、社会两条腿一起长,持续发展,真正和谐?我们拭目以待。

和谐企业范文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和谐企业建设;途径

建设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党组织在和谐企业建设如何发挥作用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和途径成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明确建设和谐企业的基本内容

和谐企业是指企业妥善处理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利益关系,使构成企业内和外的各部分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循环发展”的企业,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一般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依法治企,建设法治型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治企是民主法制的必然结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只有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规范化运作,自觉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企业才能健康成长发展壮大;同时,管理规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企业能最大化地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有序,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了企业的稳定和谐。另一方面,随着依法治国的实施,全民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逐步增强,职工对民主的要求和参与管理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依法治企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参与和谐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科学发展,保证企业健康有序。企业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主体,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运营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3.团结协作,打造具有向心力的团队。企业内部的和谐是企业和谐最重要的内容。要达到企业内部的和谐,应十分重视企业内部的协调,包括企业各个部门内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如组织结构、经济运行、利益分配、人力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企业以员工为本,员工以企业为家,企业因员工而发展,员工因企业而实现自身价值。和谐企业应是全体职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统一体,矛盾各方能够在此互相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4.公正公平,营造舒心的工作氛围。公正公平是和谐企业的本质要求。要努力构建党委、行政、工会、职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格局,使广大员工充分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在制定各种职工福利分配方案时,要充分考虑部门与部门、管理者与职工、工种与工种的差异关系,制定科学合理、能被广大职工群众认可的分配方案,以期达到各种利益和谐统一。同时,必须建立融洽的干群关系,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和作风,关心职工苦难,解决职工困苦,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5.注重安全,打造安全型企业。企业一切安全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安全事关广大员工的生命财产等切身利益,是企业稳定和发展的保障,要不断提升职工素质,强化安全意识,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的自然意识和自觉行为。同时,着力改善安全环境和生产条件,完善安全设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打造安全型企业,为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好安全保障。6.服务社会,构建和谐企地关系和谐企业要注重内外并举,主动服务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诚信经营理念,加强与地方合作,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回馈服务社会,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国企党组织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有效途径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在基层战斗力的重要基础,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国有企业的科学发展、企业和谐乃至社会和谐。1.必须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国有企业党组织作为面向基层、维系企业与职工群众沟通联系的纽带,必须不断创新企业党建工作理念,凝聚党员干部职工,激发内源动力,促进企业和谐。一要用新眼光去审视,真正领会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实质内容和真正内涵,激发和谐企业建设内动力。二要用新思路去谋划,必须用党建工作新思路去谋划、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用新载体去引领,设计一系列符合和谐企业建设精神、又有实际效果的新载体去引领、推动和谐企业的建设。四要用新成效去检验,用党建工作是否充满活力,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密切,企业职工相处是否融洽、企业科学创新发展能力是否增强的标准、成效去检验和印证建设和谐企业必要性、正确性。2.必须创新党建工作方法。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在工作方法上进一步创新,关键在结合上下深功夫、做新文章。一是要与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努力创建符合和谐社会内涵的企业文化,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经营理念,树立大家普遍认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大力挖掘健康向上、有利于促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优秀文化资源,结合企业发展实践,总结提炼出具有鲜明特色、引起广泛共鸣的企业价值观,引导和培育广大职工树立和谐的思想道德和提高文明素质,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来丰富企业文化底蕴,为和谐企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二是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结合起来,要按照“把方向、聚人心、促发展、保稳定”的要求,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步谋划,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深度融合,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影响力,从组织上保障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创新支部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的载体,增强支部协助推动生产经营作用和功能,以生产经营的难点、重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党员带头攻坚克难为手段,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党员“挂牌攻坚”等活动,激励党员带头技术攻关、带头安全生产、带头文明经营服务、带头做好群众工作,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保证安全生产、创造一流业绩上来;把全面绩效管理引入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建立支部工作“责任清单化、落实链条化”双化机制,将基层党组织基础建设、日常考核、创新做法和民主测评等方面工作量化成分值,使党支部、党员绩效考核具体化、明晰化。三是要与企业群团组织作用结合起来,加强党组织对工青团妇等组织的领导,重点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目标和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打造力量足、作用强、影响深的群团组织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服务、维护、促进、推动作用,凝心聚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取得稳步发展取得新成就。3.必须优化党建工作机制。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国有企业党组织要不断总结提炼好经验、好作法,建立和优化企业党组织工作机制,为充分有效发挥作用提供机制保障。一是要优化企业党员教育培养机制。要着眼于提高企业党员素质,抓好党员集中教育、经常性教育和分层分类教育的结合,不断探索建立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党员政治觉悟、党性修养,增强走在和谐企业建设前列的先进意识、责任意识。要大力推进党员人才工程,按照“三个培养”要求,积极创造让党员锻炼成才的条件,着力优化党员成才的环境,使更多的党员成为本岗位的技术标兵、操作能手、服务明星和管理骨干,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力。二是要优化企业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根据企业特点,精心设计党员作用发挥的载体和抓手,创新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服务、党员示范岗、党员承诺践诺等多种形式,使党员真正在各自岗位、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先进性,增强和谐企业建设带动力。三要优化企业党组织维稳工作机制。企业的改革发展不可能避免产生内部利益矛盾。党组织虽然不能直接调整利益分配,但是在监督、协调、沟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党建带群团,始终不忘深入一线和群众,利用座谈会、访谈会、组织填写调查问卷、领导接待日、征求意见建议等形式,了解职工群众的要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突出矛盾,妥善处理解决好各类矛盾和纠纷,发挥教育引导、服务调解、凝聚人心的作用,努力实现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国纳.努力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J].区域经济评论,2007,(12):65.

和谐企业范文篇8

大力实施“根基工程”,加强机制创新促和谐,营造和谐劳动关系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建立健全合法有序的劳动合同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要坚持从协调劳动关系的源头抓起,充分维护职工权益,通过建立健全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作机制,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从而使企业走上依法治企的快速发展轨道,使员工更安心、更放心、更顺心,也使员工更加主动自觉地为企业发展多作贡献,实现企业与员工的互动、互促、互赢。

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强民主管理,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企业重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决策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积极支持企业工会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现民主管理、促进和谐共建上,全面履行维护、参与、建设、教育四项职能,充分发挥纽带和推进作用、倡导和组织作用以及沟通和协商作用,使广大职工的知情权、管理权、参与权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关心企业发展的热情得到进一步高涨,逐步形成“我为企业,企业为我”的双向和谐氛围。

大力实施“安全工程”,加强“四个安全”,营造和谐的“大安全”环境。安全是电力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没有安全,一切工作都无法开展。大力实施“安全工程”,就是应当明确企业全方位的“大安全”,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经营安全、政治安全、形象安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的形象越来越重要。没有一个好的形象,企业难以在市场中立足。生产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形象安全。良好的企业形象就会得到社会对企业的广泛认可度和满意度,这些有利因素为企业改革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加强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人才环境。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做到贡献与收入相结合,公平与竞争相结合,激励与规范相结合,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用人性化管理营造“人企合一”的企业人文环境,全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环境,努力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大力实施“文化工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力量。企业员工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没有良好的文明规范,也就无法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要把互利共赢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通过文化熏陶、广泛宣传,形成社会、企业与员工利益一致、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和谐价值观,使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目标统一、方向一致,筑牢企业和谐的文化环境基础。

和谐企业范文篇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正在经历着“厂网分开”后的深层次变革,电力资源正在重新配置人员岗位正在重新调整,员工收入竭力实现合理分配,企业中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日益复杂多样,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电力企业本身长期积累的问题也逐步显现,热点、难点问题日趋增多。因此,在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的电力企业不仅直接关系企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建和谐的电力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化、利益多元化和企业内部各专业工作责任明确化、管理绩效化的必然结果。

企业无大小之分,只有成功与否,企业不成功,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肯定有一方面是不和谐的。构建和谐的电力企业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规避对企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营造和谐顺畅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最终达到员工满意、客户满意、政府满意,实现企业内部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科学完善的机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

一个人要健康成长首要的条件是自身各方面生理机能能够协调运转,哪个器官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个身体机能下降。同样,一个企业内部必须有完备高效的组织机构、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和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企业各项工作才会有序、顺畅开展,才能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首先,企业必须根据切实需要设置必要而精干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企业职能部门要正确有效地行使管理职能,做到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目标一致、配合密切;各专业部门要既有自身专业的独立性,又要相互协调、相互协作。企业任何部门之间出现“五官”争功、配合不密切,就会造成工作协调不利、推诿扯皮、执行不力的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制约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其次,企业的发展必须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有健全的法制,一个企业要构建和谐发展的环境,就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执行有力的约束机制,制度是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与客户、社会之间良好运转的润滑剂。对供电企业而言,要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规章制度,既要有公平合理、激励有效、运营顺畅的激励运营机制,又要有行为规范、约束有力、处罚分明的约束机制。有了公平合理、人性化、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就有了原则,就不会凭拍脑门办事、靠好人主义协调工作。

第三,企业要和谐发展,合理的用人是关键。企业要做到知人善任,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为员工营造“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良好氛围。同时,企业各级领导处理问题要公平、公正、合理,要使每一名员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形成最大合力,企业本身才会实现健康长远发展。

第四,企业内部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分配机制。分配的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和谐,分配公平不是平均分配,要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贡献大的多得,贡献少的少得,彻底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才能使分配更趋合理,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目前,电力企业推行的绩效管理就是解决分配公平的最有效措施,通过考核每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使奖金得到合理分配,从而激发每一位员工潜能的发挥。

二、以人为本、和谐健康的氛围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保证

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建设和谐企业首先要构建企业内部的和谐。企业只有建立起以人为本、和谐健康的氛围,才能实现和谐发展,取得成功。企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除前面所说的完整的机构、健全的制度、正确的用人和合理的分配外,员工队伍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建设和谐企业,实现员工安全健康和企业和谐,目的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的和谐就是要使企业的各个层面都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关系,企业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开展工作要一个步调,形成决策要一个声音;中层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能够有效地同员工进行沟通,要善于调动和引导员工的工作情绪,要关心员工工作以外的情趣,从企业的角度,为员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为员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企业内部要培育员工普遍认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使员工个人的愿景与企业的愿景相一致,以科学的引导促进和谐。

三、正确处理好外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

外因影响着内因。一个人的发展不可能画地为牢、固守田园,不与别人沟通,不寻求他人的帮助,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对于供电企业,“电是商品”决定我们必须像其他企业一样,既要保证客户用上优质电、放心电,还要在供电优质服务上下功夫,这既包括想客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还包括积极和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得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历史原因,供电企业中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还对社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个别人的骨子里有时还有“电老大”的影子,“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自“厂网分开”以来,国家电网公司除了努力整顿各级部门机关工作作风外,还特别要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三公”调度、供电优质服务等方面真心诚意地向社会公布“三个十条”的承诺,恳请全社会进行监督。电是联系供电企业和客户的媒介,延伸至千家万户,优质服务工作必须做好,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形象。我们必须把行业优势变成占领市场的法宝,不设置障碍和鸿沟,通过主动、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扩大市场,实现“一强三优”,为电力企业的长足发展赢得先机。

同时,供电企业不可能置身于世外桃源,我们必须积极协调好与政府的关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更好地为社会造福、为政府分忧,这样才能赢得地方政府的认可、满意,我们的企业才能发展。

四、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

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木桶原理”,一个企业要发展,仅靠几个优秀的人才是不够的,必须打造一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团结协作、作风过硬、有着共同愿景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随着社会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经过多年发展的电力企业,原有的人才队伍已跟不上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总体人员多和关键岗位人才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吸纳引进人才是长久之计,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有针对目前的现状,通过对企业员工加大学习培训力度,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得到共同提高,才是企业发展的大计。

和谐企业范文篇10

构建和谐企业完成“创一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理所应当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落实到我们基层企业,就是要努力建设和谐的供电企业。

国网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一强三优”的发展目标和“三抓一创”的管理思路,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发展的供电企业的内在要求,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严格贯彻国网公司工作思路以及上级公司的部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以坚强的电网为依托,以业绩考核为主线,以创一流为抓手,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努力追求“安全、质量和效益”同业领先的目标,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谓“和谐企业”,是指构成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和要素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这里的“和谐”涉及到企业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作为基层供电企业,我认为构建和谐企业主要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打造坚强的电网,实现社会和企业发展和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既要为国家创造财富,又要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发挥保障作用,基层供电企业也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电力供应阶段性紧张的时期,有责任有义务迎难而上,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履行好供电企业的社会责任。为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必须要把发展电网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抓紧新建一批输变配电工程,尽快完善城乡电网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同时积极与政府部门协商,将电力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战略,解决好电网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坚强可靠的电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要以提供安全可靠的供电为基础,经营管理好电网,以优秀的业绩回报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实现生产管理机制和谐

保证供电安全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职责明确、指挥有力、运转顺畅的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的制度保障体系,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和谐有序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约束职工的安全作业行为;二是完善安全保证机制,突出以安全第一责任人为核心的安全保证作用;三是强化安全监督,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实行安全一票否决的奖惩机制;四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培育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电力企业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安全供电的责任越来越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只有在充分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构建和谐企业,因此,安全工作无论何时都是重中之重。

三、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内部经营机制和谐

和谐企业体现在企业内部,应该表现为经营机制的和谐顺畅,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措施来支撑和保障。治本抓源头,应从抓制度建设入手,把制度建设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项管理之中,不断修订、改进制度建设中不完善、不配套、不衔接的地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资决策制度、财经管理纪律制度、人事任免制度、工程建设招标管理制度、大宗物资材料采购制度、资金管理、担保制度、工程承发包制度等,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制度要发挥作用,关键是执行。要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真正把规章制度落实下去,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的各项工作部署。当前,应结合“创建四好班子”、“创一流”等工作,把创建活动融入生产经营的各项工作中,同时积极开展供电所“梯极晋阶”和“同业对标”创新管理工作,按照建设和谐企业的要求,真正建立起合理、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实现内部经营机制的和谐。

四、着力改善经营状况,实现效益与发展的和谐

企业如果不能产生效益,和谐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企业的意义,是以盈利为目的。保持供电企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使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员工收入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公司与先进的电网企业相比,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存在着人多电量少,电量类别不理想,电网结构不合理,管理手段差,社会环境不尽人意。我们一定要按照“依法经营企业、严格管理企业、勤俭办企业”的方针,整合优化公司各类资源,实施集约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当前,要着力于改善经营状况,关键还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的全局,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

一要大力加强资金、资产的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资金解决公司发展的重大问题。二要大力加强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管理,按照安全、质量、效益的原则,提高投入产出比。三要大力加强电价、线损、成本费用、电费回收等重点指标的考核管理,以指标考核各所和生产单位,以指标促进管理。四要大力加强业绩考核管理,实行全员绩效考核,拉开分配利益,形成有利于公司整体协调、高效运转的考核激励机制。总之,要牢固树立勇争一流意识,加快提升公司综合实力。

五、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实现社会环境的和谐

建设和谐供电企业,还要坚持电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作为供电企业,就是要不断提升供电服务的质量、水平,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和电力有序供应。我们要严格贯彻执行国网公司“三个十条”的规定,按照“四个服务”的要求,抓好窗口优质服务规范化工作,进一步加快营销服务一体化建设,以诚信服务为根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在企业员工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互利双赢关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确立以人为本价值观,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

构建和谐企业,关键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企业内部具体表现出为: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共谋发展,干部职工达成共识,共干事业,实现领导班子与员工、企业与员工、员工之间的和谐共进。

首先,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四好班子”的要求,增强领导班子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创新和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坚持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和标准,完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切实做好干部培训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其次,加强一线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向关键岗位和重要生产岗位的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化。全面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为重点,完善教育培训网络,通过全面整合和开发人力资源,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再次,着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人与人融洽协调,相互尊重,人格独立,相互理解、支持、帮助、关怀、安慰、激励的和谐氛围,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企业在发展、效益在增长的同时,要能够体现职工福利与待遇的增长,培养企业内部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