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7:20:30

古典文化

古典文化范文篇1

【英文摘要】thecausesof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havelongreceivedattentionfromscholarsathomeandabroad.particularlysince1980smoreandmorepublicationsonthissubjecthaveappeared.however,mostofthemfocusontheinfluencesofslavery,slaveryeconomyanddemocracyuponthedevelopmentofancientgreekculture,therelationbetweenancientgreekcultureandancientorientalculture,andsoon;fewofthemapproachthesubjectfromcityperspective.takingclassicalathensforanexample,thisthesisaimsatexpoundingonthefollowingcityfactorswhichengendered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1.itisinthecitythatbusinessesgather,whichoffermaterialbasisfortheprosperityofclassicalculture,thecityisthecenterofindustrialandcommercialactivities;2.theboomofculturerequirescorrespondingtalentsandrichculturalresources;itisinthecitythatknowledgeandintelligenceassemble.athensisthesignificantstageforthepolistocarryoutculturaleducationandcommunicationactivities.3.itisinthecitythattheinstitutionsofthepolisdemocracyarelocated,whichprovidepoliticalensurancefor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theestablishmentandoperationofthepolisdemocracyareinseparablefromthecityfromthebeginningtotheend.hencecityisthebasisfor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withoutcity,itwouldbehardtoimaginesuchabrillianceinthehistoryofclassicalgreece.

【关键词】希腊/古典文化/雅典/城市因素/greece/classicalculture/athens/cityfactor

在古代希腊各城邦的演进中,有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的科林斯、阿果斯、斯巴达和米利都等城市,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远远胜过雅典。而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此前落后的雅典却后来居上,逐渐发展为希腊古典文化的杰出典范。究其原因,学界析论较多[1](第30-35页),但很少从城市地域空间去观照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原因。实际上,历史是有连续性的。古风时代(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空前规模的“殖民运动”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推动了希腊城市的成长和发展。据统计,公元前800—公元前500年间,由希腊城市所建的殖民地达139个[2](p.160-162)。这种发展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和城市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市经济的活跃。“殖民运动”使希腊人“拥有所需的土地,最富产的国家(斯基泰、埃及、西西里)为其供给粮食,他们掌控了集纳世界财富的市场。”[3](p.111)希腊人从此成为航海民族腓尼基人的主要竞争对手。正是在城市广为发展的宏阔背景下,希腊人迎来了古典时代(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的文化盛期。此间,发展突出的雅典城市集聚了古典文化繁荣所必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自然成为“全希腊人的学校”和时代的翘楚。本文旨在以雅典为例,探究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市因素,希冀说明城市是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基石。如果离开了城市,希腊古典文化的繁荣将是不可想象的。

城市集聚古典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工商业经济

古典时期,充分发展的希腊工商业经济,无疑是古典文明繁荣的物质基础。而城市集聚了工商业经济,是工商业经济活动的中心。

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希腊世界的工业大有发展,尤其是在阿提卡地区,雅典城市及其外港拜里厄斯的工业特别活跃。手工行业更多,更有组织和更加专门化。出现了冶金业、造船业、制陶业、建筑业、纺织业、制鞋业等多种类型的手工业作坊。以制鞋、冶铁、建筑业和制陶业为例,制鞋业不仅有制男、女鞋的分工,还有裁鞋面、纳鞋底、上鞋等不同工序的分工[3](p.225)。冶铁业出现了专门负责锻打、铸范、拉风的分工。建筑业则有木工、铸工、铜工、石匠、染匠、金匠、象牙匠、画匠、刺绣匠、浮雕工等的分工。制陶业中有烧瓦工、烧砖工、小像制模工和瓷灯制造工等。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说中曾提到众多的职业:木匠、雕刻匠、制模匠、青铜匠、石匠、打金匠、象牙匠、绘画匠、绣花匠、雕金匠等[3](p.222)。公元前5世纪,阿提卡区成为希腊世界最繁盛的工业区域。“冶金业、造船业、武器制造业和陶器业,使劳里昂区、拜里厄斯港和雅典各区的生活紧张热烈起来,而许多伟大建筑物的构造也表明了雅典文明的光辉灿烂”[4](第51-54页)。

随着手工业的专门化,作坊和营造场等手工业生产区应运而生。这时的作坊和营造场一般规模不大,并可以为私人所有。例如,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父亲就有一个铁匠铺;希腊的军政家克利翁父亲有一个硝皮厂;雅典的演说家伊索克拉底的父亲有一个乐器制造厂[4](第56页)。

工业的发达,粮食的不足以及海外的开发,促动了商业贸易的活跃,由此导致以城市为支点的市集贸易和邦际贸易的繁荣。“每一个城邦对于周围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市集,农夫们在那里卖掉他们的产品,换取钱来支付他们的赋税和租金(在某些地方),和购买从外地输入的商品及乡间作坊不能生产的制品(当这些可以用钱支付的时候)”[5](第52页)。

在市集贸易方面,定期市集是古希腊最为普遍的国内贸易形式。小生产者和零售商人定期聚集于市,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交易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不同的市场,按规定的时间开市。交易的商品有蔬菜、水果、干酪、鱼、肉、腊肠、家禽和野鸟、酒、木柴、陶器、铁器、旧货,还有卖书的角落[3](p.290)。雅典城邦的中心市场是此类市集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一些依托于城市的节日或竞技会等非经常性的市集。例如,在奥林匹亚、德尔斐、尼密阿和科林斯地峡举行的全希腊竞技会,为雅典守护神雅典娜举行的祝贺节等,都是商贸活动的良好时机。邦际贸易则指希腊各城邦之间的贸易,或希腊人与异邦人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较市集贸易规模更大,辐射更广。在贸易中形成几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希腊本土的雅典和科林斯既加工制造常用的金属与贵金属、木材、羊毛、皮革、琥珀、象牙等产品,又向域外输出各种织物、武器和金属器具、毡毯、花瓶、珠宝、美术品、金银雕刻品等。雅典用葡萄酒、橄榄油、纺织品、精美的工艺品、陶器、军器输出,换回谷物、鱼、牲畜、蜜蜂蜡、食盐以及奴隶。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拜里厄斯港是爱琴海上著名的国际商港,运到这里的商品有埃及、西西里、黑海沿岸的谷物、牲畜和皮革,米利都的羊毛,波斯和迦太基的毛毯,阿拉伯的香水,马其顿和色雷斯的亚麻衣料、大麻和造船木材,此外还从各地输入奴隶。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则是联结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当时,希腊商人的足迹已遍及北欧、西欧、英吉利海峡、北海和波罗的海,甚至到达欧亚交界处的未知地区和非洲的西海岸[4](第62-68页)。

与其他地区相比,由于土地贫瘠,平原狭小,古代希腊的农耕经济并不占优势,雅典就是如此。不可否认,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先前落后的雅典变为公民富足、国家强大的重要原因。国富民强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智力投资和文化建设。伯里克利曾大规模地兴建雅典卫城、帕特浓神庙、赫维斯托斯神庙、苏尼昂海神庙、大剧场、音乐厅、街道和大型雕塑像等一大批规模宏大的公共文化工程,竭力使雅典成为全希腊最美丽的城市、“全希腊的学校”。据载,建造雅典娜神庙花费竟耗资7000塔兰特,相当于雅典城邦整整7个全年的预算[6](第358页)。在其执政期间,国家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发展文化事业。演剧、庆节、献祭等都是开销不菲的公众活动,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其一部分费用由城邦公款支付,大部分则以“社会义务”的形式分摊给富裕的公民。公益捐助是富裕的雅典人的义务,如演剧捐助、海军建设捐助、供应贫民粮食捐助等。色诺芬的《经济论》中记载,苏格拉底曾提醒富有的克利托布勒斯向城市的神及他的友人们尽捐助义务:“必须供奉丰盛的祭品,否则神和人都会找你麻烦。其次,慷慨大方地招待很多陌生人是你的职责。第三,必须宴请市民并对他们有所资助,否则,你就失去追随者。”[7](ⅱ,5-8)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400个雅典人负担前401年至409年间的泛雅典娜祭庆的巨额款项[8](第310页)。古代雅典社会经济生活的相对平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富人”阶层的公益捐助。那么,在相对而言农耕经济并不占优势的古代希腊社会,哪些人可能是富人呢?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从总体上说雅典人的生活仍然是贫乏的。雅典的普通公民,诸如教师、雕刻家、石匠、木工以及普通劳动者,工资标准一个样,都是日得一个德拉克马[9](第253页)。这样的工资收入,除了足够支付一切的必须费用以外,剩余不多,自然无力成为“富人”(即便是有,为数也不会太多)。因此,只有经营获利较多的工商业经济的作坊主和商人或工商业奴隶主,才有可能成为雅典富人阶层中的多数。这种富人阶层的出现,是雅典文化兴盛的必要前提。

城市集聚古典文化繁荣的文化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与人才

经济富足,并不一定文化昌盛。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其主体是人。文化的繁荣必须有相应的文化人才和占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资源。古希腊人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10](第27页),“一切公民都要受到同样的教育,而关心这种教育应是国家的本身”[11](第28页)。雅典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去做的,从而使雅典城市成为城邦广行文化教育与交流活动的重要空间和舞台。

其一,雅典城市广泛吸纳域外先进文化知识和人才。早在梭伦改革时期,就鼓励外籍工匠移居雅典,设各种专业技师居留的特别区,并给予公民权[12](ⅹⅹⅳ.2)。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城更是以海纳百川之势,吸引着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来此学习和交流文化科学知识。“哲学家、作家、学者、艺术家等等,都跑到雅典来,在雅典,他们便有广大的施展才能的余地”[8](第242页)。伯里克利的“黄金时代”,雅典40万人口中,有3万2千名外邦人。他们经营工商业,从事科学、文学和艺术研究,执业法律、医生等。来自于外邦的阿那克萨哥那、德谟克里特、普罗泰哥拉、哥尔基斯、希罗多德、品达、迈伦等文化名家,汇聚雅典。正如伯里克利所言:“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它使全世界各地一切好的东西都充分地带给我们,使我们享受外国的东西,正好像是我们本地的出产品一样”[13](第131页)。凡是在西西里、意大利、塞浦路斯、埃及、吕底亚、本都、伯罗奔尼撒或其他地方能找着的合意的东西,都被带到了雅典。而这里所说的“产品”,不仅仅是自然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因为雅典的伟大而被吸引来的。诗歌、音乐和艺术都和商品一样,在雅典城找着了舒适的家乡[13](第131页)。正是这样一批外邦人和雅典本土出生的文化人或知识分子,以自己天才的创造,将古希腊文化推向了繁荣的顶峰。

其二,众所周知,希腊紧邻西亚、北非等古老文明地区。希腊古典文化的繁荣,有一个东方文化的源头。但是,古老的东方文化既非专为古希腊文化的发展而存在,更不可能自动融入古希腊文明之中。就当时世界来说,已达二三千年之久的东方文化可以被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学习和借鉴。古希腊人能够将东方文化继承、学习、吸纳为推动自己文化繁荣的养料,并加以创造性地改造与发展,形成自有特色的希腊古典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希腊城市中的文化人或知识分子。“希腊人常到国外去旅行,在这一方面,连其他民族中商人、士兵、殖民者和旅行者都相形见绌”[14](第212页)。生活于古希腊城市的许多文化人、知识分子,虚心求教,广泛汲取,“拜东方文明为师”,竭心尽力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发展优势。他们是繁荣希腊古典文化的功臣和时代的先锋。例如,古代雅典的著名政治改革家和诗人梭伦,青年时代游历经商,遍访小亚细亚沿岸希腊人城邦,考察社会制度与风土人情,结交泰勒斯等名人学者。博学多才的梭伦因而有了“雅典第一诗人”之殊荣,更得“希腊七贤”之美誉。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里特,曾追随波斯术士和迦勒底星相学家学习神学和天文学,师从米利都学派研习自然哲学。后到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等地漫游,向有学问的人求教,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一生中写了约60种科学著作,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门知识。马克思称之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5](第146页)。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从小随父学医,曾在小亚细亚、黑海沿岸、北非等地游历行医,学习取经。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了丰富的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成为西方医学的最早奠基人。被誉为西方“历史之祖”的希罗多德,大约从30岁开始,历时10年游学访察,漫游黑海北岸、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意大利半岛等地。访查传闻逸事,凭吊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有助于后来撰述《历史》名著。总之,“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这些特征归结起来,就是虚心、好奇多思、渴求学习、富有常识”[14](第212页)。

其三,希腊古典文化长达200余年的繁荣,绝非仅靠少数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努力,而是在于拥有广泛的公民群众基础和城市活动空间,从而使古典文化具有广博的内涵、恒久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文化人、知识分子依托城市开办学园,进行全民性的戏剧演艺、宗教节庆、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传播了知识,培育了人才,融通了思想,活跃了文化市场,从而使得对戏剧、雕刻、建筑、诗歌、论辩演说等古典文化的认知、理解、接纳和传扬,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公元前388年,柏拉图于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亚创立学园。园内设有图书馆、授课厅和宿舍等。在柏拉图时期,学院里讲授的主要课程有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该学园是古希腊第一所真正招收学生的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希腊乃至地中海世界的一个学术中心。从学园学成出去的许多学生,在地中海世界的众多地方,传播着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姆体育场创立学园,从事教学和著述。此外,还有一批“智者”所创办的专门教授论辩技术的学校。这些学园或学校,都是城邦政府所允许的,并认为是为青年的显赫前途提供训练所必须的。诸多学园与学派并立于雅典,使人们在更多学习选择的同时,加深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智者学派的学者们教授在公共场合下演说的艺术和辩论的技艺,为培养适应民主政治时代所需要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人才作出了贡献。雅典的民主政治,决定了当时的社会不是靠暴力、行政手段,而是靠辩论、才识赢得人心的。雄辩的口才,超群的才华,是每一位企求成功的政治家必备的要素。

戏剧演艺是雅典城邦利用戏剧节组织戏剧比赛对公民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活动多是在祭典和节日中以集体方式进行。古希腊至少有300个以上由城邦组织的宗教节日,祭奉的神祗超过400位。仅在雅典城邦,一年就有144天为公共的宗教节日[16](第101-102页)。戏剧演艺活动只在狄奥尼索斯节的祭庆日子里进行。连续5天的欢庆,主要是进行戏剧比赛。雅典大剧场是节庆活动的中心,数以万计的人聚集剧场,观看悲剧或喜剧表演。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底斯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等,以其非凡的创作参赛演出。起初,戏剧演艺只是祭仪的附属品,后来逐渐取得社会意义,成为政治的论坛,休息与娱乐之地。戏剧演艺也便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希腊城邦的一般文化的高度水准,在很大的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组织民众、教育民众、启发民众的戏剧”[8](第318页)。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80年的100年内,雅典演出的戏剧有2000多种。

宗教节庆与体育竞技活动是雅典城邦利用宗教节日组织的全民性的文化活动。主要节庆赛会有泛雅典娜节、狄奥尼索斯节和厄琉息斯密仪等。泛雅典娜节年年举行,4年一大庆,庆节一连6天,雅典所有民众都参加。庆节活动有赛马(赛战车)、徒步竞走、歌唱、舞蹈、朗诵比赛与音乐比赛。狄奥尼索斯节和厄琉息斯密仪也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在这些节日里,不仅有体育锻炼,同时也有心智和精神的娱乐,因为那时有艺术布景和表演”[13](第131页)。伯里克利在其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过:“整个一年之中,有各种定期赛会和祭祀;……每天怡娱心目,使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忧虑。”[13](第130页)

戏剧、艺术、哲学、竞技等文化活动,是传扬古典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公民而言,这不只是闲暇之余的精神娱乐,也是接受城邦制度、民主思想和社会道德的教育活动;是认知、理解、接纳古典文化的有效过程。知识、价值和思想在公共广场上接受公众的批评和争议,“以前属于军事贵族和祭司贵族的精神世界现在向越来越多的人开放,直到向全体平民开放,而希腊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的”[17](第39页)。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言,体育馆、康体馆和剧场“不仅仅是铸造了城市的形态:同样,每个场馆也经由旅游和朝圣而达到更广泛的文化交融之目的”[18](p.168)。

城市集聚古典文化繁荣的政治基础——民主政治的权力机构与活动空间

雅典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与其施行民主政治所带来的宽松而自由的城市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城市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尽管也有这样的事实:苏格拉底以其政见不同而被处死;阿那克萨哥拉和普罗泰哥拉两位哲学家被迫离开本国。但是,雅典城市的宽容和自由的文化环境,“比之大多数其他国家,不论在古代还是近代的国家,都要好些”[9](第258页)。“雅典那时有一种活泼的自由,以及礼节、风俗和精神、文化上活泼的平等;……在不违背这种平等和在这种自由的范围以内,一切性格和才能上的不同、以及一切特质上的参差,都取得最无拘束的发展,都在它的环境里取得最丰富的刺激,来发扬光大”[19](第258页)。人们可以尽自己之所想,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或讽刺、或褒扬,或辩论各种思想、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城邦民主政治的确立与运作,始终与城市密不可分。

其一,自梭伦开始直至伯里克利的“黄金时代”,雅典历次民主政治改革的推行,都直接或间接地维护了城市工商业者的利益,并因此而有力地扩大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例如,梭伦改革的核心,是以财产特权代替贵族世袭特权,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以等级确定权利和义务。公民财产主要依据其田产的年收入,工商业者则按其货币收入折合成实物来计算。从而削弱了氏族贵族所享有的种种特权,使工商业奴隶主有机会跻身于国家领导层,更多的“富人”可以走上政坛。恩格斯遂将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后的80年,概括为从事工商业的富人对旧的贵族势力的胜利竞争的时代,同时又是“旧的氏族制度的残余失去了它的最后地盘”的时代[20](第112页)。梭伦之后的庇西特拉图、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等,基本上继续推行或发展梭伦的立法。古典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人数在公民大会中明显增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里斯托芬、色诺芬等也同样认为,约在公元前5世纪末,工人在议事会中占了多数[4](第58-59页)。

其二,雅典国家机构最重要的是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最高权力机关,10天召开一次,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皆可出席,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议事会为雅典城邦最高行政机关。会议成员500人,执行公民大会的决定和处理国家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乃雅典城邦最高司法、检察机关。陪审员由每个地区各选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600人,全雅典共选出6000人,组成10所高等法庭,审理重大案件并参与立法和监督公职人员。一方面,这些权力机构大多设置于城市,以城市为重心运作。考古资料表明,在城邦基本的政治机构如公民大会和议事会出现的同时,市政公共建筑如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和市政大厅随之出现[21](p.101)。市政广场是交流信息、参与市政议会和公民大会的“民众集会之所”。在雅典,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通常是在市政广场或其西南面的匹尼克斯山举行。城邦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议事会的决议等,皆公告于此。有关城邦政治和国民事务的文献保存于市政大厅。“议事院则是一个服务于公民大众的相当大的地方,通常位于市政广场其间或其附近”[18](p.182)。雅典城墙圈内即是政府所在地和贵族上层人物的居住区。政治和宗教首脑的居住地分布于城市中心广场附近的林阴道两侧。下层人物远离城市中心区。各分散的居民区用矮墙或壕沟分开,形成分散隔离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区。随着民主制的确立,特别是希波战争后,曾作为军事、政治、宗教中心的雅典卫城中心广场,主要供人民集会和商业之用。广场的东、西、南三面有柱廊,后面是商店与庙宇。北面是建于平台之上的神庙,供人们休息与交易。紧邻神庙的则是市民政治集会的地方——市政厅。另一方面,城邦民主政治的权利属于城市的成员——全体公民。“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总是最高的权威”[22](第199页)。有学者认为,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体现为有权参加城市的政治生活——可以出席市镇会议、担任公职等。公民大会是每个年过20的雅典人都有资格参加的一种“城镇会议”[23](第26页)。

此外,城市中的露天剧场和柱廊也是城邦政治生活的重要空间。雅典的公民大会有时就在剧场举行[24](lxii.4)。早在古风时期,“建筑师们就已经认识到柱廊不仅是有用的、附加的建筑装饰,而且对扩展空间——广场(agora)神龛,体育馆等等——在有限的空间支撑一个顶棚,提供一种装饰并赋予其特定的意蕴,也是重要的附属建筑”[25](p.193-195)。柱廊作为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空间,一直持续到希腊化时期。

至此不难看出,城邦既有国家的某些基本属性,如设置公共权力机关等,又有城市的要素和特征——集聚性。城邦一词有“城市”、“国家”、“公民集体”三个含义。城市并非城邦,而只是城邦的一部分。雅典城邦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公民为主体、国家为本质的共同体,而城市是其空间中心和活动中心。古典时代的雅典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城邦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基石是城市。其之所以以雅典城邦为典型,这是与雅典城市对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分不开的。

“希腊城市犹如希腊艺术和思想一样,是个“奇迹”[26](p.viii)。

【参考文献】

[1]杨俊明.古代希腊文化繁荣原因研究概述[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世界史,1997,(2).

[2]boardman,johnandhammond,n.g.l.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secondedition).volumeⅲ.part3[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

[3]glotz,g.ancientgreeceatwork:aneconomichistoryofgreece[m].london:1926.

[4][法]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m].志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法]保罗·贝罗克.城市与经济发展[m].肖勤福,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6][苏]b.h.迪雅可夫,h.m.尼可尔斯基.古代世界史[m].日知译.北京: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1954.

[7]xenophon.ⅵ.oeconomicus[m].loebclassicallibrary.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7.

[8][苏]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m].缪灵珠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9][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一卷[m].罗经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0]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1]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2]plutarch.livesⅰ.solon[m].loebclassicallibrary.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8.

[13][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m].吴象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1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6]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j].历史研究,2001,(5).

[17][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m].秦海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18]munford,lewis.thecityinhistory[m].penguinbooks,1961.

[19][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1]snodgrass,a.archaeologyandtheriseofthegreekstate(inaugurallecture)[z].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3][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m].盛葵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4]aristotle,x.x..athenianconstitution[m].loebclassicallibrary,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6.

古典文化范文篇2

传统居住环境是由传统住宅建筑及其周围的物质要素共同营造而成的一种生活环境,相对于规模大、密度与容积率高、居民高度集中的现代城镇住宅区环境而言,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构成特征与文化内涵。

从物质要素构成来讲,居住环境包括自然和人工的物质实体,自然的物质实体包括气候、地理、水文、地质、土壤、地形、植物等,人工的物质实体包括路径、种植、堆山、叠石、水池等。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的巧妙、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人工的手法,追求写实性的自然景观,模仿自然,再现自然,将自然的与人工的物质实体巧妙地统一起来,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从社会构成来讲,我国传统住宅可分为百姓住宅、文人住宅、官商宅第,直至王宫府邸。阶层、生活爱好或信仰的不同、以及审美情趣的各异,使得传统居住环境异采纷呈。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文人住宅。古代文人深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传统思想熏陶,他们可能是高官富商,亦可能是布衣百姓,只是相对于普通的官宦或百姓来说,他们的知识分子身份及文化成就更为突出。在传统居住建筑的演化过程中,由于普通百姓住宅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严格制约,王宫府邸又需恪守制式,文人住宅则相对活跃,对传统居住环境、对古典文化的影响也更为深刻。

二、传统居住环境奠定古典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古典文化素以其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隐喻手法,与西方文化相映成辉。强烈的人文意识、细腻的审美体验、曲折的隐喻手法,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而这个价值取向,可以说最初是由传统居住环境奠定的。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住宅是各类建筑构成与形象表现的一种原型。无论是庙宇、祠堂、庄园、宅第、城镇,其格局都基本遵循了住宅的范型,通过轴线而渐次延伸展开,等级秩序分明。传统住宅及居住环境对于传统文化、艺术创作和百姓的精神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强烈的人文意识

在古代,人们视住宅为“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黄帝宅经》序)住宅把天与地、阴和阳契合为一个适于人居住生活的整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宅经》卷上,所引出自《子夏金门宅经》之佚文)。房屋的格局中蕴涵着一种宇宙的结构,并加入伦理的观念,“父天母地兄日姊月”(《渊鉴类函》卷一),使住宅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双重意义,从而创造了一种“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秩”的环境(《渊鉴类函》卷十四)。

这与中国古典文化中始终包含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无论是汉唐以来儒道佛学说,还是宋明理学,都是纳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宇宙生成模式。它立足于人,指归于人,始终关心人的精神发展和道德发展,关心人的生活意义,主张“厚德载物”的价值理性。

传统居住环境对于奠定古典文化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扎二》有极其精到的论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居敬而持志”正是我国古典文化中强烈的人文精神的准确写照。

2.细腻的审美体验

长久以来,中国人对于美好居住环境的营建是不懈的,富贵之家叠石理水,普通人家莳花种草,或繁或简,都力求将宅院装点得有声有色,古代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与体验在居住环境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传统居住环境中,人们获得了最原始的直觉体验:在听觉上,他们陶醉于自然界的天籁清音,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绕檐点滴如琴筑,支枕幽斋听始奇”(宋·陆游);在视觉上,他们饱览自然的华彩绚烂,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唐·韩wò@①)、“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宋·苏舜钦);在嗅觉上,他们沉迷于自然的清新芬芳,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在一切可以感受到的琐事细节上,他们体验着生命的愉悦,体察出自然的物性事理,正所谓“耳闻之而得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宋·苏轼)。

居住生活中的闲情逸致,逐渐转化为古典文化的美学主张。儒、道、禅中的重体验、重直觉、重诗化的体验审美心理学,古典绘画中讲求的“师法造化,中得心源”,文学中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都与传统居住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厚渊源。

3.曲折的隐喻手法

传统居住环境中通过建筑、山、石、水、植物等物质要素的精心配置,一则娱观者之目,二则益人情性,三则寄托精神追求。例如植物的选择,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记述木本、藤本、草本、众卉、竹木69种,或品位高雅,或取意吉祥,大多有其寓意。

我国古代花鸟画的兴盛,并非为了单纯的赏心悦目,更有一定的寓意。宋代黄休复在《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中论道,“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抉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所以,堂前宅后配置的、笔墨描绘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无不曲折、隐晦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和性情操守。

三、传统居住环境是古典文化的表现内容

我国古典文化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文学、绘画等艺术上。文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但是传统居住环境作为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表现内容,却始终没有改变。绘画中的花鸟画、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发展源远流长,与传统居住环境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花鸟画起步于人物画、山水画之先,也因草木虫鱼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对象之故。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之前,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虽然着重于山川自然的描绘,但是也不乏山居环境的表现。

古典文化对传统居住环境的表现,可以剖析为三个层面:在基本层面上,自然的居住环境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直接成为刻画表现的对象;在中级层面上,艺术家借助于特定的居住环境的描摹,达到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及情趣品位的目的;在更高层面上,艺术家所处的生活环境跟他所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个性化的居住环境成就了艺术家作品的标志与特征。

1.自然的居住环境直接激发创作灵感

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诠释了环境与创作的关系,“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他认为,感情的抒发,是对自然的相赠;兴会的到来,便有如得到了自然的酬答。面对具体可感的居住环境意象,文人或艺术家由衷地生发出对生活、对自然的感受,因而留下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诗文或灵秀疏淡、生气弥漫的画卷。

“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人吟讴”(清·张宜泉《题芹溪居士》)是对居住环境的直接表现,居住环境本身就是主题。诗文如晋代陶潜的《归园田居》:“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等,恬静优美的居住环境跃然纸上。画作有唐代王维《辋川图》、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明代杜琼《南村别墅图册》等等。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晋·陆机《文赋》),则是借客观居住环境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一切景语固然皆情语,写景与抒情、说理熔于一炉则更能直抒胸臆。

以居住环境在诗歌中的创作而言,在唐末有一个重要转机,即写景诗由为大自然山川的浑灏的歌咏,转入对人的居住环境更为细腻的描写。宋代以表现居住环境为主要内容或涉及到居住环境的诗作数量更多,描写亦更为细致,这与宋代人诗材料广泛且诗人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的风气大有关联。

2.特定的居住环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习俗及情趣品位

住宅作为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最贵重的不动产,显然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外在象征,不同阶层的人们很自然地在居住环境上分出贫富尊卑。此外,居住环境也是居住者文化涵养、情趣品位的真实体现,可谓“居如其人”。

正因为如此,传统的文艺作品才不遗余力地刻划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作为背景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凸显作品的主旨。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清代小说《红楼梦》,书中对于衣食住行的描述一应俱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种种活动都是在大观园的背景上展开,书中对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都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重点的描绘,其中,怡红院之于贾宝玉,萧湘馆之于林黛玉,蘅芜苑之于薛宝钗,景物与人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被明清文学批评家称赏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以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市井世俗情态,展示了明代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既写家庭生活,就必然写西门庆房屋。评注者认为,“凡看一书,必看其立架处,如《金瓶梅》内,房屋花园以及使用人等,皆其立架处也。”“故云写其房屋,是其间架处。犹欲耍狮子先立一场,而唱戏先设一台。”居住环境的描写成为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至于绘画作品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世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揭示了北宋汴梁(开封)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图中有官府宅第,也有茅篷村舍,整体展现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居住环境及活动场景。

此外,古典小说中的插图对传统居住环境也常有刻画,如明代《西厢记》的版画插图、冯梦龙的“三言”插图等等,直观而细致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居住环境。

3.个性化的居住环境标识艺术家作品的特征

大凡文人墨客,其名声总是与作品连在一起,而其作品的主题又与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结果居住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并决定了他们的艺术成就。

五代、北宋花鸟画有两大画派,即南唐、西蜀的徐(熙)黄(筌)异体,对于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徐是“江南处士”,所见无非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或者园蔬药苗之类;黄筌年少即入宫中画院,长期见到的是禁中奇花怪石、珍禽异兽。居住环境不同,生活感受各异,意趣也大相径庭,所以取材侧重不同,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亦各成一家。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在《板桥题画·竹》中记述,“余家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做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宋代有“湖州派”之称的文同也是画史上有名的墨竹画家,他生平喜爱竹,认为“竹如我,我如竹”。他常在住的地方广栽竹木,并将住所命名为“墨君堂”、“竹坞”等。

一方面典型的住宅环境景物要素寄寓了居住者的品行操守,另一方面,个性化的居住环境也成为文人墨客成就的重要标志与独特特征。

四、古典文化引导传统居住环境的风气

我国的传统住宅及居住环境,横向来看,在辽阔的疆域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色,但是纵向来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则表现为缓慢的嬗变过程。引发这种更替的缘由,并非自然地理因素,更多地则是古典文化的浸润,集中地表现为:文化哲学思潮对传统居住环境革新的催化作用,同时代的文化艺术风尚对居住环境整体风格的渗透作用,和专业文献对传统居住环境实践的指引作用。

1.文化哲学思潮催化传统居住环境的革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哲学思想的重要转折时期,由于民族、阶级矛盾交织,战乱分裂,社会动荡,文人们对功名利禄避之不迭,谈玄盛行,佛学、玄学合流。六朝始,文人画家不但受儒家的教养,而且接受道、佛思想的薰染,他们的美学观点,往往熔合儒、道、佛为一炉。这种思想风气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了居住环境上。

北魏末期,贵族住宅的后部往往建有园林,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重阁等。两晋时,一些士大夫标榜旷达风流,爱好自然野致,聚石引泉,植林开涧,营宅造园,追求一种比较朴素自然的意境。南朝谢灵运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他因仕途失意,转而喜研佛学,据《宋书·谢灵运传》记载,他移籍会稽(今浙江绍兴),曾“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放纵为娱,有终焉之志。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谢灵运的“始宁墅”标志着我国山水住宅的开始。

此后,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山水住宅。中年以后,他因政局变化,且深依禅宗,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隐居于陕西蓝田县西南二十里的辋川别业,专意山水诗作。此处本是宋之问的别墅,据《唐画录王维传》记载,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泮、辛夷坞等。

唐代另一著名诗人白居易,因慕庐山山水,修庐山草堂,著有《草堂记》。“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庐山草堂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对后世山水住宅的思想却影响颇深。

两宋以后,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思想禁锢与束缚越来越严,文人出世之风盛行,好清逸隐避,陶冶于山村田野,寄情于山水。据南宋绘画描写,当时江南一带有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建造住宅的,既是住宅,又具有园林风趣。这时期作为住宅空间扩展延伸的私家园林发展已较为成熟。

正是这一代又一代、一次又一次文化哲学思潮的催化,推动着传统居住环境的革新并趋向丰富多彩。

2.时代文化艺术风尚渗透至居住环境的整体风格

住宅和居住环境,作为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时代的文学、绘画、书法、工艺等文化艺术相互密切影响,因而时代的审美风尚及工艺水平必然反映到居住建筑及居住环境上。

以明清两代为例,清代手工艺美术较明代更为繁荣,砖雕、木雕、石雕等技艺都十分精湛。明代家具以简洁素雅著称,清代家具在造型与结构上仍然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但宫廷和富贵之家的家具,造型繁复,装饰华丽,木家具的装饰和雕刻大量增多,这种趋向到清代后期更为显著。这些都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居住环境的整体风格。从现存的住宅实物资料来看,在住宅建筑质量较高的地区,整体上,清代住宅较明代住宅的装饰意味明显加重。以徽州民居为例,清代木装修木栏杆的雕刻风格较明代更为纤细繁杂;苏州砖门楼的雕刻自清乾隆时期以后才大量增加花卉、人物、戏剧等复杂雕饰的内容。由此可见,其他门类工艺的风格对居住环境艺术的渗透还是显而易见的。

3.专业文献指引传统居住环境的实践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既是长期积淀、自发形成的结果,也不乏相关的理论指引。从历代文献来看,这些理论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是专业著作论述。如明代计成著《园冶》,讲的虽是造园理论,但是明清园林绝大多数是私家园林,原是住宅不可分离的部分,宅与园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居住环境。

二是笔记、散文之类。多为文人雅士所作,且仅是文集的部分章节。有的偏重于史实的记叙,如北魏杨xiàn@②之《洛阳伽蓝记》、西汉刘歆《西京杂记》、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等;有的作专门论述,如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卷九居室部、清代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等。它们不及第一类专业著作论述那样全面、完整。

三是小说、词赋等。侧重于文学性的表现,现实基础上的想象夸张与虚构中的现实并存,是对专业理论灵活性和具体化的展现。如晋陶潜《桃花源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

四是绘画理论中有所涉及。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从绘画的角度,对山、石、水、花木等景物均有极其精辟的论述,反过来可以视作居住环境的布置要领。也有画家亲自设计宅园,相传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即为元代大画家倪瓒设计。

上述文献论述多数零碎分散,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们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大凡国家经济繁荣,社会财富积累增加,人们就会有大量的金钱花费在居住环境的改善方面。有些文人兼具官僚或商贾身份,家境殷实,有可能将理论付诸现实。流风所及,社会上免不了竞相仿效,从而推动着传统居住环境整体品质的提升。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与古典文化的互动,包涵着庞杂精深的内容,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与探寻,是挖掘传统居住环境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关注与追求现代居住环境文化价值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2]王明贤、戴志中主编:《中国建筑美学文存》,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3]孙宗文:《中国建筑与哲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4]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5]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海燕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7]《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8]孙大章:《评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民居的新发展》,《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二辑),陆元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字库未存字注释:

古典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古典柱式;装饰文化;梁柱结构

一、外国古典建筑柱式的装饰文化概述

在中国建筑学家萧默先生看来,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建筑与雕塑可以视为时代文化精神的物化立体组合[1]。曾有诗人这样写道:“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由此可见,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艺术对于整个欧洲大陆乃至世界的影响。通常而言,我们在谈到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时,不能绕开的首先是希腊的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其次才是罗马的塔司干式和混合式。然而在洛吉耶看来,希腊人的三种柱式各有特点,塔司干式和混合式只是一种变体,与其他三种区别很小,塔司干式不过是粗略的多立克式,混合式则是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完美结合。至于哥特式和阿拉伯式或摩尔柱式,一个过于沉重,一个过于轻飘,都没什么创意和格调。菲利贝尔·德洛尔姆致力于创造的法兰西柱式也不过是一种新的复合柱式[2]。经过实践证明,古希腊的三种柱式成为古典建筑柱式的经典,后来出现的柱式也多是对其的模仿和变体,很难有真正的超越,因此这三种柱式被封为西方古典建筑柱式的圭臬。古罗马建筑学者维特鲁威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提到了建筑的“三原则”:适用(实用)、坚固(安全)、美观,这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建筑中的概括,具有长远的生命力。[3]由此可见,实用是第一位的,美观是其次的。在维特鲁威看来,建筑就是对自然的一种高度模仿,人类看到鸟和蜜蜂筑巢,也用自然材料建造庇护所。在满足了基本的实用目的后,又为了美观发明了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其中的比例还是模仿人形体美的比例。维特鲁威也在其著作中谈到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的问题,他还通过数学知识分析了三种最早柱式的装饰和比例,并详细记载了这几种柱式的尺度,包括一些细节。当我们提及人体与柱式的密切关系之时,有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就是雅典卫城的厄瑞克特翁神庙台基上的女像柱,六根女像柱代替石柱顶起挑檐,她们亭亭玉立,头顶重物而体态优美。事实上,从古埃及开始,艺术的创作便十分注重比例的运用,尽管依赖机械和数据,相对受约束较强。古希腊艺术在其规矩的框架下,有着一定的自由空间和感性显现。维特鲁威提出了人体比例的理论,对古典柱式产生了很大影响。柱头、柱身与柱础的比例关系,檐部与柱子以及基座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数学特征。在阿尔贝蒂看来,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遵循着和谐法则[4],和谐在建筑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对自然的观察与模仿。这种对自然的多样性的观察与模仿也都反映在了建筑的不同柱式上,比如多立克柱式就是要表现力量与持久,科林斯柱式传达出了修长和妩媚,爱奥尼柱式处在一个中间的地带,介于阳刚与阴柔之间,这三种柱式在应用时又注重与建筑物本身保持和谐一致。古希腊的三种经典柱式中,相较而言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最强,科林斯柱式上的装饰纹样是一种植物,名为茛苕。在阿尔贝蒂看来,建筑的装饰不属于建筑整体的一部分,而是建筑之外的附加物。蒙德里安也认为,普遍的美产生于各种形式的相互关系之中,所以我们从蒙德里安的作品中获得的美感是在理性规则下构建和形成的,他通过运用直线将颜色进行切块与分割,从而达到一种平衡和稳定的状态。正如狄德罗所言,美在关系,这里的关系指的就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各种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景观的客观必然联系,是内外因的结合。在狄德罗看来,艺术的源泉正是生活,那些建立在和自然万物的关系上的美才是恒久的美,即美在关系。

二、中外建筑柱式装饰比较与分析

在整个建筑艺术中,柱子无疑是基本的装饰,它可以以组合的方式来设置,以装饰一个门廊、墙体,或其他开口形式,也可以独立矗立在那里。它可以被用来修饰交叉路口、剧场、广场,可以呈托一个奖杯,也可以被处理成一座纪念碑的样子[5]。在洛吉耶看来,“壁柱本来就不该取代柱式,它有时是为了节省柱子的开支才做的。柱式的各个部分都是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它们就应该不仅仅是装饰,而是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是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去掉任何一个部分都会使其倒塌”。洛吉耶认为,壁柱是对建筑的一种亵渎,他认为建筑之美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准确的比例、优美的形式、合理的装饰[6]。对此,阿道夫·卢斯认为装饰就是罪恶。在中国,梁柱结构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梁柱建筑有三个主要优点:第一是经济,材料丰富还便于就地取材,同时比石材易于运输和加工;第二是坚固耐用,中国古代常用的白柏木具备很强的张力和抗压力;第三,梁柱结构十分有助于向模件体系发展[7]。中国古代的柱式结构十分丰富,形制上也有所区别。以秦汉时期为例,建筑的柱子有方柱、抹角方柱(即方柱略抹去四角,又称小八角柱)、八角柱和圆柱。柱身上有时竖向刻槽为饰,或束竹或凹楞。柱头与柱础也出现了许多后世不多见的形状(如图1~图5)。柱式一词对应的英文单词是orders,也可翻译为秩序或规矩等,由此可见柱式在西方建筑文化中的重要性。在萧默先生看来,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这个文化既包含精神文明又包含物质文明,具有双重特性[8]。我们可以说,建筑艺术是社会文化最真实、最鲜明的记录。[9]建筑除了是一种理性与浪漫交织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时代最核心、最厚重的文化载体,以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为例,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承载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古人的审美观,这里就包含中国古代美学的深刻影响,这也是中国园林能够保持自身独特风格和鲜明民族色彩很重要的原因。当然,一种建筑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也深受其所处的历史地理条件和自然风土环境的影响,丹纳在其经典著作《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到了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说。建筑可以说是一门综合学科,它融合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物质要素和精神含义、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意味,它是艺术与科学、感性和理性的完美融合。在维特鲁威的著述中,托斯卡柱式是建筑中最为朴素简单的柱式,就像洛吉耶所言的原始小屋(如图6)一样,保留一种原始的气息,不像其他柱式那样拥有美妙而繁复的装饰。托斯卡柱式因为产生于意大利明媚的托斯卡地区而得名,包括柱础、柱头和柱身。在洛吉耶看来,原始棚屋就是所有富丽堂皇的建筑的原型。立起的树枝说明了柱子的概念;柱子上面的横向树枝代表了檐部的概念;构成屋顶的斜向树枝意在说明三角顶的概念。在原始棚屋中,没有拱券、拱廊、基座、阁楼、门甚至窗,更不要说那些烦琐的建筑柱式的装饰了。柱子、檐部和三角顶是构成棚屋以及所有建筑最本质的三个部分[10]。我们常说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人类的很多文明产物也都是模仿自然的结果。罗斯金也曾说:“一切美都建立在自然形状的法则之上。”[11]所以在他看来,爱奥尼柱式的美丽之处就在于对螺旋线的使用,这种美丽曲线也是源于对大自然的模仿与再现。比如说,建筑师布隆代尔就认为柱式起源于墓碑上要扣上一个瓮形的顶子,由此而得到关于柱式起源的描绘和解释(如图7)。

三、结语

古典文化范文篇4

【英文摘要】thecausesof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havelongreceivedattentionfromscholarsathomeandabroad.particularlysince1980smoreandmorepublicationsonthissubjecthaveappeared.however,mostofthemfocusontheinfluencesofslavery,slaveryeconomyanddemocracyuponthedevelopmentofancientgreekculture,therelationbetweenancientgreekcultureandancientorientalculture,andsoon;fewofthemapproachthesubjectfromcityperspective.takingclassicalathensforanexample,thisthesisaimsatexpoundingonthefollowingcityfactorswhichengendered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1.itisinthecitythatbusinessesgather,whichoffermaterialbasisfortheprosperityofclassicalculture,thecityisthecenterofindustrialandcommercialactivities;2.theboomofculturerequirescorrespondingtalentsandrichculturalresources;itisinthecitythatknowledgeandintelligenceassemble.athensisthesignificantstageforthepolistocarryoutculturaleducationandcommunicationactivities.3.itisinthecitythattheinstitutionsofthepolisdemocracyarelocated,whichprovidepoliticalensurancefor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theestablishmentandoperationofthepolisdemocracyareinseparablefromthecityfromthebeginningtotheend.hencecityisthebasisfortheboomofclassicalgreekculture.withoutcity,itwouldbehardtoimaginesuchabrillianceinthehistoryofclassicalgreece.

【关键词】希腊/古典文化/雅典/城市因素/greece/classicalculture/athens/cityfactor

在古代希腊各城邦的演进中,有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的科林斯、阿果斯、斯巴达和米利都等城市,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远远胜过雅典。而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此前落后的雅典却后来居上,逐渐发展为希腊古典文化的杰出典范。究其原因,学界析论较多[1](第30-35页),但很少从城市地域空间去观照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原因。实际上,历史是有连续性的。古风时代(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空前规模的“殖民运动”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推动了希腊城市的成长和发展。据统计,公元前800—公元前500年间,由希腊城市所建的殖民地达139个[2](p.160-162)。这种发展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和城市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市经济的活跃。“殖民运动”使希腊人“拥有所需的土地,最富产的国家(斯基泰、埃及、西西里)为其供给粮食,他们掌控了集纳世界财富的市场。”[3](p.111)希腊人从此成为航海民族腓尼基人的主要竞争对手。正是在城市广为发展的宏阔背景下,希腊人迎来了古典时代(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的文化盛期。此间,发展突出的雅典城市集聚了古典文化繁荣所必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自然成为“全希腊人的学校”和时代的翘楚。本文旨在以雅典为例,探究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市因素,希冀说明城市是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基石。如果离开了城市,希腊古典文化的繁荣将是不可想象的。

城市集聚古典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工商业经济

古典时期,充分发展的希腊工商业经济,无疑是古典文明繁荣的物质基础。而城市集聚了工商业经济,是工商业经济活动的中心。

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希腊世界的工业大有发展,尤其是在阿提卡地区,雅典城市及其外港拜里厄斯的工业特别活跃。手工行业更多,更有组织和更加专门化。出现了冶金业、造船业、制陶业、建筑业、纺织业、制鞋业等多种类型的手工业作坊。以制鞋、冶铁、建筑业和制陶业为例,制鞋业不仅有制男、女鞋的分工,还有裁鞋面、纳鞋底、上鞋等不同工序的分工[3](p.225)。冶铁业出现了专门负责锻打、铸范、拉风的分工。建筑业则有木工、铸工、铜工、石匠、染匠、金匠、象牙匠、画匠、刺绣匠、浮雕工等的分工。制陶业中有烧瓦工、烧砖工、小像制模工和瓷灯制造工等。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说中曾提到众多的职业:木匠、雕刻匠、制模匠、青铜匠、石匠、打金匠、象牙匠、绘画匠、绣花匠、雕金匠等[3](p.222)。公元前5世纪,阿提卡区成为希腊世界最繁盛的工业区域。“冶金业、造船业、武器制造业和陶器业,使劳里昂区、拜里厄斯港和雅典各区的生活紧张热烈起来,而许多伟大建筑物的构造也表明了雅典文明的光辉灿烂”[4](第51-54页)。

随着手工业的专门化,作坊和营造场等手工业生产区应运而生。这时的作坊和营造场一般规模不大,并可以为私人所有。例如,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父亲就有一个铁匠铺;希腊的军政家克利翁父亲有一个硝皮厂;雅典的演说家伊索克拉底的父亲有一个乐器制造厂[4](第56页)。

工业的发达,粮食的不足以及海外的开发,促动了商业贸易的活跃,由此导致以城市为支点的市集贸易和邦际贸易的繁荣。“每一个城邦对于周围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市集,农夫们在那里卖掉他们的产品,换取钱来支付他们的赋税和租金(在某些地方),和购买从外地输入的商品及乡间作坊不能生产的制品(当这些可以用钱支付的时候)”[5](第52页)。

在市集贸易方面,定期市集是古希腊最为普遍的国内贸易形式。小生产者和零售商人定期聚集于市,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交易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不同的市场,按规定的时间开市。交易的商品有蔬菜、水果、干酪、鱼、肉、腊肠、家禽和野鸟、酒、木柴、陶器、铁器、旧货,还有卖书的角落[3](p.290)。雅典城邦的中心市场是此类市集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一些依托于城市的节日或竞技会等非经常性的市集。例如,在奥林匹亚、德尔斐、尼密阿和科林斯地峡举行的全希腊竞技会,为雅典守护神雅典娜举行的祝贺节等,都是商贸活动的良好时机。邦际贸易则指希腊各城邦之间的贸易,或希腊人与异邦人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较市集贸易规模更大,辐射更广。在贸易中形成几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希腊本土的雅典和科林斯既加工制造常用的金属与贵金属、木材、羊毛、皮革、琥珀、象牙等产品,又向域外输出各种织物、武器和金属器具、毡毯、花瓶、珠宝、美术品、金银雕刻品等。雅典用葡萄酒、橄榄油、纺织品、精美的工艺品、陶器、军器输出,换回谷物、鱼、牲畜、蜜蜂蜡、食盐以及奴隶。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拜里厄斯港是爱琴海上著名的国际商港,运到这里的商品有埃及、西西里、黑海沿岸的谷物、牲畜和皮革,米利都的羊毛,波斯和迦太基的毛毯,阿拉伯的香水,马其顿和色雷斯的亚麻衣料、大麻和造船木材,此外还从各地输入奴隶。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则是联结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当时,希腊商人的足迹已遍及北欧、西欧、英吉利海峡、北海和波罗的海,甚至到达欧亚交界处的未知地区和非洲的西海岸[4](第62-68页)。

与其他地区相比,由于土地贫瘠,平原狭小,古代希腊的农耕经济并不占优势,雅典就是如此。不可否认,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先前落后的雅典变为公民富足、国家强大的重要原因。国富民强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智力投资和文化建设。伯里克利曾大规模地兴建雅典卫城、帕特浓神庙、赫维斯托斯神庙、苏尼昂海神庙、大剧场、音乐厅、街道和大型雕塑像等一大批规模宏大的公共文化工程,竭力使雅典成为全希腊最美丽的城市、“全希腊的学校”。据载,建造雅典娜神庙花费竟耗资7000塔兰特,相当于雅典城邦整整7个全年的预算[6](第358页)。在其执政期间,国家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发展文化事业。演剧、庆节、献祭等都是开销不菲的公众活动,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其一部分费用由城邦公款支付,大部分则以“社会义务”的形式分摊给富裕的公民。公益捐助是富裕的雅典人的义务,如演剧捐助、海军建设捐助、供应贫民粮食捐助等。色诺芬的《经济论》中记载,苏格拉底曾提醒富有的克利托布勒斯向城市的神及他的友人们尽捐助义务:“必须供奉丰盛的祭品,否则神和人都会找你麻烦。其次,慷慨大方地招待很多陌生人是你的职责。第三,必须宴请市民并对他们有所资助,否则,你就失去追随者。”[7](ⅱ,5-8)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400个雅典人负担前401年至409年间的泛雅典娜祭庆的巨额款项[8](第310页)。古代雅典社会经济生活的相对平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富人”阶层的公益捐助。那么,在相对而言农耕经济并不占优势的古代希腊社会,哪些人可能是富人呢?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从总体上说雅典人的生活仍然是贫乏的。雅典的普通公民,诸如教师、雕刻家、石匠、木工以及普通劳动者,工资标准一个样,都是日得一个德拉克马[9](第253页)。这样的工资收入,除了足够支付一切的必须费用以外,剩余不多,自然无力成为“富人”(即便是有,为数也不会太多)。因此,只有经营获利较多的工商业经济的作坊主和商人或工商业奴隶主,才有可能成为雅典富人阶层中的多数。这种富人阶层的出现,是雅典文化兴盛的必要前提。

城市集聚古典文化繁荣的文化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与人才

经济富足,并不一定文化昌盛。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其主体是人。文化的繁荣必须有相应的文化人才和占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资源。古希腊人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10](第27页),“一切公民都要受到同样的教育,而关心这种教育应是国家的本身”[11](第28页)。雅典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去做的,从而使雅典城市成为城邦广行文化教育与交流活动的重要空间和舞台。

其一,雅典城市广泛吸纳域外先进文化知识和人才。早在梭伦改革时期,就鼓励外籍工匠移居雅典,设各种专业技师居留的特别区,并给予公民权[12](ⅹⅹⅳ.2)。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城更是以海纳百川之势,吸引着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来此学习和交流文化科学知识。“哲学家、作家、学者、艺术家等等,都跑到雅典来,在雅典,他们便有广大的施展才能的余地”[8](第242页)。伯里克利的“黄金时代”,雅典40万人口中,有3万2千名外邦人。他们经营工商业,从事科学、文学和艺术研究,执业法律、医生等。来自于外邦的阿那克萨哥那、德谟克里特、普罗泰哥拉、哥尔基斯、希罗多德、品达、迈伦等文化名家,汇聚雅典。正如伯里克利所言:“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它使全世界各地一切好的东西都充分地带给我们,使我们享受外国的东西,正好像是我们本地的出产品一样”[13](第131页)。凡是在西西里、意大利、塞浦路斯、埃及、吕底亚、本都、伯罗奔尼撒或其他地方能找着的合意的东西,都被带到了雅典。而这里所说的“产品”,不仅仅是自然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因为雅典的伟大而被吸引来的。诗歌、音乐和艺术都和商品一样,在雅典城找着了舒适的家乡[13](第131页)。正是这样一批外邦人和雅典本土出生的文化人或知识分子,以自己天才的创造,将古希腊文化推向了繁荣的顶峰。

其二,众所周知,希腊紧邻西亚、北非等古老文明地区。希腊古典文化的繁荣,有一个东方文化的源头。但是,古老的东方文化既非专为古希腊文化的发展而存在,更不可能自动融入古希腊文明之中。就当时世界来说,已达二三千年之久的东方文化可以被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学习和借鉴。古希腊人能够将东方文化继承、学习、吸纳为推动自己文化繁荣的养料,并加以创造性地改造与发展,形成自有特色的希腊古典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希腊城市中的文化人或知识分子。“希腊人常到国外去旅行,在这一方面,连其他民族中商人、士兵、殖民者和旅行者都相形见绌”[14](第212页)。生活于古希腊城市的许多文化人、知识分子,虚心求教,广泛汲取,“拜东方文明为师”,竭心尽力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发展优势。他们是繁荣希腊古典文化的功臣和时代的先锋。例如,古代雅典的著名政治改革家和诗人梭伦,青年时代游历经商,遍访小亚细亚沿岸希腊人城邦,考察社会制度与风土人情,结交泰勒斯等名人学者。博学多才的梭伦因而有了“雅典第一诗人”之殊荣,更得“希腊七贤”之美誉。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里特,曾追随波斯术士和迦勒底星相学家学习神学和天文学,师从米利都学派研习自然哲学。后到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等地漫游,向有学问的人求教,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一生中写了约60种科学著作,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门知识。马克思称之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5](第146页)。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从小随父学医,曾在小亚细亚、黑海沿岸、北非等地游历行医,学习取经。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了丰富的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成为西方医学的最早奠基人。被誉为西方“历史之祖”的希罗多德,大约从30岁开始,历时10年游学访察,漫游黑海北岸、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意大利半岛等地。访查传闻逸事,凭吊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有助于后来撰述《历史》名著。总之,“希腊人所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这些特征归结起来,就是虚心、好奇多思、渴求学习、富有常识”[14](第212页)。

其三,希腊古典文化长达200余年的繁荣,绝非仅靠少数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努力,而是在于拥有广泛的公民群众基础和城市活动空间,从而使古典文化具有广博的内涵、恒久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文化人、知识分子依托城市开办学园,进行全民性的戏剧演艺、宗教节庆、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传播了知识,培育了人才,融通了思想,活跃了文化市场,从而使得对戏剧、雕刻、建筑、诗歌、论辩演说等古典文化的认知、理解、接纳和传扬,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公元前388年,柏拉图于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亚创立学园。园内设有图书馆、授课厅和宿舍等。在柏拉图时期,学院里讲授的主要课程有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该学园是古希腊第一所真正招收学生的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希腊乃至地中海世界的一个学术中心。从学园学成出去的许多学生,在地中海世界的众多地方,传播着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姆体育场创立学园,从事教学和著述。此外,还有一批“智者”所创办的专门教授论辩技术的学校。这些学园或学校,都是城邦政府所允许的,并认为是为青年的显赫前途提供训练所必须的。诸多学园与学派并立于雅典,使人们在更多学习选择的同时,加深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智者学派的学者们教授在公共场合下演说的艺术和辩论的技艺,为培养适应民主政治时代所需要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人才作出了贡献。雅典的民主政治,决定了当时的社会不是靠暴力、行政手段,而是靠辩论、才识赢得人心的。雄辩的口才,超群的才华,是每一位企求成功的政治家必备的要素。

戏剧演艺是雅典城邦利用戏剧节组织戏剧比赛对公民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活动多是在祭典和节日中以集体方式进行。古希腊至少有300个以上由城邦组织的宗教节日,祭奉的神祗超过400位。仅在雅典城邦,一年就有144天为公共的宗教节日[16](第101-102页)。戏剧演艺活动只在狄奥尼索斯节的祭庆日子里进行。连续5天的欢庆,主要是进行戏剧比赛。雅典大剧场是节庆活动的中心,数以万计的人聚集剧场,观看悲剧或喜剧表演。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底斯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等,以其非凡的创作参赛演出。起初,戏剧演艺只是祭仪的附属品,后来逐渐取得社会意义,成为政治的论坛,休息与娱乐之地。戏剧演艺也便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希腊城邦的一般文化的高度水准,在很大的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组织民众、教育民众、启发民众的戏剧”[8](第318页)。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80年的100年内,雅典演出的戏剧有2000多种。

宗教节庆与体育竞技活动是雅典城邦利用宗教节日组织的全民性的文化活动。主要节庆赛会有泛雅典娜节、狄奥尼索斯节和厄琉息斯密仪等。泛雅典娜节年年举行,4年一大庆,庆节一连6天,雅典所有民众都参加。庆节活动有赛马(赛战车)、徒步竞走、歌唱、舞蹈、朗诵比赛与音乐比赛。狄奥尼索斯节和厄琉息斯密仪也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在这些节日里,不仅有体育锻炼,同时也有心智和精神的娱乐,因为那时有艺术布景和表演”[13](第131页)。伯里克利在其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过:“整个一年之中,有各种定期赛会和祭祀;……每天怡娱心目,使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忧虑。”[13](第130页)

戏剧、艺术、哲学、竞技等文化活动,是传扬古典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公民而言,这不只是闲暇之余的精神娱乐,也是接受城邦制度、民主思想和社会道德的教育活动;是认知、理解、接纳古典文化的有效过程。知识、价值和思想在公共广场上接受公众的批评和争议,“以前属于军事贵族和祭司贵族的精神世界现在向越来越多的人开放,直到向全体平民开放,而希腊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形成的”[17](第39页)。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言,体育馆、康体馆和剧场“不仅仅是铸造了城市的形态:同样,每个场馆也经由旅游和朝圣而达到更广泛的文化交融之目的”[18](p.168)。

城市集聚古典文化繁荣的政治基础——民主政治的权力机构与活动空间

雅典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与其施行民主政治所带来的宽松而自由的城市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城市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尽管也有这样的事实:苏格拉底以其政见不同而被处死;阿那克萨哥拉和普罗泰哥拉两位哲学家被迫离开本国。但是,雅典城市的宽容和自由的文化环境,“比之大多数其他国家,不论在古代还是近代的国家,都要好些”[9](第258页)。“雅典那时有一种活泼的自由,以及礼节、风俗和精神、文化上活泼的平等;……在不违背这种平等和在这种自由的范围以内,一切性格和才能上的不同、以及一切特质上的参差,都取得最无拘束的发展,都在它的环境里取得最丰富的刺激,来发扬光大”[19](第258页)。人们可以尽自己之所想,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或讽刺、或褒扬,或辩论各种思想、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城邦民主政治的确立与运作,始终与城市密不可分。

其一,自梭伦开始直至伯里克利的“黄金时代”,雅典历次民主政治改革的推行,都直接或间接地维护了城市工商业者的利益,并因此而有力地扩大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例如,梭伦改革的核心,是以财产特权代替贵族世袭特权,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以等级确定权利和义务。公民财产主要依据其田产的年收入,工商业者则按其货币收入折合成实物来计算。从而削弱了氏族贵族所享有的种种特权,使工商业奴隶主有机会跻身于国家领导层,更多的“富人”可以走上政坛。恩格斯遂将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后的80年,概括为从事工商业的富人对旧的贵族势力的胜利竞争的时代,同时又是“旧的氏族制度的残余失去了它的最后地盘”的时代[20](第112页)。梭伦之后的庇西特拉图、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等,基本上继续推行或发展梭伦的立法。古典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人数在公民大会中明显增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里斯托芬、色诺芬等也同样认为,约在公元前5世纪末,工人在议事会中占了多数[4](第58-59页)。

其二,雅典国家机构最重要的是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最高权力机关,10天召开一次,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皆可出席,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议事会为雅典城邦最高行政机关。会议成员500人,执行公民大会的决定和处理国家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乃雅典城邦最高司法、检察机关。陪审员由每个地区各选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600人,全雅典共选出6000人,组成10所高等法庭,审理重大案件并参与立法和监督公职人员。一方面,这些权力机构大多设置于城市,以城市为重心运作。考古资料表明,在城邦基本的政治机构如公民大会和议事会出现的同时,市政公共建筑如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和市政大厅随之出现[21](p.101)。市政广场是交流信息、参与市政议会和公民大会的“民众集会之所”。在雅典,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通常是在市政广场或其西南面的匹尼克斯山举行。城邦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议事会的决议等,皆公告于此。有关城邦政治和国民事务的文献保存于市政大厅。“议事院则是一个服务于公民大众的相当大的地方,通常位于市政广场其间或其附近”[18](p.182)。雅典城墙圈内即是政府所在地和贵族上层人物的居住区。政治和宗教首脑的居住地分布于城市中心广场附近的林阴道两侧。下层人物远离城市中心区。各分散的居民区用矮墙或壕沟分开,形成分散隔离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区。随着民主制的确立,特别是希波战争后,曾作为军事、政治、宗教中心的雅典卫城中心广场,主要供人民集会和商业之用。广场的东、西、南三面有柱廊,后面是商店与庙宇。北面是建于平台之上的神庙,供人们休息与交易。紧邻神庙的则是市民政治集会的地方——市政厅。另一方面,城邦民主政治的权利属于城市的成员——全体公民。“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总是最高的权威”[22](第199页)。有学者认为,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体现为有权参加城市的政治生活——可以出席市镇会议、担任公职等。公民大会是每个年过20的雅典人都有资格参加的一种“城镇会议”[23](第26页)。

此外,城市中的露天剧场和柱廊也是城邦政治生活的重要空间。雅典的公民大会有时就在剧场举行[24](lxii.4)。早在古风时期,“建筑师们就已经认识到柱廊不仅是有用的、附加的建筑装饰,而且对扩展空间——广场(agora)神龛,体育馆等等——在有限的空间支撑一个顶棚,提供一种装饰并赋予其特定的意蕴,也是重要的附属建筑”[25](p.193-195)。柱廊作为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空间,一直持续到希腊化时期。

至此不难看出,城邦既有国家的某些基本属性,如设置公共权力机关等,又有城市的要素和特征——集聚性。城邦一词有“城市”、“国家”、“公民集体”三个含义。城市并非城邦,而只是城邦的一部分。雅典城邦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公民为主体、国家为本质的共同体,而城市是其空间中心和活动中心。古典时代的雅典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城邦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基石是城市。其之所以以雅典城邦为典型,这是与雅典城市对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分不开的。

“希腊城市犹如希腊艺术和思想一样,是个“奇迹”[26](p.viii)。

【参考文献】

[1]杨俊明.古代希腊文化繁荣原因研究概述[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世界史,1997,(2).

[2]boardman,johnandhammond,n.g.l.thecambridgeancienthistory(secondedition).volumeⅲ.part3[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

[3]glotz,g.ancientgreeceatwork:aneconomichistoryofgreece[m].london:1926.

[4][法]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m].志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法]保罗·贝罗克.城市与经济发展[m].肖勤福,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6][苏]b.h.迪雅可夫,h.m.尼可尔斯基.古代世界史[m].日知译.北京: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1954.

[7]xenophon.ⅵ.oeconomicus[m].loebclassicallibrary.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7.

[8][苏]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m].缪灵珠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

[9][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一卷[m].罗经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0]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1]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2]plutarch.livesⅰ.solon[m].loebclassicallibrary.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8.

[13][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m].吴象婴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1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6]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j].历史研究,2001,(5).

[17][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m].秦海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18]munford,lewis.thecityinhistory[m].penguinbooks,1961.

[19][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1]snodgrass,a.archaeologyandtheriseofthegreekstate(inaugurallecture)[z].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3][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m].盛葵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4]aristotle,x.x..athenianconstitution[m].loebclassicallibrary,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6.

古典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古典绘画艺术;诗词与书法艺术;青铜器和陶瓷艺术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和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在商品的流通环节中,商品的包装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现代包装设计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具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所承担的任务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包装机能,其作用更广泛地位体现在生产、存储、运输、宣传、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上。包装除了保护、宣传和促销等作用外,更成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内容物品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营销人员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后,发明了著名的杜邦定律: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和装潢进行购买决策的;到超级市场购物的家庭主妇,被精美的包装吸引,所购物品通常超过她们的预期购买数量的45%。可以看出,包装是商品的脸面和衣着,它作为商品的视觉形象进入消费者的视线,强烈地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包装的作用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不同的产品充满着整个市场,竞争之激烈,已促使各企业通过多种途径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比如通过电视广告、报刊广告、他人的介绍、品牌的信誉等,但这些并不足以最终导致购买行为的发生。在超级市场的零售方式中,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比较来完成的,残酷的商业竞争使设计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在如今的设计界中,突现个性理念、展示深层内涵已日益成为设计中必不可缺的核心精神。

由于包装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保护商品的作用,还要起到了美化商品的促进销售的功能,一件商品的包装设计直接影响着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和推广。所以付与不同的商品包装与不同的设计元素加强商品的视觉传达,是作为包装设计师应首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要根据一定的产品形态和属性,运用适当的材料与造型结构、文字、图形、色彩等技术处理,使之实现包装实体和功能化的综合。在现代社会中,设计理论的研究已不仅是一门学科的深入剖析,而应是多种学科交叉的统观。把包装设计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关照,也就不仅是简单的物质功能的满足和精神需求能一言蔽之的,其中的内涵是现代设计师们所必须探究的。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包装设计文化是否可以说是包括人们的一切行为方式和满足这些行为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面所形成的心理观念。所以说产品的包装设计优劣,归根到底还是体现在文化艺术的修养上。那么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艺术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三、中国古典文化对包装的影响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它依托着古老的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理论及包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我国古代古典绘画和书法艺术,最根本的特点是抽象审美意识。中国的绘画艺术,由于当时基本不懂视觉**的表现原理,绘画的空间是置于直线或是二维平面上。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画风相继出现,但终因中国书法美学的早成,以及中国绘画工具和书法工具的相同,使中国绘画始终未出现象西方那样的写实流派。不过正是如此,中国画则是以神为主导,以神写形,他所表现的抽象性和写神,写意性,达到了很高的美学意境。除中国画外,我国还有许许多多的造型艺术语言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楚文化中,那幻想和现实交相辉映的帛画,那黑底上红、黄、蓝、白跳跃的漆绘,展示了一个象征和符号的王国,一个超模拟的神话境界。使我们心灵深处激起层层波澜,使我们得到某种不可言语的审美享受和某种激情的精神力量,似乎它们也是和我们一样和我们共时存在。还有,汉代画像石的绘制和雕刻,有着广阔的艺术创作背景,兼顾抒情写意,写实与写意相融的风格。中国绘画抽象的审美意识,正是符合包装设计中舍弃对于商品形象的一面,这对于一些不好表现质感和优劣的商品无疑是极佳的构思,在一些包装装潢的设计时可以运用国画布局使其气韵贯通,意境悠远。而且,中国古典的造型艺术语言已在中国人民脑海中扎下了深根,所以,如在包装设计中有效的运用它们,如在设计酒的包装时,运用那些古典,原始的造型作为容器,再绘制传统的图案,美丽的传说,如“酒鬼酒”、“广州天意文化设计的《红楼梦》书籍装帧”、“湘泉”等,往往能不同层次的顾客心灵上引起共鸣。优美的古典诗词和书法艺术,是设计出浪漫作品的灵感源泉,一个好的包装设计往往能通过诗歌艺术那优美的意境和音乐般的韵律,加之现代设计的表现手段,设计出浪漫、亲切的作品来。一些设计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把画面处理的充满了诗情画意,让顾客产生丰富的想象。中国的诗歌艺术起源悠久,《楚词》“唐诗宋词”都富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飞流直下三千词,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不朽的绝唱一下就能把读者的思想带到一个特定的意境中去,使读者获得一种恍惚天上人间的美感。并且在包装设计中,诗歌一般是通过书法来表达的。中国的书法,不仅形式优美,装饰感强,且线条优美,具有节奏感,气韵贯通。这与诗歌艺术注重韵律,讲究平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的特点相得益彰,达到一种画面与诗歌的共鸣,一种只有中国文化才可以达到的妙不可言的境界。例如“酒鬼酒”整体设计就是通过书法艺术和中国画的结合。当顾客可能还是在选购的时候,拿起它的外包装,读出包装上的诗歌时,就已经产生了无限的美好的遐想,更不用说他喝着酒时的那种美妙了。这比起外国包装中的将几种颜色搭配起来然后配上商品的名称显的丰厚许多,亲切感强,容易引起顾客的喜爱购买。现在,也有一些设计师将外国的构成艺术引入包装设计中,单纯的组合几块颜色,摆放线条,这样的作品虽然具有一定是个性特点,但是,显的冷漠,缺乏亲切感,难与顾客沟通。

精湛的中国青铜器以及古典陶瓷艺术,简直是天然的艺术品。青铜器缘于古代祭祀,由于青铜礼器的功能、因此、在其形态、纹饰的处理上、也必须吻合于其特有的功能。青铜器上的纹饰是和盛行青铜器的每个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思想意识、当时的观念有紧密联系的、是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组成部分。由于这些青铜礼器主要在大典礼或祭祀时使用,是个极其严肃的环境场面,因此要求青铜纹饰的严肃庄严,令人望而生畏,从而增强祭祀的气氛,同时也显出奴隶主贵族对祖先、天帝虔诚、以及奴隶主贵族的“荣贵”和“威严”。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从其功能设计来说是考虑各种设计因素的完美的设计,尽管当时的人们尚未从设计的观念意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现在的观点来分析,确实是很完美的,很了不起的设计(不仅仅是艺术品)它除了考虑其本身的价值功能外,还充分考虑了所使用的环境,与使用环境的协调,从青铜礼器本身可看到,平面设计的要素、产品设计的要素。在现代包装中,“云南凤庆普沱茶”选用了古滇青铜器上的划舟竞渡纹样作为素材,情调热烈激昂,较好的表现了普沱茶的悠久历史与茶文化的特点。古代瓷器具外形优美,线条节奏感强、其中的青花瓷色调清新、釉色莹润、瓷质细腻具有很高的品位与价值感。可以用作为酒的容器包装,达到用视觉语言直接传递出酒的历史、品质和文化价值,达到产品与包装的和谐与统一。例如“贵俯酒”的包装,以仿青瓷的表现形式结合特殊的罐型和印花工艺很好的表现了“贵俯酒”的文化内涵。公务员之家

中国历代美学思想给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上述到先秦,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由于种种缘故,中国没有产生过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在艺术的表现上,中国的古典艺术不单纯的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追求外物与主观审美理想相结合的特质。加强对中国古典艺术的学习,就可以在现代设计中胸有成竹的运用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千百年来的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就像是滋润的禾苗的春雨,充分地反映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中国的传统艺术,甚至在许多中国人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坚实的封闭圆圈,影响着中国市场上与顾客最为密切的包装设计。如今,人们过着物品极度丰富的生活,面对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的对比挑选着自己满意的商品。然而,研究传统发扬传统决不是墨守陈规,而的要从古老的经典的艺术中得到启发,结合现代新的技术,进一步开发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设计中要不断的有好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谈不是上任何创意。中国古典艺术的辉煌正是由于放纵了主观、超越了简单的模拟,升华了自己的想象力。我们中国的古典艺术就如同土壤,我们的设计如果离开了他,就会走向枯萎,走向死亡。

【参考文献】

古典文化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古典舞;概念;中国;价值;教学对策

一、前言

对于中国古典舞,其由古代而起源,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兼具各类戏曲、武术中各式各样的造型、动作,是古代文化、现代文化间彼此融合所获得的新兴舞蹈。古典舞是处于民间舞蹈前提下传扬所得到的具有古典风韵的舞蹈,其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还兼具传统文化的各项特色。在艺术专业愈加丰富后,使得古典舞教学逐步在各个大学中得到开设。但是在现阶段,古典舞教学仅关注实践性锻炼,太过乏味、单调,缺少创造、创新。而古典舞兼具传统文化、舞蹈艺术这一双重特点,想要让其在各个大学中获得更为良好的发展,需要对现行的各类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优化。

二、中国古典舞的概念

对于中国古典舞,其初始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处于民间舞蹈的前提下,通过各个舞者进行传扬、改良、优化所生成的具有古典风韵的舞蹈模式。在我国,各个大学开始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是在1980年,北京舞蹈学院最先开设这一课程,逐步拉开古典舞教学的大幕。中国古典舞具有较多的民族特色,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关键的表达方法,借助舞者本身的“精”“气”“神”,加之其“手”“眼”“法”“步”间彼此协调,再借助“圆”这一形态、“流”这一过程,能够把古典舞最为核心的内容、情感等体现出来。对于中国古典舞,其具有神、形、劲、律等有关的锻炼系统,更为关注身法、韵律,是各个大学舞蹈教育系统中十分关键的学科。在古代,中国古典舞已经得到极大地发展,比如,在唐代,具有《霓裳羽衣舞》,其是早期古典舞最具代表性的形式。至宋代,各类戏曲逐步被融入至古典舞。戏曲,是我国古典舞的根源,同时,还包括武术。现代化的中国古典舞已并非古代舞蹈,而是汲取戏曲、武术等方面的精髓,历经传扬、发展所生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美学的舞蹈艺术。这一具有东方特点的古典舞,受益于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舞蹈间的彼此融合。

三、大学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的价值

1.形体锻炼系统更为完善、健全中国古典舞具有十分完善、健全的形体锻炼体系,比如,肢体动力、肢体动态、肢体律动等。而其中,对于肢体动态,能够更为全方位地体现出古典舞中的“拧倾圆曲”这一姿势,古典舞教学需要处于基训期间对腰腿肩髋就柔韧度、弹性等进行锻炼,不但需要引导学生锻炼身体,还需要让其感悟到力量总体的协调性、动作所具有的延展性。对于肢体动力,古典舞教学需要更为重视“跳翻转”这一锻炼,这一动作不但能够体现出民族性,还可以引导学生控制好自身的身体重心,并学会应用自己的力量。对于肢体律动,我国古典舞更为关注其韵律感,其能够体现出传统的审美观,在音乐节奏方面具有许多特点,动静融合、刚柔并济,韵律感较高。我国古典舞的各项形体锻炼较其他舞蹈具有许多差别,其价值体现更高。2.培养并增强舞蹈观念与意识舞蹈观念与意识是较为抽象的理念,即舞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期间的自主观念、意识,是对各类作品加以理解、掌握后所体现出的心理反应。这一观念、意识是无形的,但是,能够反映出舞者对于舞蹈所具有的认知、理解。如果表演不具有舞蹈观念、意识,会使得观众感觉到平平无奇。这一观念、意识得到体现,能够让表演更为灵动、更具感染力,但是,也要求舞者需要对舞蹈具有心灵、思想等方面的感受。对于中国古典舞,其“起于心”,并借助“神韵”以引导形体,更为关注内心的情感。“精”“气”“神”即古典舞十分关键的美学,使得情感、神韵间的彼此融合被体现在舞蹈中,且各类肢体动作能够逐步升华至语言层面,具有更强的感召力。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这一艺术特点,能够培养、增强学生的舞蹈观念、意识。3.体现出文化价值对于中国古典舞、文化价值,二者间是辩证统一的,需要把传统文化当作依靠,进而创建出更多的文化价值。在中国古典舞中,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其一,在锻炼中累积文化。古典舞的各个动作组合具有较高的文化性,所有动作均需要揣摩出古典文学方面的意境,方便累积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其二,在舞台中沉淀文化。对于古典舞,其来自戏曲、武术等,自身具有许多文化沉淀,在舞台中,可以体会到文化所具有的气势;其三,在艺术中体现出文化:对古典舞进行创新、创造,就像是应用特有的古典舞语言,体现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底蕴,在各类情境中体悟哲学,在创造、创新中体现出文化。

四、大学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的相关对策

1.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现阶段,教师在对许多学科进行教学期间,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学需要秉持的核心,还是教学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在以往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大多是自己进行教学,而学生需要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模仿,学生的所有注意力均集中于教师,教师处在核心的位置。但是,教学不应是“灌输型”的,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创造。教师在具体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需要全方位掌握各类教学方法,并把学生当作核心,给学生构建更为适宜的情境,让其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创新,并得到更多的锻炼,最终,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发挥出主动性,在自主进行学习期间,增强对古典舞的训练能力、水平,如此的助推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舞的求知欲望、兴趣,进而应用古典舞进行更多的开拓。在大学阶段的教师具体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应用自主探究能够对教学进行改良、优化。自主探究属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主导,在进行教学期间,更为关注对各类知识进行探索,使得学生借助自主发现、自主发掘对各类知识进行建构,以对舞蹈具有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变成舞蹈中的主角,构建出更为多样的舞蹈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对各类舞蹈进行解释,或是加以表演,但是,并非教师作出某一动作,学生就需要学习这一动作,而是教师先对学生就某一整段舞蹈进行展示,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一舞蹈中具有哪些特点,之后,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锻炼,在十余分钟后,再引导学生对锻炼效果进行沟通、交流,指出哪些部分需要引导,在此时,教师所进行的引导才具有相应的意义,学生也才能够获得更为迅速地进步。借助这一方法,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还可以增强教师、学生间的彼此沟通、交流。学生自主对古典舞进行学习,还可以生成更多自己的想法,为学生给予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对舞蹈进行相应的延伸。2.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对于古典舞,由其字面上来看,即古代十分经典的舞蹈,这类舞蹈伴随历史的逐步进展,加之人们自身的认知、理解,也在随时发生改变。时间逐步推移,历史有所更迭,古典舞在现阶段来说具有相应的缺失。许多古典舞方面的记录均处于民间舞蹈、历史文物中,这类静态化的古典舞记载对于我国各类文化的传扬具有许多影响。古典舞即古代的经典,所以,在进行表演期间,必定会加入部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古典舞进行排练、表演期间,需要参照相应的历史人物、背景等,对当地的风俗、人文等进行归整、加工,只有如此,才可以成为符合于时代的古典舞。在我国古典舞逐步发展期间,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教学,其大多是对大学教育层次之下的学生进行教学,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在这一教材中,更为关注对各项技巧、功能等进行锻炼。在时代得到极大地发展后,使得这类教材已无法符合于古典舞所具有的各项要求。所以,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优化的前提下,教师也需要对相应的教材给予创新、创造。现代化的古典舞教学具有更多文化方面的特点,在与专业素养间彼此融合的前提下,能够促进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教育。在具体进行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舞蹈有关的文化进行更多的发掘。在对舞蹈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使得舞者能够借助动态化的方法把舞蹈加以体现;借助身体方面的体现,让古代艺术能够与当代艺术间彼此融合,构建新兴的古典舞。对于现阶段舞蹈专业中的学生,教师大多更为关注引导其进行专业性锻炼,但是,忽略对其文化素养进行培养,使得古典舞教学仅具有肢体方面的动作,而缺乏文化方面的艺术。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更为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使得学生的文化气质得到提升。学生在读更多的书后,能够获得更多的体会、感知,如此,其对某一舞蹈所进行的诠释就更为鲜活、更为具体。长时间坚持下去,在进行自主探究期间,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古典舞中更为深刻的内含,进而也可以应用更多的文化知识加以表演。3.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体会对于我国古典舞,其是参照古代文化进行改良、优化所得到的舞蹈。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对舞蹈、音乐等许多艺术均具有较多的追求,古典舞也应被融入至现代化社会中。在古典舞的表演、创新、创造中,许多思路来自对生活所具有的感知、体会。编舞人员需要全方位地发挥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将平时生活中的各类动作进行舞蹈化,并借助各类肢体语言加以体现,从而展现出更为优美的舞蹈。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学生的舞蹈能力、水平不但需要借助各类动作体现出来,更需要借助各项理解、认知而体现出来。若学生对古典舞所进行的诠释、掌握、理解较为到位,在动作方面,其也可以努力完成。所以,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也需要参照现代化的思维方法对古典舞进行创造、创新,给古典舞给予更多的开拓空间。在具体进行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更为关注学生思维的开发、培养、增强,使得学生可以观察平时的生活,并借助其中的部分情境,加之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创新。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设定相应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锻炼。例如,教师设定“观察食堂阿姨是怎样打饭的”,或是“观察人们在平时生活中的某一活动”等,再把这类具体的动作进行生活化、舞蹈化。古典舞需要融入相应的人文风情,而这类人文风情来源于人们平时的生活,最为基本的活动也是舞蹈最为良好的基础,学生可以把观察的这类动作进行改良、优化,进而使得古典舞教学可以获得更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效果。4.促进古典舞教学的极大发展(1)应用剧目促进发展①校级古典舞竞赛。对于校级古典舞竞赛,其群体是学生,借助竞赛,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技能与水平、总体素养,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等,并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观念、意识。古典舞竞赛需要具有更为多样的形式、内容,并参照专业性培养来选取最为适宜的竞赛模式,与培养的最终目标间彼此融合。其一,对于古典舞表演专业、古典舞编导专业,可以进行技能方面的竞赛,借助这类竞赛提升学生专业性技能与水平、总体素养,竞赛可以包括单项、多项等。而其中单项包括作品表演(舞者进行二度创新、创作)、编创作品(表演与编导)等。对于多项,包括剧目表演、古典舞知识抢答、命题编舞口述等。对于群舞,包括经典作品、编创作品等。其二,对于古典舞教育专业、古典舞学专业可以进行多项技能、讲课、舞蹈写作等方面的竞赛,由于古典舞教育专业、古典舞学专业需要培养更多古典舞艺术全能型人才,因此,其竞赛模式需要把考量学生的古典舞总体素养、应用水平与能力等当作核心。在多项技能中,包括两大类,即古典舞学、古典舞教育。其中古典舞学专业包括剧目表演、古典舞知识问答、特长等。古典舞教育专业包括剧目表演、朗读、板书等。对于讲课竞赛,其可以在毕业学生中进行,内容包括对舞蹈鉴赏课程进行教课、教案等。对于舞蹈写作专业,包括论文、古典舞点评等。②省级古典舞竞赛。现如今,在各个大学中,古典舞竞赛不管是在模式方面抑或是在内容方面,均十分丰富,且具有十分良好的竞赛氛围,这类竞赛包括每年开展的青少年古典舞竞赛,每两年进行的音乐古典舞师生技能竞赛,还具有其余各类规格的竞赛。在我国,具有十分多样的传统文化,需要应用这一优势助推古典舞的教学发展,激励各个大学选出更具代表性的古典舞剧目、创编剧目等加入竞赛。此外,在竞赛内容方面,可以加入古典舞示范教学这一竞赛,把各个大学中的教学展示直接搬至竞赛中,接受各类检验,共享更多的成果。对古典舞示范教学,需要给予更多具有我国特色、锻炼成效的示范教学,还可以把部分地方级的音乐逐步渗入至古典舞伴奏乐中,以获得更多新兴的能够适合于各个大学的古典舞教材,并获得更多新兴的古典舞钢琴伴奏教材。同时,古典舞艺术相关人员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创造,以助推古典舞领域得到极大地发展。③部级与以上古典舞竞赛。现如今,在我国,许多大学均已经加入至部级的古典舞竞赛中,但是,许多能够获奖的作品特色较为单一,对此,需要助推其余舞种的各项教学,使得更多的舞蹈作品能够在部级的竞赛中获得名次,让古典舞能够获得更多的重视,且各类舞种也能够“百花齐放”,这也是对古典舞编导、有关工作人员所具有的新兴希望。(2)借助表演培养更多的人才①培养更多的大学古典舞教师。对于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对其进行培养教育是古典舞类人才战略中的核心。由于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具有培养、教育出更多舞蹈类人才的责任,所以,就要求教师具有培养人才的技能、水平,这些技能、水平需要持续性地进行学习以得到完善、健全,才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需要具有的各项技能、水平包括勤奋刻苦的品格、高尚崇高的思想道德、乐于奉献的精神、极高的责任意识与观念、优良的情怀等,其对待自己的专业期间,需要学无止境,在对待自己的教学期间,需要温故知新,在对待自己的科研期间,需要主动向上,以持续性地完善、健全自我。因此,需要提升各个大学中古典舞教师的总体素养,给予更多的机会以认知到古典舞的各项前沿动态,并把各类新兴知识、新兴思路逐步应用至教学中;给予更多的机会让教师能够一览我国的河山,以把民族情怀逐步渗入至教学中;构建人才情境,把培养教育人才的有关方式逐步渗入至教学中,以培养而培养,以人才造人才。②培养更多的通识人才。对古典舞通识人才进行培养教育,能够让高校古典舞专业毕业学生尽早适应于各项社会需求,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现阶段,对古典舞专业,在小学、文化宫等各类群众性艺术工作、企业中从事古典舞教师、古典舞演员等有关工作具有较大的缺口,为让人才资源得到供求均衡,各个大学需要调节好培养方案、目标等,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让更多的古典舞专业毕业学生能够从事古典舞有关的工作。参照现阶段具有较大缺口的各类工作,社会所需要的教师不但要能够唱跳、教学、创编等,偶尔还需要兼具音乐有关的教学任务,并从事古典舞有关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古典舞专业学生在大学进行学习时,需要增强自己的总体素养,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提升唱跳、教学、创编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在各类艺术实践性活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增强自己处理古典舞有关事务性工作的水平、能力,此外,还需要对各类音乐知识进行扩充性学习,以掌握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并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预先进行职业规划,让古典舞事业能够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中。③进行社会培养。社会培养是对古典舞舞者进行培养教育十分关键的渠道,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古典舞类人才。古典舞类人才是对古典舞文化进行传播十分关键的媒介,也是检验古典舞总体发展优劣的标识。因为古典舞专业具有年轻化,所以,其有关的人才较为紧缺,无法满足于社会所具有的各项需求。对此,古典舞类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是各个大学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培养一个十分优秀的古典舞类人才需要进行精雕细琢,还需要相对应的作品加以塑造,才能够完成。在古典舞专业中,其最终的目标大多是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中国古典舞舞者、民族舞剧舞者,因此,十分专业的古典舞锻炼是必不可少的,给予表演机会也是十分关键的,此外,还需要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给予舞者提供机会。比如,四川省的舞者余尔格处于十分优秀的作品中,为舞蹈领域、观众所熟悉,这不单单是由于其具有十分精湛的表演水平,更是由于作品具有较多的特色,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CCTV所进行的舞蹈比赛中,他的古典舞作品《茶馆》,其栩栩如生地体现出四川的“茶”文化,并与古典舞间彼此契合,余尔格所进行的表演给古典舞印上“川”这一标识。又比如,十桃古典舞作品《春》是十分典型的昆舞,而昆舞在古典舞中属于新兴的流派,发展不久,但是,其各类新作使得流派得到极大地发展,仅有持续性地展现出更多的作品,才可以被熟悉,也才可以获得发展。因此,古典舞类人才的各项培养、教育对于古典舞编导提出许多要求,创编出具有各类地方特色的古典舞作品,才能够具有更大的优势以脱颖而出,各个大学需要对古典舞演员、编导一同进行教育培养,助推古典舞领域得到更为平稳、更为长久的发展。(3)应用科研把实践逐步上升至理论科研是各个大学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的智力支持,还是实践逐步上升至理论无可或缺的保证。对此,大学教师需要更为关注理论教学、教学理论实践,把实践当作前提进行累积、提纯,为生成更多的理论给予相应的参照。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对各类规律、经验等进行归总,并把其逐步上升为理论,借助论文、课题、著书等方面的模式,全方位地展现我国古典舞教学最终的成效,让创造、创新、表演、科研能够一同进行,并变成各个大学中古典舞教学的支柱,为古典舞教学极大地发展给予更多的保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其在各个大学的古典舞专业中,具有培养教育古典舞类人才的任务;其不但需要对古典舞类人才的身体素养、肢体表达等进行培养提升,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增强教师的审美能力,并提升教师传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明确观念、意识,使得教师更为深入地认知、应用我国人文精神有关的传扬渠道。为此,教师需要对古典舞教学方法进行更多的创新、创造,并把学生当作核心,在学生自主分析、探究、研究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以谋求古典舞的发展,这些对于传扬我国的古典舞,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君.高校古典舞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提升策略——评《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教程》[J].中国高校科技,2021(06):113.

[2]白雪峰.戏剧冲突对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的影响研究——以自创剧目《殇锁清宫》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1,39(02):163-168.

[3]刘紫千.五声性调式与音腔化语言在中国古典舞课堂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分析——以《中国古典舞身韵巡礼钢琴伴奏曲集》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2):127-134.

[4]沈艺.中国古典舞应用型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38(04):157-164.

[5]谢鲤芯.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立——兼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J].四川戏剧,2019(09):160-162.

古典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古典文学;当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会上着重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古老的东方文明在新时代显示出旺盛的发展机遇,这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其思想内涵和开拓精神构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浩瀚无边,文献总量规模巨大,举世罕见。中国古典文学生活化、形象化、大众化的特点渗透于思想和现实生活中,并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青年古典文学素养缺失,古典文学在现代教育中缺位。新时代传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现实国情相结合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要挖掘古典文学中符合新时代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提升青年古典文学素养,以达成古为今用、深度融合的目的。

一、青年对古典文学的认知情况

2017年末,针对福建省非中文专业的青年、中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学习态度、获取古典文学知识的途径和古典文学的时代价值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抽样调研和访谈。访谈了9位青年和4位中学生,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769份,有效回收率为96.13%。1.青年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主动性不强。调查数据显示,15%的青年表示喜爱看古典文学,有一定兴趣的仅占28.4%,但进入大学后会主动阅读的仅为17.4%。对古典文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为氛围的缺乏(35.8%)、晦涩难懂(31%)、不实用(18%)、学校不重视(15.2%)。这表明青年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兴趣,对古典文学的价值理性认同,但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73.1%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古典文学教育和全民普及。当问及旅行地的选择倾向时,倾向拥有传统文化资源旅游地的占21%,倾向娱乐休闲的占68%。青年对古典文学的认同表明青年对民族文化觉醒的迹象,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但与选择困惑相互交织体现了其中不理性的成分。2.青年对古典文学价值有较高的认同,但对其具体的文化精神了解不深。选择“古典文学无价值”的只占3.5%,选择有“较大价值”的占35%,选择“非常有价值”的占45%,这表明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同。在调研期间,我们随机走入校园对15位青年进行了访谈,在问及相关古典文学知识和所蕴涵的文化精神时,能够引经据典的很少,多数学生可以提到在部分经典文学中阐释的家国忧患的爱国情怀、重视道义的道德准则等。但在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的个人选择时,多数学生表示会倾向个人,有3位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只有1位表示以集体为重。在问及“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关系时,多数表示较少付之于行动。虽然访谈人数不多,但学生的回答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西方文化挤占了传统文化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西方的价值渗透影响了青年的价值追求,社会伦理规范失衡,多数青年存在知行不合的情况。在影响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形成主要原因中,选择主要集中在教育重技能轻素养,学习功利化倾向、主体意识不足,这表明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不足。而青年对古典文学的价值认同是积极推动古典文学传播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能够为高校推广古典文学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高校在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效传播、资源融合、价值引导上应有所作为。3.古典文学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但青年的古典文学素养并没有提升。“网络”已经成为便捷的学习方式被青年广泛接纳。随着互联网快速推广,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强大的电子检索功能配合海量的古籍善本电子版,让古典文学的在线教育资源也逐步丰富起来。但问卷中,关于获取古典文学知识的途径,选择书刊阅读的占47%,网络平台的仅占16.3%,选择电视节目的占22.7%,朋友家人的占5.1%。古典文学素养的形成和养成是有一个过程的。青年中小学教育阶段通过课堂接触了古典文学,到了大学古典文学类的课程几乎不再涉及。应试教育的“留白”和试后的“真空”以及进入大学、中学后氛围的缺失,使得许多青年对于古典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地了解,没有足够知识的输入,正确、理性的文化观就难以形成。青年作为文化自信的主体也难以达到文化自省、文化自强的主体要求。

二、古典文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从新时代青年发展来看,提高当代青年道德素养离不开古典文学。在新时代前进的大潮中,每一位青年都在见证历史,参与历史,融入历史。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凝聚磅礴力量。[2]青年群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现实中,我们看到青年思想状况不容乐观,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中价值观的扭曲正侵蚀着大学校园,使一部分青年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变化,躁动不安、作风虚浮、急功近利风气蔓延,考试作弊、简历造假、借贷不还等失信行为屡见不鲜。[3]《周易》:“君子安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居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论语》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苏轼曾道:“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古典文学所包含浩然正气的爱国精神、重义轻利的思想境界、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爱人孝顺的人道精神、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人格塑造等德性观念和德行准则为时代青年树立善良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自觉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教化、激发作用。[4]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时代性的重大课题。古典文学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的重要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和伦理价值,经典文学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人文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2.从社会道德功利化的状况来看,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古典文学。马克思说过:“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由其决定为其服务,所以道德必然具有功利性的一面。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道德症候。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在平等观念、经济意识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有意无意地陷入道德功利化的陷阱。道德功利化模糊了功利性的合理边界,在社会“大染缸”中,道德的“义”依附“利”,并与文化虚无主义紧密相连,使得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被淡化、弱化,在市场经济中失去了在道德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权。因此,加强古典文学教育,厚植青年的民族文化之“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根要扎得深,文化的自信才能在碰撞交流中不断增强。古典文学历史源远流长,近3000年的传承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品、词曲、小说、人物传记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古典文学对德性和德行的注重,形成了一种趋善求治的德性文化,为我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推进建构了良好的文化语境。3.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来看,要厚植文化根基、解决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需要古典文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发展有机融合的产物,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从文化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6]的《矛盾论》、《实践论》,邓小平的“小康”思想等都饱含中国古典文学所倡导的精神。古典文学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礼记•礼运》的《大同篇》的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多呈现出某种契合和相通,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积淀渗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我们需要从文化自信中审视中国意识形态的历史跃迁,在文化自信的关照下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

三、古典文学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2017年,教育部党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文化育人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如何将优秀文化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以创新的形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1.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古典文学自信观。中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状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的崛起打破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论,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越发凸显,这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第一,从内容体系上辩证看待古典文学的精华与糟粕。任何文化形态都是集精华与糟粕于一身的复杂混合体,古典文学也不例外,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首先,要做到科学辨别。中国古典文学在千年发展中为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做了重要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但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要用辩证的态度对落后消极的成分进行认真分析,批判和摒弃不良传统和封建毒素,对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保持高度的自尊和自信的心态。其次,要笃实青年的古典文学认知。缺乏文化认知的文化自觉是站不住脚的,容易陷入全面否定或全盘复活的误读。文化自觉的基础是文化认知,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更高要求,体现了主体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觉反思和高度认同,引导当代青年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第二,从文化根基上把握古典文学与中国现实实践成就的关系。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经典标识,经典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新学术视野下对传统文献的阐释,依赖于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使其价值形态与理论内涵在新时代具体实践推动下,不断被重构。因此,理解一种文化形态不能脱离其物质基础。文化自信是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是构建在超越其他民族的文化优越性,而是文化指引下催生的实践成就。中华民族近百年求索现代化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实践语境中的生命力,也表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并不源于抽象的文化形式,而是立足于文化所服务的现实实践基础。当前要构建青年的传统文化自信观,要引导青年回到当下历史性实践重新定位古典文学,注重文化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从实践的“场域”和显著的成就中构建传统文化自信观。第三,从理论发展上厘清古典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渗透着古典文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中国古人的爱国精神、道德情操和人生理想曾激励无数革命先辈、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共产党人,存“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信念,融“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的理想,坚持在革命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引领古典文学适应时展潮流,实现现代化转型和价值重塑,避免文化自信的窄化,陷入古典文学“复古主义”的泥潭。当展的马克思主义也要积极借鉴、吸收古典文学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在内容供给和表达形式上给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多的支持。2.挖掘古典文学教育的新时代育人内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志擅长运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语言、故事,来形象地阐述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应用《红楼梦》中贾政做官的典故,来警醒共产党员要警惕被人包围的状况出现,将传统“实事求是”治学态度创造性转化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经典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挖掘古典文学教育的新时代育人内涵,注重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如《尚书•大禹谟》中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8]陆游在《秋获歌》中的“节衣缩食勤耕桑”,都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节俭朴素的美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历史使命下,提倡艰苦奋斗更要赋予其时代含义,不单劝导青年要节俭生活,更是要引导新时代青年尊重劳动,理性消费,在追求事业不断发展基础上提高生活水平。缺乏创新精神的自强奋斗是难以超越前人,难有作为的。自强是奋斗的前提,创新是奋斗的核心。在挖掘古典文学自强精神的同时,引领青年顺应时势、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挑战,着力转化矛盾的能力、在创新实干中开创美好生活。另外,古典文学中家国忧患中的爱国情怀、重义轻利的思想境界、上善若水的道德引领、志存高远的人格塑造、天人合一的道德精义、人与自然的共生思想、贵中尚和的国际视角蕴含着显著民族特色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这些内容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启示意义,它的神韵与风采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3.推进面向青年、服务青年的古典文学形式通俗化和可视化。如何让青年亲近传统文化,是时下的重要课题。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的生命力必须扎根于人民大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5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9]面向青年的文化创新,可以让传统文化用通俗的方法获得通俗的影响力,创造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学产品,让古典文学真正走进青年,满足青年的文化需要。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的关键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发挥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让其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文”,以中国话语体系去解读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在世界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获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动力。另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创新古典文学的推广形式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利用可视化工具如ArcGIS、QGIS、CHGIS、CartoDB、Worldmap、CBDB、GEPHI等数据库和软件,将历经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通过程序处理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比如将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行迹和社会关系地理分布、原典作品、研究成果,或通俗化的文学作品转化为“数据”,以点线表达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同步、及时和广泛地传播特点,使古典文学的传播达到具有穿透性的优势,内容更加直观明了,贴近青年。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经过十多年建立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是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将数据库和可视化呈现方式运用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推广中,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辅助手段。4.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生态。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特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用此来描述文化进步与环境的关系。简单来说,就如自然界需要生态平衡一样,文化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生态平衡”。“”轰轰烈烈的文化批判此起彼伏,“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还有白话文运动、新文学运动、汉字拉丁化等。在强调文化时代性的同时忽略了文化民族性,为我们遗留下了未完成的文化课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曾被视为“封建主义的毒草”与社会主义割裂开来。自费孝通先生响亮提出“文化自觉”的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的精英学者对自身主体地位开始自省自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进行重估和审思。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中华文化面对着西方发达文化体的冲击和本民族文化接续的现实困境,特别是消费性的大众文化的个性化快速发展与具有浓郁人文性的古典文学原型性的削弱,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文化生态样式。需要我们深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之上,通过辩证的态度对中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优化的文化生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自古中华就存在着互相碰撞交融的多样文化,这些文化传统,最终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处于多元文化形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精髓。古典文学经典成功塑造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品质,并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新时代思想政政治教育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引导青年树立科学的传统文化自信观,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形态进行有机整合,在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生态优化过程中确保主流和多元的和谐共生。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用平视与善解来对待外来文化,在敬畏和活用的基础上对古典文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营养。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陆航.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23.

[3]鲍桂楠.传统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6,36(7):126.

[4]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王青,王桂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5(2):42-44.

[7]赵银平.文化自信———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22(8):7-9.

[8]刘阳,周东立.传统节俭美德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冲突与调和[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9(2):33-36.

古典文化范文篇8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诗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初秋战国时期开始,我国的诗词逐渐开始发展起来,到唐宋时期古典诗词发展到了高峰。在新的时期,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增加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方面的内容。但是许多教师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实际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于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着偏差

应试教育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中考与高考都是指挥棒,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需要以中考与高考为目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具有大量的关于古典诗词的内容,但是从考试的考察范围来看,关于古典诗词的考察往往同时采用填空的方式进行,即要求学生将古典诗词背诵下来,而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并不会过多的进行考察,这就导致教师认为古典诗词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将相关的古典诗词背诵下来就可以了,教师往往并不会过多的讲解古典诗词背后的文化内容,从而导致中学生虽然可以背诵大量的古典诗词,但是对于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却完全不理解,这对于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存在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中缺乏古典诗词的元素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增加,多元文化在社会中泛滥,对学校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当前阶段在校园当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在学生当中广泛传播,古典诗词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学校对于古典诗词也没有积极的态度,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往往也不会注意到加强古典诗词文化的使用。例如在当前由于受到商业文化的渲染,到处充斥着许多具有一定的商业信息的内容,学校大力宣传一些商业巨子。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科技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学校文化宣传对于科学文化也较为关注,这些内容严重弱化了古典诗词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从而使得校园环境中古典诗词的元素不断减少。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改革策略研究

(一)正确认识古典诗词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古典诗词的重要意义,首先,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古典诗词的教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其日后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该转变自己的一些较为功利性的做法,在进行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向学生讲述古典诗词背后所包含的知识细节与文化内涵,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认识。

(二)运用古典诗词建设校园环境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现阶段的中学校园环境中,古典诗词所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小。因此,学校在进行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古典诗词的魅力,使得整个校园的古典诗词氛围不断加深。首先,学校可以在宣传栏中宣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古典诗词知识,同时定期的进行更新,从而吸引学生前来观看。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古典诗词比赛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从而使得古典诗词可以深入到学生的自学范围中去。

四、结语

当前阶段,我国中学在古典诗词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使得古典诗词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同时也使得学生的人文素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现阶段古典诗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对应的改革措施。

作者:李佃忠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泊里镇信阳中学

参考文献:

[1]游思源.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2]武晓蓉.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D]东北师范大学,2005

古典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红木古典家具;转型升级;品牌建设

红木古典家具自古以来就与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名门望族紧密联系,发展到今天,日益成为高端富豪群体的钟爱。我国的红木古典家具行业年产值数百亿元,近一两年来我国红木古典家具行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2022年对于红木古典家具行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年: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国内房地产成交量下降、产品创新力不足、品牌化程度低,使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笔者根据自身多年行业经验及对全国市场的多次走访考察,对我国红木古典家具市场品牌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研究。

一、当前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的品牌管理运作方式

产品是品牌之“实”,传播是品牌之“虚”,产品和传播是品牌建设的两条主线,虚实结合,缺一不可。对于红木品牌而言,产品面包括家具的形、材、艺三个方面,传播面包括品牌定位、包装、服务、广告和公关活动等。笔者从这两个维度考察红木品牌的运作特点,在多次考察全国红木品牌发展状况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地域的市场生态、消费水平造就了不同的品牌运作方式。国内红木品牌能够大致聚合成以下几种类型:1.重产品,重传播。不仅注重红木古典家具产品在型、材、艺三个方面的不断提升,也注重品牌的塑造和传播,在行业中占据较高地位。2.重产品,轻传播。目前大部分红木品牌都属于这一类型,注重自身产品的改进,却忽视品牌传播和产品营销,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定位雷同。3.重传播,轻产品。主要集中在商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品牌意识强,品牌的传播力度大,用专业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自我包装,但是往往在产品和服务上力度不足。4.轻传播,轻产品。如许多小规模企业以及作坊,由于实力的限制在产品上相互模仿,几乎没有品牌意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或难以生存。不同的品牌和产品运作方式,使各个地区在产品价格和定位上也相应地出现了差异。以仙游为例,同等材质和款式的产品,广东地区的利润率达到30%~40%,仙游地区的利润率一般只有15%,全国各地均有品牌进口仙游红木半成品,加工后贴上自己的品牌赚取高利润,而仙游作为全国红木生产基地之一,本地红木古典家具的产品价格竟只有其他地区的四分之一。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设计、渠道、价格都很重要,而品牌运作也越来越重要。

二、新时代下红木古典家具行业迎来新品牌化转型

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的转型期已经到来,其正在迎来“新品牌化时代”,谁能顺应新品牌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谁就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成功,就能在行业的寒冬中屹立不倒。总结起来,红木古典家具行业的新品牌化时代将具有如下特征:

(一)风格融合的时代

清代,以江苏扬州、河北冀州、广东惠州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分别称作“苏作”“京作”和“广作”,加上近代兴起的福建仙游“仙作”,并称中国四大红木古典家具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融合,地域的差别逐渐被打破,中国红木古典家具传统四大风格的界线日益模糊。真正的京作很少在市面上流通,广作、苏作、仙作的风格也出现融合,不同地区的红木品牌产品同质化,仅在个别作品上体现自己传统的风格,消费者在对四大风格的辨别上存在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四作”难辨的市场现状,机械地按照“四作”风格来划分红木市场意义不大。相对而言,新中式、新古典等多种风格的诞生,更合乎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为红木古典家具风格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创新工艺的时代

轻材质、重工艺是红木古典家具品牌未来发展的方向。红木古典家具在精英家庭的教育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红木古典家具蕴含整个家族有“礼”有“序”的理念,展示了古老先进的中华文明。虽然红木古典家具属于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传统文化需要吸收每个时代的创造力与思想性而不断丰富壮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红木企业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创新工艺和设计,如泰和园的丝翎檀雕、丰硕紫檀的光影木雕等,独具一格,自成风格。经典的设计、考究的用料、超凡的工艺成就卓越的品质。经过精心创作的原创设计和工艺才是经典的代名词。曾经几乎被奢华、古典、另类等风格淹没的简约实用风潮将再度成为家具设计的亮点。

(三)注重线上传播的时代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面临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和日益碎片化的消费者,红木古典家具品牌唯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坚持营销传播,注重品牌市场沟通,方能成大气候。在行业态势低迷的时期,越来越多的红木企业意识到,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营销传播,从而使有限的营销预算产生最大的传播效应,是企业更应该思考的方向。因此,除了户外广告、平面媒体广告、电视广告等传播形式外,还可以围绕抖音、快手、淘宝等直播新媒体平台来进行精准营销传播。尤其是近几年,红木品牌越来越注重开展线上传播红木古典家具文化,注重品牌与顾客的互动体验,以网络上现场直播的方式加深交流,线上线下多管齐下进行品牌传播,塑造品牌形象。

(四)品味文化的时代

红木古典家具的材料、工艺、造型、装饰所形成的总体风格,及在工艺处理上比例掌握合理,线脚运用适当,赋予了红木古典家具造型简洁利落、淳朴劲挺、典雅质朴、大方端庄的审美趣味。红木古典家具木香飘逸、不遮不掩、精雕细琢、细致入微,已经不是普通木头家具,而是融天然与文明于一体的珍品。中国深厚的古典家具文化是红木古典家具的宝贵文化,当今的红木品牌日益注重挖掘红木古典家具的文化积淀,消费者也不满足于仅仅将红木古典家具作为家具或摆设,其名贵、典雅的气质较好地符合精神消费领域在品位、情调、层次、心理等方面的追求,成为我国人民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重要象征。

(五)挖掘红木深厚文化底蕴,进行文化营销与传播

纵观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有的经营理念、传奇的经营方法、历史的考验等使得奢侈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令人回味。红木古典家具文化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镌刻在木头上的文化。在现代木工家具机械出现以前,红木古典家具都是靠手工完成的,“材美工巧”的美学原则也是建立在手工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虽然现代机械设备可以取代手工,但手工制作才是红木古典家具的精神精髓,也是红木奢侈品的实质。弘扬传统的手工艺精神,不仅能彰显红木品牌的个性,更能极大地提高红木产品的附加值。

三、结语

总之,对于红木古典家具行业来说,从工艺和设计提升产品价值,从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品牌升级,从客户服务体系的优化加速奢侈品化,从深挖红木文化底蕴深化品牌内涵,是红木行业由产品导向向品牌导向转型的根本,是打造红木高附加值奢侈品品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卫圣.传统家具制作技艺保护与品牌化经营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1.

[2]邱保平.红木家具的价值及其营销策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

古典文化范文篇10

一、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的概述

中国开展古典舞研究最早的学校是北京舞蹈学院,从1980年开始设立对应的古典舞教学活动,通过系统性地研究古典舞,将其融入教学中,用实际的教研成果展示古典舞在教学方面的突破。北京舞蹈学院的资深学者与专家花费10年时间,逐步将原有的基础性古典舞教学转为高等教育方向,并在此期间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古典舞教师,他们曾为古典舞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自此以后,其他院校在北京舞蹈学院的带动下开设古典舞专业,为古典舞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现今古典舞已然是高校舞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仅融汇几代舞蹈人的努力,更是将中国的传统舞蹈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为国家培育高素质的舞蹈人才。古典舞将我国古代文化生活更好地彰显出来,不仅通过肢体展示当时的舞蹈形式,还通过肢体语言向世人传递中华文明,所有古典舞具有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的每个动作都有深意,每个舞步都要表达情感。古典舞的关键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个舞者,如敦煌舞没有专门的舞蹈资料,很多舞蹈动作都是从敦煌的壁画上临摹下来的,这就要求舞者将固定的动作进行流畅组合,每个动作的过渡都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构建古典舞的教学模式

1.现存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衔接型古典舞教学形式古典舞教学活动中衔接型教学模式是关键,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让艺术院校中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系统性衔接。简而言之,即具有中等专业教育的教学基础,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该类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完整的学科建设、雄厚的师资、稳步的科研水平、较强的学生素养。(2)创作型古典舞教学模式关于古典舞发展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典舞剧目创作研究和表演形式研究,通过这两点能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永不停歇地进行创新才是这个时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真理所在。高校开展古典舞教学活动要有雄厚的资金作支撑,通过不间断的创新活动让发展更平稳。近几年,很多好的古典舞剧目涌现出来,它们具有特殊的编排形式和表达形式,教师通过创新古典舞的编排方式提升自身的编排能力,训练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使学生在契合古典文化对古典舞的人物表达和文化体现上有新的突破。很多舞蹈教师推陈出新,将古典舞与现代舞或者街舞结合在一起,创造新的舞蹈形式,通过古典诠释现代,通过现代解读古典,现代舞蹈形式与古典舞蹈形式的配合可谓相得益彰,为古典舞的发展添砖加瓦。

2.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古典舞的舞蹈精神

我国舞蹈事业发展要契合时代变化发展。高校在舞蹈教学进程中应适度地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入,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理念和认知水平,感悟舞蹈作品的精髓所在,舞蹈内动力得到提升。例如,开展民族舞蹈教学的时候若单纯地依靠课上舞蹈教师的教学演练,学生只能学习舞蹈动作,不能深化舞蹈理念和舞蹈精髓,机械性动作的表达只能是舞蹈的“外壳”,不能真正表达舞蹈的“灵魂”。教师要多带领学生收集民间的舞蹈素材,多用心感悟舞蹈,如在表演河南民间舞蹈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动作是表示人们丰收的快乐,用敲花鼓的形式以示庆祝,所以舞蹈编排就要加入敲鼓的动作。但很多学生不理解这个动作的来源,对这个小动作重视不够,只是机械地模仿。基于此,教师应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丰收后人们庆祝的场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学生在跳这个动作的时候,不自觉地将丰收喜悦的感情融入其中,整个舞蹈的意境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结束语

高校古典舞的构建需要契合实际,从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入手,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内容,编排具有当地特色的古典舞蹈,构建高校古典舞的教学新模式。

作者:刘美斯 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1]洪李莉.构建高校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相关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