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7:25:10

古典舞蹈论文

古典舞蹈论文篇1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中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中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中国古典舞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中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中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中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中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中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

中国古典舞原则“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中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中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古典舞蹈论文篇2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气韵之美;古典精神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59-01

“气韵”是我国传统美学中十分重要的审美元素,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舞蹈集合武术、杂技、戏曲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还吸取了其他舞蹈形式的元素,亩构成了内外合一、神形兼备以及刚柔并济的舞蹈特征,这些就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这一神韵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灵魂与精髓,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神韵是中国古典舞与其他艺术门类加以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于中国古典舞舞蹈家来说,要借助“气韵”之美将民族的灵魂与个体的灵魂结合在一起,从而舞出灵魂与精神,使得观众更好感受到中国古典舞的魅力所在。

一、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造就了舞蹈的灵魂与精髓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舞蹈是生命中最为强烈、最为直接、最为实质,同时也是最为单纯的表现,舞蹈具有规律节奏性的韵律,是对生命机能的表演。在古代,所有的文化爱好者都希望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从而有更好的文化艺术境界,这一种境界也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同时,这一境界也是人们对于生命存在方式的追求与理解。所以,从这方面而言,我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舞对于生命的理解是相通的。因此,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生命活力之美、生命律动之美以及生命精神之美。

对于舞蹈来说,其实质性的内容是情感、是精神,只有情深意远的舞蹈才是最美的舞蹈,才是最能够打动人的舞蹈,舞蹈的精髓不仅体现在节奏、律动、理性等方面,同时还应当积极寻求舞蹈生命精神之美。

二、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传统艺术包括诗歌、书法、绘画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都是将气和韵结合的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之中,“气韵”包含了我国哲学中最为基本的元素,与传统艺术形式一样,中国舞蹈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气韵”。

对于中国古典舞蹈来说,“气韵”之美讲求内外统一、神形兼备、身心并用。“气韵”之美能够体现出我国古典文化的优秀特征,中国古典舞要求做到“气韵”内外统一,这与我国古代哲学精髓要求的外在与精神的统一是相一致的。比如,《周易》中太极文化具有自身的思维方式以及理论体系,中国武术所呈现出来的“气韵”和中国古典舞自身的“气韵”相一致,可见“气韵”之美是中国古典舞生命之源,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古典舞蹈自身的“气韵”之美也呈现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现出浓烈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民族色彩

中国古典舞是将我国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核心,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现在哲学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透过“气韵”之美,中国古典舞展现出强烈的民族个性以及中国古典精神,同时还带有显著的时代特性。与我国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一样,中国古典舞能够有效挖掘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品质,从而打造出充满特色的艺术形象,使得文化历史内涵得到再现。

对于中国舞蹈来说,将我国传统哲学的本质与内涵作为基础,同时将艺术文化当成载体,与其他的艺术方式一样,中国古典舞在一次次艺术表达的过程中,用自身的“气韵”之美,将民族的灵魂与个体的灵魂投身在艺术情境之中,借助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来展现情感与艺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古典舞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因此,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国古典舞具备强烈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浓厚的民族色彩,很多优秀的中国古典舞都是借助“气韵”之美,让观众感受到它的魅力与内涵,同时深深感受到我国民族的精髓与灵魂所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为直接、最为直观的呈现方式,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表演,能够体现出舞蹈者对于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其中,“气韵”之美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与精髓,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造就了舞蹈的灵魂,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现出浓烈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民族色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中国古典舞舞蹈者来说,要争做一个灵魂舞者,借助“气韵”之美将民族的灵魂与个体的灵魂结合在一起,从而舞出灵魂与精神,使得观众能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舞的魅力所在,同时借助中国古典舞感受到我国民族的精神与优秀文化,使得舞蹈艺术得到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唐旭梅.超然逸出,清空曼妙――论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4).

[2]沈婉茹.中国古典舞蹈如何表现气韵之美的探讨[J].艺术探索,2013(3).

古典舞蹈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家在中国传统舞蹈基础上,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多种艺术彤式,经过专业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及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中国古典舞的建构依据十分庞大,从文化内蕴到现在的学科建设,从形态特征到审美追求,它经历了坎坷,同时也收获了辉煌。

戏曲:中国古典舞的推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其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庞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而戏曲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国的戏曲舞蹈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舞蹈界开始大规模学习戏曲舞蹈,并对其进行整合、创新,逐渐创立了中国古典舞体系。www.133229.cOm

正因为此,中国古典舞曾一度被人称作“戏曲舞蹈”。其实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中国古典舞中很多强烈、夸张的表现手法,都是和戏曲舞蹈十分一致的。它们都是通过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外部形象特征,来表现生活、展现形象、刻画个性,并通过独特的民族形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手段来加以表现的。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戏曲舞蹈这一母体中脱颖而出的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诞生的强大推力。中国古典舞一方面保留了戏曲舞蹈中的一些基本表演动作,另一方面摆脱了戏曲舞蹈的行当性和戏剧性,形成了一个足以代表我们民族古代文化特色的艺术体系。它是表演者对于戏曲舞蹈求新求变、钻研创新的产物。

身段:中国古典舞的缘起

身段一词从字意来讲,“身”是指身体,“段”当术讲。身段就是形体动作的艺术,侧重指外部的舞蹈技术,在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四功中,不论哪一功都是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的。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中国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姿态上的变化特别丰富,手的运用很巧妙,通过手、眼、身法的配合运用,在艺术上达到高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身段”从新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舞蹈的姿态,也就是更美化、更精细的舞蹈技巧。身段的素材主要来自于戏曲舞蹈,在戏曲舞蹈原有的基础上把它提炼、加工转化为舞蹈,不按戏曲的规范,而是根据舞蹈的特性,按照舞蹈的要求,把它们升华为舞蹈,把技术性的内容,转化为艺术性的内容。

身段不仅抓住了戏曲舞蹈的动律精华,而且加上其与神韵、劲力、节奏、节律等特点的相结合,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美学特征。

身韵: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身韵从字面上解释,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精髓。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自己统一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亦是如此。做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型表现方式,身韵无疑使中国古典舞创作有了新的气象。

身韵是对戏曲身段的不断提炼的成果,它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之前“拘于形”的桎梏,实现了从“形”到“神”的飞跃,完成了戏曲舞蹈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意蕴的升华。

身韵的推出,使古典舞的动作、造型和舞姿丰富多彩,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做为古典舞的动作元素并结为一体,为“神形兼备”做了完美的诠释。它以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深得众多中国舞编导们的青眯,并被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为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芭蕾:中国古典舞的升华

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的基础上,贯彻吸收多种艺术形式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优秀的舞蹈体系不仅仅要具备传统舞蹈特定的艺术规范,更应该在审美特征的要求下突破创新,广采博收其它舞种的优点,根据已有动作元素剖析、分解或综合创新出更多好看而有难度的优美舞姿。

中国古典舞在其起落沉浮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戏曲中提取、还是从武术和民间舞中寻找,面对社会的溶合、进化,它都需要重新树立和建构其崭新的形象面貌。因此,在对人类舞蹈文化大环境的考察、协作中,自然包容了很多其它的艺术成份,这是人类不断发展的艺术意识的需要,也是中国古典舞建构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而芭蕾的引入,则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中不可抹杀的一笔。

芭蕾舞蹈的介入,终止了之前中国古典舞“全盘戏曲化”的训练模式,为其补充了新鲜的内容,包括基本舞姿、跳跃、出腿、转、跳等训练动作,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的优秀艺术表演家们,将中国古典舞精髓融入芭蕾舞中,创造出了极具民族风格的芭蕾作品,这也使中国古典舞蹈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武术:中国古典舞的意蕴

武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基石,更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形态与理念的重要内容。武术对于中国古典舞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武术动作的融入使中国古典舞动作舞风更加粗狂、刚武、劲头十足,实现了其在“形”和“劲”上的重要突破。

2.武术中讲究“精气神”“手眼身法步”等,这为中国古典舞的吸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3.武术动作中的静立与流动的对比,高与低的对比、内与外的对比等等,在中国古典舞技巧动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空中闪身、高低起伏、腾空大跃步等等。

4.中国古典舞中典型的动作斜探海、射雁等,正是运用了太极中审美原则的“中和”“以和为美”的含蓄特点,构成了阴阳相生的体态造型。

中国古典舞中武术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古典舞的造型性、技巧性、灵活性与节奏性,而且昭示了中国古典舞的精神气质,使古典舞的审美标准日趋完善。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华舞蹈文化神韵的精华,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淘濯,通过与其他姐妹艺术的融合和创新,以其特有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性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以神领形、以形传神”这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也是促其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古典舞蹈的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每位舞蹈工作者能够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地去拓展它,使其真正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更为贴近中国舞蹈历史的艺术形式,使其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并且把它的艺术生命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唐满城.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载于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论丛》,1989(2).

古典舞蹈论文篇4

我认为,中国古典舞蹈身韵的美传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具有圆融的动感的美学特征,它是我国古典舞蹈中的精髓,对世界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古典舞蹈身韵是探究本门艺术价值的标尺,它既是统帅形式的重要因素,又是作品内在的生命本原。而太极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

一、古典舞身韵与太极气韵的共通

我从图书馆查到,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太极独持的气韵现中,气论占据了古代社会全部意识领域,影响着中国舞蹈乃至东亚舞蹈艺术表现风格的形式及体系的建立;韵的审美价值的确立对舞蹈美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构成了舞蹈艺术之理念气韵观。比如,以太极为载体的《武当和韵》,通过男女阴阳的八卦阵,实现了古今的对话。作品以太极为载体,通过男女阴阳的群舞形式,古今对话的时空切割,表达着道家天人合一的中和品格。作品以太极为载体,通过男女阴阳的群舞形式,古今对话的时空切割,表达着道家天人合一的中和品格。问道武当,妙悟人生。作品《武当和韵》通过气韵观的角度窥视和探索太极文化,它具有独特的思想观和气韵方式,而这种思想观及气韵方式与东亚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内在联系。

古典舞身韵充分运用了太极气韵的特点。我通过调研发现,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芭蕾、民间舞、戏曲共同构起了舞蹈专业课程的框架。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倘若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气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的美的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韵则是一种将其以某些程式套子加以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艺术美,古人说尽善尽美,此中受制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气与由之派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韵就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如《武当和韵》是一部表现道教文化思想的作品。源于宗教文化背景的《武当和韵》,武当山是道教圣地,武当武术与武当道教密切相关,而自古以来武与舞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古典舞身韵与太极气韵紧密结合

几年的大学生活,我从平时的实践中发现,一个成熟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在传统古典舞创作上曾有过把不同性质,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硬加在一起拼凑而成的作品的现象。而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是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正当中国古典舞创作寻求突破的时候,身韵教学法从中国戏曲舞蹈、武术中脱胎而出。展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古典舞身韵教学法的形成继而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中,无疑使中国古典舞创作发生了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语言系统,身韵从它时代风格的古今适用,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而深得众多的中国舞编导们的青眯,并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使古典舞摆脱了戏曲舞段中的行当归属,走上了依人物出动作的新路。太极气韵引导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进行判断和分析。身韵的出现作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

三、古典舞身韵与太极的气韵结合是审美的统一

我认为,和谐就是美,而古典舞的身韵和太极气韵的融合与发展正是美的统一。中国古典舞蹈荟萃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蹈并吸收了芭蕾动作的抽象性而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动势。中国古典舞蹈运用太极气韵之美所展示的折中,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唯一特点,它之所以成为独具特点的古典舞蹈,正是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我们分析的《武当和韵》是中国古典舞蹈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借尽意之舞,言乐观向上之情的精神境界。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今,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代的产物,内有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外有借鉴创新的趋势,运用自身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再去影响世界舞蹈文化发展潮流,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形成,它印证了取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的永恒哲学理念。总结和分析《武当和韵》,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

四、总结

从全文的角度分析,我认为,中国古典舞以其神形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为基本精神。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的创立,成为了课堂与舞台的重要媒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民族审美的中国古典舞演员。无论在理论还是观念上,打破了古典舞仅是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套路动作,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髓的道路。

参考文献:

古典舞蹈论文篇5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身韵

引言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它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 从戏曲舞蹈、武术身法和芭蕾舞步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经过历代表演家的调整、提炼和创新, 长期流传下来, 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它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尊祟,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中国古典舞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外形到内涵突破局限,整理和创造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更创建了古典舞的身韵。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艺术特征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俗话说“无韵则神死,少韵则风格无”,身韵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集中体现古典舞的形神统一。

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模式和表演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身韵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圆形艺术: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舞蹈艺术大师将圆形的动态概括为: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圆形动律是中国古典舞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本质特征。

2.形神兼备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强调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3.刚柔相济的艺术:古典舞的表演“刚柔动静统一”,动作讲究起伏迭起、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之中穿插“亮相”。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做为一名舞蹈演员,我了解一个优秀的舞者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技巧,还要认识并且掌握不同的舞蹈风格。而要做好古典舞的表演,则需深刻体会其艺术灵魂——身韵。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 它具有特殊的系统训练要求,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做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使古典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所以说,身韵是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古典舞的精髓所在。 而“形、神、劲、律”做为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它们更是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

形: 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与其相连的运动线路。

形首先体现了“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表现为“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尤其体现在“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上;最后,形还体现着“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的变化。

神:即神韵、心意,是身韵中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在神这一元素中, 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及内心情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化。

劲:就是力,它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 “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 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 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 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是指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它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所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来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 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 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 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 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 还是相反而行的逆向动势, 或是“从反面做起”, 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 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形神劲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一定要具备和掌握的。 技术技巧有了身韵的辅助,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灵魂作用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自己统一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亦是如此。在传统古典舞创作上曾有过把不同性质、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硬加在一起拼凑而成的作品的现象。而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是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正当中国古典舞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 身韵理论从中国戏曲舞蹈、武术中脱胎而出,展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身韵的产生是一次质的飞跃,它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程式化动作的矛盾,改变了其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做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型理论,身韵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它以时代风格的古今适用、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而被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结束语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身韵成就了古典舞的今天,身韵理论的注入,使古典舞逐渐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但身韵并不是古典舞的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恩伯. 中国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古典舞蹈论文篇6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身韵

引言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为中国舞蹈的艺术典范。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它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 从戏曲舞蹈、武术身法和芭蕾舞步中提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以及当代审美观点和原理,经过历代表演家的调整、提炼和创新, 长期流传下来, 具有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它的诞生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尊祟,显示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中国古典舞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外形到内涵突破局限,整理和创造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更创建了古典舞的身韵。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艺术特征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俗话说“无韵则神死,少韵则风格无”,身韵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集中体现古典舞的形神统一。

身韵的产生使古典舞摆脱了对古典戏曲舞蹈的依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模式和表演特征,这些艺术特征直接影响着、规范着古典舞的艺术创作。身韵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圆形艺术: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舞蹈艺术大师将圆形的动态概括为:圆、曲、拧、倾、收、放、含、仰。圆形动律是中国古典舞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本质特征。

2.形神兼备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强调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以神领形,以形传神”。

3.刚柔相济的艺术:古典舞的表演“刚柔动静统一”,动作讲究起伏迭起、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之中穿插“亮相”。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做为一名舞蹈演员,我了解一个优秀的舞者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技巧,还要认识并且掌握不同的舞蹈风格。而要做好古典舞的表演,则需深刻体会其艺术灵魂——身韵。身韵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质的“元素”, 它具有特殊的系统训练要求,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做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使古典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所以说,身韵是整个中国古典舞训练、表演等诸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古典舞的精髓所在。 而“形、神、劲、律”做为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它们更是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

形: 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与其相连的运动线路。

形首先体现了“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表现为“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尤其体现在“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上;最后,形还体现着“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的变化。

神:即神韵、心意,是身韵中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在神这一元素中, 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及内心情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化。

劲:就是力,它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 “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 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 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 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是指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它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所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来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 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 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 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 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 还是相反而行的逆向动势, 或是“从反面做起”, 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 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形神劲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一定要具备和掌握的。 技术技巧有了身韵的辅助,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灵魂作用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自己统一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亦是如此。在传统古典舞创作上曾有过把不同性质、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硬加在一起拼凑而成的作品的现象。而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是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正当中国古典舞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 身韵理论从中国戏曲舞蹈、武术中脱胎而出,展示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艺术魅力。身韵的产生是一次质的飞跃,它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取而代之以变幻无穷、富于表现的艺术方式,这种方式在身韵中的表现就是元素的提炼、动作的派生以及动作性格的可易位性。它是对戏曲中身段的改造与升华,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继承和研究传统的身法,是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加以发展演变的结果。

身韵的出现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在从戏曲中产生时就存在的风格化舞蹈与程式化动作的矛盾,改变了其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做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型理论,身韵使人体潜在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创造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赋予了新的艺术手段。它以时代风格的古今适用、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而被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结束语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身韵成就了古典舞的今天,身韵理论的注入,使古典舞逐渐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但身韵并不是古典舞的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它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它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恩伯. 中国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古典舞蹈论文篇7

1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中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

戏曲舞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中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950 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中国古典舞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中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中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 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中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 继承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中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中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中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中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中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古典舞蹈论文篇8

关键词:汉唐古典舞;文化意蕴;斜塔舞姿

就舞蹈的基本意义而言,可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文化。从表象上看舞蹈体现为形式或技术的指标,而实际包含的是一种思想的内核,亦即动作本身是有涵义的,是一种包含了“有意蕴的形式”在内,同时又具备了一切可以言明或表意的意义指向的动作观念,进而成为一种动作哲学,不是单纯而简约的“肢体编织”概念。这意味着舞蹈的艺术创作应该具备凸现“文化”的观念、功能和视野,从举手投足中都应该浸透着民族历史与文化属性。换言之,古典舞的创作应注意其文化意蕴。

舞蹈是一门以肢体展现心理活动的文化艺术,不是单纯的、没有民族区别和文化属性的肢体技术和技能。舞蹈的意境和精神就是文化意蕴,是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在历史长河、社会演变中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文化形态、共同的审美情感的凝聚,在舞蹈形态所表现的气质、风韵,必然是那个民族、那个时代社会的精神风貌。汉代斜塔舞姿的出现,即是由汉代那种特殊的文化孕育而成的。

秦汉时期拉开了中国文化隆重壮丽的序幕,中华民族开始走向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人们总会被某种深阔宏大的韵律打动,无论是易水之滨整装待发的壮士,还是汉宫华灯下轻舞飞扬的歌舞伎,都在动情的或歌或舞,对歌舞的热爱和追求激发了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热情。汉代有着恢宏豪放、刚劲优雅、气度万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激情和幻想的民族文化,千秋百代的风云史诗从此时开始浓墨重彩地书写。大汉帝国的统一,使当时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封建制度稳固上升、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局面。汉王朝的“大一统”不仅是版图上的、政治经济上的,而且也是艺术审美文化上的,从乐舞的“犷放雄健、健美浑厚”,到建筑的“宏大雄伟,整肃壮观”;雕塑的“古朴深沉,健猛有力”;绘画的“雄强博大,质朴神秘”;以及汉大赋的“感性、繁富、豪迈、巨丽”,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景观、大气度的美。这个由“大一统”的社会文化格局所规定,由“天地之大”和“王道之大”所构成的“大”的境界,最终形成了汉代人民的“大汉”意识。在张衡的《东京赋》中也以“万舞奕奕,钟鼓”来形容浩荡的场景,显露出粗狂奔放、弘肆健朗的壮美文化形态。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舞蹈审美文化形态中,都突出的体现了一种“大美”气象;这正是由“南音”的蛮野狂放、舒展自由与“北调”的质朴凝重、粗狂豪放相互交融中碰撞出汉文化博大宏放的时代特色。

在这个气象万千、追求大一统的时代,对于舞蹈来说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汉唐古典舞也以汉代的“大美”作为艺术追求的主干,在舞蹈的形态上大量运用倾斜、失重的动势来完成,在汉唐古典舞中称之为“斜塔”重心,汉代舞蹈有很多形态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斜塔”的动势上完成的,可以说,在汉唐古典舞中“斜塔无处不在”。“斜塔”是由于重心倾斜,造就了不稳定的动势。主观意识主动形成一个向前或向上冲的倾斜状态,在失重的一瞬间对于观者、舞者来说都感受着一种流畅洒脱的气派和宏伟的气魄。斜塔舞姿的动势蕴涵着张力和动感,健美而浑厚,富有蓬勃的朝气和扩展之势。斜塔舞姿所产生的动感正是大汉帝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活力和生机的象征,反映了汉代的时代精神和气质,从而达到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上第一个开拓性的高峰。

从汉代古典舞斜塔舞姿的形成与特征我们看到,中国古典舞蹈是有其文化内涵的。对于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舞蹈形态来说,它是由内在意义和外在意义两个部分组成。内在,是心中想表达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意蕴;外在,是肢体形态,是承载并体现内在想法的媒介,二者的统一才是完整可供欣赏的舞蹈文化,才能称得上具有文化内涵的舞蹈艺术。斜塔动势,以内在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再以“因势象形”的姿态生动的体现出汉代朴拙浑厚、雄大深沉的壮美风格。庄子说过:“神贵于行,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从庄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到,形虽作为外在的呈现结果,但形始于神,如果只认为外在形态重要,而丢了内在的“神”,动作也不过是一种“肢体的编织”。那就不能称之为舞蹈艺术了。只有内在的“核”把握住了才能去体现和反映舞蹈文化的内在意蕴。就如汉唐古典中所强调的“形胜”和“神动”的审美风格,即“不动形不成,形成人在动”的规律,以“神”在“行”之前,“神”是“动”的灵魂,在舞蹈中充分的体现古典舞蹈艺术中的气质和文化意蕴。

因此,在古典舞蹈创作中,一定要注意舞蹈的文化内涵。这方面,孙颖教授创立的汉唐古典舞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尽可能的全面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孙颖教授以汉、唐风貌和艺术气质为审美骨干,全面研究古代经典的舞蹈文化,创建了汉唐古典舞。汉唐古典舞在舞蹈形态上注重内在的文化精神,从理论研究入手,经过剧目创作实践,根据文物、典籍的资料流传方式,充分再现了古代舞蹈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涵。在舞蹈训练上,孙颖教授主张“内在世界”之大通过感性的“外在世界”之大体现和张扬出来,尊重历史中古人对宇宙图式上讲究整体性的特征。训练目的,以打破之前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力方法,任何动作都保持直立的重心,要求身体的某个局部作为一个支撑的重心点;而汉唐古典舞,注重以整体出发,宏观的把握动作的“内核”,把多个部位的整合在一起,在整体中完成的重心倾斜与移动,以内在的精神去体现文化的审美追求。孙颖教授的努力,艺术地再现了古典传统的精神风貌和中国文人的风骨和气魄。

中国古典舞是文化,是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珍爱自己的历史创造和历史成就,也无妨说这是民族情感的需要。因为古典艺术是我们的祖先经过了几千年所积淀的精华,代表我们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优秀传统。古典舞的传承首先应该是古典文化,艺术创作也需要在文化中沉淀。任何的艺术形式都属于文化范畴之内,舞蹈这种身体文化形式也不例外,它在身体动态的信息中传递着民族精神,也就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孙颖教授的《中国古典舞评说集》六论中国古典舞中曾说:“舞蹈是由人体负载、传承的一种文化形态。舞蹈的韵味,实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诠释和象征,造型如此,流动如此,举手投足、节奏、气息,没有一样是漂浮于民族历史之外的偶然现象”。我们不仅要懂得舞蹈动作的文化内涵,更要深刻地了解舞蹈审美中的文化意蕴。我们在五千年历史文化之上,应该可以左右逢源,可以肆意翱翔。背靠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我们既自信,又自豪。在中国古典舞蹈领域不断扩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创造自己的标准,走自己的路,构建自己的形式,弘扬自己民族的审美传统!

参考文献:

[1]孙颖.《汉唐古典舞师生文选》,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古典舞蹈论文篇9

一、绪论

中国古典舞Chinese classical dance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因此,有着悠久而又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融合了武术、戏曲中的造型,在动作中又强调呼吸的配合,所以舞蹈动作极具韵律感,动作刚柔并济,令人陶醉。

本文主要将通过三个部分的描写即中国古典舞艺术品格在古代的体现;中国古典舞艺术品格在当代的体现和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品格的体现进行论述。在中国古典舞艺术品格在古代的体现中,原始时期、汉代、唐代和明清时期作为典型,汉唐尤甚。着重分析中国古典舞的产生、发展以及艺术品格。在当代,为传承中国古典舞的精髓,通过三大流派的分析,讲述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发展壮大,以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对未来的走向、艺术品格的体现作了充分的设想。在保留传统精髓、发展创新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古典舞艺术品格的体现和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发展将是方兴未艾。

二、中国古典舞艺术品格在古代的体现

(一)原始时期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型,它一直是人民娱乐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公社时期,那时候舞蹈不仅仅是原始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原始人物质生活的直接体现。在我国现在发现的很多古代崖画舞蹈图中,舞蹈场面就已经非常丰富了,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和集体舞;从舞蹈者的穿着来看,他们戴头饰,插羽毛,手拿舞具,并且身上还有纹身;从舞蹈内容来看,有表现狩猎的,有表现宗教祭祀的,也有表现男女生殖崇拜的,还有图腾特征的舞蹈表演方式。舞蹈风格古朴、姿态质拙,具有原始荒野之风得以充分体现。

部落乐舞是原始时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再到各个原始部落都有自己的舞蹈,称作乐舞。例如有一个著名的伏羲乐舞名叫《扶来》,它演绎的就是伏羲发明结网、教渔民捕鱼的场景。作为原始时期乐舞的代表《云门大卷》,是中国最早的礼仪性乐舞,是为了颂扬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的盛德,同时具有“图腾膜拜”的含意。

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原始人物质生活的直接体现,形式多样,不同部落的不同乐舞,都展现了不同的部落文化、精神以及他们各自的特征,是原始人生活的艺术展现和真实写照,不难看出,中国古典舞在原始时期就已经形成一种全民性质的活动。

(二)汉代

与原始时期不同的是,汉代,已经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随着国力逐步强盛,生产力的壮大以及经济逐渐发展,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形势,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从展现农耕劳作、人类思想、宫廷及民间相关活动等领域,也普遍使用歌舞的形式展现。值得一提的是,民间俗乐舞也第一次在此时期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娱乐的象征。

汉代舞蹈艺术品格的体现来自于“百戏”、“四夷”、“女乐”、“自娱舞蹈”、皇家宫廷等方方面面,例如“百戏”,它包含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它的艺术品格主要突出了综合性演出的形式,像《舞赋》、《剑舞》、《西京杂记》、《鱼龙曼延》分别体现了“百戏”不同的舞蹈特征,也就是四类: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和舞像。舞蹈不同艺术品格的形成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例如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的高潮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具有博大的气度,文化方面,设立“四夷”乐舞,体现了多民族相互交流、沟通、共荣共进的特征,不同民族的舞蹈元素为“四夷”乐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综上所述,汉代舞蹈以楚舞为基础,兼收外域、边疆等艺术营养,既刚劲又舒展、轻疾又顿挫,在思想方面,汉代舞蹈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另一方面与原始舞蹈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在形式美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同时大量吸收同时代的姊妹艺术以及边地外域舞蹈进行创新和充实,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成为汉代舞蹈主要的艺术品格,彰显“泱泱汉风”。

(三)唐代

自南北朝时期而来的乐舞文化交流融合大潮和日趋独立化的表演性舞蹈,在隋朝被汇集,随后,出现唐朝舞蹈盛况。

提及唐代舞蹈,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部分都是新的创造,丰富了舞蹈艺术。唐代舞蹈几乎都展现了不同的故事情节,除了在宫廷里有所表演,在寺院里也有一方天地。人们常常在寺院里的舞台上表演舞蹈,娱乐广大群众。唐代舞蹈创造并且丰富了许多舞蹈专用术语。现在舞蹈用的许多术语都是唐代时期流传下来的。如大垂手、小垂手、摇、送、等都是至今频繁使用的舞蹈术语。唐代舞者们还创造了舞谱,用简单的图画来记载舞的蹈队形与动作,所以唐代舞蹈的传承性是之前所有朝代都无可比拟的。

唐代的舞蹈,已形成自己的舞蹈分类法。按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区分,有“软舞”“健舞”两大类。其中舞蹈节目不固定,随着发展不断增加变更。“软舞”“健舞”广泛地流传在宫廷、贵族士大夫和民间之中。“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软舞”“健舞”演出规模不大,多是独舞或双人舞,动作技巧水平比较高。“软舞”“健舞”都分别包括了不少中外各族的优秀舞蹈。其中著名的舞蹈有西域民间舞蹈《胡旋》《胡腾》《柘枝》。有新创作的舞蹈《剑器》《绿腰》《春莺啭》等。

唐代舞蹈是以纯粹的人体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并作为其艺术表现手段的,如:《踏歌》《龙舞》《祠渔山神女歌》《字舞》等。通过以上这些史料的记载,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唐代舞蹈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唐代己经发展得很完善了。它内容丰富,有宫廷的、民间的、宗教的、祭祀的;在艺术形式上,它己经有了按舞姿、技巧、风格的分类划分,也有了按表演形式的大小区分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和用数百匹绸布装扮舞人的《字舞》;在动作和技巧方面,唐代舞蹈充分运用了人体的手袖、腰身、腾跳、旋转、使用道具等人体艺术的表现手段。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紫,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

(四)明清时期

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已在中国出现,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它们表现在戏曲、小说以及民间歌舞等艺术中。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在明清两代,有逐渐衰落的趋势,但作为节庆时群众娱乐活动的民间歌舞却呈现出繁盛的局面,表演者多是业余或半业余的民间艺人。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大多由专职的巫师传授。

明清两代广泛流传的汉族民间歌舞,明代的社火,清代的走会,就是将多种民间娱乐或技艺,如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组织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游行表演队伍。在这种队伍中,舞蹈如秧歌、跑旱船、跑竹马、大头和尚、狮子舞、龙舞、霸王鞭、高跷等表演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保存了许多相当古老的传统舞蹈,如新疆维吾尔族的大型歌舞曲《十二木卡姆》、傣族的孔雀舞、瑶族长鼓舞、土家族摆手舞等,中国各民族人民在民间歌舞中唱述历史、祭祀祖先、教育后代、祈祝丰收、倾诉爱情、赞美家乡。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重要艺术形式。而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蹈,直接继承了唐宋歌舞大曲和古代传统舞蹈艺术,经过历代戏曲艺人的加工创造,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法。在明清戏曲剧目中,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舞蹈遗产。清中叶起,各地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如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形成的;采茶戏是在采茶基础上形成的;五音戏剧则吸收了秧歌、花鼓灯的营养;花灯戏是从花灯等发展而来;台湾的歌仔戏是由从福建传到台湾的锦歌、采茶、车鼓弄发展而来的。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各地方戏种都吸收并保存了大量的古典和民间舞蹈的传统。戏曲舞蹈在清代已经具有严格的程式、表现力强,技艺高超的特点。

三、中国古典舞艺术品格在当代的体现

(一)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综述

在六十余年的建设过程中,当代的中国古典舞在其审美态势上已经初步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独立审美品格。随着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不断转型,中国当代舞蹈的生态在人文环境、艺术标准和社会审美感知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今天的中国古典舞领域中,思想空前的活跃,某些新的探索对固有的认识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在现代化转型时期,我们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民族化与西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与焦虑。

当代古典舞建立时,舞蹈家们借鉴了戏曲舞蹈和西方芭蕾的框架,但又使其高度的舞蹈化,创作出《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作品,使舞蹈终于摆脱了戏曲的行当专属,有了不再和戏曲“合二而一”的古典舞。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中国古典舞形成了既有别于戏曲舞蹈又不失中华民族特色的一个舞种。

(二)当代中国古典舞流派

1.中国戏曲古典舞

中国戏曲源于古代乐舞,早已为人们所共识。在汉唐时代描写舞蹈的诗赋和舞赋中,对古代乐舞的舞容、姿态、神情已有文字记载。戏曲中的音乐性,节奏性,舞蹈性,都是戏剧剧情中的一部分,是戏剧化了的音乐舞蹈。戏曲舞蹈丰富的艺术化包括那些强烈、夸张的表现手法,都是和中国古典舞非常一致的。它们都是通过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外部形象特征,来表现生活、展现形象、刻画个性,有通过独特的民族形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手段,来加以表现。从五十年代的《剑舞》《盗仙草》和《春江花月夜》《东郭先生》到《狼牙山五壮士》,以及民族舞剧《宝连灯》《美人鱼》《半屏山》《文成公主》等,无不是在继承和吸取了戏曲传统舞蹈的营养的基础上诞生的。

2.中国汉唐古典舞

汉的文化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具有辉宏、博大、雄浑的气势和风格。汉代舞蹈由于江淮流域楚文化和黄河流域尊周文化的合流,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的发展高潮。汉代舞蹈既有北方周文化坚实、厚重、谙于人事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和热情。方士、神仙家创造幽冥与神界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原始儒教至此的纤纬化,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飘逸杳渺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纤巧,形、神都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在古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是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奠定基础的时期。然而没有形象依据,也难于进行古代舞蹈的追索和创作。古人有厚葬之风,在地下墓室为我们发掘汉代舞蹈提供了许多形象资料,是最为丰富的一个时代。

唐代,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峰,舞蹈也进入前所未有的极盛时代。汉代舞蹈是江淮、黄河两系文化合流推动出现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唐则是在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南北朝期间)的历史背景上,第二次南北文化合流和中原(广义的)文化与西域文化的沟通所形成的第二次发展高潮,并成为全盛时代。唐大帝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雄厚实力,不仅在域内形成鼎盛局面,而且远扬四海对域外也发挥了巨大影响,从而造成一种宏阔、自信的胸臆和兼容并蓄的气度。佛、道教的繁荣也推动了当时宗教艺术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提高了当时艺术的水平和成就;与域外的文化、贸易往来,又形成了唐代社会生活、情趣、审美的开放。在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上的唐代舞蹈,早于欧洲文艺复兴出现晚宴芭蕾五、六个世纪,而在乐舞体制的建立--如坐、立部伎的区分;舞蹈性质的划分――如健舞、软舞的分类,皇家职业机构的管理――如内外教坊、宜春院、内人等的等次;剧目的数量、种类、艺术风格的广泛性成熟性以及独、双、小型队舞的表演格局、水平,广场集体和大阵容舞蹈的气魄与唐帝国的其他成就一样,在当时是居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如果说汉是奠基时期,唐则是总其成的时代,因此创建中国古典舞不去挖掘汉唐、追寻这两个古代舞蹈发展支点上的规范、风格、美学特征,是不可能出现能以代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风范、成就的古典舞的。如能追索到这两代的风范和成就,就完全有可能形成风格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古典舞蹈体系。

3.中国敦煌古典舞

提及敦煌古典舞,我们会联想到国内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

敦煌舞以石窟壁画舞姿为依托,与以往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舞派和汉唐舞派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敦煌舞独特的流动韵律、舞蹈语汇和美学特征拓展了中国古典舞全新的创作前景,它以全新的舞蹈思维走上舞台。

古典舞蹈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欧洲芭蕾舞;差异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186-01

一、欧洲芭蕾舞表演与中国古典舞在肢体表现上的差异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道教、佛教、儒教这三大教派对我国的精神文化及思想追求的影响最为深远,我国许多传统艺术中,都会体现出这三大教派的部分思想理念,中国古典舞更是如此。例如,中国古典舞中讲究划圆的动律特征与S形的肢体动作,就是受到“太极八卦图”中“阴阳鱼”的影响,才会出现“刚柔并济”的动作连接方式,这不仅是中国古典舞的特点,也是东方文化精神追求的体现。

审美追求方面,“以气为本”的学说是中国古典舞最本质的美学特征,由“气”产生“韵”,由“气韵”逐渐产生了“神”,再加上肢体表现,使得中国古典舞在表演过程中展现出独有的魅力。

芭蕾舞作为欧洲经典舞蹈,又被称为“足尖舞”,一切舞蹈动作都以脚尖的撑与立为主,无论是旋转还是跳跃都是如此。这主要是受到了欧洲传统文化“立”的影响,以及“向天”等思想追求的熏陶。不仅如此,芭蕾舞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舞者也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平衡的乐趣。从肢体表现方面来看,芭蕾舞主要体现出欧洲宫廷王子的“绅士风度”;在精神方面,绷紧的足尖不断进行弹腿、跳跃,体现了与地心引力相对抗的思想追求,这也正是欧洲芭蕾舞表演所要体现出的精神文化。

二、欧洲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在情感表现方面的差异

从情感表现方面来说,东方人与西方人有明显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这种区别与差异在舞蹈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中国古典舞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发展出多种流派,体现出的文化思想也各有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讲究收放自如、刚柔并济,倡导中和平正,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中的“中和之美”。

如果说内敛是中国古典舞体现出的东方人的情感特点,那么欧洲芭蕾舞表演则体现出西方人热情外放的情感特点。欧洲芭蕾舞表演强调的是完美连接各个舞蹈动作,强调舞步的精准,在情感方面的表达需要与音乐、灯光等方面的配合才能得以体现,这也是歌舞剧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欧洲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在服饰上的差异

在舞蹈表演中,不同时期的舞蹈服饰可以展示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不同地区的舞蹈服饰也可以展示出不同地区的地域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感,因此,“遮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极其强烈的美感。除了服饰,中国古典舞在道具方面的使用可以算是“世界之最”了,无论是绫罗绸缎,还是刀枪剑戟,甚至连折扇、扁担等生活用品也能成为舞蹈道具。

欧洲芭蕾舞表演在服饰方面与中国古典舞截然相反。演员的服饰从最开始的豪华型服装裙式逐渐演变到今天的细纱露肩短裙,体现出欧洲的浪漫主义情眩这种服饰可以良好表现出舞者优美的肢体,使得舞者的动作更加轻盈,是动态美与体态美的完美结合。

四、欧洲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在音乐形式上的差异

无论是欧洲芭蕾舞,还是中国古典舞,它们与音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者随着音乐的节拍与节奏舞动,增添了舞蹈的美感。欧洲芭蕾舞在与音乐的结合方面可以说达到了极致,许多经典的芭蕾舞剧,例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舞蹈动作优美,剧情离奇曲折,其音乐的重要性也是不能忽略的。由于芭蕾舞在服饰方面的单一性与舞蹈动作方面的局限性,音乐便成为其展示剧情变化与情感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观看过芭蕾舞表演的观众都会有同样的感觉,不仅感叹于芭蕾舞演员精湛的舞蹈技巧,也会被现场的音乐带入到剧情中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欧洲芭蕾舞表演与音乐相结合展现出的特殊效果。

中国古典舞在这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历史关于舞蹈的记载较多,而音乐舞蹈相配合的记录并不多。在节奏的掌控方面,中国古典舞名没有严谨的节拍与舞步,快慢的变化与情感的处理完全依靠舞者的临场状态,以现代乐器进行配合是无法体现出那种效果的。因此,中国古典舞对于舞者个人的表现能力要求更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精神文化与思想追求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东方与西方在舞蹈领域的区别,这也是中国古典舞与欧洲芭蕾舞表演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作为东方舞蹈与西方舞蹈的标志,中国古典舞与欧洲芭蕾舞势必会在东西方文化的传承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