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蹈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3:35:13

古典舞蹈论文

古典舞蹈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中国古典舞对包括“侠义精神”在内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及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也是中国古典舞成长之根基,尤其在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上,我们更要把这些精神财富放在核心的地位,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在当代艺术从中,“侠义精神”以它特立独行的处世情怀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盖世豪情,傲然在我们的面前:武侠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在全球刮起了一阵“侠义”旋风,它们让全世界都明白了“友难伤、国难忿”的中国武侠精神含义;

“武林盟主”金庸先生所著的诸多“武侠天书”中,在天马行空、腥风血雨的背后,更向人们阐述的是侠义世界里朋友间的友爱之情、亲人间的尊爱之情、夫妻间的忠爱之情等……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侠义精神”受到了大家普遍的关注和积极的宣扬。金庸先生认为:“现在中国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狭义的‘侠义精神’表现为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而广义的‘侠义精神’则是民间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以后,对包括“侠义精神”的一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正在渐渐淡漠。那么中国古典舞,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必要,也有这个责任,通过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对“侠义精神”有所涉及,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时,能够重拾中国的优良传统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侠义精神

何谓侠?侠源于士,其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蠢》:“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恶犯禁”。川早期的侠,毫无牵挂,浪迹天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的布衣之侠,体现了侠义情结中的重然诺、重义务、见义勇为、以及追求自由平等的潇洒情怀。到了后来,侠义精神由原先的江湖情节渐渐上升到对国家之情的关怀。往往在乱世战争时期,侠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当到了晚清的时候,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亡问题,于是,维新派领袖谭嗣同、革命党人秋瑾、林觉民等人竭力提倡侠义精神。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把侠义精神上升到了一个崇高的人生境界。

二、“侠义精神”在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精彩呈现

近几年,古典舞在男子剧目的创作上,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以柔为奇:《竹梦》中的孙锐百折不挠、软若无骨,犹如天外飞仙;《传说》中的张仁博连延不断、柔意绵绵,真如传说中人?????一时间,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热火朝天,大家一窝蜂的打造出许多“小孙锐”、“小张仁博”。其实,古典舞自身对演员的肢体柔韧度要求非常高,软开度的开发应该说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大家都把软开度作为一个技术卖点,过度的畸形发展,以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理。长此下去,那就可能使古典舞男演员愈来愈往中性方面发展了。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秉承其中国传统文化,一向男女分明,强调子午阴阳,女性更多的展现柔美,男性更多的呈现阳刚。而一系列表现“侠义精神”的古典舞作品,与前面所说的“阴柔之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英雄泪》、《荣誉》、《武士》、《易水寒》……它们就像一杯杯纯厚的烈酒,将古典舞男子演员的,“日刚之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重—从作品中的动作看到的“侠义精神”

战国末年,秦王横扫诸国,大有一统之势。荆柯受好友燕太子丹的重托,准备诛杀秦王,结果大功未成,舍身就义。《荣誉》就是以战国时期荆柯刺秦为线索,以舞蹈的形式表现了荆柯临行前,在易水边诀别亲友,不诛暴君誓不回的豪情壮志与英雄气概。

首先,从舞蹈动作的重心来看,经常出现的弓箭步、拖步、跺部、蹲担步等。没有一点的飘移,没有一丝的翩忽,几乎所有的动作重心都存在下盘,扎实稳重的舞姿体现了游侠脚踏实地的性格与沉着潇洒的的秉性。

另外,纵观整个舞蹈,没有什么长线条的动作,都是以“点”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如“穿手横抹接燕子穿林”、“风火轮变身接云门大卷”、“片腿敞胸翻身”…这些“点”或挚烈浑厚,仰天长叹,吞吐远大的志向;或急促而过,闪身瞬变,搏击未知的人生;或棱角分明,捶胸顿足,呐喊命运的不公。动作环环相扣,情感层层递进,在诸多“点”与“点”的撞击之下,舞蹈中主人公沉重的心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探其沉重心境的背后,向大家昭示了侠义精神中最为可贵的情结:兼爱。何谓兼爱?用我们今天的思想去理解,概括大意是: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谋福利。作品的成功之处正是用“重、沉、深”的舞蹈语汇把“荆柯”装着国家兴衰荣辱、装着朋友祸福安危的兼爱心绪展现的淋漓尽致。公务员之家

(二)剑—从作品中的道具上看到的“侠义精神”

再者,在侠义舞蹈中,大家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剑”作为媒介:《英雄泪》、《易水寒》、《大漠孤行》,他们都是通过各种剑法,来将自己情感进行表达与宣泄。而在这些剑舞之中,《易水寒》无疑是其巅峰之作。舞蹈中,表演者剑走游龙,穗比飞燕。盘时乾坤在上,扫时横平四方,崩时气吞山河,抹时行云游荡……可谓达到了“人剑合一”的境界。

在“侠”从雏形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剑在某种意义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如壮游在《国民新灵魂》中所阐述的那样“重然若,轻生死,一言不和,拔剑而起,一发不中,屠腹以谢,侠之相也;友难伤而国难忿,私权轻而国权重,侠之概也”。历史上的侠客,总有佩剑,屈原抱着青铜剑,沉入了泪罗江,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北望中原……那些拿着剑的侠客,十年磨一剑,杀糙子,诛奸臣。胸怀坦荡,扶贫惩恶,他们手中的剑,因为他们的品德,也充斥着昂然正气,剑也因此决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的兵器了,其作为一种文化丛,被裹夹了浓烈的英雄色彩,成了兵刃中的至尊。

从《易水寒》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舞单纯对中国传统剑法与套路的模仿或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剑”这一媒介,对侠义世界中“卫国为民,侠之大者”精神的弘扬与歌颂。

结语

古典舞蹈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

华夏文明古国__中国,她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中国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式的艺术文化,如中国的戏曲、武术、舞蹈等等。在我们这么丰富的文化国度里,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文化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各种领域的工作者一起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当代中国的舞蹈发展中,中国古典舞存在着一种迷失发展方向的局面。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界前辈在50年代提出的一门新的课题,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形式,形成的一种舞种。那么中国的古典舞在古代时期真的是以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吗?我们还有待考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中,寻找答案。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条血脉,又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它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它并不“早熟”,但它却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正因为它具有古老性,所以,我想从中来探索中国古典舞的身影。

戏曲始终趋于融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戏曲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看戏曲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娱乐。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中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宋、元以后勃勃兴起的戏曲艺术,是在继承、融合前代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魏六朝再抵百戏的精湛技艺,隋唐音乐舞蹈的高度成就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素材,准备了戏曲艺术的各种构件,舞蹈正是这些构件中的重要构件之一,从名人姚旅在《露书》中指出:古代歌舞乃“今戏场歌舞之遗意也。近世歌舞,道绝直云戏剧耳”。可见古人已深知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戏曲当中的戏曲舞蹈隐藏着中国古典舞蹈的身影。如:“云手”、“小五花”、“虎跳”、“前桥”、“翻”等技巧,在当今的艺术发展中依然存在于戏曲和中国舞蹈中。这些戏曲舞蹈的动作存在,说明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态也是可见而知的。

首先,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就具有很鲜明的时间性,我国的舞蹈在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在远古的商朝中国就有乐和舞的存在了。到了周朝,就可以根据详细记载看到所谓“大武之乐”的一种舞蹈,它的一招一式都很清楚。而且还有故事性。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具有着装含故事性的舞蹈,那么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已经明显出现有扮饰人物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可能了。从秦、汉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经历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至宋代“南戏”、元代“杂剧”。随着历史的前进,也有史实证明戏曲中的确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

戏曲舞蹈保留了古代一些传统的舞蹈,例如袖舞。袖舞的动作不但形象优美,而且能鲜明地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盛行于南朝及隋唐各代的“白伫舞”就是以舞袖为主,而戏曲舞蹈演员所用的长袖,就不仅是善舞美姿,更主要的是运用到刻画人物上去,这是戏曲在继承传统舞蹈上的重要发展,现如今我们正在发展的古典舞也正是延续了戏曲舞蹈中的这部分特色。因此我认为戏曲中的舞蹈与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舞有着很深的渊源。比如说,在戏曲《白蛇传》中,为了表现扩大了白素贞所倚重的水族群体,以水族与众神将的对峙烘托白素贞争斗的艰苦,这种为塑造人物而强化场面的处理,更令人感受到白素贞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奋力战胜邪恶的不屈精神。

现回头来看,我国的传统舞蹈,多半是载歌载舞的,它本身就具备了表现戏剧情节的因素,从这些迹象来看,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传统舞蹈已经逐渐融入到中国戏曲的表演动作上了。中国戏曲一直延用至今的戏曲舞蹈,也说明是中国传统舞的一种分支,也可以代表我们中国古典舞的一种艺术形式。公务员之家

在上世纪中期,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宝莲灯》、《小会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舞蹈界认为这几个代表作的风格就代表中国古典舞的风格,但是我们不能让她原封不动,不去发展她,那么她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如果中国古典舞最终发展成现代舞、芭蕾舞那么就没有发展的意义了,因为不管怎么发展,都不应丢失自己的风格。近几年,有一部作品《扇舞丹青》,真是让舞蹈界为之振憾,她已经能代表古典舞发展的发展的产物了,她建立了一种中国人的言说方式,这种方式把中国古典舞向前推了一大步。再比如《爱莲说》这部作品,也是古典舞当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品。它运用莲花的形象来表现中国传统女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的品格的美。通过舞蹈把周敦颐的“爱莲说”表现的淋漓尽致。它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美”,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文化就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

现在我们的古典舞大都在高难技术上发展,形成了一种接近杂技式的技术训练,戴爱莲曾经说过,杂技舞蹈化是一种进步,而舞蹈杂技化则是一个退步,她降低了舞蹈的审美功能。如果中国古典舞真朝这个方向发展,那简直太悲哀了。我认为中国古典舞可以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挖掘和尝试。

古典舞蹈论文范文篇3

古典舞是我国古文化的传载体,它体现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展示,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古典舞本身就具有很浓厚的文化观念和舞蹈内涵,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意,每一个舞步都在表达着人物的不同情感。古典舞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每一个舞者,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舞蹈者。

二、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

(一)目前存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最为基础的一种古典舞教学模式,它就是将艺术院校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一个衔接式的教学,通俗的说就是具有中等专业教育基础,能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学科建设完善,师资队伍雄厚,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较强,教学成绩斐然等特点。

2.创作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在衡量古典舞成果上主要的方向还是在古典舞剧目的创作和表演上,这两点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标。在这个发展的时代中,只有永不停歇的进行创新才是时代的真理所在。高校的古典舞教学就是依靠着高校雄厚的资金,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获得平稳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又看到了不少吸引人注意的古典舞创作剧目,它们在用一些独特的形式在不停地开发着编导老师的编排能力,也在不停地训练学生形象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文化的体现和时代不同风貌上都有很好的提升,它们都在为古典舞的发展和创作添砖加瓦,为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和完善模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通过不同地域的不同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惯,不同的舞蹈表达方式,在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下,去寻求探索中华民族中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底蕴,去寻找古代舞真正的精髓,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下的来传统,经过艺术的雕琢然后发挥想象力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古典舞教学模式。虽然从上面的古典教舞学模式可以体现出:现在我国的古典舞教学已经具有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现在全国的大部分高校的古典舞发展速度还是较为缓慢,他们依旧是以北京舞蹈学院的古典舞为教材,没有适合于自身的古典舞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高校古典舞教学模式的路径

虽然现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模式,但是针对于不同时代下,不同的高校,各自又有不同的差异和不同文化,所以这几种模式并不是一直都适用于任何情况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变化,古典舞蹈也会不断地层出不穷,所以各自高校首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新的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山东的舞蹈学院就有很好的发展资源,山东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儒家美学就可以融入古典舞中。儒家的思想更注重的是“礼乐之道”,让新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从而得到更为完善的古典舞教学模式,让儒家思想融入到古典舞中,让“谦恭揖让,授受启呈”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得到发扬,形成特殊色彩的古典舞风格。

三、结语

古典舞蹈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古典舞;概念;中国;价值;教学对策

一、前言

对于中国古典舞,其由古代而起源,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兼具各类戏曲、武术中各式各样的造型、动作,是古代文化、现代文化间彼此融合所获得的新兴舞蹈。古典舞是处于民间舞蹈前提下传扬所得到的具有古典风韵的舞蹈,其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还兼具传统文化的各项特色。在艺术专业愈加丰富后,使得古典舞教学逐步在各个大学中得到开设。但是在现阶段,古典舞教学仅关注实践性锻炼,太过乏味、单调,缺少创造、创新。而古典舞兼具传统文化、舞蹈艺术这一双重特点,想要让其在各个大学中获得更为良好的发展,需要对现行的各类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优化。

二、中国古典舞的概念

对于中国古典舞,其初始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处于民间舞蹈的前提下,通过各个舞者进行传扬、改良、优化所生成的具有古典风韵的舞蹈模式。在我国,各个大学开始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是在1980年,北京舞蹈学院最先开设这一课程,逐步拉开古典舞教学的大幕。中国古典舞具有较多的民族特色,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关键的表达方法,借助舞者本身的“精”“气”“神”,加之其“手”“眼”“法”“步”间彼此协调,再借助“圆”这一形态、“流”这一过程,能够把古典舞最为核心的内容、情感等体现出来。对于中国古典舞,其具有神、形、劲、律等有关的锻炼系统,更为关注身法、韵律,是各个大学舞蹈教育系统中十分关键的学科。在古代,中国古典舞已经得到极大地发展,比如,在唐代,具有《霓裳羽衣舞》,其是早期古典舞最具代表性的形式。至宋代,各类戏曲逐步被融入至古典舞。戏曲,是我国古典舞的根源,同时,还包括武术。现代化的中国古典舞已并非古代舞蹈,而是汲取戏曲、武术等方面的精髓,历经传扬、发展所生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美学的舞蹈艺术。这一具有东方特点的古典舞,受益于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舞蹈间的彼此融合。

三、大学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的价值

1.形体锻炼系统更为完善、健全中国古典舞具有十分完善、健全的形体锻炼体系,比如,肢体动力、肢体动态、肢体律动等。而其中,对于肢体动态,能够更为全方位地体现出古典舞中的“拧倾圆曲”这一姿势,古典舞教学需要处于基训期间对腰腿肩髋就柔韧度、弹性等进行锻炼,不但需要引导学生锻炼身体,还需要让其感悟到力量总体的协调性、动作所具有的延展性。对于肢体动力,古典舞教学需要更为重视“跳翻转”这一锻炼,这一动作不但能够体现出民族性,还可以引导学生控制好自身的身体重心,并学会应用自己的力量。对于肢体律动,我国古典舞更为关注其韵律感,其能够体现出传统的审美观,在音乐节奏方面具有许多特点,动静融合、刚柔并济,韵律感较高。我国古典舞的各项形体锻炼较其他舞蹈具有许多差别,其价值体现更高。2.培养并增强舞蹈观念与意识舞蹈观念与意识是较为抽象的理念,即舞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期间的自主观念、意识,是对各类作品加以理解、掌握后所体现出的心理反应。这一观念、意识是无形的,但是,能够反映出舞者对于舞蹈所具有的认知、理解。如果表演不具有舞蹈观念、意识,会使得观众感觉到平平无奇。这一观念、意识得到体现,能够让表演更为灵动、更具感染力,但是,也要求舞者需要对舞蹈具有心灵、思想等方面的感受。对于中国古典舞,其“起于心”,并借助“神韵”以引导形体,更为关注内心的情感。“精”“气”“神”即古典舞十分关键的美学,使得情感、神韵间的彼此融合被体现在舞蹈中,且各类肢体动作能够逐步升华至语言层面,具有更强的感召力。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这一艺术特点,能够培养、增强学生的舞蹈观念、意识。3.体现出文化价值对于中国古典舞、文化价值,二者间是辩证统一的,需要把传统文化当作依靠,进而创建出更多的文化价值。在中国古典舞中,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其一,在锻炼中累积文化。古典舞的各个动作组合具有较高的文化性,所有动作均需要揣摩出古典文学方面的意境,方便累积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其二,在舞台中沉淀文化。对于古典舞,其来自戏曲、武术等,自身具有许多文化沉淀,在舞台中,可以体会到文化所具有的气势;其三,在艺术中体现出文化:对古典舞进行创新、创造,就像是应用特有的古典舞语言,体现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底蕴,在各类情境中体悟哲学,在创造、创新中体现出文化。

四、大学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的相关对策

1.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现阶段,教师在对许多学科进行教学期间,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学需要秉持的核心,还是教学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在以往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大多是自己进行教学,而学生需要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模仿,学生的所有注意力均集中于教师,教师处在核心的位置。但是,教学不应是“灌输型”的,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创造。教师在具体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需要全方位掌握各类教学方法,并把学生当作核心,给学生构建更为适宜的情境,让其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创新,并得到更多的锻炼,最终,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发挥出主动性,在自主进行学习期间,增强对古典舞的训练能力、水平,如此的助推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舞的求知欲望、兴趣,进而应用古典舞进行更多的开拓。在大学阶段的教师具体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应用自主探究能够对教学进行改良、优化。自主探究属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主导,在进行教学期间,更为关注对各类知识进行探索,使得学生借助自主发现、自主发掘对各类知识进行建构,以对舞蹈具有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变成舞蹈中的主角,构建出更为多样的舞蹈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对各类舞蹈进行解释,或是加以表演,但是,并非教师作出某一动作,学生就需要学习这一动作,而是教师先对学生就某一整段舞蹈进行展示,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一舞蹈中具有哪些特点,之后,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锻炼,在十余分钟后,再引导学生对锻炼效果进行沟通、交流,指出哪些部分需要引导,在此时,教师所进行的引导才具有相应的意义,学生也才能够获得更为迅速地进步。借助这一方法,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还可以增强教师、学生间的彼此沟通、交流。学生自主对古典舞进行学习,还可以生成更多自己的想法,为学生给予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对舞蹈进行相应的延伸。2.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对于古典舞,由其字面上来看,即古代十分经典的舞蹈,这类舞蹈伴随历史的逐步进展,加之人们自身的认知、理解,也在随时发生改变。时间逐步推移,历史有所更迭,古典舞在现阶段来说具有相应的缺失。许多古典舞方面的记录均处于民间舞蹈、历史文物中,这类静态化的古典舞记载对于我国各类文化的传扬具有许多影响。古典舞即古代的经典,所以,在进行表演期间,必定会加入部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古典舞进行排练、表演期间,需要参照相应的历史人物、背景等,对当地的风俗、人文等进行归整、加工,只有如此,才可以成为符合于时代的古典舞。在我国古典舞逐步发展期间,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教学,其大多是对大学教育层次之下的学生进行教学,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在这一教材中,更为关注对各项技巧、功能等进行锻炼。在时代得到极大地发展后,使得这类教材已无法符合于古典舞所具有的各项要求。所以,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优化的前提下,教师也需要对相应的教材给予创新、创造。现代化的古典舞教学具有更多文化方面的特点,在与专业素养间彼此融合的前提下,能够促进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教育。在具体进行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舞蹈有关的文化进行更多的发掘。在对舞蹈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使得舞者能够借助动态化的方法把舞蹈加以体现;借助身体方面的体现,让古代艺术能够与当代艺术间彼此融合,构建新兴的古典舞。对于现阶段舞蹈专业中的学生,教师大多更为关注引导其进行专业性锻炼,但是,忽略对其文化素养进行培养,使得古典舞教学仅具有肢体方面的动作,而缺乏文化方面的艺术。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更为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使得学生的文化气质得到提升。学生在读更多的书后,能够获得更多的体会、感知,如此,其对某一舞蹈所进行的诠释就更为鲜活、更为具体。长时间坚持下去,在进行自主探究期间,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古典舞中更为深刻的内含,进而也可以应用更多的文化知识加以表演。3.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体会对于我国古典舞,其是参照古代文化进行改良、优化所得到的舞蹈。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对舞蹈、音乐等许多艺术均具有较多的追求,古典舞也应被融入至现代化社会中。在古典舞的表演、创新、创造中,许多思路来自对生活所具有的感知、体会。编舞人员需要全方位地发挥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将平时生活中的各类动作进行舞蹈化,并借助各类肢体语言加以体现,从而展现出更为优美的舞蹈。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学生的舞蹈能力、水平不但需要借助各类动作体现出来,更需要借助各项理解、认知而体现出来。若学生对古典舞所进行的诠释、掌握、理解较为到位,在动作方面,其也可以努力完成。所以,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也需要参照现代化的思维方法对古典舞进行创造、创新,给古典舞给予更多的开拓空间。在具体进行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更为关注学生思维的开发、培养、增强,使得学生可以观察平时的生活,并借助其中的部分情境,加之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创新。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设定相应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锻炼。例如,教师设定“观察食堂阿姨是怎样打饭的”,或是“观察人们在平时生活中的某一活动”等,再把这类具体的动作进行生活化、舞蹈化。古典舞需要融入相应的人文风情,而这类人文风情来源于人们平时的生活,最为基本的活动也是舞蹈最为良好的基础,学生可以把观察的这类动作进行改良、优化,进而使得古典舞教学可以获得更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效果。4.促进古典舞教学的极大发展(1)应用剧目促进发展①校级古典舞竞赛。对于校级古典舞竞赛,其群体是学生,借助竞赛,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技能与水平、总体素养,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等,并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观念、意识。古典舞竞赛需要具有更为多样的形式、内容,并参照专业性培养来选取最为适宜的竞赛模式,与培养的最终目标间彼此融合。其一,对于古典舞表演专业、古典舞编导专业,可以进行技能方面的竞赛,借助这类竞赛提升学生专业性技能与水平、总体素养,竞赛可以包括单项、多项等。而其中单项包括作品表演(舞者进行二度创新、创作)、编创作品(表演与编导)等。对于多项,包括剧目表演、古典舞知识抢答、命题编舞口述等。对于群舞,包括经典作品、编创作品等。其二,对于古典舞教育专业、古典舞学专业可以进行多项技能、讲课、舞蹈写作等方面的竞赛,由于古典舞教育专业、古典舞学专业需要培养更多古典舞艺术全能型人才,因此,其竞赛模式需要把考量学生的古典舞总体素养、应用水平与能力等当作核心。在多项技能中,包括两大类,即古典舞学、古典舞教育。其中古典舞学专业包括剧目表演、古典舞知识问答、特长等。古典舞教育专业包括剧目表演、朗读、板书等。对于讲课竞赛,其可以在毕业学生中进行,内容包括对舞蹈鉴赏课程进行教课、教案等。对于舞蹈写作专业,包括论文、古典舞点评等。②省级古典舞竞赛。现如今,在各个大学中,古典舞竞赛不管是在模式方面抑或是在内容方面,均十分丰富,且具有十分良好的竞赛氛围,这类竞赛包括每年开展的青少年古典舞竞赛,每两年进行的音乐古典舞师生技能竞赛,还具有其余各类规格的竞赛。在我国,具有十分多样的传统文化,需要应用这一优势助推古典舞的教学发展,激励各个大学选出更具代表性的古典舞剧目、创编剧目等加入竞赛。此外,在竞赛内容方面,可以加入古典舞示范教学这一竞赛,把各个大学中的教学展示直接搬至竞赛中,接受各类检验,共享更多的成果。对古典舞示范教学,需要给予更多具有我国特色、锻炼成效的示范教学,还可以把部分地方级的音乐逐步渗入至古典舞伴奏乐中,以获得更多新兴的能够适合于各个大学的古典舞教材,并获得更多新兴的古典舞钢琴伴奏教材。同时,古典舞艺术相关人员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创造,以助推古典舞领域得到极大地发展。③部级与以上古典舞竞赛。现如今,在我国,许多大学均已经加入至部级的古典舞竞赛中,但是,许多能够获奖的作品特色较为单一,对此,需要助推其余舞种的各项教学,使得更多的舞蹈作品能够在部级的竞赛中获得名次,让古典舞能够获得更多的重视,且各类舞种也能够“百花齐放”,这也是对古典舞编导、有关工作人员所具有的新兴希望。(2)借助表演培养更多的人才①培养更多的大学古典舞教师。对于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对其进行培养教育是古典舞类人才战略中的核心。由于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具有培养、教育出更多舞蹈类人才的责任,所以,就要求教师具有培养人才的技能、水平,这些技能、水平需要持续性地进行学习以得到完善、健全,才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需要具有的各项技能、水平包括勤奋刻苦的品格、高尚崇高的思想道德、乐于奉献的精神、极高的责任意识与观念、优良的情怀等,其对待自己的专业期间,需要学无止境,在对待自己的教学期间,需要温故知新,在对待自己的科研期间,需要主动向上,以持续性地完善、健全自我。因此,需要提升各个大学中古典舞教师的总体素养,给予更多的机会以认知到古典舞的各项前沿动态,并把各类新兴知识、新兴思路逐步应用至教学中;给予更多的机会让教师能够一览我国的河山,以把民族情怀逐步渗入至教学中;构建人才情境,把培养教育人才的有关方式逐步渗入至教学中,以培养而培养,以人才造人才。②培养更多的通识人才。对古典舞通识人才进行培养教育,能够让高校古典舞专业毕业学生尽早适应于各项社会需求,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现阶段,对古典舞专业,在小学、文化宫等各类群众性艺术工作、企业中从事古典舞教师、古典舞演员等有关工作具有较大的缺口,为让人才资源得到供求均衡,各个大学需要调节好培养方案、目标等,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让更多的古典舞专业毕业学生能够从事古典舞有关的工作。参照现阶段具有较大缺口的各类工作,社会所需要的教师不但要能够唱跳、教学、创编等,偶尔还需要兼具音乐有关的教学任务,并从事古典舞有关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古典舞专业学生在大学进行学习时,需要增强自己的总体素养,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提升唱跳、教学、创编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在各类艺术实践性活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增强自己处理古典舞有关事务性工作的水平、能力,此外,还需要对各类音乐知识进行扩充性学习,以掌握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并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预先进行职业规划,让古典舞事业能够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中。③进行社会培养。社会培养是对古典舞舞者进行培养教育十分关键的渠道,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古典舞类人才。古典舞类人才是对古典舞文化进行传播十分关键的媒介,也是检验古典舞总体发展优劣的标识。因为古典舞专业具有年轻化,所以,其有关的人才较为紧缺,无法满足于社会所具有的各项需求。对此,古典舞类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是各个大学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培养一个十分优秀的古典舞类人才需要进行精雕细琢,还需要相对应的作品加以塑造,才能够完成。在古典舞专业中,其最终的目标大多是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中国古典舞舞者、民族舞剧舞者,因此,十分专业的古典舞锻炼是必不可少的,给予表演机会也是十分关键的,此外,还需要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给予舞者提供机会。比如,四川省的舞者余尔格处于十分优秀的作品中,为舞蹈领域、观众所熟悉,这不单单是由于其具有十分精湛的表演水平,更是由于作品具有较多的特色,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CCTV所进行的舞蹈比赛中,他的古典舞作品《茶馆》,其栩栩如生地体现出四川的“茶”文化,并与古典舞间彼此契合,余尔格所进行的表演给古典舞印上“川”这一标识。又比如,十桃古典舞作品《春》是十分典型的昆舞,而昆舞在古典舞中属于新兴的流派,发展不久,但是,其各类新作使得流派得到极大地发展,仅有持续性地展现出更多的作品,才可以被熟悉,也才可以获得发展。因此,古典舞类人才的各项培养、教育对于古典舞编导提出许多要求,创编出具有各类地方特色的古典舞作品,才能够具有更大的优势以脱颖而出,各个大学需要对古典舞演员、编导一同进行教育培养,助推古典舞领域得到更为平稳、更为长久的发展。(3)应用科研把实践逐步上升至理论科研是各个大学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的智力支持,还是实践逐步上升至理论无可或缺的保证。对此,大学教师需要更为关注理论教学、教学理论实践,把实践当作前提进行累积、提纯,为生成更多的理论给予相应的参照。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对各类规律、经验等进行归总,并把其逐步上升为理论,借助论文、课题、著书等方面的模式,全方位地展现我国古典舞教学最终的成效,让创造、创新、表演、科研能够一同进行,并变成各个大学中古典舞教学的支柱,为古典舞教学极大地发展给予更多的保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其在各个大学的古典舞专业中,具有培养教育古典舞类人才的任务;其不但需要对古典舞类人才的身体素养、肢体表达等进行培养提升,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增强教师的审美能力,并提升教师传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明确观念、意识,使得教师更为深入地认知、应用我国人文精神有关的传扬渠道。为此,教师需要对古典舞教学方法进行更多的创新、创造,并把学生当作核心,在学生自主分析、探究、研究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以谋求古典舞的发展,这些对于传扬我国的古典舞,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君.高校古典舞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提升策略——评《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教程》[J].中国高校科技,2021(06):113.

[2]白雪峰.戏剧冲突对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的影响研究——以自创剧目《殇锁清宫》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1,39(02):163-168.

[3]刘紫千.五声性调式与音腔化语言在中国古典舞课堂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分析——以《中国古典舞身韵巡礼钢琴伴奏曲集》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2):127-134.

[4]沈艺.中国古典舞应用型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38(04):157-164.

[5]谢鲤芯.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立——兼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J].四川戏剧,2019(09):160-162.

古典舞蹈论文范文篇5

刘建老师在《中国古典舞的危机与美学金规则的确立》一文中说到,“它以风格性的身体呈现着某种特定文化的积淀,并且能够在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纵轴上连缀起许多代表舞蹈史转折阶段的经典之作,一直传承到今天。”②所以说中国古典舞并不是简单的古代舞蹈一词就能涵盖的,古典舞的舞姿里还凝聚着历代古典舞蹈的风华,展现着历代古典舞蹈的遗韵。宏观上说,中国古典舞更是古典文化在当代某种程度上的呈现,将时代主流审美与古典舞特有审美规范有机结合,使得中国古典舞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在教学、创作、还是舞台表演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越,得到国家重视,成为具有历史经典意义的国家与民族传统的标志性舞蹈。中国古典舞属于舞台表演艺术的一种,因此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了令舞蹈作品在舞台上有更完美的呈现,这就要求舞台下的课堂教学训练与表演性应紧密结合,使两者之间达到相辅相成、相生相荣的辩证关系。中国古典舞课堂上的教与学通过对单一古典舞元素的学习,经过复杂、综合化的演变训练,在戏曲、芭蕾、武术中探索,再运用编导的编创手法,使古典舞元素不断的更新变化,赋予古典舞作品独特的生命感,找到了中国古典舞作品自己的位置。只有在很好的综合性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的舞台表演才能绽放出别样的精彩。通过课堂系统的训练舞者的身体素质,规范其肢体的姿态,培养舞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中国古典舞精神,以期达到古典意韵所要求的“形、神、劲、律”。在解决了肢体所要求具备的条件之后,才好在艺术实践中融入情感,展现“古典美”。这,就是课堂教学之于舞台的重要性。放观古典舞舞台的呈现从初期的《金山战鼓》到中期《扇舞丹青》,再到后期《爱莲说》等作品,都见证着中国古典舞课堂与舞台交融共进的步步变化。舞蹈这门艺术学科本身就十分重视实践与教学的和谐统一,把课堂教学训练与舞台表演做到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古典舞特色的一体化,把创作、教学和表演都融汇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课堂教学训练和舞台表演的能动性,由此实现舞蹈的价值追求,培养“高精尖”的舞蹈艺术人才。而舞台表演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在作品进行与欣赏者的精神沟通后,体现出舞者对作品的把握,舞者肢体问题的利与弊,情感表达的收与放,能够在舞台上清晰的展示出来,另外舞台表演可以激发舞者在课堂教与学难以找到的表现力与潜能。说到中国古典舞课堂与舞台的相互关系,其一是两者孟不离焦般的亲近。在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基训课、身韵课、技巧课、剧目课)中主要是传授舞蹈的基本表演素材,通过一定的训练要求达到训练目的,同时采取各种方式为课堂教学创造舞蹈表演的机会,让课堂教学知识运用到舞台表演实践中去,用实践结果促进教学的再提高。其二是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舞蹈艺术理论的构建,知识的掌握和精神的升华。

二、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相互关系的体现

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作为两个密不可分但又相对独立的体系,就像牙齿和嘴唇,一个支撑了基本构架,一个组成了完整形态,利用相互作用的特性,达到“外观绵软松弛,而‘气’、‘力’以梗在内运行”的中国古典舞特色特征。辩证地说,课堂里的教学训练是为舞台所服务的,也就是第一步,舞台体现则是第二步,而舞台呈现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宗旨。课堂在中国古典舞体系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古典舞舞台化的性质,同时,舞台表演也是检验课堂训练结果的重要途径,它反作用推动了课堂教学,由此课堂与舞台两者之间的关系相生相荣,不断运动,促使中国古典舞依靠自身独特的艺术内涵健康发展,达到与各元素的相因相生,共成体系。(一)课堂教学服务于舞台表演。课堂教学服务于舞台表演,也就是说舞台是第一位的,同时说明,课堂教学是舞台表演的基础,没有科学系统化的课堂教学,就没有成功的舞台表演。另一方面来说,课堂教学也具有指导舞台表演实践的作用,其训练意义在于为了更好的舞台呈现。首先,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是舞台表演的基础,在课堂当中教学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够将古典舞规范、系统化的知识通过课堂的指导,充分传递给学生,这是舞蹈课堂教学的重点。古典舞的课堂教学又包含着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舞蹈实践的指导,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中,从而不断充实理论体系,形成一整套的舞蹈实践,用以促进舞蹈舞台表演的健康发展。其次,从根本上说,在课堂化的教学训练当中更注重的是身体素质的开发,在解决单一元素对于身体的改造之后,组合性的内容逐渐出现递近。在身体素质达到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基础时,解决气息、韵律等问题,内外兼修,把握中国古典舞中“拧倾圆曲”、“形神劲律”、“虚实结合”、“象外之象”的运动规律。把“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形与神合”的气质要求,从内到外的找到感觉,这些都是应该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中国古典舞的课堂教学,不仅为舞台表演提供了基本的语汇基础,而且还有技术技巧的能力支持和表演经验的传达。例如女子三人舞《金山战鼓》,其中对戏曲舞蹈的身法元素的运用,没有扎实的课堂训练,是无法把情感与表演完美融合的。通过在课堂教学训练中,把单一的肢体动作与气息、韵律配合的技法演化到练习性短句,再到形成富有情感的表演性组合,最后使得课堂组合过渡到舞台表演综合性上,以体现古典舞特有的传情达意方式。《金山战鼓》的人物塑造利用课堂习得的身法、动作等,着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大胆打破固有的中国古典舞程式,从而构成完整的情节故事舞蹈。在彰显人物形象特点时运用“闪身掏手”的舞蹈动作,就是在借鉴戏曲中“云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转化成舞蹈意蕴美。另外,在道具的选择上,结合舞者扎实的课堂训练成果,创造出许多战鼓上的技术技巧,如鼓上前桥、小五花击鼓、后桥下鼓等,令舞蹈极具观赏性,也突出了其主题思想,营造了舞蹈所需的激战氛围。通过大幅度的时、空变化,融入当代人的思想情操,突出展现了延心、延肢、延情的中国古典舞精神。又如于2009年首演的古典舞《爱莲说》,作品从头至尾层次清晰,结构紧密,一朵少女形象的莲花贯穿始终。其中融入了大量的软度和技术技巧,如作品收尾的搬后腿接下腰,结合干净利落的舞蹈动作,行云流水般把作品情绪不断升华,推至高涨。舞蹈巧妙的运用舞者的肢体展示了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身法韵律和审美风范,以此为基础使得动作舒畅,有延续感,刻画出人物心理,达到“舞中有情,融情于舞”。由此可以看出,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可以解决舞者肢体基本问题,为良好的舞台表演打下扎实的基础。中国古典舞无论是在基础元素、技术技巧、剧目形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训练,都应该是在课堂上就解决的问题。平时课堂教学的训练不仅是身体基本素质的训练,同时还是对剧目舞台表演技术进步的强化训练,通过对各种表演风格的掌握和训练,各种难度表演动作的适应,人物心理刻画和故事情节表现的领悟,完成从课堂到舞台的过渡。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和成熟主要是靠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长时间的训练和总结来实现的。反过来看,课堂化训练则为舞台表演提供了丰富的表演经验。(二)舞台表演推动于课堂教学。舞台表演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核心的成果展现,是课堂训练结果的体现,又起到了督促课堂训练内容丰富的作用,两者和谐统一,相互作用推动着中国古典舞发展的脚步。可以说舞台表演的重要性,一是把中国古典舞基础元素、语汇与当展相结合,推陈出新;二是对课堂教学训练的成果进行检验。在舞台表演实践中,丰富了课堂所学不到的实践经验,更好的提升了舞者自身的舞蹈表现力、创作力,以及对舞蹈作品的熟练掌控性,使其在得到艺术修养提高的同时,作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探索创新,更好的开发自身潜质,提高教学质量。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就是一个把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很好结合的例子。通过舞台表演这种特殊的训练,使得舞者更好的理解中国古典舞精神,培养其完美的舞蹈感觉,不仅仅是在课堂的训练中“跳”舞,更是加上情感与服装、道具、舞美等多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的充分展现舞蹈这门综合艺术的审美性。舞者用一把折扇,将中国传统的剑文化、书法文化和扇文化巧妙的结合和运用。首先《扇舞丹青》在道具的使用上借鉴了课堂中———剑的技法,这就是舞台实践对课堂训练的一个发展。其次舞者扎实的基本功与扇子相辅相成,灵活运用,使得两者相互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再者说技巧部分的运用,十分合理细致,尽管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技巧,但衔接得丝毫不显生硬,多次出现的跳跃、旋转、翻身等技巧都不露痕迹的融在动作中,借动作之余力完成了技巧,弥补了以往大部分古典舞中技巧与内容脱节,与感情分离的不足。所以说整个舞蹈对舞者的软度、能力、控制力以及舞蹈感觉要求严格,检验了课堂教学成果,同时进一步升华其精湛的舞蹈表演功底。古典舞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训练能够真正反馈到具体的舞台实践,实现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的相互印证。为此,我们仍然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古典舞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从最初人类内心的那一下悸动,到日常生活中所积攒到岁月里的感动,随着时间的缓缓流动,生命的力量也在盈盈颤动。人们通过强大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若说到当今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两方面面临的现实意义,就是前期两者的关系相互依赖,关系密切,处在一个唇亡齿寒的状态。之后,伴随着时代的潮流,中国古典舞课堂与舞台的发展,过渡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关系,舞台表演呈现不再紧紧依附于课堂的教学内容,显得越发的变形、充满臆想,从而脱离了课堂中的模样,于此在动作意识流的轨迹中越行越远。但归根结底两者关系体现的“远”与“近”,终究不应脱离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意蕴与价值取向,相信“花开有意,清风无痕”,中国古典舞这个有着无限前途的事业,必将向着世界,向着远方,展翅驭风。注释:①江东:《古典舞新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②刘建:《中国古典舞的危机与美学金规则的确立》,舞蹈中国,2015年5月,第57页。

参考文献:

[1]江东:《古典舞新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

[2]李苗苗:《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的关系研究》,《时代教育》,2017年6月。

[3]赵青:《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与舞台创作的承接关系》,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4]郑丽红:《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与舞台创作研究》,《长治学院学报》,2015年6月。

古典舞蹈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基训

我听到过不少有关改造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议论,这些议论上大致分为:(1)解决“基训”与“身韵”两张皮的问题;(2)“基训”的“净化”问题;(3)“基训身韵化,身韵技术化”的问题……尽管说法不一,但实质相同,即中国古典舞“基训”必须改造。我认为“净化论”的提出有一定根据,而且有一定的可行性。

要弄清“基训”能否“净化”,首先,应回顾基训课的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古典舞初创时期,是以戏曲训练为模式,并借助了芭蕾的训练框架。此后几十年中,基训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戏曲、芭蕾结合的痕迹仍然可见。有些地方芭蕾痕迹越来越明显。“身韵”出现后,“基训”开始注重了“韵”的训练,大量的“身韵”语汇被教员采纳,“身韵”开始进入了基训。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们经常提到的“外加香油一勺”便可为证。目前,基训课堂的状况与几年前相比,确有很大改变;但从根本上看,仍有些盲目。所谓“盲目”是说基训教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没有一套统一的做法。一个教员一个说法,课的好坏完全依赖教员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实质上是基训体系尚未成熟的表现。也正因如此,在评价一堂基训课时,便会仁智互视。

围绕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说法不一,做法也不同,但不外乎以下两类:

一、在借鉴芭蕾并尽可能对其加以改造的同时,扬我之长,避他人之短。这是我校目前的做法

二、以芭蕾训练为主干,辅以中国舞技巧,“身韵”课不占重要位置

两类不同的做法,两种不同的主张,各有各的道理。但我以为,完全用“芭蕾”来训练中国舞演员,问题显然很多。无可否认,我校目前的“以传统为基础,以芭蕾和现代舞的方法为辅,为我所用”的做法,是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做法,特别是通过两届教育专业本科的探索所取得的“基训”模式,是一个实践的突破。这个“基训模式”,在解决中国舞演员所必须具备的腰的幅度及软度,控制能力以及完成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必须的爆发力等方面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特别是近年来,在旋转的多样化,舞姿的多样化及规模化,小跳的训练性及民族性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更由于课堂“短句”的出现和发展,为“体系”的建立找到了突破口。

这样说,并不是讲目前我校的基训不存在的问题。例如,“上反杆前的活动”。把这套大幅度、全方位的活动在把杆之前,学生在完全活动开以后,重返把杆。这里就存在一个理论上的问题既上把杆之前的活动到底有没有用处?如果说有用(有训练价值),那么何必再回把杆?因为在芭蕾中,“把杆”本身就是活动。如果说没有用(没有训练价值),那么何必要走这个“活动”的过场?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把杆之间的活动的确有效,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的训练中得到身体各部位的“解放”,那么“活动”能否取代“把杆”训练?这个问题的解决,或许可为“体系”的建立带来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将不对芭蕾训练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早我们上过“芭蕾教学法”课以后,对芭蕾训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比之下,我们的“基训”就显得很不成熟了。当然,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芭蕾毕竟已有了几百年的历史,而我们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学习了“芭蕾教学法”之后,我们又有机会亲身体验了芭蕾训练。觉得完全摒弃芭蕾训练,对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是不利的。由此产生的矛盾——一个探讨多年尚未完全解决的矛盾:培养中国舞演员,需要“我”,但又离不开“她”。特别是在大量翻阅了许多有关“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文章之后,更发现,无论哪种说法、哪种设想,都没有完全离开芭蕾。这或者可以说:对培养中国古典舞表演人才来说,芭蕾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是不是这样的呢?那就要看一看,中国古典舞演员,需要不需要芭蕾训练所强调的要素,即开、绷、直。回答显然的肯定的。“开、绷、直”,以及作为一般舞蹈演员所必须具备的形体条件,对一个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同样是需要的,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把杆部分显然也是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在借鉴与改造同步进行的时候,为了使把杆部分更具民族性,就不得不加上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一来,在编排动作时,其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忘记了训练的主要目的。

将我们已初步成型并行之有效的那一部分训练方法与芭蕾训练混在一起,总不是个长远之计。因为一旦当我们谈及体系时,芭蕾便成了障碍。这个障碍是明显的,也是众所周知的。当我们关起门来训练时,便大量地借助于芭蕾,而一旦有外宾或同行要来看中国古代舞基训时,课堂顺序立即要进行调整,尽可能地避开芭蕾,给外人更多看到的是“我们的”。即便如此,人们的结论往往还是说我们的训练芭蕾痕迹太重。与其回避,不如正视,“净化论”便是在勇于正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代舞,是以反传统为口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但是世界大多数现代舞团并不排斥芭蕾训练;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仍是许多现代舞团每日必修的功课。由于这种借鉴的目的是明确的,与其它现代舞训练课程的比例是恰当的,所以,芭蕾训练没有取代现代舞训练。同样,诸如“国标舞”花样滑冰乃至我们民族舞,也采纳了芭蕾的训练,但它们仍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如此众多的舞种都没有回避芭蕾训练,为什么我们的中国古典舞一定要回避呢?承认人家的长处,并不是要否认我们自己,更何况芭蕾训练永远无法取代中国古典舞基训,这是无需多说的。当然,如果不谈体系,那么目前我们的做法是足以够用,也是行得通的。问题的关键是:当我们力图建立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一整体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仔细分析起来,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舞基训(身韵),应与舞台剧目相互联系;而舞台剧目的需要恰恰是对基训的制约,基训的内容应以舞台的需要为准,同时舞台的需要在反馈回课堂,以推动教学的向前发展。自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以后,我校所出现的创作上的繁荣,已开始为基训的改造工程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新古典主义创作思想”的诞生,着手进行“新古典主义基训”探索的条件逐渐成熟,我们可以做起来了。需要明确的是:

1.目前,我校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古典舞基训,是不会被芭蕾训练代替的。

2.芭蕾训练对培养中国古典舞演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古典舞蹈论文范文篇7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艺术表现工具,多数杂技品种和舞蹈一样,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为主要表现手段。杂技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也塑造一定的角色,但是它不像舞蹈那样着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一般不具有情节事件,而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表演,表现出一种概括性的勇敢、坚毅、智慧的品格力量。因此,杂技具有更多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如果在舞蹈作品中,以手段作为目的、演员高超的技艺不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其存在的前提,或是不以舞蹈内容出发采选取相应的舞蹈动作技巧,而是以展示演员所掌握的舞蹈技巧能力出发,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或是缺乏艺术的完整性,而陷于失败,舞蹈演员的技艺本身也就沦入了杂技性的技巧表演,而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三、舞蹈的起源--舞蹈艺术是从哪里来的?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以后由各种声音发展成为语言和音调以后,才相继产生了诗歌和音乐。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人的手逐渐变得灵巧起夹,又诞生了绘画和雕刻。随着人类的进化,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水平的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才相继被创造出来。那么,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说,人类是从天帝那里学来的舞蹈、或是人类受到掌管舞蹈的女神的启发才创造出舞蹈来。我们知道,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像现代的人分得那样清楚。那时的人们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凡才能的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对于人类作出大较大贡献的人,都看成是神的化身,或是能通神的人。现在,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神都是人根据自己的影象为基础,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了舞蹈,归根结底也就是我们人创造了舞蹈。那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舞蹈呢?

有的学者认为,人由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的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还不是真正的起因,艺术的起因是"游戏的冲动",游戏是自白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这里的的游欢,是指人的审美需求,即以假象为快乐。如人模仿动物的舞蹈、就是通过这种假象的游戏来获得快乐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还有学者认为,由于原始人的思维分不清主客观的界线、认为一切自然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灵魂的,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等,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甚至舞蹈是巫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有人断言"一切跳舞原来都是宗教的"。

不少学者从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约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活动。而有的学者,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

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四、舞蹈有哪些种类?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1958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引进俄罗斯芭蕾至今也已四十多年。

第二类,根据舞蹈表现形式的特点来区分,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歌舞剧、舞剧等。

独舞,由一个人表演的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双人舞,由两个人表演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的关系。

三人舞,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表现单一情绪和表观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矛盾冲突等三种不同的类别。

群舞,凡四人以上的舞蹈均可称为群舞。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或塑造群体的形象。通过舞蹈队形、画面的更迭、变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深邃的诗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舞,由若干段舞蹈组成的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其中各个舞蹈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歌舞,是一种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能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

歌舞剧,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展观戏剧性内容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舞剧,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表现一定戏剧内容的舞蹈作品。

五、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古典舞蹈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舞蹈学本科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舞蹈艺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到各省市艺术院校、综合院校都开设不同规模的舞蹈学本科。而且办学方式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此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凸显出重要意义,关系到教学怎样达标、人才能否合格的问题。

一、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总体内涵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敬业乐道、勇于开拓创新。

2、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现代教育观和艺术观,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规定的等级要求。

4、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掌握健体强身的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二、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重要内容

1、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士学位课程是第一位的,它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方面起到瓶颈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舞蹈学的基本原理、舞蹈教育理论,获得从事学校舞蹈教育所必备的演示能力以及初步的舞蹈研究能力。以下粗列几门学士学位课程。

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主要进行地面练习、扶把练习、中间练习、跳跃练习、旋转练习、技术技巧练习,主要为学生学好民间、身韵、排练等专业课服务,适合全程开设。学生将从中获得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具备从事舞蹈教学和舞蹈演出的基本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以藏族舞、傣族舞、蒙族、彝族舞、朝鲜族舞、维族舞、秧歌、花鼓灯、云南花灯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为主要授课内容。旨在掌握各类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风格和特点,毫不混淆地表演出各类民间舞的律动,获得较强的辨析能力、示范能力和舞蹈表现力。这门课程也应该全程开设。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以元素训练(提、沉、冲、靠、拧、倾、曲、圆)、步伐训练、技巧训练、短句训练、表演性组合训练为主。目的是掌握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手、眼、身、法、步、形、神、动、静、刚、柔、气息协调一致的运动审美规律,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所在,增强身体进一步的开放和表现能力。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既可以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也为学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下完整的示范和表演能力。

剧目排练课选取单、双、三人舞、群舞等优秀舞蹈剧目为教学内容,于二、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和不同角色的舞蹈艺术形象,增强舞蹈表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和舞蹈语汇的表达能力。

舞蹈编导课主要是理论与实践交叉,于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编导理论知识,能大胆的进行创新,使其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等舞蹈教学演出和一些群众辅导和编排工作。

中外舞蹈史纲以中外古代舞蹈史、近现代舞蹈史为基本内容。在二年级全年开设,加强对中外各少数民族舞和文化的介绍,简介外国舞蹈的文化历史脉络,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史,深刻理解舞蹈艺术的真谛,树立起正确的舞蹈历史观,并能学以致用。

艺术概论是一门概要地、系统地阐述艺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课程。学习这门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积累,适宜在三年级开设。其宗旨是全面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能够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和感受舞蹈、研究舞蹈;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各种不同风格的舞种、流派及舞蹈的基本创作原理;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舞蹈艺术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表演创作能力进人更高的层次。

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课程。懂得基础乐理,才便于深入学习音乐。视唱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练耳发展音乐听觉及记忆力,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节奏和调式、调性。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一个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视谱、听音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设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学、舞台化妆艺术、自娱性舞蹈、地方特色代表性舞蹈组合等课程。各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体现办学特色,又要与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一致。至于师范性问题,在当代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可以不断探讨。但是,至少要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两周左右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安排六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并且与艺术实践(采风或者舞台表演)相互交叉进行。

2、专业素质评价机制

从微观上,每一门必修、选修、限修等课程,无论期中、学期末考核,都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比如

科目评分标准(总分:100分)备注

芭蕾基本功训练

一、基本完成动作元素,30分。

二、准确把握节奏、规范地完成动作元素,30分。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肢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40分。技能

编导常识与舞蹈赏析一、能够自己自编结构完整的教学训练组合或者简单剧目,30分。二、能够基本把握教师的意图以及舞蹈音乐的情绪以及结构,动作元素发展具有一定主题性并有较合理的舞台调度,30分。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所编导剧目较有创意以及较高的思想性以及表现力,40分理论与技能

其他专业课程均有如上所示类似的评分标准。

从宏观上,毕业生要获得学士学位必须有具体的要求。比如1、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最低毕业学分145学分。2、学生凡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150学分(包含公共必修课学分51学分、专业必修课学分80学分、专业限选课学分10学分、专业任选课学分最低4学分),并完成生产劳动、军事训练、专业教育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且外语、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确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1、完善课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突出专业基础课的能力特点。增设专业选修课,按照舞蹈学教学计划的要求开出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按照学习规律进行调整,重点是能力的形成,明确每一门课程应该达到的具体能力,各课程群应该形成的能力单元,注重学习能力、学习策略、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

3、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4、努力创建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全体教师把教书与学习相结合,树立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多渠道交流探讨的机会,建立学习制度及学习共享系统。

5、教书与科研相结合,大力推进校本教师行动研究。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多搞科研,尽量把教学问题列为科研课题。

6、建立导师制度。给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培养,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7、加强形成性评价,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测验成绩记录在案。

8、完善终结性评价,实现考核手段多样化。考试采用表演式技能考试、笔试、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把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9、开展特色活动,发展学生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

古典舞蹈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资源共享;公共文化;重塑

一、前言

四川音乐学院,其前身是创建1939年的“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195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成为当时具有本科办学层次的六所专业音乐院校之一。作为西南地区最高艺术类学府,其音乐舞蹈专业的学子们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是基本职能之一。四川音乐学院是当地艺术人才的汇聚地,拥有丰富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这些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服务于当地可以实现高效于社会资源共享,互补和共同发展的机遇。本课题从四川音乐学院舞蹈教育资源的优势及服务社会文化建设,构建平台的可行性策略进行研究。

二、川音舞蹈学院专业教育资源优势

舞蹈学院筹建于1998年,现有本科和硕士两个学历教育层次。目前,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讲师及以上职称29人,全日制在校学生450余名。(一)舞蹈学院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先进的办学理念。舞院多年来倡导以学术治学,坚持抓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专业舞蹈人才。舞院重视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曾获四川省政府颁发的教学成都三等奖;舞蹈学专业被确立为本科高校省级特色专业;课题《舞蹈学专业综合改革》被确立为四川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舞院重视教材建设和,力促学术成果产生,先后出版专著《舞蹈文化》《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等5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等10余篇。(二)硕果累累,竞赛显风采。近年来,舞院多次参加全国各类大型艺术赛事获得优异成绩。其中,群舞《羌》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作品银奖;《震撼》获舞蹈诗同年获创作、表演银奖;《万物生》获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瓦尔俄足》获第十届全国舞蹈大赛表演二等奖;《你是一首歌》获第十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作品奖。《遇见日子》、《我想有个家》获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你是我的山》为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以上成果均反映出舞蹈学院在创作,表演,教学的基本水准。(三)舞院专业学生优势。“一专多能”是舞蹈学院培养通识人才的出发点,因此,课程设置丰富而实用。目前我院分别有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三大专业。开设的课程分别有《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剧目排演》《现代舞技法》《芭蕾舞基本功》等这些主修课程必须学扎实,以此保证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表演水平。除此之外,中高段的专业学习还增设了大量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舞蹈教学法》《舞蹈艺术概论》《编舞技法》《作品赏析》等,来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毕业生们步入社会不仅能跳舞会跳舞,更能教授舞蹈或创编舞蹈作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是舞院专业学生的优势。另外,依托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平台,舞蹈学院的学生具有极强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先后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地合作”“定点帮扶”“精准扶贫”“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中脱颖而出,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创作时间方面,2019年四川新作品舞蹈比赛《孩子你在哪儿》荣获最佳作品奖。该作品分别由我院李淼璇,苏睿,李迎春三位同学创编完成,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三、川音舞蹈学院服务社区公共文化的探索和策略

(一)顶层设计,总体把控。成立舞蹈(音乐)学院服务地方办公室,由学院领导担任,负责总体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以“项目制”的形式,积极参与、承接舞蹈类的社会服务项目。工作组的成立,从组织到执行工作开展更加有序,监督到合作,成果更加突出。由此看来,高校的文化优势,人才培养便有了落脚点。高校文化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社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二)校地协同,资源共享。1.以排演新剧目为主要,浸入式提升艺术修养。首先,学校拟派学生会骨干成员植入地方街道和社区,建立指导小组排练舞蹈作品,提升居民的文化品位。其次,以公益的形式在节庆日向群众进行宣传和成果展示,对优秀的团队和节目进行品质提升,鼓励“走出去”参与省、市级的比赛。第三,定期开展交流工作。与其它地区的舞蹈团队进行交流合作,有的放矢的创编新节目,积极参与省,市舞协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第四,丰富剧目库积极与社区对接,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文艺节庆活动,通过优秀节目的传承,带动该地大众文艺区群众的文艺水平。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是创新,发展和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地,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负有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为了更好促进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满足社会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精神追求。根据群众对艺术的爱好,协同文化馆,街道,总工会,团委等相关部门,推进一系列“艺术课程”进社区的活动,向基层人民普及相关艺术知识,提高鉴赏能力。以受众面广的舞蹈来说,各市,区,街道,社区都有“广场舞”,但业务水平长期良莠不济,舞蹈学院可利用人才优势,结合地方特色,开设《舞蹈基础》《民间舞蹈》《交谊舞》等基础课程,对基础条件较好的队伍还可以适当进行舞蹈创编等内容的教授。总之,这样的做法,拓宽了“教”与“学”的空间,既提高了群众的整体艺术素质,也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积累了与校园,课堂不一样的专业实践经历。3.建立社区音乐舞蹈培训中心根据资料显示,“2006年沈阳音乐学院创建了沈音莱茵河社区艺术培训中心。据悉,沈音计划将该类社区艺术培训中心复制到整个东北境内。”学校这样的做法,既方便群众了解艺术知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艺术熏陶的便利,也促使师生们拥有了长期的艺术实践教育基地。社区音乐舞蹈培训基地的建立,整合了资源拓展了专家,教师,学生们的艺术思维,打破了专业与非专业艺术间的壁垒。另外,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尽管目前城市社区与高校合作办学上,还存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办学场地,资金来源,市场化运作等。但我们相信,只要统筹兼顾,精心计划,逐步落实,社区音乐舞蹈培训中心建立的设想是可以实现的。(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根据群众参与健身活动调查报告显示:广场舞,瑜伽,有氧健身操已成为全民健身活动为首选,其中更是以“广场舞”参与人数最多排第一,说明了在我国城镇中“广场舞”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未来“以舞会友,以舞相融,文舞共建”将成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1.“以舞会友,以舞相融”,重塑社区文化新品牌。目前,成都广场舞队有2000多个,平均每天有50万人在跳广场舞。参加广场舞练习者无论是性格,职业,年龄都有差距;不同的生活习惯,交际圈,兴趣爱好也都不一样。调查显示参加跳舞的群众以结交朋友为动机的人群比例占20%,说明这样的活动平台是拓展朋友圈的重要方式。广场舞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一切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设立均围绕着居民的真正需求而展开。对此,高校舞蹈专业应利用自身优势,立足传承,大胆创新。首先,从居民兴趣入手,打破传统社区舞蹈限制。其次,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编排时考虑群众基础,既简单易学,又不失文化内涵的动作组合。最后形成具有符合大众取向兼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回顾全国城市广场舞优秀案例“重庆市2015年创作的《太阳出来喜洋洋》,2016《黄杨扁担》”,就分别以“土家族摆手舞”,“花灯”为元素进行素材提取及应用,成功打造区域性特色的重庆广场舞蹈文化,重拾民族文化经典唤醒人们对重庆历史文化的回顾。借鉴成功经验,作为社区文化品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一方面,挖掘,创造出符合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经典。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性教学让广大群众提高技艺,更快地融入社区舞蹈队伍中,推动社区文化品牌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社区文化品牌塑造日益凸显,对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文舞共建,审美感受再升华。社区文化建设中,除广场舞蹈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外,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是建设文明社区的又一重要内容。因此,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审美感受再提高的必经路径,也是提高社区整体文化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些需求,结合城乡社区的实际情况,最后制定出三种可行性方案,共同创建美好社区文化。技术类培训。结合舞院资源优势,开展智能手机,电脑,摄影,网络等方面培训活动。通过该活动的组织开展,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活便利。体育类比赛活动,组织群众积极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活动,除一些全民的运动项目外,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和教授大众所接受的健身舞蹈,强健体魄舒缓压力,应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艺术活动类,组织和开展各类艺术培训及实践活动,主要以舞蹈、形体、瑜伽、技术赏析为主。通过形式多样文化活动的开展,达到提升群众艺术审美品位的目的。文舞共建,共同参与在加强群众间凝聚力的同时,调动了高校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在不断地社会实践中,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有效的促进了学校舞蹈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舞蹈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以舞会友,以舞相融”有的放矢的保障了高校艺术之花,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生根结果。“文舞共建”让舞蹈专业的师生们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无论是用先进的高校资源引导社会文化发展,还是社区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感染着高校师生。两者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和谐共进将是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婷.地方高校服务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J].城市学刊,2016(3).

[2]莫溦沙.师范引领多元汇聚——重庆市以广场舞公共文化服务建构城市公共空间[J].大众文艺,2017(20).

古典舞蹈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交融;体育舞蹈;中国元素;中国化;策略

一、体育舞蹈概述

1.体育舞蹈含义。体育舞蹈将体育、音乐和舞蹈等艺术融为一体,是集舞蹈、表演、音乐、服饰和主题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体育舞蹈”专业教材中,明确提出:体育舞蹈又称之为“国际标准交谊舞”,起源于西方的土风舞蹈,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英国皇家教师舞蹈协会对其进行加工、提炼、美化和整理,逐渐形成国际标准舞。在体育舞蹈中,主要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系列,且每一系列中也包含风格迥异的舞蹈种类。例如,摩登舞系列中主要华丽流畅的维也纳华尔兹、刚劲有力的探戈、高贵典雅的华尔兹等,拉丁舞系列中则主要包含热情的桑巴舞、快乐的恰恰舞、缠绵的伦巴舞、活泼的牛仔舞等。2.体育舞蹈特点分析。具体来说,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两方面:(1)体育舞蹈音乐特点。体育舞蹈将运动、舞美和音乐等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形体美、韵律美。同时,在体育舞蹈中,音乐美贯穿始终,没有音乐这一重要的元素,体育舞蹈的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体育舞蹈中,音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体育舞蹈的过程中,体育舞蹈动作不同,对音乐风格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其次,在体育舞蹈演奏的过程中,体育舞蹈的演奏者必须要切实结合音乐的节奏、音乐的韵律等,并将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把握,并利用肢体配合,对其进行详细的演绎,借此感染观众,并形成一定的共鸣。例如,在演绎拉丁舞的过程中,应选择热情洋溢、奔放快乐的音乐;在演绎摩登舞的时候,应选择激昂、婉转、细腻和文雅的音乐,并不同的音乐背景下,利用舞者的舞姿和舞技去感染台下的观众。(2)体育舞蹈的服饰特点。在体育舞蹈中,体育舞蹈者的服饰尤为重要,是展示舞蹈者整体美感的重要指标。在体育舞蹈中,服饰分为男子、女子服饰,且女子服饰更为丰富多彩。同时,在体育舞蹈的服饰中,不同的舞蹈种类,其腐蚀的特点也有所差异。例如,拉丁舞的服饰更加多姿多彩,且服饰的色调较多、明亮闪耀,将舞者的热情洋溢、活泼欢快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在舞者的服饰中,性别不同,其服饰也有所差异,以拉丁舞为例,男性舞者服饰比较紧身,以更好地展现出男性舞者的肌肉线条,并将其形体力量美学进行突出。

二、中西交融文化背景下体育舞蹈的“中国化”必要性分析

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体育舞蹈逐渐传入中国,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中国元素的渗透,以至于人们在进行体育舞蹈的参与过程中,仅仅是单纯地模仿其动作,没有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中国元素渗透到体育舞蹈中,逐渐实现体育舞蹈的“中国化”。具体来说,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促进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必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体育舞蹈“中国化”,是促进中西文化发展的要求。文化是文明的使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体育舞蹈属于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当前社会形态中,实现国家文化交流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此,在体育舞蹈中融入中国元素,不断促使体育舞蹈的“中国化”,顺应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符合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2.体育舞蹈“中国化”,是促使体育舞蹈发展的需求。体育舞蹈属于一种文化产物,起源于西方国家。但是体育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舞蹈内涵、舞蹈动作等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变化的特点。当体育舞蹈传入中国之后,将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融入其中,可对体育舞蹈的主题、内涵等进行丰富,不断促进体育舞蹈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实现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可将中国传统的音乐融入其中,且在研究中发现,我国的民族音乐相当繁荣,可最大限度满足体育舞蹈对音乐的需求;另一方面,体育舞蹈作为社会文化的代表,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种文化的碰撞,并吸收了不同民族的特殊文化的发展特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元素融入到体育舞蹈中,不仅实现了体育舞蹈的开放性特点,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舞蹈的进一步发展。3.体育舞蹈“中国化”,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要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下,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已成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种形式下,就可充分利用体育舞蹈这一形式,将中国文化元素置入到体育舞蹈中,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走向世界,并让世界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三、中西交融文化背景下,体育舞蹈中引入的中国元素分析

1.中国元素概念。所谓的中国元素主要是指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主要因素,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淀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强的民族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元素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可以是语言文字、民风民俗、艺术绘画、器物文明等外在的物化形态,可以是价值观念、思维意识等内在的中国精神。2.体育舞蹈中引入的中国元素类型。在体育舞蹈发展的过程中,鉴于体育舞蹈将舞蹈、音乐、表演、服饰和剧情等融为一体,可将中国元素充分冲入其中,并促进体育舞蹈的“中国化”。具体来说,可引入体育舞蹈中的中国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民族舞元素:中国民族舞蹈是我国的特色舞蹈,体现出强烈的中国文化特点,并充分反映出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生产生活方式等。而中国民族舞蹈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鉴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舞蹈形式。而在促进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可将中国民族舞蹈中的多种元素融入其中,将体育舞蹈与中国民族舞蹈融为一体,进而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古典舞元素: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舞蹈艺术。并且古典舞蹈艺术中,无论是舞蹈造型,还是舞蹈精神内涵中,均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属于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促进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可将古典舞元素置入到体育舞蹈中,并利用古典舞的东方神韵对体育舞蹈的形体、动作和音乐美感,产生影响,进而使得体育舞蹈变得更加具有东方舞蹈美感。戏曲元素: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的格局一般,是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与形式。体育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一定的歌剧元素。同样,在实现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戏曲元素也可以成为丰富体育舞蹈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将京剧、昆区、黄梅戏和川剧等中国元素融入到体育舞蹈中,并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武术元素:中国武术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也武术技巧刚柔并济。而将武术文化与体育舞蹈有机结合到一起,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舞者的舞蹈技巧,并使得舞者在舞蹈演绎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体育舞蹈的美感。服饰元素:服装是体育舞蹈者在舞蹈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者在进行舞蹈演绎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高超的舞蹈技巧、肢体动作、合适的舞蹈服装等。在传统的体育舞蹈中,舞者均是采用西方服装,但在促使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可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融入其中,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促使体育舞蹈与中国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文化元素:体育舞蹈艺术与文化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自然也富含深刻的文化内涵。体育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欧洲的文化内涵,并反映了欧洲的文化风俗。而当体育舞蹈传入中国之后,可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融入其中,如:兰陵王、嫦娥奔月等,使其呈现出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中国文化内涵。

四、中西交融文化背景下,体育舞蹈的“中国化”的措施分析

1.中西交融文化背景下,体育舞蹈的“中国化”原则分析。具体来说,在利用中国元素置入体育舞蹈,促使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三个原则:原则一:与时俱进原则。体育舞蹈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体育舞蹈不断顺应时展的要求,并充分吸收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并对其进行发展壮大。因此,在促使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作为世界多元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入体育舞蹈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充分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挖掘自身文化的优势,并将其融入到体育舞蹈文化中。原则二:美学价值。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舞蹈,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促进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具有东方神韵、东方美感的中国元素融入其中,并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艺术风格,为其注入新鲜的元素,不断提升体育舞蹈的美学价值。原则三:艺术感染力。在促使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鉴于体育舞蹈是运动与舞蹈的有效结合体,必须要坚持运动艺术化、艺术运动化的原则,充分将体育舞蹈的艺术感染力传递给评委和观众,并促使其形成一定的共鸣,在共鸣中认可和感受中国文化。2.中西交融文化背景下,体育舞蹈的“中国化”的措施分析(1)加强体育舞蹈“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实现体育舞蹈“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使其作为体育舞蹈“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基于此,在促进体育舞蹈“中国化”的研究过程中,必须要对西方音乐本身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进行详细的了解,进一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继承和发扬。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大音乐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并充分利用体育舞蹈这一有效的载体,并通过这一载体,将民族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2)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体育舞蹈音乐学科体系。要实现体育舞蹈“中国化”,并将其变成一种固定的艺术形式,就必须要加强体育舞蹈的教学和训练。这就要求相关的艺术院校,必须要转变其传统的体育舞蹈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体育舞蹈学科体系。就目前而言,在体育舞蹈专业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教法、乐理知识、试唱练耳等,均是来源于西方的音乐片段。但是在进行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可在进借鉴西方经典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中国民族音乐舞蹈等知识的学习。(3)在教学训练过程中逐渐实现体育舞蹈“中国化”。在促使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加强体育舞蹈教学训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因为实现体育舞蹈“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要在训练中进行探索、进行实践。同时,加强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也是传播体育舞蹈“中国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促使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教学训练必须要做到:首先,专业性院校必须要转观念,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体育舞蹈“中国化”的重要性,并将这一目标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教师实施体育舞蹈“中国化”的积极性;其次,各个舞蹈培训机构,必须要重视中国民族文化与体育舞蹈的有机结合,并在学员的培训过程中,将中国元素融入其中,进一步推动体育舞蹈的“中国化”;最后,体育舞蹈的训练教师,在进行体育舞蹈训练的过程中,也必须要认识到体育舞蹈文化“中国化”的重要性,并加强对西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4)在竞技比赛过程中,表现体育舞蹈“中国化”。体育舞蹈比赛具有明显的竞技性,同时体育舞蹈的竞技比赛也是实现体育舞蹈“中国化”的重要机会,也是体育舞蹈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机会。在进行体育舞蹈经济比赛过程中,要想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必须要在体育舞蹈中,充分融入中国的特殊文化,使其具备较强的民族性,进而对体育舞蹈的内容和内涵进行创新,并将其呈现出较强的东方神韵,进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将体育、音乐和舞蹈等艺术融为一体,并伴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逐渐传入中国。但体育舞蹈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形式并不十分理想,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展现出体育舞蹈的内涵。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为了进一步丰富体育舞蹈的内涵,并利用体育舞蹈这一载体,传递中国文化,必须要充分利用中国元素,将中国元素融入体育舞蹈中,促使体育舞蹈的“中国化”。

【参考文献】

[1]汪阳帆.中西文化融合对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3):120-121.

[2]朱萍玉,包其锋,王成科,etal.中西文化融合视角下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3(11):46-46.

[3]王丽萍.体育舞蹈音乐的“中国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J].华章,2014(6).

[4]杨花.中西文化融合视角下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探微[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2):22-22.

[5]王景振,刘璐.体育舞蹈艺术的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

[6]温祝英.中国元素在体育舞蹈中的融合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7):68-69.

[7]汤莹.体育舞蹈融入中国元素分析[J].戏剧之家,2018,No.278(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