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11 17:14:39

古典园林知识

古典园林知识范文篇1

1.叙事思维概述

1.1关于叙事、叙事者、园林叙事与叙事设计的概念辨析。所谓叙事,指的就是讲述一种连续性的体验或行为,其目的是让对方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以及这些事是怎样发生的。它既可以被看做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和认知模型,同时也可被看作一种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叙事在文学写作、电影创作、绘画等诸多领域屡见不鲜,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体系。叙事者指的是讲述事件的主体,具体到园林领域,这一角色则由设计者担当,设计者通过将多种景观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融合在一种能传达出一定人文内涵的空间结构之中,从而打造出一种具备叙事性特点的园林空间。将空间与其体验者紧密联系起来,简言之,园林叙事就是将园林的空间语言转化为一种具有可理解性的语言结构体系。1.2设计中的叙事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不同,叙事性思维更多的是为了传达某种情感上的东西,它通常采用讲故事或者围绕主题表达某种思想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创作,在叙事性思维指导下设计的园林,意味着其不再仅仅追求一种外在的美感或实用性的功能,而是为了传达出一种精神意义。就像一些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为了通过讲故事来使阅读者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并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2.叙事思维下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计深度欠缺。在传统的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份设计作品,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在设计的时候只能考虑到设计作品表面的一些东西,很难深入探究其核心内涵,因此,设计出来的成果深度不足,在情感及精神的传达上十分浅薄,在叙事思维的指导下,学生虽然能够为作品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但仍然没有形成深入探究的习惯,同时也没有与其它同学在作品设计上进行协调与沟通,最终导致设计成果千篇一律,缺乏创新。2.2未协调好发展和继承之间的关系。在叙事性思维的指导下,要求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具有古典气息的园林建筑中适当融入现代艺术手法,进一步丰富其文化内涵,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仍然停留在空间复现的阶段,要么完全继承传统、缺乏创新,要么完全摒弃传统、过度创新。2.3缺乏跨学科的综合设计教学。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它与诸多学科都具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提供一种跨专业联合教学的环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园林设计方面的潜力。但是目前该门课程在诸多学校都属于一门独立性质的学科,在师资上也十分有限,根本不具备实行跨学科综合设计教学的条件。

3.叙事思维下的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教学的对策

3.1强化知识素养,提高设计深度。在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这样才能提高园林设计的深度,尤其是在叙事思维的指导下,学生的知识素养将成为解决诸多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应在教学中作出以下改进:首先,教师应做好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在讲解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相关课本知识之前,可适当引入一些有关西方园林史、中国古代建筑史方面的知识,为其学习新课程做好铺垫。其次,应注重课外阅读和体验,教师应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掌握更多有关古典园林设计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到一些名家园林中去亲身体验,感受园林的美感及其所营造的氛围和传达的感情。

3.2将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叙事所讲究的是起承转合,有开头、有结尾;有故事、有情节,这样才能引起阅读者的情感共鸣,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不能只是平铺直叙地将整个画面呈现在观赏者眼前,应当适当地设置一些悬念和创新点,但是要注意,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否则就失去了古典园林本身的特征。在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布置一些实践性的设计任务,例如,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观察本地某古典园林,制定一个改进设计方案。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白古典园林设计中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把握好二者的度,同时也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尝试。

3.3提供跨学科综合设计教学条件。叙事思维下古典园林建筑设计要求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综合设计的教学条件,让学生了解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之间的关系,安排建筑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师进行联合授课,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全面的古典园林建设设计知识。

4.结语

总之,叙事思维下的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对教学的要求比较高,但是从目前的课程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成效并不明显,仍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素养、协调好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古典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小瑾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知识范文篇2

关键字:中国园林;基础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把“正名”当作头等大事。园林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而园林学的历史并不很长,认识上却经历过很大的反复。近年来由于事业的发展,一些现实问题要求园林学突破传统的领域,同时中国的园林学又存在和国际上兴起时间也并不太久的现代园林学“接轨”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混乱的观念和概念......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他把“正名”当作头等大事。园林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而园林学的历史并不很长,认识上却经历过很大的反复。近年来由于事业的发展,一些现实问题要求园林学突破传统的领域,同时中国的园林学又存在和国际上兴起时间也并不太久的现代园林学“接轨”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一些混乱的观念和概念。作为一个学科,它的知识基础、学术领域、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认识,而文论中不断出现的新术语更加深了人们的困惑。文章想就与园林学的基础及领域有关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请同仁教正。

1.中国园林学的基础

园林学是一个古而新,并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一点是有共识的。而发展总要有一个基础,即出发点,这方面东方和西方、中国和外国则存有差异。中国近现代的园林学和中国多数现代科技文化的学科一样都很年轻,但它起步时绝非一张白纸。因为中国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对园林艺术有着巨大贡献。这是中国园林学的根之所在。

中国和西方园林学的基础之所以不同,从根本上说,西方园林学原是从属于西方建筑学的,园林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学习和掌控它的是建筑师。园艺师为建筑师提供“技术支持”,用植物材料来表现建筑式的美,园林艺术在理念上和建筑艺术没有原则上的差异。直到今天,西方园林依然经常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如著名的拉维莱特公园等。

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世外”的生活,是哲学和美学意义上超越世俗的生活。这种理念是从中国的文人阶层乃至文人化的官僚、宗教人士中产生并注入园林艺术的,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和文化灵魂。营造匠师和园艺匠师都在为贯彻实现这样的理念提供技术手段。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有不同的追求。比如建筑以宏大严整为美,而园林则以清雅自然为美等等。中国园林艺术的衰微除了物质上的原因外,和它固有理念的异化有很大的关系,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则呈在注入新理念后逐渐从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现代园林学(landscapearchitecture)。

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是学习西方(包括前苏联)的结果,为中国现代园林学奠定基础的主要是留学欧美的建筑界前辈,如童寓先生、刘敦桢先生、梁思成先生等。他们从20世纪20-30年代起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他们亲自指导建筑系师生对中国现存古典园林进行全面而精确的测绘,这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有的坚持了40多年才完成。还有的建筑学者长期从事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工作,如周维权教授撰写了第一部中国古典园林史,何重义、白日新教授等人对圆明园具体而细微的考证复原等等,都是中国园林学的宝贵财富。这一切加上古人的著述都是中国园林之所以是中国园林重要的传承基因。然而这些建筑界前辈多从建筑的角度研究园林,同时园林学过去也几乎从未列入建筑系的正式课程。

解放前南京的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设有园艺系,主要课程有果木花卉栽培和造园等。新中国建国初期,毕业于金陵大学的汪菊渊先生曾在农业大学任教,并在梁思成先生的支持下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了园林组,其后转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成立园林专业。农林院校为中国园林学注入了当代植物学和园艺学的知识,弥补了建筑院校的不足。同时,林业大学的学生分配后,在全国各大城市从事着卓有成效的园林绿化工作,是园林学当代主要的实践基础。由于学习苏联,园林专业创建之初便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因而园林学和城市规划学开始有所联系。虽然这个名字不够恰当,但如果正常发展或许会成为和国外园林学“接轨”的切入点。可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0年间,园林学及其实践几乎一直是中国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牺牲品而没有获得充分自我发展的空间,没有形成完整而扎实的学术体系,也没有制定出指导实践的健全的技术规程和规范,更很少有机会参与现代园林学知识结构的建设。有人认为在中国园林专业教育中,现代园林理论和一些现代园林学必备的知识“几乎为零”,恐怕不是毫无根据。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园林学就得要从零开始,更不是说我们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和学习的价值。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进一步积累知识和经验。这和人的成长很类似,一方面人的成长要靠自身的基因,基因决定他有成长的可能,而且不同于其他人或别的物种;另一方面要靠补充食物,食物使他延续生命和活力。成长和发展一定是要的,但谁也不希望因此失去自我而成为别的什么东西。

新知识缺乏可以学,问题是把新知识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当代园林的实践机会是过去任何时代都难以相比的,但相当一部分实践结果表现出基础的薄弱和肤浅,给人感觉像断了线的风筝在乱飞。研究理论的谈古者常不及今,论今者常及外不及中。两者又风马牛不相及。看来当代中国园林学除了和国际接轨之外,还有和自己的传统接轨的问题。

在中国进行中国园林学的实践是中国园林从业者的宿命,它注定你在了解和懂得世界之前必得先了解和懂得中国。而中国是那样丰富和深厚,了解起来已不容易,何况还要懂得!想省事不越过这道坎直接创新潮,弄不好是拣人家玩剩下的东西,弄得好也不过是学人家正在玩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走到前面或另辟蹊径。至于躺在祖宗身上做传统,假山亭子满世界搁,更属贻笑于先人的不肖子弟了。真正要做的是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建立起自我发展创新的理论和学术体系,这是能使我们昂首阔步走向世界的惟一途径。最不可取的是对新东西略知一二,并没有真的学会,却先把中国自己的东西看得不值一钱,否定这个发展的基础。

2.园林学的领域

近百年来,现代园林学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中国和西方的古典园林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都是在相对有限的地域内进行园林艺术或”人间天堂”的创造,其主要的知识基础只是建筑学和园艺学,而且以人工创造环境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而当园林开始面向城市环境,与整个城市规划发生了联系,现代园林学就产生了。现代园林学基本的宗旨是在人类居住环境和更大的郊野范围内创造和保存自然景色的美,是一种在城郊环境中如何再现和保持自然风景的艺术。后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园林学的实践进一步涉及了文化遗存环境维护、自然风景保护、高速公路、乡镇乃至城市景观设计等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水文地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所以,现代园林学是一个从初创开始就不断发展并吸收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的学科。

知识和实践领域的扩展是一个学科生机和活力的表现,但有时也会令人对“我是谁”之类的问题感到一些迷茫。比如,我们是搞园林建设还是生态建设,园林专业是否要主导城市规划乃至区域国土规划等等。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园林学的“宗”是什么?应该说它过去是,今后也仍然首先是一种艺术。在英文中“architecture”的本意就是有关规划和设计建筑,给予建筑某种风格和形式的艺术。简单可解释为“营造的艺术”,而“landscapearchitecture”则可以理解为“营造风景的艺术”。由于architecture一词的中文翻译还包括可数名颂钕词“建筑”的意思而与原意不符,加之学界很长一个时期讳言建筑学是艺术,所以很多人不清楚architecture和art原是一类的词。

艺术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等问题。Architecture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更多受到技术和功能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园林艺术与建筑艺术虽然在创作形式、缔造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规律,但实现的手段则很不相同。简单地说,建筑是运用没有生命的材料营造人工的构筑物,园林(特别是西方园林和现代园林)更多是运用有生命和天然的材料营造人类生活的境域。

因此,园林学的核心知识领域是和园林艺术创作有关的,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和营造艺术有关的知识,二是和有生命的材料——植物有关的知识,三是和园林历史文化有关的知识,四是营造风景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具备这些知识并随着时展不断补充和更新内容,就可以成为园林专业工作者了。

除了这些基本的知识之外,还有一些对园林艺术会产生直接影响的学科和知识领域,需要园林工作者掌握或熟悉,如城市规划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建筑工程学乃至一些现代高科技的知识和其他艺术门类等。它们有的对园林艺术创作提出种种现实性的、技术性的规定和要求,有的会引导园林艺术建立新的理念,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有的可以丰富园林艺术的文化内容。在很多情况下,园林创作需要它们的参与,它们的工作也需要园林的参与。但参与并不是混同或互相取代,因为各自的重点和终极目标不一样。

拿城市规划来说,其中当然包括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也有艺术的一面,但它更需要研究各种现实的城市功能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规划,合理组织城市的各种资源,引导城市生活向健全、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城市规划所取决的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景观园林不一定是主导的因素。

再如生态和环境保护,由于和园林学一样,都涉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动植物学的知识并为现代园林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而进入了园林学的知识领域。然而生态和环境保护研究是为了科学的目的,如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可能性、用什么方法,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需要做哪些事情等等,与园林的艺术创作目的是不同的。

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是园林学发展所必需的,除了可以引入新的理念,还可以促进产生新的风格和流派。然而园林学归根结底是营造风景的艺术不会变,是用艺术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本质不会变,变了就不再是园林学。比如今后出现了环境主义或生态主义乃至科技主义这样的园林设计流派都是可能的,但最后仍然落实在艺术上;人们不会真的用生态、生物多样性或环保的科学标准或科技的先进性来衡量园林,而首先是能否认同它们的文化和形式。也许有的风景园林师具备了主持城市设计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有些城市设计中的景观因素起了相对主导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园林专业就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主导。

当代的这个时期是园林事业发展很快的时期,包括实践机会增多和实践领域的扩大,许多项目既超出了园林学传统的实践范围,也超出了其他学科的传统实践范围,比如最近很重要的2008奥林匹克公园等设计项目就是这样。这样的项目要求各个学科和专业进行有效的合作,而奥林匹克公园中标的方案恰恰是出自主张并实践多领域合作设计的Sasaki设计公司,应该说也非偶然。既然是合作,大家就有必要对自己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做自己能做又做得好的事,由谁来主导合作也要看工作的性质和需要。最近时兴“景观”这个词,可我觉得它有点暖昧。自然风景可以是景观,城市和建筑可以是景观,城市小品和广告可以是景观,一丛花木或一棵大树都可以是景观。于是建筑师、园林师、工艺美术师争相以景观设计师自命。这样就难为了建设委托方,不知道该找谁了。所以,对Landscape这个词还是翻译成风景比较好,比较符合原意。它强调的是自然山水花木的景色而不是泛泛的景观。至于最近有的学校成立了”景观系”,具体情况不很了解,不能随便议论。据我所知,园林专业在东方国家有不同的称谓:有造园、造景、园景等等,并不一定哪个最权威,但在一个国家或学术区域里应该稳定,其知识和实践领域也应该相对清晰。在中国,园林是一个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词,现在已广泛使用在学术和行业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建筑学、园林学、城市规划学共编一卷,是对这3个学科历史渊源和现状关系的一种确认。后来从学会和院校开始在园林之前加了风景二宇,应该说是合乎逻辑的,它适当地表达了园林学从传统的Garden到近现代Landscape的发展。

古典园林知识范文篇3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欧洲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欧洲园林大多是方方正正,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即没有下功夫去模拟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修花坛、造喷水池,搞露天雕塑,都体现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义色彩。如1712年英国作家丁?艾迪生撰文指出: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树木应该枝叶繁茂地生长,不应该剪成几何形。这段话虽有些偏颇,但指出了西方园林太注重人工雕凿这个特点。

二、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

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三、东西方园林艺术的相互影响应当看到,东西方园林艺术是互补的,各有所长而难有借鉴。如西班牙庭园深受伊斯兰园林风格的影响,其布局大多是:以建筑围成方形庭园,建筑物有拱廊,庭中有水池,庭园内外有树林。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开始接受中国造园思想。《大百科全书?英国自然风景园》介绍:在《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中提到: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1757年、1772年,英国园林师W?钱伯斯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东方造园泛论》等著作,他把在中国亲眼见到的园林介绍给英国,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引入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

中国园林对法国园林也有影响。据说,法国巴黎有20多处仿效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1670年,在凡尔赛建造的蓝白瓷宫,就仿效了南京的琉璃塔。18世纪,法国人从传教士寄自中国的报告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造园艺术。1774年,在凡尔赛园林建成了小特里阿农花园,该园掇山叠石,修建亭阁,追求天然野趣,被称为中国式园林。

西方在园林学理论方面自有其系统性和深度,在严密规划方面更有其特色。特别是近代以来大力推广公共园林,这比东方要突出。

中国园林,在明清时代已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代,在都城郊外修建了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它是中西园林艺术的融合。园中的山水布置与庭院设计都是中国式的,而大量的雕塑、楼阁却是西方式的。圆明园虽被八国联军毁了,但从残柱断梁却可以看到西方的纹饰图案,如远瀛观、海晏堂、方外观等都是西式建筑。

晚清,随着租界的出现,西方文化加强了对中国的渗透,长江流域出现了一些模仿西式风格的园林。如上海的凡尔登公园、法国公园的沉床园都具有法国勒诺特尔风格。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

古典园林知识范文篇4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欧洲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欧洲园林大多是方方正正,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即没有下功夫去模拟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修花坛、造喷水池,搞露天雕塑,都体现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义色彩。如1712年英国作家丁?艾迪生撰文指出: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树木应该枝叶繁茂地生长,不应该剪成几何形。这段话虽有些偏颇,但指出了西方园林太注重人工雕凿这个特点。

二、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

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三、东西方园林艺术的相互影响应当看到,东西方园林艺术是互补的,各有所长而难有借鉴。如西班牙庭园深受伊斯兰园林风格的影响,其布局大多是:以建筑围成方形庭园,建筑物有拱廊,庭中有水池,庭园内外有树林。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开始接受中国造园思想。《大百科全书?英国自然风景园》介绍:在《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中提到: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1757年、1772年,英国园林师W?钱伯斯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东方造园泛论》等著作,他把在中国亲眼见到的园林介绍给英国,主张在英国园林中引入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

中国园林对法国园林也有影响。据说,法国巴黎有20多处仿效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1670年,在凡尔赛建造的蓝白瓷宫,就仿效了南京的琉璃塔。18世纪,法国人从传教士寄自中国的报告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造园艺术。1774年,在凡尔赛园林建成了小特里阿农花园,该园掇山叠石,修建亭阁,追求天然野趣,被称为中国式园林。

西方在园林学理论方面自有其系统性和深度,在严密规划方面更有其特色。特别是近代以来大力推广公共园林,这比东方要突出。

中国园林,在明清时代已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代,在都城郊外修建了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它是中西园林艺术的融合。园中的山水布置与庭院设计都是中国式的,而大量的雕塑、楼阁却是西方式的。圆明园虽被八国联军毁了,但从残柱断梁却可以看到西方的纹饰图案,如远瀛观、海晏堂、方外观等都是西式建筑。

晚清,随着租界的出现,西方文化加强了对中国的渗透,长江流域出现了一些模仿西式风格的园林。如上海的凡尔登公园、法国公园的沉床园都具有法国勒诺特尔风格。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

古典园林知识范文篇5

多年来园林专业的教学实践一般多围绕中国古典园林展开。虽然通过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学生可以很好的吸收古典园林建筑的精华要旨,但是这种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建筑设计基础相对薄弱

园林建筑设计虽然更多的讲究与环境的充分融合,但抛去外界环境条件的约束,就其本身而言还是建筑的一种类型。因此,从专业上来看,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对于园林建筑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较为薄弱。在设计练习中,学生难以很好的把握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色彩等与设计的关系,甚至出现有好的设计思想却难以表达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最终的设计成果。

1.2教材、参考书相对滞后

园林专业实践性强,设计资源的更新速度快,因此,教材的及时更新显得十分重要。而在《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实践中,教材相对滞后的问题已经体现出来了:许多教材以古典园林建筑为基础展开,从亭台楼阁、廊坊水榭、轩厅斋坊等到园林建筑个体和小品设计,一应俱全,但现代园林建筑涉及的内容较少;许多案例虽然经典巧妙,但由于编写时间较早,难以代表当今园林建筑设计的水准,国外的优秀设计就更少涉及。正所谓“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现代园林建筑案例仍有待更新与完善。

1.3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理论讲授占据大量课时,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虽然可以通过单独的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但由于课时较紧,师生间互动不够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对措施

2.1优化组合,夯实教学设计基础

从教学实践上来看,建筑结构、构造、空间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扎实的建筑基础知识,想要设计出高质量的园林建筑作品无异于天方夜谭。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初步等设计基础也应该作为基础知识,伴随《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内容展开。这样既能完善整个园林建筑学科体系中建筑属性的要求,又能拓宽知识面,使园林建筑与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部分可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切入点,但所占的比例不应过高,更多的需结合现代园林建筑理念、风格、案例等,拓展学生视野。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建筑结构》《园林建筑构造》应作为专业基础课于设计课程之前开设,从而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而《园林建筑材料》则应作为专业课与设计课程同时开设,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园林建筑材料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园林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此外,《建筑文化》《建筑语言》《建筑艺术》《人体工程学》等相关课程也可以考虑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以进一步完善园林建筑的课程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触类旁通的教学方式是很有效果的。

2.2双管齐下,弥补教学材料不足

教学材料的相对滞后必然会影响教学实践。新编教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通过组织人员新编教材,使教材贴合现代教学:突出重点、难点,图文并茂,简练直观,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并加大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等相关内容在教材中的比例,进行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理论系统归纳,以满足教学需求。但新编教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资料的调查与收集,短期内难以完成。因此,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精选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讲解以弥补教学材料不足就成为另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案例教学的方法在园林专业的理论教学中非常普遍。案例本身来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案例教学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相比,更能吸引学生,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就《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而言,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新颖。要尽可能的选择园林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使案例更加贴近现实。笔者在教学中曾多次选取了当年国内外园林博览会的精彩案例进行讲授,学生兴趣极高,讨论十分热烈。而在日后的设计中,部分学生甚至会在自己的设计中有意或无意地借鉴这些案例中的理念、风格和手法,并“举一反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典型。要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如园林建筑单体设计的教学就可按其类型划分各选择3个~5个经典案例,结合理论一一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深刻理解。3)多样化。除了有正面的优秀案例进行示范,实践中的错误典型也应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牢记教训,避免在日后的实践中犯相同的错误。此外,在案例的选择中也要避免狭隘的“门户之见”。园林建筑是建筑中的精品,许多“不在园林中”的优秀建筑作品同样也可以作为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既能开阔视野,又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笔者也曾尝试以建筑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为案例进行讲授,虽其“不在园林中”,但学生表示仍能从中受到启示,对于把握设计思想、作品表达等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除了选择优秀案例讲解分析之外,也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一个具体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命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和身边的真实案例,归纳、分析、总结,最终选取最为精彩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评选。通过这个参与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随着小组的讨论与思考,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2.3科学发展,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

除了课程设计的传统实践教学之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考虑以下实践教学形式和辅助教学手段,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测量法。考虑到园林建筑设计对于尺度的把握和尺寸的要求,除了命题的课程设计之外,还可以采用园林建筑实测的方式。例如对校园或城市公园中的园林建筑单体及其环境进行测量,使学生对于园林建筑的整体体量、细部尺寸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与了解,也能将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与测量学课程贯穿联系,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边各种尺寸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2)模型法。鉴于园林建筑设计与建筑学的交叉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建筑专业的教学方法,考虑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园林建筑模型的制作。既能避免“纸上谈兵”,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建筑结构、构造方面的知识,对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功能空间、立面造型有直观的感受,又能加强团队协作精神,锻炼空间想象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3)讲评法。设计作品的讲评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讲评学生设计作品,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解答,有利于学生快速提高与进步。除了老师的讲评之外,学生自己讲解设计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笔者曾在课程设计结束之际,开展了一次设计讲解与优秀作品评选的专题活动。由学生自行挑选课程设计中的最佳作品,通过讲解、提问、分组讨论、投票四个环节最终评选出优秀设计作品,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热情高涨,勇于表达,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4)展览法。结合课程设计,选取优秀作品定期举办展览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形式。这种激励与荣誉并存的方法既能鼓舞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为下届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可谓“一举多得”。此外,也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利用老师与学生的直接对话及时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设计思想、图学修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园林设计等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3结语

古典园林知识范文篇6

中式古典园林是如此的讲究景色的多样和完整,而当我学习过外国园林的有关知识后,又认识到园林的造景手法不仅仅是根据地域、气候等自然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不同的文化而带来的人文气质不同。中式园林借景造林的造园技法与中国人民恭谦温婉的传统美德有关,人们尊重自然,所以更多的是保留自然的原本面貌,加人人工的曲水流筋。而外国园林,尤以西方园林为主,更多的是创造园林,产生园林。从西方园林对花卉树木的处理就能看出,西方造园师常常会将树木花卉修剪成整齐规范的形状,培育相同的树种花木,以追求视觉上的统一感。如果将从园林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特点来划分,则可以将园林划分为东方园林,西方园林、热带园林和中西亚园林。

东方园林诉求的还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西方园林则更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对抗之情。西方园林以其鲜明的造园规则和追求完整和谐的造园手法为代表,其中法国宫廷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在不同方面上体现了西方园林的鲜明特点。西方美学家黑格尔曾经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西方园林中的法国园林是较为彻底的将建筑原则之美融入其园林造景中的园林。其罗马风格的建筑,成排等高的树木,对称整齐的篱笆草地,准确的对称和完美的比例的安排让西方园林充满了数学的理智和稳定规则,其园林景观是为了突出宫廷的宏伟气派,这是与东方园林不同的地方,东方园林则是为了突出自然景观与园林的和谐。意大利园林艺术先于法国园林艺术,可是却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的被法国宫廷式园林所替代。意大利处地中海地域,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并且对细节追求相当的精准,粗细宽展得当,使得各个部分都协调成了一幅完美构图的画面。英国园林的自然景观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园林的设计概念是和谐的,英国园林用蜿蜒曲折的自然的形态来代替了其他欧式园林的规整,也同时用到了园内园外的相互借景的造园手法,这就与中式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园林设计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已经融人了许多其他的空间,为取悦人们所存在的各种园林空间,包括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公共场合的绿地设计。这些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优雅健康的环境供人们游憩,那么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对园林设计的原则,立意及其布局程序也是作为我们景观设计学生应该获得的知识。

古典园林知识范文篇7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部,国土总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为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平面呈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靠陆地,大部分为平原地区。由于它位于中纬度地区,故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呈明显的海洋性气候。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为多种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为造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由于受法国文化、经济、思想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它的代表人物是昂德雷.勒诺特尔,代表作品有孚-勒-维宫和凡尔赛园林。但就法国整个古典园林而言,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大约在公元500年,法国就已经有对供游乐的园子的简单描述。当时在王公贵族们的园子中,以实用为主,如栽种果树、蔬菜等植物,这样的形式可以看成是园林的萌芽时期。这与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最初的园林形式"囿--所以域养禽兽也"是有所区别的。不过,从它的使用者来说,都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这一点上又是相同的。此后,虽然在它的园林中增加了观赏植物的品种,并开始了观赏树木的修剪,但总体来说,在12世纪以前,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园林的经营处于低级水平,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处于发展的萌芽时期。

12世纪以后,法国领土扩大,王权增强,巴黎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为法国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繁荣,随着经济的增长,贵族们逐渐追求更为豪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造园艺术的发展。并出现了利用机械装置设计的类似喷泉的水戏内容和动物园等形式,而且在国王查理五世(1368-1380)的圣保罗的花园里根据记载有利用植物做成的迷宫。不管它当时代表的历史意义如何,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造园技艺有所提高,造园内容更加丰富。1373年.英国向法国发动了战争。战争初期,法国受挫,加上疾病,致使法国人口减少,经济受挫,造园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经过近百年战争,于1453年的法国胜利而告终,开始进入了经济复兴时期,国王路易十一(1461-1483)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此期间,王族安茹大公瑞内除了建造豪华的宫廷外,还建造了拉波麦特花园,此花园打破了法国的传统格局,采用了自然式的布局,而且还成功地应用了中国造园中借景的手法,这一点与中国古典园林相似,注重自然和野趣。

文艺复兴运动使法国造园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6世纪上半叶,继英法战争之后,伐落瓦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和亨利二世又发动了侵略意大利的战争,虽然他们的远征失败,但接触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化,并受意大利文化影响深刻,对造园艺术有一定的影响。在花园里出现了雕塑、图案式花坛以及岩洞等造型,而且还出现了多层台地的格局,进一步丰富了园林的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园子象东阿府邸的园子、迦伊翁的园子等等。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园子的功能除了增加了游憩、观赏的功能外,仍保留着种植、生产的功能,总体规划很粗放。

到了16世纪中叶,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园林艺术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建筑上,形成庄重、对称的格局,园林的观赏性增强,植物与建筑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园林的布局以规则对称为主,这一切主要是由于受意大利造园的影响,比较有名的有阿内府邸花园、凡尔耐伊府邸花园。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在建筑师木坝阿和园艺家莫莱家族的影响下,法国造园从局部布置转向注重整体布局,并且也有运用题名、图象表达思想的记载,这与我国园林中应用景题、对联等似有同功之处。可见,这时园林的创造力、表达力明显增强。陈志华先生称这一时期为法国早期的古典主义。在倡导人工美,提倡有序的造园理念影响下,造园布局便注重规则有序的几何构图,这一理念同时在植物要素的处理上也有表现,他们运用植物以绿墙、绿障、绿篱、绿色建筑等形式出现,而且技艺高超,充分反映了他们唯理主义思想。

17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勒诺特尔,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设计的凡尔赛花园,成为古典主义的代表。宏大、壮丽、稳重,伴随着路易十四的宫廷文化,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传播到西班牙、俄罗斯、意大利及至整个欧洲,影响极为深远。凡尔赛花园的总体布局是为了体现至高无上的君权,以府邸的轴线为构图中心,沿府邸--花园--林园逐步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而且以林园作为花园的延续和背景,可谓构思精巧。而园林布局则强调有序严谨,规模宏大,轴线深远,从而形成了一种宽阔的外向园林,反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在平展坦荡中,通过尺度、节奏的安排又显得丰富和谐。其宏大规模的功能是为了宫廷举行各种活动以容纳许多人,而国王路易十四喜欢的一处是"瓷瓦里阿农"便殿,装饰材料的应用是仿中国的瓷器建造的,可见中国的文化在那时就已有深远的影响了。此外,非常有名的花园还有勒诺特尔为富凯设计的孚-勒-维宫府邸花园,是他的第一个成熟的作品。造园艺术也非常高超。对于凡尔赛花园和孚-勒-维宫府邸花园的详细设计这里不再赘述,因为大凡喜欢园林艺术的人都解读过他们。纵观法国的历史不难看出,当法国步入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成为全欧洲中的强国,在政治及文化方面都达到了辉煌的颠峰,在这样文化昌盛的时代,涌现这样优秀的园林作品也易于理解了。

法国庭园自16世纪以来,都采用了严格对称的形式,到17世纪,虽然受意大利的影响,但在整体设计及局部处理上仍未能达到统一,局部的变化也是零散的,勒诺特尔最重要的成就是将庭园与建筑看成一个整体,来设计雄伟而又统一的景观,并在他的具体设计中得到了成功的体现,凡尔赛宫苑的完成确立了法国古典庭园式样。随着路易十四辉煌历史的结束,进入摄政时代以后,凡尔赛宫苑就开始荒废了,直到1747年才得到复兴。

18世纪后,法国造园艺术又受到中国和英国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追求亲切而宁静的氛围,是对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一种冲击。宫廷式园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加了许多"自然"的味道,18世纪中叶,正当法国资产阶级成为一个新兴阶级崛起的时候,他的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借用孔孟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反抗宗教神权统治的思想武器,随着海外贸易的开展,欧洲商人从中国带走了大量的工艺品,呈现出一种较高的东方文化。法国造园也进一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18世纪下半叶,由于受到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潮流影响,造园艺术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自然风景园林大为推崇。

总之,从16世纪后半叶以来,大约整整一个世纪,法国的造园既受到了意大利造园的影响,又经历了不断的发展过程,直到17世纪后半叶,勒诺特尔的出现,标志着单纯模仿意大利造园形式时代的结束和勒诺特尔造园形式的开始,并成为在欧洲有深远影响的一种形式,法国的造园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勒诺特尔可以说领导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文化,这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象中国园林推崇自然景观一样,它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当我们回首时,依然是那么璀璨与壮丽,它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作用的产物,不管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如何,他们对世界园林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虽然法国古典园林与我国古典园林从形式到审美情趣等方面可谓大不相同,我们了解其产生的渊源,有利于我们把握传统,寻找文化沉积,进而创造新的作品。

古典园林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运用方法分析;古典园林设计;现代园林设计

1“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的简介

1.1“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定义。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具有悠久的历史性,且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审美特色,在园林风格中展现古典唯美的气质。“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是指在现代的居住环境中,将我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的一种设计理念,这种理念将中式元素和现代元素有机的融合,是景观设计的一种升华[1]。1.2“新中式”景观设计的组成元素。1.2.1植物、山、水的设计。我国的景观设计是提倡动静结合的,例如在园林设计中山是属于静态景观,而水是属于动态景观,这两种景观常常是结合设计,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境界,这样的结合使得单纯的水景观不至于太过于波澜雀跃,也让沉稳的山景观不会显得过于沉重[2]。1.2.2道路景观。我国的园林对道路的设计是尤其重视的,对于道路的用处、性质、颜色以及和周围环境结合体现的气质都有全面的考量。最后展现的园林道路要让人有观赏性,而周围的环境与道路结合将更富于有韵律和和谐感,以提高整个环境的质量和品味。1.2.3和文化相结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一定要了解园林景观在周围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园林也可以更好地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园林景观设计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会让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和感受文化、并与园林中的景观有更好的交流。这种的园林所创造出的环境是适合人们居住且不失其优雅品味的[3]。

2“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科技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身边围绕的最多的便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从而忽略了古典文化对我们的影响。现代科技的产物仅能体现我国的科技发展进程,却不能像古典文化那样体现更高层次的人民的精神追求以及时代文化特征。为了赋予后世更多途径来体现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使优良传统不至于佚失,“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便应运而生了。“新中式”景观设计,既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让人们对传统的生活有了向往以及回归的机会。我们为了发展经济,已经过多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渐染,古典文化也因此备受打击。为了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我们需要努力的去了解古典文化的魅力。目前“新中式”景观设计还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但是“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出现却是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爱,所以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新中式”景观设计理念已经走出国门,受到许多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3目前“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功底问题。“新中式”景观设计是将中国的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一种的设计观念。这样的设计方式会让人们拥有舒适的人居环境,同时加深对古典文化的了解。也因此,“新中式”在设计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古典和现代的结合需要设计人员有足够的设计功力和文化底蕴,如果设计技术缺乏,将会在搭配上出现问题,使现代文化和古典文化的搭配出现失衡现象,丢失“新中式”景观设计的意义。3.2施工问题。施工人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积淀一般来讲也较为薄弱,所以在进行施工时会出现较多的问题。现代和古典的结合最重要的方面是颜色搭配,颜色方面有一点失误就会使“新中式”景观设计理念出现问题,效果可能不啻于“一场灾难”。施工时出现失误,就会使整体的景观缺乏文化底蕴,损失了“新中式”景观设计理念的意义。

4将“新中式”应用到景观设计中的办法

在进行施工时,设计人员一定要和施工人员做好良好沟通,对于其中的重点设计一定要注重叮嘱,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要及时的提出并进行沟通,使“新中式”景观设计有更好的体现。在设计景观时,一定要将我国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进行详细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将现代设计理念加入其中,这样才可以将全部的环境影响因素考虑全面,设计出符合理念的景观园林设计,让人们的生活环境不仅有舒适度,同时还体现优雅的品味,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陶冶情操。我国古典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涉及到许多山、水以及植物的配置,但是“新中式”景观设计有现代设计元素的融入,就须对这些方面加强注意,不能使过多的古典设计元素占用现代设计,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不便。设计的整体要展现“简约”但是有“品位”的状态,这是“新中式”景观设计的核心要义。

5结语

综上所述,“新中式”应用到景观设计之理念的提出,即展有利于弘扬与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便于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之长处,是一种景观设计理念上的升华。这种设计方式所承载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内涵是西方的奢华景观设计所不能具备的,亦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所特有的文化标志。

参考文献:

[1]李丽莉,周建华.“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的运用方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05~8608.

[2]朱靖,袁芳.“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的运用体会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7(3):234~235.

古典园林知识范文篇9

“园林钢笔画”的前身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时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主任的孟兆祯院士提议,高汶漪老师主持开设的“钢笔速写”课程。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一门特色课程,并对园林学院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如何配合园林学院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是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课题。为此数代园林美术教师付出了努力,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立足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以及表达能力,使“园林钢笔画”成为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推动学生创意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人数较少,仅有3人,而且教师的专业背景均为艺术院校毕业。他们虽然在钢笔绘画的艺术技巧上具有专业优势,但所具有的园林专业知识有限。因此在通过钢笔画训练启发学生设计思维方面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应积极加强与设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如何将专业设计内容渗透到“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中,增强设计专业的方向性导向。

(二)教学内容单一

从教学内容上看,改绘的教学内容比重较大,写生和创作的比重较小,“园林钢笔画”课程偏重于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缺少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训练内容沿袭旧例,缺乏创新性,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其他相关院校的信息往来和专业交流,因此教学思路不够开放,教学内容单一,与其他专业课的关联度较小,没有充分利用园林学院在风景园林设计和园林设计方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园林钢笔画”的训练内容与园林设计的专业训练有些割裂,没有起到应有的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业内容偏重于照片改绘的训练,而写生和风景画创作的比重较小,实习地点和写生内容多年来只有微小的变化,缺少创新。

三、“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钢笔画”主要面向风景园林和园林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开课时间为第四学期。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专业概论”“素描基础”“制图基础”“造形基础”“园林植物基础及实习”等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园林综合studio”的训练进行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具备了初步的设计技能。第二学期则完成了“色彩基础”“生态景观规划”等课程,其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积累,其设计师的专业认同感和设计思维逐渐萌发。第三学期,通过“设计表现技法”和“建筑结构与构造”等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设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为转向专业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园林专业学生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完全相同。但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相比,开始明显偏向植物学方面的学习,出现了偏向植物方向和偏向设计方向的分野。因此在第四学期选修“园林钢笔画”课程的学生更倾向于向设计方向发展。这些选课学生对设计快速表达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思维训练方面的需求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需求是一样的。所以“园林钢笔画”课程应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去掉了线条练习部分,主要课程内容由课堂临摹、照片改绘、写生和风景画的创作几个部分组成。课堂临摹的目的旨在通过范画的临摹,初步了解钢笔工具的特点、钢笔画的基本技法、体会画面的经营与内容的表达方法。照片改绘主要训练学生在二维图片中概括表现对象特征、提炼线条、组织画面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风景写生打好基础。风景写生则要求学生面对真实的景物,在三维空间环境中选取表现对象、概括特征、表现形象,完成三维物像到二维纸面表现的转换,建立一种真实景物与绘画之间的表达联系。这一训练为下一步学生自己完成风景画的创作做准备。“园林钢笔画”课程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参考图片和写生素材构思一组园林风景,并将这一构思用最适宜的钢笔画技巧绘制成一幅钢笔风景画作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从设置到组织,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训练学生从零基础入门状态到能够自如地以钢笔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风景画构思,最终达到使学生理解钢笔画的表现技巧和绘画方法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变革提高了学生美术技法的表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为日后园林设计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注重与园林设计相结合

“园林钢笔画”作为园林学院专业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还肩负着与专业设计课程相衔接,培养和发展学生设计思维的任务。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设计专业通用的图示语言来表达构思、进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也源自于设计思维的觉醒。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对学生设计方案能力的培养。因此“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应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知识,“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高超的绘画技巧,而是为培养学生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供一个综合训练平台。通过“园林钢笔画”的课程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地实现从“画”到“图”的转换以及从“二维”到“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这也是设置“圆明园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创作的目的之所在。“园林钢笔画”的教学内容与园林设计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职业市场的需要,即帮助学生掌握日后就业和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在园林设计的实际工作中,设计方案的快速表现是一项必需的专业技能。快速表达的手段不拘一格,钢笔画因为具有简洁、概括、清晰等特点往往被作为设计方案快速表现的首选。因此在教学方案中应增强园林要素表现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将钢笔风景画的绘画技巧运用于专业设计图的能力。

(三)增加有针对性的项目训练

现行的“园林钢笔画”共有40学时,计2.5学分,课程内容调整后保持了原学时和学分不变。对掌握较快,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可为他们增加一项创作作业,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强化与设计相关的教学连接功能。创作作业包括两幅要求不同、重点各异的创作作品。第一幅创作作品题材不限,以学生自备的多张照片为创作依据,要求根据素材完成一幅钢笔风景画的绘制;第二幅创作作品题材限定为“圆明园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确定相关文献及参考资料、现场照片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和素材,帮助学生完成考据、推理和表达等环节。“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的钢笔画的创作,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此项作业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钢笔画技法,并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知识,收集、考证相关资料,对古典园林进行复原想象。若要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此项作业,必须对学生进行强化美术训练,同时还需要学生查阅古典园林的相关文献、图纸资料,并进行现场考察。本课程选择圆明园中相关景点作为表现对象,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

(四)开展特色化教学

钢笔画简洁明了,具有强烈的黑白色调美,不像铅笔画更擅长呈现丰富的灰色调。钢笔携带方便,随时都可记录或表达设计构思和意图。学生在学习钢笔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画得细致些、深入些,在掌握了基本的造型手法后,学生可以速写的形式完成训练。钢笔速写不能潦草,而是要快速准确地表达对象,将自己的设计构思诉诸画面。钢笔画既可以单独成为设计图,也可以在钢笔画设计图的基础上简单着色,形成钢笔淡彩的效果图。钢笔淡彩图的特色化教学使学生将色彩自由运用到钢笔画的创作中,丰富了“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内容。

四、“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古典园林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设计理念;建设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环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园林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园林设计中愈发重视艺术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因为它同时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水平。目前城市园林建设中最为流行的就是风景园林,这种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之美,将青山绿水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之中来。本文就是详细讨论了不同园林的建设风格,并针对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略的讨论。

一、有关城市园林建设的基础问题研究

提到园林设计就不得不说一说视觉艺术效果了,正常人视觉的产生是由于光作用在人的视网膜上使人的视觉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神经细胞再将信息传递到大脑从而产生兴奋。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看到了有视觉冲击的景物以后都会产生兴奋,在心灵上有一种愉悦的体验,进而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恰似一部分辨率极高的摄像机,双眼就是获取信息对焦位置。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物体都会反色不同的光线,绿色光的波长在人眼的分辨范围之内。在接受了光线的信息之后,经过大脑的分析人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颜色,人们就是凭借这些原理不断的认识了解世界的,同时也产生了源源不断创造力。

二、园林设计美化城市景观

在园林设计中最关键的因素有三点,事物的形状、颜色以及光线的明暗。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就是形状,在认清事物具体轮廓的同时人们就随之接受了光线和颜色的信息,通过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变化产生视觉的冲突。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的好坏主要受画面的气质以及艺术性质所决定,只要色彩、明暗和线条搭配得当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2.1园林设计中的线条设计

这里首先要说的就是线条了,几何学中我们都知道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论知识,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线条的运用十分关键,由线条的变换形成不同的形状产生不同的视觉冲突。例如垂直的线条给人一种平稳整齐的感觉,而曲线则给人一种优雅舒适的感觉,总之线条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是十分关键的。在一些比较小巧精致的园林景观中,线条的运用更时能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线条就是轮廓,是全景的基础。

2.2园林设计中的形状设计

一提到形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物体的几何形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物体的基本形态。园林设计中是物体抽象形态例如树、山、水池的形态,他们都是具体的艺术形态,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自然界中的形状往往都不是中规中矩的,而是有棱有角亦或是弯弯曲曲给人一种意象美,总之形状是景物最基础的形态。

2.3园林设计中的明暗设计

一提到明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光线,光线明暗相间的对比则给人十足的立体感。在园林设计中则是通过深浅不同的色彩来体现明暗的变化。阳光能够带给人们温暖,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明亮导致愉悦心情,而暗淡则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在园林设计中设计者们利用明暗色彩带给人的不同体验和感觉,交替变换打造色彩丰富,明暗相间,有感情的园林艺术。

三、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建筑理念和特征

中华民族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上都极力追求自然和谐为主,满足人类娱乐享受要求。设计中充分考虑山水景观、植物特色、亭台楼阁的依势而造,不去特意雕琢,最终建造出和谐、自然、宜人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对空间构造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追求天地自然尽在园林之中的目标。

1.由点及面,实现空间视觉效果的最大化。中国古典建筑中,园林设计师往往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段,通过各个景物之间的联合,让观赏者尽可能的感受到天地之意,延伸观赏者的感受意识,充分体会到自然山水之意。

2.巧妙搭配景物,实现景观外延的空间效果。古代园林建筑设计中采用延伸风景自然性、连续性的手法,不拘泥于一院方庭,采用借景、引进的手段,实现视觉边界与自然景色效果的扩延。通过加强庭院景观与外界景观的呼应和联系,以实现园林景观对人们追求自然化回归思想。

3.景观多变,不拘一格。中国古代园林景观往往有着步移景异,动静结合的效果特征,步入园林都会让人有着虚虚实实、渐入佳境的观赏效果,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流连忘返。许多古典园林中都有园中园的设计,不同的景观地点设计不同的园林特征、形状特性,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局部空间交错、整体景观统一的布局,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里看到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效果。

4.完善的景观体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古典园林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景观体系。依据在园林景观中运用障景、借景、引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段使同一景观在整体景观中发挥着不同效用。此外,在景物变化、色彩、格调方面,古典景观园林也有着不同的运用效果,各景区间透过渗透、穿插的艺术手法,实现景点的相互串联。四、城市传统与现代园林景观的适应性提升手法

4.1对景

对景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对景可分为正对和互对两种,这种对于对景的使用,其实对于设计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使用对景必须要严格的控制,最主要是选择最为恰当的位置。

4.2借景

借景也是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会经常使用到,我们看到了一个亭子的水中倒影,即使亭子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我们依然还是会知道,在这个景观中是有亭子。目前借景的方式也较多,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错都是比较常用的形式,借景的设计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4.3框景与夹景

在框景的运用当中,一般是选择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比如在山洞中我们是可以看到山外的情景,从窗户中我们是可以看到窗外的情景,因此对于画面的渲染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框景的设计是有讲究的,其中先后的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先开窗还是后开窗的景色是截然不一样的。五、结束语园林景观是城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讲究的是一种实用和经济性,设计当中无处不有传统的园林设计元素,传统园林艺术对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优秀的运用可以创造出一个美丽的城市园林环境。

作者:孙树勇 单位:泰安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