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0:36

古典舞蹈

古典舞蹈范文篇1

关键词:古典舞;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强调的是舞蹈表演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身体动作以及伴随的表情等来表现舞蹈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舞蹈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蹈。一般来说,古典舞的形成主要两种途径。一种是在传统的民间舞蹈的基础上通过代际相传积累发展而来,这些民间舞蹈通常是由一些民间故事或民谣改编而来,表现了当时当地的生活面貌和风土人情,乡土气息浓重,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另一种主要是一些达官贵人或是宫廷中的专业编舞者创作的舞蹈,这类舞蹈通常恢弘大气或是形式华丽,比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用舞蹈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舞蹈,加强对中国古典舞蹈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在高校中开设相关的中国古典舞课程有助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和进入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课堂中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各个学校在开设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通过分析可知,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中国古典舞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在教学方式上,当前的中国古典舞课堂主要还是延续了普通教育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课堂上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优势,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舞蹈教师通常只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舞蹈的基本动作,比如手指怎么摆,脚的位置应该放在哪里等等,强调动作的精准化和标准化,学生只能在老师的严厉指导下不断的重复动作的练习,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个动作,学生难免会产生厌恶心理,如果遇到舞蹈教师太过严苛,不近人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会受到巨大的打击。

(二)过于注重舞蹈的外在形式,忽略了舞蹈的情感表达

在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舞蹈的外在形式,要求学生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手指变化的幅度、姿势等都必须统一规划,任何人不得例外。这种过分强调动作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单纯的将古典舞蹈的学习定格为动作的标准化和精细化,而忽略了古典舞蹈中蕴含的浓厚的人文气息和丰富的情感因素。从中国古典舞的形成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舞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景基础上的,它充分表达了一定时期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创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每一个舞蹈都是具有灵魂的,正是它们所表达的发自灵魂内的情感才不断冲击着听众的心灵,从而代代相传,永葆舞蹈的活力。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动作标准,也很优美,但却难以打动观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古典舞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古典舞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过于强调对古典舞的继承,忽视了对其进行创新

创新是一种事物永葆活力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改造,该事物才能不断的适应时展的需要,进而不断的成熟壮大,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也不例外。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时展的需要,不断满足人们对于古典舞的新需求,中国古典舞才能继续发扬光大,不断保持其新鲜性,才能在世界文化艺术遗产中屹立不倒,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然而,在现实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古典舞全盘继承,不允许学生作出其他的改编。在此情形下,很多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学要求教授学生古典舞的肢体动作,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将已有的古典剧目流畅的表现出来,对剧目的创新方面不做要求[1]。

二、应对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舞的一些流行元素纳入到古典舞的教学中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法或角色扮演法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充分融入到舞蹈的学习中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有关古典舞的历史故事和名人趣闻,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便他们的舞蹈中有着古典舞该有的文化底蕴[2]。

(二)重视古典舞蹈的情感表达和创新

舞蹈的精髓不仅在于外在动作的完美,更在于要能够通过舞蹈来向观众传递出舞蹈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让观众体悟到舞蹈中触动灵魂的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外在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的内涵,比如,通过向学生讲述舞蹈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者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感受舞蹈表达的感情,将自己带入到当时当地的情景中去。其次,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融入到舞蹈中对其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的中国古典舞蹈源远流长。

作者:张琼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古典舞蹈范文篇2

一、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的概述

中国开展古典舞研究最早的学校是北京舞蹈学院,从1980年开始设立对应的古典舞教学活动,通过系统性地研究古典舞,将其融入教学中,用实际的教研成果展示古典舞在教学方面的突破。北京舞蹈学院的资深学者与专家花费10年时间,逐步将原有的基础性古典舞教学转为高等教育方向,并在此期间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古典舞教师,他们曾为古典舞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自此以后,其他院校在北京舞蹈学院的带动下开设古典舞专业,为古典舞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现今古典舞已然是高校舞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仅融汇几代舞蹈人的努力,更是将中国的传统舞蹈发扬光大的有效途径,为国家培育高素质的舞蹈人才。古典舞将我国古代文化生活更好地彰显出来,不仅通过肢体展示当时的舞蹈形式,还通过肢体语言向世人传递中华文明,所有古典舞具有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的每个动作都有深意,每个舞步都要表达情感。古典舞的关键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个舞者,如敦煌舞没有专门的舞蹈资料,很多舞蹈动作都是从敦煌的壁画上临摹下来的,这就要求舞者将固定的动作进行流畅组合,每个动作的过渡都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构建古典舞的教学模式

1.现存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衔接型古典舞教学形式古典舞教学活动中衔接型教学模式是关键,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让艺术院校中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系统性衔接。简而言之,即具有中等专业教育的教学基础,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该类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完整的学科建设、雄厚的师资、稳步的科研水平、较强的学生素养。(2)创作型古典舞教学模式关于古典舞发展方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典舞剧目创作研究和表演形式研究,通过这两点能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永不停歇地进行创新才是这个时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真理所在。高校开展古典舞教学活动要有雄厚的资金作支撑,通过不间断的创新活动让发展更平稳。近几年,很多好的古典舞剧目涌现出来,它们具有特殊的编排形式和表达形式,教师通过创新古典舞的编排方式提升自身的编排能力,训练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使学生在契合古典文化对古典舞的人物表达和文化体现上有新的突破。很多舞蹈教师推陈出新,将古典舞与现代舞或者街舞结合在一起,创造新的舞蹈形式,通过古典诠释现代,通过现代解读古典,现代舞蹈形式与古典舞蹈形式的配合可谓相得益彰,为古典舞的发展添砖加瓦。

2.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古典舞的舞蹈精神

我国舞蹈事业发展要契合时代变化发展。高校在舞蹈教学进程中应适度地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入,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理念和认知水平,感悟舞蹈作品的精髓所在,舞蹈内动力得到提升。例如,开展民族舞蹈教学的时候若单纯地依靠课上舞蹈教师的教学演练,学生只能学习舞蹈动作,不能深化舞蹈理念和舞蹈精髓,机械性动作的表达只能是舞蹈的“外壳”,不能真正表达舞蹈的“灵魂”。教师要多带领学生收集民间的舞蹈素材,多用心感悟舞蹈,如在表演河南民间舞蹈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动作是表示人们丰收的快乐,用敲花鼓的形式以示庆祝,所以舞蹈编排就要加入敲鼓的动作。但很多学生不理解这个动作的来源,对这个小动作重视不够,只是机械地模仿。基于此,教师应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丰收后人们庆祝的场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学生在跳这个动作的时候,不自觉地将丰收喜悦的感情融入其中,整个舞蹈的意境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结束语

高校古典舞的构建需要契合实际,从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入手,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内容,编排具有当地特色的古典舞蹈,构建高校古典舞的教学新模式。

作者:刘美斯 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1]洪李莉.构建高校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相关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15

古典舞蹈范文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

华夏文明古国__中国,她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中国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式的艺术文化,如中国的戏曲、武术、舞蹈等等。在我们这么丰富的文化国度里,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文化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各种领域的工作者一起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当代中国的舞蹈发展中,中国古典舞存在着一种迷失发展方向的局面。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界前辈在50年代提出的一门新的课题,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形式,形成的一种舞种。那么中国的古典舞在古代时期真的是以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吗?我们还有待考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中,寻找答案。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条血脉,又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它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它并不“早熟”,但它却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正因为它具有古老性,所以,我想从中来探索中国古典舞的身影。

戏曲始终趋于融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戏曲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看戏曲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娱乐。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中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宋、元以后勃勃兴起的戏曲艺术,是在继承、融合前代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汉魏六朝再抵百戏的精湛技艺,隋唐音乐舞蹈的高度成就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素材,准备了戏曲艺术的各种构件,舞蹈正是这些构件中的重要构件之一,从名人姚旅在《露书》中指出:古代歌舞乃“今戏场歌舞之遗意也。近世歌舞,道绝直云戏剧耳”。可见古人已深知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戏曲当中的戏曲舞蹈隐藏着中国古典舞蹈的身影。如:“云手”、“小五花”、“虎跳”、“前桥”、“翻”等技巧,在当今的艺术发展中依然存在于戏曲和中国舞蹈中。这些戏曲舞蹈的动作存在,说明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态也是可见而知的。

首先,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就具有很鲜明的时间性,我国的舞蹈在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在远古的商朝中国就有乐和舞的存在了。到了周朝,就可以根据详细记载看到所谓“大武之乐”的一种舞蹈,它的一招一式都很清楚。而且还有故事性。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具有着装含故事性的舞蹈,那么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已经明显出现有扮饰人物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可能了。从秦、汉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经历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至宋代“南戏”、元代“杂剧”。随着历史的前进,也有史实证明戏曲中的确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

戏曲舞蹈保留了古代一些传统的舞蹈,例如袖舞。袖舞的动作不但形象优美,而且能鲜明地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盛行于南朝及隋唐各代的“白伫舞”就是以舞袖为主,而戏曲舞蹈演员所用的长袖,就不仅是善舞美姿,更主要的是运用到刻画人物上去,这是戏曲在继承传统舞蹈上的重要发展,现如今我们正在发展的古典舞也正是延续了戏曲舞蹈中的这部分特色。因此我认为戏曲中的舞蹈与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舞有着很深的渊源。比如说,在戏曲《白蛇传》中,为了表现扩大了白素贞所倚重的水族群体,以水族与众神将的对峙烘托白素贞争斗的艰苦,这种为塑造人物而强化场面的处理,更令人感受到白素贞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奋力战胜邪恶的不屈精神。

现回头来看,我国的传统舞蹈,多半是载歌载舞的,它本身就具备了表现戏剧情节的因素,从这些迹象来看,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传统舞蹈已经逐渐融入到中国戏曲的表演动作上了。中国戏曲一直延用至今的戏曲舞蹈,也说明是中国传统舞的一种分支,也可以代表我们中国古典舞的一种艺术形式。公务员之家

在上世纪中期,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宝莲灯》、《小会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舞蹈界认为这几个代表作的风格就代表中国古典舞的风格,但是我们不能让她原封不动,不去发展她,那么她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如果中国古典舞最终发展成现代舞、芭蕾舞那么就没有发展的意义了,因为不管怎么发展,都不应丢失自己的风格。近几年,有一部作品《扇舞丹青》,真是让舞蹈界为之振憾,她已经能代表古典舞发展的发展的产物了,她建立了一种中国人的言说方式,这种方式把中国古典舞向前推了一大步。再比如《爱莲说》这部作品,也是古典舞当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品。它运用莲花的形象来表现中国传统女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的品格的美。通过舞蹈把周敦颐的“爱莲说”表现的淋漓尽致。它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美”,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文化就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

现在我们的古典舞大都在高难技术上发展,形成了一种接近杂技式的技术训练,戴爱莲曾经说过,杂技舞蹈化是一种进步,而舞蹈杂技化则是一个退步,她降低了舞蹈的审美功能。如果中国古典舞真朝这个方向发展,那简直太悲哀了。我认为中国古典舞可以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挖掘和尝试。

古典舞蹈范文篇4

(一)对古典舞蹈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在中职的古典舞蹈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对于古典舞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只是重视其外形的形体美,对于内涵并不了解和重视,在教学中也过于重视对动作和形体的训练,但是更深层次的灵魂融合并不重视,所以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古典舞蹈中的动作,但是对于舞蹈并没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这就使得舞蹈徒具其型。(二)教学方法比较古板。在中职的古典舞蹈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学都是依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示范和表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动作的规范性,这样长时间的教学下来,就会使得学生对于古典舞的兴趣降低,表现也会更加古板和僵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这些都会对中职的古典舞蹈教学造成不利的影响。(三)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的效率、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在的古典舞蹈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现在的中职古典舞蹈教学中,教学目标普遍不清晰,很多的教师都是按照课程进度逐步开展教学活动,用古板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对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相关的要求都不清楚,这样就使得教学活动本身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对于古典舞蹈教学有十分不良的影响。(四)学生基础差。大多数中职的学生属于零基础,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在小学或是初中参加过学校的舞蹈演出,但是同样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的古典舞蹈学习和训练,这就使得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教学的质量下降。

二、我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多元化训练方法

(一)基础训练。古典舞蹈的基础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是舞蹈的基础,也是舞蹈训练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核心的课程,舞蹈的基本功包括很多方面,主要的功效是提高腰部和腿部的软度以及力量,帮助舞者更好地完成各个舞蹈动作。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是舞蹈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课程,通过对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掌握正确的形态;训练其肢体的柔韧度,形成其各部肌肉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韧力量。培养其音乐感和伴随音乐灵活、自如地运用手、眼、身、法、步各种动作的风格韵律。所以在进行古典舞蹈的训练和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基本功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腰部和腿部柔软度的训练。(二)身韵训练。身韵训练也是古典舞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古典舞对于舞者的形体和身韵等的要求十分高,需要舞者具有优美的形体、高超的技巧和相应的神韵,要让观众从中体会到舞蹈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中国古典舞“神形兼备”是中华文化的根基精神,而身韵教学法为古典舞供给了最基本最关键的元素,它将外在练习“身法”和内在陶冶“神韵”相联系,把“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动作元素,并将它们结为一体,振其形,摄其神、模其劲、顺其律,作为实现身韵教学的目的,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标准去做。身韵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练习要求,它练习学生“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有着高艺术赏识价值。因此身韵课不仅能独立的进行教学,还可以把它看成中国古典舞教学诸环节的精髓的有机组成部分。身韵的训练就是舞蹈语言的训练,主要的动律特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具有逻辑性的、可发展的语言结构、短句训练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之外,还要对学生讲解舞蹈语言的相关知识,要对一个舞蹈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让学生对其中的舞蹈语言表达有充分的了解,这样能够在表演中更好地应用相应的技巧等,更好地进行表演。

三、结束语

随着世界日益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作为多元化的世界,对我国古典舞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开放的意识去感应时代的脉搏,实现古典舞艺术和训练教学的多元化,在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多元化的训练方法,提高古典舞蹈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思朦.中国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训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206-207.

古典舞蹈范文篇5

古典舞是我国古文化的传载体,它体现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展示,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古典舞本身就具有很浓厚的文化观念和舞蹈内涵,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意,每一个舞步都在表达着人物的不同情感。古典舞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每一个舞者,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舞蹈者。

二、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

(一)目前存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最为基础的一种古典舞教学模式,它就是将艺术院校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一个衔接式的教学,通俗的说就是具有中等专业教育基础,能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学科建设完善,师资队伍雄厚,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较强,教学成绩斐然等特点。

2.创作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在衡量古典舞成果上主要的方向还是在古典舞剧目的创作和表演上,这两点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标。在这个发展的时代中,只有永不停歇的进行创新才是时代的真理所在。高校的古典舞教学就是依靠着高校雄厚的资金,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获得平稳的发展。近年来我们又看到了不少吸引人注意的古典舞创作剧目,它们在用一些独特的形式在不停地开发着编导老师的编排能力,也在不停地训练学生形象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文化的体现和时代不同风貌上都有很好的提升,它们都在为古典舞的发展和创作添砖加瓦,为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和完善模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风格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通过不同地域的不同生活形态和生活习惯,不同的舞蹈表达方式,在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下,去寻求探索中华民族中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底蕴,去寻找古代舞真正的精髓,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下的来传统,经过艺术的雕琢然后发挥想象力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古典舞教学模式。虽然从上面的古典教舞学模式可以体现出:现在我国的古典舞教学已经具有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现在全国的大部分高校的古典舞发展速度还是较为缓慢,他们依旧是以北京舞蹈学院的古典舞为教材,没有适合于自身的古典舞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高校古典舞教学模式的路径

虽然现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模式,但是针对于不同时代下,不同的高校,各自又有不同的差异和不同文化,所以这几种模式并不是一直都适用于任何情况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变化,古典舞蹈也会不断地层出不穷,所以各自高校首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新的古典舞蹈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山东的舞蹈学院就有很好的发展资源,山东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儒家美学就可以融入古典舞中。儒家的思想更注重的是“礼乐之道”,让新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从而得到更为完善的古典舞教学模式,让儒家思想融入到古典舞中,让“谦恭揖让,授受启呈”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得到发扬,形成特殊色彩的古典舞风格。

三、结语

古典舞蹈范文篇6

论文摘要:中国古典舞对包括“侠义精神”在内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及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也是中国古典舞成长之根基,尤其在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上,我们更要把这些精神财富放在核心的地位,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在当代艺术从中,“侠义精神”以它特立独行的处世情怀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盖世豪情,傲然在我们的面前:武侠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在全球刮起了一阵“侠义”旋风,它们让全世界都明白了“友难伤、国难忿”的中国武侠精神含义;

“武林盟主”金庸先生所著的诸多“武侠天书”中,在天马行空、腥风血雨的背后,更向人们阐述的是侠义世界里朋友间的友爱之情、亲人间的尊爱之情、夫妻间的忠爱之情等……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侠义精神”受到了大家普遍的关注和积极的宣扬。金庸先生认为:“现在中国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狭义的‘侠义精神’表现为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而广义的‘侠义精神’则是民间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以后,对包括“侠义精神”的一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正在渐渐淡漠。那么中国古典舞,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必要,也有这个责任,通过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对“侠义精神”有所涉及,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时,能够重拾中国的优良传统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侠义精神

何谓侠?侠源于士,其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蠢》:“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恶犯禁”。川早期的侠,毫无牵挂,浪迹天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的布衣之侠,体现了侠义情结中的重然诺、重义务、见义勇为、以及追求自由平等的潇洒情怀。到了后来,侠义精神由原先的江湖情节渐渐上升到对国家之情的关怀。往往在乱世战争时期,侠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当到了晚清的时候,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亡问题,于是,维新派领袖谭嗣同、革命党人秋瑾、林觉民等人竭力提倡侠义精神。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把侠义精神上升到了一个崇高的人生境界。

二、“侠义精神”在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精彩呈现

近几年,古典舞在男子剧目的创作上,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以柔为奇:《竹梦》中的孙锐百折不挠、软若无骨,犹如天外飞仙;《传说》中的张仁博连延不断、柔意绵绵,真如传说中人?????一时间,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热火朝天,大家一窝蜂的打造出许多“小孙锐”、“小张仁博”。其实,古典舞自身对演员的肢体柔韧度要求非常高,软开度的开发应该说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大家都把软开度作为一个技术卖点,过度的畸形发展,以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理。长此下去,那就可能使古典舞男演员愈来愈往中性方面发展了。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秉承其中国传统文化,一向男女分明,强调子午阴阳,女性更多的展现柔美,男性更多的呈现阳刚。而一系列表现“侠义精神”的古典舞作品,与前面所说的“阴柔之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英雄泪》、《荣誉》、《武士》、《易水寒》……它们就像一杯杯纯厚的烈酒,将古典舞男子演员的,“日刚之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重—从作品中的动作看到的“侠义精神”

战国末年,秦王横扫诸国,大有一统之势。荆柯受好友燕太子丹的重托,准备诛杀秦王,结果大功未成,舍身就义。《荣誉》就是以战国时期荆柯刺秦为线索,以舞蹈的形式表现了荆柯临行前,在易水边诀别亲友,不诛暴君誓不回的豪情壮志与英雄气概。

首先,从舞蹈动作的重心来看,经常出现的弓箭步、拖步、跺部、蹲担步等。没有一点的飘移,没有一丝的翩忽,几乎所有的动作重心都存在下盘,扎实稳重的舞姿体现了游侠脚踏实地的性格与沉着潇洒的的秉性。

另外,纵观整个舞蹈,没有什么长线条的动作,都是以“点”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如“穿手横抹接燕子穿林”、“风火轮变身接云门大卷”、“片腿敞胸翻身”…这些“点”或挚烈浑厚,仰天长叹,吞吐远大的志向;或急促而过,闪身瞬变,搏击未知的人生;或棱角分明,捶胸顿足,呐喊命运的不公。动作环环相扣,情感层层递进,在诸多“点”与“点”的撞击之下,舞蹈中主人公沉重的心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探其沉重心境的背后,向大家昭示了侠义精神中最为可贵的情结:兼爱。何谓兼爱?用我们今天的思想去理解,概括大意是: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谋福利。作品的成功之处正是用“重、沉、深”的舞蹈语汇把“荆柯”装着国家兴衰荣辱、装着朋友祸福安危的兼爱心绪展现的淋漓尽致。公务员之家

(二)剑—从作品中的道具上看到的“侠义精神”

再者,在侠义舞蹈中,大家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剑”作为媒介:《英雄泪》、《易水寒》、《大漠孤行》,他们都是通过各种剑法,来将自己情感进行表达与宣泄。而在这些剑舞之中,《易水寒》无疑是其巅峰之作。舞蹈中,表演者剑走游龙,穗比飞燕。盘时乾坤在上,扫时横平四方,崩时气吞山河,抹时行云游荡……可谓达到了“人剑合一”的境界。

在“侠”从雏形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剑在某种意义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如壮游在《国民新灵魂》中所阐述的那样“重然若,轻生死,一言不和,拔剑而起,一发不中,屠腹以谢,侠之相也;友难伤而国难忿,私权轻而国权重,侠之概也”。历史上的侠客,总有佩剑,屈原抱着青铜剑,沉入了泪罗江,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北望中原……那些拿着剑的侠客,十年磨一剑,杀糙子,诛奸臣。胸怀坦荡,扶贫惩恶,他们手中的剑,因为他们的品德,也充斥着昂然正气,剑也因此决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的兵器了,其作为一种文化丛,被裹夹了浓烈的英雄色彩,成了兵刃中的至尊。

从《易水寒》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舞单纯对中国传统剑法与套路的模仿或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剑”这一媒介,对侠义世界中“卫国为民,侠之大者”精神的弘扬与歌颂。

结语

古典舞蹈范文篇7

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过程中最有效果的一项成果便是“身韵”,其主要具备一定的特点,促进中国古典舞的逐渐向自身的舞种化以及规范化迈进。身韵课属于一个比较完整的舞蹈训练体系,并为也是同创作和表演相互联系的一种充分表现中国古典舞特色的体系。从当下的舞蹈教学的角度来看,舞蹈者针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培训的重要性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只是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在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身韵的价值,所以也没有将有关身韵方面的教学同中国古典舞的教学相结合。为了能够促进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应该将身韵的训练视为核心内容,并且需要认真对待。

二、分析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分析舞蹈教学中身韵课“元素”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典舞具有独立的语言性。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过程之中,“元素”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针对舞蹈教学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国古典舞一直属于一种具备民族文化精神的舞蹈,直至身韵出现之后,导致中国古典舞具备了自身的规范化和舞种化,同时身韵也打破了传统舞蹈的限制,提炼出具有“元素”化的舞蹈动作。在身韵训练中的元素包含几个方面,即提、移、沉、腆、冲、含、靠和旁提等,然而具有中国古典舞气息的舞蹈动作中与其元素具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燕子穿林、云肩转腰以及青龙探爪等。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针对元素进行提炼、发展和运用是解决身韵训练最有效的方式。“元素”也可称之为要素,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过程中,其元素也是要素的含义。但是与要素相比,在本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区别,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才能具有创新性。

(二)分析舞蹈教学中身韵课“呼吸”的重要性

“呼吸”是生命存在最基本的要求,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身韵中的呼吸对舞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身韵经过动作元素的变化,从呼吸之中寻找本源,呼吸针对人类来说是人体动作变化的主要动力来源,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利用呼吸进行带动,所以呼吸针对动作元素来看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之中的“元素”与“呼吸”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在舞蹈教学中的“提沉”动作就是与呼吸训练相结合的,“提沉”动作中主要是舞者头部和身体中段之间进行上下的运动,这样的动作便是呼吸和外部动作相配合的开始,经过不同舞蹈动作的不断变换,就能够慢慢的认识和体会到呼吸与动作之间的联系,逐渐掌握了呼吸和外部动作相配合的技巧。中国古典舞身韵之中的呼吸同生活中的呼吸具有一定的区别。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之中,呼吸都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古典舞身韵将动作元素和内涵动作有效结合,促进身韵元素自身具备了训练性、适用性以及审美性等。因此,身韵课“呼吸”的运用在舞蹈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三)分析舞蹈教学中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训练的角度出发,并且还需要解决许多训练,例如:素质训练、形体训练以及艺术表现训练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来讲,训练学生的耐力、韧力、重心、软开度等方面是训练的主要内容。一般时候,可以针对学生的人体运动进行比较科学、合理的研究,帮助学生在韧带的柔韧性、把握重心的力度、肌肉伸展能力以及运动幅度等方面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因此,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训练的目的是能够充分解决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问题,通常是运用技法训练的方式,即利用跳、转和翻等动作技术来加强舞蹈的表现力。这样的训练方式对舞蹈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促进了舞蹈事业的发展,其最终的目的是将身韵中的元素与中国古典舞进行融合,通过对动作的变动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采。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动作元素与韵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中国古典舞之中缺少了韵律,那么舞者的动作和舞姿就会让人觉得十分的僵硬,缺少了舞蹈的“灵魂”。因此,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过程中,舞者需要加强舞蹈的韵律,保持舞姿的优美。这样就需要舞者对自身的素质进行训练,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灵魂”,同时还要掌握舞蹈动作转换的技巧,充分发挥舞者的舞蹈精神。这就体现出素质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古典舞蹈范文篇8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动静态韵律魅力

一、“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呈现

中国古典舞做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她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始终遵循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圆”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特殊意义,也表现出“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核心价值。要清楚的展现“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起源。

在欣赏舞蹈中也要求圆圆相扣,虽曲折不断,最终还是要求圆圆满满。因此中国舞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缔造出中国人喜欢的舞蹈艺术的“圆”。何为中国古典舞的“圆”呢,舞蹈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

二、中国古典舞“圆”的理论

中国舞蹈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圆”为主要审美特点的审美趋向,而“拧”是中国舞蹈身韵美的支柱。从造型,动律,运动线,舞蹈技巧都表现出“拧”的特点。而“拧”的本质是曲线,曲线是圆的变形,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文化对于圆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反映。无论从宗教祭祀舞蹈,还是宫廷宴乐,直到元,明,清的戏曲舞蹈都体现了圆的审美标准。

那在审美上自然仍以“拧、倾、圆、曲”为主要特点,但是由于戏曲舞蹈在元、明、清这样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中产生,自然在舞蹈的审美上也过于压抑与内敛,戏曲舞蹈并不能代表了中国古典舞的全部,尤其汉、唐两代舞蹈艺术奔放、外化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独具魅力的时代。在周、汉、唐、宋的舞蹈虽然不同于元、明、清,但是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至少在舞姿上也是以“圆”为主要的审美标准。

那么中国自古就缺少像西方一样的舞台概念,宫廷舞蹈的表演场地多是一个众人在四周的观看形式。民间乐舞的表演更是场所不定像“踏歌”之类的民间节庆联欢舞蹈更是随时随地。到了宋代民间艺人虽然有了固定的场所“瓦子”、“游棚”也是众人围而观之。直到元、明、清杂剧戏曲的出现逐渐有了表演的“戏台”。中国的“戏台”不同于西方的舞台,是一个平面。由左、右上下场,而是一个向前突出的矩形,上下场是由舞台最后墙的两扇向正前方开的门“出将”、“入相”进出。在这样的表演场合下,舞蹈表演不但要满足正面观众的需要,还要满足剩余观众的舞蹈审美要求,那舞蹈造型、动作走向无时都要让180度或360度的观众看上去都是美的。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芭蕾舞只是要满足正面的观众审美需要不同,这样舞蹈主要在一个平面展示。这要求了西方舞蹈者的“开、绷、直、立”而中国的舞者就舞姿上像“圆”一样,从各个角度都是完美的,在造型、舞姿、运动线上也都以“圆”为主要的美学依据。

邵洋老师创编的舞蹈《罗成叫关》就多次运用了“子午相”的舞姿展示手法来塑造人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剧目有几个动作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中,演员一手握拳,一手探撑,形如“山膀”跪地而立,时而运气,时而曲腰始终静止在一个点上用头,肩,腰,臂去划“圆”,表现了主人公罗成将军自感身遭陷害,无语面对苍天的复杂心情,也是“圆”的静态在此剧中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古典舞“圆”的魅力及展望

中国古典舞作品遵循“圆”的规律,从而体现出“圆”的魅力。舞蹈《罗成叫关》也就是一例,编创老师为制造“圆”专门设计了一根马鞭和一缕长发,这也是该剧目的亮点所在。舞蹈《夜奔》,编导也运用了多颗粒手法,将古代舞者头,肘,手,膝等部位充分调动,其舞蹈的造型到造型,舞姿到舞姿之间都严格遵循了古典舞中“欲动式”以及“三圆”的运动规律。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舞蹈《画卷》也运用了圆的技法,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融为一体,无一不贯穿着“圆”的韵律。

其实,“圆”也是取之于生活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划着,中国古典舞也将利用自身的艺术优势,为人类世界划出更大更美的圆,正如清人张英所说,“天有不圆,圣人至圣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乃至艺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圆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有着“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差异的对立的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了高度协调,平稳,一致的整体。这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就是圆。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高品位的艺术,必须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必须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不仅要把“圆”呈现给大家,而且还必须与观众的心理设想相吻合,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审美快感.因此在运用“圆”的舞台实践中,切忌圆规式划圆,形同机械,味如嚼蜡,不能调动观众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渴望,只有充分的理解“圆”,巧妙地运用“圆”才能真正使中国古典舞这一璀烂的明珠永远放射出她那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古典舞蹈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古典舞;概念;中国;价值;教学对策

一、前言

对于中国古典舞,其由古代而起源,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兼具各类戏曲、武术中各式各样的造型、动作,是古代文化、现代文化间彼此融合所获得的新兴舞蹈。古典舞是处于民间舞蹈前提下传扬所得到的具有古典风韵的舞蹈,其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还兼具传统文化的各项特色。在艺术专业愈加丰富后,使得古典舞教学逐步在各个大学中得到开设。但是在现阶段,古典舞教学仅关注实践性锻炼,太过乏味、单调,缺少创造、创新。而古典舞兼具传统文化、舞蹈艺术这一双重特点,想要让其在各个大学中获得更为良好的发展,需要对现行的各类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优化。

二、中国古典舞的概念

对于中国古典舞,其初始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处于民间舞蹈的前提下,通过各个舞者进行传扬、改良、优化所生成的具有古典风韵的舞蹈模式。在我国,各个大学开始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是在1980年,北京舞蹈学院最先开设这一课程,逐步拉开古典舞教学的大幕。中国古典舞具有较多的民族特色,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关键的表达方法,借助舞者本身的“精”“气”“神”,加之其“手”“眼”“法”“步”间彼此协调,再借助“圆”这一形态、“流”这一过程,能够把古典舞最为核心的内容、情感等体现出来。对于中国古典舞,其具有神、形、劲、律等有关的锻炼系统,更为关注身法、韵律,是各个大学舞蹈教育系统中十分关键的学科。在古代,中国古典舞已经得到极大地发展,比如,在唐代,具有《霓裳羽衣舞》,其是早期古典舞最具代表性的形式。至宋代,各类戏曲逐步被融入至古典舞。戏曲,是我国古典舞的根源,同时,还包括武术。现代化的中国古典舞已并非古代舞蹈,而是汲取戏曲、武术等方面的精髓,历经传扬、发展所生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美学的舞蹈艺术。这一具有东方特点的古典舞,受益于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舞蹈间的彼此融合。

三、大学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的价值

1.形体锻炼系统更为完善、健全中国古典舞具有十分完善、健全的形体锻炼体系,比如,肢体动力、肢体动态、肢体律动等。而其中,对于肢体动态,能够更为全方位地体现出古典舞中的“拧倾圆曲”这一姿势,古典舞教学需要处于基训期间对腰腿肩髋就柔韧度、弹性等进行锻炼,不但需要引导学生锻炼身体,还需要让其感悟到力量总体的协调性、动作所具有的延展性。对于肢体动力,古典舞教学需要更为重视“跳翻转”这一锻炼,这一动作不但能够体现出民族性,还可以引导学生控制好自身的身体重心,并学会应用自己的力量。对于肢体律动,我国古典舞更为关注其韵律感,其能够体现出传统的审美观,在音乐节奏方面具有许多特点,动静融合、刚柔并济,韵律感较高。我国古典舞的各项形体锻炼较其他舞蹈具有许多差别,其价值体现更高。2.培养并增强舞蹈观念与意识舞蹈观念与意识是较为抽象的理念,即舞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期间的自主观念、意识,是对各类作品加以理解、掌握后所体现出的心理反应。这一观念、意识是无形的,但是,能够反映出舞者对于舞蹈所具有的认知、理解。如果表演不具有舞蹈观念、意识,会使得观众感觉到平平无奇。这一观念、意识得到体现,能够让表演更为灵动、更具感染力,但是,也要求舞者需要对舞蹈具有心灵、思想等方面的感受。对于中国古典舞,其“起于心”,并借助“神韵”以引导形体,更为关注内心的情感。“精”“气”“神”即古典舞十分关键的美学,使得情感、神韵间的彼此融合被体现在舞蹈中,且各类肢体动作能够逐步升华至语言层面,具有更强的感召力。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这一艺术特点,能够培养、增强学生的舞蹈观念、意识。3.体现出文化价值对于中国古典舞、文化价值,二者间是辩证统一的,需要把传统文化当作依靠,进而创建出更多的文化价值。在中国古典舞中,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其一,在锻炼中累积文化。古典舞的各个动作组合具有较高的文化性,所有动作均需要揣摩出古典文学方面的意境,方便累积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其二,在舞台中沉淀文化。对于古典舞,其来自戏曲、武术等,自身具有许多文化沉淀,在舞台中,可以体会到文化所具有的气势;其三,在艺术中体现出文化:对古典舞进行创新、创造,就像是应用特有的古典舞语言,体现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底蕴,在各类情境中体悟哲学,在创造、创新中体现出文化。

四、大学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的相关对策

1.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现阶段,教师在对许多学科进行教学期间,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学需要秉持的核心,还是教学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在以往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大多是自己进行教学,而学生需要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模仿,学生的所有注意力均集中于教师,教师处在核心的位置。但是,教学不应是“灌输型”的,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创造。教师在具体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需要全方位掌握各类教学方法,并把学生当作核心,给学生构建更为适宜的情境,让其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创新,并得到更多的锻炼,最终,促使学生全方位地发挥出主动性,在自主进行学习期间,增强对古典舞的训练能力、水平,如此的助推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舞的求知欲望、兴趣,进而应用古典舞进行更多的开拓。在大学阶段的教师具体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应用自主探究能够对教学进行改良、优化。自主探究属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主导,在进行教学期间,更为关注对各类知识进行探索,使得学生借助自主发现、自主发掘对各类知识进行建构,以对舞蹈具有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变成舞蹈中的主角,构建出更为多样的舞蹈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对各类舞蹈进行解释,或是加以表演,但是,并非教师作出某一动作,学生就需要学习这一动作,而是教师先对学生就某一整段舞蹈进行展示,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一舞蹈中具有哪些特点,之后,学生可以自主进行锻炼,在十余分钟后,再引导学生对锻炼效果进行沟通、交流,指出哪些部分需要引导,在此时,教师所进行的引导才具有相应的意义,学生也才能够获得更为迅速地进步。借助这一方法,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还可以增强教师、学生间的彼此沟通、交流。学生自主对古典舞进行学习,还可以生成更多自己的想法,为学生给予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对舞蹈进行相应的延伸。2.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对于古典舞,由其字面上来看,即古代十分经典的舞蹈,这类舞蹈伴随历史的逐步进展,加之人们自身的认知、理解,也在随时发生改变。时间逐步推移,历史有所更迭,古典舞在现阶段来说具有相应的缺失。许多古典舞方面的记录均处于民间舞蹈、历史文物中,这类静态化的古典舞记载对于我国各类文化的传扬具有许多影响。古典舞即古代的经典,所以,在进行表演期间,必定会加入部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古典舞进行排练、表演期间,需要参照相应的历史人物、背景等,对当地的风俗、人文等进行归整、加工,只有如此,才可以成为符合于时代的古典舞。在我国古典舞逐步发展期间,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法》的教学,其大多是对大学教育层次之下的学生进行教学,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在这一教材中,更为关注对各项技巧、功能等进行锻炼。在时代得到极大地发展后,使得这类教材已无法符合于古典舞所具有的各项要求。所以,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优化的前提下,教师也需要对相应的教材给予创新、创造。现代化的古典舞教学具有更多文化方面的特点,在与专业素养间彼此融合的前提下,能够促进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教育。在具体进行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舞蹈有关的文化进行更多的发掘。在对舞蹈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使得舞者能够借助动态化的方法把舞蹈加以体现;借助身体方面的体现,让古代艺术能够与当代艺术间彼此融合,构建新兴的古典舞。对于现阶段舞蹈专业中的学生,教师大多更为关注引导其进行专业性锻炼,但是,忽略对其文化素养进行培养,使得古典舞教学仅具有肢体方面的动作,而缺乏文化方面的艺术。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更为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使得学生的文化气质得到提升。学生在读更多的书后,能够获得更多的体会、感知,如此,其对某一舞蹈所进行的诠释就更为鲜活、更为具体。长时间坚持下去,在进行自主探究期间,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古典舞中更为深刻的内含,进而也可以应用更多的文化知识加以表演。3.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体会对于我国古典舞,其是参照古代文化进行改良、优化所得到的舞蹈。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对舞蹈、音乐等许多艺术均具有较多的追求,古典舞也应被融入至现代化社会中。在古典舞的表演、创新、创造中,许多思路来自对生活所具有的感知、体会。编舞人员需要全方位地发挥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将平时生活中的各类动作进行舞蹈化,并借助各类肢体语言加以体现,从而展现出更为优美的舞蹈。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学生的舞蹈能力、水平不但需要借助各类动作体现出来,更需要借助各项理解、认知而体现出来。若学生对古典舞所进行的诠释、掌握、理解较为到位,在动作方面,其也可以努力完成。所以,在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也需要参照现代化的思维方法对古典舞进行创造、创新,给古典舞给予更多的开拓空间。在具体进行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更为关注学生思维的开发、培养、增强,使得学生可以观察平时的生活,并借助其中的部分情境,加之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创新。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设定相应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锻炼。例如,教师设定“观察食堂阿姨是怎样打饭的”,或是“观察人们在平时生活中的某一活动”等,再把这类具体的动作进行生活化、舞蹈化。古典舞需要融入相应的人文风情,而这类人文风情来源于人们平时的生活,最为基本的活动也是舞蹈最为良好的基础,学生可以把观察的这类动作进行改良、优化,进而使得古典舞教学可以获得更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效果。4.促进古典舞教学的极大发展(1)应用剧目促进发展①校级古典舞竞赛。对于校级古典舞竞赛,其群体是学生,借助竞赛,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技能与水平、总体素养,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等,并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观念、意识。古典舞竞赛需要具有更为多样的形式、内容,并参照专业性培养来选取最为适宜的竞赛模式,与培养的最终目标间彼此融合。其一,对于古典舞表演专业、古典舞编导专业,可以进行技能方面的竞赛,借助这类竞赛提升学生专业性技能与水平、总体素养,竞赛可以包括单项、多项等。而其中单项包括作品表演(舞者进行二度创新、创作)、编创作品(表演与编导)等。对于多项,包括剧目表演、古典舞知识抢答、命题编舞口述等。对于群舞,包括经典作品、编创作品等。其二,对于古典舞教育专业、古典舞学专业可以进行多项技能、讲课、舞蹈写作等方面的竞赛,由于古典舞教育专业、古典舞学专业需要培养更多古典舞艺术全能型人才,因此,其竞赛模式需要把考量学生的古典舞总体素养、应用水平与能力等当作核心。在多项技能中,包括两大类,即古典舞学、古典舞教育。其中古典舞学专业包括剧目表演、古典舞知识问答、特长等。古典舞教育专业包括剧目表演、朗读、板书等。对于讲课竞赛,其可以在毕业学生中进行,内容包括对舞蹈鉴赏课程进行教课、教案等。对于舞蹈写作专业,包括论文、古典舞点评等。②省级古典舞竞赛。现如今,在各个大学中,古典舞竞赛不管是在模式方面抑或是在内容方面,均十分丰富,且具有十分良好的竞赛氛围,这类竞赛包括每年开展的青少年古典舞竞赛,每两年进行的音乐古典舞师生技能竞赛,还具有其余各类规格的竞赛。在我国,具有十分多样的传统文化,需要应用这一优势助推古典舞的教学发展,激励各个大学选出更具代表性的古典舞剧目、创编剧目等加入竞赛。此外,在竞赛内容方面,可以加入古典舞示范教学这一竞赛,把各个大学中的教学展示直接搬至竞赛中,接受各类检验,共享更多的成果。对古典舞示范教学,需要给予更多具有我国特色、锻炼成效的示范教学,还可以把部分地方级的音乐逐步渗入至古典舞伴奏乐中,以获得更多新兴的能够适合于各个大学的古典舞教材,并获得更多新兴的古典舞钢琴伴奏教材。同时,古典舞艺术相关人员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创造,以助推古典舞领域得到极大地发展。③部级与以上古典舞竞赛。现如今,在我国,许多大学均已经加入至部级的古典舞竞赛中,但是,许多能够获奖的作品特色较为单一,对此,需要助推其余舞种的各项教学,使得更多的舞蹈作品能够在部级的竞赛中获得名次,让古典舞能够获得更多的重视,且各类舞种也能够“百花齐放”,这也是对古典舞编导、有关工作人员所具有的新兴希望。(2)借助表演培养更多的人才①培养更多的大学古典舞教师。对于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对其进行培养教育是古典舞类人才战略中的核心。由于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具有培养、教育出更多舞蹈类人才的责任,所以,就要求教师具有培养人才的技能、水平,这些技能、水平需要持续性地进行学习以得到完善、健全,才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各个大学中的古典舞教师需要具有的各项技能、水平包括勤奋刻苦的品格、高尚崇高的思想道德、乐于奉献的精神、极高的责任意识与观念、优良的情怀等,其对待自己的专业期间,需要学无止境,在对待自己的教学期间,需要温故知新,在对待自己的科研期间,需要主动向上,以持续性地完善、健全自我。因此,需要提升各个大学中古典舞教师的总体素养,给予更多的机会以认知到古典舞的各项前沿动态,并把各类新兴知识、新兴思路逐步应用至教学中;给予更多的机会让教师能够一览我国的河山,以把民族情怀逐步渗入至教学中;构建人才情境,把培养教育人才的有关方式逐步渗入至教学中,以培养而培养,以人才造人才。②培养更多的通识人才。对古典舞通识人才进行培养教育,能够让高校古典舞专业毕业学生尽早适应于各项社会需求,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现阶段,对古典舞专业,在小学、文化宫等各类群众性艺术工作、企业中从事古典舞教师、古典舞演员等有关工作具有较大的缺口,为让人才资源得到供求均衡,各个大学需要调节好培养方案、目标等,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让更多的古典舞专业毕业学生能够从事古典舞有关的工作。参照现阶段具有较大缺口的各类工作,社会所需要的教师不但要能够唱跳、教学、创编等,偶尔还需要兼具音乐有关的教学任务,并从事古典舞有关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古典舞专业学生在大学进行学习时,需要增强自己的总体素养,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提升唱跳、教学、创编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在各类艺术实践性活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增强自己处理古典舞有关事务性工作的水平、能力,此外,还需要对各类音乐知识进行扩充性学习,以掌握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并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预先进行职业规划,让古典舞事业能够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中。③进行社会培养。社会培养是对古典舞舞者进行培养教育十分关键的渠道,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古典舞类人才。古典舞类人才是对古典舞文化进行传播十分关键的媒介,也是检验古典舞总体发展优劣的标识。因为古典舞专业具有年轻化,所以,其有关的人才较为紧缺,无法满足于社会所具有的各项需求。对此,古典舞类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是各个大学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培养一个十分优秀的古典舞类人才需要进行精雕细琢,还需要相对应的作品加以塑造,才能够完成。在古典舞专业中,其最终的目标大多是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中国古典舞舞者、民族舞剧舞者,因此,十分专业的古典舞锻炼是必不可少的,给予表演机会也是十分关键的,此外,还需要推出更多的“新人”“新作”,给予舞者提供机会。比如,四川省的舞者余尔格处于十分优秀的作品中,为舞蹈领域、观众所熟悉,这不单单是由于其具有十分精湛的表演水平,更是由于作品具有较多的特色,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CCTV所进行的舞蹈比赛中,他的古典舞作品《茶馆》,其栩栩如生地体现出四川的“茶”文化,并与古典舞间彼此契合,余尔格所进行的表演给古典舞印上“川”这一标识。又比如,十桃古典舞作品《春》是十分典型的昆舞,而昆舞在古典舞中属于新兴的流派,发展不久,但是,其各类新作使得流派得到极大地发展,仅有持续性地展现出更多的作品,才可以被熟悉,也才可以获得发展。因此,古典舞类人才的各项培养、教育对于古典舞编导提出许多要求,创编出具有各类地方特色的古典舞作品,才能够具有更大的优势以脱颖而出,各个大学需要对古典舞演员、编导一同进行教育培养,助推古典舞领域得到更为平稳、更为长久的发展。(3)应用科研把实践逐步上升至理论科研是各个大学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的智力支持,还是实践逐步上升至理论无可或缺的保证。对此,大学教师需要更为关注理论教学、教学理论实践,把实践当作前提进行累积、提纯,为生成更多的理论给予相应的参照。在进行古典舞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对各类规律、经验等进行归总,并把其逐步上升为理论,借助论文、课题、著书等方面的模式,全方位地展现我国古典舞教学最终的成效,让创造、创新、表演、科研能够一同进行,并变成各个大学中古典舞教学的支柱,为古典舞教学极大地发展给予更多的保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古典舞教学,其在各个大学的古典舞专业中,具有培养教育古典舞类人才的任务;其不但需要对古典舞类人才的身体素养、肢体表达等进行培养提升,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增强教师的审美能力,并提升教师传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明确观念、意识,使得教师更为深入地认知、应用我国人文精神有关的传扬渠道。为此,教师需要对古典舞教学方法进行更多的创新、创造,并把学生当作核心,在学生自主分析、探究、研究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以谋求古典舞的发展,这些对于传扬我国的古典舞,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君.高校古典舞教学中学生表演能力提升策略——评《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教程》[J].中国高校科技,2021(06):113.

[2]白雪峰.戏剧冲突对中国古典舞剧目创作的影响研究——以自创剧目《殇锁清宫》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1,39(02):163-168.

[3]刘紫千.五声性调式与音腔化语言在中国古典舞课堂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分析——以《中国古典舞身韵巡礼钢琴伴奏曲集》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2):127-134.

[4]沈艺.中国古典舞应用型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38(04):157-164.

[5]谢鲤芯.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立——兼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J].四川戏剧,2019(09):160-162.

古典舞蹈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动静态韵律魅力

一、“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呈现

中国古典舞做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她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始终遵循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圆”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特殊意义,也表现出“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核心价值。要清楚的展现“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起源。

在欣赏舞蹈中也要求圆圆相扣,虽曲折不断,最终还是要求圆圆满满。因此中国舞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缔造出中国人喜欢的舞蹈艺术的“圆”。何为中国古典舞的“圆”呢,舞蹈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

二、中国古典舞“圆”的理论

中国舞蹈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圆”为主要审美特点的审美趋向,而“拧”是中国舞蹈身韵美的支柱。从造型,动律,运动线,舞蹈技巧都表现出“拧”的特点。而“拧”的本质是曲线,曲线是圆的变形,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文化对于圆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反映。无论从宗教祭祀舞蹈,还是宫廷宴乐,直到元,明,清的戏曲舞蹈都体现了圆的审美标准。那在审美上自然仍以“拧、倾、圆、曲”为主要特点,但是由于戏曲舞蹈在元、明、清这样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中产生,自然在舞蹈的审美上也过于压抑与内敛,戏曲舞蹈并不能代表了中国古典舞的全部,尤其汉、唐两代舞蹈艺术奔放、外化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独具魅力的时代。在周、汉、唐、宋的舞蹈虽然不同于元、明、清,但是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至少在舞姿上也是以“圆”为主要的审美标准。

那么中国自古就缺少像西方一样的舞台概念,宫廷舞蹈的表演场地多是一个众人在四周的观看形式。民间乐舞的表演更是场所不定像“踏歌”之类的民间节庆联欢舞蹈更是随时随地。到了宋代民间艺人虽然有了固定的场所“瓦子”、“游棚”也是众人围而观之。直到元、明、清杂剧戏曲的出现逐渐有了表演的“戏台”。中国的“戏台”不同于西方的舞台,是一个平面。由左、右上下场,而是一个向前突出的矩形,上下场是由舞台最后墙的两扇向正前方开的门“出将”、“入相”进出。在这样的表演场合下,舞蹈表演不但要满足正面观众的需要,还要满足剩余观众的舞蹈审美要求,那舞蹈造型、动作走向无时都要让180度或360度的观众看上去都是美的。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芭蕾舞只是要满足正面的观众审美需要不同,这样舞蹈主要在一个平面展示。这要求了西方舞蹈者的“开、绷、直、立”而中国的舞者就舞姿上像“圆”一样,从各个角度都是完美的,在造型、舞姿、运动线上也都以“圆”为主要的美学依据。

邵洋老师创编的舞蹈《罗成叫关》就多次运用了“子午相”的舞姿展示手法来塑造人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剧目有几个动作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中,演员一手握拳,一手探撑,形如“山膀”跪地而立,时而运气,时而曲腰始终静止在一个点上用头,肩,腰,臂去划“圆”,表现了主人公罗成将军自感身遭陷害,无语面对苍天的复杂心情,也是“圆”的静态在此剧中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古典舞“圆”的魅力及展望

中国古典舞作品遵循“圆”的规律,从而体现出“圆”的魅力。舞蹈《罗成叫关》也就是一例,编创老师为制造“圆”专门设计了一根马鞭和一缕长发,这也是该剧目的亮点所在。舞蹈《夜奔》,编导也运用了多颗粒手法,将古代舞者头,肘,手,膝等部位充分调动,其舞蹈的造型到造型,舞姿到舞姿之间都严格遵循了古典舞中“欲动式”以及“三圆”的运动规律。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舞蹈《画卷》也运用了圆的技法,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融为一体,无一不贯穿着“圆”的韵律。

其实,“圆”也是取之于生活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划着,中国古典舞也将利用自身的艺术优势,为人类世界划出更大更美的圆,正如清人张英所说,“天有不圆,圣人至圣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乃至艺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圆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有着“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差异的对立的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了高度协调,平稳,一致的整体。这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就是圆。公务员之家: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高品位的艺术,必须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必须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不仅要把“圆”呈现给大家,而且还必须与观众的心理设想相吻合,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审美快感.因此在运用“圆”的舞台实践中,切忌圆规式划圆,形同机械,味如嚼蜡,不能调动观众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渴望,只有充分的理解“圆”,巧妙地运用“圆”才能真正使中国古典舞这一璀烂的明珠永远放射出她那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