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4:46:55

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范文篇1

关键词:教育审美化;古典诗歌;教学策略;小学美育

新时代以来,我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不但相继出台了不少相关扶持政策,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古典诗歌是我国的传统经典,具有深厚的美育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小学传统文化美育的重要素材,依托于古典诗歌的美育活动应渗透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各科教学过程。

一、打造诗情画意、以美育人的语文课堂

(一)吟诵念白,古风美读,形成审美期待。调研发现,当今的小学古典诗歌课堂不乏功利性,缺乏审美性。教学和学习主体是去审美的,学好古诗文要么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要么是为了在作文中能引用增加文采。客体是去审美的,教师大多习惯于介绍相关文学常识、诗人的生活背景、诗歌大意等模式化教学,鲜见对古诗词“意象”“意境”等专业审美鉴赏(参见图1)。[1]教学方法也大多是单一的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三部曲,较少运用吟诵等专业方法。因而,语文课堂是单调的,去审美的,主客体之间难以形成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所说的审美“期待视域”。当前,小学生学习主持和表演的不少,朗诵时舞台腔十足,忽略了古典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朱光潜先生曾谈到:“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诵诗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2]所以,朱先生着力肯定了古人的吟咏诵诗之法。对这一点,叶嘉莹先生体会很深刻。叶先生曾多次谈到吟诵古典诗歌的意义及其给予自己的精神力量。“吟诵关系到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它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很微妙而且很重要的,不应该让它从我们这一代断绝”。[3]爱情缺失,亲人去世,生活艰辛,命运坎坷,但叶先生依然能以一颗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热爱着这滚滚红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切都源于古典诗歌的力量。叶先生非常重视吟诵,在讲课或演讲时,常常兴之所至,随口吟诵起来。音乐性是古典诗歌的重要审美特质,古典诗歌最初是被古人用以传唱的,当代学者沈亚丹对汉语诗歌的音乐性也曾有专著阐述。“并不是什么声音都可以渗透到自我里,只有具备音乐性的声音,也就是与本源性时间同构的音乐性声音才能对主体起到一种渗透作用。”[4](二)低吟高歌,流行美唱,形成审美张力。在授课中,教师应根据情境,随时注意进行审美引导,使古典诗歌和音乐有机结合。古典诗歌和音乐的结合,不仅仅是配乐朗读或是PPT的播放,而是以音乐为载体进行艺术再创造。调研中发现有个五年级男生《将进酒》背诵得极其流利,富有节奏感,类似说唱音乐(Rap),于是指导老师就带头打起了拍子,学生也一起拍着课桌伴奏相和,课堂氛围很热烈。之后很多学生也主动要求背诵这首诗,并且也很快就背过了。可见,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乃至激情一旦被激发,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毕竟《将进酒》是高三语文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小。因此,不要把小学生幼稚化、无知化、简单化看待,而要进行审美化教学,以形成审美张力,使课堂教学高效。调研发现,课堂上老师很少以古典诗歌为题材、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方式进行再创造,错失了不少进一步让学生夯实掌握所学知识并进行审美教育的契机。杜卫认为“以活动为中心的美育是促使受教育者全身心协调的审美发展的最佳途径。活动保障了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和兴趣的激发……活动使美育成为一个过程,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个体的审美需要才能满足和提高,个体的审美愉悦才能产生。”[5]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大多喜欢自我展示。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进行审美感知,组合演唱、舞蹈、绘画等各种方式进行的艺术再创作是必不可少的美育策略。2018年开始播出的中央电视台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经典咏流传》的热播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节目由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担纲主持,一众明星参与成为经典传承人。这一节目借助于流行音乐的形式对经典诗歌进行了崭新的演绎,对于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可以说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成功的古典诗歌(也包括现代诗歌)电视文化节目。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它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让观众身不由己认同屏幕上的东西”[6]。(三)诗中有画,合唱美读,激发审美想像。李吉林老师认为“想像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能力,真正的创造是想像的结果。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像性作业,对开发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7]除了吟诵、演唱之外,画诗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想像,也是学习古典诗歌的很好途径。古典诗歌的创作离不开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敏锐的观察、感发,即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谓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也。也是苏轼认为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人的眼中有画,心中有画,才能笔下有画。所以才有苏轼评论王维的诗画的名句传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调研发现,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令人惊叹。在“默写并画出一首你喜欢的关于春天的诗,并写出为什么喜欢”的课堂练习中,有的学生选的是朱熹的《春日》。尽管画中只有一花、一树、一人、一马,但是春天的美景跃然纸上:瞧!为了看花,人都站在马背上了。可见春花之美、游人之多。童趣盎然,极富想象力。有的学生写的是杜甫的《绝句》,画出了“黄鹂”“翠柳”“白鹭”“雪”和“船”等所有意象,画面比较饱满,并且还画了一个人。可见,物、情、辞三者兴发互动,形成了对话关系。诚如刘勰所描摹诗人的创作心理及其状态:“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作诗之时,诗人情思幽眇,与物共鸣。读诗、画诗之时,孩子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在诗句中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还原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画上除了“花草”“燕子”等意象,还有一个心情愉快、笑逐颜开的人。在充满童心的孩子眼中,他可能是诗人,是创造者,也可能是孩子自己,是读者,是接受者。无论是谁,心情都是绝佳的。可见,在艺术再创作中,即使是八九岁的孩子对古典诗歌的情感也能较好地把握。广义来说,文学属于艺术的范畴。古典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审美性,当我们跳出应试的窠臼,古典诗歌的艺术美学特征顿然大放异彩。调研发现,无论是在语文课堂还是在音乐、美术课堂,都如此。学生们各展所长,载歌载舞,诗情画意,真正做到了课堂生活审美化。因此,古典诗歌学习可以在轻歌曼舞、以美化人的艺术课堂里轻松进行,可以真正做到陈宝生部长强调的“在审美中育人、在育人中审美,在审美中成长、在成长中审美”。画诗适宜安排在一首古典诗歌学完之后,这样便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其情感基调和意境之美。合唱式美读亦如此。所谓合唱式美读,就是借鉴声乐中合唱的方法进行的审美朗读。可以安排主读、轮读、合读,也可以有不同声部的组合,还可以有队形的安排等。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力,也可以营造竞赛氛围。学生可以在小组活动中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共同探究完成作品,从而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主要包括六个环节:自由结组———各小组据各人特长进行诗歌朗读编创———当堂排练———分组上台表演———师生现场打分评奖———师生总结优缺点。老师引导学生一起确定评分标准,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内容方面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其二,形式方面要有新意,不落俗套。其三,舞台表现方面要大方得体、有礼貌等。实验教学发现,有的小组情感把握到位,深深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有的小组创意新颖,朗诵之外,有伴奏音乐、伴舞;甚至还有的有书画书写、情境表演等环节;有的小组善于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现场气氛极其热烈。在合唱式美读活动中,学生不但在游戏中、在创作中不知不觉地比较轻松地背过了古典诗词,而且其组织能力、艺术创造力、审美及合作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二、演绎美轮美奂、以美化人的艺术课堂

(一)拓宽音乐教学题材,经典传唱,激发审美兴趣。调研发现,学校的美育课程主要由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构成。然而,在小学,这些科目一向都被当做副科,不受重视。如果到了每学期的考前的学习紧张阶段,更是经常被语数外主科老师“霸占”。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书法老师,一般都是语文老师兼任,结果很多时候书法课就变成了语文课。在苏北某市3个小学的调查座谈中,98%的学生谈到了这一现象,现状堪忧。2020年的春学期,是个特殊的学期。受疫情影响,复学之前在线教学成为主流教学模式。调研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觉得网课的学习效果没有现场教学的效果好,可是学生也对音乐、美术、体育等课不再无端被占用而喝彩。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是很好的艺术美育资源和途径,可是在一切向“分”看齐的功利化教学中,艺术的审美育人效果被大打折扣,实在可惜。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是“能将人类情感的本质清晰呈现出来的形式”,即“艺术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8]的确,艺术课不是简单的唱唱、跳跳、画画、写写,而是情感的传递、文化的记忆、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契机。在2019年4月召开的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发展美育最丰富的资源、最基本的根基”。音乐课和语文课相结合,教唱古典诗词就是贯彻国家美育方针的很好美育策略。调研发现,有的小学的音乐教师会教学生们演唱《游子吟》《忆江南》等音乐教材所选篇目。不过,音乐教师可以不局限于课本,应尽可能地多拓展古典诗歌素材。比如可以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学唱同一首古典诗词(跨学科集体备课)。也可以和《经典咏流传》相结合,学唱相关古典诗歌。柏拉图认为诗歌和音乐可以“激发和谐、调和与美感并鼓舞哲学思维”[9]。由此,原本离我们比较久远的古典诗歌打破古今壁垒走近了我们,与我们进行审美对话。古典诗词再也不是一本正经的写作背景讲解、枯燥的诗句背诵,而是轻歌曼舞的音乐艺术演绎。语文教学、艺术美育和电视大众审美文化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教育的合力作用可见一斑。(二)延伸美术教学内容,画中有诗,激发审美动力。另外,美术课也可以和古典诗歌很好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中康震老师的“图画线索题”就是诗与画的很好演绎。由此,康震老师也得到了全国诸多观众乃至小学生的喜爱———荣膺最喜欢嘉宾[1],于是对他也有了“不爱画画的大学教授不是好嘉宾”的风趣评价。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条件是有参与感、有前行经验引导、有社群性、协作性、以意义建构而非意义接收为目的”[10]。美术课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和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画出新授的古典诗词。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可以进行小竞赛,两个老师一起打分,以保证绘画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综合评价的客观性。当然,平时积累的佳作可以在学校辟出专栏展出,或者在文化节、艺术节、学校开放日等活动中中展出,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就认知特点而言,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不似中学生的害羞、矜持、内敛,不愿举手回答问题、参与活动。大多小学生喜欢参与,喜欢表现式、体验式、竞赛式的学习方式。调研发现,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都令人惊喜。如,三年级学生的画诗《赠汪伦》在指导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出现了两个版本,手中拿柳枝的是传统版,拿手机的是现代版。学生说李白穿越了,船命名为“太白号”,标明“21ST”,也使李白的穿越更合乎逻辑。学生还画了无线wifi,还有“我也想坐船”“舍不得”的画外音,极富想象力。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较为重视,因此,许多孩子不乏才艺,采用演唱、画画等适当的艺术形式和语文古典诗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既能寓教于乐,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古典诗歌可以振奋学生的情感,陶冶其情操,浸润其心灵。古典诗词审美化学习是以美育人、培养提升学生审美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需要语文、音乐、美术等各科教师共同努力探究践行。

参考文献:

[1]杨翠娟.基于儿童审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典诗歌美育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7):51.53.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2:251.

[3]叶嘉莹.谈中国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J].文学与文化,2012,(02):5.

[4]沈亚丹.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6.

[5]杜卫.美育论(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56.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62.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4.

[8]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第2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745-746.

[9][美]梯利,伍德.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75.

古典诗歌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

虽然大部分的教师花费了较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古典诗歌教学的备课和讲课,但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当下的语言习惯的影响,仍然有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古典诗歌的学习。在不能够全面的了解古典诗歌的意思情况之下,想要更好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思想十分困难。因此,他说语文教师除了要加强古典诗歌的阅读和讲解教学之外,必须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诗歌内容分析和节奏划分方法,并以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古典诗歌学习。

一、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当中加强诵读教学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古典诗歌,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的内容和重要思想。通过意读和音读能够让学生掌握古典诗歌当中每个字的正确发音,再结合注释的情况之下快速地理顺诗句,从而使学生对古典诗歌表达的意思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在美读、情读来掌握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感情,在有效的掌握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思想的情况之下,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和感悟,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节奏美、形式美。例如,在进行《登高》的教学过程中,55岁的杜甫怀才不遇,在年老体衰的情况下过着十分窘迫的生活,但杜甫对于战争所造成的混乱和灾难充满了愤慨。恰逢此时登上高楼,杜甫对于个人的悲怆和对国家疾苦的忧愤达到了极致,因此,创作出这首动人心魄和慷慨激昂的千古佳作。因此,教师首先要要求学生诵读和熟读古典诗歌,在学生对于诗歌的内容、基调、感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再让学生对开头的两句诗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品读。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脑海当中形成描写了鸟、沙、渚、猿、天、风的场景,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景物所表达的悲凉和凄清。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颔联和颈联进行诵读和分析,从而能够了解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作者老年孤苦无忌、飘忽不定的悲苦。从而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二、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当中加强创新解读教学

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节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然后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来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安排。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使学生的发展创新、应用拓展、思考领悟、感受鉴赏、积累整合的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例如,在进行《锦瑟》的教学过程当中,该诗是一首具有较强传统意义和个人风格,且语言讲究、构思灵巧、意象深邃、立意新颖的纯诗佳作。部分的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解读,往往会通过组织逐句、分节、分层讲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但很难是学生感受和了解股市当中的描写技法和独特意蕴,将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和艺术感悟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根据古诗含义深邃、用典颇多、景象迷离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构建相关的教学情景。然后在具体场景下向学生讲解和分析鲛人泣珠、望帝魂化杜鹃、庄周晓梦的典故,让学生结合注释对诗句当中的典故和意象进行深刻的解读。

三、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当中加强细节描写教学

大部分的作者在进行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当中,会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刻画来实现传情达意。良好的细节刻画具有点石成金和画龙点睛的妙用,能够更好的突出主题和表达作者的思想。例如,《玉楼春•春景》当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泊船瓜洲》当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所包含的“绿”,看似简单一字确实是剧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所在。由于古典诗歌的格律限制,大部分的古典诗歌容量有限、篇幅短小,想要实现一字一景、一字一情或,者一词一情、一词一景的描写,作者往往会对细节进行反复的推敲和琢磨。因此,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此为切入点来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和情感。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诗歌领悟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生命力和意境。

结束语

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古典诗歌知识和常识之外,还需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另外,教师也可以全面加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互联网络上丰富的古典诗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之后,有目的性的将其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当中。教师也可以增加一些与古典诗歌有关的趣味性元素和美学元素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的进行诗歌的学习、分析、鉴赏。从而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浅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2]王艳.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三步法[J].考试周刊,2010,(35).

[3]何凤.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知识类型及结构分析[D].西南大学,2010.

[4]文娟.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5]刘玲.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提高策略[D].苏州大学,2010.

古典诗歌范文篇3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一切的一切,流传至今。也正因此,纵览数十年来的流行音乐,处处都有古典诗词的影子,点点滴滴可见古典诗词的风韵犹存。本文拟从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音乐”做相关阐释:一是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和特点;二是从不同角度看诗歌对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

首先研究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发展和特点:

(一)唐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讲求平仄、韵脚和对仗等。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其特点: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

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这样产生的。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其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其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句用韵,甚至句中押韵,同时元曲平仄要求更加严格。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四)流行音乐

当代的流行音乐在古代诗词曲的基础上,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集景、事、物于一体,作为词源,而后配以音乐,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美的语词曲综合体,抒发人类情绪。其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浓,在特定时期的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比较随意。

下面我从不同角度谈一下诗歌对当代歌词创作的影响:

(一)影响的方式

一、有的作直接引用:

古典诗歌直接成为流行音乐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音乐另一表现空间,考量着当代音乐人对文化的把握。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表现功能,提升了流行音乐的层次。

音乐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而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古典诗歌的功能与意义恰好在这个地方。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衍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去甚远,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应变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可能是今人的心理映照。中国的古典诗歌非常讲究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而结合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转,迂回曲折,动人不止,这些恰是当代许多流行音乐创作人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因此,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古典诗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这对他们是一个挑战,对演唱人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听众会不自觉地拿曲作者的曲与演唱人的唱来与原诗歌相联系,看是否和谐悦耳,从而对创作者与演唱人的高下进行评判。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我觉得当属邓丽君。邓本身是以唱台湾小调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气息的濡染,加上台湾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音乐人,共同创作出许多与原诗歌同样经典的作品。邓丽君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坛名家的经典作品,有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等等。以上歌曲由台湾声名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扬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邓的内敛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世代传颂的极品。

二、有的作间接引用

1、创作元素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当代的流行音乐词作者,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例如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露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是引自《诗经》的诗句。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的领军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陈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演绎,并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例如由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唐诗中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歌词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原诗中的“月落乌啼”、“枫桥夜泊”、“到客船”等短语,我们深切感觉到诗歌中的那种愁绪也萦绕在歌词中。

再如伊能静《念奴娇》出自苏轼《念奴娇》和的《沁园春》,S.H.E的《长相思》的Rap部分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些都是对诗歌文化中古典元素的重现与运用。梅艳芳《床前明月光》歌词有一部分完全照搬了李白的《静夜思》,反复吟唱。

2、创作形式

从创作的形式上来看,古典诗歌也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另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很多当代的流行音乐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套用或模仿了古典诗歌的语言格式与风格。用古典诗歌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音乐,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至于例证,我们先说香港。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古典诗歌的写作规范来进行创作。首先是黄霑,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歌《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他的风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

再有邓伟雄,他和黄霑一样,写了很多电视剧歌曲,这是当时香港音乐创作的一个主要形式。在《万水千山总是情》中:“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邓的作品擅长描摹内心感受,颇有宋词的遗风。

二、有的作间接引用

1、创作元素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当代的流行音乐词作者,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例如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露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是引自《诗经》的诗句。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的领军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陈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演绎,并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例如由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唐诗中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歌词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原诗中的“月落乌啼”、“枫桥夜泊”、“到客船”等短语,我们深切感觉到诗歌中的那种愁绪也萦绕在歌词中。

再如伊能静《念奴娇》出自苏轼《念奴娇》和的《沁园春》,S.H.E的《长相思》的Rap部分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些都是对诗歌文化中古典元素的重现与运用。梅艳芳《床前明月光》歌词有一部分完全照搬了李白的《静夜思》,反复吟唱。

2、创作形式

从创作的形式上来看,古典诗歌也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另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很多当代的流行音乐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套用或模仿了古典诗歌的语言格式与风格。用古典诗歌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音乐,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至于例证,我们先说香港。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古典诗歌的写作规范来进行创作。首先是黄霑,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歌《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他的风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

再有邓伟雄,他和黄霑一样,写了很多电视剧歌曲,这是当时香港音乐创作的一个主要形式。在《万水千山总是情》中:“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邓的作品擅长描摹内心感受,颇有宋词的遗风。二、有的作间接引用

1、创作元素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当代的流行音乐词作者,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例如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露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是引自《诗经》的诗句。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的领军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陈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演绎,并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例如由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唐诗中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歌词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原诗中的“月落乌啼”、“枫桥夜泊”、“到客船”等短语,我们深切感觉到诗歌中的那种愁绪也萦绕在歌词中。

再如伊能静《念奴娇》出自苏轼《念奴娇》和的《沁园春》,S.H.E的《长相思》的Rap部分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些都是对诗歌文化中古典元素的重现与运用。梅艳芳《床前明月光》歌词有一部分完全照搬了李白的《静夜思》,反复吟唱。

2、创作形式

从创作的形式上来看,古典诗歌也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另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很多当代的流行音乐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套用或模仿了古典诗歌的语言格式与风格。用古典诗歌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音乐,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至于例证,我们先说香港。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古典诗歌的写作规范来进行创作。首先是黄霑,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歌《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他的风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

再有邓伟雄,他和黄霑一样,写了很多电视剧歌曲,这是当时香港音乐创作的一个主要形式。在《万水千山总是情》中:“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邓的作品擅长描摹内心感受,颇有宋词的遗风。再看台湾方面。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偏重于现代文体,更多关注风花雪月,但这也恰好是许多旧诗文的主要素材。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方文山。

方文山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利用古代诗词的元素语言,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其创作的歌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是华语歌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也是各种音乐奖项的常客。方的文字独树一帜,其代表作《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兰亭序》中诸如“菊花”、“阁楼”、“戎军”、“墨香”、“风月”、“铜镜”、“宣纸”等大量古典诗歌元素的运用堪称完美。我认为,方文山的歌词创作实际上引发了音乐创作的一次革命。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酵生多种文化想象的文学形式。亦诗亦词,亦词亦诗。从那些新奇歌词韵脚中衍生出的“素颜韵脚诗”,辨识度极高,且当脱谱欣赏时,亦可独自低吟,成为另一种诗歌。

我们以《东风破》为例: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细品其文,会发现全词呈现的意境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那种淡淡哀愁极其相似。内容虽属写情思却无邪,类于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小无猜的爱情。而且歌词中多处可以捕捉到古典诗词的影子,如“酒暖回忆思念瘦”典出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向东流”容易让人联系到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外,词中出现的多种意象,如灯盏,如琵琶,如琴音,如枫叶,如篱笆,如古道,如漫草,都可以联系到古典诗歌,透出一种典雅之美。

再如《娘子》“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着我”,折柳是古人送别之意象;《发如雪》“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不正是“弱水三千,唯取一瓢饮。遇人千万,只你一人在心”,《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诠释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还有不少人熟悉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自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不断拨弄离人的眼泪/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夜/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有花儿伴着蝴蝶/孤燕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徘徊/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歌曲中流露出来的凄凄伤感,表现出来的丝丝无奈的情感基调,其实就出自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在正确把握了苏轼词中的情感之后,再来倾听《寂寞沙洲冷》,那一定是另有一番味道。

尽管古典诗歌与当代流行音乐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诗歌永远都会对当代包括未来的流行音乐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古典诗歌是流行音乐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处用之不竭的源泉,一种无法回避的诱惑,从各方面影响着流行歌坛。

(二)意象的比较

(1)借物思乡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苏幕遮》(范仲淹):碧动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暗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流行音乐:《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了思乡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着你,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呦,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

诗歌和流行歌曲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大都是借助物象描写。如《苏幕遮》描写蓝天、白云、水波、斜阳等,歌曲《望乡》则描写夕阳、天空、炊烟、河水来抒发情感。

(2)特定节日思乡

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流行音乐:《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儿红》。

以上都是在特定节日思乡的例证。

(3)以月喻心

《菩提心论》:照风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

唐诗僧皎然的《水月》一诗: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

流行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

以月喻心,是佛家常用的比喻,在禅宗理论中,月更是常常用心作为“证心”的事物。《月亮代表我的心》同样是以月喻心,是一个充分的例证。

总之,内容上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如表现对恋人思念的爱情篇、描写战争场面的记实篇、弘扬祖国秀美山川的抒情篇等。歌曲或直接引用诗句或间接引用,即对某些诗句加以改变,或表达意思上与诗词相同相似。古典诗歌所蕴涵的魅力就在于它具有激发现代人的创作灵感,给流行音乐重新注入活力。

古典诗歌范文篇4

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四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兴趣引路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创设意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在教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上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古典诗歌范文篇5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一切的一切,流传至今。也正因此,纵览数十年来的流行音乐,处处都有古典诗词的影子,点点滴滴可见古典诗词的风韵犹存。本文拟从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音乐”做相关阐释:一是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和特点;二是从不同角度看诗歌对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

首先研究唐诗、宋词、元曲及流行音乐的由来发展和特点:

(一)唐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讲求平仄、韵脚和对仗等。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其特点: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

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这样产生的。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其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三)元曲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其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句用韵,甚至句中押韵,同时元曲平仄要求更加严格。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四)流行音乐

当代的流行音乐在古代诗词曲的基础上,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集景、事、物于一体,作为词源,而后配以音乐,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美的语词曲综合体,抒发人类情绪。其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浓,在特定时期的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比较随意。

下面我从不同角度谈一下诗歌对当代歌词创作的影响:

(一)影响的方式

一、有的作直接引用

古典诗歌直接成为流行音乐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音乐另一表现空间,考量着当代音乐人对文化的把握。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表现功能,提升了流行音乐的层次。公务员之家

音乐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而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古典诗歌的功能与意义恰好在这个地方。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衍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去甚远,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应变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可能是今人的心理映照。中国的古典诗歌非常讲究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而结合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转,迂回曲折,动人不止,这些恰是当代许多流行音乐创作人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因此,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古典诗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这对他们是一个挑战,对演唱人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听众会不自觉地拿曲作者的曲与演唱人的唱来与原诗歌相联系,看是否和谐悦耳,从而对创作者与演唱人的高下进行评判。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我觉得当属邓丽君。邓本身是以唱台湾小调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气息的濡染,加上台湾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音乐人,共同创作出许多与原诗歌同样经典的作品。邓丽君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坛名家的经典作品,有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等等。以上歌曲由台湾声名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扬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邓的内敛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世代传颂的极品。

二、有的作间接引用

1、创作元素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当代的流行音乐词作者,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例如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露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是引自《诗经》的诗句。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的领军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陈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演绎,并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例如由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唐诗中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歌词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原诗中的“月落乌啼”、“枫桥夜泊”、“到客船”等短语,我们深切感觉到诗歌中的那种愁绪也萦绕在歌词中。

再如伊能静《念奴娇》出自苏轼《念奴娇》和的《沁园春》,S.H.E的《长相思》的Rap部分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些都是对诗歌文化中古典元素的重现与运用。梅艳芳《床前明月光》歌词有一部分完全照搬了李白的《静夜思》,反复吟唱。

2、创作形式

从创作的形式上来看,古典诗歌也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另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很多当代的流行音乐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套用或模仿了古典诗歌的语言格式与风格。用古典诗歌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音乐,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至于例证,我们先说香港。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古典诗歌的写作规范来进行创作。首先是黄霑,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歌《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他的风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

再有邓伟雄,他和黄霑一样,写了很多电视剧歌曲,这是当时香港音乐创作的一个主要形式。在《万水千山总是情》中:“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邓的作品擅长描摹内心感受,颇有宋词的遗风。

再看台湾方面。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偏重于现代文体,更多关注风花雪月,但这也恰好是许多旧诗文的主要素材。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方文山。

方文山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利用古代诗词的元素语言,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其创作的歌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是华语歌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也是各种音乐奖项的常客。方的文字独树一帜,其代表作《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兰亭序》中诸如“菊花”、“阁楼”、“戎军”、“墨香”、“风月”、“铜镜”、“宣纸”等大量古典诗歌元素的运用堪称完美。我认为,方文山的歌词创作实际上引发了音乐创作的一次革命。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酵生多种文化想象的文学形式。亦诗亦词,亦词亦诗。从那些新奇歌词韵脚中衍生出的“素颜韵脚诗”,辨识度极高,且当脱谱欣赏时,亦可独自低吟,成为另一种诗歌。

我们以《东风破》为例: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细品其文,会发现全词呈现的意境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那种淡淡哀愁极其相似。内容虽属写情思却无邪,类于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小无猜的爱情。而且歌词中多处可以捕捉到古典诗词的影子,如“酒暖回忆思念瘦”典出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向东流”容易让人联系到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外,词中出现的多种意象,如灯盏,如琵琶,如琴音,如枫叶,如篱笆,如古道,如漫草,都可以联系到古典诗歌,透出一种典雅之美。

再如《娘子》“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着我”,折柳是古人送别之意象;《发如雪》“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不正是“弱水三千,唯取一瓢饮。遇人千万,只你一人在心”,《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诠释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还有不少人熟悉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自你走后心憔悴/白色油桐风中纷飞/落花似人有情这个季节/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不断拨弄离人的眼泪/那样浓烈的爱再也无法给/伤感一夜一夜/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有花儿伴着蝴蝶/孤燕可以双飞/夜深人静独徘徊/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拣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歌曲中流露出来的凄凄伤感,表现出来的丝丝无奈的情感基调,其实就出自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在正确把握了苏轼词中的情感之后,再来倾听《寂寞沙洲冷》,那一定是另有一番味道。

尽管古典诗歌与当代流行音乐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诗歌永远都会对当代包括未来的流行音乐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古典诗歌是流行音乐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处用之不竭的源泉,一种无法回避的诱惑,从各方面影响着流行歌坛。

(二)意象的比较

(1)借物思乡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苏幕遮》(范仲淹):碧动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暗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流行音乐:《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了思乡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着你,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呦,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

诗歌和流行歌曲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大都是借助物象描写。如《苏幕遮》描写蓝天、白云、水波、斜阳等,歌曲《望乡》则描写夕阳、天空、炊烟、河水来抒发情感。

(2)特定节日思乡

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流行音乐:《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儿红》。

以上都是在特定节日思乡的例证。

(3)以月喻心

《菩提心论》:照风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

唐诗僧皎然的《水月》一诗: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

流行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

以月喻心,是佛家常用的比喻,在禅宗理论中,月更是常常用心作为“证心”的事物。《月亮代表我的心》同样是以月喻心,是一个充分的例证。

总之,内容上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如表现对恋人思念的爱情篇、描写战争场面的记实篇、弘扬祖国秀美山川的抒情篇等。歌曲或直接引用诗句或间接引用,即对某些诗句加以改变,或表达意思上与诗词相同相似。古典诗歌所蕴涵的魅力就在于它具有激发现代人的创作灵感,给流行音乐重新注入活力。

古典诗歌范文篇6

一、抓住诗歌的题目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一般都能体现诗歌的写作缘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读唐人朱庆余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吧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二、了解写作诗歌的背景

诗人在诗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诗作者内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诗的主旨思想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在35岁以前是接触到的是我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一时期的诗歌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5岁以后,由于诗人亲自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个过程,以及自身受到的生活的折磨,诗人被砺炼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用杜甫自己的话就是“穷年忧黎元”“三吏三别”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在作品中多是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等。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而导致这一词时期的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悲哀,情绪比较消沉,写出的诗也比较凄婉,如《菩萨蛮》《含奴娇》《声声慢》等。

三、准确把握“诗眼”

诗眼乃是诗词中表现力最强和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抓住诗眼便可知诗歌的情感脉络。如:

《过香积寺》《送李端》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少孤为客甲,多难识君迟。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其。

《过香积寺》的诗眼是“咽”与“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把作者无烦扰的寂静的心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送李端》诗,诗眼是“悲”这一悲贯穿了全篇,统领了全诗,全诗围绕“悲”展开写了身世之悲,又写了动乱社会漂泊这苦,给人以悲凉之感。

四、通晓“典故”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着特殊的表情达意功能,其特点有两方面:一是以古说今,言在古、义在今。二是以少代多,下语简、含义丰。依据掌握典故的寓意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的思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用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赵使还报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透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辛弃疾这是用此典,委婉地表达自己主动请缨想为国效力的愿望。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句中用“南冠”指代囚徒。语见《五传•成公九年》:“晋侯观守军,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骆宾王因上疏忤武后,遭到诬陷,以贪赃罪下狱,内心充满冤屈,明显此诗借“南冠”表达了自己凄恻的感情。

五、把握意象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委婉、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载体。所以我们只有领悟诗歌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意象在古诗中反复的被使用,已经约定俗成成了某种情感的固定载体。如一提到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一提到“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一提到“鸿雁”,往往抒发羁旅伤愁或者思念亲人的情感等等。

再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就寄寓了作者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生出的无限悲愁之绪。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借孤舟表现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月光表达了作者的浓浓的乡思。通过意象的把握就可透析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掌握诗歌所属的流派

古典诗歌范文篇7

由于客观物质世界中诸多事物及其属性之间界限的不明确性,致使记录它们的语言符号也不可能有确定的外延,从而使语言的内涵呈现出精确性和模糊性相对并存的特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模糊性是指概念外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繁荣思维判断的不确定性。这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于1965年提出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活动,最终是理解和感受语言传达出的潜在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效果,受制于教学双方对语言等媒体的感性体验、理性分析水平、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模糊性。教育教学中的这种特殊的模糊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尝试着运用模糊性理论来解决,力求一种新型的模糊性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谈些浅见。一、古典诗歌意思的模糊感知诗是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的。它的语言凝练含蓄,又常常具有跳跃性,存在着较大的空白,规定的格式内,容纳了大量的潜在信息。儿童因受学习水平的不均衡发展、生活阅历的深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诗义的理解会出现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教者应联系儿童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实际去创设情境,抓住传神的关键字眼从诗歌的整体上去理解诗文,而不能固守所谓的“标准答案”。如理解查慎行的《舟行书所见》中的“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一句,关键是理解“簇”这一字眼。字典中对“簇”字的解释有:“丛聚,聚成一团”,也有解释为“量词”,还有解释如“聚集和聚集成的团或堆”等,义项粗略不一。死守字典,学生的理解会生硬僵化。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我让学生借助彩图,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口述微风吹拂水面时的生动情景。在各自不同的叙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簇”理解为“吹起”。我再让学生想象并口述没有月亮的夜晚,灯光照耀下水面起伏、水波粼粼的样子,学生便水到渠成地对“散作满河星”的情态和比喻内涵,有了一定的感受,从而使诗义前后融会贯通。这样,不但激发了儿童学习古诗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能力以及表述能力。二、古典诗歌意境的模糊感悟诗,美在意境,教学古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诗境之中。意境是一种“意会”的境界,感悟意境是对诗人心灵的触摸,是建立在客观信息上的个体主观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及过程,是难以用准确无误的科学概念来进行具体描绘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左脑主于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功能,右脑主于综合、整体的听辩,包括想象、感知、直觉等等。可以说,意境的感悟关键在于激活儿童的右脑,使学生在音、图、声等多种显性手段结合的形象环境中,加强对诗句语言的咀嚼体味,利用儿童与诗句相通或相关的生活经验,唤起儿童的亲切感,缩短诗与儿童的心理距离,让儿童带着一种朦胧的抒情的情绪,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境。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一诗,可采用电教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配合教者的语言铺垫,在轻柔的音乐的渲染下,泉水细细流淌、树阴映照水面、小荷初绽、蜻蜓独立荷花枝头。学生对全诗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一幅夏日荷池图,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诗境之中。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者可将学生带入春天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那菜花金黄,蝴蝶翻飞的美好境界中看一看,闻一闻,跑一跑,跳一跳,学生对“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诗境便能豁然感悟。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还开发了他们的右脑,促使左右大脑的均衡发展。三、古典诗歌情理的模糊领略诗,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表达出诗人对生活中的人物、景物、事件等的爱憎或感叹。有的古诗直抒胸臆,如李绅的《锄禾》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但更多的是将丰富的情感及哲理蕴含在诗句之中,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剥笋一样的层层推进的思维活动,才能有所体味。这样,儿童的体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样性及多层次性。因此,教者要善于抓主干,去枝叶,引导学生用诗的韵律、节奏来激荡其间的情感,将诗的语言化为有声的图画,从整体上去体味、领略诗的情感及哲理。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教者要启发诱导学生由彩图上的“一枝红杏”,在头脑中形成“春色满园”的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由“扫兴”到“欣慰”的心理变化过程,从直观上领悟到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教学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将二者两相对比,一“喜”一“悲”,鲜明突出,再联系“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共同主题进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在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四、古典诗歌学法的模糊迁移“教材无非是例子”,学习是为了应用。教者要对学生学习完古诗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模糊控制,将学法模糊迁移到相关的或相似的古诗拓展阅读中,巩固知识,掌握学法,提高能力。如,学习完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可让学生拓展阅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通过古诗学法的整体迁移,使学生从整体上大致掌握诗歌的意思,然后再根据两诗情感上的相似点引导情感上的迁移,使学生感受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进而升华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需要强调的是,“模糊”不是含糊不清,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根据语言的特点充分地应用系统科学理论上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观点,从语言文字符号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模糊性上,总体地去把握对象,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创设一种良好的宽松氛围,激发个性化的描述及处理,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模糊性理论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应用时,要把理解诗意,感悟情境,体味情理,学法运用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能割裂他们之间的潜在联系。要在水乳交融的和谐环境中进行总体的把握与体会,以求在模糊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古典诗歌范文篇8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诗歌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比较雅;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较通俗:这样以俗入雅,充分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诉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确实耐人寻味。

9、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充满成功的期待,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可谓隐讳而妙极。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沉。

10、离合

古典诗歌范文篇9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真挚友谊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与亲情、爱情鼎足而三,成为除血亲、姻亲之外的以道义、志趣相维系的一种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少侠义之士甚至把这种感情看成比姻亲感情更为重要的一种感情。所谓“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即是这种朋友感情重于姻亲感情的最好注脚。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提倡这种“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狭义的朋友情感,只是证明友情的重要而已。庞坚先生在《海内存知己》中说:“如果说没有亲情,社会将紊然无序;没有爱情,生活将索然乏味,那么没有友情,世界也将黯然失色。”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的首章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实际上孔子是在教给他的学生求学、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有朋友。《礼记·学记》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没有朋友对于成就一个人的学问是很可怕的障碍。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真挚的友谊更是不行,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汇,友情对于人生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人生离不开真挚的友情,事业离不开志同道合的朋友。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洋溢着关山难阻,心心相印的真挚友情。朋友只要知心,就不会因为分隔万里而彼此疏远,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明代陈子龙的《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中也写过类似的诗,“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意思是说大丈夫交友看重的是知己,即使远隔万里,也象是同在一乡一样感到亲近。正是因为这种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才使好友之间的离别呈现出一种高昂的气势和壮阔的情怀,可见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对彼此的鼓舞和砥砺是何等的重要。

重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流传着多少动人的心心相应的友谊故事啊!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记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心友情,至今仍振聋发聩。钟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将琴摔碎,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以表示对知心朋友的哀悼。也正因为这感人的真挚友谊,《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一直流传到今天。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作为友谊和“知音”的象征,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友谊和“知音”去了。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有多少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章在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啊!可以说,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产生了人类追求真挚友谊的诗章。《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幽谷的鸟寻求和鸣之声来比喻人对朋友的寻觅。从西汉开始,随着社会的动乱,产生了一大批抒写朋友离别之情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四首苏武诗,其中第四首中的“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就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别意萦回。此后历经各代,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便不绝如缕,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的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所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更是说明了这些诗篇中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的情谊之深。古往今来的歌颂友谊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朋友之情,堪称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丰富的矿藏中一批熠熠生辉的珍宝。

一、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的形式

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大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一是挚友不在身边而生思念挚友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寄”,如王僧孺的《春日寄乡友》和庾信的《寄徐陵》;“怀”,如谢胱的《怀故人》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得”,如元稹的《得乐天书》和陈与义的《得光书因以诗迓之》;“思”,如王安石的《思王逢原二首》;“闻”,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赠”,如曹植的《赠王粲》和陆凯的《赠范晔》。二是偶遇挚友而引发叙旧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逢”,如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徐熥《酒店逢李大》;“遇”,如吴伟业的《遇旧友》;“会”,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三是送别挚友而抒发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作常用“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别”,如谢胱的《别王丞僧孺》和何逊的《与苏九德别》;“留”如叶清臣的《贺圣朝·留别》和刘辰翁的《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此外还有两者皆可用的有“示”,和“酬”等等。前者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后者如朱彝尊的《酬洪异》。最为感人的是“见”和“哭”。前者的“见”并非指人,而是见到挚友的诗作,而陡生思念挚友之情。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全诗短短28个字,写出了元、白之间珍贵的真挚友谊,正象赖汉屏先生所说的,“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辩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地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挚情意所感动。”后者的“哭”则表示了挚友亡故后自己的悲痛之情,正是由于悲痛,更显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如李商隐的《哭刘蕢》:“上帝深宫闭九阍,巫成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李商隐和刘蕢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的好朋友。刘蕢是唐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唐文宗时曾召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刘蕢在对策中曾大胆地揭露了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引起了考官的激赏,但也触怒了掌权的宦官。李商隐出于哀时忧国和痛恨宦官乱政,对刘蕢的高风亮节表示异常的钦佩,把刘苜引为知已,并写过《赠刘司户蕢》一诗。该诗把同情知友之情和忧时愤国之情结合起来,抒写了自己对刘蕢的敬佩和同情。刘蕢去世后,李商隐又先后写了《哭刘蕢》、《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蕢》等诗。这些“哭”诗,特别是这首《哭刘蕢》,不但表达了李商隐对刘蕢的真挚情谊和由衷敬佩,也显示了产生这种情谊的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由于全诗深挚的感情和朴素真切的表达,该诗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清代大诗人纪昀称这首诗“一气鼓荡,字字沉郁。”

二、歌颂真挚友谊诗篇的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歌颂朋友之间真挚友谊的诗篇是其中最为绚丽夺目的花朵。无论是歌颂友谊篇章的数量,还是它的质量,其成就都是相当可观的。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这些歌颂友谊的诗章,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要而言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

朱先生在论述中国文学史上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时,列举了苏李、建安七子等文学史上传为美谈的佳话。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唐玄宗天宝元年(745),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阳相遇。尽管他们年龄相差11岁,但由于两人都有着相同的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都有着对朝政腐朽不满的愤慨之情,都有着对黎民百姓凄惨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之心,更有着用诗歌来作为武器,抒发心中块垒的不平之气,因而两人一见如故,只恨相见太晚,真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短暂的相见,成就了文学史的一段真情佳话。李白和杜甫同游鲁郡,并于东石门分别。李白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追叙了两人相处的欢乐岁月。“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我们马上就要像飞蓬一样各奔东西了,何时再聚首欢饮呢?暂且让我们喝个痛快吧!短暂的诗章道出了两人间的兄弟深情。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彼此都十分牵挂。后来,李白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李白对杜甫的无限深情。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象这浩浩荡荡的汶水,伴随着杜甫向南方悠悠流淌。诗人寄情于流水,流水不息,相思不绝,可见李白对杜甫的一番真情。而杜甫写给李白的作品更多,他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隐居》,就真实地描写了两人之间亲密无间,胜如兄弟的生活。另外的《春日忆李白》,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杜甫对李白诗歌的倾慕,对李白兄弟般情谊的思念,写得深厚无比,情意绵绵;《天末怀李白》写因秋风起而思念李白,全诗感情千回百转,思念之情萦绕心际。吟读全诗,其思念的殷切,关注的细微,感情的真挚,令人反复咏叹,婉转低回,不能自止。尤其是《梦李白二首》,写杜甫思念李白,积思成梦,其情之真切,其爱之深细,更写出了杜甫对李白的情谊之深。古代李杜并称,不仅因为他们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并称为诗仙诗圣,更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不同寻常。千百年以来,历代读者读李白、杜甫互相思念的诗章,仍不得不为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而感动,可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是何等的感人。

2、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道工具的缓慢,道路的险阻和通讯方式的陈旧,因而把朋友之间的离别看得非常重。所谓“长亭送别”,“折柳惜别”等无一不反映了古代离别给彼此双方带来的痛苦和思念。正因为如此,古送别的诗歌或留别的诗歌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景象。汉代李陵的《与苏武诗》中的“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写出了相逢的欢乐和即将离别的伤感。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写出了“无故人”的悲酸。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和宋代陈与义《别孙信道》中的“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更写出了朋友间离别的深情。有相逢就有离别,挚友之间的离别,必然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这种抒发挚友离别之际依依惜别的深情,令后世读者无不为前人的真挚友谊而感动。正是这种感动,成就了中华民族重友惜情的美好情感。如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好友乘船东去,诗人依依惜别,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正象著名学者陈贻掀先生所分析的: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像,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仅表现在作者送别挚友之时,也常常表现在作者离开友人留给朋友之时。最著名的留别诗当首推李白的《赠汪伦》了。天宝十四年(755),李白在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临行时,汪伦来送李白,感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留别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即地起兴,以潭水之深来比喻友情之深,巧妙地将送别地点与友朋的情感勾连起来,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但还不及汪伦送别我时的情谊之深。“不及”二字,将汪伦对作者自己的情谊描写得淋漓尽致,语浅情深,意近神远,深得后人赞赏。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正因为李白写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具有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感人的艺术力量。

3、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

古典诗歌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生;古典诗歌;吟诵训练;审美能力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诗歌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巨大作用。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自信”重要依托。“吟诵”是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在中职生诗歌教学中,以吟诵训练为途径可以更好地提升中职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文化传承与中职语文课程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课标对中职学生学习古代诗文及审美能力的要求

2020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党的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是要落实“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一)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三层要求。新课标中指出: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欣赏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提升审美境界。新课标对中职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文字之美。第二层,形成学生的阅读品味,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鉴别能力。第三层,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境界。感受作品的美、提升美的鉴赏能力、形成审美情趣,这三个层次是层层铺垫,逐步渗透提高。简单概括为,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指的是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二)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古典诗歌学习的两个根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安排198课时,其中144学时的基础模块中,古代诗文选读占到36学时。古代诗文学习在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占有非常高的比重,这与新课标对古代诗文选读的课程要求有密切关系。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古代诗文学习的两个根本要求分别是:一是要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二是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近年来国家的“热词”,它频繁的出现,彰显了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是新课标对当下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工作要求,通过古典诗文的教学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与审美能力!学生热爱传统诗文,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者。

二、中职生学习古典诗歌现状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让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大作用。由于时代的变迁,以中职学生现有的文化素养去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热爱古典诗词,中职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的障碍与困难。(一)在学习古典诗歌过程中,学生缺乏“内化”过程。在古典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主要是理解、背诵、应试的模式。中职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去突破文字的障碍,跨越时间的屏障去理解诗歌。语文教学中,就呈现出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的局面,用更多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到诗歌的内涵,但对于诗歌本身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古典韵味,缺乏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讲解,基本就过度到背诵、默写、应试的层面上。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韵味缺少一个深入的自主思考的历程。这个历程,就是学生反思、鉴赏的“内化”过程。这个“内化”就是把教师附加的知识消化、整合、建构出学生自己“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二)在学习古典诗歌过程中,学生缺乏“外化”方式。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指的是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在古典诗歌学习中,通常是翻译、诵读、欣赏等方式,学生没有更多其他的方式,来传达自己出对诗歌的解读。所以,在培养审美能力方面,一般停留在第一或第二层次,很少能够达到第三层面———让学生去创造美。在学习中,这种让学生展现自己对诗歌美的理解与鉴赏的方式的缺乏,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职业教育号召每位教师,让每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古典诗歌音韵优美和谐、节奏鲜明,呈现出鲜明的音乐美。在教学中,尤其适合让学生去吟诵。这种吟诵的方式,虽然有固定的规律与技巧,但是并不局限于技巧,它让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生吟诵诗词的过程,就呈现出每个学生的“个人特质”,体现出每个学生对诗歌的不同理解。学生以自己的表现方式展现对诗歌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诗歌学习的审美发现与体验。这是一种再创造的流程,是一种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外化”的方式过程。传统的古典诗词的学习模式,缺少让学生展现对诗歌理解的过程,也缺少让学生创造的过程,缺少“外化”方式。

三、吟诵训练为途径的古典诗歌教学研究

当下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度与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的迫切度是不相一致的,这也是我国在弘扬传统文化中遇到的问题,也必将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优秀的传统文化曾在历史的长河中发过热、闪过光,在大浪淘沙中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基。要让传统文化不断发光发热,让当下年轻的学生依然热爱传统经典,就必须让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更多传播方式和技术手段,让它鲜活起来。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诗词大赛”等节目形式新颖,激发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力。2020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注重学生的审美发现与体验。在实际古典诗歌教学中,有效开展“吟诵训练”,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当下“吟诵”内涵的延展。“吟”是一种传统诵读诗文的方式,根据诗文感情的变化,采用相对符合吟诵者需要的不固定的音调旋律吟诵作品。“诵”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诵读诗文的方式,即通常所说的“朗诵”。“吟诵”作为一种传统诵读方式,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一种有效的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典诗词的音韵学与现代中国人渐行渐远,“吟诵”已经与当下古典诗歌的学习并没有更好地联系到一起,尤其是中职生的古典诗歌的学习。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为古典诗歌谱曲的歌曲,这样的歌曲音调优美,也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更能引起中职生的共鸣,获得学生的喜爱。传统的“吟诵”的方式,依据诗歌格律而吟诵,依曲调而唱和,以声音传达诗歌内涵。古典诗词的神韵通过学生自主揣摩之后,再用自己的吟诵方式传达出来,学生更能感受诗歌的音韵的美妙,掌握诗歌的内容,体悟诗人的情感。这种“吟诵”方式,是传统的方法,具有固定的方式,适合学生学习与传承。依据古典诗歌改编的歌曲的“演唱”,从某种方面,激发了学生吟唱古典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去“开口”再现诗歌,也可以作为当下的“吟诵”学习的一种补充方式。(二)吟诵训练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古典诗歌吟诵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让人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自主发现诗词之美,这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诗词不仅仅需要教师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发现。在吟诵中,学生依据自己对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理解,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情感,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在吟唱过程中,学生力求与古典诗歌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诗歌的内涵。这个过程学生获得了审美发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吟诵中发现诗歌之美,受到美的熏陶,再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现美,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提升审美的路径。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外化”成以声音为介质的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自主体味,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亲近与热爱,情感在诵读中得到涵养。在这个过程,学生的自主揣摩、呈现,其实就是学生对诗歌的再次解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打上了“自主”的底色,呈现学生的个人特色。这其实就是对诗歌再创造的过程,已经属于审美能力的创造过程。借助吟诵,形成一个完整的提升学生古典诗词审美能力的路径,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三)吟诵训练的有效训练途径。通过模仿练习,训练学生掌握吟诵技巧。吟诵是有技巧与规则的,让学生掌握吟诵的技巧一方面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其基本规律,进而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但对于中职生来说,技巧仅是一种手段。在学习吟诵的技巧中,教师可化难为易,让学生在对吟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兴趣,进行吟诵实践练习。学生对于配乐吟诵会有更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借助音乐的渲染,吟诵古典诗词,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审美体验。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训练学生吟诵古典诗词。中职新课标在课程结构安排方面,注重“模块化”学习方式,将相近主题的内容安排在同一模块中。这种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古典诗词的学习对于中职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中,解决难点,达到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教学中,课堂学习的时间是相对有限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各种学习平台,在课后开展吟诵的练习,将课上与课后有效联系起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优秀的古典诗歌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当下,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每位中职生要承担的责任。利用吟诵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鉴赏、传承古典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古典诗歌在一代代中国人的传诵吟咏中,芳华永绽。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S].2020

[2]张凤琴.高中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探寻[J].课外语文,2018,10

[3]韩苗苗,韦冬余.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古典诗歌吟诵教学[J].课文语文,2018,7

[4]佐藤学.静悄悄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