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4:33:40

钢琴艺术

钢琴艺术范文篇1

在古琴文化传承中,历代琴人不仅注重琴曲弹奏技术的研习,而且更加注重在琴曲的研习中获得独到的心灵体验和感受。古代琴人在琴曲的修习中特别讲求滋味的品评、气韵的涵咏、意境的感悟,意图通过琴曲来体现琴人对社会、时代、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琴曲的“弦外之音”。《列子》中曾记述师文修习古琴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声而动弦。这便是“得心应手”的由来。当代琴家李祥霆根据前人琴论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也曾作出琴曲演奏需要“得心“”应手“”成乐”的总结。“得心是要对所要演奏的琴曲由外形到内涵有准确的把握、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得之于心是前提,是基础,是根本。……,应手是将已深怀于心中的琴曲外观、内涵通过准确而有把握,严格而又多变化的双手作用于七弦之上,恰当地表现出来。以心用手,以手写心。”在历代琴人的论述中可以为“得心应手”找到更多的注脚。薛易简(唐代)《琴决》中云“: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俱赏为能,殊不知志士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成玉磵(北宋)在其《琴论》中认为,“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为主,虽寝食不忘,故操弄不过一二曲,则其奥穷。至于调虽十数,而意俞妙”。明代萧鸾的《杏庄太音补遗•序》中提出“以迹会神,以声志趣,求之于法内,得之于法外”。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在其著作《四存编•性理评》中将“习琴”定义为“手随心,音随手,清浊、疾徐有常规,鼓有常功,奏有常乐,是谓之习琴矣……”可见,古琴曲的诠释讲求的是先对琴曲由外而内地进行乐曲解读和技巧练习,之后琴人会结合自身的理解从内心体验出发,将作品的情感、风格、形象等内容由内而外的表达出来。这样琴人弹奏的琴曲才称得上“得心应手”,才可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在钢琴教学与演奏中,借鉴古琴艺术“得心应手”的观念,注重发掘作品的艺术内涵,注意乐曲内容与演奏着心灵体验的结合,也会使钢琴教学与演奏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钢琴教育主要的教学手段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曲目,并通过传授知识和技巧训练,使学习者具备演奏钢琴作品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人们通常更注重钢琴乐谱解读、技巧训练、奏法分析、强弱控制等技术层面的教学,而容易忽略演奏曲目的情感表达、形象塑造等问题的研讨。钢琴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钢琴教学环节应当摒弃片面、单一的唯技术论观点。在训练学生具有较好的技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使学生在演奏实践中能够体现出作品演奏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前苏联钢琴家涅高兹认为“任何一种乐器表演的教师首先应该教音乐,……,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的不仅是所谓的作品‘内容’,不仅应该以诗意的形象来感染他,而且还应该对他极其详尽的分析总的曲式、结构,及其中的个别细节、和声、旋律、复调、钢琴织体写法,总之,他应该既是音乐史家,又是理论家,又是视唱练耳、和声、对位钢琴弹奏的教师。”在钢琴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停留在钢琴曲的指法、奏法、强弱、乐句等技术问题方面,而是应该注重“音乐的表现和技术的传授要双管齐下。”秉持这样的观念展开钢琴教学,学生的钢琴演奏才可能“得心应手”,才可能会更富于内涵和想象,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二、师法自然——教育理念中的开放性求索

本文“师法自然”的含义并非仅指琴人对自然造化的师法与追摹,而是引申指古琴文化传承中历代琴人所秉持的自由开放的传承理念,以及琴人在琴曲传承中具备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汉末蔡邕《琴操》书中载伯牙学琴三年不得“移情”之法,成连建议他去跟自己的老师方子春请教。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之。”刺船而去。旬时,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涌,山林杳冥,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援琴而歌,作水仙之操。这个典故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伯牙从师三年不得“移情”之法,被置身于自然造化之中居然茅塞顿开。由此可以推断,在古琴音乐的传承中是注重发挥学习者自身创造性的,是鼓励和倡导学习者进行自由开放的探索。《列子》所载“高山流水”的典故家喻户晓,该文还记述了伯牙与钟子期在演奏其他琴曲时的情景: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至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该文表明伯牙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操弄不同琴曲以表达出心境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伯牙弹奏琴曲时,心理因素、自然环境等内外部条件对其曲目选择、演奏情绪、音乐风格的影响。伯牙的演奏非常讲求内心体验,这也反映出古代琴人在琴乐传承中所具有的依心而作、娱己娱人、自由探索的精神。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古琴音乐审美中重要的审美取向。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曾做出如下总结:蔡邕闻弦而知杀心,钟子听弦而知流水,师旷听弦而识南风之不竞,盖自然之道,得心应手,其妙故若此也。清代琴人陈幼慈在《邻鹤斋琴谱》也曾说:夫音韵者,声之波澜也。盖声乃天地自然之气,鼓荡而出,必绸直而无韵,迨触物则节族生,犹之乎水之行于地,遇狂风则怒而涌,遇微风则纤而有文,波澜生焉。声音之道亦然。故语云,“喜、怒、哀、乐必归中和,万物生育莫不由此。”李贽与陈幼慈的论述反映出古琴音乐传承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点。古琴音乐在传承的过程有许多非技法性的因素,诸如人对琴曲的感受、对人生的感悟、对琴文化的理解等需要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中去找寻答案。上述史料皆表明,古琴音乐的传承没有被限定在师生间的知识传授或局限于口传心授、打谱整理等教学层面,而是注重修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我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凡是有利于琴人技术的提升、修养提高乃至人格完善的方式都会被认可。其传承观念重点在于强调人在琴曲修习过程中对自然、精神、情感方面的真切感悟和理解,注重修习者审美经验的积累,体现审美追求,并最终作出审美价值判断。在当前的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无论是从终身教育的理论,还是从创新教育的角度,都需要有开放性教育理念的参与。“开放教育能最大限度的通过各种通道吸收新信息,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创造性地学习。”[5]146在具体的钢琴教学环节中需要学生参与自然与社会的体验活动,通过这些体验活动以求获得更加丰富、直观的艺术感受。更加丰富的内心感受,对演奏的构思和诠释也更具艺术魅力。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因为开放性的教育理念缺失,教学方法也就显得比较单一和陈旧。钢琴课往往被封闭在传统的课堂之上,教学中主要靠讲授、重复模仿、死记硬背的现象大量存在。因为教学中缺少自由开放的探索精神,学生难以获得开阔的艺术视野。美国著名音乐学家贝内特•雷默教授曾于1986年和1998年来中国考察中国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当时的结论是“:中国传统的学校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并将之与美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比较“,在美国,理想的教师是鼓励对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尽管新时期中国的音乐教育状况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钢琴艺术教育还是亟待开放性教育理念的参与,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

三、道器并重——教育导向中的文化自觉

古琴艺术在历史传承中虽然多次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但其又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日趋多元的文化态势下得以延续和发展。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古琴艺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古琴在中国历史及文化上的意义,是远远超出了一般乐器的意义。”从三国时期嵇康的“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赋》)到清人汪绂的“士无故不彻琴瑟,所以养性怡情”(《立雪斋琴谱•小引》)。在历代文人、琴人的琴学著述中都无不示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古琴艺术的影响和沁润。在历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古琴艺术因为有了古代文人和艺人的共同参与,已经逐渐显示出琴器—琴艺—琴学—琴道的历史发展轨迹。宋朱长文《琴史》云:“君子之学于琴者,宜正心以审法,审法以察音。及其妙也,则音法可忘,而道器冥感,其殆庶几矣”。清戴源《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中也强调说:“琴,器也,具天地之元音,中和之德行,道之精微寓焉。故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而微妙有难言者,此际正别有会心耳。”在古琴艺术的历史传承中是“道器并重”的。易存国先生认为:“‘古琴’不仅是个体修身养性的武器,其中还渗透有一种发自远古的‘乐教’精神。因此“‘琴’并不简单就是一种乐器而已,而是某中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因此,古琴艺术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技艺”,一门“学问”,它已经转化为构成中华文化精神的内在质素存在于古琴艺术的历史传承之中。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也继承了古琴艺术传承中“道器并重”的理念。例如,但昭义教授主张“钢琴艺术教育实质上是音乐艺术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类自身的文明教育。”“做人”属于“道”的“思想”的层面,钢琴演奏技术属于“器”的层面。在管建华先生看来,“但昭义的教育思想、文化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但昭义教授在他的钢琴教育实践中,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家庭、教师、学校、社会的各种际遇,用爱心去构建学生的心灵,以“做人”与“培养人”为核心践行自己文化人格观、世界观,体现出将“人文科学”作为音乐教育的根本,创新和发展出了具有中国民族优秀精神品质的钢琴艺术教育模式。“中国钢琴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审美和文化精神。在“中国钢琴艺术”语境下,“中国钢琴艺术教育”在与世界钢琴文化的交流、传播和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承华先生认为:“音乐教育如果不将各种音乐现象同它的文化相联系,不从特定文化模式出发对它加以阐释,就不可能使自己的阐释获得深度和卓有成效。”在当代文化多元的视野下,“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特质需要中国钢琴艺术教育,改变文化意识淡薄的现状,在教育中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以文化“化”人,以文化“育”人,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精神。“中国钢琴艺术教育”应是包涵了人文学科的艺术教育,各人文学科对“中国钢琴艺术教育”的渗透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会引导受教育者在文化精神追求方面更具主动性和意识自觉。总之,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不仅需要训练演奏技巧,更需要涵养人的审美情趣,成就完善的人格教育。这要求中国的钢琴艺术教育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钢琴教育模式。以“道器并重”的教育理念来激活钢琴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发挥其情感、人格方面的教育功能,凸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

四、结语

钢琴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钢琴艺术;民族化;发展趋势

钢琴艺术虽然是舶来品,但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民族化特点。准确地把握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趋势,是发展钢琴艺术的根本要求。

一、钢琴艺术民族化发展历程

我国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进程,自钢琴传入我国便已开始,而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建国初期,得益于民国时期音乐人的探索与积累以及中央文艺政策中的“民族化”要求,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欣欣向荣,涌现了大量反映工农兵生活的作品。时期,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钢琴艺术的发展颇为曲折,一方面,作为资产阶级贵族的产物,钢琴艺术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另一方面,作为文艺宣传的有效载体,钢琴艺术又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比如1968年创作了钢琴伴唱《红灯记》,1974年改编的《绣金匾》,两部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时期的钢琴艺术总体上沿着艺术服务于政治的路径前行,走的是革命化的发展道路,但仍有大量民间元素被融入钢琴创作中,变相地为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向好,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迈向了新的台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并出现了许多多乐章的大型钢琴音乐作品,比如刘敦南1979年创作的大型钢琴协奏曲《山林》。此一时期的钢琴创作由于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创作者的个人意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彰显,且在创作技法上也日益成熟并多元。受此影响,钢琴艺术的民族化逐渐从简单民族音乐技巧的呈现演变为民族钢琴风格的塑造,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逐步从自发走向自觉。

二、钢琴艺术民族化的意义

(一)拓展钢琴艺术的边界。钢琴艺术起源于西方,经由古典钢琴改造而来,因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而深受西方观众的欢迎。早在明朝中晚期,钢琴便经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入我国,但仅在宫中流传,并未对我国音乐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西学东渐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钢琴艺术逐渐在我国普及开来,民国时期,钢琴已经成为音乐舞台最为重要的器乐之一,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民族传统器乐。钢琴艺术虽然是舶来品,但在其传入中国以后,便深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化发展态势。比如第一代民族钢琴家赵元任结合天津快板的伴奏音调创作了《偶成》,而萧友梅则在新《霓裳羽衣舞》中大量采用了民族五声性旋律,使得中国钢琴艺术在早期阶段便具有了迥异于西方钢琴的艺术特点。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化突破了西方钢琴理论对钢琴艺术的限制,拓展了钢琴艺术的边界。(二)繁荣现代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艺术样式,音乐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能够推动整个文化艺术发展与繁荣。对当前我国现代音乐而言,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音乐艺术,走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发展道路是最为科学、最具文化意义的路径,它是我国现代音乐艺术持续繁荣的前提条件与必然要求,而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钢琴作为世界范围内最为流行的乐器,也是当前我国拥趸最多的乐器之一,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改造,不仅对钢琴艺术本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对增强我国现代音乐民族性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钢琴艺术作为舶来品,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深刻,以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来重构钢琴艺术,有助于深化东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世界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与极为灿烂的文化,民族音乐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民族音乐都在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不同的群体而言,均有与其审美需求与文化理念相对应的音乐样式,比如,社会大众偏爱的民间小曲小调、文人雅士偏爱的雅乐等,至于戏曲音乐,无论男女老幼均非常喜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乡土社会的解构与消退,使得大量民族音乐濒临失传。如何有效解决此一问题成为我国文化保护中的重点与难点,而钢琴艺术的民族化也许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钢琴艺术的民族化进程需要从民族音乐资源中汲取养分,这可以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钢琴艺术民族化的发展态势

(一)钢琴创作的民族化。钢琴创作的民族化是钢琴艺术民族化进程中的关键。钢琴艺术自传入我国以来,便开始了民族化进程,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题材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总体而言民族化水平是在不断提升的。对钢琴创作的民族化而言,改编传统乐器的经典作品是最为常见的方式,我国大量古典名曲,比如筝曲《夕阳箫鼓》、二胡曲《二泉映月》、唢呐曲《百鸟朝凤》均被改编为现代钢琴曲。《百鸟朝凤》作为我国钢琴艺术创作民族化的范本,改编自我国民间同名的唢呐曲。唢呐是我国最具民族性的乐器之一,具有音色明亮、音量洪大等特点,常被用于民俗活动,如红白喜事等。钢琴曲以唢呐曲作为改编对象,本身就是民族化创作的一种尝试。钢琴曲《百鸟朝凤》是典型的多段体结构,创作者在结构设置中借鉴了传统音乐结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体性布局,使乐曲从宏观层面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在微观层面,创作者高度重视民族旋律、民族和声在乐曲中的应用,使得乐曲的民族特点更加鲜明。例如,四五度叠置以及五声纵向结合在乐曲中出现了多次,而纵向结构在横向展开的同时,则会伴有大量的平行四五度进行,这些都是民族音乐创作技法在钢琴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二)钢琴演奏的民族化。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上表现为两个层次。钢琴作品的创作有一次创作与二次创作之分,一次创作指乐曲的编曲,二次创作者是乐曲的演奏,因此,钢琴艺术的民族化,既是作曲环节中的民族化,也是演奏过程中的民族化。首先,在演奏曲目的选择中,以中国民族钢琴作品为主体。历经百余年的发展,我国民族钢琴作品已经完成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各种不同类型的经典钢琴民族作品为数不少,比如早期的《牧童短期》以及当前广为流行的《第三新疆组曲》《京剧瞬间》等,并且中国民族钢琴作品占演奏曲目占比不断上升,目前已经不低于50%。其次,在演奏技巧上,更重视民族化演奏技巧的运用。一方面,演奏人员都很重视民族化演奏指法、触键法的练习,使中国民族钢琴作品在演奏中与西方钢琴作品逐渐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借助钢琴音色特点来模拟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比如古琴的音色、琵琶的音色等,这些都是钢琴演奏民族化的表现。最后,在演奏情感上,更重视民族情感的传递,这也是钢琴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方面。演奏者努力把握钢琴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民族情感,借助演奏以及综合性的表演,来完成民族情感的传递。(三)钢琴风格的民族化。与国外钢琴艺术相比,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受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较大,在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点。与创作技巧、演奏方式等相比,艺术风格更具整体性特征,它是钢琴艺术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钢琴艺术的民族化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五声调式。五声调式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与西方的大小调式相比,我国的五声调式无论在音级数目还是在音响效果上,均非常独特,反映到钢琴艺术中,便是复调性与和声性中的民族色彩。就复调性而言,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最具代表性。该曲子巧妙地将民间的支声复调与西洋对比复调技法进行了融合,借助自由对位形态来处理五声化旋律,使得乐曲的旋律色彩更具民族色彩,进而形成钢琴艺术的民族风格。其次,戏曲风格。戏曲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除了京剧、黄梅等在全国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剧种外,我国可考的地方剧种在300种以上,戏曲艺术的方言与唱腔对钢琴艺术民族化风格的塑造都有着重要意义。以《戏曲组曲•京剧小段》为例,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京剧的京剧西皮腔的特点,创作者在第一主题中采用了轻巧的颗粒性声音效果。第三,民歌风格。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资源中具有生命力的内容,也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所在。钢琴艺术在民族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歌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黄河》为例,作为经典的钢琴协作曲,该曲子以民间劳动中常见的号子音调为素材,借助船夫的搏击风浪的情节,展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四)钢琴教育的民族化。钢琴教育是钢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钢琴艺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现代钢琴教育起源于民国时期,1927年成立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便设立了键盘系(钢琴系的前身)。但早期的钢琴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西化现象,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练习曲目,均以西方为主,民族特点不明显。新中国成立以来,受“民族化”“群众化”文艺方针的影响,我国钢琴艺术民族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钢琴教育民族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就当前我国钢琴教育现状而言,民族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民族钢琴曲目在学生练习曲目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在传统的钢琴教育中,钢琴曲目的练习,无论是练习曲还是钢琴曲,均以西方经典曲目为主,比如车尔尼钢琴练习曲、席特钢琴小品等。而在当前的学生钢琴练习中,诸如《夕阳箫鼓》《二泉映月》等民族气息浓厚的钢琴艺术作品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次,传统音乐理论教育得到了重视。中国有着悠久的音乐发展史,并且形成了丰富的音乐理论。与西方音乐理论相比,我国音乐理论紧扣民族音乐的实际特点,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目前,高校在音乐教育中越来越重视民族音乐理论的传授,努力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夯实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我国现代钢琴艺术而言,民族化是钢琴艺术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钢琴音乐的关键。我国钢琴艺术自诞生之日,便深受钢琴民族化理念的影响,并且,随着这一进程不断推进,创作、演奏、风格、教育中的民族化趋势日趋显著。

参考文献:

〔1〕梁茂春.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历程[J].音乐探索,2006,(01):3-7.

〔2〕姜雪柔.我国钢琴创作民族化问题研究[J].音乐时空,2015,(24):81.

〔3〕崔雪花.钢琴教学民族化中钢琴演奏民族化问题探微[J].音乐大观,2014,(05):99.

〔4〕邓毅志.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化风格[J].大舞台,2014,(11):189-190.

〔5〕周君.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和戏曲音乐元素[J].音乐时空,2016,(01):94,105.

钢琴艺术范文篇3

一、解读详细,内容丰富

该书研究内容丰富,通过对电影音乐、百老汇歌舞和摇滚乐等多种音乐艺术曲目进行详细解读,为不同年龄层钢琴演奏者了解、感受乡村音乐艺术提供了重要途径。在乡村音乐艺术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征:首先,乡村音乐是由地方语言、地方乐器与地域文化共同塑造而成,且彰显出浓厚的地域属性。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背景下,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传入我国,还需要将我国优秀、传统的音乐文化以合理的方式进行传播、推广,全面增强音乐艺术的生命力。乡村音乐艺术所演绎和传递的歌唱内容,多为发生在生活中的日常故事、歌颂和礼赞家乡的真实风景、表达和传递对美好生活的致敬等。其次,乡村音乐艺术的创作源泉通常都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情、民俗生活和历史故事等相关。为使乡村音乐以更易被大众接受,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其进行传播、推广,通过融入其他音乐形态,使其存活于现代音乐生活之中。乡村音乐艺术凭借自身浓厚的民风,淳真的曲调特色以及通俗易懂的歌词内容,凭借演唱者个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有的节奏旋律,成为具有独特形态的艺术形式,这也决定了乡村音乐艺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乡村音乐艺术有极为鲜明、强烈的民族特征,其中内容素材极为丰富。正是由于乡村音乐艺术源于真实生活,表达了真实的情感理念。此外,乡村音乐艺术有潜在的流行属性。合理利用乡村音乐艺术,不仅能够生动、有效引发观众的情感欣赏共鸣,增进听众的观感体验,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推进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凭借浓厚内容与丰富素材,使乡村音乐艺术成为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成为解读和认识社会历史轨迹的重要平台。乡村音乐通过艺术创作、加工的方式,生动传递、反映了乡村故事,不仅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浓厚乡愁、天然艺术的一种寄托。在乡村音乐乐器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木吉他、班卓琴和低音提琴。最后,乡村音乐艺术是一种彰显强烈民族色彩的音乐艺术,该音乐艺术的自身特点集中表现为:曲调结构简单,旋律节奏相对平稳,在融入大众真情表达下,又传递了流行、特色的艺术元素。在众多音乐艺术体系中,乡村音乐受众群体所占比重及规模很小,欣赏和了解该艺术形态的人大多从音乐艺术中,寻找一种情怀,在倾听和了解乡村音乐时,更如同借助音乐与其开展一场对话,像是邂逅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因此,乡村音乐艺术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素材,通过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解读,能够为扩大和提升乡村艺术的价值及影响力奠定重要基础。为更好了解和传承乡村音乐,需要对其发展起源、传承历程进行详细了解。

二、素材鲜活,审美突出

该书素材鲜活,艺术审美突出,通过对阿兰·杰克逊的《别动点唱机》、老鹰乐队的《亡命之徒》和克里斯朵尔·盖尔创作的《别让我的眼睛泛着忧伤》等音乐曲目进行介绍,提高了全书论述内容的丰富性与新颖性,为读者充分了解世界音乐的多元化提供了重要启示。以钢琴艺术为指导,优化乡村音乐艺术传播机制,将实现以下价值:第一,依托钢琴艺术,通过对乡村音乐体系进行“解构—重构”,并通过融入更多的艺术、文化元素,进行融合性、创新性研究,借助互联网传播媒介平台,构建有时代特色的乡村音乐体系,使乡村音乐艺术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一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形式。钢琴艺术,具有西方“乐器之王”的美誉,凭借音域宽广、表现力突出等特点,自传入我国后,便成为音乐家作曲、编曲的重要媒介和平台,钢琴逐渐成为中西方音乐碰撞、交流实践的重要乐器艺术。通过发挥钢琴音乐艺术优势对乡村音乐进行合理改编,构架了新的乡村音乐形态。第二,在当前乡村音乐、民族音乐等音乐艺术传播过程中,通过发挥钢琴艺术优广告-48-势,能够对乡村音乐的广域传播、异域传播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村音乐艺术是地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乡村音乐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韵味,应引起社会大众高度重视。为此,应积极改善乡村音乐文化的传播形态,通过融入新的艺术环境,强调乡村音乐的创作和个性化表达,凸显中国乡村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和传承意义,促进乡村音乐艺术实现更长久的传承发展。第三,随着当前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文化融合日益成熟、国际化交流趋势日益加强,乡村音乐不再是某一种单独的艺术形态,在不同媒介传播推动下,乡村音乐传向世界各个角落,通过融入不同音乐形态,呈现了新的音乐形态。目前各类音乐形态,在展示过程中,都少不了乡村音乐艺术的身影,只是少了一些特色、原始的艺术形态,通过融入本地特色、独有的时代气息,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形态。而焕然一新的乡村音乐,也发展成为大众借助音乐艺术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虽然原始乡村音乐艺术主要依赖木提琴进行表达,但是在多元融合的艺术形态下,乡村音乐与钢琴艺术进行生动融合,成就了新的艺术形态。

三、侧重实际,适应未来

钢琴艺术范文篇4

关键词:钢琴艺术;审美;分析

钢琴自传入我国开始,受到众多钢琴家、艺术家的追捧。最初,所有热爱钢琴艺术作品的音乐爱好者、艺术家,欣赏西方的钢琴艺术作品展现的审美特征,享受音乐艺术魅力。近代开始,经过钢琴家、作曲家的创新研究。基于西方钢琴演奏方法,加入中国的传统音乐。将钢琴艺术作品的展现形式,变得更为丰富。使人们既可欣赏纯西方钢琴作品的立体恢弘艺术特征,还可享受具有中国独特韵味的钢琴艺术作品带来的审美特征。

一、我国钢琴艺术发展概述

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起源于国外,世界上第一架钢琴由意大利人创造。自世界上诞生第一架钢琴开始,钢琴艺术迅速风靡世界。钢琴因具有其他乐器无法相媲美的音乐表现力等特色,被誉为乐器之王。钢琴具有广博音域,被众多音乐家及音乐爱好者钟爱,并创造出海量音乐作品。在我国,钢琴进入较晚。钢琴首次出现在我国是明朝明神宗时期,真正在我国得以发展是清末时期。当时清政府兴办洋式学堂,学堂乐歌由此发展而来,使钢琴作为辅助乐器演奏学堂乐歌。20世纪40年代,在北京创立公立音乐学院,我国开始正规式音乐教育。带动许多热爱音乐的人们,系统化、专业化进入音乐学习中。并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钢琴演奏家,如周广仁、傅聪等,标志着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自80年代起我国学钢琴的人迅速增长,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刻苦学习钢琴知识。其中部分人在世界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我国的钢琴演奏家郎朗等。

二、结合我国本土文化分析钢琴艺术作品的审美艺术特征

钢琴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我国钢琴艺术水平才被世界瞩目、认可。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我们刻苦研究学习西洋钢琴演奏技术,一方面因为我国作曲家们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艺术作品。如《十面埋伏》、《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若想更完美展现钢琴作品的艺术内涵、魅力与审美特征,使人们产生共鸣,感受钢琴艺术作品带来的艺术享受。除遵守钢琴演奏技巧基础上,应深度挖掘我国古典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特征。只有演奏好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艺术作品,才能使我国钢琴艺术发展注入动力。令我国钢琴艺术演奏水准及钢琴艺术作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走向世界,引领世界观众瞩目中国。(一)钢琴艺术作品展现的意境之美审美特征。我国古典钢琴音乐虽然作品蕴含中国韵味,但演奏时会出现单薄之感。而西方钢琴相较中国古典钢琴更立体化,能弥补我国古典钢琴不足之处。两者相结合创作出的作品,听觉上更饱满,钢琴音乐作品的审美特征可得到更好的彰显。例如,根据我国古典经典作品《梅花引》改变的钢琴曲《梅花三弄》。这首钢琴艺术作品,就是结合我国古典音乐与钢琴演奏创造出的全新艺术作品。作品中保留我国传统文化中梅花美好的音乐形象,兼具古典的典雅意境。作品利用钢琴中左手低声部模仿古琴音响特色,营造出凝重、典雅的艺术特征。高声部的强音和旋融进琵琶音则传达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在原有旋律基础上,创作者加入和声编配等更为丰富的音乐编织。古曲中的音乐精华与钢琴融合,令古曲中梅花的品格、形象得以提升。钢琴曲中融进中国古典乐,令钢琴音乐作品更别有韵味,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审美特征。(二)钢琴艺术作品展现的情感之美审美特征一支乐曲审美特征的展现,都是利用多种乐器的演奏实现的。西方表达情感较东方人更直接,东方人习惯含蓄的表达情感。无论东方人、西方人,对于美的目标是一样的。我国古典音乐蕴藏细腻温婉的情感美,结合钢琴演奏方法,东西方情感交融产生更独特的审美特质。音乐表现形式更丰富,人们更容易将情感注入音乐作品中。东方人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部分传统音乐作品逐渐被年轻人忽视。在欣赏西方钢琴乐器演奏作品时,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展现不同的审美特征。不仅使人们享受新的音乐艺术魅力,还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例如,《阳关三叠》就是透过对古曲改编的同名钢琴曲。在钢琴音乐结构充分拓展下加入原曲的精髓部分。音乐作品在基于原曲音响特色,加入钢琴这一乐器的演奏优势。而钢琴演奏变化不但没有影响原曲韵味,经过作曲家的重新编曲使这首乐曲更细腻和丰富。钢琴中融入古曲的音响色彩,又利用钢琴特有的表现力,令这首作品听觉上更立体、更饱满。使听众更能身临其境般的感受音乐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令听众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曲家们透过不断钻研、学习和创新,创作出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将钢琴这个西方乐器之王融进中国的音乐精华,使钢琴艺术在我国开花、结果。使人们在欣赏钢琴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身心愉悦,陶冶情操,并提升了人们的音乐审美价值。希望,未来有更多的音乐爱好者,特别是更年轻的一代。继续努力钻研学习音乐知识,为世界上的所有人创造出更优秀的钢琴艺术作品。使人们的生活,因为有了音乐进而变得更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孔德文.我国当代钢琴艺术作品审美特征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10:158-159.

[2]杨阳.基于接受美学背景下的中国钢琴发展策略[J].大众文艺,2018,05:144.

钢琴艺术范文篇5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

中国钢琴艺术的早期,源自赵元任于1913年留学美国时曾将传统乐曲《花八板与湘江浪》改编为风琴曲,并于1915年在《科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中国第一首钢琴曲。1919年他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同年又创作了钢琴曲《小朋友进行曲》等。这些构思简单、曲式短小的钢琴曲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诞生。

二、抗战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初步形成及发展

至20世纪30年代,又有一些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问世,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刘雪庵的《中国组曲》等。随着歌曲艺术的发展,钢琴伴奏逐渐成为歌曲艺术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挥了钢琴多声部、多思维的特点。1934年贺绿汀创作了完全成熟的第一首中国钢琴曲《牧童短笛》,并在日本出版,成为蜚声国内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乐曲成功地将中国民族调式与西洋技法相结合,其优美清新的曲调极具中国民族特色。这一阶段由于受抗战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钢琴艺术在创作、演奏和教育方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解放战争时期钢琴音乐创作逐步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钢琴音乐的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作品的质量逐渐成熟。钢琴家丁善德在1945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钢琴组曲《春之旅》,乐曲在心理刻画上非常成功。1948年他在法国留学时又创作了《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作品表现出了对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创造性的突破,同时也成功地汲取了西方音乐的经验。

四、解放后钢琴音乐创作取得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们为使中国音乐的传统与现代作曲技巧完美结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中国钢琴曲。

中国的传统音乐,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民族音乐语言创造与积累下来的,是具有中华民族特定音乐形态特征、审美情趣和思维规律的本土音乐,它产生并发展于“单纯的中国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下的全部古典及民间的中国音乐。”①

这些由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大多由中国传统器乐的经典之作改编而成,其音乐素材和表现内容,皆为中国民众所了解与熟悉,人们就比较容易从中感受并领悟钢琴演奏所表现的艺术趣味与内涵,从而顺利地进入欣赏和体验状态。关于这点,作曲家储望华曾说:“从多年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改编曲是普及中国钢琴作品的一条必经之路……并以此为起点,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钢琴创作。”②张前也说到:“这已经为群众音乐生活的实践所证实。”③由中国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在世界钢琴音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向世界推介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丁善德的《儿童组曲》《民歌主题变奏曲》,陈培勋的《卖杂货》《思春》《双飞蝴蝶》,瞿维的《花鼓》《主题及变奏曲》,朱践耳的《流水》,刘庄的《变奏曲》《三六》,黎英海的《夕阳箫鼓》《阳关三叠》,汪立三的《兰花花》《东山魁夷画意》,刘诗昆与潘一鸣、孙亦林的《青年协奏曲》,殷承宗和储望华的《黄河协奏曲》,杜鸣心的《序曲》《红色娘子军组曲》,桑桐的《东蒙民歌小曲七首》,蒋祖馨的《庙会》以及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等。新时期有汪立三的组曲《东山魁夷画意》、蒋祖馨的《第一奏鸣曲》、杜鸣心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赵晓生的《太极》、陈铭志的《钢琴复调小曲8首》、陈怡的《多耶》和谭盾的组曲《忆》等。

五、保持民族特性是钢琴音乐创作的源泉

钢琴艺术范文篇6

关键词:钢琴艺术指导;声乐表演;教学与演唱

1我国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

1.1钢琴艺术指导概念。声乐教学与演唱都不能缺少钢琴伴奏,而很多人都觉得钢琴伴奏就是钢琴艺术指导,但这种认知是有所偏颇的,钢琴伴奏与钢琴艺术指导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钢琴伴奏从本质上来说,是有别于钢琴艺术指导的,钢琴伴奏属于钢琴表演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演奏的职责,在音乐艺术表演中,它是被动的,具体演奏过程中,钢琴弹奏不能完全依照原本的音乐曲谱进行演奏,必须要依照演唱者的表演来配合进行。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不同,在音乐艺术中,钢琴艺术指导是居于主动地位的,职责主要是从事教学与演唱指导,更偏重于“指导”功能[1]。钢琴艺术指导,除了要像钢琴伴奏那样进行乐谱的演奏,作为钢琴艺术指导者,还需要有更为渊博的知识,以及要求能够从音乐作品的整体风格来把握弹奏,在作品具体的细节处理等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能够通过学生声乐演唱或者乐器的弹奏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专业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2发展现状。自20世纪末起,我国音乐艺术教育得以大幅度发展,在国内各地区,许多综合性的高校开始设立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或者是艺术系、音乐系,为培养大批量的音乐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虽然刚开始钢琴艺术指导没有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但因其发展的滞后性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发展,音乐研究学者开始意识到钢琴艺术指导的重要性,在1998年由天津艺术学院首次将钢琴艺术指导作为一门独立专业学科,引入到高等音乐艺术教育中,这一举动在当时教育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1999年,我国教育领域最为重大的赛事———《全国高等音乐教育基本功大赛》,章程中特别指出钢琴即兴伴奏与正谱伴奏同为比赛项目,钢琴艺术指导纳入其中,此举在音乐教育界引起轰动,也为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做了引线。进入新世纪,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得到越来越多音乐教育人的重视,各大院校纷纷开设钢琴艺术指导专业。为最大程度地促进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很多院校在引进音乐人才的时候,以拥有海外留学履历的优先,甚至直接从国外的音乐院校、音乐剧团中吸纳优秀人才,还有高校将钢琴艺术指导提升到了研究生教育中,这一系列举措,都为钢琴艺术指导的人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到现在,钢琴艺术指导的运用已非常广泛,如独奏艺术、独唱艺术、合唱艺术、舞蹈艺术、交响乐艺术、歌剧舞剧艺术等多种门类中,都不能缺少钢琴艺术指导,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其他相关艺术专业的提升。

2声乐教学与演出中对钢琴艺术指导者的能力要求

钢琴艺术指导对其担任者有着很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能,还要有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较为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于不同时期知名音乐作曲家有所了解,还要熟知不同乐器的演奏特性,对不同体裁与风格的音乐进行学习,还要对声乐演唱技巧以及对不同语言拼读进行把握,这些都是成为优秀钢琴艺术指导者所必备的条件[2][5]。2.1具有较强的钢琴演奏能力。钢琴演奏能力的高低是影响钢琴艺术指导层次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较强的钢琴演奏能力是必备的基础条件。如果在弹奏技术能力上存在问题,那么在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时候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钢琴艺术的弹奏是一个钢琴艺术指导者整个职业生涯都要进行的一门基本功课。首先,钢琴艺术指导从业者,要注重最基本的钢琴弹奏技巧的练习,钢琴艺术的弹奏,必须要基于高超技巧的前提才能称之为艺术,既然存在技巧性,长时间不练习就会生疏,钢琴艺术指导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个长期进行技巧训练的计划,并为之坚持,保证自己能够在任何一次钢琴艺术指导时,都可保持自己的最佳状态。其次,作为钢琴艺术指导者,需要进行不同体裁的曲谱伴奏练习,因为钢琴艺术指导要面对的不仅是声乐演唱,还有很多其他音乐艺术形式,例如,乐器演奏、合唱排练、歌剧舞剧的演出排练等等多种体裁的音乐艺术形式。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者要接触并且熟知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并将不同体裁音乐曲谱的伴奏当成日常的训练任务,并且,根据自身的状况,重点倾向于某一种或者两种不同体裁曲目进行练习。另外,要注重钢琴独奏经典曲目的日常训练,包括国内外不同地域、时期、风格、体裁、著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这些都是钢琴艺术指导者最基本的涉猎内容。长期坚持对相关音乐曲目的练习,提高钢琴独奏能力,也丰富了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音乐曲目数量。在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同时,担任者要同时看伴奏谱、演奏旋律以及演唱旋律,在进行声乐演唱的艺术指导时,还需要看歌词,很多时候,钢琴艺术指导都是在没有进行练习或提前预知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者还要具备非常强的视奏能力。在进行钢琴艺术指导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只有旋律谱的简谱,整个作品没有伴奏乐谱,这时候进行钢琴艺术指导,就需要担任者拥有相关声编配音乐知识,以及极强的即兴演奏能力。尤其是很多口口相传的民间歌曲,或者是民间艺人收集整理的民间音乐作品,通常都是没有钢琴伴奏曲谱的,如果在舞台表演时,要针对这些作品进行钢琴艺术指导,就必须要有较强的即兴演奏能力。2.2丰富且深厚的音乐内涵与底蕴。钢琴艺术指导区别于音乐伴奏,也不同于钢琴演奏,它是一门艺术,也可以说是音乐领域中的具有综合性能的艺术项目。钢琴艺术指导者,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更要熟知音乐历史知识以及音乐理论知识,要有较高层次的审美等丰富的音乐艺术内涵与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钢琴艺术指导要针对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有了理论基础做支持,才能对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更为精准的诠释,更好地进行演奏以及艺术指导。钢琴艺术指导要了解并掌握声乐演唱的多种形式与方法。声乐演唱时钢琴艺术指导主要的针对对象,声乐的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合唱、重唱以及歌剧演唱等,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要掌握相关声乐演唱的方法,才能对声乐演唱进行正确的指导,例如,在戏剧艺术中男中音的钢琴伴奏表现,要突出钢琴高音区的表现,与男中音做出音色上的对比。还有,在为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进行钢琴艺术指导时,要注重其作品的演唱特色,如古典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一般都比较严谨,因此钢琴的伴奏表现就不能过于拖拉,而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稍显华丽,在进行钢琴伴奏表现时,要注意力度上的变化空间不能太大,不能过多用延音踏板,以轻巧彰显其华丽炫彩特色。另外,钢琴艺术指导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文化知识,例如文学、美学。我国很多艺术歌曲是以文学古诗词来进行作曲,例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花非花》《涉江采芙蓉》等,这些以古诗词进行作曲的音乐艺术作品,极具古典文化艺术内涵与魅力,钢琴艺术指导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淀,对古诗词与古典文学没有一定基础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去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与意境,进行艺术指导也无法找到切入点。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3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钢琴艺术指导是钢琴演奏艺术,也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者也需要舞台实践经验的积淀。舞台表演是进行音乐艺术体现的最终形式,进行舞台表演之前排练是必要的准备工作,此时舞台演奏者或者演唱者要对所要表演的音乐作品做到高度熟练,除了熟悉自己负责的演唱或者演奏部分,还要对乐谱前奏、间奏做到熟知,因此表演者要进行伴唱以及奏谱,钢琴艺术指导则要对表演者歌词、呼吸、词句旋律等进行了解,以保证在进行舞台表演时的正常发挥。钢琴艺术指导以及演唱者,必须要在舞台表演之前对舞台进行走台演练,因为舞台与日常的排练场地是不同的,不同的环境会使得演唱或者弹奏产生不一样的声效。过台了解舞台声效是钢琴艺术指导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内容,并且要确定所使用钢琴的机键、音准、踏板等,在试练中要了解演唱者与钢琴声响的比例,以免在表演时出现失误而影响演出效果。当表演者与钢琴艺术指导步入舞台的瞬间,表演就已经开始,一般是演唱者在前,钢琴艺术指导在后,步伐坚定自信、面带微笑、从容镇定,上台过程中要目视台下观众以示尊重。之后步入表演区,共同面向观众鞠躬,然后坐在琴凳上,自然地打开曲谱,待演唱者情绪稳定,示意开始,钢琴艺术指导微笑点头回应,即开始弹奏美妙的音乐。在表演过程中,钢琴艺术指导要时时与表演者通过眼神或者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以配合演唱中的需要。结束之后,钢琴艺术指导与表演者一起面向观众鞠躬施礼,然后演唱者在前,钢琴艺术指导在后,离开舞台。钢琴艺术指导在台上和台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舞台经验非常重要。

3声乐教学在演唱中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

钢琴艺术指导具体说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另一类是器乐钢琴艺术指导,其中以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为主,包括声乐伴奏、独唱、合唱、重唱等。3.1声乐教学中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现阶段,国内已经有一部分高等院校为声乐演唱专业开设钢琴艺术指导,这一课程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声乐学科的发展。钢琴艺术指导帮助声乐演唱者解决多种问题,如节奏、音准、语言、情感等,演唱者能够通过钢琴艺术指导更为精准地去把握声乐艺术作品。声乐艺术作品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演唱者与钢琴艺术指导之间的合作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钢琴艺术指导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知,两者是同等重要的。在演唱声乐作品的具体进行中,引导学生用复调的感觉去演唱,使演唱与声乐作品融合为一体,即便是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间歇部分,如间奏、尾声等,同样要当成是演唱的部分。钢琴伴奏声部,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更全面更深度地去表现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氛围的体现。钢琴伴奏声部与整个声乐作品的情感基调是一致的,声乐演唱者要了解并把握钢琴伴奏中的音色变化、速度变化以及力度变化,调整自身表演状态,与钢琴伴奏相一致,以保证声乐作品的完美表现,使通过乐谱的弹奏将情感传递给观众[3]。对于钢琴艺术指导教师来说,要尽可能使自己的演奏具有歌唱性,充分运用自己的弹奏技巧,结合理论指导与演奏的实践经验,使钢琴弹奏贴近乐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使在进行钢琴艺术指导时更为准确。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非常重要,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声乐演唱者整体提升演唱水平,同样的,在优秀声乐表演者的带动下,钢琴艺术指导的伴奏能力也能够得到不断提高。声乐艺术的演唱教学以及钢琴艺术指导,关系密切,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中完美表现声乐作品[4]。3.2声乐演唱中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说到在声乐演唱中的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指在舞台表演上的声乐艺术独唱。大家明白在台下排练与台上的表演感觉千差万别,即使在台下意境经过无数次练习,对表演作品意境非常熟悉,一旦到了舞台上,仍然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各种问题。声乐舞台表演者出现忘词、措辞、跑调,还经常会有“断片”的状况,这些问题的出现,钢琴艺术指导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舞台表演是两者共同参与的。因此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表演演出前排练阶段以及演出时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首先,看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表演演出前的排练作用。舞台表演可以说是一次性的不可逆转的一种艺术表演,舞台表演有别于日常的台下训练,只有严谨对待每一次训练,将排列当成舞台表演来完成,在真正上台表演的时候,才会最大程度地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如果平时的排练马虎大意,不去严格对待,就无法保证音乐艺术作品的完整表达,那么在舞台表演时出现问题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而且,即使平时能够严格对待每一次训练,也不能完全保证舞台表演时能够不出问题,也可能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因为舞台的表演环境与平时训练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场地不一样,加上台下诸多观看者以及绚丽的舞台灯光装饰等,都是会分散演唱者的注意力,产生紧张的情绪,还有,演唱者一般都会存在自己在内心督促自己只能成功的心理暗示,这些都是导致舞台表演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因素。因此,在平时的排练过程中,钢琴艺术指导与声乐演唱者就要进行沟通交流,钢琴艺术指导要告知演唱者合适的舞台站位,避免偏台,要保证演唱者所处的位置能够清晰地听到钢琴的声音。而钢琴艺术指导也是一样的,要时刻注意声乐演唱者的发声,避免在表现声乐作品时,双方出现脱节的现象。其次,钢琴艺术指导在演出时的重要作用。舞台上的演出不同于平时排练,任何一个表演者,甚至是著名歌唱艺术家,在平时排练和真正舞台表演时候的情绪都会不同。舞台上的表演,演唱者因为各种原因会出现各种问题,钢琴艺术指导要与演唱者提前进行沟通,如果出现诸如此类问题,钢琴弹奏要继续进行,演唱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与状态,从自己认为能够准确演唱的地方继续演唱。有的演唱者因为乐感问题,加上心理紧张,会造成音准问题,可能会比原来的音律升或者降一个调,此时对于钢琴艺术指导而言,是一个严峻挑战。因此,钢琴艺术指导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弹奏,在原谱的基础上跟随声乐演唱者调整旋律,避免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二度音程,从而使声乐演唱者更加紧张,这样来掩饰演唱者表演过程中的瑕疵,等到作品的间奏部分,可以重新弹奏原谱。舞台表演时进行音律调整,要求钢琴艺术指导者熟练掌握24个大小调,这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练习。钢琴艺术指导也要克服自身的紧张情绪,尽可能在舞台表演中,用自己的眼神、肢体语言以及钢琴弹奏旋律来提示演唱者,而这些都必须要钢琴艺术指导用足够高超的钢琴弹奏技能、灵活机制的临机处理能力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钢琴艺术指导与舞台表演者在进行声乐作品的表现时,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舞台表演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钢琴艺术指导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做出调整,减少舞台表演中的不良影响,当然这就少不了钢琴艺术指导者个人超强的应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5]。现在,钢琴艺术指导已经不是单纯的钢琴伴奏,是以指导为主的钢琴艺术学科,能够为不同的音乐艺术体裁进行艺术指导,尤其是声乐演唱艺术。因此,钢琴艺术指导除了要掌握最为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要广泛地涉猎其他相关文化知识,钢琴艺术指导者要不断丰富自身学识,累积舞台表演经验,促进自身钢琴艺术指导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霞.相依相衬浑然天成———论钢琴艺术指导学科的重要性和发展[J].音乐创作,2013(10):184-185.

[2]程磊.钢琴艺术指导的能力构建及其对声乐艺术表现的作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3]傅晓静.培养钢琴艺术指导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5(3):148-149.

[4]霍美吉.浅析声乐教学与艺术指导的有效结合[J].黄河之声,2017(10):41.

钢琴艺术范文篇7

关键词:钢琴艺术;作品创作;演奏形式

在钢琴艺术最初传入中国之时,国内的作曲家就开始尝试钢琴曲创作,并对这一艺术形式展开研究,这些音乐探索为中国的钢琴艺术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对中国化钢琴艺术的研究,主要从钢琴曲的创新创作、钢琴教学和艺术演奏等方面入手。中国化钢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艺术相互交融形成的新事物,它和传统音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在风格变化上又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我们能够对钢琴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有助于推动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一、国内对钢琴艺术理论概念的研究

(一)钢琴曲的创作。钢琴曲的创作是我国钢琴艺术的核心,因为只有进行钢琴曲创作才能开展钢琴演奏,才能推进钢琴教学。在钢琴艺术传入我国之后,作曲家就开始尝试把中国文化融入钢琴艺术中,创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钢琴曲。贺绿汀是中国第一位完成本土钢琴曲创作的艺术家,他创作的《牧童短笛》是中国钢琴曲的代表作品。在贺绿汀之后,许多作曲家也加入钢琴作品艺术创作行列,这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也为我国钢琴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国外优秀钢琴作品的不断传入,为国内钢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加速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并加速了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二)钢琴教学。钢琴艺术是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初,钢琴艺术开始进行课堂。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蔡元培就向萧友梅提出把钢琴艺术纳入音乐课程的建议,在蔡元培的倡导和推动下,许多师范音乐学院开设了钢琴教育课程。相关史料记载,国内第一所开展钢琴音乐教育的是1927年成立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它是国内第一所成立钢琴系的艺术院校[1]。音乐学院对学生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钢琴艺术教学,让学生接触和掌握钢琴艺术,对于推动这门西洋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钢琴系,这是国内进行钢琴艺术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基地。这两所学院带动了国内各个高校的钢琴艺术的教学,也推动了钢琴演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最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在对学生开展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演奏水平的也越来越好。(三)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自钢琴艺术在传入中国之后,在作曲家以及相关教育人员的努力下,在有识之士的支持下,其初期发展还算顺利。在进入音乐院校教学体系后,钢琴艺术在我国正式步入健康发展轨道,钢琴艺术人才成长迅速,钢琴演奏水平不断提高。1951年,周广仁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他是第一位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得奖项的中国人;1955年,傅聪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这标志国内钢琴艺术演奏的水平实现进一步的跨越[2]。此后,国内又很多钢琴家在国际艺术比赛中获得各种奖项,甚至担任钢琴国际比赛的评委,这说明国内钢琴艺术水平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在国际钢琴艺术界已占有一席之地。

二、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现状

(一)钢琴理论研究成果。在我国,钢琴艺术是舶来品,也是在传入中国后与传统音乐艺术交汇融合形成的新事物。对钢琴艺术研究成果进行归纳,要从钢琴曲的创新创作、钢琴教学和艺术演奏等方面入手。钢琴理论研究是要建立在丰富的钢琴艺术实践基础上的,由于钢琴艺术不是原生艺术,因此在理论研究上,国内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滞后性,在学术领域没有形成影响很大研究成果。我国的钢琴理论研究起步于上20世纪70年代,但这一时期正是“”后期,学术土壤贫瘠、学术氛围不佳,学界的理论研究没有取得开拓性成果。这一时期的理论实践主要是对国外的钢琴理论进行翻译,并将这些翻译成果作为教学内容介绍给音乐院校的学生,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知识,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当时比较系统翻译的演奏理论是涅高兹的《论钢琴表演艺术》[3]。到了20世纪80年代,音乐界开始对钢琴艺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扎实的研究成果。魏廷格对钢琴艺术进行多角度的研究,汇总国内钢琴艺术作品,并对它们进行系统分析。他是国内第一个对钢琴曲进行整体研究的人物,在中西文化交流不断的背景下,基于现代音乐的时代特征及风格特点对钢琴艺术进行分析,从钢琴创作的历史发展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提出全新的学术见解。当然,相关研究成果还有很多,这些都扎实推进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二)钢琴演奏和教学研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钢琴演奏和教学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1955年3月,傅聪参加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学者傅雷对傅聪钢琴艺术风格、演奏技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提出把本土音乐艺术融入钢琴演奏艺术的主张。可以说,傅雷是中国第一位主张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钢琴艺术的学者,其观点颇具前瞻性,对中国钢琴艺术的本土化发展意义重大。此外,这一时期还有很多学者对钢琴教学模式及手段进行了探索,如廖乃雄先生总结钢琴艺术教学的规律,推出了许多教学改进措施。先后在全国10余个大城市举办"奥尔夫音乐教育讲习班"或专题讲座,使这些先进的现代音乐教学模式迅速在国内传播,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做出较大的贡献。再如应诗真,著有《钢琴教学法》一书,撰写《钢琴教学中关于基础训练的几个问题》等论文[4],根据心理学以及美学理论解决钢琴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对钢琴教学展开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钢琴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对促进钢琴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的《钢琴艺术》正式出版,这是国内第一个钢琴艺术专业杂志。《钢琴艺术》的出版发行,为钢琴音乐界理论研究提供了平台,对钢琴理论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

三、钢琴艺术教学和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钢琴艺术教学方面。梳理过去的钢琴艺术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掌握钢琴艺术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认清钢琴艺术方面存在的不足,更有助于我们把握钢琴艺术的发展方向。首先,国内在对钢琴艺术学生进行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一对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精准的能力培养[5],但造成了一定的师资浪费。因此,在钢琴课程的安排上要因地制宜,技术课可以采用一对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课可以采用大课堂的方式,这既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不影响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其次,在钢琴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先让学生练习一些简单的钢琴曲,再通过复调作品的练习让学生具备演奏基础能力,之后再选择一些奏鸣曲让学生进行演奏技能的练习。这种拿来主义虽然省力,但不利于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我国目前是钢琴艺术大国,钢琴艺术人才济济,优秀钢琴作品众多。采用本国钢琴音乐作品,既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一举两得。其次,钢琴音乐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其理论部分多以西方理论为主,而不是依据本土音乐理论安排教材内容。虽然这些钢琴教材都很实用,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钢琴理论的需要,但不适合当前文化多元化发展要求,也影响我国钢琴音乐理论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一味地跟在西方钢琴教学模式和理论后面爬行,势必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各艺术高校要对钢琴艺术课程进行调整,把国内的优秀钢琴作品及理论纳入钢琴教材中,编修出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钢琴教学教材。这样才可以让更多优秀国内钢琴作品得到展示的平台,在丰富教材内容的同时,推动国内钢琴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二)作品创作及理论研究方面。在进行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无论是钢琴家还是学生,都比较偏爱国外的钢琴艺术作品,原因不是国内钢琴艺术作品质量不高,问题还是出在心理上。最近几年,中国钢琴文化开始大踏步走向世界,并成为世界钢琴艺术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大胆展示自己,敢于将一些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融入艺术演奏中,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的钢琴旋律。不仅为世界提供全新的钢琴视觉享受,也让中国音乐文化走上世界舞台中心。不仅如此,在钢琴艺术理论上也要不断耕耘,大胆创新,为世界钢琴艺术理论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综上,钢琴艺术传入本国之后,它走过了一条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经过不断融合、内化,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钢琴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外来艺术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和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很深内在关联。

参考文献:

〔1〕张欣.高校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研究———兼评《钢琴教学艺术理论与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07).

〔2〕梁玖.寻找艺术史学研究的中国路径与中国精神———评李倍雷、赫云的《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31(04):110-111.

〔3〕范劼,李晓博.钢琴教学研究的历史与理论解析———评《钢琴艺术的发展与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3).

〔4〕王一冰.中西钢琴音乐艺术发展史及演奏技巧探究———评《钢琴音乐的发展及其演奏技巧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8,(01).

钢琴艺术范文篇8

关键词:茶乐;钢琴艺术;融合;发展

我国传统茶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想内涵,茶乐是我国传统茶文化艺术形式的典型,与当地特色化音乐、文化、经济等活动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钢琴艺术则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我们可以从两者融合的视角进行探索和分析,思考茶乐与钢琴艺术两者之间的内在互通之处,进而有效推进茶乐与钢琴艺术的深层次融合。

1茶乐文化艺术内涵阐释

在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体系之中,茶乐是在劳动民众的日常采茶劳作之中而生成的,是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和典范,它承载了不同地域社会民众的饮茶生活习惯,并内含极其丰富的、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具有极其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有极其浓厚的生活化气息,当地民众在日常的采茶劳作之中融入了自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将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充分体现于茶乐之中,使茶乐成为了当地民众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个人感怀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其中不乏精练而深邃的生活体悟和哲理思想,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茶乐文化融入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和艺术认知,不仅反映出茶农们的质朴生活情趣,也是中国人民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的一种外在体现和流露,具有丰富的人文属性,显示出较高的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从茶乐的音乐美学视角来看,茶乐具有成熟而具体的艺术思维,拥有自身独特的音乐美学色彩,由于它具体展示出我国传统茶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因此,成为茶文化审美理念的一种特殊诠释和表达。由此得见,茶乐文化艺术不仅要从茶乐演奏技艺方面加以认识和学习,还应当从情感思维方面进行体悟和感受,要充分感受和领略茶乐中独特而具象的美感,感知茶乐文化内在的价值和底蕴。

2钢琴艺术内涵阐释

钢琴艺术是在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而产生的,它以其复杂的内部构造、昂贵的造价而被列为“乐器之王”,它是由演奏者充分运用特殊的演奏手法和技艺进行展示的一门艺术形式,由西方传入中国之后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它以其多样性、广阔的音域特点征服了众多的观众,体现出自身所特有的艺术价值,并且钢琴艺术还在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创作思维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使更多的社会民众认识到钢琴艺术独特的、馥郁的音乐展现力和艺术张力,出现于诸多精美的歌剧、经典舞台剧之中,并获得良好的赞誉。钢琴艺术是表演者将个人的情感、想法和观点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表现出结构鲜明、体系完整的特征,学习者要首先了解钢琴艺术不同曲目的分类,明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要树立大文化观,消除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藩篱和阻隔,才能对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钢琴艺术与茶乐艺术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赋予茶乐艺术以更多的“音符”,充分彰显茶乐艺术的价值和内核,由于钢琴艺术着重于对人文色彩、艺术情怀的诠释和表达,因而可以极其有效地传递和展示茶乐艺术的精神内核和要义,较好地实现钢琴艺术与茶乐艺术的融合。在钢琴艺术与茶乐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其自身所具有的即兴伴奏能力、广阔的音域,为茶乐艺术提供核心驱动力,不仅展现出一种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还可以向人们传递出别致而新颖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思维方式,更为深入地阐释深厚的人文情愫。同时,在钢琴艺术与茶乐艺术不断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创作各种形式的主题经典艺术作品,如: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以现代流行的音乐或影片的艺术创作等,这些不同的主题表达方式都更加丰富了茶乐艺术的内容,使之与社会大众的现代生活更为贴近和契合,满足了人们对于艺术的价值体验感,充分彰显出钢琴艺术与茶乐艺术的融合魅力。

3茶乐与钢琴艺术深层次融合发展的互通共性分析

茶乐艺术和钢琴艺术尽管出自于不同的地域、国家,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文化艺术特征和内涵,然而它们都共同成为世界音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融合的一体化背景和趋势之下,要加强对茶乐与钢琴艺术的互融性分析,探析两者之间的共同相通之处,以更好地促进茶乐与钢琴艺术的深层次融合和发展,实现对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弘扬。3.1传承文化价值理念。中国传统茶乐艺术与钢琴艺术都内蕴一种隐藏的价值信息,当两者的文化艺术的精神境界臻于一致且到达一定高度之后,可以看到两种艺术之间相互接近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由此也才能更为深入地把握茶乐艺术和钢琴艺术的内在精神要义和价值思维方式,传递出某种见解和观点,在对茶乐艺术和钢琴艺术进行细致的聆听、深入的思考和体悟之后,欣赏者可以体会到茶乐与钢琴艺术的不同特点,并以灵敏、聪慧的“耳朵”接受茶乐的钢琴艺术表达形式,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体悟相链接和整合,获得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启迪和激发。在将茶乐与钢琴艺术进行深层次融合的过程中,要以价值一致性为主线和宗旨,分析不同音乐艺术形式具体内蕴的情感、思维和价值理念,把握茶乐艺术与钢琴艺术风格的差异所在,挖掘和体会两者之间的艺术共性,进而实现合理的改编和加工,更好地实现茶乐艺术与钢琴艺术的融合与贯通,与此同时也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复兴。3.2提升人文素养。在茶乐与钢琴艺术进行深层次融合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两者都共同具有人文素养的指导和教育的功能,突显出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艺术指导价值和教育价值,它与现代人的生活理念、文化认知、思维层次相贴近和契合,与现代人的艺术审美标准相一致,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情感审美需求。在当前全球经济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文化艺术的合作与交流必不可少,这就对国人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人必须拥有良好、高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才能在一体化的融合进程之下相互信任和理解,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友好合作和交流,达到国家富强、社会繁荣的生活愿景和目标。茶乐向聆听者传递出乐观的人文精神和品质,钢琴文化艺术则可以使聆听者感受和体会高雅的人文特质,它们都可以对人们产生不同层面的人文素养的渗透和传播。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素养和能力,要借助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向人们渗透和传递各种不同的人文精神,引领人们实现对各种传统素质的深层次认知和理解,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促进自身的综合成长、发展和进步。3.3约束行为方式。在现今社会节奏加快的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出现一些浮躁、随意的现象和问题,这些不文明行为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文明建设,对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有不良的影响。为此,有必要对不良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而茶乐和钢琴艺术则是极其有效的约束手段和方式,通过深入分析和体会茶乐,可以使人们浮躁的心沉静下来,体悟和领会生活中的真谛和内涵,引领人们进入到更为深邃、平和的意境之中,将自己的心灵沉淀,进而促使自己生成文明、友好、和谐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同样,在欣赏钢琴艺术的过程中,可以使人们安心观赏其表演,并凝神倾听钢琴艺术的特色风格,进而较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3.4展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茶乐艺术有极其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风格,传递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和谐”核心意蕴和精神,显示出与钢琴艺术较大的差异性,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了解茶乐和钢琴艺术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所在国家的文化形态、历史背景和生活习惯等,以使自己找寻到适宜的艺术学习方法,更好地提升艺术欣赏水平。

4结束语

总之,茶乐文化和钢琴艺术尽管产生于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然而其对于文化融合和交流都具有极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我们要领悟两者的共通之处,探索茶乐与钢琴艺术的深层次融合发展路径,更好地实现对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覃也倬.茶乐的音律美学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04):326.

[2]杜丽蓉.多元茶文化视野下钢琴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04):209-210.

[3]杨雅茗.中国茶文化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阐释与建构[J].福建茶叶,2017,39(03):168-169.

[4]王燕.茶乐与钢琴艺术的共性探讨[J].福建茶叶,2016,38(09):375-376.

[5]池水婧.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纽带———浅谈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与茶道文化的融合创新[J].大众文艺,2016(17):169.

[6]黄文华.关于赣南采茶舞蹈课程的钢琴伴奏问题[J].艺海,2013(09):66-67.

钢琴艺术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钢琴艺术;指导;建设;重要性

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是声乐教学中涉及钢琴、作曲、声乐、音乐史、语言等不同专业范畴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主要体现在钢琴伴奏的形式上,钢琴演奏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声乐、器乐以及舞蹈表演领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是钢琴演奏艺术的一个分支。钢琴艺术指导能够增加演奏者、演唱者以及舞者的舞台表现力,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独奏能力,更需要具备默契配合的合作能力。

1钢琴艺术指导的含义

钢琴艺术指导主是以钢琴演奏为表现形式,具有覆盖面宽、技术含量复杂的艺术表现力,是声乐领域的一个分支。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均需要采用钢琴伴奏的艺术指导方式,钢琴艺术指导专业以钢琴独奏为基础,却又与之不同,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钢琴伴奏的最高原则是演奏者不能喧宾夺主,不仅要有一定的自我表现力,还要利用默契的声乐来配合演唱者,从而达到完美的音效渲染效果。

2钢琴艺术指导的分类

2.1声乐艺术指导

钢琴艺术指导具有相对独立的音乐结构和艺术表现的重要意义,也是钢琴演奏艺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具体表现形式,与歌唱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音乐思维及艺术表现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各高校音乐专业的演唱艺术实践中,演唱者与钢琴伴奏之间都需要默契的配合,伴奏者必须要对不同体裁的作品的音乐风格和不同情感上的差异进行合理的、规范的艺术处理,使之与演唱者所表达的作品风格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将演唱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将作品演绎得更加丰富多彩。

2.2舞蹈艺术指导

舞蹈艺术指导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表演艺术。舞蹈钢琴艺术指导通过与舞者的合作来体现自身的艺术价值,是舞蹈基本功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钢琴艺术指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指导更重要的是对舞蹈的基本动作、形式和构成的指导,不单单是出色的钢琴技巧,舞蹈艺术指导能够将舞蹈语汇的张力和音乐情绪的张力达到完美的统一。2.3器乐艺术指导我国器乐的表现形式比较复杂,器乐演奏不像声乐作品带有歌词,器乐艺术指导与声乐艺术指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伴奏者与演奏者的默契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器乐具有与人声不同的音域、音色,而且器乐作品相对声乐作品篇幅较大,调性变化和曲式结构也较为复杂。伴奏者与演奏者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默契合作以及音乐旋律自身的起伏来进行表演,让音乐给听者更加生动形象的感觉。这对钢琴伴奏者的演奏技巧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伴奏者将作品中的整体音乐风格与情绪变化精确把握,掌握作品的高难度技巧,配合表演者的演出。

3钢琴艺术指导对声乐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声乐教学前期,钢琴艺术指导教师要按照演奏的不同要求,充分了解指导的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语言规则以及情感表达,精确把握作品的和声进行、曲调结构、情绪变化,指导教师要在客观呈现和传达伴奏情感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把握、分析,进而安排整个演奏的过程,根据自身具备的音乐素养及感性认知对声乐作品进行伴奏和指导,深入挖掘作品的细微特点,从音准、呼吸、风格、节奏、音乐效果等多个角度帮助演唱者处理和理解音乐,用弹奏的音乐旋律和感觉来带动演唱者的音乐感受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伴奏与演唱者配合默契,最终将舞台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因此,钢琴艺术指导对声乐教学中是从配合到辅助,逐步升华到具有指导的艺术高度的过程。一部优秀的钢琴伴奏作品与一个优秀的钢琴伴奏者,往往在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艺术指导作用。

4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

4.1心理上的指导性

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承受着来自内心、来自观众、来自舞台的心理压力。一位合作默契的伴奏者,可以从演唱者开始演唱到结束一直陪伴着演唱者,同舟共济,互相支持,这就能缓解演唱者的心理压力,舒缓紧张情绪,轻松完成接下来的演唱。在声乐教学中的共鸣教学中,声乐钢琴伴奏以乐器独有的共鸣音色与特质,通过合作带来腔体的变化,从听觉和生理反应上引导演唱者找到共鸣的声音来提升演唱的音质。在声乐教学中,声乐钢琴伴奏主要根据音乐正确的句法、同步状态、歌曲思想、调节呼吸等缓解演唱者的压力,使演唱者进入最自然的气息状态。

4.2技术上的指导性

在声乐表演中,当表演者遇到演出安排、准备情况、演出场地、演唱者的身体状况和嗓音状况等各种多变的因素时,钢琴伴奏可以凭借其本身具有的强劲音色表现力,在技术上弥补演唱者的突发状况。在正常的演唱中,钢琴伴奏通过前奏、间奏和尾声的铺垫和烘托,为演唱者提供暗示和引导。

5结语

目前,高校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已经得到广泛关注,钢琴伴奏更是如此,但现今钢琴伴奏者与艺术指导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钢琴伴奏者还缺乏艺术指导的内涵和气质。因此,高校钢琴伴奏者需要把钢琴伴奏艺术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在钢琴伴奏音色控制、音乐色彩方面的造诣,将弹奏与歌唱发挥得尽善尽美,行云流水般地诠释音乐的流畅性与韵律感,并将其充分、恰当地运用到音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进而有效提高声乐教学中钢琴技艺的教学质量。

作者:迂志勇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赵云.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

钢琴艺术范文篇10

关键词:钢琴艺术指导;民族器乐演奏;价值

一、在我国民族器乐钢琴艺术指导的现状

(一)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的区别。不论在声乐或除钢琴以外的其他乐器的音乐教学还是文艺演出中,钢琴伴奏都是不可或缺且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钢琴伴奏与钢琴独奏这两个职业相比,钢琴伴奏是那些非钢琴专业人员的职业,很多学习钢琴专业的人员也对钢琴伴奏这个职业也有着一定的偏见。实际上“伴奏”这个词语并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更没有演奏的水平高低之分,但是长期以来,钢琴独奏与伴奏在人们的认识和待遇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导致有很多钢琴伴奏在可能的情况下会不愿意提起“伴奏”这个敏感词,认为自己是为钢琴独奏起着陪衬作用。在国内,很多人对钢琴艺术指导的定义不是很明确,大部分人都会把钢琴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来混为一谈,它们是两个相关却不同的职业,钢琴伴奏这个职业是更偏向于演奏的职业,而钢琴艺术指导虽然有着钢琴伴奏的职能,却是更偏向于教学的职业,所以钢琴艺术指导在民族器乐演奏中的价值一个是伴奏,另一个是通过伴奏给出关键性的指导。钢琴艺术指导也会在舞台上起到伴奏的作用,这就像有时候运动员的教练也会上场充当队员的角色,但是他工作的本质是一名教练。我国著名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赵碧璇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就曾提过:“钢琴艺术指导关键是你去指导什么?你能指导什么?你能给人多少帮助?不能说刚刚毕业、刚刚从事声乐钢琴伴奏就是艺术指导了。”①电影的导演也是一样,要帮助演奏者发掘足够的遐想空间去理解和感受作品,并顺着他们的思路,去提高演奏者的审美能力,从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指引他们进行训练和演奏。(二)我国民族器乐钢琴艺术指导的发展。在国外,钢琴艺术指导起源于19世纪,各大影剧院里一名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和一名伟大的演奏家或者歌唱家的地位是一样的,同样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在国际学术界的领域里,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西方艺术歌曲,大部分专业的音乐人都是从“声乐与钢琴的重奏”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而非用钢琴伴奏的独奏曲。而在我国1999年的全国钢琴艺术指导研讨会上,第一次出现了钢琴艺术指导这个名词。因为钢琴的音域宽广,和声织体丰富,很多的民族器乐会采用钢琴来伴奏,钢琴艺术指导对民族器乐演奏中作用十分明显。演奏者不光通过听、看的方式去熟悉一首音乐作品,还要钻研乐谱,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因此作为民族器乐钢琴艺术指导需要去引导演奏者感受作品带来的音乐律动、风格、情感等,同时与演奏者共同演绎音乐形象,协助演奏者完善音乐作品。

二、钢琴艺术指导在民族器乐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演奏者的弹奏可以起到规范性的作用。民族乐器在制作和使用上一直都存在着音准的问题,这样演奏者在单独的练习过程中,就会将不准确的音认为是校准过的音,听久了这样错误的音对音高就会有着一定的偏差,却将正确的音准判断为是不准的,这时很多老师就会使用节拍器和校音器,校音器的作用只是暂时地定弦,不能当作衡量音准的唯一标准。而使用节拍器的话,又很大地限制了作品的发展,因为我国民族器乐的很多作品的节奏都是不固定的,如果单纯地去使用节拍器就会使作品演奏时的效果大打折扣,把民族器乐作品的节奏固定到一个速度的时候,就会显得十分机械呆板,演奏者反倒把握不好作品的节奏。若是有了钢琴艺术指导的伴奏,演奏者就可以判断自己的音高是否准确,并加以改善并且调节。(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民族音乐。中国的音乐不仅只是中国的,同样也是世界的,首先我们自己就应该来保护和继承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我国现在也越来越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例如2012年举办的第三届CCTV民族器乐电视赛,观众们看到了全国各地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带来的各具特色的民族器乐的表演不仅只有传统的民族乐器,还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的演奏,更令人惊讶和欣喜的是一些国外的选手也在演奏着我国的民族乐器,这些民族器乐的表演大多是钢琴在伴奏,更体现了钢琴艺术指导对民族器乐演奏的重要性。近年来,涌现了一批钢琴艺术指导在不断地创新自我,我国著名的钢琴家、钢琴艺术指导黄沙沙为很多著名的民族乐团专职伴奏,她秉承自己传播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追求,用西洋的钢琴架起了中国民族音乐通往世界的桥梁,向世界展现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三、民族器乐钢琴艺术指导需要具备的素养

(一)拥有精湛的专业能力。人们普遍认为主旋律重点表现的都是主奏乐器,所以钢琴艺术指导所要做的事情并不会太难,钢琴艺术指导这个专业对钢琴演奏能力的要求也应该没那么强。除了常见的小型的民族器乐作品之外,还有很多大型的民族器乐协奏曲,除了主奏作品需要民族器乐乐团来演奏之外,那么当大部分人都没有条件或者能力与一个大型民族器乐乐团演出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一名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就出现了。首先,民族器乐艺术指导和其他艺术指导一样,第一就是都需要有专业的演奏技巧。而与声乐专业不同的是,民族器乐的作品篇幅较长,乐律也与西方音乐作品的乐律不同,所以拥有高超的伴奏技巧是艺术指导首先必须要具备的。其次,要对民族乐器的特点进行了解。例如在给琵琶伴奏的时候就要知道,要学会巧妙地利用和弦和八度震音等技巧来衬托琵琶演奏时明亮清脆和颗粒型的特点。第三,要具备娴熟的视奏能力和即兴伴奏的能力。在很多的民族乐曲中,曲谱不仅篇幅很长,和声曲式上也会特别得复杂,虽然主奏是民族乐器,但是如何能让主奏和伴奏合作的效果更上一层楼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就需要钢琴艺术指导有着优秀的视奏能力和即兴伴奏的能力,来与演奏者更好地进行合作。(二)具备深厚的民族音乐修养。想要做一名优秀的艺术指导,不仅要求艺术指导具备相当的演奏技术,而且更应该拥有深厚的音乐修养,尤其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修养。我国的钢琴教育本身就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不够重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钢琴曲,这种完全脱离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表现肯定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因为民族器乐作品技巧的难度是比较高深的,钢琴艺术指导要从和声、曲式、配器等方面去指导演奏者去理解和演奏作品,并且引导演奏者从作曲家创作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内涵与要领,所以钢琴艺术指导在民族音乐的理论层次上也要有着一定的高度。同时,如果想要和演奏者配合得相得益彰,钢琴艺术指导要去了解每种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和每个流派都有什么样的音乐风格,甚至是每个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当然在作品的积累数量上,民族器乐作品还是不能和西洋器乐作品相比,但是在老一辈和新一代的民族作曲家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年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树立起了民族器乐作品在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上的新标杆。因此,对于艺术指导而言,在从事民族器乐艺术指导时就更需要随时保持对于最新作品的学习。

四、结语

总之,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就是乐谱上的静态音乐转化成听觉上优美的有逻辑性的动态音乐,将对于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转化成为可视的审美意象,这就要求钢琴艺术指导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因此,作为艺术指导也需要去针对不同的作品引导他们去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思维。而对于目前的民族器乐艺术指导而言,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这一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缺失,民族器乐钢琴艺术指导仍需要更多的人去重视、去了解、去认知、去奉献,用西洋的钢琴架起中国民族音乐通往世界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陈园.二胡艺术在国外的传播及其国际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9.

[2]李鑫春.钢琴为中国民族器乐伴奏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