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学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1:22:53

钢琴学习

钢琴学习范文篇1

前苏联教育家阿尔托波列夫斯卡雅说:“激发感染孩子们掌握音乐语言的愿望,这是教师最初任务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一位好的钢琴老师,除了要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把握好幼儿教学的特殊性,把引导孩子喜欢音乐、喜欢钢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每个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有的孩子很小就显露出音乐才能,而多数孩子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尤其是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教孩子弹奏钢琴的技巧,还要善于和他们沟通,只有热爱孩子才能教好孩子。对多数孩子来说,在见教师之前,总是把教师想成一副严肃而令人害怕的样子,这对孩子的学琴动机是不利的。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调皮,因此希望教师在上课时对孩子严厉些。但事实上,再调皮的孩子在上课时也会表现得很老实,虽然不排除教师的威严有让孩子精力集中的作用,但教师更应该让孩子喜欢自己。比如,上课时的语调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当孩子出错时,教师不应该责备,应该耐心地讲解,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应该使孩子产生一种愿意和这个老师学习的愿望,进而使孩子愿意学琴。

二、运用恰当的比喻和游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那种认为初学阶段简单、谁都能教、怎么教都行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应针对孩子的特点,设计好每节课要达到的目的,一定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启发他们,使孩子对钢琴课感兴趣。在初学钢琴的幼儿中,大多是不识字的小朋友,为了让孩子能记住老师的要求或理解乐曲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教学要求。比如,教初学的孩子学手型时,可以把手比作美观的石拱桥。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各为一道“拱梁”,都要自然弯曲,呈“拱”型。大拇指是“一条船”,要能从桥下开过来、开过去。如果掌关节塌下去,“船”就不能通过;如果小指倾斜了,“桥”就造歪了,“船”就开不过去。通过这个比喻,学生就能做到关于手型的基本要求了。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的比喻不仅能生动地说明问题,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给年龄小的孩子上课,一定要设法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熏陶。比如,教初级的孩子断奏,有的孩子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弹的声音却很硬,找不到手臂的自然重量,这时可以先和他一起做大象甩鼻子的游戏,站到地上弯腰90度,手臂放松垂直,手臂像大象的鼻子一样甩来甩去。然后再站直了甩手臂,接着再教两只手臂画圈,并告诉他这游戏叫荷兰大风车。不久,孩子就完全明白了什么是手臂重量。这时再教他把手臂重量完全放松,掉在大腿上,掉在钢琴上,这样学起来,孩子会觉得又好玩又容易。又比如,教孩子一只手弹歌唱的连奏,另一只手却要弹富有弹性的跳音时,可以先教他玩锤子和抹布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锤子代表跳音,用左手捶左腿,抹布代表连音,用右手摸右腿。随着动作的熟练动作加快、难度提高,双手的动作能转换准确,以后在弹琴中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成问题了。另外教师的演奏示范也很关键,听了教师优美动听的示范,孩子们会更想练琴。偶尔也可以让他们用钢琴模仿大象走路、模仿小鸟的叫声……总之,教师要使每堂课都生动有趣、有说有笑、有弹有唱,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去上每节课。

三、合理选用教材,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材选用是否恰当,将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大影响。钢琴教材的选用要在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注意音乐内容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如果总是选用练习曲和技巧偏难的乐曲,将使孩子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如选用较为系统全面且带有插图和标题的成套教材入门,使孩子既在短时期内学习多种内容,又始终在一种愉快活泼的想象中学习;多选一些世界名曲,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也可以给孩子们讲讲作曲家的故事和作品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弹奏兴趣又能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还可选择一些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并教他们配弹简单的伴奏,既调动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即兴伴奏的能力。

四、多参加音乐活动,提高孩子的音乐欣赏水平

教师要创造条件,经常让孩子们练习齐奏、重奏等,还要搞孩子们自己的音乐会或比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应让家长多给孩子听音乐,多看各种音乐演出。随着钢琴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家长对孩子练琴抓得很紧,只要一有时间就让孩子坐在琴边用功。这种分秒必争的精神是好的,然而对音乐欣赏这部分也是不能忽略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听音乐会是浪费时间,又听不懂,还不如在家练琴,这是极其错误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一样,大家都懂得,学习文学不单纯是识字、造句,还要通过阅读、欣赏等各种渠道来提高文学水平。如果孩子没读过好文章,自然就缺乏鉴赏能力,也不会写出好文章,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钢琴文献是极其丰富的,一个人一生所要学习的作品是有限的,欣赏却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手段。还有些孩子很有音乐才能,但弹出来的东西却是乏味的,即使老师再三启发强调也无济于事。原因何在呢?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听得太少,见得太少。对音乐的理解也太少,缺乏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更谈不上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自然也就弹不出好的音乐来。怎样解决?就是要加强孩子们的音乐欣赏,多听音乐会、多听好的演奏。没有条件的可以多听录音。另外,如果我们有指导地去引导孩子欣赏音乐会,那么,听一场音乐会比闷头练几个小时的琴收获大得多。有条件的话要让孩子经常接触与音乐相关的艺术,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很自然地受到音乐的熏陶,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和音乐艺术。

铃木镇一博士曾说:“有三分钟的热情都值得去练琴。”对于初学钢琴的幼儿,如果每天能有十次三分钟那就更好。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尽最大努力鼓励孩子热爱钢琴,使孩子每天都保持练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魔力,他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参考文献:

钢琴学习范文篇2

从幼儿好动、好奇的天性来看,他们对于钢琴的学习是非常有兴趣的。从各项能力的发展阶段来看,幼儿时期对于学习钢琴等乐器是最佳时期。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幼儿都对于音乐学习表示喜爱,尤其是钢琴这一弹奏性器乐。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幼儿的这一阶段性特征,将更加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策略、方法以及更符合幼儿兴趣的教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心理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要采用更为具体、形象、生动的教材来进行钢琴教学。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到幼儿理解的表象性,尽量选用难度较低的、实用性较强的教材来开展教学。这样就能既实现丰富教材的目的,又能适应幼儿学习习惯和学习特征,更好地为其他教学环节打下良好基础。

(二)培养幼儿正确的练琴方法与弹奏姿势,确立正确的学习习惯。

对于钢琴演奏来说,要想获得美妙动听的旋律就必须首先掌握正确的弹奏姿势和练琴方式。幼儿尚处于习惯养成阶段,正是培养他们良好学琴习惯的时候。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努力为幼儿今后的钢琴学习打下基础。具体来讲,首先要引导和帮助幼儿确立正确的坐姿,使幼儿的身体条件能够适应钢琴的结构特点,可以自由移动双手进行触键。其次,要指导幼儿的手臂放置姿势,是上臂与前臂构成大于90度的钝角,方便进行手臂用力。最后就是要培养幼儿科学、合理的练琴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许多幼儿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大苦工进行钢琴练习,但效果却十分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确立起正确、科学的练琴方式。为了克服这一学习障碍,教师在初级阶段练习时,要辅助幼儿阅读琴谱,并对练习提出具体要求,在幼儿弹奏时,帮他们分清调号、拍号、速度、重音等标记。对于幼儿练琴,教师要采用分手、分声部练习法,待学生熟练后方可进行合手慢弹,切不可急于求成要求过高,导致不能达到练习标准,从而挫伤幼儿积极性。

(三)选择适合幼儿学习钢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钢琴学习范文篇3

关键词:认知内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内驱力钢琴教育

音乐教育中对钢琴的学习不仅可以培育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美感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然而现实中的钢琴教育,并不一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成为每一个钢琴教育者最为关心的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奥苏贝尔认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具体地说,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内驱力。”这一思想对我们研究、指导钢琴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认知内驱力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认知内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就是一种求知的需要,它主要发自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需要开始时只是潜在的,这种潜在的动机只有在不断取得成功时才能表现出来。

幼儿期指的是年龄在三岁到六七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体现为认知内驱力较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具有好学的态度。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对钢琴的好奇心来教授知识。儿童在接触、学习钢琴之前,可以先让他聆听一些优美的钢琴曲,当他观察到弹奏钢琴的美妙之处,产生强烈的弹奏欲望时,再让他接触、学习钢琴。

二、自我——增强内驱力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成就动机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自我——增强内驱力。自我——增强内驱力反映了一个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需求日益加剧,这与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种外部动机。它与认知内驱力的不同在于,并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及自尊心的根源。

尽管这种内驱力具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特征,但并不是说在幼儿时期没有这种自我——增强内驱力。在同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孩子有时会问老师一些问题,如“我现在学习钢琴,等长大后我也可以像老师一样教学生吗?”或“长大后,我也能像郎朗(国际著名的钢琴家)那样弹得那么好吗?”这恰恰说明在孩子的心中也是具有这种自我——增强内驱力的。尽管这种内驱力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如果能够适当地加以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附属内驱力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保持师长们对他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一般说来,这种附属内驱力在成就动机中的比重成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的。但不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都会给学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初学钢琴的幼儿来说,不论是音乐知识还是弹奏方法对他们来说都是较难理解的,因此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态度要以鼓励或赞扬为主。但是,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应掌握批评与表扬的分寸。上钢琴课时,如果学生弹奏得质量不够好,但听得出是努力练习过的,这种情况下,就不要轻易地批评,最好先予以肯定,之后再指出缺点,并帮助学生改正。如果学生弹奏的质量还不错,但没用功,只是依赖个人音乐素质,这种情况就不能盲目表扬,而应当指出其缺点,加以改正。

四、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

1.教师的教育观念

一个学习钢琴的孩子,他将来有可能在艺术的道路上发展下去,成为一名钢琴家,也可能成为一名数学家,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偏离钢琴教育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认真地尽心尽力地去教育孩子;其次,不能把钢琴教育当作无休止的对技能、技巧的学习。当然技术是要为演奏准备的,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去弹奏曲子。要让孩子多接触优秀的乐曲,真正让他们体会到弹琴的乐趣,而不要给他们一种弹钢琴就是“痛苦的练习技巧”这样的认识。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钢琴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当真正去爱、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学习,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2.教学方法要灵活贴切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要枯燥、单一,要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例如,儿童具有爱玩的天性,我们要尊重儿童这种爱玩的天性。在上课的过程中可适当地与他们做些游戏,但做游戏也不是漫无目的。我们可以在钢琴上弹出不同的音,然后让孩子来猜出音高的音名,目的是锻炼孩子听音的准确性,让他们记住音高,或者,在琴键的上方用张纸挡住孩子的视线不让他看到琴键,然后让他在钢琴上找出do、re、mi的位置,目的是让他们能够熟悉钢琴键盘及每个音的位置,为以后视奏打基础等等。这些方法能给孩子们带来新鲜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此外,还可以找一些简易的钢琴四手联弹曲目,让孩子增加对钢琴的了解,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著《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钢琴学习范文篇4

关键词:钢琴教学兴趣培养幼儿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培养幼儿的课余兴趣爱好和艺术修养,从而孩子课外辅导班的问题成为了更多父母关注的焦点。培养孩子课外业余兴趣爱好,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其自信心,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有很多孩子对钢琴并不感兴趣,只是迫于父母的压力,硬着头皮进入不喜欢的特长班学习,这样可想而知无法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不佳,甚至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导致孩子和教师、家长产生矛盾。因此,为了让幼儿快乐地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在钢琴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创设良好音乐环境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1.适当地引导幼儿欣赏经典音乐作品

兴趣主要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是一个简单且复杂的问题,也是基于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人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对于钢琴的学习兴趣属于精神层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因为兴趣能够使大脑兴奋,能够迅速感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表现出来的就是感兴趣,而且效果会更好。而好的音乐环境能够激发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因此,教师和父母应该为孩子尽可能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让音乐陪伴着孩子成长。具体来说,在家中,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播放一些儿童歌曲或者是童话音乐等,也可以是一些经典曲目。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幼儿创设高贵典雅的古典音乐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每一周教学计划制定时,安排一次幼儿古典音乐欣赏课,组织差不多年龄的幼儿一起上课,选择《儿童古典音乐欣赏》等系列儿童音乐启蒙视听CD进行教学,通过讲解音乐家生平故事,或者鼓励幼儿听音乐进行绘画等形式,让幼儿感受古典音乐。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质变,对钢琴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2.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直接兴趣

在日常钢琴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应多设计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首先,教师可以用恰当的且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将音乐所展现的内容讲给他们听,也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的音乐感受用简练的语言讲出来。其次,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训练幼儿的节奏。对于幼儿来说,掌握节奏比较难,但教师可以将节奏训练有机融入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比如,以左侧肢体活动刺激和训练右脑,使右脑活化。又比如,在弹奏标题音乐的小乐曲时,以儿歌的形式展示节奏型歌曲,引导学生边说边拍,需保持手口速度一致。第三,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类型的节奏片段呈现出成品的儿歌内容,从而突破儿歌的常规读法,加入三连音、十六分音符等,引导幼儿做回声式模仿,从而增强其节奏记忆。在布置作业时,教师需结合每个幼儿的能力、练习进度、条件以及练琴时间等因素决定其作业。如果布置新作业,教师应将每条乐曲示范一遍,简单地向孩子介绍作业的弹奏要点和该注意的问题,并引导幼儿在练习中多注意某些技术难点。比如,在打基础的阶段,教师应注重布置对手指技能的训练,布置具有感染力的小乐曲,以此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同时,激发他们的想象,提高其学习兴趣。

3.搭建表演平台,增强幼儿成功的乐趣

人的兴趣需要通过实践发展,幼儿钢琴学习亦是。对于钢琴演奏兴趣的培养,教师需注重为幼儿搭建表演平台,为幼儿学习音乐开启兴趣大门,使幼儿体验到展示自我的成功乐趣。首先,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小组汇报课。通过小组汇报课,幼儿们可以互相观摩学习,不仅增进幼儿的学习热情,而且容易激发其争强好胜的上进心,同时,幼儿听到弹奏水平不如自己的时候,心理会产生某种荣誉感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练习钢琴的兴趣。另外,几个孩子弹奏了同一首曲子,正好可以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经验和碰到的问题,从而互相提高。其次,利用周末举办两个月一次的小型观摩音乐会。按照弹奏程度或者年龄将学生合理分组,邀请学生家长来校作为观众,并且指导学生挑选自己近期拿手的曲目进行演奏。尽管不同性格或者不同学习程度的幼儿在表演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多次的这种小型演奏,能够有效锻炼不必要的怯场;从掌声之中能够得到鼓励;从演奏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另外,针对小型观摩音乐会,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表演突出和演奏完成不太好的小朋友均给予一定的礼物,以此激励幼儿在众人面前演奏。

二、突出教学情趣,提升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

1.利用音乐形象做贴切的比喻

幼儿没有形成成熟的意志品质,很难清楚理解教师的成人化语言,也就是对于缺乏形象的东西,幼儿不容易理解,因而也很难感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需充分调动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让幼儿的弹奏动作更加精确。比如,在钢琴教学时,教师往往会运用到“手指立起来”、“跑快一些”等口号,通过这些直观性的描述,促进幼儿对弹奏动作的理解,从而使之达到精确的弹奏程度。又比如,在钢琴学习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应明确告知幼儿钢琴弹奏的几种基本技能,包括“站、走、跑、跳”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十个手指想象成十条腿,引导幼儿通过直观形象思维理解在钢琴上如何运动起来。而在每个基本技能的教学中,教师需运用直观形象思维使幼儿明确该种技能。比如,“站稳”,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将十个手指想象成举重运动员的腿,幼儿将联想到举重运动员手举杠铃时,其两条腿的坚挺和力量,从而明白站稳的意义,使自己的手指如同练武功的扎马步,不仅站的稳,而且站得久。同样,在教授音的强与弱、上行和下行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找到词汇与之相配,引导幼儿将音乐知识和生活相结合。比如,讲授音的上下行的时候,可以用上楼梯和下楼梯进行比喻;讲授音的强弱时,可以用大鼓和小铃表示;用荡秋千表示音的连贯和流畅,等等。

2.快乐的钢琴游戏教学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需充分注重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儿童的心理特点就是玩,因此,将游戏引入课题教学中,能够极大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之成为最有趣的课程。钢琴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其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以此设计出符合儿童兴趣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运用在钢琴日常教学中。比如,很多幼儿非常喜欢毛绒绒的玩具,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几个毛绒玩具作为观众,让幼儿为其献上钢琴曲,以这样的形式,幼儿往往会非常认真的投入到演奏中。又比如,在钢琴教学中,以弹钢琴和照镜子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钢琴的表面会反光,会清晰的显现幼儿弹奏时的动作和表情,因此,教师可以故作神秘的告诉幼儿发现了一面神奇的镜子,幼儿可以很快猜到是钢琴,之后,教师再告知幼儿,钢琴镜子非常喜欢听好听的琴声,非常喜欢表情好的孩子,因此,幼儿在弹奏时会更加注意的动作和表情,并提高了演奏的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赏识教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需善于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对提高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刚刚钢琴时,无论其弹的如何,教师都需找出其闪光点,而且在每节课中都要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这样幼儿在钢琴课上能够树立自信,保持自信,自然而然会喜欢钢琴课。在实际教学中,幼儿的弹琴质量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幼儿弹奏之后,教师应该从中发现其闪光点进行鼓励,而对于其弹奏中出现的错误或者是不足,教师应注重启发和引导,可以用温和的语气告诉幼儿:“如果这里能够弹成这样就更好了”。对于这样的语气和话语,以后是很乐意接受的,继而能够快速纠正错误。又比如,在钢琴课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亲切地引导幼儿说说在家的练琴情况,之后开始基本功的练习,在手指活动开后,教师再让幼儿弹奏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当中即使发现问题,教师也应让幼儿弹奏玩,然后模仿幼儿的弹奏弹给他听,让其自己发现问题,最后教师再弹奏一遍正确的,这样幼儿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辨好坏,继而更积极主动地改正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在幼儿自己没有发现问题的情况下降其存在的问题抛出,要求幼儿改正,这样的方式和语气,往往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幼儿会觉得老师否认了他的弹奏,觉得老师不尊重自己,继而渐渐地对老师产生抗拒心理,也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应充分尊重幼儿,通过赏识教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结语兴趣爱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培养,但能否长期保持,关键在于孩子的心态发展和学习情况,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需创造良好环境,利用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和赏识教育,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钢琴的兴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威.科学培养快乐启蒙———论幼儿阶段的钢琴学习[J].当代音乐,2016(22).

[2]乔馨,杨芳.加拿大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的教师教学———以加拿大大温地区为例[J].文艺争鸣,2016(7).

[3]方乐乐,聂娜,张佳琦.从发展心理学视角探索幼儿钢琴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5).

[4]干戈.谈幼儿钢琴学习的特点及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黄河之声,2012(7).

[5]曹红星.幼儿钢琴学习的特点及提升幼儿钢琴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11(22).

钢琴学习范文篇5

1.听力的培养

听力是指接受声音、分辨声音的能力。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曲调感、节奏感以及多声部音乐感、对音乐的共鸣等都与听力有关。听力的培养与训练在钢琴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和训练手指同等重要。在学生初学钢琴阶段就应该重视听力的培养与训练,以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听辨力和独立练琴的能力。

2.读谱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严格读谱的习惯。学生读谱不严格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些学生在练琴时只重视音符、节拍,而对其他小标记,如指法、休止符、连线、跳音、保留音等经常忽略,有时是因为粗心,有时是因为学生还不明白为什么必须照谱弹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明白这些小标记的重要性,同时老师应当告诉学生,只有使用正确的指法才能把乐曲弹得准确、流畅。

3.背奏能力的培养

背奏是视觉、听觉、运动神经等共同配合的综合运动,只靠运动神经的记忆,也就是只靠手指的习惯动作来背谱是靠不住的,只让学生在琴上从头到尾把曲子反复背奏并不是好方法。在背奏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头脑、视觉、听觉的积极作用,让他们一边背奏,一边用耳朵听自己的弹奏,脑子里对乐谱要有清楚的印象。背奏还可以按乐曲的结构采取分段背的方法,对于那些基本上相同,只是稍有变化的乐段要特别注意。例如,奏鸣曲的呈示部和再现部,有时旋律音型完全相同,只是调性不同,如果脑子里有调性转换的记忆就不会背错。再如,三段体乐曲的一、三段往往一样,只是结尾略有变化,要注意把变化的乐段或乐句抽出来背熟。有时还可以让学生先不打开琴,只用眼睛看乐谱,唱出旋律,或心里默唱旋律,训练记忆;也可以让学生试试既不打开琴,也不看乐谱,用脑子把整个乐曲回忆一遍。

4.旋律的弹奏方法

在钢琴上弹奏的旋律,是没有歌词的,把没有歌词的旋律在钢琴上弹奏出来,怎样才能弹得富有表情、优美如歌呢?这在钢琴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学生练习时,如果教师能用唱来启发、带动学生的情绪,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有使学生体会用手指在琴上“唱歌”,才能把旋律弹得优美动听。

让学生学会连奏是弹好旋律的前提,连奏时要求声音明亮、圆润、均匀、如歌。即使在学生练习音阶、琶音、练习曲时,也应要求他们一样有旋律感、有歌唱性。要想弹好旋律,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乐句。一个乐句就像一句话一样要有语气。音乐有走向、骨干音,通过弹奏把这些表现出来,旋律就会变得有生气、有表情、有流动感。一般乐句的尾音应该轻下来,乐句进行中不要乱加童音,乐句之间要有呼吸,还应注意乐句之间往往有起承转合的关系,在弹奏中应把它表现出来,这些都是弹奏旋律时必须注意的。另外,弹奏方法不正确也是弹不好旋律的重要原因。胳膊不放松,重量沉不下去,手腕僵硬、缺少柔韧感,手指力量不均匀,下键生硬,指尖缺乏弹性等,都会影响旋律的表现。

5.节奏和速度的训练

音乐节奏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在生活中的多种行为动作(如走路、劳动、舞蹈、划船等等)所特有的节奏韵律,在乐曲中往往有所反映,如舞曲、进行曲、摇篮曲、船歌等。当学生们练习这些乐曲时,教师如果能用学生们熟悉的动作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比如,练习进行曲乐曲时,引导他们联想解放军的队列行进;弹摇篮曲时,让他们做拍洋娃娃睡觉的动作等,这样他们就能较快地掌握住乐曲的音乐形象。此外,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都要根据作曲家标明的各种速度来表现乐曲。如果在演奏中选用了不适合乐曲性质的速度,必然影响演奏质量,以致破坏音乐形象的准确性。

节奏不稳、速度不统一是学生在弹奏中容易出现的毛病,这里包括技术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有些学生在弹奏较难的地方时速度会一下子放慢下来,弹奏容易的部分时又可能把速度加快,渐强时加速,渐弱时减速,弹快速的乐曲时越弹越快,弹慢板的乐曲则越来越拖。还有些学生在演奏前没有想好速度就开始弹,结果弹奏的速度不符合乐曲要求等。对这些容易出现的毛病,教师的经常提醒和具体帮助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学生养成数拍子的习惯,边弹边数拍子,也可以先不弹,用手打拍子唱几遍,不论是伴奏部分或是旋律部分,如果把拍子唱对了,再用手弹时就比较容易掌握了。在练习快速的乐曲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紧张慌乱,特别在碰到有长串的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乐句时,一定要以慢速或中速练习打好基础,再逐渐加快速度。

钢琴学习范文篇6

关键词:儿童钢琴基本技能兴趣

钢琴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初涉钢琴的儿童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它需要练习者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练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兴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倘若没有兴趣的驱使,那练习的过程将是一种折磨和摧残。而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很多儿童学习钢琴的时间都不长,或者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但是始终没有取得进步,随后就放弃了,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兴趣和枯燥的练习确是最主要的诱因!

造成上述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但是都可以概括成以下两点:其一,钢琴教师在传授钢琴基本技能的时候,太注意技能本身的内容,而对获得技能的主体——儿童,没有细心考虑。其二,作为儿童的监护人——父母,没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好自己份内的角色。这两点在儿童的钢琴入门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儿童日后对钢琴的看法和兴趣。

一、钢琴教师对儿童学琴的影响

钢琴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一位主导者,他将带领初涉钢琴的儿童踏上神奇曼妙的钢琴艺术之路,儿童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他需要呵护和关怀,因此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可亲近的,应当尽力成为受儿童信赖的人,其次才是受尊重的人,有些时候,信赖比尊重更重要。对于青少年的钢琴教育也是如此,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也不会得到尊重。

二、可亲近的钢琴教师

微笑是人类最好的语言,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应该注意。在给儿童上钢琴课的时候,请尽量多袒露一些微笑,对儿童而言,微笑代表宽容、欣赏、接受和友善,人类在自己的幼年时期,就已经具备了识别喜怒哀乐的能力,不用怀疑儿童在这方面的眼光。他能读懂钢琴老师任何一个面部动作,然而严肃表情,会让儿童胆战心惊,无所适从,这点在初学钢琴的儿童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练习的怎么样,更不知道自己在练习什么,严肃的表情使你和儿童之间很自然的形成了一道隔阂,这种隔阂在经过儿童的几次确认后,将变得很难更改,如果中间没有任何变化的话,这样的心理状态将一直持续到他成年为止,因此,在儿童学习钢琴的初步阶段,多给些微笑,就是多给了肯定和快乐。

可亲近还表现在语言方面。有意思的语言总能让儿童聚精会神,浮想联翩。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对青少年单纯些,具有精神集中时间不长,比较活跃等特点,他需要钢琴教师用尽量生动而简约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儿童打开一扇门,一扇能通向奇妙音乐世界的门。所以,在传授技能的同时要通过类似故事、寓言、传说等载体,向儿童传递音乐的奇妙,启动他们的想象能力,让他们觉得音乐原来有这么多比安徒生故事还好玩,还有意思的东西。上钢琴课其实就是做游戏,就是在讲故事,而最重要的是,儿童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这才是音乐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启动人们的想象力!他会觉得有意思极了,会更加愿意练习,会更加有兴趣学习音乐。

可亲近还表现在肢体方面。跟随着节奏完成一些哪怕是一点点可爱的肢体动作,将对儿童产生巨大影响。肢体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可爱且有意义的动作能使儿童记忆牢固,能使钢琴课丰富多彩。举个例子,儿童在完成一些初级钢琴作品的时候,经常出现节奏不平均的现象,部分钢琴教师会使用节拍器,诚然,使用节拍器是无比正确的选择,但这个方法在青少年的钢琴教学中很奏效,可是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总是事与愿违,节拍器毕竟是机器,冷冰冰的,我们需要为儿童建立的是节奏的概念,一种节奏的律动感觉而不是标准的节奏拍点,因此动作表达就尤为重要了。而恰逢此时,儿童的动作模仿能力又是很强的,所以,钢琴教师应该主动的设计一些简单的动作为特定或是经常出错的节奏做诠释,哪怕是和儿童一起拍拍手,跺跺脚,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与儿童一起协作完成某种动作将增进彼此的关系,很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性。

三、可信赖的钢琴老师

示范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正所谓技高为师,身正为范。既然是老师就应当为学生做力所能及的示范,在儿童初学钢琴基本技能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这个时候教师应当主动示范,在该过程中请留意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心理距离。当你完成了他所不能完成的技巧的时候,他对你的表现是欣赏和佩服的,但他与你依然存在心理距离,由于你的完美示范,他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因此这种隔阂也就自然产生了,难道要表现的不完美么?当然不是,钢琴教师在做示范的时候,应当留意,除了完美的完成示范以外,还应当为这个示范加入自己的诠释。例如,有段谱子是十六分音符的右手跑动,这对于儿童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技术,因此在做示范的时候,除了演奏原速度谱子以外,还应当注意对每个过度的细节进行细致的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表情,并且应当在整个剖析过程中加入些个人对这个片段的理解和想法,将其融入到整个作品中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将教师和学生一起融入到音乐当中去,自然彼此就没有距离了,对于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但能理解,还能和你一道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信赖感自然而生!

四、家长对儿童学琴的影响

家长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起着辅助的作用,当钢琴教师不在身边的时候,家长扮演的角色也就至关重要了。因此,家长除了要认真的参与到钢琴课中来,还要在孩子单独练习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参与钢琴课的家长

由于儿童钢琴教育相对成年人来说比较简单,因此家长在钢琴课程中能很快的吸收所有知识,同时为整节钢琴课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大环境。让钢琴教师和儿童独处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儿童是一个脆弱的个体,而教师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心理上不好接受,儿童会有种孤独感和陌生感,从这个层面出发,家长的参与将能提高儿童的上课效率,并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配合教师是家长参与钢琴课的另一个重要的责任,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任何一个表情和动作表达什么意思,钢琴教师可能无法读懂,但是家长却能立刻明白,再传递给教师,这样的效果很奏效。在互动环节,家长也应当积极配合,帮助孩子尽快的完成所有环节,不但节约时间,也使教师和儿童的教学过程轻松许多。这样做孩子会觉得钢琴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不是很困难。

六、单独练习时提供帮助的家长

钢琴学习范文篇7

关键词:兴趣比喻游戏教材音乐欣赏

幼儿学钢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学钢琴既要用脑又要用手,既要学艺术又要学技术。所以对幼儿来说,首先要培养他们学钢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他就会学得很快;如果不感兴趣,怎么教也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呢?

一、把握幼儿教学特点,以激发兴趣为首要任务

前苏联教育家阿尔托波列夫斯卡雅说:“激发感染孩子们掌握音乐语言的愿望,这是教师最初任务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一位好的钢琴老师,除了要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把握好幼儿教学的特殊性,把引导孩子喜欢音乐、喜欢钢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每个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有的孩子很小就显露出音乐才能,而多数孩子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尤其是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教孩子弹奏钢琴的技巧,还要善于和他们沟通,只有热爱孩子才能教好孩子。对多数孩子来说,在见教师之前,总是把教师想成一副严肃而令人害怕的样子,这对孩子的学琴动机是不利的。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调皮,因此希望教师在上课时对孩子严厉些。但事实上,再调皮的孩子在上课时也会表现得很老实,虽然不排除教师的威严有让孩子精力集中的作用,但教师更应该让孩子喜欢自己。比如,上课时的语调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当孩子出错时,教师不应该责备,应该耐心地讲解,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应该使孩子产生一种愿意和这个老师学习的愿望,进而使孩子愿意学琴。

二、运用恰当的比喻和游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那种认为初学阶段简单、谁都能教、怎么教都行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应针对孩子的特点,设计好每节课要达到的目的,一定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启发他们,使孩子对钢琴课感兴趣。在初学钢琴的幼儿中,大多是不识字的小朋友,为了让孩子能记住老师的要求或理解乐曲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教学要求。比如,教初学的孩子学手型时,可以把手比作美观的石拱桥。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各为一道“拱梁”,都要自然弯曲,呈“拱”型。大拇指是“一条船”,要能从桥下开过来、开过去。如果掌关节塌下去,“船”就不能通过;如果小指倾斜了,“桥”就造歪了,“船”就开不过去。通过这个比喻,学生就能做到关于手型的基本要求了。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的比喻不仅能生动地说明问题,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给年龄小的孩子上课,一定要设法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熏陶。比如,教初级的孩子断奏,有的孩子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弹的声音却很硬,找不到手臂的自然重量,这时可以先和他一起做大象甩鼻子的游戏,站到地上弯腰90度,手臂放松垂直,手臂像大象的鼻子一样甩来甩去。然后再站直了甩手臂,接着再教两只手臂画圈,并告诉他这游戏叫荷兰大风车。不久,孩子就完全明白了什么是手臂重量。这时再教他把手臂重量完全放松,掉在大腿上,掉在钢琴上,这样学起来,孩子会觉得又好玩又容易。又比如,教孩子一只手弹歌唱的连奏,另一只手却要弹富有弹性的跳音时,可以先教他玩锤子和抹布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锤子代表跳音,用左手捶左腿,抹布代表连音,用右手摸右腿。随着动作的熟练动作加快、难度提高,双手的动作能转换准确,以后在弹琴中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成问题了。另外教师的演奏示范也很关键,听了教师优美动听的示范,孩子们会更想练琴。偶尔也可以让他们用钢琴模仿大象走路、模仿小鸟的叫声……总之,教师要使每堂课都生动有趣、有说有笑、有弹有唱,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去上每节课。

三、合理选用教材,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材选用是否恰当,将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大影响。钢琴教材的选用要在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注意音乐内容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如果总是选用练习曲和技巧偏难的乐曲,将使孩子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如选用较为系统全面且带有插图和标题的成套教材入门,使孩子既在短时期内学习多种内容,又始终在一种愉快活泼的想象中学习;多选一些世界名曲,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也可以给孩子们讲讲作曲家的故事和作品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弹奏兴趣又能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还可选择一些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并教他们配弹简单的伴奏,既调动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即兴伴奏的能力。

四、多参加音乐活动,提高孩子的音乐欣赏水平

教师要创造条件,经常让孩子们练习齐奏、重奏等,还要搞孩子们自己的音乐会或比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应让家长多给孩子听音乐,多看各种音乐演出。随着钢琴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家长对孩子练琴抓得很紧,只要一有时间就让孩子坐在琴边用功。这种分秒必争的精神是好的,然而对音乐欣赏这部分也是不能忽略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听音乐会是浪费时间,又听不懂,还不如在家练琴,这是极其错误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一样,大家都懂得,学习文学不单纯是识字、造句,还要通过阅读、欣赏等各种渠道来提高文学水平。如果孩子没读过好文章,自然就缺乏鉴赏能力,也不会写出好文章,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钢琴文献是极其丰富的,一个人一生所要学习的作品是有限的,欣赏却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手段。还有些孩子很有音乐才能,但弹出来的东西却是乏味的,即使老师再三启发强调也无济于事。原因何在呢?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听得太少,见得太少。对音乐的理解也太少,缺乏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更谈不上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自然也就弹不出好的音乐来。怎样解决?就是要加强孩子们的音乐欣赏,多听音乐会、多听好的演奏。没有条件的可以多听录音。另外,如果我们有指导地去引导孩子欣赏音乐会,那么,听一场音乐会比闷头练几个小时的琴收获大得多。有条件的话要让孩子经常接触与音乐相关的艺术,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很自然地受到音乐的熏陶,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和音乐艺术。

铃木镇一博士曾说:“有三分钟的热情都值得去练琴。”对于初学钢琴的幼儿,如果每天能有十次三分钟那就更好。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尽最大努力鼓励孩子热爱钢琴,使孩子每天都保持练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魔力,他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参考文献:

钢琴学习范文篇8

关键词:兴趣比喻游戏教材音乐欣赏

幼儿学钢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学钢琴既要用脑又要用手,既要学艺术又要学技术。所以对幼儿来说,首先要培养他们学钢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他就会学得很快;如果不感兴趣,怎么教也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呢?

一、把握幼儿教学特点,以激发兴趣为首要任务

前苏联教育家阿尔托波列夫斯卡雅说:“激发感染孩子们掌握音乐语言的愿望,这是教师最初任务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一位好的钢琴老师,除了要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把握好幼儿教学的特殊性,把引导孩子喜欢音乐、喜欢钢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每个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有的孩子很小就显露出音乐才能,而多数孩子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尤其是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教孩子弹奏钢琴的技巧,还要善于和他们沟通,只有热爱孩子才能教好孩子。对多数孩子来说,在见教师之前,总是把教师想成一副严肃而令人害怕的样子,这对孩子的学琴动机是不利的。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调皮,因此希望教师在上课时对孩子严厉些。但事实上,再调皮的孩子在上课时也会表现得很老实,虽然不排除教师的威严有让孩子精力集中的作用,但教师更应该让孩子喜欢自己。比如,上课时的语调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当孩子出错时,教师不应该责备,应该耐心地讲解,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应该使孩子产生一种愿意和这个老师学习的愿望,进而使孩子愿意学琴。

二、运用恰当的比喻和游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那种认为初学阶段简单、谁都能教、怎么教都行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应针对孩子的特点,设计好每节课要达到的目的,一定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启发他们,使孩子对钢琴课感兴趣。在初学钢琴的幼儿中,大多是不识字的小朋友,为了让孩子能记住老师的要求或理解乐曲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教学要求。比如,教初学的孩子学手型时,可以把手比作美观的石拱桥。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各为一道“拱梁”,都要自然弯曲,呈“拱”型。大拇指是“一条船”,要能从桥下开过来、开过去。如果掌关节塌下去,“船”就不能通过;如果小指倾斜了,“桥”就造歪了,“船”就开不过去。通过这个比喻,学生就能做到关于手型的基本要求了。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的比喻不仅能生动地说明问题,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给年龄小的孩子上课,一定要设法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熏陶。比如,教初级的孩子断奏,有的孩子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弹的声音却很硬,找不到手臂的自然重量,这时可以先和他一起做大象甩鼻子的游戏,站到地上弯腰90度,手臂放松垂直,手臂像大象的鼻子一样甩来甩去。然后再站直了甩手臂,接着再教两只手臂画圈,并告诉他这游戏叫荷兰大风车。不久,孩子就完全明白了什么是手臂重量。这时再教他把手臂重量完全放松,掉在大腿上,掉在钢琴上,这样学起来,孩子会觉得又好玩又容易。又比如,教孩子一只手弹歌唱的连奏,另一只手却要弹富有弹性的跳音时,可以先教他玩锤子和抹布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锤子代表跳音,用左手捶左腿,抹布代表连音,用右手摸右腿。随着动作的熟练动作加快、难度提高,双手的动作能转换准确,以后在弹琴中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成问题了。另外教师的演奏示范也很关键,听了教师优美动听的示范,孩子们会更想练琴。偶尔也可以让他们用钢琴模仿大象走路、模仿小鸟的叫声……总之,教师要使每堂课都生动有趣、有说有笑、有弹有唱,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去上每节课。

三、合理选用教材,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材选用是否恰当,将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大影响。钢琴教材的选用要在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注意音乐内容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如果总是选用练习曲和技巧偏难的乐曲,将使孩子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如选用较为系统全面且带有插图和标题的成套教材入门,使孩子既在短时期内学习多种内容,又始终在一种愉快活泼的想象中学习;多选一些世界名曲,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也可以给孩子们讲讲作曲家的故事和作品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弹奏兴趣又能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还可选择一些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并教他们配弹简单的伴奏,既调动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即兴伴奏的能力。

四、多参加音乐活动,提高孩子的音乐欣赏水平

教师要创造条件,经常让孩子们练习齐奏、重奏等,还要搞孩子们自己的音乐会或比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应让家长多给孩子听音乐,多看各种音乐演出。随着钢琴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家长对孩子练琴抓得很紧,只要一有时间就让孩子坐在琴边用功。这种分秒必争的精神是好的,然而对音乐欣赏这部分也是不能忽略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听音乐会是浪费时间,又听不懂,还不如在家练琴,这是极其错误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一样,大家都懂得,学习文学不单纯是识字、造句,还要通过阅读、欣赏等各种渠道来提高文学水平。如果孩子没读过好文章,自然就缺乏鉴赏能力,也不会写出好文章,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钢琴文献是极其丰富的,一个人一生所要学习的作品是有限的,欣赏却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手段。还有些孩子很有音乐才能,但弹出来的东西却是乏味的,即使老师再三启发强调也无济于事。原因何在呢?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听得太少,见得太少。对音乐的理解也太少,缺乏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更谈不上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自然也就弹不出好的音乐来。怎样解决?就是要加强孩子们的音乐欣赏,多听音乐会、多听好的演奏。没有条件的可以多听录音。另外,如果我们有指导地去引导孩子欣赏音乐会,那么,听一场音乐会比闷头练几个小时的琴收获大得多。有条件的话要让孩子经常接触与音乐相关的艺术,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很自然地受到音乐的熏陶,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和音乐艺术。

铃木镇一博士曾说:“有三分钟的热情都值得去练琴。”对于初学钢琴的幼儿,如果每天能有十次三分钟那就更好。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尽最大努力鼓励孩子热爱钢琴,使孩子每天都保持练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魔力,他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参考文献:

钢琴学习范文篇9

关键词:兴趣比喻游戏教材音乐欣赏

幼儿学钢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学钢琴既要用脑又要用手,既要学艺术又要学技术。所以对幼儿来说,首先要培养他们学钢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他就会学得很快;如果不感兴趣,怎么教也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呢?

一、把握幼儿教学特点,以激发兴趣为首要任务

前苏联教育家阿尔托波列夫斯卡雅说:“激发感染孩子们掌握音乐语言的愿望,这是教师最初任务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一位好的钢琴老师,除了要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把握好幼儿教学的特殊性,把引导孩子喜欢音乐、喜欢钢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每个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有的孩子很小就显露出音乐才能,而多数孩子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尤其是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教孩子弹奏钢琴的技巧,还要善于和他们沟通,只有热爱孩子才能教好孩子。对多数孩子来说,在见教师之前,总是把教师想成一副严肃而令人害怕的样子,这对孩子的学琴动机是不利的。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调皮,因此希望教师在上课时对孩子严厉些。但事实上,再调皮的孩子在上课时也会表现得很老实,虽然不排除教师的威严有让孩子精力集中的作用,但教师更应该让孩子喜欢自己。比如,上课时的语调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当孩子出错时,教师不应该责备,应该耐心地讲解,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应该使孩子产生一种愿意和这个老师学习的愿望,进而使孩子愿意学琴。

二、运用恰当的比喻和游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那种认为初学阶段简单、谁都能教、怎么教都行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应针对孩子的特点,设计好每节课要达到的目的,一定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启发他们,使孩子对钢琴课感兴趣。在初学钢琴的幼儿中,大多是不识字的小朋友,为了让孩子能记住老师的要求或理解乐曲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教学要求。比如,教初学的孩子学手型时,可以把手比作美观的石拱桥。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各为一道“拱梁”,都要自然弯曲,呈“拱”型。大拇指是“一条船”,要能从桥下开过来、开过去。如果掌关节塌下去,“船”就不能通过;如果小指倾斜了,“桥”就造歪了,“船”就开不过去。通过这个比喻,学生就能做到关于手型的基本要求了。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的比喻不仅能生动地说明问题,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给年龄小的孩子上课,一定要设法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熏陶。比如,教初级的孩子断奏,有的孩子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弹的声音却很硬,找不到手臂的自然重量,这时可以先和他一起做大象甩鼻子的游戏,站到地上弯腰90度,手臂放松垂直,手臂像大象的鼻子一样甩来甩去。然后再站直了甩手臂,接着再教两只手臂画圈,并告诉他这游戏叫荷兰大风车。不久,孩子就完全明白了什么是手臂重量。这时再教他把手臂重量完全放松,掉在大腿上,掉在钢琴上,这样学起来,孩子会觉得又好玩又容易。又比如,教孩子一只手弹歌唱的连奏,另一只手却要弹富有弹性的跳音时,可以先教他玩锤子和抹布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锤子代表跳音,用左手捶左腿,抹布代表连音,用右手摸右腿。随着动作的熟练动作加快、难度提高,双手的动作能转换准确,以后在弹琴中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成问题了。另外教师的演奏示范也很关键,听了教师优美动听的示范,孩子们会更想练琴。偶尔也可以让他们用钢琴模仿大象走路、模仿小鸟的叫声……总之,教师要使每堂课都生动有趣、有说有笑、有弹有唱,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去上每节课。

三、合理选用教材,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材选用是否恰当,将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大影响。钢琴教材的选用要在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注意音乐内容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如果总是选用练习曲和技巧偏难的乐曲,将使孩子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如选用较为系统全面且带有插图和标题的成套教材入门,使孩子既在短时期内学习多种内容,又始终在一种愉快活泼的想象中学习;多选一些世界名曲,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也可以给孩子们讲讲作曲家的故事和作品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弹奏兴趣又能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还可选择一些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并教他们配弹简单的伴奏,既调动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即兴伴奏的能力。

四、多参加音乐活动,提高孩子的音乐欣赏水平

教师要创造条件,经常让孩子们练习齐奏、重奏等,还要搞孩子们自己的音乐会或比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应让家长多给孩子听音乐,多看各种音乐演出。随着钢琴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家长对孩子练琴抓得很紧,只要一有时间就让孩子坐在琴边用功。这种分秒必争的精神是好的,然而对音乐欣赏这部分也是不能忽略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听音乐会是浪费时间,又听不懂,还不如在家练琴,这是极其错误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一样,大家都懂得,学习文学不单纯是识字、造句,还要通过阅读、欣赏等各种渠道来提高文学水平。如果孩子没读过好文章,自然就缺乏鉴赏能力,也不会写出好文章,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钢琴文献是极其丰富的,一个人一生所要学习的作品是有限的,欣赏却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手段。还有些孩子很有音乐才能,但弹出来的东西却是乏味的,即使老师再三启发强调也无济于事。原因何在呢?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听得太少,见得太少。对音乐的理解也太少,缺乏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更谈不上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自然也就弹不出好的音乐来。怎样解决?就是要加强孩子们的音乐欣赏,多听音乐会、多听好的演奏。没有条件的可以多听录音。另外,如果我们有指导地去引导孩子欣赏音乐会,那么,听一场音乐会比闷头练几个小时的琴收获大得多。有条件的话要让孩子经常接触与音乐相关的艺术,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很自然地受到音乐的熏陶,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和音乐艺术。

铃木镇一博士曾说:“有三分钟的热情都值得去练琴。”对于初学钢琴的幼儿,如果每天能有十次三分钟那就更好。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尽最大努力鼓励孩子热爱钢琴,使孩子每天都保持练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魔力,他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参考文献:

钢琴学习范文篇10

关键词:外部听觉内心听觉主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钢琴是通过手的触键而发声的,但以手触键只是机械性的动作,它不能直接感受音乐,那么,如何能弹出我们需要的音?全靠用听觉来鉴别,鉴别力越高,要求自己弹奏技术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就越高。可以说,耳朵的倾听是钢琴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中介环节,它关系到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布局、设计、演奏效果如何改进以及用力、指触与钢琴发出的实际音响之间如何协调等问题。因此,听觉的敏感对学好钢琴具有决定性意义。

音乐中的听觉分为外部听觉和内心听觉,这两个方面贯穿在钢琴学习的始终。

一、外部听觉验证是否弹奏了所“设计”的钢琴音乐

一首钢琴曲子,用音响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仅是谱面音响,我们用耳朵听到的是外部音响,这就是外部听觉。

在外部听觉中,耳朵的任务是辨别所听到的乐音与谱面是否完全吻合,并不断以听到的效果来帮助大脑对手指发出调整的指令。听觉在这个过程中要辨别五个方面的内容:

1.准确无误的音高,即音的高低。

2.纹丝不差的音值,即音的长短。

3.恰如其分的音量,即音的强弱。

这三个方面是组成音乐的最基本因素。

4.主调音乐,即以一条旋律为主要乐思,而其他部分通常作为和声因素处于服从、陪衬、协作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它们的音量都不会超出要突出的那一条旋律。这一方面涉及到横向的旋律进行和纵向的和声进行,与前三个方面相比,就更复杂。

(1)从横向的旋律上来讲,首先要将旋律线条理清。在练琴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不断感受旋律的轮廓,即旋律进行中由级进、小跳、大跳组成的上行、下行、拱形、波形;二是感受旋律中的乐句,乐句的划分很重要,就像说话要断句,音乐中的语言也需要断句,这样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三是感受旋律感情的刻画,不同的感情内容需要不同的演奏方法和手段去表现。

(2)从纵向的和声上来讲,在弹奏中必须倾听和声的进行、和声的倾向性、和声的调性、和声的色彩、和声的立体感。

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对和声的运用是不同的,基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旋律当作一组和声的表层来对待,和弦的最高音就是旋律音。在这种情况下,弹奏时特别要倾听和声进行中的旋律线条,而不能仅仅强调和弦的纵向对位。另一种就是在20世纪的印象主义作品中,作曲家受当时的文学与绘画中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将十分独特的和声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了音乐色彩的变化,给听者一种视觉上的感受。

5.复调音乐,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各具相对独立意义旋律的同时进行,换句话说,也就是由几条不同的旋律线编织成的一个纵向、立体结构的横向运动。

在复调音乐中,复调乐曲中同时出现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声部的旋律,它们以对位的手法构成多声部的进行,同时各个声部又是独立进行的,在节奏上互不倚靠。这在演奏上是非常困难的,有时需要用一只手弹两个声部,有时则需要用两只手交替来弹一个声部。演奏这类作品时,听觉主要针对容易出现的三种倾向发挥其作用:

(1)当弹奏几个声部时,尤其是一只手弹两个声部时,几个声部的旋律容易互相干扰,以致声部混淆不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听觉来对手指控制能力进行调整,从而使各个声部的旋律线条逐渐清晰。

(2)强调每个声部中主题的突出,从而忽略其他声部的对称,致使声部之间缺乏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听觉来对手指的力度进行调整,从而使声部之间相得益彰。

(3)对各个声部的进行都强调,从而缺少旋律的层次感,致使主题不鲜明。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听觉来对手指的触键力度以及控制能力进行调整,从而使声部之间主次交替的层次、力度强弱对比的层次逐渐清晰。

二、内心听觉能引导我们正确地诠释钢琴音乐

当我们看到音符时,不借助钢琴的声音也不哼唱,在全然的寂静中,在内心想象出并“听见”音符的高度、长度、力度,这就是内心听觉,它是人对音响的感受和对声音的想象力。德国音乐家贝多芬,26岁时出现了耳聋迹象后,依然没有停止创作,写出了《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和《第九合唱交响曲》等杰出的作品。其中的原因就是他凭借自己高度发达的内心听觉,他在创作的时候,内心听觉使他在头脑中想象并听到了作品的音响效果。在实际的钢琴学习过程中,内心听觉要求对音质进行鉴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声音要通,切忌声音硬、散、虚。

我们所要求的“通”就是指声音要通畅、通顺、动听。通的声音混入的噪音少,振动状态好,无论强弱,都会共鸣好,传得远,延续长。声音硬多半是由手腕僵硬而造成的。如果弱而又散,则是虚,感觉音浮在琴键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建立不硬、不散、不虚、集中的声音听觉观念,并在这种听觉观念的引导下进行弹奏,同时聚精会神地倾听所弹音的“品质”,从中感受以便及时改进并弹奏出正确的声音。

2.双音与和弦的弹奏。

双音,指任何两个音的同时弹奏。和弦,指三个及三个以上不同音按一定规则结合起来,同时发音。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时发音,这就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在弹下时要整齐如一。我们可先在内心听觉里凭记忆想象一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同时弹奏出的效果,然后在听觉的监督下仔细聆听弹奏的实际效果,将它与内心听觉的音响效果相比较,再进行改进,直到满意为止。在弹双音与和弦连奏时,几个手指的同时起落也需要听觉来检验。听觉要仔细地监督,保证前后两个音之间没有一丝间断也没有一毫重叠。同时由于每一个手指的长短和粗细不一样,又很容易出现音色、力度不统一的状况,避免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听觉的高度专注下,细心控制好乐音弹下的力度与时间。

3.踏板的运用。

俄罗斯钢琴家鲁宾斯坦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正确使用踏板,可以使音乐充满活力、富有生气。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导致旋律模糊、乐句不明、和声混浊、节奏韵律紊乱等。在踏板的学习中,耳朵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如有人说“踏板是不能教的,只能靠耳朵”,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听觉在踏板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踏板以什么速度踩下和抬起,踩下多深,抬起多高,都会因乐曲和弹奏者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想从老师那里学习到踏板运用的每一细节,或同老师一模一样地踩踏板,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永远的老师,只能是自己的耳朵。要很好地使用踏板,就必须使自己的耳朵能敏锐地觉察到,踩在踏板上的脚或大或小的任何动作所引起的声音的任何变化。听觉既要检验已经弹出的声音是否符合要求,又要想象出将要弹奏的预期的音响效果,并指示脚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实现它希望的音响效果。

在实际的钢琴学习过程中,内心听觉发挥其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三个阶段来实现的:

内心听觉的第一阶段,就是要事先“储存”杰出的音响信息。通过听音乐会、唱片录音等,把钢琴家对作品的具体处理进行研究并牢记他们的声音,这些最具表现力又最完美无缺的声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声音追求的目标。

内心听觉的第二阶段,就是通过对这些美好声音的储存和研究,想象自己所演奏曲目的音响效果。要在心里首先听到自己的演奏,然后将自己的演奏与想象中所“听”到的音响相比较,逐步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这对提高演奏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内心听觉的第三阶段,就是想象从未听到过的声音,这是钢琴学习和演奏的最高阶段。在钢琴风格的演变史上,正是因为有一些杰出的富有创造性的演奏大师们敢于想象、敢于尝试,以常人不可想象的弹奏法,创造出崭新的音响,从而促进钢琴艺术的发展。任何新的演奏方法的产生都是由对新的声音的追求而引发的,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引发对新音色、新声音的追求。内心听觉正是基于对声音的想象,先“听”到,才能后做到。

简言之,内心听觉在钢琴学习中就是通过“树立声音标准”“模仿杰出声音”“创造新的声音”来提高演奏水平的。

结语

本文对听觉训练在钢琴学习和练习中的重要性作了分析,通过从外部听觉到内心听觉,从听觉的内容到它的实际过程的分析,得出耳朵的倾听,确实是钢琴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中介环节。音乐通过声音而实现的全部实际音响效果,只有通过耳朵的倾听来鉴别、来协调才能弹奏出更美妙的音乐。

参考文献:

[1]赵晓生著《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2]魏廷格著《钢琴学习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4月

[3](苏联)涅高兹著《论钢琴表演艺术》,汪启璋、吴佩华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

[4]应诗真《钢琴教学基础训练的几个问题》,原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年

[5]周广仁《基础·能力·修养》,原载于《全国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发言稿》,1991年

[6]周铭孙《钢琴教学要领系列十则》,原载于《音乐周报》,1995年

[7]周铭孙《声音与技术》,原载于《钢琴艺术》,1996年

[8]熊道儿《提高听觉素质是钢琴教学的重要课题》,原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