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6 07:53:05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篇1

我于年毕业于大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现年岁,于年月通过公开招聘进入市公司,被安排在部门工作,主要负责交换机的安装及调试、电视电话视频会议、安全督察工作。

自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国企员工,我认真学习党和政府的各项有关路线方针政策,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各项决议,尊敬领导,团结同事,顾全大局,以自己的勤奋、谦逊和质朴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普遍好评。

在具体工作中,我任劳任怨,从不投机取巧,拈轻怕重。参加工作以来,我主要负责交换机的安装及调试、电视电话视频会议、安全督察工作等工作,每一项工作我都尽到自己最大努力力求做到最好。

1、交换机的安装及调试工作。这项工作是业务性非常强的工作。虽然自己上大学时系统学习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因为各种具体情况和问题,理论知识和实践并不能完全对应。面对这种情况,我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并坚持重温专业理论知识,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实践操作,使自己的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已经成为公里此项业务的技术骨干。2、电视电话视频会议工作。自进入公司以来,我一直负责公司电视电话视频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为了做好这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工作,我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随时注意向做过此项工作的同事和其他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业务人员请教,使自己得以迅速的适应工作并能够得心应手的开展。迄今为止,我已成功的组织筹备了公司的大型电视电话视频会议场,从未出过任何差错,受到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3、安全督察工作。众所周知,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因此,我接手此项工作,从来都不敢懈怠疏忽。为了切实做好安全督察工作,我严格贯彻执行公司关于安全生产的各基规章制度,对各种违章违规行为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同时重点做好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督察工作,坚决杜绝不规范的存在安全隐患的作业行为。因为我处理违章违规行为本着有理、有据、有节的原则,同时注意方式方法,所以也得到了同事们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几年的锻炼,现在我已完全可以熟练地独当一面的开展工作了,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也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也多次受到公司的各种表彰奖励。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也深深的知道相对于公司及上级领导们对我的重托和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更加敬业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更好的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篇2

关键词:技术创新;专有化体系;效度;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对企业而言,从技术创新中获益以形成良好创新绩效的预期是企业参与并产生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之一。然而,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tling Group)在全球范围内对高管人员进行的创新调研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创新在财务方面以失败收场。Arrow将企业无法成功从其创新投资中获取收益的现象定义为“专有性(appropriability)问题”,并指出专有性问题源于技术创新生成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1986年,Teece开创性地提出了创新收益分配的PFI分析框架,为专有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系统而全新的思路。在该框架中,他首次提出专有化体系(appropriability regime)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除企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外的技术知识因素和知识产权制度环境”,并指出专有化体系是决定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关键要素。Levin等、Cohen和Walsh、后藤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创新调查,研究发现,除了技术知识的本质和知识产权制度两种创新保护手段外,企业还采用了率先市场化、互补资产优势等更直接的手段,以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专有性状况。上述措施的作用内涵各不相同,Cohen和Walsh将其归纳为“专有化手段”(appropriability means),目的在于保护技术创新本身及其形成的增值收入。Hurmelinna和Puumalainent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拓展了专有化体系的内涵,阐明专有化体系是企业可获得并使用的专有化手段的组合。

专有化体系效度是指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独占程度,由保护技术创新的专有化手段组合使用促成,表征了企业避免技术创新被模仿程度的高低。近年来,多位学者从行业特性、企业环境和创新类型等不同层面对企业如何选择专有化体系效度的构成手段进行了研究。Cohen和Walsh的研究成果表明,集成电路技术行业更偏好商业秘密,而生化技术行业比传统行业更依赖于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Gonzalez和Nieto认为,主要使用显性技术知识的企业偏好采用专利,而主要使用隐性知识的公司偏好采用商业秘密。Byma和Leiponen发现,企业规模与选择专利的概率正相关,而研发投入与选择商业秘密的概率负相关。袁健红等分析了影响企业选择专利和商业秘密两种保护手段的各种因素,发现企业规模、研发强度、激励机制及创新类型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自主创新保护机制的选择。

已有研究多着眼于选择何种专有化手段保护技术创新,却并未对专有化体系效度所产生的绩效效果进行剖析。笔者认为创新保护手段的使用仅仅是解决专有性问题的外在表现,而其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攫取创新收益并提升创新绩效。因此,本研究根据专有化体系效度的形成机理,将其划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并从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观的角度出发,利用220家中国制造业产品创新企业的横截面数据,尝试回答如下3个问题: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的形成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效应?内外部效度是否对创新绩效形成异质的独立效应?专有化体系效度对创新绩效的总体效应如何?考虑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本研究明晰了企业该如何合理高效地保护创新,这对于推动企业的专有性管理实践乃至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形成之间的交互效应

根据Teece对专有化体系的定义,专有化体系效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衡量指标:一是技术创新内在蕴含的技术知识的本质,二是外部法律机制的保护强度。Zander和Kogut认为技术知识的本质主要是指技术知识的隐性或显性程度,包括可编码程度(codifiability)、可传授程度(teachability)、复杂程度(complexity)、系统依赖程度(system dependence)和产品可观察程度(product observability)等5个方面。隐性知识很难清楚表达,因此其传播的内在困难性加剧了模仿者掌握知识的难度,进而提高了技术创新者独占知识的程度。然而,隐性知识织成的自然壁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Saviottit指出,自然壁垒会随着技术知识的显性化、了解技术知识的群体的扩大以及知识潜在使用者的增多而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因此,企业通常还依靠法律机制对技术创新施加外部保护,使模仿者要么不能合法使用技术创新,要么缺乏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从而对技术创新享有所有权和排他权。Hurmelinna等指出,法律机制的保护强度取决于专利、版权、商标以及商业秘密(主要指可执行的法律保护手段,如保密协议)等措施的使用,其中专利的保护能力最高。

本研究认为上述两个基本衡量指标形成专有化体系效度的机理不同:利用技术知识的本质而实现的独占程度构成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借助法律机制而达成的保护强度则构成专有化体系的外部效度。内外部效度形成机理的差异可能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交互效应。Hurmelinna和Puumalainent指出知识的隐性属性与专利保护矛盾。因为如果核心知识在本质上过于隐含,知识产权申请材料便难以书写,专利等法律保护措施便缺乏可获得性,外部效度的形成便受到抑制。反之若利用专利等法律保护措施实现外部效度,这些措施需要向国家机构如专利局提交正式申请。Fafia等指出申请则意味着用知识的公开与显性化交换法律保护,Laursen等指出企业还需在知识产权申请材料中指明技术的新颖性与价值性,因此外部效度的达成过程实则向外界披露了大量创新相关信息,从而导致了隐性属性的降低。综上,专有化体系的内外部效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实现对技术创新的“并行保护”。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1 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存在矛盾性。

1.2 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独立效应

基于资源的观点(RBV)指出,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Hoopes等指出资源和能力的不可模仿性是这四种特性中获取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基于知识的观点(KBV)强调,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技术创新蕴含的隐性知识是异质的,而且通常内嵌于组织惯例和能力中,难以清楚表达。隐性属性构成的内部效度虽然不能完全避免技术创新的扩散,但至少制造了模仿壁垒,提高了潜在使用者获取技术创新的内在困难性,进而保护了企业对创新收益的获取。Hurmelinna等。研究发现隐性技术知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收益,且此效应在突变式创新的环境下尤为显著。Gonzalez等指出技术知识的差异可以作为企业绩效异质性的一个解释。由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a 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外部效度由专利、商标、注册设计、版权以及商业秘密等法律保护措施的使用实现。专利赋予发明人一种排除权,除发明人以外的任何人无权对技术创新进行经济开发,包括制造、使用、销售等;商标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企业,在专利到期后仍为技术创新提供一种事实壁垒;注册设计保护技术创新的整体视觉外观;版权保护原创作品的署名权;商业秘密以法规形式防止任何创新相关技术信息(化学反应式、设备、工艺与流程等)外溢。外部效度以法律效力保护技术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企业有权对侵权事件作出激进的诉讼和周密的处理,这其实是向模仿者发出了积极捍卫权利的信号,促成了企业对技术创新合法开发权的垄断和超额利润的获得。Hurmelinna等研究发现专利、技术隐藏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收益。Arundel指出对技术创新进行保密有助于提升企业收益。Xu等也指出,专利、注册设计、商标等法律措施的组合使用能有效推动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综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b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专有化体系的内外部效度均可实现对技术创新的独占,从而使企业享受超额利润并提升创新绩效。但是,外部效度在利用法律机制独占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能向外部展示该技术创新的价值性。专利、商标等措施的使用还能提升企业的形象与声誉,从而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形成排他性网络并获取更多的利润。Ceccagnoli指出通过专利保护等措施实现的企业层面的强技术独占能引致更优秀的经济绩效。综上,外部效度能使企业形成更优良的销售或服务等互补资产,从而在新产品商业化过程中攫取更多利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c 与内部效度相比,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

1.3 专有化体系效度对创新绩效的总体效应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联合即是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是一个连续变量。相同的效度可以通过不同手段的组合而形成,只是外部效度主要通过法律保护实现,而内部强度则依赖于将技术知识的缄默程度和复杂性嵌入组织结构中获得。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越高,技术创新就越容易被企业独占;反之,技术创新就容易为模仿者所获取且外部法律机制也不能有效保护,专有化体系也就越弱。专有化体系效度越高,创新企业便越容易牵制模仿者并将技术投入生产并扩大市场份额。对技术创新的独占也为企业营造了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使得企业在定价上有较强的灵活性,企业既可以收取高额授权费,也可以通过超额利润率直接增加创新收入并提升创新绩效。同时,Levin等指出从技术创新中获益驱动企业参与并产生技术创新。企业从技术创新获取的利润越多,则被社会其他主体所瓜分的利润就越少,企业继续从事技术创新的激励也就越强,进而有利于企业形成良性的创新循环。综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3 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本研究面向中国制造业内的产品创新企业收集数据。在正式调研之前,我们首先在西安高新区选择10家产品创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企业的研发经理或技术总监进行访谈。接着以卡内基梅隆调查(Carnegie Mellon Survey)和共同体创新调查(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的问卷为基础,结合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员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并形成最终问卷。大规模的正式调研于2011年3-10月之间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取与委托调查公司合作的方式。在调查过程中,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调研对象,甄别问题是“是否为在2006-2010年间进行产品创新的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包括两种形式:①基于新技术开发,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②基于已有技术的改进,把以前企业或市场中存在的某种产品的形式和功能加以适当的改进,从而适合消费者现在或潜在的要求。调研对象的职务为企业的研发经理或技术总监,极其熟悉企业的技术、研发以及技术创新保护现状等相关情况。要求调研对象逐个回答问卷,若问卷没有完整回答,则视为无效。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20份。

最终样本来源于北京、上海、成都、西安、苏州、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样本企业所属行业广泛,主要包括石油化工(19.1%)、电子产品(15.9%)、食品饮料(13.1%)、设备制造(12.3%)、家具制造(9.5%)、电气产品(6.8%)、造纸印刷(5.9%)、纺织印染(5.0%)及其他行业(12.4%);样本企业股权形式多样,民营企业占55.0%,合资和合作企业占15.5%,外商独资企业占10.5%,国有企业占5.9%,集体企业占5.5%,其他类型企业占7.6%;企业规模(年销售额)3 000万以下、3 000万~3亿和3亿以上分别占47.7%、20.0%和32.3%。

2.2 变量测量

为确保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本研究在国外调查和文献中成熟量表的基础上,根据访问对象的理解和反馈意见对问卷量表在措辞上进行了必要调整。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企业的创新绩效。采用Laursen和Salter关于创新绩效的研究量表,以企业2010年创新产品销售额(包括两种形式产品创新销售额的加总)占企业总销售额的百分比进行测量。

本文自变量为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根据Hurmelinna和Puumalainen的研究,结合Zander和Kogut对技术知识本质的分析,采用10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具体测量指标见表1、考虑到当选项超过五点时,一般人难以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因此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度量,量表刻度为“该题项表述与企业实际情况相比: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对10个题项的得分按0~4分重新标度,加总后得出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

根据Hurmelinna和Puumalainen的研究,结合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采用五种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措施的使用频次和有效性的加权求和测量专有化体系的外部效度。五种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措施分别为专利、版权、注册设计、商标和签订保密协议。使用频次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度量(在计算外部效度时使用频次同样以0~4分重新标度),量表刻度为“企业使用下列措施保护产品创新的频次:1几乎不使用,5频繁使用”。法律保护措施使用越频繁,企业对技术创新施加的外部保护越强,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也就越高。专利清楚界定保护对象,排他性保护范围广泛,是最强形式的法律保护措施,所以专利有效性权重赋值为3;注册设计、商标和版权也明确界定保护内容,但保护范围不如专利广泛,所以这三种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权重赋值为2;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难以界定,保密协议的执行情况也无从得知,因此保密协议措施的有效性权重赋值为1。

本研究控制了企业规模、市场范围及研发过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规模以企业的年销售额测量。市场范围分为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分值为1~3分,分值越高表示企业市场范围越广。研发过程是一个虚拟变量,企业采用间断性研发则值为0,参与持续性研发则值为1。研发过程同时控制了研发强度及所属行业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持续性研发企业的研发强度高于间断性研发企业。而且在本调研中,间断性研发的企业大多隶属于食品、纺织、家具等离散产品行业,持续性研发的企业均隶属于设备制造、电子、电气等复杂产品行业。

2.3 信度和效度检验

问卷数据质量主要以信度和效度来衡量。本研究通过Cronbach's仪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对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两个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检验各变量量表的建构效度。变量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内部效度变量和外部效度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高于0.7,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从因子载荷看,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5,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可进行下一步研究。

3 实证分析

由于因变量创新绩效是在[0,1]区间浮动的百分比,其值以正概率取0且其余值在0的右侧连续,因此本文使用STATA11软件中的Tobit双边审查回归模型验证假设。同时考虑到标准Tobit模型要求因变量残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对创新绩效值进行对数变换。在回归分析前,我们计算了模型中各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显示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2,因此模型不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且Chi-square值也表明所有方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

表2为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由表2可知,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β=-0.346,p

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以及总体效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1检验了控制变量以及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内部效度对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β=0.0097,p

4 结论、启示与展望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观,本文利用220家中国制造业产品创新企业的调研数据,首次对专有化体系的内外部效度以及总体效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形成之间的交互效应。本研究发现由于形成机理的差异,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的形成具有矛盾性。依赖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实现内部效度的企业会减少外部法律保护措施的使用以降低外部效度;反之,依赖法律保护措施达成外部效度后,内部效度将随之降低。这拓展了Hurmelinna等关于知识的隐性属性与专利保护矛盾的研究结论。

(2)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独立效应。本研究发现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具有异质的独立效应。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而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不显著。在引入外部效度二次项后的进一步研究显示,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会首先降低企业的创新绩效,之后再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3)专有化体系效度的总体效应。本研究发现专有化体系效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专有化体系总体效度对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校企合作 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90-02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灵魂,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院校能否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基础。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每个专业群都至少与一个国际知名或国内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的专业发展战略指导下,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校企双赢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依据不同专业的各自特点,在原有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共建基地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基于专业建设的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

1 专业建设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的“产学研互融”合作模式

专业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的产学研互融合作模式,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通过与模具行业企业多年合作探索出的学校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将学校教学、企业生产、为企业的技术服务、技术攻关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产学研结合。

学院模具专业与中国汽车模具制造企业“四小龙”之一―― 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全方位合作,由订单培养发展为战略合作,共同探索出企业全程参与教学的“三化模式”,即校企合作机制化、实践教学系统化、模具人才职业化,自觉将行业要素、职业要素融入教学,模具专业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培育下成长起来,已经成为全国的品牌专业,毕业生得到所就业的国内300余家企业的好评。模具专业毕业生以研修生身份到日本就业,他们娴熟过硬的技术和敬业精神得到日本当地企业的赞赏,日本媒体对此作了公开报道。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都在96%以上,由顶岗实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占80%以上。校内模具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行业支持下,充分发挥既是天津模具行业研发生产基地又是实践教学场所的双重功能。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为企业设计生产模具并开展技术服务。这些模具开发、技术改造等攻难克艰的项目,既是学院模具专业教师提高动手能力的项目,也是实践教学中取之不尽的真实典型工作任务。如成功研究制造了用于中国海军驻索马里护航舰队使用的护航定位仪的模具和产品;与企业合作研制的燃油蒸发控制净化器注塑模具,获全国模具新产品技术创新奖;为企业设计制造的汽车碳罐壳体注塑模具和电器插座芯盖注塑模具,分别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精模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精模奖”二等奖,均是参评单位中唯一获奖的高职院校。汽车碳罐注塑模具及产品因具有低碳环保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环保领域,已占据全国汽车市场该产品份额的20%以上。学院模具专业与天津模具行业同进步共发展,校企合作不仅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同时为天津模具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模具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市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被评为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模具专业教研成果―― 《高职模具专业以校企深度融合为支撑的实践教学系统化研究与实践》,获得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 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融合的“双主体育人”合作模式

大连机床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组合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及自动化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其洽谈合作时,了解到大连机床集团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并由此扩展到企业的发展战略,成功地与大连机床集团达成全方位共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共识。首先,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与大连机床集团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大连机床集团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主要成员,并通过论证共同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然后,校企共同建立了从人才培养培训、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到该企业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整机展示、营销、维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大连机床区域技术服务中心为“校中厂”,承担企业新产品展示及学生的实训教学,并逐步承担企业在天津地区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承担专业教学改革,形成了校企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发展,共为育人主体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从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入手,以企业数控机床产品的应用、维护等过程为导向,根据各工作岗位的专业核心能力,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项目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双主体育人合作模式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立足我国职业教育特色和本校实际,从六个方面体现了“双主体”育人:强调校企共为育人主体的责任,建立企业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校企互融的教学基地,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这一模式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依据行业技术规范及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机床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大连机床集团的合作中,还促成了大连机床集团在天津建立研发制造基地的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20亿元。首期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这一项目带动了天津机床行业的发展,加快了天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的构建。同时,大连机床集团天津研发制造基地将建立服务于机床研发、制造、销售、维修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这一培训机构将作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厂中校”,承担企业员工及学院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相关专业师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工作。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以各自优势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一合作模式,也是专业对接产业,促使校企共同融入区域经济,提高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有效尝试。

3 专业建设与国际标准对接的“递进升级式”合作模式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与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合作共建自动控制类专业,提升专业建设对接国际标准的水平。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是电气连接和电子接口领域、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世界市场领导者。菲尼克斯电气是为电力、电子、通讯、机械、建筑、石油、化工、航空、交通、铁路运输、汽车制造、工业自动化行业提供世界一流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世界电连接顶尖级专业厂家,是INTERBUS现场总线的发明者及其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在海外32个国家设有子公司,56个国家设有销售处和代表处。学院与菲尼克斯从设备引进建立实训基地,到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改革课程、技术培训,直至建立奖学助教资金,校企合作实现了递进与升级的合作模式。

3.1 形成与国际化水平企业人才需求对接的课程体系

充分认识专业前沿技术、先进教学方法学习引进的重要意义,将现代控制的INTERBUS现场总线设备及技术引进,与自动控制类专业嫁接,运用菲尼克斯电气自动化产品进行案例教学;将INTERBUS现场总线应用技术培训、应用资格考试内容等优质课程资源和职业能力国际标准引入课程,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专业课程的标准、内容,与国际化水平企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相对接的全新课程体系,实现了职业能力标准的国际对接。

3.2 建成适应国际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学团队

学院聘请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技术副总裁客座教授,同时,应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的邀请,派专业教师赴德到菲尼克斯德国总部、到国内南京参加培训。“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升了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3.3 建立了功能持续扩展的校内实训基地

2005年由菲尼克斯公司无偿提供现场总线管控一体化实训基地所需的全部软、硬件设备,充实模拟制造生产线综合实训系统;继而,学院连年加大投入,在建立了现场总线管控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校企共同持续建设,使其功能不断扩展:配置机电一体化柔性模拟工装底层机械设备,建立了INTERBUS现场总线实训系统;底层设备配置模拟液体混合循环系统,建立了FF现场总线实训系统;建立网络控制及ERP实训子系统,实现了信息控制一体化。递进式合作有效推进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国际化进程,使其适应学生在跨国企业就业的技能培养。

3.4 开发了适用课程改革的一体化教材

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学院专业教师与菲尼克斯公司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了《现场总线技术与实训》《电机与机床电气控制》等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并发行,在专业教学中灌输了新的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并确保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质量。

3.5 建立服务企业的产品推广及技术培训中心

学院成立了菲尼克斯华北地区产品推广及技术培训中心,负责对菲尼克斯电气集团的中国北方用户进行现场总线技术培训工作;校企共同推进INTERBUS现场总线应用资格考试项目,为企业产品推广提供配套服务。对于扩大企业影响力、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3.6 建立奖学助教资金

菲尼克斯每年向学院提供一定额度的奖学助教资金,用于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的科研与创新,鼓励优秀的学生。通过奖学助教活动,激发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在自动控制类专业的合作,从引进设备建实训基地做起,瞄准国际标准开发教材、培训专业教师、改革专业课程,以应用资格考试的形式考核专业教学质量,以建立奖学助教资金的形式激励师生,走出了国际合作发展建设专业的新路,也使与国际标准对接的“递进升级式”合作模式成为其他专业国际合作的示范。

基于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实力,促使高职院校建成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贴产业升级、融入行业发展、提升国际化水平的专业及专业群。

参考文献

[1]王保军.订单培养校企双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36-37.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29-31.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监督管理的新制度,是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率的有效手段。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使企业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状态,测度其技术创新的财务指标是必要的方法。本文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财务预警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广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财务预警,首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了财务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使企业了解自身竞争力,从而采取有效策略,不断的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也为政府把握广西技术创新活动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二、相关研究

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测评指标在国内外都很受重视,但目前仍未形成统一完善的体系。一般来讲,要全面综合地、定量地评价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是比较困难的,国外不少研究是通过测量成功的技术创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大小来衡量,具体评价指标包括销售额、利润、进入新市场和在传统市场上所占的份额等。此外,也有不少研究以R&D投入、专利、新产品(工艺)、技术商业化等为关键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考虑多种指标来综合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高建、傅家骥等提出的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产出能力分别进行评价;魏江、许庆瑞等提出的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资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评价;其他学者也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大同小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很少有研究以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各财务指标为关键要素来建立指标体系。

三、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财务预警体系的设计应符合的基本原则

1、相关性原则。指的是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及技术创新财务预警的建立相关。首先,财务预警体系的设计应考虑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并能预示出企业的发展趋势。其次,指标体系应能综合体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投入能力、生产能力、财务能力及营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2、全面性原则。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符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目标内涵,但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使预警指标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技术创新财务预警体系是包括多个方面内容的复杂系统,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财务指标。

3、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指标的物理意义必须明确,测定方法必须标准。具体指标能够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并对技术创新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内容

1、创新投入能力。(1)R&D投入。主要是指R&D投入比重,即R&D投入(包括的内容)/销售收入。R&D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一般是指企业在R&D上投入经费,设备和人员所消耗的费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高,创新能力多表现在引进和消化新技术上。相对而言,R&D投入不如非R&D投入高。但是,R&D投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是建立财务预警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2)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率=已获成功的新产品开发费/企业总的研究开发费用。该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所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的使用效率。(3)专利拥有数。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专利是衡量其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专利拥有数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又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各个方面,从而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4)专业研发人员比例。专业研发人员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研发人员的人数反映了企业的员工素质,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研发水平。专业研发人员比例应包括从事技术开发的专职人员数/职工总数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技术开发专职人员数/从事技术开发的专职人员数几个指标。

2、创新生产能力。(1)固定资产成新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企业当期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固定资产原值。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指标值越高,表明固定资产越新,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越强。该指标能够反映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的精良程度,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财务预警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劳动生产率。此指标反映工人生产新产品的效率,可用新产品产值/工人人数来衡量。(3)主要产品的更新周期。此指标反映了产品的研制周期,企业产品的更新速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力量及技术水平。

3、创新财务能力。(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度和企业举债经营的能力。在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如果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债务压力就会变大,企业独立性降低,破产风险增加。(2)产权比率。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该指标说明了债权人投入资金与投资者提供资本的相对关系,反映了企业基本财务结构稳定情况,也说明了债权人投入资金受到投资者保障的程度。(3)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用流动资产立即偿还债务的能力。这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具有重要的作用。流动比率也一样可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但是如果流动资产中的存货变现能力不强,尽管流动比率较高,其偿债能力也不强。(4)不良资产比重。不良资产比重=期末不良资产/期末资产总额。不良资产是指资产中难以参加正常生产经营的部分,例如期限较长的应收款项、积压物资和不良投资等。该指标值越高,说明资产质量越差,就越说明不能参与正常的生产经营,更不能正常地参与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5)长期资产比重。长期资产比重=长期资产/资产总额。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保持适当的长期资产的比例,才能保证技术创新长期持续地进行。(6)无形资产比重。无形资产比重=无形资产/资产总额。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商誉、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专有技术等资产。无形资产属于企业的优质的经济资源,其拥有量反映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并反映了企业的研发能力。(7)无形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无形资产。此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中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和破产风险的大小,无形资产负债率越低,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风险越低。因此,对于抵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8)总资本费用收益率。总资本费用收益率=(利润+利息收入)/(所有者权益+负债+利息支出)。此指标是企业当期的所得与全部垫支及费用之比,反映了企业总的盈利能力。(9)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体现出主营业务利润对利润总额的贡献以及对企业全部收益的影响程度。主营业务利润率高,说明产品定价科学、价值高,其获利能力强、发展潜力大。(10)净利润现金比率。净利润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所获得利润的质量情况。指标值越高,说明利润质量越高,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能力就越强。(11)知识资本贡献率。知识资本贡献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该指标是企业知识资本的所得与所费之比,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知识资本具有一定的优势,资产质量高。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体现在企业的市场实力、成本优势、新产品开发能力等各个方面,自立资本所创造的效益最终都会反映到企业的利润上。因此,可以用企业的资产利润率超过同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的程度来进行评价。(12)风险准备金率。风险准备金率=风险准备金总额/负债总额,该指标值越高,风险越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营运资金和资本结构的具体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准备金比率。(13)税费占营运资金比率。税费占营运资金比率=企业缴纳税费总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中小企业往往忽视内部治理,运营效率低下,费用较高。该指标值越高,说明应缴纳的税费占用的流动资金就越多,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

4、创新营销能力。(1)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总收入。这两个指标是创新效益的重要体现,如果该指标值过小,一旦老产品被淘汰,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则会大受影响,甚至有可能被挤出市场。(2)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该年度的销量/新产品市场总销量。该指标反映了中小企业新产品的市场地位,反映了企业的销售能力。(3)新产品广告支出比例。新产品广告支出比例=新产品广告支出费用额/销售收入。该指标反映了中小企业为销售新产品所花费的支出,该指标值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应该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才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4)其他。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营销推广能力还包括很多,比较重要的有企业专职销售人员数、专职销售人员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投资回收期等。

四、结束语

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立一套客观、科学、有效的测度财务指标体系来测度与评价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科学地定位自身的状态,采取有效策略,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合众多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财务能力以及创新营销能力四个方面,综合构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财务指标体系,并将利用因子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测算和之后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Lisa H&K.Dickson Building innovation network: Issues of strategy and expertise 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2000(2).

3、曾繁荣,陆伟国.广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筹资过程中宏观经济问题分析[J].企业发展,2004(9).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技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期工作

1.分析计算机网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对网络人才有较大需求的主要用人单位是政府机关、企业。政府方面,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国已有2000余个地级以上政府机关建立网站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已经实现上网的县级以下政府机关数量超过1万个,全国等待建设的政府网站不少于15万个,未来三年从业人员总需求将不少于30万人。企业方面,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多。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企业网站约130万个,按照每个企业网站1人计算,从业人员共130万人,目前企业上网总数还不足全部企业的5%,企业网站增长速度将会有大幅度的上升,未来5年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网络人才需求将不少于100万人。

2.进行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调研

为了科学地制定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组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等信息。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家访谈会,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进行描述,分析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结构与素质总体要求,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初步规划、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能力;能组建较基础的中小企业网络系统;能进行局域网设计、安装、调试、经营及管理维护;能进行网页设计,网站的安装、部署和调试;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课程体系设计

(1)设计思路。成立由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一体化课改实施计划表,主要内容包括:

行业情况分析:开展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形成调研报告。

企业调研:针对课改工作进入企业调研,进行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并为下一步课改物色实践专家。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学生、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调研分析,形成企业访谈调研报告。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提取有一定职业进阶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作为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来源。从调研的企业中聘请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企业工作过程,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学习领域,并由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设计学习情境: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可执行的学习情境,并对学习情境设计进行论证。编制一体化课程标准,并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

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及学习情境设计方案,完成8门学习领域课程相关工作页的编写。

3.基本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室。为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需要, 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及职教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主要内容为:一体化教室(工作站)教学区:改变原有实训室布局,使实训室能满足理论教学、学生小组讨论需要;设置小型宣传层架,用于展示学习小组学习文化及成果,设置信息检索区域,配置电脑、打印机、资料柜等设施设备,配套相关工具书。一体化教室(工作站)实训区:根据不同的实训课题,配备相关实训设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行6S管理。

(2)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共同建设、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双向互派、双向评价、双向服务。

4.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等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教师“双师”资格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5.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是成立课改试点班。在试点班级开展专业一体化教学,进入课改试验性实施阶段。二是创新教学方法。试点班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行动导向法,实施“项目教学”“任务引领型教学”。三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在教学安排上,加强校企合作,采取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具体安排是:第一、二学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所学专业;第三、四学期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渗透专业前沿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二、三、四学期,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不少于100学时;第五、六学期以顶岗实习为主,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氛围,为将来在短期内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四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体系改革,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并指导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生产需要,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施工、定期到校为学生授课,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参与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和考核、实结、成绩评定等工作。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篇6

一、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0亿元,同比增长11.39%;完成工业增加值64.32亿元,同比增长12.42%;主营业务收入达226.83亿元,同比增长21.76%;实现利润总额29.25亿元,同比增长27.99%;实现利税总额45.07亿元,同比增长23.64%。目前,全省医药工业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和利民开发区医药科技园为侧翼,葵花、完达山、乌苏里江、珍宝岛、仁皇、多多、友搏、黑宝等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发展优势。一是产品优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30多种原料药和18种剂型的产品,具备年产6100吨抗生素原料及中间体、30亿支粉针剂的生产能力。氨苄钠、头孢噻肟钠原粉、头孢唑林钠原粉以及头孢唑林钠粉针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及世一堂4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总评估价值已超过267亿元。二是产业优势。全省拥有哈尔滨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牡丹江爱民北药科技园三个省级医药园区。2008年,入区企业已达80家,园区总年收入40.95亿元、利税8.59亿元。三是资源优势。全省中药材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分布的中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27亿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药材资源的价值约为65亿元。全省已建立了6个品种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被列为全国十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之一。四是研发优势。全省医药行业拥有专利品种57个、国内独家品种51个、中药保护品种39个、中药保密品种2个;部级新药1445个;实施新药研发项目154个,已获得临床批件66项,在研项目88项。九五以来,医药企业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67项。

二、生物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目前,一些关键性产业技术、产品制备工艺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更阻碍了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底端领域,靠巨额广告投资、大量人力做市场、低价竞销维持生存,缺少发展后劲。药物创制研发平台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撑,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体系,直接导致黑龙江省新药创制进展缓慢。二是科技投入偏低的问题。2008年有35%的医药企业有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但投入的经费总额仅为1.74亿元,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全省R&D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与国际、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投入比例达15-18%相比,反差太大,造成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这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全国位次逐年下滑的直接原因。三是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企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GSP认证,但规模小、集中度低、效益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销售收入第一位的哈药集团与第二位葵花药业相差100多亿元;在黑龙江省拥有的7713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只有14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档次不高,多为改剂型范畴,仿制品种占据主流。

三、专利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包括上游的基础研究和下游的应用研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处于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竞争的上游。剑桥大学的泰勒和西尔伯.特逊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在医药工业中会影响到64%的研究开发支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新药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知识产权产品和利润呈“U”型,是“微笑曲线”的二端。知识产权保护向产业价值链两端——上游的知识创新和下游消费阶段不断延伸,产生出许多新的增值(下转第74页)(上接第71页)环节。从专利福利角度分析,生物药品专利保护与新药研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过度利用专利保护制度,也会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专利保护体系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促进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的资源,使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四、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项工程。制定《“十二五”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专利群布局、研发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化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提高专利维权的社会影响力;将全省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项目资助资金由50万元增至150万元,使资助方式由重点资助专利项目向重点建设生物技术专利服务平台转变,提高资金的辐射面和使用率。

(二)实施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情报服务中心”,搭建专业化专利情报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和企业预知研发目标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调整研发策略、避免未来受到他人专利制约;了解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有效借鉴他人技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提高创新起点,为项目成果真正具备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成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条件;依托哈药医药工业园区和利民医药园区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能力;推进专利管理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率。

(三)实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联盟工程。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一起结成知识产权联盟,配合政府做好专利技术信息服务和咨询工作,跟踪收集专利技术信息,并以技术信息服务为手段,间接引导、协调各企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组成专利维权联盟,协调促成行业内的合作研究。从而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研发和共享专利。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篇7

关键词:特色产业;专利文献;数据库

1 特色产业专利文献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现状

近年来,东海县紧紧围绕“中国重要的硅材料产业基地”发展定位,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始终将硅产业视为我县的主导、支柱产业,致力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先后被列为“国家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省星火技术密集区”、“省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省科技特色产业”,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功列入省首批30个特色产业基地,连续2年荣列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目前,全县有各类硅工业企业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4家,占全部规模工业的41.2%,2010年实现产值102.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41.6%。

东海县也是苏北农业大县,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和油料基地县之一,全国农业综合实力百强县。东海县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以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的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全县现有规模以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100多家,其中外向型企业近20家,东海果汁厂、连云港福润肉制品公司、连云港百福来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开发生产了浓缩草莓汁、速冻果蔬、脱水蔬菜等40多个出口创汇产品,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

目前企业专利文献研究利用工作与技术创新的需要还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对专利文献研究利用水平不高,利用程度不够。东海县的硅材料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的信息技术吸取应用能力还较低,特别对专利成果技术的查新、应用、申报工作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还有不少企业以为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就算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并未意识到申请并获专利授权的技术或产品,才能称得上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些都制约了东海县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即使在实力较强的少数企业在利用专利文献方面还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国内专利文献用得多,国外文献用得少;单篇专利文献用得多,系统收集并建立专利文献数据库的少;用于专利技术开发的多,对专利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并指导企业经营决策的比较少。至于实力一般的中小企业不仅利用专利技术的能力不高,而且利用专利参与国内外高新技术竞争的意识也不强。

2 特色产业专利文献数据库建设总体设计

建立一个以硅材料、农副产品专利信息汇总、分析、查询、及配套服务为主的网上数据库资源,并根据行业不同特点对专利文献的研究分析,为东海县的广大企业提供专利信息增值服务。专利数据库重点收集东海县企业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以及国内、国外有关硅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的专利技术,建成一个从事硅及农副产品知识产权开发、申请、保护、交换交易、复用以及提供功能验证等业务的服务全县企业的平台。

同时,为了利用好失效专利这一免费的资源,还应建设失效专利数据库,进一步收集东海的硅材料企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所需的有关失效专利信息,以及技术需求数据库,进而收集全行业的有关技术需求信息。

2.1 专利文献数据库建设总体结构

2.2 专利文献数据库建设主要特色

(1)知识产权网专利信息资源利用。利用国家知识产权网的网上专利信息资源,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指导服务及专利检索、技术分析、信息查询等服务。

(2)建立东海特色产业专利技术数据库。依靠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文献数据和欧美等国专利数据库,开发出适合东海特色产业发展的专利技术数据库。

(3)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专利文献检索和用户管理系统。

(4)建立重点企业知识库(专利)。通过对东海专利数据库的二次开发,为重点企业定制与企业产品结构和技术特征相关的特色专利数据库,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帮助重点企业开展基于专利技术的知识管理服务。

(5)全方位开展信息咨询业务,为东海县硅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专利技术咨询,促进专利成果技术的转让、转化。

2.3 系统构架设计和运行环境选择

东海特色产业专利技术数据库,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B/S三层结构,本系统采用B/S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不必安装客户端软件,客户端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即可,大大节省了系统维护的成本和时间。

(2)利用技术,实现交互式网页的设计以及数据库的综合查询网页的设计。界面 友好,操作简单,客户端用户不需要接受任何的系统使用培训。

(3)本系统能够实时处理数据,提高项目申报的效率,增强科技管理工作内部信息化 程度,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层结构划分为:

(l)客户层(WEB浏览器)是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主要完成用户和后台的交互及最终查询结果的输出功能。浏览器将 HTML 代码转化成图文并茂的网页,网页还具备一定的交互功能。允许用户在网页 提供的申请表单上输入信息提交给后台,并提出处理请求。

(2)应用层,是Web服务器启动相应的进程来响应这一请求,并动态生成一串HTML代码,嵌入处理的结果,返回给客户机的浏览器。如果客户机提交的请求包括数据的存取。则web服务 器需要执行JavaScript等其他服务程序与数据库连接,由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运算,最后将处 理结果返回Web服务器,再由 Web 服务器传至客户端。

(3)数据层,为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接受Web服务器发出的请求,独立地进行各种运算并管理数据库。

系统的开发平台采用微软公司的Windows 2003 server作为服务器端的操作系统,它集成了IIS6.0来提供服务器端的 Web 服务功能,采用SQL Server 2000作为整个应用系统统一的数据库,采用 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 Java数据库连接)连接数据库,提供对数据库的访问。技术能够支持高度复杂的基于Web的应用。

3 结语

通过建立专利成果技术数据库,将使东海县众多的企业能够共享成熟的知识产权,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在技术引进和实施中、在技术创新中降低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和风险,推动我县硅材料产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由于技术和时间的关系,专利文献数据库建设还有一些不足,还需继续完善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探讨[M].北京:中国西部科技,2005,(3).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篇8

从2月中旬起,组织局科技管理科和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分2个工作小组,抽样调查40家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对直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2年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重点调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掌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动态情况,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库,确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的内容和重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区科技局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领导小组,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市科技局的统一部署,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统筹安排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业素质培训工作,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确保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结合实际,分类培训

根据我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从事的行业和培训需求各不相同等实际情况,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分为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蓝领以及新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等四个层次,重点实施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和创新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和学历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年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150人次以上,切实提高我区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

(一)组织参加省市培训

要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及时组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符合我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需求的各类培训班、专题讲座和论坛,如11月份的省高新技术论坛和各种远程教育等,确保参加省市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50名以上。

(二)组织开展区级培训

根据我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举办专利知识产权、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等培训班5期以上,达到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100名以上。

1、举办专利知识产权保护讲座。结合3月份的“专利服务月”活动,邀请省知识产权局专家举办一次专利知识产权保护讲座,以增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专利开发、引进、实施的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举办钙产业技术创新讲座。结合5月份举办“*钙产业论坛”的同时,邀请国内高校院所知名专家举办一次钙产业技术创新讲座,加强钙产业技术创新,做大做强我区钙产业。

3、举办企业信息化培训班。在9月份和11月份分别举办二期企业信息化培训班,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应用、网上技术市场、工业科技110和科工会平台实务等培训,提高企业应用网上技术市场、工业科技110和科工会平台开展引进技术创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技术水平。

4、派员外出学习培训。在4月份外出邀请高校院所专家参与“*钙产业论坛”和8月份外出邀请高校院所专家参与*“科工会”的同时,分二期组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带着企业技术难题到高校院所和对口专业大企业考察、学习和培训,解决企业具体技术难题,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5、专家入企培训指导。一是在5月份举办“*钙产业论坛”和9月份举办*“科工会”的同时,分二期邀请高校院所和大企业的专家到企业进行现场培训指导。二是组织4次区10支科技服务队专家入企实地培训指导活动。通过专家有针对性的开展面对面、手拉手的现场技术培训指导和科技信息交流等,促进和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篇9

【关键词】 中职教育;机电专业;定向辐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特色,是完成中职教育目标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保证。机电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可选择性强、技术方面更新快,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到三年,由于学生本身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鉴于这种情况,科学地定位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很有必要,最重要的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应该把专业与职业岗位联系起来,把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学生的职业活动联系起来,把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联系起来、把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紧密联系,并应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工作任务为起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学生职业成长需要,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企业需要实现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培养目标以毕业生职业生涯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来确定

大量的毕业生调查和广泛的企业调研是确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机电类企业是本次调研的主体,整个过程调研了39家企业,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居多占了18家,依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有12家,机电产品服务企业有9家,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来,机电专业就业范围很广,毕业生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从事的就业岗位是不同的。机电设备生产、制造类企业主要提供的岗位是各类机电产品的制造,机电设备的调试、安装、使用、保养及其维修,自动生产线的维护、检测和管理。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数是楼宇自动化的控制、维护及维修和机电设备的调试、安装、保养和维修。在调查中发现维修电工证和电工上岗证在企业里是需求最多的从业资格证。其次,电焊工证及电梯安装维修证、钳工证在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生产类企业、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也有一定程度的需求。调查的机电专业毕业生中,在机电产品制造类性质企业工作的占到46%;在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工作的占到34%;在产品服务类企业工作的占到20%。按岗位来说,生产线操作岗位是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岗位占到48%,有20%的同学从事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岗位,有16%的同学从事楼宇自动化控制维修岗位,16%的同学从事电工维修岗位。通过调研结果表明,在企业生产一线的主要是在参加工作初期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经过一年到三年左右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部分毕业生能升入初级管理岗位如各组组长、各工段技术员、车间管理员,经过两年到四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一些毕业生能升入高一级管理岗位如部门经理、车间主管等。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科大情况,设定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具有机电技术应用基础的的理论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机电设备安装、使用、调试、保养及机电产品生产原理、维修技术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工作分析来确定

广泛开展毕业生及就业单位的调研,定期开展校企合作交流会,通过与企业实践专家的交流探讨,深度剖析机电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从典型岗位中确定了电梯安装与维护、机电设备维修与保养、楼宇自动化控制、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加工技术为学校机电专业的专门化发展方向。

1、电梯安装与维护方向

学生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梯生产、安装、维保以及电梯销售,能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销售以及供用电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

2、机电设备维修与保养方向

学生具备锯削、钻削、磨削的钳工基本技能和焊接基本技能,能从事机械设备的技术服务、销售及机电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安装、维修调试。

3、楼宇自动化控制方向

学生主要从事面向小区智能化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以及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工作;面向写字楼、大型宾馆、医院、商场等单位的电梯、空调、消防报警、闭路监控维护与管理等工作;面向商业企业有关电气产品的维修保养等售后工作。

4、数控加工技术方向

学生已具备生产第一线数控车削加工和数控铣削加工及设备维护能力,同时具有数控编程能力和操作技能, 通过企业的再次培训,还可从事数控加工设备销售等岗位的工作。

5、机械加工技术方向

学生能掌握普通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掌握车削、铣削等基本技能和,通过企业的再培训, 也可以从事机械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三、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线是工作任务完成的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能完成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定向辐射式”课程体系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专业的通识能力并具备某些专项能力。以三学年的课程体系为例,第一学年为基础模块,文化基础课程占总课时16.05%,主要是通用技能学习,校内学习为主导;第二学年为职业技能模块,专业课程占总课时16.56%,实践课程占总课时27.01%,主要是职业技能学习,主要开展校企合作;第三学年为综合技能模块,顶岗实习占总课时40.38%,主要是综合技能学习,学校管理,实习企业实习为主导。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学年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基本能力、职业岗位基础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课程安排中,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在该阶段,开设的专业技能技术课是不同的,强调“定向辐射”的特点,进行岗位工种等级达标训练。学校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并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各个辐射方向对应不同的课程体系。数控加工技术方向的课程:数控机床编程操作、机械CAD/CAM、数控机床维修技术、数控铣机床编程操作;机电设备维修与保养方向的课程: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控机床维修基础、PLC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方向的课程:机械制造技术、焊接技能与训练、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电梯安装与维护方向的课程:电气控制设备、电梯安全、工厂供电与开关柜安装、电梯安装工艺、电梯原理、传感器技术、电机原理、可编程控制器;楼宇自动化控制方向的课程:设备控制系统编程和实施控制、 房屋技术中电气设备调试与维护、动力技术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

总之,“定向辐射式”的课程体系,便于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以及对应课程,这正体现了中职的办学方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鉴于此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仅加强了学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拓宽了学校自身的专业方向,也增强了学生跨岗位的从业能力,更提升了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2] 何亚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11).

企业专业技术总结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共管;专业发展双轨制;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为了适应通信产业的迅猛发展,探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海南工商职业学院与深圳中兴通讯NC教育合作中心中兴新思教育合作,于2012年在我校正式创建了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NC学院以培养移动通信及信息化人才为宗旨,引进中兴通讯与现网一致的实训平台、配套实训教材、企业讲师授课、完善的企业培训教学体系、企业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等等,确保人才培养与通信产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作为海南省第一家与中兴通讯全面深度合作的NC学院,“校企联办,深度融合”是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最大的特色。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建设从此迈上新台阶。

二与中兴通讯校企合作的创新与实践

(一)构建共建共管专业发展双轨制的全面深度合作新机制,实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校企深度融合

为探索实践与岗位要求无缝对接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底我校与中兴通讯NC教育合作中心旗下深圳清大协力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合作协议》,构建了共建共管专业发展双轨制的全面深度合作新机制,找到一条校企合作双赢的新路子。双轨制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基本理论与文化修养以大学教育为主,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以企业为主的教学双轨制;第二,大学为主体的教学与科研突破与创新,与企业为主体的教学与技术应用突破与创新的发展双轨制[1]。为充分发挥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合作机制的作用,根据合作协议按照一院四基地的合作目标和共建共管专业发展双轨制的合作机制,2012年3月成立校企合作领导机构,每年研究和决定合作中的重大事项,为海南工商中兴通讯NC学院的发展把握方向。同时细化了协议执行方案,制定移动通信技术校企合作专业五年建设规划,包括:①信息咨询服务。②合作专业教学计划执行保证。③设备技术支持保证。④学生NC专业认证。⑤学生职业规划与实习就业保障。在共建共管专业发展双轨制合作机制下,自2012年以来,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深化合作内容,不断创新合作形式,持续推进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校企深度融合。

(二)共同打造校企一体化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零距离整合

具体做法是:与中兴新思教育实施专业共建共管,实现学生入学、培养、就业全过程一体化的深度合作办学,由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制定培养人才计划,共同开发教学教材,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在深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与中兴共同制定校企一体化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方利用中兴通讯企业资源和优势,对通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岗位技能进行细分,总结出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生长期发展的核心课程,实现课程及教学内容与岗位的零距离整合。图1为企业岗位需求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案序化整合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如图2所示企业主导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几年来,每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经修订,但始终遵循企业主导的核心课程体系基本不变。借助合作企业中兴通讯新思教育平台,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做到按当前企业需要培养人才。

(三)合作构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与中兴全面深入合作后,按照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思路,我们遵循“市场需求、就业导向”高职办学要求,主动适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构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二年级下学期安排三周时间3G核心课程集中实训(实践),三年级一开始安排八周职业技能集中式综合实训(实习)。这些集中实践教学可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提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在解决企业用工困难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对于这样的实习,学校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实施方案,通过创新办学模式,实现“做学合一、工学交替”,保证学生的课程学习与顶岗实习两不误、双丰收[2]。

(四)合作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优质教学团队,实行双主体管理

(1)双师型师资团队的组建与培养创新:校方教师送到企业定制化培养,校方师资需要通过企业讲师认证。在满足企业、学校双方需求的条件下,师资调整灵活化,混编师资的协议一年一签。(2)专业课教学过程管理体制创新:NC学院、教研室和教师三个层面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管理”,共同构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确保教学的优质实施。

(五)引入先进的中兴NC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实施双主线教学

(1)专业核心课程推广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兴通讯NC教育管理中心携手清华大学教育学专家,运用最先进的“ICARE”教学理念设计出的一套适合通讯专业实际教学的MIMPS教学法。如图3所示,MIMPS代表5个核心思想,即Modularization、Interlacement、Mission-driven、Practical-research、Self-evaluation。(2)按企业职业素质线+职业技能线实施双主线教学。其中,职业素质线对应三个阶段三类课程,如图4所示。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工种分析,提炼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本专业所需开设课程类别,最终形成职业技能线。

(六)努力构建社会、行业、学校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由原来单一的最终评价转化为全程评价;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学生自评、学习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由学校单一评价学生转化为校企共同评价[3]。同时,在围绕职业技能开展专业建设中,嵌入中兴通讯S.M.A.R.T职业模式,做好移动通信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校和中兴企业共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三结语

总之,在这种深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我们双方共同搭建起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包括中兴实训平台、中兴企业教材、中兴实习基地、专兼结合教师、合作专业学生、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网络资源、中兴NC认证和多元评价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改革经验与教学成果。今后,我们将按照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总结经验,大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地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培养更多企业和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通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海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动因、障碍及促进政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6,(9):46-50.

[2]孙文缘,戴聪腾.校企合作下的技能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上海翻译,2016,(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