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05:42:41

民间借贷论文

民间借贷论文篇1

关键词:民间借贷;小企业贷款;社会信用建设

为了解民间借贷现状以及对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的影响,笔者对珠海市207家小型企业的民间借贷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抽样结果显示珠海市小企业民间借贷余额大约在50亿元左右,接近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的42%,巨额民间借贷已严重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1]

一、民间借贷的现状及特点

1.数量多,额度大。在抽样调查的207家小型企业中,共有115家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占抽样企业的55.6%,其中:借贷余额在10万元以下企业为38户,余额10万元到100万元企业为62户,100万元以上企业为15户。按2006年第6月末约22000家小企业测算,珠海市大约有12000户小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借贷余额估计在50亿元左右,大约比2003年初(测算余额为20亿元)上升150%。

2.效率高,期限短。在上述有民间借贷行为的115家小企业中,有81户企业反映能在3至5天内通过民间借贷形式完成融资行为,占比70%;21户表示能在5至15天内完成融资行为,占比18.3%;13户需要15天以上才能完成融资行为,占比11.7%。一般来说,民间借贷融资额越大,涉及对象越多,所需时间相对越长。但从效率上看,民间借贷确实体现了“随需随借”的特点。

从借贷资金的使用期限来看,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有58户企业,占比50.4%;3至6个月的有31户企业,占比27%;6个月以上的仅26户企业,占比22.6%,基本上为借贷余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

3.利率偏高,但需求旺盛。在115宗民间借贷中,合同年利率在10%以下的共70宗,占比60.9%;利率在10-15%共42宗,占比36.5%;利率在15-30%的共2宗,占比1.7%;利率在30%以上的1宗,占比0.9%。加权平均利率约10%左右,为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左右。由于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利率相对偏高对小企业借贷的意愿影响不大,特别受近年来大量新设立小企业的影响,民间借贷一直处于需求旺盛状态。据调查显示,在207家小企业,共有178家小企业希望得到银行或民间资金的支持,占调查企业的86%。据此测算,除银行信贷、民间融资外,珠海市小企业目前的资金缺口在50亿元以上。

4.抵押担保率低,但信用状况良好。115宗民间借贷中,103宗为信用借款,占比为89.56%,有抵押物或担保人的民间借贷仅12宗,占比10.44%。调查结果同时显示,114户能按时还本付息,仅有1户不能按时偿还本息。

5.运作欠规范,但违约率较低。在上述民间借贷中,有74宗借贷行为采取书面合同形式,占比64.3%,但存在部分要素不齐备,如缺少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41宗采取口头协议形式运作,占比达35.7%,超过70%的口头协议没有第三方见证。民间借贷运作虽然不够规范,但违约率相对较低,在115宗民间借贷行为中,仅有10宗民间借贷因违约而产生过纠纷,占比8.7%。

二、民间借贷与银行小企业信贷呈现此消彼长态势的原因

尽管2006年国家出台了《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力促银行小企业贷款,但受民间借贷、银行经营思路以及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影响,珠海市银行小企业贷款不升反降,特别是民间借贷规模的迅速扩大并形成对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的挤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银行“主动”放弃了一块阵地。当然,银行小企业信贷与民间借贷表现出的此消彼长,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营理念的转变使银行小企业信贷急剧收缩。近年来,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调整,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开拓能力有所下降。珠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大量裁减网点和员工,仅2003年至2006年6月末,珠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从417个减至392个,从业人员从6628人减少至6523人。在经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主要商业银行纷纷退出经营成本和风险较高而利润较低的小企业信贷市场,以集中资源争夺效益较好的大企业。此外,基层网点贷款权限的上收进一步限制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而且日渐严格的授信问责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小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民间借贷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珠海市小企业目前已进入“多、特、大”的发展期。“多”即小企业数量急剧增多。从2004年到2006年6月末,珠海市小企业法人由16707家增加到22000多家,月均增加300多家;“特”即形成了以家电、纺织、食品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部分名优品牌在广东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大”即小企业迅速成长,行业规模日益壮大。“多、特、大”的特点决定了小企业对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但由于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财务管理不规范和有效担保不足等弱点,决定了相当部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难以从银行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无疑成为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的强心针,并且以其特有的优势伴随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日益红火。

3.形式灵活的民间借贷更能适应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小企业对资金需求普遍具有“小、急、频”的特点,民间借贷简易的手续、较高的效率正好适应了小企业的这种资金需求。与银行贷款相比,民间借贷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资金随需随借。按银行的正常贷款程序,小企业从向银行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期间大约需要半个月,即使是长期合作客户,最快也需要5至7天,而民间借贷一般仅需要3至5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获得所需资金,受到大部分的周转型小企业的欢迎。二是获取资金条件相对较低。小企业贷款风险大、需求额度小、管理成本高,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普遍要求小企业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物,而民间借贷普遍以信用形式存在,90%以上的民间借贷不需要抵押物,显然更加适合于小企业。三是资金使用效率较高。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以定期形式出现,而民间借贷可以即借即还,适合小企业多次使用、使用频率高的特点。民间借贷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其不断释放出的挤出效应,使部分本应属于银行的小企业信贷市场被民间借贷所占据。

4.相对充裕的民间资金及狭窄的投资渠道为民间借贷提供了可能。珠海市近年来居民收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从2003年到2005年,居民储蓄余额分别为357.39亿元、408.57亿元和480.87亿元,截至2006年6月末,储蓄存款已达510.71亿元。大量富余的民间资本成为推动民间借贷迅猛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在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股市低迷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居民出于获利或帮助亲友目的而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民间借贷。

三、进一步完善民间借贷的对策建议

从珠三角地区到长三角地区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民间借贷的迅速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资金供需矛盾,但同时也挤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大量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缺乏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容易滋生高利贷、“地下钱庄”及诈骗等非法金融行为。因此,在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小企业信贷的同时,有必要对民间借贷予以政策引导和疏导,将民间借贷纳入有效监管范围。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努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民间借贷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缘于银行慎贷,根源在于小企业贷款风险高,风险来自于银企信息不对称、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欠佳。因此,要解决民间借贷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问题,必须从解决总体信用环境着手:一是由工商、政法、税务及金融部门联合建立企业、个人信用资料库及其变动情况,为银行提供小企业贷款审查和决策的信息平台。二是建立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司法、舆论等多种力量加大对逃废债及违约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制定《个人破产法》,加大企业及失信人的失信社会成本。三是逐步建立小企业信贷推荐和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熟悉当地企业的实际,发展“政府推荐—银行筛选—风险补偿”的小企业信贷模式,降低银行信贷风险。[2]

2.切实转变银行经营理念,树立小企业大效益观念。银行“主动”让出小企业信贷阵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小企业小效益”,认为对小企业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称,“80%的收益来自于20%的大企业”。银行业必须从转变经营理念着手,充分认识小企业涵盖社会面广,小企业信贷成效直接关系银行自身的形象,树立小企业大效益观念:一是要以贯彻落实《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为契机,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简化贷款手续,优化抵押评估程序,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二是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结合小企业信用状况、抵押担保情况及经营状况,合理确定小企业贷款利率,建立风险与收益对称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落实责任,稳健推进小企业信贷业务。设立相对独立的小企业信贷部门和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努力开拓小企业贷款市场的同时积极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

民间借贷论文篇2

(一)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成本居高不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大型企业。因为金融机构放贷的流程、办理过程大体相同,而每一个中小企业平均获取的贷款规模要远远小于大型企业,所以中小企业的每笔贷款的运营成本对金融机构来说普遍偏高。据不完整调查显示,大型贷款的运营费用为总额的0.3%-0.5%,而提供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较小,但运营成本却达到2.6%-2.7%。贷款的成本过高,极大地打击了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激情。2.金融机构主要放贷给大型企业。金融机构为了减少借贷风险,订立了一系列的举措来降低坏账发生的比率。例如:信用授权就只偏向大型企业。国有银行的信用授权通常都是为大企业服务的。对中小企业来说,无论是规模还是经营管理能力与大型企业相比都相形见拙,这种情况就是通常说道的信用标准歧视。因为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放贷所获取的利益较低,而担负的风险又较高,使其利益与放贷风险不成正比,所以金融机构偏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中小企业除了因为自身规模小、资产数量较少、提供信贷的抵押和担保的难度较大等客观因素外,其自身的意识和内部管控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融资难的局面。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有着意识偏差,导致其信用状况不理想,从而形成融资难的局面一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正确预测其担负风险的能力,并以忽视质量的方法求发展,无目的性地扩大规模,经营策略不够稳妥。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在过度追求利益的激进心理因素的影响下,风险意识淡薄,策略制定较为冒进。同时,在财务管理上,一部分中小企业往往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在资金利用、债务管理上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致使企业担负的债务过多,并使企业超负荷运转。还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对承担债务责任上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拖欠账款“天经地义”,甚至以破产来逃避债务。这些都导致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给中小企业。

(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系统不够高效,服务素质参差不齐

唯有高效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高水准的服务质量,才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然而,我国已有的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质量还有待改善,甚至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还为了获得利益,提供虚假讯息。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等问题、信用问题、与金融机构交流的问题以及财务信息披露问题不能获得妥善解决。所以,中小企业要走出融资难的困局,提升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显得迫在眉睫。

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对策

(一)健全以银行为核心的间接融资系统

1.积极推动民营银行和互助银行的建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政府应容许国内的民营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民营金融机构将不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其运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益。如此,新型的民营银行应将注意力放在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了减少管理风险,在初始阶段,政府应对民营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审慎的资格核查制度。对于中小民营银行,政府应给与政策上的支持,也可以创办一些策略性银行,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例如,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方面,政府在金融市场准入体制方面应采取宽松政策,容许中小企业以自我帮助为目的、以入股的形式为辅助手段,建立小型的股份制商行。比如说平安银行的设立,就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它的流程简便并且其贷款抵押政策对中小企业有优惠,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有所帮助。2.积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有如下优势:第一,体制变通性强、运营成本低、所需资金少,能与中小企业共谋发展,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二,非国有制银行通常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对当地的客户的状况有所了解,进而可以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第三,非国有制银行的运营质量有所保障,所有成本都能通过价格呈现出来,不用考虑“寻租”的情况。3.激励金融机构,提升对其它的融资方式的认知程度,开辟融资途径。从客观方面来讲,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因为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不甚理想、竞争环境没有秩序、领导层素质参差不齐等自身的原因,使金融机构承担的放贷风险变得越来越大。针对这种现状,一部分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已开始探寻创新性放贷模式来改变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同时也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困境),它们采取的措施包括:保全仓库质押模式、出口退税质押放贷、应收款项质押或收买、兼并专项信贷账款等等,这些措施收到了一些效果。同时,鼓励典当行业和出租行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变通性强、快捷的融资途径。

(二)中小企业应研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强化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还贷能力

中小企业应牢固塑立有债必还的理念,强化自身的信用理念,建立完整的信用系统。在融资方法上,企业应大胆开拓创新,例如采用典当和商品融资两类新模式。典当就是将企业暂时用不上的物品提供给资金借贷的银行或非银行机构,采用团体和个人质押、到期赎回的方法进行融资创新;商品融资就是给基础产品的贸易提供金融服务,以该种方式为生产企业或消费者融通资金,从而破解自身的融资困境。

(三)充分利用政府的职能,建立类似美、日的中小企业局

中小企业局的成立对于优化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组织中小企业出口招商以实现“走出国门”的策略有着巨大作用。而引导中小企业多参与国内外大型的经贸座谈会,实现银行与中小企业的无缝对接,对中小企业借贷咨询和服务两个环节具有推动作用。

(四)在我国设立社区银行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其中的社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定义,它可指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指城市或农村的居民汇集区域。凡是资产规模小、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型银行都叫做社区银行。我国目前还没有社区银行的概念。但是,我国设立社区银行很有必要。这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一种方法,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而社区银行的建设,要汲取以往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城市信用社的教训,做到“先立法、后行事”,“先制定规则,后游戏”。建议先颁布《社区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使社区银行市场化和法制化。

(五)利用供应链金融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供应金融链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这类优化主要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进行搜集、整合、打包和运用,嵌入成本解析、成本管理和各类融资手段而达成的。供应链金融会依据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要,将中小企业、银行、物流工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帮助中小企业突破传统融资瓶颈,使银行进行融资创新、使物流公司完善业务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铺平道路。

三、结束语

民间借贷论文篇3

关键词:民间借贷;法律问题;反思

一、民间借贷的概述

(一)民间借贷的概念、特征

民间借贷不是现当代社会才兴起的,在中国古代就有初具规模的雏形,比如明清时代的钱庄、典当、票号等,就是其最初的原型。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建立了国家自己管控的银行来扶持一些企业,但在民间有个人间互助的小额贷款。它正式活跃大概是在1980年东南沿海的浙江温州一带,当时成立了私人钱庄、台会、庄会、摇会、标会等民间融资组织,因为这些私人发起的组织较为活跃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开始严格管控,最后逐渐悄无声息,2010年后再次掀起一股大浪,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导向,2003年国家放开了民间小额借贷的限制,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2005年国家把非公有资本引入金融领域,2010年又把民间资本引入到金融领域,当前我们所提到的民间借贷,已经是经历了几次洗礼后的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有相对确定组织领导的、有一定专业性的民间组织。关于何为民间借贷,字面含义出发一般把它理解为借款最后还本付息,参考我国学界相关理论以及2015年最高院出台的审理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的解释,通说认为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笔者更倾向于对它进行否定性定义为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进行融资和盲目投资追求高利润的一种行为,这样定义的目的有点先入为主,但笔者认为以此方式更能认清民间借贷的利弊和本质。

不管是民间小额借贷还是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笔者认为考虑民间借贷的特点需与一般的借贷――银行向企业和公民之间的借贷对比,方能知晓其特点。银行的借贷一般经过经过六个流程,第一递交借贷申请,第二银行要了解借款人和担保人的情况,以企业向银行借贷为例,银行需要查询该企业的上年度财务报告(包括借款申请前一期)、借款用于投资的项目、相关的保证人、抵押物等等,第三审查借款行为是否合法、安全,第四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等级评估,第五对贷款进行上报分级进行审批,第六,决定是否放贷,确定以后签合同办理相关手续,有可能还会进行一定的跟踪调查:而我们的民间借贷一般是只要有人担保要么你自己有一定资产和地位,以签合同要么不签合同,以借据的方式代表合同取得借款。按照银行正轨流程,从银行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一般需要一个月,即使是长期合作、信用等级高的有一定还款能力的老客户,最快也要10天,而我国民间借贷,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上海民间人士筹得借款资金一般只花三到五天,虽然利息高于银行,但所用于办理借贷的手续费也远远低于银行为办理贷款所花的费用。综上分析不难看出,银行的借款准入门槛较高,层层审批程序比较繁琐,最后要获得贷款估计企业已经是“夕阳落下黄花菜已凉”,而且事倍功半,而民间借贷因为借贷条件远远低于银行且手续简单,不仅省时还是省费用,用最短的时间就获得了贷款,弥补了资金链条的缺失,如果合理利用不仅满足了企业实际所需而且能使企业起死回生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在评价其方便、获取资金快、弥补银行对企业的扶持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因为时间短贷款人对出借人审查力度可定远不如银行,风险肯定远高于银行。

(二)法律定性

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定性主要是探讨其合法还是违法的问题,参考2015年最高院关于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解释,总结为两种,第一种是民间借贷行为合法,依据的标准的依据高院关于民间借贷合同解释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订立的借款合同,认定其借款行为有效,认定标准主要考虑到两种情况:一是满足法律规定的借款合同生效要件;二是当事人依据个人意思订立的借款合同,未违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第二种认定民间借贷行为无效,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当事人订立的借贷合同违反我国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的规定;二是违反高院民间借贷合同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从金融机构、企业或者企业获得的贷款进行转贷,且借款人主观是恶意,以及利用贷款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由此看出,民间借贷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情况讨论,如果借贷行为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应当认定为有效,如果违反法律规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应当认定为无效。凡事有度,超过一定度的范围,不仅对出借人和借款人百害无一利,而且有可能损害社会大众和国家的利益。

二、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有关民间借贷产生的问题很多,结合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客观情况,笔者认为凸出的问题有以下三个,只有对以下出现的问题运用法律进行合理的解释,才能更好的规制民间借贷行为。

第一,企业、个人开展的经营性贷款泛滥。此处讨论的企业特指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不讨论大企业是因为大企业的财务管理国家对其监管相对到位,不论是其流动资金、固定资产的变动还是资金链缺失,企业自身有一套相对规范的控制手段也能很好的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解决自身问题,实践中中小型企业出现的问题较多。讨论的个人特指2005年至今存在的大量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下的股东。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企业之间不能借贷,一些企业为了规避法律风险转而采用自己主导经营性贷款与个人之间进行借贷乃至转贷,获得贷款的对方因为经营的企业不善或自身没能合理利用借款融资失败,借贷利率偏高,导致债务人所在的企业破产或是债务人弃身而逃。讨论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下的股东是因为,自2005后我国的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在工商局设立门槛低,大量开展所谓的合规借款,公司的内部股东也开始开展经营性贷款,主要是利用自身优势和良好的平台融入低成本的银行进行的转贷。笔者认为在法律上,应考虑对其主体进行特别规制以及借贷行为的合法性,对其签订借贷合同的效力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更好的维护金融秩序以及社会各大众的利益。

第二,最高院颁布的法律解释对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仍较为模糊,失去了其应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我国最高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利率表面上看,借贷利率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动,有上限限制,在实务中也使法院在裁量、把握和执法上很便捷,但笔者看来却不尽其然,似有一刀切的做法,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民间借贷利率变化的因素日趋复杂,与国家货币政策、区域性经济发展程度、合同履行成本、信息收集及监督成本、借款人还款能力及信用记录等许多方面息息相关,还一味的固守这条红线,显然不妥,在其中就有学着提出此种做法影响市场资源配置,不能保护弱势群体反倒成了金融市场发展的一大障碍。

第三,在构成非法集资等犯罪中,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效力如何仍定以及程序上是否还遵循先刑后民的审理模式还是要变换思路换成先民后刑。

原则上我国是为了避免民刑冲突,一般是先刑后民的审理模式,如果刑事裁判为非法集资犯罪且争诉的借款被刑事裁判为非法集资犯罪的事实,原则上认定借款合同无效,但有学着就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其并不当然无效,认定合同的效力应以《合同法》为主要参考标准,不能但从刑事审判结果来判定,认为刑法目的是对犯罪人的行为进行规制,不能干涉对私法效力进行规制,所以刑事判决效果不能作为判断借款合同、担保合同效力的依据。

对于审理案件是采取先刑后民还是先民后刑,有学者认为刑事裁判结果的定性最后才能认定一些借款合同的民事事实,认为刑事介入更深入,民事介入较为肤浅,也有学着认为提倡把刑事推置前方,不利于被害人民事救济权利的保护,比如未被侦查以及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如果提倡刑事在前,犯罪嫌疑人不被抓获,

被害人的民事救济权利就一直被搁置直到最后彻底丧失。

三、对民间借贷问题的反思

对于问题一,是否对企业、个人开展的经营性贷款这两类主体对其规制,笔者赞同姚辉教授的观点,不对这两类主体做绝对的限制性规定,因为明显与客观事实想悖离,我们不能否认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的股东以资金融通为目的,没有违反国家法律强制性规定,最后使借款人合理的利用了资金,做限制的话也只能交由其他部门法限制生活中无证经营的主体,合同效力也可以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再考虑此种情形;对于企业为了规避法律风险转贷自营,可以结合2015最新的司法解释以及1996年中国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61条,认定借款合同无效,其他不是转贷的情形,直接结合2015年高院关于借款合同有效和无效合同的规定即可。

对于问题二,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国外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如欧洲对民间借贷没有上限做出规定,即使有规定也有例外条款做补充说明,有利于个案处理,也可以考虑德国的规定,只规定一般性利率,在案件审理认定标准上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标准,排除显示公平的暴利规定以及违反公序良俗的规定加以认定,美国对于民间借贷只规定了一个基本利率,再结合具体借款金额、用途、担保形式做具体规定,我国可以去粗取精吸收合理运用。

对于问题三,对于因非法集资等犯罪中认定两类合同的效力,在实践中法院以非法集资形式形成的合同认定为非合同并且不予受理,引起了广泛争议,笔者认为认定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的效力与非法集资犯罪构成判定是两类情况,认定民间借贷的民事法律事实与认定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犯罪的事实,两者不存在一个共性的法律事实认定标准,应各用各的。非法集资犯罪的事实指向的应为不特定借款而民间借贷指向的是特定借款的事实,前者是一个经过量化引起质化的非法借贷,后者只是一个非法量化的民间借贷,不能一概而论认定刑事裁判的事实可以作为民法事实认定的标准。对于采用先先刑后民还是先民后刑的审理模式,虽然学着们说的各有道理,笔者认为应根据案件事实做具体认定做区别对待,如果一方审判的结果可以作为另一方案件事实认定的依据,甚至可以考虑民刑并行,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姚辉.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政治与法律.[J]2013.12.

[2] 周淑娟.关于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及立法司考.[J]2011.17.

[3] 席月民.我国当前民间借贷的特点、问题及其法律对策.[J]政法论丛.2012.6.

[4] 周孟亮.蒋文华.我国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5] 高圣平.申晨.民间借贷中利率上限规定的司法适用.[J]政治与法律.2013.12.

[6] 周茂清.关于我国民间借贷问题的探讨.当代经济管理.2011.10.

[7] 陆青.论民间借贷的司法规范――以江浙沪三地高院意见为中心的实证考察.[J]法治论从.2011.10.

[8] 王建文、黄震.论中国民间借贷存在的依据、问题及规制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民间借贷论文篇4

关键词:民间借贷 科学发展 问题

一、民间借贷的存在不容忽视

1.民间借贷在建国后的近30年里,一直是自发性的开展,规模不大;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经济开始呈现活跃势头,民间借贷活动也随之逐渐活跃起来;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民间借贷在我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繁荣期;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监管的加强,民间借贷的发展受到遏制,并由“公开”转入“地下”。进入新世纪后,民间借贷又逐渐复苏,尤其是在江浙、福建等非公有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的民间借贷的规模已逐步赶上甚至超过正规金融,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不容忽视的因素。

2.民间借贷的迅猛发展,逐渐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关注,由此也引发了应该如何对待民间借贷这一问题的热议。政府管理部门从公开反对、坚决打击逐渐转向正确引导、合理控制。在理论界,始终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民间借贷危害极大,应取缔或者应按照正规金融的模式操作;另一种是民间借贷具有两重性,通过体制改革和完善法律体系是可以健康发展的。不论政府采取何种管理模式,也不论理论界如何分析其发展模式,民间借贷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不可回避的一股力量,其发展的科学与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二、正确对待民间借贷的作用

民间借贷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民间借贷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加上其自身具有的自发性,缺少外部约束,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往往引起连锁反应,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具有很大的风险。另外一方面,民间借贷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民营企业的成长、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到民间借贷的作用,明确其在我国大金融体系中的位置,引导和规范其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正面作用,逐步消除负面作用,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民间借贷发生问题的理论分析

由于民间借贷本身固有的隐蔽性等特点,人们很难了解其资金的实际来源、具体投向,难以掌握整个社会的融资规模,对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的冲击无法准确估量。近年来发生的浙江本色集团“吴英案”、江苏常熟“顾春芳案”、厦门迈士通“赵建春案”、海宁宏昌制革公司倒闭案等案件所暴露出的问题,是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的。上述案件发生后,各类学者、专家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辩论,笔者从马克思借贷理论角度出发,运用马克思借贷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出现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并寻求合理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1.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章“生息资本”中,阐述了借贷资本和利息的基本原理:“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给予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家实际让渡了货币作为资本这一特殊的使用价值,在一定时期以后收回并取得利息作为让渡一段时间的货币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除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这两种职能资本形式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外----借贷资本也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借贷资本的关系在形式商品的买卖关系,实际上不是商品所有权转移的买卖关系,而是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权出让的借贷关系。马克思研究借贷货币资本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剩余价值再分配基础上的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以此为目标,马克思对借贷资本的内涵、借贷资本积累的内涵、借贷资本积累与职能资本积累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对借贷资本问题进行了分析。由此可见,马克思借贷资本理论的真正价值不是在于对具体借贷形式的分析,而是在对于金融领域中基本经济关系的分析。

2.按照马克思借贷资本理论的基本原理,我们对照我国实际情况,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的一种,因此,马克思的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的基本原理,也满足当前的社会关系及经济关系。②民间借贷,不论其以何种形式出现,其目的和本质都是为了获取利息而借出的一种资本,这也符合马克思借贷资本的特征和内涵。③借贷资本理论揭示了利息是来源于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它就不可能高于剩余价值本身。④在马克思看来,高利贷资本与借贷资本是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经济概念和社会关系,两者是不相同的。⑤马克思对高利贷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而且高利贷资本有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在运用马克思的借贷理论解释我国民间借贷的有关问题时,应该注意这些前提条件。

从这些结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本文中其作用相当于职能资本),其正常的利润是低于剩余价值(或者叫超额利润)、更远低于民间借贷高利率的,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借入高利率资本只能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宜之计,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不过事实表明,许多企业借入高利率资本是出于追逐暴利的动机,这些企业放弃实体经济,专攻“炒钱、炒房、炒能源”等投机性活动,这样的做法是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其结果必然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引发纠纷甚至是社会的不稳定。

3.我国民间借贷是市场化的金融体系,通过民间资金的规范有效运作,使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近配。但是从上述案件中看出,自2009、2010年以来,民间借贷几乎陷入“高利贷”泥潭,高利贷俨然成了民间借贷的代名词。高利率泛滥,表面上看是资金紧张导致资金溢价过高,而体制上是我国金融业没有风险定价体系,当资金的价格---利率超出绝大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说明借贷者认为资金紧缩周期所有企业的风险都不可控,只能以提高利率的方式控制风险(让借入者以全部身家作为抵押)。从理论分析看,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已经从支持实体经济获取利息转向追逐暴利的投机行为,这种“无限制”的高利率是实体经济无法承受的,也是其他行业最终无法承受的。由此,我们再重新看,不论是“吴英案”,还是“顾春芳案”,出现问题的实质都是“资金的借出者不断追逐高利率,资金的借入者由实体经营转向投机经营,最终借入者获取的利息不能偿还借出者要求的利息,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了纠纷及社会矛盾的激化”。

民间借贷论文篇5

【关键词】格兰杰因果检验 利率 房价 投机 VAR模型

一、引言

民间借贷问题最近成为我国民众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民间借贷空间迅速扩大,央行温州中心支行2011年的数据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资金规模已达1100亿元,较10年同期上涨37.5%,较09年上涨77%。{1}同时,民间借贷的利率的水涨船高,2011年期间,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攀升,虽然自2012年初逐月回落,但利率水平仍处于一段时期内较高水平。央行温州中心支行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温州民间借贷利率水平达到峰值20.34%。而历史地看,从2003年至2006年,监测到的利率水平一直稳定在9%~18%。一方面,民间借贷有力地支持着民营经济创业投资,成为了弥补银行信贷不足的重要途径;而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的高利率推高了违约的风险,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房地产价格也在快速上涨。温州市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温州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0.7%,较06年同期上涨51.1%{2}。从全国范围看,国家发改委的调研数据显示{3},2003~2010年我国的房价收入弹性约为1.4{4},房价的确存在上涨过快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仅在温州市,统计{5}显示至少220亿元(20%)的民间借贷资金用于房地产项目投资或集资炒房。而同时由于房价高涨,一些制造业企业也涉足房地产,2010年的统计{6}显示,温州百强企业中有五成涉足房地产业。

温州市民间借贷市场中至少220亿的资金流向了房地产业,而2011年末统计{7}的温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仅为680亿元。由此看来,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与民间借贷市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二、文献综述

在房地产方面,现有国内研究者着重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税收、利率等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而在研究民间借贷市场的文献中,研究者着重于对民间借贷市场的利率、规模、风险、运作机制、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研究如何引导规范民间借贷市场。

现有文献主要有对房地产价格与银行贷款利率的实证分析(郭树华 袁天昂 王俐娴,2011),表明银行利率与房地产价格在长期内存在协整关系,银行利率调整对房地产有一定影响,而房地产价格对银行贷款利率却几乎没有影响。其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ECM)显示,当利率提高1%时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是0.041496%,反映不敏感。同时张莉(2010)结合1999~2009年的实际利率{8}与房地产价格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实际利率下降1%使房价增加4.36%。同时VAR模型的分析显示利率对房价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紧缩的利率政策对房价的影响大于扩张的利率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民间借贷利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正规金融的货币供给状况。由于温州民间借贷利率监测从2003年才开始,监测体系在不断完善之中,相关的研究也较少。通过比较近八年的数据,VAR模型方差分解显示银行贷款利率仅能解释3.1%的民间借贷利率波动,银行贷款利率与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属于两种不同的利率(央行温州支行课题组,2011);周明磊(2010)通过作每月新增信贷、存款准备金率与民间借贷利率之间平稳性检验,表明操纵民间利率的最终杠杆是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但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显示长期而言信贷投入量仅能解释8.63%的民间借贷利率波动。可以看出,现有文献显示,我国的二元金融结构界限“分明”,两者的利率关联程度非常小。

虽然多篇文献都提到民间借贷资金有相当比例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但由于民间借贷活动比较隐蔽,相关数据或样本量太少,或可靠性不足,目前很少有文献对房地产市场与民间借贷市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进行论述与实证分析。但前人的统计性描述均表明,民间借贷资金有很大一部分进入楼市,楼市中也有大量的民间借贷资金;同时今年4月推行温州金融改革的新政公布了民间借贷利率的历史数据,这也为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房地产价格与民间借贷利率的互动关系进行详尽分析。

三、理论基础

传统经济学理论显示,房地产价格和利率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需求层面看,利率在对房地产市场供求有重大影响。

由于房地产业投资规模一般较大,投资者一般要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比如民间借贷机构)融资。当利率下降时,融资成本降低,刺激普通居民和炒房者买房的需求,在住房供给一定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将会上升。对需求供给均衡模型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对房屋的需求增大时,均衡价格会上升:需求与供给的相交点在较高的价格处出现。

同时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利率下降将会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使Y增长,进而增加居民收入,这也会刺激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IS-LM模型,在IS和LM曲线的交点上同时实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假设当货币供给不变而货币需求下降,或者是因为货币需求不变而货币供给增加,而与此同时,而产品供求情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LM曲线右移而IS曲线不变。这将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使收入增加。

从供给层面看,利率改变会影响房地产投资的成本从而影响供给量。当利率下降时,房地产企业的借款成本降低,项目利润增大,这将会促进房地产投资,进而增加房地产市场的供给。

综上,利率的降低会同时增加房地产的供给与需求,反之亦然。房屋价格的具体变化则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力量对比。对于一些土地供给非常有限的地区来说,利率下降很可能促使房价上升。

其次,房地产价格对利率也有影响。当房地产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上升时(如同几年前没有严格管制房产交易的中国),房地产商建设新房、投资者投机炒房的热情会增加,对融资(包括民间借贷)的需求也会增加,在资金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会上升。当投资房产的边际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时,投资者就有动力借贷。根据可贷资金利率,将利率视为货币的价格,具体分析如下图: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及说明

本文以下采用Eviews 5.0软件,对温州市2006年1月到2011年6月的民间借贷利率与温州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月度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样本容量为66,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和温州统计年鉴(具体数据列表详见附录)。

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我们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下文中用和表示对数化之后的温州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民间借贷利率。与的相关系数为0.81,远高于前人研究的民间利率与官方金融数据的相关系数{9}。本文将使用脉冲响应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

(二)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变量之间不能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进行平稳性检验。两个变量的原始数据均不平稳,但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即两个变量都是同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下:

说明:(C,T,K)表示ADF检验式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期数;*,**分别表示变量差分后在1%和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ADF平稳性检验。

(三)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关系的含义是不平稳的等阶数据序列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只涉及两个变量,故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方法是直接对两个变量直接进行线性回归,然后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若残差的原始数据通过平稳性检验(AEG检验),则两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首先进行协整回归:

Lnr=0.89Lnp+et

(11.17) R2=0.66,DW=0.07,T=66

对残差et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表:

说明:*,**分别表示变量差分后在1%和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ADF平稳性检验。

则残差通过平稳性检验,Lnp和Lnr序列存在协整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这里我们选择1-12滞后期进行检验,选取了滞后1、2、3、6、10、12期的结果如下表。A、B都是检验的原假设,A代表不是导致变化的格兰杰原因,B代表Lnr不是导致Lnp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在选择最优滞后期数为1-12期的条件下,除了滞后一期的情况例外,其他情况都接受了Lnr不是Lnp的格兰杰原因,显示民间借贷利率对房价的短期影响(一个月)较明显,长期影响则不显著。而在滞后一期与滞后6到12期时均拒绝了Lnp不是Lnr的格兰杰原因,且P值在第10期最小,显示房价对民间借贷利率存在较长期的影响,在滞后10期时预测效果最优。结合前面的走势图点来看,滞后10期即10个月是目前数据水平下可以得到的最好结果。同时,直到12个月房价指数对利率的影响仍有相当的效力。由于样本数据有限,本文没有对滞后12个月以上的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五)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是分析VAR模型的主要方法。它考虑的是VAR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扰动项的影响是如何传播到各变量的。

本小节我们考察的Lnp扰动项波动对Lnr产生的影响。首先对两个变量逐阶建立VAR模型获得AIC、SC与似然对数值,用于判断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通过对1-6滞后期的数据建立VAR模型得到:

由AIC与SC准则得到的最优阶数不同(分别为4阶与2阶)。因此我们再用LR准则判断得最优阶数为滞后2阶。从而得到VAR模型。经检验,上述VAR模型是平稳的{10}。

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做任务先验性约束,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因此我们直接用Eviews软件对滞后2阶的VAR模型进行脉冲分析,对模型施加来自Lnp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Lnr的影响如下图:

从上图可知,当在本期给一个正冲击后,的本期变化很小,但却随时间不断增长,在约第12期达到最大值,随后保持稳定直至第20期。这说明,的冲击对的影响是长期且正相关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实证证明了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与温州市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具体而言,民间借贷利率对温州市房价的长期影响不显著,而温州市房价对民间借贷利率具有长期显著的影响,其领先于民间借贷利率走势6-12个月的时间,其中滞后10个月时具有最好的预测效力。且在房价受到外部条件的正冲击后,房价波动会对民间利率造成持续的、正面的长期影响。

从近期来看,受金融危机影响造成的民间借贷利率的升降在房价上也首先得到了预示,在2007年10月的一个房价停止增长点在民间借贷利率的2008年3月的转折点得到了体现。

央行温州中心支行自2011年来开始新的“民间借贷综合利率”{11},结合最近公布的近一年(2011.5-2012.4)的数据来看,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在2011年8月达到峰值,而温州市房价在2010年9月进入平稳期,之后逐渐下滑,房价转折的预示作用在11个月后得到体现,和我们的预测大致相符。

央行规定若民间借贷利率超过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部分的利息不受我国法律的保护{12}。如果民间借贷利率增长过快,对于借贷双方都有很大的损害。民间借贷利率的高速增长也使政府逐渐重视民间借贷市场的运作状况,而本文则提供了预测民间利率走向的一个途径。近年来政府打压楼价增速过快的政策,很可能同时也能抑制民间借贷利率的增长。

从前文提供的数据可知,房地产开发和投资在民间借贷资金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使得房地产价格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民间借贷的价格。如果民间借贷利率过高,我们建议政府可以扩大土地的供给,施行限购令等措施控制房价,进而降低民间借贷利率。政府也可通过出台一些政策(诸如放开石油、运输等管制行业)通过市场手段引导民间借贷市场,降低流入房地产业的资金规模,从而降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影响,稳定用于生产的民间借贷资金使用成本,使得民间借贷资金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

{2}注:此处的房价是统一按2000年的可比价计算的。

{3}岳国强,任荣荣,《关于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研究之二:我国2003-2010房价收入弹性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4月下。

{4}其经济含义为:收入每上涨1%,房价上涨1.4%。

{5}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课题组,《对温州当前民间借贷市场的调查》[J],浙江金融,2011.8。

{6}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课题组,《温州民间投资的发展特点与运作机制研究》[J],浙江金融,2011.2。

{7}数据来源:温州市统计局。

{8}1+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1+通货膨胀率)。

{9}2006-2011年民间借贷利率数据与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的相关系数为0.55。

{10}具体结果详见附录。

{11}本文使用的是“一般社会主体借贷利率”(主要来源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其资金量占民间借贷市场的70%,是2011年前央行温州中心支行的主要监测对象,而2011年后央行扩大了统计范围(主要加入了小额贷款公司等中介机构),并将“一般社会主体借贷利率”则纳入“民间借贷综合利率”中。

{12}引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

参考文献

[1]周松山.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课题组.《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变动影响因素及其监测体系重构研究》[J].货币银行,2011.8.

[2]谢作诗.《民企跑路,资产泡沫是元凶》[J].2011年10月30日南方都市报.

[3]周荣俊.《不同货币政策影响下民间借贷发展的比较分析》[J].上海金融,2010.1.

[4]周明磊.《正规金融与民间借贷利率间相互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M].统计与决策,2010(3).

[5]翟永平.《统计分析及相关软件应用》[M].经济科学出版社.

[6]李敏.《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

[7]孙路.《关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法律思考》[J].商业经济,2009.4.

[8]周松山.《温州民间资金规模_特征_流向的实证分析及引导建议》[J].上海金融,2010.8.

[9]郭树华.《利率与房地产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南金融,2009.09.

[10]张莉.《我国利率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传导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9期.

[11]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课题组.《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变动影响因素及其监测体系重构研究》[J],浙江金融.

民间借贷论文篇6

摘 要:通过对20世纪初期即苏区革命前赣闽边农村民间传统借贷的现状、运作及其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新考察,认为当地的农村民间借贷关系不仅具有普遍性,利息也不是学术界长期所认定的那么高,而且它与当地农村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性,其具体的运作则具有很强的市场趋向性;民间借贷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政府如何加以规制与调控的问题。

关键词:20世纪初期;赣闽边;民间传统借贷;市场趋向性;农村社会经济;政府规制与调控

中国农村社会历史久远的民间传统借贷,因其较高的利息率及其对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所具有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的社会革命中被一般性地与“高利贷”划等号,债权人以债权获取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则统统成了社会的寄生虫而被认定是革命的对象。长期(五四前后开始,50年代以后是“一边倒”)以来,传统民间借贷在学术界长期也被笼统冠之以“高利贷”而倍受责难,道德评判多于甚至替代了经济理性分析。进入90年代后,李金铮等农村经济史专家贡献了一批重要成果[1],对20世纪上半叶的华北与部分江南农村的借贷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经营高利贷不仅有地主、富农和商人,也有农民;农村借贷还包括农民间的互助性借贷;高利贷有残酷剥削的一面,同时也有金融调剂的作用,农家经济离开高利贷是很难运转的。这些研究是对学术界有关农村民间借贷研究结论的重要突破。但是,一方面,学者仍然片面而笼统视民间借贷为高利贷,甚至认为它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正常运转以及社会的进步[2],另一方面,学界对农村民间借贷的市场趋向性、债权人的经济剥削与社会责任等问题则或研究不够或没有涉及;同时,20世纪30年代的赣闽边地区,是当年苏区革命的中心,乡村民间借贷被统称为高利贷并认定是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而在该领域却还没有看到改革开放以后有关该地区研究的新成果。如能对该地此前的农村传统民间借贷重新进行“实事求是”的全面考察与分析,不仅对深化苏区革命乃至中国近百年农村社会变革的研究,而且对纠正长期简单视农村民间借贷为“高利贷剥削”的传统认识,对社会产权和社会信用遭受重创的中国农村加速金融改革、促进民间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通与优化配置、重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制度与社会诚信等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20世纪初期,即清末民国前期(1900-1930年)的赣闽边农村为个案,通过对原有文献资料、新近出版的方志资料和多年田野调查资料的重新研究,从民间传统借贷的现状、借贷双方的经济选择与运作、民间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民间借贷的负面影响与社会政策问题等四方面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1] 李金铮著有:《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和《旧中国高利贷与农家关系新解》(《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二三十年代华北合作社借贷活动及其效果》(《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等重要论著。另外,马俊亚则有《典当与江南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辩析》(《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等论文。

民间借贷论文篇7

关键词:民间借贷,法律规制

一、民间借贷的概述

1、民间借贷的定义

民间借贷在我国最早期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私人之间的借贷,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开始形成了有固定组织形式的机构,我国目前民间借贷的形式主要包括:个人借贷、小额信贷公司、合会、标会、私募基金、地下钱庄、典当等。从法律意义上讲,民间借贷是指区别于正规的金融贷款,存在于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企业之间的民间借贷行为的统称。在民间借贷的过程中,借方将一定数量的金钱转移给贷款方,双方约定贷款方到期返还借款并按约定支付利息或者免除利息。我国目前法律规定,低于银行同期利率的四倍方为有效的民间借贷,对于高出约定的利息,法律不予以保护。

2、民间借贷的特征:

(1)参与主体与资金来源的广泛性,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较为广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势头十分迅速,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受我国现行垄断金融体制的影响,银行基于其逐利性,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担保制度未完全建立,财产的流动性较为灵活,故银行要承担较大的贷款风险,所以一般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这也给民间借贷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较大滋生的土壤与空间。民间借贷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服务对象不同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其民间主体也十分广泛,其主体主要有个人、企业、私营业主、个体户等,与此同时,其资金来源也十分广泛,主要有城乡居民积蓄,生产经营资金,甚至包括向银行借入的资金以及向亲戚朋友等的借入资金。

(2)隐蔽性和融资范围的地域性。出于对金融监管和国家安全的考虑,我国目前对民间借贷的限制十分严格,除了合法的典当等形式的集资行为,国家原则上不允许其他民间借贷的存在,所以民间借贷一直游走于灰暗的边缘,极其具有隐蔽性。与此同时,民间借贷的内生性,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致,具有不可避免性民间借贷基于一定的地缘、血缘、熟人关系而建立,其流动与发展都集中于本地,具有地域性。比如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广东等地区,民间借贷的发展十分迅猛,而在内地及西部偏远地区,民间借贷的发展则较少。

(3)交易手续便利、条件灵活。民间借贷交易手续不像银行贷款需要提供营业执照、代码证书、会计报表、购销合同、验资报告等一大堆材料,一般只需考察房产证明及还贷能力等并签订合同即可,双方基于自愿及其熟人关系,一般情况下,很容易获得贷款,条件也较为灵活。按银行的正常贷款程序,企业从向银行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期间大约需要一个月,即使是长期合作客户,最快也需要10天左右;而民间借贷一般仅需要3~5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获得所需资金。与此同时民间借贷资金使用效率较高,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以定期形式出现,而民间借贷可以随借随还,适合小企业资金使用频率高,期限短的特点。民间借贷正是具备了这些比较优势,才日趋活跃起来。

二、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

1、确立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我国目前法律体系中甚至没有民间借贷这一概念,1996年为借贷活动制定的规则是贷款通则,把贷款人限定为必须持有“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的中资金融机构,所以只适用于商业银行,不适用于民间借贷。但就就目前我国情况来看,贷款通则早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使民间借贷不再游离于法律的边缘。

2、健全民间借贷配套制度。在给予民间借贷合法的地位同时,也要规范民间借贷融资秩序,加强对民间借贷融资市场的监管,制止和打击违法违规、恶意提高民间借贷融资标准等扰乱民间借贷秩序的行为,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民间贷款、担保和信用评级机制,促进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拥有资金、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应允许其开办贷款业务,并予以一定的利率浮动空间,以保护和引导正当的民间借贷行为,为民间金融搭建向规范化、合法化转变的制度平台,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合理健康新渠道。

3、构建民间借贷监管体系。首先,应在创新中优化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框架,着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完善,包括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应对机制,加强防范金融风险跨境传播。其次,既要提高金融监管的针对性,又要加强监管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要合理划分金融监管的边界,既不能出现金融监管盲区,监管的缺位,也要尽可能避免重复监管。应统一规范和明确地方金融办的职能,强化金融办的管理职能,将其金融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争取资金投入转向协调和服务上,提升金融风险的规避与处置能力,促进地方金融机构稳定发展。最后,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民间借贷在实践中存在着交易隐蔽、风险不易监控等特点,容易引发高利贷、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以及非法集资、暴力催收导致人身伤害等违法犯罪问题,对金融秩序乃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也使得人民法院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的难度增加。因此,人民法院应当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通过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允许民间借贷的合法存在,进行阳光化经营,充分发挥其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其投机性和诈骗性,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使民间借贷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金融制度和信贷体系的组成部分。(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版。

[2] 徐孟洲:《金融监管法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3] 曾纪胜:《对我国民间借贷监管制度的完善》,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民间借贷论文篇8

(辽宁师范大学会计系,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规模不断扩大。民间借贷的存在和发展一方面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促进了我国经济及正规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民间借贷缺乏规范的监管体制,给市场经济带来的极大的风险。因此,为稳定经济发展,规范民间借贷,促进其有序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析民间借贷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提出相关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 :民间借贷;发展历程;高利贷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37-01

收稿日期:2015-02-05

作者简介:黄雪娇(1990-),女,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民间借贷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民间借贷一直存在着因其利率过高而产生纠纷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确禁止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了部分小型企业向银行借贷困难的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有关民间借贷的立法不明确,监管不完善,所以民间借贷常常会引发信用危机,为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因此,应该尽快明确立法,加强监管。

一、我国民间借贷的发展历程

1. 早期的民间借贷:我国的民间借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在发生借贷时,官员需对贷款双方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方能进行贷款交易。两汉时期,民间借贷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高利贷的雏形。到了唐朝,由于其经济繁荣,国强民富,资金流动比较频繁。因此,唐代统治者开始支持民间非营利性借贷。宋代统治者对民间借贷进行明确限制,也就是禁止民间贷款行为。到了元明两代,统治者对民间借贷实施宽松的政策,民间借贷的规模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清朝,民间借贷已经有了一些小规模的组织。

2. 改革开放后的民间借贷 :在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为了能够在新政策开放时期拔得头筹,一些商家就在亲朋之间借用资金,一般利用打欠条的形式。但是这种民间借贷形式完全处于隐蔽状态。2003 年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民间借贷迅猛发展起来。

二、我国民间借贷现状分析

1. 民间借贷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经济迅速增长,促使民间借贷日益兴盛起来。2012 年民间借贷规模达到了5.28 万亿元,比2011 年同期增长了18%。而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温州的民间借贷市场。据相关报道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规模近几年来稳步上升,已占民间资本总量的五分之一。民间借贷的规模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形式上也不断创新。随着我国房价的不断飙升,民间借贷趋向于家庭民间借贷模式,其借贷规模已超过5 万亿元。

2. 民间借贷高利率的危害:由于国家实施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资金无法及时供给,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这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是民间借贷利率一直居高不下,并且高于银行利率。据统计,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为18%,担保公司为18-24%。当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往往会使企业无法支付债务,导致其停产甚至面临破产的可能。近几年,民间借贷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高风险,高利率的“高利贷”模式。民间“高利贷”使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资不抵债的局面,而一些无法偿还债务的企业,则会陷入债主追债的状况,这不仅影响企业的经营,也会给借贷人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3. 民间借贷的地区转移:改革开放期间,民间借贷是由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发展起来的。由于沿海地区民营经济比较发达,金融服务多样化,所以民间借迅速发展起来。之后,珠三角的民间借贷也已逐渐发展起来。近几年,我国民间借贷也逐渐向北发展。

三、促进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对策建议

1. 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渠道失灵而衍生出的融资渠道,其存在本身就有许多不合法的地方。我国在法律上并没有赋予民间借贷合法的身份,其仍然存在交易隐蔽、监管不力、法律地位不明确等问题,甚至出现 “地下钱庄”,致使犯罪行为持续上升。为了能够使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我国应尽早、尽快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金融秩序。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对民间借贷的有关条款并不完善,应尽早补充修订,并出台《放贷人条例》,加强对民间借贷市场的监管,引导民间借贷走向正常的经营轨道。

2. 加强对高利贷犯罪的刑事制裁:众所周知,高利贷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危害都是巨大的。但长久以来,我国并没有把这一行为犯罪列入到《刑法》当中去,这使各地司法机关无法对高利贷行为进行制裁。近年来,将高利贷列入《刑法》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对高利贷列入到哪个条款中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应认定高利贷者为非法经营罪;而有些人认为认定非法经营罪,对惩治高利贷行为并没有多大的效用,应认定为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还可以根据高利贷者的放贷数额进行定罪,应量刑定罪。同时,如果其通过暴力手段逼债,使他受到伤害甚至死亡时,应当在量刑时从重处罚。这种处罚有利于制约放贷者的非法催债行为。

参考文献:

[1] 周淑娟, 祁彬. 关于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及立法思考[J].前沿,2011(17).

民间借贷论文篇9

关键词:民间借贷;信用体系;金融市场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3-0021-04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民间借贷作为我国信用体系中的一种非正规信用形式,因一直没有合法身份而不得不处于地下活动状态。虽然理论界关于为民间借贷正名的呼声不断,但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政策性效果。直到2008年8月15日中央银行的当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正式提出“应加快我国有关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的立法进程,适时推出《放贷人条例》,给民间借贷合法定位,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才使人们看到了民间借贷合法化的曙光。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民间借贷的合法化?民间借贷合法化又会带来哪些负面效应?民间借贷合法化后应当采取什么措施趋利避害?这都是在民间借贷合法化过程中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合法化:民间借贷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认为,无论人们对民间借贷性质的认识如何不同,也无论对民间借贷功过的评价有何差异,都不可能改变民间借贷发展的合法化趋势。换言之,无论从我国金融体系自身发展的规律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体系的要求看,民间借贷从地下走向地面、由“暗箱式”操作走向“阳光化”运作、由无合法身份走向合法经营,都是民间借贷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我国存在着民间借贷生存、发展的深厚经济基础和广泛社会基础。在现代信用体系中,任何一种信用形式的产生、发展,都不可能是没有根基的“水上浮萍”,而是具有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因此,考察民间借贷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应当结合民间借贷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进行分析。依此而论,不难看出,我国未来很长时期内都存在着民间借贷生存和发展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土壤,这是决定民间借贷终将走向合法化的基本原因。首先,我国大量存在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是民间借贷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如同现代银行信用存在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一样,民间借贷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则是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因为,在小生产方式下,生产规模较小,企业需要的资金数量不大,这些小额资金需求往往被那些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追求规模效益的正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银行)所忽略,只能主要通过民间借贷来满足,这就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深厚的生存和发展土壤。在我国,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的总体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使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呈现为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特征,不仅农民的生产经营仍然以家庭为单位,而且农村地区的企业多数也呈现出资本少、规模小的特点。农村经济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发展的必然性。其次,我国农村地域的广阔性和农村人口的高比重是民间借贷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尽管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总体上看,我国作为农业国的基本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农村人口仍然占绝大多数,而且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这又注定了在农村地区民间借贷仍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无视民间借贷的上述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而将民间借贷打入“非法”之列,显然是对信用发展客观规律的一种否定。

2.正规金融遗留下的市场空缺客观上需要民间借贷去弥补。现代世界各国的信用体系按照信用主体划分虽然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民间信用等各种信用形式,但都毫无例外地呈现出由银行信用所主导的格局。我国信用体系的银行主导特征更为明显,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银行的间接信用所占比重过大,事实上成为我国金融市场融资的主导力量。但是,银行信用作为最主要的正规金融活动,其融资的重点区域是城市而不是农村,其融资服务的对象是能够带来规模效益的大项目、大企业,而不是分散的农民、小生产者或小企业。这就必然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融资的“真空”。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离而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主要的正规金融机构几乎剩下农村信用社一家,而且即使这一家正规金融机构,伴随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其融资的眼光也逐渐转向规模相对较大、风险相对较小的借款对象和项目,而逐渐背离了其原来的业务定位和发展方向。正规金融机构留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缺只能由民间借贷来弥补,这就决定了民间借贷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如果我们在政策上既不能为农村地区提供合法、正规的金融服务,又不允许作为非正规金融的民间借贷合法生存,则不仅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更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3.我国经济发展中对民间借贷的现实需求客观上要求为民间借贷“正名”。“三农”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过不少措施,但这些措施都没有超出正规金融的范畴。换言之,我们试图在体制内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功能的逐步扩展和延伸来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不是一种成功的尝试。由于“三农”和小企业贷款规模小、风险大、抵押或担保不足,难以满足正规金融机构对贷款风险管理和追求盈利目标的要求,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小企业融资不可能产生很大兴趣,特别是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正规渠道的金融供给进一步偏向城市,与普通农户短期、小额为主的金融需求产生了严重错位和矛盾。即使银行愿意贷款,繁杂的贷款手续、漫长的贷款审查周期、严格的贷款条件,也会使借款人望而却步。正因为如此,大量中小企业、个体企业、农民只能主要依赖民间借贷来解决经营中的资金需求问题,民间借贷事实上成为解决这类资金需求的主渠道。有调查显示,目前民间借贷规模有数千亿元之巨,占正规金融贷款的4%到5%;花旗银行的研究则认为,中国“地下金融”的规模已达9000亿元;四川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对农户金融供求现状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近80%的农户获得资金的方式是依靠民间借贷,接受过农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的农户仅占被调查农户的22%。这些调查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经济中存在着对民间借贷的巨额现实需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为民间借贷“正名”。道理很简单:既然民间存在着对这种“草根金融”的巨大需求,既然体制内的正规金融对这种民间融资需求“不屑一顾”,那就应该允许民间资金供应主体以合法的身份去实现与这种融资需求的对接。

4.民间借贷合法化有利于构筑防止农村资金外流的堤坝,可以形成农村资金的“蓄水池”。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资金不足,而且这种状况又因为资金的流出而进一步加剧。农村资金流出的主要通道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存贷业务。由于农民具有存钱防大病大灾的储蓄习惯,几百块的闲钱都要存于银行,因此,遍布在农村的金融网点能够很容易地吸收农民的存款;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和农民的贷款风险较大,所以,迫于经营压力,金融机构又不得不将这些资金转移到城市或其他领域贷出,以获得利息利益。可以说,在现有金融体制框架内,资金从农村流出是一种难以逆转的必然现象。而阻止资金外流的重要方法就是允许体制外的民间借贷合法化。因为,在农村和农民难以通过正规金融进行融资,因而存在着对民间借贷巨大需求的情况下,如果允许民间借贷合法经营,那些能够提供资金供给的富有个人和农户,就可以将资金以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价格贷给资金需求者,而不会将其资金存入作为农村资金“抽水机”的商业银行。这就可以自然形成一个阻止农村资金流出的“堤坝”,使农村资金得以在“三农”领域进行封闭式循环,缓解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矛盾。

总之,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民间借贷在我国都早已是客观的存在,并一直在“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然如此,为了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我们应当也必须为民间借贷“正名”。

二、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虽然民间借贷合法化是我国信用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另一方面,凡事有利也必有弊,民间借贷合法化在促进“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也可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认真分析这种负面效应并采取相应措施趋利避害,对保证民间借贷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会诱使大量非法资金进入民间借贷领域。民间借贷能否健康发展,与其资金来源关系非常密切。如果大量不法资金进入民间借贷领域,不仅会扰乱民间借贷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而且有可能使民间借贷成为犯罪分子和不法资金的天堂。在民间借贷合法化之前,由于民间借贷没有合法身份、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一些灰色资金进入民间借贷领域或许还会产生某种程度的顾虑。但是,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就为这些资金的进入提供了便利,此时,它们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合法”外衣作掩护从事诸如洗钱等各种不法活动。而民间借贷的高度分散性又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对这种“阳光下”的不法活动的发现和查处难度。如何在民间借贷合法化过程中,构筑防范不法资金进入的防护网,是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会对正规金融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如前所述,我国现行信用体系呈现为银行信用主导的格局。在民间借贷合法化之前,民间借贷处于地下状态,规模相对较小,对正规的银行信用活动影响不大。但是,合法化以后,民间借贷具有合法身份,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阳光化运作,这就必然会大大促进民间借贷的发展,并有可能对正规金融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因为,正规金融领域中,银行存款利率较低,在物价上涨较快的情况下,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甚至是负数,而民间借贷的利率却比银行存款利率高得多。所以,随着合法化后民间借贷规模的扩大,一部分存款可能会脱离银行体系而流向民间借贷领域。尽管民间借贷的发展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正规银行信用的金融主体地位,但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必然会使正规的银行机构面临新的竞争对手和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

3.民间借贷合法化有可能会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借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我国调控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而这些政策的调控往往必须借助于金融的中介来实现。在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前,由于相对集中的正规金融几乎构成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全部内容,而且正规金融又处于国家政策调控的范畴,因此,调控部门可以通过对这些正规金融的调控实现其政策意图,保证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转。但是,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鉴于其所具有的“民间”性质和分散、盲目特点,国家对这些金融活动很难进行政策调控。例如,由于各个地方的产业政策与国家的产业政策难以做到“无缝”对接和完全呼应,加上高利润的诱惑、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民间借贷的自发性,很容易使民间融资进入国家产业政策控制的行业。还如,在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期间,正规金融活动受到限制,但由此引发的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和市场利率的变化,又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更有利的活动空间,诱使民间借贷主体扩大融资规模,从而部分地抵消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4.民间借贷合法化可能会扰乱现行的利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高利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我国,高利贷曾经是被严厉打击的对象。关于究竟如何界定高利贷,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借贷的利率只要超过或者变相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即构成高利贷;有人认为借贷利率可以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但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限度,否则即构成高利贷;也有人认为高利贷应有一个法定界限,但这一界限不能简单地以银行的贷款利率为参数,而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专门制定民间借贷指导利率,超过指导利率上限者即构成高利贷。不管理论界对高利贷的看法如何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将会使我国的利率体系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高利贷问题将更加明显。虽然我国存在着将利率是否超过国家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作为判断是否违法的法律规定,但这种规定在民间借贷的“潜规则”下并未真正起到遏制高利贷的作用。实践中,高利贷借款利率大部分在月息3%至5%之间,有的甚至高达10%以上,但根据约定俗成的“行规”,很多高利贷的利息在借款时就已扣除或直接反映到借款本金中,借条内容上体现不出“高利贷”的痕迹。此外,在民间借贷中还存在着保护放贷人的潜规则,对高利率保密成为行业内的一种“道德规范”,因此高利贷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一旦民间金融得以合法化,这种潜规则也将随着民间信用的发展而得以广泛流行,从而使得各种隐蔽的高利贷活动有可能更加普遍化。

5.民间信用合法化可能会诱发更多的纠纷和违法活动,影响社会安定,并加大投资者的风险。在我国民间的借贷活动中经常出现各种纠纷,大量纠纷的背后都隐藏着普遍的高利贷现象,而造成高利贷纠纷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缺乏创业资金,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比较困难,只好向“高利贷”求助,但无法预计的风险的发生致使资金周转不灵,难以按时还债而形成纠纷;有的是因为经营亏损,拆东墙补西墙,不断向“高利贷”借款,最终债台高筑,无法还债,产生纠纷;有的则因为从事等违法活动而背上高利贷无法偿还。不管由何原因造成的借贷纠纷,最终都可能会酿成刑事案件,而且这些刑事案件一般存在判决易执行难、涉黑涉恶等特点。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伴随着民间借贷的普遍化和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纠纷必然会同步上升,由此形成的违法犯罪现象可能会大量增加,从而影响社会安定。此外,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也不排除一些企业公开打着合法的旗号从事非法的集资活动,而使投资者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近来报刊不断曝光的一些民企老板频频因为高息融资导致资金链断裂、被迫“主动失踪”的案例就是有力的佐证。

三、加强管理和引导:保证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的关键

前文的分析表明,民间借贷合法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促进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完善我国信用体系,也可能会带来某些消极后果。尽管利弊权衡,利远大于弊,但如果对上述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缺乏足够重视而任其自由蔓延,不仅会影响民间借贷本身的良性运行,而且还可能会对我国金融、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趋其利而避其害,在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管理和引导。

首先,必须加强民间借贷的法制建设。目前,我国民间借贷处于没有合法身份的“地下”活动状态,相应的,民间借贷领域也存在着法律的真空。然而,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由于必须给民间借贷一个“合法”的定位和身份,因此客观上要求必须为民间借贷的合法运营制定一套专门的法律法规。没有一套专门的法律法规,民间借贷的运营和发展将无法可依,民间借贷的“合法”化和规范化也将无从谈起。由于民间借贷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其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因此,与民间借贷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应该包括不同方面,例如,《放债人条例》、《合作金融法》、《互助金融条例》、《小额贷款公司条例》、《民间借贷利率管理条例》等,都应当纳入我国民间金融法制建设的视野。

其次,必须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活动必然会出现迅速发展的势头。由于民间借贷本身具有分散性、盲目性等固有特点,这些特点又很容易被一些企业和个人用来从事各种违法活动,因此,如果对民间借贷疏于监管,那些非法的借贷活动可能会成为扰乱民间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强化对民间借贷的监管涉及监管体系的很多层面。一是要完善监管的宏观体制。鉴于民间借贷形式具有多样性,而且随着民间借贷的进一步发展,其活动领域可能会逐渐向担保、保险、证券等各个金融领域延伸,因此,必须适应民间借贷的发展不断完善监管的体制,既要明确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监管分工,也要在各监管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二是要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日常监管。由于民间借贷具有分散性,借贷活动很不规范,极易出现问题,因此,相对于正规金融,加强对民间借贷的日常监管工作更加重要。三是要改进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手段。民间借贷的固有特点使得其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必然与大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有很大区别,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形式的民间借贷采取更加灵活的监管方式,实行更加多样化的监管手段。

再次,必须加大对民间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如前所述,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可能会出现以“合法”身份为掩护从事非法集资、洗钱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这些犯罪活动虽然不是民间借贷的主流,只是民间借贷合法化的“副产品”,但其危害却非常巨大,不仅会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威胁金融安全,而且会严重损害借贷双方的利益,影响社会安定。因此,民间借贷合法化以后,在大力发展民间借贷的同时,必须严厉打击利用民间借贷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便保证民间借贷运行的正常秩序。

最后,要引导民间借贷向组织化、机构化方向发展。民间借贷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按照贷出者的身份区分,可以有自然人形式的民间借贷、合会形式的民间借贷、法人机构形式的民间借贷等。目前我国的民间借贷主要是个人借贷形式。但是,这种以个人为主的民间借贷形式具有明显的过度分散、不易维权、难以监管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未来的民间借贷应当向组织化、机构化、正规化方向发展。为此,既要引导放贷的个人向贷款公司转化,也要积极发展纯粹民间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和互助金融组织,并逐步使这些正规化的民间金融机构成为民间金融市场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朱毅彬,蒋峰,吴博俊.民间融资发展与合法化问题研究[J].海南金融,2006,(5).

[2]郭晓鸣.农村金融:现实挑战与发展选择[J].经济学家,2005,(3).

民间借贷论文篇10

关键词:民间借贷;市场边界;封闭;交融;农户

最近,民间借贷的风险不断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许多人看来,民间借贷的空间正在不断扩展,已经摆脱了熟人社会的传统领域,而民间借贷的风险也在急剧扩大。但实际上,新的案例大多发生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镇地区,参与交易的对象也大多不是农民。真正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特别是农户层面的民间借贷,虽然也在发生转变,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项研究依据中国8省份1882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层面民间借贷的市场边界,发现农户层面民间金融市场仍然相对封闭、交易半径较小,且主要发生在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熟人社会。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

本项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专门为此进行的农户调查,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样本。样本省的选择以地区分类为主,尽量让每一种类型的地区都有代表;样本县、样本乡、样本村、样本户的选择主要考虑收入水平分组。收回样本2018份,经过校验、审录及二次补充调研等,最终汇总录入的有效农户样本为1882个。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

调查省份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农村地区的不同类型。其中辽宁代表东北地区,宁夏代表西北地区,河北代表华北地区,湖北、江西代表华中地区,广西代表华南地区,浙江、江苏代表华东地区。调查时间为2006年7月。

二、 农户民间借贷的市场边界

(一)民间金融的市场半径(地理空间圈)

民间金融有一定的地域界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由于社会和人员的流动性较差,民间金融的市场范围一般以社区的地理边界为界,市场半径较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民间金融的市场半径相应扩大,但市场主体仍限于本土社区。

1.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本乡本村

在全部1882户农户中,曾发生过民间借入行为的农户共1375户。在这1375户中,借款对象的居住地的分布如表2:

比较借款人与放款人的居住地,在借出资金的农户中,放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更近,即5公里以内占79.6%,村内的关系占62.2%;而在借入资金的农户中,双方在5公里以内的72.4%,村内的关系占49.5%。

(二)民间借贷双方的关系(社会关系圈)

民间借贷的市场空间小或市场半径小,意味着民间借贷的双方关系与地缘关系有关。但在民间借贷中地缘关系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主要的,血缘关系在民间借贷交易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这些数据表明,借贷双方的关系属于直系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关系的占57%,尤其是兄弟姐妹关系的占了49%,达近一半的比例。三代以内的亲戚关系占17%,即属于亲密的血缘关系的合计占了74%。另外,属于朋友关系占16%,属于邻居关系的占4%。

调查数据还表明,农户民间借贷绝大多数直接发生在借贷双方之间,很少经由第三方介绍或担保。在1375个借贷交易中,双方直接交易的为1265户占92%,只有110起经过了第三方介绍或担保,只占8%。

对农户的主观意愿性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农户需要借钱时,优先考虑的借款对像仍然是以“自家人”为主。在1882户中,有 953人选择“兄弟姐妹”,占50.6%;有207人次选择了“父母子女”,占20.5%;有207人选择“信用社”,占11%;选择“三代以内的亲戚”有128人,占6.8%;有120人选择“亲密朋友”,占6.4%。也就是说,在需要借钱时,71.1%的人首先选择的是自己的父母儿女和兄弟姐妹,当农户需要资金帮助时,认为最可能和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家人。

借贷双方大多属于较亲密的血缘关系,证明了长久以来人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定性,即主要是互的借贷关系,这与商业化的借贷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这也说明农户层面的民间金融市场是相对封闭的,因为血缘关系是边界清晰的,它难以向外连续扩展。相对而言,商业化的借贷关系是开放的,可以不断地向外扩展。

综上所述,尽管经过市场化的改革,社区开放性和社会流动性都大大增强,但是农户层面民间借贷的市场空间和借贷半径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主要还是局限于社区之中,尤其是村庄之中。农户借贷关系也主要发生在血缘关系中,特别是直系亲属中。这种情况表明,除了社区中的信息对称外,借贷双方的情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农户民间借贷的不对称现象

许多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农户民间借贷借款与放款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现象,一般来说,民间借贷的借入规模远大于借出规模。我们这次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同样的现象。调查数据表明,借款人的数量远高于放款人(1375人对953人),户均借款额也远高于户均放款额(9905元对5197元)。民间资金流动呈现净流入的状态。

从理论上讲,由于民间借贷市场是一个边界清楚、相对封闭的市场,借款人与放款人在户数、借款额度上应该是基本对称的,即借款人与放款人在人数和金额上误差不应很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户借入多借出少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存在外部“支援者”。调查资料表明,民间资金的外部“支援者”基本上是城里的亲戚和朋友。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居住在城镇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有能力也有意愿向还在农村的亲戚提供帮助。

调查数据为这种解释提供了支持。首先,借入资金的农户与放款人的平均地理距离要远高于借出资金的农户与借款人的地理距离。前者的平均距离是12.7公里,后者平均距离是8.5公里。前者比后者多了4.2公里。前面已经介绍过,借贷双方地理距离超过50公里以外的占了2.2%,这2.2%比例的借贷双方关系均是直系亲属。

其次,借入户样本中放款人居住在本村的明显少于借出户样本中借款人居住在本村的比例,少了12.7个百分点;而放款人居住在外乡的比例明显多于借款人居住在外乡的比例,多了5.5个百分点。

第三,从借贷双方的关系看,农户借入时双方是亲密的血缘关系的比例明显多于农户借出时的同一比例。借入时双方的关系属于直系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关系的占57%,尤其是兄弟姐妹关系的占了49%,占近一半的比例;加上三代以内的亲戚关系占17%,合计属于亲密血缘关系的占了74%。而在农户借出时,双方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只有35.8%,比前者低21.2个百分点;加上“其他三代以内亲戚”等亲密的血缘关系,共占53.8%,比前者低20.2个百分点。

如果这个解释成立,那么,在正规金融如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从农村不断抽血的同时,民间金融则通过亲缘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从城镇向农村输血的功能。

事实也确实如此,样本数据表明,农户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户均8057.4元(2006年6月底),同时得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户均只有3166.3元,户均从正规金融渠道净流出资金4891元。而在民间金融市场,农户民间借贷借出余额户均2828.6元,民间借贷借入余额户均5148.6元,户均从民间金融市场净流入资金2320元(见图1)。

存款和货币资金理财市场上,正规金融的份额远超过民间金融。1882个样本农户中,有44.87%的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有存款,户均存款余额为8057.4元;有46.71%的农户购买了保险,户均保险余额为496.9元;有18.97%的农户拥有农村信用社的股权,户均股份余额为176.8元。相比之下,将资金借出给民间借贷的农户占比为28.48%,户均借出款余额为2828.6元。

贷款市场上,民间金融的份额远超过正规金融。1882个样本农户中,有18.54%的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有未还贷款,户均贷款余额为3166.3元;而与此同时,有未还民间借贷的农户占比为27.68%,户均借款余额为5148.6元。就已经发生的贷款现实来看,不论比率还是余额,民间金融都远远大于正规金融。从农户的主观选择来看,全部样本(1882户)中,农户需要借钱时首先考虑的借款对象,50.6%选择兄弟姐妹,排在第一位;20.5%选择父母子女,排在第二位;11%选择农村信用社,排在第三位;而选择其他银行的只有0.2%,排在十位以外。这说明农户借款时对民间金融的依赖更大。

即使在同样的贷款市场中,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也提供了不同的产品。正规金融借贷条件相对严格、利率相对较高。在仍有贷款余额的农户中,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农户50.88%需要抵押担保,从其他银行贷款的农户82.35%需要抵押担保,相比之下,从民间金融市场贷款的农户只有3.07%需要抵押担保;农村信用社的平均贷款利率为8.9%,其他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为8%,而民间金融的平均贷款利率只有1.7% ;正规金融机构贷款100%会有明确的贷款期限,而民间金融贷款中只有15%商定了明确的期限。在确定了期限的贷款中,平均的贷款期限农村信用社为1.4年,其他银行3.5年,而民间金融为1.8年。总的来说,民间金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民间金融利率不均衡,不排除个别地区利率较高的情况),更多属于没有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贷款期限也相对灵活。

(三)正规金融贷款难仍然存在

有过民间借入资金行为的1375户农户中,曾经有213户是先向信用社和银行多次求贷而不得的,占15.9%。这些农户愿意从正规机构借贷而不是民间借贷,只是从正规机构贷不到才转而求助民间金融。

信用社和银行不给贷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无担保:63人,占29.5%;2.无关系:58人,占27.2%;3.超过了贷款额度:44人,占20.7%;4.无抵押:39人,占18.3%;5.没送礼:9人,占4.2%。

这些情况表明,目前信用社的贷款额度控制、抵押担保制度以及垄断是农户得不到贷款的主要原因。因此,农户贷款难很大程度上与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和产品设计有关。

(四)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补

对借入民间资金的样本农户进行分析后发现,他们选择从民间借款而没有从银行信用社贷款的主要原因依次分别是:银行要求抵押、担保;银行贷款手续复杂、不方便不及时;民间借贷很容易很方便;银行利息较高等。另一方面,对那些把钱借给他人而不存在银行信用社的农户来说,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依次分别是:为了维持亲情、友情;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借款请求;对方曾经帮过自己;以后自己需要的话也可以向对方借钱;银行信用社存款利息太低、借给私人利息较高等。分析这些因素,可以发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互补,比如有关利率价格的考虑明显暗示了两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而超出银行信用社贷款额度这样的原因明显体现了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更多的因素,比如有关借贷条件和产品设计等方面的考虑则既有可能属于竞争关系、也有可能属于互补关系。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许多学者指出分散化、小规模的农村信贷特点,以及正规金融体制的不适应,导致了农村非公有经济主要依赖内源融资或求助民间金融的现象等认为不发达国家金融抑制现象导致了二元金融体系的广泛存在。国外金融中介理论在强调金融中介机构信息优势的同时,也关注到民间金融在制度与技术层面与正规金融的差别所在,一些文献讨论了民间金融在克服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以及合约履行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普遍认为民间金融能够以社区为依托,低成本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并能够通过非抵押担保的形式来保障贷款的安全。因此民间金融能够满足小型客户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同时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市场半径(地理空间圈)相对较小,民间借贷双方的关系(社会网络)主要以血缘关系为主。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本乡本村,近距离的借贷关系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借贷的市场半径小和空间的局限性,证明了民间借贷对借贷双方信息对称的高要求,只有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发生在熟人社会,民间借贷才得以成立和发展。民间借贷双方大多属于较亲密的血缘关系,证明了长久以来人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定性,即主要是互的借贷关系,这也说明民间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因为血缘关系是边界清晰的,难以向外连续扩展。

分析表明,我国农户民间借贷存在不对称现象,可能是资金流入农户、农村的一条渠道。调查数据中,借款人的数量远高于放款人,户均借款额也远高于户均放款额,农户民间资金呈现净流入的状态。除了调查和统计误差外,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借款人的借款对象有一部分是城镇人口。换句话说,在正规金融如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从农村不断抽血的同时,民间金融则通过亲缘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从城镇向农村输血的功能。

目前,农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存在市场交融和区分。虽然在贷款市场上,民间金融的份额远超过正规金融,但在存款和货币资金理财市场上,正规金融的份额远超过民间金融,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肯定和重视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对不同的民间金融可以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在农户层面,互借贷仍占主流,真正高利贷、高风险的民间金融很少,并不需要很多强制性的监管,不过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测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张元红. 农民的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观察,1999(1).

[2]温铁军. 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EB/OL].[2001-06-07].中经网50人论坛.

[3]何广文,等. 不同地区农户借贷行为研究[R].农业部软科学课题报告,1999.

[4]郭沛.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中国农村观察,2004(2):21-25.

[5]曹力群. 目前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影响[J].中国农村研究,2001(6).

[6]Wolz, Axel.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Finance System in Vietnam[R]. http://rzuser.uni-heidelberg.de,1998.

[7]Montiel, Petter, etc. 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Macroeconomics Analysis[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3.

[8]Atieno, Rosemary.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Lending Policies and Access to Credit by Small Enterprises in Kenya[R].AERC Research Paper, 20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