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模式研究

时间:2022-11-29 11:10:25

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模式研究

【摘要】江苏民间音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把文化传承和现代数字技术进行融合,对江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数字技术对江苏民间音乐的乐谱、音频、影像进行整理和挖掘,形成数字化的数据,通过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平台进行存储、展示和传播,可以传承江苏民间特色音乐,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探讨了运用数字化媒体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遗产的方式,以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传承江苏民间音乐及民俗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江苏;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模式

一、江苏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

江苏民间音乐是江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裁包括民歌、小调、民歌和儿歌,题材涉及生活、劳动、爱情、风俗、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方言语调、群体人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江苏民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民歌有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有时,即使是相邻的地区,如相邻的县、村,其所流行的民歌也会有不同的音乐特色。《茉莉花》《大九连环》《紫竹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江苏民歌,江苏民歌的演奏乐器主要是二胡、笛子,也就是江南丝竹,比较著名的曲目有《云庆》《三落》等,江苏也有悲调的歌曲如《孟姜女》等。最负盛名的南京民歌有《采红菱》《五月栽秧》,苏州民歌有《姑苏风光》《知心客》等。无锡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绣荷包》和《无锡景》,扬州民歌著名的有《茉莉花》《鲜花调》《杨柳青》《扬州清曲》和《扬州小调》等,江苏不同地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民间音乐文化的题材和形式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具有旋律之美和韵味之美,体现了江苏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江苏民间音乐文化鲜明的艺术特色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灵感来源。作曲家从中寻找灵感,汲取音乐元素,通过专业的作曲技术,将其旋律特征、个性化音色、独特的语汇和精神气质与当代创作理念和表演形式相结合,赋予民族音乐以新的艺术生命力,在音乐民族化的背景下表现传统音乐艺术的特色,展现其文化价值。将民族或地域传统音乐艺术融入创作,既是对当前专业音乐创作的有效补充,也是对传统音乐艺术的一种传承。

二、数字化技术对保护民间音乐艺术的意义

把民间艺术数字化是保护民间艺术的一种先进手段。数字工程应对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采用不同的技术,保护民间艺术的完整性。江苏民间音乐艺术的保存可以先通过视频进行记录,然后对视频进行合理剪辑,再对视频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保存,提高视频质量和内容完整性,然后通过特定的渠道进行网络存储、拷贝和传播,同时,原始文件要做好备份,以避免在传阅和学习的过程中丢失资料,在文件被破坏时可以提供备选方案。采用数字技术把音频与视频相结合,对江苏民间音乐进行保护,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保护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要,数字保护正在取代传统的保护手段,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方式。通过新媒体视频平台、三维信息采集、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和相关网络修复技术等,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综合数字化系统,可以更好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三、江苏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实际问题

(一)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的民间艺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保护民间艺术创作者的权利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很多民间艺术创作者没有作品版权,也没有保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在民间艺术数字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民间艺术家的知识产权,数字保护涉及的“行业机密”和“绝活儿”更应该得到有力的保护。但是,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进行数字化保存,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和探讨,克服困难、寻找方法,解决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在传承保护当中所面临的合法性问题。国内外关于民间艺术保护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民间艺术保护人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民间艺术数字产品的使用应符合知识产权要求,才能扩大民间艺术的传播,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推动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利用。

(二)数字化保护的规范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数字信息标准规范日趋成熟,数字资源整合相关技术有了突破,民间艺术数字化的技术问题也逐渐变得简单化、规范化。数字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保存和传播民间艺术,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开发和利用民间音乐艺术。民间音乐艺术数字化只有遵循一定的规范,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国家已经颁布了数字化相关标准,在对民间艺术进行数字化保护时,要遵循这一标准。对江苏民间音乐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不仅要规范地运用数字化技术,还要关注江苏民间音乐的原始风貌,深入了解江苏当地的民间特色文化,在最大限度还原真实的民间音乐艺术的同时,对江苏民间音乐的质量进行把关,尽量保留民间音乐最精华的部分。

四、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江苏民间音乐艺术的策略

(一)在高校中落实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

我国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民俗研究机构或非物质文化研究机构,许多高校的民俗研究人员都在开展专业民俗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高校图书馆的民间艺术数字保护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参与民间艺术研究。在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存中,我们可以接受民俗学研究者的指导,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情况,有目的地进行保存,一些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需要得到及时保存,而高校图书馆在民间艺术数字保护方面具有综合优势,首先,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信息搜集和处理经验;其次,高校图书馆与高校民间艺术研究人员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有技术部门,而且,技术部的员工都受过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其中,部分人员是信息技术专家,高校图书馆的其他工作人员大多受过较高的图书馆学或情报学教育,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文献信息保存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图书馆可以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对不同类型的民间艺术采取相对科学、准确的数字化保护。

(二)把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播相结合

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区域,而是被转化为文化资本,进入全球文化市场。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有助于将“中国元素”推向世界文化市场。江苏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的关键在于从海量的民俗文化元素中发现它独一无二的价值,发掘其潜在的市场,并将大数据转化为可以传播给受众的知识和信息产品。江苏民间音乐的数字化保护可以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推送给特定的受众,促进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播。从长远来看,只有把保护与创新相结合,把民俗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改变了信息搜集、存储和传播的方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市场转化率,使信息传播更便捷、更有效率,将江苏民间音乐文化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进行传播可以满足社会各界及民俗文化爱好者的个性化需求。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探索民间音乐艺术的文化内涵,并整合有效资源进行上传,帮助人们获取有用的资源信息。因此,要获得最优质的资源信息,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已经开始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搜集和存储,并建立了许多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无论是民间文化爱好者,还是专业机构从业者都必须明确,原始数据的搜集和存储是开发民间文化出版资源的基础,是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资源的关键。

(三)探索新型的数字化技术

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地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宣传,建立当地居民的全民保护意识,尤其要注重网络条件下的现代技术手段的宣传,形成良好的民间文化保护氛围,实现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与传播的良性循环。传统技术只能实现遗产的简单保存,受时间和环境的影响,传统保存介质易受腐蚀和破坏,保存成本高,不利于文化遗产信息的传播和资源共享。数字虚拟技术克服了传统保存方法的许多缺点,通过应用三维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可以全面、真实地存储文物信息,实现对濒危文物和文化遗产等资源的科学的、高精度的保护。有关人员还可以通过三维漫游仿真功能还原江苏民间音乐的演变历程。用户可以通过专门的APP软件了解各个类型的音乐形式产生的年代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多种音乐类型的代表作品,沉浸式地体验江苏特色民俗文化,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3D漫游浏览,进行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观赏和AI互动,突破传统的三维动画被动观察无法交互的瓶颈,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提高江苏民间音乐文化的宣传效果。同时,江苏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可以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即时查询,更方便、快捷地以多种方式传播江苏民间音乐文化信息,实现实时的资源共享。

(四)开发数字虚拟民俗文化APP

数字虚拟民俗文化APP的设计应体现出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针对性,通过系统设计将江苏民间各个地区发展出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曲种和曲目融合在一起。同时,要突出各曲种的代表作品和文化特色,将特色文化、民俗、音乐文化等元素融入虚拟民间音乐文化的APP,使具有代表性的江苏民间音乐文化作品为更多的民俗文化爱好者和学者所了解,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使江苏民间音乐文化得到有效的宣传和保护。

五、结语

江苏民间音乐的数字化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护民间艺术的生存的土壤就是保护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保护民间艺术的存在基础,社会各界应该合力培育民间艺术的生存土壤,大力发展艺术市场,使民间艺术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推动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杨丽莉.大运河常州段民间音乐资源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37(04):13-16.

[2]查建敏.大数据语境下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探究[J].艺术评鉴,2017,(19):179-180.

[3]王健健.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在陕西民间音乐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11):139-140.

[4]师英杰.贵州三都水族民歌的音乐文化探究及其数字化保护构想[D].贵州大学,2016.

[5]卓颐.基于数字技术的闽南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活态传承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02):109-112+117.

[6]李红明.酒泉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4,27(06):84.

[7]钟妮.鄂西北原生态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模式[J].神州,2013,(02):198.

作者:顾永博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