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纠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3:25:57

民间纠纷

民间纠纷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内部民间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和谐校园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内部人员成分日益复杂,各种利益主体相互纠葛,校园中民间纠纷激增,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学与生活秩序。因此,寻找有效途径解决这些纠纷,维护高校的安定与和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内部民间纠纷的特点以及解纷方式分析

(一)高校内部民间纠纷的特点

何谓民间纠纷?根据司法部《民间纠纷处理办法》的规定,民间纠纷是指“公民之间有关人身、财产权益和其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高校内部民间纠纷,即高校内部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有关财产关系、人身关系产生的民事纠纷和其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纠纷主体特定,包括行政人员、教师、非教师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等等。第二,纠纷类型多样,涉及前述主体之间发生的有关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和其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涵盖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生活等诸多方面。特别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围绕着住宿、餐饮、医疗、商品买卖等方面的民事纠纷更是不断涌现。第三,纠纷多具有持续性与反复性,校园范围相对狭小,纠纷各方当事人常常由于共同的工作生活圈而无法相互回避,纠纷如果未作处理或处理失当,就会呈现出持续性与反复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化。

(二)高校内部民间纠纷的解纷方式分析

目前,对于高校内部发生的民间纠纷,解决的方式主要是由院系领导、辅导员等进行思想教育、行政干预,或由保卫部门、警方出面协调,解纷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上述方式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与约束力。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来解决高校内部的民间纠纷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解决民间纠纷的方式很多,比如和解、调解、诉讼等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方式都满足高校解纷的需要。首先,和解在很多情况下是困难的。因为“和解的核心在于主体有明确的利他意识及利他行为”,当前高校人际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在缺乏外力介入的情况下,纠纷各方往往很难因利他的伦理因素而主动放弃己方的利益;其次,诉讼也不是最佳选择。一些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后,希望直接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殊不知诉讼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解纷方式,而且“一场官司十年仇”,诉讼的结果并不一定能消弭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情绪,这种情绪甚至可能长期存在,对当事各方无疑都是一种精神折磨。而且,在高校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对抗情绪即便仅出现在个别个体之间,也会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甚至会带来更大范围的关系紧张与对立,这对于构建和谐高校、维护校园秩序显然是不利的。其实,高校内部民间纠纷,很多只是由于当事人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的,矛盾本身并不大,有些甚至只是生活琐事,因此需要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有利于维护团结与稳定的纠纷解决方式,而人民调解恰恰能够满足这些要求,人民调解是由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教育、疏导工作,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能够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团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被誉为“东方之花”,而且,高校内部有着丰富的调解资源,因此,如果能在高校建立人民调解机制,必将对有效解决高校内部民间纠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人民调解机制的优势

目前,人民调解组织在我国广大城乡已形成网络,大量的民间纠纷通过人民调解得以化解,大大减轻了法院的工作压力,成为非讼解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大调解”体系的中坚力量,但是,在企事业单位中设立人民调解组织的并不多见。近年来,上海、天津、四川等地的一些高校相继建立了调解中心,对化解高校内部民间纠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能及时解决校内纠纷,而且还能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并为诉调对接打好基础,值得推广。笔者以为,在高校建立人民调解机制,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调解符合“以和为贵”、“调处息讼”的传统文化思想。我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调和”、“折中”是解决民间纠纷的主要思路,因此,包括高校师生员工在内的社会大众,对于人民调解这种解纷机制在思想上更容易产生认同感。第二,人民调解植根于基层、贴近群众。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置在高校当中,人民调解员多是来自于本校的师生员工,熟悉校园情况,易于让当事人产生亲近感与信赖感,从情感上更倾向于采用这种方式解决纠纷,这也为调解协议的达成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人民调解不收取费用,程序启动快,富于主动性与灵活性,过程简捷,解纷迅速,效率高,成本低,而且又能与诉讼等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相衔接。第四,人民调解符合校园内“熟人社会”的要求,使纠纷当事人平等协商、化解矛盾、消除隔阂,不伤和气,防止矛盾激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促进校园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第五,人民调解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因为调解协议属自愿达成,多数当事人是愿意并且能够自动履行协议所确定的义务的,因而纠纷解决较为彻底。第六,通过人民调解,对广大教职员工与青年学生进行情理与法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纠纷观,能够有效地预防纠纷于未然。第七,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人民调解机制不仅能够促成高校民间纠纷的有效化解,维护校园安全,也是完善高校治理机制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将人民调解制度与高校特定环境相结合,在高校建立人民调调解机制并进行有效运作,是符合高校需要的纠纷解决方式。

三、高校人民调解机制的构建

(一)高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与保障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二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第十五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参照本条例执行。”根据上述规定,在高校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其性质应当属于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委员会可由委员3至9人组成,设主任1人,必要时,可设副主任若干人,委员应由校职工代表大会推选产生。高校人民调解委员会可由学校与所在地司法局共同领导,由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负责业务指导,并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网,以便对可能升级激化的纠纷及时处理。

国家鼓励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对高校人民调解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对取得较好工作业绩、社会效益的高校调解委员会应当进行表彰、奖励与宣传。同时,高校自身应当认识到人民调解机制的重要作用,对本校的人民调解组织给予充分支持,为其开展工作提供相应的办公场所与工作经费。

(二)高校人民调解员的培养与保障

高校人民调解委员会内设人民调解员,包括经推选产生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根据需要聘任的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员应当为人热情、正派,有代表性与权威性,热爱人民调解工作,愿意为群众办事,同时,熟悉校园环境,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与处理校园纠纷的经验。高校所在地司法局应当定期对高校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多在学生当中发现与培养人民调解员,因其不仅熟悉学校环境,而且与同龄人也比较容易沟通,调解涉及学生的纠纷更具优势。但是,由于学生阅历浅,缺乏经验,所以对学生调解员进行调解知识与技巧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以使其最终能够在调解实践中独当一面。

人民调解工作繁琐细致,纠纷得以及时有效地解决的背后,是人民调解员艰辛的付出。高校应当建立人民调解员保障制度,对于经济较为紧张、生活困窘的人民调解员,应当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助,对于因调解工作致伤致病的人民调解员,应当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从而激发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免除其后顾之忧。

(三)高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结合高校内部民间纠纷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受理与解决高校内部民间纠纷,即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有关财产关系、人身关系产生的民事纠纷和其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对于已经受理的纠纷,在调解过程中,发现其不属于人民调解范围的,人民调解员应当终止调解,并告知当事人通过其他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发现纠纷有可能升级激化的,人民调解员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以免危害后果的发生。第二,通过调解工作,向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校纪校规宣传教育。在纠纷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可将典型案例作为宣教教育材料,举一反三,使师生群众加深印象、加深理解。第三,及时向所在高校反映校园内民间纠纷的发生情况和调解工作的开展情况,以便于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序展开。

(四)高校人民调解机制的运行

1.高校人民调解的原则。第一,自愿平等原则。对高校内部民间纠纷进行调解,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调解程序的开启、进行与结束以及调解协议的达成与否均应基于各方当事人自愿。如果当事人希望直接诉至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不能强迫调解。同时,人民调解员对于各方当事人应当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能因当事人的身份、职位等因素而有所偏向,导致调解不公。第二,合情合法合理原则。高校内部民间纠纷的调解依据,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社会公德、校纪校规、善良习俗等。调解应当首先合乎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同时,在不违背前者的前提下,校纪校规同样也是调解的依据,除此以外,社会公德、行业规范、乡规民约、善良风俗也应当成为调解时的考虑因素。调解工作要力求做到合情合法合理,唯有如此,调解的结果才有可能得到当事人各方的认可与接受。第三,尊重当事人权利原则。民间纠纷的解决途径很多,人民调解员不能强制当事人进行调解而阻止其采取其他合法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尤其是在高校的特定环境中,某些时候,为了“家丑不外扬”,避免负面影响的扩大,或顾忌到部分当事人会因为不满调解结果而纠缠领导,人民调解员可能会刻意阻止当事人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种做法显然不妥。人民调解员要树立尊重私权的意识,特别要避免用自己的思想替代当事人的思想,大包大揽,甚至以势压人。

2.高校人民调解的工作程序。第一,调解的开始。高校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开启调解程序,既可以根据当事人各方的申请进行调解,也可以在发现纠纷时主动引导当事人进行调解、化解矛盾,但应以当事人愿意接受为前提。第二,调解的进行。人民调解员在正式调解前,应当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当事人的状况、调查纠纷的原委。在调解时,要让当事各方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己方的意愿,同时把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在查清事实后,人民调解员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法理、情理教育、说服劝导,引导当事人进行协商,促成其互谅互让,达成调解协议,也可以根据需要,邀请当事人尊重信任的亲朋好友参与调解,在遇有疑难纠纷时,还可以邀请当地法院、司法局的工作人员指导调解工作。第三,调解的结束。高校人民调解工作或因调解无效而结束,或因调解达成协议而结束。对于调解无效的,人民调解员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通过行政、司法等方式解决纠纷;对于调解达成协议的,调解协议书经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当事人应当遵守调解协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建立回访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当事人履行协议的情况,巩固调解成果。

3.高校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高校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制作的调解协议书生效后,当事人应当履行。由于立法中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缺乏明确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中明确了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但由于此规定较为简单,仍不足以消除实践中当事人违反协议的情形的发生,有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中确立了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根据该意见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主持各方当事人就纠纷达成调解协议后,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审查确认协议合法有效的,该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决定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发生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从而强化了人民调解的确定性,避免了随意性,弥补了人民调解的结构性缺陷。然而,由于宣传力度的不足,在高校当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师生,对于人民调解普遍都缺乏应有的了解与重视,很多人认为人民调解是不作数的,并不知道通过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经过司法确认,该确认决定可以取得强制执行力。因此,必须在高校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强化广大师生员工对人民调解的认识,使他们建立起对人民调解组织的信任,从而使人民调解在高校中逐渐成为被普遍认可的主流的解纷手段。公务员之家

四、高校人民调解机制与学校相关工作的配合

(一)高校人民调解机制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配合

在高校,扎实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宣传教育,能够促进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纠纷观与法制意识,这无疑是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的思想基础。因此,应当把人民调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宣传教育的一种特殊手段,在具体的纠纷的调解过程中,通过耐心细致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以及学校各类规章制度的教育,提高广大师生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法制观念,使其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在校园中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从而维护好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尤其要注意对曾有积怨而未能彻底解决纠纷的当事人重点进行教育与引导,主动调和化解其矛盾,这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高校人民调解与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配合

由于高校的发展与扩张,校园中人员成分日益复杂化,治安纠纷频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轻微治安纠纷,如果不加以分流,都依靠学校保卫部门与公安机关来解决,势必会给这些部门带来繁重的工作压力,而且由于这些部门处理民间纠纷的手段较为单一,其解纷效果也不甚理想。为扭转这种局面,高校人民调解组织可以在保卫部门与当地公安机关的指导与协助下,对本校当中发生的轻微治安纠纷进行调解,这样,不仅能够对纠纷当事人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深入及时的教育,避免他们因一时冲动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的发生,也能够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形成纠纷预防机制,还能够减轻保卫部门与公安机关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处理更为严重的问题当中去,一举多得。当然,对于有可能升级为刑事案件的纠纷,人民调解员应当及时向学校保卫部门、公安机关报告,以防患于未然,消除不安定因素。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内部民间纠纷的激增,这些纠纷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必须认真分析这些纠纷,并寻求适合的解决对策。人民调解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办法,成本低、效率高、有利于维护稳定与团结,十分符合高校解纷的现实需要。将人民调解制度与高校的具体环境相结合,在高校建立人民调解机制并进行有效运作,及时化解纠纷,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使其成为维护高校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不仅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促进高校民主法制建设,推动高校快速发展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3.

参考文献:

[1]人民调解法(草案)条文及草案说明.中国人大网.

[2]李婧.我国高校教育纠纷的法律类型及其解决机制探究.社会科学战线.2008(11).

[3]张卫平.民事诉讼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陈如栋.人民调解进高校学生社区的探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4).

[5]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民间纠纷范文篇2

一、农村民间纠纷的状况

社会改革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财富生活得到提高。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的深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纠纷。主要体现在:

1、民间纠纷日益增多

一是由婚姻关系引发的纠纷逐年增多,给农村老人的赡养和孩子的抚养问题带来许多不利因素,使得农村一些家庭的伦理道德遭到破坏,甚至引发家庭暴力、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犯罪等;二是修建公路,移民迁建等,特别是农村涉及到土地征用补偿和拆迁引发的纠纷问题更为复杂;三是农村中的地痞流氓、黑恶势力、争地盘、插手村务,制造的矛盾纠纷。同时,现在农村一些地方不但出现了车匪路霸,还有煤霸、矿霸等行业霸主,坐收渔利,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2、民间纠纷的主体发生了较大变化

以往的纠纷主体一般是公民、邻里之间的纠纷,但现在纠纷的主体出现了村民与村干部、村民与企事业单位、村民与政府及职能部门之间的纠纷日益频繁。

3、农村民间纠纷的领域逐渐扩大

原来的民间纠纷多出现在婚姻家庭、邻里、债权债务、房屋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而现在扩展到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农村的乱集资乱摊派、土地第二轮承包、土地征用、林权改革、生产经营性纠纷、资源开采利用、环境污染等纠纷。

二、民间纠纷增多的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调整步伐加快,村民内部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也随之加快,社会矛盾也必然显现出来。主要原因有:

1、农村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农村基层,特别是边远山区,一些村民法制观念淡薄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表现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私人承包范围扩大,为争水、争地、争承包权发生矛盾后,不能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不是靠公力救济,而是靠私力救济,轻则骂、重则打、急则杀,有的仅为小孩吵架、家畜、林地等方面小事,斤斤计较,引起邻里不和。

2、一些基层干部对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没有时间顾及民间纠纷问题;有的认为农村经济工作才是“硬指标”,而解决纠纷问题是“软指标”。没有把正确处理纠纷作为新时期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来认识,没有人人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社会氛围的来认识,没有作为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来认识,只是满足于开会、发文件,过于形式。该协调的不协调,工作不及时、不主动、不到位、不落实,这种认识不到位,工作不主动,造成工作不落实的状况是化解纠纷不力的主要原因。

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农村基层干部专业结构单一,尤其是村一级干部参加政策理论学习不够,对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多,处理问题时主观因素影响大。有的干部工作方法方式简单粗暴,有的滥用职权,以权代法以情代法,欺压百姓。还有相当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法制意识淡薄,参政、议政意识不强,因此在村两委的选举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附和性,一些地方虽是通过“海选”选出的“领头雁”,往往是在农村势力大,宗族房头大的人当选,干起事来往往得不到人心。这些都会影响干群关系,这也是产生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4、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复杂化,打官司难,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农民普遍不富裕,而打官司不仅费时、费力、费钱,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农村如发生纠纷有关人员插手矛盾纠纷调处,使纠纷久拖不决,有的不了了之。现在农村一旦发生矛盾纠纷,不是按照正常的程序要求处理,而是争相找关系找路子,找后台,出了一个小纠纷,双方都有相关人员出面打招呼、写条子,致使小纠纷变成大纠纷,互不相让,越闹越大,无法处理。有的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或互相推诿、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难,最终演变成老大难问题,即影响了干群关系,也是造成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5、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普法工作虽开展多年,但只流形式,走过场,只停留在刷标语、出墙报、法律咨询等,普法工作很难做到规范化、普及化,再者村民素质不一,很难一一普及。造成农村村民的普及程度很不平衡,有的村民对国家法律、法规漠不关心,认为学与不学、用法与不用法没有多大利害关系,遇到纠纷问题总是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是按照农村旧风俗旧习惯来解决处理。这也是产生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化解民间纠纷的对策

1、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控预防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村级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针对农村因田边地角、山林、住宅和婚姻家庭等易发生的纠纷且容易激化的特点,经常深入村,深入户,认真排查摸底,分析当前农民纠纷发展变化特征,探索新形势调解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快速反应纠纷信息网络和调控预防工作机制,尽量使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其次,要加强司法所、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民间纠纷的力度。应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调处民间纠纷要做到严格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不以权压人,以势欺人,禁止违法处理。第三,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建立健全对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调处机制,及时处理纠纷。如:由综治牵头,公安、司法、民政、国土等有关部门组成,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席会,分析本地区、本单位的治安形势,及时排查、发现有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预案,实行挂牌督办,专人负责,定时办结。

2、加大普法力度,维护农村村民合法权益

要加强对村民的政策法规教育,扩大普法的广度、深度,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如广播、电视讲话、法律讲座、学生带法回家、公批公判大会、文艺汇演等喜闻乐见方式,在农村中深入开展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注重普及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宣传遵法和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等知识,还应大力推广村务公开,增强透明度,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使干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减少干群间的纠纷。同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文化道德和修养,做到遇事冷静对待,互相谦让,共同参与处理。

3、提高队伍素质,适应新时期需要

首先应采取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充分利用各种成人教育阵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法律理论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各级干部对新形势下加强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进而通过各级干部向广大群众进行法制宣传,并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对重大影响矛盾纠纷具体过问,帮助协调各部门关系,把调解矛盾纠纷落到人,做到定时汇报,定时结案。对矛盾纠纷处理不力,并造成重大影响的,应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wWw.gWyoO

民间纠纷范文篇3

一、统一思想明确重点

组织各司法所人员召开专项活动动员部署会,由分管局长带领学习上级下发的专项活动文件。会议要求全员从维护社会稳定、迎接我党胜利召开的思想高度认识本次活动,一般矛盾纠纷及时调解,文件所列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纠纷及时解决、及时上报。

二、广泛动员认真排调

民间纠纷范文篇4

第一条为妥善处理民间纠纷,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安定,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九条第二款、第二条第二款和第十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助理员是基层人民政府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处理民间纠纷的工作。

第三条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民间纠纷的范围,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的民间纠纷,即公民之间有关人身、财产权益和其他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

第四条处理民间纠纷,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为准绳,对于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五条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民间纠纷,可以决定由责任一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所列举的方式承担民事责任,但不得给予人身或者财产处罚。

第六条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民间纠纷,不得限制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第二章受理

第七条当事人提请处理的民间纠纷,由当事人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的基层人民政府受理。跨地区的民间纠纷,由当事人双方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的基层人民政府协商受理。

第八条受理民间纠纷,应当有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的申请,申请可以采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并有明确的对方当事人和申请事项、事实根据。

第九条一方当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纠纷,以及基层人民政府已经处理过、当事人没有提出新的事实和理由的纠纷,基层人民政府不予受理。

第十条对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纠纷,应当劝说当事人先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第十一条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明确规定由指定部门处理的纠纷,应当告知当事人向指定部门申请处理。

第十二条具体负责处理纠纷的司法助理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纠纷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纠纷当事人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纠纷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

基层人民政府负责人决定司法助理员的回避,并另行指派他人负责处理纠纷。

第三章处理

第十三条处理民间纠纷,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允许当事人就争议问题展开辩论,并对纠纷事实进行必要的调查。

第十四条处理纠纷时,根据需要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群众参加。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做好处理纠纷工作。

跨地区的民间纠纷,由当事人双方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的基层人民政府协商处理。

第十五条处理民间纠纷,应当先行调解。调解时,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第十六条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双方当事人、司法助理员署名并加盖基层人民政府印章。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应当履行。

第十七条经过调解后,仍达不成协议的纠纷,基层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八条对于经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过的纠纷,处理时应当先审查原调解协议书,并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一)原调解协议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作出维持原协议的处理决定;

(二)原调解协议书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撤销,另行作出处理决定;

(三)原调解协议书部分错误的,作出部分变更的处理决定。

第十九条作出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场。一方当事人经两次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不影响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条作出处理决定应当制作处理决定书,并经基层人民政府负责人审定、司法助理员署名后加盖基层人民政府印章。

第二十一条基层人民政府作出的处理决定,当事人必须执行。如有异议的,可以在处理决定作出后,就原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超过十五天不起诉又不执行的,基层人民政府根据当事人一方的申请,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执行。

民间纠纷范文篇5

上个月27号,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及法律出版社的法学专家来我镇调研人民调解工作,国家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是摆上一定的高度的;我国的人民调解工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一枝花”,许多西方国家都在学习借鉴我们的经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纠纷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民间纠纷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复杂性。民间纠纷不仅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纠纷,还有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干部与群众、本区与外区之间的纠纷等;涉及的范围不仅有山林、土地、家庭、邻里、婚姻、赡养等,经济领域的纠纷也日益突出z纠纷涉及到各个领域;甚至几种类型的纠纷交织在一起,故民间纠纷的种类,矛盾主体的格局,产生纠纷的深层原因,原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及时正确地排查调处民间纠纷,既可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又可通过调处宣传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预防犯罪,减少诉讼。这就决定了民间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间纠纷的特点及走势

民间纠纷主体呈现多元化。传统的民间纠纷主体,村民占多数。从我镇近年民间纠纷发生的情况来看,纠纷主体变体较大;村民、村民小组、村委会相互间因单一的或多元的因素产生瓜葛,形成纠纷,占有相当的一部分,过去处理纠纷的主体成为现时纠纷的当事人。

民间纠纷的焦点公开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下级管理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逐年弱化,市场调节削弱了管理的制约为。过去行政长官一句话就可以化解一个矛盾,村里提出的要求,村民小组照办,而现时老百姓的心态是“有钱有粮不靠你,不批不斗不怕你,出了问题就找你,处理不当就告你”。为此;矛盾一旦出现,矛盾对方的观点明确,焦点公开,当事人主张权利是当仁不让,特别是涉及承包类、费用收取或分摊类、损害赔偿类等利益关系明显的矛盾,有时甚至发生冲突,械斗。

民间纠纷的内容复杂化。传统的民间纠纷争议往往是为了一头猪、一道篱笆或一条道路。眼下的纠纷则复杂多变,不再“单纯”,有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有的牵扯多个法律关系,处理需要同时适用多个法律规范;有的涉及多个部门,需要部门之间协调。

民间纠纷的一方或多方群体化。涉及农村产业结构成片调整,村级财务管理以及大宗土地、水事纠纷,矛盾的主体一般为多人,矛盾一方当事人的整体利益一致,矛盾的焦点一致,矛盾一方的整体合力大,化解难度大,处理不当容易形成群体性纠纷或群众性上访,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危害社会稳定。

民间纠纷主体行为随意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民事行为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法律一旦作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约,不能随意变更或终止。但在实际发生的矛盾纠纷中;有相当部分是当事人无视法律,民事行为带有盲动性,随意性造成的。涉及土地征用补偿金,赔偿费的合理分配问题非常突出,此类案件司法行政机关无管辖权。如在土地二轮承包时因土地进出发生的纠纷。主体多为出嫁姑娘或外来入户者,因经济利益特别明显,村民小组同出嫁姑娘或外来入户者这一特殊群体关系无法协调,村民小组或村委会违背婚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乡镇政府一般不愿管,有时也无法管,有的下了处理决定也无法付诸执行,由此引发的上访时有发生。

新型婚姻纠纷案件突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但却导致了一部分人“致富忘源”、“弃妻舍子”。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大流动,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员增多,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增多,由此引发了新的婚姻危机,有的一方常年在外;经济状况好转,见多识广的同时,与“结发”夫妻情感交流的机会减少,原有的婚姻关系维系的情感趋于淡薄,一旦遇有新的适合的或者“第三者”介入,婚姻危机便随之出现。有的是一方常年留守,生活需要关心照顾,偶遇外来“入侵”者,则会出现“红杏出墙,,。再则由于人口流动,婚配对象地域广,空’间跨度大,外来女的婚姻关系维系系数低,也是婚姻纠纷案件发生的群体之一,另外,外来女“放鸽子”骗婚诈财的案件也时有发生。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突出。一是经济发展,带来人员大流动,物资的大流动,给交通运输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村际公路上的事故,属非道路交通事故,交警事故处理部门不受理,当事人应当依人身损害赔偿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往往因当事人不知如何索赔或不愿承受打官司费用等,采取一些其他非正常手段解决争端,导致矛盾升级,甚至激化。二是厂矿企业的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工伤赔偿纠纷突出。

二、民间纠纷处理对策

1、着眼防范,认真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各级党政领导把纠纷调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二是强化基层调解组织,完善和落实目标责任制度。三是部门配合协作共同调处。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五是超前介入,坚持“零报告”制度,建立信息网络,超前预防。

2、标本兼治,认真开用法治理活动。一是大力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化解纠纷,维护稳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不可少,它具有前导性、现实性、针对性和长期性,学法的目的和落脚点在于用法、守法和护法。领导干部要做到依法办事,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基层干部,要做到公正用法,既保护基层群众的整体利益,又不剥夺弱热群体的局部利益,减少纷争,减少上访;基层群众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未能履行法定义务,依法作出相应的民事行为。法律关系理顺了,用法律规范调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自然减少矛盾,达到维护一方稳定的目的。二是加强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培训,特别是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三是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争创“五好家庭”、“遵纪守法光荣户”、“文明村组”等活动,推行“村规民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为群众创造一个团结、祥和的生活环境。

3、公正对待,认真落实三项工作原则。一是公开原则。无论发生纠纷的当事双方是谁,在处置时都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只有做到公平、公正纠纷才能圆满解决,不会留下“后遗症”。二是实事求是原则。调查处理纠纷时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准绳,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含糊马虎,否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是“教育大多数,惩治极少数”原则,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打击那些屡教不改,故意滋事的人。

4、果断处置,认真遵守“四字秘决”。一要快。发生纠纷后,要及时赶赴现场;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防止矛盾升级;而后进行调查调解。二要稳。要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做到不乱表态,原创:不乱下结论,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仔细周密分析,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关键环节,抓主要矛盾,对症下药。三要敢。要敢于向前_不怕得罪人,做到铁面无私,刚正不,不讲情面,维护正义。四要导。要对纠纷当事人耐心疏导,化解矛盾,在处理时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宜散不宜聚,因情势而定,彻底解决纠纷。

民间纠纷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严打”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在街道党工委和人民调解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深入扎实开展排查调处活动,及时化解矛盾,防止纠纷激化,巩固“严打”整治斗争成果,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方法和步骤

(一)动员阶段

各单位要根据区司法局的要求,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市对当前稳定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建设“平安”的战略部署上来,把维护稳定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做好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二)实施阶段

各单位要发挥广大调解员、纠纷信息员贴近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从社区、厂企、学校、集贸市场等基层单位入手,自下而上,深入扎实地开展拉网式排查,做到不漏一人一事,对重点单位、重点行业,实行重点排查,对排查出的纠纷,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等手段,及时、妥善地进行化解,做到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

(三)总结阶段

各单位从现在起至2012年3月底每周一报一次排查调处情况,对在排查中的好做法及典型案例及时上报,对重大纠纷或群体性、突发性案件随时报告。排查活动结束后,要认真进行总结,于3月底前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区司法局。

三、排查的重点

此次排点围绕着以下几方面:

(一)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纠纷

(二)企业转制改制过程中职工安置、困难职工生活保障等问题引发的各种纠纷

(三)征地拆迁纠纷

(四)“有关方面人员”引发的纠纷

(五)群众反映强烈的热难点纠纷

(六)易造成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各种问题

(七)婚姻家庭纠纷

(八)邻里纠纷

四、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单位要将此次排查调处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将其做为创建“平安”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充分认识排查调处活动的重要意义,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扎实开展排查调处工作,真正将排查工作落到实处。

民间纠纷范文篇7

即倾听,做一个有耐性的倾听者,从倾听当事人讲述的进程中调查工作发生的经由以及当事人的志愿,在倾听的还,还要做到“五个留意”,即留意当事人措辞的腔调,措辞腔调是当事情面绪的显示,留意当事人措辞的举措,留意当事人的最后言语,还要留意本人的倾听姿态,留意当事人世歇性发问等等。

二是注重一个“授”字。

即传授,做一个优异的传授者。当事人是由于心中有迷惑需求解答,这就需求调停员在招待他们的时分能措辞说到“点”上,解开他们的心结,还这也要求调停员平常要注重实践学习和运用司法常识的才能,经过自已对司法常识的运用和较强的言语表达才能,使当事人对你的调停意见表示认同。

三是注重一个“集”字。

即收集,做一个擅长收集材料和证据的有心人。作为一名调停员,根据现实措辞是做好调停工作的主要任务,乡村民间纠纷的种类繁复,很多纠纷必需到现场实地观察后才干得出处理方法,群众也才会置信你,这就要求调停员要擅长收集第一手材料和证据,然后让它在后面的调停进程中发挥效果。

民间纠纷范文篇8

一、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所谓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劝导,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人民调解是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项化解民间纠纷重要法律制度。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近百万个人民调解组织,数百万人民调解员每年调解的民间纠纷都达几百万件,有的年份达千万件。就我县来说,2001年至2003年间,每年调解的民间纠纷均在1000件左右。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在进行调解工作过程中,防止了大量的民间纠纷激化为刑事案件,避免了大量非正常死亡案件的发生,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同志最近肯定地说:“人民调解已经成为我国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司法部部长张福森等领导同志也作了指示。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人民调解工作也进行了明确规定。我县目前有乡镇一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5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43个,厂矿企业调解委员会5个,人民调解员2916人。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农村的工作优势,对于及时有效地化解新时期的社会矛盾纠纷,建立长期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维护我县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努力探索和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调解民间纠纷,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当前民间纠纷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原有的人民调解工作范围、组织形式、队伍素质等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人民调解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总结几十年来的成功经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有益做法,建立新的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人民调解工作要扩大工作领域,完善组织网络、提高队伍素质,规范工作程序,增强法律效力。同时要将人民调解工作与基层民间政治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相结合,使人民调解工作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县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三、巩固、健全、完善和发展人民调解组织

村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组织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主自治的较好的形式之一,要巩固全县163个调解组织,规范他们的工作,增强他们的活力,当前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建设,使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要适应新形势下化解民间纠纷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将乡镇、街道的司法调解中心逐步规范到人民调解的工作范畴。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可以由辖区内公道正派、业务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热心于人民调解工作、群众威信高的人民调解员、法律工作者、司法助理员、退休法官和检察官等组成。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也要巩固和完善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人民调解工作要采取多种组织形式、便民利民、及时化解民间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四、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

要围绕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增强人民调解程序的公正性,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人民调解工作必须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二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三是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按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标准,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调解场所,场所门口应当悬挂人民调解委员会标志牌,配备统一规格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统一格式的人民调解文书和统一制发的人民调解统计台帐。目前我县机构和网络基本健全,但经费严重不足,调解委员会设备较差、没有办公用具和调委会公章,制约了调委会的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按照规定进行登记和制作笔录,根据需要或者当事人的请求制作调解协议。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纠纷可以邀请公安派出所、土地管理所、民政、综治办等有关单位和个人参与调解,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与此同时,人民调解员要严格遵守《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的纪律,不得徇私舞弊;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不得接受当事人吃请送礼;不能因与当事人的远近亲疏而偏袒一方当事人;不得因当事人与自己的观点不同而限制当事人讲话,甚至强迫压制当事人;不能因当事人态度不好或者不服调解而使用侮辱性语言,甚至处罚当事人;不能因了解掌握当事人有关情况而泄露当事人不愿告人的或不愿意公开的事情,防止违法乱纪现象发生。

五、不断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

人民调解员应该是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人公道正派,能够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身体素质较好,并有一定的法律、政策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民。我们要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范围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各类人民调解员必须具备的法律水平和文化程度,定期进行培训。县司法局负责培训到司法所干警,乡镇负责培训到村级调解员,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整体素质,此外,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通过民主选举与聘任相结合,不断优化和增强人民调解员的队伍结构和业务素质。

六、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要自觉接受当地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及司法行政的指导和领导,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首要任务,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广泛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要适应民间纠纷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在调解公民日常生活中发生纠纷的基础上,根据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积极扩大工作领域;要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赔偿案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稳定社会关系;要结合本乡镇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突出的难点热点纠纷开展调解工作,缓解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把预防矛盾纠纷作为重点,把纠纷解决在基层,严防民间纠纷激化而引起自杀、凶杀、群众性械斗和群体性上访,全力维护我县稳定。

(一)抓早、抓小、抓苗头,搞好民间纠纷的预防

人民调解工作必须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这就要求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一方面积极调解,及时化解民间纠纷,努力把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尽可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科学地把握民间纠纷产生演变发展的规律,对民间纠纷产生的原因,如何防止民间纠纷激化,及时化解民间纠纷的法律依据、政策依据等等进行深入研究。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是预防民间纠纷的根本措施,是从宏观上预防控制纠纷的长远战略对策。

1、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及时捕捉有关信息

人民调解员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不仅要眼观六路,还要耳听八方。仅仅依靠少数的人民调解组织和少量的人民调解员是很难把握住所有的蛛丝马迹的,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是建立完备的信息网络的首要工作。目前我县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调解组织基本完善,调解员已达2916人。尽管调解员处在纠纷第一线,能够尽快了解事情动态,但与广大人民相比,人民调解员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他们所获得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获得信息的时间也相对滞后,要达到完善的信息网络,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如果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做好信息通报工作,就可以大大拓宽人民调解员的信息来源,增加获得的信息量,使人民调解员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纠纷信息,从而及时调解。

2、把握民间纠纷规律,加强纠纷预测分析工作

民间纠纷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把握住这些规律,调解人员就可以对民间纠纷的形成、发展及未来趋势做出合理的预见和推测,从而先行一步,在纠纷发生前加以控制,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根据民间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和纠纷的类型,我们把预防纠纷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因时预测法

有些民事纠纷的发生、发展具有季节性。如在农村收种、生产紧张的季节就容易发生以下纠纷:农田水利纠纷;农机具、牲畜纠纷;农用物资纠纷;春耕费用的借贷纠纷等等。而在农闲季节容易发生的纠纷就不同了,如宅基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等。把握了这些纠纷的时令规律,就可以提前安排集中排查调处活动。

(2)因地预测法

民间纠纷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客观环境不同,所发生的民间纠纷就不同。例如:在农村存在着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纠纷;在街道、社区,存在着房屋拆迁纠纷;在厂矿存在着因国有企业改革而引发的企业与下岗职工之间的纠纷等。这就需要人民调解员去分析不同地区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因地制宜采取预防措施。

(3)因人预测法

纠纷当事人的性别、年龄、生活环境、文化程度以及法制观念都不尽相同,纠纷的发展变化也是复杂多样的。以年龄不同为例:在老年人身上多发赡养纠纷,而在年轻人身上则多发生恋爱、婚姻纠纷;以性别为例:如果纠纷双方当事人都是男性,那么发生凶杀、械斗的可能性就大大高于纠纷双方都是女性的情况。在预防纠纷激化的过程中,性格暴躁,心胸狭窄,愚昧落后,严重缺乏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男性公民,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是调解人员的预防工作重点。

(4)类型预测法

不同类型的纠纷,发展变化的趋势也是不同的。如串宗祭祖引发的纠纷,山林水利纠纷,区分边界纠纷,常常会引起聚众械斗;赡养纠纷往往会引起被赡养者含屈轻生;严重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引起的纠纷,则往往导致行凶杀人。类型预测法使调解员可以分门别类,对不同类型的纠纷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预防工作。

3、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预防形式

人民调解组织可以采用的预防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动预防和被动预防

任何民间纠纷都有一个从潜伏、萌芽到形成,甚至激化的过程。主动预防就是指调解人员在纠纷的潜伏期就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努力消除引发纠纷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被动预防是指在纠纷刚刚发生之时,调解人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把纠纷控制在始发阶段,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从而对纠纷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预防作用。

(2)重点预防和一般预防

重点预防是指针对性地对纠纷多发的人、户、事、场所、季节进行重点监控并采取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如,对于常闹户、隔阂户、蛮横户要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做到心中有数,采取包户到人的方法进行重点预防,对他们进行经常性宣传教育工作。再如,对于因民间纠纷多次引发恶性械斗,有过流血事件的地方,应划为重点预防区,乡镇村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实行值班、巡逻制度,调解员和信息员更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一发现苗头就要及时调解并上报。一般预防是指为预防纠纷所采取的经常性预防措施。一般预防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是经常性的法律和道德的宣传教育,通过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达到预防纠纷发生的目的。

4、加强横向联系,建立严密的预防控制系统

搞好民间纠纷的预防控制工作,要贯彻协同互助原则,实行综合治理,真正把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范畴和目标考核,就必须把人民调解工作与基层民主政治相结合,与人民来信、来访相结合,就必须与法院、民政、公安、建设、城管、环保、工会、妇联等部门和组织相结合,多管齐下,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预防工作,构建一个严密的预防控制系统,发挥整体功能。

(二)掌握基本方法,化解民间纠纷

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人员讲明道理、说服教育当事人的方法。调解的方法在实践中是很灵活,并处在不断发展中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人员进行调解时,首先要善于调查研究,查明事实真相,找出纠纷发生的原因、争执的焦点和纠纷中的关键人物。其次,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调解人员进行调解工作时,应当根据本地区和本纠纷的具体情况,认真考虑当事人的利益,积极思考,灵活采取既能及时解决纠纷,又不影响生产和工作的方法进行,调解人员应该熟练掌握以下几个基本方法:

1、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法;

2、动员多种力量进行调解的方法;

3、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调解的方法;

4、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5、换位思考的方法;

换位思考——指在解决纠纷时,要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做到考虑周到,问题解决得圆满彻底,不留后遗症。

6、苗头预测的方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7、模糊处理法;

模糊处理法——就是对矛盾双方进行劝解,特别是对人们之间的一些非原则问题常可采取这些方法,模糊是介于无序和有序之间的状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调解员运用模糊方法,从模糊现象中抽象出模糊概念,利用模糊概念进行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再使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述,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8、褒扬激励的方法

民间纠纷范文篇9

一是搭建工作平台,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经过仔细研究讨论,精心筹划,2008年6月18日挂牌成立了巴南区21个镇、街人民调解工作室,以及巴南区非公有制经济民事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区委、区府、区人大、区政协和市高院、五中院主要领导均出席会议,巴南区所属的21个镇、街分管政法工作的镇长、司法所长、区工商联(总商会)会长及各镇、街商会分会长等共计250人参加了成立大会,会上宣读了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的文件,举行授牌、授章仪式,区法院院长范晓明同志作了题为《创多元化调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报告,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多富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创多元化调解机制;服务大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报告,区工商联(总商会)会长黎强、五中院尉建国副院长、市司法局领导、市高院宋令友副院长作了重要讲话。

*晚报、*法制报、*时报、*卫视、巴南报、巴南电视台等相关媒体对人民调解工作室成立大会进行了详细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人民群众知道了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工作职责。

区法院与区司法局衔接,由司法局任命了21个镇、街4000名调解工作人员,区工商联(总商会)任命了30名调解工作人员。构建了一支分布全区各个基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调解大军,巴南区民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正式确立

二是成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民调解工作室。巴南区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民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人民调解工作室,成为行业调解工作的新亮点。成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民调解工作室,可以减少非公有制企业的诉讼成本,节约诉讼时间,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和谐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之间有了纠纷,企业与职工有了纠纷,就回行业“娘家”来调解解决,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巴南区非工企业有4012家,就业劳动力25万余人,上缴税金15亿元,非公经济占全区GDP的73%,名副其实地撑起了“半壁河山”,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市场经济法规尚不健全、诚信经营意识还不浓厚,发展环境状况有待优化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人民调解工作室的成立、是区内大调解格局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区委、区府“高调挺私”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有关部门对非工经济的高度重视,必将成为非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

三是强化人民调解指导工作,民间纠纷化解在基层。区法院借助镇、街、商会人民调解工作室,通过强化人民调解指导工作,以及运用委托调解方式,树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的权威,发生民间纠纷当事人都找人民调解工作室解决,不去缠镇、街领导,有效化解了大量的民间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民间纠纷绝大部分化解在基层,小纠纷在村人民调解会得到及时解决,较大的纠纷在镇人民调解工作室也得到妥善处理。巴南区2008年1至6月全区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民事纠纷共计2790件,其中:区法院委托调解成功125件。

南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支持多元化调解工作,配备政治、业务素质强的工作人员6名,在区法院指导下,于*年开展民事纠纷多元化调解工作,当年,村级调解会成功调解民间纠纷345件,镇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民间纠纷126件。其中,南彭镇一位教师收费招收几名学生在家中补习功课,有二位学生头上生虱子,该教师用农药为其灭虫,造成这二位学生死亡,事件发生后,在区法院的指导下,经镇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由补课教师和农药销售者赔偿24万元结案。2008年1至6月,南彭镇村级调解会成功调解民间纠纷151件,镇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民间纠纷38件(其中:区法院委托调解成功25件)。成功调解的都能做到案结事了。近二年,南彭镇因邻里纠纷、农业承包合同纠纷诉讼到法院的几乎没有,多元化调解见成效,纠纷解决在村镇,在排难解纷上最大限度方便了群众,最大限度降低了纠纷处理成本。

民间纠纷范文篇10

一、农村民间纠纷的状况

社会改革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财富生活得到提高。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的深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纠纷。主要体现在:

1、民间纠纷日益增多

一是由婚姻关系引发的纠纷逐年增多,给农村老人的赡养和孩子的抚养问题带来许多不利因素,使得农村一些家庭的伦理道德遭到破坏,甚至引发家庭暴力、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犯罪等;二是修建公路,移民迁建等,特别是农村涉及到土地征用补偿和拆迁引发的纠纷问题更为复杂;三是农村中的地痞流氓、黑恶势力、争地盘、插手村务,制造的矛盾纠纷。同时,现在农村一些地方不但出现了车匪路霸,还有煤霸、矿霸等行业霸主,坐收渔利,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2、民间纠纷的主体发生了较大变化

以往的纠纷主体一般是公民、邻里之间的纠纷,但现在纠纷的主体出现了村民与村干部、村民与企事业单位、村民与政府及职能部门之间的纠纷日益频繁。

3、农村民间纠纷的领域逐渐扩大

原来的民间纠纷多出现在婚姻家庭、邻里、债权债务、房屋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而现在扩展到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农村的乱集资乱摊派、土地第二轮承包、土地征用、林权改革、生产经营性纠纷、资源开采利用、环境污染等纠纷。

二、民间纠纷增多的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调整步伐加快,村民内部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也随之加快,社会矛盾也必然显现出来。主要原因有:

1、农村村民法制观念淡薄。农村基层,特别是边远山区,一些村民法制观念淡薄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具体表现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私人承包范围扩大,为争水、争地、争承包权发生矛盾后,不能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不是靠公力救济,而是靠私力救济,轻则骂、重则打、急则杀,有的仅为小孩吵架、家畜、林地等方面小事,斤斤计较,引起邻里不和。

2、一些基层干部对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没有时间顾及民间纠纷问题;有的认为农村经济工作才是“硬指标”,而解决纠纷问题是“软指标”。没有把正确处理纠纷作为新时期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来认识,没有人人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社会氛围的来认识,没有作为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来认识,只是满足于开会、发文件,过于形式。该协调的不协调,工作不及时、不主动、不到位、不落实,这种认识不到位,工作不主动,造成工作不落实的状况是化解纠纷不力的主要原因。

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农村基层干部专业结构单一,尤其是村一级干部参加政策理论学习不够,对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多,处理问题时主观因素影响大。有的干部工作方法方式简单粗暴,有的滥用职权,以权代法以情代法,欺压百姓。还有相当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法制意识淡薄,参政、议政意识不强,因此在村两委的选举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附和性,一些地方虽是通过“海选”选出的“领头雁”,往往是在农村势力大,宗族房头大的人当选,干起事来往往得不到人心。这些都会影响干群关系,这也是产生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4、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复杂化,打官司难,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农民普遍不富裕,而打官司不仅费时、费力、费钱,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农村如发生纠纷有关人员插手矛盾纠纷调处,使纠纷久拖不决,有的不了了之。现在农村一旦发生矛盾纠纷,不是按照正常的程序要求处理,而是争相找关系找路子,找后台,出了一个小纠纷,双方都有相关人员出面打招呼、写条子,致使小纠纷变成大纠纷,互不相让,越闹越大,无法处理。有的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或互相推诿、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难,最终演变成老大难问题,即影响了干群关系,也是造成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5、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普法工作虽开展多年,但只流形式,走过场,只停留在刷标语、出墙报、法律咨询等,普法工作很难做到规范化、普及化,再者村民素质不一,很难一一普及。造成农村村民的普及程度很不平衡,有的村民对国家法律、法规漠不关心,认为学与不学、用法与不用法没有多大利害关系,遇到纠纷问题总是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是按照农村旧风俗旧习惯来解决处理。这也是产生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化解民间纠纷的对策

1、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控预防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村级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针对农村因田边地角、山林、住宅和婚姻家庭等易发生的纠纷且容易激化的特点,经常深入村,深入户,认真排查摸底,分析当前农民纠纷发展变化特征,探索新形势调解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快速反应纠纷信息网络和调控预防工作机制,尽量使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其次,要加强司法所、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民间纠纷的力度。应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调处民间纠纷要做到严格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不以权压人,以势欺人,禁止违法处理。第三,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建立健全对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调处机制,及时处理纠纷。如:由综治牵头,公安、司法、民政、国土等有关部门组成,每月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席会,分析本地区、本单位的治安形势,及时排查、发现有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预案,实行挂牌督办,专人负责,定时办结。

2、加大普法力度,维护农村村民合法权益

要加强对村民的政策法规教育,扩大普法的广度、深度,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如广播、电视讲话、法律讲座、学生带法回家、公批公判大会、文艺汇演等喜闻乐见方式,在农村中深入开展普及法律知识,特别注重普及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宣传遵法和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等知识,还应大力推广村务公开,增强透明度,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使干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减少干群间的纠纷。同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文化道德和修养,做到遇事冷静对待,互相谦让,共同参与处理。

3、提高队伍素质,适应新时期需要

首先应采取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充分利用各种成人教育阵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法律理论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各级干部对新形势下加强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进而通过各级干部向广大群众进行法制宣传,并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对重大影响矛盾纠纷具体过问,帮助协调各部门关系,把调解矛盾纠纷落到人,做到定时汇报,定时结案。对矛盾纠纷处理不力,并造成重大影响的,应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