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26

民间故事作文

民间故事作文篇1

中国民间故事经过了广泛的采集、选择,在流传、讲述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人的加工与琢磨,其中许多故事成了人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仓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相传他是皇帝的史官,为了研究出简单又容易的记事方法,他悉心观察天上星术的分布情况,访遍了山川脉络的样子,寻遍了鸟兽鱼虫的痕迹,看尽了草木器具的形状,通过描摹绘写,创造出种种代表不同意义的文字。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食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的那天晚上,天各一方的牛郎和织女便会在银河上的鹊桥相会,据说在这天晚上,人们还在能在瓜果架下,听到牛郎和织女的脉脉情话呢!牛郎和织女的美丽故事深入人心。

像这样反映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礼教,表达美好愿望和理想的传说还有很多。如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会、白娘子水漫金山寺大战法海、法海将白娘子镇压在雷锋塔下的动人传说;还有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苦读,不服包办婚姻,坚贞不移双双化蝶的佳话。这些故事在民间曲艺和戏曲中广为传唱,成为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艺作品。

维吾尔族的阿凡提是一个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不畏权贵的的智者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他智斗愚蠢的学者、作弄贪婪的国王、整治狡猾的巴伊,他辛酸地讽刺、嘲笑甚至咒骂这些伪道学家、守财奴、贪官污吏、体现了积极的去恶扬善的精神。然而最让人称道的是阿凡提的那种机趣、幽默、诙谐的品格,这也是阿凡提的故事的故事会如此地深入人们喜欢的原因。

中国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的根基,有着各自独立的的民间文学,因此就有各自不同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作文篇2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年春节,在学习、旅游和探望长辈之余,我还读了几本学校推荐的书,真的感受到了“好书伴佳节。书香暖寒冬”的味道。在这些书中,比较喜欢的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在读了《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后,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智慧和不要贪婪!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出身穷苦的樵夫阿里巴巴在去砍柴的路上,无意中发现了强盗集团的藏宝地。他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大批财宝,但他并不完全据为已有。强盗们为除后患,密谋要杀害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得到了聪明、机智、嫉恶如仇的女仆莫吉娜的帮助,才化险为夷,并战胜了强盗。莫吉娜先后三次机智地破坏了强盗们的罪恶计划,使两名匪徒死在自己同伴的刀下,另37名匪徒被她用滚油烫死。她又利用献舞的机会,用匕首刺死了匪首。最后,阿里巴巴把宝库的一半财物送给了她,并让自己的儿子娶她为妻。在书中有一句话是我最喜欢的:贪婪引来祸害。在故事中,哥哥戈西姆和强盗因为贪婪金钱丢掉了性命,阿里巴巴却因为善良和无私、脚踏实地经营自己的生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女仆马儿基娜。因为我她聪明智慧,识破强盗的圈套,救了阿里巴巴一家。从这个故事中,也让我更明白了金币是财富,但聪明智慧是人生更大的财富。

锡师附小二年级:水晶公主lucy

民间故事作文篇3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传承于辽北的铁岭、开原、调兵山、昌图、西丰等地。铁岭及辽北的朝鲜族是中国朝鲜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早移居我国的朝鲜族。根据“铁岭县志”记载,朝鲜族最早在铁岭居住是明朝万历年间或清朝初年,与东北其他地区相比早一些(东北地区朝鲜族居住史一般为200年),已有400年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构成了朝鲜族民间故事这一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态生存和传承的特殊环境。

因为朝鲜族民间故事是从古到今世世代代口传下来的,无法考证它的原创者,但它最好地蕴涵着朝鲜族先人们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精髓。铁岭朝鲜族中口传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为数甚多,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朴纪东、郑永守、朴炳大、玉元实、金鼎淳、李周善、金钟元等老人都能讲述上百则的民间故事,而且富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是一代一代口头流传下来的,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既有神话、民间传说、魔法故事,也有生活故事、动物故事、寓言、笑话、熟语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完整,生动有趣,不仅有鲜明的主题,而且还反映了朝鲜族民俗特色和讲述人本人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艺术风格。

铁岭朝鲜族人民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创造了具有浓郁辽北特色的朝鲜族民间故事,留下了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在作品的内容方面有鲜明的迁移民族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相融的铁岭地域文化特色。各类体裁的作品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朝鲜族古老的原始崇拜的继承

在几位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传承人讲述的上千则故事中,有数十则关于太阳神、月亮神、熊神和朝鲜族祖先以及历代朝鲜族先人的传说,有始祖神话、部落神话、自然神话等,其中始祖神话、部落神话都是借助古代文献的记载得以流传。如《三国史记》《三国遗史》《东明王篇》《檀君神话》《朱蒙神话》等,都是表现朝鲜族古老的原始崇拜的神话。

朝鲜族的自然神话也有流传,诸如,郑永守讲述的《千年水》《福神》和李周善的《风神》《洪吉童传》,还有黄特洙讲述的《人为什么长头发》和朴炳大讲述的《洪水神话》等。

另外,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中,还有历史上的其他实有人物故事,如朝鲜李氏王朝五百年间的李成桂国王、发明朝鲜文字的世宗大王、多智多谋的御使朴文秀等等。

(二)对历代本民族先人生活的展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反映朝鲜族先人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故事有《坏事变成好事》《争福的少年》《抓狐狸》《十年扛大活儿》《破镜奴》《善良贤惠的妻子》《宽宏大量积大德》《孟士成佳话》等。

(三)情节曲折、生动感人的道德训诫故事

以朝鲜族祖先的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故事有《孝子龙凤狗汤的传说》《和睦的家庭》《报恩的灵魂》《蟒蛇与孝女》《奇怪的报恩》等故事,讲的是朝鲜族的孝道和邻里间和睦相处、对人忠厚、知恩图报的为人之道;反映劝善惩恶道德训诫故事和朝鲜族先人聪明智慧为主题的有《善与恶的报应》和《喇叭和虎皮》《聪明的童子》《贪婪者的下场》《害人等于害自己》《恶毒的婆婆》《被老虎咬死的和尚》等故事。

(四)反映到中国辽宁的移民史和与汉族的交往、对本土的热爱

反映朝鲜族和汉民族以及其他文化融合的作品流传较为普遍,这些作品反映了朝、汉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婚姻往来、生活习俗;朝、汉民族之间的农耕纺织、文字交流、礼仪习俗、通婚等历史过程,使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具有浓郁的地域性。代表性作品有:《李斗贤和金顺爱》《在梦中唤起丈夫的女人》《王老汉娶明月》《洪翻译的请兵史》《柴河的故事》《龙山的传说》等等。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讲述者,以他们活泼的艺术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朝鲜族历史和朝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愿望。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凝聚着朝鲜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一)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素材广泛、主题深刻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所讲述的主要类型有动植物故事、神异故事、一般故事、幽默故事等二十多种,再把它具体分成起源故事、智谋故事、超人故事、善恶报应故事、教训故事、命运故事、夸张故事等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之所以包罗万象,从中可以了解整个民族的历史和生活的各个角度。

(二)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

讲述者大多是使用朝鲜族本民族语言,而且还大多是使用朝鲜族大众的生活语言。他们在讲述故事中,普遍运用大众语言和比喻夸张手法,语言生动鲜活、幽默风趣,使口头民间文学具有更强的故事性;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经常使用汉字语,使铁岭民间文学更具地域特色;经常运用大最脍灸人口的哲人睿语、格言俗语,使民间故事更具有思想性,使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熠熠生辉,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三)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情节别致生动,结构形式完整、功能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不仅从内容上重复少,而且在故事的构成和形式上就有数十种。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人,以自己超群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能,塑造出许多生动活现的人物形象,更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表达的语言优美动人,使听者仿佛看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同尝到美酒佳酿,有一种美的感受。

(四)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不仅反映朝鲜族的亲属关系、婚丧祭礼、年中习俗、官职制度,还反映了歌谣和占卜、风水、巫俗、民间信仰以及古代人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辽北朝鲜族民间故事,即守护着本民族特征和传统,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以民间传承的故事、民歌、歌谣、俗语、格言为载体,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朝鲜族文化源流体系,同时构成了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的三大特征。

(一)传统的民族历史特征

1.对日月星辰、天体万物的崇拜和信仰。

2.对本民族祖先的崇拜。

3.对本民族传统的崇拜。

承载这些内容的神话、传说、故事、展示给我们的是朝鲜族人民的原始信仰。由这种信仰所产生的伟大奇异的幻想,创造了优美传奇和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

(二)鲜明的地方特征

1.浓厚的地方色彩。

2.鲜活的时代色彩。

铁岭朝鲜族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不论从思想、文化、生活习俗,都受到其它民族极大的影响。因此,反映在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中,也必然染上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多彩的艺术特征

1.鲜活的人物形象。

2.感人的人生哲理。

民间故事作文篇4

关键词 民间故事;影视动漫;母题;类型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民间文学是民间口耳相传的古老文学形式,是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其思维和叙事被认为是后世文学艺术的先导。民间文学思维方式有的奇幻性和假想性,与新兴动漫艺术有着天然的共通性。从20世纪初到现在。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一直都是影视动漫创作的重要创意资源。

中国国产动漫和民间文学渊源极深,上世纪50年代曾受益于民间文学和传统文化,开创了中国动画学派。但1990年代开始,数字技术的全面介入,11美动漫产业迅速发展。世界影视动漫产业整体格局的变化,使中国动漫传统受到挑战:一方面面临题材和创意资源匮乏,急需从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学宝库中获得灵感,建构中国动漫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形成品牌竞争力。另一方面义受到当代文化的现代化及全球化影响,传统民间文学与新兴动漫艺术在时代特质、媒介属性、表现形式、产业规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作为影视动漫创意资源的开发遇到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矛盾的焦点集中于影视动漫对于传统民间文学元素当代审美价值以及对地域元素广域审美价值的挖掘方面。

中外学者在对于民间文学研究中,发现了民间文学叙事中潜藏着一些特定的结构元素,这些元素重复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并以不同的序列组合牛成了丰富的故事样态,这就是民间故事母题。母题,被视为“民间文学的文化密码”,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恒常性存在。在各国优秀文艺作品的内核中都可以找到那些历经岁月考验的母题。母题,关乎影视动漫的故事内核和叙事范式,也与当下影视动漫叙事有着异质同构的内在联系性。

母题最早用于民间故事分类学,美国学者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将母题的论述为:“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绝大多数母题分为3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一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神仙之类的精灵;要么甚至是传统的人物角色,如像受人怜爱的最年幼的孩子,或残忍的后母。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一魔术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如此等等。第三类母题是那些单一的事件一它们囊括了绝大多数母题。”

中国民间文学储量丰富。建国前后曾有过数次对于民间文学的田野调研和收集整理。1980年代由国家多部委发起对各地民间故事进行的田野调查和搜集整理规模最大。按地域分类编纂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收录故事资料达数十万条。1978年丁乃通出版《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沿用汤普森的AT分类法,以中国前几乎全部580余种民间故事文献资料为依据,将7300多个故事归纳为38个大类下的843个故事母题类型和次类型。本文从文化和叙事两个层面。探讨民间故事母题之于当代影视动漫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一、母题的文化持续性与民间故事动漫传播的当代价值

母题是一个民间文化传统的持续性存在.这使得母题研究在人类学、民俗学、文艺学等领域受到关注。“神话其实并不是神仙的故事,而是人类自己的故事。人类各民族在神话中所表达的真正主题,不是神仙世界的秩序与情感。而是人类自身的处境.以及他们对自然甚至宇宙存在的看法。……神话非但可以不再是某种已死去的文化的残留,同时亦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精神文化的引导。”人类的生存和情感体验,贯穿古今,因此。歌德在论著中将母题视作“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

母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程深度联系,在历史传承中有顽强的继承性,同一母题会以不同的形态和组合在不同的故事中反复出现。那些高频度反复出现的母题,历经文化凝练,有较高的受众认知度和文化认同感,是当代传播中十分有价值的叙事单元。例如。“女扮男妆”是中国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母题形态《梁祝》《花木兰》《女附马》等故事中,都有女子因为某种原因假扮为男子的元素。这一元素既有耐人寻味的文化渊源,义富于叙事上的精巧和张力。传统民间故事的常见母题如“起死复生”“女扮男装”“难题考验”“仙师”“笨徒”“巧女”“宝物”“寻母”“报恩”,等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母题在长期的文化变迁中沉积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在不同的时代演变为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当这些故事再次撼动我们时,我们发现,这些故事的母题是我们所熟悉的东西。我们之所以为之感动,是该作品与观众之间发生了一次文化密码的交互和碰撞。这意味着,叙事母题,是在近千的历史过程中长久地与中国民族相纠缠,并成为后世叙事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以动物故事为例.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民间故事中,都有关于动物的想象和借助动物的表达人类生活状态和生命体验的故事。丁乃通的《类型索引》中收集涉及鸟类、鱼类、家畜等不同分类之下的动物故事299个子类,其中狼与羊的故事就包括了“狼披羊皮混进羊群”“狼和小羊”“羊赶走狼”以及“狼失去它的猎物”的各种故事桥段(“绵羊劝狼唱歌”“让我带给你更好吃的东西”“等我长得够肥了”“吃以前先把我洗十净”“逃出捕获者爪牙的各种伎俩”)。狼和羊的故事对应着人类生存体验中关于强与弱、善与恶等二元关系的思考,因此也是人类永恒的故事命题,2005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播、后续电影走红,正体现了这一母题的恒久魅力。《喜羊羊与灰太狼》略带调侃地架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羊历3131年”和“历经第9999次捉羊失败”等),也注入了各种现代元素,但狼与羊的故事母题作为作品的故事内核,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不同于主题,母题元素是客观的和中性的,通常无所谓黑白善恶,也不作为褒贬评价,是一个民族长久以来面对的问题和客观状况的具象化体现。一个民族的叙事母题都是该民族情感模式的想象性外化,而该民族的情感模式又源自其共同的生活方式与生命轨迹。

既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话题。就提供了恒久的思考价值,同一个母题,在不同的时代中被给予不同的思考,被赋予不同的意义,生成特定时代的主题,古老的母题就有了当代意义。母题研究能帮助创作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故事情节元素或原型形象的意义。理解其中所积淀的人类生存经验、民族历史和文化心理。进而理解生命、理解人性、理解母题,更加思辨地解析和发展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元素,创作出具有文化根基又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作品。

二、母题的泛地域性与民间故事动漫开发的广域传播价值

母题具有地域性又有共通性,在文化学民俗学等领域,母题常用于跨民族、跨文化比较。分析文化地域差异下在文化母题上共融共通。母题与主题内涵接近,在进行跨民族、跨文化比较时,母题研究的着眼点偏重在同。而主题的着眼点偏重在异。

母题的这种泛地域性较早受到学界关注,周作人先生在1930年代就做过关于中国的《蛇郎》和欧洲的《美女与野兽》、中国的《老虎外婆》和日本的《山姥》的比较研究。“洪水神话”“人神遇合”“异类幻化”“起死复生”“难题考验”“仙师”“笨徒”“巧女”“宝物”“寻母”“寻宝”“灰姑娘”等常见母题类型在世界各地都有翻版。这意味着。母题不仅作为一种创作资源,也是当下中国动漫和全球化语境对接的端口。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将这类母题归为笑话中“笨人的故事”一类,编号为AT1200―1349。笨人作为丑角,多带有乖僻、夸张和反讽的喜剧意味,笨人的笑话对应着情趣横生的喜剧桥段。很多动漫作品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可爱的“笨人”角色,1962年的《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没头脑即属于此类角色。日本电影《寅次郎的故事》英国电影《憨豆先生》等都属于这类“笨人的故事”。

“笨人的故事”的另类翻版是“笨人的逆袭”,讲述一些人看似愚笨却有着超乎常人甚至所谓“聪明人”过人之处,其基本的故事范式是“聪明人”和“笨人”相处,“聪明人”总是企图利用“笨人”谋取利益,但“笨人”却总能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意外成为赢家。钟敬文主持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憨厚兄弟与精明哥哥的故事是在各省份都高频度出现的故事类型。这类“笨人的故事”传达着民间的一种反智文化,智慧固然重要,比智慧精明更可贵的是人质朴的本性,极具当代价值。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就曾推出过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代表影片如《雨人》《阿甘正传》《我是山姆》等。

在时下流行的影视动漫作品中,可以轻易发现传统故事母题的存在。2016年初的卖座大片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流传功甚久的“异类婚恋”母题相符一故事范型为异类女幻化为人。与男性相恋却难以相守的故事,同时也与中西方民间故事中常见的灰姑娘模式相契合一身份地位存在落差的男女在特定氛围相遇相爱,然后他们冲破重重阻力走到一起。好莱坞的《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在视听形象上用尽中国元素的同时,叙事母题上也有中西合璧的妙用,“仙师”“笨徒”“宝物”续集2和3中加入的“寻母”内容等,都是中西方民间故事共有的母题元素。

三、母题类型与影视动漫叙事范式建构

母题是民间故事分类学研究产生的概念。但母题和类型是不同的概念。类型是由若干母题按相对固定的一定顺序组合而成的它是一个母题序列或者母题链。母题较多,但母题类型是有限。汤普森从两万多个故事(包括神话寓言传奇民谣笑话等)中概括出二十三个母题类型,如A神话、B动物、G巨妖、H考验等。普罗普认为民间故事母题功能有三十一个,梅可(Paul Merker)认为约一百个,歌吉(c.Gozzi)和波尔地(Georges Polti)估计戏剧母题有三十六个,法朗哲(ElizabethFrenzel)指出西方文学传统只有五十四个母题。同类母题往往遵从较为固定的叙事范式。这与结构主义的剧情模式论相衔接,从母题出发.有助于在叙事范式和文化传统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为叙事结构和类型范式找到文化上的渊源。

在民间故事母题叙事范式方面的研究,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十分丰富。如康丽在《民间故事类型丛中的故事范型及其序列组合方式》中关于巧女故事模式的梳理,黄文英《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其变异》、王立《宗教民俗与中国古代小说若干母题的文化省察》、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等大量论文论著也都涉及母题类型及叙事范型的详细解析。例如“洪水神话”母题的叙事中多包括:1.洪水起因。①人得罪神(开荒、猎杀);②人数量太多;③人的无德(不赡养、系,往往包括族)。2.洪水中逃生。①避水工具(a葫芦.b舟;c木桶;d皮囊;e其它)。②随同者。a动物(牛、马、鸡等)和b植物(谷、稻、瓜等种子)。③逃生的人。a兄妹b夫妻c人与动物d单身男子c其它;3.洪水的结果。①兄妹婚;②人与天女婚;③其它婚姻形式(a繁衍新人b族源c姓氏起源)。等叙事环节。“灰姑娘”母题类型的叙事中多包括。受不公正对待的女主角.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与男主角在特定情境(舞会或其它)相遇。女主角通过某物(水晶鞋或其它)识别身分,最终男女主角结合。“英物”母题类型则大多包括,英雄的奇特出生(孙悟空是石猴、哪吒是蛋生)、英雄诞生前的前兆,儿时的莽撞淘气或超人天资,巧遇或命定的神仙师父,英雄学艺、获得神奇坐骑、神奇武器、以及结义弟兄或伙伴,英雄的求婚、英雄落难或身边的亲朋落难、英雄死亡的讹传、英雄去寻找可与之较量的对手(敌人或恶人)、英雄下阴司或英雄重生、英雄与魔王(或妖怪)决斗、胜利大团圆等。“灰姑娘”和“英雄成长”故事类型是中西方民间故事共有的常见类型.相关动漫作品一直未曾间断地出现,如近年的《功夫熊猫》系列就是英雄成长类型的典型范例。

事实上,很多的母题类型范式可发展为动画电影的类型范式,如异类婚恋故事是很有当代感的玄幻爱情动漫故事题材,洪水神话可发展为魔幻与灾难类的动画电影,民间故事中众多的难题故事(难题求婚、难题求药、难题寻宝),可在英雄成长类型中注入游戏通关的元素。

民间故事作文篇5

民间故事讲述活动的核心是传承人和听众。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有两类:一类是拥有故事,但讲述能力稍差一些,这类传承人往往没有传承故事的积极愿望和行为,更多的是接受和吸纳,故事存续在他们的心里。这些人也许不是出色的故事讲述人,但是在他们的人生实践中,常常把自己积蓄的故事传递给同辈友人或后辈子孙,因而发挥了保存与传承故事的作用。另一类是民间故事讲述的能手,他们具有故事讲演的诸多潜质,热爱故事,记忆力惊人,善于把从各种渠道得来的故事,如听取的故事、书本的故事等都储存在大脑里,形成故事资源库;讲述富有创造性,善于把不同的故事类型和故事母题融会贯通,能够将不完整、不完善的故事丰满起来,把传统故事与现实生活连接在一起,在讲述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在他们的内心有创作故事、讲述故事的强烈欲望和冲动,并付诸实践。这些杰出的民间故事传承人是地方传统的集大成者,在今天通常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符合以下条件:“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①这三条标准对于民间故事传承人来说,具体就表现为储藏有数量可观的民间故事,具备讲故事的才能和风格,在一个地方有重要影响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并且积极主动地展开故事传承活动。被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②

民间故事传承人是民间故事讲述的代表,是一个地方叙事传统的储存库,是故事的创作者和传统的携带者,他们在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应该也必须承担起承传知识、延续传统、教育和培养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

民间故事讲述研究的核心———讲述人,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传承人。对民间故事传承人及其讲述的研究侧重于现代性背景下的现在状态,通过故事讲述研究,较为科学和系统地展现当下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独特风采,揭示中国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此过程中,寻求解决民间故事传承人生存和技艺传承的问题,提出民间故事传承人和故事村落的保护策略和可行方案。

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社会最基本的文化资源,也是先前社会留存下来的最适用的娱乐资源。这些由传承人讲述的故事是地方社会基本的文化传统,民间故事传承人是传承传统和创新传统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传统的承继中不断建构、不断丰富,引导着民间叙事传统的发展方向。这些传承人不仅各自有着鲜明的个性,而且成为地方传统的代言人。他们一般是地方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也是凝聚城乡文化、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人物,尤其是那些杰出的民间故事传承人身上依然保留着珍贵的文化传统,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他们在继承地方文化与感应时代需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讲述研究,有利于保护民间故事传统的延续性,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丰富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构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长期以来,民间故事研究主要利用搜集上来的语言文本,缺乏鲜活的生活基础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说唱的文本始终仅仅存在于说唱演出的时间中。作为声音使空气发生振动而出现的文本随着声音的沉寂而销声匿迹。然而我们所收集记录下来的文字文本却一直在桌子上纹丝不动,其存在与时间无关。我们没有留意到那些由于对文本作收集记录而丢失的东西,而一直认为通过文字化的工作即可使文本变为分析的对象”。[13]这种取向难免导致在寻求民间叙事规律的时候出现某些偏差与不足。因此,从讲述的层面讨论故事传承人与听众、讲述现场与叙事传统构成的共同体,从生活和讲演的视角探索民间叙事传统的内在结构规律,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民间故事的生成具有厚重的文化传统基因,虽然我们无法清晰每个故事的来源,但是,一个地方的叙事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可以梳理清楚的,传承人讲的故事及其传承关系亦是可以明白和具体把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重视民间故事传承人和他的生活轨迹,详尽访谈和记录传承人的生活史,以及他所记忆的人、事、物和他的个人观点,查找和记录传承人生活区域的自然、历史、文化等内容,采访和记录传承人现今的生活、家系和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等,编制故事传承人和故事流动的网状结构图,探索故事传承与地方文化发展的关系,探讨文化关系网络之于传承人讲述个性、传承人故事讲述之于民间叙事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故事因为讲述得以存活和流传,这些讲述都是在特定时空环境中完成,尤其是传统中国的熟人社会当中。传承人的讲述要维系传统的地方属性,并且以讲述传统强化地方属性,这在年长的人那里体现得更加明显。在原始部落里,老人是传统的守卫者,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较其他人来说,更早地接受了传统,而且无疑还是因为他们是惟一一群能够享有必要的闲适的人,这使得他们可以在与其他老人的交流中,去确定这些传统的细枝末节,并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这些传统传授给年轻人。在我们的社会里,老人也受到尊敬,因为在生活了很长时间之后,老人阅历丰富,而且拥有许多的记忆。既然如此,老人怎么能不会热切地关注过去,关注他们充当护卫者的这一共同财富呢?[14]

年长的故事传承人之所以赢得人们的认同和尊敬,首先他是一个老者,因为对于不同寻常的知识和经历来说,年纪大的人不仅接受传统的过程比别人长得多,知闻传统的范围比别人广泛得多,感受传统的经历也比别人丰富得多。老年人对传统的留恋和守护具有特别的倾向性,“对于过去,老年人要比成年人更感兴趣”。[18]这类对过去感兴趣的老人存在于每个时代、每个地方,是每个时代、每个地方文化传统延续的中流砥柱,今天也不例外。

民间故事作文篇6

关键词:日本;民间故事;儿童绘本

谈及日本,无法忽视其庞大的动漫产业,从漫画到动画以及相关周边产业,日本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动画作为一门大众化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其丰富绚丽的故事场景、夸张搞笑的人物动作以及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都给儿童带来视听上的愉悦,很容易抓住儿童的注意力。根据日本民间故事改编的《河童之夏》《翡翠森林》《日本的古老传说》等动画作品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如果说动画是可以播放的“连续运动的图画”,那么绘本就是画在纸上的“静止的图画”。一般人以为“绘本等于有图画的书”,这是一种广义的观念,所以坊间出现了很多用绘本形式来包装的童诗绘本、儿歌绘本、数学绘本等等。精准地说,绘本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图与文的内在关系,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故事的一种图书形式,其中图画占着非常重要的分量。有些绘本甚至只有图画,没有文字,但一样有故事情节,这是绘本另一特色。绘本的作者和画者相当于电影导演,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一个故事讲得好听、画得好看,也就是要巧妙地将文字和图画组合,令人爱不释手。因此,狭义的解释:绘本是用一组图画来叙述故事,依靠翻页推进剧情,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通过看图画而猜解出大意。本文主要建立在上述狭义的绘本概念理解基础上进行研究。儿童绘本虽然没有动画的视听优势,但是它可以通过画面留白、页面以外的空间想象等方式,使得即使每个人读到的文字和看到的插图是一样的,脑海里的故事世界却可以有着更加丰富的变化。

儿童绘本与动画都是以没有生命力的媒介来传达信息的,观看民间故事的人即使向它们发问也不能有所回答。因此,如何突破绘本的自身条件限制,结合新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环境,弥补视听语言与互动上的不足,为日本民间故事的传承继续做贡献,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1 儿童绘本作家对于日本民间故事的挖掘

儿童绘本大多是由某一个故事改编而来的,在改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删减、修改原文,甚至修改原故事的剧情发展。与我们在一般书籍中所见到的插图不同,儿童绘本中的插图与文字是平等关系,甚至可以占主导地位,并以图画作为叙述的主体,画与画之间存在着前后的逻辑关系,而文字只是作为图画的辅助工具。正因为插图的重要性,所以才要求为民间故事绘制插图的画家,不仅需要熟读故事的文字内容,单纯的将文字置换为图画,更要挖掘文字隐藏的部分,将文字无法表达出的意象,利用图画表现出来。

在日本这样的岛国,不仅四面环海,而且拥有复杂的海岸线,不管是风平浪静的沙滩还是波涛汹涌的海滨,不管是平静的内海还是浪急的外海,处处可见都是富于变化的风景。山丘也显示出了复杂的变化,每座山都是森林覆盖,经常被锁在飘霞、雾霭和云层之中,其紫影瞬息万变,随着季节的更替不断变化着。再加上日本人对森林的印象始终未能摆脱原始人类对森林的畏惧感。他们认为,森林的深邃、悠远是神秘的或者是妖气十足的。因此,在日本民间总是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鬼怪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版本不一,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也只是通过长辈向晚辈讲述加以传播。

以《桃太郎》为例,《桃太郎》是日本流传最久、范围最广、版本最多的民间故事之一。松居直认为:如果民间故事没有成为一种具体的形式,以文学手段进行改编,那么故事就会在各个时代被随便乱传,被随便利用。笔者查了一下桃太郎故事从战前到战后的历史,发现这个故事是被当时的当权者利用了。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时代,桃太郎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岩谷小波就把桃太郎画成日本男儿的象征,主张“桃太郎主义教育”。从这一点看,追溯桃太郎的原型后可以发现,桃太郎这个传说原本表现的是日本人心中拥有的某一种愿望,或者是一种梦想。[1]

日本绘本大师赤羽末吉所著版本的《桃太郎》里,桃太郎的出生被描述为是从老奶奶捡回来的桃子里蹦出来的。其故事的开端是从最原始的版本改编而来的,原始版本的桃太郎是这样的描述:老婆婆在河边洗衣时,捡到了一颗漂来的大桃子。回家之后老婆婆将它剖开来吃了一半,结果立刻变回年轻的少女。老爷爷回家之后相当惊讶,所以也吃下了另一半的桃子,也恢复到少年时的强壮。当晚两人就展开激烈的,少女怀孕生下一名男孩。夫妇二人便将这名男孩取名为桃太郎。赤羽末吉之所以会把桃太郎的出生进行修改,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有意将桃太郎编订成正式的小学语文教材,并且关于的故事也并不适合尚未接触到性教育的学生阅读。因此,不是所有的民间故事都适合被儿童所阅读,我们需要挑选合适的部分展示给儿童。

关于《桃太郎》,日本民间信仰中一直都认为桃子具有驱鬼的神力,根据《古事记》记载,伊耶那岐曾经用桃子击败过黄泉国的鬼兵。[2]因此,桃太郎一出生就注定是要有非凡之举的,当乌鸦向他传达了消息之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途。[3]以山和海为背景的画面随着情节发展继续延伸:“他们翻过大山,穿过峡谷,渡过大海,一直向前,向前,向前……”。接下来,在鬼岛的描绘当中,岛上的妖怪并没有像我国传说中的鬼怪那么面目狰狞,反而透露出一点点可爱的意味。这和日本大部分人心目中的鬼怪感觉类似,日本人并不认为妖怪魔鬼是十分可怕的,他们通常不会伤人,甚至还会做出一些可笑的蠢事。[4]之后桃太郎和鬼王决斗的场景和预料中的一样,救出了公主渡船离开。分析整本书的绘画内容,不难看出,赤羽末吉在描绘自然场景的时候都是以日本本土的面貌加以创作,原故事所没有描述出来的内容,而插画家却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想象,将这些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绘本创作者将日本民间流传的故事加以删选、修改,改编成适合儿童年龄层的童话故事,又用自己所擅长的绘画形式制作成绘本,是对日本民间故事传承所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2 儿童绘本与亲子阅读方式的结合

在过去,老人和成年人会让儿童用耳朵倾听传说故事。现在则是把民间故事经过一系列改编,选取合适的内容放入儿童绘本中,使它变成读物,继续完成文化的传承。倘若制作绘本的编辑仅仅是把日本民间故事灌装般地装进儿童绘本中,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文化的倒退。松居直先生在他的书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出路,即由成人把绘本上的文字读给自己的儿童听,儿童同时自己用眼睛欣赏插图。这是因为,绘画和语言虽然有着一体感,但有时还会相互抗争。儿童在自己阅读绘本时,读文字和看图两者之间会出现时间的落差,很难将二者合为一体。[5]但是,家长读给自己听的时候当场就能将二者合一,儿童一边听着故事,一边在心里看见了活生生的故事世界,就像看到了真正的绘本的世界。

当然,儿童看到的绘本的世界,也和讲故事的人有关。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乡,远离自己所听说的民间故事的发源地,便无法拥有与故事相关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就遇到了巨大的瓶颈。[6]而通过以儿童绘本为载体,将民间故事原本的“味道”传承下去,如果不经历“大人把绘本上的文字读给自己的孩子听,孩子同时自己用眼睛欣赏插图”这样的阶段,听者很难继续往下传承给自己的下一代。只有当讲述者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听过了相应的故事,记住了它的情节,并把故事世界看得富有生机,成年之后得到了各种经历及体验,丰富了自己的内心,甚至转化成清晰存在于自己内部的东西,那么,给下一代讲述同样的故事时,便会带入新的感彩,这样的感情极具有感染力,通过语言传达给听者,双方能够针对故事中的特定情节进行讨论,那么就会有一幅生动完善的故事画面,留在听者心中。听故事者则不仅会对故事感兴趣,还会敏感地感受着讲故事者的心情和共鸣,并被即将来临的人生的预感所打动。由于民间故事最早的传播是以民间口头传说为主,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加入讲述者自身的生活体验,所以,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是传播者的集体智慧结晶。亲子阅读方式是口口相传下来的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大部分人都只重视故事本身,而忽略了故事原本的传播方式。

3 电子绘本的出现给日本民间故事传承带来新契机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绘本的电子化有着必然的发展趋势,也获得了更多年轻用户的追捧。纵观绘本领域,其各类应用程序的设计大多基于经典的绘本,借助书中儿童熟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通过儿童的操作产生不同的结果,增加图书对儿童的吸引,为图书的数字化营销做好铺垫。多元的阅读方式提供给人们更便利的选择、更低廉的价格以及更大的信息量,丰富的互动行为改变了传统书籍的单一线性阅读方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电子互动绘本作为电子书的一个分支,也是传统绘本的电子衍生品,以其丰富的阅读形式以及游戏的趣味性,一经推出便成为孩子们的宠儿,更得到了成人读者的广泛喜爱,迅速占领电子应用市场的一席江山。电子互动绘本突破了传统绘本静止单一的状态,将图画、视频以及音乐结合为一体,不仅解决了传统绘本在视听语言上的缺陷,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视听共享的阅读环境,同时还增加了互动功能,能够激发儿童阅读绘本的乐趣。因此,交互式的电子绘本对于日本民间故事的传承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例如,获得美国国家育儿出版物金奖的绘本《神奇飞书》,在2012年被制作成动画短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后,又被制作成了互动电子书,在iPad平台上用户可以对电子书中的书进行翻页、给天空涂抹色彩、弹钢琴等动作。如果那些在市场上已经推广成熟的被读者认可了的日本民间故事绘本能够制作成电子版本,广泛地推荐给有孩子的家庭,那么不仅能增加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激发儿童了解日本民间故事的热情。

4 结语

面对日本的儿童,日本民间故事的趣味性以及传递出来的语言的丰富性,通过不断被创作出来的儿童绘本在现代社会被传承着,而同样的,在中国,特别是在家庭中,成人与儿童面对面,成人也可以借助儿童绘本这个载体向自己的孩子口头讲述中国的民间故事,共同想象绘本图画以外的故事世界。在传递母语的丰富性的同时,让儿童了解自己民族过去的生活习俗、民族特征、审美意识、价值取向,以及作为中国人的感受和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 松居直(日).我的图画书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201.

[2] 韩若冰.日本民间童话故事“桃太郎”的文化解读[J].民俗研究,2008(2):231.

[3] 周英.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传统妖怪[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 李文博.日本妖怪文化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3.

民间故事作文篇7

关键词:题材;改造;传统文化;民间传说

一、中国民间故事的形式及特点

中国民间故事实质上就是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一般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中国民间传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帝王将相、诗联趣话、爱情等诸多内容,是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巨大贡献。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灿明珠。

民间传说的流传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区性。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提炼加工,民间传说往往具有传奇的特色,故事情节既与人间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偶然、巧合、夸张、超人间的情节来引起故事的发展,从而使真实情景和奇情异事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民间传说的创作特色,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吸收民间故事 推动国产动画题材的多样性发展

我国流传于各地的传说和民间故事资源非常丰富,是动画工作者天然的素材库。动画电影作为外来的艺术,必然要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足够的养分才能创作出富有自己民族风格的作品。五十年代,中国动画人寻求国产动画民族性的过程中,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被整理和改编成为动画电影。充分说明了民间故事在国产动画民族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成于1958年的动画片《一幅僮锦》就是根据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来。故事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本质。民间故事来源于民间,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人类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情感。道德、审美倾向。《九色鹿》摄制于1981年,该片直接取自敦煌莫高窟257窟北魏时期的壁画。该壁画原定名为《鹿王本生故事图》,故事采用平行的方式用画面来讲述一段故事。该片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

中国动画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美术电影领域能够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获得“中国学派”的美誉,其成功的内在来自于形成传统、继承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大胆革新。走出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浓郁民族风格之路。

三、融合民间故事对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影响。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想文化和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带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我国动画工作者早在20年代初期就注重从本国的优秀文化中吸收创作灵感,挖掘本民族的精华艺术创造性的将其与动画作品相结合。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动画发展之路。

1.民间故事的优势体现

从传统的神化故事与民间传说中借鉴丰富的养分,对动画片的取材来说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不论是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开始直到奠定“中国学派”扛鼎之作的《大闹天宫》均是取材于古典神话。这些作品歌颂了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批判了凶残、贪婪的封建统治阶级,借古寓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这些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改编为动画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精神。塑造了孙悟空、哪吒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有血有肉的动画人物形象。

2.融合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中国动画电影内涵的成功实验

1979年中国动画工作者开始了在传统基础上更进一步探索民族性的开始,《三个和尚》就是这一崭新探索的集中体现,该片的创意直接来源于中国古老的谚语。该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同时又具有现代意识。以简洁奇特的背景、幽默夸张的人物和轻松诙谐的音乐提示出深刻的哲理。艺术风格上采用了戏曲表演的“写意”手法。以佛教音乐为素材创造出以民乐演奏富有节奏感的乐曲。实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该片在人物造型方面吸收了传统绘画的写意手法,更加注重以形写神。创造出了简洁、概括,富有民族特色的形象。在构图方面借鉴了民间年画“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画面均衡、协调、便于观众全局性地把握影片内容。该片完全以传统音乐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简洁而别出心裁。影片在风格形式上传达了浓郁的民族信息,也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信息。

②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革新,突破传统表现手法取得的成功

1988年摄制完成的《山水情》将中国古典艺术最高水平的写意山水与古典音乐完美结合。阐释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境界,画面的精美与故事所蕴涵的深厚内涵表现的相得益彰、将中国水墨动画引领到了更高的层面;将中国诗画的意境与笔墨情趣融进每个画面;再现了中国画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了中国水墨动画的特有魅力。

结语

中国动画从本民族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中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中的养分,创造了富有本民族风格特色的动画作品。创立了享誉国际的“中国学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与经验证明唯有深深挖掘底蕴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养分才有出路,只有在不断创新本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基础上,才能在世界动画大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创中国动画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民间故事作文篇8

巧女故事的荒唐

对巧女故事中的细节稍作推敲,就会发现处处充斥着不合理的情节。如《幺媳妇》⑤:三个媳妇回娘家,婆婆说:“大女玩四六天,二女玩三七天,三女玩二八天。三个人要一天去,一天回来……”三个媳妇为难了,不过问题被路遇的巧女解决:四六天是四天加六天,是十天;同样,三七天、二八天指的也都是十天。所以大家可以同一天去,同一天回来。这个情节只不过是以故意制造的语言含混列出了一道低级算术题。现实生活不是游戏,婆婆不必以低级无聊的文字游戏刁难媳妇,媳妇也不必接受这种荒唐的游戏前提。又如《巧媳妇》①:财主对巧媳妇起了歹心,派人对巧媳妇的公爹说:“限你家三天后交出公鸡下的蛋,山头大的猪,路长的一匹布。交不出就要巧媳妇抵。”三天后财主来要东西,巧媳妇说:“我爹刚生小孩,躺在床上。”财主问:“男人怎么会生小孩?”巧媳妇反问:“公鸡又怎会下蛋?”巧媳妇拿出秤对财主说:“请你称称山有几斤,我们好给你养猪。”财主没有办法。巧媳妇又拿出尺子给财主:“请你量量路有多长,我们好照着给你织路一样长的布。”财主张口结舌,灰溜溜地走了。此类故事属金荣华编纂的类型索引中的类型“875巧女妙解两难之题”。《巧媳妇》的情节分别对应此类型下的875B.1和875B.5,875B.1为“姑娘巧解公牛奶(以不合理喻不合理)”,875B.5为“巧姑娘以难制难”。②按金荣华的理解,巧媳妇反问公鸡怎会下蛋是“以不合理喻不合理”,巧媳妇让财主称山有多重和量路有多长是“以难制难”。财主的要求是荒唐的,巧女以荒唐应对荒唐,竟致财主灰溜溜地逃走———社会地位悬殊的两类人,以浅薄的口舌之争作为胜负依据,这似乎是更大的荒唐。康丽将巧女故事的叙事结构描述为:“‘困境’、‘考验’、‘破题’和‘困境解除’”,认为这一序列构成了巧女故事的核心形式。③这个结构可以简化为“困境—解困”。困境必须由巧女解决,那么困境如何由巧女解决?这时,民间故事的主体,也就是讲述者和听众的制造能力和欣赏品味受到了考验。何为难题,如何解决,这些具体情节的安排都受到故事所有者文化水平不高、思维能力有限等多方面的限制。故事需要具体的事件来展现巧女之巧。困境是必须的,巧女解决困境也是必须的。困境是预设的,即便总是荒谬,也要用婆婆和财主的貌似精明、其他几个媳妇和公爹等人的愚蠢笨拙来衬托,使之成为困境;解决困境的方法也常常是荒谬的,但不管巧女的解决方法有多牵强,也要用巧女的胜利,来展示巧女的机巧。钟敬文曾在1955年说:“单就情节说,这种故事所具有的,也有些并不合乎常情的,例如我们在巧女故事、侥幸成功故事等里面所看到的。”④巧女故事中的细节在研究者看来多无聊荒谬,经不起现实逻辑的简单推敲。但讲述者津津乐道,听众如醉如痴,如果仅用讲述者和听众的愚蠢来解释,显然不够公允。中国传统道德以敏于行、讷于言为贵,品评女性更以端庄稳重为美。机巧泼辣、巧舌如簧的快嘴李翠莲固有其美,但终究难与“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刘兰芝相提并论。但是,如果讲述者和听众都希望女性充当民间故事的正面角色,除了表彰其忠孝、贞节、能干等传统美德(这是故事常见的内容)之外,也只有通过讲述女性的机巧(如前分析,往往以拙劣的方式来表达)来展开故事了。巧媳妇故事赞美女性的方式是,把正面的女性设置成了有好结局的胜利者。还有一些巧女故事在表现男人欺侮女人的同时,也会出现两厢情愿的男女调情、猥亵对白。⑤本尼迪克特认为,民俗常常会违反文化标准,以此来满足人们的幻想、表达对文化束缚的愤怒。民间故事构成了一个来自文化现实的幻想世界,如果在平原印第安人文化中没有禁止与岳母的禁忌,那么故事里郊狼对这一禁忌的违反就不会引发听众的笑声。①从故事的拥有者来分析,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似乎都愿意从此类巧女故事的男女调笑当中获得解禁的。这些故事讲述巧女是虚,借机发泄欲望是实,所以,他们根本不愿去追究巧女是否真的聪慧过人、巧女故事的细节是否真的符合常理。还要注意的是,女性在充当负面角色时,其特征也比男性更为突出。两兄弟故事中嫂子比哥哥更狠毒,懒惰夫妻故事中妻子比丈夫更脏、更懒,甚至在笑话中,女放屁手的放屁能力也胜过了男放屁手。如果以男尊女卑、心理投射等社会原因、心理原因来解释这一现象,就与巧女故事中对女性的赞美形成矛盾。其实,从讲述者的叙事角度看,如果以女性为叙事中心,就只能有表现女人美好和刻画女人丑恶的两种选择,故事中的男性作为次要角色,需要发挥对比和衬托的功能。女人或被称颂赞美,或遭谴责嘲笑,体现在巧女或恶妇等角色身上,都是以女性为叙事中心的不同表现,二者并不矛盾。

智慧与愚蠢的混同

巧断连环案故事中出现的几起案件都是偶然事故,国王或官员的判决都出人意料。如:判定压死妇人婴孩的人把妇人领走,与该妇人一起生一个孩子,作为对妇人的赔偿;判定原告把砸死原告父亲的人领回家,当成自己的父亲赡养,作为对原告的赔偿。一些新奇的判决被设计成主事者超凡智慧的表现。然而,刘守华发现,这些情节也出现在贪财的判官、昏庸的县官断案等故事中,主事者并不智慧,而是被认定为愚蠢,②如《昏县官断案》③。金荣华把这类故事命名为“似是而非连环判”④。同样的内容,价值判断却截然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该故事的结构属于“难题———意外的解决方式”这一模式。难题最终会得到解决,这是意料之中的结局。但同时,解决问题的方式应该是意外的。故事讲述者要通过出乎常理、出人意料的解决方式在模式化结构内部制造新鲜内容,这也正是听众的心理期待。此类故事往往归类到机智故事或愚蠢故事之下,与笑话、骗子故事紧密相关。邓迪斯在评论哈里•B•韦斯的《关于傻瓜西蒙》⑤一文时说,有时民间创造的角色是智慧和愚蠢的矛盾综合体。最广为人知的一个聪明的傻瓜是土耳其的霍加(Hodja)⑥,在中东和阿拉伯北非,几乎每个文化中都有同样的角色。美洲印第安人的傻瓜通常也是骗子,他欺骗受害者,但也常为受害者所骗,只不过他欺骗别人的次数稍稍超过他被别人欺骗的次数而已。⑦一方面,这种聪明又愚蠢的判决可以用普洛普的理论来解释,即同一行为(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角色来完成。⑧故事讲述者既可以把功能相同的角色设置成有智慧的王者、清官,也可以设置为愚蠢的昏官。这就是令人困惑的现象:智者与愚者混同。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事先确定身份的角色而言,各种相似的行为逐渐汇集到一人身上,形成箭垛式人物。聪明的傻瓜身上集中了各种笑料,只要引人发笑,无论主角是欺骗还是被骗,行动的功能都得以完成,所以,聪明的阿凡提也常常受到捉弄,显示出愚蠢的一面。这两种现象说明,在此类故事中,角色相反的人物可以具有相同行为,同一个角色也可以有相反的行为。角色与行动的组合有很大的自由,但必须满足故事的内部叙事逻辑,即故事内部会在不合常理的颠倒错乱中制造新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故事的总结局不会改变,依然是智者聪明判决,昏官胡乱判案,骗子即便愚蠢被骗仍被指定为机智人物。参照另一个故事《奉节县的来历》。这个故事的附记里说,该故事的异文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故事的主人公许尤是清官,主动给刘备墓万年灯上油;另一种是,许尤是贪官,诸葛亮罚许尤给刘备墓万年灯上油。①两种异文都是解释奉节县县名的由来,即“奉公守节”。这个例子为智慧与愚蠢的混同提供了佐证。为了达到预定的结尾(即“奉公守节”一词的出现),清官是彰显其奉公守节,昏官是警告其要奉公守节,相反的事件具有了相同的结尾。同一情节可以有相反的结局,相反的情节也会有同一个结局———这印证了邓迪斯的判断:同一母题也可以使用到不同的母题位上,同一母题位上可以使用不同的母题。②这并不意味着民间叙事的混乱,而是更进一步地凸显出一条重要的叙事逻辑———为了令人满意的结局,过程的合理性让步于结局的合理性。可以补充说明的是,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决定了产生变异的可能。因事论事来评判智或愚,本身就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当一代代的传承人按自己的理解重述故事、完成故事的再创造时,对聪明的赞美就有可能变成对愚蠢的嘲弄,反之亦然。这样,故事的角色就自然发生了变化,直至截然相反。民间叙事,尤其是其中的生活故事,有很强的娱乐性。讲述者使出浑身解数令听众解颐一笑,为日常生活的无聊注入生气,这是故事讲述的目的之一。他们称故事是“瞎话”,称讲故事为“日白”③,称故事讲述者是“日白佬”,这说明他们未必真的相信故事。所以,他们关心故事结局的合理性远远胜过关心故事发展过程的合理性。生活现实不是游戏,但人为制造的故事可以通过游戏的叙事形式讲述。

总结

(一)民间故事的叙事逻辑

弗莱认为传奇故事有“高度程式化的模式”,它“与游戏类似”,人们“期望每局棋都不相同,但并不期望棋的规则本身改变”。④这同样适用于高度模式化的民间叙事。民间叙事的外部形态类似于每一局棋,内部结构类似于下棋的规则。作为民间叙事的所有者,讲述者和听众既希望每一局棋都有新意(这要求文本有新鲜的内容),又不希望改变下棋的规则(这要求文本有稳定的结构,遵循一定的叙事规律)。民间叙事在模式化框架内的有限变化既是讲述者的叙事需要,也是听众在不愿改变“棋的规则”的前提下期望新奇内容的心理需要。回顾对这几个问题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民间叙事的叙事规律受一定的叙事逻辑的支配,其目的在于必须要满足讲述者的叙事需要和听众的叙事期待。试将叙事逻辑归纳如下几点:第一,故事要便于讲述。故事必须简单,简单到便于讲述人记忆,便于听众理解,同时不致故事尚在讲述而听众已经遗忘讲述过的内容。这需要故事有最优化的情节,即固定的模式。第二,故事要有足够的趣味。故事需要复杂,复杂到具有强烈的对立和冲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吸引听众。所以故事的讲述者必须在叙事方式的简单和复杂、叙事内容的熟悉和新鲜之间寻找平衡。第三,故事要有一个满足听众心理期待的结局。这需要讲述者事先设定好故事的结局。开端到结局之间的过程往往有分属不同层次的、细小的叙事环节,这些环节本身可能并不巧妙,但结局必须令听众满意。讲述者和听众对结局合理性的关心超过了对过程合理性的关心。第四,故事的讲述要达到具体目的。故事的讲述目的决定了讲述内容和讲述形式。如果要消磨时间,故事就东拉西扯;如果要振奋精神,故事就曲折动人;如果要心理释放,故事就涉及到男女调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奥尔里克的叙事法则、拉格伦的英雄模式、汤普森的母题、普罗普的功能、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素、弗里的大词、邓迪斯的母题位……,无不是这些叙事逻辑的外在体现。

(二)从文本到语境中的文本

早在1914到1918年间,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调查时就发现,自己难以理解土著人对一次沉船事故的描述。这是因为讲述者和当地的听众已对故事耳熟能详,所以很多重要的内容都被省略。这样记录下的故事当然是不连贯的、混乱的,民族志学者只有多次倾听并在事后直接向讲述者询问后才能真正理解故事的含义。①因缺乏语境而导致误解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邓迪斯认为,“某项民俗的语境就是该项民俗被实际使用时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②就传统民间叙事而言,它的产生和传承既涉及故事的讲述者、故事的听众、故事的讲述场合等共时性因素,更涉及到文化传统等历时性因素,如此众多复杂的要素共同构成了民间叙事的语境。美国民俗研究的“文本—语境”之争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持续不断;③国内学者就民间文学研究的“文本—田野”关系也展开过热烈讨论。④这些争论都从最初的方法论的探讨走向本体论的思索。如陈建宪所说,“‘回归文本’命题针对的是民间文艺学因研究对象与目的泛化而导致学科特性消解的现状提出的。它不是一个要不要做田野作业的方法论命题,而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回归文本’并不反对走向田野,但认为走向田野的目的也是为了作品……”⑤不过,就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而言,没有人会反对在语境中理解文本的研究方法,把二者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将文本还原到语境,目的在于尽可能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原貌。叙事文本应该回归到语境当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这个理解的过程,邓迪斯把它分为两个步骤:识别⑥和解释。⑦识别是解释的基础,解释是识别的目的。研究的具体对象是文本,这需要识别;研究终极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人,这是解释。语境中的文本,无论是作为概念还是作为方法,都并不新鲜。对民的理解,即对民间文学拥有者(民间文学的讲述者和听众)的理解,更能深入对文本的理解;反过来,对民间文学文本的解释,终极目的在于对民的理解。在民间文学研究中,文本与语境,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关系,指向的都是人,并不矛盾。时至今日,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日渐萧条。一方面,当前对语境、表演理论的提倡,使民间文学研究在过分关注语境的前提下走向另一极端,舍本逐末,流于空泛。另一方面,因不重语境而流于浅显的识别随处可见,导致缺乏阐释力的分析(甚至是误读)泛滥成灾———这也是一些研究者弃文本、奔田野甚至鄙夷文本分析的重要原因。

民间故事作文篇9

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出现。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前,民间文学的一些体裁形式,诸如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已经出现。这些体裁类型的作品已经为作家文学的产生做好了内容、体裁、语言等方面的准备。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后,民间文学又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民间文学成为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作家的创作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李白、刘禹锡、鲁迅、郭沫若等。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也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或吸取其题材内容,或受其创作风格、创作方法的影响,或吸取其语言养分,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荷马、维吉尔、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普希金、克雷洛夫、拉封丹、高尔基、泰戈尔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荷马的两大史诗,就是盲诗人荷马根据流传在小亚细亚一带的有关歌颂特洛伊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一些神话、传说、歌谣进行整理、修订和改编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荷马史诗只能算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但是,从荷马对作品形成的贡献来看,他把众多的神话、歌谣、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主题安排情节,剪裁结构,对作品的最终定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荷马的两大史诗也可以说是一部作家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学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有几方面的表现:

(一)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的影响

纵观欧美各国的文学创作,不少作家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题材,创作出传世佳作。这类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例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让•拉封丹的寓言、克雷洛夫的寓言、莎士比亚的戏剧《雅典的泰门》、高尔基的《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素材营养。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有一些民间文学的题材,历经不少作家的引用、整理、再创作,推陈出新,使民间文学的题材和作品中的人物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西方文学中,像唐璜、浮士德这些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一经作家之手进入文学创作领域,往往会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历时六十年之久。作品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当时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懂得炼金术、星相术、占卜等。他死后,在德国流传许多关于他的传说。1570年开始就已经有人记载这些传说。1587年,德国出版了故事书《约翰•浮士德的一生》,叙述浮士德与魔鬼订立盟约,漫游世界,满足各种欲望,享受各种人间欢乐,最后惨死魔鬼之手的故事。浮士德的形象表现了宗教改革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要求,深受人们欢迎。文艺复兴以来,不断有人用这一传说作为创作题材。歌德在少年时期就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和故事书。上大学时,有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1773年开始构思,几经中断,几经提笔,创作时间长达六十年,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涯。《浮士德》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共分两部。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真理的一生。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一生探索,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进步人士思想探索的历程,也通过他的一生总结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说,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成就了歌德的不朽巨作《浮士德》。在欧洲文学中,唐璜也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原本是西班牙民间传说中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好色鬼、登徒子、纨绔子弟、浪荡儿。法国的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都以民间传说中的唐璜作为蓝本,创作出独特的艺术典型。在莫里哀的喜剧《唐璜》(又名《石宴》)中,唐璜是一个贪淫好色的贵族,引诱不少名门闺秀,还要诱骗救了他性命的两个农民的未婚妻。他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寡廉鲜耻,作者借这一人物反映了17世纪法国贵族的经济开始衰落和他们的道德沦丧。拜伦未完成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唐璜》同样也取材于民间传说中的唐璜的故事,被歌德誉为“一部天才无穷的作品”。长诗通过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曲折离奇的冒险故事,展示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尚。在诗中,唐璜已经不是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花花公子形象,而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的青年。作者赞美了纯洁的爱情和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抨击统治者的专横、御用文人的无行和商业资本的猖獗,广泛评论了欧洲的社会现象。情节惊险动人,富有吸引力,充满了异国情调。唐璜与的恋情、海上漂流、与少女海甸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海盗劫掠的刀光剑影……离奇惊险,引人入胜。在艺术上也表现得多姿多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在艺术形式上的影响

在外国文学中,很多作家学习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借鉴民间文学的结构形式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代表作《十日谈》就是模仿了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框型结构创作而成的。《一千零一夜》又译作《天方夜谭》,是一部流传甚广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以浓郁的东方情调和瑰丽的传奇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世界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阿拉伯原文版统计,全书共有大故事134个,每个大故事又包含若干小故事,组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群。这部民间故事集以宰相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山鲁亚尔讲故事作为发端,把大大小小不同主题、不同背景、不相关联的故事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十日谈》的开端写10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下住了十几天,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祈祷日不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反教会、反禁欲主义的主题。很显然,《十日谈》在结构上效仿了《一千零一夜》,使用框形方式,由一个故事串联出另外一个故事,每十个故事形成一组,由一定的主题来统领。该作品开欧洲近代小说之先河,为不少作家所效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乔叟也从《十日谈》的框形结构得到启发,写成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可以说这也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一千零一夜》学习和模仿的连锁效应。在学习民间文学的创作方法上,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拉伯雷的《巨人传》就运用了民间文学中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在神话、传说、故事这一类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巨人往往就是一种自然力或超自然力的象征,幻想、想象、夸张等都是民间文学惯用的手法。高尔基就曾经指出:“在故事里,人们坐着‘飞毯’在空中飞行,穿着‘千里鞋’走路,用死水和活水向死人洗一下,就会使他复活,一夜之间会把宫殿建好。”[3]《巨人传》中讲到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的儿子卡冈都亚从母亲的耳朵里出生后,每天喝一万七千多头牛的奶,穿一万七千多米布做的长袍。体形高大,体魄强健,能文能武,智慧超群。长大游学巴黎,把象征天主教信仰的巴黎圣母院的大钟,取做马铃以为笑乐。为了反击侵略,他随手拔起千年大树作兵器,放一泡马尿淹没无数敌人。作者借助巨人形象,歌颂了新兴的人文主义者反宗教禁欲主义,勇于追求知识,追求理想,追求爱情,具有乐观开朗、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在语言上的影响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在创作时,都有意识地运用民族民间的语言,例如意大利诗人但丁就提倡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就用到很多的意大利的俗语、俚语、谚语。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语言,为各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语言宝藏。法国的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也大量使用了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俏皮话、双关语等民间语汇,使其作品词汇生动丰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结语

民间故事作文篇10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 羌族民间故事 视觉表现 分析

新时期下,随着“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产业形态的数字创意产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下,作为新的艺术传播媒介,它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羌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当前文化形势背景下。

1 数字新媒体艺术与羌族民间故事的综述

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它的文化传承方式基本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没有文字的支持,这造成了其文化传承缺少了完整性。其文化中对于人生和宇宙的哲学思维思考,以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保存形式较为单一,但是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这种文化的保存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势下有很大的“脱节”威胁,特别是在世界各地联系加强的趋势下,整个人类文化传播开始向着图像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羌族文化和艺术表现就需要结合当前实际现状进行改进。

羌族的文化构成中,对于神灵的崇拜较多,很多的民间故事大都已深化为背景,且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像较为被大众所熟知的《开天辟地》《造人类》《斗安珠和木姐珠》等等。

2 在数字新媒体艺术环境下羌族民间故事的视觉表现趋势

2.1直观的表现形式

数字新媒体可以把创作虚拟现实化,可以使用较为直观的视觉体验、简单语言以及表情符号等进行信息的传递,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直观性对视觉的传达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羌族民间故事中,很多的情节氛围只能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进行主观性的想象。例如:对于描写羌族迁徙过程的故事《羌戈大战》,可以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利用数字化、虚拟化的方式,把文字、符号、图片等新媒体语言作为载体,这样就保证了信息传达的立体化和形象化,让人在视觉、听觉上都有切身的感受。

2.2表现方式的观念和思维变化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时展的产物,对于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数字化观念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信息的传达。另外,现代我们对于羌族民间故事的了解也开始向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例如:网上书城、网站查阅等。

2.3综合化和大众化

新媒体艺术把过去的艺术传播媒介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综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视觉表现。例如,现代很多的便携式的高清数字摄像机、易于操作的非线性编辑合成软件等,使故事视觉的表现形式更加的精简和综合,而且表现的形式更加的区域大众化,可以实现在很多的手持多媒体设备上进行表达。

3 羌族民间故事在视觉衍生产品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数字化新媒体艺术的传播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旧的模式来说,具有很大优势,这也给羌族民间故事的视觉表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羌族民间故事的视觉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3.1网络动画的形式。网络动画是新媒体艺术视觉传播的代表,它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的快捷,普及范围更广泛,最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3.2绘本故事书。绘本是一种较为独立的图书形式,也是视觉艺术表现的一种直观形式,重在强调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由于羌族文化中文字的缺失,使得现代对于其民间故事的传播表现形式是根据汉字来进行故事编写的,以羌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绘本故事与当前人们的心理特征也是相符合的,同时这也是对羌族文化的有力保护。

3.3因为羌族民间故事大多都涉及神话故事,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例如:结合时下网络游戏的发展前景,可以开发以羌族神话故事为主题的网络游戏。

3.4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它的发展历史比较长久,因此,可以发展相应的旅游产业,然后把民间故事绘本的主要角色制成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

3.5可以根据民族文化中,特别是民间故事中比较具有强大视觉效果的情节,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探索出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文化的服装品牌,并形成较为独立的发展模式,采取合理的推广措施。

通过上述各种视觉表现形式,都可以起到十分有效的传播效果,可以实现羌族民间故事以数字化、立体化、全方位的视觉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4 结语

羌族民间故事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当前数字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下,可以充分把握时代特点,积极开展适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及保护了传统文化又有利于传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殷晓燕.羌族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3(02):15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