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5:14:44

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论文篇1

一、民间艺术的造型

美民间艺术讲究造型形态美是传统民间艺术追求的审美原则之一,同时这种造型美也影响着民间艺术的生命力。造型美首先在民间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形成了非常明显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对他们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民间艺术的造型美首先在工艺美术、舞蹈、剪纸、泥塑等民间传统技艺中集中表现。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事物造型都是创作者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和理想做出的造型之美。都代表了一定的美学观念和意义。例如剪纸中的造型是最能代表民间艺术造型美的。剪纸作品中表达的人物是影响整个造型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剪纸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积累的大量的民间智慧和艺术成果。有的剪纸中的人物形象直接来源于我国流传的故事和人物。其中有的剪纸是表达人们对英雄人物的赞美的,例如唐朝程咬金、秦叔宝等开过元勋,这些英雄人物在剪纸造型中一般都高达威猛,其造型以健硕、雄伟取胜。而剪纸形象塑造中对用于婚庆、寿诞等喜庆场面的创作中表达爱情之美的因素中对于整个艺术审美原则的表述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集中表现了其对柔美造型的独特理解。总之,造型美是民间艺术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影响这些艺术审美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艺术审美属性的切实体现。

二、精湛的工艺美

民间艺术创作有时也是艺人们切磋技艺的一种途径,例如春节将至,剪纸艺人们聚拢在一起共同剪纸创作,对于作品的好坏势必要有一个比较。因此艺人们对于自己的技艺加工处理,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创新容易到工艺创作当中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同时这也成为直接导致了民间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工艺美,工艺美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在于艺人们对技巧的精益求精,一些细节处理更为恰当,且渗透着他们独特的智慧和审美眼观。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有时不仅表现作品背后有多么高深的精神文化内涵,而是集中体现在精湛的传统技艺的流传与创新。例如我国泥塑作为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在技艺上的创新,泥塑遭造型上虽然创造的人物形象在其他艺术作品中也能市场见到,但是这种艺术创作的精华并不在于塑造了一个多么活灵活现的人物。其可贵之处在于将这些人物用泥塑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人物的造型还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媲美。再如我国的雕刻艺术,雕刻在描绘人物过程中也难以与绘画相比,但是将一个复杂的场景和任务雕刻在一个枣核上就成为一种不多见的艺术形式。这种创作上的困难程度对艺人的技艺要求极高,同时这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工艺美也是非常强烈和强大的。因此,民间艺术审美中一个最优价值的地方就是工艺美,工艺美反映的是民间艺人对审美原则的贯彻与执行,同时这种审美属性也使得他们在创造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的地美学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当代美学的发展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审美原则产生了一些影响作用,丰富了民间艺术在审美上的内容和形式,一些现代记忆和审美原则在民间艺术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同时这些当代美学的成果也极大的解放了民间艺术的潜力,使得以往很多不能用美学眼光审视的事物得以解脱。但是这些当代美学也成为民间艺术审美性体现的一些障碍,例如依稀现代化的创作技法影响了民间艺术朴素美的呈现,当今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一些创作难度较大的技艺为机器设备代替,从而传统民间艺术的工艺美韵味大失。从这个角度上看传统民间艺术审美在当代美学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话语权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创新。

作者:李光华单位:德宏师专艺术系

民间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香包传承发展符号不足

一、甘肃庆阳民间香包刺绣介绍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流域,所处区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适宜古人类繁衍生息,从而形成远古多民族聚居的格局,这种先天的地理环境中蕴藏着明显的原始文化特征。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家家户户的妇女从小接受香包文化的熏陶,最显著的特征是母传女,婆传媳,祖祖辈辈把做针线活当作评判女人“德行”的标准之一,这种普遍制作香包的习俗,表现出一种传承广泛的区域特征,是香包在漫长历史中不曾泯灭和消亡的基本原因。香包是历史与文化积累的层累复合物,各种历史积淀的文化,深深渗透在民俗意识里,形成独特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二、庆阳香包刺绣独特的视觉符号

中国民间艺术,在传承远古文化符号的基础上,积累构造了一个独立的、丰富多彩的、灿烂绚丽的视觉符号系统。经过漫长历史的再创造随着神话传说的嬗变,到了今天民间艺人的心中、手中,凭智慧的直觉和心象融合想象,符号性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全部融为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知觉。

1.符号的共性

民间艺术可以反复使用一个传统图象符号,以满足民俗礼仪和年夏一年的节日需要乡民需要共同的象征吉祥的符号,表达一致的宿愿。从符号的共性可以看出,民间艺术符号是历来所有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共同使用的艺术载体。民间艺术是共性大于个性,或者是在共性中求个性。

2.符号完美性、戏剧性

庆阳民间刺绣中,无论是立体的,或是平面的,其形象、构图均给人完美整体的观感。这是由于民间艺人追求完整造型和“好看”的审美观念所致。

(1)形象符号的完整性

其一是所锈香包的造型很完整;其二是符号形式构造组合充实丰满。

(2)形象符号的戏剧性

这是善良祝愿的乐观理想对美感形态范畴的必然规定。民间的艺人所绣的形象有一种稚拙美,又有一点滑稽。但是我们同时能够感觉到这些艺术品里面含着一种崇高,是劳动人民的朴实、和一种好不掩饰的审美。

三、香包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对民间艺术越来越重视,庆阳市的人民非常愿意来参与这件事情。

1.文化馆与政府

50年代,全国各地都建立了文化馆,庆阳市也不例外。它在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上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1)文化馆发挥的作用

①收集整理民间香包刺绣。他们促成我市几次赴京参展。甚至出国展出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品。

②发现、组织民间刺绣艺人,激活他们的创造力。

③出版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庆阳香包》余正东编著,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政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1988年全国第五届民间工艺美术年会在西峰召开;1989年建国40周年大庆时,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第二届艺术节;1986年法中友协主席吉莱姆访问了民间美术大师祁秀梅,并考查了全区民间美术。

②《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文化部于2004年末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我市西峰唢呐文化和庆阳香包双双入选。

③庆阳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2002—2004年,连续三届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

④市上和各个县政府在民俗文化上,保持紧密的联系,各县政府定期向市上汇报。

2.专家学者的建议

庆阳市在民间艺术这方面的专家特别少,但是这些少数的专家提出了非常珍贵的意见。一些专家,包括一些外国专家对庆阳香包看了以后,他们认为把民间艺术品制作传统工艺的方法保护起来,培养新的传承人,并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扶持。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杜芳介绍说,在我省,民间艺术地区发展不平衡比较明显。如庆阳市的民间艺术群众基础比较好,当地政府这几年也对民间文化保护和挖掘抓得比较紧,连续4年举办香包艺术节,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影响。3.商品经济的刺激

(1)地方政府、文化馆为了扶贫致富

他们把民间艺术品列为开发项目,香包刺绣是庆阳民间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近几年,香包制作已不再受时令季节的限制,开始变成商品,走向市场,并逐步形成了产业。每届香包节进行的重点活动项目洽谈与招商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工作,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

(2)国外旅游者对传统民间美术的热衷。

国外旅游者对传统民间美术的热衷刺激了商人对民间艺术商品的关注和购买。其中香包刺绣品、布制品关注的最多。

四、庆阳香包刺绣所存在的问题

对庆阳香包刺绣存在的问题,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

(1)对民间香包刺绣的研究、发掘、弘扬、保护,工程量极大,但专业研究人才奇缺,而具备民俗文化知识的工作人员多半已退休,民间香包刺绣艺人相继谢世,传统技艺人很多去世了,所以我们在研究和开发民间艺术的时候给我们造成很多困难。

(2)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利益驱动下,机械模仿制造的产品大量的涌入市场,庆阳香包刺绣的纯手工制作技艺受到冲击和挤压,逐渐失去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市场经济的冲击,现代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文化欣赏层面的收缩,造成民间工艺盲目“洋化”,数千年的传统技艺误入歧途,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逐渐丢失。

(3)庆阳香包作为地方民俗艺术,它的影响已扩大到海内外,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仍面临着濒于失传的客观危机。能代表华夏民族文化传统和富于特色作品趋向冷落,现在的作品艺术价值很低。

(4)近些年来,由于香包文化的发展,一些学过造型艺术专业的老师,过多的把一些西方画技法用了香包刺绣上,虽然有了一定的创新,但其盲目的创新和渗透使古老、稚扑的传统文化误入歧途,纯美术观念对古老文化的理解造成香包造型工艺的“洋化”。

(5)从外地聘请湘绣、苏绣大师培训庆阳香包制作者而招收学员。毕竟湘绣、苏绣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其自身的历史积淀与庆阳香包的文化概念和人文色彩有着很大差异,将其纳入庆阳香包刺绣,便失去了自身的内涵。

五、结语

庆阳民间香包刺绣是庆阳特色文化产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更多人积极的参加到民间艺术保护发展和传承的队伍当中,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果,但是毕竟我们在这方面借鉴经验很少,所以我们在挖掘、保护、发展等等民间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相信我们认真的去做,不断的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一定能够做好的。

参考文献:

[1]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出版.

[2]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3]陇东报.2006-7-24.

民间艺术论文篇3

1.传承了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美术学习不单单是绘画技巧的训练

更应该视为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强调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美术文化的渗透,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影响了学生对人文文化学习的提高。民间艺术是不可多得的宝库,在如今的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何正确引导和提高学生对美术文化情境的了解和认识,并由传统工艺美术强化教学,是我们基层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崇明灶花、瀛洲壁画、扁担戏、崇明号子、剪纸等是崇明县劳动人民自发、自编的民间艺术。如,在五年级的《崇明扁担戏———小戏偶巧制作》教学时,一开始,学生对本土民间艺术知晓度不高,当笔者找到视频和相关图片提供给学生欣赏时,学生兴趣度也不高。通过笔者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探、赏、议、做、评等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戏的了解。对本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有效传承了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

2.优化了教师美术课堂教学实施的方式与方法

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由于民间艺术大多由口传教授的方式得以延续下去,所以需要师生乃至家长全员的参与合作,而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性就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家长、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行为。

3.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美术造型的能力与方法学习兴趣

在美术学习中具有情绪色彩的倾向,对学生的学习激发、推动、保持都有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从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思维和眼界的开拓,对美术作品造型要求也越来越高,本土美术作品造型需要遵循几个原则:(1)选择性:有选择性地利用本土美术现有造型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2)审美性:乡土美术作品的美感呈现和自我感情的表达。(3)趣味性:乡土造型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4)探究性:关注学生探究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从本土美术教育资源的优势出发,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挖掘乡土美术造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探究能力。

二、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法对于《崇明扁担戏》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前笔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教学访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目前对民间艺术兴趣度、知晓度不高的原因,同时,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的方式了解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让学生自己对扁担戏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另外,笔者所在的美术教研组针对不同的教法进行了三次课堂教学磨课和讨论研磨。以下提供的是笔者经过三次研讨后的教学重构活动片段,仅供同行参考。

1.谈一谈、说一说

在讨论发现中感受民间艺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五年级的学生有能力根据教师的教学准备阶段的设计,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笔者在这一阶段设计了多种审美体验的活动来组织教学,尝试把“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评价延伸”的学习方式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营造一个开放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对美术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拉近了学生与“扁担戏”的距离,感受家乡劳动人民在创作时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背景,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启发,领悟到崇明民间美术作品的意义是那么深远。教学片段一:师: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你们知道吗?生:崇明灶画、崇明号子、扁担戏。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崇明扁担戏是流传于我们崇明县的一种非常有个性、有特点的民间艺术。那把你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扁担戏的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生:崇明扁担戏,是由一个人既当演员,又当伴奏员;既用手指演绎角色,又用嘴巴演唱台词、模拟口技的戏剧,在崇明岛上被称为“木人头戏”,有关行家将这种一人表演的布袋木偶戏称之为“扁担戏”。师:同学们真是博学多才啊!说的都非常好,已经将传统扁担戏的大概向我们介绍得很详细了。

2.试一试、做一做

在体验创作中感受民间艺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对比传统扁担戏人偶和同龄人的作品实物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去感受哪种艺术形式是他们所欢迎的,并总结揭示出:加入现代元素的传统艺术更为现代学生所认同和喜爱这一观点。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多角度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直接与扁担戏作品进行交流,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通过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实物的欣赏与触摸,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激发学生创新的能力。加入新时代的元素,才能使传统的民间艺术永久保存下去。为此,笔者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学生自编自演的一个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小小百花艺术团文艺演出”的活动,从中挖掘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教学片段二:播放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在感官上对传统扁担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师:我们一起来欣赏扁担戏,看看这些栩栩如生的小木偶有什么特点。生:造型简洁,色彩对比强烈。师:你们的材料盘里面有同龄人做的扁担戏人偶,你们仔细观察观察,看看和传统的扁担戏人偶有什么不同。生:人偶头部的材质不同,传统的好像是用木头做的,而这个是用超轻彩泥做的。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传统的人偶的头部使用梧桐树雕刻而成,我们学生自己有一种常见的美术材料进行替代。生:传统木偶的服饰很“土”,而这个的服饰造型很现代,我个人很喜欢。师:看来同学们喜欢这些加入新元素的崇明扁担戏人偶。今天,我们来完成一场《崇明扁担戏》文艺演出,小组成员按内容制作人偶,然后上台来表演一下。学生情绪高涨,都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演一演。

3.议一议、想一想

在问题思考中凸显学科育人价值民间艺术的存在有着地域的独特性,它总是将实用和美学结合在一起。民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最好的途径就是融入现代化生活,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远远不足它的消失,我们不能只悲哀于它的衰落,而必须有选择性地继承和保留,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将优秀的精华保留、传承,并有所发展,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领悟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片段三:为了加深体验,激发学生热爱、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之情,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扁担戏?为什么要发展它?生:加强宣传,向父母、周围的人进行宣传。生:创作一些现代的、有生活气息的剧本。

三、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启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渐渐地遗忘,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将这些本土的民间艺术以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地主动、有效地融入本土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中来才是最重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借用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

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设计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形成。所谓情境创设,从狭义来说,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网络、影视、书籍已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课前可让学生收集相关的知识材料。如,本课例的单元教学中《立体面具》一课,我把动画片《宝莲灯》中祭祀的一个场景截取下来让学生观看,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看完后,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面具祭祀的相关内容与大家交流起来。接着,我又拿出现代面具的实物给学生欣赏,学生又开始交流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面具又有什么特点。可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丰富了学生动脑的一面,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思维想象的空间。

2.借用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

在小学美术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学习内容上海市实施二期课改以来,美术教材中感受民间艺术、走进名作等版块的内容在新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多,配套课件中的欣赏部分所展示的作品,数量多、质量好,有很强的代表性。例如,上教版第五册美术教材中第六单元《感受民间艺术“好看的农民画”》一课,农民画与儿童画从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它易于儿童理解、模仿、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大胆表现生活中的感受。通过大量农民画的作品给他们最大的视觉空间、感受空间,同时,不拘形式地给他们最大的描绘空间,带领孩子们去林间、田间写生和观察,了解身边熟悉的环境和人物,提高对农民画的学习兴趣。如许多学生创作一样,主要是将现实生活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丰富起来,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和欲望。

3.借用本区域本乡本土的民间艺术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民间艺术中的民间美术造型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杨柳青的年画、北方的剪纸、北京的脸谱艺术、天津的泥人张、崇明的扁担戏等这些精湛的艺术品都离不开手、眼、脑的协调合作。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阶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合作能力的手段,例如,《多彩的剪纸》一课,结合本区域的民间剪纸艺术的学习和欣赏,强调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创作剪纸,(动物、植物和人物等,都能成为剪纸的题材)因此,学生学习剪纸的过程,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并把观察的生活环节加工、提升为艺术。同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才能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上海地区的小学课堂教学为一堂课35分钟,美术教师除了新授知识和作业点评、拓展学习之外,学生动手的操作时间有限,多数只能在20分钟上下,完成一件让他们自己满意的作品,需要教师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否则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时,我们就需要单元化的设计教学环节和作业形式,加强学生的团队的合作意识。例如,《崇明扁担戏》一课,我们设定好6至7个人为一小组,组员分工明确“,艺术制作”———全员参与;“艺术音效”———乐器表演;“艺术表演”———童谣表演;“小主持人”———童谣介绍。小组成员工作协调有序,在20分钟内出色地完成了人偶的制作和表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改善了人际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作力,使学生的责任感也加强了。

四、总结

民间艺术论文篇4

笔者认为当下语境使用“Popularculture”更为贴切,但“Popularculture”在西方仍存在多种不同的用法。约翰•斯道雷(JohnStorey)指出其具有6种含义:1.大众文化是一种被广大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2.大众文化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一种文化剩余范畴,是高雅文化之外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栖居之所”;3.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具有商业文化色彩的、以缺乏辨别力的消费者大众为对象的大众文化(massculture);4.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民治、民享的文化,属于“人民的”、“本真的”、“民间的”文化形态;5.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矛盾冲突的领域,是被统治阶级的抵抗力量与统治阶级收编力量冲突斗争的场域;6.大众文化是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消弭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的文化形式。因而,从斯道雷的总结中可以看到大众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但都不足以定义大众文化。阿诺德•豪泽尔曾经在分析“民间艺术”与“通俗艺术”时指出:“民间艺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界限模糊,以乡村居民为服务对象;而“通俗艺术”的消费者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生产者则是满足这种不断变化的需要的专业人员,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于艺术风格,“民间艺术的路子比较简单、粗俗和古朴;通俗艺术尽管内容庸俗,但在技术上是高度发展的,而且天天有新花样,尽管难得越变越好。”詹姆斯•G•特鲁洛夫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的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且以城市民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根据上述一些理论家的思考,同时考察中国文化的语境,笔者认为王一川对大众文化的定义是比较合理的,即“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同时我想还可以加上网络、手机等形态。这一定义可以使大众文化同一些相关的概念区别开来。其实,大众文化也并不是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等其他文化绝对对立的,它们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和可变的。

要从具体的时代与语境出发,创新和理解大众文化。如金庸武侠小说的学术化,好莱坞电影《乱世佳人》、《音乐之声》等的高雅化。因此,我们应把大众文化看作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其内涵、意义及特征等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大众文化的概念并分析其影响力,在此,有必要梳理一下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大众媒介性。自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了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所以其传播媒介是以大众媒介为主,含有大众媒介所规定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传播过程中用机器批量制作以传达信息的书籍、杂志、报纸、电影、电视、广播等形式。还有约翰•费斯克等人认为,大众传播是在现代化的印刷、银幕、音像和广播等媒介中,通过企业化投资、工业化生产、国家化管制、高科技和私人消费品等形式,向无名的受众提供休闲娱乐和信息的实践与产品。由此可以得出当代大众媒介可以分为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包含广播、电影、电视和新媒介以手机、互联网等为主)。与以往媒介相比,大众媒介具有受众广泛、传播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就是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形态。第二,商业性。和传统的文化形式相比,大众文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商品性,是以交换为形式而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使得大众文化的经济与文化界限模糊不清。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得大众文化更易于被民众所接受。大众文化已经不是静态的文化形式,它还和包括其作品在内的人的整个商品消费行为及其过程,因此,商品与文化相互杂糅,无法分离。一方面大众文化被商品化,而另一方面商品也被文化化。第三,通俗性。由于大众文化的经济与文化界限的模糊性,使得大众文化更易于被民众所喜爱,这就要求大众文化必须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这样就拉近甚至消解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使得艺术生活化。总之,大众文化“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野的消失。总体性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码混合”,使艺术日益生活化。第四,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的文本在开始之初吸收其它各类文化文本,创出原创性的新模式,通过批量化生产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的民众之中流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流行性,正是大众文化的必备特征之一。但伴随着流行的发展必然导致的是模式化。譬如《中国好声音》这样的音乐类选拔节目在中国的流行,各类电视台开始策划诸如《我是歌手》、《我为歌狂》、《大地飞歌》、《中国梦之声》、《中国星力量》等音乐选拔类节目。

有的模式能够有所更新,但有的就显得过于“老化”了。因此,大众文化的流行性要求其需要不断地谋求新的创造。第五,日常娱乐消遣性。大众文化与其他任何传统的文化形式都不一样,鲜明地具有为大众的娱乐、休闲所服务,消解现代人在工作生活中的紧张情绪,以起到娱乐消遣的作用。让人们通过手机的快餐式阅读、轻松愉快的影视欣赏、具有感官刺激的电子游戏以获得娱乐,沉浸在愉快的日常生活中。大众文化生产者要迎合民众所需,随时创造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与高雅文化的个性不同,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是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的,与每个个人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俗趣。第六,参与性。大众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创造者、生产者、接受者为一体的文化形式,使得人人都能成为参与者,结束了文化是个别人所创造的历史。首先,从主体上说,民众的主观意愿能够通过互联网和大众传媒、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有效、便捷地影响到大众文化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其次,从客体上看,电视、网络、卡拉OK、手机、商业广告以及各式各样的综艺节目都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特别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第七,全球性。大众文化能够借助网络、报纸、杂志、电影、电视、手机等媒介形式,使得文化的传播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全世界范围内拓展。由于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更加增强了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例如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视频课程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观看,《甄传》也在海外各国获得热播等。第八,类型性。大众文化的形式愈来愈趋向类型化,电影、电视等艺术被分门别类,有爱情片、武侠片、古装剧、悬疑片、战争类、警匪片等。与高雅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相比,其完全被抹去了个性,形成了类型化的特征,人物角色相对一致,不管什么题材的电视剧或电影,总是能让人猜想到故事结局,各类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趋向一致。第九,后现代性。正像詹姆逊所说,后现代性的特征是主体瓦解、雅俗交融、意识形态淡化、学科分野模糊。而它突出的形式特征,当属杂拼和精神分裂。大众文化正具有雅俗共赏性,同时跨学科的方法更加凸显,不分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传播学等,而是各个学科交融在一起。作为主体的人也在瓦解,沦为大众媒介的附庸,对于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态度也在淡化,人们关注的只是自己身边的事情,不再作为主体的人参与社会事务。因此,大众文化具有后现代性。当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应是“popularculture”,又可以称为通俗文化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具有大众媒介性、商业性、通俗性、流行性、日常娱乐消遣性、参与性、全球性、类型化、后现代性等一般性特征。上述仅是对大众文化的一般性进行简单的描述,针对审美视野下大众文化中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包括网络文化、影视文化、手机文化等,还要加以具体分析。

作者:陈皓钰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教师

民间艺术论文篇5

在东北地区省级以上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刺绣的项目有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刺绣、克东县满绣、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刺绣、牡丹江市渤海靺鞨绣、吉林省通化市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前郭县蒙古族枕头顶刺绣、延边州朝鲜族刺绣、辽宁省岫岩满族民间刺绣、锦州市满族民间刺绣、大连普兰店市传统手工布艺技艺、丹东市凤城满族荷包、阜新县蒙古勒津刺绣、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刺绣、扎鲁特旗刺绣、通辽市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刺绣、乌兰浩特市奥日雅玛拉刺绣等。东北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民族一起共同开发、携同进步,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刺绣艺术表现出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作为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这些刺绣作品图案讲究,色彩搭配协调,绣工细致精湛,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刺绣图案主要体现在服饰上,用于衣襟、衣领、衣袖、衣背、托肩、兜肚、裙边、裤脚等许多部位。另外在枕头、烟袋、玩具、铺布、持饰、荷包、香包、帽围帘、包伞、帐、壁挂、云肩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刺绣。

所绣的纹样想象丰富,造形奇特,包括各种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神话传说纹、戏剧故事纹、建筑符号纹、几何纹、吉祥文字等。所用色调各民族不同,常见红色、蓝色、粉红色、紫色、白色、黑色、绿色等,色调运用强烈大胆,带有少数民族神秘古朴的特点。绣法有平金、平绣、戳纱、雕绣、贴花、铺绒、堆绫、打子、穿珠、补绣、剪纸绣、结绣、折叠绣等,反映了各民族娴熟高超的刺绣技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刺绣起源于何时目前无法考证,但从其发现的兽骨凿成的顶针和鹿、狍筋搓成的细线来看,应该在很早时期就已经出现。清朝时,内地的棉线和钢针传入达斡尔族生活的地区,清代中后期开始在布匹绸缎上刺绣,并随着生活的改善和审美意识的提高,逐步把刺绣作为衡量年轻女子家教、品德修养的标准之一,从而促进了刺绣艺术的发展。达斡尔族刺绣多用于妇女服饰、枕头绣片、男人使用的烟荷包、妇女使用的香囊荷包和烟荷包、鞋面、手帕、儿童摇篮背枕、手套、钱搭袋等,绣法有平绣、锁绣、缬绣、补花绣、堆绣、折叠绣等,针法有平针、锁针、辫纹针、回针、缬针等,创作的题材包括植物纹、几何纹、吉祥纹、文字纹、山石树木纹、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神话传说、文房四宝、人物故事、民间故事、汉族经典文学作品。生活在这里的女孩从小就学习刺绣,俗称“炕上活”。每到冬季或农闲时,同村或邻里间年龄相仿的姑娘聚集在一起,边聊家常边绣花样,相互间替样、描稿、纳纱、绣锦,刺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如传承人李素坤老人,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刺绣,是当地出了名的巧姑娘,出嫁前就绣出100余对枕头顶,反映出达斡尔族刺绣的工艺水平。吉林省前郭县蒙古族枕头顶刺绣,是蒙古族民间流传已久的制作工艺之一,既可作实用的生活用品,又是一种带有装饰性的艺术品。在其绣品中,儿童使用的动物枕比较有名,有虎、猪、牛、象等造型,图案采用平绣、贴绣、辫绣、打籽绣等绣法刺出。由于受到了满、汉、锡伯等民族刺绣风格的影响,绣品自然而不造作,朴实而无虚饰,构图严谨多变,题材丰富多彩。体现了蒙古族民间刺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锦州市满族民间刺绣使用的绣线一般为丝线和十字线,丝线光泽度好,适用绣制精致的花纹图案;十字线线体柔滑,适用宽泛,为最常见的绣线。材料有棉布(平布、府绸、条格布、水洗布等)、毛织类(法兰绒等)、丝绸(素缎、乔其纱等)、化纤和混纺织物,工具包括针、布箍、剪刀、锥子四种。

主要技法分为六个步骤:一是图案设计,绣品突出人们渴望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形象地表达民族迁徙、信仰崇拜的记录,图案色彩搭配体现出朴素、典雅、秀丽、生动、热烈的不同艺术效果;二是根据设计意图选用最有表现力的原料、绣线、剪刀等材料与工具,为刺绣做好准备;三是将设计好的图案绘制到所选择的面料上,要求图案勾描准确,线条清晰,绣面洁净;四是将描绘好的底布绷到布箍上,调整好绣布在布箍上的松紧度,保持平、直、紧状态,便于刺绣;五是开始绣花,将提前设计的图案运用工具、材料表现在布料上;六是整理和装裱。岫岩满族民间刺绣的方法有六种:一是扎绣,也称纳绣、戳绣、纳纱,在白纱、丝网之类的面料上进行刺绣;二是缎绣,以五彩线在缎面布料上刺绣;三是割绣,要求面料要厚实,把两个绣品面紧贴一起固定在画绷上,绣好后用刀从两枕顶中间将线均匀割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绣品;四是补绣,也称贴绣,用剪子剪成各种色彩的图案然后用针补、绣在面料上;五是包绣,也称垫绣,用厚布或纸样剪成所需图形,以针刺透为宜;六是编绣,用长针、大针码在面料上编绣所设计的图案。此外,还有滚绣、拉绣、烫绣等。阜新县蒙古勒津刺绣,主要用于枕头顶、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佛像、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以棉布、绸缎、金丝绒等为布料,以红、黄、绿、兰、白、粉、紫等颜色的蚕丝线为绣线,用不同号码的钢针按照描绘的图案进行刺绣,特别是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从绣法上看,以平绣、贴绣、盘绣、锁边绣、绕绣和堆绣为主,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具有凝重质朴的特点。

刺绣工艺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图案设计,为彰显蒙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寓意避灾祛难、富贵吉祥的美好愿望;有表达民族历史、民俗信仰、民族迁徙之意;刺绣图案色彩的搭配,体现蒙古勒津刺绣朴素、生动、秀美、热烈的艺术魅力。二是准备材料和工具,根据设计的图案挑选最有表现力的布料、蚕丝线、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做好刺绣前的准备工作。三是设计花样,把设计好的花样绘制到选好的布料上,要求绘描准确、线条清晰、布面清洁平整。四是上棚,把描绘好图案的布料上棚固定,达到松紧适中的程度。五是整理成品,把刺绣品从花棚上取下,进行修剪并整熨定型,然后把刺绣品缝制在服饰、靴鞋、头饰、荷包等上面,最后完成整个刺绣作品。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是蒙古勒津人民手工技艺的精品杰作。蒙古勒津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蒙古勒津妇女精湛的技艺和蒙古勒津服饰的无穷魅力,那些充满浓厚蒙古勒津文化内涵的艺术宝藏,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着蒙古勒津人民精湛的艺术珍品。通辽市科尔沁蒙古族刺绣,以彩色丝线、金银线和各种真丝线为主要绣线,将各种图案绣在服饰上,齐针法、参差针法、阶梯针法和散针针法是最常用的针法。绣法主要有三种,即贴绣、盘绣、刻绣。其一,贴绣技法。也称为补绣,利用不同颜色的绸缎、棉布边角剩料,剪成所需要的图案效果的块状造型,经过巧妙对接缝制而成的一种刺绣工艺,这种技法能广泛利用各种绸缎布料的边角剩料,贴法工序多,但绣法简单易做,花型活泼,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绣出来的花纹饱满并具有立体感,多用于妇女鞋靴和家庭物品的装饰上。其二,盘绣技法。利用盘针缝纫法刺绣各种花纹图案的技法,有空心盘针刺绣和实心盘针刺绣两种工艺,这种技法结实耐磨,多用于男女靴子的各种图案,色彩有单色和多色两种。其三,刻绣技法。也称镂花技法,把图案画在布、平绒、皮革上,用剪子镂刻花纹图样,粘贴固定在指定位置上,用盘针或锁边针等针法缝制而成,分为同色、顺色和对比色等表现技法,艺术效果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结实耐磨,多用于帽子、靴鞋、荷包、褡裢和摔跤套裤等上面。通过以上刺绣的典型案例来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法和色彩搭配,可谓技艺众多、色彩斑斓,体现出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的艺术风格。刺绣一般以剪纸为底样,先按照底样图案画在布料上,再按画线绣制,也有直接在布料上画底稿刺绣。

别是在枕顶上的刺绣中,出现一种“绣半工”的现象,就是说没有绣完的绣品,这可能是故意留下的,来突出纹样效果。还有图案绣反的现象,尤其是文字纹样,这与绣者文化程度比较低有关,或者是作者故意绣反,这也符合民间美术的创作规则,即随意性。总之,多种绣法的使用,使刺绣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的艺术效果。在色彩的搭配上,对于创作者来说都倾注了一定的感情因素,将色彩与欣赏者的感觉和情绪联系在一起,通过人的心理反映色彩的文化寓意。如红色、黄色代表了人的勇敢忠厚,黑色表示性格憨厚等。另外,色彩与图案往往和谐统一,使整体效果简洁明快、鲜艳热烈、洁雅素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民族的性格与爱好。

二、民间刺绣的文化含义

民间刺绣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吉祥图案等,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如“一团和气”,一个圆脸圆身的胖子居中而坐,神情温和,传说此人做生意手气极佳,六月卖帽,即下大雪;腊月卖扇,便热似酷暑。因此人们将他视为“吉祥如意”之神长留民间,为的是和气生财、买卖顺手,后来以胖娃娃居多,以此延伸为团团圆圆、美满幸福之意。曾流行于湖南地区的“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题材,后来也传入东北地区,这是对老鼠人格化夸张的描绘,老鼠抬着花轿,吹吹打打的热闹情景,饱含童话般的意境。美妙的神话故事,往往是民间美术创作的源泉,如“嫦娥奔月”、“天仙配”、“和合二仙”、“牛郎织女”、“劈山救母”等就是流传已久的动人故事。而更多的民间艺人创作的刺绣作品,却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凭借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而设计、创作。如在枕顶上绣“吉庆有余”、“鹤鹿同春”、“瓜瓞绵绵”、“耄耋富贵”、“丹凤朝阳”等,象征着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平安富贵、延年益寿的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些民间刺绣艺术品之所以能激起人们去欣赏,是因为孕育了原始意味的饱含生命力的美感,再现了人类朴实的感情,蕴含着很多的民俗文化寓意。刺绣在东北地区民间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漫长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时期,作为妇女们的必修课,也伴随着妇女们的人生经历。天论是衣食住行、婚嫁礼品、生子庆寿,还是丧葬祭祀、人际交往等民俗活动,大多用刺绣来装点自己的生活。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妇女们创造出无数的奇花异草、仙山亭阁、动物禽鸟、戏剧人物、民间传说、生活美景及自己的淳朴情怀,倾诉着民间艺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满族妇女在日常生活别注重枕头顶的制作,对于待字闺中的女孩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枕头顶绣品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女孩是否贤惠、是否心灵手巧、是否遵守妇道、是否会操持家务以及幼年家教如何的主要标准,如果在结婚时拿不出足够数量的枕头顶是要被别人笑话的。

因此,绣工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妇女的身份、经济实力和受教育程度,枕头顶数量的多少和刺绣水平的高低甚至会影响将来在夫家的地位。在通化市长白山地区,满族妇女在结婚之时,新娘都要把在做姑娘时的枕顶绣品拿出来接受参加婚礼的客人检阅,届时将所有绣品都绷在苫布帘子上,大概一块苫布可以绷15至20对枕顶绣片,多者需要几个帘子,枕顶绣片越多越好,绣活做工越精致越好。女方家送嫁妆时,由两人用木杆抬着枕头帘子,连同其他嫁妆绕村一周,是为“晾嫁妆”。男方所距地的人们纷纷跑出来观看,并品评绣活的好坏。当把包括绣品在内的嫁妆送到男方家中时,要安置在新房内,枕顶绣帘子要挂在迎面最显眼的墙上。结婚之日,新房就成为枕顶绣的展示地,来送礼的亲朋好友都要品评新娘子的刺绣手艺,见证新人的勤劳程度。这是新娘子最幸福和最光彩的时候,因为有一手绝好的绣活远比长得漂亮更有分量,得到参加者的夸赞,决定着新娘子将来在婆家的地位。中午婚礼宴席结束后,要举行“装枕头”礼,请娘家人将红枣、栗子、铜钱、高粱等物装入新娘所绣的枕头内,摆在炕琴上,象征着早生贵子、财粮有余。次日,新娘子将展示过的枕头顶送给婆家的长辈及兄长,是为“散箱子”,妯娌之间还将各自的枕头顶互相换送,借此交流刺绣手艺、沟通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剩余下的枕顶绣品收藏起来,作为做姑娘时的纪念,等待将来自己的姑娘出嫁时赠送,也等待年老送终后一同入葬。因此,小小的枕顶绣虽然只有方寸大小,却反映了满族民间的婚嫁、交往、丧葬、信仰之俗。

三、总结

民间艺术论文篇6

一、民间美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是指百姓在日常生活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美术形式,经由口传身授将当时的审美意识传承延续的艺术,其具有生活适用性、民俗文化性以及艺术审美性的特点,并将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这也是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此外,民间美术在基层人民中诞生,其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民间美术形态。即使它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以物质的形态出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精神象征。

二、现代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摆脱物质实体的限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体现,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审美风格。现代艺术作为当代文化与美学的综合性表达手段,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逐步渗透,所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认识应该是全方位与多角度的。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其主要以体现社会意识而存在,能够将当代社会的审美意识反映出来。现代艺术和民间美术的主要差异在于现代艺术在设计中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并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因此,科技的发展不仅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对象、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还拓展了现代艺术的设计思维。

三、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探讨

1.现代艺术设计源泉来自民间美术

优质的艺术素材常常源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生活经过艺术家的提炼、筛选及润色后就具有了浓厚的艺术气息。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其在现代艺术中以源头的形式存在,并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载体,是民间美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则反映出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追求,是民间美术的思想结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要的设计灵感来源就是丰富的民间美术。因此,设计者要不断采纳与吸收民间美术的精髓,从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进而在推动现代艺术发展的同时将中国辉煌灿烂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2.民间美术深化现代艺术设计创造力

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其创作视角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设计方式所具有的开放性给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民间美术主要通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充分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民间美术,不但可以培养设计者的想象力,还能探索与发现素材所具有的规律性,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事物,促进思维的发散性。

3.现代艺术设计借鉴与应用民间美术

随着各种现代艺术活动的开展,更多的中国艺术品逐渐走上了国际化道路。可以发现,走上国际化道路的艺术品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立足本土文化,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作品的内涵与意义。这在现代艺术对民间美术的借鉴应用中得以体现,这对于创作出更好的现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

4.两者之间的文化内涵共通

在创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艺术理想与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将这些因素融入创作主题,将人民生活的情感接通,融入自身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心愿。伴随民间美术的广泛应用与现代艺术的设计实践,不论是时间上或是空间上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民间美术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也是现代艺术在设计中需要汲取的重要精华。此外,民间美术的设计主题还能充分激发现代艺术在设计选材中的灵感,让民间美术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灵感来源,从而促进两者之间文化内涵的共通。

结语

民间艺术论文篇7

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蕴含着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其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其民族文化表征最显著。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和鲜明的个性。平面广告设计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是被动、自发的,而不是主动、自觉的。这种被动与自发性主要体现在:或仅是平面广告设计个案中采取或选取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某一种形式,或在平面广告设计个案中受民族文化、民族美术的影响而潜意识地体现一些民族文化、民族美术的特征。事实上,作为现代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平面广告设计的一条最基本原则——易读性,即能准确传达信息,让受众清晰理解广告所表达的意思。把民间工艺美术的思维、理念、特殊表现手法、表现形式、造型特征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更有利于为群众与广告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更有效地形成广告效应。尤其是品牌推广本身必须具有入乡随俗的特点,民间工艺美术为品牌推广的平面广告设计地域化、特色化提供了依据。平面广告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及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启示

(一)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

(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

(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

(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

(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形势下,我院将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的平面广告设计,将本地的工艺美术资源请进课堂,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继承和延续,对平面广告设计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探索,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进一步丰富,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寓意、造型特点、审美情趣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对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民间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钻石理论;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

民间艺术指的是以民俗生活的模式传播于民间社会的艺术样式,民间艺术是深厚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的记录,更是对人们的智慧、情感、理念、价值观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同时它还是一种流动型的原生态社会文化,并在流动的过程中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体现出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因此又被称作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传统民间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来源于多样化的生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仅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准则和人们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认识等精神层面,还是民族灵魂和民族艺术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推动整个国家的艺术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民间艺术开始走上产业化道路[1]。这种产业化是指对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宗旨,使之以多元化的产品在市场中呈现,而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则完全遵循市场规律、合乎行业标准,艺术产品的加工具有规模化特征,同类型企业被集中安置到某个区域,从而形成多样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民间艺术产业群或产业带[2]。对于民间艺术而言,丰富的资源是其实现产业化的基础,但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资源都符合产业化运作的标准。在民间艺术形成产业化之前,首先要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科学的调研、评估与分类,进而依据民间艺术资源的不同性质和类别采取相应的保护与不同层级的开发.

1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原则的确立

民间艺术产业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否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市场风险,关键在于该产业是否拥有极强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借助于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竞争力进行测定和分析,而该体系能否发挥效用,主要在于所筛选的各种指标是否科学合理。一般情况下,需遵循以下原则对评价指标进行选定。

1.1综合系统性原则

地域和民俗是民间艺术得以孕育和生长的土壤,基于此,不同的民间艺术会拥有不尽相同的文化背景、思想理念、艺术价值和发展状况,因此对其进行评估时,应当对这些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在构建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采用“综合化看待、系统化考虑”的原则,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剖析,把握好不同要素的界限,确保整个评价体系趋于完整和有效。也就是说,在评估时务必树立整体意识,并进行全面考量。

1.2独特性原则

产业具有差异性特质,这是因为不同的产业拥有不一致的产品属性和产业特征,采用了不同的流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构建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选用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手段和竞争力理论。民间艺术产业资源涉及到众多层面,因此蕴含了非常繁多的评价指标,但是如果将所有的指标都纳入评价体系,不仅没有必要,而且还会给评估人员带来较多工作量。实际上,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具有效用,关键在于是否选取了核心指标。但在选取时必须确保核心指标可体现出民间艺术的独特性,以便于分析出该产业在发展水平、产品属性、流通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4]。

1.3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结合原则

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必须得到明确的定义,才能便于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为了保证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效用,确保评估结果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应当对民间艺术的内涵全面认识,掌握构建的意义、目的、方式和过程,并在对指标进行甄选时采用定性、定量两种分析方法,而指标的获取应具有客观性。其次,指标的概念应当便于解读、易于推广。另外尽量不要选用那些具有对策性、方案性和动因性的评价指标,而应当选用换算容易、计算简便、可考量的评价指标。

2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要素的选择

民间艺术是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构成要素,可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愉悦感,并具有竞争性、排他性、经济外部性等特征,同时对商业、旅游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还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只有达到精准、科学、全面、客观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民间艺术产业的丰富内容和全部特征。为此应当抓好两点:首先要从多个方面来搜集资料;其次要确保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合理性,即体系容纳的指标不能过多或过少。对于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价值评估拟借鉴波特钻石模型(MichaelPorterdiamondModel),该模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为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所创造。钻石模型理论认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与4个核心要素和2个附属要素密切相关,前者包括企业战略、市场需求、企业结构、关联性支撑产业,后者则主要是指市场机遇和政府作用。市场需求等4个要素不仅是核心要素,而且还是“钻石模型”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制约,并对产业竞争力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依托于波特钻石模型对产业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结合民间艺术产业的实际和特点,对已有的指标进行筛选,并添加一些可发挥重要影响作用的指标,进而构建一个合理化、规范化、全面化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5]。基于此,可以认为民间艺术产业化是一个由生产要素、市场要素、环境要素(产业关联、产业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功能的有机系统。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下不同层级指标要素来构成:

(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又分为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主体要素包括:民间艺术传承人数、传承范围、从业人数等;客体要素包括:民间艺术资源的珍稀性、独特性、保存状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遗产保护等级、知名度等。相较于传统民间艺术,产业化过程中民间艺术生产经营主体的构成、组织形式、生产目的、生产方式以及资源保护等级、价值体系(包括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共同形成了民间艺术的生产要素内容。具有较高稀缺性、具有独特特征以及传承度越高的民间艺术资源越具有产业开发价值[6]。

(二)市场要素:投资收益率、消费市场规模、人均消费额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带动相关产业程度等。民间艺术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这种价值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能否产生再利用的价值,是否能推动关联产业实现良好的发展;能否促进地区经济的进步,是否具有交换功能和使用功能等等。因此最适宜的评价指标包括产品价值、研发成本、品牌价值、经济贡献值、产权价值等等。

(三)环境要素:具体是指相关产业、资源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护、管理、产业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资本投入数量及基本形式等。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发展环境会受到当地文化产业开发态势的影响,同时还受制于开发规模、开发形式和开发总量。文化体制、法制环境、文化产业政策等构成了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3构建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3.1为民间艺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整个评估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产业环境、资源质量、资源数量、挖掘成本、运营成本等方面的深度分析和综合评价。实践证明,只有对民间艺术产业资源做出精准评估,才能进行理性投资,并制定出科学的开发战略[7]。

3.2便于掌握民间艺术产业的运营现状和资源的保护状况

在整个评估活动中,涉及到运用“全面、合理、客观、有效”的法则对民间艺术产业运作状况和该艺术资源的保护状况进行考量,而且基于评估结果,政府部门可对相关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做出适当调整,以便于民间艺术资源得到有节制地利用,促进其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3有助于突破定性评估瓶颈,实现定量评估

模糊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是人们评价艺术资源价值的常用工具,但评价结果却缺乏准确性。对于民间艺术产业资源而言,其直接使用价值可通过市场价格来体现,人们习惯于运用模糊性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设计理论2018年第3期总第180期湖南包装价值等指标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但是更为直观的定量评估可使社会民众对民间艺术资源产生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认知。

3.4有利于当地出台合理的开发保护政策

根据评估结果,借助于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地方政府可对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和保护政策,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确保民间艺术得到健康而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萍.区域性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开发模式探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11):70-72.

[2]张娅妮,等.创意经济背景下民间艺术产业化类型及价值分析[J].经济问题,2015(07):85-87.

[3]张中波,等.论产业化语境中民间艺术资源的层次开发模式[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4(05):4-6.

[4]范娟霞.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2008年10月.

[5]林炜.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3(15):36-37.

民间艺术论文篇9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拟就内涵、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予以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相关制度的出台有所裨益。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分析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我们发现作品的定义是要求“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这些要求显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界定有很大的难度。

我们知道大部分知识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但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出新的知识。以民间文学艺术的历史题材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原先的素材是分开的,具有确定的创作主体和特定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两者之间有时重叠性比较大,界限模糊,难以区分。这是我们探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规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刘春田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的文学艺术形式[1]。笔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特定民族或区域的社会群体集体创作,通过口传心授、模仿等方式,在本区域内世代流传的、反映本地域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群体特征、自然环境等特有成分,又不断的为群体发展的文学艺术作品。列举式规定可吸收和借鉴《示范法条》的典型表现形式,具体表述为:1)故事、诗歌、谜语、谣谚、传说、寓言、神话以及其他口头或书面民间文学作品;2)民歌、戏曲、器乐以及其他以音乐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3)舞蹈、游戏、民俗活动以及其他以活动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4)皮影、剪纸、绘画、书法、服饰、器具、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以有形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确定的权利主张主体

民间文学艺术体现的智力创造成果是一个群体的,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它“最原始的创作者可能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它逐步变成了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整体的作品,其作品所有权和著作权应该属于产生这些作品的群体,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2],这会导致谁是真正的权利主张者的问题。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整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财富,“有些民族或群体认为属于本民族的作品或宗教仪式是神圣的,不愿为外人所知,若随意发表,不论其赢利与否都会严重损害该群体的精神利益”[3]。

(二)保护时间不易确定

现在各国是对于一定的知识产权予以一定年限的限制,但是民间文学艺术由于其自身价值形成的特殊性,简单地规定一个期限非但不能给予保护,这样会使相关的权利合法地被免费使用,原因就在于其在时间上的续展性和主体的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学艺术所形成的价值是一个集体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形成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文化的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因此很难认定它的保护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三)保护存在很大局限性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就是一个民族的人创造出来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它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是它的广泛性、开放性,民间文学艺术更多所体现的是其群体的文化特征,注重这种文化能否得到持续存在并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不被歪曲和随便利用。另外,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核心就在于经济权利的确立、合理的商业利用及市场价值。民间文学艺术作为特定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又无法行使专有权是令人遗憾的,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所提出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乃至于传统知识和遗传基因等传统资源的初始意图不同。

(四)新作品与原作品的差别性

第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集体性质,创作主体具有不特定性,但是运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作品其权利主体是明确特定的,他们根据其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理解,经过改编整理,创作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区别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特征。第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形成于民间,具有长期性,而再创作作品是“作者在运用已有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4],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第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经历几代人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虽有创新,但还保留着原有风格特色,而再创作作品想要受《著作权法》保护,必须具备一定的独创性。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根据其进行再创作的作品的区分把握也是需要解决处理的一个问题。

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建议

(一)明确著作权的主体

针对主体不确定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民族聚居地或地方设置例如××民族理事会、研究会、××地区会所等形式,来研究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文学艺术作品,从而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得以保护并发扬光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根据其内容、表达形式、体现的特色等可以明确属于某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如某个民族特有的民间习俗、故事传说,像属于全体赫哲族群众的《想情郎》等,可以由该民族的理事会、研究会来代为行使整个民族对此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等权利,国家可以规定文化行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各民族理事会可以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等经过整理,报经文化行政部门登记备案。

(二)明确改编者的权益

我们可以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受任何人的歪曲、篡改和丑化,鼓励改编整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但是改编者和整理者对其改编整理后形成的新作品必须注明来源出处,并且要向一定的部门支付一定的许可使用费。任何人都不得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据为己有,也不得反对他人对其重新进行改编和整理。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个人或组织,应尊重产生该作品的民族或群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得歪曲原作品,不得给产生该作品的群体造成精神伤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经改编创作而形成的作品不得向外国人卖断著作权。同时私人、集体所有的非常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和实物,坚决禁止出售或转让赠于给外国人。

(三)无期限保护

《著作权法》第2章第3节“权利的保护期”中规定了权利保护期为作者生前及死后50年,合作作品到最后死亡的作者的死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这都有明确的期限。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经人们改进,再创作流传数年,认定它的起始与终结不易,以至无法从事实上来确定它的最后一个创作者,来确定它的保护期限了。而且,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抛弃丢失它,更不能确定一个期限来保护它而其他时间任由他人任意践踏它。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从事实上和民族感情上来说,它的保护期限都应该是无期限,无期限保护我们丰富多彩、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使用上采取许可使用和收费制度

让文化行政部门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它也可以将其部分权利下放由各民族理事会、研究会来许可,但是要向有关部门备案登记。另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收费。明确属于某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使用费用由该民族理事会收取,提取其中少量部分上交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该许可使用费除支持理事会的基本运作外,主要用于宣传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组织专业人士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整理和研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它,还可以与地方政府等联手搞项目,像建旅游基地、度假村,让游人身临其境感受某个民族的民族风情等。

面对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这一公众性课题,一方面,要利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相结合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应积极地在知识产权制度以外,运用多种法律诸如文物保护、旅游管理等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以及公共政策的扶持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等项措施,更重要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是商业上的开发和利用的,而是以保持、尊重与弘扬为直接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2]李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条文释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刘心稳.民间文艺作品:呼唤立法保护[J].时代潮,2003,(3).

民间艺术论文篇10

关键词:剪纸文化;诗歌题材;现代剪纸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民间文化作为剪纸文化的语境

剪纸文化即是中国民间文化之一也是民俗的艺术载体。它传承了数千年来的民间文化传统。剪纸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它即有浓烈的东方传统文化气息,又有着浓厚的乡村文化习俗的氛围。无论是从剪纸的用材,方式以及造型特点来看,它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习俗。不同的地域特点有着不同的剪纸文化特色,北方的剪纸文化则体现出了北方人所具有的人文特质,北方人的粗矿但是有不失细节;南方的剪纸文化则体现出南方人特有的精巧细腻。

剪纸文化行业了人们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愿望,表现了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内容,抒发了人们内线美好的情感。收到民间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有着追求美好的愿望和趋吉避凶的民俗观念,这些常常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采用象征、寓意、谐音来表现,如“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五福临门”等。剪纸的内容也很讲究,娃娃、莲花、葫芦等象征多子多福;吉祥、五毒意味着吉祥辟邪,瓜果鱼虫还有家禽等暗示着喜庆丰收等。这些象征美好的符号是人们以物寓意、托物寄情的表现。

民间古老的神话题材也成为了人们剪纸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精彩的“哪吒闹海”“西游记”等神话故事,以及一些动人的爱情故事“白蛇传”“梁祝”,正义的“海瑞罢官”等,这些我们在以前的剪纸中精彩都可以看到。这些剪纸表现了人们对民间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传承与深深的敬意。

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造就了剪纸文化,剪纸文化则凸显了中国民间文化在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深深烙印。

二、剪纸艺术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仅传承了一些民间习俗与特色,它还对文学界有着较大的贡献。在数千年前,人们对剪纸有着丰富的感情和依赖。

大红色是民间剪纸艺术最常用的一种颜色,通常在逢年过节时期,人们用剪刀,刻刀剪出各色各样的图案,当然作为过年的一大特色,鱼的组图剪纸是必不可少的;也会配合着一些花、鸟、植物的图案。

在民间文化中也蕴藏着无数关于剪纸艺术的诗词歌赋,这些诗歌首先表达了诗人们对剪纸艺术的欣赏;其实也说明在过去,剪纸在人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人们情感依赖的事物,因为毕竟诗歌是属于人们内心世界表达的一种形式。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有些许诗歌以剪纸为题材来抒发内心的情怀。在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着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作者以春节剪纸贴花为题材,家家户户都用剪纸做装饰,来表达过年喜庆的心情。

元代《大德乐清县志》在描写乐清民间元宵佳节的请及时写道:“社里笙歌达旦,通衡剪彩,与众共赏,为民同乐。”这里让乐清人“社里笙歌达旦”的,是玩“龙船灯”习俗,此俗至今不衰。“龙船灯”除轧制工艺精巧处,更以装饰工艺精美称奇。各村在自己龙船的外国,一格一格地贴上许多精致的刻纸,互相攀比,争奇斗巧,“龙船花”精工细刻的功夫由此形成,成为中国南方剪纸艺术的代表――乐清“细纹刻纸”。

这些诗题都体现了剪纸艺术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于此同时,民间文学也说明 了对剪纸艺术的重要性与深深的感情寄托,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下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三、剪纸艺术与民间文化的现代关联

剪纸艺术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是总所周知的,即使是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剪纸艺术的变形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

剪纸也是作为装饰的一种类型,最早期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便已经有了剪纸中以镂空的形式在石器,玉器以及皮革上雕刻花纹。西汉时期纸发明之后,人们就开始使用纸张来进行剪纸的创作;由于纸张的轻盈和便捷,人们选择了这种材料作为表达的一种途径,利用纸进行刀刻镂空来表达人们内心的事物与想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剪纸这一伟大的民间艺术之一。

在剪纸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用途功能和风格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成为与中国民众生活联系最广泛的,具有文化符号特征的民间艺术种类之一。其包含的民族信仰、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智慧、思维方式及审美方式,留存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

现代的很多工艺品和一些事物都跟剪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剪纸形式的多样,功能性语言突出。镂空是剪纸艺术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它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大小平面的镂空,以各种线条粗细不同的变化来表现剪纸艺术的审美情趣,使人从中得到美感的韵味。镂空设计具有设计实用性,它对墙体有着整体面积的保护,海域遮挡墙体的作用,是把艺术融入生活,并且将艺术实用化充分表现出来,这说明中国剪纸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影响,对其具有使用价值。

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中,剪纸艺术慢慢的开始不仅仅以剪纸的形式来丰富人们的生活了。剪纸艺术还运用于包装,利用剪纸含有的丰富的中国文化传统底蕴来表达我国的文化素养。成为民族类型包装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日常产品包装中,常有着剪纸元素的出现,神兽消费者的青睐。如:烟酒包装、月饼包装、书籍装帧等,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剪纸的表现形式。

剪纸艺术也运用于建筑。上海世博会上有一座剪纸造型的场馆――波兰馆。这座建筑是以剪纸民间艺术为主题的构造设计,它带给人们很多的视觉体验。该馆外部由相互交织的剪纸图案所组成,阳光可以透过缝隙进入大厅走入波兰馆,剪纸的图案随处可见,当黄昏降临,五彩斑斓的室内光线穿透剪纸的图样,使整座展馆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展馆设计与传统相联系,但同时具有现代主义风格从此方面看,既传统又现代的剪纸艺术正是这样极具视觉体验的抒情诗 室内的家具风格受到展馆图案的启发,由外墙的剩余材料切割出来制作而成,形状和材料与展馆建筑相呼应,体现出剪纸中的阴刻与阳刻交相呼应的特点。

由此可见,民间文化对现代剪纸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保留了优良的民间文化再对其进行剪纸的变形和运用,这是现代剪纸艺术最大的创新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傅作仁,朱一 .中国剪纸艺术研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