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法规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7 15:23:22

民间借贷法规

民间借贷法规范文篇1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民间借贷成为了社会企业在当前阶段进行融资的重要手段,但是从民间借贷方面的民事立法来看,存在的冲突与缺陷还需要从制度方面入手来进行完善与修复。当前与民间借贷相关的民事立法在概念方面的模糊不清让民间借贷的法律管制面对着较多困难,在适度保护原则基础上,民间借贷方面的民事立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正确的认识并给予相应的法律地位。

(一)推动民法典颁布施行进程

在民权的保障、人民与国家利益的平衡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中,民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民法典的颁布与施行则是为了确保民法现实作用的充分发挥。当前我国在1986年进行颁布和施行的《民法通则》在内容方面过于简单,并且一些条款已经难以与时展向适应,所以推动民法典颁布施行进程,对于为各类民事案件的处理提供依据以及对市场交易行为进行完善都具备着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在2002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进行了审议,但是我国民法典的颁布与施行之路仍旧需要做出众多努力,如职业立法者队伍的建设以及对多方利益的协调等,这些为的存在让我国所具有的民法体系仍旧欠缺完整性。毫无疑问的是,我国民法典的颁布与施行将会体现出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会为我国法制化建设以及经济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对民间借贷进行专门立法

我国所存在的民间借贷现象逐渐被许多社会企业采用并被社会大众熟知,所以将民间借贷纳入到金融监管体系当中并通过专门立法对民间借贷现象进行制约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过程中,对民间借贷开展专门立法对于合法借贷人员权益的维护以及民间借贷发展的规范化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民间借贷方面进行专门的立法能够使民法具备更好的操作性、实践性以及针对性,使民法体现出对我国民间借贷现象的适应性。当前如何推动民间借贷的良好发展以及如何实现民间借贷法制化与规范化是我国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当前的学界更加倾向于针对民间借贷现象制定专门的《民间借贷法》来对相关事件以及案例进行处理,我国人民银行业通过开展调研工作来为正式立法提供依据。在民间借贷的立法工作中,不仅要在对我国国情作出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对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处理,同时有必要严格现实民间借贷渠道、借贷对象以及管理范围,从而给你个号的规避因民间借贷产生的金融风险以及社会风险。另外,在立法过程中有必要对其他国家在此方面的经验作出借鉴。

(三)对民间借贷现象中的经济类犯罪进行防范

民间借贷现象中经济类犯罪的防范应当强调对民法的运用,而不能单纯依靠刑法来对民间借贷进行压制,这主要是因为单纯的依靠刑法来对民间借贷进行管理不仅制约了民法所具有的社会调解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凸显了重刑酷压等刑法功能,这并不鲤鱼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以及社会效果的发挥。因此,在民间借贷现象中的经济类犯罪管控中要从强调刑法作用的发挥专项刑法与民法以及调节的结合。对于严重的经济类犯罪则应当转交给检察院以及公安局开展侦办,而对于具有合法原因但是却暂时欠缺还债能力的现象则应当以民法为依据进行惩处与警告,同时有必要开展教育与调节。对于违法借贷以及虚假诉讼等现象则有必要对惩罚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对借贷合同该内容以及形式作出规范的基础上避免给犯罪行为留出空间。民间借贷方面方面法律法规责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刑事、民事以及行政多个方面作出考虑通过完善,通过完善其中的具体条文以及对民间借贷与刑法中存在的高利贷行为作为严格界定来在源头上对经济类犯罪进行扼制。

二、结语

民间借贷法规范文篇2

关键词:民间借贷;纠纷;刑法边界;刑事规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支持个体户与私营企业发展,并在政策上与财政上提供支持,大量个体户纷纷投入改革浪潮中,激活了我国经济市场,提高了我国经济水平。随着个体户、私营企业不断增多,日常竞争日益激烈,为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充足流动资金非常关键。面对市场需求,我国信贷市场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借贷之外,民间借贷迎来发展机遇,借贷规模逐渐扩大,成为我国信贷市场重要构成。然而,民间借贷在不断发展中,副作用也逐渐显现,如:借贷纠纷事件增多,伴生各种合法诈骗、、非法拘留等案件,甚至由民事案件向刑事领域延伸,社会稳定性受到明显影响[1]。该种情况下,为解决民间信贷日益增多的纠纷,如何控制纠纷并解决其伴生的刑事犯罪,成为司法实务界面临重难点。

一、民间借贷的概念

民间借贷,主要是指自然人与法人、自然人、非金融机构等的借贷,是一种常见融资方式,在借贷市场占领较大份额[2]。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个体户、适应经济发展迅猛,市场运行对资金提出更高需求。为获得充足发展资金,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借贷外,民间借贷逐渐增多,民间借贷市场越发活跃,并成为借贷市场重要组成。然而,在民间借贷发展中,带动经济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引发诸多负面影响。如:随着民间借贷增多,与诈骗等现象越发严重,违法犯罪事件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性,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因此明确什么是民间借贷,推动民间借贷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民间借贷主要拥有如下特点:主体上,民间借贷是法人、自然人与其他人组织。行为上,民间借贷是资金融通,属于民法行为。实质上,民间借贷是合法的,受到法律保护的民法行为。

二、民间借贷纠纷的刑法边界

(一)和民间借贷相关罪名。民间借贷为我国私营企业、个体户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带动了我国经济水平提升,同时,借贷纠纷的增多,也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通常来讲,借贷纠纷和非法集资、非法经营、高利贷、合同诈骗等刑事案件并存,然而,民间借贷却属于民法行为,对于因民间借贷导致的纠纷,是通过民事案件解决,还是通过刑事案件解决,常常难以辨清[3]。而与民间借贷纠纷伴生的暴力犯罪,如:故意伤害、绑架、非法拘禁等具有高发性特点,我国金融秩序规范性受到影响,同时,威胁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甚至生命安全。下面,文章以非法集资这一展开探讨,通过分析非法集资危害性、外在表现,以供探讨。非法集资。表面看就是非法筹资资金,此类案件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定性,最高人民法院也已经在1996年相关文件中给予解释,具体是指:在并未申请相关部门批示下,个人、其他组织、法人等直接向他人募集资金,这类行为就是非法行为。在我国刑法中,也涉及了非法集资,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解释刑法内的非法集资罪时,展现了该犯罪行为的四个特点:第一,非法集资这一行为,并没有获得有关部门批示,也并未通过合法经营方式集资。第二,非法集资过程中,法人、个人等直接利用多媒体、传单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第三,集资人在非法集资过程中,承诺给予出资人报酬。第四,吸纳资金对象并非特定公众。通常,非法集资涉及人数广泛,涉及犯罪广,投资人遍布全国,犯罪金额较大,极易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并且,该类案件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很难被发现,当群众发现被骗举报时,不法分子早已经捐款逃逸,即使最终抓获犯人,财产也很难追回。(二)借贷纠纷犯罪的认定界限。1.民间借贷纠纷和合同诈骗罪。新形势下,在民间借贷过程中,放贷人在借款前会和借款对象签订书面合同,以此掩饰非法放贷。案件1:A向B借款20万元,B让A签订一份书面买卖合同,合同内有这样一则条款,“A将某某抵押给B,由B向A支付20万元现金。”案件2:A谎称其在相应机构租赁的汽车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该汽车作为抵押物,向B借贷20万元,并签订书面合同。最后,B发现抵押物并非A所有,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上述两个案件,司法人员难以分辨,到底分属于合同诈骗,亦或者民事纠纷。对此,应由如下几方面辨别:其一,依照借款双方的借款关系。若借款者确实遭遇生活困难、经营困难,期望通过民间贷款环节燃眉之急,则借款行为符合法律。反之,若借贷者趁人之危,编制虚假信息、高额利息等作为饵,博取放贷人同情,以此骗取贷款,属于合同诈骗。其二,依照借款人在借款过程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偿债能力。通常,放贷者在放贷之前,会考虑借款人是否拥有偿债能力。若借款人在借贷时拥有偿还的能力,而后来因发生变故而无法如期偿还贷款,则为民事纠纷。若在贷款阶段借款人通过虚假信息获得贷款,至合同规定期限时,直接逃之夭夭,则为合同诈骗。其三,双方法律关系。在当事人签订合同时,担保合同并不具备法律效应,则只能根据民事纠纷处理案件。2.非法放贷与非法经营。非法放贷,该行为比高利贷更加恶劣。对于非法放贷,到底为民事违法抑或犯罪行为,司法界存在不同观点。一部分司法人员认为,该种行为构成犯罪行为;如:在某房地产经济公司判决中,经相关人员查证,在两年之间,被告人李某在任职某公司法定代表人时期,并未经过部门批准,直接以公司名誉贷款广告,以个人名义和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以月利率10%连续50多次向他人放贷,发放贷款共有约百万,获悉20多万元。经法院判定,而刘某作为当事人,其表明:明知李某无贷款权限,且发放贷款已经超出经营范围,其后还以自身名义和贷款人签订合同,拥有非法经营行为,应该作为非法经营罪处罚。一部分人认为,该行为不能依照非法经营罪处理。因为,该行为手段隐蔽,难以取证,因此,想要证明其是非法放贷,非常困难。通常,在民间借贷时,仅会在合同上写出欠款数额,并不会展现更详细放贷信息。在处理民间借贷纠纷,面对这种模糊的书面表达,法官很难裁判。并且,部分非法放贷对社会危害并未到达刑事处罚程度,在借贷过程中,借贷双方都应该为自身行为负责,依照合同承担后果。并且,某些非法借贷满足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为金融市场带来一定帮助,若直接将其看做非法经营罪,将为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同时,若直接将非法放贷作为犯罪处理,刑法平衡性将受到影响。而若将高利贷和非法经营罪比较,非法经营罪量刑更重,并不适宜刑法原则。

三、民间借贷纠纷的刑事规制

(一)刑事规制中的问题。为降低民间借贷发生纠纷的几率,保障社会稳定运行,应做好刑事规制。然而,在实际刑事规制中,如何区分有罪、无罪、此罪、彼罪等,较为困难,若不能及时解决该问题,很难保障刑事规制的可行性,刑事规制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如:在犯罪数额计算中,是否要将利息纳入其中;纠纷出现前,若利息归还,是否应该计算如犯罪总数额;并未归还利息,应作何处置。这些都需要相关人员确定。首先,数额是看本金,还是看利息?笔者认为:一切应该以实际交付的数额为基准,不能将约定数额作为基准。如:A与B之间约定,贷款40万元,利息为4万元,犯罪数额是A与B交付数额,而不能单纯以约定贷款数额或者全额为准。其次,在案发之前,若利息已经归还,计算犯罪总额度时,应将利息扣除。在犯罪总额计算中,若利息并未偿还,并能计入总额[4]。在司法实践时,通常将出资人看做被害人,并且,在多数案件内,都是将其作为被害人处理。然而,文章认为,筹资出资人可作为证人看待,因为,出资人投资行为本身具有非法性质,其所得资金本身违法,即使投资人不是被害人,其损失仍然能够通过法律追回。对于民间借贷犯罪,在处理案件时,究竟是先民法后刑法还是先刑法后民法呢?本文认为,应向刑法处置,此为司法实践要求。在审讯阶段,若发现存在犯罪行为,应立即终止对侵害人的审查处理,将案件转到侦查机构,由其审理并处理。(二)刑法应尽可能保护正常民间借贷。须知,民间借贷在我国金融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若将全部民间借贷作为非法行为处置,将影响民间借贷发展,进而阻碍我国经济建设。对此,刑法应对正常民间借贷提供保护,降低民间借贷纠纷现象发生。并且,公民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而宪法内明确规定,在所有刑法内,都要认定:正常途径的民间借贷合法合规,应该加以保护。民法、合同法等的总则内有规定,在开展民间借贷时,若利率与国家规定相符,借贷双方的民事行为、法律行为符合借贷合同规定,应该被法律承认、保护。因此,在刑事规制中,应该平衡民间借贷、金融安全两者关系,推动民间借贷稳定发展,以此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三)民间借贷法制化。为解决民间借贷纠纷,推动民间借贷稳定发展,法制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唯一出路。首先,加强政策与制度的引导,降低民间借贷门槛,并不断完善金融借贷,对微小企业提供融资绿色通道,以便微小企业获得充足发展资金,推动微小企业稳定发展。其次,加强民间借贷立法,通过对当前法律规范内不协调处科学整合,确定合法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界限,加强相应罪名设定,为发放贷款行为提供法律支持。最后,公安部门、司法部门与金融部门应制定联合会议机制,对于合法与非法的民间借贷行为,应区别对待,若民间借贷合法,应着重保护,重点关注,引导其的业务开展,全面落实监管工作,保障民间借贷正常进行。对于非法民间借贷,一旦发现应严厉打击。

四、总结

总而言之,社会在不断发展,我国各项法律机制逐渐完善,推动了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保障了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民间借贷发展迅速,为个体户、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带动了我国经济建设。但是,随着民间借贷发展,纠纷现象不断增多,犯罪案件更是屡见不鲜,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对民间借贷纠纷制定合理边界,影响了民间借贷发展。对此,加强民间借贷刑事规制,推动民间借贷法治化,并保护正常民间借贷,以此降低民间借贷纠纷,推动民间借贷稳定发展,为国家发展壮大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孙铜阳.网络借贷的危害及刑法规制的重要性研究[J].世纪桥,2018(9):81-82.

[2]王域广,刘美辰.民间借贷的刑法规制研究[J].法制博览,2016(20):266.

[3]孙海涛.民间借贷纠纷的刑法边界与刑事规制分析[J].法制与经济,2017(12):102-103.

民间借贷法规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消费;信贷;法制

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消费信贷市场日渐活跃,新的消费信贷需求相继涌现出来。而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缺少规制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针对性文件和制度,农村地区消费信贷市场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长远来看这必然会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信贷市场为切入点,研究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一)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拓展不积极

我国当前农村地区消费信贷类型主要有生产性消费贷款、助学贷款、建房贷款等几类,以车贷为代表的生活耐用品消费贷款尚未开通。通常来说,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对推出消费贷款类型,办理消费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平台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趋于稳定但农民收入受自然、市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信贷偿还能力,使面向农村开放信贷业务的银行所承担的风险随之上升;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农民依然持保守的消费观念,对信贷类产品的积极性不高,而相关银行机构又缺少对农民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宣传和引导。多数农民对信贷政策、信贷产品、信贷优势等方面缺少了解,甚至部分具有信贷需求的农村居民也因为不了解具体的信贷程序和信贷产品而无法选择信贷业务。从长远来看,这对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是有消极影响的。[1]

(二)农村个人消费信贷程序手续繁琐

实际上,消费信贷产品在我国农村地区是有一定市场需求的,但由于办理手续繁琐,需要多种信用证明,而个人信用电子档案尚未建立,使得许多具有消费信贷意向的农村居民望而却步。以办理助学贷款为例,需要贷款人和共同贷款人提交信用证明、户籍证明、家庭收入证明、村委会介绍信等相关资料,手续办理完毕后还需要县级审核、市级审核、省级审核等多个环节,学生最终享受到助学贷款通常需要半年多的时间。当前的农村信贷办理手续不仅会降低农民贷款的积极性,影响信贷业务办理效率,同时也意味着大量金融机构或政府机构资本的浪费。[2]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个人电子化信用等级档案,实现个人信用数据信息的多渠道共享是有其现实迫切性的。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在农村地区逐步普及,农民文化水平和现代信息意识的提高,个人信贷程序、手续的简化也具有了可行性。

(三)完善的社会保障和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成

银行机构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时需要个人提供担保,农村居民拥有的资产主要集中于房屋、田地、生产物资、农产品、畜牧产品等。其中,除房屋外的其他资产不仅抵押价值不高,处理起来也比较困难。一方面,多数农户因普遍缺乏有效的担保人或担保证明,在银行严格执行抵押、担保制度进行消费借贷的条件下,很难享受到信贷所产生的负债消费服务。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分落后,与城镇居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农民收入偏低、不稳定,在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需要有可靠的资金支撑,这也是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保守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农民在选择消费信贷业务时十分谨慎,除子女教育、生病、婚丧嫁娶等重大事件外,多数农民在正常生活消费领域不会考虑借贷。即便有借贷需求,也会首先考虑借贷程序简便的亲友借贷而不是借贷程序繁琐、借款周期较长、还贷方式死板的银行信贷。

(四)农村地区商品消费流通建设不力

我国目前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基础薄弱,商品流通网络不完善。对多数农户而言,量入而出就是最基本的消费准则,很少有农民具备超前消费的意识。因此,以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基础很难带动农村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这会直接影响信贷市场的业务拓展。商品只有通过流通才会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促进市场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发展,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是农村地区的商品流通不畅、农民消费能力普遍不高。农村消费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过小,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萎靡。为此,近年来,国家将三农问题作为国家首要的建设大业,不断从政策扶持、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等方面降低农民生活压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刺激农村地区的耐用消费品市场需求。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农村许多银行机构扩大了农村消费信贷的产品服务领域,并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二、我国农村消费信贷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消费信贷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保障消费信贷方面的法律主要有《担保法》《物权法》《商业银行法》《合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一方面,在上述法律条款中虽然都涉及了对消费信贷关系的调整,但大多局限于一般的法律规定,立法较为分散,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难以根据消费信贷的具体情况进行规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法律规范以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为主,相比于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法律条规而言,效力层次较低,执行力不高。其主要表现在由纲领性文件指导的地方管理办法在权威性和协同性方面明显不足,甚至存在法律上行与下行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例如,《商业银行法》与《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之间就存在矛盾。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具有很多新的增长点,这对消费信贷活动而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的法律监管,导致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积极性尚未完全激发。

(二)农村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

借贷者个人的信用档案信息是放贷者做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放贷者收集到的个人信贷信息越多越准确,银行所承担的资金风险就越低。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放贷者需要大量与借贷者相关的信用证明,这也是导致我国消费信贷办理手续繁琐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信用制度建设依然保留着传统乡村社会的痕迹。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较为封闭,不同阶层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这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收集个人信用信息带来了巨大困难。放贷者一方面对农户的资产状况、农业生产经营状况等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违信状况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放贷者难以准确获悉农村个人信用信息,无法保障放贷的安全性和收益。

(三)缺乏健全的信贷担保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担保法律制度尚未健全,这方面的规制主要体现在《担保法》这一宏观法律层面,同时结合金融机构内部的信贷详则和操作规程。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农民的宅基地不能作为消费信贷抵押物,而农民其他的农产品和农用物资更难以用作抵押物,这就将农民普遍拥有的财产基本排除在可用抵押物之外,因此,目前农民实际上很难享受到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服务。此外,虽然城镇地区近年来相继涌现出大量信贷担保机构,但在农村地区这一现象尚未显现。信贷机构主要是考虑到农民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及抵押物,所以不愿为其提供担保服务,这就将消费信贷活动中隐藏的各种风险全都倾倒给了金融机构,从而导致农民想贷却贷不到,银行为避免资金风险也不想外贷的尴尬局面。

(四)农村消费信贷用户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目前,消费信贷活动的借贷者权益保护法律尚未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现有法律适用性不强。我国对信贷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主要沿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而实际上农村消费信贷与普通的消费活动,在产品类型、服务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机械地将《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应用到消费信贷活动中是不合理的。其二,消费信贷监督管理机构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缺乏操作性较高的法律制度,尽管《银行监督管理法》等制度中规定应为消费者提供适当保护,但这一笼统说法显然操作性不强。其三,目前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范具有局限性。以《商业银行法》为例,缺乏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保护政策,当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冲突时,具体的协调办法、协调机构、协调监督等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其四,我国没有从法律层面上规定受理信贷消费者合法投诉的机构或组织,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农户消费信贷的风险系数。

(五)民间金融的法律监管不到位

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业务拓展及办理的不积极,为民间金融机构带来了开拓农村市场的机遇。实际上,在我国农村地区,民间金融机构承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国有银行。其原因主要在于民间金融机构对消费信贷的个人征信体系要求偏低,办理程序、借款周期等方面也比国有银行更具优越性。这一现象对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刺激农村消费增长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目前从法律制度层面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活动施以监管还不到位。当前,民间金融机构承办的消费信贷业务在资金总量和业务发生率方面都要显著高于国有银行等正式金融机构,如果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农户将承担较高的资金风险或高于市场价格的借贷利率,这对农村消费市场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3]

三、促进我国农村消费信贷法制建设的措施

(一)健全行之有效的农村消费信贷法律监管体系

其一,通过法律监管提高消费信贷的金融安全性。金融在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法律监管体系,农村地区的消费信贷就难免会出现金融秩序错乱,从而导致金融财富流失。这就要求国家在着力刺激金融市场、带动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的同时,加强法律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其二,提高农村消费信贷法律监管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首先,维护整个社会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避免因单个金融机构破产导致金融秩序错乱;其次,创设公开公平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特别要在民间借贷机构和国家金融机构之间实行公平的良性竞争规则;再次,国家要在法律监管的同时充分利用好金融监管手段,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其三,要提高消费信贷市场的公平性。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在农村和城镇地区实行对等的消费信贷担保机制和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农户消费信贷提供可行性较高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在农村金融借贷机构和城镇金融机构之间构建公平的竞争关系和对等的借贷条件。[4]

(二)建立精准高效的个人征信档案管理体系

首先,加强对农户个人信用隐私数据的法律保护。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用数据信息泄露的风险较大,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收集农户个人信用信息时要严格执行法律程序,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应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范围、收集方法、信息存储等环节施行动态监测,保证个人信用数据的安全性。其次,加强对征信机构和信用中介机构的法律监管。我国要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信用中介机构在农村消费信贷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加强对中介主体、评估原则、信用机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的法律监管,保证消费信贷活动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再次,制定个人信用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法规。在社会各个领域实行个人信用信息公开化是完善征信体系的前提条件。目前,农户个人信用数据分散于公安、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此我国可以建立统一的法律监管制度,在保证个人信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公开和共享。

(三)建立风险共担的农村社会担保体系

目前,农村地区担保机构严重不足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农户所需的信贷类型和资金总额也会有所差别。为此,我国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用户拓展多样化融资渠道,鼓励民间担保机构进入农村,并将传统模式下金融机构独自承担的资金风险分散开来,建立担保机构、农户、银行三者共担的社会担保体系。当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担保方式是由担保机构承担所有风险,这也阻碍了一大批民间担保机构进入农村。建立多方共担机制后,一方面可以刺激农户产生新的消费信贷需求,为金融机构和农户搭建彼此信赖的交易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彻底消除金融机构对高风险的顾虑,从而以积极的态度考量农村地区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与深化。[5]

(四)加强对农村消费信贷用户合法权益的保障

首先,从法律上强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关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义务和责任。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为例,要在制度中明确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银行业协会有责任和义务以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展开监督监管。其次,在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中设立消费者投诉受理部门,鼓励农村消费信贷用户积极反映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非法诱导、借贷利率过高等违法现象,从而形成农村地区适用性较高的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机制。再次,加强农村地区消费信贷用户的内部自律。要建立类似《银行营运守则》的规章制度,在保证法律强制性保障地位的同时,鼓励银行行业内部的自律与规范,并建立起严格的处理程序规则,以保障农村消费信贷用户的双重权益。

(五)加强对农村地区民间金融借贷机构的法律监督

首先,要加强对当前农村地区民间金融借贷机构的法律监管,将民间金融机构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交易的方式和条件、违约的责任和权益保障等内容,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出来,从而为民间消费信贷交易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促成农村地区民间借贷活动的公开化、透明化。其次,当前农村地区存在许多民间金融借贷方式,其服务质量可谓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部分民间金融机构借消费信贷之名从事非法集资等活动。对此,我国应从法律层面上更加明确界定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法民间借贷等多种概念的范畴,从而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可靠的维权依据。[6]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法制建设是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秩序、激发农村消费信贷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创造全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中,农村消费信贷用户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力保障,金融信贷机构的风险才能得以压缩。因此,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监管体系。

作者:蒋晓云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陈东,刘金东.农村信贷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的长期动态分析[J].金融研究,2013,(6):160-172.

[2]张阳.吉林省农村小额信贷调查报告[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76.

[3]尹学群,李心丹,陈庭强.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1,(5):21-27.

[4]滕向丽.促进农村消费信贷良性发展[J].浙江金融,2011,(4).

民间借贷法规范文篇4

市民间借贷存在的危害性

在目前国家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背景下,资金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一些中、小、微型企业与个人将更加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虽然民间借贷具有三大优势:1.放款时间快,最快1个小时放款;2.贷款成数高,最高可达评估的九成;3.操作简便,随借随还,按天记息。很适合一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的需要。如果发展顺利,民间借贷可以成为正规金融业的补充,为南充的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如果一旦出现混乱或无序,南充市的民间借贷将存在相当严重的危害性。(一)民间借贷具有极大的风险。南充市民间借贷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流向了房地产业,这些企业使用的资金利息可能高达25%~35%,或者更高,这早就超过了国家规定银行贷款利息四倍的标准,不受法律的保护。而大中型国企从银行贷款的利息,一年以内为6%、1~3年为6.15%、3~5年为6.4%。这样其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而房地产业是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行业。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民间借贷的融资者和使用者、参与者都具有极大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法律风险。(二)民间借贷易转化为非法集资或诈骗犯罪。在实际操作中,合法与非法往往只在一线间,法律上的滞后使正常的民间借贷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很难界定。有的借款人编造倒帐、周转资金等理由,以高利息为诱饵,非法集得大量资金后,或挥霍、或携款潜逃,在严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同时,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浙江省温州市、山东省邹平县、河南省鹤壁市高利贷所引起的风波,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三)极易成为滋生各种违法犯罪的土壤。放贷者为了保证所放资金不受损失并获取自己所希望的利益,在催讨贷款过程中极易发生打架斗殴、绑架、非法拘禁等恶性刑事案件,甚至为了收回所放贷款,雇佣打手,极易逐步形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四)民间借贷扰乱金融秩序。由于民间借贷行为隐蔽性强,资金来源又都集中在亲戚朋友、熟人之间,只要不出大事,外界很难现发。而我国刑法条文中除了高利转贷罪外,尚无对民间违法发放高利贷行为的打击条文。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严重扰乱金融借贷市场秩序,而且还扰乱金融储蓄市场秩序,破坏国家金融稳定。(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由于民间借贷的借款期限短、利息高、风险大。债务人受多种因素影响到期很难偿还,有的在多次延期的情况下仍无法偿还,或者无法还清,从而导致企业破产,家庭破裂;同时又因连带责任使担保人凭空增添了大额债务,给担保人经济、工作和日常生活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特别是一些企业破产引发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民间借贷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有序发展,可以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增强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但如果发展失控,则可能严重伤害地方经济。如何趋利避害,规范发展民间借贷业,是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规范市民间借贷业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认识,统一行动,加强监管资金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血液,现在一些监管部门对此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这些融资担保公司、投资理财咨询公司从在工商局的注册登记来看,属于一般企业,金融监管部门无权对其财务状况及经营行为进行监管。的确,从公司的登记注册的情况来看,其主要从事的是“信息咨询、服务”,但是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信息咨询”服务早已转换为从事民间借贷了,因为它们从事的是金融业,因此,金融办、银监局就应该理所当然的担负起管理之责任。应当由市金融办牵头,组织工商、人行、公安、银监局等部门对市内从事民间借贷的融资担保公司、投资理财咨询公司的人员情况、经营情况进行调查,做到心中有数,规范其经营行为。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和管理办法,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鉴于目前民间借贷普遍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早制定《民间借贷法》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确的运行轨道。同时,对一些乘人之危攫取高额暴利的高利贷者坚决予以打击、取缔,以维护社会的稳定。2012年12月,南充市广聚行投资理财公司在西充县设分公司,因涉嫌虚假宣传,被西充县工商局查处,罚款5万元;南充市金汇投资理财信息咨询公司在未登记的情况下,擅自在南部县设立分公司,开业当天就被南部县工商局取缔。(二)提高准入门槛,规范经营行为规范民间借贷业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提高准入门槛。即注册资本金须达1000万元,另外还需有1000万元资金被托管。这样能有效减少和控制从事民间借贷经营者的数量,提高其资质水平,规范其经营行为。如果其经营中出现亏损,还可用托管的资金补偿出资人损失。此外,还可以实行从事该行业的许可证制度。必须达到较高的标准要求才能取得经营资质。在办理手续上,要求其按照银行办理贷款的程序,有凭有据,大额度贷款实行公证,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引导民间借贷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上,防止用于非正常消费。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成立民间借贷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制定章程,让它们严格自律,避免出现民间借贷业“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三)金融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一是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对经营管理水品高,产品有市场竞争力,能够还本付息的企业加大信贷投资力度,支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二是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技术为民众提供简便、快捷的存款服务。三是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在向大中型企业或大项目倾斜的同时,也应适当满足地方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以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四是金融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开拓融资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增强市场竞争力。(四)加大宣传力度,呼吁民众谨慎投资强化金融和法律知识宣传,引导民间借贷业健康运行。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呼吁民众谨慎投资。

本文作者:何永泉工作单位:中共四川省南充市委党校

民间借贷法规范文篇5

(一)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速度对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机械等的投入会越来越高,这都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使得农村经济商品化、市场化、金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也会加大对资金的需求和对整个农村金融制度发展产生强烈的推动作用。这些需求的存在会迫使农村金融制度打破原有均衡状态下的利益制衡机制而寻求新的制度突破,从而促使农村金融向更高层次、更完美、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在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农村金融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就会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不能呼应当前农业发展的呼唤,就会反过来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不仅会使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价格的上下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资金作为农业发展最紧缺的要素需要农村金融的全力支持和保障,只有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得到最优化的满足,农业才能得到最高速的发展。

(三)金融法律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金融业对农业支持的不足具体体现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上,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掣肘了金融行业对农业的支持。要想让金融行业更好地为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服务,必须要打通连接二者的桥梁,稳固二者之间的纽带,其中金融法律的完善和发展是促进黑龙江省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当前法律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法律缺失、混乱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机构种类繁多,规范和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法律比较繁杂、混乱,存在着交叉、矛盾等问题。作为农村金融的服务主体,金融机构的准入和监管法律存在着诸多问题,会使农村机融机构的资质良莠不齐,服务能力差距较大,员工素质不高,不利于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这不仅会对农村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农业的发展,也会为农户带来一定的风险。同时,现在还存在着效力农村的金融机构逐渐消失和业务重心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农业发展所需的信贷资金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法律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规范和监管。

(二)现行法律制度存在障碍,农村担保物不足,担保范围狭窄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有价值的担保物,一直主要依靠信用担保贷款,但是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信用环境相对较差,导致金融机构“难贷款”。而且信用担保贷款的数额较小,不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大量资金的需求。因此,“三农”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的根本原因是贷款“抵押担保难”,缺乏把潜在金融需求转化为有效金融需求的配套机制。

(三)相关配套法律不完善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风险较高,遇上严重的灾害很可能颗粒无收,农民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早有学者提出要在我们国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但是一直缺少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无法将这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民间借贷缺少法律规制

民间信贷在黑龙江省特别是广大农村表现出了很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但这仅是公民的自发行为,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和保障。总的特征是,活跃但弊端明显,民间借贷纠纷暴发的传导性强,一旦遭遇农业自然或市场风险,容易引发系统风险,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民间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高效益,加上广大农民对诸如证券等投资渠道不熟悉,民间借贷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农村的闲置资金,从而分流银行部分存款,加剧了县域资金供求矛盾,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可能扰乱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造成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出现盲区。

三、完善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相关法律的建议

金融业支持农业发展,涉及到很多的关系,如国家政策与金融的关系,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之间的定位,保险和担保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等,这都不是只依靠金融机构自身能解决的,需要综合全面的的考虑。因此,金融业要想更好的支持农业的发展,就要完善现有的法律规范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借鉴外国的先进立法经验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和金融行业的发展都要早于我国,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相关立法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国际经验可循。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借鉴先进的立法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符合我国现实的金融法律。美国从1916年签署第一部《农业信贷法》开始,后经过多次修改,使其不断完善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日本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先后颁布了《农林中央金库法》、《长期信用银行法》等一系列法规,另外,日本分别在1929年和1939年制定了《牲畜保险法》和《农业灾害补偿法》,二战后经修改合并成《农业灾害补偿法》实施至今,为支持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规范了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的运行,使其不偏离正常轨道,保证了农业贷款需求的满足。而我国,对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的立法比较落后,在我国现行金融法律、法规中基本没有关于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明确的条文。虽然近几年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出台了不少关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规定,但明显带有修修补补的性质,而且出台和废止比较频繁,缺乏稳定性,不利于金融机构和农户的了解和执行。我国应该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系统地的制定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法律。

(二)制定专门针对农村信用社及地区性金融机构的法律

以明确其性质、地位、宗旨、权利义务关系,并对其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另外,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减少行政干预,防止造成背离为农业服务的宗旨。农业发展银行仅依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而农业银行则没有法律依据。各个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主要靠国家的指令或自觉性,从而可能导致指令失灵,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为了协调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其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我国应尽快出台具有权威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法规,把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确保支持农业发展工作的长期稳定。一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增加中央银行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监督指导的内容,严格控制贷款流向,加强对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支农资金非农化以及资金发放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三)完善担保法,创新担保方式

我国目前农业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缺乏有价值的担保物,在《担保法》和《物权法》中明确禁止了除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方式取得的“四荒”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和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以外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财产的抵押,使得农民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物,无法满足对大额农业贷款的需求。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必须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和服务。这些规定应该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加以贯彻落实,使农民对自己的土地权利享有自主流转的权利,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为农民创造效益。

(四)对民间借贷进行系统的规范

近年来,我国农村民间借贷日益活跃,规模不断扩大、比例不断提高、涉及群众不断增多,在农业生产融资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影响,加之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民间借贷目前基本上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合法非法相互交织;融资利率高,弹性度较大;信息透明度低,手段欺骗性强;法规约束缺失,行业监管乏力;纠纷案件频发,社会危害性大,等等。为充分发挥民间借贷的积极作用,针对民间借贷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公司法》、《合同法》、《民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尽快出台和实施《民间借贷法》及系列法律规范,细化相关配套制度,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将其纳入正常金融监管范围和法治化轨道,置于阳光监督之下,确保民间借贷活动合理规范和健康有序,为农业发展助力。

(五)制定《政策性金融法》,规范政策性金融的行为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明确财政、政策性银行与借款单位三方的责任,防止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化,为支持农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如对其进行补贴、增加中央银行再贷款、减免营业税等等。

(六)完善相关配套法规

民间借贷法规范文篇6

一、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民间借贷无论像“合会”这样有组织的活动,还是互助性质的自由借贷,一直非常活跃,是广大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有三:一是中小企业发展迅猛,资金需求旺盛,在向金融机构融资出现困难的情况下,转而向民间筹措资金。由于相应的融资利率要比金融机构高得多,且期限较长,如发展下去有形成非法集资的趋势;二是发放高息借贷。资金相对比较富裕的个体户和中小企业主,在暂时没有新的资金投向的情况下,为了给闲置资金寻求新的“出路”,向一些资金匮乏且又急需资金的企业及个人提供高息借贷;三是村民及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这种情况最普遍。有关统计数字表明,至2003年底,中国农村“高利贷”高达8000亿~1.4万亿元,仅浙江省东南部地区就有3000多亿元。另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调查,2003年的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32.7%,私人借款占65.97%,其他占1.24%.可见,我国民间金融仍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农户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但目前民间金融在法律法规上尚没有任何合法地位。

二、民间借贷活跃的成因

1.社会传统的渊源。民间借贷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的民间借贷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比较活跃,但在计划经济时期规模和范围都很小,可以说已经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间借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强的家族血缘意识,加上亲朋好友之间互相了解,交易成本低,从而为民间借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尽管民间借贷在我国至今未获得合法地位,但是在许多地区的发展仍呈生生不息之势。

2.资金供求的失衡。资金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短缺状态,并且长期以来资金的配置存在不合理之处,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呆、坏账比例居高不下。一方面,个别行业的贷款利用效率不高,形成浪费,另一方面,农村正规金融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银行不断出现,老的银行不断进行改革,但从获利的角度出发,基本把提供金融服务的眼光投向了城市中的优质客户,面向农村和乡镇的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而且网点不断撤并。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惟一一家面向农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农村个私经济的发展中却发挥不了大作用,主要是由于门槛太高,农民贷款太难。即便是农村信用社,其贷款的90%左右也集中在乡镇企业,“垒大户现象”普遍存在,而绝大部分农户却告贷无门。农户旺盛的资金需求既然得不到满足,民间借贷市场应运而生也就成为必然。这种严重的资金不平衡导致了民间借贷的快速膨胀。

3.信贷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多种因素影响,县域金融机构存贷差在增大,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出现了贷款负增长,进而造成了一方面有不少资金在银行沉淀,另一方面急需用钱的农民、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贷款。一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信贷权限上收,对中小企业、个体户发放贷款慎之又慎。二是金融机构信贷门槛过高:表现在贷款手续复杂,一笔贷款需要经过调查、担保(抵押、质押)、审批等多个环节,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满足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另外贷款条件高。由于一些小企业、个体户、农户资信程度不够高,又没有足够的财产作抵押,也难以找到有实力的担保人作担保,所以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因而,那些无抵押而又急需贷款的个人(主要是农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无奈只好求助于民间借贷。

4.盈利思想的引动。由于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县以下缺少证券投资,国债也很难买到,加之近年来国家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存款利息较低,对资金持有者缺乏吸引力。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民间借贷可以获得比在金融机构存款高得多的收益。绝大多数借高利贷者都是为了做生意赚大钱,或者是在商场上一时亏损为了“翻本”,而放贷者则是为了牟取暴利。对于有钱者来说,将钱存入银行利息太少,投资股票风险太大,投资房地产时间太长、投资钱币、邮票等专业知识又不够,而放高利贷则使他们既能较快获取暴利,又能逃避工商、税收等部门的监督,这是其存在并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5.手续简便的驱动。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大都严格贷款发放,使许多人难以取得充足、及时的贷款。在我国农户的生产经营投资中,有相当大比重由借贷资金承担,大多数农户遇到如婚丧嫁娶、子女升学、建房治病等大的生活支出时,也需要举债。由于农民的土地、住房、果树等都难以变现和用于抵押担保,贷款数额不大,且季节性强,农户对小额贷款的利率“并不太敏感”。而我国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的固有优势适合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之间的资金调剂,与银行信贷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此外,2003年以来,国家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银行贷款利率与民间借贷利率的差距缩小,使得一部分农民和个体工商户更倾向于民间借贷。

6.正规金融制度与民间借贷的不兼容。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管理制度一直在保护正规金融的垄断地位,如《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个人不得设立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得经营金融业务;非金融机构也不得经营金融业务”。因此,在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不能产生的情况下,民间借贷,以“灰色”的形式存在,形成不和谐的金融二元格局。

7.金融监管的薄弱。基层银监部门监管任务重、人员少,而民间借贷又大都十分隐蔽,监管起来多少有点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有关民间借贷管理尚无明确的规定,令基层银监部门监管无章可循。

三、民间借贷的发展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民间的借贷活动不断增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个人、企业生产及其他急需,弥补金融机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正面作用。但不规范的、盲目的民间借贷行为向企业或乡村两级政府、集体经济部门渗入,并不断蔓延和发展,将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对整个区域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加重了企业负担,导致企业资金使用恶性循环。企业高息负债后,财务支出进一步增大,使本来效益不好的企业雪上加霜。虽然一时解了燃眉之急,但受企业所吸收的高息负债带来的有限效益制约,往往得不偿失。借贷资金在退出生产经营过程后,增值有限,企业难以支付到期债务,往往通过吸收新的高息本金来偿还到期的高息负债,拆东墙补西墙,企业资产被挖空并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企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2.容易发生债务纠纷,不利于社会安定。一是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法律法规支持,具有盲目性、不规范性、不稳定性,容易引起借贷双方的纠纷;二是民间借贷金额小,涉及人员广泛,且多发生于社会基层,一旦发生纠纷,将对社会安定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民间借贷一旦发生欠债不还,部分通过暴力收回借款,借贷双方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民间也因此出现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追债公司;四是有的民间贷款用于、吸毒等严重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3.加重了经营者的负担,助长高利贷的存在。许多企业或个体户从民间所借资金利率水平一般都比较高,比银行同期利率高3—4倍。过高的利率水平,一方面加重了经营者的财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民间借贷资金主要使用者——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高利贷的存在,在社会上造就了部分食利阶层。

4.影响国家利率政策的实施。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价格由国家确定,而民间借贷的利率是根据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由借贷双方自发制定的。民间借贷大部分都是在资金需求紧张、迫切,银行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发生的,基本上是一个卖方市场,利率水平通常远比银行同期利率高,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

5.社会信用难以控制,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国家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来,各金融机构限制了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及效益不好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后,利用支付高额利息直接从社会上融资,诱导民间闲散资金投入,使社会资金从非正常渠道流入到本应该淘汰的企业中进行无效流动。一方面使社会资金失去控制,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干扰了金融机构正确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信贷政策等,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由于民间信用的利率高,借款人总是想方设法归还高息贷款本息,而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则能拖就拖、能欠就欠、能逃就逃、能废就废,不利于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另外还影响了银行筹集资金的能力,对金融系统宏观调控不利。

四、整治民间借贷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1.金融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对那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产品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够还本付息的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二是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技术为居民提供简便、快捷的存款服务。三是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在向大中型企业或大项目倾斜的同时,也应该适当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以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四是人民银行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引导,要设立支农贷款比例、农户贷款发放量、发放户数和资金回收率等若干指标,加大信用社支农服务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力度。五是金融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开拓融资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从而规范企业行为,同时也为投资者正确地把握投资方向提供稳妥的金融条件。

2.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和办法,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鉴于目前民间借贷普遍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规》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同时,对一些乘人之危而攫取高额暴利的高利贷者则坚决予以打击、取缔,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3.银监会应切实担负起金融监管职责,制止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金融监管部门应制订严格的管理规定,给予民间金融一定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对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金融活动加强监管,避免“金融风波”;同时也要坚决保护合法的借贷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在继续改革和完善正规金融的同时,让农村一部分非正规金融即民间金融“浮出水面”。

4.政府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资。要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储蓄投资转化核心机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速度,积极为民间社会资金顺利进入投资领域拓宽渠道、扫除障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民间借贷法规范文篇7

一、农民创业现状与特点

我县农民创业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学习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学成后注册个体工商户,从事服务业及一般加工业;二是利用本地农副产品、木竹资源、矿产资源,通过与亲朋好友合作,成立公司从事制造业;三是利用外出务工积累的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返乡创业。

我县农民创办的企业具有规模小、技术含量较低、市场雷同,成长慢等特点。因初始投资小,企业规模小,用工人数少,技术采取模仿取得,技术含量较低,核心竞争力差。市场开拓力度小,且一般从事市场门槛准入较低的行业,市场雷同,生产同种产品或提供相同服务的企业数量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扩大生产一般利用企业获得的利润投入,采用“滚雪球”的办法扩大,企业成长较慢。近来,农民创业具有投入不断加大,规模不断扩大,创业项目大的发展趋势。

二、农民创业的作用及工作成效

农民创办的企业是我县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创业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繁荣了市场,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助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为实现城乡同步小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县为促进农民创业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充分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涉企优惠政策。二是为农民创业提供小额贷款,贷款贴息等融资服务。三是举办免费的返乡农民工培训、创业培训、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等,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四是一些乡镇设立了农民创业基地或创业园,为农民创业提供平台。五是优化发展软硬环境。努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严惩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不断改善水、电、路、通讯等发展条件。这些工作有效促进了农民创业。

三、农民创业的困难和问题

农民创业面临三大风险。一是政策风险。创业者因对政策法规了解不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非法集资,偷漏税收等方面较易踩政策“红线”,甚至发展为违法犯法,导致创业失败;二是灾害风险。因保险险种不全,创业者保险意识不强担保投入能力不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洪涝灾害、风暴灾害、火灾、雷电灾害等,易致创业失败。我县4月26日发生“龙卷风”,使5家农民创办的企业损失150多万元,这些损失全部由投资者承担;三是市场风险。投资时产品市场好,建成后市场有变化,易致创业失败。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但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农民创业者,产品结构调整的能力较差,企业寿命较短。

农民创办的企业与其它中小企业一样,还存在融资难、用工难、获利难、审批部门多、税费负担重、扶持少、服务少等多种困难与问题。

四、建议

1、出台并宣传落实好涉企优惠政策。努力解决审批手续多、税费负担重、扶持少等问题。

2、扩大免费培训的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从法律法规、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方面提高农民创业者素质。

3、解决融资难题。银行要多提供适应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提高信用贷款金额,降低抵押门槛,缩短放贷时间,简化贷款手续。规范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扩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提高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的担保倍率,提升担保能力。完善民间借贷法律体系,减少民间借贷风险。扩大贷款贴息规模,惠及更多的农民创业者。

民间借贷法规范文篇8

关键词:网络借贷平台;民事法律;法律责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采用各种惠普金融政策推动中小企业、青年创业者发展,满足融资需求,提升交易效率,让更多的创业者享受惠普金融服务。但是,目前该平台面临清退的问题,由于存在非法集资,频频出现的各种民事法律纠纷,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参与主体的责任规划,通过完善网络借贷平台民事法律制度,给予投资人法律保护。

一、我国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规制现状

网络借贷平台是将借贷平台和网络平台结合的平台模式,主要针对金融领域开发和应用。通常我国对新兴实物在立法规制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出现问题之后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1]。2015年推出《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将监管作为核心。在2016年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网络借贷平台的性质,而且这成为之后对平台实施监管的主要参考[1]。在2017年,将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存管业务、登记备案等多项工作内容融入监管领域中。目前我国并没有以网络借贷平台的问题构建相关法律法规,一些网络借贷问题都是根据民间借贷的处理方法进行解决。2015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只是简单地提供网络借贷平台相关责任认定的主要依据,并没有对其他责任问题进行探究和明确另外,自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清退”已经成为网贷行业的主题。2019提出的《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为之后的机构退出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加大良性退出力度,但实际上,并没有针对平台退出机制明确平台主要责任,容易出现网贷平台清退无法可依的局面。

二、网络借贷平台民事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借贷平台相关法律义务不明确

网络借贷平台的义务分为两种,分别为约定义务和法定义务。其中约定义务是在相关标准上产生的,也就是服务协议标准,而且还能结合具体约定内容确定义务。然而,假如未根据协议标准落实,或者未表述清楚内容时,责任认定就会以法定义务为标准。在网络借贷中,平台属于信息中介,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服务,属于“居间人”身份,其责任义务也就是居间人义务。根据《合同法》,居间人具有向交易双方告知真实义务。但是实际上,网络借贷双方关系并不是认识的关系,而是网络虚拟陌生的关系,出借人并不了解借款人的具体情况、身份信息、偿债能力等等[2]。因此,需要探究网络借贷网络平台的义务,明确相关内容和要求,平台要明确告知借贷双方相关信息,并对借贷信息进行审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二)网络借贷平台和其他主体责任分配不明确

民事主体除了网络借贷平台之外,还包括资金存管机构、借款人、第三方担保机构等。一般对于主体之间责任分配是根据各方约定进行,但是合同制定的根本目的主要是为合同签订各方提供依据,明确各方民事责任,但是并没有涉及具体责任如何分担和处理方面的内容。对此,在实施审判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个主体责任,避免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3]。在网络借贷平台中涉及的责任分配不明确的问题,比如出借人最终无法收回借款,这不只是借款人单方面出现违约行为所发生的,还包括其他因素。网络借贷平台在即将到达借款期限时,是否催促借款人缴纳借款,是否向出借人展示借款人的合同履行状况,这些都会对出借人是否能够按时收回借款造成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假如在此次合作中将第三方担保机构引进其中,这时就需要进一步分析第三方担保机构是否为唯一的责任主体,并且还需要研究多方之间的责任分配问题,包括平台、出借人、借款人、机构。另外,现阶段网贷平台的退出方法有四种,①负责人卷款跑路;②经侦关闭;③自行清算;④转型发展。但是,目前针对退出机制的方法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平台推出时相关主体责任不明确,没有明确平台需要承担的具体责任。

三、网络借贷平台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策略

(一)明确网络借贷平台相关法律义务

对于民事责任认定而言,法律义务是主要依据,在司法应用的过程中,在交易双方签订服务协议的基础上,就代表网贷平台接受双方委托,在协议中起到居间人作用,网络借贷平台通过服务协议接受借贷双方委托,并有为双方提供相关服务的义务,包括如实告知、资金存管协助、信息审查、保密、借款催缴以及代收等等义务。从法律制度层面明确义务,能够帮助司法判断正确划分民事责任范围,进而为投资人提供保障[4]。对于如实告知义务而言,是结合传统居间人工作提出的,网络借贷平台作为居间人接受借贷双方的委托,就需要公布自身指导的合同相关信息,如实向借贷双方披露。对于资金存管协助义务而言,结合目前网络借贷资金管理要求,将出借人的投入资金、借款人还账资金、平台自身有的资金相区分,平台可以将资金给予资金存管机构进行处理。网络借贷中,资金存管机构以及平台之间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的内容,共同对交易双方的资金实施管理义务,尽管这两个平台、机构在本质上存在区别,但是都有资金保管的义务,需要仔细审核客户账户姓名、合同内容等,保证借贷双方信息真实性、债权标的合法性。因此,在履行资金存管义务时,资金存管机构负主要责任,平台负协助责任。对于信息审查义务而言,是在如实告知义务的基础上,对平台提出的更高要求,平台需要采用多种手段调查借贷相关信息,包括双方身心信息、财产状况、借款用途等,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以以资金大小为标准,明确平台信息审查义务,对于资金较大的情况,平台尽可能采用网上调查、实际调查等方式对双方信息进行审核;对于较小金额而言,平台可以采用出示证明材料、电话审核的方式进行[5]。对于保密义务而言,平台需要对借贷双方的各种信息进行保密,尽管合同履行完毕,也需要保存信息,不得擅自删除。对于借款催缴以及代收义务而言,在即将到达合同约定的时间时,平台需要履行信息告知义务,告知借款人需要结合合同内容偿还给出借人资金。但是如果借款人未按时偿还,平台可以代收到期的借款资金,并返回给出借人。

(二)完善网络借贷平台和其他主体的责任分配

通过对我国网贷行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无法对网贷平台应该承担哪种民事责任做出肯定的回答,导致该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风险和问题,特别是违约行为和跑路行为等。在明确网络借贷平台应该承担哪种违约责任之前,应该先明确法律性质。近些年来,我国与网贷有关的文件中只是从法律层面将网贷平台定性为信息中介平台,不可以为借贷法律关系中的任何一方提供担保,也无法利用自己的资金作为担保,从而推动交易顺利完成。但是在实践中,网贷平台已经超出信息中介性质,也参与到网络借贷法律关系中,常常出现为出借人担保,帮出借人催收本息的情况,这就导致平台不仅是居间人的身份,还是担保人的身份,除了要承担合同约定的责任之外,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因此,网络借贷中民事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涉及的参与主体较多,在实践过程中,应进一步完善网络借贷平台和其他主体的责任分配。在平台和借款人责任分配中,应该出台更加明确的法律规定网贷平台的性质,监管部门应该严查违规担保的平台,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并应该根据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责任。1.平台和第三方担保机构的责任分配针对平台和第三方担保机构的责任分配法律规制问题,第三方担保机构不得成为平台的关联方,也就是除了平台自己建设、参股、控股等的担保公司。尽管具有担保法意义上的第三方担保只需要担保主体有独立法人即可,但是需要考虑一下两方面因素,第三方不宜成为担保主体[6]。第一,关联方和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责任财产重合,关联方承担担保责任,会导致平台责任财产损失,平台风险还会传播给出借人。第二,担保主体为出借人提供担保,从法律关系上,会与出借人形成对立,而且担保主体和平台之间存在关联性,会导致平台在交易中对是否能够维持中立的居间人身份造成影响,也会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信息披露等合法性产生怀疑。2.平台与借款人、出借人的责任分配通常在平台、交易双方的责任分配过程中,前者属于信息中介,主要对后者的信息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双方以平台的信息为基础形成借贷关系。通常平台发放贷款之前需要对借款人进行相应的审核,一般审核是交由第三方机构完成,审核内容包含借款人的资金情况、信用状况、贷款用途等等。同时,机构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出借人收取一定的担保资金[7]。如果出现违反合同内容的情况,机构需要向出借人履行担保义务,承担偿还借款本金的责任。尽管网络借贷平台不是法律关系主体,不需要对出借人承担责任,但是由于和第三方机构合作的关系,在担保机构无法承担责任的情况下,平台需要承担一定赔偿责任。3.完善平台退出机制随着现阶段国家监管部门对网贷行业监管愈加严格,当下务必要建立起平台退出机制,保证平台在关闭退出时不会出现任何民事纠纷问题,能够维护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对此,应该从全国范围内落实相关核查工作,对于没有备案或者没有获得批准的平台,需要结合法律要求退出。需要注意的是,平台要关闭相关新的网贷业务,对现有业务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结合法律法规,调整平台经营范围,或者平台注销。网络借贷平台的实际控制人、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履行自身的社会和企业责任,不对资料造成损害,保证资产处置的合理性,不跑路等,在履行退出机制时,履行满足之前法律要求的合同。同时,设定专门的监管部门对濒临破产的平台实施破产启动,为了防止一些网贷平台在经营情况恶化之后出现跑路的问题,监管部门应该具备一定的破产启动权力,在网贷平台无法正常经营下去时,监管部门能够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该平台破产,进而避免损害更多投资者的利益。另外,还可以邀请第三方中介机构成为平台清退的管理人员,对平台清退工作全面负责。当网贷平台面临破产或者正在清退时,可以聘请具有专业破产管理资质、具备网贷行业处理工作经验的律所等第三方中介机构作为清退管理人[8]。对于从事互联网金融法律服务内容的律师而言,掌握各种法律法规,理解监管政策的同时,还能合理制定平台清算方案,对各机构工作进行协调清算,并处理各个投资人之间的关系,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等。对于清退管理人员而言,主要与企业负责人共同构成清退工作小组,共同对网贷平台存量业务清单、财产状况清单、出借人名单等进行整理和编制,并与相关监管部门对平台的退出相关工作内容进行协商,拟定清退公告并,还需要组织出借人实施债权申报,制定出合理的退出方案和业务清偿计划等。总之,互联网本身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借贷的不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各种民事纠纷事件数量增加。在各种问题出现之后,国家开始对网贷平台实施清退措施。因此,本文提出可以通过明确网络借贷平台相关法律义务,对网络借贷平台和其他主体责任分配进行完善,完善网络借贷平台民事法律制度,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加速网贷平台清退,合理处理各种金融风险问题,为交易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进而推动网络平台能够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慧琼,须海波.网络垫款类纠纷的法律关系分析——D公司诉付某某等民间借贷纠纷上诉案[J].法律适用,2020(20):141-150.

[2]吕智霞.我国网络借贷平台发展的法律风险与应对[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7):60-63.

[3]江嘉骏,高铭,卢瑞昌.网络借贷平台风险:宏观驱动因素与监管[J].金融研究,2020(06):152-170.

[4]王永芬,王伯军.证明责任分配在解决民间借贷纠纷中的运用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25):76-78.

[5]李有星.互联网金融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与司法裁判规则建议[J].金融服务法评论,2019,10(01):8-16.

[6]陆岷峰,徐阳洋.互联网金融:运行轨迹、风险溢价与治理启示——以中国网贷行业发展过程为例[J].南都学坛,2021,41(01):116-124.

[7]安强身,胡金焱,于涛.网贷平台异质性、信任倾向与决策理性——基于出借人对网贷平台选择的实证分析[J/OL].(2020-07-03)[2021-03-02].

民间借贷法规范文篇9

(一)规模总量不断增长

据对湖南省益阳市50家企业、120户城镇居民和120户农村居民问卷抽样调查测算,至2008年末,全市民间借贷总量约为54亿元,比2004年增加9.52亿元,增幅为21.4%,分别占全市人民币存、贷款总额的8.6%、9.7%。样本企业民间借入资金余额户均规模122.4万元,比2004年增加38万元,年均增长11.25%;样本城镇居民2008年末通过民间借入资金余额户均3.94万元,比2004年增加1.33万元,年均增长9.8%;样本农村居民2008年末通过民间借入资金余额户均3.42万元,比2004年增加1.06万元,年均增长7.4%。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全市中小企业民间借贷34.29亿元,约占民间借贷总额的63.5%,城乡居民约占36.5%;二是城市居民参与民间借贷的比例略高于农村居民;三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参与民间借贷的比例远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二)融资范围不断扩大

抽样调查显示: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约77%是用于解决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不足,约23%用于固定资产投产;农户得到民间借贷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分配比例是58∶42;城镇居民民间借贷资金约74%用于投资经商。从益阳市民间借贷投向看,主要集中体现在三大领域。一是农业产业化领域的需求。据调查的100家龙头企业资金需求达83亿元,较上年增加24亿元,增长13%,银行贷款满足率仅为50%,有三成的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资金缺口约38亿元。二是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需求。据调查,在自筹资金中房地产开发商向民间借贷的资金所占比重下降了约12%。2008年农民住房支出较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了20%、18%和22%,使民间借贷由过去的生活急用转为居住借贷。三是新型工业领域的需求。

(三)交易活动由暗转向公开或半公开化

民间借贷虽不具有合法地位,但民间借贷对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逐步演变成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缓解资金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逐渐由“地下交易”变为半公开或公开化。

(四)借贷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随着民间资本规模扩大,专业放债人和中介人应运而生。有的为借贷双方牵线搭桥,从中收取中介费;有的担保公司为民间借贷者提供担保,从中收取担保费;有的企业或个人一方面借入资金,另一方面从事放款活动,从中赚取利差,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或专业放债人。此外,随着人们市场意识的不断增强,相继出现了白条转借贷的形式。与此同时,在社会上涌现了一批食利群体。其中:包括在职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

二、当前民间融资动向及发展趋势

近几年,随着民营经济体不同形式的蓬勃兴起,人们市场意识的不断提高,民间借贷出现了新的动向。

(一)民间融资替代化

据样本点监测显示: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互为替代的特征较明显。据监测的10户企业(主要是当地重点企业)数据显示,在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今年1-6月获得银行贷款7345万元,同比增加1350万元,企业民间融资总额2532万元,同比减少了560万元。

(二)融资性质股权化

据样本监测点显示,近几年,股权性融资在企业筹集资金的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在民间融资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06-2008年分别上升了7.3%、10.2%、13.6%。如南县鑫欣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入股会员2358人,企业融资规模达680万元,比2006年增长26%,入股者不仅能保利分红,还得到了企业饲养技术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带来的实惠。

(三)农村融资趋于产业化

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载体,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益阳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56个,拥有资产39亿元,民间融资规模5.8亿元,入社会员26.5万人,带动农户39万户,占到了全市农户总数的39%。问卷调查显示,农信社基本上满足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资金供需矛盾主要集中于企业和专业大户的大额资金需求,有80%的企业和专业大户都有民间借贷,一些龙头企业或协会通过合股、入股和民间借贷的方式筹措资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地连在一起,缓解了企业大额的相对稳定的长期性资金需求。

(四)借贷行为趋于理性化

随着民间融资市场逐渐趋于成熟,辖区民间融资行为更具市场性和公开性,理性化特征也愈加明显。首先是融资价格随行就市,并依据信用、风险、期限等进行定价。二是融资方式更趋规范。据监测数据显示,以书面协议方式发生的融资额占86%,以担保或抵押方式发生的融资额占14%,同比分别增加了7%和4%。三是付息基本上参照银行的结息方式来执行。

三、区域比较民间借贷风险分析

(一)部分资金流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益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较薄弱,原计划经济下的许多小水泥、小钢铁、小纸厂以及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通过改制转为民营企业后,因长期得不到正规金融的支持,积累了大量的风险。以桃江县为例:全县16家立窖水泥生产企业,年产量普遍为8.8-16万吨,因不符合国家信贷政策而长期依赖于民间借贷维持经营;同样的情况还有桃江县金沙钢铁厂,长期在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狭缝中求生存,企业发展由小做大完全依赖于民间借贷,2008年末民间借贷余额达到5000多万元。

(二)进入成熟期后的民营企业仍达不到正规金融所需的信贷条件

据了解,为了适应民营企业贷款小、频、急的特点,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近几年工总行、农总行都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但基层行具体执行起来却十分困难。以益阳市为例:全市工业企业198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64家,规模以下小企业2566家,个体经营户16811家。调查显示:目前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满足率度不到40%,通过民间融资方式筹资的企业高达77.3%,占到了企业融资规模的50%左右。

(三)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定义模糊

目前,在我国《刑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对合法的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定义模糊。《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有期徒刑或罚金。1998年7月国务院第247号令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取缔办法》中有关规定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该办法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1999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上述法律对合法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存款行为的定义并不明确,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

(四)民间借贷趋利性极易导致经济结构性风险

民间借贷具有隐匿性,使得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本市场供求状况和资金投向难以把握,使民间借贷往往集中于热点行业。微观经济实体投资的非理性极易导致热点行业内部企业林立,难以形成适度竞争和合理联合,导致行业生产规模过剩,造成社会整体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当社会投资边际效益为负时,民间借贷的风险就会加大。

四、防范和化解民间借贷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相关法律,在法律上明确区别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和非法性

目前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等几条司法解释虽在某种程序上承认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但都是从民法的角度出发为官司纠纷而做的解释,仅有几条“判案解释”已难以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一部适合国情的《民间借贷法》和《民间融资中介机构和中介业务管理办法》,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民间借贷的形式、运行方式,在制度设计上为民间借贷双方构建法律保障。

(二)加强政策舆论导向,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各级政府应尽快明确相应的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改变目前民间借贷放任自流的状况。一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和风险教育,提高广大群众风险防范意识;二是根据民间借贷的性质,区别对待,加强管理。对于数额小、参与人员少、不跨地区、用于互助解困等合法用途的,应允许其存在,并加以引导和规范。三是严厉打击民间高利贷行为。对于脱离实体经济的各类非法集资和民间高利贷行为要严厉打击;对于擅自设立非法金融机构和违法从事银行存贷款业务的要坚决取缔。

(三)建立科学监测体系,跟踪民间借贷变化

一是建立民间借贷业务登记备案制度。民间借贷主管部门要以民间借贷借款方为监管对象,建立民间借贷交易行为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特别是对融资规模较大企业要实行强制性登记备案,未经登记的可视同为非法行为。二是建立科学的民间借贷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内容应包括民间借贷规模、融资方式、用途、期限、利率和借款偿还情况等。对融资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个体经营户,主管部门应时实定期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其动态变化,并实施有效地风险控制和管理。三是依托各级民间借贷监测登记部门建立全国性民间借贷监测体系。区(县、市)一级负责收集辖内民间借贷信息,定期汇总上报省(市)有关部门,全国、省(市)监测部门通过整理分析,为相关部门加强民间借贷管理和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信息支持。

(四)加强产业引导,优化民间投资结构

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加强民间借贷的引导和服务,选择具有市场前景、成长性好的项目为依托,优化民间投资结构。严禁民间资本投向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鼓励中小企业以入股方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有关部门要创造政策条件,帮助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直接进入资本市场,逐步减少民间借贷比重。

(五)培育征信市场,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一般具有先民间资本、再银行贷款的顺序。进入成熟期后的企业要得到银行信贷支持,首先,要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培育征信市场,规范中小企业经营行为,引导中小企业转变信用观念,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提升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为银行信用评级创造条件。

民间借贷法规范文篇10

(一)规模总量不断增长

据对湖南省益阳市50家企业、120户城镇居民和120户农村居民问卷抽样调查测算,至2008年末,全市民间借贷总量约为54亿元,比2004年增加9.52亿元,增幅为21.4%,分别占全市人民币存、贷款总额的8.6%、9.7%。样本企业民间借入资金余额户均规模122.4万元,比2004年增加38万元,年均增长11.25%;样本城镇居民2008年末通过民间借入资金余额户均3.94万元,比2004年增加1.33万元,年均增长9.8%;样本农村居民2008年末通过民间借入资金余额户均3.42万元,比2004年增加1.06万元,年均增长7.4%。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全市中小企业民间借贷34.29亿元,约占民间借贷总额的63.5%,城乡居民约占36.5%;二是城市居民参与民间借贷的比例略高于农村居民;三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参与民间借贷的比例远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二)融资范围不断扩大

抽样调查显示: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约77%是用于解决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不足,约23%用于固定资产投产;农户得到民间借贷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分配比例是58∶42;城镇居民民间借贷资金约74%用于投资经商。从益阳市民间借贷投向看,主要集中体现在三大领域。一是农业产业化领域的需求。据调查的100家龙头企业资金需求达83亿元,较上年增加24亿元,增长13%,银行贷款满足率仅为50%,有三成的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资金缺口约38亿元。二是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需求。据调查,在自筹资金中房地产开发商向民间借贷的资金所占比重下降了约12%。2008年农民住房支出较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了20%、18%和22%,使民间借贷由过去的生活急用转为居住借贷。三是新型工业领域的需求。

(三)交易活动由暗转向公开或半公开化

民间借贷虽不具有合法地位,但民间借贷对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逐步演变成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缓解资金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逐渐由“地下交易”变为半公开或公开化。

(四)借贷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随着民间资本规模扩大,专业放债人和中介人应运而生。有的为借贷双方牵线搭桥,从中收取中介费;有的担保公司为民间借贷者提供担保,从中收取担保费;有的企业或个人一方面借入资金,另一方面从事放款活动,从中赚取利差,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或专业放债人。此外,随着人们市场意识的不断增强,相继出现了白条转借贷的形式。与此同时,在社会上涌现了一批食利群体。其中:包括在职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

二、当前民间融资动向及发展趋势

近几年,随着民营经济体不同形式的蓬勃兴起,人们市场意识的不断提高,民间借贷出现了新的动向。

(一)民间融资替代化

据样本点监测显示:民间融资与正规金融互为替代的特征较明显。据监测的10户企业(主要是当地重点企业)数据显示,在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今年1-6月获得银行贷款7345万元,同比增加1350万元,企业民间融资总额2532万元,同比减少了560万元。

(二)融资性质股权化

据样本监测点显示,近几年,股权性融资在企业筹集资金的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在民间融资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06-2008年分别上升了7.3%、10.2%、13.6%。如南县鑫欣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入股会员2358人,企业融资规模达680万元,比2006年增长26%,入股者不仅能保利分红,还得到了企业饲养技术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带来的实惠。

(三)农村融资趋于产业化

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载体,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益阳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56个,拥有资产39亿元,民间融资规模5.8亿元,入社会员26.5万人,带动农户39万户,占到了全市农户总数的39%。问卷调查显示,农信社基本上满足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资金供需矛盾主要集中于企业和专业大户的大额资金需求,有80%的企业和专业大户都有民间借贷,一些龙头企业或协会通过合股、入股和民间借贷的方式筹措资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地连在一起,缓解了企业大额的相对稳定的长期性资金需求。

(四)借贷行为趋于理性化

随着民间融资市场逐渐趋于成熟,辖区民间融资行为更具市场性和公开性,理性化特征也愈加明显。首先是融资价格随行就市,并依据信用、风险、期限等进行定价。二是融资方式更趋规范。据监测数据显示,以书面协议方式发生的融资额占86%,以担保或抵押方式发生的融资额占14%,同比分别增加了7%和4%。三是付息基本上参照银行的结息方式来执行。

三、区域比较民间借贷风险分析

(一)部分资金流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益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较薄弱,原计划经济下的许多小水泥、小钢铁、小纸厂以及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通过改制转为民营企业后,因长期得不到正规金融的支持,积累了大量的风险。以桃江县为例:全县16家立窖水泥生产企业,年产量普遍为8.8-16万吨,因不符合国家信贷政策而长期依赖于民间借贷维持经营;同样的情况还有桃江县金沙钢铁厂,长期在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狭缝中求生存,企业发展由小做大完全依赖于民间借贷,2008年末民间借贷余额达到5000多万元。

(二)进入成熟期后的民营企业仍达不到正规金融所需的信贷条件

据了解,为了适应民营企业贷款小、频、急的特点,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近几年工总行、农总行都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但基层行具体执行起来却十分困难。以益阳市为例:全市工业企业1986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64家,规模以下小企业2566家,个体经营户16811家。调查显示:目前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满足率度不到40%,通过民间融资方式筹资的企业高达77.3%,占到了企业融资规模的50%左右。

(三)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定义模糊

目前,在我国《刑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对合法的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定义模糊。《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有期徒刑或罚金。1998年7月国务院第247号令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取缔办法》中有关规定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该办法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1999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上述法律对合法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存款行为的定义并不明确,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

(四)民间借贷趋利性极易导致经济结构性风险

民间借贷具有隐匿性,使得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本市场供求状况和资金投向难以把握,使民间借贷往往集中于热点行业。微观经济实体投资的非理性极易导致热点行业内部企业林立,难以形成适度竞争和合理联合,导致行业生产规模过剩,造成社会整体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当社会投资边际效益为负时,民间借贷的风险就会加大。

四、防范和化解民间借贷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相关法律,在法律上明确区别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和非法性

目前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等几条司法解释虽在某种程序上承认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但都是从民法的角度出发为官司纠纷而做的解释,仅有几条“判案解释”已难以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一部适合国情的《民间借贷法》和《民间融资中介机构和中介业务管理办法》,从法律上明确界定民间借贷的形式、运行方式,在制度设计上为民间借贷双方构建法律保障。

(二)加强政策舆论导向,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各级政府应尽快明确相应的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改变目前民间借贷放任自流的状况。一是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和风险教育,提高广大群众风险防范意识;二是根据民间借贷的性质,区别对待,加强管理。对于数额小、参与人员少、不跨地区、用于互助解困等合法用途的,应允许其存在,并加以引导和规范。三是严厉打击民间高利贷行为。对于脱离实体经济的各类非法集资和民间高利贷行为要严厉打击;对于擅自设立非法金融机构和违法从事银行存贷款业务的要坚决取缔。

(三)建立科学监测体系,跟踪民间借贷变化

一是建立民间借贷业务登记备案制度。民间借贷主管部门要以民间借贷借款方为监管对象,建立民间借贷交易行为实行登记备案制度,特别是对融资规模较大企业要实行强制性登记备案,未经登记的可视同为非法行为。二是建立科学的民间借贷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内容应包括民间借贷规模、融资方式、用途、期限、利率和借款偿还情况等。对融资规模较大的企业或个体经营户,主管部门应时实定期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其动态变化,并实施有效地风险控制和管理。三是依托各级民间借贷监测登记部门建立全国性民间借贷监测体系。区(县、市)一级负责收集辖内民间借贷信息,定期汇总上报省(市)有关部门,全国、省(市)监测部门通过整理分析,为相关部门加强民间借贷管理和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信息支持。

(四)加强产业引导,优化民间投资结构

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加强民间借贷的引导和服务,选择具有市场前景、成长性好的项目为依托,优化民间投资结构。严禁民间资本投向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鼓励中小企业以入股方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有关部门要创造政策条件,帮助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直接进入资本市场,逐步减少民间借贷比重。

(五)培育征信市场,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一般具有先民间资本、再银行贷款的顺序。进入成熟期后的企业要得到银行信贷支持,首先,要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培育征信市场,规范中小企业经营行为,引导中小企业转变信用观念,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提升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为银行信用评级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