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7 15:23:22

公共管理法

公共管理法范文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管理;体系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中,产业兴旺固然是直接左右广大乡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核心因素,而公共治理是决定农业产业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建设新农村不仅要大幅增加乡村人口的物质收入,还要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生活环境,全力推动乡村公共治理水平加速发展。

1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成就

1.1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乡村地区的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大幅提升。例如许多偏远乡村和山村基本实现了通水、通电,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村地区只能挑水吃、煤油灯照明的陈旧落后面貌。即便是在少数极端贫困地区,政府也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重新安置,使这些地区的村民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新生活。经过数10年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了路路通和村村通,也就是实现了道路硬化与通信线路全覆盖,更有大量乡村地区实现了互联网全面普及。

1.2政策性投入持续增加,夯实公共管理基础

随着“三农”问题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针对“三农”加大投入便成为近年来政策倾斜与扶助的核心。例如政府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已覆盖全部乡村地区,各地每年基于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开展的公共管理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坚实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为广大乡村地区全面提高公共管理工作水平奠定了扎实的经济与物资基础[1]。

2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的常见问题

2.1法律支持体系建设不完善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也为未来“三农”发展描绘了极为可喜的前景。但一些更加偏远的乡村、山区与牧区,农村公共管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从制度、措施、资金、人员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法律支持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公共管理法律体系建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针对性和执行性不足,这是由于国内法律体系中专门针对农村公共治理的法律法规几乎处于空白造成的。现有的公共管理法律法规主要缘于城市的实践经验与现实问题而制定和完善,并不适用于乡村地区,农村不同所有制经济体出现利益纠纷时很难找到对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调解和处置,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在监督管理方面缺少专项法律的指导。法律支持体系建设不完善的最大缺陷就是容易给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也使奉公守法者出于安全等方面的担忧而不敢或不愿在乡村加大投资与生产。

2.2资源投入系统均衡性与针对性有限

针对乡村地区和“三农”建设的资金与资源投入存在均衡性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广阔的疆域和极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状态决定了不同乡村地区在“三农”发展方面存在千差万别的特点和需求,而战略层面的资金与资源扶持几乎无法实现面面俱到,只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改善和修正。这就造成一些地方的政策性投入出现“撒芝麻”“摊大饼”的均衡主义问题,也就是无差别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表面上看这种平均化的投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平公正,实质上却降低了政策性扶持应当发挥的主导引领和激励推动作用。尤其是对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薄弱的乡村地区而言,对资金和资源的迫切需求需要管理层予以倾斜和照求,在更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2]。

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3.1加快法律支持体系建设,夯实依法治理基础

涉及公共管理的体系建设不能缺少法律法规的指引和依据。由于多年来广大乡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和公共管理等方面处于法律监管相对边缘乃至空白的地位,使农村发生农民、农户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法律体系的建设为农村公共管理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农村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提供更加明确和清晰的法律依据和指导。因此,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优化要重点加快法律支持体系建设,夯实依法治理基础。由于法律相对于实践工作的滞后性,应在现有法律体系基础上鼓励地方立法,以试点方式分步骤、分阶段推广普及。当前,全国性法律体系中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多属于宏观战略的原则性内容,虽然足够高瞻远瞩,但在精细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尤其是对广大乡村地区越来越多个性化需求的契合程度明显不足。面对这种过于笼统的法律,农村公共管理常会陷入主观臆断的“泥淖”,容易因人而异出现认知误区和歧义。因此,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出台迫在眉睫。

3.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提高资源投入系统的均衡性与针对性

作为直接影响农村公共治理系统性建设的核心因素,政策性资金和资源投入对农村公共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为解决当前这一环节中的现存问题,各地应积极探索本土优化策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提高资源投入系统的均衡性与针对性。例如近年来部分乡村地区通过外部投入和内部发展已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优化公共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硬件条件,管理部门可以侧重于本地产业化发展带动,以自身“造血”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本地公共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乡村集体产业的利润收益或税收收入等,支持当地公共管理体系建设,提质增效,基于公共管理系统化和规范化反哺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对仍处于相对贫困和经济实力仍相对薄弱的偏远乡村、山区或牧区,公共管理更加需要财政性资金支持。这些地区的主管单位应适度进行强化投入,通过外部“输血量”的增加助力公共管理水平尽快提升[3]。

3.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村公共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公共管理体系不能缺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不同于城市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不少乡村地区长期都是人才流出和流失的“重灾区”。多数年轻人外出学习或打工,更愿意留在条件优越的城镇,农村在逐渐成为人丁凋零的留守之地的同时,人才稀缺和匮乏成为制约当地产业发展和公共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例如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下基层为农村公共管理部门人员开展讲座或主题讨论,帮助基层人员提升理论知识水平,从而在后续工作实践中优化管理模式;轮流安排农村公共管理人员参加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的委培教学,逐步实现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使农村公共管理系统建设起点更高、进步更快,有条件的地区应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在挑选农村公共管理人员时制定学历、职业、资历等系统性要求。这种更高起点的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进农村公共管理人员队伍缺少中高端人才的状态[4]。此外,当前国家扶持“三农”的又一策略是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深入基层,这对农村公共管理系统建设人才队伍是一大利好。各地应充分利用政策红利招贤纳士,一方面,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充实基层公共管理队伍,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优秀人才是加快农村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和系统构建的核心要素,是战略层面推动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完善的重中之重。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政府持续加大针对“三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广大乡村地区的公共管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加快了农村公共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历史遗留的城乡“二元”发展问题对乡村治理的各种负面影响依然未能彻底清除,造成在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较城市仍有较为显著的差距。这不仅体现在乡村公共管理部门工作过程中未能充分形成服务意识和服务模式,也表现在乡村公共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趋势下,农村公共管理提质增效不仅需要加快完善法律和政策管理体系,也需要政策性资金及各项资源的持续扶助,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索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乡村公共管理优化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雨婷,李崔茜,高宇焱,等.官路社区农村集中居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6):206-207.

[2]胡志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与政府行为框架[J].学术月刊,2019,51(6):53-63.

[3]苏宝芳.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现状、成因与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3):21-22.

公共管理法范文篇2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然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利益的诱惑,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政府就必须重视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在政策以及制度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加强区域公共管理,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概述

区域经济合作指的就是多个区域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开展合作,使多个区域组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越来越严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有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不相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有着重大作用。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保障,只有做好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各区域的经济利益,进而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的缺失

制度作为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就当前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来看,政府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首先,不同区域的管理方式、理念不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冲突,难以达成利益的平衡性;其次,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政区行政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政府的、明确的单位行政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管理观念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区域管理的主体一直是政府,进而容易造成政府专权的现象,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二)缺乏法律保障

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加大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健全的法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公共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很大的不足,区域之间的不正当经济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

(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管理主体由一变多,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政府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有着的区域政府贡献力度大,有的则稍微不足,当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持续,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政府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想确保区域公共管理水平,就必须完善政府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政府就必须响应时展的需求,用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及时的更新观点,加快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其次,政府要拓宽管理视野,适当下放权力,大力发展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进而更好地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法律建设

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依靠法律来为其提供保障,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法规具有法律效率,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好地约束管理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此,政府就必须加强和完善有关区域公共管理法制建设,利用法律效力来约束行为,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在经济领域中,要完善经济法,对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则进行调整,确保区域产业的稳定发展;在社会领域中,要加强制度改善,加强医疗、社保、教育、就业等制度的改革,进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区域双方或者多方的利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方面的,而要想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加强区域联系。首先,区域合作双方必须建立统一的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管理网络,实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的贡献。其次,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各区域要深入到对方区域中去,全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而为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更好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要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就区域合作内容进行明确,当利益分配出现矛盾时,要明确补偿方式,进而确保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对区域经济行为进行管理,而政府管理活动的效益的好坏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就目前来看,政府绩效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区域公共管理的需求。为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就区域经济发展各项内容进行明确,对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在政府绩效评价主题上实现多元化发展。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四、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汇总,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双发的利益,如果不能处理好,就会产生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区域公共管理。在区域公共管理中,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体制,加强公共管理法律建设,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推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沛桐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04).

[2]刘仁春.区域治理:由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刘仁春.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4]陈瑞莲,杨爱平.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5]郑红军.“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6]姚玫玫,陈静华.论多层次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基于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分析[J].黑河学刊,2006(05).

公共管理法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对策分析

在我国网民数量越来越多的形势下,网络新闻舆论为广大网民发表自身言论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这个平台具有较强的言论自由,能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想法,与此同时,还能以多人参与讨论的形式实现人们对信息的索取,同时,作为我国行政管理部门,网络新闻舆论能有效帮助政府部门及时了解民生民意,通过对大众需求和意见的调查分析,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的现状和困境

1.1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的现状

互联网技术带给人们生活上很多的变化,在网络新闻内容和模式朝着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对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上,一直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具体规范,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举措,但是整体还有诸多缺陷①。首先,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立法只是对网络方面实行了相应的整治,而缺少细节上的手段加以管理;其次,在国家制定法律的时候,对网络新闻舆论整体系统约束性不够,导致立法不太完善;另外,目前有关部门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跟不上网络新闻舆论的更新速度,导致公共管理制度的滞后性。当前我国网络整体运营过度商业化,导致网络新闻舆论与公共管理上容易产生一些相冲突的现象,造成网络新闻舆论在公共管理上不能顺利推进。网络新闻舆论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网络平台,相对其他大众媒体本身具有的商业性质,网络新闻舆论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难免受到其他媒体商业运作的影响,这也给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2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困境

其一,政府管理力度不够。首先在网络新闻舆论管理上,我国法律对新闻网站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但是实际上,仍然有很多已经超过数量之外的新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在增加,更为关键的是大部分新闻网站的信息和内容很难定性,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又不属于新闻的范畴,而且这类网络新闻在传播上又很广泛,为公共管理的执行造成很大的困难②。另外,还有大量的新闻网站不在政府的管理范围内,在网络新闻大力发展的形势下,网络上有很多单位和企业建立的网站,有的还属于非新闻性质,这几类网站很大程度上在避开政府的监管,但是由于网络的公开透明性,让网络新闻舆论的公共管理更加困难。其二,政府缺乏对娱乐新闻的监管。根据数据显示,在网络新闻阅读上,网民浏览最为广泛的类别是娱乐新闻,超过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是组成网络新闻的重要一项,正因为网民关注度高,娱乐新闻的辐射范围相对更广。从年龄阶段上看,青少年是浏览娱乐新闻上的主力军,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目前来看,娱乐新闻不乏很多低俗、趣味低下的内容出现,加上青少年对信息缺少正确的选择和甄别能力,反而容易受不良新闻的引导,造成很多与青少年相关的问题产生。由此可见,对娱乐新闻上的管理是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对娱乐新闻的监管落到实处,尽可能遏制庸俗娱乐新闻的和传播,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开放、绿色、健康的网络新闻环境。其三,网络新闻舆论把关不严。造成网络新闻舆论把关不严的现象一部分来自于网络新闻平台本身的开放性,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具有体量巨大的信息,加上网络新闻舆论的快速传播性和随意性,使得很多信息找不到源头,更无法进行辨认,因此,在公共管理上对很多网络新闻舆论把控难度非常高,经常存在虚假舆论和负面舆论的发生。为构建更加开放有序的网络新闻平台,就需要对网络新闻舆论实行严格的把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对个人行为或者团体行为进行识别区分并进行严格的把关,通过对信息源头的监管和控制,实现有力的辨别和整治,从而达到对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目的。

2.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的对策分析

2.1推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新闻舆论中对虚假新闻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繁琐的工作,网络新闻处在一个虚拟性的网络平台,这给虚假新闻的制造和提供了条件,虚假新闻对网络整体环境的影响非常不利,为人们对有效信息的识别造成了诸多不便。为网络整体环境和网络安全考虑,实现网络新闻舆论的有效监管,网络实名制是切实可行的举措。网络实名制的施行能很大程度上约束网民不正当信息内容的行为,新闻制造和者也需要充分对自己的新闻内容负责,在这种制度下,虚假新闻事件将会得到有效的遏制,对净化整体网络环境也有积极的意义。网络实名制是国家近年来一直大力提倡的网络改革机制,但从整个媒体领域来看,真正实现网络实名制的媒体数量相当少。这一方面源自网民的不配合,觉得实名制使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犯,因此遭到网民抵制。而网络媒体又不愿失去用户量,导致网络实名制在推广道路上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向国外看此我国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富有成效的经验,将网络实名制逐步有效地推进,使网络新闻舆论公共管理实现良好的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家应该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按照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实名制采取适当的强制手段,在保证网民切身利益和隐私不受侵犯的前提下,积极推广网络实名制,当然,这需要政府大力完善和施行网络公共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网民网络安全意识的提高。

2.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网络新闻舆论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国家应该展开相应的调查和研究,整理出问题的来源和关键,分析出是由于网络本身特征造成的,还是网民素质的问题,或者是政府立法部门在管理法律法规中存在漏洞④。笔者认为,政府应该首先从自身问题出发,及时找到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中的不足,然后根据现有的网络新闻舆论问题,对目前网络管理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修改和完善,将过时或者和现阶段网络发展不匹配的规章制度去除,让法律法规更加规范。在完善法律法规的时候,政府需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眼光,对网络市场和互联网发展做到清醒的认识和掌握,根据网络新闻动态及时调整法律法规的方向和可行性。同时,在法律法规逐步完整的过程中,政府在管理水平上还需要提高监管的力度,在对网络新闻舆论进行公共管理时,通过实行责任追踪制度,加强对网络新闻管理的深度。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网络新闻舆论具有很强的影响,这就需要法律法规的明确指导,充分发挥法律法规长期稳定的作用,为网络整体环境做出贡献。

2.3健全网络新闻的管理体系

完整的网络新闻管理体系需要多方面共同作用,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能确保网络新闻管理有法可依,改良网络自身建设能使网络环境得到有效的净化,此外,健全政府在网络新闻上的审批制度和流程监管对网络新闻管理上具有很重要的影响⑤。除了政府参与网络管理外,还需要社会以及整个媒体行业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媒体行业在网络新闻管理上的约束能力,尤其是加强对网络新闻舆论的监管,自觉提高网民对网络新闻管理的态度和意识,必要时还可增设对网络新闻评价机制,做到对网络新闻切实的管理,较好地推动公共管理的施行。

公共管理法范文篇4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在经济基础不断壮大和发展的同时给政府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多元化市场发展中,要求政府管理职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更好服务于公共需求。同时传统的政府管理中存在着政府行政干预过多、政资不分等制度问题,直接限制了市场经济发展,因此突破政府传统管理形式,建立科学、公平、民主的现代体制十分必要。社会分工呈逐渐细化形式,专业程度也逐渐提升,这给传统的政府管理全能形式提出挑战。打破传统的有限政府体制,实现现代服务政府体制建设,为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宏观环境。

二、现代公共管理体制构建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公共管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促进行政管理逐渐发展成为公共管理需要充分了解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积极转变机制建设思维。行政管理工作向公共管理工作性质转变,需要机制体制内容也必须进行突破。但是这个过程中相对传统的思维观念会严重阻碍公共管理制度的确立。传统行政管理工作当中人治思想严重,更加存在“官本位”以及相关权利本文思想与行为。为此,应当逐渐取代原本那种官老爷的思想作风,不断提升公共管理服务责任意识。

2.规范与约束公共管理方式。我国建国初期到一段时间当中实施的是大包大揽的政治经济制度,行政命令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严重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为此应当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不断弱化人之思想,形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法制化建设。通过法律规范社会经济发展中各项工作内容。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同时,应当引导人们群众充分遵循公共管理发展规律,建立具有强力的行为规范。另外,不断创新管理策略,不断对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经验进行借鉴。

3.促进社会参与程度提升。在传统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种种弊端与问题,其中社会参与程度相对不足是主要问题。这种参与度问题集中表现在公民在参政议政方面的热情不足,渠道建立以及表达机制不健全。政府公共决策方面存在垄断。因此应当基于上述中问题,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打破政府在公共决策方面的垄断。进一步扩大社会化参与程度。首先应当增加社会参与渠道,确保社会当中民众对政治的参与机会,并通过监理完善的群众利益传递与表达机制,促进这种参与渠道的建设。其次,还应当进一步提升公民参与民族政治的意识,形成社会民族风气。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学校教育当中的公民素质。引导民众积极参政议政,激发民众参与政治讨论的热情。不断打开公共政治管理工作的透明程度,坚决打破政府决策当中的黑幕,公布政府财政预算结算,公开政策制定流程,阳光公务员录取政策及录取进程等,使整个政府管理透明化。

4.建立公共管理近期与远期目标。通过相关公共管理法律条款内容进行明确规定,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应当针对管辖内容与权限进行区分。政府要管该管的,管不了的应当放权管,通过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对相关工作进行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政企分开与政事分开。即在不违反社会发展规则的情况下,将全责划分开,约束政治行为对事业以及非政府组织方面的干预。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命中完成主动性以及兴趣的激发。这也是确保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当中相关核心力量话语权的根本保障。

5.加强现代公共管理人员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完善,加强现代公共管理人员培养十分重要。现代公共管理领导者在具备一般管理者领导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其他多方面能力。首先领导者要具备掌握全局能力,在公共事务管理中能够以大局为重,加强整体局势分析和管理。同时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准确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在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不是单独存在的,内在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领导者要把眼光放到外部大环境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促进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现代公共管理人员还应用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现代公共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发展要与市场变化规律相一致,因此现代公共管理人员要对国家政策、文件、会议等内容及时掌握,应用最新理念完善管理行为,使公共管理更加科学、创新。

三、结束语

公共管理法范文篇5

1.1制度健全,严格执行。

在法定的行政权力行使于具体规划工作过程中,城市规划严格遵守“一书两证”制度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

1.2政府唯一具有和行使规划管理权。

1.3公共管理性。

公众监督和参与已对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动力。我国当代城市规划已具有明显的公共管理特点。经济的发展促进着城市规划的转型,城市规划由传统的单一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正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公共管理。

2.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讨

按照管理的运行职能,我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职能。

2.1计划职能

狭隘的城市规划定义是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进行计划,它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和土地两方面利用的计划。公共管理中的计划职能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第一,设立可行的任务和目标,用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性综合发展,最大程度的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二,城市规划的制定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它为未来城市多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城市经济指标等数据提供了参考标准;第三,得到相关法律通过后,城市规划就可以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的详细规划,逐步将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第四,城市规划进入审批流程,经过相关部门逐级按照法定程序审批通过后,开始具备法律效力。计划职能在城市规划的职能地位是首要的,它决定未来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和方向。计划职能运行过程中,必须公共管理的力量,使各项计划具有合理性和先进性。

2.2领导职能

在整个公共管理过程之中,城市规划始终负有领导职能,领导职能主要体现在规划协调、规划权利和规划引导三方面。规划协调,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规划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各种相关理论,充分尊重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它们的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城市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目标;规划权利是指各级规划主管部门依法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命令手段)、措施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土地使用等一系列城市建设进行组织、监督和指挥。通过规划权利来给社会主体提供公平、民主地参与城市公共管理的大环境中来;引导职能是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通过建立有效的控制规范和引导机制,确保城市规划的目标贯彻到具体建设项目中。

2.3组织职能

公共视角下的组织职能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组织构成,组织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的的组织机构既包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等官方的组织机构,同时还应包括建设投资主体和广大市民等。各组织机构应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应分工协作。在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方面,我国远未达到良性运行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规划的行政干预过大和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和决策机制不完善,比如对于城市规划的有些决策,还停留在个别领导片面、轻率拍板的情况。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使城市规划难以充分发挥。比如,单一政府行政管理和控制,其他机构难以发挥作用等。

2.4控制职能

由于事物的规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样城市规划也受限于领导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往往难以做到毫无纰漏,这就决定了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确保城市规划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做到边做边改进,以上即为城市规划的控制智能。城市规划控制职能主要由控制规则制定、规划监督和规划执法等三方面工作组成。城市规划是政府行政管理法定职能中的一种,必须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为了使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切实的规划控制规则体系。做到首先以法规建设为主,辅之科学的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和必要的行政规则,做到两手抓,使整个城市规划的控制工作有据可操,有法可依,有令可行。为了确保城市规划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必须加强城市规划监督,规划监督是城市规划控制职能的重要环节。规划监督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即依据“两证一书”制度,国家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各类事实依据等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使城市规划具有公开性和合法性。另一类是对规划管理活动的监督,即通过内部自我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保障规划管理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在规划执法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公民的法制意识相对薄弱,为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城市建设良好有序等方面,必须运用有力度、具有一定震慑力的规划执法。

3总结

公共管理法范文篇6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危机;危机管理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组织以政府为核心,通过现代风险和危机精神以及危机管理理念的指挥,依据法律原则采取公共危机管理法规、应对紧急事件处理方案,在社会各方组织和群众的相互协调合作下,来对危机事件进行预测、预防、控制与处理,以达到避免、减轻、弥补公共危机的目的,从而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安全。公共危机管理有三层含义。一是自然环境有着不可抗力、不可预知、不确定信息、极具挑战性等因素下会出现各种公共危机不同程度的可能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正视这一方面的事务。二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公共危机,这是了解公共危机的前提条件。三是公共危机的处理不仅要靠政府与相关部门的主导,同时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有序参与、共同合作。公共危机管理呈现出七大特征。一是紧迫性。由于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而且时间很紧迫,急需处理,突然性使得社会面对极大的负面因素,难以有效采取应对措施。二是长期性。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其通常并非偶然和孤立的,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很多,危机管理的时间较长。其三是不确定性,事前事后对危机事件的预测和判断也往往是不确定的。其四是链条效应。通常危机会引起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及到方方面面。其五是权变性。危机发生的诱因很多,对于发生过程中所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其六是心理约束性。一旦发生危机,人经常表现出忧虑、恐慌、害怕等心理。这些心理状态会约束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其七是博弈性。在危机面前,双方都在一个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中。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1.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从社会的稳定发展来看,重视危机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因此,必须从更高的审慎标准来看待危机事件,否则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2.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当今公共关系是一个越来越紧密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联性愈加强烈,因此,更需要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提升危机意识,借鉴其他国家危机管理的案例,取其精华,以求达到减小危机的影响范围与影响时间,更有效地预防社会发生系统性的风险。

三、公共危机的诱因

1.主观原因。如果管理部门对社会公共环境缺乏一定的认知度、适应能力不够,往往无法对危机的出现做出一个比较及时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是由于相关管理人员危机管理意识不够,对社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关注度不高,在管理上效率不高,导致出现了不必要的疏忽和脱节现象。

2.客观原因。自然灾害因素往往难以预料,有相对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会引起盲目和一定程度的恐慌,导致公共危机的暂时发生。例如,经济泡沫和间接性的通货膨胀使居民购买力下降,出现暂时的市场低迷,公共危机管理底气不足等现象。

四、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

加强“全局化”观念,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弊端进行有针对性地避免,架起“全局和局部、中央和地方接洽、整体和部分”的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公共危机管理需要在统筹全局、宏观决策的背景下,充分考虑危机可能发展的各种因素,注重借鉴公共危机事件所具有的波动性、范围性、全球性。创新构造知识型、有需求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由于相关部门公共管理系统至今存在部分漏洞,要有效改进其处理危机事件的效率和能力,就必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建立一个有知识和有需求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当前情况下,公共危机管理依然是以有关部门为主导,多方面公众共同有序参与、反馈配合的,但为了经济与公共管理事业的稳定发展、迎接美好未来,有关部门亟需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适时将网络信息技术等新兴事物更好地融入危机管理模式中,并且尝试倾听大众的反馈与心声,促进集民智、顺民意的发展局面。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讨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实践,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理论的上的局限,实证和反馈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公共危机所带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研究势必涉及管理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多领域,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应该以“包容和发展的眼光,谨慎又开放的心态”来处理好公共管理中危机管理这一部分的实务。

作者:陈丽彬 陈国良 单位:贺州学院 广西平桂飞碟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吕孝礼,张海波,钟开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J].公共管理学,2012(3).

公共管理法范文篇7

关键词:公共管理;人力资源;作用

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特性

1、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分类。就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其主要有两个部分:广义和狭义。在本文中笔者以狭义角度系统的阐述了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从狭义上看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作用,指的是行政部门、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等单位,在法律相关范围内规划、获取等进行一系列活性的人力资源工作。

2、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普通企业中该工作的不同。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管理水平要高于普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公共管理部门中重要的一项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因此,这就要求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仅要满足普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更要求政治素养过硬,思想基础扎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服务于社会公众。

3、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特点。通过分析公共管理部门的性质以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能够凸显出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以及在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其表现有以下几点:其一,人事机关具有较多的结构层次,复杂性较高;其二,我们必须依托国家在管理部门人事管理法规,进行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其三,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自身管理性质和特性中显现的更加显著。

二、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让组织获得更好的工作,因此制定的目标就必须和组织保持一致。我们可以人为的划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其主要有三:直接、具体和最终。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和政府等公共部门保持一致,依托相关法律和法规向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所以,在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接受并培养优秀人才,在公共管理部门内部完善人员之间的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智力需求为基础,实现个人的发展。

2、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我们从上述人力资源在公共管理部门中工作的目标就可以看出并确定其在公共管理部门中的基本职责。对公共管理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加以革新并完善,便于有效的开发、科学的管理、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良好并有效组织文化的建立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公共管理部门依托人力资源管理,在社会上寻找和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责相适应的优秀人才;在管理的过程中并需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在组织内必须形成的管理哲学是“管理就是教育”;保障组织文化凝聚力的发挥;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留住和本单位发展、工作、服务相匹配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用才、育才工作,这样才能保障本单位更好的服务于公众。

三、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如今,公共管理部门也在不断革新思想,这让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愈发重要,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1、依托各种人力资源规划,公共管理部门能够寻找到适合在本部门工作的专业性人才,让其获得应有的发展,展现自身的价值,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

2、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让公共管理部门避免因开展工作盲目招揽人才而产生的人浮于事现象,也可有计划的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3、公共管理部门在进行长期规划时,可以对社会各类人才的实际情况加以了解,管理社会上的人才,并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控,合理分配本部门和社会人才分布,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四、提升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途径

1、不断健全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强化培训工作,树立学习型组织。新世纪竞争的本质是人才和智力的竞争,这就要求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公共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育培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这项工作,以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着手,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

2、把各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要以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指示下对部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可以参考企业制度,在部门内部建立完善并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

3、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机制开展管理工作。国际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一般使用诸如数学经济方法、模拟方法、社会学方法、统计学发发等以提高管理部门工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公共管理部门应该依托科学技术为基础,开展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保障管理方法的有效和科学。借助上述科学方法提升本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结束语:我们知道与现代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公共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不同,但是我们必须依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合公共管理部门实际,建立独具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作者:张荣光 单位:唐山市就业服务局

参考文献:

[1]林和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01)

公共管理法范文篇8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管理;问题;对策

一、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出现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规划和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但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还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一)农村基层政府职能不清晰。新农村建设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环节。它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地方政府起到辅助的作用。这就要求地方基层政府部门能够将职能进行有效划分,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合理化的工作安排。目前,很多基层领导干部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农村公共事业不够了解,对于国家政策的指向、公共事业发展的方式都不了解,这就无法将宏观调控与地方公共管理建设的实施进行有效联系,就不能够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促进和帮助的作用。政府对于地方基层干部有很多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地方基层干部、县级干部等对新农村建设事业高度重视,并带领农村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出现城市化状态。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就是将贫困地区逐步改善成为富饶地区,也就是有一定的扶贫性质。扶贫性是公共管理功能最大的一个特征,我国农民是所有人民群众中最贫穷、最需要扶贫的人群。现如今我国农村中依然有很多人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我国对农业发展的投入逐步降低,农村事业的发展也就相对应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较少,仅能保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如电网铺设、水利兴建、道路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不能满足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广大的农民并没有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生活中享受到公共管理的成果,人们的生活条件依旧水平较低,农村的生活设施没有得到非常明显地改善,这都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与进步。(三)我国公共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为了满足多元化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制度了公共管理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依然不能满足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多政策和规定有待完善。农村的法律体系建立也有很多的缺口,在人们生活中的各利益冲突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并且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意识也不是非常强烈。同时,对农村的市场规则也缺乏监督,很多企业对农村投资没有信心,也担心投资没有任何政府部门及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和约束,让企业经营者因担心经济利益纠纷而缺乏对农村投资的信心,从而使农村的农产品缺少交易范围和市场,因各方面原因导致农村的经济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四)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匮乏。农村人才稀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公共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人才匮乏条件的制约。在政府提供发展帮助的时候,硬件设施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和改善,但在人才投入方面依然不能满足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很多农村出来的大学生都想让自己有更广阔的发展,愿意留在城市就业的人群居多,而城市的大学高校毕业生也对农村事业较为排斥,这就造成了农村高素质人才出现了严重的紧缺。

二、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如何强化公共管理事业

新农村公共管理事业发展包含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发展以及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发展。为让新农村公共管理形成完整的体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政府加快治理内部机构的改革。我国的新农村经济建设不仅要取得广大农村农民的支持,还要有政府部门和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与农村接触更为紧密的地方政府及领导班子。我国农村行政的基本单位就是村,村干部在工作上如果没有尽职尽责或职能不清,对工作内容不熟悉,就不能将公共事业和新农村建设进行有效发展和实现。政府对农村的基本情况不了解的状况下对农村进行改革,对其下达强制性的措施是会出现错误和纰漏的,例如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有大局意识,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并能够给群众以信任,能够带领大家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农村村干部选拔采取基层选举,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就将权力交给了农村的人们群众,让群众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这就能够保证大家选出自己心中满意的村干部,被选举的村干部也能得到人们的拥护,踏踏实实为整个村和人们谋福利。村干部也应熟悉村内的各项事务,将村里的决策和制度进行公示,让村民对村里的决策有所了解,让村民有知情权,并能够行使自身的监督权。同时,领导班子也应该不断地学习,完善领导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能够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所以在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基层组织人员的思想意识和思想高度,并将财务进行公开管理,能够给工作人员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让各级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给人们满意的公仆形象。(二)实现农村公共事业主体的多元化运行。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是因为政府的投入资源较少,农村发展思想意识落后,投入到公共事业发展的力度不足。所以,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就要强化国家对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投入,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到农村地区公共事业发展上,让农村公共财务职能能够保证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让公共设施能够真正的服务大众。同时,要加强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并实现农村经济建设多元化发展,将财政经费的大部分用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建设之中;国家也要加强宏观调控,并给予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以财政支持。农村地区较城市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薄弱,所以农村的发展是我国建设的难点与重点。只有政府加大投入,我国农村地区的建设才有经济基础,公共财产才能使每一个农民受益。(三)注重公共转移支付促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当前,我国建立起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还不完善,为了使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缩小贫富差距,就需要加大力度使公共转移支付促进农村公共物品共建。这就需要政府要加大并规范一般性支付的比例,转移支付的框架,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有效的调整。并且需要政府在农业的投资上加大财务预算,使支农的资金得到保障。(四)健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要让农村的公共管理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让法律规范能使农村的公共管理落实到实处,并发挥其最大的效果。让法律法规的实施能够帮助农村扩展经济发展道路,引进投资渠道,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收入水平,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朝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五)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工作。因为经济及发展的限制,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由于村干部缺乏人才梯队,很多村干部的文化层次也不高,思想水平落后,再加上村领导班子成员没有年轻的血液和高等知识和管理人才的加入,让新农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也就跟不上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在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中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人才的培养来提高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同时,政府还应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农村工作鼓励,引进外来人才带动农村经济建设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三、小结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向前发展的。我国的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虽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改革也存在难度,但是通过改革措施可以快速提高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事业发展的水平。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里,公共管理能力的提升,能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让经济与公共事业共同发展。按照时代的要求,以公共事业为推力,最终实现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希章,李富有,南士敬.民间投资运行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基于区域差异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

[2]坎拜尔尼沙•托乎提.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

公共管理法范文篇9

1.网络新闻公共管理的现状

1.1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关于网络新闻的管理,一方面需要依靠人们的自觉,即社会道德来管理,另一方面需要依靠法律管理,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新闻公共管理的法律完善,以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网络行为,肃清网络新闻环境。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首先,网络新闻公共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少,大部分法律是针对网络治理的,但是在网络新闻公共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还不够完善;②其次,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导致我国网络新闻公共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最后,网络新闻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而变化,要加强对网络新闻的公共管理立法部门就必须跟上时展的脚步,走在时展的前沿。但目前,我国网络新闻公共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1.2管理力度有待提高

有关部门在对网络新闻进行公共管理时,虽然制定了不少的管理制度和策略,但是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新闻的公共管理有待完善。我国政府对于网络新闻网站的管理主要集中在网站的数量和质量方面,政府规定,新闻网络的数量必须要予以控制,但是事实上,我国网络新闻网站的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看不到公共管理和控制的实际效果。③此外,从网络新闻的质量来看,由于网络新闻的传播速度较快,为了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不少网站的新闻质量较差,稿件性质也开始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不利于保证新闻行业的纯粹性和专业性。第二,政府管理新闻网站的难度不断加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网站的数量不断增加,网络新闻不断做大做强,导致政府的网络新闻公共管理难度加大,不利于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

1.3网络新闻监管力度不足

需要加强政府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管理,尤其是对娱乐新闻的管理。目前,不少娱乐新闻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故意制造大量的虚假新闻,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而且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政府对于网络新闻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给部分网络新闻提供了继续发展扩大的契机。

2.网络新闻中公共管理的创新对策

2.1实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网络新闻的可视化、时效化和持续化。此外,网络世界中,所有网民均可以是网络新闻的主体,网络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的新闻阅读和信息提取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是也容易造成虚假新闻和网络暴力现象发生,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消极影响,为了避免更多虚假新闻的产生,减少网络新闻的消极影响,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实现网络实名制,让网民对自己的新闻和言论负责,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的发生,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④事实上,我国有关政府机关在几年前就试行了网络实名制,但并没有大范围推广,因此没有取得较大的成功,随着网络新闻环境的逐渐恶化,因为不堪网络暴力的压迫而患上抑郁症的人群不断增加,实行网络实名制成为改革的必须,政府应该加大网络改革力度,切实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让网民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在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网络法律的宣传,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让网民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使网民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

2.2完善公共管理的法律法规

法律漏洞是人们敢于不断挑战法律的重要原因,就网络新闻公共管理而言,人们之所以敢于利用网络新闻制造虚假信息、散播谣言,与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公共管理相关法规不够完善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法律法规的重视,通过不断完善网络新闻公共管理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加强对网络新闻的公共管理。

2.3建立健全网络新闻管理体系

对网络新闻的管理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从各方面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综合管理。第一,要利用社会力量对网络新闻进行综合管理。网络新闻不仅要从法律和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还需要利用社会各行业和各机构的力量,共同管理网络新闻,用媒介行业的职业标准来约束网络新闻。第二,利用舆论压力监管网络新闻。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我国有十亿网民,利用网民的舆论压力也能够对网络新闻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网络新闻朝着正面和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⑥第三,通过技术和新闻评价机制的建立来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管理。首先,从技术上来说,新闻网站在运行过程中应该设立投诉箱,允许网民针对新闻中的不实信息进行举报或者投诉,保证网络新闻的质量,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此外,通过完善的网络新闻评价机制,相关权威机构可以对网络新闻进行综合点评,根据权威机构的新闻点评,个人或者新闻机构需要对新闻中的不实消息进行道歉并接受一定的惩罚。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公共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管理力度有待提高以及网络新闻监管力度不足。加强网络新闻中公共管理的创新,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实行网络实名制,并完善公共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管理体系。

作者:杨建章 单位:上海泓博智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注释:

①季轩丞.网络新闻中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J].新闻传播,2016,16:80-82.

②孙万怀、卢恒飞.刑法应当理性应对网络谣言——对网络造谣司法解释的实证评估[J].法学,2013,11:3-19.

③廖芳玲、顾金喜.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之策[J].浙江学刊,2011,01:216-219.

④郑恩、龚瑶.当代中国新闻生产场域中的专业主义及转型走向[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6:52-57.

公共管理法范文篇10

(一)网络新闻积极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极强,所以,公共管理相关部门应利用网络新闻传播正能量信息引导社会舆论,肃正社会风气。具体而言,通过严谨的管理和审核,促使网络新闻表达积极、正面的新闻事件而减少负面新闻的出现。首先,在公共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须从基层出发,以人民群众的想法为基础。政府部门也应为此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为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制度依据促使其顺利完成工作。而网络新闻的传播恰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类信息和基层民众思想的反映,所以,政府的公共管理部门可以借此来了解社会中人民群众的想法和观点。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可以依照网络对社会中存在的谬误思想和错误的言行等做好管理和约束工作,以更好地利用网络新闻传播积极的正面的事件或思想引导和教育民众。传统的公共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由上而下,以传递指令的方式逐步开展的,这样复杂的工作方式极易引起基层管理者误读指令,还有可能导致人民群众因为缺少对这些指令的了解而产生误解和抵触心理,从而阻碍公共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针对这些不良情况,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公共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一些重要信息广泛传播给群众,并给群众提供反映意见的表达平台,让政府部门能够借助网络技术缩短与群众的距离提高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比如,政府在下达指令和指令执行的过程中便可以利用线上新闻方式进行新闻解释,网络上的无障碍交流可以促使群众更加了解政府政策指令的用意,以及加强管理者对群众思想的了解。(二)网络新闻消极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所发挥出的影响作用既有利也有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错误认知或者素质较低发散出一些虚假的错误信息,而虚假信息的传播则会引起错误认知在更多网络用户中蔓延。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得人民群众在生活中都有在网络上发声的能力,这样一来便会导致虚拟网络信息的传递混淆人民群众的视听,引导错误的舆论,真实消息也会与虚假消息混合起来,让群众难以产生客观、明晰的判断。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让群众形成错误的认知,形成混乱的舆论环境,甚至因为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泛滥导致社会不能安定有序的运行。所以,负面网络新闻的传播会使得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难以顺利的开展,并给管理者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民众生活环境中也必然会受到负面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导致管理工作不顺利,而且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也极难断定,毕竟传递速度快的网络信息极有可能在管理者未审批的时候便传播出来,给管理者的公共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冲击和阻碍。不良信息的传播不仅会调动群众的负面情绪,还挑战了政府的权威、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度,负面信息的传播违反了政府信息传播的管理规则、破坏了政府部门的正面形象。所以,政府部门必须要重视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对传播不良信息和引导错误舆论的民众作出严肃处理以加强管理效率。

二、促进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创新发展的方案措施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优化。为了促使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发挥出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优化公共管理法律法规的方式来加强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约束力。在当今时代,我国网络新闻的法律法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所以,一些人借助法律规范的漏洞制造出虚假信息误导民众,影响社会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加强公共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建设,在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下促使公共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政府部门在优化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到网络运行的时代背景和当前管理者工作的实际情况等,促使制定的法律法规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公共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二)网络实名制的应用和落实。网络新闻的传播为了满足社会中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必然要具备较高的可视性和实效性,同时由于网络发言的门槛较低,致使全部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虚假新闻和网络暴力存在于众多网络用户和网络信息中,很难让管理人员一一排查找出虚假信息的者,这种大范围的消极影响的处理必须要让管理者加强全网络的监督和管理,所以网络实名制的方式便应运而生。网络实名制可以让新闻者约束自己和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种方式也可以让管理者能够及时、快速地寻找到不良信息的传递者和者,从而加强网络新闻的监督和管理,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在现阶段,虽然网络实名制已经开始实行和推广,但没有较好的成效,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改革力度促使网络实名制落实,也可以利用网络新闻来加强网络实名制的宣传和呼吁力度,让广大用户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实名制的落实所能带来的益处,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三)建立健全网络新闻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网络新闻管理体系是提高管理者管理效率和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必要举措。首先,政府部门要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网络新闻传播和接受信息的重要影响作用,要应用好群众力量,管理和肃清网络环境中的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等情况。通过与社会各界力量的联合,政府部门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的管理网络新闻,建立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同时,媒体行业的加入可以对网络新闻的管理带来更强的限制和约束。其次,舆论压力的应用也可以让管理者更好地应对网络中存在的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问题,群众舆论的支持必然可以影响网络新闻朝着健康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最后,评价制度的建立也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掌控新闻的动态情况和明确网络新闻传播的利弊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立投诉箱的方式让群众有针对性地对负面新闻进行举报,以引导网络新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并且增强公共管理工作的管理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和发展的,所以,网络技术具备的广泛传播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对公共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根据网络新闻的缺陷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优化,促使网络实名制的应用和落实,建立健全网络新闻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蔡业勤.试论网络新闻中公共管理的现状及创新[J].新闻传播,2018(16):58-59.

[2]蔡业勤.试论网络新闻中公共管理的现状及创新[J].新闻传播,2018(1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