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4 17:45:59

公共设施服务

公共设施服务范文篇1

关键词:公共设施;地域环境;人性化设计

一、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定义

公共设施概念“公共设施是为广大人们服务的公共设施,有社会福利与保障方面的,教育医疗方面的,文化娱乐方面的,还有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多数由政府提供”。人性化设计的概念是人性化设计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就是根据人的生活行为习惯和身理结构、及思维方式等等,来定义的。人性化的设计是设计师在设计的形式,功能,结构,表现手段等方面注入“人性化”因素,使得设计有“人性化”的品格,赋予设计产品已生命、情感、个性和情趣。设计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就是用实际存在的物质去反映和寓意无形的精神。满足人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设计的主体是人,而产品的设计也是由人参与和使用的。因此人才是整个设计的中心,也是整个设计的尺度,所以“人性化设计”是设计的主题,也是设计本质的体现。如果脱离了“人性化设计”这一主题,那么这个设计可以说不是一个好的合格的设计产品。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是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其实就是更多的考虑人的因素。根据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在公共环境中与周边事物和谐相处。各个不同的群体在公共环境中能够自然和谐统生活。有个性又有共性,全方位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为什么在公共设施中体现人性化设计,它又有什么作用?前面说道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那就可以理解为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让产品更具有情趣和人性。但是在许多设计中,人们忽视了人性这个方面,比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残疾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只满足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这样缺少人性关怀的设计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需求逐渐淘汰。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二、影响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的因素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要考虑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受一定因素影响。这些是阻碍设计进行的主要因素,也是推动设计创新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掌握并运用好这些因素。影响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在公共设施人性化的设计中要考虑这几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的因素、地域文化因素以及人的因素。公共设计的人性化不仅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它的人性化也表现在许多方面的,包括美观、安全、舒适、和谐统一等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主题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性化设计其实是多方面的。各种自然文化的碰撞,地理性质的不同,人们会有不同的感受的设计。所以设计也应该考虑研究人的需求。城市的公共设施一定是服务于人的设计产品。可以供人们生活,游玩,交流和欣赏的设施。人是整个城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怎样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人是设计师最应先考虑的因素。设计师也是人,所以在影响公共设施人性化的因素中设计师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第一要求设计师具有高尚的品质精神,能够察觉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

三、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前景

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前景应该说是很好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忽视了人性化这一方面。许多的公共设施只是做一些基础工程,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人们,所以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是今后设计的一个主题和必然趋势。公共设施人性化现状和问题。我国的公共设施在人性化这方面是相当不足,公共设施的建设相对来说更是少。虽然也有,但是城乡差距大,南北差距大。就目前来说公共设施的问题还是特别多的。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的总量小和公共设施的管理差俩个方面。公共设施总量小和公共设施管理差。“重建设,轻管理”的公共设施管理现状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存在的。这在资源上是极大的浪费。公共设施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工业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也为公共设施提供了多元的的生产制造条件。同时设计也紧跟潮流甚至引领潮流,发明了符合与不同人群配套的生活公共设施。而且公共设施设计已经从传统的意义的景观设施,如喷泉,座椅,道路,向着多品种的设施和专业性发展。比如用电脑控制。自动系统等等。人性化设计要考虑社会的多元化和专业化。还有现在科技社会的智能化,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也是这样。公共设施也在大的环境下不断的发展,现在向着智能化前进。使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也在慢慢的变成现实。比如电脑科技的运用,现在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以前的公共售票厅,现在都是智能一体化,让我们买票查车次更方便,大大节约了我们的时间。而且更易于我们掌握出行的主动权。人性化设计是回归到公共设施的主题。

作者:盛智露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作者:贺挺,廖亮,吕明.人性化设计中的关怀与伦理.山西科技,2005年第5期.

公共设施服务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形象公共设施;互动

城市形象是城市客观形象与用户主观体验的总和,分别体现在城市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公共设施、法律制度、生活质量等因素中,同时也包含公众对城市的感受、认知与印象等内容。城市形象与城市建设理念、城市形象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密切相关,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研究的热点问题[1]。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生活中一切视觉物质形态、街道空间设施的总和,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服务水平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随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目标要求的逐步提升和“万众创新”战略的日渐深入,公众对城市公共设施有了更“精准”的需求。工业设计是为了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的系列设计活动。所以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系统性的设计研究,对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形象意义不凡。

一、城市形象战略与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在关系分析

(一)两者互动的意义。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渐渐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社会美誉度的重要途径,苏州、杭州、上海、西安等城市在城市形象建设中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就。城市形象战略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前提,明确了公共设施设计的整体方向,清晰合理的城市形象战略有助于形成有序的公共设施设计策略。城市形象发展所涉及的社会安全状况、建筑物的景观、交通、文化等内容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而工业设计介入的公共设施设计,对于提升公共设施的地域文化特色、服务的人性化、设施的舒适性等大有裨益。同时,具备良好设计的公共设施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节点,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内各显性和隐性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加强其在社会沟通作用下产生的互动机能。(二)互动中公共设施设计的价值。在城市硬件形象建设中,公共设施设计能够优化城市空间形象,提升城市景观的视觉映像,使城市用户能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认知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等。在改善城市建筑物外部空间形象、街道设施形象、公共空间形象等方面,能够让城市变得更加美观,使用户在城市中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城市软形象塑造方面,主要体现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表现两个方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是国家层面对国内城市发展的要求,良好的公共设施设计能以合理的产品形式满足市民在公共空间活动中的生活需要,同时能为开展公共文化、娱乐、休闲活动提供一定的保障,能帮助提升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文化传承方面,富于城市地域特征的公共设施设计,有利于传承城市的文化内涵、民风民俗、地域特色,对于塑造个性化、差异化的城市形象意义非凡,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千城一面”的城市印象,从而达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二、城市形象战略视域下公共设施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视觉形象的影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关于新型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地方的历史文化禀赋,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展示的窗口,是展示城市形象和传播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渠道。由于其公共性和展示性的特征,使其承载了优化城市形象的重大责任,在优化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意义重大。(二)服务本质的人性化。城市公共设施服务的本质是以众为本,用来满足市民在城市公共空间活动中的日常需求。然而针对公共设施满意度的调研数据显示,除了存量不足外,设施的舒适性、便捷性、易用性成为用户最关心的要素。同时,在对设施本身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共场所的设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错用、误用、不用、破坏及自身损坏等情况。工业设计能从更系统的方面,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用户角度出发,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开发,能提升设施服务的人性化程度;从设施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观、符号学等设计方法的介入,能提升产品本身的说明性、表达性等,以规避用户在使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三)服务触点建设及其连接的畅通性。服务设计以及智慧型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公共服务体系中数字-物理-人工三大类触点的高效率、高品质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则在于三者之间连接效果,各触点连接的畅通性能大幅度提升城市整体的公共服务质量。所谓物理触点,就是以公共硬件设施为主的设施类型,是用户-城市-信息之间交互的重要载体;信息层的服务触点则给公共服务的信息化、人性化、功能多元化、个性化定制等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提升空间。所以突破传统单个产品的设计模式,从系统与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能更有效,以及更可持续地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中的众多问题。

三、城市形象战略和公共设施设计良性互动的实现路径

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要素是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宏观因素,除此之外,城市的公共安全、交通状况、文化底蕴、市民行为方式等则从微观方面对城市公共形象提出了许多需求。从公共设施设计的角度出发来提升城市形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一)文化感知与映像展示间的互动。城市公共设施的视觉形象是城市用户感知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设施设计的地域性特色也已成为众多城市及特色街区塑造特色形象时的一张王牌。[3]视觉方面,公共艺术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公共设施在形态等方面的艺术化设计能够有效传递城市文化的艺术修养,能达到迅速提升用户对城市形象感知力的目的。艺术形式的运用需要良好的系统规划,以形成完整、和谐的视觉体系,目前,国内部分城市、街区为了营造浓郁的地域特色,常常出现过多、过杂的元素,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内涵体验也就避免不了的让人觉得杂乱无章。所以,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规划中,可以以社区、街区、主题公园等为“点”,以道路为“线”,运用符号上的区别与关联,串联起城市整体视觉形象的“面”,让城市用户在日常体验中逐步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内涵。情感方面,调研发现,超过65%以上的用户认为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文化主题式符号的融入,能够提升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体验。曾在讲话中提到,新型城镇建设要“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山、水是对自然环境建设的要求,而“乡愁”则正是对城市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共鸣赋予了更高的期许。旅游城市建设与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得国内部分城市重视起公共设施与文化展示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呼和浩特,图1是呼市及周边的部分公共设施,在设施的装饰纹样、形态设计、配色关系上分别采用了与蒙古最具代表性的蒙古包、蒙古马等相关的元素,能让用户在现代感强烈的城市中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文化。遗憾的是,这些设施只是零散分布在城市及周边不同的地方,尚未形成具有统一体验的文化感知体系。以文化展示为目的,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介入为方法,通过用户与公共设施之间的良好互动来实现让用户对城市映像加分的根本目标。(二)智能设施与智慧城市建设间的互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使得城市已然成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系统,一方面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公共服务的便捷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的快速普及,智能产品设计早已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方向。智慧城市建设给智能公共设施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智能化产品在公共设施中的应用提高了设施的精细化服务水平,智能技术对城市的重塑与再造给公共设施设计与建设带来了新的方向,智能公共设施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智能设施的设计与应用体系庞大,涉及的领域较多。以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例,服务系统中的三大类触点在城市中都大量涉及。用户触点,城市服务系统的用户中除了本市居民之外,还涉及大量的市外居民,比如离乡的游子、异乡的居客、历览的游人等,不同种类用户的诉求不同,对服务体系的完整度和畅通性也提出了更多要求。信息触点,除了用户端与设施端,城市服务系统中信息的流动还涉及众多部门、平台、单位等。信息联结的相关性、信息服务系统的可靠度等成为了服务体统良好运行的前提。公共服务中的物理触点作为服务系统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必须具备“以众为本”的特质,即需兼顾到公共空间中不同年龄、性别、体格、文化背景等用户的共同需求;另一方面,设施使用过程中的交流性、易用性、识别性亦是产品设计师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图2是某设计团队针对提升地铁出行体验进行的系统设计创意,通过站台信号灯的颜色告知候车用户在即将到站的地铁各车厢中的乘车用户数量情况。然而如要保证该系统的有效运营,则需要相关的物理设施-信息流-工作人员-用户之间的完美配合。(三)公共安全与用户安全感方面的互动。城市公共安全是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因素,关系着城市的稳定及城市居民生活的和谐,是城市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公共设施安全是城市物质运行、服务基础安全的组成部分。国外研究提出,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在城市里具有不断监视的作用,是“街上之眼”,[5]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安全需求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设施设计的社会公平性:追求社会公平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目标与核心价值,在以众为本的公共设施设施设计中,充分考虑普通用户与弱势群体之间差异化的需求,从可持续的角度展开设计研究,能让不同类型的用户都能感觉到关爱与安全;(2)设施使用与认知的便捷性:在针对公共设施尤其是智能类服务设施的调研中发现,“不会用”、“不好用”成为部分公共设施被闲置与被损坏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对操作稍复杂的产品调研中发现,不愿意仔细研究使用说明、有人排队的情况下会有一些压力、反复的操作失误等因素成为用户对设施满意度大幅降低的几个原因。从产品语意学的角度出发,在设计中提升设施、交互界面、系统使用的便捷性,会提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感;(3)保护隐私与监测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由于公共设施具备的监视作用,使其常常具备良好的观测效果,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多数公共空间人口密度较大,所以对于一些具备遮蔽性设施的设计而言,透明度的把握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满足监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用户适当保护隐私的需求。[6]图3为课题组成员以鸟巢为原型展开的户外多功能亭的设计。设计以提供给户外用户应急服务为根本,分别在使用方式的便捷性、信息指示的直观性以及保护隐私与监测周围环境平衡等方面做了深入考量。(四)社会可持续性方面的互动。社会可持续是人类社会延续与进步的必然逻辑,[7]它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城市形象建设内涵的升华。公共设施的社会可持续性在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全面性与协调性,其发展水平关联着城市形象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8]设计过程中,公共设施服务的均等化、服务价值的持续提升以及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体系设计是公共设施社会可持续性的内涵所在。具体表现在:(1)关注公共设施与该空间属性之间的良好互动:环境心理学研究提出,每个空间都有自身的气场,比如严肃的、轻松的、温馨的、压抑的等,气场的存在包含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大类,公共设施作为公共空间中重要的元素,其气场应与空间气场相匹配,在空间各要素的互动关系中相映成辉;(2)关注用户需求,提升产品设计的普适性:设计的普适性强调从一般到特殊的人本思想,但为了更好地实现设施的可持续性,公共产品的设计应实现特殊和一般的双向循环,以提高公共产品的利用率;(3)从根本上进行基于可持续的共享产品及服务设计:与当今部分共享类产品的模式不同,共享的本质应是基于闲置的从用户共享到用户,而不是从商业到用户。提升资源利用率是共享类产品设计的本质,这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4)具备功能扩展性的产品开发:公共空间功能属性的多样化对空间内的公共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功能的扩展使产品能满足该空间不同功能属性下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在对社会可持续性公共设施的设计研究中,课题组针对目前国内各类共享产品的设计及运营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而后提出了一种更健康的,由用户到用户的共享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产品设计。图4为投放在公园里的共享马扎的设施设计,调研发现,老人们为了想在公园更自在地享受时光,67%左右的被访用户表示曾带着自己的坐具去公园休闲。该设计试图通过用户的共享、公园的管理来提升马扎的使用率,同时避免了用户自带坐具到公园的不便境遇。

公共设施服务范文篇3

关键词:人性化;地域性;文化景观

由于人是城市的主体,所以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要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充分考虑人在使用设施时是否感到方便、安全、舒适、快捷[1]。但是,影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因素有很多,诸如传统与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与历史不同、地理文化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者不同等,使得当前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必须从多方考虑,遵循多元化的设计原则,处处体现人性化。结合实际不难发现,在体现人性化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从便于识别、便于操作、便于清洁的功能性,满足使用者各种潜在的愿望的人本性,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整体性和丰富公共设施设计内涵的个性化等方面逐一突破,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城市公共设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2]。由此可见,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人性化的实现,涉及很多领域和原则,需要设计师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妥善加以解决,因此,对这样一种城市公共设施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长期探讨的过程。

1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这样的设计被称为人性化设计。在人性化设计中,设计主体是人,同时设计师和使用者也是人,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尺度,即人的生理和心理尺度。通俗来讲,就是始终将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需求与审美[3]。具体到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而言,由于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部分公共设施不健全、不完备,或者与环境不协调,导致了一些非人性化的问题。这样的现象有很多:某些大商场更加重视人们的购物行为,忽视了购物后的劳累,在空间和桌椅等公共设施上安排不合理;某些城市的公交站牌被广告牌遮挡,站点设计不够集中,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部分城市的道路防护栏修理不及时,不仅无法发挥应用的作用,而且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公共设施成人化倾向过于明显,整体的设计给儿童和老年群体的使用带来了不便,有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另有一些公共设施缺乏遮挡,在雨天或高温天气无法给人们提供必要的防护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必须引起重视并逐一解决,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预期及现实效果[4]。

2人性化视角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城市公共设施的好坏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在追求人性化的当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更加强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愉悦,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使用体验和精神享受。从人性化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必须从地域性、生态景观性和交互无障碍性等方面逐一突破,使公共设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2.1体现地域性,彰显城市文化。城市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并不是随意为之的,必须与城市的户外空间整体设计风格相统一,以一种和谐的设计效果与该城市的文化及公共环境共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人性化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5]。具体而言,在体现地域文化的公共设施设计中要结合该城市的地域特色、人文特征、风俗习惯等要素,让人们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强烈感染力,形成一种情感的共鸣,如此才能使公共设施与城市特色更加完美地融合,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喜爱。与城市的建筑文化相融合,这是地域性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因为每个城市在总体规划、建筑风格上都有着不同的形式,所以它们的对外形象与专属表情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设计时不对这些元素进行深入分析,不清楚该城市的民众心理和审美需求、文化特质,是无法完美设计出与这座城市相统一的人性化公共设施的[6]。比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湘西的吊脚楼、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等,这些都是特地地域文化的突出体现。在这些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地区,设计师必须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质出发,在这些建筑的形态、色彩和文化等方面提取精华,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与城市特色相融合,反映一定的时代气息。在材料及色彩的选择上倾向于地域性特征,实现城市自然属性与设计元素的相融,这是另一方面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城市所在地区常常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这就要求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必须从当地的自然属性出发,在材料和色彩上进行应时应景的利用[7]。比如,哈尔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其公共设施设计就应该多选择木材、塑料,避免使用金属材质,以确保人们在使用时能够快速产生温暖的触感;在色彩的选择上可以增加一些暖色调的色彩,以相对鲜艳的色彩迎合当地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为城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2.2增强景观性,凸显生态设计。人文景观是人性化公共设施的一大特点,尤其在当前这个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公共设施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的现实中,公共设施面临着“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而生态景观设计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给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带来了一种人文景观的功能特质[8]。在城市公共设施的生态化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对产品的功能、结构、材料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地思考与规划,以生态化为原则,以人文性为根本,确立具体的公共设施产品生态化设计方法。一方面,设计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运用创造思维对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生活需求的公共设施;另一方面,设计师还要在其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作。外观是公共设施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们在使用时直接接触的部分,其结构、材料和功能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设计和选择。一是必须与周围环境的特点相结合,以此提升大众对公共设施的热情;二是外观尽量以简洁为主,避免不必要的化学涂料的加入,以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公共设施设计还可以配合一些灯光和色彩引起人们的注意[9]。功能设计是公共设施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所以想要充分发挥公共设施的作用,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设计师必须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合理设计公共设施的功能。一是分类垃圾桶的设计就可以引导人们对垃圾进行分类,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而且也便于日常的管理与清洁;二是设计师可以将公共设施进行优化组合,将不同功能的设施灵活组合在一起,便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情感层面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还要进一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感需要,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赋予公共设施生态、自然的形式美感,引导公众崇尚自然。一方面,设计师可以将绿色的植物引入到城市公共设施中来,如安排路灯与花草、树与公共座椅的优化组合,体现一种生态的美感。另一方面,给人们提供可以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如将座椅设置在绿地中;在喷泉或水池边设置一些公共座椅等,便于人们接触和欣赏。这几种方式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种文化景观,便于人们在使用这些绿色的公共设施时,更多地感知自然,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行为[10]。另外,在能源的选择与利用上,要尽量选择可再生的能源,如路灯可以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免去铺设大量线路的麻烦。诸如此类的能源利用方式十分多样,可以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带来更加富有人文特质的使用体验。2.3丰富情感性,提升互动交流。随着人们对产品认知与使用体验要求的提升,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也逐渐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丰富,提升了实用性与功能性[11]。其中,为了进一步凸显情感性,增进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开始向交互性和无障碍化方面发展,以最大化地促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设计方向要求设计师必须以整体的眼光看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设施的交互性与人文性。以无障碍性这一点为例,公共设施设计必须真正体现设施的公共性,照顾到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孕妇、儿童等弱势人群的使用,无论是轮椅席位、停车位、服务台、电话亭、厕所,还是城市道路、居住区中配套建设的盲道等设施,都要他们实现自身权利和平等参与社会交流的权利。当然,这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师不断进行创新与提升。以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设计为例,其必须照顾到小区内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无论是座椅还是健身器材,都要精心设计,最大程度地满足实际需求。在高度、材质和色彩的选择上更要细致科学,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个性化设计[12]。有了这样的公共设施,各个群体的人们都可以从中获得使用的快感,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增进彼此的交流,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给生活在城市社区的人们带来一种亲近感和温暖感。这样的情感体验才是公共设施设计的灵魂所在,既满足了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又增进了彼此的互动情感,真正实现了无障碍的使用与交流,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文明和社会和谐。除了这样的交互性设计方向与方法,设计师还要进一步增强无障碍化的设计实施力度。以公共卫生间的设计为例,设计师可以设计一些残疾人专用厕位,同时在便器和浴盆的适当部位装上拉手或扶手,便于他们起身时的安全,而在卫生间地面的材料选择上,还要强化防滑性能;在适当部位还要安装呼唤器,便于残疾人有事求助、及时解决。

3结语

公共设施服务范文篇4

我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研究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制定方案,再添措施,要求学校行政领导要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把公共设施的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召开教职工会议、学生会,号召师生立即行动,狠抓落实,深刻认识公共设施管理工作的意义,提高执行公共设施管理的自觉性。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集会、班会、广播等广为宣传;通过橱窗、宣传板报、黑板报等文化阵地扩大影响,深入宣传。公共设施管理工作成为全全校师生的共识,为贯彻执行公共师生管理打牢思想基础。

二、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灾后重建公共设施管理稳步推进。学校行政、党支部高度重视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在行政会、教代会、教师会等明确提出了公共设施管理要求,把公共设施管理纳入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之中。要求各班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和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不断强化公共设施管理的效果。

三、立足长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自查中发现的设备设施管理问题。

公共设施服务范文篇5

关键词:健康理念;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方法

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是城市绿地景观与人互动的载体,主要包括游憩设施、信息设施、卫生设施、服务设施、景观设施及无障碍设施等[1],是城市绿地中的必要装置。在建设健康环境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不只是为了满足游憩者的基本功能需求,其更是健康环境建设的发展与构成。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康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注重人与景观环境的和谐相处[2],是改善城市绿地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1健康理念的提出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健康的含义从传统的“无病即健康”,到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定义的——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3]。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生态-社会-健康环境模型”,即健康是个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与服务、空间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于健康造成一定影响[4]。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建设健康中国,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行动的纲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地发展思想,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树立大健康理念[5]。其中规划纲要第五篇提到,建设健康环境就是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美好健康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对健康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健康将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基本目标。随着对健康研究的深入,健康的含义被不断发展与外延。健康的环境设计也由最初的医疗环境设计延伸到环境设计的各个层面,涌现出一系列绿地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2000年李树华[6-7]归纳了园艺疗法在现代社会与生活中,对人们精神、社会、身体及技能诸方面的功效,提出了在中国实施与普及园艺疗法的方法与出路;2008年黄筱珍[8]提出了“健康景观”的概念,将健康理念植入景观设计,即指能够对人的健康和康复产生有益影响并促进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的景观;2012年,郭要富等人[9]针对植物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提出要重视植物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勇于创新,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花园;2016年徐磊青[10]提出了要将恢复性环境与社会交往空间联系起来,使环境与社会空间共同构成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支持性环境;2018年姚亚男、李树华[11]提出绿地空间能提供生态产品服务和有益、健康的行为,以促进公共健康;2019年李树华等人[12]提出了绿色医学的概念和设想,介绍了绿地发挥健康功效的作用机理。绿地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因此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发挥城市绿地的健康价值。以人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绿地景观、空间和功能的规划设计中,创造自然、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居环境。公共设施是城市绿地中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各种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辅助。故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绿地公共设施中,提出设计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

2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影响因素

2.1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现状。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在世界各国存在着不平衡性。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现有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及应用现状亟待改善。首先存在设施供给不足、形式老旧且功能单一的问题,不能激发游客参与体验行为[13],由于尺度等设计不合理或材料选择不当等,城市绿地中存在大量设计雷同、毫无趣味、不低碳环保,无法满足功能需求的公共设施;其次,我国城市绿地公共设施常被排除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之外,大都是机械化批量生产产品,并被作为普通市政设施填充到城市绿地环境中,忽视其在造型、结构与色彩等审美上的需求[14],缺乏艺术性和与绿地环境的关联性;再次,随着人民对于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现有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无法满足新时代下游憩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及多层次的更高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实施,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逐渐被人们重视,设计师在设计中开始将“人”与“环境”的因素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并尝试通过设计来满足游憩者对健康的需求。2.2影响因素。2.2.1城市绿地性质。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市民首选的进行户外活动的休闲游憩用地。一方面,城市绿地性质决定了其公共设施应区别于普通的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在满足游憩者功能需求的同时,其设计应与绿地景观环境相协调,富有艺术性、文化性与观赏性。另一方面,公园、广场、居住区等不同性质的城市绿地在功能上不同,其公共设施也应不同,如居住区绿地主要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空间,其公共设施设计应满足居民休憩、交往、健身等日常户外生活。2.2.2游憩者行为特征。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服务于游憩者,其建设应当考虑其行为特征。游憩者的行为特征是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主要包含其年龄、性别、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及游憩动机等。城市绿地中涵盖了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及幼儿等不同年龄层的游憩者,并偏好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出游。另外,绿地中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涵盖了保持健康、亲近自然、舒缓身心、娱乐消遣、个人兴趣、交流与求知等[15]。游憩动机是激发、引导和推动其进行游憩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的性,是游憩者行为特征的基础。因此,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应重视游憩者多样性、个性化的游憩需求,从而激发其游憩行为,提升其游憩体验。2.2.3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是公共设施设计得以发展的前提。先进的科学技术赋予公共设施设计技术美,技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功能与形式审美关系的最高表现[16]。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绿地公共设施发展日新月异,功能日益先进,更人性化,造型更多变,结构更优化。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等逐渐渗透到公共设施设计中,衍生出智能化、交互性的新型公共设施,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绿地中游憩者的休闲方式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由玻璃、金属、混凝土、陶瓷等传统材料衍生出的新型材料,以及增材制造技术(俗称3D打印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应用,使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材料更适宜、造型更优美,更好得满足了新时期游憩者的功能及健康需求。2.2.4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国家也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要求各级政府把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大力推进。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城市绿地功能,完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显得尤为重要。

3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形式“解码”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城市绿地的需求不仅是休闲游憩,更多的是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式。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其健康功能是综合的,涉及游憩者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社会活动需求。比如健康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因功能完备,在使用活动中缓解了游憩者心理上的焦虑与抑郁,可以减少一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头疼、记忆力和免疫力持续下降等生理症状,同时,生理症状的缓解,也会减少心理上的负面情绪,更好地开展社会活动,实现城市绿地价值的更大化。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是集功能性、艺术性与个性化的设施,其设计形式可概况如下。3.1人本精神的物化。功能性是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最基本的特性。设计时应确认城市绿地的性质,了解不同类型游憩者的行为特征及设施的使用过程,总结其对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使用需求,思考如何将人本精神融入设计,满足游憩者的功能需求。如波兰设计师在城市绿地中设计了模块化的咖啡长椅,见图1,椅子中的座位和靠背由一根根可灵活旋转的竖木组合而成,游憩者根据需求可增减或旋转其中的每一个竖木,这种变化可使竖木加宽座位、或变成座位扶手、变成小桌,以满足不同人群及不同场景的需求。功能所带来的美是人本精神的物化,深入细致地研究游憩者的功能需求,以需求为主,并将需求体现在设计中,让游憩者感受到设施的细心与关爱[17]。将运动场所融入城市绿地,满足游憩者不同的游憩动机,丰富活动内容,打造市民身边的体育公园。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体型和身体状况的游憩者对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需求,设计与之匹配的公共设施,使设施富有情感。如法国A/LT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欢乐的多篮框篮球树”,为篮球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见图2。篮球树在四面设有五个不同高度的独立球框,使得篮球运动对所有人都具有包容性,消解了功能界限,游憩者可选择适合自己高度的篮框,也可跨越身高挑战更高的篮筐。3.2激发游客行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游憩者对城市绿地公共设施有着更高需求和期待。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要更具有视觉美、艺术美、文化美等,才能吸引游憩者,从而激发游憩行为。健康的城市绿地公共设施以其完善的功能、独特的设计形式、超前的创意激发游客的使用意向、使用频率及使用后的身心愉悦程度,满足人体健康需求。物理材料通过设计情感的交互与表达,其物理属性可转换成情景交融的美丽“场景”。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对材料的要求不局限于坚固、无毒、无污染等,更需探讨如何利用材料激发游憩者的体验欲望,带给他们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如芝加哥儿童医院空中花园中的光之墙,其是由一系列相互交错折叠、颜色逐渐变化的生态树脂板构成的,见图3。当参与者在墙周边移动、触摸墙体时可以创造一种奇妙的色彩流,孩子们通过直接的肢体接触使花园充满活力。光之墙的彩色板表面能有效抗菌,新型材料的使用既满足了有免疫缺陷儿童的健康需求,同时又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参与创新的空间。不同材料的使用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发展,为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方法,材料的不同使用和新材料的出现给设计带来不同的情感表达,激发了人们的体验欲望,使设计真正做到“无限可能”。创意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将创意融入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中,进一步挖掘和激活其功能价值及游憩者的行为潜能。垃圾桶是城市绿地必备的公共设施,但现有的垃圾桶多为机械化批量生产,造型不仅与绿地环境不协调,甚至有些垃圾桶的设计使人们不愿靠近,从而采用投抛等方式扔垃圾,导致垃圾不入桶等不文明现象。富有创意的设计不仅可以改善不文明现象,还可以带来全新的体验。如孟买城市公园放置了一款有趣的垃圾桶Clenoscope,见图4,垃圾桶可与游憩者互动。垃圾桶内嵌有三面玻璃,经折射后可创造出如万花筒般的美丽图案,丢入垃圾之时,图案还会随之产生变化,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让人忍不住想扔垃圾进去体验变幻的图案之美。3.3提升体验印象。新时期,健康型城市绿地的公共设施设计应对人的使用方式有导向性,解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更要挖掘新的体验方式,衍生出更多体验空间。通过设施吸引人们参与到城市绿地的设计和营造中,带给游憩者健康身心的体验感受。提升体验印象,要求在健康型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中进行主题化及情景化的设计,使游憩者与设施产出互动,营造富有体验特色的空间[18]。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国际花园节上,TalmonBiran建筑工作室设计的枯山水庭院景观设计,设计师在灰色沙砾池里放置了三个大转盘,见图5,转盘转动时可以在沙地上划出一个个圆形。该装置由人手动驱动,随着游憩者不断地推动该装置,地上的砂石形状便会随着游憩者的运动轨迹发生奇妙的变化,整个庭院景观设计的布局也会随着几个转盘的转动而不断改变,庭院的景观因为游憩者的参与而充满生机。相比以往只能远观、旁观的景观,此设计提供了一种非正式的体验,游憩者可以亲自参与到庭院景观设计与营造中。游憩者主动参与并成为了体验的主体,不仅能创造出美好、深刻的体验感受,其体验过程也构成了别样的景观景象。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设计领域带来巨大变革,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新的风格与形式,城市绿地公共设施设计也伴随着一次次技术变革而不断发展着。如成都云朵乐园的喷泉景观,设计团队将人们熟知的电脚踏车设计成能将电能转化为喷泉势能的“骑行生电、无限能源车”,见图6。设计引入了机械动力装置,当成年人踩蹬踏板时,喷泉喷射而出,孩童们可在喷泉间嬉戏玩耍,人与装置、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随之产生,使景观变得妙趣横生,成为人人乐于参与的公共设施。游憩者的主动参与产生了不同的景观体验印象,同时也节约了电能,起到环保、科普的功效[19],真正让水的灵动触手可及。科技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城市绿地公共设施的需求也发生着改变,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设施正以新的形式,融入新的科技,日渐满足着人们的个性化及健康需求。

4结语

公共设施服务范文篇6

我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研究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制定方案,再添措施,要求学校行政领导要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把公共设施的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召开教职工会议、学生会,号召师生立即行动,狠抓落实,深刻认识公共设施管理工作的意义,提高执行公共设施管理的自觉性。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集会、班会、广播等广为宣传;通过橱窗、宣传板报、黑板报等文化阵地扩大影响,深入宣传。公共设施管理工作成为全全校师生的共识,为贯彻执行公共师生管理打牢思想基础。

二、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灾后重建公共设施管理稳步推进。学校行政、党支部高度重视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在行政会、教代会、教师会等明确提出了公共设施管理要求,把公共设施管理纳入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之中。要求各班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和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不断强化公共设施管理的效果。

三、立足长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自查中发现的设备设施管理问题。

公共设施服务范文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是城市空间环境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其设计与安置,直接关系到城市文明和品质的反映,对于提升城市环境整体质量,优化和便利居民生活均有不容忽视的价值。然而就目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在决策、规划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症结是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发展缺乏创新的、健全的、系统的设计理念。而想要从这一方面实现改善,还需要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展开反思,切实实现城市整体的优化。

一、城市公共设施现状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常常被称作“城市街具”,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活道具的总和。如果将城市视为一个家庭,城市公共设施就是这个家庭中的家具,是承担人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协调和互动的重要环节,包括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公共布告牌、地图指引牌、城市信息牌、饮水处、标识牌、电话亭等诸多细节。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公共设施突出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首先,系统之间各自为政,视觉污染严重。城市的建筑物、街道以及公共设施共同存在于城市环境这个共同的空间之中,用于形成对于该空间的塑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城市中诸多公共设施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的状况,公交系统以及路灯系统通常在展开布局的时候只考虑自身便利,因此极容易造成空间布局不均衡,审美风格梯度距离过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断累积,最终破坏掉整个城市空间的美感,甚至于造成视觉污染。除此以外,系统内部在功能的处理方面同样有欠深入思考。很多系统只是顾忌到了浅层面的职能,无视了系统本身与城市居住群体之间的互动,无视了城市公共设施对于城市人群的影响。北京市早期的公交站牌,不但没有起到装点城市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候车人的心理烦躁和郁闷,就是系统内部应用失败的一个典范。其次,盲目引入,是城市公共设施另一个突出不足。不可否认,中国的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领域,不论是教育活动还是专业人才的供给,都相对而言起步较晚,这是造成中国设计师整体水平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在设计领域的需求却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整体趋势,这就造成了城市整体塑造领域供需之间的矛盾飞升。而这种状况导致了另一个后果,即对于国外设计作品的引入。这种引入在我国设计领域相关人才结构和水平都不均衡的情况之下,造成了无视中国文化的盲目引入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抛弃,以及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误解。

二、完善工业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打造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打造,需要遵循包括功能性、装饰性、系统性以及经济性多个方面的重要原则,并且加以平衡。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工作中,功能性和经济性两个原则都能够得到相对的重视,但是对于装饰性和系统性则关注有所不足。以垃圾桶为例,通常都能够做到良好的成本控制,并且会对其容积等方面做到必要考虑,也会将其设计的比较突出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但是从装饰性的角度看,通常垃圾桶虽然也会考虑到美观方面的价值,但是如果将其上升到系统的层面看,其又常常会因为并未能够对城市整体环境,以及综合文化做出充分考虑,而破坏了城市环境整体美观。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之下,想要从城市文化和发展的层面,对公共设施做出综合考量,完成有效的设计,必然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建设:

1.注重以人为本

城市公共设施的存在,无论是功能还是外观美学,都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工作密切相关,其存在不仅仅需要发挥必要的功能,更加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美化以及其对于人类的心理影响。因此展开工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面向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来展开工作,大胆突破现有格局和传统形式,深入考察人们工作、交通以及居住等多种行为过程中产生的需求,综合公共空间自身特征来展开必要设计,才能获取良好效果。例如石家庄城区几年前在交通路口为自行车群体安装的遮阳/避雨棚,就是深入考察了实际环境中的群众需求,所体现出来的重要公共设施形式。除此以外,以人为本还要求将各种特殊群体纳入服务视线之内,如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这就要求对城市公共设施展开设计的时候,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活动特征加以深入调查,唯有如此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2.注重系统协调

系统性是城市公共设施领域一直都相对比较匮乏的原则特性之一。通常而言,系统性包括两个层面,即在功能层面保持高度系统特征,以及在美学领域保持高度系统特征。对于这两个方面,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做的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功能上看,多个系统的城市公共设置,诸如环境照明、公共卫生等系统,必然都需要占据一定的城市环境空间,这就在空间领域存在一定的冲突。对于这一层面的问题,如果不同系统之间各自为政,必然会造成城市空间的抢用,混乱不可避免。因此在展开公共设施体系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依据必要的功能和美观原则展开,还应当做到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共生,一切以服务城市环境的优化作为主要目标。而从美学的角度看,城市景观需要整体统一协调,以及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承,甚至于在当前经济环境之下,城市品牌的塑造也有赖于此,而城市公共设施则追求多样性与个性的并存,虽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精心处理这对矛盾,却能使城市视觉环境达到统一之中兼有丰富变化的完美效果。

三、结论

工业设计的思路,除了要做到上文中提及的两个主要方面以外,还应当关注材料的选择,以及相关设施在自然环境中的耐用性以及养护等方面特征。实际工作中唯有不断深入发现问题,才能获取到最真实的需求,才能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力量。

作者:石小磊 单位:石家庄第二中学

公共设施服务范文篇8

一、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提高对《公共设施管理的认识。我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研究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制定方案,再添措施,要求学校行政领导要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把公共设施的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召开教职工会议、学生会,号召师生立即行动,狠抓落实,深刻认识公共设施管理工作的意义,提高执行公共设施管理的自觉性。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集会、班会、广播等广为宣传;通过橱窗、宣传板报、黑板报等文化阵地扩大影响,深入宣传。公共设施管理工作成为全全校师生的共识,为贯彻执行公共师生管理打牢思想基础。

二、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灾后重建公共设施管理稳步推进。学校行政、党支部高度重视公共设施管理工作,在行政会、教代会、教师会等明确提出了公共设施管理要求,把公共设施管理纳入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之中。要求各班公共设施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和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不断强化公共设施管理的效果。

三、立足长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自查中发现的设备设施管理问题。

公共设施服务范文篇9

关键词:五大道;文化历史街区;视觉符号;公共设施设计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不仅是实用的物的符号,而且也是文化符号。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仅承担了工具性,又承担了文化性。创新对于视觉符号的再设计是必需的,而只有在延续传统和记忆基础上的创新,文化才会有新的发展,使用者才会产生更深层次的感动。本文通过对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的历史追溯,总结出视觉符号的提取方法和设计思路。在视觉符号可识别的基础上,对公共设施的设计融入新意象、新表达的探索,为增加城市历史旅游街区公共设施的地域属性和文化意境,提供更多的实践路径和参考。

1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现状分析

1.1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的历史追溯。天津两块宝,海河五大道。五大道在天津近代租界时期形成,是我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五大道地区于1902年纳入英租界并开始兴建。主要指原英租界内的六条街道,现为和平区内的重庆道、大理道、睦南道、成都道、马场道和常德道内所属区域,占地约一百四十公顷。这几条街道在天津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空间形态独特,保存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别墅建筑和名人府邸,汇聚着英、法、意、德等国各式风貌建筑二百三十多幢,是历史建筑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末五大道区域范围见图1。1.2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公共设施现存主要问题。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城市内开放并用于室外活动、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城市街道的公共设施主要包含信息设施(标牌,导视牌,解释牌)、卫生设施(垃圾箱)、安全设施(灯体)、服务设施(公共座椅,售票机)、装饰设施(支撑柱体墙面装饰,天花板装饰)、艺术设施(文化墙,艺术品)等[1]。城市公共设施对于城市街道的视觉构建及更深层面的意象表现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些作用能否切实发挥,还需要通过具有地域特色的视觉元素符号进行有效支撑与传达[2]。目前,在五大道历史街区中正在使用的公共设施仅能够满足功能需求,缺少对城市意向和文化内涵的有效传达。公共座椅以钢结构预制焊接的整体采购商品为主,指示牌和垃圾箱多为不锈钢材质,在造型和色彩上都没有与五大道的文化属性相融合,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现状见图2。

2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的视觉符号提取

《符号形式的哲学》的著者,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任何文化都不能脱离自身独特的地域环境,而视觉符号是传达各种信息的媒介载体[3]。五大道历史街区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内涵为视觉符号的提取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笔者从五大道历史街区的街道布局、功能结构和面貌中寻找灵感,通过对文化特征的挖掘,概括出它的独特气质和精神面貌,通过归纳和提炼的方法,将地域文化特点融入符号提取中,使其具有广泛又直接的文化传播功能。2.1文字提取。天津开埠带来的租界文化对近代天津文化的走向产生了直接而久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作为重要媒介,报纸是人们获取日常信息的主要途径。纷繁的报刊资源和多样的风格排版展现了民国时期多元而复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变迁。这个时期报纸印刷多采用铅活字排版、平台式凸印机。为适应印刷需要,需要一种较为规范的雕版字体,这种字体横竖粗细相等、笔画秀丽、字形呈长方、清秀美观,后人称之为老宋体。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的文字符号即取材于这种字体,经过现代的形式美进行重新解构,勾勒出既有租界文化中西交融的特点,又具有当代审美特性的独特样式,民国时期的字体样式见图3。2.2形象提取。开埠前的天津,普通百姓出行除了步行,多选择乘坐脚驴,社会中上层选择坐轿子或乘坐畜力车。1860年开埠后,在英、法、美三国租界内开始修筑马路,新式交通逐步兴起,西洋马车开始流行。随着时光流转,马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和历史记忆,它作为一种旅游体验项目被引入五大道的观光旅游中。乘坐观光马车环行五大道可以感受一段微缩的民国历史片段。符号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和识别性,选取马车元素作为五大道的形象符号,能够让这种记忆历久弥新,用新的符号纪念那段多种文明交融而成的历史场景,19世纪末欧式古典马车样式见图4。2.3颜色提取。视觉符号的色彩提取主要基于城市色彩的总基调和城市居民的色彩审美认同感。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因素,表达出城市公共设施的色彩基调。公共设施的设计包括形态、色彩、功能属性等方面,形态是色彩的载体,造型又与所用材料分不开,因此公共设施的色彩会受材料的影响[4]。五大道整体风貌建筑色彩偏向棕红色,古典建筑立面中大量使用了红砖材质和铁艺装饰。五大道风貌建筑主体色彩图谱见图5,笔者在设计中提取了这种色彩取向和材质,保持了“棕红、土黄、深灰、黑”的主色调,融入了小洋楼的建筑元素,体现了五大道的文化精华。

3视觉符号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3.1挖掘文化旅游内涵。旅游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和旅游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心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对于公共设施不仅仅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对于情感上的需要和追求也是迫切的。公共设施的设计不单单是一个造型的设计,将它赋予具有地域特点的视觉符号,不仅可以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而且还能实现与人内心的交互、与环境的交融、与社会的交叉,共同形成一个整体而存在[5]。3.2提升文化旅游品质。公共设施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视觉符号的具体指向性和统一性特征使受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更直接、高效地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解读,最终完成信息传播的目的[6]。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融入具有地域性浓厚的视觉符号元素,可以使其不但具有需求承载性,同时带有人文气息、浓厚的地域环境气息和历史气息,营造出更具地域文化品质和特色的城市形象,提升旅游观感。3.3传播文化旅游形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视觉符号既具有美学功能,又能够承载地域文化特点,将它的特点与历史街区公共设施的功能性设计合二为一,能够塑造出具有强烈地域感染力的产品。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运用代表文化、历史、人文的图形元素以及由此衍生的视觉符号,将地域性视觉符号融入公共设施设计,既能使公共设施成为宣传城市文化的一种移动载体,又能使其呈现功能美、艺术美,利于传播城市文化形象,提升旅游附加值[7]。

4视觉符号在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公共设施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是设计构建的原生动力与驱动力,而设计的效应则体现在与特定环境、地域文化的契合与共鸣上[8]。笔者通过对五大道历史文化的提炼,从文字、形象、色彩三个角度,对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视觉符号设计和重新塑造,概括出属于五大道特有的地域元素,并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室外公共设施,将视觉符号元素融入在公共设施的创意设计中。4.1服务设施。笔者在公共座椅的设计中运用了四轮马车的视觉符号,从具象的形象进行解剖,把其拆分为车身主体框架、实心橡胶轮胎、皮革沙发座椅和雕花工艺。运用重构的设计方法,首先从座椅的功能和人体工学入手,寻找设计的突破口,普通一人使用座椅长度为40至45cm,宽度为44至45cm(臀部至膝关节的距离),座面高约38至40cm。此次设计的座椅高度设定为45cm,宽1350cm,可以容纳三人休息。座椅的整体结构取材于马车的皮革沙发座椅,冷轧钢板经过模具冲压焊接成型,黑色的钢木材质座椅面和靠背呼应了属于四轮马车那个年代特有的工业痕迹,复古且具有粗犷的质感。座椅两边用两个车轮连接,靠背上提取独特的马头图形符号,将抽象和具象联系起来呼应马车元素,公共座椅设计见图6。4.2信息设施。个性特征永远是一个城市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中融入地域文化很有必要[9]。信息设施的设计主线是把马车元素最大化地保留。运用图案提取、抽象简化、艺术概括等形式,将马车重新用一种简化后的视觉形象体现,以此触发人们的联想。将信息设施的功能性融入到马车车厢的形态中,车轮铸铁一体成型,既作为支撑,又呼应了马车的元素选型,指示标牌设计见图7。4.3卫生设施。此次设计的分类垃圾箱造型由古典建筑立面的柱式元素触发,呼应五大道周边整体欧式建筑的氛围。多立克是最古老的希腊古典柱式,线条简洁干净。分类垃圾桶的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方形的柱头经过抽象提取后,应用于分类垃圾桶的顶部设计,钢木两层的叠加增强了整体层次感。双柱形成的空柱廊作为投入口的设计,高度定为65cm,方便垃圾投入,符合大部分人的使用习惯。立面的格栅外部采用钢板焊接,黑色氟碳喷漆喷涂,内部采用木纹烤漆钢板。底部设计为两层基础,加强几何感,造型对称,突出了整体古典造型,分类垃圾箱设计见图8。4.4照明设施。好的设计表达不仅是通过视觉打动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图案和造型的隐喻传递更深层次的内心共鸣。灯柱的整体结构借鉴了欧式古典形态,灯的照明设施设计了两个高度,较高的灯罩作为车行道照明,较低的高度为人行道提供照明。两段高度的设计中间用马头元素的造型连接来实现符号的可视化转达。深灰色的灯柱搭配棕黄色特殊造型,呼应了周边建筑的色彩氛围,用符号的结构唤起人们对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地域联想,用视觉形象实现文化的传承,灯具设计见图9。

5结语

公共设施服务范文篇10

关键词:拆围后时代;住宅规划;公共设施设计

城市中封闭住宅小区的增多,给城市的道路规划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住宅区域由于公共设施众多,如何进行门禁类的公共设施的设置,如何解决小区内外的交通拥堵问题,如何进行人车分流,控制噪音,设计导向,都是进行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创新设计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1、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现状分析

城市中封闭式住宅小区,相对开放小区,更为安静,封闭的管理带来的是安静的建筑环境,让人能够产生安逸、舒适、稳定的感觉。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封闭住宅早有先例,例如中国传统住宅----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以住宅为基本结构的单元体,四合院周边的巷、街都是开放的构造。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四合院也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类似于四合院这样的封闭式住宅,以多层、高层封闭小区的形式出现,院墙转换为了小区的围墙,“围合式”住宅小区成为了普遍采用的小区设计形式,具体表现为采用围墙将住宅小区封闭,门口设置门禁,通过这种管理,小区居民能够出入,小区外的人不能随便出入,给居住在其中的人以安全感,物业管理也较为简单。但是,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和住宅设施的设计,在大型城市中,跨越街区较大,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较多,已经逐渐显露出不适宜的迹象[1]。

2、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创新设计

将封闭住宅小区开放,是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已经采取的设计模式,这一模式旨在探索开放型的住宅小区。美国的开放住宅的结构,使得住宅小区的道路与城市道路融合,能够形成清晰连贯的道路规划体系。拆围后,新的开放式住宅,形成了新城市主义的文化理念。拆围后,小区的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缓解,开放住宅小区的道路体系与城市交通网络体系融于一体,使得交通车辆和道路行人分别拥有自己的道路,能够在道路和住宅小区之间自由穿行。开放式住宅小区,使得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邻里关系得到了缓解,城市道路畅通,路网密集,拥堵的现状得到了改善[2]。拆围后,开放式住宅小区的活力得到了提升,城市街道的空间骤然扩大,各种公共设施被布设在街道的两侧,交通顺畅,购物方便,服务空间和体系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拆围后,开放式住宅小区在城市管理建设成本上得到了降低,解决了传统封闭小区管理简单的问题,使得社区的内部规划元素的使用,能够与城市的结构相互独立,同时还满足小区内部的需要。公共设施不需要重复建设,物业管理成本得到了降低。减少了传统粉笔住宅社区基础设施、人员调动依赖于城市政府统一行为的问题,从社区服务的标准出发,真正能够维护城市安全,方便居民居住和出行。

3、拆围后时代住宅小区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国人的传统观念上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小区开放后,一些设施从私有变成了公共,很可能会出现排斥的心理。心理上的排斥感通过设计难以弥补。这是由于归属感、私密性、安全感使无法弥补的。再就是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公共化,意味着小区内部的专属花园、公园都要成为共有,开发商投资巨大,园林景观精心设计,一下子就要成为共享的资源,这对于原有的封闭小区的居民无疑是损失,如何对他们进行补偿,如何将城市绿化和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加以协调?拆围后时代的住宅小区,开放道路后,公共交通将得到缓解,主干道路与小区的内部道路都会增多,但是如何解决道路之间的冲突问题,一旦道路增多,交通噪声也随之而来,如何处理呢?对于道路的整体优化如何实现人车分流?社会车辆进入小区之后,停车位紧张是必然的结果,如何解决乱停乱放的问题,特别是自行车和电瓶车等非机动车辆如何安置?另外,由于拆围之后,公共设施将有所改变,原有的门禁管理要变更为楼道管理和街道管理,门禁管理虽然简单,但是对于不法分子确实有阻挡的作用,一旦放开,或者改为街道管理,物业对于社区的安全管理范围将缩小,单纯依靠宣传社区问题难以达到较高的安全性[3]。拆围后,小区的内部交通公共设施将于城市交通公共设施接轨,这就要对原有的小区公共设施进行重新的设计和规划,但是小区的公共的场所已经很小,再加以改造如何保证公共设施、场所会不会受到侵袭和损坏?如何将公共场所、设施和物业服务之间的界限进行划分,共享的公共设施如何管理?开放后的小区的安全问题如何顾及?这都是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拆围后时代的住宅公共设施设计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4、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思路

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一般由文化、娱乐、休闲、商业服务、安全、交通等设施构成,位于的出入口或者道路两侧,生活服务中心的位置应设置在的中心路段、出入口,位于住宅的底层或者独立的地段,娱乐休闲设施应设置在居住区域的边缘,较为僻静的地段,不应布置在城市干道的附近,并与住宅保持距离。公共建筑要与开放空间保持良好的关系,与现有的地方景观元素和标志物协调一致,合理分析各个设施之间的潜在功能练习,通过便捷的路径强化练习。交通网络衔接应予步行街区合理分布,优先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路径的环境优美和舒适。小区的设施要达到国家标准,形式要简单[4]。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是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的。但是中国文化的细胞始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照搬外来设计风尚是难以在国土生根发芽的。如何将文化细胞的中国元素始终作为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思路的基本,并受到居民的尊重和肯定,是每个设计师所要深入思考的。期待小区设施的规划设计中,能够更多地融入人性化的产品思路,向着健康、安全、完善的居住艺术的方向发展[5]。

随着我国的封闭社区建设的形式和功能的改进和完善,快速城市化的背后,隐藏着众多的社会环境和交通问题,实行住“拆围后时代”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创新设计宅小区的管理,从单位大院到街区制,从原有的小区道路变更为公共道路,从围墙的局限到多个街区,优点在于地域内的道路系统得到了优化,交通拥堵状况将被大大改观,住宅内的公共设施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将实现共享,但是问题也是并存的。拆围后,公共设施的共享化能否真正为不同的人群服务,公共设施的设计能否满足城市大发展的需求,公共设施的建设能否动态发展、因地制宜,这都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谐的重要保障,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雷健.拆围•吹响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集结号[J].住宅与房地产,2016,(10):55-61.

[2]刘力皲,张牧时,邓靖雯等.论小区拆围对居民小区治安管理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7,(23):217,226.

[3]吴晓林.“街区制”的下一个路口[J].决策,2016,(4):35-37.

[4]海玮.长沙:机关大院变身市民公园[J].城乡建设,201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