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优化策略

时间:2023-01-29 09:16:11

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优化策略

【摘要】以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老人的需求为切入点,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现存的问题,针对乡村老年实际需求,对现有的乡村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设计优化,通过完善适老化设施、优化空间功能与布局、强化场所归属感与乡愁记忆等策略,重塑乡村公共空间并激发空间活力。

【关键词】乡村;公共空间;老年需求;空间设计

1引言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日常交往、参与节日活动等社会性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民俗风貌、乡规民约的空间载体[1]。然而作为承载着乡村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场所,乡村空间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要结合乡村主体老人的需求进行优化,令乡村公共空间环境更适老、更宜居。

2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现存问题

乡村公共空间维系着乡村老人的集体认同与归属感,是进行社会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城镇化的发展促使乡村从传统到现代快速推进,转变了乡村社会关系的结构,逐渐异化了乡村生活,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开始衰退,乡村老人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消失。

2.1传统公共空间衰退破败,布局杂乱使用率低如今大部分村庄中,井台、洗衣码头(见图1)、寺庙宗祠等承载了乡村传统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正逐渐破败废弃。政府规划延续乡村公共空间的传统面貌设计了新的设施,但失去了特色底蕴与吸引力,导致使用率低下;空间布局杂乱,复合功能降低,老人活动的公共空间被占据或闲置,村内原始设施被严重损坏,需要修复[2]。

2.2公共空间舒适度欠佳,服务设施缺乏当下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无法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活动公共空间没有座椅、照明和公厕,基础设施较差且陈旧,存在基本的安全隐患;缺乏合适的养老服务点,如老年文化活动室、村民卫生诊所、体育健身设施、村民广场等;大量公共空间荒废(见图2),使得乡村老人的休闲娱乐频率逐渐降低,无法保障日常生活品质。

2.3新村改建公共空间趋同异化,记忆情感缺失在自上而下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中,逐渐表现为城市化、简单化的倾向,公共环境的建设盲目模仿城市,使其失去了乡村特有的人情底蕴,变得破碎化、同一化、冷漠化,失去了容纳公共活动、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的作用。导致乡村地域特色缺失,价值观迷失,非物质文化被严重忽略,老人的记忆情感无处寄托。

3结合老年需求的必要性

3.1乡村地区老龄化加剧随着城镇化程度加深,乡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乡村中大多数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老人小孩等非劳动力人口驻守在村中,这种人口迁徙模式导致了乡村老龄化加速的局面;再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造成了乡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亲属对乡村老人关怀程度下降[3];我国乡村老年人口居于世界首位,却往往受到忽略,乡村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

3.2乡村公共空间亟待适老化改造乡村环境配套的养老设施欠缺,适老化程度相对落后。许多老人无人照顾,乡村社区服务区能为介助或介护老人群体提供相应帮助;符合老人饮食的公共餐饮空间是对其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基本的医疗室也是关系老人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空间;功能性公共活动场地、娱乐用房等有助于提高老人参与公共活动的频率,提高精神和生活质量[4]。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空间较大。

3.3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改造可行性高现阶段对于乡村空间的改建拥有政策和技术支持。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有乡村空间适老化的成功改建项目作参考,城镇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经验相对较多,能够帮助乡村地区改善乡村适老环境[5]。加强环境适老化程度,提升老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推进乡村建设美好环境。

4乡村老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4.1生理安全与舒适需求老人身体机能下降,对适老化要求较高,公共空间的设施、尺寸及材质要合理规划设计。老人行动缓慢,视听力逐渐减退,要考虑公共设施的无障碍性,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应组织好交通流线,确保活动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将老人所需要的服务、保健、娱乐、医疗设施等相结合;老人对光环境、温度等因素比较敏感,冷热变化以及炫光等情况下会造成老人不适[5],设计时要考虑能提供通风采光良好、舒适的环境,并进行绿化美化设计,使老人身心舒适愉悦。

4.2心理归属感与私密需求老人更为依存与信任熟悉的场所空间环境,更具备归属感。乡村老人固守着破旧的乡坝、戏楼空间,喜欢聚集对弈、闲谈[6],普遍存在对旧时记忆的强烈依恋;老人身体机能的下降伴随着孤独、失落、自卑感等心理变化,需要亲友陪伴和医护,需要得到理解。老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以此获得认同感。因此,乡村公共空间要打造为老人信任的有归属感的依存空间。同时,当老人的私密性受到侵犯时,会失去安全感,造成精神不适。要设计舒适、确保安全私密性的休憩空间,提供给老人享受个人空间的活动场地。

4.3交往关怀和参与感需求乡村老人相比城市老人获得的基础条件显然不足,心理素质、身体状态以及社会地位较低,大部分面临着儿女离家外出打工、丧偶等留守遭遇,内心孤独寂寞。因此会更加依赖于家庭、周边的帮助,需要各界的关怀;老人在社会中的参与性也在逐渐降低,然而乡村老人对社会交往有较大的情感需求。合理引导老人的社会需求,建立舒适的社会交往空间,通过在公共场所的娱乐休闲活动能帮助老人进行正常社会交往。设计要充分提升老人的社会参与感,实现自我的价值,降低孤独感。

5基于老年需求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优化策略

乡村公共空间要符合老人特殊心理情况和生理因素,满足老年需求。应该在造型、材料、色彩等元素上符合地域文化符号,布置适老化设计的公共设施,并积极引导形成健康的乡村空间秩序,提高乡村老人生活质量。

5.1完善安全舒适的适老化设施乡村公共适老化设施要结合乡村老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例如,考虑乡村老人文化水平,设计简单熟悉的图案作为文字导向的标志;结合村落本身的空间形态进行无障碍的布局设计,不破坏本身已有的空间秩序;在具有农事劳动行为发生的公共场所内,布置凉亭廊道和桌椅板凳,为老人提供休息设施;考虑村落不同空间老人的行为模式,经常携带农具的老人要给予相应的空间场地;在村落的公共空间内进行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设施布置等。

5.2优化公共空间的布局与功能更新结合乡村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空间的递进与升级。乡村老人需要能够提供多样化活动的集中场所,易接受通俗易懂的传统娱乐活动,而目前大部分乡村都没有休闲活动场地。因此,设置大小合适、布局合理且活动设施完善的广场,以满足老人群体的运动需求,可结合广场空间搭建易拆卸的演出平台,具备灵活性,既可以节约财政,同时能为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设置步行距离适中、面积大小适宜,能够提供多样化活动的老年活动场所,可以更好地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5.3增强空间场所归属与乡土记忆感公共空间的原始风貌和传统文化要予以尊重与保留,乡村老人朴素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需要加以保护,熟悉的场景与空间使老人更具有亲密归属感。例如,利用亭台塔楼、牌坊戏楼等具有集体记忆的乡村节点进行保护和利用,将以往的社会生活与老人群体建立关联,使其获得情感依恋与价值认同。考虑适老化设计的公共设施结合当地本身的色彩体系,多使用柔和色;多使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当地材料,让乡村老人群体产生归属感与亲近感。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结合当地地域特征,创造出既满足老年需求又包含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7]。使其从内心接受设计形式,引发老人对乡土的情感共鸣。

6结语

乡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主体老人群体的支持,规划设计乡村公共空间要尊重老人的实际需求,结合因地制宜的适老化策略,使乡村公共空间建有所用,发挥场所主体作用与文化价值。使老人老有所依,居有所安,才能推进乡村空间发展,重拾乡村活力,可持续地、有生命地,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J].天府新论,2005(4):88-92.

[2]张梦蝶,邓宏.老人行为模式下乡村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2368-2382.

[3]毕昌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的多维透视及其提升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2):155-162.

[4]王一侬.乡村振兴中新型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9.

[5]陈舒婷.乡村住宅适老化改建设计方法研究[D].安徽:安徽建筑大学,2017.

[6]严嘉伟.基于乡土记忆的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与实践[D].浙江:浙江大学,2015.

[7]何艳林,杨普,卫红.基于村民需求的乡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3):46-48.

作者:宁心怡  陈祖展 单位:南华大学松霖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