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旅游发展路

时间:2022-05-17 09:37:29

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旅游发展路

摘要:白银市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提升“民生三感”(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银市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景点。但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未来白银市将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的龙头景区和优势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生三感”;环境治理;产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由之前满足于温饱的生理层面的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性能源环境危机事件的高发频发、世界环保运动的兴起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于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饮水、优美的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乡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乡村旅游也快速发展起来。白银市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银市在发展中始终注重拧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开关,坚守底线,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打造了白银市主城区周边多个乡村旅游点,如黄湾村、平堡乡、顾家善等一批乡村旅游点,受到了广大市民和旅游爱好者的喜爱。

1新形势下白银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

白银市周边有黄河大峡、白银黄河湿地公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北武当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但白银市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采矿行为也留下了一些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是乡村地区开发旅游的资本,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白银市始终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白银市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一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打好蓝天保卫战,白银市紧抓企业达标排放、燃煤锅炉整治、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等工作,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据统计,2020年,白银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4天[1],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25%。二是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白银市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水十条”要求,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综合运用工程、管理、监察等手段,推进对工业污水的处理、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水环境综合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白银市还大力推进祖厉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编制《祖厉河水体达标方案》并印发实施,设置监测点位,与定西市开展跨界联合执法[2]。同时,对乌金峡水电站和大峡水电站生态流量完成实时在线监测,结果显示: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均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达标率100%。三是土壤环境质量稳定。白银市耕地土壤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全市所有监测点位中除聂家窑村、白茨滩村的污染等级为“尚清洁”外,其余各监测点污染等级均为“清洁”。四是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2019年,白银市5个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点位SO2、NO2均达到国家一级日标准限值,PM10和PM2.5除个别天数超过二级标准,其余天数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

1.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白银因矿得名、因企设市,产业结构偏重于以有色金属冶炼、煤炭、化工、火电等为主的重化工,在能源消费上也是以煤炭为主。这样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模式如果不改变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白银市非常注重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核心产业聚集区,构建以白银区、靖远县、平川区为重点的中部产业聚集区,发展“一区六园”工业集中区;构建以会宁县为重点的南部生态恢复和循环农业发展区,努力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绿色化水平;构建以景泰县为重点的北部生态产业示范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二是努力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以知识、技术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立足白银市产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对于“散乱污”企业,综合运用质量、环保、能耗等标准,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机制,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工作[3]。三是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实施煤炭总量控制,加大监督、执法、管控力度,严格把控区域内煤炭消费总量。同时,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发展,按照集中分散并举原则,加快在建风电项目建设,加快平川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四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与农药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推动形成“市有特色片区、县有知名品牌、乡有专业市场、村有产业园区”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1.3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人们都希望家附近是个公园,不愿意自己家附近是个垃圾处理场。长期以来,农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收集与处理,这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相对比较严重。近年来,白银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好“三清一改”,仅2021年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9.4万余吨,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1.8万余吨[4]。此外,白银市还对村内水塘、沟渠、积存垃圾进行了清理,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白银市还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大力推进“厕所革命”。针对农村存在的如厕难、厕所环境差等问题,白银市着力对农村厕所进行改造,并雇佣保洁管理人员对厕所进行管理。在厕所数量的设置上,保证景点游客步行半小时范围内有厕所。二是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在乡村旅游示范村率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做好污水、垃圾的收集处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三是大力提升村容村貌。近年来,白银市对乡村的供排水设施、供电设施、道路、住房、通信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目前白银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实现了通电、通光纤和4G网络,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1.4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旅游业

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富有,因此白银市始终非常重视农村产业发展。目前根据各地气候、土壤以及产业基础等条件,白银市已形成牛、羊、菜、果、薯、药、文冠果、生猪等“十一大特色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使农民的钱袋子切切实实地“鼓”了起来。在各村产业“兴”的基础上,白银市坚持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注重原生态,坚持乡土味,针对各村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规划定位、规划理念和规划重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如对于位于城市郊区、黄河边的顾家善村、金山村等村庄,选择城郊农(渔)家乐的乡情体验模式;对于文物古迹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壮美的平堡乡、五柳村等村庄,则选择基于古遗迹保护开发的人文乡村规划建设模式;对于自然条件优越、毗邻黄河、背山面水、以温室蔬菜种植业为主的大川渡村,则选择农业观光及采摘体验的休闲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等多种建设模式。充分发挥不同村庄的区位优势,使白银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不但农民的腰包“鼓”了,农村的环境也“美”了。农村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越来越有吸引力了,外出务工的村民也愿意选择回村发展,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2新形势下白银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营分散,规模效应匮乏。当前白银市周边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还没有统筹好一个村内或者一个地区内的乡村旅游资源,还是以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为主,存在同质化竞争、价格虚高等现象,这导致了当地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处理难度的加大。同时,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将乡村旅游简单地看成“逛一逛、看一看、吃一吃”,导致旅游项目经营模式还是比较单一,只能满足游客低端的旅游需求。因此虽然游客花费了资金,但其实并没有实际体验到乡村生活。这样的乡村旅游项目也发挥不出乡村旅游该有的综合效益。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旅游目前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行车难、停车难问题。很多农村在规划时没有规划停车位,道路也普遍比较窄,这导致在农村车辆一多就非常容易造成拥堵。甚至在有些乡村路段车辆根本没有办法通行、没有地方停车,再加上如厕难、住宿餐饮相对简陋,使得游客综合体验较差,不想再来第二次,这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3)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数文化程度都不高并且参与相关专业培训的次数也比较少,因此服务水平不高,造成游客的综合体验比较差。一方面,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从业人员不能很好地坚持本土特色,如将原本很漂亮的石板路拆除后改建成马路,将极具本土特色的茅草屋拆除,这些行为破坏了当地乡土文化,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的匮乏,目前多数管理人员是由乡镇干部兼任的,他们不具备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不能胜任旅游管理工作,这也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生态环境极易受到破坏。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和私家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节假日白银市各乡村旅游点的游客接待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尤其是到了每年的“黄金周”,游客数量更是激增。这是好事,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在乡村垃圾桶数量比较少、一些游客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游客的增加也给乡村带来了垃圾处理的压力,同时游客多了还会造成当地植被的破坏,使得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受严峻考验。

3新形势下白银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1)政府加强管理。政府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和对乡村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一是政府部门通过对乡村旅游开展实地调研,掌握白银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合乎本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二是针对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缺乏诚信、乱收费现象,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制定物价标准、惩罚条例、从业人员培训条例,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同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提高乡村旅游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规范乡村旅游市场,力争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白银市地处西北干旱内陆,气候干燥,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村旅游示范村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5]。在人口较为分散的农村,鼓励建设适合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生活习惯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如“小型氧化塘”、化粪池、人工湿地等,从而有效解决困扰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二是加快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就地处理率。同时,大力在农村持续推进秸秆饲料、尾菜还田等技术,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争取到2025年,白银市化肥、农药用量实现零增长,尾菜处理利用率65%以上。三是大力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针对农村的黑臭水体,要按照各村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黑臭水体的特征与成因,并采取不同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黑臭水体问题。3)因地制宜做品牌。深入挖掘白银市乡村旅游资源背后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以及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使自然风光能够与人文交融。同时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将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全方位地展示给游客,使游客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旅游体验。改变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的局面,深度挖掘白银市的文化资源,形成集吃、住、游、玩、学、练、养于一体的具有白银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加快推进黄河石林大景区、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平川陶瓷小镇、条山农庄、大坪凤园花海、大水奓“石头部落”、花村·顾家善等一批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打造白银旅游快速发展的龙头景区和优势品牌[6-10]。

作者:张文娟 单位:中共白银市委党校 白银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