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3 11:02:13

公共安全建设

公共安全建设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提高农村公共安全水平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健全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为基础,建立完善"政府协调、工商牵头、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部门、乡镇、行政村、协管员四方面积极性,加快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幸福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工作目标: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建立一支涵盖主要农村公共安全监管部门(工商、公安交警、公安消防、食药监、安监、质监、农业、环保)、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包括社区、工业功能区),有职有位、训练有素、敢做敢为的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其能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从而不断强化农村公共安全基础,有效提升农村公共安全水平。

二、工作内容

"多员合一",就是将目前各有关部门设在农村的监督员、协管员队伍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重点是将涉及农村公共安全(包括消费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环保安全、动植物疫情测报等)的多个"员"合成一个"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管理,使其真正成为农村公共安全的协管员,并发挥"信息员、监督员、宣传员、联络员"的作用,建成一支不占编制的公共安全协管队伍。具体工作内容为:

(一)实施范围

"多员合一"范围暂定为:工商(消费者协会)系统建立的"消费维权监督员(12315维权联络员)"、公安系统建立的"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消防安全协管员"、食药监系统建立的"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安监系统建立的"安全生产协管员"、质监系统建立的"质量安全协管员"、农业系统建立的"动植物疫情测报员"、环保系统建立的"环境保护协管员"。其他系统建立的涉及农村公共安全的协管员有需要的,也可以视情纳入实施范围。

(二)管理体制

建立"政府协调、工商牵头、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农村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县政府成立县农村公共安全建设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工商局局长为副组长,县财政局和纳入"多员合一"实施范围的执法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综合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工商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工商局局长担任,纳入"多员合一"实施范围的执法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综合性日常事务;相关部门相应设立指导组,负责本部门业务指导;各乡镇设立农村公共安全工作站,站长由乡镇长兼任,分管消费维权工作的领导和365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为副站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设在乡镇的联络员组成,对协管员实行属地管理;中心村设立农村公共安全监督点,中心村协管员担任片长,实行分片管理;各行政村统一设立农村公共安全监督岗,聘请公共安全协管员,具体负责本村公共安全监督。

(三)协管员选聘

要根据"三优先三不聘"的原则选聘好协管员。"三优先"即会电脑,能适应信息化要求的人员优先;有特长,能适应专业化要求的人员优先;有经验,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人员优先。"三不聘"即长期不在村的不聘,文化程度低的不聘,办事不公正的不聘。根据以上原则,采取本人自愿、支部推荐、乡镇审核、部门合议的方法确定合适的协管员人选。

三、工作原则

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按"政府协调、分线指导、乡镇主管、工商汇总、定绩奖惩"的原则,由乡镇进行属地管理,县农村公共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统一监督,办公室成员单位按自身职能分别进行业务指导和使用管理。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为启动阶段(年-月份)。召开全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对"多员合一"工作进行布置;召集有关部门到周边县市考察学习"多员合一"工作经验;起草《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多员合一"的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县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管理办法》;召开部门、乡镇座谈会,征求意见。

第二阶段为试点阶段(年-月份)。确定深泽乡为全县"多员合一"工作试点单位,由工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组对试点单位进行指导,试点单位要按要求建立工作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人员,按时完成协管员选聘任务,并做好对协管员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阶段为推广阶段(年-月份)。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召开全县"多员合一"工作现场会,在全县所有乡镇全面开展"多员合一"工作,在月底前全面完成协管员选聘工作,办公室组织验收,各部门开展业务培训。

第四阶段为巩固阶段(年-月份)。查漏补缺,全面总结,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巩固工作成果;召开总结表彰会议,对"多员合一"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五、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实行"多员合一"是食品安全"三网"建设的深化和延伸,是对农村公共安全事务管理机制的创新,有利于执法部门延伸监管触角,健全监管网络;有利于避免各部门重复建设,节约行政成本;有利于各执法部门之间协调行动,提高监管效能;有利于稳定协管员队伍,充分发挥协管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监管合力,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农村公共安全基础,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各乡镇、部门单位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多员合一"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县工商部门要切实承担牵头部门的责任,做好调查研究、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监督考核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做好对协管员的培训、使用、管理工作,并加强协作;各乡镇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做好协管员初选工作,并加强对协管员的日常管理。

(二)因地制宜,创新方法。"多员合一"是一项创新性工作,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要把"多员合一"工作同信息化相结合,全面推广使用我县自主开发的"农村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能,节约行政成本;要把"多员合一"工作同365便民服务中心有机结合,借助"365"服务平台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农村公共安全工作的资源整合;要把"多员合一"工作同推行党员先锋承诺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农民信箱等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协管员的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

(三)强化培训,提升能力。要采取分级培训、分区域培训、部门培训、联合培训等多种方式,强化对协管员的政治、业务培训。要创新培训方式,运用好短信培训,开展"每日一题"、"每月一赛"活动,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果。各成员单位要建立各自的知识库和题库,并组织开展本系统业务培训和竞赛。

(四)多方筹集,保障经费。"多员合一"工作经费采取上级财政补助和县财政配套相结合的办法予以保障。县财政按照上级规定并结合本县实际核定协管员奖励、补助和办公室工作经费总额。协管员奖励、补助由办公室根据每个协管员所在村的规模和工作表现分档次给予兑现。

公共安全建设范文篇2

一、全面把握形势。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刚才,同志宣读了表彰决定》首先,对受表彰的各单位表示祝贺。同志宣读了总体方案》这个方案是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的今年安全建设工作的总纲,请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下面,讲三点意见。

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开展安全建设年的重大决策。一年来,年。全市上下创造性地利用这个平台,围绕食品药品、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公用设施及房屋安全7个重点,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投入、大监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排查一般隐患24587项,整改24175项,整改率达到98.3%排大隐患145项,整改115项,整改率达到79.3%累计投入25亿元实施了加油站阻隔防爆、高风险燃气管网安全改造、煤矿开采先进技术推广、城乡消防设施建设等一大批防灾减灾工程,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从严查处了一批影响城市安全的重大案件,年度重大恶性治安案件实现“零积案”年内发生的50多起交通肇事致死逃逸案全部告破,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市各种传染病始终处于散发可控状态。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类事故发生起数下降23.7%死亡人数下降4.4%城市安全总体水平进一步得到改善。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以安全建设年为载体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思路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显的必须坚持下去,持续不断地收获更多的成果。

也要清醒地看到去年安全建设工作取得的只是阶段性成果,总结成绩的同时。的安全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安全形势仍然容不得半点乐观。从城市发展客观规律讲,城市成长越迅速,规模越庞大,功能越复杂,安全反而越脆弱。伴随着的快速发展,今后一个时期不安全因素仍将继续呈增加趋势,仍处于城市安全的高风险期。从自身情况看,安全建设历史欠账还比较多,工作基础依然相当薄弱,各种隐患仍然较多存在特别是“328火灾,提醒我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安全形势有根本好转。从安全工作现状看,一些安全监管职责相互交叉、划分不清,安全管理盲点、盲区仍然存在安全工作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抓安全凭自觉、随机性大的问题较为突出。个别企业见利忘义、忽视安全,甚至以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来谋取利润。整个社会安全意识不强,自我救护技能普及率依然较低。这些情况表明,安全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建设必须贯穿我今后工作的始终。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安全建设年活动要年复一年地抓下去,今后几年都要坚持这个主题不放松,要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和投入,力争把城市安全状况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突出工作重点。

继续着力解决安全领域突出问题,今年安全建设年活动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安全整治长效机制,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逐步把建设成一个人民群众有安全感、可以安居乐业、安居创业的安全城市。

就穷尽安全领域的所有隐患。抓隐患排查整改,一)全面加强隐患排查整改。不可能通过去年一年的工作。力争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之前,安全建设的常态工作机制。今年要继续开展拉网式的隐患排查,组织要更周密,排查要更彻底,整改要更坚决,力争把现有条件下能够找到安全隐患一网打尽。整治隐患必须就事论事,逐一研究解决办法,暂时不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采取临时监管处理措施,并及时向上提报,由政府进行高位统筹。同时,更要举一反三,通过发现一个问题来查找制度方面的缺失,从解决个案问题入手来解决共性问题,努力建立起安全整治的长效机制。今年我要开展九个专项战役。一是挂牌督办重大安全隐患,年没有完成整改的今年新排查出来的都要进行挂牌督办,直至整改到位。二是拆除违法建筑,城区内违法建筑必须应拆必拆,特别是挤占防火通道、压埋地下管线的要优先予以拆除。三是拆除围楼广告,私自设置的以及经过批准但影响安全的围楼广告必须无条件拆除。四是治理私拆乱改房屋行为,严格禁止私自更改房屋结构,已经更改并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必须立即采取整治措施。五是整治火灾隐患,特别是六大商圈以及人员密集场所必须整改到位。六是整治食品药品安全,要召开新闻会,向社会公开承诺,让整个社会监督,建立举报重奖制度,对于私屠乱宰行为和黑作坊,要举报一起、查处一起、奖励一起。要建立日常检测、全面普查相结合的食品药品抽检制度,增加检测频率、扩大检测范围,使之长效化、常态化,检测结果要逐月向社会公布。七是实施交通安全整治,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和严管严罚使遵章守纪成为我城市的习惯。八是集中开展追逃行动,要形成这样一种氛围,犯了罪就得伏法,怕惩治就别犯罪。九是开展学校幼儿园安全专项整治。各级政府必须保证孩子的安全,这是责任。

部分领域安全事故高发,二)抓好城市安全能力建设。安全能力是确保城市安全的关键环节。这么多年的经验表明。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投入不足,防灾、减灾、救灾设施欠账严重,达不到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条件。安全能力的欠账,都是要命的帐。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能抱侥幸心理,一定要下决心投入,舍得花钱买平安。今年,各方面都要对所在领域的安全设施欠账进行一次全面排查,然后分清轻重缓急,该补的补、该建的建、该改造的改造。这里我强调几个重点:一是水源地生态湿地建设,石头口门湿地要达到20平方公里,新立城湿地要达到5平方公里,通过湿地来净化水质、保证供水安全。二是加快燃气高危管网改造,年内改造不了要实施24小时巡检、死看死守,确保不发生大的事故。三是加强消防能力建设,城区消防设施必须跟上城市扩张的步伐,农村90%乡镇和行政村要实现“一乡(镇)一站一车”一村一泵一队”四是加强各类矿山安全设施建设,生产矿井巷道非木支护率要达到80%以上,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50%以上,不达标的坚决关闭。五是推广加油站阻隔防爆技术,城区安全距离不足的82个加油站要逐一落实责任,限期进行整改,完不成整改任务要予以关停。六是继续实施天网工程,全年要再上2.5万个监控探头,重点区域、重点街路和敏感部位要实现全覆盖。七是建设人工增雨防雹二期作业系统,力争所有雹线都能配备防雹设施。八是启动实施伊通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

这一点到什么时候都要坚定不移。但我也要认识到城市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线性的动态系统。这么大一个城市,三)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安全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难免哪个环节出现纰漏。关键在于我要有足够的应急处置能力,能够有效地防止事故升级,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今年要突出抓好六件事:一是努力提高各种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应急办要把各项预案演习一遍,确保紧急事项发生时,大家知道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此基础上,要抓好平时演练,让大家熟练掌握。二是提高城市救援反应能力。要努力克服交通日渐拥堵的困难,力争主城区110119接警5分钟内到达现场,120急救15分钟内到达现场。城区急救站都要进驻消防站,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缩小救助半径。110119120城市的生命线,要想尽各种办法来力争缩短救助时间。三是做好应急资源的普查和整合,对全社会掌握的各类应急资源,特别是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各种救援设备,都要摸清家底,确保应急状态能够拉得出、用得上。四是完善应急救援联动协调机制,要认真分析和解剖“328天元商厦火灾扑救的处置过程,从中积累有益经验,确保各部门协调顺畅、步调一致、配合有力。五是确保信息畅通,各部门、各单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必须严格按规定时间和程序报送信息,相关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抓好协调指挥,体现政府行为。六是建立健全公众沟通机制。要按照及时主动、正确引导、遵守纪律的原则,做好突发事件信息。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国家规定由政府统一安排,既保证老百姓的知情权,又保证突发事件的处置稳妥有序,希望新闻单位能够遵守相关规定。

公共安全建设范文篇3

传统上城市公共安全的提供是来自国家,而公共安全建设也因缺少市民的参与而减少了其公共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以何种方式建立城邦时所提到的人们对公共事物与私人事物的不同态度问题时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1]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不仅自己和他人有着密切联系,个人和环境也相互影响,单纯在乎“私人事物”是远远不够的,越是公共的,越是私人的。

人们在城市人行道行走或是驻足,总会有是否“安全”的顾虑。因为如果该街区或是人行道是“安全”的,就不会考虑是否安全的问题了。人不是被动的安全受益者,也不是无助危险的受害者。而一个城市街区的基本安全原则是人们在人行道上身处陌生人之间必须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受潜意识感觉到陌生人的威胁。因此,城市的人行道必须具有而又实际具有城市公共安全的功能。

二、城市人行道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市人行道安全活力不高

维护城市安全是警察的责任,但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不应该单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而且,目前街道的警力不足这一现实状况,更加凸显出街道安全活力不高的问题。城市的公共安全主要应该是由一个相互联动、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一个有着自觉的抑止手段和标准的网络,它由人们自行产生,也由其强制执行,这就是城市街区自己的安全活力,它可以依靠街区人行道的安全功能发挥出来。而目前大部分的街区既没有一个自制网络来抑止不安全事故,又没有完全依靠发挥人行道的安全功能,使街区自身在街区公共安全上无所作为,致使安全活力不高。

(二)街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

城市街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没有居民参与,街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中国城市街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全面管束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参与街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另一方面他们早已习惯于事先有事直接找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等待政府的安排,因而缺乏参与街区活动的积极性。至于街区的人行道,除了主要发挥其行走功能外,居民们几乎忽略它的公共安全功能。多数人没有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意识,对街区的陌生人或者是异常行为和现象缺乏警惕,行走在人行道时也缺乏交流,哪怕是眼神的交流,这样,人行道没有充分发挥出保障街区的有序和稳定的功能,居民也就不能以人行道为纽带增进居民的归属感。

(三)人行道周边的安全环境急需优化

1982年,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令和詹姆斯·威尔逊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他们首次使用“破窗”一词,并系统的阐述了“破窗理论”[2]。“破窗”(brokenwindows)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街区中出现的扰乱公共秩序、轻微犯罪等现象就像未被修理的窗户,给人造成街区治安无人关心的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破窗理论说明街区治安管理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潜在的治安隐患。但是,中国街区治安管理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单从人行道这一点就表现出:(1)亮灯工程不够。不少街区不仅很多人行道两侧没有路灯,而且许多居民楼道也没有感应灯。黑暗不仅会给预谋违法犯罪,破坏公共安全的人提供可趁之机,也给行人、治安巡逻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街区治安隐患。(2)街区环境净化、美化不够。许多人行道旁的街心公园都已经废弃,无人管理;或者成为流浪者和乞讨者的露宿地。这不仅影响街区的美观有序,而且也可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窝藏地点。

三、解决街区公共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激发街区自治化活力

加强城市街区的公共安全建设关键是依靠街区自身,激发其活力,加强其自治化程度。其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推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来实现。民间社会组织是街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街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4]。如何培育和管理民间社会组织,是激发街区自身活力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自我监督管理制度。

由于街区居民共享着地理位置,穿插交汇的人行道使他们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日常行动和生活,更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街区。因此,城市街区在自治方面还应当具备一个功能,就是当街区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必须及时地找到有效途径,将街道的意见反映到上级主管机关,这也能促使将反映民生的意见变成城市的政策。

(二)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

一个成熟的街区,不仅要具有界限明确、相对稳定的地域和并存互动关系的人口群体以及街区成员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公共设置,而且更要具有一定的街区管理水平和街区居民的认同感[3]。人们相互间即使没有任何关系,但必须存在对彼此的公共责任感,这一责任感源于对街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街区居民对街区有没有亲切感、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等感情,是一个街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对街区公共安全的管理时,可以通过不间断的开展治安防范工作,有效地防止街区违法案件的发生,营造街区良好的治安环境;通过端正街区民警的执法思想,树立为民服务的意思,建立了良好的警民关系,培植良好的社会风气。实践证明,实施街区治安管理,不仅可以建立融洽的警民关系,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而且也可以为街区的发展提供保障作用。这样,居民将把作为公共产品的街道视为自己的家,将街区视为自己的家,无疑将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三)树立居民自觉监管意识

激发街区自身活力,增强街区居民的认同感后,必须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或者说是自觉树立起自我监管意识。一个有活力的街道不仅有行人,也有观看者,人行道上的行人不仅在行走,同时也在对公共安全实行监管,街区的居民更是主要的监管者。这些行人和居民就成为监管街道安全的有效的人力资源,而要成为有效的,则必须有种自觉的监管意识。否则,即使有再多的监管者去监管公共安全,在灯火通明的火车站也会有骇人的犯罪发生。培养自觉监管意识的主体则主要是临街的居民和人行道边的店主。

老城市貌似缺乏秩序,其背后神秘的秩序、安全和自由,其实质就是城市相互关联的人行道的用途,为它带来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正式这种驻足的目光构成了城市人行道上的安全监视系统。因此,街区的居民应当起到榜样作用,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由此来带动街道上的行人,在人行道上发生众多微不足道的公共接触,由这些行为构成城市街道上的信任,它来源于迎面走过时的眼神停留,排队等号付款,对有伤病的路人表示同情。而这种信任的培养不能依靠机构来进行。在街区范围内平常的公开的接触所有的事都是个人自己去做,并非强迫,其总和是人们对公共身份的一种感知,是公共尊重和信任的一张网络,是在个人或街区需要时能作出贡献的一种资源,这些都是自愿形成。而缺少这样的信任对城市的街道公共安全是相当不利的。如果街区居民树立起自觉的监管意识,那么街道上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关注街道的潜意识,尤其在关键的时刻,那么城市的公共安全程度将大幅提高。

(四)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公共安全

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是建设城市街区公共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主要问题就是街心公园的规划。无论该街区公园是成为流浪、乞讨者的聚集点,或是废弃品堆放的地点,还是犯罪发生点,也可能是街区居民游憩点、路人交流点、风景点,建立公园的目的都是为了将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建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而将人群聚集起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城市公共安全度。一个熟悉的道理:一条经常使用的街道相对安全,一条废弃的街道很可能不安全。不安全问题并不能通过分散人群、降低稠密度、用郊区的特征来取代城市特征。所以,要充分利用街心公园的特点,将聚集起来的人群成为自觉监管城市公共安全的人力资源,以此来保障人行道这一公共产品的公共安全,从而保障整个街区和城市的秩序和安定。

四、结语

城市人行道对街区的公共安全有着较大影响,是研究城市公共安全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尤其是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一些传统的街道和街区治安管理模式会逐渐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会逐步解决,那么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城市交界的“真空带”的公共安全问题会日益凸显,所以必须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解决对策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完善。总而言之,研究城市人行道对街区公共安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8.

[2]MutumaRuteere,Marie一EmmanuellePommerolle.DemocratizingSecurityRepressionTheambiguitiesofcommunitypolicingin

Kenya[J].Africanaffairs,2003,(10).

[3]俞雷.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战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4]郁建兴.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型[J].人文杂志,2003,(4).

[5]金国华.关于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J].政治与法律,2003,(2).

[6]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兼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之提法[J].政治学研究,1998.

[7]李秀琴.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J].当代中国研究,2006.

公共安全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城市街区;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

目前,人们对城市人行道发挥的公共安全功能重视度不够,街区的治安管理也多数依赖传统的模式,而发挥人行道自身的安全自治化活力不够,街区居民参与安全管理程度不高,街道安全管理环境也急需优化。

一、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功能

传统上城市公共安全的提供是来自国家,而公共安全建设也因缺少市民的参与而减少了其公共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以何种方式建立城邦时所提到的人们对公共事物与私人事物的不同态度问题时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1]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不仅自己和他人有着密切联系,个人和环境也相互影响,单纯在乎“私人事物”是远远不够的,越是公共的,越是私人的。

人们在城市人行道行走或是驻足,总会有是否“安全”的顾虑。因为如果该街区或是人行道是“安全”的,就不会考虑是否安全的问题了。人不是被动的安全受益者,也不是无助危险的受害者。而一个城市街区的基本安全原则是人们在人行道上身处陌生人之间必须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受潜意识感觉到陌生人的威胁。因此,城市的人行道必须具有而又实际具有城市公共安全的功能。

二、城市人行道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市人行道安全活力不高

维护城市安全是警察的责任,但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不应该单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而且,目前街道的警力不足这一现实状况,更加凸显出街道安全活力不高的问题。城市的公共安全主要应该是由一个相互联动、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一个有着自觉的抑止手段和标准的网络,它由人们自行产生,也由其强制执行,这就是城市街区自己的安全活力,它可以依靠街区人行道的安全功能发挥出来。而目前大部分的街区既没有一个自制网络来抑止不安全事故,又没有完全依靠发挥人行道的安全功能,使街区自身在街区公共安全上无所作为,致使安全活力不高。

(二)街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

城市街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没有居民参与,街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中国城市街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全面管束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参与街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另一方面他们早已习惯于事先有事直接找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等待政府的安排,因而缺乏参与街区活动的积极性。至于街区的人行道,除了主要发挥其行走功能外,居民们几乎忽略它的公共安全功能。多数人没有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意识,对街区的陌生人或者是异常行为和现象缺乏警惕,行走在人行道时也缺乏交流,哪怕是眼神的交流,这样,人行道没有充分发挥出保障街区的有序和稳定的功能,居民也就不能以人行道为纽带增进居民的归属感。

(三)人行道周边的安全环境急需优化

1982年,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令和詹姆斯·威尔逊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他们首次使用“破窗”一词,并系统的阐述了“破窗理论”[2]。“破窗”(brokenwindows)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街区中出现的扰乱公共秩序、轻微犯罪等现象就像未被修理的窗户,给人造成街区治安无人关心的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破窗理论说明街区治安管理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潜在的治安隐患。但是,中国街区治安管理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单从人行道这一点就表现出:(1)亮灯工程不够。不少街区不仅很多人行道两侧没有路灯,而且许多居民楼道也没有感应灯。黑暗不仅会给预谋违法犯罪,破坏公共安全的人提供可趁之机,也给行人、治安巡逻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街区治安隐患。(2)街区环境净化、美化不够。许多人行道旁的街心公园都已经废弃,无人管理;或者成为流浪者和乞讨者的露宿地。这不仅影响街区的美观有序,而且也可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窝藏地点。

三、解决街区公共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激发街区自治化活力

加强城市街区的公共安全建设关键是依靠街区自身,激发其活力,加强其自治化程度。其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推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来实现。民间社会组织是街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街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4]。如何培育和管理民间社会组织,是激发街区自身活力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自我监督管理制度。

由于街区居民共享着地理位置,穿插交汇的人行道使他们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日常行动和生活,更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街区。因此,城市街区在自治方面还应当具备一个功能,就是当街区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必须及时地找到有效途径,将街道的意见反映到上级主管机关,这也能促使将反映民生的意见变成城市的政策。

(二)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

一个成熟的街区,不仅要具有界限明确、相对稳定的地域和并存互动关系的人口群体以及街区成员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公共设置,而且更要具有一定的街区管理水平和街区居民的认同感[3]。人们相互间即使没有任何关系,但必须存在对彼此的公共责任感,这一责任感源于对街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街区居民对街区有没有亲切感、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等感情,是一个街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对街区公共安全的管理时,可以通过不间断的开展治安防范工作,有效地防止街区违法案件的发生,营造街区良好的治安环境;通过端正街区民警的执法思想,树立为民服务的意思,建立了良好的警民关系,培植良好的社会风气。实践证明,实施街区治安管理,不仅可以建立融洽的警民关系,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而且也可以为街区的发展提供保障作用。这样,居民将把作为公共产品的街道视为自己的家,将街区视为自己的家,无疑将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三)树立居民自觉监管意识

激发街区自身活力,增强街区居民的认同感后,必须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或者说是自觉树立起自我监管意识。一个有活力的街道不仅有行人,也有观看者,人行道上的行人不仅在行走,同时也在对公共安全实行监管,街区的居民更是主要的监管者。这些行人和居民就成为监管街道安全的有效的人力资源,而要成为有效的,则必须有种自觉的监管意识。否则,即使有再多的监管者去监管公共安全,在灯火通明的火车站也会有骇人的犯罪发生。培养自觉监管意识的主体则主要是临街的居民和人行道边的店主。

老城市貌似缺乏秩序,其背后神秘的秩序、安全和自由,其实质就是城市相互关联的人行道的用途,为它带来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正式这种驻足的目光构成了城市人行道上的安全监视系统。因此,街区的居民应当起到榜样作用,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由此来带动街道上的行人,在人行道上发生众多微不足道的公共接触,由这些行为构成城市街道上的信任,它来源于迎面走过时的眼神停留,排队等号付款,对有伤病的路人表示同情。而这种信任的培养不能依靠机构来进行。在街区范围内平常的公开的接触所有的事都是个人自己去做,并非强迫,其总和是人们对公共身份的一种感知,是公共尊重和信任的一张网络,是在个人或街区需要时能作出贡献的一种资源,这些都是自愿形成。而缺少这样的信任对城市的街道公共安全是相当不利的。如果街区居民树立起自觉的监管意识,那么街道上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关注街道的潜意识,尤其在关键的时刻,那么城市的公共安全程度将大幅提高。

(四)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公共安全

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是建设城市街区公共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主要问题就是街心公园的规划。无论该街区公园是成为流浪、乞讨者的聚集点,或是废弃品堆放的地点,还是犯罪发生点,也可能是街区居民游憩点、路人交流点、风景点,建立公园的目的都是为了将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建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而将人群聚集起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城市公共安全度。一个熟悉的道理:一条经常使用的街道相对安全,一条废弃的街道很可能不安全。不安全问题并不能通过分散人群、降低稠密度、用郊区的特征来取代城市特征。所以,要充分利用街心公园的特点,将聚集起来的人群成为自觉监管城市公共安全的人力资源,以此来保障人行道这一公共产品的公共安全,从而保障整个街区和城市的秩序和安定。

四、结语

城市人行道对街区的公共安全有着较大影响,是研究城市公共安全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尤其是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一些传统的街道和街区治安管理模式会逐渐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会逐步解决,那么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城市交界的“真空带”的公共安全问题会日益凸显,所以必须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解决对策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完善。总而言之,研究城市人行道对街区公共安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8.

[2]MutumaRuteere,Marie一EmmanuellePommerolle.DemocratizingSecurityRepressionTheambiguitiesofcommunitypolicingin

Kenya[J].Africanaffairs,2003,(10).

[3]俞雷.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战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4]郁建兴.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型[J].人文杂志,2003,(4).

[5]金国华.关于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J].政治与法律,2003,(2).

[6]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兼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之提法[J].政治学研究,1998.

公共安全建设范文篇5

一个城市为预防、抵御和抗击威胁安全的因素、达到安全状态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即构成城市安全建设。城市安全建设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石,因为城市安全既是城市存在和繁荣的基础,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城市安全建设日渐引起全世界的关注。1996年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委员会将该年度的国际减灾日主题确定为“城市化与灾害”。1998年,联合国将该年度的“世界人居日”主题确定为“更安全的城市”。2007年联合国人居署则专门了题为“提高城市安全”的全球报告。同样,众多发达国家和社会也将城市安全建设纳入其整体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议程,并相应开展了大量工作以实现城市安全。香港作为亚洲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一直注重城市安全建设。持续多年努力的结果是,今天,香港已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3]。而安全的城市环境也为香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巨大回报。首先,城市安全建设营造了一个安稳太平的社会,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城市安全建设为香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众多大型跨国集团纷纷将亚洲地区总部设立于香港[4];第三,城市安全建设提高了香港市民的归属感;第四,城市安全建设带动了香港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小组报告,香港在2005至2009年间连续5年蝉联中国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之首[5]。香港的城市安全建设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除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外,广泛的公众参与是香港城市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法宝,这正如香港特区保安局在其2000年的施政报告中指出的:“香港能够一直保持安稳太平,市民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6]。事实上,为了应对当时的社会动荡和犯罪高发,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当局就开始推动公众与政府联手以打击犯罪、维护城市安全,并取得了成功。自此以后,香港政府一直注重推动城市安全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本文在梳理香港公众参与香港城市安全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探讨香港城市安全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方式、途径以及相关的保障机制,并分析这些途径和机制对内地城市安全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香港公众参与城市安全建设的途径

今天,公众参与城市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已广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在实践中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推动公众真正参与到城市安全建设中去。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是要创造一些适合公众参与的途径。在这方面,香港具有很多成功的经验。

(一)通过个人示范带动社会参与

众所周知,火灾是威胁城市安全的重要人为灾害之一。虽然时至今日,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专业消防队伍来应对火灾威胁,但要真正减小火灾对城市安全的危害,还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香港也经常受到火灾的威胁,据香港消防处统计,2007年至2011年的五年间,平均每年发生三级以上火警14起,平均每年因火警伤亡361人[7]。香港消防处为了减少火灾以及火灾带来的损失,希望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到火灾预防中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从1997年开始推行“消防安全大使”计划。所谓“消防安全大使”就是执行消防安全特殊使命的志愿人员。这些人员来自社会各界,在接受训练后,除了向大众传达防火信息、提高市民的防火意识外,还有协助公众消除火患和向消防处举报火灾隐患的任务。凡年满12岁的香港市民,都可以申请。申请者经过专门培训合格后,由消防处委任为“消防安全大使”。截至2010年年底,共有111,242名香港市民受训成为消防安全大使。在此之后,香港消防处又推出“楼宇消防安全特使”计划,即由消防处训练物业管理人员、大厦业主及住客成为楼宇消防安全特使,负责在所属大厦内协助宣传防火信息,举报火警危险或违规情况,确保所属大厦的消防设备性能良好,同时协助筹办居民参与的火警演习和防火活动[8]。可以看出,无论是消防安全大使计划还是后来推出的楼宇消防安全特使计划都强调了个人的示范作用。通过招募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当这些志愿者回到他们各自的岗位,就如同社会网络当中的一个个节点,而通过这些大使和特使的示范作用,更多的社会成员就会被带动起来,加入到预防火灾的行动者队伍,所以类似于“消防安全大使”和“楼宇消防安全特使”这样的志愿性示范岗位为市民提供了参与城市安全建设的途径。一方面,有意愿、有时间、有热情的市民可以自愿申请这样一些示范性岗位,为城市安全建设尽力尽责;另一方面,这些志愿者可以对身边的市民起到辐射作用,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参与到预防火灾一类的城市安全建设中来。

(二)以社区为单位推动居民参与

通过社区参与来预防和治理犯罪以实现城市安全已逐渐成为全球趋势。在这一背景之下,新的警政理念——社区警政(communitypolicing)应运而生。社区警政强调警察与市民联手合作,通过与社区各阶层建立伙伴关系,携手创建安全社会。社区警政说明市民要与警方一起共同为社会安全承担责任。一方面,警方要更迅速地回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每位市民均有责任防止罪案发生,并尽量避免成为受害人。显而易见,这一新的警政理念要求公众必须对城市安全建设有所参与,改变了传统上完全由警察防止和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做法。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香港逐渐推行社区警政。为了推动社区参与预防和减少犯罪,促进居民与警方合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香港在18个区都成立了扑灭罪行委员会,其成员除了几位政府工作人员以外,大部分为来自地区各界别的非官方委员。这些扑灭罪行委员会的重要任务就是宣传扑灭罪行的信息,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地区内的犯罪预防工作,从而推动了社区参与到城市安全建设中来。除了可以降低犯罪、维护治安,社区还可以在应对公共卫生疫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预防禽流感爆发等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安全的影响,香港当局推动社区参与预防流感运动。例如,香港开展公共屋村的清洁运动,每年举办四次“洗太平地行动”。从2003年8月起开展屋村清洁扣分制度。同时,检控可能会助长传染病蔓延的不当行为,如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等[9]。这些活动都以社区为单位展开,由于社区是市民生活于其中并具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共同体,往往可以激发市民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从而起到动员公众参与城市安全建设的作用。

(三)通过安全教育促使居民参与

自然灾害是威胁城市安全的重要因素。在香港,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影响城市安全的自然灾害主要是一些气象灾害,如暴雨、风暴潮、雷暴和热带气旋等。这些恶劣天气可能会影响到香港的交通安全,甚至引发水灾、泥石流以及其他事故,有时还会造成伤亡事故。虽然在人类历史的相当长时期内,人类还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就无能为力。科学的预报和公众的充分准备,是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伤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有些自然灾害还无法预报或者预报的手段还不发达时,公共安全教育就是最好的灾害救援。为应对这些自然灾害对城市安全的威胁,香港政府致力于对公众开展安全教育。2009年,香港政府了《天灾应变计划》,以系统指导公众应对来自自然灾害的威胁。从这份应变计划可以看出,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确保城市安全,香港特区不仅强调政府部门的工作(如天文台、紧急监援中心、消防处、警务处、机场管理局、新闻处、民政事务总署),而且重视动员社会力量,主张公众参与。香港的安全教育注重实效,强调发挥每一位市民的作用。为了应对可能的恐怖主义活动,香港政府不仅注重自身反恐能力建设,而且倡导市民参与进来。例如,香港政府了《香港:安居乐土》的小册子,不仅向市民介绍政府采取的反恐措施,而且告诉市民保护家园和生命财产的方法,让市民懂得“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应该怎么办”,“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并且说明“按小册子的指引行事,不但可为打击恐怖主义出一分力,还可保障你和你的家人、你的左邻右里的生命安全”[10]。除了系统的安全教育以外,香港政府还以安全事故为教材,开展即时的专项教育活动,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香港消防处有“打铁趁热”宣传教育计划[11]。即某一地区发生火灾后,消防人员会借此机会随即在该区推广消防安全教育,趁着附近居民对火灾记忆犹新,加强他们的防火意识。安全教育不仅可以创造适应城市发展的安全环境,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授给公众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参与城市安全建设的素质和能力。城市居民只有具备了必要的安全知识,才能真正参与到城市安全建设中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公众的安全教育也是促使他们参与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通过非政府组织动员公众参与

以往的研究已发现,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城市安全建设,尤其是犯罪预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在香港,为了减少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对城市安全的威胁,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支援服务。社区支援服务计划由非政府机构营办,并由社会福利署资助。这项计划旨在协助根据“警司警诫计划”接受警诫的青少年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帮助他们重新融入主流教育或重新就业,从而降低再次犯案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服务包括:提供个人指导及辅导、社交技巧训练、义工服务、领袖训练、培养社会责任及提高个人能力的活动等[13]。此外,由于非政府组织与公众有着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动员网络,而政府机构通过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可以相应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动员网络,为广大公众参与城市安全建设提供新的路径。例如,香港禁毒处通过与非政府机构和组织合作,以推动社会人士参与禁毒活动和宣传禁毒信息,在2000年,有10万多市民参加了该年度的禁毒教育活动[14]。

三、确保公众参与城市安全建设的机制

虽然有诸种途径可以让公众参与城市安全建设工作,但公众是否愿意参与还是一个问题。例如,香港警方发现,虽然从理论上讲,通过推行社区警政可以发动公众参与预防和打击犯罪,但这一方式的成效最终取决于社区积极性,而“社区积极性可能随时间减退,社会大众一般较沉默,乐于将警务工作交由警方处理”[15]。这就说明,要想让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安全建设中来,仅仅提供公众参与的途径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动员、激励和保障机制。在这方面,香港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保障基本投入

城市政府是城市安全建设责无旁贷的主体,要动员和激励广大公众参与到城市安全建设中来,首先政府要保障有关城市安全建设的基本投入。这种投入包括城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市民参与城市安全建设提供便利的物质条件。香港政府对城市安全建设投入充足,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报告,香港平均有10%的公共支出用于城市安全方面[16]。而为了保障基层社区参与到预防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中来,香港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在各社区的垃圾收集站内设置清除有害及异味污染物的生化系统,并向居民提供可降解的垃圾袋,以改善弃置家居垃圾的安排[17]。正是因为经费投入有保障,香港的城市安全建设具备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公众才愿意积极参与到城市安全建设中来。

(二)建立与市民的平等伙伴关系

建立与市民的平等伙伴关系被认为是确保香港社会安全稳定的一个法宝,因为只有被平等对待,市民的主人翁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愿意积极参与城市安全建设。香港警方认为:“良好的警民关系是实现警民携手合作的先决条件”[18],为了在实践当中建立与市民的平等伙伴关系,香港警方设有一支警察义工服务队,为老人、青少年、智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乃至全香港社会提供各种义工服务,项目内容包括家访、替老人清理家居、维修或翻新居所;到学校为青少年举办讲座;带领智障人士参与户外活动、运动会以及文娱活动;收集及捐赠寒衣等[19]。可以看出,这些活动能有效地改善政府机构(如警方)与市民的关系,从而赢得市民对城市安全建设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三)强化政府机构公信力

公众往往认为,只有在警方和刑事司法体系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他们对于公共安全的贡献才能奏效[20]。这是因为,人们普遍相信,腐败行为将会使得犯罪分子避免被捕或审判,或被轻判。显然,这种心理会腐蚀公众对这些服务的信任和信心。而一旦对政府机构失去信任和信心,公众是不愿意积极参与城市安全建设的。为了确保公众对政府及相关机构的信任和信心,强化政府的公信力,香港警方在1972年成立警民关系组,后来改建为警察公共关系科。成立这一机构的目的是通过加强信息的透明度以及积极处理来自市民的批评,以争取市民的理解与支持,从而维护和强化政府机构的公信力。

(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为了鼓励市民和公众参与城市安全建设,政府及有关机构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香港,为了调动市民参与减少和预防犯罪活动,香港扑灭犯罪委员会在香港总商会的赞助下,从1973年起推出“好市民奖励计划”,以表扬积极协助警方预防和打击犯罪的好市民。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这项计划的兴趣,该委员会于1984年增设“杰出好市民奖”,以表扬具有强烈公民意识,并在防止和协助侦查罪案和逮捕罪犯方面有杰出表现的市民。据统计,这项奖励计划自推行以来,共有3,741名香港市民获得嘉奖[21]。显然,这种奖励计划可以激发公众参与城市安全建设的热情。

(五)促进多元文化平等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香港一直是一个多元族群共居的社会。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地位的确立,再加上近年来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香港的种族多元性和文化多元性更加明显。例如,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发现,除了占人口总数93.6%的华人外,香港还生活着6.4%的其他族群[22]。居民的多元文化背景虽然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繁荣,但却可能对城市安全建设构成挑战。一方面,多元文化不仅可能引发族群之间和文化之间的摩擦和矛盾,而且容易催生一些违法犯罪行为,这些都影响到社会治安进而威胁到城市安全建设;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并存给居民的整合和沟通构成一定障碍,进而会影响居民对城市安全建设的广泛参与。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香港政府通过多种举措促进多元文化平等。例如,香港警员训练的一个项目是要求新聘人员为少数族裔人士或社群履行社会服务,以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促进种族之间的了解。为了进一步加强少数族裔社群对城市安全建设的参与,香港警方于2010年下半年在五个选定的警区推行“聘用少数族裔人士担任社区联络助理”计划,主动邀请少数族裔人士参与城市安全工作[23]。同时,通过少数族裔人士论坛和促进种族和谐委员会的特别会议,以及制作不同语言的宣传物品、在少数族裔人士的电台中播放宣传节目等,向他们传递有关信息。

四、结语

公共安全建设范文篇6

(一)做好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创新管理理念和加强制度建设。首先,树立新的管理理念。这是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条件。当前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理念不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就会大不相同。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管理和控制,但管控本身不是目的,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才是目的。所以,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创新理念。将管理理念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转变,从过去的传统管理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等方式的现代管理转变。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是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制度性建设更带有根本性,现在许多社会问题之所以发生或难以解决,根子在条块分割、体制分割,在政策滞后、规则落后,这些都要求从制度性层面加以突破、改进和完善。搞好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次,要着眼于统筹兼顾,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能,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三)建设法治政府。实践证明,如果政府职能没有约束,没有限制,政府的职权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往往会造成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却管了许多,从而限制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造成了政府的低效率。建设法治政府,即要建立职能明确有限、法律统一、透明廉洁、诚实信用、便民高效的政府。一要完善行政决策程序,二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三要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四要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四)健全社会规范体系。政府一旦确定了社会管理目标,就应以服务社会、增进社会福利为核心,以提高社会满意度和公民生活质量为标准,在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同时促进社会合作。首先是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首先需要内部约束,这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社会领域,人与人之间,往往是些细小之处未做到位,积累起来,最后产生社会矛盾和冲突。群体之间的小摩擦,可能最终导致社会不稳定。其次是形成社会认同。这是社会体制的价值基础,就是对一些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对于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社会建设需要公民意识、公民责任,这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方面。

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完善利益机制

(一)建立健全利益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以及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等方式,提高社会公平的程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二)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建立对各利益主体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正确选择利益行为,妥善处理利益关系。(三)建立法治框架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要建设一些能使不同社会主体的关系协调机制得以依托的载体,促成一种社会自我调适系统。这种系统与政府维稳系统相协同,可以为经济社会稳定提供重要保障。(四)建立利益诉求机制。利益诉求机制是指加强各社会共同体、社会组织交流,增强与群众沟通,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的机制,也是群众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和方式,表达自身需求和意见,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健全表达利益诉求的新机制,为各社会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顺畅的利益诉求的制度平台,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三、夯实社会管理的社会基础,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一)建立健全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和网络化的综合治理机制。要从强化管理入手,切实打牢大区域管理的基层基础。这里讲的管理,是带有综合性的管理,既包括城市管理、社区管理,也包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综合管理的有效抓手,就是要加快建立两大机制: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和网络化的综合治理机制。(二)完善社区建设。社区承担着促进居民参与自治服务、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矛盾冲突、寻求社区需要与社区资源的有效配合、预防社会问题等重要责任,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的载体。而社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是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只有做好社区管理工作,才能做好整个社会的管理工作。因此,应着力推进社区管理创新,以社区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社区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二是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只有做好社区管理工作,才能做好整个社会的管理工作。三是基层社区管理的实践创新,为整个社会管理的制度设计提供新鲜素材。我国的社会管理经验主要由中央经验、地方和部门经验、基层社区经验这三个层次构成。总结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经验,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端社会管理设计。(三)不断完善社会组织,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要从组织建设入手,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基层队伍和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以更大的力度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浦东的社会组织发展较快,涌现了社会工作协会、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公益服务园、伙伴居家养老服务社等一批有影响、有品牌的组织和基地;在推进“三社”联动、“枢纽型”管理、“嵌入式”服务、“基地化”孵化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好的机制,但还不够。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为那些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让渡空间、提供支持,特别是要加强对这些组织领军人物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和帮助那些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和志愿者,动员更多的人都来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

四、提高处置社会问题的能力,建立制度化的社会矛盾调处方式

公共安全建设范文篇7

,我们按照省及长春市的要求,在全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安全建设年”活动。一年来,全市上下创造性地利用这个平台,以隐患排查治理为主线,围绕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建筑安全等重点领域,进行大排查、大整改、大投入、大监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共排查一般安全隐患109处,整改109处,整改率达到100%;排大隐患1处,并于当年整改完毕。政府和企业累计投入4.6亿元,实施了煤矿非煤矿山先进技术推广、城乡险路险桥改造、城乡消防能力建设、农村校园危房改造、水库除险加固等一大批防灾减灾安全工程,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在去年全省安监系统工作会议和省安委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我市做了会议典型发言,并代表全省两次接受国务院安全生产督查,受到国家督查组的好评。,我市被国家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被吉林省推荐为全国安全生产标兵单位,被长春市评为一类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抓好“安全建设年”活动,在3月11日召开的全市加快发展推进会议上,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并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安全建设年”活动的9个工作方案。3月30日,就全国相继发生的河南东兴煤矿“3.15”重大火灾事故、河南顺达矿业“3.22”重大透水事故、山西王家岭“3.28”重大透水事故,又召开了全市安全生产紧急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4月8日,在双顶山煤矿召开了全市煤矿企业现场办公会,深入分析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研究解决在安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再安排。可以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市安全总体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以安全建设年活动为载体提升城乡安全水平,思路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持续不断地收获更多的成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安全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我市的安全建设仍处于提高完善阶段,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从发展规律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安全问题也越复杂。当前,我市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城市规模也快速扩张,我们仍处于发展的安全风险期。从自身基础看,安全建设历史欠账还比较多,工作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各种隐患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安全工作现状看,社会安全意识不强,自我救护技能普及率还不高,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还需完善,少数安全管理盲点、盲区仍然存在。同时,个别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安全生产从而酿成事故。比如今年3月6日、5月5日双顶山煤矿分别发生两起安全生产事故,5月17日福临小区又发生一起燃气管道爆炸事故。这些情况表明,安全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生产还任重而道远,安全建设必须贯穿我们今后工作的始终。市委、市政府决定,安全建设年活动要年复一年地抓下去,今后几年都要坚持这个主题不放松,要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和投入,力争把我市安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二、突出工作重点,抓好今年的安全建设年活动

下一步安全建设年活动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解决安全领域突出问题,突出抓好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着力抓好专项治理和安全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安全整治长效机制,坚决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不断促进我市社会和谐稳定。

(一)切实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我们通过和前段时间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对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威胁,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安全指数。但是,我们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努力,就能消除安全领域的全部隐患。因此,要继续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争把现有条件下能够排查到的安全隐患一网打尽。在整治隐患过程中既边查边改,更要举一反三,通过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来查找制度方面的缺失,从解决个案问题入手来解决共性问题,努力建立起安全整治的长效机制。今年,我们要开展九个专项战役。1、挂牌督办重大安全隐患,重点要严管严查煤矿和非煤矿山领域的安全隐患治理。去年,我们已经完成了劳动五井重大安全隐患治理任务,今后要继续加大排查力度,对新排查出来的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挂牌督办,直至整改到位。2、拆除严重影响安全的违法建筑,市区内违法建筑要应拆必拆,特别是挤占防火通道、压埋地下管线的的违法建筑要采取措施予以拆除。3、拆除围楼广告,私自设置的、以及经过批准但影响安全的围楼广告必须无条件拆除。4、治理私拆乱改房屋行为,严格禁止私自更改房屋结构,已经更改并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必须立即采取整治措施。5、整治火灾隐患。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是今年国家和省消防检查的重点,要以提高社会消防安全能力为目标,进一步落实消防责任,夯实城市、农村火灾防控基础,提高消防监管水平,全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特别是工商路、小商品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必须要整改到位。会后,就“防火墙”建设工作,市委常委、副市长张进同志还要进行专题部署。6、整治食品药品安全,建立日常检测、全面普查相结合的食品药品抽检制度,增加检测频率、扩大检测范围。7、实施交通安全整治,严厉打击酒后驾车、疲劳驾车、无证驾车等交通违法行为,通过行之有效的严管严罚使遵章守纪成为机动车驾驶人员的习惯。8、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集中开展追逃行动,使犯罪分子无处藏身,及早归案,及早伏法。9、开展学校幼儿园维稳安全专项整治。要按照5月3日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对我市学校、幼儿园综治维稳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治,彻底排除各种安全隐患。目前,我市一些学校、幼儿园已经加强了安全管理,加大警力巡查,校园安全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着力研究校园安全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校园安全投入,强力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坚决防止“校园侵害案件”发生,为我市顺利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

(二)切实抓好安全能力建设。安全能力建设是安全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城乡安全的根本所在。实践证明,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安全建设投入不足,安全能力建设滞后,防灾、减灾、救灾设施满足不了需求。安全能力建设的欠账,都是硬账、致命的帐。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抱侥幸心理,一定要下决心投入,舍得花钱买平安。今年,各方面都要对所在领域的安全设施欠账进行一次全面排查,然后分清轻重缓急,该补的补、该建的建、该改造的改造。这里强调几个重点:一要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高标准建设新区小学和中心幼儿园。二要抓好27公里燃气高压长输管线建设,变汽运线为管输线,从而稳定气源,确保输气安全。三要加强消防能力建设,在完善上河湾、其塔木、波泥河三个消防站的基础上,在纪家新建1座农村消防站,进一步增强农村火灾抢险能力。四要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安全设施建设,生产矿井巷道非木支护率要达到100%,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70%以上。五要实施120公里乡村水泥路建设,改造危险桥涵10座。六要继续实施天网工程,全年再上400个监控探头,逐步实现重点区域、重点街路和敏感部位全覆盖。七要完善人工增雨防雹二期作业系统,在各乡镇建设的18个防雹增雨作业点,争取在6月份全部投入使用。八要完成饮马河灌区、其塔木灌区改造及小南河防洪二期工程,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九要继续抓好市医院建设工程,同时搞好新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公务员之家

(三)切实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安全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这一点到什么时候都要坚定不移。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动态系统,难免发生各类突发事件。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地控制事件升级,把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今年要突出抓好六件事:一是努力提高各种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和社会带来的损失。同时,继续做好预案演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今年计划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活动45次,从而增强预案的启动效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提高救援反应能力。要努力克服困难,力争主城区110、119接警5分钟内到达现场,120急救15分钟内到达现场。三是做好应急资源的普查和整合,对全社会掌握的各类应急资源,特别是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各种救援设备,都要摸清家底,确保应急状态能够拉得出、用得上。四是完善应急救援联动协调机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过去发生过的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从中积累有益经验,确保各部门协调顺畅、步调一致、配合有力。五是确保信息畅通,各部门、各单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必须严格按规定时间和程序报送信息,相关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抓好协调指挥,体现政府行为。六是建立健全公众沟通机制。要按照及时主动、正确引导、遵守纪律的原则,做好突发事件信息,这不仅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引发恐慌、维护稳定。

公共安全建设范文篇8

2009年,我们按照省及长春市的要求,在全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安全建设年”活动。一年来,全市上下创造性地利用这个平台,以隐患排查治理为主线,围绕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建筑安全等重点领域,进行大排查、大整改、大投入、大监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共排查一般安全隐患109处,整改109处,整改率达到100%;排大隐患1处,并于当年整改完毕。政府和企业累计投入4.6亿元,实施了煤矿非煤矿山先进技术推广、城乡险路险桥改造、城乡消防能力建设、农村校园危房改造、水库除险加固等一大批防灾减灾安全工程,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在去年全省安监系统工作会议和省安委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我市做了会议典型发言,并代表全省两次接受国务院安全生产督查,受到国家督查组的好评。2009年,我市被国家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被吉林省推荐为全国安全生产标兵单位,被长春市评为一类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抓好“安全建设年”活动,在3月11日召开的全市加快发展推进会议上,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并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安全建设年”活动的9个工作方案。3月30日,就全国相继发生的河南东兴煤矿“3.15”重大火灾事故、河南顺达矿业“3.22”重大透水事故、山西王家岭“3.28”重大透水事故,又召开了全市安全生产紧急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4月8日,在双顶山煤矿召开了全市煤矿企业现场办公会,深入分析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研究解决在安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动员、再安排。可以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市安全总体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以安全建设年活动为载体提升城乡安全水平,思路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持续不断地收获更多的成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安全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我市的安全建设仍处于提高完善阶段,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从发展规律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安全问题也越复杂。当前,我市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城市规模也快速扩张,我们仍处于发展的安全风险期。从自身基础看,安全建设历史欠账还比较多,工作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各种隐患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安全工作现状看,社会安全意识不强,自我救护技能普及率还不高,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还需完善,少数安全管理盲点、盲区仍然存在。同时,个别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安全生产从而酿成事故。比如今年3月6日、5月5日双顶山煤矿分别发生两起安全生产事故,5月17日福临小区又发生一起燃气管道爆炸事故。这些情况表明,安全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生产还任重而道远,安全建设必须贯穿我们今后工作的始终。市委、市政府决定,安全建设年活动要年复一年地抓下去,今后几年都要坚持这个主题不放松,要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和投入,力争把我市安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二、突出工作重点,抓好今年的安全建设年活动

下一步安全建设年活动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解决安全领域突出问题,突出抓好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着力抓好专项治理和安全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安全整治长效机制,坚决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不断促进我市社会和谐稳定。

(一)切实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我们通过2009年和前段时间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对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威胁,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安全指数。但是,我们不可能通过短时间的努力,就能消除安全领域的全部隐患。因此,要继续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争把现有条件下能够排查到的安全隐患一网打尽。在整治隐患过程中既边查边改,更要举一反三,通过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来查找制度方面的缺失,从解决个案问题入手来解决共性问题,努力建立起安全整治的长效机制。今年,我们要开展九个专项战役。1、挂牌督办重大安全隐患,重点要严管严查煤矿和非煤矿山领域的安全隐患治理。去年,我们已经完成了劳动五井重大安全隐患治理任务,今后要继续加大排查力度,对新排查出来的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挂牌督办,直至整改到位。2、拆除严重影响安全的违法建筑,市区内违法建筑要应拆必拆,特别是挤占防火通道、压埋地下管线的的违法建筑要采取措施予以拆除。3、拆除围楼广告,私自设置的、以及经过批准但影响安全的围楼广告必须无条件拆除。4、治理私拆乱改房屋行为,严格禁止私自更改房屋结构,已经更改并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必须立即采取整治措施。5、整治火灾隐患。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是今年国家和省消防检查的重点,要以提高社会消防安全能力为目标,进一步落实消防责任,夯实城市、农村火灾防控基础,提高消防监管水平,全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特别是工商路、小商品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必须要整改到位。会后,就“防火墙”建设工作,市委常委、副市长张进同志还要进行专题部署。6、整治食品药品安全,建立日常检测、全面普查相结合的食品药品抽检制度,增加检测频率、扩大检测范围。7、实施交通安全整治,严厉打击酒后驾车、疲劳驾车、无证驾车等交通违法行为,通过行之有效的严管严罚使遵章守纪成为机动车驾驶人员的习惯。8、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集中开展追逃行动,使犯罪分子无处藏身,及早归案,及早伏法。9、开展学校幼儿园维稳安全专项整治。要按照5月3日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对我市学校、幼儿园综治维稳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治,彻底排除各种安全隐患。目前,我市一些学校、幼儿园已经加强了安全管理,加大警力巡查,校园安全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着力研究校园安全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校园安全投入,强力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坚决防止“校园侵害案件”发生,为我市顺利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

(二)切实抓好安全能力建设。安全能力建设是安全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城乡安全的根本所在。实践证明,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安全建设投入不足,安全能力建设滞后,防灾、减灾、救灾设施满足不了需求。安全能力建设的欠账,都是硬账、致命的帐。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抱侥幸心理,一定要下决心投入,舍得花钱买平安。今年,各方面都要对所在领域的安全设施欠账进行一次全面排查,然后分清轻重缓急,该补的补、该建的建、该改造的改造。这里强调几个重点:一要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高标准建设新区小学和中心幼儿园。二要抓好27公里燃气高压长输管线建设,变汽运线为管输线,从而稳定气源,确保输气安全。三要加强消防能力建设,在完善上河湾、其塔木、波泥河三个消防站的基础上,在纪家新建1座农村消防站,进一步增强农村火灾抢险能力。四要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安全设施建设,生产矿井巷道非木支护率要达到100%,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70%以上。五要实施120公里乡村水泥路建设,改造危险桥涵10座。六要继续实施天网工程,全年再上400个监控探头,逐步实现重点区域、重点街路和敏感部位全覆盖。七要完善人工增雨防雹二期作业系统,2009年在各乡镇建设的18个防雹增雨作业点,争取在6月份全部投入使用。八要完成饮马河灌区、其塔木灌区改造及小南河防洪二期工程,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九要继续抓好市医院建设工程,同时搞好新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公务员之家

(三)切实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安全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这一点到什么时候都要坚定不移。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动态系统,难免发生各类突发事件。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地控制事件升级,把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今年要突出抓好六件事:一是努力提高各种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和社会带来的损失。同时,继续做好预案演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今年计划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活动45次,从而增强预案的启动效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提高救援反应能力。要努力克服困难,力争主城区110、119接警5分钟内到达现场,120急救15分钟内到达现场。三是做好应急资源的普查和整合,对全社会掌握的各类应急资源,特别是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各种救援设备,都要摸清家底,确保应急状态能够拉得出、用得上。四是完善应急救援联动协调机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过去发生过的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从中积累有益经验,确保各部门协调顺畅、步调一致、配合有力。五是确保信息畅通,各部门、各单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必须严格按规定时间和程序报送信息,相关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抓好协调指挥,体现政府行为。六是建立健全公众沟通机制。要按照及时主动、正确引导、遵守纪律的原则,做好突发事件信息,这不仅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引发恐慌、维护稳定。

公共安全建设范文篇9

一、“十三五”安全生产情况回顾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区委、区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工作逐步进入法制轨道;将安全生产纳入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对事故多发、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集中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度,严肃追究事故责任。经过努力,全区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各类事故明显减少,各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

近年来,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1.区委书记胡启书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研讨会作了题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的交流发言;2.区获评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区创建试点单位(全省唯一);3.2018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县区(全市唯一);4.红星社区、惠民社区、新华社区、康乐社区、鲁楼村5家单位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市5家),5.惠苑路社区、安康社区、丁楼社区、任井社区、民生社区、庆相桥社区、油坊村7家单位荣获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市10家);6.2019年安全生产投诉举报受理工作受到市安委办的通报表扬;7.连续3年代表全市圆满完成省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8.连续2年获全市安全生产第一名。

(一)严字当头,安全监察执法行动扎实开展。“十三五”期间,我区安监察队伍得到发展,安监机构有计划的开展安全监察、专项监察、重点监察和安全检查指令的复查、督办和落实。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执法行动,重点抓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严查各类非法违法行为,加大对非事故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追究有关事故责任人员的责任,落实整改措施。以“铁手腕、铁面孔、铁标准”狠抓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实,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等各项活动,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发生,对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严把准入关,对新建企业严格履行“三同时”手续,向重点监控的煤矿企业派驻驻矿员,指导督促企业进行隐患排查治理,规范烟花爆竹经营,烟花爆竹市场逐年递减。

(二)责任落实,切实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工作重在基层,为此我区“十三五”期间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了各镇街、开发区和企业,明确了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经济开发区成立安监局、各镇街分别成立安监办,全区一个镇8个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配备42名专职安监员,每年的年初区政府与镇街、开发区和重点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把各项控制指标和工作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到了安全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通过安全生产警示、问责、每月通报等形式,对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强化过程管理,各级各部门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认真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实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规范安全生产执法,提高文明执法程度,加大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及时了解上报各隐患单位的基本情况。聘请专家对危化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进行专项检查,每年排查出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平均800余项,投入整改资金数十万元,整改率100%。

(三)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断深入。十三五期间,我区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社会化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横幅、标语、板报、宣传单等阵地,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工作,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广泛宣传安全隐患治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扩大安全生产社会宣传教育面,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等有效载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安全生产图片展、宣传漫画展、印发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单,编印安全生产工作信息等,使广大群众受到了很好的安全教育。积极推进全员安全培训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分期分批培训基层安监元、厂长、经理、安全员、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平均每年培训主要负责人、特种作业人员500人左右,通过广泛培训,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进一步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区建筑领域平均每年都发生或多或少的事故,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我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的制约和影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相当严峻。这种局面若不能有效控制,将直接影响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安全生产工作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为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出整体部署。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体系不配套、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量不足,缺少专业人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落后,基础薄弱,未建立起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全社会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需要加强,不断增强安全生产法制观念。

二、“十四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意见

(一)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区各行业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工矿企业、商贸企业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持续实现零死亡,道路交通和建筑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状况得到改善,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杜绝特大事故,全区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持续稳定向好。

(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目标:严格执行《区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办法》,结合实际,制定配套实施细则,落实属地、行业、企业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地方党委在安全生产工作上总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在安全生产上履行职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工作机构和执法队伍更加规范,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和人员能满足需要,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和装备“五到位”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全区安全监管、应急管理人员的数量不低于企业职工人数的万分之二。

(三)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目标:深入宣传贯彻新《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安全监管部门及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能力,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安全生产法治理念。修订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强化操作性和约束力。

(四)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建设目标:全区各类安全生产专业人才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安全生产监管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经营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五)安全生产工作主要任务:

1.完善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起草工作。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技术基础标准以及危险化学品、交通、水利、建筑、旅游、消防等有关行业与领域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装备水平和执法能力。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快速、有序、高效的专业化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提高特大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

4.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通讯、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快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抓好企业法人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认证工作。逐步建立适应我市经济发展要求的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实现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的制度化。

7.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推动我区应急服务联动机制的建立,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应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明确建筑、交通、质检、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构。编制和实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及时对城市重大事故隐患进行治理。加强对城市交通、消防、水、电、气设施及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安全监督检查。

8.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严把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关,依法整顿或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严格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等制度。

公共安全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管理视角;消防安全;建设方向;智慧消防

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与我国智慧建设相匹配的智慧消防是保证我国基础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智慧城市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是一个十分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人力和物力综合作用,才能使我国现有的消防设备得到进一步的改革。智慧消防强调以人防为中心、以技防为重点,在开展消防活动时,获得足够的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动员社会多个方面的力量,才能使我国现代城市消防安全的质量得到总体上升。

一、智慧消防的概念

智慧消防是一种建立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中的一种新型消防技术,这种技术能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来对火警和消防事故进行判断,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消防应用能够使消防监督检查以及应急事件抢救更加科学,实现智慧城市中消防安全的有效管理。在进行现代化智慧消防的建设时,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多个智能化系统能够实现智慧感知和互联互通的效果。就目前来说,智慧消防在现有文献中主要以结构体系、系统组成和框架搭建为研究对象,而这些成果主要是对智慧消防进行介绍,具有较强的说明性,缺乏对智慧消防建设的深入研究,故而智慧消防在建设与实际应用中依旧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消防安全单位在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安全单位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值班人员在进行值班时,往往需要进入固定的消防控制室内进行值班。而值班期间,一名值班人员每隔1~2小时就需要对周边环境和监测管理区域进行一次防火巡查,而另一名值班人员则需要在工作中第一时间接受自动报警系统中的报警信息和故障信息。但由于人力资源配备量较少,并且工作较为繁琐,大多数自动报警系统的报警信息无法在第一时间完成处理,都是在值班人员发现报警后,经过5~10分钟的协调时间才能报告给相应的处理单位,这其中耽误的时间会极大地影响消防工作的抢救质量,最终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除此之外,现有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联动控制器,通常情况下都处于自动应急状态,但由于报警控制器在应用过程中较为老旧,很多地方都存在故障点和误报警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消防控制器或者联动控制器需要进行手动操作,如果消防值班室内的工作人员出现巡视离开或者擅离职守的状况,就容易导致危险事故,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报警。该自动报警系统形同虚设,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报警效果,还会对当地的消防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导致消防救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二)智慧消防系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联通。智慧消防在建设时的主要目的是做好消防信息的接受和处理。不同层级之间在获取信息后,需要应用共享频道的方式来进行同步的信息接收,但智慧消防平台在进行信息共享通道应用时存在兼容性的问题,无法在不同部门开展实时的信息共享。而在横向信息交换方面,跨部门的数据调取需要进行多次审批,不仅审批难度较大,并且很容易延误最佳的救援时机和信息调取时机,致使信息在调取后已经缺乏时效性,导致无可避免的损失发生。

三、智慧消防的管理措施

(一)建立全民参与的防控体系。智慧消防在应用过程中强调自身的精细化管理,但这种管理模式与全民参与并不存在矛盾,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人脑和电脑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应用智慧消防公众服务,能够做到有效的智慧消防宣传,使全社会都能够得到消防安全的理念普及,帮助我国全民建立良好的消防安全意识,形成人人有责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消防氛围。(二)消防安全单位的智能管理。消防安全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我国社会各界都能够具备较高的消防安全防控能力。而在现代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支持下,消防技术可以通过全民防控的方式来开展,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的方式来进行消防报警,再确认当地区域内确实存在消防风险后,大数据计算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报警信息反馈给消防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与当地居民确认后能够及时出警,这样能够大大缩短消防工作人员的出警时间。无论是物联网技术还是大数据云计算平台,都是现代网络技术中可应用的方向,故而需要强化现代化的消防安全单位智能化建设,以保证智能管理的质量。

四、结语

在进行智慧消防建设时,需要从管理视角并且根据我国社会现状建立相应的管理方案,根据智慧平台的发展,按照类型、级别和程度对消防安全单位进行分类,能够满足不同状况下的消防需求,为我国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何建红.“互联网+”“智慧消防”促社会消防管理创新之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5):245-246,249.

[2]晨光,曹福成.为国家人民安全保驾护航——智慧消防“尖兵”刘浩洋的探索之路[J].中国军转民,2020(03):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