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安全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4 17:45:58

公共设施安全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篇1

(1)个性设计理念每个住区都因对居住人群定位的不同而具有自身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个性,不同的社区对公共设施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共设施恰好能够体现这种特色和个性。“住区特色”强调的是区别性,或者称之为个性。住区都应该具备各自突出的个性,以彰显不同于其他的社区文化,从而使居住群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因此,作为居住社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设施,就可根据地域、文化、居住人群等存在差异的因素,体现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展现社区形象、区域文化以及人文特征。例如,存在于江南水乡的居住社区与存在于中原腹地的居住社区在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上就可通过材质、造型、色彩等要素展现居住社区全然不同的特质。

(2)和谐设计理念以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公共设施产品设计中的和谐不单是指有形产品自身个体的和谐,而是关注人与人,人与设施以及人与环境,环境与设施,设施与设施几者之间的和谐。因此,作为工业产品的住区公共设施在设计之初,运用工业设计的方法考虑产品构件的互换、通用,减少模具的套数,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多元组合的拆卸、装配方式,既为批量生产提供捷径,又可解决公共设施产品后期使用及维护问题,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通过对产品的材料选择、生产工艺、添加与延续乃至设施废弃后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考良,减轻产品实施的经济负担,加大产品可循环利用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和谐设计理念。例如,在住区公共设施设计中,因南北气候差异,北方适合选用木材、石材等耐干燥的材料,而南方则适合选用竹子、水泥等耐湿润的材质,合理利用材料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可以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还可体现和谐的设计理念。同时,在住区内设计功能适宜、数量充足且规划合理的公共设施,有利于延长居民在公共环境中逗留的时间,增加其相互交流与了解,在当今钢筋水泥的冰冷城市中更依恋和热爱其生活的空间,让人们享受到诗意的现代生活,真正促进人———物———环境的和谐共生。将绿植与休闲设施结合在一起,在人们休憩、交流的同时,又可亲近自然,较好的体现了和谐的设计理念。

(3)通用设计理念城市住区内的居住人群构成是极为复杂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认知程度、不同身体障碍的人们聚居在一起,虽然有着诸多不同点,但在住区这一公共空间内使用公共设施产品时,人们所希望达到的生理感觉与心理感受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生理上使用方便,心理上给与尊重。因此,在住区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上就应遵循通用设计的理念,强调设计时考虑的对象不应局限于特定的适用人群,在环境、产品设计中综合考虑所有人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在最大限度范围内,不分性别、年龄与能力,设计出适合所有人使用方便的产品。其理念不仅体现了设计的合理性、亲近感及人性化,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消除使用者的心理障碍。

2、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居住社区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应最大化的实现功能性。针对不同居住社区内不同人群的活动形态进行调研分析,以便设计出尺度合理、结构简易、操作方便的公共设施产品。同时,在设计上还要考虑到不同使用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满足人机工学的要求,考虑人的使用感受。功能性原则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要求,它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带给人们精神和物质的多重享受。所示,该座椅不仅较好地满足人们使用的基本功能,还通过座椅与花池的设计结合,巧妙地为人们规划出合理空间,保证了人们心理上的安全空间以及私密感。

(2)整体性原则居住社区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系统,不仅需要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其自身也应具有整体性。在居住社区内,作为公共设施的各个产品,无论大小、形态、材质、色彩等,彼此之间都应相互兼顾,相互呼应。在绝对保证设计共性的前提下,体现设计的个性,展现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大小要符合人的视觉认知心理,过大或过小的体量都会使人因为视觉上的不适而引起心理上的不舒适感,从而放弃使用公共设施。公共设施产品的尺寸可用下式计算:α=2arctg(D/2L)式中:α为视角(分);D为被看对象上两点的距离(m);L为眼睛至被看对象的距离(m)。由此式可以得出适合人们心理需求的公共设施的合理尺寸。符合人们生理需求的公共设施尺寸则可参看文献。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还要顾及人们心理上的感受。通过设计吸引人们使用公共设施,刺激人们出外活动,促进人们沟通交流,培养社会公德心,构建和谐空间。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5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人不是独个存在的,社会交往是人的根本属性,也是社会形成并发展的根本方式。

3、设计方法

(1)造型设计住区公共设施产品的造型既是功能的载体,也是视觉传达的媒介。设计时可充分考虑设计要素中点、线、面、体几者之间的转承、搭配与协调的关系,还可融入住区的文化特征,起到宣传住区、构建和谐住区的作用。同时,在造型设计上,应以简洁为主,不仅要考虑人们实际使用时的舒适感,即符合人机工程学;还要考虑视觉舒适感,即人在第一眼看到公共设施产品时不会因为其造型怪异、呆板或是体量上与空间环境不相协调,而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影响人们的使用。以公共设施中最常见的座椅为例,其造型如果过于复杂,使用时不仅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不适感,同时在心理上也会让人产生抗拒感,从而放弃使用。

(2)色彩选择色彩作为公共设施产品的视觉设计要素,其自身具有极强的感情性特征。合理的运用色彩,可以协调公共设施产品之间、公共设施与使用者以及公共设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人们创建和谐的空间环境,实现与周边环境的点缀或融合的效果。同时,色彩的视觉特性也可为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冷色调的公共设施可以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凉爽;冬季,暖色调的公共设施又可带给人们温暖的感觉,这都会在无形间刺激人们使用公共设施的频率,加强人们在住区内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强人们的住区归属感。

(3)材质应用材质是工业设计的基础,也是公共设施产品的支撑体。不同的材质除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外,还可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触感,可为公共设施产品带来丰富的变化。城市住区公共设施产品的材质选择,应首先考虑工艺简单、经济适用和安全环保的材质,在此基础之上,兼顾考虑住区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如德国的公共设施在材料的选择上就偏向于经济实用和安全环保,虽看上去有些笨重,但结实耐用,且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独特风格。

(4)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设计方法,是工业设计中新兴的一种设计方法。模块化系列产品就是由一组特定的模块,在一定范围内组成多种不同功能或同一功能而不同性能的产品。在住区公共设施产品中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在同一住区内,还可在不同住区间,通过模块化组合,实现功能、形态均可变化的产品,大大降低了公共设施产品的生产、运营及维护成本。同时,通过模块化设计,还可实现循环利用,在新产品中延续使用废弃产品的零部件,达到公共设施产品的最优化设计。

4、结束语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形象公共设施;互动

城市形象是城市客观形象与用户主观体验的总和,分别体现在城市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公共设施、法律制度、生活质量等因素中,同时也包含公众对城市的感受、认知与印象等内容。城市形象与城市建设理念、城市形象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密切相关,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研究的热点问题[1]。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生活中一切视觉物质形态、街道空间设施的总和,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服务水平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随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目标要求的逐步提升和“万众创新”战略的日渐深入,公众对城市公共设施有了更“精准”的需求。工业设计是为了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的系列设计活动。所以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系统性的设计研究,对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形象意义不凡。

一、城市形象战略与公共设施设计的内在关系分析

(一)两者互动的意义。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渐渐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社会美誉度的重要途径,苏州、杭州、上海、西安等城市在城市形象建设中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就。城市形象战略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前提,明确了公共设施设计的整体方向,清晰合理的城市形象战略有助于形成有序的公共设施设计策略。城市形象发展所涉及的社会安全状况、建筑物的景观、交通、文化等内容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而工业设计介入的公共设施设计,对于提升公共设施的地域文化特色、服务的人性化、设施的舒适性等大有裨益。同时,具备良好设计的公共设施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节点,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内各显性和隐性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加强其在社会沟通作用下产生的互动机能。(二)互动中公共设施设计的价值。在城市硬件形象建设中,公共设施设计能够优化城市空间形象,提升城市景观的视觉映像,使城市用户能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认知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等。在改善城市建筑物外部空间形象、街道设施形象、公共空间形象等方面,能够让城市变得更加美观,使用户在城市中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城市软形象塑造方面,主要体现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表现两个方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是国家层面对国内城市发展的要求,良好的公共设施设计能以合理的产品形式满足市民在公共空间活动中的生活需要,同时能为开展公共文化、娱乐、休闲活动提供一定的保障,能帮助提升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文化传承方面,富于城市地域特征的公共设施设计,有利于传承城市的文化内涵、民风民俗、地域特色,对于塑造个性化、差异化的城市形象意义非凡,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千城一面”的城市印象,从而达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二、城市形象战略视域下公共设施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视觉形象的影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关于新型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根据地方的历史文化禀赋,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展示的窗口,是展示城市形象和传播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渠道。由于其公共性和展示性的特征,使其承载了优化城市形象的重大责任,在优化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意义重大。(二)服务本质的人性化。城市公共设施服务的本质是以众为本,用来满足市民在城市公共空间活动中的日常需求。然而针对公共设施满意度的调研数据显示,除了存量不足外,设施的舒适性、便捷性、易用性成为用户最关心的要素。同时,在对设施本身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国内大部分公共场所的设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错用、误用、不用、破坏及自身损坏等情况。工业设计能从更系统的方面,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用户角度出发,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开发,能提升设施服务的人性化程度;从设施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观、符号学等设计方法的介入,能提升产品本身的说明性、表达性等,以规避用户在使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三)服务触点建设及其连接的畅通性。服务设计以及智慧型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公共服务体系中数字-物理-人工三大类触点的高效率、高品质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则在于三者之间连接效果,各触点连接的畅通性能大幅度提升城市整体的公共服务质量。所谓物理触点,就是以公共硬件设施为主的设施类型,是用户-城市-信息之间交互的重要载体;信息层的服务触点则给公共服务的信息化、人性化、功能多元化、个性化定制等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提升空间。所以突破传统单个产品的设计模式,从系统与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能更有效,以及更可持续地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中的众多问题。

三、城市形象战略和公共设施设计良性互动的实现路径

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要素是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宏观因素,除此之外,城市的公共安全、交通状况、文化底蕴、市民行为方式等则从微观方面对城市公共形象提出了许多需求。从公共设施设计的角度出发来提升城市形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一)文化感知与映像展示间的互动。城市公共设施的视觉形象是城市用户感知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设施设计的地域性特色也已成为众多城市及特色街区塑造特色形象时的一张王牌。[3]视觉方面,公共艺术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公共设施在形态等方面的艺术化设计能够有效传递城市文化的艺术修养,能达到迅速提升用户对城市形象感知力的目的。艺术形式的运用需要良好的系统规划,以形成完整、和谐的视觉体系,目前,国内部分城市、街区为了营造浓郁的地域特色,常常出现过多、过杂的元素,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内涵体验也就避免不了的让人觉得杂乱无章。所以,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规划中,可以以社区、街区、主题公园等为“点”,以道路为“线”,运用符号上的区别与关联,串联起城市整体视觉形象的“面”,让城市用户在日常体验中逐步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内涵。情感方面,调研发现,超过65%以上的用户认为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文化主题式符号的融入,能够提升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体验。曾在讲话中提到,新型城镇建设要“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山、水是对自然环境建设的要求,而“乡愁”则正是对城市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共鸣赋予了更高的期许。旅游城市建设与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得国内部分城市重视起公共设施与文化展示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呼和浩特,图1是呼市及周边的部分公共设施,在设施的装饰纹样、形态设计、配色关系上分别采用了与蒙古最具代表性的蒙古包、蒙古马等相关的元素,能让用户在现代感强烈的城市中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文化。遗憾的是,这些设施只是零散分布在城市及周边不同的地方,尚未形成具有统一体验的文化感知体系。以文化展示为目的,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介入为方法,通过用户与公共设施之间的良好互动来实现让用户对城市映像加分的根本目标。(二)智能设施与智慧城市建设间的互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使得城市已然成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系统,一方面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公共服务的便捷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的快速普及,智能产品设计早已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方向。智慧城市建设给智能公共设施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智能化产品在公共设施中的应用提高了设施的精细化服务水平,智能技术对城市的重塑与再造给公共设施设计与建设带来了新的方向,智能公共设施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智能设施的设计与应用体系庞大,涉及的领域较多。以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例,服务系统中的三大类触点在城市中都大量涉及。用户触点,城市服务系统的用户中除了本市居民之外,还涉及大量的市外居民,比如离乡的游子、异乡的居客、历览的游人等,不同种类用户的诉求不同,对服务体系的完整度和畅通性也提出了更多要求。信息触点,除了用户端与设施端,城市服务系统中信息的流动还涉及众多部门、平台、单位等。信息联结的相关性、信息服务系统的可靠度等成为了服务体统良好运行的前提。公共服务中的物理触点作为服务系统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必须具备“以众为本”的特质,即需兼顾到公共空间中不同年龄、性别、体格、文化背景等用户的共同需求;另一方面,设施使用过程中的交流性、易用性、识别性亦是产品设计师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图2是某设计团队针对提升地铁出行体验进行的系统设计创意,通过站台信号灯的颜色告知候车用户在即将到站的地铁各车厢中的乘车用户数量情况。然而如要保证该系统的有效运营,则需要相关的物理设施-信息流-工作人员-用户之间的完美配合。(三)公共安全与用户安全感方面的互动。城市公共安全是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因素,关系着城市的稳定及城市居民生活的和谐,是城市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公共设施安全是城市物质运行、服务基础安全的组成部分。国外研究提出,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在城市里具有不断监视的作用,是“街上之眼”,[5]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安全需求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设施设计的社会公平性:追求社会公平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目标与核心价值,在以众为本的公共设施设施设计中,充分考虑普通用户与弱势群体之间差异化的需求,从可持续的角度展开设计研究,能让不同类型的用户都能感觉到关爱与安全;(2)设施使用与认知的便捷性:在针对公共设施尤其是智能类服务设施的调研中发现,“不会用”、“不好用”成为部分公共设施被闲置与被损坏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对操作稍复杂的产品调研中发现,不愿意仔细研究使用说明、有人排队的情况下会有一些压力、反复的操作失误等因素成为用户对设施满意度大幅降低的几个原因。从产品语意学的角度出发,在设计中提升设施、交互界面、系统使用的便捷性,会提升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感;(3)保护隐私与监测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由于公共设施具备的监视作用,使其常常具备良好的观测效果,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多数公共空间人口密度较大,所以对于一些具备遮蔽性设施的设计而言,透明度的把握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满足监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用户适当保护隐私的需求。[6]图3为课题组成员以鸟巢为原型展开的户外多功能亭的设计。设计以提供给户外用户应急服务为根本,分别在使用方式的便捷性、信息指示的直观性以及保护隐私与监测周围环境平衡等方面做了深入考量。(四)社会可持续性方面的互动。社会可持续是人类社会延续与进步的必然逻辑,[7]它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城市形象建设内涵的升华。公共设施的社会可持续性在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全面性与协调性,其发展水平关联着城市形象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8]设计过程中,公共设施服务的均等化、服务价值的持续提升以及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体系设计是公共设施社会可持续性的内涵所在。具体表现在:(1)关注公共设施与该空间属性之间的良好互动:环境心理学研究提出,每个空间都有自身的气场,比如严肃的、轻松的、温馨的、压抑的等,气场的存在包含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大类,公共设施作为公共空间中重要的元素,其气场应与空间气场相匹配,在空间各要素的互动关系中相映成辉;(2)关注用户需求,提升产品设计的普适性:设计的普适性强调从一般到特殊的人本思想,但为了更好地实现设施的可持续性,公共产品的设计应实现特殊和一般的双向循环,以提高公共产品的利用率;(3)从根本上进行基于可持续的共享产品及服务设计:与当今部分共享类产品的模式不同,共享的本质应是基于闲置的从用户共享到用户,而不是从商业到用户。提升资源利用率是共享类产品设计的本质,这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4)具备功能扩展性的产品开发:公共空间功能属性的多样化对空间内的公共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功能的扩展使产品能满足该空间不同功能属性下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在对社会可持续性公共设施的设计研究中,课题组针对目前国内各类共享产品的设计及运营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而后提出了一种更健康的,由用户到用户的共享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产品设计。图4为投放在公园里的共享马扎的设施设计,调研发现,老人们为了想在公园更自在地享受时光,67%左右的被访用户表示曾带着自己的坐具去公园休闲。该设计试图通过用户的共享、公园的管理来提升马扎的使用率,同时避免了用户自带坐具到公园的不便境遇。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篇3

关键词:人性化;地域性;文化景观

由于人是城市的主体,所以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要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充分考虑人在使用设施时是否感到方便、安全、舒适、快捷[1]。但是,影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因素有很多,诸如传统与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与历史不同、地理文化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者不同等,使得当前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必须从多方考虑,遵循多元化的设计原则,处处体现人性化。结合实际不难发现,在体现人性化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从便于识别、便于操作、便于清洁的功能性,满足使用者各种潜在的愿望的人本性,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整体性和丰富公共设施设计内涵的个性化等方面逐一突破,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城市公共设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2]。由此可见,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人性化的实现,涉及很多领域和原则,需要设计师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妥善加以解决,因此,对这样一种城市公共设施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长期探讨的过程。

1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这样的设计被称为人性化设计。在人性化设计中,设计主体是人,同时设计师和使用者也是人,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尺度,即人的生理和心理尺度。通俗来讲,就是始终将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需求与审美[3]。具体到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而言,由于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部分公共设施不健全、不完备,或者与环境不协调,导致了一些非人性化的问题。这样的现象有很多:某些大商场更加重视人们的购物行为,忽视了购物后的劳累,在空间和桌椅等公共设施上安排不合理;某些城市的公交站牌被广告牌遮挡,站点设计不够集中,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部分城市的道路防护栏修理不及时,不仅无法发挥应用的作用,而且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公共设施成人化倾向过于明显,整体的设计给儿童和老年群体的使用带来了不便,有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另有一些公共设施缺乏遮挡,在雨天或高温天气无法给人们提供必要的防护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必须引起重视并逐一解决,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预期及现实效果[4]。

2人性化视角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城市公共设施的好坏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在追求人性化的当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更加强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愉悦,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使用体验和精神享受。从人性化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必须从地域性、生态景观性和交互无障碍性等方面逐一突破,使公共设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2.1体现地域性,彰显城市文化。城市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并不是随意为之的,必须与城市的户外空间整体设计风格相统一,以一种和谐的设计效果与该城市的文化及公共环境共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人性化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5]。具体而言,在体现地域文化的公共设施设计中要结合该城市的地域特色、人文特征、风俗习惯等要素,让人们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强烈感染力,形成一种情感的共鸣,如此才能使公共设施与城市特色更加完美地融合,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喜爱。与城市的建筑文化相融合,这是地域性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因为每个城市在总体规划、建筑风格上都有着不同的形式,所以它们的对外形象与专属表情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设计时不对这些元素进行深入分析,不清楚该城市的民众心理和审美需求、文化特质,是无法完美设计出与这座城市相统一的人性化公共设施的[6]。比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湘西的吊脚楼、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等,这些都是特地地域文化的突出体现。在这些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地区,设计师必须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质出发,在这些建筑的形态、色彩和文化等方面提取精华,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与城市特色相融合,反映一定的时代气息。在材料及色彩的选择上倾向于地域性特征,实现城市自然属性与设计元素的相融,这是另一方面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城市所在地区常常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这就要求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必须从当地的自然属性出发,在材料和色彩上进行应时应景的利用[7]。比如,哈尔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其公共设施设计就应该多选择木材、塑料,避免使用金属材质,以确保人们在使用时能够快速产生温暖的触感;在色彩的选择上可以增加一些暖色调的色彩,以相对鲜艳的色彩迎合当地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为城市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2.2增强景观性,凸显生态设计。人文景观是人性化公共设施的一大特点,尤其在当前这个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公共设施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的现实中,公共设施面临着“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而生态景观设计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给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带来了一种人文景观的功能特质[8]。在城市公共设施的生态化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对产品的功能、结构、材料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地思考与规划,以生态化为原则,以人文性为根本,确立具体的公共设施产品生态化设计方法。一方面,设计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运用创造思维对设计出更加符合人们生活需求的公共设施;另一方面,设计师还要在其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作。外观是公共设施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人们在使用时直接接触的部分,其结构、材料和功能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设计和选择。一是必须与周围环境的特点相结合,以此提升大众对公共设施的热情;二是外观尽量以简洁为主,避免不必要的化学涂料的加入,以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公共设施设计还可以配合一些灯光和色彩引起人们的注意[9]。功能设计是公共设施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所以想要充分发挥公共设施的作用,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设计师必须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合理设计公共设施的功能。一是分类垃圾桶的设计就可以引导人们对垃圾进行分类,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而且也便于日常的管理与清洁;二是设计师可以将公共设施进行优化组合,将不同功能的设施灵活组合在一起,便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在情感层面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还要进一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感需要,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赋予公共设施生态、自然的形式美感,引导公众崇尚自然。一方面,设计师可以将绿色的植物引入到城市公共设施中来,如安排路灯与花草、树与公共座椅的优化组合,体现一种生态的美感。另一方面,给人们提供可以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如将座椅设置在绿地中;在喷泉或水池边设置一些公共座椅等,便于人们接触和欣赏。这几种方式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种文化景观,便于人们在使用这些绿色的公共设施时,更多地感知自然,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行为[10]。另外,在能源的选择与利用上,要尽量选择可再生的能源,如路灯可以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免去铺设大量线路的麻烦。诸如此类的能源利用方式十分多样,可以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带来更加富有人文特质的使用体验。2.3丰富情感性,提升互动交流。随着人们对产品认知与使用体验要求的提升,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也逐渐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丰富,提升了实用性与功能性[11]。其中,为了进一步凸显情感性,增进人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开始向交互性和无障碍化方面发展,以最大化地促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设计方向要求设计师必须以整体的眼光看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设施的交互性与人文性。以无障碍性这一点为例,公共设施设计必须真正体现设施的公共性,照顾到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孕妇、儿童等弱势人群的使用,无论是轮椅席位、停车位、服务台、电话亭、厕所,还是城市道路、居住区中配套建设的盲道等设施,都要他们实现自身权利和平等参与社会交流的权利。当然,这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师不断进行创新与提升。以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设计为例,其必须照顾到小区内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无论是座椅还是健身器材,都要精心设计,最大程度地满足实际需求。在高度、材质和色彩的选择上更要细致科学,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个性化设计[12]。有了这样的公共设施,各个群体的人们都可以从中获得使用的快感,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增进彼此的交流,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给生活在城市社区的人们带来一种亲近感和温暖感。这样的情感体验才是公共设施设计的灵魂所在,既满足了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又增进了彼此的互动情感,真正实现了无障碍的使用与交流,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文明和社会和谐。除了这样的交互性设计方向与方法,设计师还要进一步增强无障碍化的设计实施力度。以公共卫生间的设计为例,设计师可以设计一些残疾人专用厕位,同时在便器和浴盆的适当部位装上拉手或扶手,便于他们起身时的安全,而在卫生间地面的材料选择上,还要强化防滑性能;在适当部位还要安装呼唤器,便于残疾人有事求助、及时解决。

3结语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篇4

关键词:拆围后时代;住宅规划;公共设施设计

城市中封闭住宅小区的增多,给城市的道路规划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住宅区域由于公共设施众多,如何进行门禁类的公共设施的设置,如何解决小区内外的交通拥堵问题,如何进行人车分流,控制噪音,设计导向,都是进行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创新设计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1、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现状分析

城市中封闭式住宅小区,相对开放小区,更为安静,封闭的管理带来的是安静的建筑环境,让人能够产生安逸、舒适、稳定的感觉。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封闭住宅早有先例,例如中国传统住宅----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以住宅为基本结构的单元体,四合院周边的巷、街都是开放的构造。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四合院也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类似于四合院这样的封闭式住宅,以多层、高层封闭小区的形式出现,院墙转换为了小区的围墙,“围合式”住宅小区成为了普遍采用的小区设计形式,具体表现为采用围墙将住宅小区封闭,门口设置门禁,通过这种管理,小区居民能够出入,小区外的人不能随便出入,给居住在其中的人以安全感,物业管理也较为简单。但是,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和住宅设施的设计,在大型城市中,跨越街区较大,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较多,已经逐渐显露出不适宜的迹象[1]。

2、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创新设计

将封闭住宅小区开放,是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已经采取的设计模式,这一模式旨在探索开放型的住宅小区。美国的开放住宅的结构,使得住宅小区的道路与城市道路融合,能够形成清晰连贯的道路规划体系。拆围后,新的开放式住宅,形成了新城市主义的文化理念。拆围后,小区的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缓解,开放住宅小区的道路体系与城市交通网络体系融于一体,使得交通车辆和道路行人分别拥有自己的道路,能够在道路和住宅小区之间自由穿行。开放式住宅小区,使得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邻里关系得到了缓解,城市道路畅通,路网密集,拥堵的现状得到了改善[2]。拆围后,开放式住宅小区的活力得到了提升,城市街道的空间骤然扩大,各种公共设施被布设在街道的两侧,交通顺畅,购物方便,服务空间和体系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拆围后,开放式住宅小区在城市管理建设成本上得到了降低,解决了传统封闭小区管理简单的问题,使得社区的内部规划元素的使用,能够与城市的结构相互独立,同时还满足小区内部的需要。公共设施不需要重复建设,物业管理成本得到了降低。减少了传统粉笔住宅社区基础设施、人员调动依赖于城市政府统一行为的问题,从社区服务的标准出发,真正能够维护城市安全,方便居民居住和出行。

3、拆围后时代住宅小区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国人的传统观念上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小区开放后,一些设施从私有变成了公共,很可能会出现排斥的心理。心理上的排斥感通过设计难以弥补。这是由于归属感、私密性、安全感使无法弥补的。再就是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公共化,意味着小区内部的专属花园、公园都要成为共有,开发商投资巨大,园林景观精心设计,一下子就要成为共享的资源,这对于原有的封闭小区的居民无疑是损失,如何对他们进行补偿,如何将城市绿化和地产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加以协调?拆围后时代的住宅小区,开放道路后,公共交通将得到缓解,主干道路与小区的内部道路都会增多,但是如何解决道路之间的冲突问题,一旦道路增多,交通噪声也随之而来,如何处理呢?对于道路的整体优化如何实现人车分流?社会车辆进入小区之后,停车位紧张是必然的结果,如何解决乱停乱放的问题,特别是自行车和电瓶车等非机动车辆如何安置?另外,由于拆围之后,公共设施将有所改变,原有的门禁管理要变更为楼道管理和街道管理,门禁管理虽然简单,但是对于不法分子确实有阻挡的作用,一旦放开,或者改为街道管理,物业对于社区的安全管理范围将缩小,单纯依靠宣传社区问题难以达到较高的安全性[3]。拆围后,小区的内部交通公共设施将于城市交通公共设施接轨,这就要对原有的小区公共设施进行重新的设计和规划,但是小区的公共的场所已经很小,再加以改造如何保证公共设施、场所会不会受到侵袭和损坏?如何将公共场所、设施和物业服务之间的界限进行划分,共享的公共设施如何管理?开放后的小区的安全问题如何顾及?这都是拆围后开放住宅小区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拆围后时代的住宅公共设施设计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4、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思路

住宅小区的公共设施,一般由文化、娱乐、休闲、商业服务、安全、交通等设施构成,位于的出入口或者道路两侧,生活服务中心的位置应设置在的中心路段、出入口,位于住宅的底层或者独立的地段,娱乐休闲设施应设置在居住区域的边缘,较为僻静的地段,不应布置在城市干道的附近,并与住宅保持距离。公共建筑要与开放空间保持良好的关系,与现有的地方景观元素和标志物协调一致,合理分析各个设施之间的潜在功能练习,通过便捷的路径强化练习。交通网络衔接应予步行街区合理分布,优先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路径的环境优美和舒适。小区的设施要达到国家标准,形式要简单[4]。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是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的。但是中国文化的细胞始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照搬外来设计风尚是难以在国土生根发芽的。如何将文化细胞的中国元素始终作为小区公共设施的设计思路的基本,并受到居民的尊重和肯定,是每个设计师所要深入思考的。期待小区设施的规划设计中,能够更多地融入人性化的产品思路,向着健康、安全、完善的居住艺术的方向发展[5]。

随着我国的封闭社区建设的形式和功能的改进和完善,快速城市化的背后,隐藏着众多的社会环境和交通问题,实行住“拆围后时代”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创新设计宅小区的管理,从单位大院到街区制,从原有的小区道路变更为公共道路,从围墙的局限到多个街区,优点在于地域内的道路系统得到了优化,交通拥堵状况将被大大改观,住宅内的公共设施与城市的公共设施将实现共享,但是问题也是并存的。拆围后,公共设施的共享化能否真正为不同的人群服务,公共设施的设计能否满足城市大发展的需求,公共设施的建设能否动态发展、因地制宜,这都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谐的重要保障,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雷健.拆围•吹响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集结号[J].住宅与房地产,2016,(10):55-61.

[2]刘力皲,张牧时,邓靖雯等.论小区拆围对居民小区治安管理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7,(23):217,226.

[3]吴晓林.“街区制”的下一个路口[J].决策,2016,(4):35-37.

[4]海玮.长沙:机关大院变身市民公园[J].城乡建设,2016,(5):23.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篇5

关键词:五大道;文化历史街区;视觉符号;公共设施设计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不仅是实用的物的符号,而且也是文化符号。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仅承担了工具性,又承担了文化性。创新对于视觉符号的再设计是必需的,而只有在延续传统和记忆基础上的创新,文化才会有新的发展,使用者才会产生更深层次的感动。本文通过对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的历史追溯,总结出视觉符号的提取方法和设计思路。在视觉符号可识别的基础上,对公共设施的设计融入新意象、新表达的探索,为增加城市历史旅游街区公共设施的地域属性和文化意境,提供更多的实践路径和参考。

1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现状分析

1.1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的历史追溯。天津两块宝,海河五大道。五大道在天津近代租界时期形成,是我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五大道地区于1902年纳入英租界并开始兴建。主要指原英租界内的六条街道,现为和平区内的重庆道、大理道、睦南道、成都道、马场道和常德道内所属区域,占地约一百四十公顷。这几条街道在天津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空间形态独特,保存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别墅建筑和名人府邸,汇聚着英、法、意、德等国各式风貌建筑二百三十多幢,是历史建筑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末五大道区域范围见图1。1.2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公共设施现存主要问题。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城市内开放并用于室外活动、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城市街道的公共设施主要包含信息设施(标牌,导视牌,解释牌)、卫生设施(垃圾箱)、安全设施(灯体)、服务设施(公共座椅,售票机)、装饰设施(支撑柱体墙面装饰,天花板装饰)、艺术设施(文化墙,艺术品)等[1]。城市公共设施对于城市街道的视觉构建及更深层面的意象表现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些作用能否切实发挥,还需要通过具有地域特色的视觉元素符号进行有效支撑与传达[2]。目前,在五大道历史街区中正在使用的公共设施仅能够满足功能需求,缺少对城市意向和文化内涵的有效传达。公共座椅以钢结构预制焊接的整体采购商品为主,指示牌和垃圾箱多为不锈钢材质,在造型和色彩上都没有与五大道的文化属性相融合,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现状见图2。

2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的视觉符号提取

《符号形式的哲学》的著者,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任何文化都不能脱离自身独特的地域环境,而视觉符号是传达各种信息的媒介载体[3]。五大道历史街区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内涵为视觉符号的提取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笔者从五大道历史街区的街道布局、功能结构和面貌中寻找灵感,通过对文化特征的挖掘,概括出它的独特气质和精神面貌,通过归纳和提炼的方法,将地域文化特点融入符号提取中,使其具有广泛又直接的文化传播功能。2.1文字提取。天津开埠带来的租界文化对近代天津文化的走向产生了直接而久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作为重要媒介,报纸是人们获取日常信息的主要途径。纷繁的报刊资源和多样的风格排版展现了民国时期多元而复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变迁。这个时期报纸印刷多采用铅活字排版、平台式凸印机。为适应印刷需要,需要一种较为规范的雕版字体,这种字体横竖粗细相等、笔画秀丽、字形呈长方、清秀美观,后人称之为老宋体。五大道文化旅游街区的文字符号即取材于这种字体,经过现代的形式美进行重新解构,勾勒出既有租界文化中西交融的特点,又具有当代审美特性的独特样式,民国时期的字体样式见图3。2.2形象提取。开埠前的天津,普通百姓出行除了步行,多选择乘坐脚驴,社会中上层选择坐轿子或乘坐畜力车。1860年开埠后,在英、法、美三国租界内开始修筑马路,新式交通逐步兴起,西洋马车开始流行。随着时光流转,马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和历史记忆,它作为一种旅游体验项目被引入五大道的观光旅游中。乘坐观光马车环行五大道可以感受一段微缩的民国历史片段。符号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和识别性,选取马车元素作为五大道的形象符号,能够让这种记忆历久弥新,用新的符号纪念那段多种文明交融而成的历史场景,19世纪末欧式古典马车样式见图4。2.3颜色提取。视觉符号的色彩提取主要基于城市色彩的总基调和城市居民的色彩审美认同感。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因素,表达出城市公共设施的色彩基调。公共设施的设计包括形态、色彩、功能属性等方面,形态是色彩的载体,造型又与所用材料分不开,因此公共设施的色彩会受材料的影响[4]。五大道整体风貌建筑色彩偏向棕红色,古典建筑立面中大量使用了红砖材质和铁艺装饰。五大道风貌建筑主体色彩图谱见图5,笔者在设计中提取了这种色彩取向和材质,保持了“棕红、土黄、深灰、黑”的主色调,融入了小洋楼的建筑元素,体现了五大道的文化精华。

3视觉符号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3.1挖掘文化旅游内涵。旅游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和旅游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心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对于公共设施不仅仅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对于情感上的需要和追求也是迫切的。公共设施的设计不单单是一个造型的设计,将它赋予具有地域特点的视觉符号,不仅可以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而且还能实现与人内心的交互、与环境的交融、与社会的交叉,共同形成一个整体而存在[5]。3.2提升文化旅游品质。公共设施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视觉符号的具体指向性和统一性特征使受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更直接、高效地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解读,最终完成信息传播的目的[6]。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融入具有地域性浓厚的视觉符号元素,可以使其不但具有需求承载性,同时带有人文气息、浓厚的地域环境气息和历史气息,营造出更具地域文化品质和特色的城市形象,提升旅游观感。3.3传播文化旅游形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视觉符号既具有美学功能,又能够承载地域文化特点,将它的特点与历史街区公共设施的功能性设计合二为一,能够塑造出具有强烈地域感染力的产品。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运用代表文化、历史、人文的图形元素以及由此衍生的视觉符号,将地域性视觉符号融入公共设施设计,既能使公共设施成为宣传城市文化的一种移动载体,又能使其呈现功能美、艺术美,利于传播城市文化形象,提升旅游附加值[7]。

4视觉符号在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公共设施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是设计构建的原生动力与驱动力,而设计的效应则体现在与特定环境、地域文化的契合与共鸣上[8]。笔者通过对五大道历史文化的提炼,从文字、形象、色彩三个角度,对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视觉符号设计和重新塑造,概括出属于五大道特有的地域元素,并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室外公共设施,将视觉符号元素融入在公共设施的创意设计中。4.1服务设施。笔者在公共座椅的设计中运用了四轮马车的视觉符号,从具象的形象进行解剖,把其拆分为车身主体框架、实心橡胶轮胎、皮革沙发座椅和雕花工艺。运用重构的设计方法,首先从座椅的功能和人体工学入手,寻找设计的突破口,普通一人使用座椅长度为40至45cm,宽度为44至45cm(臀部至膝关节的距离),座面高约38至40cm。此次设计的座椅高度设定为45cm,宽1350cm,可以容纳三人休息。座椅的整体结构取材于马车的皮革沙发座椅,冷轧钢板经过模具冲压焊接成型,黑色的钢木材质座椅面和靠背呼应了属于四轮马车那个年代特有的工业痕迹,复古且具有粗犷的质感。座椅两边用两个车轮连接,靠背上提取独特的马头图形符号,将抽象和具象联系起来呼应马车元素,公共座椅设计见图6。4.2信息设施。个性特征永远是一个城市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中融入地域文化很有必要[9]。信息设施的设计主线是把马车元素最大化地保留。运用图案提取、抽象简化、艺术概括等形式,将马车重新用一种简化后的视觉形象体现,以此触发人们的联想。将信息设施的功能性融入到马车车厢的形态中,车轮铸铁一体成型,既作为支撑,又呼应了马车的元素选型,指示标牌设计见图7。4.3卫生设施。此次设计的分类垃圾箱造型由古典建筑立面的柱式元素触发,呼应五大道周边整体欧式建筑的氛围。多立克是最古老的希腊古典柱式,线条简洁干净。分类垃圾桶的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方形的柱头经过抽象提取后,应用于分类垃圾桶的顶部设计,钢木两层的叠加增强了整体层次感。双柱形成的空柱廊作为投入口的设计,高度定为65cm,方便垃圾投入,符合大部分人的使用习惯。立面的格栅外部采用钢板焊接,黑色氟碳喷漆喷涂,内部采用木纹烤漆钢板。底部设计为两层基础,加强几何感,造型对称,突出了整体古典造型,分类垃圾箱设计见图8。4.4照明设施。好的设计表达不仅是通过视觉打动人,更重要的是通过图案和造型的隐喻传递更深层次的内心共鸣。灯柱的整体结构借鉴了欧式古典形态,灯的照明设施设计了两个高度,较高的灯罩作为车行道照明,较低的高度为人行道提供照明。两段高度的设计中间用马头元素的造型连接来实现符号的可视化转达。深灰色的灯柱搭配棕黄色特殊造型,呼应了周边建筑的色彩氛围,用符号的结构唤起人们对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地域联想,用视觉形象实现文化的传承,灯具设计见图9。

5结语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篇6

与主要考虑顾客需求的传统设计理念不同的是,绿色设计理念强调设计应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出发,考虑产品在各个生命周期中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产品的生命周期终止后,主要考虑产品如何再生与循环利用,以期把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绿色设计理念对于城市公共设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绿色化的公共设施会使人们感到更加舒适,与城市环境也更加相融。

二、绿色设计理念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影响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最大化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内涵。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中,应该使公共设施在设计、制造、流通等各个环节中都要达到生态化、绿色化与经济化。在设计理念上应把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放在第一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同时还要考虑公共设施原材料的可再生性和循环利用率,使材料源于自然又能回归于自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应尽可能选择绿色生态、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避免选用损害自然、有害人体的工业材料。选材时应注重选择能够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量效率的材料,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还要注重材料的可循化利用率,能够使产品在生命周期结束后,材料可以重新处理并可以作为另一种新产品的原材料使用。材料还应具备一定的结构稳定性,确保材料在使用时不会发生意外的断裂等情况,以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材料可以在生命周期内通过抑制其在使用环境中的自然化学降解来实现其稳定性。生物安全性也是不可忽略的选择因素,要确保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动植物及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因素,不会导致人体过敏发炎等,具有很高的生物安全性。材料还要满足一定的人体舒适性,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舒适感,还要易于清理与管理,为人们提供舒适和方便。

2、城市公共设施要尽量减小整体体积与重量,以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来避免材料的浪费。同时还要求设施具有一定的可拆卸性,可以方便快速的拆卸与组装。在设计时应注重公共设施零件的标准化、简单化和可循环利用,不仅能够可以在设施之间互相交换使用,还能减少产品的零件总数,易于后期的使用和维护,并能使废弃后的零部件循环利用。

3、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工艺设计时,要注重提高整个工艺流程的工作效率。应选用最生态化的材料与最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减少加工工艺流程,提高加工工艺效率和设备使用效率,也是绿色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4、在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功能要注重高效率和节能,在生命周期上要尽量延长使用寿命。公共设施的使用与驱动尽可能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性能源,这些能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能够很好的达到节约电能等目的,从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消耗与污染。

三、结语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篇7

关键词:公共设施;地域环境;人性化设计

一、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定义

公共设施概念“公共设施是为广大人们服务的公共设施,有社会福利与保障方面的,教育医疗方面的,文化娱乐方面的,还有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多数由政府提供”。人性化设计的概念是人性化设计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就是根据人的生活行为习惯和身理结构、及思维方式等等,来定义的。人性化的设计是设计师在设计的形式,功能,结构,表现手段等方面注入“人性化”因素,使得设计有“人性化”的品格,赋予设计产品已生命、情感、个性和情趣。设计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就是用实际存在的物质去反映和寓意无形的精神。满足人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设计的主体是人,而产品的设计也是由人参与和使用的。因此人才是整个设计的中心,也是整个设计的尺度,所以“人性化设计”是设计的主题,也是设计本质的体现。如果脱离了“人性化设计”这一主题,那么这个设计可以说不是一个好的合格的设计产品。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是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其实就是更多的考虑人的因素。根据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在公共环境中与周边事物和谐相处。各个不同的群体在公共环境中能够自然和谐统生活。有个性又有共性,全方位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为什么在公共设施中体现人性化设计,它又有什么作用?前面说道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那就可以理解为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让产品更具有情趣和人性。但是在许多设计中,人们忽视了人性这个方面,比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残疾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只满足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这样缺少人性关怀的设计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需求逐渐淘汰。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二、影响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的因素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要考虑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受一定因素影响。这些是阻碍设计进行的主要因素,也是推动设计创新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掌握并运用好这些因素。影响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在公共设施人性化的设计中要考虑这几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的因素、地域文化因素以及人的因素。公共设计的人性化不仅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它的人性化也表现在许多方面的,包括美观、安全、舒适、和谐统一等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主题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性化设计其实是多方面的。各种自然文化的碰撞,地理性质的不同,人们会有不同的感受的设计。所以设计也应该考虑研究人的需求。城市的公共设施一定是服务于人的设计产品。可以供人们生活,游玩,交流和欣赏的设施。人是整个城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怎样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人是设计师最应先考虑的因素。设计师也是人,所以在影响公共设施人性化的因素中设计师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第一要求设计师具有高尚的品质精神,能够察觉以前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

三、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前景

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前景应该说是很好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忽视了人性化这一方面。许多的公共设施只是做一些基础工程,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人们,所以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是今后设计的一个主题和必然趋势。公共设施人性化现状和问题。我国的公共设施在人性化这方面是相当不足,公共设施的建设相对来说更是少。虽然也有,但是城乡差距大,南北差距大。就目前来说公共设施的问题还是特别多的。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的总量小和公共设施的管理差俩个方面。公共设施总量小和公共设施管理差。“重建设,轻管理”的公共设施管理现状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存在的。这在资源上是极大的浪费。公共设施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工业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也为公共设施提供了多元的的生产制造条件。同时设计也紧跟潮流甚至引领潮流,发明了符合与不同人群配套的生活公共设施。而且公共设施设计已经从传统的意义的景观设施,如喷泉,座椅,道路,向着多品种的设施和专业性发展。比如用电脑控制。自动系统等等。人性化设计要考虑社会的多元化和专业化。还有现在科技社会的智能化,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也是这样。公共设施也在大的环境下不断的发展,现在向着智能化前进。使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也在慢慢的变成现实。比如电脑科技的运用,现在覆盖了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以前的公共售票厅,现在都是智能一体化,让我们买票查车次更方便,大大节约了我们的时间。而且更易于我们掌握出行的主动权。人性化设计是回归到公共设施的主题。

作者:盛智露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作者:贺挺,廖亮,吕明.人性化设计中的关怀与伦理.山西科技,2005年第5期.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决战两大平台,促进三区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建设经济强区”以及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的总体要求,开展以尊重环卫工人、尊重城建工人、尊重交通警察和以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秩序、维护公共设施不受损害、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为主要内容的“三尊重、三维护”文明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全局干部职工的文明素养,加大文明施工的监管力度,着力改善市政公共设施,为“三尊重、三维护”主题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三尊重、三维护”文明道德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局上下形成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浓厚氛围,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秩序、爱护公共设施、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全面提高文明素质和塑造城市文明形象。

三、工作措施

1、尊重环卫工人,开展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秩序活动

引导和教育干部职工、建筑单位从业人员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便溺,不随地乱扔果壳、纸屑、烟蒂、口香糖,不从高空和建筑物内向外掷物、泼水,不乱张贴、乱涂写、乱设广告牌。加强在建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车辆运输垃圾、余土、散落物料及废弃物应当密闭、覆盖,不得泄露、遗撒。建筑施工单位应在出口处安装上下水设施,并将运送余土车辆冲洗干净后才能上路。不得在主次干道和施工现场堆放建筑垃圾。保持主次干道、公园广场、人口密集区、人的流动区的干净、整洁、舒适。

2、尊重建筑工人,开展维护公共设施活动

引导和教育干部职工、建筑单位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设施不受损坏。爱护公共电话、邮箱、路灯、座椅、窨井盖等公共设施,严禁采摘、攀折公共花木,践踏草坪、攀爬栏杆及雕塑,严禁在广场、公园楼台亭榭处灯饰、树木、墙体等乱涂乱画,爱护城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发现人为破坏及时制止,既要做城市的建设者,更做城市的“守护神”。保持城市完整、靓丽、温馨。

3、尊重交通警察,开展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活动

积极参加全区“守路口,上路段”文明交通整治行动,文明劝导“彬彬有礼”过马路。引导教育干部职工、建筑单位从业人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车辆不超速、不超载、不违章、不乱停乱放,变人让车为车让人,保持城市交通顺畅、安全、有序。

4、成立市政公共设施督查组

由区市政园林管理所成立市政公共设施督查组,对全区市政公共设施进行清理检查,发现破损毁坏的及时修理、恢复。每天出巡检查,对主次干道的园林绿化、公共草地、广场公园的公共设施进行督查,制止破坏行为,对蓄意破坏的责其赔偿、修复。

四、组织机构

为使“三尊重、三维护”文明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取得成效,成立区城乡建设局“三尊重、三维护”文明道德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五、实施步骤

主题教育活动时间为2013年5月下旬至2013年12月,共分三个阶段:

1、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5月下旬)。召开全局“三尊重、三维护”文明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充分利用墙报、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层层动员全局干部群众和建筑单位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到主题教育活动中来。

2、集中整治阶段(2013年5月下旬—12月)。围绕”三尊重、三维护”主题,按照区划分的责任地段,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在集中整治活动中发现典型、树立榜样。

3、总结表彰阶段(2013年12月)总结主题教育活动工作经验,表彰先进典型。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开展“三尊重、三维护”文明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是我区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齐心协力,确保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篇9

1.1可持续设计

现在城市的可持续化社会属性意味着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相较于以前粗放的设计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公共设施设计而言,可持续设计不是武断的强硬,而是应寻求最充分,高效、无污染和低耗能的设计。应该充分考略到材料的可持续化,防止材料污染;考虑到功能的可持续化设计,将功能进行划分;考虑到技术的可持续化以及价值的可持续化,促进城市公共设施的自我循环式进化。

1.2大众审美化设计

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但需要满足人们的物化审美,而且在精神上也可以给予人们美的感受,使公共设施设计成为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结合体。公共设施设计作为一种纯操作型的艺术表现,是要被大量生产的,是需要大众接受的,所以公共设施设计要依照市场和大众所认可的文化来做设计,即大众审美化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启发大众文化的审美潜力,使审美被大众所认识和理解。公共设施设计要体现出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时通过富有文化的艺术气息和现代感的独特形式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表现出来。在功能和形式上要满足城市居民不同的艺术爱好和情感需求,让民众真正感受到设计的大众文化魅力。

1.3创新设计

“作为创意人,很难与当今的一些流行完全割舍开来,一切都能成为灵感。特别是产品设计圈外,这座城市、乡村、艺术、设计以及其他有关创意的一切”。这是德国工业设计师丹尼尔关于产品创新设计的理解,设计是所有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中最直接的,人们的生活观念常常被设计所影响。设计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甚至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模式,人最开始的交流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其后发展到了文字和语言。打开一扇门,不再用手,而只需要你走过去。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创新设计,以此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同样也需要促进城市的创新功能。

1.4涵化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为人们提供服务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城市中教育的最好载体就是公共设施,当民众使用或者体验公共设施时,要让他们从中学习到设计的教育意义。公共设施的形态、功能的设计要影响大众的情绪,让大众受到强烈的陶冶和感染,使大众不知不觉受到教育。现在很多城市的垃圾桶都采用的是垃圾分类的形式,既环保又高效。这种垃圾桶设计的理念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性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长期作用下,使人们无形中产生了应该进行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1.5共用设计

共用设计,在商业利润的前提下,现有技术条件下,公共设施设计尽可能使不同能力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能够安全、舒适地使用的设计方法。公共设施设计,需要成为解决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障碍或不便的弱势人群的有效方案,例如盲道、老年人楼梯扶手、残疾人坡道和其他一些城市公共设施。基于以上这些社会属性,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

2分类垃圾桶设计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城市生活垃圾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发展。传统垃圾桶一个口倾倒导致了垃圾回收不便,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垃圾循环利用率变低。基于此,垃圾桶应针对不同类别和功能进行设计。

2.1创建低保真模型

基于城市社会属性下的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方法,捕捉符合城市社会属性的分类垃圾桶设计,绘制初步设计方案,创建低保真模型。。

2.2可持续、创新设计

分类垃圾桶是针对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景区所开发的一款富有环保理念和人文情怀的室外公共设施,实现了垃圾分类储存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如图5,图6所示,分类垃圾桶整体采用了简洁的造型,体现了一定的时尚感,与阖闾博物馆的历史气息相吻合。游客通过垃圾桶上的回收标签来进行垃圾的投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同时在垃圾桶的上方设有烟灰缸,方便吸烟人士的烟灰存放。垃圾桶采用双开门形式,方便垃圾回收人员对垃圾的收取。同时垃圾桶设计带有顶盖,可防止因下雨等恶劣天气导致的垃圾污染。

2.3涵化、审美设计

分类垃圾桶所在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是无锡市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第一个有论断的春秋吴国的都城,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分类垃圾桶设计的造型吸取了战国青铜灯、漆木瑟、漆箱等器物的剪影元素,用镂刻的形式将战国玉器C形龙上的回形装饰以及青铜器物纹样予以表现。让来到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吴文化,感受吴文华。同时,通过分类垃圾桶的造型,启发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

3结论

公共设施安全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时代公共设施城市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性功能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公务员之家: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