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德育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7 06:26:19

网课德育总结

网课德育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119-01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他主张把重心从教科书转向教师、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求教育要植根于生活与实践,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和出发点,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认为,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实的生活实践活动是教育的内容来源,教育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思想品德课堂充分发挥德育功能,促使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一、活用教材,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让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是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但是不可否认,教材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对新发生的事情、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总结,弥补教材反映客观实际滞后的不足,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日常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实例,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思想品德课堂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二、以生活实例导入课堂,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整节课的质量高低。以生活实例导入思想品德课堂是值得教师应用的技巧,即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我爱我家》时,先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的名字有什么寓意?(2)父母做的哪一件事情让你记忆最深?为什么?(3)你对家的理解是什么?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式讨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整个课堂热闹起来了。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活课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教师应该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以生活化的教学思维和方式构建教学行为模式。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体会和感悟生活,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增强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和动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设置生活化的场景,从学生的关注视角出发,在现实生活中选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并将其用于教学,这样做能丰富和更新课本资源,同时将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加强学生的真切体验。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笔者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讨论,创设一种常态化、生活化的讨论环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平时上网遇到的真实情况来谈谈初中生上网的利与弊。这样,学生的真实体验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笔者再以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新闻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网络危害无处不在,警惕网络陷阱是中学生的明智之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力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社会实例为反思准绳和素材,敢于探索,善于学习,最终获取知识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的思想拓展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利用生活素材设计相关的问题,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问题: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懂得上网?利用QQ或微信进行网络交往的有多少人?你在网络交往中遇到过什么记忆深刻的事情吗?在网上,你怎样与陌生人聊天?你会不会与网友见面?在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因势利导,利用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例开展教学,分析在网上进行人际交往的利弊,总结网络交际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提醒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并积极进行自我保护。设置此类生活化的问题,找到了教学与生活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是那么的贴近,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道德素养的提高。

五、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运用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的《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时,笔者组织了相关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养老院为老人们服务。学生们为老人们表演了精心编排的节目,并帮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打扫卫生、护理老人等。在这样的亲身经历中,学生体会到了参加公益活动的意义,懂得了“承担社会责任,人人有责”的道理,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意识。

网课德育总结篇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化“两纲”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落实德育常规管理,大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二、工作目标

1、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适应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特征,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着力构建科学、有序、高效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2、着力提升队伍素质。进一步转变育人理念,以师德规范为核心,以提高班主任的业务素质为突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3、全力提高工作实效。强化“以人为本”思想,突出自主参与、实践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德育工作方法,积极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努力将德育内容和要求内化为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确保德育活动学生参与率、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文明学生比例、家校沟通率、家长受教育率都有进一步提升,学生违法犯罪率控制在零。

4、切实加强德育科研。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经新方法,不断总结和提升德育工作经验和特色,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人文性和有效性。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以“五大教育”为重点,优化德育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重点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以小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迎奥运”、“迎世博”等契机,开展奥运、世博知识教育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深刻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利用法定的传统节日,营造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氛围,注重仪式渲染,增强文化认同。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2、加强诚信教育。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以“诚信教育、诚信管理、诚信服务”为经,以“诚信行为、诚信制度、诚信文化”为纬,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抓住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制度建设、典型宣传等四个关键环节,把诚信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更有特色,更有成效。

3、开展生命教育。根据学校实际,切实开展生命教育。以“学会感恩”为主线开展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力举措,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科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重视营造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氛围,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科学性、计划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4、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继续开展好“十个道德好习惯”教育活动。

(1)加强“行为规范合格班”的创建工作。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着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为重点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低起点、多层次、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中的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及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a、继续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中高年级学生能熟记于心。

b、进一步加强“流动红旗”竞赛的力度,通过评比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c、继续开展“红领巾监督岗”活动,并建立好班级“文明岗”。通过学生的管理对校园卫生、交际礼仪、课间秩序、路队纪律等方面的良性发展起促进作用,促进学生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d、利用一切阵地,大力宣传行为规范好的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向好学生学习。

(2)把养成教育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增强育人意识,把课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教师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通过思品课、晨会课与班会课等,对学生作分层训练和指导,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3)养成教育融于各种活动中,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

5、加强法制教育。根据学生特点,要抓好纪律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律知识启蒙教育;在学生中普遍开展“二法二例”的宣传教育,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对行为偏常学生的个别教育和转化工作。开展“法在我心中”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利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把法制教育、禁毒宣传与校园文化、自护自救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等工作结合起来。五年级每学年安排四课时(其它年级每学期安排二课时),其中两课时为课堂教育,两课时为辅导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网上禁毒知识竞赛。

(二)以“四项建设”为基础,坚持完善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基础必须夯实,才能给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德育工作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德育队伍、课程、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基础建设。

1、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1)利用政治学习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有关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2)召开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例会,研究交流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和自身素质。加强德育工作的调研,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3)定期检查班主任工作,督促班主任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做到各项工作到位。时机成熟时制定好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提高班主任待遇,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2、提升德育课程质量。认真总结我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小学生思想品德特点、新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及实施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1)在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

(2)在提高班会课、晨会课的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明确班会课、晨会课的课堂要求,落实质量跟踪和效果检测措施。定期组织班会课、晨会课的研讨、观摩、评比等活动。

重点加强品德与社会、语文、科学、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分层指导意见实践研究。加强学科德育优质课建设,特别要做好以上学科的示范课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取得新成果。

3、充实校园文化内涵。

进一步优化校园设施,努力营造整齐洁美的校园环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庆祝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开设校园“绿色网吧”,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吸引学生在校参加网上活动。寒暑假组织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签订“文明上网、上文明网”责任书,引导学生远离不良网络。重视对班集体建设工作的检查、考核、展示和激励,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4、加强德育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着力健全育人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构建高效的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有效考评教职工育人的职责、效能情况。继续执行好德育工作制度,制定班级建设目标及具体规划,确立班级建设目标,培养团结、进取、有序的优良班风。

(三)以“三化”为策略,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抓好德育工作,必须有好的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走特色之路,整合各方力量,实现德育工作社区化,使德育工作有时代性,有实效性,有鲜明的个性。

1、德育方式和手段现代化。

(1)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管理。

加强学习,按《班主任工作手册》上的具体工作要求,认真完成工作指标。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育人工作理念,借鉴德育工作的新实践和新经验,举办“以爱育爱”故事演讲、德育论文评比,理清育人思路,构建高效的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有效考评教职工育人的职责、效能情况。创新德育载体,努力实现育人工作新突破。经常总结、及时推广个人德育工作的经验。努力形成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

(2)建立好学校德育网络,建立管理制度,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建立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小学德育工作规律,又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德育工作队伍,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2、德育模式和内容特色化。

落实今天行动计划。根据学段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养成教育,以行为规范作为切入口,狠抓养成教育。从每天身边的小事抓起,坚持不懈,有始有终,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养成文明、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

继续加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形成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建设“温馨教室”,营造一种氛围,注重为学生身心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建设“温馨教室”,主要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班班都要争创校级良好班集体,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形成班级特色。

学校将“温馨教室”建设的成绩与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挂钩。继续加强少先队工作的研究与指导。

3、德育管理社区化。

网课德育总结篇3

【关键词】德育课堂;手机等网络传媒

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青年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网络了。但在职业院校的德育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等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教师十分头疼的一件事情了。那么,作为一名德育教师,我们能否尝试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禁止?笔者通过对学生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的调查,探究其原因和特点,从而提出大胆设想以趋利避害,让现代技术为我所用。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实收45份。问卷内容包括职业院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的使用频率、使用原因及使用时间等六道选择题,最后设计了两道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写出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及感受。

1.问卷数据总结

1.1关于使用手机频率问题:数据显示,学生德育课堂使用手机频率高。

问题1:在德育课堂上,你是否经常玩手机或其它其它网络电子产品?

经常36.2% 偶尔59.5% 基本不玩 2.5% 从不1.8%

数据显示,职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或电子产品上网的为95.7%。而其中,经常使用的为36.2%。可见,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或上网的频率非常高,相对而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能保证完整的听课率。

1.2关于使用手机或网络的时间问题

问题2一节课你使用手机或上网的时间大约有:

10分钟以下 54.2% 10-20分钟34.5% 20-30分钟 7.2% 30―40 分钟4.1%

数据反映出课堂上手机或网络使用的时间不等,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提醒和批评下可以将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回课堂上,但仍有不少学生将本应听课的时间花在手机或网络上。可以看出,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对德育课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3使用手机等媒体的原因

问题3 :德育课堂上玩手机或上网的原因是什么?

德育课老师讲的内容没意思,脱离实际,网上的东西更真实,总比老师更吸引我42.1%

老师讲的相关内容需要上网查阅,网上的资料比老师讲的丰富 22.5%

上课回答问题不好意思说真话,可以在网上刷微博,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36.7%

管不住自己,看到别人玩手机或上网,自己也玩 27.6%

有急事需要发短信,刷微博7.8%

从以上数据来看,学生德育课堂上使用手机或网络的原因可以总结为:

(1)课堂上无聊,老师的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不如网络的吸引力大。其实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改变陈腐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适当采取让他们感兴趣的手段,这样才能使学生专心学习。

(2)老师讲课的内容不够丰富,或者有一些内容学生不是很清楚,需要上网查阅一下资料。持这种理由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很会自主学习的学生,对于他们这种求知需求,教师除在备课上加大力度,尽量丰富教学内容之外,也可以适当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3)希望在网络上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但苦于性格或其它方面的原因,不敢或不善于表达出来,寄希望于网络来满足自我表达的愿望。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主动交流。

(4)其它几种原因则是以玩乐为主,教师则应该采取批评教育或其它手段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1.4课堂使用手机与德育课学习之间的情况

问题4:你认为使用手机等现代电子产品会提高德育课的学习效率,还是降低了效率:

提高 45.6% 降低.40.3% 没关系14.1%

数据显示,认为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会提高和降低学习效率的学生人数基本持平,而认为能促进学习的人数略微高于认为会影响学习的人数。这说明学生还是很愿意使用手机等传媒手段来促进学习的。

问题5:你认为德育课堂上可以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吗?

不可以,上课就要专心听讲,不能使用手机或网络 20.6%

可以,都什么年代了,上网查找资料,也是一种学习,而且能促进学习 57.8%

如果老师允许的话,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增强课程趣味性。21.6%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尽管大部分的学生认识到课堂上使用手机或网络会影响课堂秩序,从而影响到学习,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可以通过使用手机等传媒来增强课堂趣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5教师的尴尬处境

问题6: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玩手机或上网,老师的态度,你觉得哪种是可以接受的:

没收手机 2.5% 语言批评 73.5% 上报学校上级部门 12.3%

放任学生 11.7%

数据可以明显的说明学生还是希望老师能够规范课堂玩手机或上网等现象,但是不希望采取极端的措施。

1.6开放式问题

第一题“你认为德育老师应该怎样对待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和网络的现象?”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老师应该给予学生警告、制止或提醒,但同时他们又都认为老师是管不住此现象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德育课上,如果适当的上网查阅一些资料,会丰富课堂,活跃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题“你认为德育课堂上学生能否使用手机等网络传媒,你觉得德育教师应该如何规范这一现象?” 通过对问卷分析整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或上网是普遍现象。但是如果老师能够规范手机或网络的使用,用网络上的资源来促进教学,则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网络资源为德育课堂服务。大部分学生都持有这样的想法,也说明网络正逐渐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网络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表达行为与思想的一个媒介。

2.问题分析

通过总结出来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及相关资料的查阅,笔者发现:

网络已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尤其是德育课教学产生一定冲击。德育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教学内容因为脱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教学效果。学生从网络上获取的大量信息总是从反面论证课堂教学的内容。这样一种现状严重挑战了德育教师的权威,若此时德育课仍然采取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相反的教学效果。再有学生平时对网络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依赖,课堂上45分钟禁止学生用手机或上网,对于控制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若强行禁止,势必与部分学生发生冲突,进而影响教学秩序。我认为德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一现象,采取宽容和变通的方式,从而更有利于把握学生心理,实现德育的目标。

3.建议

3.1德育教师应改变观念,变堵为疏,规范学生德育课堂手机或网络的使用

学生课堂上对手机或网络的依赖作为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必须进行规范。规范并不意味着禁止。作为德育教师,必须正视时展的现实,当今的时代已经离不开网络,与其禁止手机或网络,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为我所用呢?

3.2采取新的思路尝试德育课堂对网络的使用

德育课堂上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模式,既使用了手机或网络,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了教学任务。例如,《形势与政策》课上的时事播报,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既让学生纵谈天下大事,培养了学习习惯,也满足了学生使用手机或网络的需求。当然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必须对学生的资料进行正确引导式地是非点评,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站稳立场。

德育课堂还可以利用微博,飞信等让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完成课后作业。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既避免了内向学生课堂发言的羞涩感,又可以让学生说出心里话,真实地表达自己,以利于德育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当然,利用网络来促进教学还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希望更多的德育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探索更多的方式,为改变现今德育课教学的尴尬境地,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网课德育总结篇4

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德育要在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德育本身肩负着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可靠保证,身心健康也是德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德育工作任重道远。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基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就需要我们在吸取以往德育工作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德育管理的基本环节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是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教育工作体制,促进德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环节。

(一)制定计划

1.制定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方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

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实施步骤,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二)安排实施

1.建立小学德育管理系统

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员工、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运用多种方法

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包括各种媒体)、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

(三)评估效果

1.制定标准

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好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其中前者指的是德育教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德育工作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

2.评估效果

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三、思考总结

一个时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

四、开展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工作职责要求教师把崇高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是崇敬老师的,并且是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的,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就得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眼中美好品德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样,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名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有对学生的爱护之心,怜悯之心,同情之心。当学生失意时,能倾听他们的诉说;当学生无助时,能向他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当学生无望时,能用最亲切、最感人的话语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才愿意和教师沟通、交流,也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二)抓好课堂教学

1.利用教材资源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师要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又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充分利用好各学科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语文、品德、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中国近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课也在各校普及,它具有获取信息快、直观性强的特点。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青少年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青少年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青少年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青少年上网前就向青少年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青少年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青少年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抵制不健康的网站和信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3.利用本土资源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利用当地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样化的认识环境和空间。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家乡、学校的德育资源,用鲜活的事实教育学生,使他们增强自豪感、自信心;用典型的事例感召学生,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说教,使德育更具有实效性。茅以升事迹陈列馆是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座落在优美洁净的茅以升实验学校内,馆内陈列着反映茅以升先生事迹的部分文化生活用品以及反映茅老先生在桥梁事业方面的成就的文字与图片等。馆内立有茅老雕像,并有多媒体设备滚动播放纪录片《架桥人——茅以升》,以大量生动的事实,展现茅老奋斗进取、无私奉献的一生。为贯彻落实杭州市委、市政府《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推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生活品质,2008年1月,茅以升事迹陈列馆作为首批列入“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场馆名录”的71座场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借此契机,学校依托少先队和德育干部的力量,围绕展馆建设和宣传,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以“桥”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积极做好场馆的内部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认真组织开放,在做好迎接广大青少年、市民参观的各项工作之余,也形成了自己的德育工作特色,吹响了德育的“集结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对小学生而言,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德育工作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有趣味,而有意义的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因此,要经常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活动促德育。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结合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班级活动或召开主题班级会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的程度,有层次地安排活动。如低年级可以安排一些使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健康、家庭负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活动;中年级可安排一些培养对他人负责的精神,培养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孝敬父母、与人友好相处、诚实守信等品质方面的活动;高年级要侧重从培养学生对社会负责的精神的角度安排活动,即培养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对环境、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使之关心班级、热爱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热爱大自然、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热爱全人类。

2.结合社会实践

开展的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意愿,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搞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总目标,具体的地点、活动的方式、采取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了培养,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3.结合家庭教育

人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长在德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提出教育学生的明确目标,教师要与家长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交流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创建良好的环境

作为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努力创造整洁优美、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学生营造和保护良好的校园环境要靠大家来努力。学校的校园环境包括班级环境、走廊环境、室外环境等,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学校要搞好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一进校门,教室就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同时要注重积累过去和现在校内的有德育内涵的人物、事例、文章、作品、实物等,使之逐步成为本校德育文化环境的个性特色。

网课德育总结篇5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坚持认真研读与其相关的图书、有关学习资料和各级党报党刊,始终做到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院里的统一学习和自主学习,使自己对党的各项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当今国内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有了更为理性的分析。从而丰富了自己依法办事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自己实践“三个代表”、“两个务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的自觉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个人在廉洁自律方面,能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规定办事,对党中央和省、市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要求和各项规定,能严格执行。

二、业务工作方面

2009年工作思路: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重点,全力推进我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为主线,深入开展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大赛、班主任育人风格展示、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努力提升全市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育人能力;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生活化德育体系。在大德育观的指导下,主要完成的具体工作有:

(一)加强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建设,注重专业培训,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09年,德育教研部通过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建设,各区、县(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网建设和各学校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建设,聘请专家对全市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送教下乡等活动,全力推进了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在3月初建设完成了“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该网页由最新动态、理论文献、辅导中心、心育名校、名师风采、学生园地、互动交流七大板块组成。制定了《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运行分工方案》,将网页运行工作做了具体的分工。省市新闻媒体、哈尔滨市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该网页的建立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了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创设了总结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的经验和典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渠道,对引领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建设完成了哈尔滨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网。研究网内共90所成员学校,形成覆盖八区十县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网络,引领区域内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还举行了哈尔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一中、三中、四中、六十中、九十九中、萧红中学、通乡小学七所学校校长做了论坛发言。

三是12月的全市心理辅导室建设检查。按照省、市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的要求,截止到2009年哈市共建设完成了70所规范化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12月份我们对各区、县(市)规范化心理辅导室申报学校进行了检查验收,确定了全市首批70所规范化心理辅导室。

四是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郑日昌、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秘书长、心理学博士刘视湘到我市对八区、十县(市)近500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

五是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

7月在香坊区第15职业中学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研讨、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的研究成果,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

11月召开了“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哈一中现场会”。总结和推广了哈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哈一中心育工作经验对其他学校心育工作以很好的示范和启示,对心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即领导要重视,定位要准确,形成完善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途径体系;构建团队,齐抓共管,形成校长负责、政教处直接领导,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建立以心理教师为指导,以班主任为主力军,以科任教师为辅的心育网络;大力投入,完善设施,规范辅导室建设,完善其功能;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适合学生主体。新晚报等媒体对会议及哈一中的心育工作予以报道。

六是对来自四川的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5月27日至6月24日,由德育教研部组织牵头,委托黑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对6名灾区小学生进行了五周的心理救援。这是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给予灾区中小学生的支持。此次活动由省心理学会、哈尔滨教育局、哈尔滨教育研究院、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得到了来自省心理学会、哈尔滨教育局、哈尔滨教育研究院、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道里进修学校德育部、基层学校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对6名孩子的心理救助,使孩子们初步摆脱创伤带来的痛苦,能够正确认知和面对创伤。一些心理教师、班主任也在学生心理救助理论和实践经验上受益非浅。

七是送教下乡。6月18日组织哈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到宾县“送教下乡”。宾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德育部全体成员和各中小学主管德育工作领导及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哈尔滨市六十中孙林莉、新阳路小学刘芳、通乡小学周志东三位老师上了三节示范引领课。我部教研员与参加活动的教师就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话交流,有效地指导了教师的教学,对提高宾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八是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市各区、县(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0月27—29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交流研讨会”,我们推荐了通乡小学刘会校长作为哈尔滨市中小学唯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刘会校长介绍了我市及通乡小学心育工作概况,反映了哈尔滨市心育工作开展的历程,反响强烈,赢得与会者一致好评。生活报等省内媒体予以报道,获得社会赞誉。

(二)深入开展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努力提升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为落实《哈尔滨市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我们制定并下发了《哈尔滨市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比武展示活动方案》。依据方案要求我们在全市和各区县(市)两个层面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比武展示活动。

一是督促各区县(市)组织开展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优秀班主任论坛、班级文化展示、学生社团建设评比、班主任育人风格展示等活动。班主任岗位练兵活动分三个层面:以案例、教育叙事为切入点,提升年轻班主任工作素养;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全体班主任综合育人能力;以开展班主任育人风格为示范引领,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二是深化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第六届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在各区县(市)开展第六届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期间,设区域赛课专场,我们德育教研部联合区县(市)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考核、验收、评比,并作为班主任岗位练兵比武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区县能积极贯彻落实,工作卓有成效,几乎全部设立了赛课专场,且精心筹划,准备充分。我们检查、指导、服务到位,工作不流于形式。在进一步推动德育实践活动课大赛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是对广大班主任的一次又一次的有效培训,提升了广大班主任与人理念,发展了广大班主任的育人技能。其别值得称道的有道里、南岗、香坊、平房、尚志、五常、宾县、依兰、等区县,领导重视,教师参与积极,切实推进了班主任岗位练兵工作的开展。

11月28日,我们在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举行了由南岗区筹备的市级德育实践活动课展示活动,这是全市班主任岗位大练兵展评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总结、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扎实推进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提高班主任队伍的岗位育人能力。会上南岗区就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情况做了很好的总结和经验介绍,南岗区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出了“生态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课的途径和模式。同时将班主任德育实践活动课设计与操作技能的培养与班主任基本功训练相结合,与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和班主任个人特色的德育工作思路,提升了班主任育人能力,形成了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育人风格。南岗经验对于各区县开展好德育实践活动课,深化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会上冯院长和省教育学院张晓明院长做了重要讲话,就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德育理念和功能给予高度评价,并就今后德育实践活动和班主任岗位大练兵工作的开展做了重要指导和部署。南岗现场会使与会者对德育实践活动课加深了认识,达成了共识,在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的实质、原则、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思考。会后,黑龙江晨报对会议及哈尔滨市德育实践活动课开展情况予以报道。

道里区德育部正在积极筹备市级的班主任育人风格特色展示活动会议,会议预计09年4月上旬召开,相信此次会议对全市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特别是班主任育人风格会起到一个很好的展示和促进作用。

(三)其它特色工作

一是联合视导。上半年我们会同培训、干训、科研、规划等部门联合视导了道里安阳小学、康富小学、工程小学;道外34中学、团结小学;南岗文林小学、团结小学;香坊通乡小学、民生路小学;平房99中学;松北130中学。本部门单独对共同体学校红阳小学、安静小学、阳明小学、60中学、33中学,以及阿城、五常、宾县进修学校进行了视导,详细了解了学校德育常规工作、课程德育、德育评价、新课程改革工作、班主任培训情况。调研中了解到各学校德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基本能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按规定纳入课表,设立心理辅导室,有专、兼职心理教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校基本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学校注重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二是与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班”。邀请了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现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殿卿教授做了《中华传统美德》讲座,市委讲师团副团长艾立华做了十七大报告辅导,南岗区介绍了部级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德育课题”的经验,风华中学介绍了养成教育经验。

三是由市妇联、市教育研究院主办,我们与儿少中心联合承办了“迎奥运、迎大冬、放飞梦想”道德实践图片成果展活动。全市中小学校的3000多名少年儿童参加了活动。市委副书记王颖同志为成果展揭幕,我院党委副书记王晓波同志出席会议,并同少年儿童一起度过快乐祥和的节日。此次展出的17所中小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成果,从不同侧面全面展示了我市广大少年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喜迎奥运、大冬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是7月6日至7月21日对哈尔滨市贫困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40课时的免费培训。

五是组织协调哈尔滨市第一中学、49中学和兆麟小学参电视访谈活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决定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二套节目(cetv-2)]共同组织实施“学校特色经验访谈”大型系列活动。10月我们组织哈尔滨市第一中学、49中学和兆麟小学参与了访谈活动。哈市第一中学做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介绍,49中、兆麟小学做了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经验介绍,该节目寒假期间将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通过此次活动,三所学校可以同时享有卫星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形式全方位的展示,更多的教育同仁将分享哈市德育工作成功经验,增进大众对我市德育工作改革、发展的了解与认同。此次活动适时总结教育改革中的创新理念、管理经验、发展模式对于更好地把握教育规律,发掘与提升教育创新的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六是召开了全市教研员工作会议。为落实市教育局和院里关于开展课程改革五年回顾及班主任岗位大练兵活动,我们召开了全市德育教研工作例会。会上听取了各区县(市)德育教研工作汇报,布置落实市教研院关于开展课程改革五年回顾及班主任岗位大练兵展示活动有关事宜,并就全市德育工作广泛开展沟通和交流,讨论和反思,规划和展望,对全市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调动热情、端正态度的作用。

七是在省级大赛中取得的成绩

11月20日—28日,在黑龙江省首届心理学科uc说课大赛活动中,由于我们前期培训得力、组织到位,赛课教师准备充分,我市31位赛课教师取得骄人的成绩,全省一共33人获特等奖,我市有12人获得特等奖。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有效开展工作,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结果。

在11月3日结束的全省首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展示与研讨活动中,3人荣获综合能力展示特等奖,1人获“班会课说课”单项能力展示特等奖。还有16人荣获综合能力展示一等奖。这次活动展示了哈尔滨市班主任教师的精神风貌,也充分反映了我市中小学班主任岗位练兵的初步成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网课德育总结篇6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

有人认为:课堂是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己任的教学,德育应由校方和班主任去抓,与任课老师无关。其实,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关系紧密,德育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效果更好。下面,粗浅地谈谈我对中职德育教育的理解:

一、课堂教学的特征

1.内容的寄寓性

学科德育是在教学中实施德育,它的内容主要存在于各学科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的、法纪教育的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德育内容是借助于教材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一目了然”的。德育课教学内容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显性德育因素。如我们旅游学校校本教材《职业礼仪》就将具体的礼仪行为规范寓意于书本案例里并规范在课堂实战操作中。隐性的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深刻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料体现德育功能。如,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讲述到电脑软件的应用时,不失时机地介绍比尔·盖茨如何研发windows系统而耽误大学学习机会的故事,以致后来功名成就之时依然遗憾没有大学毕业。这有助于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达到珍惜在校学习机会的效果。

2.施教的集体性

教学工作主要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和每个教师个体相联系,更重要的是要受到教师集体的影响。学科德育是全体教师的工作,是教师集体的全体成员长期协调一致、合力育人的结果。可见,学科德育最能体现“全员育人”的要求。这种集体性的特征一方面,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而且必须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个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热爱集体,维护集体利益,把个人的劳动融入教师集体的劳动之中,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促进教师集体的和谐与优化,并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和特色优势,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益。这种集体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强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专任教师、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专任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本专业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采用各自的教学策略,高质量地完成本学科教学定的德育任务,并注意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在学科德育中的师表示范主导作用,通过实施方向一致的符合德育总体要求的教育影响实现培养目标。

3.效果的综合性

教学是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育活动。教学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全面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其中,德育处于核心地位,对智育、体育、美育任务的完成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反过来,智育、体育、美育也会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智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社会活动能力;体育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美育会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融入德育教育探讨

(1)改革职业道德课,促进德育教育与行业道德的“零距离接轨”。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培养、敬业精神培养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职业道德课通常不是专任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就可以让学生领会的。由于对专业知识和企事业单位实际运作了解甚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般没有优势。职业学校改革职业道德课很有必要,一是采用政治理论较强的专业教师上课,紧贴企事业单位实际,结合企业要求上课。二是职业道德课专任教师改革教法,大量采用实例教学,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加强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有计划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深入到企事业参观。同时把培养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结合起来,以职业道德课促进德育教育,培养出有职业精神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有机进行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最忌生硬。现实教材中也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宜渗透。为渗透而渗透,把德育的标签随意贴,也是不足取的。但这并不表明,遇到一些政治思想呈中性的教材内容,教师就只能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放弃育人。有时,换一种思维方式,采用寓教于乐式的德育渗透法,往往能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3)改变灌输式的德育工作模式,将课堂教学有机地和德育教育阵地相结合。互联网的兴起,已经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互联网及其网络文化,应积极挖掘它们在德育中的独特作用。新的德育教育阵地必须以新的思维和手段去占领。德育只有融入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中,才能获得新突破、新的发展。

网课德育总结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有效探讨

如何端正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善美丑,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网络的使用价值并合理使用,树立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教学中合理地贯穿德育教育已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任务。古人云“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可见德育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何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做了一些探讨。

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众所周知,计算机虽然是外国人的发明,但二进制却源于我国古代的八卦图;算盘是十六进制运算的较好工具和先驱;王码五笔、WPS文字处理系统、方正排版系统、万燕VCD标准等一度世界领先;我国计算机研究起步虽晚,但却能用较短时间赶上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到我国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到“龙芯”的面市,再到联想成功收购IBM……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极好素材。在Office的教学中,特别介绍WPS2000以及被誉为亚洲的比尔・盖茨――裘伯君的创业与发展过程;在Word、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精选练习用的文稿和图片,融入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

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会有益于他的一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就是为使学生养成遵守信息行为规范的习惯,这必须靠平时养成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例如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会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要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我就要求学生做好四件事情:①穿好鞋套,填好上机记录②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指定文件夹中③不能随意删除他人文件④下课时正确关机并放好键盘和凳子才可以离开,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太好,在上课时有些学生用完电脑后,经常忘记关显示器电源,把键盘鼠标乱放等小毛病。这个时候除了教育他们外,还要求他们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互助精神。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通过日常的教学常规和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互相帮助的精神,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一点是,学生的基础差异很突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开展不平衡,家庭因素,学生个体差异等等。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譬如在《建立主题网站》一章中,我把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每个小组有4~5个人组成,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一人规划网站结构,一人搜集素材,一人加工素材,一人建立网站,网站建立成功后,各组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总评、打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因此,整个小组就会成为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荣辱与共的信念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从而较好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支持性风气。

四、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网课德育总结篇8

关键词:学分制;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对策;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3-0036-02

在学分制背景下,学校教育仍然要遵循以德为首,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德育首位的观点:“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一、学分制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学分制的推行使得德育活动缺少固定的空间依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分散性使得以行政班级为阵地开展德育工作失去了空间的依托。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上课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固定在某一个教室内,一方面使班级的成员有一种归属感,另一方面也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提供了便利。然而在学分制条件下,由于选课和所选教师的不同,同班级的同学往往被分散到不同的教室上课,不利于整个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

第二,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差。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技能人才,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分制背景下的德育工作阵地不外乎三个课堂,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的第一课堂、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渠道的第二课堂和以公寓宿舍为主载体的第三课堂。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第二课堂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深度的指导,即辅导员在引导和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不够深入。而以公寓宿舍为主的第三课堂学生的自主意识也较差。随着学分制的推行,使得这三个课堂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情况是现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几乎是学工线包揽,任课教师中,除了思政课部,其他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较少。虽然很多学校建立了班导师制度,但导师除了在专业方面给予一些指导外,很少和学生接触。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肩负着更大的使命。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总体上趋于年轻化,容易和学生沟通,但也存在经验不足,管理方法不当的现象。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一些特性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类别多样化,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加上就业压力大,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毕业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有些学生不能正视现实压力而变得愤世嫉俗,言行举止极易走极端。此外,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导致他们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到学校后,不能适应周围的新环境,不服从学校严格制度的管理,管理越严格,逆反心理越严重。还有的学生报志愿的时候执行的是家长的“命令”,自己本身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厌学情绪严重。

第四,新时代的变化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网络与现代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带来极大冲击和影响,德育工作更为复杂化。“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其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赢得了学生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网络信息的混杂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

二、积极探讨学分制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1.积极促进德育工作三个课堂的相互融合

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提高到课率,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形势与政策课、军事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素质教育课、生命安全教育课等也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辅导员要熟悉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任课教师联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特别是对那些经常缺课的同学要及时谈话,了解情况,排除不良因素,提高课堂到课率和参与率。

二是以学生为主体,践行主体性德育观,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德育活动。践行主体性德育观是新时期辅导员德育工作应坚持的新理念。主体性德育观将德育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主体。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践行德育活动。为此,必须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以学生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为主。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训、社会调查、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科技发明、校园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对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奉献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以教室和寝室为阵地,鼓励学生开展班级和寝室道德文化建设。教室和寝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大一的学生,他们要上晚自习,在教室待的时间更久一些。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做好班级和寝室文化建设,并有效凸显道德教育。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习《大学生手册》,教育他们自觉遵守寝室管理相关规定。其次,要指导学生美化教室环境,鼓励学生发挥特长,通过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作品,来表现宿舍成员的共同理想追求,共同的审美倾向。第三,营造健康舆论环境。寝室相对于教室来说是一个宽松的环境,言论自由得多,由于各个学生的思想素质高低不一,脏话、牢骚话、不利于团结的话都可能出现。第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高职学生,由于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与同龄人的交往少,有些学生在家比较娇惯,依赖性强,在外不会主动的正确的交往,再加上学习紧张负担重,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

2.构筑高职院校的新型德育模式

一是要重视情感化教育模式,建立情感互信通道。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情感投入。只有从以情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感人入手,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辅导员可以根据所带班级情况建立情感互信通道,例如辅导员可以利用特色班会和团会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班上集中讲解。如寝室矛盾问题,通过对建立良好寝室关系和友谊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保持等阐述,教育他们尊重不同成员独特个性的同时,也能够换位思考,能够宽容一点,大度一些,杜绝以自我为中心,营造和谐的寝室关系。对于学生遇到的一些普遍性的心理困惑,也可以在班上加以引导。

二是创新网络德育模式,充分发挥网络的德育功能。随着网络在校园普及,学生公寓基本具备上网条件,拥有电脑的学生群体不断增加,学生大多通过网络途径获取信息,因此,正面的宣传、用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占领网络阵地,使高职生获取信息的同时,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关注学院、系部的德育网站,对一些负面信息能够及时给予引导。要开辟网络德育的新途径,如辅导员通过博客、QQ空间、飞信群等资源,不仅能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更能有效传达信息,潜移默化的将德育工作渗透到网络沟通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创建班级QQ群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创建班级网站和BBS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德育方面的教育,对于院系通知和德育宣传资料可以在班级网站上设立专门的板块进行宣传。

三是整合德育教育模式,协同实现教育目的。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整体化德育教育模式。辅导员不仅是重要的教育者,而且要担当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教育之间的桥梁。辅导员要及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经常与家长联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此外,辅导员要了解学生 的社会化程度,尤其带毕业班的辅导员,要了解学生意向签约单位的情况,帮助学生正确择业,并能够追踪观察,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努力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

一是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的长久性、有效性要求师生关系的稳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加强和学生沟通、交流,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辅导员要深入课堂、班级教室、寝室、学生文体活动场所,融入他们中间,才能担负起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重任。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如网络语言的运用,善于利用聊天等交流工具,如QQ、飞信、博客、邮箱等,加大与学生交流的力度。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要使学生在敞开心扉认同教师的同时,也有敬畏老师的一面。

二是树立教师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感化学生。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逐渐增强的同时,教师要以对道德品质的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征服学生。教师的模范作用是最好、最有效的德行催化剂,学生通过教师高尚情操的感染、熏陶,从潜移默化中,由思想到行为的道德升华。

三是善于总结,注重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德育业务水平。在德育工作中,辅导员应把遇到的困惑及时提出来,和其他老师多进行联系和交流,虚心请教。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要加强学习和研究,争取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做学术研究型辅导员。

总之,学分制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高校辅导员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寻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要善于从新的视角以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姜继红.积极探索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

网课德育总结篇9

1、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的现状

从我国现有的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给职业院校的德育管理所带来的影响存在着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两个不同的方面。从网络给职业院校德育管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来看,体现在网络所具有的超时空特点拓展了职业院校的德育管理时间与空间,为德育管理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与此同时,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包括网络在线聊天、论坛探讨以及微博等等诸多途径的沟通交流方式;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增加与其他德育管理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除此以外,网络所具有的模拟性,能够让教师以模拟实践为基础,培养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网络给职业院校德育管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来看,由于网吧以及网络本身存在着管理与疏导不当的情况,使得网络给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一些问题。如网络上所存在的一些包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消极信息给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念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使得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着价值观自我化等方面的问题。又如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长期迷恋网络,不仅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甚至弱化了自身和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甚至出现犯罪行为。总之,网络给职业院校的德育管理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在德育管理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的优化网络德育管理的应用策略团。

2、优化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效用的应用策略

从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效用提升的层面来看,提高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通常包括以下内容: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应贯彻的原则。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中应坚持贯彻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引导和监督结合原则以及网上与网下结合原则。这些原则在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结合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灵活性的进行应用。以网上与网下结合的原则为例,该原则要求在应用中职业院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管理者应参与网上活动,准确的掌握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思想与网络生活实际情况,进而通过针对性原则的应用,达到时效性的目的。22优化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效用具体模式。从现有的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来看,主要有以下具体模式:优化以校园网为基础的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平台。职业院校应以自身的校园网为基础,通过将学生的上网需求与网络行为都纳人校园网的方式来优化自身的德育管理[3j。如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在校园网上通过校报专栏、班级论坛以及主题辩论等诸多方式来为网上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交往建立必要的平台。通过这些方式的应用,推广文明理性的网络道德理念,促进健康正确的舆论的形成,进而提高职业院校网络教育管理的效用。优化德育课程的设计。在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中,还可以通过优化德育课程设计的方式来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用。如职业院校可以在德育课程设计中通过课件或者网页等方式的应用,把德育课程本身的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协调,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管理的工作水平。提高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的应用。在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中,通过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对信息的过滤与选择,进而通过技术应用的方式确保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受到网络上非法内容的伤害,进而为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网络舆论危机预警机制的优化来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进而促进德育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德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效用的提高,离不开职业院校德育管理人员的工作。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提高德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院校网络德育管理提高人力资源上的必要保障。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网络德育管理,需要在结合职业院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灵活的网络德育管理策略四。职业院校的网络德育管理本身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不断的优化,进而有效地促进我国职业院校的良胜发展。

本文作者:余俊工作单位:南通工贸技师学院

网课德育总结篇10

1.入学教育。医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从学生刚进入大学开始,就应该为这个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医德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医学生角色有一个初步认识。每年新生入学,就要进行入学教育,要求学生将专业学习同医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医者无德,不堪为医”,列举大量的医德典范和医德先进人物事迹作为事实依据,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建立正确医德观的重要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树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德取向,为下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校开设相关医德教育课程。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医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改革落后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使这门课程在对学生塑造人格和医德培养发挥应有作用;构建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此外,还应结合当今时展的特点,借鉴国外医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经验,将医保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保健、医院与社会、医生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加入到医学人文课程中,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调动医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对医学生系统医德教育的开展。

3.强调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是人类工程的灵魂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工作,而且也是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应该将医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将医学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更应将正确医德观和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观,并将自己的政治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等能直接影响学生医德情感的自身因素贯穿于师生交流和课堂教学等教育情境中;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作为集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医院带教老师,其医德修养、治学态度、精湛医术对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影响和感召力,这种影响来源于医学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带教老师还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对自身医德修养的提高形成自觉,从而使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将医德的培养与医术的提高同等看待,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二、通过学校的环境建设促进医德教育

1.班级建设推动医德教育。班级是团结同学、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归属感的最直接途径。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发挥集体影响的作用,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选取《医学生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词》及国内外医学名家、医德楷模的名言、事迹制成板墙报悬挂在教室墙壁上,通过清晰生动的文字语言感染学生,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的使命;在教室中设立报刊架和书架,利用班费订阅和购买相关报纸和医德教育的书籍,拓宽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班级团支部通过制作医德宣传海报来开展医德教育活动,加强同学们对医德的理解;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医德学习小组,定期写学习心得,使学生能够重视在生活中对医德的培养。这样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可以增强医学生自我培养医德素质的意识。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学习和讨论医德问题,利用教室多媒体放映医德教育视频资料,如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医学大家系列和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等,这些医学大家不仅有很高的医学水平,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医德修养,是将医术和医德提高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典范。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资料,能进一步认识医生的使命和责任,这对医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医学生来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和范本,激发学生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意识。良好的班风不仅能加强学生提高医德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通过班级发挥集体影响效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医德舆论环境,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2.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医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 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拓展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学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培育能体现医学精神、激人奋进的校风、校训精神,构建积极进取、恪守医德的校园人文氛围;在校园内设置校史墙、宣传窗、报刊栏以及一些内涵丰富、能展现医学人文的景点和标志;图书馆大厅中悬挂医学名家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教学楼和教室里张贴励志题名和医家名言等。通过以上这些无形教育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校团委及其领导的学生会、学生社团要经常举办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榜样典型教育,邀请医疗战线的楷模来校为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重要责任;利用每年的护士节、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医德主题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如校园艺术节,将医德教育融入各种竞赛和表演形式中。通过校园文化,使学生时刻受到医德气息的熏陶,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共识点,激发医德修养提高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开展医德教育。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检索途径。网络的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使我们开阔视野,及时获取信息和新的知识;但是网络的无序性又使一些不良信息任意传播,这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在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德教育的网络课堂。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专栏,介绍最新医学医疗动态、国家医疗法规政策、医德规范、古代医德典范、现代医德楷模、校内名师、视频资料、在线书库等内容;留言版块让同学们留下自己的医德感想,同时链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的网站,使学生方便浏览这方面的网站;利用班级QQ群、辅导员博客、校园BBS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交流讨论和交互式学习,邀请德育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和案例讨论,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以上措施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可加强医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医德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医德教育通过网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通过学校的社会环境构建隐性课程,拓展医德教育的途径,使隐性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

三、学校相关机构参与到医德教育中来

1.发挥党群和职能部门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和院系党总支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要重视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和学生党组织建设,吸纳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进入党的队伍中来,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医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应发挥教育、联系和团结学生方面的优势,将学生的医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医德素养服务。如校团委在暑假组织“三下乡”医疗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到社区和农村开展义务体检、医疗咨询、卫生知识宣传等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养老院、孤儿院开展义诊和帮扶工作,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定期体检,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服务。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奉献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且使医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坚定的医德信念和职业理想。宣传部门制定以学生医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方案,发挥自身喉舌作用,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等校园媒体进行医德宣传,促进学校医德教育的开展。教务部门将医德纳入正常教学中来,除了“两课”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外,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特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使医德教育更贴近实际;建立学生医德学习档案和医德考核评价制度,记录学生的医德学习情况和道德素质表现,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医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增强医德教育的时效性,巩固医德教育成果。学生处和资助中心将学生的医德学习情况和医德考核结果与各类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评比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医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医德品质。学生毕业推荐工作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同医德考核结果结合起来择优推荐,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医学毕业生。学校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医德教育中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院系紧密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医德教育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