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识课与女大学生审美教育策略

时间:2022-06-23 15:30:35

网络通识课与女大学生审美教育策略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女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行为表达等,也影响着女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网络通识课作为时代和科技的产物,已经成为女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重要平台。本文在充分分析女大学生审美特点并对女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基于网络通识课的审美教育特点,进而创新审美教育思路,从课程建设、审美传播平台、线下课程与管理方式、艺术社团和艺术实践等方面探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具体策略,以期有效拓展女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新领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通识课;女大学生;审美素养

高校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学子对待生活的态度、道德观念与人生追求。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即2022年高校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这一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美育要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建强美育教师队伍、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全面加强组织保障,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可见,提升高校学子的审美素养,以美促善、以美启真是美育的核心内容。新时代女大学生是代表当代高知女性审美的重要群体。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关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关乎着整个社会的知识群体对于审美素养的认同和追求。因此,提升当代女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和素养,对于整个社会的审美倾向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基于网络通识课的女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时代需求

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一直是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对象。纵观修订后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高校要明确普及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国家鼓励高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培育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美育精品课程。[1]

(一)网络通识课给女大学生审美教育带来机遇

近年来,众多新兴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女大学生得以打破时空局限,借助丰富多彩的新兴媒介进行审美体验。其中包括音乐、美术等各类艺术鉴赏、传播与创作,这使得女大学生的审美行为逐渐趋于多元化,同时也为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2]。在此背景下,基于网络通识课的审美教育方式应运而生。以“尔雅通识课”为代表的通识课学习系统,已经在各大高校广泛应用。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网络通识课能听到来自名校名师的各色课程,能够获取到更加丰富的课程知识,开拓视野。而且网络学习可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与异地的老师和同学在线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心得。因此,高校如何利用这个平台推进女大学生审美教育,对高校审美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顺应了时展的趋势。

(二)网络通识课给女大学生审美教育带来挑战

网络通识课能够便捷共享海量审美资源的同时也伴随着新媒体时代多维视觉文化的强大冲击。相较于男性大学生群体的理性与富有哲理,女大学生往往具备更加细腻和敏锐的审美情感特征。但是,同时也拥有更加非逻辑性的审美想象。新媒体时代,以图文影像为具体形态,通过大众传媒等互联网技术平台,广泛传播以消费为最终目的的文化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形态。相较于传统铅字沉浸式阅读,刷抖音,逛微博,看直播等图像浏览式阅读逐渐成为女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偶像XXX》《创造XXX》等综艺节目带来的饭圈文化,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与虚妄的慰藉。视觉文化转向下女大学生丧失人文经典的浸润,精神世界空虚。[3]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缺乏导致女大学生普遍缺乏深度思考,审美文化素养有限,致使她们审美想象力难以充分发挥,审美素养难以有效提升。另外,缺乏网络媒介素养的女大学生面对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审美价值观的发展和道德发展方向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基于网络通识课的女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

笔者关注到由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实施现状缺乏相应的调查和分析,因此,针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论述缺乏数据支撑,使得美育构想过于理论化和套路化,无法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且以女性性别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较少,造成审美教育方式和需求的特殊性无法凸显。笔者于2021年10月在目前就职的湖南女子学院进行了《新媒体时代基于网络通识课的女大学生审美教育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并于次年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湖南女子学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公办全日制女子普通高校,女性教育体系鲜明,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女性人才培养模式,配套了一系列契合女性特点的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因此,作为女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实证调查主要采用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法,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搜集了湖南女子学院近三年网络通识选修课程学习数据,并设计了《湖南女子学院网络通识课审美教育实施情况相关问题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围绕湖南女子学院尔雅平台的网络通识课程中“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类”相关课程中学生审美教育类课程修读情况。调查对象基本涵盖全校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女大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7份,总有效率为93.4%。尝试在深入调查基于网络通识课的审美教育实施情况的基础上,从选课目的、课程质量与教师素养、学习行为与监督和存在问题与改革诉求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和思考,期望能够为女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认同基于网络通识课的审美教育方式可以满足个人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兴趣爱好,且对于审美教育课程质量及教师审美素养的整体评价也大部分持肯定态度,但仍存在各种问题且普遍集中在教学内容与授课形式单一、学习过程的管理缺乏、针对女性需求的优质课程的开发不足、学校重视程度和教学条件有限等客观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由于女大学生对于外表精致,举止优雅,内涵丰富等方面的追求,新媒体时代她们的审美教育的需求主要为外在形象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方面。因此,选修目标也基本集中在形象管理,搭配技巧、女子礼仪、音乐鉴赏和美术鉴赏等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课程上,艺术导论、艺术史论和艺术批评等通识类课程几乎无人问津。

(二)由于女大学生的审美情感更加丰富细腻,心理上更加感性,与男性的理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相比,她们更注重审美活动中的细节感受和通过审美教育体验带来的情感波动。然而,在网络通识审美类课程的网络课程开发及销售层面,学校及网络平台均缺乏对女大学生需求的深度调研。因此,审美教育类课程在形式、内容和质量上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单一,理论脱离实践,缺乏创新,虽然能够满足女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高校配备的线下辅导课程的授课形式局限,缺乏翻转课堂以及体验式教学等多维教学形式。线下辅导教师是否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针对网络学习进行指导的能力也是女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三)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网络通识审美课程单一的考核方式和几乎零监督的管理模式无法对女大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另外,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设施和场所不足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校园面貌,完善文化建设,积极有效地解决审美活动的诉求,也就成为女大学生对于基于网络平台审美教育的改革期望。

三、新媒体时代基于网络通识课的女大学生审美教育具体策略

(一)加强与规范网络通识审美类课程建设

针对实证调查研究中网络通识课供应商提供的课程资源限定颇多,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结构的女大学生对审美教育类课程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网络课程开发及销售层面,学校及网络平台均需要针对女大学生需求进行深度调研。网络通识审美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应明确相应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和培养目标[4],设计调查问卷并征集学习反馈,精心设计培养结构和路径,并且核心化、精致化、专业化,尤其偏重审美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切实贴近生活应用生活。把构建合理科学系统的网络通识审美教育体系,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变革方向。

(二)依托网络通识课程平台打造审美传播项目

2020年,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美术学院联合开发的高校美术作品传播与推广平台——“高校美展”启动上线。此项目是新媒体科技与传统艺术结合的一次新兴革命,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了艺术展览的线上无障碍体验,其特设的评论交流区还为创作人员与观赏人员提供了交流平台,使其能够在展览的期间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其作为网络推广平台更加贴合“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这样不但可以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女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也能为艺术创作者和高校降低经济和时间成本。

(三)改革线下授课形式,加强网络课程辅导员培训,优化考核方式和过程管理

线下辅导课程的授课形式除了可以根据课程情况有选择地采用小班授课的形式之外,还需要加大体验式教学的比重,利用学生展示、教师点评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能力。高校更加重视审美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例如,邀请审美教育类专家定期开展讲座,举办艺术文化节和审美类比赛等。另外,培养线下辅导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网络学习进行指导的能力,使其能够针对学生的需求及时答疑解惑,组织有效的讨论,针对课程合理进行教学规划,积极进行师生交互,正确引导生生交互,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思想。在考核方式和过程管理方面,相关部门在选课设置上进行相应地调整,升级能够体现过程考核的系统。尤其是在考核方式上,可以体现多样化。例如,组织比赛和作品展示等。

(四)高校加强女子艺术社团建设,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类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网

络课程的线下审美指导2018年5月,为进一步推进女大学生美育工作,山东女子学院成立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团的成立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搭建了广阔平台,将对繁荣校园文化、打造艺术活动精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举是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美育工作的务实之举,也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的创新之举,对于陶冶师生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该校打造清照讲堂美育交流平台并多次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近年来多次与马来西亚、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演出。此举不但能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对女大学生美育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化改革。其余高校也可以从普通在校女大学生中选拔培养艺术团成员,以此点燃女大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热情,带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另外,高校也可以根据女大学生审美情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和开展爱心支教、艺术支教等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形式[5]。这种“浸润式”的美育改革,不但能切实提升女大学生的艺术修为,更能加强女大学生艺术文化主体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女大学生审美教育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顺应时代要求,结合女大学生审美特点,利用好网络通识课这一新兴工具,已经是深化高校美育的重要课题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能以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科学应用好授课平台,使之成为促进女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动能,使审美教育在取得有效成果的同时能有新的突破。由于现阶段数据与分析的局限性,其具体探索路径和后续评价机制等相关课题还需要不懈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5):19-23.

[2]蒋艳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路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2.

[3]方倩,舒馨瑶.新时代女大学生审美品位的培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4):35.

[4]许克祥,张少栋,黄慧芬,等.关于高校在线网络通识教育的有效性思考[J].科教导刊,2021(7):10.

[5]姜楠.美育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J].当代音乐,2016(9):32.

作者:王婷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