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建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0:28:18

网络建设论文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篇1

1.1论文研究背景

伴随我国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外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对于我国的机械品行业来说,国外企业大多都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同行业企业也正在快速发展,力图突破竞争,取得长期持续的快速发展。比较国内外企业,国外企业除了有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之外,对我国国内企业威胁最大的就是他们的技术优势。这些优势使国外企业控制的高利润点,对我国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但从我国国内企业的现状来看,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国内企业占据着明显的地利优势,也就是说,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就是建立完善的营销渠道,通过营销网络的竞争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此外,从营销角度来看,目前机械类行业的许多产品出现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营销网络的发展会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营销渠道是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对营销渠道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许多国外企业都是凭借优秀的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企业快速持久地发展。比如美国的沃尔玛,其通过对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的控制,使自己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角色,对整个市场链具有很强的谈判能力,使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通过对我国国内机械行业企业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在营销渠道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沿用的仍是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这些营销网络和营销渠道模式在国内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能很好的适应竞争的需要,在一些情况下表现出成本高、效率低、可控性地等特点。未能塑造出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1.2论文研究意义

近年来,伴随我国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众多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使国内诸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尤其对我国机械类行业,外资品牌的机械类产品在我国境内一直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质量优势。同时由于其发展时间早于我国同类行业,其在技术和管理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他们通过科学的营销管理和有效的国际策略,在我国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外资机械类企业已经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尤其在高端市场上,好多机械类外资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与其客户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对我国国内同类行业的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尽管在技术等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我们毕竟占据地利优势,我们得生产基地,物流中心都具有本土化优势。所以,本文认为,在技术、品牌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们想要快速提高核心技术,或短期内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发挥地利优势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却是较为可行,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因此,本土企业如何建立完善、合理、科学的营销网络,在营销渠道方面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更是发挥国内企业地利优势,在最终市场取得胜利的重要出路。

本文首先对我国机械行业的竞争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找出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存在的优劣势以及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指出通过营销网络的巩固、发展和完善,逐步将营销网络塑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国内机械类生产企业发展的最有效策略。随后,本文从渠道建设、网络建设、销售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机械行业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并对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建议。对于提升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机械行业企业进行整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机械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处于生产制造环节,在整个行业中位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如图一所示),这导致我国企业的利润率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总是较低。而且对于微笑曲线的右端:技术和品牌两个方面,我国国内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方可见效。从微笑曲线的左端来看,我国企业在营销网络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利优势。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许多积累类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尚处于较低层次,仅局限于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在形成战略伙伴、技术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仍发展缓慢,并没有将营销网络假设上升到战略高度,更没有将营销网络变成国内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所以营销网络的建设对我国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而言,就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对营销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使我国机械行业企业通过控制营销渠道的控制,使他们在技术条件落后又不具有品牌优势的情况下,向微笑曲线的左端顶端(如图一所示)靠近,增加国内企业的利润率和竞争优势提高我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许多机械类行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总是难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自身的营销网络始终不是非常完善。部分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并止步不前,无法升级;甚至有的企业,由于自身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各年市场规模极不稳定,并未形成持续稳步发展的态势。本文力求通过对我国机械类行业营销网络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存在的各种不足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我国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特点和优劣势,找出适合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建设道路。

具体说来本文具有以下目的:

(1)研究我国机械类行业在营销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以压缩机生产企业为例,分析适合我国机械类行业营销渠道建设的一般方法和

途径。

1.4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论文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本文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我国市场环境,能够更好的证明各种营销网络建设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对部分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

(2)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营销网络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把握理论前沿,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即从理论上,又从实证上对我国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1.5本文的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的各种消费理论进行回顾和述评,系统分析了相关理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作为此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我们通过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进行行业分析,了解行业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机械类企业的产品特性、竞争环境、竞争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按照本文建模,在进行全面的环境分析和竞争分析的基础上,以压缩机企业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找出我国机械类企业进行营销网络建设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机械类行业适合采用直销加普通营销的方式进行营销网络建设。并且指出:通过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自身企业与最终用户(企业用户)间进行战略联合,逐渐使我国企业成为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整合使我国机械类企业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对营销网络的控制能力。(此部分会通过牛鞭效应、最优规模、和价值链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对这一方法的经济效益进行证明。)

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6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1)本文从更为广义的角度上对营销网络建设进行考察,不仅考察营销网络的实体层面,更对虚拟的营销网络进行创造性地探索,延伸了我国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认识。

(2)本文结合我国机械类企业的竞争特点和产品特点,提出运用直销和渠道扩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多种营销方法的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各种方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对我国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方法进行创新。

(3)本文提出机械类企业营销网络整合模型,将我国机械类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从战术提高到战略高度,使营销网络成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二章:国内外营销网络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最早研究营销网络问题是从营销渠道角度入手的。西方营销学者早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营销网络及营销渠道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形成7套经典理论,按照理论形成时间先后简述如下:

达文康(Duncan.J.D)与菲力普斯于50年代初期对企业流通渠道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影响企业选择流通渠道的因素主要有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类,而流通渠道根据集约度(开放度)可划分为三类:开放性、选择性与独家或垄断性流通渠道。企业在选择流通渠道时要进行基础或程序性工作、渠道开放度的确定以及与渠道成员合作或协调关系的确定三方面的工作。他们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了渠道理论研究的两个基本领域,即渠道建设理论与渠道管理理论,但并没有将二者进行分别研究.

阿尔克斯德(R.S.Alexander)与巴格(T.L.Berg)于1965年对渠道关系的建立与管理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渠道选择问题和成员的管理问题。他们从渠道职能定位的影响因素、渠道的覆盖范围及渠道成员的选择标准等三个方面对渠道选择问题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影响渠道职能定位的主要因素有产品因素、市场特性和企业因素三个因素,而从渠道的夜盖范围来看有开放型、限制型、专一型三种类型的流通渠道可供选择.对于如何确定具体的渠道成员,他们提出了9个基本标准与3个辅助选择标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不仅对渠道职能定位的影响因素及渠道类型进行了研究,而且还提出了选择具体渠道成员的基本标准与辅助标准。显然,这些观点对企业的渠道建设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斯特恩于1969年提出了:营销渠道行为理论,他认为,渠道由一组专业机构组成,劳动分工广泛,每个成员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其他成员,如果某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依赖性较大,那么后者将更有权力;如果一个成员对渠道的承诺减少,那么渠道的其他成员影响他的能力将降低。此后,许多营销学者研究了权力、冲突、合作和谈判等问题。

沃尔特斯(C.G.Walters)在1977年论述了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问题。沃尔特斯将渠道建设问题分为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两个方面,并分别进行了研究。沃尔特斯的主要贡献是对渠道选择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认为渠道选择过程包括渠道初选、渠道修正与渠道创造三个阶段,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区别。但是,不足之处是没有对渠道成员的具体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西姆斯(J.T.Sims)、佛斯特(J.R.Foster)和沃德希德(A.G.Woodside)在1977年对渠道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首次明确提出了渠道选择(建设)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同时指出流通渠道具有动态性,企业必须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渠道类型与结构。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将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的概念相混淆;二是将渠道结构的设计与渠道成员的选择相混淆。

鲍威尔索克斯(D.J.Bowersox)、库佩尔(M.B.Cooper)、兰巴特(D.M.Lambert)及泰罗1980年对渠道设计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认为渠道设计是个动态过程,必须根据条件及环境的变化对所设计的流通渠道进行修正、调整甚至重新设计。以此为出发点,他们提出了渠道设计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渠道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并对渠道设计过程进行了9阶段划分。另外,以往的渠道设计或选择理论只限于商流渠道,而鲍威尔索克斯等人则提出了物流渠道设计问题,并提出了设计物流渠道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其不足之处是,虽然提出渠道设计的9个过程,但对每个过程并没有进行具体说明与解释。此外,没有将渠道结构设计与具体渠道成员的选择分别进行研究。

罗森布劳姆(B.Rosenbloom)1991年对营销渠道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重新对“渠道设计”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对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进行了概念区分。他指出渠道选择是指对渠道成员的选择,渠道选择只是渠道设计的7个阶段中最后一个阶段。同时,他认为“渠道设计”与“渠道选择”都是一个连续的决策过程,每个决策过程又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方法。罗森布劳姆渠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概念清晰,因而对以后的研究者影响很大,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1992年,斯坦恩(L.W.Stern)与耶鲁.安萨利(A.I.EI-Ansary)提出了自己的渠道设计理论。其最大特点是主张顾客主导型的渠道设计,将渠道设计划分为10个阶段,他们从最终消费者的角度来设计渠道方案.从而为渠道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路径,并对渠道设计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但是,斯坦恩与耶鲁•安萨利的“渠道设计”理论也存在两点不足:第一,只讨论了渠道的再设计问题,而对新渠道的设计问题或最初的渠道设计问题没有涉及;第二,在渠道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渠道的覆盖范围。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营销网络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的效益、渠道组织体系及渠道模式、渠道行为、渠道的新型关系、网络与渠道创新等方面.应该说,尽管这些研究并非都是高水平的(陈涛等,2002),但他们无疑向各界表明,有关营销渠道的理论与实务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对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研究,他们对我国27个省市区75个城市家电产品消费需求状况的调查,最终发现各种营销渠道所产生的最终效益会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些条件下表现出巨大差异。其中陆忍波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各种销售渠道的效率差异明显己成为家电生产企业市场营销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除了对营销渠道的研究,世界各国学者也纷纷对营销网络进行广义上研究,他们通过对价值链的研究,扩展了虚拟价值链等无形资产对企业营销网络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价值链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是逐步扩展和延伸的。

1、企业价值链: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由迈克尔.伯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将价值链定义为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它由五个基本活动(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出货后勤、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和四种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结构活动)组成。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决定了竞争优势的差异所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主要限于且内部,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企业价值链。

同一时期,寇伽特(Kogut,1985)也对价值链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

2、供应链:

Stevens(1989)专门就供应链(supplychain)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供应链就是通过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信息流把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等部分连接起来的系统。但从宏观上看,供应链实质上就是价值链的一部分,是价值链的一个环节。

3、产业链:

Kaplinsky在Porter价值链模型基础之上又进行了扩展,他把企业间的联系也考虑进去,在空间上扩展了企业价值链的含义,提出了产业链的概念。他指出产业链(亦即价值系统)(ValueSystem)简单的说,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外化就形成了产业链。它的形成过程是生产企业将原有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的领域,将焦点缩小到核心业务,仅保留关键的环节(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而将其它环节虚拟化,即减少投入或放弃某些环节,借助于市场寻求外部的合作伙伴来提供,这些合作伙伴拥有本企业暂时不具备或不突出的能力。这种通过市场交易关系而形成的新的价值链可称之为产业链,它能够迅速增强企业乃至整个价值的竞争力。

通过对企业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的回顾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仅企业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企业价值链与其它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ValueSystem)。

Gereffi(1999)对产业价值链再次进行扩展,提出了国际商品链这一概念,其含义与全球价值链也基本相同。他通过研究一些分散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环节之间又相互联系的生产体系后,发现许多价值链都是由一个或几个支配者在进行协调,通常占据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由此决定了整个价值链的基本特征。Gereffi区分出两种类型的价值链:生产者驱动型和订户驱动。一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形产业,如汽车、飞机制造等产业,大多属于生产者驱动型。大型跨国制造企业(如波音、GM等)发挥主导作用。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如服装、鞋业、农产品等)产业大多属于订户驱动型。

5、全球价值链

UNIO(2002)及许多学科学者共同努力,在结合国际商品链和价值链理论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他们认为波特的价值链观点主要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而寇伽特的价值链理论比波特更能反映企业间价值的相互关系,因而,在此基础上UNIO等诸多学者将价值链理论进行了再次扩展,提出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他们指出所谓全球价值链就是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这一理论将所有参与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全部包括其中。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这在一定意义上建立了一个全球范围的价值链条。

6、虚拟价值链:

营销网络与传统的营销渠道概念相比,增加了对虚拟网络的含义,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忘记属的快速发展,使企业营销渠道的范围越来越大,并逐渐发展到难以界定的地步,使企业逐渐形成一个出实体形态的营销渠道之外,还存在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虚拟网络。虚拟网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虚拟价值链。虚拟价值链对企业的能力提供了较宽的的经济规模,把顾客的知识转换到了新的产品和服务中。

JeffereyF.Rayport和JohnJ.Sviokla于1995年提出了开发虚拟价值链的观点,认为当今每个企业都在两个世界中竞争,即管理者可感知的物质世界及由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后者指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价值增长点。两条价值链增值的过程基本上是不同的。实物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线性连续的活动构成,虚拟价值链是非线性的,有潜在的输入输出点,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和分布的矩阵。通过对两种价值链价值创造过程的区别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组织、结构、战略观点和对这两个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实践,提出新的观点和技术上的挑战。

JeffereyF.Rayport和JohnJ.Sviokla认为,创造价值已经被描述为价值链模型;而在波特的价值链中,信息只是被看作是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中的支持元素,信息技术只是产生价值的辅助因素,而其本身不是价值的来源。虚拟价值链任一阶段创造价值包含五项活动:收集、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信息,通过这些活动收集的原始信息可以增加价值。企业在三个阶段利用信息增加价值:第一阶段是可视化管理;第二阶段是反映能力;第三阶段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新型顾客关系。

第三章:营销网络相关理论研究:

3.1营销网络概述:

营销网络主要是指企业建立的从企业出发到企业各个与客户联接的终端之间的路径而形成的一个网状的关系链。其主要核心是企业的营销渠道。

3.2营销网络概念的界定

在说明营销网络的含义之前,本文首先需要营销渠道的涵义进行界定和说明。不同学者或机构对营销渠道有不同的理解,通常主要有以下这些。按照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营销渠道定义,营销渠道是促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顺利的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营销渠道是连接企业与市场的桥梁,沟通产品与顾客的桥梁。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个桥梁,才能走进市场与顾客见面,才能走进消费领域.没有这个桥梁,也就没有销售。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认为营销渠道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商和经销商(批发和零售)的组织机构,通过这些组织,商品(产品或劳务)才得以上市行销。”

经济学家斯特恩和艾尔•安塞利认为营销渠道的涵义是:“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

美国营销学者爱德华.肯迪夫(Edward.W.Cundiff)和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R.Still)给分销渠道所下的定义是:分销渠道是指,当产品从生产者向最后消费者或产业用户移动时,直接或间接转移所有权所经过的途径。此定义着重强调产品从生产者转移至消费者的分销过程。

以上表达虽然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营销渠道就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从制造企业出发,传至最终客户手中所经过的各中间商联结起来的通道。这也是本文对营销渠道的定义。

狭义上讲,营销网络就等同于企业的营销渠道。但广义上讲,营销网络除了包括企业有形的营销渠道之外,还包括企业与其他企业及客户间建立的虚拟的非实物的网络部分。本文认为营销网络则是以营销渠道为主体,为了完成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形成的从企业出发链接最终客户以及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一个网状关系网。通过这个关系网企业可以实现自身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实现企业与最终客户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最终市场信息向企业的流动、实现企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等职能。营销网络的发展是我国本土企业尤其是机械类行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3.3营销网络的结构:

由于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很少提高营销网络中虚拟网络部分的结构问题,所以本文在此部分进研究营销网络的实体部分:企业营销渠道的结构问题:

(1)营销渠道的级数:

营销渠道可以按渠道的级数来划分,在产品及其所有权由生产者向最终买主转移的过程中承担工作的中间商,称为渠道级。

根据渠道的级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零级渠道:即由制造商——消费者,与之相匹配的营销方式是直销和直复营销两种。

一级渠道:即由制造商——零售商一消费者。

二级渠道:即由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或者是制造商——商——零售商——消费者)。

三级渠道:即由制造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或者制造商——批发商——专业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等方式)。如果企业的营销渠道超过三级以上,我们统称其为多级渠道。我们可以用一同意的图示表示(如图二):

根据中间商的个数我们将营销渠道分为零级渠道、一级渠道、二级渠道、三级渠道和多级渠道。其中零级渠道最短,三级渠道最长。不同的渠道适合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渠道级数。

(2)营销渠道的宽度

企业决定了渠道级数以后,还必须决定每一层次所使用中间商的数目,即对采用宽渠道还是窄渠道进行决策,渠道宽窄取决于渠道的每个环节中使用各类型中间商数目的多少。如果企业在营销渠道策略中,某一类别和环节的中间商数量很多,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的分销面广,这种营销渠道方式就称为宽渠道。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经常对一般的日用消费品(毛巾、牙刷、香皂等)采取宽渠道的营销策略,他们经过多家批发商经销,然后转卖给更多的零售商,最终向终端客户销售产品。宽渠道可以有助于企业与大量的消费者接触,增加自身产品与终端客户的接触面,便于企业大批量地销售其产品。相反,如果企业营销渠道策略中,使用的同类中间商较少,营销渠道分销面窄,我们就成这种渠道形式为窄渠道。窄渠道一般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商品,这些商品通过一家或几家中间商进行销售,经过为数不多经销商直接接触终端市场。这种营销渠道方式有利于企业对分销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但其不利于企业营销网络的扩张。

企业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特点、中间环节特点对营销渠道的宽度进行分配,至于多宽的渠道最优也是企业和行业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企业目标的调整的情况下,渠道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在进行企业营销渠道的宽度决策时,企业可以根据其产品的性质、市场特点、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等因素采取不同的营销渠道策略。我们日常可供选择的营销渠道策略有:密集型分销渠道策略、选择性分销渠道策略和独家分销渠道策略。

密集型分销渠道策略(intensivedistributionchannel),也称为广泛型分销渠道策略,就是指制造商在同一渠道层级上选用尽可能多的渠道中间商来经销自己的产品的一种渠道类型,这种渠道类型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较为广泛的营销网络。最常采用密集型分销渠道的行业是消费品行业,比如牙膏、牙刷、饮料等。

选择性分销渠道策略(selectivedistributionchannel),是指在某一渠道层级上选择少量的渠道中间商,而在另外某个或某些环节采取较多的中间商来进行商品分销的一种渠道类型。企业可以根据用户分布特点,竞争对手渠道策略特点等因素灵活的采用选择性分销渠道策略,从而是自身营销网络取得竞争优势。

独家分销渠道策略(exclusivedistributionchannel),是指在某一渠道层级上选用惟一的一家渠道中间商的一种渠道类型。在企业刚刚进入一个新市场时经常会采用这种方式以减少企业市场风险。

3.4营销网络的功能和流程

3.4.1营销网络的功能:

营销网络是企业建立的链接企业与最终客户的纽带,所以营销网络的最基本职能就在于它可以实现把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那里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弥合了产品或服务和其使用者之间的时间、空间、信息和所有权等缺口。在这一过程中,营销网络实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沟通:营销网络是企业与最终客户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

(2)交易谈判(Negotiation):尽力达成有关产品的价格和其他条件的最终协议,以实现所有权或者持有权的转移。

(3)融资(Financing):营销网络成员可以通过加盟、、产权转移等形式向生产企业输入资金,帮助生产企业融资。

(4)承担风险(Risktaking):在执行渠道任务的过程中,渠道成员帮助生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市场风险(比如:帮助生产企业承担了库存风险)。

(5)信息收集(Information):生产型企业经常以来于其营销网络成员,尤其最终端成员,帮助自己收集和传播营销环境中有关消费者、竞争对手等的营销调研信息。

(6)订货(Ordering):营销渠道成员向制造商(供应商〕进行有购买意图的沟通

行为。

(7)付款(Payment):买方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销售者提供账款。

3.4.2营销网络的流程

企业营销网络成员的活动主要包括实体转移、所有权转移、促销、谈判、资金流动、风险转移、定货和付款等。成员的上述活动在运行中形成各种不同种类营销渠道的流程(flowsofmarketingchannel),这些流程将组成渠道的各类组织机构贯穿联系起来。最主要的流程包括:实物流、所有权流、资金流、风险流、定货流、付款流及信息流(见图

1.1)。下面以压缩机行业企业为例来进行说明。

(1)实物流

所谓实物流(physicalflows),即指实体产成品及劳务从制造商转移到最终消费者和用户的过程。例如压缩机生产厂上在自己压缩机产品出厂后,必须根据商的订单交付产品给商,再运交客户。若遇到大笔订单的情况,也可由仓库或工厂直接供应。在这一过程中,至少须用到一种以上的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运等。产品在企业间进行流动,就形成了营销网络的实物流,这是营销网络最常见的一种流程。

(2)所有权流:

所有权流(ownershipflows)指货物所有权从一个分销成员手中到另一个分销成员手中的转移过程。在前例中,压缩机所有权经由商的协助而由制造商转移到顾客手中。这一过程中压缩机的所有权在发生改变,即营销网络流程中出现了所有权流。

(3)资金流

资金流(fundsflows)指在营销渠道各成员间伴随所有权转移所形成的资金

交付流程。资金流可以以现金的形式实现,同样也可以电子货币等形式实现。

(4)风险流

风险流(riskflows)指各种风险在分销渠道各成员之间转移分担的过程。这里的风险包括产品贬值、报废或由与意外灾害、竞争加剧、市场波动等因素造成的风险。

(5)信息流

信息流(marketinformationflows)指在营销渠道中,各营销中间机构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通常渠道中每一相邻的机构间会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互不相邻的机构间也会有各自的信息流程。营销网络中的信息流是企业获取市场信息和客户消费行为信息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我国机械类行业营销网络建设现状研究:

4、1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营销渠道变化特点:

1、直销、直复营销与网络营销迅速发展,并在企业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直销方式也开始快速发展,并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许多企业通过采用直销模式,使自身的营销渠道得以延伸,以很低的成本抢占了较为广阔的市场,很好的弥补了传统营销渠道的不足。

同时伴随直销法在我国的成功颁布和实施,直销的法律环境也日益开始成熟起来,直销不再神秘,许多企业开始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下采取正确的直销方式进行企业营销网络建设,尤其一些机械类行业企业,他们有的产品主要针对企业用户,此时,BtoB的直销模式不断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通过对直销模式的高效应用在很短的时间里占据了较多的市场份额。目前,直销模式已经是机械类行业普遍使用的营销网络建设手段,但从我国现有状况来看,大部分国内企业对直销模式的应用并不成功。

2、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营销网络和营销渠道建设方式及特点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正向扁平化、自主化方向发展。

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产品利润率降低,在营销网络和营销渠道建设过程中未能很好的提升营销网络的效益。而营销网络效益的发挥可以成为目前机械类行业企业的利润明显有所提高,营销网络的利润效果成为机械行业企业利润的又一增长点。目前,我国营销类行业中许多企业营销网络过长或中间环节过多使销售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一些掌握我掌握营销渠道的企业通过自己在市场链上的重要地位抢占制造企业的利润,这迫使许多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不得不自建营销网络的途径,绕过中间环节,直插终端、掌控顾客。向扁平化的营销网络模式发展。

国内部分机械类行业企业对中间商和终端渠道缺乏管理控制,相互之间的合作逐渐松动,甚至转向竞争关系。导致部分企业的营销网络中断或变得零碎。另一方面,部分机械类行业企业开始注重对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的把握,希望能灵敏地把握市场信息,全力搞好营销工作。但是,其渠道中间商经营品种繁多,很难对某个企业的产品给予特别的推销并及时反馈顾客信息。为弥补这一缺陷,许多企业自己担负起产品的分销工作,加大自己与终端顾客的交流程度。

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对于部分机械类行业企业,其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产品单位价值量大的特点,渠道中间商难以提供此类产品的安装、操作指导等服务,厂商与用户必须直接交涉,因此必须采用直销渠道或采用扁平化的营销网络模式。

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子上午迅速普及,目前我国学多企业已经开始逐步加大网络营销渠道的比重。

网络营销在很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网络营销可以实现企业与客户间的快速沟通,而且通过一些网络沟通工具,企业还可以与终端客户实现直接的在线交流,这增加了企业与客户间的互通性,便于企业快速有效的把握客户信息,使企业方便采集客户数据,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供周到的个性化服务。此外,网络营销渠道还具有效率高和成本低的特点。

从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来看,网络营销渠道在我国国内企业中的普及率并不高,好多企业并未充分发挥网络营销渠道的优势。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网络营销渠道已经明显表现很强的生命力,在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未来营销网络建设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4.渠道关系由交易型关系向伙伴型关系转变

目前,机械类行业中许多企业逐渐发现渠道成员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正开始从原有的交易型渠道关系向伙伴型渠道关系发展。这一趋势,使渠道成员之间组成一个联合体,从而达到增强彼此渠道竞争力的目的。好多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以整个供应链和价值链与其他单个企业进行竞争的能力,使其在市场中建立起明显的竞争优势。传统的渠道关系是松散的交易型关系,其最大缺陷是各自独立的渠道成员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其它成员的利益,渠道管理不能在统一规划下进行,管理难度大。而现代经济非常强调双赢乃至多赢,因此传统的渠道关系必将由交易关系向伙伴型的一体关系转变。通过水平式向垂直式渠道结构的转变,厂商共同经营,使分散的渠道形成一个整合体系,渠道成员为共同的利益目标而努力,在促销,信息共享、培训等方面进行更多更全面合作,共同提高渠道的运行效率,降低渠道管理和运营费用。这种紧密型渠道关系重视长期合作发展。这一趋势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长期存在的一个营销网络建设趋势。

4.2: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对直销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

(1)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在使用直销模式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直销模式互动性特点,现在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在采取直销模式时往往仅限于简单的BtoB销售,仅限于企业向终端客户的单项信息传递,仅仅是对客户进行简单的产品说明和推销。直销模式具有直面性和互动性特点,这一特点对于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把握最终顾客需求,了解客户特点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国内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通过直销模式加强与客户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将客户需求信息、消费特点等资料反馈给企业。

(2)没有发挥直销模式的远距性特点,在部分市场直销模式与零售终端或经商、商发生冲突。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在采用直销模式时重点并不明确,直销模式具有远距性,可以用于开发远距客户。我国许多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经常在某一地区同时采用直销模式和传统零售终端渠道,这尽管并不矛盾,但是,好多企业没有充分发挥直销的远距能力,在进行市场开拓过程中尤其是远方市场和新市场开拓过程中未能发挥直销的机动特点。我国国内机械产品生产企业不能充分把握直销模式的特点,导致直销模式的优势难以发挥。

4.2.2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在营销渠道建设过程中的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国压缩机生产企业的营销渠道策略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只是较为单一的采用、经销等模式,他们在对营销渠道的宽度和长度控制管理方面不予注重,往往是那里由客户就往哪里开,那各地区有人想做或加加盟就往那里发展。这造成部分企业的营销渠道过于分散,或者过长,这造成我国许多压缩机生产企业的营销渠道效率很低,成本很大。不能有目的有策略的进行渠道拓展,使我国国内许多压缩机生产企业的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明显高于国外同类企业。如何科学的发展和管理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渠道效率是我国压缩机生产企业营销渠道建设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的一大问题。

除了对营销渠道建设策略存在问题之外,我国部分压缩机生产企业在营销网络建设战略方面也存在问题。我国许多企业只将营销网络建设重点定于对现实实体渠道的建设。对于信息网络和虚拟营销网络建设方面却存在很多不足。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普遍表现出虚拟网络建设缓慢的特点。与之相反,国外同类企业却十分注重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他们通过自身信息系统与客户及其营销网络成员进行互联,使彼此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明显加快,对提升企业营销网络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供求信息的及时互通,这使企业与其中间商和上之间可以很快的对供货乃至生产计划进行调整,使企业无需进行太多的库存准备,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4.3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以压缩机生产企业为例):

4.3.1我国压缩机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整体宏观环境对于我国压缩机行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人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升。从总的宏观环境来看,中国整个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空调、冰箱等产品的需求量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对与压缩机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提高了未来市场需求潜力。第二、从我国今年来自然环境变化我们也发现许多行业的契机:目前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我国目前许多区域的温度也在逐年增加,这无疑增加了我国人民对空调和冰箱等产品的需求量。而且,由于气候的变化,我国不同区域在各年间的温差变化显著,当某一地区温度明显增加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这一区域消费对空调等产品的需求。同时许多城市随当地工业的不断发展也表现出逐渐变暖的现象。气候因素增加了人们对冰箱和空调等产品的需求,整体上有利于压缩机市场的发展。除了气候影响,我国地理环境也发生的变化,目前伴随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市场在地理环境上逐渐打开,这无疑延伸了我国各类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第三、我国的一些政治因素也在营销消费者对冰箱类产品的需求情况,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关注程度,提出诸如免税,加快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等措施,这使我国农村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居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个重要的消费热点就是对冰箱的需求,这无疑会带动我国压缩机市场的发展。第四、我国的技术环境也有利于我国压缩机行业企业的发展:目前所国际间合作的加强,国内外企业在技术交流方面不断加强,我国压缩机生产行业中部分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在随之提高。并且,现在的技术交流使我国企业技术革新速度明显加快。最后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我国许多消费者而言,尤其占全国人口近70%的农村消费者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的民族情结,他们在消费过程中会对国产产品具有一定的偏好。(尽管这与国产品牌产品价格较国外品牌较低有一定关系)。

4.3.2我国压缩机行业竞争分析:

首先本文通过微笑曲线理论对我国压缩机生产企业在市场中的整体地位进行分析:

目前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国外企业纷纷加入,并且他们大多为就有国际发展能力的跨国企业,所以他们在品牌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除了这些企业自身的产品品牌之外,这些企业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国家品牌优势,这中国家品牌优势也对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塑造自身品牌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比如德国一项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美誉,所以部分消费者和企业客户会对德国产品产生一种类似的理解。这使只要是德国企业,他们都可以共享这一国家品牌的影响,从而使其产品在无形之中增加“高质量”一个品牌内涵。也因此,一些不是很知名的德国企业可以在我国国内利用其国家品牌较为轻易建立其自己的品牌认知。一些日本企业同样也就有这样的优势,因为日本的产品在精细、质量等方同样可以得到他们国家品牌的“照顾”,使其品牌“天生”具有一些内涵和优势。国外竞争企业自身的品牌优势外加他们的国家品牌是国外许多企业在我国国内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因此,如图三所示,在微笑曲线的右边顶端位置,国外同类企业占据着品牌方面的竞争优势。

国外压缩机生产企业除了在产品品牌方面具有优势之外,他们同样占据微笑曲线中的技术优势(如图三所示)。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压缩机生产企业在对产品的科研方面要优于我国同类企业,他们占据者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除了在产品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之外,国外压缩机生产企业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使国外同类企业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向国际最前端的技术和知识迈进。尤其在管理技术方面,我国国内压缩机生产企业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国内机械类行业的市场环境分析,我们找出了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营销网络,通过对营销网络的发展,在中国市场占据渠道优势。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我国国内机械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国内外企业间的技术差距会逐步缩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快速实现销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另外,尽管现在我国国内机械行业部分企业并不具备品牌优势,但是对于机械类行业,由于具有很多的可测量的质量指标,所以,我国国内企业依然可以评价自己的质量标准来获取企业客户的信任。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在进行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进行考虑。所以本文第五章对我国机械行业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战略战术进行专项研究。本文认为战略上我国机械行业企业需要朝塑造企业价值链为战略目标。经历营销渠道建设、再到整合行业价值链,最后争取自身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甚至领导地位三个阶段。战术方面本文认为我国机械行业企业需要在四各方面予以重视,这四个方面是:企业信息网络建设,企业渠道建设,直销模式和物流网络。这四个方面对我国机械类行业企业在营销网络方面塑造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有效利用,企业可以事半功倍,提高企业营销网络效率。最后,本文指出企业进行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企业渠道管理和控制策略的思考,这是保证企业营销网络通畅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庄贵军等,营销渠道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朝辉,营销渠道理论前沿与渠道管理新发展,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8)

4.张剑渝,营销渠道一关系视角下的解读,西安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安妮:.T.科兰,艾琳.安德森等著,蒋青云等译,营销渠道,第六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马克态,成功的分销渠道管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7.周莹玉,营销渠道与客户关系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8.路易斯.W.斯特恩等著,市场营销渠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吴解生,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融入及其区位优势提升,国际贸易问题,2005(4).

10.柏唯良、朱宇,渠道:控制为王,哈佛商业评论,2004.4[101付晓晶,杜愚著,区域市场管理,中国纺织出版

社,2003年版

11.樊而峻,市场营销一理论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12.林建煌,营销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范云峰,管理营销渠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4.菲利普.科特勒、苏宇:新千年,营销发展趋势[j]销售与市场,2001(1).

15.徐天亮、马永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0).

16.Porter,M,Competitivestrategy.FreePress,NewYork,NY.1980.

17.Porter,M,Competitiveadvantage.FreePress,NewYork,NY.1985.

18.Porter,M,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FreePress,NewYork,NY.1990.

19.Hayes,RG,Pisano&Upton,D,Strategicoperations:competingthroughcapabilities.FreePress,NewYork,NY.1996.

20.Saloner,G,Shepard,A&Podolny,J,Strategicmanagement.JohnWiley&Sons,NewYork,NY.2001.

21.Shapiro,C&Varian,H,Informationrules.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MA.1999.

22.BertRosenbloom,"MarketingChannels",AManagementView,6theTheDrydenPress,1999.

23.SandyJap,"MarketingChannelsReadings",SloanSchoolofManagementatMIT,1999.

24.BowersonDJandDJClass:logisticsmanagement一Theintegratedsupplychainprocess[M].McGrawHill,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篇2

当今的电信运营商光宽带运营,唯有打造上网速度快、用户覆盖广、体验感知好、投资效益强的全光宽带网络,铸就光宽带网络运营的创新发展之路,才能成就用户、赢得市场。注重投资效益,提高光宽带建设的资源覆盖及资源利用率(1)初期建设,应采取递次投资的模式,可节省光纤宽带接入网建设投资约80%,提高投资效益5倍左右。机房光线路终端OLT设备的PON光端口板,初期应仅配置满足3个月的业务需求数量(一般可为2~3块PON端口板,一个机框最大可配置15~16块板卡),之后根据业务发展情况递次扩容。

对于新建住宅小区/商务楼宇/聚类市场或新进入已成熟住宅小区/商务楼宇/聚类市场的电信宽带运营商,应根据建筑的地理分布、楼层数量等用户情况,以“围棋布点”的模式,建立区域内的一级ODN光分路器节点,将带有加强芯的室外单光纤皮线布放到楼道弱电井,楼道弱电井内的二级ODN。在刚开始建设时,只需确定位置,原则上不放置二级ODN设备,暂存在建设物资周转库中,仅在开始有用户业务受理后,才由宽带安装开通人员从建设物资中转库中领取小容量的ODN在弱电井中进行布放。同时布放该用户的入户皮线光纤,完成用户宽带的安装,如图1所示。(2)注重OLT的PON端口以及ODN实际用户占用情况的监控,缩减运营成本。加强OLT设备上行GE/2.5GE/10GE端口及下行PON端口宽带流量的日常监控,按宽带峰值流量占用情况(建议80%)、ODN分线数按用户占用线数(建议90%)进行扩容。总之,按业务需求进行渐进地递推式扩容,真正体现“广布点、薄覆盖”的光纤宽带接入网络的建设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设备投资及运营成本。对于以往建设的现存光纤接入网的OLT,若其峰值带宽为25%及以下,则其PON端口可以使用一分四或一分八的ODN,将下一级ODU的光纤汇聚在一个PON口上使用,提高PON端口利用率4~8倍;对于ODN分线的实际用户占用率小于1/3的,可使用低一级分线的ODN替代,至于多余的PON板卡及高分线ODN等设备,建议建立PON光口板卡及ODN光分配盒等设备周转库,及时动态地调剂给业务增长速度快、需要紧急扩容或新建的项目上高效利用。此外,智能化的ODN解决方案,可以实现ODN光纤连接信息的自动录入和管理,保证存量系统信息的准确无误和及时同步,实现光纤自动化查找、精确操作,极大提高运维效率,达到ODN的高效运营和维护。(3)OTN(光传送网)+光薄膜滤波器+OLT之PON端口板的全光集成设备网络,可实现一跳直达的成环保护、链式两端双规保护,且一个宽带接入机房节点断电,不影响后续OLT设备节点。接入层的全光OTN+OLT打造了一跳直达的扁平化、低收敛架构网络,并向极简网络演进。通过全光OTN直达构建多个虚拟直达链路,简化目前的多层收敛网络架构,减少IP路由设备节点3~5个,进一步减少时延,提高用户体验感知,维护设备量大量减少,同时全光交叉带来90%以上的功耗降低。

“一跳直达”的成环保护OTN节点可规模使用光薄膜滤波器,进一步下沉至OLT安装节点,承载宽带互联网业务,OLT按需占用一个或若干个波道(GE/10GE/100GE),同时部署OTN与OLT、整流电源、蓄电池一体化机箱的全室外解决方案。蓄电池可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域采用如风能、太阳能电池等绿色能源。迷你OTN+OLT全光网络的构建实现了光路“一跳直达”的扁平化、低收敛架构网络,并向极简网络演进,如图2所示。链式“两端双规”保护单个OLT节点的IP宽带通过OTN+光薄膜滤波器全光网络的链式两端双规保护,既节省投资、维护成本,又可提速工期60%以上,且一个OLT节点断电,由于OTN+光薄膜滤波器是无源器件,不影响后续OLT节点光的传输。如图3所示,a/b均为OLT节点设备,各站点两个方向各使用一个光薄膜滤波器(无源器件),按需占用一个或若干个波道(GE/10GE/100GE),分别接到OTN+IP汇聚A端、OTN+IP汇聚B端。当OLT节点某一光方向的光缆中断,导致OTN+IP的主用汇聚端不可达时,该节点OLT通过光开关,倒向另一方向光缆连接的备用OTN+IP的汇聚端。(4)通过原有移动通信的无线基站光纤之IPRAN、SDH等光传输设备的IP端口,可作为小型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宽带用户发展布点的应急补充手段,快速占领市场。(5)全面光改和用户宽带提速。全面光改(即将以前ADSL铜缆及LAN5类线接入的宽带模式,改为PON接入的光纤传输),应聚焦重点在新“国标”住宅小区、已有的成熟住宅小区、商务楼宇、城市的聚类市场、较大的乡镇市场等,注重保有现有ADSL及LAN业务用户的过渡,采取优惠提速、到期续约送礼等措施。根据4K视频IPTV业务,以及其他高带宽业务用户的实际占用带宽情况,应逐步将1G-PON替换为10G-PON,提供百兆至千兆的全光宽带业务接入,与其他竞争对手拉开速率感知差距。宽带用户市场挖掘(1)光宽带业务受理(含线上线下营业厅及网格业务人员手机APP、微信受理)的宽带资源覆盖查询,应实现图形化直观的电子界面,原则上在覆盖区域全单受理、邻近区域预受理,不轻易丢单,退单需由营业厅班长或网格经理确认。(2)因OLT之PON端口、ODN分线占用、简单布线等问题而弃单的,应进行全量责任审核;对于不及时应急扩容PON端口、ODN分线单元、简单布放光缆(含光纤皮线)而造成丢单的,应定期进行追责。(3)电信运营商可根据移动通信系统网管所统计的本网用户手机,在晚上一定周期内驻留特定无线基站的情况(如三个月内驻留80%或以上),在本网宽带用户账务系统中,比对该部分用户的身份信息、联系电话,剔除已办本网宽带的用户,剩余的部分用户,再进行其驻留基站周围宽带覆盖区域内接入资源的自动匹配。对于满足宽带业务接入条件的,发送宽带业务办理的优惠提醒短信、推送微信或电话客服等进行促销;对于宽带资源暂时不满足接入条件、而确实存在一定用户数量宽带业务需求的,可走应急零星工程的绿色通道,加紧完成延伸,抢占市场。(4)用户对宽带可随时提请升速,或按时段提速,电信运营商根据用户带宽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向用户发出提速弹窗提示,并每月给予若干次免费提速体验,为精准营销提供手段。(5)提供家庭光宽带+4G+4K视讯(IPTV)+Wi-Fi及蓝牙固话的全业务智慧家庭产品,部署家庭网关型智能ONT,网关及机顶盒支持Wi-Fi功能,逐步实现用户自带ONT入网,放开OTN+Wi-Fi固话号码语音业务(可绑定设备端口号实现),通过手机APP+Wi-Fi或蓝牙的固话语音终端业务,替代原家庭固话,以及有线固话办公。(6)光宽带接入提供固网电话业务。传统的PSTN固话用户,近期内应全部割接到NGN或IMS系统设备上,退网PSTN设备,合并原固网及移动网的省际、省内长途网,实现原固定网拨打手机的本地近端入网,提高长途资源的有效利用,缩短呼叫接续时间。结合IMS(或NGN),与微信等即时通信合作,开发电信运营商“自主的通信服务APP”,并将手机通讯录与微信用户贯通,对其他移动互联网的APP业务进行分发,呼叫时用户可选匹配即时通信,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接续,同时“占领”国内其他电信运营商异网用户第二号码,以及国际来访用户在中国国内的通信服务。(7)除少数核心、高价值区域外,其他区域均应进行社会化广泛合作,加强与有投资实力的第三方宽带运营商合作,拓展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合作模式与途径,打造相互促进、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价值链、服务链。通过合作商投资网络建设、业务、设备代维,弥补电信运营商宽带业务资源覆盖、自身资金投资的部分短板,可快速提高部分宽带市场的占有份额。(8)聚焦集团客户的高价值区域和行业客户,如高校校园、高科技园区、城市商业区。提供用户自主测速、时延、丢包的可视化质量监测,以及用户电话话务、流量及费用的结构分析等实时服务界面。建立光宽带网络“云服务中心”光宽带云服务的架构如图4所示。

全网互联网设备的软件版本管理及升级云服务中心与通信设备厂商协作,建立全网互联网设备的软件版本管理及升级云服务中心,及时有效支撑全国各省网管中心及本地网互联网设备(包括网络路由器、交换机、OLT、ONU、ONT等)的软件版本管理及升级,保证IP网络通信设备功能的及时有效提升,真正实现“云管端”,逐步实现全网互联网的SDN及NFV功能。全网光宽带质量云监控云服务中心光宽带质量的云监控包括各互联网设备CPU的占有率、存储器的使用率、端口宽带利用率、时延、丢包等,及时监控宽带设备运行状态,实时建议宽带利用率高的用户进行宽带扩容,提高电信运营商业务收入,实现用户互联网网络质量自主检测,有必要建立全网光宽带质量云监控云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实时的流量、流向监控,依据用户原账户定制的业务情况,及时有效地为用户推送优惠服务提醒弹窗,并每月给予若干次免费提速体验,为精准营销提供手段。提供按需、定时的提速服务,真正体现质量领先、使用放心、消费安心。全网光宽带BAS之IP地址动态分配云服务中心以本地网或省为单位,建立全网光宽带BAS之IP地址动态分配云服务中心,根据各宽带接入服务器BAS的IP地址使用负荷,动态跟踪分析,按时段、流量情况实时优选分配IP地址资源,尤其是保障业务高峰期高质量用户的上网畅通,同时达到IP地址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通过实际运用,可提高IP地址的使用效率30%~50%。语光宽带网络服务关系到“宽带中国”的全面实施,是“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基础,更是各电信运营商宽带市场角逐的战场。因此,各电信运营宽带商有必要注重光宽带网络投资效益,提高光宽带网络建设的资源覆盖及资源利用率,挖掘宽带业务用户市场,同时建立光宽带网络服务的“云中心”。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观点或评论,请发E-mail至ttm@bjxintong.com.cn。

作者:秦保根 单位: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们国家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升华,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平台来服务检察工作,发展检察事业。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们国家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升华,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平台来服务检察工作,发展检察事业。

为保证检察信息化建设能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检察机关必须严格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应用软件、统一管理”的建设原则。在建设中要立足本院实际,以经济、实用、高效为原则:

一是组建小型实用的局域网。根据本院实际和信息化经费筹集的情况,确定本院局域网规模。对于服务器、交换机在投入上最大限度的做到高配置。从而保证局域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局域网建成后,就结束了单机办公的历史,搭建了网络化办公的平台,为局域网内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快速传递创造了基础条件。

二是购置实用的检察业务办公系统软件,实现办公办案自动化。检察业务及办公系统软件基本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系统,以各项检察业务为中心,体现批捕、起诉、法纪、监所、反贪、控申等办案业务流程,所有个案信息由办案人员输入后,按照职责权限自动流转给相应的负责人,由负责人做出相应的处理或决定。另一方面是办公系统,将各类办公公文处理、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情况均放在局域网上,通过浏览器进行网上公文写作、批示、阅读。从而实现办案、办公信息的流程化、信息化、无纸化、现代化。最后是专项功能的应用软件,提高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购置法律法规检索系统,实现法律法规的便捷查询;购置多媒体示证系统,强化公诉人出庭示证效果;购置举报自动受理系统,实现举报受理自动接听、自动应答、提供咨询、自动录音和24小时无人值守;购置建设审讯数字录像监控系统,实现审讯过程的实时录像、录像信息局域网内实时传送、监控微机实时显示,录像资料的数字化形式硬盘存储。

三是引进人才,加大检察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检察人员计算机普遍应用层次。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长期的工作实际使我们比较注重法律专业人才的引进,而技术人才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技术才相对缺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把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列入计划,对引进的专门技术人员定期的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同时还要对引进的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检察业务培训使之在开展工作时切合实际,成为复合型人才。并要在本系统内经常性组织一些针对检察技术应用的专项培训,及时更新软件应用和网络知识,培养广大检察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培养一批自己的“土专家”,以更好的将网络技术与检察业务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为科技强检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是在内部网络管理中,充分利用人员分级与网络加密技术,将检察机关各级人员按业务工作不同分类,并设立其对应的管理权限,通过网络加密系统,进行信息控制、管理和数据保护。如:将人员可以分为检察管理层、检察官、检察事务人员三个层级。其中检察管理层部分是核心,实行严格的身份认证,形成金字塔型管理架构,实现分级使用,各行其责。

五是检察信息的共享,一种是在安全状态下在Internet网上的信息公布,一种是在内部网的信息。在对外网络,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只要不涉及到国家秘密、案件机密和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加强检务公开工作,把检察机关一个时期的重大部署、重要工作和各业务部门所办理的重大案件的情况予以公布,使人民群众进一步能了解检察机关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成绩,并通过有效途径参与监督。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交互式流动,能够实现组织内部及组织外的监督机制。信息的交互式流动、执法公开、透明会消除公众与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干警与内部组织的信息结构壁垒,通过信息的反馈和汇集可以自发地产生互为监督的机制,这种机制时刻提醒决策者和案件承办人严格按照案件管理流程,运用最大的理性进行决策和依法办案,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检察机关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充分透明的“阳光服务”,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即提高了自身案件质量,又提高了为社会公众服务质量。

六是运用科技,加大检务公开力度。依托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互联网上建设检察机关的因特网网站,扩大检务宣传。通过因特网进行检务宣传、在线法律咨询,设立电子信箱,接受群众举报等等,这些都是利用先进信息通讯手段开拓检察业务的新途径的做法,它必将扩大检察机关在社会上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这场社会生产方式和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中,检察机关应抓住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检察机关整体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大检察信息化建设力度,牢牢把握信息化这个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弘:《计算机安全理论基础》,西安出版社,2000年版

[2]袁津生:《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医院;信息网络建设;计算机;应用

每个人都有去医院的经历,在医院中排队挂号,领号去对应的科室找对应的医生,然后医生开了药方去收费处缴费,医生看到了收费单签字给一张发票然后患者去药房拿药。这些部门设置不在同一个地方,并且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经常因为无法实现对接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医院开展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医院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分析

首先现代化医院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系统的帮助。在过去,医院的信息系统是分散的,挂号部门只管挂号,药房部门只管拿药。所以不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少,设置的地点也各不一,所以经常会出现患者的家属在各个楼层之间奔波。看病时间长,手续繁多,而且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在寻找各个地方的时候,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对于医院的服务非常不满。其次是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并不流通,比如说医生想要给患者开中成药,是默认药房有这一种药的,然而可能等到患者去楼下拿药的时候,发现没有这一种药了,需要患者明天或者后天再来一趟。患者上楼询问医生是否需要换一种常见的药效相同的药时,也不敢保证此类型的药物药房有没有库存。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要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各个部门之间无缝对接的网络系统。这样就可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数据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很多患者的问题。

二、医院信息网络建设要点分析

医院想要建立一个信息网络系统,是需要根据医院的地理位置,以及实际的情况来构造一个合理的构建。简单的来说就是计算机系统是整个信息网络系统的技术依托,计算机系统决定着整个网络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和资源共享性。而医院的业务软件主要是由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以及五大业务平台组成,着五大业务平台分别是医疗业务管理平台,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知识协作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以及管理业务决策和支持平台。利用技术实现平台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其次是分清主次,在整个信息网络系统中,医疗业务平台是整个信息网络的核心,计算机系统的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则采集各个平台的信息,为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搭建了桥梁,以此形成一个全面集成的内部网络平台。利用这个全面集成的内部平台,可以实现对医院各个独立部门的集成管理,比如说管理员给予医护人员登录与资源共享的权限,就可以查看各个部门的基本消息,这样就可以使得这个系统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为患者解决问题,面对客户投诉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反应到具体的医护人员身上去。再次是在信息网络系统技术构建上,主要有: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的利用与挖掘这几个部分。以医疗业务平台为例,各个科室以应用系统为基础,对数据进行采集,通过计算机的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实现整个医院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对于患者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医疗业务管理平台,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数据中心和集成平台。而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的稳定高效运转,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可靠性。

三、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1、计算机系统整体运行的可靠性。首先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需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将医院信息系统看做一个整体,整体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关系到整个系统运行的整体效果。第一步信息初始化,做好最开始的基础工作,宁愿花多的时间去做好核对信息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出现低级的问题。第二步是用户权限,计算机系统应该设置严格的用户角色权限管理,用户的登录信息,以及浏览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在系统日志中,并且建立数据库安全备份机制,保证数据安全。其次技术方面,采用冗余技术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也就是说选择用增大备用链路的条数来提高整个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最后是定期系统检查维修,医护人在在使用信息网络系统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一些操作不当的行为损害了计算机数据的集成,或者是出现数据信息错误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可靠的工作人员定期的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和维修。2、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远程医疗诊断。远程医疗诊断是借助信息网络系统来实现异地诊断,很多医院因为患者过多所以很少有时间去做远程诊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病痛是无法利用远程诊断判断出是什么病。但是不得不说远程医疗诊断是目前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也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3、计算机技术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可以将多种财务报表生成系统,便于查询各种功能,进行财务成本核算,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远程诊断的技术将越来越多的运用在医疗服务中,通过计算机为医院提供的便利也会促使医院的很多工作井然有序的展开,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便捷更满意的服务,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相信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一定会更好的促进医院的服务,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

作者:陈朝华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信息科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宽带化;网络改造;聚合拉远

随着广西农村有线电视双向网络光纤化的推行,公司依据对农村宽带业务的推进与发展要求,很好地融合了广电现有数字电视平台和PON双向网络的优点,利用光纤到户设计模式部署简单、上下行网速有保障、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快速发展乡镇宽带电视业务。

1在乡镇光纤双向化的进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乡镇、村屯的分布,特别是村落与村落、乡镇与村落之间分布距离不一,用户零散。以EPON传输模型为例,前端设备OLT与终端设备ONU理论最大传输距离为25km,一般按网络实际情况的最大设计传输距离仅为15km,超出此距离就需要寻找下游村屯机房进行OLT下沉,相应地增加了配套的机房建设成本和管理运营成本。(2)受限于传统的EPON技术方案,对用户进行全面覆盖时主干纤芯资源过多,主干光缆过大不利于架空和维护抢修。并且原HFC网络建设时的主干纤芯资源远不能满足光纤化双向改造所需,主干回建工程量增加,投资成本、时间成本、管理成本和项目风险随之而增加。(3)网络中多个节点存在大量OLT,运维工作量大,不利于乡镇维护人员的统一管理。各乡镇初期的业务少,覆盖率不高,但存在的多个OLT数据回程占用端口多,同时下沉的OLT的端口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投资回收慢,还提高了建设和维护的成本,不利于网络覆盖和业务快速发展。

2通过试点

EPON聚合拉远覆盖技术在农村双向网络建设中的应用,探索了聚合扩距能否实现PON的集中覆盖和超距离覆盖试点主要在乡镇前端增加聚合拉远平台,EPONOLT每8个PON口接入PON复用板卡进行端口聚图1乡镇PAE拓扑图www.ccatv.com合,在村屯交接箱内放置小型台式聚合拉远设备,通过PON解复用板卡解出8路PON信号,再接入村屯ODN后即可接入用户端ONU。若还需进一步提高主干纤芯利用率,可以选择多个PON复用板卡接入合波卡进行合波,同时在ONU侧的村屯交接箱或简易机房增加中型聚合拉远平台,内置分波卡进行分波,之后再接入PON解复用板卡。系统拓扑如图1所示。

3通过试点,实现了EPON超长距离覆盖,设备安装

容易且运行稳定,实现了网络的快速部署,对于特定网络条件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1)采用EPON聚合拉远覆盖技术可以实现OLT的集中放置,减少了机房的部署和离散程度,减少了寻找村屯机房作为接入点的成本投入和时间耗费,也便于集中维护、集中管理,使得维护难度和维护成本降低。减少建设接入层机房的投入,减少靠近用户的局端接入点,由此实现网络层次由复杂结构转变为简单、扁平的网络结构。PON口及分光器利用率高,建设时部署与用户实装率关系紧密,覆盖率高。OLT设备上行投资减少,上行投资转为乡镇机房的集中上行投资,数据回程压力减少。聚合拉远的设备接入不会影响原有网络的性能,也不改变和影响EPON系统的业务和网管,对EPON系统的业务和网管均为透明传输。聚合拉远系统具备实时监控网元状态和端口状态、实时统计端口业务性能的功能,能够实现远程管理。(2)在传统的EPON覆盖方式中,每个PON口占用1芯主干光缆,平均每个OLT覆盖范围需要32~48个PON口,仅双向宽带接入就需要占用主干光缆32~48芯,纤芯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各乡镇—村屯已建的光缆资源相对缺乏,现有接入主干光缆既需要满足传统电视业务和双向数据化业务,又需要满足专线业务接入及裸光纤出租、传输网成环等需求。而接入主干光缆受沿途居民农业用地等影响,扩容与建设比较麻烦,且周期比较长,无法保证网络建设投入在项目预期内产生效益。通过EPON高度聚合,每路OTU复用8路EPON,单套设备实现EPON8∶1聚合,并且系统支持通过波分可以进行二次聚合,单套设备最大实现EPON48∶2,可以大大减少乡镇机房至村屯的主干光缆纤芯压力,有利于加快网络覆盖,缩短项目投资回报期,同时也最大化地利用了前期投入建成的纤芯资源。(3)采用聚合拉远的技术模式可以解决用户实际距离OLT超过15km而无法覆盖的问题。PON光纤聚合拉远设备安装于OLT和分光器之间的接入光缆层,可以实现多路OLT和分光器之间同路由的多芯光缆的聚合传输,同时通过光电中继的方式,进行PON信号的延伸,可实现EPONOLT和ONU之间最大传输35km的覆盖。对于入村光缆已建成时间长、干线纤芯衰耗普遍偏大、需要减少分光才能保证传输指标接入的村屯,或者对于距离乡镇机房过远、超出OLT的传统集中建设模式覆盖范围的村屯,聚合拉远的方式均可实现边远地区、用户分散村点的低成本接入、易安装易维护、即插即用,同时也可以完全适应村屯本地已建或在建的光纤分配网,具备快速开通宽带业务的优势,为广电快速打入农村市场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持。(4)现行的OLT下沉放置的覆盖方式,其下行用户方向并没有很好的线路或路径保护方式,只能采用预留主干纤芯的方式来进行备份。而采用链路聚合的模式,其OTU光纤链路可以实现1+1保护,设备中断可以通过网管实时告警,设备重启后ONU可自动重新注册,设备办卡热拔插时业务无中断,同时设备体积较小,易于备份和更换。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篇6

一、静宁一中集体备课的现状

2008年我校在后半学期分年级分学科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同课头的教师聚在一起,共同讨论近期的教学工作安排和教学工作的协调,如今已经坚持进行了一年多。笔者认为,在学校将集体备课制度化以后,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学案等都需要进行整理和修改。结合当前我校校园网络健全,各位教师的计算机终端和教室的计算机终端相连的实际,我校的集体备课如果能利用好校园网络,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将集体的智慧更好地发挥出来。

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带动了高中教学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集体备课的方式。绝大多数学校制定了相应的集体备课制度,但主要是以传统会议形式的集体备课,而涉及校园网络环境下教师集体备课的内容较少。网络必然要走进课堂,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师集体备课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与传统集体备课相比,它在形式、内容上有什么样的区别?

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是指学校内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撰写教案的过程。

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教师个人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标、教材、重难点,设计好教案。

当前大部分中学有自己的校园网络服务器,并通过服务器接入互联网,建立了电子备课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公开课等特定目的的教学要求。大部分中学有自己的网站,有的还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络中心和WEB服务器、FTP服务器,这些都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提供了硬件环境。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师集体备课大部分情况还处于对教案、学案的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CAI)的相关探讨,关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确定、制作、使用则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很少涉及。因此集体备课还没有发挥其在新时代所应起到的作用。

目前,各个中学的集体备课大部分都有自己固定的形式、时间、地点,并制定出了比较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从集体备课的整体目的和要求等作出相应的要求,并与教师的福利待遇挂钩。

2002年,我校顺利通过省验收,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并于2005年11月建成校园网络,先后为教学楼每个教室、实验室配备一套海捷多媒体中控系统,各学科科任教师每人配备一台清华同方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终端,同年开通了校园网和校园FTP;2006年我校对校园网进行了改版,主要增加了“教学之窗”栏目;2007年我校通过教导处和多家网站合作,先后为教师开通了“天星教育网”、“北京四中网校”、“高考资源网”、“三学苑”等有较好资源的网站账号,供各位教师从网上下载教育教学资源;2008年我校为每位专业教学人员开通了校园网账号,教师可以把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教学心得发表在校园网上供大家学习讨论。

在教学管理上我校实行年级组管理体制,在集体备课室建成后倡导集体备课,双周周四晚上召开教研组会议,并在教研组会议后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单位,由年级学科教研组长牵头对未来两周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进行集体备课,在形成较为全面的系统后,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情具体实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直接与同科其他教师商讨解决。

二、校园网络建设对静宁一中集体备课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随着校园网络的开通和FTP站点的建立,教师可以在学科帐户内建立、删除相关文件,并可将在办公室电脑上做好的课件上传到校园FTP服务器,在和同科教师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时能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到教室后教师可以直接将课件从校园网拷贝到电脑,通过中控系统随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特定的学科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集体备课室的建成及各办公室均能通过连接到Internet,从而为教师获得Internet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保障,并为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机会。

3.我校通过购买北京四中网校、天星教育网等与教学实际相贴近的收费网站的课件资源,并将下载的课件资源在校园FTP上共享,充分扩充了实现多媒体教学的资源。

4.各学科指定一位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的教师对网络下载的课件和其他资源进行归类后上传到FTP,其他教师可在使用过程中补充完善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消极影响

1.办公室电脑接入Internet,教师往往会将一部分时间用于玩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对教材的研究和课后反思的时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2.教师对在集体备课中用到的课件形成统一认识后,往往不再结合各自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是盲目照搬。

3.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由于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课程容量大,只能对教学目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把握,而具体到每一节课的难重点的把握就需要向老教师请教,但一般无法找同科头的年长者请教。

4.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受到学校电力供应、仪器设备的安全稳定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所以在有电子教案的同时,教师往往需要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准备教案,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工作量。

5.老教师对计算机知识欠缺,且他们往往认为自身有丰富的经验,没有必要再跟别人交流思想,因而不能很积极地投入到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中去。

参考文献:

[1]陈小鹏.从“集体备课”管窥“教学软资源的整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2).

[2]陈留庚.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管理,2008,(05).

[3]张立英.中学教学中集体备课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5,(09).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篇7

1)网络覆盖。高速路沿线通常地处城郊区域,所处环境条件非常的开阔,所以基站以及车辆呈直视径传输模式。TD-LTE网络覆盖下的车体穿透过程中,损耗设计成24dB。功率设计时,基站侧的RRU发射功率在43dBm左右,终端侧功率控制在23dBm左右。

2)站距选择。高速路已经逐渐覆盖了GSM、TD-SCDMA,为了确保高覆盖质量,TD-LTE网络系统中的下行电平强度以-100dBm为宜。站高集中在15至30米,在高速路沿线站距计算过程中,F频段、站高20米,非边界站距在1千米左右为宜,而且在布设边界站点时,应当全面考虑重叠问题。当站距为600米左右时,现网高速路专网站距集中在500米到1000米,其中多数站点需严格按照TD-LTE站距建设标准,可采取共址建设方式。

3)天线调整和邻区优化思考。对于天线调整而言,其作为覆盖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途径,需对天线方位角以及下倾角等因子进行优化。未来研究方便,以A基站、B基站间的高速路覆盖优化为例,前后两个0小区间切换失败的成因在于覆盖相对较差。同时考虑到B基站0小区距离高速路较近,把B基站0小区天线扇区赋形因子,从原来的65度,改成现在的33度,并且加强高速路主扇区覆盖。TD-LTE网络系统的邻区自优化功能,实际上就是自优化功能,从应用效果来看,可以自动对邻区关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维护,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非正常状态下的邻区切换,对于全面提高网络系统的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切换。在处理高速路切换问题时,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①合并技术。高速路切换问题处理过程中,采用合并技术将不同的单通道RRU有效地连在同一个BBU上,让后将其设为相同的逻辑区。在BBU技术条件下,通过上行信道对结果进行估计,检测送的用户上行信号进行检测,将不同天线的用户上行数据信息进行合并处理。在此过程中,BBU课根据上行信号数据的接收,对下行RRU做出合理的选择。单通道合并技术应用后,对上行链路数据进行有效合并,以此来提高接收增益;下行链路中的天线发送用户数据选择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下行数据接收质量,降低其他天线上的负载。对高速路覆盖而言,合并的作用主要是拓宽覆盖范围和面积,减少切换次数。

②切换带设计。实践中可以看到,高速路网络覆盖过程中,沿线边界的切换带主要有两种处理模式:第一种是常规链接,也就是说两相邻的区域RRU连接着一定区域范围的天线,不能选择耦合设备对相邻区域引入差分信号,虽然可以实现上下行平衡,高速行驶过程中的车辆切换带间距较短,切换失败现非常的普遍;第二,网处理方式,补偿切换带。RRU采取单通道输出方式,载波的最大发射功率会因此而受限,收缩下行覆盖;每一个区域只有一路耦合入邻区差分信号,难以形成有效的上行分集增益。在此过程中,可对切换带进行适当的延长,这也是提高切换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高速路沿线切换带区域选择过程中,主要有如下场景,并且根据人流情况对其进行分析。第一,布设站内切换带。车站中的用户流动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待进站上车的客户,从候车室到站台;原车中的非本站用户,保持在车辆中的沿线进站、出站;原车内本站下车的用户,从车内到口出站。上述区域的切换带设置过程中,通过在站台上增加过渡区域,过渡区域与专网拉远配置双向邻区,而且过渡区域与室分区设双向邻区;同时,科学合理的对车站公网室分在站台上的信号强度进行设计,经多次测试和验证,在车站上下车时均能通过月台过渡,以此来提高切换成功率。第二,布设路口切换带。为避免高速路分叉口切换出现误差,通常在叉道口位置设共小区,向外延伸,以免切换带落在岔口附近、防止频繁乒乓切换。第三,桥梁覆盖、切换带设计。对于普通的大桥桥梁而言,在桥头两端各建一个站点,同时配置成共小区方式;长度较长的大桥两端,应当科学合理布设小区,并且将切换带尽可能低布设在桥上,以避开桥头切换。

2结束语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篇8

中国联通新建成的CDMA网采用IS95A增强型技术标准,一期网络规模1515万户。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的330个本地网。增强型的IS5A能够支持UIM卡方式,运行国内,国际漫游,支持智能网,短消息增值业务,并可通过升级软件和更换信道板等更为经济的方式向CDMA-1X平滑过渡。CDMA网具有话音清晰,不易掉话,保密性强,辐身功率小,频率使用率高等技术优势。

中国联通CDMA网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在联通CDMA二期工程:CDMA-1X已经开始建设,对网络的覆盖要求,在经济发达地区,对地,市,,县,发达乡镇及重要铁路,公路干线,旅游景点的覆盖;在经济中等水平地区,主要覆盖地区,市,县发达乡镇,兼顾重要铁路,公路干线,旅游景点的覆盖;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主要覆盖重点地市。根据这一总的指导思想,笔者想针对中等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CDMA网络的建设,既要控制成本,又要保证网络覆盖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结合实际的分析。

二控制投入,合理组网。

控制投入,笔者这里指的是需要稳健,谨慎地加快CDMA网络建设,避免了大规模一次性投资带来的盲目。从一开始就注重投入与产出的管理,不能片面地为了解决信号覆盖,而大量建基站,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建站的方案。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更应注意到这一点,不然巨额口投资建网之后,一旦予以厚望的CDMA许多业务发展下来,或者迟迟达不到G网的发展速度,或者说苦心发展起来的用户却没有话务量。也就是说不能带来利润,造成投入成本难以快速回收,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

在建设CDMA网络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CDMA系统的发展目前会遇到GSM系统强有力地挑战。因GSM网不但闻通自己在经营,还有GSM网络覆盖相当完善的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也在经营,并且70%的市场份额被移动公司占有。虽然中国联通的CDMA的用户是争取中商端用户,换句话就是要抢占部分移动公司的市场份额。但是,中国联通公司在CDMA的建网初期,不可能大规模地建设CDMA基站,保证CDMA的网络覆盖效果同目前移动公司GSA网的覆盖相抗衡。而基站数的不足往往又会造成无线信号覆盖不好,导致网络质量不尽人意,进而又影响用户的发展,造成发展用户慢的矛盾,对此合理组网显得尤其重要。采用什么建设方案,选用什么设备,能解决低容量,大覆盖的无线网络布局--这是最值得我们运营企业考虑的问题。

三保证覆盖注重利润

CDMA网联通新时空在建网初期就定位,要把CDMA网建成移动通信的精品网络,既然是精品网,保证一定的网络覆盖,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用户在选择C网的同时肯定会和G网作比较,而C网在建网初期不可能大规模投入,建成同G网一样的覆盖范围。对于目前C网用户数量少,投资效益低,在控制投入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通信技术成熟的新技术产品--CDMA直放站的应用。CDMA的运营企业在运营初期采用低容量,大覆盖的无线网络布局的观点,适当地引入直放站,采用以基站和直放站的混合组网方式是很有意义的。

CDMA的直放站有很多种分类:无线直放站,光纤直放站,室内,室外直放站,大功率,小功率直放站等等。衢州分公司在组网方案中主要选用大功率光纤直放站,因为它几乎不存在信号隔离问题,基站和直放站之间可以相隔较远,安装,调试都相当方便,对加大覆盖范围作用也相当明显。

直放站的应用,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上于基站覆盖范围有限或受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在某些地区会出现信号传播的阴影或半阴影区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盲区或半盲区,严重影响网络的通信质量乃至正常通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增设基站外,CDMA移动通信直放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增设基站外,CDMA移动通信直放站,具有迅速扩大覆盖,大大降低投资成本的特点,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理想选择。

光纤CDMA移动通信直放站,是为了解决大面积信号盲区或弱信号区以及户外或偏远地区覆盖,减少传播损耗和干扰而专门设计的通信设备。具有覆盖大,光纤传输,安装快捷,调试简单以及见效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野外空旷地区大面积信号覆盖,有效改善移动通信条件,确保手机的正常通信。

充分发挥直放站的作用,是节省投入,降低运营成本,注重利润的好办法,由于直放站具有投资成本低,安装灵活简便,可以迅速扩大无线覆盖的特点,特别适合欠发达地区,山区等地的建网,如浙江的丽水地区,衢州地区的分公司。大采用了直放站的组网方案,迅速扩大网络覆盖,为快速发展C网用户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直放站的灵活应用,不但扩大覆盖面积,改善盲区,半盲区的覆盖环境,还充分利用了系统容量,提高了低效率基站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提高经济效益。

四技术竞争--OFDM技术应用

CDMA移动技术在我国的大规模商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建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检验。联通在建设CDMA网络,只有选择小容量,在覆盖的思路,力争市场发展和建设同步。用联通自己的话讲:G网是吃饭网,C网是联通的生命网,可见联通要把CDMA网建成精品网络是充满信心的。然而,联通现在C网的建设正所谓"前有狼后有虎"。目前使用G网,已被大多数用户接受,一下子想要大部分用户换掉G网手机来使用C网手机,不是很现实。所以联通把C网用户的发展定位在中商端用户,换句话说,就是要从移动公司的大用户中争取一部分用户过为。但移动公司也在上GPRS,并想和联通的CDMA技术同时推向市场,可见移动公司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留做用户--这只"老虎"不是轻易能打赢的。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CDMA在前进的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OFDM等新技术应用这只"狼"。笔者想通过对新技术应用的分析,来说明快速扩大CDMA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控制投入,确保覆盖,让大家能形成共识。

OFDM和CDMA实际上是美国国防工业的两个孪生兄弟,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各种军用通信设备的日趋公开化,CDMA和OFDM也不得不走出阴暗的武器库,在民用市场上争一席之地。其中OFDM是在4年前就从实验室里脱颖而出。众所周知,CDMA系统的最大局限性和美中不足之外是功率的限制条件。虽然这样,CDMA仍然不失为当今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和宽带固定无线通信最为理想的解决方案。但是,OFDM突如其来地亮了相,它与CDMA相比,最大的优势不在速率上,而在于其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高容量,高性能,由于频率交织,系统提供了不同检测方法充分挖掘这种分集提供的增益,不需要均衡等。世界上各大通信行业的代表已对OFDM标准化表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并成立了"OFDM联盟"。北美与欧洲都掀起了一股OFDM的研发热潮。OFDM发展的强劲势头,甚至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对CDMA构成威胁,甚至取而代之,在移动通信领域内,CDMA今后的发展将面临着OFDM的研发热潮。OFDM发展的强劲势头。甚至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对CDMA构成威胁,甚至取而代之,在移动通信领域内,CDMA今后的发展将面临着OFDM的强劲攻势。

笔者对上以新技术的初步分析,就是想让我们意识到,在建设CDMA网络的同时,必须要和和市场发展同步,在扩大网络覆盖的同时,要加快用户的发展,不能等网络建设的差不多了再注重发展市场,总认为没有G网的覆盖好,就难以做市场,更何况现在联能C网一期,二期的工程已全部开通,网络覆盖也。就难以做市场,更何况现在联通C网一期,二期的工程已愉部开通,网络覆盖情况,已远远比G网前六期工程总和的网络覆盖还好,所以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用户,强化营销工作力度,大力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才是降低成本的根本。发近一,二年联通C网不能拥有一定的中高端用户和市场份额,现在为了扩张而进行的巨额投资,今后会如巨石一样压得公司喘不过气来--从网络建设一开始就应注重利润,而不是片面的用户覆盖。

五,优化网络提高收益

我们在网络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网络的优化管理,必须认识到优化网络是能出效益的。对开通的基站,除了一般的路测外,应加强BTS,NSS等系统数据的核实。如相邻小区的数据确定,PN值的分配,EC/10值,功率控制等数据是否正确,这直接关系到用户的通话质量。根据本公司优化小组对C网开通优化的实验,对优化网络运行会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网络运行对时间的选择(GPS卫星定位)

2导频信道和PN偏移

3ECIO和EC/IO比值大小

4基站邻小区列表分配:AisoAcitveCandidateandRemainderSets

5搜索窗口的设定

6Rake接收机

网络优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技术的应用,除了平常的手机拨打测试外,主要还需要专业的网络测试仪器来对运行的网络进行各项技术指标的综合测试,分析,为优化提供确实可靠的数据,来达到对网络的优化效果。对此中国联通浙江分公司相当重视CDMA的网络优化工作,在CDMA一期工程结束之后,就对浙江各地市分公司的优化人员进行了相应的培训,这大大提高了优化的力度,使网络优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确保了CDMA精品网络的开通运营。

由于CDMA系统是码分多址系统,是通过PN的偏移来区分不同的基站,在利用路测仪器进行优化测试的同时,对于有引入直放站应用的基站要多进行必要的干扰分析:

1光纤直放在室外应用,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射频直放站,所以在工程应用中大多数采用光纤直放站。因基站在引入直放站后将会对搜索窗口产生影响,由于信号在光纤中传播的时延约是空间传播时延的1.5倍,对于直放站会引起较大的多径时延扩展。这样一般对整个网络进行优化时都需对搜索窗口值的设定,如激活集,邻区集,接入信道,反向业务信道进行调整。

2PN干扰:CDMA基站在分配PN值时,一般不会有产生干扰,而在引入直放站后,就应考虑在覆盖区无相同PN,相邻PN干扰导频信号落入激活搜索窗口内。

3功率干扰:如前向增益过大或过小,造成越区干扰,掉话,覆盖区边边缘通信质量差,这就需要进行基站和直放站的增益及功率设计。如出现前向增益与反向增益不平衡,引起容量下降,造成用户切换不断,这就应进行链路平衡和容量平衡的优化设计。

进行网络优化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能提高用户使用网络时接通率,减少掉话率,自然就提高了我们运营者的收益。总之:稳定可靠的网络是我们生存的命脉,优质满意的服务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六,结束语:

对于中国联通来说,没有CDMA,可能永远居于第二,有了CDMA,将有可能成为第一,当然前提是要理顺自己,就像有些媒体的评价所言"联通世纪豪赌CDMA"。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德育;新课程;改革;德育网络;家庭德育;社会德育

新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德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改变就是提出了“生活德育”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不仅在德育的课程基本理念、建构方式、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评价侧重等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而且在德育的网络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不仅是对以往德育的一个反思,也是对有效德育网络建设的一个重新阐释。

一、以往德育网络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德育中,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和社会作为辅助阵地,其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的德育教育网络一直是德育网络建设的基本框架,但建立在以往德育课程上的德育教育网络,很难把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结合起来,其原因在于:

1.德育在学生总体测评中地位薄弱

长期以来的教育政策使得文化成绩一直是衡量学生好坏与否的主要标准,而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文化成绩的辅助评价标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如果成绩好,在品德方面只要不出现重大的问题,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不会成为影响家长评价的因素。加之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文化成绩,虽然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拔中,对道德的要求也是逐年上升,但出于升学率和学校声誉的考虑,学校经常会人为拔高学生的道德评分,尤其是成绩优秀而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这就给学生和家长传达了“德育不重要的讯息”,从而使得家庭这一德育环节一直处于薄弱的态势,随之社会对此也会采取漠视的姿态。

2.德育的课堂化难以开展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德育教学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我国多年以来的惯例,忽视了其他的德育方式,往往是出了课堂,德育也就算是结束了。这种德育方式人为的把德育分割了开来,没有看到德育是渗透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教育方式的刻板,使得家庭和社会都没有看到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往往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情,加之学校往往不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社会德育,所以家庭和社会也就在无形之间被排斥在德育的圈子之外。

3.书面考试为主的德育测评把德育限定在书本上

德育的测评一直是引导德育教学的指挥棒,而以书面测评为主要考试方式的德育测评把德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育,重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轻学生自身行为实践,重道德认知考察,轻道德情感内化。这种测评方式使得德育教学很难在课堂之外开展下去,学校及师生都没有在课堂之外,书本之外进行德育的意识。这就使得家庭和社会德育的开展比较困难。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的促进

“生活德育”的提出,使德育教育网络的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时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空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而是把德育扩散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在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了家庭和社会。其理论立足点在于:

1.生活德育符合了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信息的冲击,仅仅凭单纯的书本德育很难全面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际。生活化的德育在德育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起源并服务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团结的社会需要,脱离了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的社会关系,无所谓道德可言。生活化的德育把学生真正融入进了这个社会,真正地去体验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而社会生活本身是综合性的,它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世界等不同方面,呈现出人与他人、社会、环境、文化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对人的道德发展提出了多角度、多层面、多水平的要求。[2]

2.生活德育重视社会实践内容的教育

新课程内容是动态综合性的,其立足点在于学生的生活范围是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大的,他们的思想品德是伴随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因此,当前学校德育课程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按照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展的逻辑,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相互递进的层面,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有机综合于“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和“思想品德”(初中)课程之中。[3]这样的建构方式,既使当前学校德育课程适应了学生成长的动态性,又使学校德育与社会和家庭德育紧密结合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网络建设的注意点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口号在提倡,虽然说的很多,但在实际实施中却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固然因为以往德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没有提供可以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的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在建设家庭和社会德育环境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使得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一直处于很薄弱的地位。因此在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学校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

以往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基本上以家长会为主,偶尔穿插一些教师家访或者家长的校访,但无论数量还是时间上都是屈指可数,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因此,学校在与家庭的联系上应将家访作为对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办好家长学校,分期分地区举办各种活动,交流和推广经验;其三,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研究对学生的教育问题。[4]

2.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创建良好德育社会环境。

社会德育一直是我国德育领域较为困难的领域,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对学校德育起着巨大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变化迅速,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环境下让学校德育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社会德育体系就必须充分建立起来。社会德育的建立,应该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小社区德育体系,这包括学校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和学生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两个领域。随着社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社区对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对这股力量好好加以利用,也成了放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要建立良好的社区德育网络,要求学校充分调动社区的教育资源,互相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区建设或实践的机会,并且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反馈作用,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要迅速做出反应和向学校反馈。社会德育的另一方面是大社会德育体系,这是针对全社会的德育而言的,这是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己之力可以为之的。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社会的教育目标必须要保持一致,在其中,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事实上,媒体已经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拥有的观点往往成为了学生主要的道德引导机制。因此,加强媒体的道德宣传力度对学校德育的成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建立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上各具特点,难以互相取代;三者的分离与脱节也不利于德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是取得教育合力,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5]

参考资料

[1][2]乔建中.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

[3]韩震主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网络建设论文范文篇10

在以往的德育中,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和社会作为辅助阵地,其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的德育教育网络一直是德育网络建设的基本框架,但建立在以往德育课程上的德育教育网络,很难把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结合起来,其原因在于:

1.德育在学生总体测评中地位薄弱

长期以来的教育政策使得文化成绩一直是衡量学生好坏与否的主要标准,而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文化成绩的辅助评价标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如果成绩好,在品德方面只要不出现重大的问题,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不会成为影响家长评价的因素。加之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文化成绩,虽然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拔中,对道德的要求也是逐年上升,但出于升学率和学校声誉的考虑,学校经常会人为拔高学生的道德评分,尤其是成绩优秀而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这就给学生和家长传达了“德育不重要的讯息”,从而使得家庭这一德育环节一直处于薄弱的态势,随之社会对此也会采取漠视的姿态。

2.德育的课堂化难以开展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德育教学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我国多年以来的惯例,忽视了其他的德育方式,往往是出了课堂,德育也就算是结束了。这种德育方式人为的把德育分割了开来,没有看到德育是渗透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教育方式的刻板,使得家庭和社会都没有看到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往往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情,加之学校往往不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社会德育,所以家庭和社会也就在无形之间被排斥在德育的圈子之外。

3.书面考试为主的德育测评把德育限定在书本上

德育的测评一直是引导德育教学的指挥棒,而以书面测评为主要考试方式的德育测评把德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育,重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轻学生自身行为实践,重道德认知考察,轻道德情感内化。这种测评方式使得德育教学很难在课堂之外开展下去,学校及师生都没有在课堂之外,书本之外进行德育的意识。这就使得家庭和社会德育的开展比较困难。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的促进

“生活德育”的提出,使德育教育网络的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时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空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而是把德育扩散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在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了家庭和社会。其理论立足点在于:

1.生活德育符合了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信息的冲击,仅仅凭单纯的书本德育很难全面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际。生活化的德育在德育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起源并服务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团结的社会需要,脱离了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的社会关系,无所谓道德可言。生活化的德育把学生真正融入进了这个社会,真正地去体验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而社会生活本身是综合性的,它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世界等不同方面,呈现出人与他人、社会、环境、文化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对人的道德发展提出了多角度、多层面、多水平的要求。[2]

2.生活德育重视社会实践内容的教育

三、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网络建设的注意点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口号在提倡,虽然说的很多,但在实际实施中却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固然因为以往德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没有提供可以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的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在建设家庭和社会德育环境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使得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一直处于很薄弱的地位。因此在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学校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

以往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基本上以家长会为主,偶尔穿插一些教师家访或者家长的校访,但无论数量还是时间上都是屈指可数,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因此,学校在与家庭的联系上应将家访作为对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办好家长学校,分期分地区举办各种活动,交流和推广经验;其三,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研究对学生的教育问题。[4]

2.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创建良好德育社会环境。

社会德育一直是我国德育领域较为困难的领域,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对学校德育起着巨大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变化迅速,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环境下让学校德育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社会德育体系就必须充分建立起来。社会德育的建立,应该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小社区德育体系,这包括学校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和学生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两个领域。随着社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社区对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对这股力量好好加以利用,也成了放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要建立良好的社区德育网络,要求学校充分调动社区的教育资源,互相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区建设或实践的机会,并且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反馈作用,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要迅速做出反应和向学校反馈。社会德育的另一方面是大社会德育体系,这是针对全社会的德育而言的,这是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己之力可以为之的。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社会的教育目标必须要保持一致,在其中,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事实上,媒体已经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拥有的观点往往成为了学生主要的道德引导机制。因此,加强媒体的道德宣传力度对学校德育的成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建立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上各具特点,难以互相取代;三者的分离与脱节也不利于德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是取得教育合力,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5]

参考资料

[1][2]乔建中.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

[3]韩震主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陆少明.新德育打破旧思维.[J]上海教育.2006.21

[5]陈玲.浅谈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德育网络建设.[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新课程内容是动态综合性的,其立足点在于学生的生活范围是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大的,他们的思想品德是伴随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因此,当前学校德育课程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按照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展的逻辑,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相互递进的层面,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有机综合于“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和“思想品德”(初中)课程之中。[3]这样的建构方式,既使当前学校德育课程适应了学生成长的动态性,又使学校德育与社会和家庭德育紧密结合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