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段考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4 08:16:52

网课段考总结

网课段考总结篇1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中90% 以上开设《网上支付与结算》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另外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学等专业也开设该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在教学上,该课程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思想贯穿整个课程的设计,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根据课程中的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课堂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将学生引入一个“工作”环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将过程考核作为课程考核要素,贯穿教学改革始终。

基于行动导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的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针对高职院校特点,结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进相关教改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内容选择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与电子商务资金流息息相关。具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的教材内容过多偏重于银行业务知识的描述,但对与网上支付工具、网上支付系统、网上支付安全以及技术知识的结合以及支付前沿领域的知识不能很好的突出。另外在内容的选取上随意性大,不能很好的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只学到了片面,理论,理论和技术上都不能全面的掌握。因此,课程内容缺乏专业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2. 课程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网上支付与结算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更新快,运营模式不断变化,

实践发展速度超过了其理论建立和成熟的速度。然而传统教学理念重视理论灌输式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教学效果较差。不利于培?B高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总结的能力。

3. 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一般开设在第二

个学期。由于该课程相对比较独立的的特点,没有相应的后续课程作为承接课,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较差,加上在第一学期所开设的前导课程中有关财务金融方面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对《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的理解,渐渐的知难而退,学生觉得不理解,自然就厌学,有的学生甚至弃学。

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

网上支付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一现代化

的科学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但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路资源的作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更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实践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如何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与理论课堂的衔接,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是该课程值得探索的部分,也是我们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5. 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

大多高职院校现行的《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的考核,采用的是标准化、规范化的试

卷考试的方式,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其带来的弊病也显而易见,如何按照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大胆进行考试考核内容、手段的改革和探索,使其真正能够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促进学生注重培训自身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必须要改进的并解决的问题。

二、主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1.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首先要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出发点,以此为目标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随意笼统的拼凑组合。例如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的考虑,在课程的组织与选取上偏重了支付工具、网络银行、网上支付相关的法律法规、网上支付与结算前沿的一些知识,既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支付工具使用方法,也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打破常规教学方式,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总是培养高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认证中心时,利用CFCA的动画视频向学生介绍认证中心的三个主要功能。视频中卡通人物亮丽的色彩、夸张的表现、富有个性的声音立刻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再例如:进行网上银行系统的教学中,除了教师教授相关知识以外,学生能够运用“工商银行”在线模拟系统以及我院教学平台“奥派电子商务立体化实训平台”中的“电子支付实践”模块进行亲身体验,从而对网上银行的申请及相关业务的基本操作能够很好的掌握。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为了提高《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作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演示法、模拟实操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电子商务工作室。例如在进行网上银行申请及业务操作内容时,利用案例引出本次课程任务,分组讨论法阐述任务解决方案;、角色扮演法使学生充分体验实际岗位;利用工作室模拟实操的方法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4.过程考核与理实一体化考核结合

为了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网上支付与结算》的考评方式采用“过程考核+理实一体化考核”相结合,即,在每一个模块内容进行之后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并完成模块任务,教师根据小组完成的情况给出小组成绩;然后再进行阶段考核,学生自评、分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每个学生的期末成绩。

5. 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

大多高职院校现行的《网上支付与结算》课程的考核,采用的是标准化、规范化的试

卷考试的方式,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其带来的弊病也显而易见,如何按照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大胆进行考试考核内容、手段的改革和探索,使其真正能够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促进学生注重培训自身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必须要改进的并解决的问题。

网课段考总结篇2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为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文章介绍了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网页制作技术》课程中的经验及收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以实现培养网站构建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是一个人人参与的集学习、创作于一体的过程。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的开始阶段,主要采用独立作业的方式。项目教学法更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一般而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五个阶段:

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的任务设想,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实施。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

评价考核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可分三个级别进行考核:第一级,由教师对各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如能否共同协作,是否实现预期功能,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等;第二级,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每个组员对本小组的贡献情况及参与意识进行互评;第三级,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如自己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是否已经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并熟练应用。最后,综合三级评定情况确定每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有企业参与的项目,必要时可由企业做出最终评价。

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应尽可能将项目的完成结果应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网页制作技术》课引入项目教学法

《网页制作技术》是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应用面广,操作性强、与岗位联系密切等特点。为了更好地讲授《网页制作技术》课,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形式,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网页制作技术》的课程目标是结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出能够从事网页平面设计或网站构建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课本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然后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机验证教师所讲内容。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很难开发实际项目。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丧失了主动参与的意识,以致课程结束时,几乎没有学生能够设计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网站。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我们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并结合任课教师为企业开发网站的经验,让教师将所承担的网站建设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共同开发项目,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从而体现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网页制作技术》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协助作用。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外界联系,承接小型网站建设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主动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问题,促进了项目教学法的发展。项目完成后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和满足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页制作技术》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

笔者在担任《网页制作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环境,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一)网站项目的确定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首先,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可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使每一组学生的能力都比较均衡。同时,结合相应的岗位能力要求,将选用的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选用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另一种是选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其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程度。对于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由教师负责选取项目,讲解知识点。所选取的项目必须简单、典型,并且最好选择已经完成的项目,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选定具有较高难度的项目,并且最好选择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创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实践的艰辛与乐趣。另外,应注意根据学生具体的培养方向,确立最适合的项目。

(二)网站项目计划

网站项目的计划应按照项目开发的需求加以实施。确定项目以后,让每一组学生针对该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启发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对于已通过验收的项目,可由教师充当企业的角色,由学生向教师汇报自己所进行的关于项目需求的分析及收集到的资料;对于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可由学生直接面对企业,与企业沟通,做出需求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起到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已验收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事先对该项目内容进行定位,分析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确保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时,不会定位过高。

完成项目需求分析后,教师应根据学生所作的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能力模块,并将每个能力模块细分为一系列小项目,学生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结合项目内容编写项目开发计划书。例如,根据我校《网页制作技术》课的实际情况,将首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的能力模块划分如下(见下图)。

(三)网站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该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督促学生根据项目计划书,按时按量完成相应的功能模块,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于首次接触网页制作的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网页制作软件操作基础,就无法进行项目建设。因此,应在《网页制作技术》课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第一阶段讲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为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撰写网站开发总结报告,锻炼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

第一阶段实施过程对应上图中的能力模块划分情况,在第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教授学生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其形成相应的具体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例子讲解实际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新知识、新操作,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通过这种双教一体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过程结合第一阶段学生具体能力的锻炼情况,根据所要建设的项目,按照项目计划书进行开发并完成设计。该阶段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核心环节。在此阶段,教师要根据各开发小组的具体情况、具体要求及时恰当地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项目计划书中的各个开发环节,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的开发,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做好指导监督工作。如定期召开各项目组长会议,了解各项目组的开发进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进行技术引导和指导,收集各组遇到的难题,组织各组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从中探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实施过程该阶段的任务是在学生完成网站建设后,撰写开发总结报告,总结本次学习、开发的收获和经验,为下一次开发做准备。阶段性总结评价也是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和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都要对该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评价、总结,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巩固成果,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网站项目展示与评价

项目完成后,应对网站项目的建设效果进行展示,并加以讲解。在讲解展示网站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并结合相应的网站项目评分表,形成学生和教师对该项目各自的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应结合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所起作用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在对承接的企业的开发项目进行评价时,除上述评价角度外,还应结合企业的需求,即除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外,还要有企业评价,并以企业的评价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五)网站项目的总结和应用

项目完成后应进行总结,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相关领域,体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我校在《网页制作技术》课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以来,完成了多个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我院的网站、各系各部门的网站、思明网站等。项目完成后应总结思路、技巧并进行经验交流。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技巧总结着重总结解决开发环节中遇到的难题的方法,把握并吸收整个项目开发的精髓;经验交流主要是对学习方法、知识应用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

项目教学法的成果

《网页制作技术》课在实施项目教学法后,从本质上改变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这种改变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该门课程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而是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撰写报告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

实践表明,《网页制作技术》课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实施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一门技巧,对教师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王栋松.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网课段考总结篇3

高三历史复习,大体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知识,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首先,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夯实基础知识包括:两大线索中国史和世界史,三大模块政治制度、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其次,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犹如一条龙的眼睛,在当今的考试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主要有: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历史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所谓历史学科素养,在今年的高考中依旧考察五项基本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下我将高三历史复习的各阶段工作进行总结。

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结合考纲要求和学习目标,回归教材文本,并依据两大线索和三大模块对知识点进行顺序调整、知识整合,制定小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和具体计划。

二、阶段复习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轮复习:2018年3月-5月;三轮复习5月-6月。

三、复习工作中的亮点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石、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纵向整合。具体做法:1.在宏观上,每个单元的复习先明确时间线索,宏观总结单元知识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知识点结构。2.在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完整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现象)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复习时注重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点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多方面的,纵向的既有单元知识网络也有专题知识网络;横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时期专题知识对比网络。比如:纵向的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线索,中国经济文明专题发展线索,横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对比线索。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全面,具体做法:1.每个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2.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根据时间线索整合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3.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再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其中单元的思维导图和专题思维导图在一轮复习笔记中呈现,横向知识点对比思维导图以A4纸张总结归纳。

第三,习题处理,每课时练习、每单元练习扣准基础知识,对错题进行纠错整理,专题练习进行选择整合,选择题精选部分真题训练,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二轮复习,重在整合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阶段特征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同国家、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做好同一时期内部知识点纵向的对比梳理,同一时期中外阶段特征横向的对比。既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要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中外历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目的。

具体做法:首先,在每个阶段特征复习时继续坚持明确时间线索,以时间轴为中心,梳理出每个阶段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并构建阶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给学生总结了近十年高考重大历史事件大事件表,学生人手一张,进行时代线索的背诵记忆。第二,整合阶段特征知识点框架,进行阶段特征的默写。有了统一的模板之后,重点就在于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个阶段复习结束后,都进行阶段特征的背诵默写。每个阶段做到全部批改、订正纠错、个别复查等。目的是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又要训练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模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系统化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解决史实论证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轮分层复习。进入3月艺术生回归班级进行文化课备考。所以针对艺术生的特殊需求,对二班的二轮复习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1.坚持每个阶段特征的默写、批改、纠错。2.对一轮复习中的某些重点专题知识进行抄写背诵记忆。对艺术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知识点复习。第四,在作业习题方面,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甄选注意两个方面的选题内容,一是阶段特征内容知识选择,二是高考12题模板选择训练。将这两类选择题结合训练,尤其是第二类高考12题模板训练,每周布置两个15分钟的限时训练,让学生熟悉历史12道选择题考察顺序和知识点分布,总结选择题总体技巧和知识点漏洞的梳理。

三轮复习:注重知识点巩固、答题模板技巧总结。

三轮复习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轮、二轮复习的巩固反馈,是对做题技巧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具体做法:第一,确立模板意识,进行模拟套卷的做讲结合。训练时间、训练答题技巧和思路、训练答题格式、弥补知识点漏洞。确立模板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选择题训练做题时间、做题思路技巧、正误选择的命制规律。传统材料分析题整理三大类型模板,原因背景类、影响评价类、特点比较类。以及史料分析、分层信息、概括总结、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论文题的三段式答题格式和论题的概述表达。第二,关注时政热点,主题考点的总结归纳。注重热点主题和历史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应用。第三,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知识漏洞和错题,在后期模考、大练考、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对错题归纳整合,梳理知识漏洞和做题思维的常见错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整理错题或错题本搜集错题等。

四、复习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知识点思维导图中,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做的比较粗略不够彻底完整,所以纵向横向立体知识体系整合复习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纠错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前期基本在作业练习中以作业纠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期才用独立的纠错本进行整理。

第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应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能贯彻应用复习课课型。习题课应用比较粗略。只在题型类上实现了习题课的讲练,应该在知识点习题课、试卷讲评方面进行完善。

第四,史料解读能力的训练不够扎实,涉及相关能力的训练时间过短。同时选择题专项训练开展的有些晚,如果在一轮复习中每周加一个选择题专项训练,那么效果会更好。

网课段考总结篇4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手段;教学考核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时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实现“任务驱动确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

一、教案、讲稿和教材

[JP+1]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处理好平衡与非平衡、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应用三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案是教师将教学内容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的实施方案,是教学方法、教学安排、教学效果上的设想与构思;讲稿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它侧重于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与撰写;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是教案与讲稿的直接依托。所以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们使用校企合作的自编教材,注重物理化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强调讲稿、教案、教材的相互配套,同时建立了规范化的试题库,从而使得这一整套的物理化学教材和教学资料为学生更深入、更丰富地学习和掌握物理化学知识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完善了物理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二、多媒体课堂

为了实现可视化教学,物理化学教学团队结合教案、讲稿和教材,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将物理化学改造成基础理论与企业实操紧密结合的新课程,使物理化学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

实践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科研素养、技能和水平。物理化学教学的实践环节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实训完成。目前,物理化学实训课程建设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并进入了新的教学境界。

同时,为了提升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学习,也为了适应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通信W络的发展,适应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以及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物理化学课必须建设网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科学素养。网络资源建设包括网络ppt、网络视频、网络动画、师生网上互动、网络趣味实验等。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化学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巩固和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可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LL]

四、教学考核

[TP闫碧莹tif,BP]

教学考核评价

物理化学课的教学考核采取期末成绩、实训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考虑给出(如图1)。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期中期末成绩占50%,实训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为10%。教学考核总成绩=平时成绩×10%+实训成绩×40%+期末成绩×50%=100分。期末成绩以考试答卷的形式体现,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等。平时成绩通过出勤、迟到、旷课、请假、课堂表现和学生素质等方面给出。实训成绩通过实训操作和实训报告来评价。由于实训成绩部分是在学生每次的实训操作过程中现场给出的,为了保证学生成绩的真实性、合理性,课程组教师要遵循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训出勤、实训操作、数据分析和实训报告书写等,每次实训都会给出详尽的成绩评价。

参考文献:

网课段考总结篇5

专业的核心是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打造一堂好课,而评价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最基本的就是要看它是否是以学生为主体,是否突出能力目标,有没有用项目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依旧采用以往教育教学课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偏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重新设计教学项目课程。具体有如下几个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框架;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1、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也就是说,项目课程开发应该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同时根据企业职业道德的新标准适时更新学习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高职教育教学目标,以期能够实现实践和理论、应用和知识的全面结合。

2.与社会需求相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与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随社会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同时还要及时更新项目课程设计的形式。

3、以企业具体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框架。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必须立足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以此由工作结构取代学科结构。

二、高职项目课程设计流程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一个教学改革的新概念。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系统的每个部分都好,但整体不一定会好,同理,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好,不一定整体教学的效果就好。所以要从单元“联系”这个角度来对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进行优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分析工作岗位(群)需求,明确课程。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分析工作岗位的社会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由行业、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实施,通过分析社会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通过到企业调研,搜集各种与岗位有关的数据、资料,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交谈,对职业有全方位的认识[2];从中观层面对于企业规模、性质、产品、加工设备情况、劳动状况和工作环境等具体情况加以了解;从微观层面对企业岗位加以了解。通过从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分析企业工作岗位,以此获得企业与社会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与实际需求状况。

2、基于协同创新的项目课程内容设计。分析工作任务是由生产一线的专家和课程方面的专家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课程内容的设计正是基于校企和校校协同创新,对二次开发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其任务主要在于,对科目课程阶段性教学目标与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合理组织课程内容[3]。

3.基于协同创新的教学方法设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心,尽可能精心营造与设计,使学习情境能够匹配学生认知水平,并和岗位工作氛围相吻合,对培养学生由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换能力极为有利。合理选择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模拟、竞赛激励、实务体验等多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点燃他们探索激情、提高认知水平、提升职业素质的多种教学方法。

4、基于协同创新项目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项目课程考核一般采用老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确定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考试成绩由能力考核、知识考核、素质考核构成。老师用相对固定的方法,也就是传统的打分形式,量化学生所有考核步骤,得出总分。此外,教师应该合理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正确纠正与提示学生不足之处,并适时鼓励学生,同时指导学生以评价表的方式对工作任务完成的进度、质量、完整性及合理性展开自评。

三、项目课程整体设计的案例分析—以网络营销为例

(一)基于协同创新根据相关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和设计理念

1、基于工作流程与岗位能力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企业需求调研发现,作为一种现代化营销手段,网络营销衍生的工作岗位非常多,这就需要更多网络营销人员必须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与工作岗位相适应,要求营销人员一方面必须懂得营销商务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对网络营销工具予以熟练掌握与运用,以此提升企业发展效益。采用市场调研,对企业需求加以充分认识与了解前提下,对岗位流程进行全面分解,以此到处岗位应会点,将其当作网络营销教学指导目标。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学习以及案例教学等形式共同构成教学过程中统一性教学系统,全方位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此不断提升学生教学互动性与学习主动性。

2、“学、教、做”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边做边学,从而使学生实战技能得以不断提升。

3、创业与学习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创建与经营管理网络店铺,也就是网上创业。所以,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对网上创业实训项目进行有效设计,确保网上创业与课程学习的同步进行,彼此促进,以此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根据实践技能将项目进行若干任务的分解,在动机与问题驱动下,对学生课程学习兴趣予以激发,保证学生能够在任务中不断探索更多学习方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将协作、互动以及交流特征体现出来。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项目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网课段考总结篇6

《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相间的方法(一次理论课,一次上机实践课);二是多媒体演示加练习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主要存在下列弊端:(1)角色的错位。以教师为中心,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而学生只是作为“观众”,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2)无法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由于学生基础和素质的差别,存在“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3)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缺少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和动力。(4)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认识不足。一直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形式松散,随意性大,结果使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学生迫切希望教师以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来传授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学科教学中更自觉地推进素质教育。另外,有必要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的欲望和精神,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自然、社会和专业领域中发现问题并选择研究课题,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理念、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发展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如下五个环节: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主要包括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掌握各种网络操作系统软件的使用与互连、网络功能组件配置、网络性能的调整方法和网络安全的设置,具有分析和维护二、

三、四层网络设备产品的能力,以及学习、掌握和应用现有网络设备和软件,特别是具有组织构造系统应用环境的集成摘要: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并列举了“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的应用实例。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能力和故障排除能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本文以“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为例,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作简要论述。

(一)研究课题的目标

对“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的学习与实践,通过实际的开发与研究活动,加深学生对枯燥的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计算机网络中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素质;从实践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课题的内容

“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校园网络的规划为即将建立的网络系统提出一套完整的设想和方案,其中应包括网络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网络中软硬件设备的选择、网络系统的选择、网络结构设计的确定、投资估算、网络建立文档的规范等等,即它是网络系统集成的整体规划。校园网络的设计指根据用户的需求,充分考虑到建网环境,对网络系统进行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开发方法或对原有系统的升级改造、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的选型、系统的结构化布线、网络系统的集成、应用软件的集成与开发等。

结构化布线与设计综合布线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符合楼宇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等多功能需要。

设备选型设备选型是指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设计,选择合适的路由器、交换机、网络传输介质、集线器、服务器、配套设备(如电源等)等各种硬件设备。

软件及网络应用系统设计除了规划硬件平台、选择硬件产品外,还需要认真选择软件产品,完整的网络环境应该是软硬件的有机组合。软件系统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单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防病毒系统等。投资预算网络投资预算包括硬件设备、软件购置、网络工程材料、网络工程施工、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网络运行维护等所需费用。

编写网络系统文档系统文档是整个网络系统的文档资料,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内各大网络公司提供的文档内容也不一样。一般包括用户需求说明书、可行性分析报告、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图、网络布线设计图、设备配置表、网络建设费用预算表等。网络系统性能评价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网络基本应用测试、可靠性测试、安全性测试、网络负载能力测试等。

(三)研究课题的实施

该课题的实施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课题引导阶段、课题准备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和课题总结评价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活动形式如下:课题引导阶段介绍课题的研究意义,提出主题课题或系列小课题供学生选择。如主题课题“校园网络的规划”,系列小课题:校园网络的规划、校园网络的设计、结构化布线与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及网络应用系统设计等。

题准备阶段让学生对该课题进行多方面考察和思考,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以下问题:该课题具体要实现什么?怎样来完成课题?具备了什么基础?哪些方面需要加强与充实?对有可能出现的难题是否有相关的解决措施?等等。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由学生分工协

作完成以下内容:网络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网络中软硬件设备的选择、网络系统的选择、网络结构设计的确定、投资估算、网络建立文档的规范等等;在研究和测试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在课题准备阶段和研究实施阶段,教师要跟踪活动进展,检查课题组成员活动日志的填写情况,了解学生对文献、软件及仪器设备的理解与运用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假设验证能力等。课题总结评价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价与展示交流。在对研究课题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评价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语式评价主要指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有创意的地方,记分式评价则从内容、方法、总结报告三个方面来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其中,“内容”、“总结报告”两点重结果,而“方法”主要考查研究过程。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与以上三点不挂钩,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超前、所用方法是否有创新。教学效果分析

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合作切磋、协作学习的平台。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设计、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体会到了自学和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和乐趣。学生在选择课题后,对很多技术都不是很了解,必须进行讨论、搜集资料、咨询老师、自行实验、再讨论、再搜集资料,充分领略了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为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2)改变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改“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改变了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呈现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4)增强了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其实是一个模拟实际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不同,从实践的角度培养了工程意识,提高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5)学生充分意识到了团队协作、合作的重要性。研究课题的内容覆盖面广,各环节环环相扣,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环节,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对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了直接经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立容.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微波技术”教学中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18-20.

[2]彭后生.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4,(8):8-9.

网课段考总结篇7

网络数据库系统是一门面向实际应用的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实践性。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传统的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在授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理论,在课中教师的指导下研讨并实现真实的网络数据库开发项目,这将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无缝的实现工科院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网络数据库方向人才的目标。

一 翻转课堂

1 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就是教师借助网络平台上传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需在课前自行下载并观看该教学资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并提交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将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活动,完成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协作探究从而强化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部分文献[2]又将该教学模式称为“颠倒课堂”。翻转课堂通过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将知识传授移到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安排在课堂中完成。[3]

翻转课堂具有学生自主学习且为教学主体、教师成为导师、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不会因为缺席而导致知识点遗漏、教学资源及知识点永久保留、学生全部参与教学且可获得活动个性化训练等主要特点[4]。

2 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最早是由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Aaron Sams和Jon Bergmann提出[5]并应用的,随后他们发现该教学模式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很多。这种教学模式很快在美国甚至各发达国家的教育界中流行起来,并于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杂志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6]。

目前,我国教育界学者在这种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2012年杨刚等人详细阐述了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7];张金磊等人在研究国外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型[8];曾贞等人讨论了翻转课堂的特征和常见的问题,给出了个别教学成功的典型案例[9];马秀麟等人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出该教学模式对知识点的内化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确有帮助的结论[10];2014年周霞、金鑫、申华等人[11-13]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各自院校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初步完成了教学案例和架构的设计工作,但他们仍存在翻转课堂进一步应用和教学案例不够细化等具体问题,需要更为细致的研究。总之,从目前的文献表明,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而在工科院校尤其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具体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成果较少,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补充。

二 传统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方式的问题

网络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编程人员所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目前,我国各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均普遍开设了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14]。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传统“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够新颖,缺乏对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

(2)教学手段和形式不够生动、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3)教学实践和实验学时不够,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

(4)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彻底,新的信息技术没有应用到教学中来。

2 学生学习的特点

由于网络数据库系统是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通常为大二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及谈话等方法发现,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学习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时存在如下特点[15]。

(1)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差异巨大。大二的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技能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总体上还存在技能水平的巨大差异。少数学生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办公软件、网络环境甚至进行软件开发;绝大多数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只局限于网络操作,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软件开发;少数学生由于家庭等经济方面的原因,很少或从未操作过计算机。

(2)技能知识学习兴趣参差不齐。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技能水平的学习兴趣差异较为明显。有些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计算机技术尤其是数据库技术对他们的专业、生活和未来的就业所起到的作用。因此,他们具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做到积极主动且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三 翻转课堂的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模型

1 模型设计

当前,支持翻转课堂的模型众多,笔者根据文献[15]所提供的模型并结合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及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确定了本门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3.tif>

图1 网络数据库系统教学模型

图1将课程的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师生各自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主要负责归纳教学资料,重点录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至网络环境中,学生则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下载并自学相关的学习资料,总结汇总问题,及时与教师在线交流,消化理解网络数据库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课中,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具体网络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的创建过程,为每个学生确定具体问题并创建独立探究、交流学习和程序展示的机会,方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网络数据库开发的相关技术;课后,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成对学生的评价点拨,学生则及时给出意见反馈,教师进一步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2 网络平台构建

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所采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该结构是一个B/S模式下的三层结构,分别对应着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其中功能层是由教师功能界面和学生功能界面组成,是教学平台的核心,也是翻转课堂得以成功实施的技术保障,用于完成师生信息传递的功能;数据层为功能层服务,是存放翻转课堂所用到各类教学资源的所在地,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学习记录、师生在线交流记录、教学资源视频信息和习题答案等;表示层则是师生登录教学平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WEB浏览器进行登录。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4.tif>

图2 网络教学平台结构

3 教学过程设计

从图1可知,网络数据库系统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其过程设计主要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和课后设计。

(1)课前设计。课前设计是本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前提保障,因此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前预备。教师应提前归纳下次课所需要的教学资料,提供一些视频资料、PPT课件、知识点明细表和必要的参考书等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至网络环境中,并给出必要的自学说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一般分为两个级别,分别是基础类级别和扩展类级别,以满足不同素质学生的学习要求。在上传的教学资料中,视频资料为核心,要求教师根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制定1至3个视频资料,每个视频资料介绍一个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的知识点或介绍一个数据库开发案例,并配置一个关键点说明文档,以方便学生自学。笔者使用的视频资料制作软件为“屏幕录制专家”,因为该软件具有免费、制作简单、录制的图像声音清晰等优点。当教学资源上传完毕后,教师利用QQ群向学生通知,让他们及时登录网络教学平台下载自学。学生根据视频资料所配置的关键点说明文档,结合教师的其它辅助的学习资料进行自学。学生总结学习到的知识点,记录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自学记录及时汇总至小组长。小组长于开课前一天将这些记录反馈给教师,接受教师的考核和分析,以便确定课程讲授中的案例和重点。

(2)课中设计。课中设计是本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要求学生和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新型教学思想。因此,该阶段分成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本文假设每次课程进行90分钟。

教师先用15分钟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自学情况的考核分进行通报,展示评分细则,布置本次课程的教学案例,给出案例实现的最终目标。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布置好的案例任务,预计需要50分钟。期间,学生可向教师提出某些数据库开发的具体问题,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展示程序作品,预计需要15分钟。由学生主讲,全面展示其开发的程序作品,介绍关键命令或技术的实现过程,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和讨论相关技术,确定作品是否可进行优化以及如何优化等问题,从而更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网络数据库开发技术和其自身所存在的不足,课下加以完善。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开展情况,预计需要10分钟。教师根据课程的开展和学生的表现情况对课程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提升本次课程的授课重点,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对怠课学生进行批评,给出本次课程的考核结果和下次课程的时间规划。

(3)课后设计

课后设计阶段是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网络数据库开发相关技术后的一个固化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该阶段的设计主要分为意见反馈、评价点拨和巩固练习三个方面。

意见反馈。由学生完成对本次课程的意见评价,给出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建议,将这些意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给教师,教师汇总后进行分析,完成对今后课程开展的优化工作。

评价点拨。学生将课中未完成或需优化的程序作品课下完成,上传至网络环境中。教师下载点评,将评价上传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进一步理解网络数据库开发的相关技术和知识点。

巩固练习。由教师上传本次课程全部知识点的习题,由学生下载练习,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所理解的知识点。

四 教学模型实施效果分析

1 实验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采用传统班和实验班同步进行的授课方式,其对象是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每班学生人数为30人。在授课前分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计算机基本素质统计表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5.tif>

表1的内容显示,传统班和实验班的学生在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技能水平方面基本相同,几乎都刚刚接触网络数据库。

在近四个月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传统班采用“教师授课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班则采用本文所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期末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师自身感受等方面显示,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其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技能技术及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的授课方式。

2 成绩对比分析

将传统班和实验班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由高至低进行比较,得出成绩对比图如图3所示。经计算,传统班的平均成绩为71.6,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75.23。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传统班的平均成绩高出3.63分。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6.tif>

图3 传统班与实验班成绩对比图

若将传统班与实验班学生期末成绩按分数段人数百分比进行统计对比,则其对比图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传统班五个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分别为:0%、36.67%、23.33%、30%、10%;实验班五个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分别为:10%、33.33%、36.67%、10%、10%。实验班的优秀率高于传统班10%,良好率几乎相当,中等率高于传统班13.34%,而及格率降低20%,实验班的总体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班。

<E:\1234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01(飞腾文件)\后半部分\1t7.tif>

图4 成绩分数段人数百分比对比图

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网络数据库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其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水平。

3 问卷调查分析

期末考试结束后,笔者分别向传统班和实验班发放了30份问卷调查,其目的是想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通过汇总调查表,发现传统班的学生大多数希望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而实验班的学生则几乎完全认可了这种授课方式。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认为,采用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学到了许多网络数据库开发的实用技术,增强了开发程序的信心,体会到了技术交流的快乐。在调查问卷中,部分学生也对“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是希望教师及时上传教学资料,以便学生能更早的安排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其二是希望教师延长学生程序作品的展示时间,增加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教师多给予学生程序作品正面的点评和鼓励。其三是进一步改进网络教学平台,增大其带宽,减少网络延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I.].[2012-05-06].http:///zong_he_870/20120330/

t20120330_760603_3.shtml.

[2]林青松.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94-198.

[3]朱敏.教师教育“翻转”模式的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2).

[4]曾明星,周清平,王晓波,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203-209.

[5][6][1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杨刚,杨文正,陈立. 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2-14.

[8]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9]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 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4-117.

[10]马秀麟,赵国庆,邬彤. 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11]周霞.《数据库技术》翻转课堂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9):6642-6643.

[12]金鑫.基于“翻转课堂”的《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98-99.

[13]申华.翻转课堂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的应用――以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为例[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9):197-199.

网课段考总结篇8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152-02

目前,深圳及珠三角地区人口相对密集,对移动网络优化的要求日益增加,因此,网络优化工程师是高职移动通信专业的重点培养方向之一。通信网络优化课程是移动通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无论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还是职业素养的养成,都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1 网络优化课程内容的深入开发

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内容符合实际网优职业岗位的知识与素质的要求,联合企业深入探讨,分析课程对应的主要岗位(如网络优化工程师,网络规划工程师,资源管理、数据分析工程师等),列出其工作岗位的目的、要求等内容,进而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同时对毕业后有意向从事网优工作的学生也更适用,可更加迅速适应企业工作节奏与环境。以下以网络优化岗位为例,简述其岗位目的、要求等内容。

网络优化岗位目标:无线网络优化是通过对现已运行的网络进行话务数据分析、现场测试数据采集、参数分析、硬件检查等手段,找出影响网络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调整、网络结构调整、设备配置调整和采取某些技术手段,确保系统高质量地运行,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以最小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网络优化岗位要求:在网络优化中充分理解网络质量、网络覆盖和网络容量三者的内在关系,从而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达到三者平衡关系。在网络优化过程中,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会审、实施后效果评估,完成相关文档的编写。

深入开发网络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从整体上分为五个教学阶段:

1)3G网络优化与规划概述(入门);

2)3G网络关键信令流程分析(基础知识);

3)3G网络测试方法与流程(网络测试技能);

4)3G网络性能分析与优化方法(网络分析技能);

5)3G网络优化的实践与优化报告的编写(测试、分析、文档处理等综合技能)。

通过校企深入合作、深度探讨,通信网络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取,基本符合实际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等相关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教学工作任务的形成

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分析,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通信网络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学生职业岗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素质融合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理论知识,分解真实岗位任务,科学设计出学习性工作任务。

针对上述归纳的不同职业技能,总结教学中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以下按学习顺序列出几项主要的大任务,而每个大任务还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小任务。

根据基本技能,总结以下四项教学大任务。

1)熟练路测相关流程――任务一:熟悉路测的数据采集过程。

2)熟练专业测试软件和工具――任务二:熟悉各种测试方法,掌握测试中所需工具。

3)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能力――任务三:对实际网络故障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故障包括:掉话故障;导频污染;接入失败;覆盖问题;切换问题。

4)文档编辑处理能力――任务四:将制订的网络优化方案形成规范的文档资料。

网络优化是一种以实际经验为主的工程流程,而该课程通信网络优化引导学生对网络优化规划的理解与入门,后续的继续学习与实际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从工程案例中积累经验,形成一套独特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3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探索性研究、以练促学、分组讨论聊天等四种教学方法,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力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将来步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具体实施四种教学方法,其中“案例分析”是尤为重要的核心方法。它贯穿于整个课程,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体验到工程优化的案例分析,为学生确定学习的目的性,使学生体会何为“学以致用”。

从本课程的组织结构上看,“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来说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同时结合“探索性学习”“以练促学”与“分组讨论”这三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相辅相成。

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行之有效,考虑机房布局和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将学生分组。每组设组长一名(助教),负责帮助教师执行教学任务,协调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关系,相互帮助完成讨论小组的案例分析与方案的提交。

以练促学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量较大的理论基础的记忆与理解;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体会另一种学习模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索性学习主要是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所增加的扩展性知识的探索与研究,包括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LTE)的网络优化工程与流程,为学生拓展知识量,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积累一定的技术优势。

案例教学作为核心教学手段,贯穿教学始终,协助学生理解各项知识点,并使学生在虚拟网络课堂中体验实际工程场景,养成良好的网络优化思路与分析方法习惯,为日后的网规网优职业发展积累实际工程经验。

这四种方法紧密结合,相信学生在结束本课程时会体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真正内涵的。

4 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与实践

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中,本课程选择虚拟企业和虚拟项目的教学技术手段。所谓“虚拟企业”,即要求学生如同企业工程人员,按照课程的进度,结合实际工程实例,定期将相关的工作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提交工作成果。在虚拟企业(网络课堂上),学生需按规定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需要进一步进修相关的学习内容,完成网络课堂中的相关测验,以达到企业员工进修的效果。在学习和测验中,学生可以多次尝试,多次自我测验,以达到较高的成绩,方为进修通过,在阶段考核中方可加分;否则,进修不通过,不可加分。

这种虚拟企业的模式,使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的工作模式与节奏,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进修测验为考核,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所谓“虚拟项目”,即要求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工程团队的形式完成企业交给的工程项目。工程项目是由若干个工作任务有机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因此需设置相关的负责人,如项目负责人、小组长等,以方便教师对于工程项目的进度跟踪和质量督查。虚拟项目的设置主要源于企业的一些较为复杂的工程实例,是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商量、共同承担、共同完成的大型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每个工作环节的流程与重要性,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以及团队意识。这种虚拟项目的模式是与虚拟企业模式紧密联系的,它们的实施与前面所介绍的“案例教学为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辅”教学模式相呼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实效。

网课段考总结篇9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是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与设计上要遵循以下原则:(1)肯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更强调以学生学习为本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2)在肯定传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多元化的知识来源,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3)在肯定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注重学生的反馈,更重视动态的学习方法,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按照以上原则,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需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一)案例导入案例导入也常被称为问题导入,通过案例中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把学生引入课程内容。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案例、生动的表象,广泛重大的影响或者其中的趣闻逸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独辟蹊径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内容的教学。理论部分内容掌握后,再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并联系我国经济金融的特殊性,分析启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又使教师的授课更有深度与广度。

(二)专题讨论课堂讨论是发挥学生自主性并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在讨论中,学生必须思维、倾听,做出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灵感得以凸显,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观点。专题讨论的一般策略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教师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学生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导,最后教师做主题发言,也可请学生代表做主题发言。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及领悟能力。如:利用某些证券、银行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炒股、炒汇交易等免费资源模拟下单操作;利用学校现成的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模拟金融企业进行证券、期货、外汇投资分析和模拟交易。到知名的证券公司、金融机构参观见习。通过这样逼真的“实战”体验,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增强对知识持久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网络教学国际金融课程具备的时代性特征本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更新专业资讯。让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金融数据和搜索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热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借助诸如网络教学平台、博客、QQ群等学生常用的学习、社交平台广泛与学生进行交流,将课堂搬到学生身边,实现即时与学生沟通,随时解决在课下出现的问题。

二、实施基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的总体方案及预期效果

(一)方案设计本课程将采用基于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结合章节内容特点,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小组专题讨论、课外实践操作和网络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确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明确学生在各阶段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

(二)教学组织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涵盖内容丰富、包含多个层面、线索复杂多样、各部分知识多有交叉、与现实经济联系紧密、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限于有限的学时,很难面面俱到。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环节,教师扮演“导学、督学”的角色,学期初下发教学任务,明确本学期总体学习要求。在网络教学平台根据教学计划按章节布置任务,任务中涉及的相关视频、文献资料、任务说明及具体要求均明确交代。学生基于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及专题讨论任务。任务完成后,教师负责记录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表现给予成绩评定。实践任务环节由学生个人完成,教师给予实践任务指导,由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专业模拟软件等工具完成任务要求。

(三)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一张试卷定乾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结果往往是不客观的,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落脚点。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改变以单纯闭卷笔试为主的传统理论课考核方式,把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小组专题报告、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测定,比重为总成绩的40%左右,其中小组主题发言、案例报告、课堂讨论表现是平时成绩测定的重要依据。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任务和组织讨论,既可以使学生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理论考核方式可采取开卷或闭卷,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考题,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的比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左右。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考试变成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手段。

网课段考总结篇10

1 爱也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自然就成了笔者不断调整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接受继续教育的良师益友。

首先,笔者意识到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互联网是备课的资料库、信息库、智慧库和思想库。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个教师,要在课堂上一展风采,功夫可全在备课上。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直接决定着上课及其最终的效果。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其时效性,必须与最新的时事热点结合起来。为了增强政治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备课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提供给学生更多更新的信息,以丰富上课的内容,这就需要收集很多的资料。教学参考书十几年如一日,材料早已经老掉牙了,而互联网的快捷性,可以提供即时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料。

在备课、制作课件的时候,笔者还发现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能为我所用的声音、图像等信息进行辅助教学,使多媒体教学手段更丰富、更新型。备课时,教师须高屋建瓴,深入钻研,才能确保在课堂上运用自如,游刃有余。而网络恰恰适用于备课的需要,它可以突破原来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无限扩展性,和互不相识的同行共同探讨某部分内容该如何讲解,形成一个网络备课集体,利用所谓的“头脑风暴”法,即利用集体的智慧,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和激励而产生新思想、新方法。

其次,笔者体会到互联网是上课时调节课堂气氛的催化剂。思想政治课的天敌是枯燥。某天,笔者和往常一样捧着电脑去教室上课,发现全班学生兴趣盎然,精神振奋。这就是笔者一直追求的课堂气氛以及效果呀!原来是背投上出现笔者刚浏览过的新闻网页,新闻内容是崭新的,展示新闻的形式是新型的,而把网页直接展示给学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恰巧和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心合上了拍。此情此景给了笔者深刻的启发:如果教师上课“投学生所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精神振奋地期盼着下面的教学内容,不就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吗?而互联网快捷、常新的特点为教师提供了条件,能使教学理想成为现实。于是笔者在备课别注重通过互联网把精彩的外面世界带进课堂,在课件上进行巧妙的艺术加工,确保在教学中形成一种直接刺激,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互联网成为笔者教学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当笔者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畅游于信息海洋中时;当笔者在搜索与课堂主题相关的素材,并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分类和选择之际,互联网已经成为笔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让笔者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更是自己不断学习创新的助推器。有人认为“互联网是翻不完的词典”,笔者则认为“互联网是没有界限的图书馆”;有人说“互联网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工具”,笔者要说“互联网还是我不断充实、不断创新的动力”。当前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学习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够去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的竞争并处于不败之地。“作为个体的人同样被逼着比自己的祖辈更快地、不停地学习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否则就随时会被时代抛弃在后面。”于是笔者在网络上收集资料,与网友进行讨论研究,在讨论中觉得自己有话想说,就及时写下来。而这些都是一种学习,一种创新。

互联网是成功进行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接触互联网,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墨守成规。它的开放性总是让笔者有新的发现,使笔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教学与现代教育真正接轨。它告诉笔者要不断思考:“我如何才能找到新的奶酪?我要去动谁的奶酪?”尽管笔者还只是一个多媒体教学的初涉者,还没有能够熟练地运用它、驾御它,但是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不能没有它。

2 忧也多媒体

一提到现代教学,许多人头脑中会立即呈现出电视、电影、电子计算机甚至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有的教师以为现代教学就是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求教学效果,只求教学手段的运用,过分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花大力气将一堂课能用的文字、数据、图表、录像等全部输入电脑,在课堂上逐一展示,使教学内容“一清二楚”甚至“一览无遗”。学生则变成“复印机”,有时为了“抄答案”,影响了思考,扼杀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则在提问过程中觉得画面过于单调,便在提问的文字旁加了一些动画,结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动画”上,直到下课还“意兴盎然”“意犹未尽”。笔者认为这完全背离了教学目标,是不足取的。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当用则用,不当用勿用。

2.1 要服务于政治课教学目的

政治课教学内容大多比较抽象,而多媒体实现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这些都能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能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富有吸引力。在选择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让画面的色彩、图片的设计、动画效果等都符合政治课教学的实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借助大屏幕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各种生动形象的运动形式:水的流动、生物的进化、细胞的分裂、社会的发展等,借此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运动。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就不必如此,因为他们对“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这一概念已有经验性认识,只要通过语言表达就能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再用上述多媒体,就会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

2.2 要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化教育手段不管怎样发展,始终只是辅助教学手段,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传授讲解指导,在多媒体教学中,更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理解掌握决定着怎样正确选择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影响教师制作课件的质量。要认真设计教案,多方面收集多媒体教学素材,选择多媒体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更多的努力和劳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多,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尤为重要。

现代教学手段所提供的刺激已被人们看重,但无论如何教师仍是刺激的主要来源。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将教学内容投放到屏幕上放点儿音乐就算了事,而是需要教师充分运用语言来认真引导、分析、点拨、总结,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教学内容,点拨学生学习思路,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进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就是现代教学的组织者。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而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就是教师,教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知识积累及各种能力构成的完美人格,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一种示范表率的作用,这个活生生的教材是任何多媒体都无法替代的。

3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