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20:47:03

急诊护理论文

急诊护理论文篇1

1.1全能急救护理人员欠缺,护士素质参差不齐,护士服务观念陈旧

由于医院护理管理人员缺乏,急诊护理人员均来自不同科室人员,均未经过急诊专科的专业学习和专科培训,低年资护士均没有5年临床护理经验,直接上岗,法律知识缺乏,对处理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差,护理经验少,对医院的护理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高年资护士在急诊倒班有厌倦、懈怠情绪,对患者的服务意识差,不能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急诊患者家属普遍存在急躁、焦虑、言语冲动,甚至失态,而急诊的医护人员对各种各样的疾病又司空见惯,觉得家属过于夸张,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工作欠积极主动。

1.2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个别护士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由于急救设备多,进行口头交接,做不到班班亲自开启各抢救设施查看备用状态,执行各项操作时,由于急救时病情危急,各种记录、标识不及时书写,护理文书记录不严密,查对不严格,抢救患者使用抢救仪器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落实不彻底,不能及时巡视留观患者,造成液体外渗、滴空液体等现象,均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

1.3相关科室方面的问题

辅助科室如功能科、检验科、放射科、收费室、药剂科等由于急症患者没有时间性,随时来做检查,中午、夜间或节假日期间找不到人、机器现开机,或是患者未带足费用,相关科室不予检查,都会耽误时间,这些都容易引起纠纷,产生不满情绪。

2管理对策

2.1成立科内质控管理小组,加强安全管理

科内成立质控小组,年资高的护士为质控组成员,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互相监督,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告知,每月一次全科护理质量分析会,进行发现问题,分析、整改、反馈、评价,再整改、再评价,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整改体系,运用现代化质量管理方法,将各种制度真正落实到位,使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真正落实到位,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3.2提高科内护士整体的急救护理操作技能重点加强培训年轻护士的严谨慎独精神:根据能级护士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利用每天晨会交班完毕后组织护士按照培训计划进行急救专科理论操作技能的业务学习,学习各种急诊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培养每名急诊护士的快速反应能力,娴熟的操作能力,临危不乱的应急能力,使护理人员在急救时从容应对各种急症,即使急救时间再紧迫,也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保证护理安全。

2.3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强规章制度的培训

制度健全,但监督管理不到位,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管理的因素,要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尤其是对个别护士进行重点帮教,落实制度的自觉性,不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特别是查对、交接班制度,与平时工作考核挂钩,激发大家严格按照制度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确保急救设备、器材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4积极与院领导协调沟通,加强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科的重视

医院成立急救小组,遇到大型交通事故和突发意外灾害患者多的情况,急诊医护人员应付不了,由院领导或总值班及时抽调备用人员参加抢救,不耽误任何抢救时机,对没钱无主患者,院总值班可以先签字做检查和入院,辅助科室要制订严格的相关规章制度,夜间节假日须向急诊医护人员说明去向,先做急诊再做平诊,增添新的抢救设备仪器,争取在短时间内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3结术语

急诊护理论文篇2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参考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5-62岁,平均年龄(35.66±5.27)岁,手术类型:骨科35例,普外科21例,产科11例,泌尿科13例;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80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6-61岁,平均年龄(36.07±4.63)岁,手术类型:骨科33例,普外科24例,产科10例,泌尿科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及床护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参考组患者护理隐患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观察其护理风险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完善全面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比较观察组与参考组患者急诊手术中输血、用药错误、延误诊治、手术部位感染、输液等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6.3%,参考组患者护理安全问题发生率为30%,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一:

3.讨论

急诊护理论文篇3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

一、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主要包括:①一些年轻护士存在应急能力低、法律知识缺乏、护理安全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护理规章制度掌握不牢固等现象。②导诊护士缺乏专业训练,护理经验积累不足,导诊不准确,工作时出现麻痹松懈。在运送患者入科途中,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够仔细,患者病痛折磨和家属的心情焦急,易发生护患关系冲突等现象。③护士责任心不够强,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由于输液室患者周转快,擅自调换座位,而护士未认真查对,易导致打错针、接错液体或液体漏输;不注意巡视病人,未及时发现液体外渗、输液反应等现象。④护理人员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不扎实,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抢救技术不熟练,急救药品使用不及时,病情观察不仔细;医生不在场时,护士没能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护理人员态度不好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⑤抢救仪器未及时检修而发生故障,如吸引器吸引无力、洗胃机进水故障、监护仪显示故障等。⑥由于工作忙、护士少,常常易忽略对留院观察患者的病情观察,存在护理记录不认真或漏记、错记、记录不及时等现象。

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措施

2.1组织全科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加强急诊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掌握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苦练基本功,定期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法宝,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将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安全护理。使每位护士学法、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患者和自我保护,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2加强导诊人员的严格管理及相应的专业培训,提高导诊护士的责任感,使其具备较强的急诊意识,对就诊患者按轻、缓、急、重预检分诊,对危重患者先护送入抢救室,并立即通知医生、护士做紧急处理,协助诊室的医护人员搬运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每位导诊人员应做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热情服务,主动迎接患者,沉着冷静,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保证患者快速有效的救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讲究语言艺术,搞好护患沟通,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2.3加强学习,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在输液工作中,认真填写输液卡和输液记录单,密切观察输液患者的病情变化,多巡视,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带领护士认真学习输液反应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处理措施等。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护士应复诵一遍,并保留空的药液安瓿,抢救结束后核对补记。

2.4加强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技术水平,患者到达科室后积极组织护理人员抢救,制定完善的护理抢救计划,逐条落实。健全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使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有章可循。常年不懈地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抢救、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留置针穿刺、复合伤处理等专科技术的培训和考核。

2.5认真做好抢救仪器设备的交接与管理工作,确保急救仪器设备的完好率达100%。各种急救药品、物品、设备到位,时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抢救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做到责任到人。

2.6对留院观察患者要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密切观察其病情,及时准确地做好各种护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忙而不乱。:

三、体会

3.1安全管理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综合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不安全护理不仅给医院的形象和信誉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急诊护理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主动脉夹层7例急诊诊治体会

 

主动脉夹层(AD)具有突然发病、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较易漏诊和误诊等特点。我科从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共收治了主动脉夹层7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男5例,女2例,年龄42岁~76岁,平均年龄59.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10h,平均4.7h;症状:以胸、腹痛为主者4例,胸闷、憋气为主者2例,烦燥伴左下肢活动障碍为主者1例;均有高血压病史,间断服药者4例,未服药者3例,平时均未监测血压。

1.2诊治方法: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查血常规,测双上肢血压;同时询问病史,尤其追问存在高血压病史是否,详细查体,注意有无血管性杂音及震颤,重复检查和观察颈、肱、桡及股动脉搏动情况;血压较高者给予泵入硝普钠,收缩压维持在100~120mmHg水平,合用β受体阻滞剂,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止痛等对症治疗;胸、腹主动脉CT扫描,造影剂增强的计算机断层成像等明确诊断。

1.3结果:7例中抢救成功6例,死亡1例

2、 讨论

主动脉夹层(以下AD代替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血管性疾病,由于主动脉内膜撕裂后,血液进入中层或中层滋养动脉压力过高破裂之,产生血肿后而导致一系列综合症。据报道多数在发病后数小时到数天内死亡。正常成人主动脉壁耐受压力颇强,造成夹层裂开的先决条件是动脉壁缺陷,尤其中层的缺陷,但具体病因至今不明;一般认为AD发病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护理论文,高龄,主动脉瓣疾病,妊娠,创伤等有关。据资料报道80%病人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发现高血压,远端夹层合并高血压更为常见;高血压可增加血流动力对主动脉的负担,并使主动脉中层营养血管长期处于痉挛收缩状态,造成中层缺血、坏死及出血而形成血肿。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1、疼痛 根据AD受累部位范围和分布的不同,临床表现也复杂、多变。多数AD所致的疼痛从了病起就可显示出剧烈的程度,常被描述为撕裂状,往往同时相继出现两个以上的部位。疼痛部位对于AD的诊断很有帮助,局部的症状趋向于反应累及的主动脉。2、高血压大多数患者有高血压的表现,患者虽然因剧痛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焦躁不安等休克外貌,但血压常不低或增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但在近端AD病人中高血压较少见,更常见的为低血压。3、心血管症状:(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在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系脉压增大,急性主动脉返流或夹层血肿使瓣叶压低,瓣叶撕裂膜片脱垂入左室流出道所致。(2)脉搏改变一侧脉搏减弱或消失,系左锁骨下动脉或股动脉受压迫和内膜裂片堵塞其起源,如逆行剥离累及右冠状动脉可引起下壁心肌梗塞,此时易误诊。(3)其它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表现。4、神经症状多因内膜裂片堵塞相应血管起源或夹层血肿压迫相应血管或神经所引起。

辅助检查 1、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如累及冠状动脉可出现心肌梗塞或心肌缺血的表现。 2、血、尿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迅速增高,可出现溶血性贫血及黄疸;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甚至肉眼血尿。心肌酶谱可出现小于正常值两倍的增高,但无动态改变。 3、影像学检查目前公认的影像诊断方法有:主动脉造影、造影剂增强的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

治疗情况 应根据AD的部位和病变情况决定是否行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有二个主要目标:一是降低血压至患者能耐受的最低水平,使主动脉壁压力尽可能低,硝普钠可作为降压的首选药物;二是抑制心脏左室收缩,使搏动性张力下降。因本院条件所限,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以急诊转上级医院,经人工动脉置换病变夹层主动脉等治疗,痊愈。

急诊护理论文篇5

1.1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心电监护、抽血化验、卧床休息。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护理流程,即制定科学、有效的急诊护理流程以保证患者尽快接受溶栓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1.1评估及分诊急诊患者急诊预检台护士在接诊3min内需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诊至急诊抢救室,并启动脑梗死溶栓治疗应急流程,开启绿色通道,迅速联系影像科、神经内科及脑卒中救治单元,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3]。

1.1.2建立脑卒中救治单元建立脑卒中救治单元,并制定该单元内急诊溶栓治疗的药物准备规范、护理流程、体质量及药物剂量换算表等。另外,需准备备用病床为患者溶栓治疗做准备,在接到急诊预检台通知后立即铺开床位,准备溶栓药物、心电监护等[4]。

1.1.3转运途中的护理患者进入抢救室后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治疗,常规采集静脉血检查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并完成血压、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关心、体贴患者,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患者的病情进行耐心解释,并与家属进行良好沟通。

1.1.4卧床休息患者需保持卧床休息,发病早期更需注意卧床姿势,以缓解心脏负荷、减少其他脏器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患者在发病48h内病情复杂且病死率较高,因此需尽量卧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患者恢复2~4周后可适当活动。

1.2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总时间、住院时间、后遗症发生率及梗死再发率。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总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和梗死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科急症,其发病机制为不同原因造成的脑组织供血中断、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细胞出现缺氧性损害[7],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则会造成患者神经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人体各组织结构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大脑对缺氧及缺血的耐受时间为5~10min、延髓为20~25min、小脑为10~15min[8],因此急性脑梗死早期脑组织中的神经元仍具有存活的可能,如能及时恢复脑组织血供,则可逆转神经功能的损害。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最主要的方法是止痛、镇静、抗凝,并给予溶栓药物治疗;另外,需要观察和记录患者病情变化,监测患者意识、呼吸、心率及脉搏、指尖氧饱和度、血压及心电图等,且注意患者饮食护理。若护理人员发现患者有任何变化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进行处理。有研究表明,及时溶栓治疗可有效促进脑组织血流灌注恢复,其临床价值已得到学界认可[9],而合理的急救护理能为患者溶栓治疗争取时间。

急诊护理流程较常规护理具有明显优势,急诊护理流程对每一护理阶段的操作内容进行整合,预先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的合理安排有效缩短了等候时间,从而保证了急救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急诊护理流程的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和梗死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力地证实了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价值。

急诊护理论文篇6

1.1生物、化学因素

在进行急救作业和护理过程当中,时常会接触到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如患者的血液、分泌物、体液和有毒气体等,因为疾病没有进行明确诊断,而在急救过程中又不知道患者的具体情况,也就增加了医护人员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所以急诊护士成为了潜在感染的高危群体。而医院常用的一些消毒剂,像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戊二醛等又会对呼吸道、皮肤、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受到刺激会有头痛、咳嗽、胸闷等症状,常时间刺激还会导致肺水肿哮喘、癌症、职业性皮炎等疾病,可能还会诱导细胞变异、致畸形、致癌,而急诊护士在工作过程中会更多的接触到这些消毒类药品,带给她们的危害就会更大。

1.2机械性的因素

由于急救工作的特殊性,在急救的过程当中会有使用各种锐器的时候,例如手术刀片、碎玻璃、注射针头等,由于神经干度紧张,还有时间紧迫,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及容易损伤皮肤黏膜,意外被刀割伤或针刺伤。之后被沾染到性不明的液体、血液、分泌物等还会被感染如各类肝炎、皮肤软组织感染、艾滋病等一些血液病,接触或是被针刺污染血液而被感染HCV的机率是1.8%,感染HIV的几率是0.3%。

1.3物理因素

急诊环境有时会处于混乱状态,中间有患者的、有家属的不满声、有人员来回走路的声音、有各种仪器发生的声音、有电话声音等,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要专心抢救患者,同时需要面对混乱的工作环境,也会使护理人员的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压力加大,长期这样,护理人员则会出现疲劳、头痛、胸闷和烦躁等表现,再有护士还要送患者去做各种检查,在急诊抢救室内,护士还要接触X光机和床边X光机,虽然接触范围不大,但长期接触会引起各种病变,如癌和畸形等。

1.4心理因素

在治疗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急、危患者,而且有时还会出诊参加急救任务,工作具有较大压力,所以护理人员的精神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和应激情况,还有目前医疗环境条件不能保证,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也不易处理,人们过于强调自身健康,但内科常常达不到患者的治疗要求,再因为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护士在面对患者时的态度有时会引起患者的不满,与患者不能做好及时沟通,经常发生投诉事件,有时还会出现打伤护理人员的现象,另外还有的患者是打架或酗酒患者,这些患者的情绪还处于激动状态,也会影响到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这些外部因素再加上过大的工作量,会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压力过大,因此会出现高血压和血管紧张性头痛、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2防范措施

2.1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要做好安全知识教育工作,可以使护理人员准确了解自身情况,正确认识职业损伤,进行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预防意识,依据操作规定进行操作,定期体检,同时注意预防接种各种疫苗,如果出现职业损伤,则需立即登记并上报,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积极治疗。

2.2生物、化学因素的防护

在处理医用垃圾时应该使用达到规定要求的防漏而刺和密封锐气收集器,进行分类处理,防止发生污染,要求护理人员准确应用消毒剂,应该在戴有防护面具和手套的情况下取用消毒液。洗手时要严格遵守六步法,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2.3机械因素的防护

要正确操作锐器,防止发生锐器伤,积极预防各种血源性疾病传播。正确处理各种针头,使用过的针头要及时加装针帽,避免针刺伤手,有时也会遇到不易处理的患者,如酗洒者,这时要在他人帮助下操作。如果出现锐器伤就要马上挤出伤口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充分冲洗,用碘酒消毒,包扎,内科中会存在大量传染病,因此要做好登记工作,同时还要跟踪和处理,要定期检查患者血液中的抗体,进行疫苗接种。

2.4物理因素的防护

急诊护理论文篇7

1..1基础护理脑出血昏迷患者由于病情急且重,因此在送入院后需要进行基础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测,通过对患者意识障碍、呼吸循环、瞳孔变化等的监测,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瞳孔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出血情况与大概位置,例如瞳孔缩小,则患者出血位于大脑半球;瞳孔散大,则患者病情严重,威胁生命。观察患者的呼吸深浅与频率,以决定是否开展通气支持治疗。一般情况下,脑出血昏迷患者均需呼吸机通气,且脑出血昏迷患者普遍存在呕吐的症状,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对清醒患者要进行咳痰、呕吐的指导[4]。如有需要的话,还可使用机械吸痰,对患者口腔、呼吸道进行及时清理,保持其通畅性,降低患者肺炎的发生率。如患者深度昏迷,无法自主呼吸,可使用氧气支持,以维持患者的正常生命。

1.2并发症护理脑出血昏迷患者由于长时间的卧床,普遍存在着尿道感染、褥疮、肺炎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注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急诊护理应特别注意。意识障碍患者由于不能正常咳嗽与吞咽,口腔分泌物会积聚在患者口腔中,护理人员应进行吸痰护理,以防止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5]。对于昏迷不醒或者是无法自主翻身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并保持患者的口腔与床单的清洁、平整,注意动作的轻柔性并妥善固定患者的留置导管。对于排尿失禁的患者给留置尿管,做好尿管的护理,准确记录尿液的量、颜色和性状。护理人员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大便与呕吐物颜色,以判断患者的胃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1.3饮食护理脑出血昏迷患者无法进食,为满足维持患者生命的营养需求可对患者开展营养支持。如果患者的上消化道无出血症状,可以使用流质食物鼻饲以补充患者生命所需的营养物质,多采用高蛋白食物。

1.4颅内压护理脑出血昏迷患者普遍存在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会造成患者脑组织移位,对患者脑干、神经等进行压迫,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症,例如脑疝等。因此需要及时使用甘露醇、利尿剂等药物进行降颅压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的颅内压可减少对患者脑干等神经的损伤。

1.5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我院治疗的6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6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中,32例治愈,占53.3%;14例症状缓解,占23.3%;4例无明显疗效,占为6.7%;抢救成功率是93.3%。

3讨论

脑出血是中老年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是指颅内血管畸形,病情发展快且急,因此抢救难度较大。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时都受到死亡的威胁,其起病突然,且伴有恶心、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症状,有的患者还存在偏瘫或者是失语症状,病情严重患者短时间内昏迷、并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等情况,但如果抢救及时,有效护理,患者还是存在很大的痊愈几率。

在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救治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并保持患者呼吸道、导尿管道、静脉通道的通畅性,护理人员还要注意防止患者消化道出血、压疮、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由于脑出血昏迷患者的病情危重,因此要及时联系CT室及相关科室做好抢救准备,以保证脑出血昏迷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护理人员在重视患者护理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由于脑出血昏迷患者在昏迷中还能够感受外界,因此在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详细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与必要性,并嘱咐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聊天沟通,以对患者的感官进行训练。

急诊护理论文篇8

关键词:分诊护士;急诊;准入;培训

急诊分诊是指分诊护士根据病人的主诉、症状及体征在短时间内对病人进行判断,并初步做出诊断,然后将病人按照轻重缓急分诊到不同的区域进行就诊的过程。由于急诊科病人多、病情重、病种复杂的特点,要求分诊护士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应急和预见能力,同时在心理学、人文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并熟练掌握急诊分诊技术和技巧。而我国目前为止对急诊分诊护士上岗尚未有具体的标准,未进行规范化培训,缺乏统一的培训内容与模式。

1国内外急诊分诊护士资质

美国、法国、新加坡、我国香港对急诊分诊护士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均有一定的要求。法国急诊分诊护士首先应取得职业资格,其次要在急诊工作2年以上,并参加当地卫生局组织的相关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1]。美国分诊护士首先也必须为注册护士,然后在急诊工作6个月以上,之后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在经验丰富护士的监督下进行分诊工作,直到自己可以胜任[2]。新加坡对分诊护士的要求较为严格,在注册护士的基础上,有至少1年的急诊临床工作经验,还得完成院内设定的相关课程,完成心电图课程,并且要学会阅读X线,口试、笔试考试成绩通过后方可上岗[3]。我国香港要求1.5年~2.0年的急诊临床工作经验,在上岗前应熟读“香港医院管理局急诊分诊指南”,并在一名高年资护士带领下才能进行分诊工作[4]。我国大陆到目前为止对急诊分诊护士的准入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对急诊分诊护士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以及培训方面有不同要求。李玉乐等[5]通过问卷方式对300名来自不同医院的,在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方面有所不同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约44.62%护理人员所在医院对分诊护士工作年限要求≥2年,约44.68%要求应≥5年,60.64%要求分诊护士应为大专及以上学历,50%要求护士及以上职称。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需要加大对急诊分诊工作的重视,建立急诊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定期进行培训,传递新知识,从而提高急诊分诊的准确率。结合近几年的文献报道及急诊分诊工作经验,今后在急诊分诊护士的选拔方面,首先必须为注册护士;其次至少在急诊工作2年以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让护士充分认识到急诊分诊的重要性,熟练掌握分诊流程,最重要的是分诊护士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2急诊分诊护士的培训现状

国外对急诊分诊研究较成熟,制定了一些急诊分诊的标准,并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分诊护士进行培训[6]。法国制定了系统的急诊分诊培训方案及指南,分诊护士在上岗前首先要经过专业培训,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具有对所收集的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另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与病人、家属、同事及医院各部门的沟通技能,体现了急诊分诊的专业价值。分诊护士必须定期参加不同的培训,包括护士法律责任、急诊行为、交流沟通、信息学等[7]。Kelly等[8]对澳大利亚医院急诊分诊护士研究结果建议对急诊分诊护士的教育培训应包括:正式的讲授课程、光盘演示教学、体格检查与评估、案例分析讨论、文献阅读、高年资人员经验分享及自我引导学习等。Walsh等[9]研究中建议护士分诊培训课程应包括:预检分诊过程、病情分级标准、医疗纠纷相关知识、身体及心理评估技巧、加强沟通技巧提升病人满意度。而我国往往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医院在分诊护士上岗前会在岗位职责、疾病知识、科室分诊标准及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简短的培训。胡英莉等[10]对我国二级及以上医院急诊分诊依据调查结果显示93.07%的分诊护士是由护士长和年资高的护士在传授经验,甚至有的医院只重视培训分诊护士的分诊技巧和急救技能[11],对分诊护士的培训缺乏统一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张华君[12]建议对分诊护士的培训需加强分诊教育,主要包括分诊的发展、策略、分诊流程、生理心理健康评估方法、国际分诊量表及病人流量管理。在培训过程中需注重理论课程与重复的模拟、演练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注重培养分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急诊医生上岗前要进行规范化培训,急诊护士每年也在进行由北京护理学会及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的急诊专科护士认证,急诊分诊护士更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等。葛宝兰等[13]对急诊分诊护士培训需求的调查显示,100%急诊分诊护士愿意接受不同形式的关于分诊相关知识的培训。

3分诊护士培训方法及效果

3.1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依据教学内容,模拟贴近实际工作中及生活中的场景,由参与成员担任场景中的不同角色,培训老师给予指导、分析的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14]。传统的授课方式,护士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做到将理论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情景模拟培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真实工作场景的再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15]。模拟场景除了根据病人的病种及症状设定的场景,还包括突发事件现场,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及纠纷现场。情景模拟法可以将平时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再学习解决问题。急诊病人多病情复杂,加上大部分病人会认为自己病情紧急,家属情绪不稳定这严重影响分诊护士的判断能力。葛宝兰等[16]对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显示,通过模拟场景培训法可以提高分诊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分诊技能,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综上所述,情景模拟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提高了急诊分诊的质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编排、演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所以对组织者有很高要求。

3.2降阶梯思维法

降阶梯思维方法用于急诊医学,其主要特点就是按照迅速致命到发展较慢的顺序对病人的体征和症状进行排查、综合判断、以满足不同病人的需要。陈秋菊等[17]通过对本院具有5年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运用降阶梯思维进行急诊分诊培训。培训后分诊护士分析问题的能力、分诊的技能及知识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分诊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也很高,同时分诊的准确率由原来的96.90%升至了98.90%,显著提高了分诊的质量。所以护士在进行分诊时应有重点、有计划、有预见性,抓住威胁病人生命的主要矛盾。虽然此方法在提高护士分诊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作用,但是此方法在护理领域应用有限,所以应结合急诊医疗,听取医生的宝贵意见[17],在分诊工作中要适当,既要注意预检过度又要避免预检不足。

3.3以老师授课为基础

(lecturebasedlearning,LBL)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双轨培训法传统护士培训主要是LBL教学法,侧重于讲授理论知识,这种单向教学法只能使护士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考虑到护士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使得护士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18]。PBL教学法主要是立足于实际问题,以护理人员为中心,培训者进行引导启发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培养护士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9]。而急诊分诊正是在掌握扎实理论的基础上对病人提出问题,经过自我分析最终解决问题。比如病人出现了胸痛症状,在分诊护士的大脑里会呈现出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许多疾病,接下来分诊护士会针对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及伴随症状等进行询问,最后经过综合分析将病人分诊到合适的区域。在此过程中充分反映了分诊护士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讲授课程为基础的LBL教学方法为分诊护士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分诊护士的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拓宽了急诊分诊护士的思路,加快了分诊护士走向成熟的步伐,使护士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双轨教学形式多样,通过此方法的培训提高了分诊护士的综合素质。以上3种培训方法在提高分诊护士综合能力方面都起了促进作用,在以后的培训中要将单一的理论授课模式与其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培训,更要重视分诊工作,重视分诊护士的培养。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把急诊分诊护士作为急诊护理的一个亚专业来培养,将分诊护士专业化。以色列Azuri等[20]对来自18家综合医院急诊科的270名注册护士进行横断面研究,建议应专门培养急诊分诊执业护士并可以让分诊护士获得一定的分诊相关权限,比如给病人开具X线检查单等,从而减少病人等候时间,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国内缺乏完善的急诊分诊护士培训及认证体系[1],我国应该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预检分诊培训体系。

4展望

急诊分诊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医疗及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规范化、科学化、统一的急诊分诊护士准入制度、分诊标准及培训体系。同时在护理工作中要敢于创新,将有效的培训方式引入到护理工作中,发展急诊分诊护理信息化建设,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应对千变万化的急诊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杰.中法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对比及借鉴[J].护理学报,2009,16(9A):20-22.

[2]张波.美国的急诊分诊制度简介[J].中华护理杂志,1994,29(5):316-318.

[3]曾艳,黄海燕.新加坡急诊预检分诊模式介绍[J].护理学杂志,2011,25(10):85-86.

急诊护理论文篇9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急救质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而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更是医院综合质量的重中之重,护士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水平和质量,进而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1][2]。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培养专科护士的重点,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急救工作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种抢救预案和应急预案外,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反应迅速的急诊护理队伍对急诊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当前急诊科护士素质培养进展、培训项目、内容与方法,为从事急诊科护士管理和培养提供参考。

1 培训项目: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判断能力、应急和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对保证急诊抢救的效果和质量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急诊护理队伍素质现状存在的思想素质不稳定、专业知识不扎实、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疲劳的普遍性、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王宏哲、张利岩、高歌等提出培训项目包括:(1)急救意识、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及急救操作技能的培养,(2)院前急救及急诊分诊、群死群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3)沟通技能和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4)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行为规范和礼仪的培养,(5)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6)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3-4]。

2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2.1 急救意识、技能,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2.1.1培训项目 张环英[5]等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式培训的方法中将卫生部的颁发的50项护理技术操作列入培训计划,再结合急诊专科特点,选定18项急救护理技术及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院前急救及急救分诊的培训、群死群伤及突发卫生事件的培训、综合模拟急救演练等。王力[6]等选择急救护理技术操作为徒手心肺复苏、电动吸痰、电除颤、深静脉穿刺,4项操作以《基础护理学技术操作程序、测评与考核》、《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统一操作及评分标准;模拟抢救演示包括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颅内高压综合症、外伤性失血性休克和羊水栓塞7种危急重症,均以《急诊护理学》为教材,统一抢救程序及评分标准。

2.1.2 培训方法及效果 目前,各医院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开展最多的是一些院内活动,几乎很少组织短期或长期脱产学习培训。贾胜欣[7]等采用体健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培训效果。许乐芬[8]等认为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方式普遍受到护士的认可和好评,增强了护士综合急救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护士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葛宝兰[9]等认为情景模拟和个案分析的培训方式应用于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无论在加强临床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还是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夏丽[10]认为应急预案演练的重点在与急救过程的整体协调与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是各项急救技术的整合。廖全全[11]等采用“社区―院前―院内急诊”三位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社区护士,结果首次培训、复训考核合格率均为100%;首次培训优秀率31.3%,复训优秀率75.3%,复训优秀率显著高于首次加强对急救技能的培训。定期复训,尤其是基本生命支持[12]技能的定期复训非常必要,这也是急诊医学界的共识。同时还应具备因其它特殊原因如:火灾、突然停电、停氧、停水等造成的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有力的保障[7]。

2.1.3 国内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式 国内对急救专科护士培养尚在起步阶段,主要以在智教育为主,培训基地为医院,安排急诊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授课,如2007年安徽省认定具有急诊转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医院有6家,江苏省论证评定的急诊护士培训试点基地的医院有2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承担了江苏省首届“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同时注重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合作,如上海创建了中医合作的急救人员培训中心,北京也正在创建与加拿大、香港合作的危急重症专科资格培训中心。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正确价值观能使人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2]。工作在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承担着抢救生命的重任,在心理上要有为患者忠诚献身的高尚情操,珍视生命,对不同民族、种族、信仰、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的人都要平等对待[13]。充分启发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业树新风,教育大家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忘奉献、不忘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2.3 护士语言素质及沟通能力培养:大多数急诊患者及家属都有急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对护士的语言非常敏感,护士在抢救操作过程中说话的内容、声调、态度、表情对患者及家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护士进行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加强护士语言修养和在紧急情况下恰当揣摩他人意图、把控和驾奴病人及他人的能力。使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用词恰当得体,语言表达清楚、亲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患者和家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交流气氛。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耐心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医院“实行绿色通道”,对医患紧张的情况,护士首先要保持镇定,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对不同情况、不同的对象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使患者和家属都得到满意的答复;另一方面,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掌握分寸,不要在患者面前埋怨、抱怨,所以语言素质的提高是减少急诊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14]。

2.4 锻造稳定的心理素质:急诊面对突发及应急事件较多,而酗酒、吸毒、自杀、他杀及恶性事故就诊时本身就带有法律纠纷,面对这种情况,情绪稳定性差的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造成抢救工作忙而乱,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护士心理素质的敏感性训练,锻炼他们在应急情况下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作为领导者应重视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加强关怀、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适当提高待遇,并通过制定一些确实可行的措施来减轻护士的压力,降低护士的疲劳程度,从而使抢救质量得到保证[15]。

2.5 加强法律和安全意识教育:法律在不断走向健全和成熟,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必然。然而目前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却落后于形势,在执业中不注意自我保护,为此强化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者迫在眉睫的任务[16]。通过对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规范各种文件的书写,时刻绷紧护理安全这根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患者的基本权利,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真正树立起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有效地堵塞工作中的漏洞。

2.6 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科研水平: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独特性的本质,是一个人通过培训能把信息资源应用到其工作中的能力。采用针对性讲授法、实例系统应用法、小组讨论法培养护士的信息素质[17-18]。为护士制定读书计划,指导他们有重点地阅读中外期刊和书籍,定期写小结;并逐渐培养他们在实践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整理资料,每年写1~2篇专业论文。同时加强对论文的质量把关,并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和创新。

2.7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19],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的医患关系已经逐步发展为“共同参与型”,在急诊工作中,医务人员不能仅仅将患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而更应该将他们看作是具有丰富情感和社会属性的人,真正关怀、体谅和同情患者,如果患者由于疾病的痛苦而出现不礼貌或蛮横的行为,医护人员应理解[20]。急诊患者一般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感情交流,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和相互信任的建立,彼此仅仅是治疗和被治疗的关系,因此,在急诊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更应注重对在职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当前倡导人性化护理的今天,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熟练的创造技能和丰富的护理经验,急诊胆识、应急意识,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稳定的思想状况、高度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敏感的信息素质。只有加强急诊科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才能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 裴少梓,包家明,赵燕.护士形象礼仪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6):1516-1517.

[3] 王宏哲.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J].医学信息,2010,23(10):316-317.

[4] 张利岩,高歌,王颖等.现代护理管理中如何提高人员与素质更新管理理念[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07-409.

[5] 张环英,张翠雁,卢秋香,等.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是培训的方法探讨[J].现代医院,2009,30(18):2186-2188.

[6] 王力,陈新怡,刘诗文,等,军队医院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6):98-99.

[7] 贾胜欣,吴景梅,张会然,等,体验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2-23.

[8] 许乐芬,王茂桂,陈慧,等,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48-149.

[9] 葛宝兰,常娜,杨海娥.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17-19.

[10] 夏丽。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42-43.

[11] 廖全全,张文武,王立军,等,三为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在社区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21):7-9.

[12] 沈洪,赵世峰庚炎.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自动体外除颤(AED)与除颤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4):253-257.

[13] 李欧,壬重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7.

[14] 比古丽森,沈艳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急诊患者职业素质培养的见解[J].健康必读杂志,2011,11(11):299.

[15] 陈丽花.急诊科护士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61-562.

[16] 黄秀金,许萱荷.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J].广西医学,2003,25(10):2065.

[17] 刘雪松,詹洁,李冬梅等.急诊科护理人员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9):53-54.

[18] 周满英.基于现状调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J].中医教育,2010,29(2):25-28.

急诊护理论文篇10

急诊护理人员知识完整度不够

急诊科各种急症、重症患者聚集,进行急诊护理时的未知因素很多,很多急诊护理人员对突发、特殊情况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且急诊科是最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科室,其医患纠纷具有复杂、特殊、难处理的特点,很多急诊护理人员对预防和应对医患纠纷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就是急诊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知识不够完整,不足以应对急诊护理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突况或特殊情况。

急诊护士应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急诊护理理论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加强经验的积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权威的、最新的相关知识及理论,建立自身完整的知识和经验网络;并对某些重点环节、重点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以积累正确的、完整的、有侧重点的急诊护理知识体系,使急诊护理队伍拥有强大的特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急诊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

究其原因是复杂的,有急诊护士个人素质的原因,有医院管理和环境的原因,也有急诊患者的影响因素存在。但总的来说,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医院内部人文氛围不够浓厚;二是急诊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定位存在偏差。急诊科每天都要接收众多的急症、重症患者,急诊护士工作繁忙、单调,如果医院各部门只是机械地运转,而缺乏人文关怀,护士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近人情”。另外,急诊护士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急诊过程中的角色和价值,对自身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同,未能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患者。

医院和急诊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急诊护理的服务性质,对患者的护理感受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医院浓厚的人文气息,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引导急诊护理人员感受和认识自身价值和重要性,真正用心为患者服务,将急诊护理工作做到最好。

急诊护理中组织管理力度不够

急诊护理的管理包括急诊护士的培训,急诊护理制度和规章的制定、维护、执行,急诊护理的工作安排和考核等。当前急诊护理管理存在管理松散、不合理、守旧等问题,对急诊救护的医疗器械、药物等管理控制力度不够。医院应完善急诊管理体制,集中、科学管理各种器材和药物、用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对器材、用品的检查,对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急诊护理制度、规定进行维护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