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20:32:33

急诊内科

急诊内科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急诊内科共对15876例患者进行急救,将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本次研究,包括院前急救送到急诊室呼吸、心跳已停止,经过急救无效而宣布死亡的患者,共计394例,急救成功率为97.5%。其中男274例,女120例,年龄14~96岁,中位年龄56岁。

1.2方法

对394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死亡年度、就诊后存活时间以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年龄、性别分布

死亡患者中以男性居多,且多发生于19~70岁年龄段。见表1。

2.2死亡年度分布

2005-2011年分别为19例(4.8%)、24例(6.1%)、25例(6.3%)、57例(14.5%)、69例(17.5%)、93例(23.6%)、107例(27.2%),呈逐年上升趋势。

2.3入院存活时间

入院时已死亡30例(7.6%),入院1h内死亡129例(32.7%),入院1~6h死亡98例(24.9%),入院7~24h死亡87例(22.1%),25~48h死亡34例(8.6%),>48h死亡16例(4.1%)。2.4死亡原因394例患者死亡原因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25.9%)、中毒(19.3%)、心血管疾病(18.8%)、呼吸系统疾病(9.4%)。见表2。

3讨论

急诊内科范文篇2

关键词:全面护理干预;重症心力衰竭;自我效能

重症心力衰竭是心脏病发展到极为严重阶段的一组症候群,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全面护理干预是一种将护理各环节系统化的护理模式,重视生活指导、心理干预,能为患者提供优质化、多元化、人性化护理服务。本研究选取我院90例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旨在探讨全面护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我院90例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分组,每组45例。对照组女20例,男25例;年龄54~77岁,平均(65.23±5.56)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29例,Ⅳ级16例。观察组女21例,男24例;年龄55~78岁,平均(66.78±5.32)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28例,Ⅳ级17例。两组年龄、心功能分级、性别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者知情、自愿并签署同意书;符合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重症心力衰竭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障碍;患有精神疾病或意识不清晰。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睡眠指导、给氧、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包括:①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减少负性情绪,帮助树立对抗疾病的决心;②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相关注意事项等,宣传正确生活习惯,如严格控制液体和钠盐摄入、清淡饮食、戒烟酒等;③合理用药,对于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密切监测其心率变化,若心率<60次/min,应及时暂停用药;④运动指导,鼓励患者下床走动,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运动量,运动期间应时刻注意其生命体征变化;⑤病房环境维护,护理人员需每天消毒,保证病房空气畅通,以避免引发感染。1.3观察指标。自制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遵医行为调查表比较干预前后两组遵医行为总评分,评分越高代表遵医行为越好;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从健康行为、用药、日常生活、遵医行为4个方面比较干预前后两组GSES总评分,评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好。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遵医行为。干预前观察组遵医行为总评分为(21.13±1.25)分,对照组为(21.12±1.21)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969)。干预后观察组遵医行为总评分为(28.25±2.13)分,对照组为(23.54±2.21)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01)。2.2自我效能。干预前观察组GSES总评分为(25.43±2.37)分,对照组为(26.12±2.21)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157)。干预后观察组GSES总评分为(32.31±2.18)分,对照组为(28.45±2.05)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01)。

3讨论

重症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危重疾病,多次住院率高,病死率也较高,患者心理压力大,负性情绪严重,导致遵医行为受到影响。因此,在加强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护理干预,以促使患者严格遵从医嘱,提高自我效能。全面护理干预是一种现代化护理模式,从生理、心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模式比较,更加多元化,能满足患者多种需求。本研究采用全面护理干预,通过健康宣教、心理干预、运动指导、病房环境维护、合理用药等,针对患者需求进行心理疏导,可减少负性情绪,树立正确心态,同时给予运动指导,可促进机体恢复生理机能,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并发症发生,加强病房环境维护,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场所,使患者保持愉悦心情,利于症状缓解。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全面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遵医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

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全面护理干预在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急诊内科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遵医行为,提升自我效能。

参考文献

1吕小棉.重症心力衰竭外科治疗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7,38(3):288~291

急诊内科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某院急诊部依据功能区域划分为:①急诊病房:下设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三个病区;②急诊监护室;③急诊门诊:设预检分诊区、抢救区,留观输液室。某院急诊部共有护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科护士长1名,各功能区域分设5名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4名。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部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1.3.3第三阶段:在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培训。急诊护士经过在急诊病房2年的轮转,进入急诊监护室,首先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据医院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培训各种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心电除颤术、监护技术、呼吸机操作技术、血液灌流与滤过技术、各类管道的护理技术,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流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流程等,边培训边实践,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训练,并且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经护理部批准后进入急诊监护室独立值班。

1.3.4第四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在急诊监护室工作1年后,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进入急诊门诊工作。根据医院急诊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预检分诊流程、分诊技巧、洗胃技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重点病种及常见急症的护理与急救配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突发传染病的隔离与处置等。在培训中,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如:猝死、过敏性休克、小儿高热惊厥、群体伤、群体食物中毒等病例的急救流程,使护士更容易接受,也更注重实用性,使其进一步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技能。同时将理论性知识编成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册,方便随时学习。经过1个月的培训,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后,经护理部批准进入急诊门诊独立值班。

2结果

经过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的分区域、分阶段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培训相比较有明显提高。急诊护士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相比以前也都有了明显提升,基本具备了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独立的抢救能力,能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病情分级分区救治,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

3讨论

急诊专科护士实行分区域、分阶段的培训体系,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培训的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和急救技能的考核,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了责任感,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加速了急救护理人才的成长,使医院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护理队伍。

3.1应急能力增强,抢救成功率高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科室,就诊患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的特点,急诊专业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急诊专科护士通过在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三个病区2年,急诊监护室1年,共计3年的轮转,涉及专业面较广,由浅入深,系统学习了急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时,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具备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积极配合医生的抢救。根据Whelan对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面临心脏停搏这种危重病人,给予医护人员抢救的时间较短,而在这样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复杂的抢救措施,需要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比较扎实的护士积极配合,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诊内科范文篇4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内科急诊;护理

急诊患者常存在病情复杂,容易误诊、漏诊及诊疗延误,如何提高警惕,早期识别“潜在危重病患者”,成为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当务之急。如果医护人员可以尽早、准确地识别这类“潜在危重病患者”,可有效的对患者进行救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当然,要准确无误的对病情进行预判,不仅需要医生和护士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指导,更新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早期预警评分”[1](earlywarningscore,EWS)由于其观察方便,操作便捷,对急诊“潜在危重病患者”能够评估准确,早在20世纪就被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然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2](modifidearlywarningscore,MEWS)虽然提出时间并不晚,在国内急诊用于评估病情的报告却并不多[3]。利用MEWS评分对2015年3月-2017年4月就诊的456例内科急诊患者进行了病情评估和分类,根据患者评分及分类对患者实施不同护理以及下一步治疗方案,患者预后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3-2017年4月急诊内科收治留观病人共456例。男236例,女220例;年龄16~89岁,中位年龄51.3岁。1.2方法。对所有入选病例(456例内科急诊留观患者)在其就诊时,医护人员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采用MEWS评分以及入院后的检查及检验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的评估,按0-4、5-7、8分以上3个分数段为患者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和进一步处理措施,记录各组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去向以及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2结果

2.1入选患者0-4分共计133例,其中3例患者由于病情加重经专科会诊后转入重症病房进一步治疗,其余患者均通过留观治疗后顺利出院,患者死亡数为0例,治疗有效率高达100%。2.2入选患者5~7分共计167例,入院后予以I级优质护理,其中30例患者转入重症病房继续治疗,132例患者收住至高依赖病房继续治疗,其余5例患者仍在急诊留观病房安专科意见继续观察病情变化;患者死亡人数为9例,治疗有效率94.6%。2.3入选患者8分以上共计146例,按特别护理予以干预,其中109例患者经过急救处理后直接送入重症病房,29例患者收住至高依赖病房,其余8例患者要求转院及放弃治疗。患者在急诊留观病房死亡5例,收治转院部的患者中死亡人数为16例,治疗有效率仅为85.6%。3讨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凭借其能够及时、准确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同时可对有潜在危险的患者进行预警,被广泛认可和应用。另外,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操作较其他评分系统更加简单、方便,在临床工作中推行实施起来也更加有效[3]。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是由早期预警评分系统(earlywarningscore,EWS)通过不断的改良后演变而来;MEWS将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和意识作为其主要的评分指标,并将患者的病情危重度转化为数值,便于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并快速、科学地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地评估。急诊内科留观患者因为很多患者病情隐匿、复杂,易导致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最后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应用MEWS来评估急诊留观患者,由于该评分系统简单、快捷,能够准确的评估病情,并可对病情隐匿的患者做出预警,早期发现问题,从而予以相对应的护理措施防止病情的恶化,患者治愈率较前明显提高[4]。研究根据MEWS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并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将MEWS<4分的低危患者收住急诊留观病房按一般急诊护理继续留观治疗。根据患者的MEWS评分将患者的信息卡标记为蓝色,根据医生医嘱执行护理,建立普通静脉输液通道。按常规护理进行巡视和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病情变化及时予以对症的处理。将MEWS5-7分的危重患者收住急诊重症病房按I级优质护理进行护理,密切监测器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MEWS评分将患者的信息卡标记为黄色,根据医生医嘱及I级优质护理要求进行积极护理,建立套管针静脉输液通道。按I级护理要求,大约15min进行一次查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巡视和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病情变化及时予以对症的处理。同时,在将患者转至重症病房途中需要医生及责任护士全程陪同护送,并向下一班值班人员详细交待病情。将MEWS≥8分的极危重患者收住急诊重症病房按I级优质护理进行护理,密切监测器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MEWS评分将患者的信息卡标记为红色,根据特级护理要求进行护理,建立22G规格以上的套管针静脉输液通道2条。按特级护理要求,建议24h专人陪护;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病人外出时必须有医生和责任护士陪同,并备齐所有急救所需用物,并向下一班值班人员详细交待病情,记录特护记录单。研究发现:收治的患者病情越重,其MEWS的分值越高,这类患者转至重症病房或高依赖病房的概率也随之增高,且患者死亡率也越大。结果显示通过MEWS评分系统,能对急诊护理工作进行有效指导;0-4分的患者病情较平稳,患者基本可以通过留观治疗后顺利出院;5~7分的患者,入院后予以I级优质护理,急诊处理病情稳定后转入重症病房或高依赖病房继续治疗,治疗有效率较高;8分以上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按特别护理予以干预,绝大部分患者经过急救处理后直接送入重症病房。根据MEWS评分对急诊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为患者定制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方案,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和护理,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最终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MEWS评分系统指导急诊内科的护理工作,发现MEWS评分系统有着简单、易操作、可靠性高等特点,能够为临床工作者带来很多方便,使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MEWS的分值高低与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呈正比,对于分数越高的患者,应该提高重视,加强护理。此外,在应用MEWS评分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患者临床检查和检验,才能够对病情更加准确的判断,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工作重点,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依据,充分提高治疗有效率。

总之,根据MEWS评分对急诊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为患者定制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方案,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有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最终让急诊护理效果得以有效提升,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邓跃林.英国早期预警评分介绍[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48.

[2]SubbeCP,KrugerM,RutherfordP,etal.ValidationofamodifiedEarlyWarningScoreinmedicaladmissions[J].OJM,2001,94(10):521-526.

[3]董建英,王阿丽.早期预警系统在医院评估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2):743-744.

急诊内科范文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一2010年1月我院急诊内科共收治患者146例,其中急性感染类患者93例,男51例,女42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为53.4岁。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3l例,23例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17例、感染性腹泻19例、急性尿路感染3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就诊急诊时,医生根据其临床症状先初步判断,并尽量根据初步判断开具抗生素处方。同时,取样进行致病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统计医生初步判断后的经验用药和致病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后用药的符合性。统计联合用药情况。

1.2.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流感病毒,也可为流感/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临床可采用MZem、环丙沙星、阿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2—7193.2012.01.037莫西林、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进行治疗口o。

1.2.2急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用药致病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金葡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化脓性链球菌、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卡他莫拉菌等,可采用四环素类、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氨苄西林、罗红霉素、林可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等进行治疗。

1.2.3感染性腹泻用药致病菌主要为轮状病毒、艰难梭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阿米巴菌等,对于体弱、合并其它疾病、年老、接触较多人群的这类患者应予以积极的抗生素治疗,以免患者腹泻加剧其它疾病的病情或者发生大范围的传染。

1.2.4急性尿路感染用药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G一杆菌、肠杆菌,常用药物为氨基糖甙类、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等药物。

2结果

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判断93例患者为11类细菌感染,试验室检查鉴定结果为13类细菌感染,两者的符合率为84.61%;临床医师根据临床经验采用37种抗生素对93例患者进行治疗,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为13类细菌的敏感抗生素为30种,二者的符合率为81.08%。从数据看出,我院急诊内科医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对急诊感染类患者的致病菌判断准确率及经验用药和药敏试验的结果符合率均赢。,联合用药情况93例患者中,50例患者采用抗生素联合应用。

急诊内科范文篇6

关键词:大内科;总住院医师;工作制度;调研

大内科总住院医师制指住院医师在担任主治医师工作以前,必须经过的一段时间的集中性临床实践,其主要工作是院内其他非内科科室的相关会诊、内科相关科室非工作时间急危重症处理和抢救指导、协助内科系统进行住院医师的轮转安排等[1-5],该工作历时0.5~1年,为提高总住院医师(简称院总)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2,5]。国内综合性、教学型三甲医院多采用上述内科院总训练机制,但尚缺乏对内科院总实际工作情况的调研反馈。为促进该制度的完善,本研究进行相关调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2020年3月以本院作为调研单位,涉及调研对象为医务处主任1名、相关临床科室病房组长73名、曾任或现任大内科院总4名,对上述78名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其中病房组长调研为抽样调查。

1.2研究工具

课题组在查阅文献和咨询相关方面专家的基础上,仔细研读《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对总住院医师的要求[6-7],并结合大内科院总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针对非内科病房组长的《内科院总的总体会诊能力》调查问卷和针对内科病房组长的《大内科院总工作改革》调查问卷。

1.3调查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共现场访谈了医务处领导1名,现任和前任内科住院总医师4名,主要了解本院大内科院总运营机制;通过问卷调研了57名非大内科系统病房临床组长和18名内科病房临床组长,前者注重内科院总会诊工作的评价,后者注重大内科院总工作调整和改革。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调查问卷经统一编码后,采用Excel建立最终结果数据库,双人录入和双核对,运用SPSS24.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构成比采用百分比(选择人数/总人数)表示。

2结果

以匿名方式隐藏了调查者姓名及相关信息,调查后问卷立即归档,剔除无效问卷,活动有效试卷共73份,有效答题率100%。57位非内科临床病房组长(其中29位主治医师或23位副主任医师、5位主任医师)参加了调研。

2.1大内科院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31.58%(18/57)的非内科病房组长表示,大内科院总部分解决或没解决临床问题(1/57回答“没解决”,17/57为“部分解决”);68.42%(39/57)的非内科病房组长表示,大内科院总基本解决或者完全解决临床问题(35/57为“基本解决”,4/57为“完全解决”)。内科有8个专科,在涉及专科能力的会诊转诊时,就内科院总不需转为专科会诊而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调研结果显示,近1/3非内科病房组长(31.58%,18/57)认为大内科院总不能解决内科专科问题(解决程度小于50%);近2/3非内科病房组长(61.40%)认为,大内科院总能部分解决内科专科问题(18/57认为解决程度为“50%~69%”,17/57认为解决程度为“70%~89%”),仅有7.02%非内科病房组长认为大内科院总基本能解决内科专科问题(4/57认为解决程度为“90%及以上”)。

2.2大内科院总所具备的急救能力和急会诊的效果

调研结果显示,超过1/3(31.58%)的非内科病房组长认为大内科院总在抢救急危重症能力上存在欠缺(4/57认为“大内科院总不具备抢救内科危重急症的能力”,14/57认为“具备一些”);68.42%非内科病房组长认为大内科院总总体具备抢救急危重症能力(30/57认为“基本具备”,9/57则认为“完全具备”)。12.28%(7/57)对大内科院总在急会诊患者抢救时给出的指导意见“不满意”或“不太满意”,77.19%(44/57)认为“基本满意”,10.53%(6/57)为“非常满意”。

2.3非内科临床病房组长对大内科院总工作提出的改革建议

本次调研还进行了开放性问卷,请57位非内科临床病房组长对大内科院总工作提出的改革建议。2.3.1内科院总制度考核制度建设北京协和医院大内科院总机制是目前全国的标杆,应学习协和的大内科院总制度,建立月/季度考核机制,作为内科院总年终考评绩效项目之一。2.3.2内科院总普通会诊制度的改革①会诊答复:避免笼统模棱两可的意见,应提出能解决实质问题的建议;②疑难问题需专科会诊,应由院总启动专科会诊,而不是回馈请会诊科室自己联系,从而避免战线拉长延误病情或降低效率。2.3.3内科院总急危重症救治为了避免延误,应从医院层面建立相关绿色通道;建立替代机制:避免院总同时遇到2~3个或更多急会诊而无法分身的状况,可由当日值班的内科二线进行急会诊和抢救。

2.4大内科院总的工作调整和改革

共有18名内科病房组长(其中8名主治医师、9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任医师)参加了调研。2.4.1大内科院总制度设置的必要性针对目前大内科院总现运行制度,对内科住院医生的临床能力过渡培养的作用,调研结果显示,100%都认为有必要设置大内科院总(0/18回答“没有”或“有些”,18/18回答“明确”或“很大”)。2.4.2大内科院总会诊转诊制度改革为了调研内科院总平会诊时的专科能力,提出对于疑难专科问题直接由院总启动转诊会诊途径的恰当程度,调研结果显示,近2/3(61.11%)内科病房组长支持内科院总直接启动会诊转诊途径(11/18为“30%或以上”,7/18回答“小于30%”)。2.4.3大内科院总前期是否强化进行急诊轮转培养为了调研急诊室轮转经历对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针对急诊室或综合ICU轮转和工作经历是否有助于内科医师提高处理危重急症的能力这一问题,调研结果显示,2/3的内科病房组长(66.67%)认为很有必要(12/18回答“明确有”或“很大”,4/18回答“有些”,而2/18回答“没有”)。2.4.4内科临床病房组长对大内科院总工作提出的改革建议几乎所有(94.44%)内科临床病房组长认为大内科院总制度需要完善并加强(17/18认为需“完善并加强”,1/18认为今后大内科院总制度可“维持不变”),并提出了如下建议。①继续保持内科院总轮转制度:在专业细分的背景下,培养综合临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院总制度非常重要,应继续保持。②增设激励机制:内科院总的工作是每周超出40小时工作制,强度大,应酌情增设高年资住培学员辅助工作,同时建议采取考核制度,对合格、良好和优秀这给予奖金倾斜,和轮转结束后的休假补偿。③内科院总质量建设:启动专项培训,对于会诊工作能力进行定向培养,强调临床思维建立和解决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内科院总急危重症抢救和处理能力,应在院总工作前启动4~6个月综合急诊或综合ICU工作训练。

3讨论

3.1大内科院总运行机制

3.1.1大内科院总产生机制本院神经内科和心脏内科有独立的住院总医师,内科系统的其余科室在已通过一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高年资住院医师中安排其轮流担任大内科住院总医师。3.1.2大内科院总工作职责大内科院总同时设有2名,每周每人值3个24小时班,周六没有内科院总值班,由病房二线担任相应工作,每位院总为期6个月。大内科院总主要工作为科间会诊(包括平会诊和急会诊)、内科病房夜间抢救;其他工作包括参与内科二线和内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排班等。

3.2内科院总工作的评价(非内科临床病房组长对内科院总工作的评价)

急诊内科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胃肠疾病急诊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风险管理组男31例,女11例,年龄21~75岁,平均(36.13±2.71)岁;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21~74岁,平均(36.04±2.2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1)成立胃肠疾病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基层护理人员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2)总结问题。对以往胃肠疾病急诊患者常见风险进行总结,制定相应管理措施。(3)措施落实。第一,合理排班。胃肠疾病急诊患者护理工作繁重,需合理排班,高峰期需合理增加护理人员,以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减少护理差错发生;第二,交接班规范性。对交接班内容进行规范,确保书面、口头、床旁全面交接到位,落实责任。第三,对高危跌倒坠床患者,在床头挂警示标识;输液、用药严格执行三叉七对原则;室内地面和洗手间地面保持干燥,设置防滑垫;保持病房照明系统和报警系统良好。第四,规范文书书写。胃肠疾病急诊科护理中,需规范文书书写,以作为医疗证据,减少纠纷的发生;第五,加强护士法律知识培训。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并通过相关护理案例的学习增强自身维权意识[3-4]。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胃肠疾病急诊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风险处理能力水平(0~100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护理风险管理质量越高);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非常满意21例,比较满意有11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76.19%;风险管理组非常满意32例,比较满意有7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92.86%。2.2两组胃肠疾病急诊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风险处理能力水平相比较。风险管理组胃肠疾病急诊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风险处理能力水平(94.56±2.15)、(97.45±3.53)、(96.13±6.92)高于对照组(85.01±1.91)、(86.24±2.72)、(84.13±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发生率相比较。风险管理组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有2例出现坠床,有2例药物注射错误,有2例沟通不良,有1例静脉炎,发生率为16.67%;风险管理组仅有1例沟通不良,发生率2.38%。风险管理组无出现护患纠纷,对照组6例护患纠纷,发生率14.29%。

3讨论

胃肠疾病急诊患者病情危重,护理工作存在较多风险,如输错液、跌倒和坠床等。通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组员培训,强化其风险管理意识,可优化护理排班,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5-6];同时完善病房设施设备检查,设置防滑垫、保持照明良好,预防跌倒等的发生;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可确保正确用药;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有利于护士更好维权;规范文书书写和交接班过程,可有效减少护理缺陷和护理纠纷的发生[7]。本研究中,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组护理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满意度76.19%;风险管理组满意度92.86%。风险管理组胃肠疾病急诊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风险处理能力水平高于对照组,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乔志芳[8]的研究显示,胃肠疾病急诊患者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可显著减少护理风险发生,实施后风险事件1.8%;实施前8.7%。我们的研究和其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胃肠疾病急诊患者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价值高,可有效提升风险管理和预防性处理质量,防范和减少风险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预防护患纠纷的出现,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晓容.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坠床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2):56-58.

[2]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3]韩建敏.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3):274-276.

[4]李利群.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2):1440-1442.D

[5]黄吉凤,张艺,代芬,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z1):224.

[6]熊宇,胡灵芝,刘媛,等.消化内科护士住院患者自杀预防系统化培训措施与成效[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5):1428-1432.

[7]陈春丽,杨婉娜,张丽明,等.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45-547.

急诊内科范文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均于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内科治疗急性胰腺炎,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发病年龄范围26-68岁。50例患者的诊断全部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胰腺疾病学组2004年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其中轻型急性胰腺炎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29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痛、腹胀等症状。50例患者均行CT或B超检查,可见整个胰腺弥漫增大,边缘模糊,胰周渗液或腹腔渗液24例,腹穿液淀粉酶增高者26例。

1.2治疗方法

①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②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生长抑素类抑制胰酶分泌,PPI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③抗生素预防感染;④起病初给予全肠外营养,并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

1.3分析方法

数据均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所有计数数据然后采用χ2进行检验,并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例患者都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住院时间12-65d,平均住院时间35天。47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好转,占94%,1例入院时表现为“急腹症”,怀疑“胃肠道穿孔”而行急诊手术,2例完全梗阻型胆源性胰腺炎行急诊ERCP取石术。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胰腺炎内科综合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良好,内科综合保守对症支持治疗47例,采用率达94%,外科手术3例,采用率为6%。其中出现肝功能损害18例,占36%;胰腺假性囊肿11例,占22%;胰腺坏死8例,占16%;肠梗阻6例,占12%;胰腺脓肿4例,占8%;胰腺脑病3例,占3%。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和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胆源性(81.6%)高于非胆源性(18.4%),统计无显著差异性(P>0.05)。

3讨论

急诊内科范文篇9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急诊内科范文篇10

1.专线介绍

1999年4月18日市救护中心-仁济医院急救专线正式开通,成为全市首家院前、院内联合急救网络。当救护车在驶往仁济医院途中。救护人员用救护车上传呼机直接与救护中心总台联系,把救护车上病人的病情报告救护总台,救护总台随即拨通仁济医院急诊300专线电话,及时将病人院前病情、诊状及初步抢救措施等简要情况告知,仁济医院接到300专线电话后即根据病人的病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即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抢救药物到位,迎接救护车来院。

2.临床资料

1999年4月至11月,共有67位病人通过急救专线电话告知院前病情,抢救信心其中内科病人30例,主要为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神经内科病人21例,主要为脑溢血、中风偏瘫病人;神经外科病人8例,主要为脑外伤病人;普外科病人6例,主要为复合外伤;妇科病人2例,为宫外孕。

3.体会

3.1急诊抢救的时间是用分秒来计算的。急救专线为急诊医护人员提供了抢救信息,使急诊室在病人来院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为处理危、重、急、伤病症最初阶段抢救的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抢救工作及时、正确有效提供了保证这是急救专线其独特的优越性。

3.2为全市医疗急救网络的建立作出有意义探索国际抢救体系为院外-急诊-ICU为联合一体的系统。而目前我国院外、院内急救常是独立进行的。急救专线为院内、院外急救配合的联系进行做了有意义探索。

急救专线的开通,仅仅是第一步。今年我们在急救专线基础上与救护中心合作建立电脑急救通讯网络,以便进一步掌握病人院前的病情、心电图、抢救措施的动态变化从而争取为每一个病人的抢救机会,减少危重伤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抢救率和治愈率。为建立完善院外、院内联合急救体系,作出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努力

4、典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