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0:37:34

急诊

急诊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急诊内科共对15876例患者进行急救,将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本次研究,包括院前急救送到急诊室呼吸、心跳已停止,经过急救无效而宣布死亡的患者,共计394例,急救成功率为97.5%。其中男274例,女120例,年龄14~96岁,中位年龄56岁。

1.2方法

对394例患者的年龄、性别、死亡年度、就诊后存活时间以及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年龄、性别分布

死亡患者中以男性居多,且多发生于19~70岁年龄段。见表1。

2.2死亡年度分布

2005-2011年分别为19例(4.8%)、24例(6.1%)、25例(6.3%)、57例(14.5%)、69例(17.5%)、93例(23.6%)、107例(27.2%),呈逐年上升趋势。

2.3入院存活时间

入院时已死亡30例(7.6%),入院1h内死亡129例(32.7%),入院1~6h死亡98例(24.9%),入院7~24h死亡87例(22.1%),25~48h死亡34例(8.6%),>48h死亡16例(4.1%)。2.4死亡原因394例患者死亡原因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神经系统疾病(25.9%)、中毒(19.3%)、心血管疾病(18.8%)、呼吸系统疾病(9.4%)。见表2。

3讨论

急诊范文篇2

首先,我学会了写输液通知单。只要心细这个是比较好写的。一定要把医嘱看清写对,包括药的剂量、滴数、给液方法、等等都要看好,还要签字,每操作一步都要在上边打勾,以免到时候不知道是否用了此药,知道了这些以便接下来的工作更好的进行。

其次,就是配药。在急诊皮试液是最常用的。药有好多种,你不可能把每一种药的配制都记住,况且死记的东西容易忘,其实配药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好规律,操作起来也就简单了很多,当然特殊的配制时需要记的。破伤风的配制很好记,只要抽0.1ML的原装药品加上0.9ML的生理盐水,摇匀,便可以备用了。青霉素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药,现在医院多用80万U原装药品配制成200U/ML或500U/ML的试敏液,取80万U原装药品加4ML生理盐水则为20万U/ML,第一次从上液中抽0.1ML加0.9ML生理盐水则为2万U/ML,第二次从第一次1ML中抽0.1ML加0.9ML生理盐水则为2000U/ML,第三次从第二次1ML中抽0.1ML加0.9ML生理盐水,则为200U/ML,第三次从第二次1ML中抽0.25ML加0.75ML生理盐水则为500U/ML。有规律可循的药品要看原装药品剂量,每0.5G的药品加2ML的生理盐水,第一次从上液中抽0.2ML加0.8ML生理盐水,第二次从第一次1ML中抽0.1ML加0.9ML生理盐水,第三次从第二次1ML中抽0.1ML加0.9ML生理盐水,便配制成功了。公务员之家

再次,就是打针输液了。打针、输液这些也是有方法有技巧的。先说说打针,打针前要消毒皮肤,现在常用碘伏,需要注意的是皮试时不可用碘伏,以免影响到结果的判断,所以皮试可以用酒精,如果病人对酒精过敏就不用消毒了;还要掌握进针的角度,皮内注射与皮肤呈5度角进针,皮下注射与皮肤呈30度~40度角进针,肌内注射与皮肤呈90度角进针;还有就是进针、拔针速度要快,推药时要摇匀速、要慢,称之为“两快一慢伴匀速”,这样可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以便减轻病人的疼痛。输液,首先要选择穿刺静脉,要选择粗直、弹性好、相对固定的,要避开关节和静脉瓣,然后在穿刺点上方约6CM处扎止血带;进针时与皮肤呈15度~30度,见回血后将针头再平送进少许;最后还要调节滴数,小儿每分钟20~40滴,成人每分钟40~60滴。

急诊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

从急诊科专科护士中选取20名专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3~45岁,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3年至20年,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16名、护师士3名,学历为本科者13位,学历为大专者7位。

1.2方法

1.2.1设计急救模拟演练方案。(1)成立评委小组:由急诊科主任、两名护士长以及急救护理技术组的两名护理骨干组成评委小组,负责急救模拟演练方案的拟定,进行人员配置,且负责考核评价演练的结果[2]。(2)模拟演练方案:所选取的病例涉及到的疾病均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做好护理记录,使用规范性语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1.2.2情景设置。四名护士组成一个抢救小组,其中一人作为抢救组长兼任主治医生的角色[3]。(1)心源性猝死情景:病房患者突发意识丧失,护士A立即上前判断意识,呼叫急救小组,同时摆好体位,行胸外按压。另三名护士携抢救仪器及用物到场,护士B站于患者头端,取下床头,打开气道,连接氧源,简易呼吸器控制呼吸,同时作为组长,下达医嘱:“除颤仪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护士D转至患者左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护士C推除颤仪至床旁,检查患者有无起搏器,清理除颤部位皮肤,开机至监护位后,报告B“除颤仪到位”;B下医嘱:“停止按压,电极板监护”,“心电示波室颤,非同步200J准备,继续按压”;护士C涂导电糊,选择能量,调至除颤位后,报告:“非同步200J准备完毕”;护士B指令:“停止按压,准备除颤,请所有人离开”;护士C给予除颤,除颤结束,护士B指令:“继续按压,心电监护”;护士C给予心电监护,护士D此时建立静脉通道完毕,口述:“通道建立完毕”,护士B指令“肾上腺素1mg静注”;护士D给药并复述医嘱,此时,护士C报告:监护完毕,护士B指令:“准备气管插管”,护士C准备插管用物,护士D准备吸痰用物,后两人协助护士B行气管插管,确保插管成功后护士A与护士C交换位置继续按压,如此5个循环后,检查患者心跳呼吸是否恢复,经检查,患者颈动脉搏动可触及,恢复窦性心律,呼吸尚未恢复,抢救小组共同将患者送往EICU进一步治疗[4]。(2)重度颅脑损伤情景:“120”送入一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呈深昏迷状,呼吸不规则。抢救小组到场,护士A(医生的角色)判断意识,观察瞳孔,判断有无脑疝的发生;观察呼吸,下达医嘱:“准备插管”;护士B准备插管用物,吸痰,清理呼吸道,协助护士A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护士C建立静脉通道;护士D心电监护,记录,联系相关科室会诊。(3)急性有机磷中毒情景:一位患者自服甲拌磷50ml,由家属送入,神志不清,口吐白沫。抢救小组到场,护士A判断意识,询问病史,护士B吸痰,准备插管用物,协助护士A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护士C心电监护,准备洗胃用物,等护士A插管成功后,给予患者洗胃;护士D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标本,遵医嘱给予阿托品、氯解磷定等药物并做好抢救记录。

1.3评价方法

分别进行团队整体评价、个体问卷评价、个体理论和操作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团队整体评价。20人共分为5个团队,5个团队中获得优秀评价结果的团队有2个,获得合格评价结果的团队有2个,获得不合格评价结果的团队有1个。获得不合格评价结果的团队在接受重新训练之后最终获得合格的评价结果。2.2个体问卷评价。和训练前相比,训练后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配合协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都得到显著性的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3个体理论、操作评价。和训练前相比,训练后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仪器使用、急救技术操作都得到显著性的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3.1情景模拟法有利于急诊护士多种技能的整体提高。在临床护理技能培训中运用情景模拟,可以让护士在经由对病情的判断,对需要对患者采取的救护措施加以独立的思考,能够更加明白分工配合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性,让其不仅对自身在工作中的欠缺之处有所了解,还可以使其明确自身今后需要努力的地方,使其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还使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使其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5]。3.2情景模拟法实现意识培养和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在情景模拟中,急诊科专科护士会进行角色扮演,会将从中掌握的经验和技巧运用到与之相似的情景中,使急救配合达到常规化、程序化[6],使团队意识得到增强,且有助于护士各项处理程序合理安排的能力得到提高,急救意识得到增强。有研究表明,轻微的工作压力对于应急反应的应对有利,不过如果长时间承受过大的压力,将在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的同时,还对其工作质量造成影响。经由情景模拟训练,可以积累大量的经验,以此对相似情景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中可以使今后工作中的紧张感降低。3.3情景模拟法加强培养评判性思维方式,提高救治水平,并体现了循证医学的重要性。在整个抢救配合过程中,融入了对最新指南的掌握,例如,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瞳孔的意义,脱水效果的观察;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时的救护原则;通过讨论查阅资料强化巩固了所学知识,使每位专科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3.4情景模拟法提高了团队协助水平。通过模拟演练,使护士亲身体会到在抢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协助能力和(上接第249页)默契[7]。3.5情景模拟法增强了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锻炼了稳、准、快的能力。在情景模拟中,护士也感受到和实际工作中一样的紧张感,使其明白应当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加以应对,使其能够以冷静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处理各项情况,使其能够在这种真实感的临床实践中正确敏捷地进行操作,使其稳、准、快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8]。综上所述,在急诊专科护士培训中应用情景模拟抢救配合演练,取得的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闫丽娟 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特需内科

参考文献

[1]严秀芳.应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实践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4):79-80.

[2]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2,(4):171-172.

[3]李艳,李银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2):162-163.

[4]郭建琳,郭建勋.急诊情景模拟演练在急诊团队配合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633-634.

[5]和玉欣.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士综合能力[J].中国卫生产业,2014(2):51-51.

[6]段昌新,史淑霞.急救模拟演练在应急救护技能培训考核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1(11):32-33.

急诊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某院急诊部依据功能区域划分为:①急诊病房:下设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三个病区;②急诊监护室;③急诊门诊:设预检分诊区、抢救区,留观输液室。某院急诊部共有护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科护士长1名,各功能区域分设5名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4名。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部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1.3.3第三阶段:在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培训。急诊护士经过在急诊病房2年的轮转,进入急诊监护室,首先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据医院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培训各种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心电除颤术、监护技术、呼吸机操作技术、血液灌流与滤过技术、各类管道的护理技术,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流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流程等,边培训边实践,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训练,并且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经护理部批准后进入急诊监护室独立值班。

1.3.4第四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在急诊监护室工作1年后,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进入急诊门诊工作。根据医院急诊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预检分诊流程、分诊技巧、洗胃技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重点病种及常见急症的护理与急救配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突发传染病的隔离与处置等。在培训中,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如:猝死、过敏性休克、小儿高热惊厥、群体伤、群体食物中毒等病例的急救流程,使护士更容易接受,也更注重实用性,使其进一步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技能。同时将理论性知识编成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册,方便随时学习。经过1个月的培训,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后,经护理部批准进入急诊门诊独立值班。

2结果

经过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的分区域、分阶段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培训相比较有明显提高。急诊护士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相比以前也都有了明显提升,基本具备了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独立的抢救能力,能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病情分级分区救治,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

3讨论

急诊专科护士实行分区域、分阶段的培训体系,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培训的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和急救技能的考核,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了责任感,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加速了急救护理人才的成长,使医院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护理队伍。

3.1应急能力增强,抢救成功率高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科室,就诊患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的特点,急诊专业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急诊专科护士通过在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三个病区2年,急诊监护室1年,共计3年的轮转,涉及专业面较广,由浅入深,系统学习了急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时,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具备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积极配合医生的抢救。根据Whelan对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面临心脏停搏这种危重病人,给予医护人员抢救的时间较短,而在这样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复杂的抢救措施,需要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比较扎实的护士积极配合,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诊范文篇5

1急诊科护士对灾害救护及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1护士缺乏系统的灾害医学专业培训临床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护理人员缺乏灾害护理知识,导致被救人员生存质量较低。相关研究显示,在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面,大部分护士没有有效的应对技巧,严重的缺乏灾害应对的相关教育,缺少灾害医学的相关训练和紧急医疗知识[4.5]。因此对护理人员进行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可以强化护理人员的防灾意识,提高救灾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损失。1.2护士在灾害救援中的职责感不强护士在灾害突发情况中,对自身需要完成和担负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强,在实际救援工作中,他们需要协助医生进行伤情评估、分类,在医生短缺的情况下需独立完成此项工作;护士要在现场开展急救工作、转运伤员,对灾难现场人员和医疗物资进行组织、管理;对灾区民众进行疾病预防知识宣教、心理疏导,承担传染病防治工作;在灾害救治结束后,护士还需针对救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订灾害伤员救治指南,为以后的灾难救护提供参考。1.3护士工作延伸性认知不够急诊护士往往在工作范围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个体工作范围仅在该科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应急能力强,灾害护理救援知识丰富和技能熟练的全科护士,适应灾后救护的需求。1.4护士身体素质薄弱急诊科护士工作强度相对较大,护士人员组成以女性为主体,灾害事故现场救援往往需要有一定体力和较好的体魄,这对急诊护士也是一种挑战。1.5护士缺乏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在灾害救援中,不能只关注伤病员的创伤护理,而忽略了对伤病员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方式对伤员进行心理安抚,如理解的眼神,关爱的肢体行为,使其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独无助的,很多人都在帮助他。

2灾害护理培训的具体方法及效果

2.1灾害护理学培训内容制定理论课程内容包括重点学习急救医学、院外现场急救中的管理、通讯、气象、地质、运输等学科知识。事实上,灾害护理学已经伴随救援医学而发展起来[6]。让护士了解医学救援,无论从理论原则和运作内容,都离不开护理学。本科的灾害护理培训首先从概念上让护士进行知识学习,方法安排每月1次业务学习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利用护士晨会时间提问,并制作了一本应急预案处理流程和灾害相关救护护理知识口袋书,以及通过各种救援学习相关医学救援知识或在远程教育等教学方式中获取灾害护理学相关内容,即使护士足不出户也可学习,从而使科室护理队伍真正能够成为灾害护理实用性人才,逐步向“全科”型护理的方向迈进。2.2灾害护理学实践技能培训2.2.1强化训练急诊急救技能定期组织各种急救演练,演练内容包括各种救援技术、搜救搜索技术、维护支撑技术、破拆技术、障碍物移除技术、伤员转运技术等,使护士能够充分认识和掌握各种灾害救援技术。科室每季度进行1次灾害应急预案模拟训练,科室参加过灾害理论培训和灾害模拟演练的护士灾害知识理论得分均高于未参加灾害理论培训和灾害模拟演练的急诊护士;有灾害救援经历的护士灾害知识得分高于无救援经历的急诊护士。这也充分显示了灾害培训演练的重要性,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灾害知识水平。2.2.2结合实践经验根据管晓萍[7]提出,培训时应结合救援护理实践经验,由参加过救援工作的医疗队员利用现场图片、录像、救援中的案例等讲授救援中的经验。结合实践经验开展救援护理培训,可使护理人员更深入地了解救援护理工作的特点,激发其参与救援工作的热情,强化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储备。提高对救死扶伤职业操守的认识。2.2.3应用情景教学法根据包龙梅[8]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灾害护理教学,以“5.12汶川地震”为素材,进行实战演练,反复练习组织人员撤离、伤口的包扎、止血、固定、搬运和心肺复苏等技术。2.2.4结合科室自身特点科室结合科室自身特点组织学习一些灾害救援实践的做法,进行传帮带学习,手把手指导,科室制定2名操作教员定期进行急救技能的实践示范和考核,做到规范化、常态化有序进行。①科室急救设备相对齐全,在日常工作中各项急救技能也有所熟悉和掌握,通过强化培训护士能独立进行检伤分类并协同转运工具,掌握清创缝合及换药、心肺复苏、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创伤现场急救6大技术、中心静脉置管术、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等,能配合医生承担其他专业的工作,从专科护士拓展为全科护士。②调查结果显示病情观察能力、清创换药,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创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批量伤员转运救护、批量伤员检伤分类等护理技能是灾害救援中应用频率高、最基本的灾害救护技能。目前急诊科护士在每年医院下部队巡诊工作中,她们都有战救技术教学示范,为部队官兵能够在应战中的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提升,通过不断地巡诊指导受到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2.3护士职业素养和身体素质训练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护工作者的使命神圣职责。高尚的职业操守要求护理人员在险恶的环境中,将自身利益置之度外,把灾民的痛苦和生命看得高于一切,以积极稳定的情绪投入工作。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做好救援工作,更好的救治伤者。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灾害救援护士最基本的一项要求。体能训练是灾害救援护士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良好的体能是救援的基础。因此,应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包括长时间徒步,野外生存训练等。科室定期组织进行文体活动训练,如打羽毛球、学校操作5公里训练等。通过不断地体能锻炼,护士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也得到了很好提高。2.4心理干预能力培训熟悉常见创伤后应急障碍及疏导措施,遭受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灾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人伤亡。救援护士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在第一时间对灾民的心理应激障碍进行疏导,将会大大降低灾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救援护士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顺利解决自己的心灵不适应,还可以给其他队员做心理疏导,提高全队的适应力和战斗力。灾民身体和心理由于受到巨大打击,容易形成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综合症、精神分裂等严重心理反应。这类心理反应的心理治疗时间长,迁延难愈,给患者自己和家人甚至社会造成很大影响。护理人员若掌握一定的科学的心理护理知识以及简易、有效、快捷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在生命救护的同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将不会错过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最大限度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灾后心理重建中的作用。因此,应设置心理学相关课程,做到人人都是“心理干预师”[9]。我院有心理疏导小组,科室有心理疏导员,疏导员把学到的知识带到在科内,并在课内进行授课讲解同时让其他成员参与学习讨论,科室目前有2~3名同志在学习国家心理咨询师,目的方便与人,提高自身,能为患者的心灵提供支撑。

3小结

急诊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患者的标准:(1)年龄小于60岁;(2)住院治疗,且没有发生中途转院的情况;(3)不存在较为严重的精神类疾病,能自主配合医院的治疗与护理[3]。根据研究的目的及患者的纳入标准,对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接收的98例急诊创伤骨科住院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都满足创伤骨科临床诊断标准。采取随机数字分配的方式将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的49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年龄19~57岁,平均(34.68±6.19)岁;男26例,女23例;普通摔伤4例,交通伤29例,器械伤5例,重物创伤6例,高空坠落伤5例。观察组年龄18~55岁,平均(34.71±6.03)岁;男27例,女22例;普通摔伤6例,交通伤28例,器械伤4例,重物创伤6例,高空坠落伤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性较好。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的意义,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疼痛护理与基础护理,其中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创伤处置、药物镇痛等措施。观察组中的患者采取了强化疼痛护理与基础护理,主要的内容如下:(1)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通过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来提升护患的友好关系,从而便于采取语言安慰与鼓励,交流过程中适当的肢体语言及为患者提供能力范围内的帮助都能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并联合病房与社会的支持与鼓励的声音,来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心理素质,使得患者心理上的疼痛应激反应得到充分降低[4]。(2)优化护理操作技术。在进行相关的护理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动作轻柔,且严格进行消毒杀菌处理,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患者的创面或创伤发生感染,与此同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患者对护理操作可能造成的疼痛担忧[5]。在对患者的创面或伤口进行接触性护理时,应轻柔、有序地进行,尽可能降低护理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例如在进行伤口的清洗与包扎、改变体位、病床用品的更换等过程中,都应该动作轻柔,控制好着力点与力度[6]。(3)疼痛感转移法。正确应用疼痛感转移法,能够较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比如,通过在病房内播放舒缓、悦耳的音乐,与患者聊天或者播放患者喜欢的电视节目等,来缓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受[7]。(4)科学使用镇痛药。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鼓励患者尽量不使用镇痛药物,但是对于疼痛过于剧烈,患者难以忍受的情况时,可使用适量的止痛药来降低疼痛感;另外,用药时,应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机制用药,防止出现滥用止痛药的情况出现,给患者的身体造成其他损伤[8]。(5)开展疼痛教育。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与镇痛知识,促进患者形成正确的镇痛观,并指导患者学习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疼痛时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技巧,告知患者急诊创伤性骨疾病应注意的事项[9]。两组患者出院前1天,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疼痛程度进行综合评价。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主要的观察指标是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护理满意度。其中,疼痛程度采取视觉模糊评分法(VAS)进行评价,评价得分越低,说明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越轻。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调查表总分100分,由患者自主填写,根据患者最终得分来评价其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分超过80分的评价为非常满意,得分为60~80分的评价为基本满意,得分低于60分的评价为不满意[10]。护理满意=非常满意+基本满意。1.4统计学处理。将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程度观察。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3.28±0.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1±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价。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对于急诊创伤骨科的患者来说,疼痛是最基本也最难以忍受的临床症状,这是因为患者受到外力创伤后,其肌肉和骨骼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从而产生剧烈且持久的疼痛感,导致患者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情况,另外,患者的心理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导致部分患者不能较好的配合治疗,给患者的病后康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11]。所以,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急诊创伤骨科患者,还应该给予有效的疼痛护理措施,降低疼痛给患者造成的消极影响,提升治疗效果。不过,仅仅是采取优化护理操作技巧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创伤或创面的疼痛,其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有研究指出,患者的疼痛感不仅仅来自生理,还来自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12]。基于此,本文提出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方式来缓解患者对疾病与疼痛的恐惧与担忧,增强患者的心理素质;以优化护理操作技巧的方式来降低患者创面与创伤的触及性疼痛感;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使得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从而降低其疼痛感;而对于疼痛过于剧烈的患者,则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使得镇痛效果得到最大限度发挥;通过科学、合理的疼痛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疼痛知识,掌握自我疼痛控制法,提升护理有效性。

急诊范文篇7

【关键词】灾难救援;急诊危机管理;救治效果;存活率;生命体征

自然灾害不仅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1]。灾难救援已经成为降低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的重要手段[2]。灾害发生后患者普遍存在着多器官系统损伤,使其病情较重,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3-4]。以往所使用的常规灾难救援管理并未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得各措施在落实时缺乏足够的前瞻性以及人文性,越发难以满足工作所需。急诊危机管理则是围绕急诊科工作特点以及灾难救援中常见危机事件所实施的管理模式,旨在降低死亡率、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5]。将急诊危机管理应用于灾难救援中是否能够促使患者获益最大化目前尚有待于临床研究证实,故本次研究围绕急诊危机管理在灾难救援中对救治效果的影响展开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急诊科2018-01至2019-12灾难救援中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1.1纳入标准(1)均为本地区自然灾害医学救援中收入我院的患者;(2)年龄18岁以上,80岁以下者;(3)临床资料完整,无缺失项者。1.1.2排除标准(1)由其他医院转入我院者;(2)植物生存状态者;(3)生命体征指标和(或)动脉血气指标缺失者。1.1.3伦理学本研究已经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1.2研究分组与一般资料依据采取的护理管理模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3方法1.3.1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灾难救援管理,急诊科医务人员迅速接诊,在抵达现场后迅速在管理机构以及功能部门的协调下开展救治工作,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于急救车内连接心电监护仪器并予以简单处理,开放静脉通路,返回医院后做好交接并实施进一步的救治。1.3.2观察组观察组采取急诊危机管理,由我科具有丰富经验的护师任组长,6~8名护士或者是护士为组员组建急诊危机管理小组。结合本地区气候、资源分布情况总结灾难的具体类型、发生频率、严重性、患者常见损伤类型、潜在的危机事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应急预案,并以以人为本-有限医疗资源-循证医学-效益最优化为依据。根据每个组员的护龄、职称、受教育水平等信息合理安排岗位,促使每个组员均能够胜任。整个急诊危机管理工作涵盖患者的基础护理、医疗器械及药物的备置和核对、护理文书书写、安全管理等。定期由组长组织所有组员集中学习培训,以便于掌握最新的灾难救援知识与技能。借助集中授课、情景模拟演练等形式传递和检验常见灾害的救援知识、通用技能、专科知识、伤口处理(擦伤、开放性伤口、骨折等)、基本灾难生命支持和高级灾难生命支持、创伤后应激障碍护理、心脑肺复苏、呼吸道管理、气管插管、止血、包扎、伤员搬移等[6]。在接到急诊电话后迅速明确患者信息,根据损伤类型实施分类管理,包括内伤、外伤、多发伤等,在患者收入急诊科后迅速根据分类管理方案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按照急诊流程实施分诊处理。1.4观察指标1.4.1生命体征指标利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观察指标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1.4.2动脉血气指标利用血气分析仪,观察指标包括氧分压、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以独立t检验,组内以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命体征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2两组干预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氧分压、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均高于干预前,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氧分压、氧饱和度、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急诊范文篇8

您们好!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年度,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欢聚一堂,举行2006年度急诊医学质控会议。首先,我代表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到会的各位专家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新年最美好的祝福,对你们一直以来对我市急诊医学质控工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院始建于1897年,是地区最早的西医院。经历107年的风雨沧桑,已发展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医院先后被授予省爱婴医院、卫生部国际急救中心网络医院、省示范文明医院、全国首批百姓放心医院、市交通事故急救绿色通道指定医疗单位。2002年至今,医院先后和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市肿瘤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资产重组合并,成为市属医疗单位首家“三院一所”格局的医疗集团。

市第二人民医院现分为东、西两个院区,占地面积78.1亩,职工总数1393人,核定床位1000张,28个病区,35个临床专科。各专科设置齐全,并形成专科特色明显,学科建设突出的办院特点,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儿科、肿瘤放疗科、神经内科、肿瘤外科、临床药学、急诊医学是市重点学科。医院设有市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市产前诊断中心、市新生儿救治中心、市儿童生长发育中心、市药事管理质控中心、市放射质控中心、市病历质控中心、市临床医师继续教育分中心、市牙病防治办公室、市心脑病防治办公室、伽玛刀治疗研究中心等机构。

医院现代化诊疗设备齐全,拥有省首台体部伽玛刀和头部伽玛刀、高压氧舱、直线加速器、最新一代瓦里安医用电子加速器、多功能后装治疗机等一大批先进医疗仪器设备,总价值过亿元,是地区设备配套完善、技术力量雄厚的肿瘤治疗的"航母",多方位地治疗各种恶性肿瘤,为广大的肿瘤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机会和场所。

今年,医院总收入预计达3.5亿,比去年增加17%。这是医院建院107以来各项综合指标最好的一年。

我院急救科成立于1986年,是我省成立较早的急救科,原属我省15所骨干急诊科之一,是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华东地区危重病协作单位、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中旅救援中心协作单位,在我市最早实行急诊ICU一体化管理。公务员之家:

科室现有医疗用房1750平方米,各种急救设备齐全,危重病病区(ICU)实现一对一24小时全方位护理,急诊病区实行病房化管理。科室拥有专业医护人员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7名。2006年救治急诊病人约7.5万人次,其中抢救危重病人约3500人次。

急诊范文篇9

关键词:阶梯式培训模式;急诊;人文关怀;护士

人文关怀也尤为重要[1],其在临床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有研究表示:急诊护士的人文水平较低[2],护患沟通较少而差,医患纠纷发生率高[3],因此提高急诊护士人文关怀素养成为当务之急。本次研究旨在将阶梯式培训模式运用于急诊护士人文关怀培养上,并观察其是否切实可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从事临床工作的注册护士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本科室护士、轮转护士以及其他医院的进修护士。根据护士主观意愿和纳入排除标准(包括:注册护士;未参加其他相关实验性研究;自愿参加)招募护士46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护士均为女性,一般资料(年龄、学历、职称、急诊工作年限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1.2方法。阶梯式培训方法:培训小组由我院附属医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任课教师、急诊科护士长和院内护理部成员组建人文关怀培训小组。阶梯式人文关怀培训安排表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阶段:详述人文关怀、整体护理理论,培养护士仁爱、关怀之心。集中授课(2周1次课程,共2节课)。内容:由培训小组自行设置人文问关怀知识问卷。第二阶段:护理伦理知识,增强护士识别工作中人文关怀需求。集中授课、小组讨论(2周1次课程,共2节课)。内容:由培训小组自行设置护理伦理知识问卷。第三阶段:将人文关怀理论和护理伦理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操作、练习(2周1次课程,共4节课)。内容:临床实际操作随机抽考(总分100)。合格标准:考评成绩达85分及以上。评分原则:①以人为本原则;②充分的护患沟通;③遵守护理伦理原则;④操作合理规范。第四阶段:学员自行分享所学知识,以共同学习,查缺补漏,小组讨论(1节课)。内容:心得体会一篇。1.3评价指标。采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和护士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对培训前后护士进行测评。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前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人文关怀得分采用t检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人文关怀得分的比较再次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经培训后人文关怀品质。培训后,实验组人文关怀品质得分为(140.35±6.18),对照组人文关怀品质得分为(121.34±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维度差异详见表2。2.2经培训后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后,实验组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为(198.20±9.91),对照组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为(188.00±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维度差异详见表3。

3讨论

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阶梯式培训模式更能够促进护士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与徐满琴利用阶梯式培训模式对年轻护士人文素养培训效果一致[4]。人文关怀阶梯式培训模式是通过系统的安排,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进行层层深入的培训。培训过程中:①护士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每阶段培训成果,具有一定的及时性,对自己学习有一定督促作用;及时的质量监控能够使临床工作更加科学、规范[5];②培训只有通过上一阶段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培训阶段,营造了更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护士提升自我人文修养的决心[6];③操作考评阶段,不仅仅是传统原有操作考试,还加入人文知识考评,考评老师根据护士在实际操作中提出不足之处,再及时与护士一起探讨,找出解决之法,不仅避免了传统考试的机械化,还有效激发护士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④人文知识与护理实操相结合,改变护士原有思维模式,将整体护理应用于临床急诊中。护士的言行、操作更加具有人性化,护患沟通加强,院内冷暴力降低,营造急诊人文关怀氛围。

参考文献:

[1]许娟,刘义兰,罗健.护理人员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12):3306-3308.

[2]胡爱民,尹延伟.影响急诊医患关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08):712-714.

[3]刘于皛.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测评工具的构建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4]许娟,刘义兰,罗健.护理人员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12):3306-3308.

[5]刘爱辉,周文华,田丽源,等.急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05):670-673.

急诊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笔者所在医院32名急诊分诊护士设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均具有2年以上的急诊科临床经验。(2)排除标准:临时轮转到急诊科工作的护士。根据随机数字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护士为16例,试验组中,女16例;学历:本科8名,大专6名,中专2名;平均年龄(23.43±1.26)岁。对照组中,女16例;学历:本科7名,大专6名,中专3名,平均年龄(24.63±1.12)岁。两组护士的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笔者所在医院选取2018年3-9月就诊的患者共160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护士各分诊800例。对照组中,男334例,女466例;年龄14~64岁,平均(40.27±3.19)岁。试验组患者中,男364例,女436例;年龄15~64岁,平均(40.68±3.39)岁。试验组、对照组分诊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人员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且自愿参与研究。1.2方法。对照组不进行相关培训,由护士根据自身临床经验进行分诊。试验组运用分诊培训模式进行理论知识、交流技巧等标准培训。方法如下:(1)组建核心小组共同制定急诊科分诊护士临床培训的标准,明确培训指标。(2)挑选符合要求的培训老师,由主管及以上级别的老师担任[3]。(3)培训共分为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主要进行急诊分诊理论知识的培训,如急诊患者的4级分诊标准、患者的检伤分类及急诊分诊工作流程等,并对护士进行定期知识考核[4]。第四阶段主要进行交流技巧的培训,再通过结合日常场景进行模拟练习,培养护士现场应急的能力。第五阶段主要培训护士的专项技能,注重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设计相似情景,将积累的理论知识统统与实际结合,加以运用到实践当中,如快速测量并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快速处理患者伤口、开放气道和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等[5-6]。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根据北京协和医院制定的“三区四级”分诊标准,统计两组护士的分诊准确率及分诊的时间。通过核心小组共同制定的问卷让患者对分诊、治疗的质量进行评分,以分诊环境、工作态度、分诊效率、护理熟练度等四项作为评分依据,通过对比上述指标衡量两组护士分诊的质量和效果,满分为100,分数越低说明患者满意度越差[7];本次共收回1600份问卷。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分诊满意度评分、分诊时间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分诊准确率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士分诊满意度评分对比。对比两组患者对护士分诊满意度评分,试验组护士分诊环境、工作态度、分诊效率、护理熟练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护士分诊准确率对比。试验组的分诊准确率为82.25%,高于对照组的7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护士分诊时间对比。试验组的分诊时间为(4.16±1.97)min,对照组的分诊时间为(5.89±2.05)min,试验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105,P<0.05)。

3讨论

急诊科具有危重患者数量多、患者病情复杂、医护人员工作量大等特点[8],患者在救治的过程中首个重要环节就是急诊分诊,能否正确分诊直接影响到患者能否在有限时间内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救治[9]。按照传统分诊模式,分诊护士可能由于分诊相关的知识不牢固、患者症状表现过于相似、分诊时间不足等原因,常常出现分诊错误或者并不能严格区分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10]。这不但耽误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时间,而且还提高了普通急诊患者在等待诊治期间病情恶化的概率,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11]。按照分诊专项技能标准化模式对分诊护士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和分诊理论知识,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及时、高质、高效的急诊服务[12]。

本次研究中,经过对比发现,试验组护士的分诊环境、工作态度、分诊效率、护理熟练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证实试验组护士的分诊质量优于对照组护士;试验组护士的分诊准确率(82.25%)高于对照组(7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的分诊效果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分诊时间(4.16±1.97)min,对照组的分诊时间为(5.89±2.0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总体上的分诊时间较短,可证实试验组护士的分诊质量优于对照组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