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在急诊医学教育的实践

时间:2022-07-22 11:27:39

本科生导师制在急诊医学教育的实践

摘要: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特种兵”,有其特殊的职业要求,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更高、更全面。因此,培养一批面向基层、临床实践能力较强并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自2014年以来,根据急诊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克服导师制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一定成效,为急诊医学教育的质量提升以及本科生导师制进一步的完善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急诊医学;实践探索

14世纪70年代末英国牛津大学提出了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而正式应用于教育中的时间为19世纪末,随着此模式被广泛认可,诸多高校也纷纷仿制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1-2]。浙江大学自2002年采用了本科生导师制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质量[3],但因为国内文化环境差异等原因,且我国实施本科导师制后因本土化的原因一直存在诸多问题,限制其发挥最大作用[4-5]。2014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文以此为例,总结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来的基本情况,探索改进和完善急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完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1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导师职责定位和指导内容不清

导师制作为一个广泛应用于研究生教学的制度,在本科生教育中开始实施的时间不长,实践的经验也不多,导师在本科生教学中基本上都以研究生教学的经验进行教学指导,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方案来对导师进行规范、强制和约束,导致本科生导师缺乏自身认同感,从而影响了导师制的发展和落实。同时大多数导师都肩负临床、教学、科研任务,工作压力较大。调研显示,大部分导师与指导的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以至于导师根本就不能全部认识学生,更不能全面地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而且在较少的见面时间内,也是“一对多”进行集中指导,导致导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更加精准的指导,从而影响导师制的效果。

1.2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前,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受此影响,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医学院校本科生平时的课业任务比较繁重,还有选修课、开放性实验和一些社团活动等,使得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和导师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意识就越来越淡薄,对联系导师的意愿也就很低,这种态度反过来又严重影响了导师的热情,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恶性循环,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不大,反而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1.3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

本科生导师制要想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就必须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使之能充分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导师基本上都是工作在科研和临床一线的教师,他们由于自身的科研或者临床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值班多,工作强度大,如果学生的主动性再不高,就使得导师会出现一些消极的情绪,从而使导师制流于形式。只有将导师的工作量和薪酬、绩效、职称晋升等有效结合,创建有效规范的激励和考评制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使本科生导师制发挥出最大作用。

2本科生导师制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现状

急诊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个涵盖临床各个专业的综合学科。现今急诊工作团队的组成较为年轻,缺少经验丰富的急诊专业医师,因此培养高素质和复合型的急诊医学人才是目前临床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6-7]。目前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主要广泛实施于研究生教育中,且已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8-9]。将导师制与急诊教育的特点相结合,用于培养急诊医学本科生是目前急诊医学教育的有利举措[10-12]。自2014年徐州医科大学开始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以期培养复合型和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克服本科生导师制普遍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这一制度对提高急诊医学教育质量的作用,通过建章立制、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个体化、专业化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完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

3.1明确导师职责和指导内容

第一,制定导师职责要求。学习上督导、专业上教导,使导师明确主要任务是科研和临床教学,明确这一导师机制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不同,在专业指导过程中,要使用不同的教学办法,避免流于形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习的专业,合理规划学习进度,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自己的学习道路。第三,导师要对学生在思想上加以引导,在生活上加以指导,在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个体化的需求,关心学生的生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第四,强调导师加强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重复管理和互相推诿的问题,两者要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使本科生导师制达到最好的效果。

3.2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等方式对学生做好动员,让学生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目的,同时学生还应积极配合导师的工作,主动与导师沟通个人的思想、学习进度及生活情况,并明确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职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3建立良好的考评和激励机制

为了确保本科生导师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教学质量,调动导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确保导师严格执行导师制,系里和科室将导师的工作量与工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出国培训和学习等有机结合,制定了一套适合急诊临床教育的考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临床教学效果。

4通过完善急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取得的成绩

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根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育精英的理念,依托临床、教学、科研的强大优势,初步探索了一条“打造医教研相融通共促进,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实施精英教育”的急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1)培养目标的转变。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前,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就是教学和育人各自为政。大学教师基本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而班主任或辅导员主要以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辅导为主。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改变了这一弊端,导师和班主任充分沟通交流,既指导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也关心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导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这种转变实现了教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更好地贯彻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13]。(2)管理模式的转变。该模式的实施完成了由“管”向“导”的理念转变。我系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采取导师个人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1名导师带教3~4名学生,平时会有更多的时间以聊天的方式交流,氛围相对轻松、融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导师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解决思想方面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急救与救援医学系的许多新生表示,在他们入学后,导师不仅指导了他们的专业课学习,还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了大学的生活环境,因此,他们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大学生活。(3)教学方式的转变。导师通过每位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人生目标来进行“因材施教”,制订个体化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每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案。我系实施的是每2周组织一次教学查房活动,目的是把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每月进行一次读书报告活动,每次由3~4名学生进行简短的读书心得汇报,导师对每名学生都进行评价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我系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探索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急诊医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00%,英语六级通过率由45%提高到78%;急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应届升学率(考入研究生)由33%提高到60%以上;获得全省急救知识与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多次;获得大学生创新课题二十余项,公开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篇;开展大规模社会调研6次,撰写调研报告二十余万字,为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一手资料。

5个性化导学工作

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工作是依据本科生的培养层次和学院学制等情况实施个性化导学教育[14]。主要实施内容为:(1)导师与各科的教师经常沟通以了解学员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2)每周导师与学生见面一次,与学生沟通这一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况,针对学生问题导师帮助分析、解答,并同时指出问题所在;(3)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各科轮转期间,要求学生回顾并总结培养记录手册中的内容,并对一周期的专业理论和实习心得进行总结,导师对学生总结的心得体会进行点评,强化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计划性。急诊医学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对整体的观念要求较高,牵涉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同时对救治时限和基础要求较高[15]。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导师还应带领学生进行查房和病例讨论等,丰富学生的临床相关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将整体性和横向联系的思维传授给学生。急诊医学还要求医师在面对复杂的病情过程中应快速和准确地对病情做出有效判断,同时还应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另外,带领学生一起向病患家属进行病情告知等,让学生感受并学会这种交流技能也是带教中的重要环节。导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目前急诊医学上有诸多未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在导师指导管理过程中,让学生自行发现临床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急诊科学习期间,学生可能会发现诸多重症胰腺炎和腹部创伤的患者多伴有腹胀,对临床预后存在明显影响,此时导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指出这是在许多危重患者中可能存在的“腹膜间隙综合征”,而对此临床问题目前从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到治疗手段均没有明确的究结果,鼓励学生可通过文献检索和综述,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加以了解,以期进一步研究[16]。

6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一种模式,对急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急诊医学教育的特点,不断有针对性地完善该项制度。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建立良好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高素质急诊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断推动我国急诊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曹磊 韩爱侠 许铁 燕宪亮 单位:徐州医科大学急救与救援医学系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