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大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8:09

本科大学论文

本科大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期刊;文献计量学

《基础医学教育》是反映我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领域研究动态的专门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是为我国从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在基础医学教学实践改革、管理政策和理论探讨方面的发展。本刊的主要栏目有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医学人文与素质教育、教育理论与管理等。2020年,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改变,为了解和总结《基础医学教育》的载文情况,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现将2020年度《基础医学教育》的载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与2016年的统计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选取《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第22卷1-12期发表的287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将所有论文按照栏目,基金项目类型、数量,第一作者单位、地区、学历、职称等信息逐项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对所得数据进行分类、筛选、求和、汇总等处理,对最终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各栏目的载文情况

研究教育理论,探讨管理政策,交流教学经验是《基础医学教育》始终坚持的办刊宗旨。《基础医学教育》的主要设置有“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医学人文与素质教育”“临床医学教学研究”“教育理论与管理”“国外医学教育”等栏目。《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载文主要集中在7个栏目,各栏目发文量见表1。《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第22卷12期共载文287篇,“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发文最多,为86篇,占总发文量的30%。其中,第1期(12篇)和第3期(11篇)发文较多,充分体现了《基础医学教育》的办刊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排第二(78篇),比“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发表的文章少8篇。2020年“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量超过“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而在2009年、2016年的数据统计中,“现代教育技术”栏目的发文量少于“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的发文量[1,2]。从表1可以看出,2020年第5期、第6期,“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最多,均为10篇,这可能与2020年的教学方式改革有关。“留学生教育与双语教学”栏目发文14篇,“医学人文与素质教育”栏目发文最少,仅有4篇,均在第2期。

2.2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基金资助包括部级项目、省级项目、市级项目和院校级项目。2020年《基础医学教育》发表文章受到不同级别基金资助见表2,2020年《基础医学教育》发表文章不同栏目基金资助情况见表3。由表2可知,《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登载的287篇论文中,有基金资助论文249篇,占比86.8%,第3期登载的24篇论文全部有基金资助。省级(包括市级)项目支持论文最多,114篇,占基金资助论文总数的45.8%;其次是院校级项目(87篇,占比34.9%),最后是部级项目(48篇,19.3%)。这与2016年的统计结果不同,2016年,院校级项目资助论文最多,占比接近当年基金资助论文的一半[1];2020年,省级(包括市级)项目资助论文数量增加。249篇基金资助的论文中,单项基金资助论文数量最多,106篇,占比42.6%,其次为2项基金资助论文(87篇,34.9%),基金数目最多为5项。

2.3第一作者地区分布情况《基础医学教育》

2020年度登载的287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发文最少的省是云南省、江西省、河北省,均只有1篇。发文数量排名前8位的分别是江苏省(37篇)、上海市(33篇)、广东省(32篇)、山西省(22篇)、陕西省(18篇)、辽宁省(15篇)、安徽省(14篇),北京市、湖南省、山东省发文均为11篇,并列第8位,见表4。山西省发文22篇,占7.7%,山西省的发文高校主要有山西医科大学(17篇,占5.9%)、山西中医药大学(2篇)。287位第一作者来自86个高校、科研院所、附属医院,发文排名前10的单位是海军军医大学(22篇)、南京医科大学(21篇)、山西医科大学(17篇)、西安交通大学(11篇)、首都医科大学(8篇)、中国医科大学(8篇)、皖南医学院(8篇)、空军军医大学(6篇)、南方医科大学(6篇)、广州医科大学(6篇)。由此可见,《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登载的教学改革文章江苏省主要集中在南京医科大学、上海市集中在海军军医大学、北京市主要在首都医科大学、山西省集中在山西医科大学,广东省和陕西省文章分布学校较多,广东省主要在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陕西省分布在西安交通大学和空军军医大学。

2.4第一作者教育背景和职称分布情况

《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度的287位核心作者中,除5位作者没有或未标注职称外,其他作者的学历和职称分布情况见表5,表6。由表5可知,《基础医学教育》发文作者的学历较高,主要为博士192人,占比66.9%;硕士85人,占比30%,本科学历人数最少,仅占3.1%,主要在“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无本科以下学历。由表6可知,282位第一作者的职称主要分布情况:正高级职称40人,占比14.2%,副高级职称134人,占比47.5%,中级级职称95人,占比33.7%,初级职称仅占4.6%。与2016年的统计结果比较,作者的职称分布重点从中级职称上升为高级职称。

3讨论

3.1《基础医学教育》办刊理念

《基础医学教育》2020年出版12期,287篇论文,涉及7个栏目,“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载文86篇,“现代教育技术”栏目载文78篇,这两个栏目的发文量占2020年总发文量的57.1%。“教学改革与教学法研究”栏目是《基础医学教育》的特色栏目,每期载文量均较高。2020年第5期、第6期,“现代教育技术”栏目发文最多,与当时进行的线上教学改革相呼应,充分说明《基础医学教育》紧跟教学前沿,能反映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趋势,引领医学教育发展方向。服务科研是学术出版的最高追求。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4]。《基础医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领域的专门学术刊物,坚持特色鲜明、学术严谨、快速发表的办刊理念,不断研究和探讨服务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措施。近年来,《基础医学教育》编辑部重点策划“教学改革和教学法研究”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栏目,积极介绍我国高校的改革经验和研究动态,对于具有典型改革经验的学科和单位在封3进行了专题报道,以促进我国高等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医学人文与素养教育的改革逐渐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基础医学教育》也积极对这两个栏目进行了组稿和策划,发文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3.2作者队伍培养

2020年,287位核心作者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6个高校、科研院所、附属医院。江苏省发文最多,海军军医大学发文量排首位。这说明《基础医学教育》的学术质量得到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学管理者的认可。同时,《基础医学教育》继续执行有效的办刊方针,坚持反映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经验,论文作者的单位大多来源于全国重点高等医学院校[3]。2020年,作者队伍中,66.9%为博士学位,本科仅占3.1%,这种情况反映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学历结构明显提高。高级职称占比61.7%,说明从事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是长期工作在这一领域的资深专家。作者队伍的培养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核心要素。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有一批优秀的作者队伍[5]。《基础医学教育》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优秀作者为本刊投稿。例如,对于长期在一线从事基础医学教育的资深教师优先发表其论文。对于能反映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论文快速发表,对于多次向期刊投稿的老作者重点发表其论文。同时,编辑部积极参加国内相关会议,发现和联系基础医学教育领域的青年学者,主动联系,培养他们为本刊投稿的积极性。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基础医学教学改革面临机遇和挑战,如线上教学将开启全新的教学方式,《基础医学教育》将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继续为广大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人员服务,为基础医学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沁萍,阮爱萍,马艳霞,等.《基础医学教育》2016年载文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2):999-1000.

[2]王沁萍,李军纪.《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年度载文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6):671-673.

[3]王沁萍,马艳霞,李军纪.《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年载文情况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6):671-672.

[4]新华社.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EB/OL].(2021-05-10)[2021-08-10].

本科大学论文范文篇2

(一)研究对象。选取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即: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别对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2009-2011年获得的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和2008-2010年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以及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包括由广西教育厅批准的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和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包括广西教育厅于2005年和2009年公布的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4所高校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情况是分别根据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及出版年份“2008”、“2009”、“2010”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论文。然后逐一人工排除非教学类论文。为便于统计,对第一作者非该校(包括直属附属医院)的论文以及发表在增刊上的论文予以剔除。本文中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为准。

二、统计分析

(一)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情况。4所高校共获得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项目53项。其中,获奖最多的高校是广西医科大学。4所高校按照年度数量分布来看,均呈现递增趋势。

(二)获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情况。2009-2011年3年间4所高校共获得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46项。其中,数量最多的高校是广西医科大学,其余依次为广西中医学院、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除广西医科大学外,从年度数量分布来看,其余3所高校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三)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情况。4所高校中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最多的高校是桂林医学院,有391篇。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的发文数量均在300篇以上。按照年度数量分布来看,广西中医学院和桂林医学院逐年递增,桂林医学院2010年发表150篇论文,居于各校各年度首位。3年间发表核心论文数的顺序依次为: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

三、广西普通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现状

(一)研究主题分散,但不够深入和全面。通过对论文、课题、成果主题的分布统计,可显示出教育教学研究各主题的进展情况,了解和掌握其研究的特征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便明确今后选取主题的重点和方向。笔者试着对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论文、课题、成果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可以分为9大类:教育管理、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育技术、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招生就业工作和理论探讨。但仍有许多研究由于研究主题不明确或界定模糊,涉及内容过多,无法归类。究其原因,目前医学教育中的许多研究项目既没有可靠的文献支持也没有理论框架的支持。例如,很多论文谈及PBL,证明应用PBL后提高了相应课程的教学效果,但对PBL是什么却没有形成应有的共识,有将其看作教学模式的,也有将其看作教学方法的,还有将其看作教学理念的,一些文章述及的PBL教学不论是在理念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都与真正的PBL存在差异,甚至相去甚远。而关于某些主题的研究明显深度不够。如关于临床教学管理问题,在发表的论文中,大致的写作模式为就目前学校临床教学现状进行论述,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如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制度保障、建立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在我们对该校或该作者的深度搜索中确未见该对策实施过程和实施后效果的相关文献。

(二)研究方法重定量,缺定性。教育研究方法分为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之分,定量研究大量依靠数字、数据和统计分析,如描述研究、因果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质性研究主要依赖文字数据和主观分析,如民族志研究、批判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当前的研究除实践总结和论述类等理论性文章以外,全部为定量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为描述研究或实验研究。如对某PBL认知的问卷调查,对实施某种教学方法后的前后对比研究等。而质性研究需要研究者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方法,对研究者能力、素质以及研究时限等要求较高,因此质性研究普遍缺乏。

(三)课题研究方向相对集中。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分布在教学管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等五方面,占到课题总数的63.0%。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教学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受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

(四)研究成果偏重课程建设,刊物的影响力有限。在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5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项目中,课程建设相关项目有24项,占获奖总数的45.28%。学术刊物是发表研究成果的主渠道。3年间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发表的1422篇论文,仅有139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且集中在《时珍国医国药》、《中国现代医学》、《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教育与职业》等刊物。这与医学教育类期刊无核心期刊,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类等核心期刊较少发表医学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关系。

四、广西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研究发展对策

(一)领导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从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出发,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同时也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研究,力争使自己成为具备扎实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教育教学研究队伍建设管理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才。只有在其感觉到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情况下,才能安心工作、潜心研究,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优良的学术氛围和协调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感受得到”的人文氛围,也是凝聚学术群体成员共同进步的一种“文化场”。这种“文化场”一旦建立,就会对所有成员既有约束的作用,又有强烈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对所有成员的评价标准。因此要努力营造一种公平竞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和学术氛围。

(二)准确定位教育研究机构功能,做好引领和服务工作。当前,广西4所普通本科医学院校均设置有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其中1所高校设置高教研究室,属科级部门,隶属教务处管理;2所高校将教育研究机构从教务处分离出来,建立了教学质量与教育研究中心;1所高校单独设置高等教育研究所,属副处级部门。就职能而言仍以行政事务为主,辅以教学研究功能。笔者认为应该借鉴美国医学教育研究机构的职能,通过对医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不断充实或重组,使其兼具教学、科研、评价、服务、咨询的职能。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重大项目的论证和申报等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同时,教育研究机构除做好各级课题、成果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外,还应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在教师和干部的上岗培训、岗位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中,担负起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培训任务。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工作,主动发现、挖掘和承担校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力争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能力、教学水平和为学校服务的能力。

本科大学论文范文篇3

本年度积极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对申报限项的项目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院内评审制度,并举办有关项目的申报培训、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的校内预审等,科研项目申报书质量明显提高,取得良好效果。2011年度合计有20项科研项目获得立项,资助金额总计达75.68万元,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医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9项、广东省科技厅计划项目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另有2项横向课题。本年度获资助项目的特点是基础研究类较多,项目负责人基本上是硕士、博士或者在读研究生,说明医院近年来人才发展战略实施初显成效。

二、科研管理:完善工作流程,加强科研的过程管理和终末管理

近年来医院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多、项目来源多,仅2011年度医院承担的科研项目就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研究基金及为数不少的横向课题,保证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一直是近年来科研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年度保持与财务科、总务科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完善了科研资金开支审批、使用流程,既保证资金安全,又兼顾效率。确保了相关项目结题经费决算的顺利进行。

科研课题管理方面,加强了科研的过程和终末管理,督促项目负责人完成课题的年度报告、结题报告。本年度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研究基金共21项年度报告或结题报告。本年度有1项2010年延期项目结题未获批准,已督促课题负责人重新总结项目资料,争取尽快结题,同时停止其2010年度项目申报资格。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建设初具规模,管理规范有序,成绩显著

2011年度完成了实验室的搬迁工作,脱离医院主体大楼,迁移至一幢独立的三层楼。搬迁后的实验室装修一新,在对实验室重新定位后添置了一批实验设备,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消除了原先驻于医院主体大楼的潜在安全隐患。

目前实验室管理规范有序,2011年增加至35名研究生在本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6名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实验室管理的工作量虽然大幅增加,无安全事故发生。依托该实验室开展实验,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1篇发表于JournalofClinicalPeriodontology,影响因子3.193,为本专业影响因子排名第二的杂志。

配合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年度在实验室管理中继续完善成本核算。坚持常规试剂由实验员进行统一调配,多个实验者共用的高值试剂统一申购,再分配给相应的实验者,避免浪费。完善领物流程,由实验室统一到库房、药房等相关部门领取实验者所需物料,避免给相关部门管理带来不便及管理漏洞。由此产生的实验室成本,定期从相应的课题经费中扣除,以免实验室成本虚高。

四、教务管理:开展各层次教学,管理严格规范

为规范外来学习人员的管理、保障医疗安全,2011年继续严格执行《进修生、实习生管理办法》、《广东省口腔医院进修实习要求》和医院继续教育委员会集体讨论的制度,对进修、实习人员的资质严格把关。2011年共招收进修生(医生)105人、本科实习生18人。另有在我院上临床的研究生44人、住院医师培训1人、执业医师考前培训3人,学习人员高达171人,较2010年招收112名学习人员相比增加了55%。2011年度继续组织了各学科专家进行每月3~4次的专题讲座,较2010年度专题讲座量又有所增加,讲座涉及口腔医学临床各科的最新进展,为来院学习人员提供了较好的学习条件。同时,加强授课教师的管理,坚持听课人员对授课教师的无记名评分,以作为下一年度授课资质的参考。

2011年南方医科大学第一批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到本院实习,也是本院第一次同时接收如此之多的本科实习生。医院已装修了6楼的教学诊室,并安排研究生实习,积累教学及管理经验,为迎接本科实习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本年度共接收本科实习生18人,医院为教学诊室配备了各专业副高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专职带教,严格遵守南方医科大学本科评估的有关规定开展教学,教学文件记录齐全,教学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学生反映良好,为探索有本院特色的口腔医学本科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五、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项目举办有声有色,社会效益好

2011年度分别有4项部级和3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获得批准,在获得立项后,积极督促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负责人举办项目,在项目举办后及时总结,协助2010年度项目的备案或重新申报。本年度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涵盖口腔修复学、口腔种植学、口腔正畸学和口腔医学(综合)学科,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涵盖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和口腔护理学学科,举办形式有院内举办、依托华南国际口腔展举办以及和基层医院合办等,多数项目主持人精心组织,邀请了国内或省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授课,举办得有声有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六、其他工作

2011年度严格公正地组织完成了该年度医院依托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共招收了16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顺利完成8名硕士研究生和6名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和2007级15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工作,此次毕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我院依托南方医科大学正式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经过长达18个月的临床培训及导师们精心的课题指导,临床操作熟练,具备一定的解决较疑难问题的能力,答辩委员普遍反映学位课题完成质量较高。另外,还积极组织了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遴选的认定和申报工作,共有4人参加研究生导师认定、2人申报新增博士生导师、8人申报新增硕士生导师、8人申报兼职硕士生导师。

本年度共有19名教师参加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大课讲授,其中有7名教师未参加过大课讲授,根据学校要求组织了2次相关教师专业大课试讲,规范了教师理论授课行为。17名教师参加了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口腔医学、预防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生物学等口腔医学主要专业课程讲授,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已建立院内教学提醒制度,有效地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

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将成为今后医师执业的前提条件,2011年开展了3期分别针对在院学习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临床科室主任的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在研究生、本科生上临床接触患者前进行培训,提高了其临床诊治患者的技巧,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成为我院学生培养的另一特色。

2010年科教工作计划

除了继续做好与南方医科大学继续就科教研展开的合作、科研管理、实验室管理、进修生、实习生、研究生的管理、继续医学教育等日常性工作外,重点放在以下7个方面:

一、科研项目申报力图突破盲区

近年来医院在各类别科研项目申报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形成稳定资助的局面。但在医院2011年度及以往各年度申报的各类项目中,唯有申报广州市科技局的项目未有立项者,鉴于该项目来源资助强度较大,在保持上述稳定局面的基础上,2010年及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广州市科技局项目申报的引导和辅助。

二、继续完善具有我院特色的本科生、研究生临床培训体系建设

作为临床为主的医院的特点,根据本科生的实纲、研究生不同的口腔各专业构建培训科目、培训时间、培训待遇、带教等各方面的整体培训体系,是我院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思路和特色。经过数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研究生整体培训模式,2006年我院首批依托南方医科大学招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按照上述体系在我院完成临床培训,这批研究生2011年毕业考核达到预期效果,证明该思路的可行性。2010~2011学年南方医科大学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硕士研究生上课时间缩短至半年,我院相应地将其临床培训时间延长至2年。2011年尝试将本科生和临床通科培训第一年的研究生集中在一起上临床,统一由一组包括各专业的高年资医师带教,同时按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培养要求锻炼研究生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满意。2010年将继续探索、完善该培养模式。

三、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列入研究生培训课程

我省已将人文医学列入2010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试内容,在2011年尝试把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培训内容之一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2010年继续该项工作,期望经过努力,成为我院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逐渐形成鲜明特点

2011年实验室迁移并重新规划后,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已能基本满足今后数年的需要。2010年将综合考虑医院现有的人员、课题等资源情况,确定2~3个研究方向,在今后数年集中力量对一些口腔医学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力图逐渐形成自己的鲜明特点,并为下一步申请高级别实验室做准备。

五、积极配合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学位点申报

南方医科大学已将口腔医学博士点的申报工作放在首要位置,2011年由于国家相关政策调整,需要先进行口腔基础医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点申报,作为附属口腔医院,将在申报工作中承担重要作用。如果能够申报成功,将为下一步申报博士点打下良好基矗。

六、逐步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2011年我院共计19名教师承担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讲授,获得学生好评,2011年在医院组织的专题讲座中也进行了教学评议工作;在临床带教中,今后拟采取教学组责任制的方式,每年更换一批带教老师,教师交替采取教学组长交叉的方式,保证了带教的延续性。通过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讲授和临床实习带教中锻炼师资队伍,最终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这是2010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医院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科大学论文范文篇4

在知网的体系中,有许多个别系统,其中知网PMLC是知网体系的子体系之一,专门用于本科论文,特有的大学生论文联合比对库数据库,是其他CNKI中国知网体系所没有的,该库首要录入的是往届学长本科大学生结业论文,所以其重复率结果是最为得到高校所认可的。但每次检测都会留下痕迹,尽管几回检测没有影响,但是学姐的流言很可怕的姿态。因此,大学生会提出疑问,结业论文怎样查?本科论文可以重复屡次运用知网pmlc吗?下面学术不端网为我们免费共享经验:

一是,会记录检测次数,但不影响终究的重复率结果。知网录入文章有一段时间,对于本科论文的录入到次年才会进行录入,就是说知网并不会录入检测年度的论文,假如作者当年结业并在当年提交的,并不会被知网录入。所以,作者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提交就会被知网录入,而导致全篇论文都被判定为归于重复。

二是,知网PMLC的检测价格较高,在学术不端网官网的“知网论文入口”上用知网PMLC检测一次就需要168左右的费用,所以屡次运用知网PMLC检测对本科生来说,费用太高,考虑到本科生基本上都尚未可以具有独立的生活来源,所以笔者主张本科生可以运用知网分化检测先对论文进行检测,依据知网分化的检测陈述对论文进行修正之后再一次性运用知网PMLC检测,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检测费用,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屡次运用知网PMLC检测论文。

本科大学论文范文篇5

【摘要题】海外来风

【关键词】法学教育/司法考试/法科大学院构想

【正文】

日本称法官、检察官、律师三种法律专门职业人员为“法曹”。欲成为法曹,首先要通过竞争率极高的司法考试,然后在司法研修所中经过一年半的司法研修,最终考试合格才能够最终担任法曹。在这种法曹培养制度下,法学教育与法曹选拔脱节,二者并无直接的联系。司法考试严格限制人数,(注:日本选拔的法曹人数历来较少,现行制度下,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90年代初,每年司法考试合格人数只有500人左右。90年代以来开始增加合格人数,现在每年的合格人数为1000人左右。参见丁相顺:《日本法律职业选拔培训制度及其改革》,《人民检察》2000年第4期,第61页。)一方面塑造了日本司法精英型的特征,保障了司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日本司法人数不足,司法救济不够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在规制缓和的大形势下,长期依靠行政指导制调整社会关系的日本开始了由“事前规制型”向“事后检查型”的改革。(注:关于日本司法改革的背景,参见2000年12月28日《法制日报》载《密切法律交流推进中日友好——访日本法务大臣高村正彦》一文,法务大臣高村正彦说:“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对于日本而言,面临社会、形势的复杂多样化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当务之急是推进行政等各项改革,完成由‘事前限制型’社会向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事后检查型’社会的转型。具体到司法领域,日本将大力推进司法改革,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下个世纪,司法将在维护法治社会、保障国民权利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样,为了解决司法人数不足的问题,大学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制度、法曹培养制度、司法制度开始联系起来,法学教育界和司法实务界提出了法科大学院构想。

一、日本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改革

日本的法学教育是在法制近代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日本法学教育在明治时期就形成了官方与民间法学教育的二元格局,经过明治政府的一系列统合措施,近代法学教育培养的法科学生为推进日本法制近代化过程和国家的近代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注:丁相顺:《日本近代法学教育的形成与法制近代化》,《法律史论集》2000年专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页。)

二战以后,随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精英型法律家阶层的形成,在大学教育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法学教育成为一种法律修养式的普及型教育,“日本大学本科阶段(四年制)法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法律的专职人才,而是一种为普及法学思维方式而开设的普通素质教育。实际上,可以说这种教育的目的只是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养成法律思维(Legalmind)为此,在日本各大学法学院的本科课程设置中,除法律方面的科目以外,往往还包括与法律职业无直接关系的学方面的内容,四年制本科毕业生人多从事非法律工作”(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在现行司法考试制度下,不仅本科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无直接关系,而且生教育也与法律职业没有直接关系。研究生院培养的法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多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日本全国共有622所大学(国立大学99所,公立大学66所,私立大学457所),其中有93所大学开展法学教育,拥有法学部或者法学院。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部分充任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机构的公务员;大部分人在各种民间的或公司中就职;只有极少一部分的毕业生能够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专门的法律职业家。(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

虽然司法对于大学生可以给予免考修养科目的待遇,大学法学部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在司法考试中上,但是,大学基本上不与职业发生直接的联系。“重要的是以记忆为中心的司法考试。一次考试能否成功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大学的法律教育基本上不起作用。”(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

尽管在制度上,现行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但在某种程度上,二者也存在着若即若离的联系。法生要通过司法考试,大学的法学教育也是重要的知识积累。同时,由于法律职业的精英型特点,成为法曹是许多毕业生的理想,反过来,各个学校对司法考试合格人数也是相当重视的,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成为评判法学部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促使各个大学努力将教学目的服务于司法考试的需要。尽管如此;由于司法考试合格人数受到阻制,法学部致力于提高司法考试合格率的努力也是有限的,其着眼点只是通过提高司法考试合格率来提高学校的声誉,而学校的主要教学对象仍然是那些不可能通过司法考试或者是不对司法考试抱有奢望的大多数学生。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没有直接的关联是日本当代法学教育和法曹选拔的一个基本特征。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新堂幸司认为“日本大学法学部的毕业生成为法律家的比例极低,虽然有法学部之名,但是成为法律家的极少,多数都进入到行政官厅和”。(注:[日]新堂幸司:《“期待的法曹像”座谈会》,(日本)《实用法律学杂志——法学家》,1991年第984号,第42页。)早稻田大学原校长西原春夫教授认为,“按照我国现在的制度以及现状,司法考试不是大学的法学教育的出口,而是司法研修所培养法曹的入口。”(注:[日]西原春夫:《法学教育与法曹养成制度》,(日本)《法律广场》1980年第23卷第6号,第36页。)因此,在选拔和造就职业法律家的上,当代日本的法学教育体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由于司法考试的技术性特点,也出现了一些专门为参加司法考试的考生服务的补习学校。由于这些学校针对性强,比起在大学参加科班式的课堂教学来,更多准备报考司法考试的考生愿意参加各类司法考试补习学校。针对这种现象,一位美国学者指出,当代日本法律教育体系对于司法考试和职业法律家的培养存在若干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法学部教育有些“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是对于成为法曹的学生来说,没有受到充分的法律专业教育,而对于没有成为法曹的学生来说,受到的法律专业教育又太多;第二个问题就是出现了所谓的“双学校”问题,也就是大多数参加司法考试的法科学生同时在法学部和预备校之间上学,在当前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的体制下,并不能造就和选拔出具有丰富知识背景的学生,更多地是造就和选拔出具有法律技巧的学生。(注:[美]丹尼尔.福特:《对讨论问题的意见——从与美国的法学院相比较的观点出发》,(日本)《实用法律学杂志——法学家》1999年第1168号,第28页,第27页。关于日美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华盛顿大学教授丹尼尔·福特教授作了比较,他认为,现在日本法学教育的方式和弊端与司法考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国,虽然想成为律师的学生必须要刻苦,但是,并不是在学习之初强烈地意识到司法考试的问题,不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在大学时期,学生们不仅仅学习自己的专业,还要学习一般的修养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在大学时期学生们并不十分在意司法考试,而是尽量掌握非常宽的知识。而在日本,虽然说司法考试冠有资格考试之名,但事实上却成为一种限制人数的竞争考试。而且学生们为了参加司法考试,不得不尽早地做准备。由于考试特别重视考试技巧,如果不是特别有自信力的人,想成为律师的话,理所当然地会忽视法学以外的课程了,集中准备司法考试科目。同时,为了掌握技巧,学生们会尽早地预备校补习。)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过分脱节,以及司法考试制度过于限制人数的做法客观上造成了法学教育资源的浪费和职业法律家素质的降低。

为了解决法学与实务脱节的,日本的各个大学也在探讨法学教育改革。几十年代以来,日本的生院法学研究科的专业设置开始发生变化。“以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在战前被称之为‘帝国大学’的国立大学,和大城市中的主要私立大学为中心,开设了以面向实务为主的硕士专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起到了在职培训的作用”,⑩(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日本的法学教育开始出现了重视实务的趋向。但是,在现有的司法和法学教育体制下,这种重视实务的趋向是非常有限度的。从总体上来看,日本现行的法学教育体制仍然是以“与实务保持一定的距离”,即重轻实务为特色的,“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大多数人没有法律实务的经验”。(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

由于法学教育制度与现今的司法考试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司法考试制度改革和司法改革,任何教育改革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法曹素质降低和司法考试过分重视技巧的问题。如果仍然过度地限制合格人数的话,极其高的竞争率仍然会持续下去,真正想成为律师的学生们仍然会为了应付考试而。(注:[美]丹尼尔.福特:《对讨论问题的意见——从与美国的法学院相比较的观点出发》,(日本)《实用法律学杂志——法学家》1999年第1168号,第28页,第27页。关于日美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华盛顿大学教授丹尼尔·福特教授作了比较,他认为,现在日本法学教育的方式和弊端与司法考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国,虽然想成为律师的学生必须要刻苦学习,但是,并不是在学习之初强烈地意识到司法考试的问题,不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在大学时期,学生们不仅仅学习自己的专业,还要学习一般的修养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在大学时期学生们并不十分在意司法考试,而是尽量掌握非常宽的知识。而在日本,虽然说司法考试冠有资格考试之名,但事实上却成为一种限制人数的竞争考试。而且学生们为了参加司法考试,不得不尽早地做准备。由于考试特别重视考试技巧,如果不是特别有自信力的人,想成为律师的话,理所当然地会忽视法学以外的课程了,集中准备司法考试科目。同时,为了掌握技巧,学生们会尽早地预备校补习。)因此,要解决日本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制度、乃至于解决司法制度中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将法学教育改革与司法考试改革联系起来解决。

1999年6月,根据日本国会通过的“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设置法”的规定,日本成立了“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负责“调查审议司法制度并向内阁提出改革方案”。该审议会围绕法曹一元化(从律师中选拔法官),参审制、陪审制,法曹培养等议题进行研讨,最终提出司法改革方案。正是在这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日本法律教育界提出了法科大学院构想,并作为法曹培养的一个重要,与司法制度改革问题结合起来。

二、法科大学院构想

具备何种资质的法曹方可以适应21世纪司法的需要?日本法学教育界提出了各种看法,主要集中于具有丰富的人性和感受性,具有深厚的修养和专门的知识,具备灵活的思考力和说服、交际能力,对于和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人权意识,掌握尖端的法律和外国法方面的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为了选拔具备这种资质的法曹人员,就不能象过去那样,通过司法考试这一个环节、一个点来选拔,而必须通过一个整体的过程来造就和培养。必须通过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司法研修等程序的互相配合,通过连续的过程来选拔法曹。为了扩大法曹人员,实现司法改革的目标,也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法学教育的优势,所以,如何形成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立体法曹选拔、培训制度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学教育资源是实现法曹人员素质的提高和数量扩大的现实途径。从这样的基本理念出发,日本提出了将法学教育与法曹选拔培训有机衔接的方案,集中体现在法科大学院构想的方案设计中。

所谓法科大学院就是在各个水平较高的大学院(大学的生院)法学研究科的基础上,建立起专门培养法曹实务人员的高等法学机构。对法科大学院毕业生,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付与法曹资格。并且,在法曹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以法科大学院培养的学生为主体,辅之于司法和司法研修制度,建立职业选拔任用的“流水过程”。

为了切实进行法学教育改革和探讨具体的法科大学院方案,当时的文部省设立了“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具体进行“法科大学院”的制度设计。2000年10月6日。“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提出了报告,对日本型的法科大学院提出了基本框架构想,并且建议在2003年开始设置这种新型的法学教育机构。

日本法科大学院构想在制度设计上主要是以美国的Lawschool为模本。但是,日本的法科大学院设计方案保留了传统的法律本科教育体制,将法科大学院设置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基本的制度设计是:非法律和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可以报考法科大学院;法科大学院的学制一般为3年,例外时为2年;从法科大学院毕业就获得了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在面向法科大学院毕业生的司法考试中,主要以法科大学院的为主,考试的合格率会大大提高;法科大学院的法学教育要以实务教育为主,在课程设计和师资选任上,都要服务于实务训练的需要;与过去一样,法科大学院毕业生通过了司法考试以后只不过是获得了参加国家司法研修的资格,这些合格者要作为研修生参加国家统一的司法研修,然后才能根据本人的意愿从事具体的法律职业。

由于新的法科大学院以培养型的法曹为主要任务。因此,对于课程科目的设置要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其基本考虑主要是设置相应的学科群。开设的科目群主要包括:A.基础科目,也就是为系统掌握基础法律知识所开设的科目,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外国法等基本法律知识;B.法曹基本科目,也就是与法律职业共同的思维方式有关的科目,包括收集、整理、、使用法律信息能力的科目,例如,法曹伦理科目、法律信息的基础教育科目等;C.骨干科目,也就是为深化、理解基本法律领域里的法律学识,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科目,包括宪法、民事法(财产法)、刑事法、商法(公司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D.先进尖端的学科领域课程,也就是培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的能力和培养多元的、多角度法律思维能力的课程,例如知识产权法,租税法,行政法,劳动法,执行、保全、破产法,环境法等;E.与国际相关的科目群,就是培养法曹国际视野的科目,例如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等;F.学科交叉的科目群,也就是培养法曹广阔知识背景,开拓学科视野的科目群,例如法与、法与医疗、法与家庭、法与公共政策等科目:G.实务关联课程,也就是在前述科目基础上,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法律思维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科目,包括诊所式教育,民事、刑事演习,谈判技法演习等。

在这些课程中,A学科群的课程是所有法科大学院学生应该掌握的最低限度的法律知识,C较A学科群的学科划分更加细化,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案件事实的能力而开设的科目,以事例研究、判例研究为对中心,不仅仅从上,而且要从实践的角度(从事实认定论和要件事实论等实务的观点着手进行的教育)开设的课程。对于C课程群,没有必要拘泥于各个实定法进行法学教育,可以合并设置课程,例如,开设民事法课程(将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课程作为一个科目进行讲授),刑事法课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要重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机结合,在对法律进行系统理解的基础上重视理论上的应用,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在这些科目群中,为了达到使全体法曹具有共同资质的目的,要以A、B、C三个学科群为核心课程群,并且兼顾D、E、F、G等学科课程。要求所有的法科大学院都要设置核心课程,所有的法科大学院也要开设G科目群。但是,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对于具体的科目和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可以根据各个大学的特色来设置D、E、F学科群。

法科大学院的方式要采取少数人制的教育,每一个科目听课的人数不能过多,基于科目的每个教学单元规模不能超过50人。在教学过程中,授课的方式包括讲义方式,少数人演习方式,学生独自进行调查、制作报告,教员对学生个别辅导等方式等。

法科大学院的入学者原则上要求大学本科毕业,但没有专业限制,入学者要通过方能够入学。对于考试的性质,“法科大学院构想会议”认为法科大学院入学考试并非要测试考生所掌握的知识,而应该是以测试学生的判断力、思考力、力、表达力为目的的素质考试。但是,为止,对法律专业和非法律专业的考生是否要采取统一考试的还存在分歧。“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的基本主张是,为了保障法学教育的完整性,为了彻底保障入学考试的开放性,为了保障考试的公平性,对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和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原则上要采取统一考试制度。为了保障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能够进入法科大学院,在录取时可以规定录取一定比例非法律专业学生。

法科大学院要以现有的法学部为中心设置,但是为了保持法科大学院设置的均衡性,防止法科大学院设置过于集中在象东京这样的著名大学集中的城市,允许辩护士会与地方自治体等大学以外的组织一起成立学校法人,设置单独的法科大学院。并且在法科大学院之间,要允许各个法科大学院具有自己的特色,鼓励各个法科大学院之间的竞争。

三、法科大学院构想与日本司法考试改革

由于在法科大学院构想中,只要取得了法科大学院的毕业文凭就自动取得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换句话来说,在实施法科大学院构想后,要参加司法考试必须首先取得法科大学院文凭。那么,新的教育方式与司法考试的关系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由于这一构想是将法科大学院作为法律职业人员资质提高的一个有机环节来看待的,因此,即使建立了新的法科大学院,也并不意味着要取消司法考试或者司法研修制度。不过,在法科大学院构想付诸实施以后,司法考试制度也必须随之作相应的调整。新司法考试的性质如《法科大学院构想的探讨报告》所言:如果设置了作为在客观上可以保障其教育水准的高级的法律专业教育机关——新的法科大学院,并且以在法科人学院中实际进行了充分的教育和严格的成绩评估为前提,新的司法考试要以法科大学院的教育为基础,新司法考试就是判断法科大学院毕业生或者预定毕业的学生是否具备作为法曹应该具备的知识、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考试制度。从法科大学院构想的宗旨和新司法考试的目的出发,要求参加司法考试的考生参加考试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在这一司法考试制度下,要保障法科大学院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通过率。

实施法科大学院构想以后所建立的新法曹选拔、培养制度主要特点表现为:1.将打破过去一次决定胜负的司法考试模式,使法律专门人才的选拔形成“法科大学院”——司法考试——实务研修这样一个有机相联的过程。2.使大学的法学教育直接与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结合,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这种法学教育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将现有的法学教育与法曹培养直接联系在一起,可以在保障法曹资质的前提下扩大法曹的人数。

由于法科大学院构想与现行法学教育结合起来,因此,得到了法学教育界和法律职业界的支持。(注:事实上,正是各个大学法学部才真正推动了这一构想的实施。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曾经参加了中央大学举办的法学教育改革与法科大学院构想的研讨会。据笔者统计,共有大约十几所大学法学部举办过大规模的法科大学院构想研讨会,有十几所大学法学部提出了自己的法科大学院构想。)可以说,法科大学院构想的实施是日本解决法曹人口不足和司法考试制度结构性矛盾的一个根本方向。如果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提出的改革方案得以实施,法科大学院、司法考试、司法研修将构成日本法曹选拔和培养的连续过程,在此基础上,如果法曹一元化能逐步落实,日本的司法制度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结语

本科大学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多元主体;内外联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构建多元主体内外联动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背景与意义

结合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见图1)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积极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建设[4-5];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能力的意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积极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方法实践与探索[6];转变教育理念,完善由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团领导的校长负责,教学质量控制中心和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完成涵盖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等主要环节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与实践,完成教学评价方法和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实施多元化、规范化、常态化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内部多元主体、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方位进行动态监控及外部监控机制[7-8],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多元主体内外联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2.1加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

2016年以前,我们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认识不足,初步建立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及管理制度还需改进与完善。由于负责该项工作的机构不固定,人员缺乏经验,数据信息统计不及时,导致教学质量监控不全面,反馈不及时,整改不到位,数据资源无法共享,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没有起到数据监测和持续改进的作用。

2.2不断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全面贯彻执行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规定、教学过程管理办法、听课制度、备课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运行机制,构建具有可操控性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和完善了人才培养制度与标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与标准、专项评估及建设制度与标准,编写完成了《遵义医科大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遵义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修订和了《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反馈和改进工作办法》《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教学检查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教学教案撰写规范的通知》《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教学评价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的通知)》《遵义医科大学听课制度》《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青年教师“三级”试讲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关于印发遵义医科大学备课试讲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奖励办法》等文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建立了涵盖学校主要工作的管理制度与质量标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进行监控,形成完善的学校、部系、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体系[9],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督教、督学、督管”的作用,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2.3建立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理念与目标系统—管理文件系统—领导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评价系统—支撑与保障系统”本科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通过校内、校外两个渠道收集信息,使信息反馈途径与方式多样化。学校每年向社会公开《遵义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教学状态数据库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

2.4闭环式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坚持以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为重点,培养新型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围绕保证教学、促进学生成才展开。学校、学生、第三方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外联动的共同主体,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监控与评估,实施内外结合的开放式监控。各要素协同配合,遵循PDCA循环理论[10-11],建立闭环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12](见图2),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高。适时引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将终结性考核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不断调整考核标准。

2.5校企合作,开展第三方机构评价工作

我校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地方发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度合作,协同育人[13];积极与大型上市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分布在全国的70余家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采用线上实名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非常高(98%),认为学生适应能力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发展潜力、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表明,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显著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肯定。

3建立全方位内外监控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3.1内部监控

3.1.1日常教学监控

使用“三镜”进行课堂教学督导与监控(见图3),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利用“三棱镜”折射出教师教学新思想、新思维、新模式,利用“显微镜”发现教师在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利用“望远镜”展示教学高水平、管理高水平、师资高水平。实施“校领导、校级专家督导团、二级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四级教学管理模式,相关人员深入教学一线听课,对课堂教学进行常态化监测,及时反馈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见图4)。

3.1.2学生网上评教

每学期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包括教师评价、课程评价和学生教学满意度3部分。教师评价的对象为该学期所有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评价主体为各专业在读本科生。课程评价的对象为该学期开设的所有课程,评价主体为学习该课程的所有学生,评价内容包括总体印象、教学团队水平、课程安排与设计、教学资源、考试方式5方面。将学生网上评教结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校学生网上评教已成为常态,每学期都要开展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等活动,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测评。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了课程评价,参评学生80488人次,评价课程299门,为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

3.1.3二级学院监控

二级学院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课堂教学督导,坚持常态化督导性听课、指导性听课、学习性听课,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以促进教学相长。将二级学院督导评价纳入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二级学院督导评价(占20%)、校级专家督导团评价(占40%)和学生网上评教(占40%)。

3.1.4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对教风、学风进行监控

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分析、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院系针对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奖惩、专业认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工作进行专题讨论。执行三级领导听课制度、三级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等,对教风、学风进行监控与评估。

3.1.5开展三期教学检查工作,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执行三期

教学检查制度,开展常态化的教学初期、中期、后期检查工作,设计教学检查表,使检查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学校抽查、院系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准备、师德师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工作进行检查。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从开学初到期末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通过召开评学与评教座谈会、检查教学文件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情况。我校通过实施规范化、常态化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制度,促进和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2外部监控

坚持“六抓”原则,即高位推动抓“早”、多措并举抓“质”、就业指导抓“准”、渠道开拓抓“实”、精准帮扶抓“细”、就业数据抓“真”,为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促进毕业生就业。我校非常重视外部信息反馈,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内涵式发展,完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特委托第三方调研机构,采取线上实名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就业与创业服务的反馈,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胜任力的评价及满意度。建立毕业生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3.3多维度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通过建立三级、三方、三阶段、三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内部提升与外部监控相结合的多维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5),进行从单一到多环节、内部到外部的教学质量监控。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实施效果

4.1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时监控,实现三维贯通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由教学数据填报、教学决策、教学执行、教学督导、教学管理、资源保障、学生评价、信息反馈、投入和产出、社会评价等部分组成,涵盖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标准制定、质量评价和信息处理、持续改进等方面,贯穿教学与管理全过程,实现了管理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持续性,从而保证数据的唯一性。我校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开发和数据跟踪等方面需投入较多精力与时间。因此,教学质量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员利用教学基本状况数据库采集的数据,科学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流程,通过信息采集、分析、评价、反馈,做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通过点面结合、内外结合、周期性评估与常态监测结合、学校自评报告与数据分析报告结合的方法优化教学与管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效率,为学校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提供支持。

4.2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有保障

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比赛中共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制作奖1项、教学设计奖1项、鼓励奖14项,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在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连续7届获奖;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

4.3教学改革提质增效,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奖励工作中,我校符合奖励要求的论文共989篇,其中在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指定的医药教育类学术期刊发表201篇。我校在全国医药院校医学教育数量排名中首次进入前10名,创历史新高。

4.4坚持“以生为本”,确立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理念

2020年,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7年有效期),并进入教育部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同年,与广州医科大学深度合作,实施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南山”班。我校累计为国家培养8万余名医学人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基层医疗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4.5用数据说话,为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评价反馈及自我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建立学校内部自我监测、自我评估机制,达到实时监控和评估的目的,为教学改革、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评审专家开展评估、每年提交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简单化,教学评估规范化,信息搜集广泛化、准确化,信息处理现代化,评估结果公开化。

4.6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探索促进我校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我们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成要素,确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督导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见图6)和毕业生质量调查与跟踪机制。

4.7高质量开展专业认证与目标绩效考核工作

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向社会展示学校审核评估、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结果与护理学专业特色、优势,得到普遍肯定。同时,应用心理学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也得到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认可。此外,每年围绕年度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材料收集、整理及审核,全面、优质、高效完成目标绩效考核任务。我校以教育部审核评估、专业认证、专业评估与目标绩效考核为契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4.8内外联动,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办学影响力持续提升

2019年,我校学生参加贵州省第二届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贵州省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主赛道银奖2项、铜奖1项,红旅赛道铜奖1项。此外,2019—2020学年获批部级立项课题14项,省级立项47项,校级立项186项。通过教学相长会、学生网上评教、学生座谈会等多维度开展本科教育质量调查,参评学生523078人次,参评率为96%,覆盖教师1448人,学生教学满意度见图7。5展望我校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发展目标,坚持“能力本位”理念,加强校企合作,聚焦“三全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将卓越医生培养的新理念、新要求,贯穿教学全过程,以课堂教学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学校本科医学人才培养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管理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2]符裕红,罗倩,刘讯,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23-24.

[3]赵倩,孙念龙.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探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7):76-82.

[4]吴文博.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0(3):278.

[5]梁文,李国光,李昊.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9):20-23.

[6]卓海燕,陈楚淘,胡以仁,等.回归本科教育强化质量保障[J].中医教育,2019(6):22-25.

[7]王苹.四方参与双线并行[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6-82.

[8]郑李梅.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0(3):98-100.

[9]周有斌.地方师范院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48-151.

[10]齐春微.基于PDCA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及运行研究[J].对外经贸,2019(6):119-121.

[11]王一.基于PDCA循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30):115-116.

[12]张艳芳.基于闭环控制的民办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19):18-19.

[13]王谦,高波,康灿,等.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262-263.

[14]段宁,龚洁,张惠灵,等.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21,37(6):59-62.

本科大学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法学教育司法考试法科大学院构想

日本称法官、检察官、律师三种法律专门职业人员为“法曹”。欲成为法曹,首先要通过竞争率极高的司法考试,然后在司法研修所中经过一年半的司法研修,最终考试合格才能够最终担任法曹。在这种法曹培养制度下,法学教育与法曹选拔脱节,二者并无直接的联系。司法考试严格限制人数,(注:日本选拔的法曹人数历来较少,现行制度下,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90年代初,每年司法考试合格人数只有500人左右。90年代以来开始增加合格人数,现在每年的合格人数为1000人左右。参见丁相顺:《日本法律职业选拔培训制度及其改革》,《人民检察》2000年第4期,第61页。)一方面塑造了日本司法精英型的特征,保障了司法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日本司法人数不足,司法救济不够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在规制缓和的大形势下,长期依靠行政指导制调整社会关系的日本开始了由“事前规制型”向“事后检查型”的改革。(注:关于日本司法改革的背景问题,参见2000年12月28日《法制日报》载《密切法律交流推进中日友好——访日本法务大臣高村正彦》一文,法务大臣高村正彦说:“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对于日本而言,面临社会、经济形势的复杂多样化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当务之急是推进行政等各项改革,完成由‘事前限制型’社会向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事后检查型’社会的转型。具体到司法领域,日本将大力推进司法改革,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下个世纪,司法将在维护法治社会、保障国民权利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样,为了解决司法人数不足的问题,大学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制度、法曹培养制度、司法制度开始联系起来,法学教育界和司法实务界提出了法科大学院构想。

一、日本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改革

日本的法学教育是在法制近代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日本法学教育在明治时期就形成了官方与民间法学教育的二元格局,经过明治政府的一系列统合措施,近代法学教育培养的法科学生为推进日本法制近代化过程和国家的近代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注:丁相顺:《日本近代法学教育的形成与法制近代化》,《法律史论集》2000年专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页。)

二战以后,随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精英型法律?教育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法学教育成为一种法律修养式的普及型教育,“日本大学本科阶段(四年制)法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法律的专职人才,而是一种为普及法学思维方式而开设的普通素质教育。实际上,可以说这种教育的目的只是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养成法律思维(Legalmind)为此,在日本各大学法学院的本科课程设置中,除法律方面的科目以外,往往还包括与法律职业无直接关系的政治学方面的内容,四年制本科毕业生人多从事非法律工作”(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在现行司法考试制度下,不仅本科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无直接关系,而且研究生教育也与法律职业没有直接关系。研究生院培养的法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多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目前日本全国共有622所大学(国立大学99所,公立大学66所,私立大学457所),其中有93所大学开展法学教育,拥?法学部或者法学院。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体可以分为三类:?nbsp;部分充任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机构的公务员;大部分人在各种民间的企业或公司中就职;只有极少一部分的毕业生能够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专门的法律职业家。(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

虽然司法考试对于大学生可以给予免考修养科目的待遇,大学法学部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在司法考试中应用上,但是,大学教育基本上不与法律职业发生直接的联系。“重要的是以记忆为中心的司法考试。一次考试能否成功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大学的法律教育基本上不起作用。”(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

尽管在制度上,现行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但在某种程度上,二者也存在着若即若离的联系。法科学生要通过司法考试,大学的法学教育也是重要的知识积累。同时,由于法律职业的精英型特点,成为法曹是许多毕业生的理想,反过来,各个学校对司法考试合格人数也是相当重视的,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成为评判法学部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促使各个大学努力将教学目的服务于司法考试的需要。尽管如此;由于司法考试合格人数受到阻制,法学部致力于提高司法考试合格率的努力也是有限的,其着眼点只是通过提高司法考试合格率来提高学校的声誉,而学校的主要教学对象仍然是那些不可能通过司法考试或者是不对司法考试抱有奢望的大多数学生。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没有直接的关联是日本当代法学教育和法曹选拔的一个基本特征。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新堂幸司认为“日本大学法学部的毕业生成为法律家的比例极低,虽然有法学部之名,但是成为法律家的极少,多数都进入到行政官厅和企业”。(注:[日]新堂幸司:《“社会期待的法曹像”座谈会》,(日本)《实用法律学杂志——法学家》,1991年第984号,第42页。)早稻田大学原校长西原春夫教授认为,“按照我国现在的制度以及现状,司法考试不是大学的法学教育的出口,而是司法研修所培养法曹的入口。”(注:[日]西原春夫:《法学教育与法曹养成制度》,(日本)《法律广场》1980年第23卷第6号,第36页。)因此,在选拔和造就职业法律家的问题上,当代日本的法学教育体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由于司法考试的技术性特点,也出现了一些专门为参加司法考试的考生服务的补习学校。由于这些学校针对性强,比起在大学参加科班式的课堂教学来,更多准备报考司法考试的考生愿意参加各类司法考试补习学校。针对这种现象,一位美国学者指出,当代日本法律教育体系对于司法考试和职业法律家的培养存在若干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法学部教育有些“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是对于成为法曹的学生来说,没有受到充分的法律专业教育,而对于没有成为法曹的学生来说,受到的法律专业教育又太多;第二个问题就是出现了所谓的“双学校”问题,也就是大多数参加司法考试的法科学生同时在法学部和预备校之间上学,在当前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的体制下,并不能造就和选拔出具有丰富知识背景的学生,更多地是造就和选拔出具有法律技

巧的学生。(注:[美]丹尼尔.福特:《对讨论问题的意见——从与美国的法学院相比较的观点出发》,(日本)《实用法律学杂志——法学家》1999年第1168号,第28页,第27页。关于日美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华盛顿大学教授丹尼尔·福特教授作了比较,他认为,现在日本法学教育的方式和弊端与?痉际杂凶琶芮械牧担诿拦淙幌氤晌墒Φ难匦胍?nbsp;苦学习,但是,并不是在学习之初强烈地意识到司法考试的问题,不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在大学时期,学生们不仅仅学习自己的专业,还要学习一般的修养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在大学时期学生们并不十分在意司法考试,而是尽量掌握非常宽的知识。而在日本,虽然说司法考试冠有资格考试之名,但事实上却成为一种限制人数的竞争考试。而且学生们为了参加司法考试,不得不尽早地做准备。由于考试特别重视考试技巧,如果不是特别有自信力的人,想成为律师的话,理所当然地会忽视法学以外的课程了,集中准备司法考试科目。同时,为了掌握技巧,学生们会尽早地预备校补习。)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过分脱节,以及司法考试制度过于限制人数的做法客观上造成了法学教育资源的浪费和职业法律家素质的降低。

为了解决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脱节的问题,日本的各个大学也在探讨法学教育改革。几十年代以来,日本的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的专业设置开始发生变化。“以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在战前被称之为‘帝国大学’的国立大学,和大城市中的主要私立大学为中心,开设了以面向实务为主的硕士专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起到了在职培训的作用”,⑩(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日本的法学教育开始出现了重视实务的趋向。但是,在现有的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体制下,这种重视实务的趋向是非常有限度的。从总体上来看,日本现行的法学教育体制仍然是以“与实务保持一定的距离”,即重理论轻实务为特色的,“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大多数人没有法律实务的经验”。(注:[日]铃木贤:《日本的法学教育改革——21世纪“法科大学院”的构想》,这是作者于2000年12月参加“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国际研讨会时发表的论文。参见此次研讨会论文集。)

由于法学教育制度与现今的司法考试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司法考试制度改革和司法改革,任何教育改革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法曹素质降低和司法考试过分重视技巧的问题。如果仍然过度地限制合格人数的话,极其高的竞争率仍然会持续下去,真正想成为律师的学生们仍然会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注:[美]丹尼尔.福特:《对讨论问题的意见——从与美国的法学院相比较的观点出发》,(日本)《实用法律学杂志——法学家》1999年第1168号,第28页,第27页。关于日美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华盛顿大学教授丹尼尔·福特教授作了比较,他认为,现在日本法学教育的方式和弊端与司法考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国,虽然想成为律师的学生必须要刻苦学习,但是,并不是在学习之初强烈地意识到司法考试的问题,不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在大学时期,学生们不仅仅学习自己的专业,还要学习一般的修养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在大学时期学生们并不十分在意司法考试,而是尽量掌握非常宽的知识。而在日本,虽然说司法考试冠有资格考试之名,但事实上却成为一种限制人数的竞争考试。而且学生们为了参加司法考试,?坏貌痪≡绲刈鲎急浮S捎诳际蕴乇鹬厥涌际约记桑绻皇翘?nbsp;别有自信力的人,想成为律师的话,理所当然地会忽视法学以外的课程了,集中准备司法考试科目。同时,为了掌握技巧,学生们会尽早地预备校补习。)因此,要解决日本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制度、乃至于解决司法制度中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将法学教育改革与司法考试改革联系起来解决。

1999年6月,根据日本国会通过的“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设置法”的规定,日本成立了“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负责“调查审议司法制度并向内阁提出改革方案”。该审议会围绕法曹一元化(从律师中选拔法官),参审制、陪审制,法曹培养等议题进行研讨,最终提出司法改革方案。正是在这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日本法律教育界提出了法科大学院构想,并作为法曹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司法制度改革问题结合起来。

二、法科大学院构想

具备何种资质的法曹方可以适应21世纪司法的需要?日本法学教育界提出了各种看法,主要集中于具有丰富的人性和感受性,具有深厚的修养和专门的知识,具备灵活的思考力和说服、交际能力,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人权意识,掌握尖端的法律和外国法方面的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为了选拔具备这种资质的法曹人员,就不能象过去那样,通过司法考试这一个环节、一个点来选拔,而必须通过一个整体的过程来造就和培养。必须通过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司法研修等程序的互相配合,通过连续的过程来选拔法曹。为了扩大法曹人员,实现司法改革的目标,也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法学教育的优势,所以,如何形成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立体法曹选拔、培训制度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学教育资源是实现法曹人员素质的提高和数量扩大的现实途径。从这样的基本理念出发,日本提出了将法学教育与法曹选拔培训有机衔接的方案,集中体现在法科大学院构想的方案设计中。

所谓法科大学院就是在各个水平较高的大学院(大学的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的基础上,建立起专门培养法曹实务人员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对法科大学院毕业生,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付与法曹资格。并且,在法曹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要以法科大学院培养的学生为主体,辅之于司法考试和司法研修制度,建立法律职业选拔任用的“流水过程”。

为了切实进行法学教育改革和探讨具体的法科大学院方案,当时的文部省设立了“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具体进行“法科大学院”的制度设计。2000年10月6日。“法科大学院构想研究会议”提出了总结报告,对日本型的法科大学院提出了基本框架构想,并?在2003年开始设置这种新型的法学教育机构。

日本法科大学院构想在制度设计上主要是以美国的Lawschool为模本。但是,日本的法科大学院设计方案保留了传统的法律本科教育体制,将法科大学院设置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基本的制度设计是:非法律和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可以报考法科大学院;法科大学院的学制一般为3年,例外时为2年;从法科大学院毕业就获得了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在面向法科大学院毕业生的司法考试中,主要以法科大学院学习的内容为主,考试的合格率会大大提高;法科大学院的法学教育要以实务教育为主,在课程设计和师资选任上,都要服务于实务训练的需要;与过去一样,法科大学院毕业生通过了司法考试以后只不过是获得了参加国家司法研修的资格,这些合格者要作为研修生参加国家统一的司法研修,然后才能根据本人的意愿从事具体的法律职业。

由于新的法科大学院以培养应用型的法曹为主要任务。因此,对于课程科目的设置要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其基本考虑主要是设置相应的学科群。开设的科目群主要包括:A.基础科目,也就是为系统掌握基础法律知识所开设的科目,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外国法等基本法律知识;B.法曹基本科目,也就是与法律职业共同的思维方式有关的科目,包括收集、整理、分析、使用法律信

息能力的科目,例如,法曹伦理科目、法律信息的基础教育科目等;C.骨干科目,也就是为深化、理解基本法律领域里的法律学识,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科目,包括宪法、民事法(财产法)、刑事法、商法(公司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D.先进尖端的学科领域课程,也就是培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多元的、多角度法律思维能力的课程,例如知识产权法,租税法,行政法,劳动法,执行、保全、破产法,环境法等;E.与国际相关的科目群,就是培养法曹国际视野的科目,例如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等;F.学科交叉的科目群,也就是培养法曹广阔知识背景,开拓学科视野的科目群,例如法与经济、法与医疗、法与家庭、法与公共政策等科目:G.实务关联课程,也就是在前述科目基础上,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法律思维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科目,包括诊所式教育,民事、刑事演习,谈判技法演习等。

在这些课程中,A学科群的课程是所有法科大学院学生应该掌握的最低限度的法律知识,C较A学科群的学科划分更加细化,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案件事实的能力而开设的科目,以事例研究、判例研究为对中心,不仅仅从理论上,而且要从实践的角度(从事实认定论和要件事实论等实务的观点着手进行的教育)开设的课程。对于C课程群,没有必要拘泥于各个实定法进行法学教育,可以合并设置课程,例如,开设民事法课程(将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课程作为一个科目进行讲授),刑事法课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要重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机结合,在对法律进行系统理解的基础上重视理论上的应用,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在这些科目群中,为了达到使全体法曹具有共同资质的目的,要以A、B、C三个学科群为核心课程群,并且兼顾D、E、F、G等学科课程。要求所有的法科大学院都要设置核心课程,所有的法科大学院也要开设G科目群。但是,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对于具体的科目和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可以根据各个大学的特色来设置D、E、F学科群。

法科大学院的教育方式要采取少数人制的教育,每一个科目听课的人数不能过多,基于科目的每个教学单元规模不能超过50人。在教学过程中,授课的方式包括讲义方式,少数人演习方式,学生独自进行调查、制作报告,教员对学生个别辅导等方式等。

本科大学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使得实体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不断下降,读者流失率日益增加。因此,高校图馆书馆需借鉴企业管理营销理念,采取有效的服务营销手段及方法,通过开展各种服务营销活动,向读者宣传和推广馆藏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图书馆社会效益。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内涵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通过研究客户的需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将产品销售给顾客的各种经营活动。而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拓宽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营销方式,并根据高校的特点,围绕读者需求开展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势,提高服务效益。[1]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的意义

1、图书馆通过服务营销,拓展服务空间,可以让更多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增强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服务质量。2、图书馆书馆通过有效运用营销的理念与技巧,可以充分了解和挖掘读者的需求与潜在需要,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层次,增强读者满意度。3、图书馆通过营销宣传活动,可以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促进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扩大图书馆影响力,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升图书馆自身地位。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以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

在新形势下,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提出明确的办馆理念,与时俱进,引进“图书馆营销”理念,构建特色资源库,下放图书采购权限,开展系列读书文化活动,进行常态化阅读推广,使得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纸质资源年借阅量达近20万册次。1、创新文献资源采购模式。图书采访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核心,图书采访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的效果。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改变过去馆员主导采选的模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以读者需求为驱动,以精品阅读推介为导向”的新型资源采购模式,即一方面通过组织读者现场采书、教师自采、书商展推、走读书城等方式,把资源选择权还给读者,增加所购图书与读者需求的相关度;另一方面,以获奖图书、专家与导师及学者推荐图书等精品资源为导向,逐步建立起读者“想读+必读”的资源保障流通体系。2、优化资源结构,构建特色资源库。(1)优化资源结构,提高纸质资源利用率。2014-2015年,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对馆藏纸质文献资源陆续进行了调整与整合,构建密集书库,对流通书库中的几十万册图书进行集中剔旧,下架图书进入密集书库,所购新书全部及时上架,馆藏资源替旧呈新。在西区馆设立“建筑规划文本”专业阅览室,将西区馆原来定位“工学馆”改为“专业馆”。东区馆新增文学类书库、艺术类书库、语言类书库、工具书文库。馆藏资源的调整,使得资源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服务空间得到优化,服务效能有所提升,更有利于读者获取纸质资源,提高了馆藏利用率。(2)特色资源建设。特色资源建设是指图书馆对具有独特性且涵盖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开发与利用。其主要特点为:文献具有独特性与载体的多样性、具有价值性及共享性。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构建“科大文库”。2014年,图书馆开启“科大文库”特色资源建设,设立“科大文库”纸本文库,包括教师著作文库、硕博论文文库、优秀本科生论文库。网络资源于2015年建成,包括权威检索教师论文库、教师著作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和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库四个子库,分别收录西南科技大学1982年以来被三大检索工具收录的教师论文文献数据;1952年以来西南科技大学教师的学术著作;2008年以来的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以来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题录信息。第二,构建“绵阳地方文化库”。绵阳地方文化库包括“羌民族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嫘祖文化”。绵阳作为全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地之一,拥有宝贵的羌文化资源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经过与地方协调,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羌族文化文献典藏库,所藏资源由电子文献和纸本文献两部分组成,涉及羌族的思想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释比、婚葬之俗、服饰刺绣等方面的研究史料,为从事以羌族为背景的研究课题提供最集中、最完整的可靠文献资源。图书馆还收藏有“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嫘祖文化”等特色纸本文献,并设有阅览图书专架。第三,构建“稀有文献文库”。图书馆收藏有古籍善本、民国图书、图书、画报、上世纪画报等稀有文献946种,成为图书馆“馆宝”,专设有古籍套书典藏室。4、打造“读书文化周”系列活动品牌营销。2014年,图书馆联合各学院、各部门在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共同举办了学校首届“读书文化周”系列营销活动,围绕“全民悦读,书香科大”主题开展“走读绵阳”、“你选书,我买单”、“数据资源进学院”、“稀有文献寻宝”、“读书分享沙龙”、“我心中的图书馆”有奖征文、“作家进校园”、“图书馆文明用语”征集、“读书精彩人生签名”等多项读书文化营销活动。继2014年后,图书馆每年都如期举办盛大的文化周营销活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逐年丰富精彩,影响广泛,现已成为学校文化活动品牌之一。5、创新资源推介和信息服务方式。(1)创办内刊《悦读》季刊,定期为全校师生推介好书、新数据库,激发读者读书兴趣,沟通师生数据库需求,提高图书文献资源利用率。(2)开办多种图书文献信息专栏,定期将新书信息、数据库信息、好书信息广而告之,打造书香校园氛围、营造看书用书好环境。(3)创办内刊《教育与科技情报》,开展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管理、趋势等相关情报研究服务;特定领域或专题发展动态调研与跟踪、趋势与分析研究;委托项目情报研究服务等三种类型的情报研究,服务学校教育战略和学科发展。(4)开通图书馆微博、微信和移动图书馆,形成“互联网+图书馆”空间,使阅读空间从馆内延伸到馆外,只要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使用图书馆。同时利用微博、微信向读者推送信息产品。6、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2015年,图书馆启动学科馆员制度,并制定了《西南科技大学学科馆员管理办法(试行)》,通过竞聘方式将具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服务能力、科技情报专业水平和熟悉学校学科的优秀馆员定点派驻相关学院,为对口学院主动做好学科动态跟踪、学科情报服务、学科资源建设、学科资源导航和学科阅读推广等工作。

四、结束语

面对社会信息服务竞争的不断激烈化,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本馆实际,树立全局营销观念,创新服务营销方式,开拓营销渠道,树立图书馆服务营销品牌,促进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不断提升图书馆整体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小芳.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之思考[J].晋图学刊,2012.2.45-47.

本科大学论文范文篇9

工科专业类别众多,按照一级学科划分就有31个,每个一级学科又包含若干个不同的本科专业。在所有的工科专业中,机械类专业最具有代表性,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机械装备的研究、设计、制造、维护、管理等工作,因此选取该类专业作为调研对象很有代表性。机械大类最具代表性的一级学科为机械工程,机械工程下属第一个专业就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该专业应用面广,招生人数最多。全国工科大学一般都设有该专业,有些综合性大学也设置了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及管理工作。鉴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工科类本科专业,本文以该专业为对象展开分析研究。笔者选取了国内6所大学,涵盖国家“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和地方高校,具有广泛性。本次调研以这6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近两年的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及论文为基础,分析目前工科教育理科化的程度及导致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措施。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分析

对于本科生培养来说,最为重要的环节当数毕业环节非常重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一项具体的研究、设计或工程项目,使其对大学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并使其具备初步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环节的选题最能反映学生培养的方向。合理的选题应该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问题研究,使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程能力。但目前很多教师在毕业论文环节只能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而未能指导学生开展工程问题研究,以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无法通过实践得到提升。表1列出了2017年和2018年6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环节选题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6所高校该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存在较为严重的理科化现象,有的学校理论研究选题占比已经超过40%。理论研究选题侧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及研究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由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将来要从事机器和装备的设计、制造、维修、管理工作,这样的毕业设计选题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看到,6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部分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很少有来自企业的实际问题。以某大学D为例(见表2),该专业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的毕业选题中,80%以上都是指导教师自己拟定的,不到20%的题目来自企业。这个比例是十分惊人的,说明目前的大学工科专业与生产实际已经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自拟题目一般来自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没有经过细致思考,缺乏实际的应用背景和对象,这对于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很多自拟题目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且过于理论化,不适合作为毕业环节的题目。这些题目明显属于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学术型的研究题目。这类题目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对题,大多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大;二是题目很深奥,本科生进行研究会很困难;三是研究过程中只能用到一小部分所学知识,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四是学生没有机会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应用。这样的题目可以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但不适合作为本科生的毕业学位论文题目。此外,除了毕业环节的选题存在严重的理科化现象,有的题目严重偏离专业性质,有的题目过于简单,明显不符合专业要求(见表3)。这样的毕业选题无法使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更无法培养和提升本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大学工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存在严重的理科化、学术化、自拟化问题,与目前大学教师队伍的现状有关。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很多老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只有少部分老师曾经在企业工作过。这就导致大多数教师只能做理论研究,无法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以某大学D为例,表4列出了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师背景。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工科教师队伍中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很低,而没有企业经历的教师往往很难与企业进行合作,也难以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这也是导致毕业选题过于偏重理论研究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工科本科生毕业环节选题理科化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毕业论文选题真实反映出了工科教育理科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选题属于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有差距。这样的课题研究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但无法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另外,很多选题与学生的专业无关或者关联度很低。这样的选题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严重阻碍了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工科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理科化倾向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高校普遍存在重学术论文、重科研成果而轻教学的现象。在职称晋升、考核等方面,学校过分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导致广大教师普遍将精力投入在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上,而轻视了教学,认为从事本科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二是工科专业的教师队伍存在问题。大多数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无法与企业有效合作,难以解决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在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时只能纸上谈兵,无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学工科专业毕业选题的理科化现象反映的正是工科教育的理科化现象。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建议。1.强化毕业环节的培养。指导教师一定要具备企业工作的经历或能力,否则就很难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因此,高校应该倡导教师到企业参与实际技术工作,提升他们的工程应用能力。另外,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应尽可能与企业实际问题相结合。即使是源自科研项目的选题,也应有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在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选择上,高校要严格把关,剔除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的题目。2.强化实验、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工科专业要依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实验、实践、实习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效果。对于校内实践环节,各专业一定要确保所有学生参加,并强调实践内容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相关性。企业实习不应采用参观式的教学模式,而应采用学生顶岗培训、顶岗操作的模式,通过实际动手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强化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现在的工科专业在创新实践教学方面尚未形成常态化,而且多是象征性地开展创新教育,且不是面向所有学生。然而,创新实践教学是目前新工业革命对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所有大学都要确定创新教学的课时,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使创新实践教学成为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创新实践教学应该走出校门,与企业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逐渐提升企业所需的工程应用能力。4.改进教师评价模式。大学工科本科专业教育出现的理科化问题,很大程度上又与近年来大学普遍推行的教师评价方法相关。因此,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模式必须改变。每所大学都要认识到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教师评价时要考虑教师教学工作的投入程度、教学效果等。另外,工科专业教师评价体系中应该引入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应从仅仅重视理论研究水平转变为理论研究水平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工程领域的创新创造能力并重,促进工科专业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研究能力,成为本专业实际应用的技术专家。

四、结束语

本科大学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资源;移动手机平台

细胞生物学正在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在现代医学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细胞生物学是我校临床医学(5/7年制)、口腔医学、护理、公共事业管理、药学(临床方向)、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生物技术(课程设置中已包括)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各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影响较大,故各级领导对此课程的教改都较为关注[1]。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一般在本科各专业的一年级中开设,但课堂教学总学时数为24学时,教师课堂授课信息量大,学生单靠有限的课堂学时数不能很好地学习掌握该课程重点难点。因此,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尤为必要。广西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负责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汉语教学、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10余年,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且积极参加教学改革。本教研室通过多年认真收集、整理和归纳各种图文和动画资料,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完成了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课件《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网络教学平台》(该课件获得国家第六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形象化、可视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共享资源库[2]。而其成功构建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共享资源库”如何得到充分的利用是一个重要课题。因此,作者在本文中提出利用手机移动教学平台提高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及教学效果的设想。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许多大学在21世纪初就开发有多学科网络教学平台[3-6],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4G、5G技术的推广使用,无线通信技术与因特网结合而产生的移动因特网技术将给人以全新的交互和资源共享环境。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将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便利快捷,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便利,形成任何人、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进行的开放式学习。移动手机用于学习(Mobilelearning,M-learning)的最早研究是1994年美国卡耐基枚隆大学(CarnegieMel⁃lonversity)开展的名为“WirelessAndrew”的项目[7]。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教育学院2009年针对M-learn⁃ing开展了诸多项目,有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人教育的、环境教育的、促进教师反思的,还有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甚至有艺术、科学、学前教育,可以说无所不包[8]。这些项目所选用的移动学习工具或为iPod或为Smartphone。美国的高校教师利用短消息服务(SMS)来发送课程要求、发起班级投票,学生们存储自己的声音作为编号来参加手机小测验[9]。有研究者考察了使用数字音频播放器——苹果iPod来学习的情况。教师将在课堂上录制的讲座做成RSS种子,学生可以通过电脑联网下载到iPod上。用这种方式来“传送”讲座,从而使学生能随时进行移动学习。广西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胡启平教授通过建立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本科生医学遗传学的学习效果,在几年的实践中得到学生的好评[10]。目前,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简介。课程总体简介和课程建设规划回答了所有医学生会问的问题——为什么要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学生在这部分会了解到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基础课程和关联度最高课程的重要性,进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会有所提高。2.教师队伍。包含教研室主讲教师的主要信息(课程负责人联系方式及主讲教师简介和联系方式)。3.教改科研项目、教改科研论文。教学侧重的方向以及正在做什么样的教学研究在此都是可了解的。4.理论教学大纲、进度表、教案首页、教案续页、教学课件、章节总结、强化训练习题集相关网站推荐。此模块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帮助最大的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纂的教学大纲,利于学生准确定位自己需要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进而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划分不同的时间来预习和复习。5.实验教学大纲。包括教案首页、实验指导、教学课件、实验报告、实验视频等。

二、我们的出发点

近年来我们教研室共完成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项、广西医科大学教学研究重点课题1项、广西医科大学教学研究一般课题3项,先后完成了“细胞生物学网络课件(中文版)”“CELLBIOLOGYTeachingOn⁃line网络课件(英文版)”和“医学遗传学教学在线”的制作,分别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广西区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或应用大赛二等奖4项、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1项及二等奖2项、广西医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个课件都是以网络数据库和ASP(动态网页)为基础制作的,其中“医学遗传学教学在线”包含了一个规范、完整、独立、共享、内容丰富、媒体多样、使用方便(具有搜索引擎)的医学遗传学网络共享资源库,其点击率已超过10000次。教学改革论文《多功能型医学遗传学动态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医学遗传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医学遗传学>网络教学课件库的建立与应用》《浅谈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学课件个性化的实现》已公开发表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探索》《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等专业期刊上。

三、具体实施措施

(一)功能模块的构建。主要功能模块包括:1.微信编辑功能:逐帧编辑,微信包含了微信标题和微信内容,其中微信内容可指定微信的帧数,并可分别填写每一帧的内容,每一帧内容均可包含文本内容、图片、声音等信息。2.素材管理功能:教师可对网络共享资源库的微信素材(包括ARM、MIDI格式的声音文件,PNG和JPG、GIF格式的图片文件)进行维护,包括新增、修改和删除。教师编辑微信时,可直接从微信素材中选取素材添加到微信内容中。3.短信答疑及回复记录查询功能:微信发送后,如学生有疑问,可回复短信到平台进行咨询,教师通过平台可以查看学生的回复短信,还可以通过平台再回复微信给学生解答问题,教师也可以按时间段查询历史被叫回复微信,包括微信回复内容、接收时间等。4.微信定时发送功能:支持微信的定时发送和立即发送两种方式,即教师可以把微信发送时间预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如授课前3小时或课后5小时),平台到预定的时间则自动将微信发送到目标手机号码上。5.通信录管理功能和群发功能:提供通信录批量维护功能,可导入包括txt、xls、csv等通用格式的文件,由教师按照年级或班级等自行进行维护学生通讯录。提供群发微信菜单,用户群发微信的需求可以通过平台提交。6.建立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将主讲各章节的重要内容编辑成微信推送文章,教改班学员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可以阅读相关内容。为了克服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授课信息量大、学生不易在课堂掌握吸收,网络资源过于丰富、学生课前课后难以从海量网络资源信息中获取所需知识的缺点,教师可利用已有的细胞生物学双语网络资源库,搭建一个手机微信互动教学平台,实现从“拿”(Get)到“送”(Give)的转变和“眼下就学”(HereandNow)。课前让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授课信息,课后帮助学习者梳理授课内容的知识脉络,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二)手机微信平台与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网络共享资源库对接的实现根据目前网络上数据初步估计,全国大学生中近98%以上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剩下的2%也最终可能会使用微信。微信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学生对微信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都比较高,其符合大学生追求时尚,追求新、特、奇的心理特征。微信订阅号是微信众多功能中的一项,个人就可以,并能定向推送,只需要在微信中搜索到该订阅号,点击关注即可。通过对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共享资源库系统的二次开发,实现与微信平台的耦合,网络共享资源库中制定的内容信息在发生变更时,可自动向微信平台发送,通过设定好的模板规则,将更新动态及时推送给目标学生。为了实现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资源库和手机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需要部署一台移动服务器(MAS,MobileAgentServer)在广西医科大学信息中心内部,MAS服务器一端通过适配模块与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网络共享资源库进行对接耦合,另一端通过互联网或专线和运营商行业应用网关连接,实现信息接入。教师可以通过使用MAS服务器提供标准信息接口,实现将信息通过短信的形式下发到学生移动终端,同时也能获取学生移动终端发送给教师平台的信息(见图1)。(三)将手机微信平台应用于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可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利用率如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的临床当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传统“满堂灌”教学的基础上,PBL、CBL、Sandwich等教学改革新模式也不断被应用于本科教学课堂中,但是因为课时数及学生人数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还只能小范围的进行应用。2013年,我校将每堂课的授课时间由50分钟减少至40分钟,以便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学习。这又给课时数本来就不多的教师带来了新的困难:在压缩的时间里,怎样保质保量地将内容灌输给学生呢?微信公众订阅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按高效的信息化原则来组织教学与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及时反馈和学习内容的适应性调整,这是微信订阅号的关键优点。同时对订阅号有选择地进行推广与交流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的教学需求,提供丰富的现场实习体验,发展情景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手机微信教学平台应用于教改班的教学实践如下:1.实践教改班样本构成情况:选取广西医科大学2018级教改班35名大学生,其中男女生构成与普通本科班相近,教改班学生是从2018级本科生中随机产生,学习能力与本科生群体不存在差异。2.教学实践过程:首先,教师伴随课堂进程将正在讲授的主要内容传递给学习者。通过手机短信互动平台的短信功能发送,将每节课(55分钟)的授课内容概括为4~7条短信,第1条短信要从整体上概括授课内容,其作用为告知学习者开始上课,并使他们对授课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依据同步教师的授课进度,将较为系统性的知识块编辑成一条短信,如将三个较为系统知识块,编辑成编号为2、3、4的短信。短信中可以包括一些链接,如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链接。其次,利用手机微信的功能将主讲章节的重要内容做成微信推广网页,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要求教改实践班级的每一位学员添加关注。微信推广网页中的主要网络资源链接可以利用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中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资源。我们在教改班进行教改实践前统计网站点击率,网络资源链接访问率以及每天平均登录上线人数等,比较教改前后的这几个主要指标评价我们构建的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率是否上升。

四、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