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1:23:40

本科

本科范文篇1

关键词:联合培养;职业教育;本科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坚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统筹规划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办好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推动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重点发展本科阶段职业教育。另外,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成为目前本科职业教育存在的难题。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高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学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将一些经验进行了总结,希望对今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为了保证联合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取得预期成效,联合培养之初,两校间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并且成立各级组织、确定了双方的职责,建立了沟通和监管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等进行了全方面的合作。

1优化顶层设计

发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教育资源优势,进行顶层设计,是保证联合培养工作成功的基础。

1.1成立组织,共同管理

为了确保联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联合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成立了联合培养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了联合培养领导小组,负责对联合培养工作指导、检查和协调,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沟通协调会,听取年度工作报告,联合培养的相关事宜。主任由本科院校的校长担任,副主任由高职院校的院长担任,其他成员由双方院校的教学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立了联合培养办公室,主要负责配置教学资源、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育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主任由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院长担任,副主任由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的院长担任。其他成员由二级学院的教务处负责人、学生处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相关企业专家以及相关系部管理人员担任。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成员由两院校的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骨干教师、能工巧匠等组成。

1.2分工实施,无缝对接

两校从招生开始到毕业的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各自的分工,确保每个环节无缝对接,每项工作闭环控制。本科院校主要负责招生计划落实、招生录取工作组织、学籍管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毕业审核、学位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相关手续和资料的办理工作。高职院校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师资配置、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资源的配置、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教学教学各个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并接受本科院校各级组织的监督和指导。

2具体实施环节

按照“政策引导,共同管理、分工实施”的原则,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利用近年来在国家骨干院校和天津市高水平示范院校项目重点专业的建设成果,主导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工作。

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本科和高职在人才培养定位、学制、培养规格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配置、实验实训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制定出具有明显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为了制定出符合产业发展的且与本科和高职有一定区分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两校共同组织专业教师详细的研究了相关政策、制度以及其他职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深入开展了职业院校本科层面的调研,研究了职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发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行业层面的调研,研究了行业领域国家政策与发展规划的要求、行业发展现状、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当前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供求状况及行业企业人才要求的匹配度;行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素养状况;调研了企业层面,研究了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岗位(群)设置即对人才结构类型的要求、企业岗位(群)对知识技能素养的要求,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执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以及顶岗实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依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也不同于高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是定位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道德水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熟悉汽车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及行业标准,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具备“岗位精通、技艺精湛、业务精细、管理精准”的一线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5年左右,经过个人努力及工作锻炼能够成为汽车服务行业内优秀技能人才或中高端管理人才。

2.2构建课程体系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属于本科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类型,普通本科是以学习“本科知识+专业能力”为主,对应的是学科,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以学习“知识+技术技能”为主,对应是职业岗位。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时应以职业为起点。根据专业调研的结果,确定了专业面向岗位,细化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描述学习情境,开发学习情境,将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所需掌握的技能情况和通用能力等进行细化,归纳融入到各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技能训练课程、选修课程中。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成长规律以及以知识够用为度为原则设计了各门课程的学时和开设学期。再有,通过加大拓展模块的比例,满足学生对提升专业素质、拓宽就业面向、提高综合素质的不同需求。

2.3优化师资队伍

由于教育类型的不同,人才培养的定位的不同,就决定了对专业教师的要求不同。本科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学术性,主要是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突出职业性,因此高职教师相比本科教师更加关心行业、企业的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也要突出其岗位操作能力;既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决定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要更加关注产业发展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的变化。因此,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选定师资力量时,由天津市优秀教师、“吴福—振华交通教育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担任专业带头人,由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且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奖、天津市教学成果奖和拥有新型实用专利的教师作为专业教师。再有,在进行师资队伍配置时,考虑到全校师生比、所依托专业专任教师与该专业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之比、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等不低于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

2.4充实实训基地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利用现有的汽车实训中心是产教融合,双元育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技术领先、设备齐全部级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学生实验实训教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保证实验实训项目(任务)开出率和生均实训时间,确保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考虑到我院的科学研究条件略显不足,通过投入,补齐短板,增加了科研型的教学设备,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和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有,还优选了稳定的足够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师生实习实训(培训)、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求。同时也为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

3联合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思考

通过近六年来联合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联合培养院校、专业选择和专业建设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3.1联合培养高职院校的选择

联合培养高职院校的选择时,要考虑联合培养合作的高职院校应该是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能够有力推进重点工作、基础条件优良、办学理念先进,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并且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方面积累大量的经验,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的高等职业院校。

3.2联合培养院校专业的选择

在联合培养专业选择时,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产业革命,能够主动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聚焦确需长学制的专业;二是能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满足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技能增长规律,能够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的专业;三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能够促进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有机衔接,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专业;四满足招生计划完成率一般不低于90%,新生报到率一般不低于85%,且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本省域内高校平均水平的专业。

3.3沟通机制的确定

联合培养的高职本科院校合作时,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各自组织和制定相应制度,确定从招生宣传开始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相应部门的职责。然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监管机制,这是联合培养成功的关键。

3.4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两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突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经过四年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工作,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考虑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数;要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考虑学生所面临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工作以及逐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进行教学进程设计。3.5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进行教学团队的组建时,不仅要考虑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个人综合能力,而且还要考虑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研能力。教育部文件规定至少应满足师资队伍或是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等认定的高水平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获专业带头人是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教学名师担任,或专业教师获两项以上省级及以上教学领域有关奖励。另外,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博士研究生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的15%,研究生学位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的5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的的30%,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的50%。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所承担的实质性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不少于专业课总课时的20%。

3.6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实训基地方面,要考虑实训基地是否是省级及以上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包括实验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或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是否能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项目,并能够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还要考虑专业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每年开展职业培训人次不少于本专业在校生人数的2倍。经过六年来不断的探索,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映良好。可见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联合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方面日趋成熟。但在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模式上还需进一步研究;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差异还需进一步厘清;对如何更加高效的提高联合培养的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21-06-22).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21-01-26.)

[3]杨莹莹,曹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21年12期.No.216:11-16.

[4]张慧波.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与实施路径[J].职教论坛,2021年第7期:152-156.

本科范文篇2

一,拟定一个论文标题

明确要写什么.这个时分要懂得取巧.也就是要找一个你相对了解,最好参考书很好找的体裁。为接下来的论文写做供给连绵不断的写作源泉。

二,收集材料

找很多材料书本来阅览.阅读.一般这时分你要找的书本,必定要是名家的,或是有实才的人物写的。这样功率才高。写的东西也会比较有深度。不要是这个体裁的书本都看,盲目找。

三,就是根据看的书本,对体裁的了解,定出一个合理的可行的论文提纲

提纲是论文的骨架,必定要好好想,好好定,它决议了你是否写的成这篇论文。

四,开始写论文

要思考,动脑写,千万别抄袭。能够了解一句话后再进行自己的表述.还要留意别写成前史,或是教科书,仿佛在介绍什么。没看出什么思维。

五,修改阶段

一般写完了,还需要修正,看看文章逻辑是否紧密。观点是否站的住角.等等等。

本科范文篇3

[关键词]教育,医学;科研;医学生;本科

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必须要经过5年的医学本科学习,以前的传统教育主要强调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相关医疗技能培训。近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进步,知识的高速增长,传统的培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医学生培养。因此,需要向更高层次的教育跨进,学生硕士化、博士化的比例逐渐增高。为了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高学历学生的培养要求,带教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临床知识,还需要增加对前沿科技的了解,加强自身科研及创新科研思维训练,为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1顺应时展,转变医学教师的发展理念

随着国际化医学模式的转变,赋予了医学教师更高的要求与使命。而教学的国际化就是把不同文化的观点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2010年,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了全球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关于《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报告[1]。报告首次提出了当前全球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难题,对比过去的100年,我们的医学教育已经全面步入转化式学习和医学教育相互依存的新阶段。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知识传授体。在新的培养体系下,更注重医学教育和人文素养的结合,未来的每一个医学工作者需要熟练运用自身的沟通技能、知识体系、临床思维、现有技术手段,甚至是自身的个人情感,全方位解决在医疗过程中的医学与人文问题,平衡科技进步与道德、伦理的梳理问题[2]。毋庸置疑,教育国际化能促进医学教师更新的思想观念、更广的创新思维及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幅度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对于整个医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但是,教育国际化也意味着对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要求医学教师更快地成长。教师在提高教学基本能力的同时,应该积极参与构建团队合作,并以国际化的视野借鉴全球经验以满足自身教学的创新[3]。

2适应新型的医学教学方式,尤其注重新老教师的交替

传统的教学习惯主要以填鸭式为主,教师的中心是课堂,并且依据教育大纲把书本中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对很多知识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甚至连理论上都没有弄清楚。此外,部分教师没有适应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进展。绝大部分医学院校理论课程的教学标准还是依靠教研室延续的教学习惯来决定的,对更新的知识补充不足,无法把握最前沿的动态信息。最近几年,在大部分医学院校新进的授课教师中,有医学背景的人数大大减少,大部分都是生物学专业背景。这部分教师科研实力强,视野广,但由于是非医学背景出身,缺少对临床知识的培训,淡化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如何维持调配新老教师的资源,并提高理论教学水平,适应新时代的医学生教育,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4]。

3回归基础,学习临床知识的同时,探索疾病发生机制

对于医学生来说,掌握好临床技能与知识是其整个学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有大部分医学院的学生重临床、轻基础,重实践、轻理论。传统教学时教师依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会系统地讲解疾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5]。事实上,每一个疾病的发生都是一个组织从正常的生理状态向病理转换的过程。在这一发生过程中涉及细胞内部一系列蛋白及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正是这些蛋白或基因的功能改变导致了一系列的不正常临床表征。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缺少足够的基础理论,对疾病发生机制并不清楚,无法很好地融会贯通。这种现象在临床实习的医学生中也很普遍,大部分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已经把在大一、大二学习的基础的生理与病理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同时我们的教师也片面地强调临床治疗,忽略了对疾病发生机制的探讨,不能把理论知识与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科研思维的能力。所以在新的医学教育中也需要教师在讲授临床知识的同时,也要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例如以常见的十二指肠溃疡为例,为什么男性疾病的发病率比女性高,是由于雌激素的原因吗?如果是雌激素,那么雌激素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十二指肠碳酸氢盐的分泌从而介导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呢。对于这些问题,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从网络中得到疾病研究的最新动向。学生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来验证,通过这一系列的科学训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除了学习疾病的诊治,还可以从科研的角度去思考疾病本身的机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6]。

4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协作能力的培养

医学是一个复杂学科,一个疾病的发生并不是单因素诱发的,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需要不同团队的合作。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往往是通过不同科室的多次反复论证才能决定最终的治疗方案。所以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是判定一个医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们日后在工作中的工作效率,这与患者的健康密切相关。但目前大部分医学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缺失,我国目前医学生主要以“95后”为主体,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出生开始,大部分生活相对富裕,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集体主义意识淡薄,过于依赖网络,缺乏和别人的交流。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学生培养的[7-8]。有研究表明,在美国急诊科有40%的索赔,其根本原因就是团队合作欠缺[9]。团队的合作不是一天促成的,但是医学生团队合作的培养是符合医学教育改革的,研究发现团队成员认可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个人的品质和技能、年龄及性别等都是影响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因素[10]。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不仅仅能有效降低医疗纠纷,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协调合作,并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11]。

5多元化教学模式,促进医教协同培养

现有的医学教育培养已经从传统医学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逐步转变成以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12]。这种教学主要是从职业需求出发,以职业训练为核心,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针对性更强,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关联性,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更好地结合了起来[13]。例如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但是在开启多元化的教学后,鼓励学生自发组成研究小组,参加研究生的课题学习,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传授写作技巧与科研技巧。同时设置1~2个科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提出解决方案。积极开展“医教协同”,以学校为主体,协同地方、行业共同参与对医学人才的培养,采取跨专业、跨学科、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育人方式。近几年由于医学院校的大量扩招,以及医患关系的紧张,极大地影响了医学院校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学生在临床操作中有明显的抵触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医疗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的管理与医院的管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貌合神离”,学校把学生送到医院以后就忽视了对学生的监督,一部分学生开始行为散漫、态度消极,如何调整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是学校和医院必须共同解决的问题[14]。医学教育的改革已经是必然,必须以实际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基础,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立起适合我们国情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15]。

本科范文篇4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教书育人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概况

1.1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随后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指经由指定导师个人或群体具体指导特定对象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以促进个体不断创新发展的程序范型。而这种个别化教育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追溯到先秦私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分制普遍推行。新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扩大,另一反面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今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涯规划、心理疏导等工作都显得更为迫切。

1.2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况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其宗旨在于增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让本科生充分接触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结合,创造集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更加关注本科生个性化的成才环境。

1.3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成效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2001年开始扩大招生,2006年转外延发展为内涵建设,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整合专业、学院,发展相关专业、方向。商务信息学院即在此背景下,于2008年6月正式成立。学院下设两个新专业,即统计学专业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于目前学生人数少,生师比相对合理,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一定优势。学院首先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导师的工作目标及职责;设计了指导过程记录表,使指导工作能够形成文字记录。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至今只有一个学期,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加快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速度。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任何事情均由班主任及家长全面负责;进入大学阶段,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需要”,符合“以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指导,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教学相长,更好地实施了因材施教,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科生导师的责任是塑造一个人,特别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增强了职业发展的指导工作。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目标、职业发展道路、将要进行的准备工作等,并从专业角度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明确职业发展的总目标。导师还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导师组织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了课程读书小组,针对当学期的专业课程进行课外讨论与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发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更有积极性。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尝试,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尚待不断完善。

2.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导师制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往往导师工作安排下去,以后的事也就“无人问津”,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久而久之,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本科生导师制的报酬相

对来说普遍偏低。

2.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

受聘导师的整体素质虽然比较高,但是对于学分制下导师工作的认识和态度还是参差不齐的。有极少数的导师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对学分制中各门课程,特别是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了解有限,这些都导致了其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2.3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刚刚进入大学的部分新生还沉浸在喜悦和放松的状态当中,来不及思考大学生活的规划,对于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还没能适应,甚至关于已经开始的学习、生活还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地利用导师制提供的新学习指导方式。这些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兴趣,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3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3.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的考评体系

构建有效的管理系统。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综合性工作,由导师、学生、管理人员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导师制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则必须由相应管理系统组织开展,必须多方面齐抓共管。要有组织保证,成立导师制工作小组,以确保导师制的正常运行。

制定科学的导师制评价体系。首先制定导师制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导师的组织管理等,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导师制考核制度,定期准确评价导师的工作绩效,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指导记录等,指导和监督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再次,通过《导师活动调查表》、定期召开各层次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完善导师的约束机制。但学校在制定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培养导师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3.2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学校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要让导师获得充分的信息,包括国家、学校、学院的教育改革、招生就业、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新动向及有关政策,使导师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指导工作更有效率。信息还包括被指导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达到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导师工作总结会或经验交流会,激励优秀的导师,并使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空间,取长补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导师的整体工作水平。

3.3转变学生观念,拉近导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学生希望导师既要关心学习,也要关心思想与生活,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师生之间“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是最普遍的关系现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导师制要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是学生和导师共同的事情。学校在实行导师制之前,应对学生和导师预先进行导师制阐释,使双方都明晰导师制的宗旨、意图,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在落实中也好更默契地配合、互动。

本科范文篇5

1引言

产教融合是贯穿政府、企业、学校协调促进的模式。面对产业区域发展需要,要改善教育资源分配,加快育人体制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式,促进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产教融合以发展学生的低阶思维为基础,进而发展高阶思维,以此体现育人的全过程。政府参与产教融合,加强政策指导,鼓励企业试点,为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学校完善相应体系,改善了育人模式,促进职业本科教育的产业升级。但是,职业本科院校中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生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不统一,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因此,很多职业本科院校要更好地实施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促进企业和学校的持续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

校企深度合作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前提,政府、学校、企业的紧密结合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途径。

2.1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

目前,从事职业本科教育的教师中,极少有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大部分都直接在职业本科院校任教。理论知识高,但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高。通过生产、教学的整合,教师可以弥补实践能力不足,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实践合作项目,教师可以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技能,构建具有优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同时,产教融合的教育机制也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学生拥有的最新知识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知识和资源,帮助企业适应时代的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走创新之路。产教融合,有利于育人机制,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创造力。与企业教学模式的合作,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接触到一些社会知识,利于高阶人才的形成。学校为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成果变革提供的相关支持,为企业实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学校和企业能力的双重改善。在新的教育体系和企业合作机制下,这种合作机制可以通过产业链辐射到其他产业,促进建立新的合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

2.2职业本科院校校内教育机构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

由于职业环境的差异,不同学校的产教融合也有相应变化。因此,职业本科院校必须了解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改善职业本科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生产与教学整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确保学校育人的需要。在现代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中,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提高职业本科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改进教学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教育机制既可以促进职业本科院校内部教育机制的改革,也有利于改变教学内容,增加了新的教学机制,使当前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更好的教学。新的教育知识出现后,它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更好地发展更多的高阶人才,提高就业质量。职业本科院校不仅要有较高的育人质量,而且要符合企业对于高阶人才需求。通过产教融合的教育,进行专业调整,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更适合产教融合的教育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育人目的和方案,促进职业本科院校内部健康的发展。

3职业本科对于高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本科设定了由低到高三个育人目标,即“成为能生存的人”“成为智慧的人”和“成为高尚的人”,逐步实现达成教学目标。产教融合的合作教育,不能停留在表面层面,还要搭建高层次人才队伍。职业本科培养的高阶人才,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还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基地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让学生尽快了解企业业务,包括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在产教融合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要通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材发展等层面,把职业本科教育和产业结合起来,在管理系统和育人模式上,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目标,确保人才的质量。产教融合教育机制鼓励职业本科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有利于培养高阶人才队伍。在以育人的优化策略为目标,吸取了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经验,需要从育人的优势出发,构建高水平的育人团队。完善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各种交流,不断推进产教融合的发展,调整职业本科院校的内部结构,使职业本科院校能够通过生产与教育的融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阶人才。随着与市场的持续整合,职业本科院校逐渐改进了组织机制。完善职业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目的是培养真正适合企业的创新高阶人才,缓解人才供应不足问题。

4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通过职业本科教育培养高阶人才培养的路径

4.1职业本科教育要立足于企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企业想快速发展,就需要从各个层面培养高阶人才。只有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在人才提高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有效发展。因此,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是产教融合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要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培养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人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在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企业受益于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得到相关人才。因此,企业必须将人才需求纳入职业本科院校专业培训的各个方面,应提出根据人才需求进行育人计划,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企业应积极帮助教师的教育实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专业能力。教师充分利用新技术,建立更加灵活的机制,实现产业、教育更深层次的整合。产教融合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为育人做出贡献。第二,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合作目标,确保职业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从根本上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以企业发展为基础,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企业真正发展。

4.2职业本科教育要立足于院校的发展

职业本科院校也是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职业本科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分析来标准化更高的职业本科教育方向,以确保教育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职业本科院校之间的合作可以相互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提供良好的保证。目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主要基于企业。

4.2.1立足于国家政策第一,职业本科教育要根据财政支持,树立高阶育人目标。当政府职能部门加强财政支持,适当增加教育资金,深化产教融合的物质基础。同时确立健全法律依据,政府要从现实出发,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法律制度,明确职业本科教育合作优惠、实习过程中保障。职业本科教育更加明确自身责任和义务,努力适应国家政策。此外,政府着眼于经济发展现状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要明确的办学方向,不仅让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特点,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多技能。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激励支持,有效地帮助职业本科院校为培训提供更好的就业场所。第二,职业本科教育要根据银行金融机构,树立高阶育人目标。政府需要提高职业本科参与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积极性。政府协调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在产教融合的职业本科,政府应该积极指导金融机构为职业本科放宽渠道,为职业本科提供更好地服务。第三,职业本科教育要根据综合试点工程,树立高阶育人目标。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可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从而协调所有各方的利益,指导和控制合作进程,促进合作关系的建立。可见,政府部门虽然不直接参与“校企合作”,但府实施产教融合综合试点工程,培育职业本科,积极支持各地区职业本科促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加强职业本科院校的参与。

4.2.2建立专业委员会,要注重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规律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设立专业委员会。要定期召开相应的合作会议,讨论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内容,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做好工作,讨论研究成果。产教融合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尊重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规律。只有把在教育中学到的知识和市场发展的实践规律结合起来,让产教融合的发展人才变得更加现实,职业本科教育的有效性可以真正得到证实。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规律。在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规律的指导下,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尊重和理解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发展。

4.2.3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核心,发展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学校也是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之一。在深化产教融合之际,学校积极改变办学理念,通过创新建立多渠道育人路径,加强教师建设,实现教师的实践发展,有效促进产教融合。首先,加强职业本科院校师资培养,通过注重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养”。学校不仅需要聘请企业专家在学校教学,还需要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校企共建的办学体系中,要注重职位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建立科学合理化课程体系,使办学达到高质量的目的。教师要根据企业中的实际情况,完成制定专业规划、教学设计,完成课程建设。在育人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教育的方式有待改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应该进一步加强创新,进一步改进专业教育,构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4.2.4突出产教融合的特征,有序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现在,实现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几乎都是“校中厂”、“厂中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离综合办学还有一定的距离。教育部鼓励在产业园区、企业车间上建设课堂。各地区可以建设适应当地情况、功能完善的职业本科教育园区,为产教融合实践场所和示范的空间。同时,一些教师有经验但跟不上企业的变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职业本科院校需要真正整合专业教师,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实践技能。根据专业发展,教师教育内容可以与当地产业密切融合,学习企业产品的关键技术、核心流程,加快研究成果向产品技术的转化。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法完成教学活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育人的教育资源,项目引入教学,深化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育人方面做好工作。

4.2.5构建产教融合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当前我国职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学校对培养高阶育人创新能力不够重视,缺乏培养高阶育人创新能力的课程。传统职业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没有针对性的指导内容,不能促进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和发展。要优化职业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学校实施专业课程与产业对接,密切跟随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对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共同制定应用育人模式。一开始,学生主要在学校的学习培养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通过校园内外的训练实践。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经学校批准,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学生可以掌握在企业学到的知识,熟悉企业文化和管理系统,因此理论和实践可以密切结合。在产教融合的方式上,学校和企业都是主体。学生被评价时,应该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评价制度,企业和学校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5结语

总之,产教融合解决了当前不少学校知识不融合、教学方式不融合等困惑,从而实现了从“低阶”到“高阶”的全过程育人。协同育人模式更有助于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的教育方式对于改善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学效率,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因此,在实施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政府该发挥主导作用,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整合,引导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要真正实施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就需要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分析社会发展的状况,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构建一支优秀从业经验的教师队伍,重视育人模式的改进。另外,职业本科院校要不断优化育人的各个方面,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企业在享受人才资源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对策,帮助学校进行育人,使职业本科院校的教育真正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甫,张士展,袁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工科类专业群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3):238-239.

[2]王果,柳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以长沙学院动画专业为例[J].艺海,2019(03):95-97.

本科范文篇6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定了建设国际知名大学的目标,并为此致力于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对于法学本科生的培养也不例外。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大高校普遍以对外交流项目的方式,来提升法学本科生的国际视野,完善法学本科生的国际化知识结构。这些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培养(包括授予学位与不授予学位两种模式)、中短期的出国交流(3个月到1年)、暑期学校(一般不超过1个月)等,部分高校还借鉴国外经验,在暑期开设了国际小学期。作为培养模式或手段,它们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成为高等院校法学本科生培养国际化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这些项目中专属于法学本科生的项目比例并不高,而且它们不仅依赖于学校资源的大量投入和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而且大多数仍处于“开学生之眼界”的初级阶段,在提升法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国际化的知识结构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国际化培养方法,即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与认可。事实上,这正是也应该是法学本科生培养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和模式之一。

1.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不单纯是专业知识结构和储备的比拼,更多的是思维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表达感染能力、外文写作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较量。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法学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扩大了比赛的参与对象。事实上,这类竞赛并不局限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拥有同等的机会,从而使其比较容易在高校中普及。

2.它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能让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尽管案件进程以模拟的方式进行,但技术层面的仿真程度并不亚于真实案件的处理,有助于磨练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它能让学生真正在专业的环境中使用外语,而不只是进行一般的交流,这也是国际化培养的重要一环。

3.它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国际声誉。

相比于同境外特定数量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在汇聚了众多国际知名院校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上取得佳绩,更有利于展现一所高校的培养实力,提升其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特别对于以法学为基础和骨干的综合性高校或专业性院校而言,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对于本科生的国际化培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从资源投入还是从培养效果方面考量,它都是值得尝试的优秀教学手段之一。而且,它与传统的法学本科生教学模式没有本质的冲突,甚至可以说,它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

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组织和功能

对于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是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符合国际化标准,即培养过程的国际化;二是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优秀的国际化知识机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综合素质,即培养结果的国际化。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诉求,也是高校本科生培养国际化的终极目标。但从实践来看,对培养过程与培养结果的结合并不尽如人意。譬如前文提及的各种交流项目,很多时候这种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投入,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从其组织和功能上恰好可对这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衔接。现有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主要发端于欧美,以国际性司法机构为模本,模拟并再现庭审过程。它以既存的国际法规则为基础,融合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特点,一般均属于国际高水平的模拟法庭赛事。目前引入中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赛事诸如“杰赛普”(Jessup)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拉赫斯”(Lachs)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史丹森”(Stetson)国际环境法模拟法庭竞赛、“普莱斯”(Price)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竞赛、世界贸易组织模拟法庭竞赛等。这些国际模拟法庭通常分为两个竞赛环节:书状和口头辩论。其中,书状环节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参赛学生在专业外语写作、学术规范应用、逻辑框架建构以及法律检索与研究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口头辩论环节则能体现出参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等综合能力。

这种优秀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并非与生俱来的,恰恰是学生通过准备并参与上述竞赛的过程,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上述各方面形成质的飞跃和提升,从而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这也是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能够作为法学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手段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方面并不弱于国外知名大学的学生。但在口头表达、逻辑分析、说服力和感染力等综合能力的叠加与构建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与我们传统的培养模式有关,也正是要通过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克服的难题。简言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培养的基础,而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则是提升与飞跃的过程。由此可见,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本身具有教学的功能,是对传统教学效果的深入和强化。必须指出的是,在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方面,我们决不能否定或忽视传统方式的功用,但这种国际竞赛教学方式确实可以成为有益的补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还是其他国际化培养手段的试金石。正如前文所述,这些竞赛是学生国际化知识结构的比拼,是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较量。竞赛成绩的优劣,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出法学本科生培养国际化的成功与否,也能间接体现出学生未来国际竞争力的强弱。遗憾的是,截至目前,中国高校学生在这些国际赛事上的表现并不理想,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运用

正如上文所述,在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方面,指导学生参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然而遗憾的是,与庞大的法学院数量相比,愿意参与这类竞赛并尝试这种新型教学手段的高校并不多。即使是积极参与的院校,尽管对际模拟法庭竞赛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但在认识上仍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只把这类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视为一种课外拓展活动,而没有作为一种国际化的教学方法。譬如实践中,许多高校仅对参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学生在评奖时给予一定加分,但并不作为学分加以认可,这就限制了许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现有的法学本科生培养模式下,也导致了本科生参与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比例偏低的问题,客观上遏制了其发挥作为国际化培养手段的作用。在教师层面,许多高校对教师的指导工作并不计算工作量或不计入课堂学时,也抑制了这些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从而影响了这一教学手段的效果。因此,要运用好这一教学手段,就必须匹配一定程度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及配套的激励措施,否则很难发挥应有的成效。

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另一个缺憾,是参与度相对较低的问题。由于竞赛本身的规模所限,每种竞赛中能够参与到比赛进程的学生不过五六人,相比于任何一所高校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数量而言,这一比例都是极低的,那又如何发挥它们在本科生培养国际化方面的辅助性作用呢?事实上,我们可以更加宽泛地看待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并把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譬如,可以一项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为依托,在每一学年度开设选修课程,把该课程的讲授作为选拔参赛学生的一部分,而对最终参赛选手的指导则作为该课程的延伸,这样既能保证让最大限度的本科生参与到这种教学模式中来,也能使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手段得到完美结合,不仅契合目前各高校普遍施行的法学本科生教学体系,也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按照这种思路,如果选取若干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作为依托的话,现阶段能够将绝大多数法学本科生纳入到这一教学模式中来,从而真正实现其国际化培养手段的功能。国际模拟法庭竞赛还是展现一所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其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最佳媒介。在这方面,亚洲范围内如新加坡、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已经走在前面。这些国家中一些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已经多次在世界著名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中夺冠或进入前三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该高校乃至该国整体法学培养水平的认知。

四、结语

本科范文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应用性本科,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学生四年大学获取知识的深化和升华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原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滑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纵观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环境

首先,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应用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相矛盾,这种社会大环境必然导致本科毕业学生不得不分心于求职择业.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时间用在找工作上,而用在潜心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上较少.其次,考取研究生的过程对毕业设计(论文)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把考取研究生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次择业,这些致力于考研的大学生,大三、大四正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准备复习、初试和复试的过程中,做毕业设计(论文)自然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包袱,很少有精力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2学生自身

首先,很多大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既是一个消化知识、整合知识、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对于初涉科学研究领域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毕业生设计(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一项重要挑战.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搞科研或学术研究,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在考试前一个月搞突击,平时很少去深入探究,所以这些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时,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的不精或能力的缺乏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无深度,或缺少新意,搬运别人的观点居多.其次,在大学生中存在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是其人生最重要的大事.许多用人单位在本科毕业学生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招聘,这正是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选题、调研等环节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因时间紧迫,觉得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坏,不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消极对待.

2.3指导教师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引进较多的青年教师是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实习的主力,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定深度和高度,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其次,一些青年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指导一两次就定稿,指导基本是流于形式.因当前严峻的就业态势所迫,本科毕业生不得不奔波于各种各类的招聘会,指导教师出于学校学生就业考虑,对学生是否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去做而不予理会,毕业设计(论文)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低水平拼凑现象,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每况愈下.最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重课堂教学,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授课是其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学校质量监控做保障,课堂教学得到了足够重视.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比较灵活,时间跨度长且耗时多,需要反复修改与改进,如学校过程管理监控不严,教师本身对自己要求松懈,投入指导的精力不足,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

2.4学校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监管不力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各高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环节流程均做了相关规定和评定标准,但在实施细则方面还很不完善,职责不明、执行不严,缺乏督促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执行力度不够,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一系列过程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优先监控.有的学校虽然对指导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时,有学院因指导教师不足或其他等因素,仍存在老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或有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指导的现象.其次,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职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培训政策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部分青年教师闭门造车,未能得到较好的业务培训.针对以上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3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管理策略

3.1加强过程管理,使过程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3.1.1制度化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集计划性和经常性管理为一体的基础性工作.为使我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计划、按进度科学规范运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修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试行)》、《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暂行)》一系列文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机构、职责、选题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此基础上,为使过程管理制度化,学校组织各学院根据其专业实际,按照学校统一标准要求,制定了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和标准要求来指导具体工作.3.1.2程序化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严格有序的进行是提高和实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我校对此项工作的一系列环节均制定了规范、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脉络(见图1),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有序的程序框架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具体执行,做到环环相扣、有章可循,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保证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校特制定了《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暂行)》来规范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我校鼓励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和企业合作.具体办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实习与交流,同时聘请技术辅导老师,学校指导教师负责考核学生,这种做法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质量,同时缓解了学生就业和学习的矛盾.

3.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实践科创活动的结合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资助、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实践科创活动.如大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有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按照自然年度申请立项,每个项目学校给予一定资金资助,以帮助学生完成科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科创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探索方向,为毕业设计(论文)提前打下良好的思想和专业基础.3.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密切相关.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责任心等是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实施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学校设立不同等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二级学院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选出院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在院级评优的基础上,再次评出校级获奖等次,按照校级优秀等级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为使我校一些新进的年轻指导教师能准确把握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要求,学校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校内外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各学院分阶段定期组织指导教师交流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经验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和学习,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总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我校在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学生科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瑞瑾 单位:成都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治橙.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4):53-54.

〔2〕张依凤等.地方高校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12-13.

〔3〕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

本科范文篇8

在知网的体系中,有许多个别系统,其中知网PMLC是知网体系的子体系之一,专门用于本科论文,特有的大学生论文联合比对库数据库,是其他CNKI中国知网体系所没有的,该库首要录入的是往届学长本科大学生结业论文,所以其重复率结果是最为得到高校所认可的。但每次检测都会留下痕迹,尽管几回检测没有影响,但是学姐的流言很可怕的姿态。因此,大学生会提出疑问,结业论文怎样查?本科论文可以重复屡次运用知网pmlc吗?下面学术不端网为我们免费共享经验:

一是,会记录检测次数,但不影响终究的重复率结果。知网录入文章有一段时间,对于本科论文的录入到次年才会进行录入,就是说知网并不会录入检测年度的论文,假如作者当年结业并在当年提交的,并不会被知网录入。所以,作者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提交就会被知网录入,而导致全篇论文都被判定为归于重复。

二是,知网PMLC的检测价格较高,在学术不端网官网的“知网论文入口”上用知网PMLC检测一次就需要168左右的费用,所以屡次运用知网PMLC检测对本科生来说,费用太高,考虑到本科生基本上都尚未可以具有独立的生活来源,所以笔者主张本科生可以运用知网分化检测先对论文进行检测,依据知网分化的检测陈述对论文进行修正之后再一次性运用知网PMLC检测,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检测费用,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屡次运用知网PMLC检测论文。

本科范文篇9

关键词:会计人才;人才需求;会计教育;教育改革

现代社会不断进步,企业积极抓住市场经济发展契机扩大运行资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而在任何企业中会计作为其必备岗位,在企业财务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培养以面向人才需求为主的本科会计人才,对于提升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以面向企业人才需求的本科会计人才可结合会计教育改革来实现,会计教学改革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扩大会计人才就业的诉求。进行会计教育改革应首先确定改革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改革体系,探析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本科教育改革与人才需求方向相契合,不断使得会计人才更加满足当前企业所需。

一、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会计环境需求

1、会计知识环境需求

会计学科是一项涵盖众多知识的学科,其中包括会计人员教育道德建设,会计人员财务相关知识,其中包括金融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等全方位知识。优秀的会计人才需要专业知识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项要求,而会计相关技能也受到相关政策影响,如会计准则,会计准则自2006年实施以来就已修改两次,相应的会计准则修改,会计教育内容也将得以改变。

2、会计教育环境需求

高校会计教育受到国家教育方针影响,教育方针规章制度中规定,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按照学科要求探索更多培养方式,并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断完善教育方式,在课程设置中,应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灵活进行会计教育,并以扩展会计人员就业道路为主实施教育。

二、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存在问题

从当前高校本科会计教育现象来看,高校本科会计教育仍然存在众多问题,其中包括,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问题,详细如下。

1、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是为国家输出大量优秀人才的基地,做好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高校会计教学课程设置项目直接影响着会计人才素养的树立,做好会计专业学生教学课程设置,以期保证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会计队伍道德情操,更好符合现代企业需求[2]。但从当前高校本科会计教育进行分析,其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以会计实践为例,会计工作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想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应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但从当前会计课程设置来看,更多的则是注重学生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多是通过会计实践所体现的,但当前高校未能重视实践教育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使得会计教育无法真正转变成为现实,书本知识也成为纸上谈兵。

2、教材内容方面问题

会计教材主要知识相互重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会计专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如常见的成本会计以及管理会计重复问题,成本作业法与相关方法之间相互重复的问题。受到众多因素影响会计情况以及管理会计之间相关方式相互交叉,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容易出现知识混淆,浪费学习时间,通常同一种知识反复学习,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更浪费了时间。加之,会计学科受到会计政策以及会计准则等影响,会计教材也应时刻进行更新,但部分高校会计学科并未结合新的知识以及会计准则而调整教育,因此导致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众多问题,教材未能按照当今企业与社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因此大大降低了会计专业人才就业率。

3、会计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

会计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会计教育通常将会存在中数据整理以及各种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相对其他学科教育来讲,会计教育较为枯燥,因此如何在会计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具有至关重要意义。但当前高校会计教育多采取传统方式进行教育,填鸭式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需求,加之,虽然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知识,但却不能灵活运用会计知识,将会计知识运用到企业工作之中,使得会计人才无法满足当今企业需求。

三、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改革设想

1、明确会计教育改革目标

会计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即为高校会计改革拟定了方向,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首先应明确会计的本质。会计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会计教育知识与企业财务运行息息相关,高校会计教育实施情况直接影响着会计师水平。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将会计工作当成一种认知方式,将知识以及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情况,帮助学生掌握一定技能,提升个人素养。高校是培养现代人才的基地,因此现代教育实施应以面向社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实施教育手段[4]。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改革,要注重会计专业知识,会计能力,以及会计的道德素养的培育,会计教育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上,更应面向能力的培育,并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养,保证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运用道德约束自我,保证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可以始终秉承自我,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2、教师灵活调节课程提升教学效率

从上文中可以得出,会计课程中存在众多交叉现象,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更容易引起知识混淆。因此高校在开展会计教育课程改革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性,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灵活的调节相关课程,主动发现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重复现象,努力帮助学生辨识相关知识,结合教学经验灵活的运用课堂。并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对于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备案时,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说,从生活方面将知识渗透话题之中,逐渐从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本课程学习内容之中,并在搜索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了解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当今就业情况,当今人才需求情况等等,使得学生时刻了解到当前社会需求如何,从课堂中逐渐重视会计学科发展情况。

3、跟随时展及时更新教材

教材是会计知识的主要呈现方式,但会计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教材在设置中应结合当前会计学科发展,不断的更新教材相关知识,这需要高校充分的发挥其能动性,高等院校也可尝试进行教材编写,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编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准教材,从而避免出现众多学科知识相互混淆的现象。在课程编撰时应侧重于日常工作情况,而并非单纯的财务计算等问题。

4、面向企业人才需求改变教育方式

当前,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会计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应不断改变教育方式,会计教育相对较为繁杂、枯燥,但会计工作事关企业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故马虎不得,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应向学生渗透这种思想。为了保证会计教育内容面向企业人才需求,并提升学生会计知识学习效率,教师应适当调整教育方式,例如可适当增加案例,结合案例形式使得学生真正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开展到实际企业工作之中的,并利用案例使得学生明白企业工作各项要求,如何提升自我认识,怎样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此外,面向企业人才需求需结合当前企业发展实际,这就要求学生深入到企业实际之中。学校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生实习,指导学生解决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流程。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工作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意义,现代经济发展迅速,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应更加面向于人才需求,并积极进行会计教育改革,从会计教学改革目标设置,到会计教学课程设置,会计教材更新,以及教育方式,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主,充分发挥高校能动性,以会计知识为基础,从培育学生会计应用能力出发,将会计职业素养培育纳入到会计教育改革之中,使得会计教育会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符合。

作者:毛腊梅 单位:铜陵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01:25-35+97.

[2]纪丽芳.基于教育会计环境需求的宁夏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12,05:55-59.

本科范文篇10

高校科技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校的倡导支持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立足专业学习,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所开展的科技普及、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服务和学术交流等形式的活动。此类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载体,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的途径有很多,如: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制度等等。而在笔者参与并了解的高校文化科技活动中,总结出许多对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的看法。

一、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在高校科技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为培养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已经建立了大学生科研及创新基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探索出一些规律,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继续改进。

第一,盲目追求高标准,忽视操作性。在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下,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宣传“要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创造出物质、精神、思想和艺术相统一的文化活动”,“要打造一流的、全面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品牌活动”等等,可是这些高标准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究竟如何?盲目追求高标准导致活动的建设偏离了师生的需要,一个个活动虽然变成了一个个奖杯,却鲜为广大师生所知,其受益面十分有限,大学生未能真正成为大学科研资源的真正分享者。根据资料调查显示: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虽然早已发现“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不善于发现问题”等现象,但是具体如何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教师自身没有明确的理念和方法,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培训体系。对于广大本科生而言,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进入科研更是难上加难。大多数本科生并不理解什么是科研、不懂得如何创新,对学校提供的科研活动和创新项目更是知之甚少,似乎这些平台只是为极少数优秀同学或学生干部提供的机会,与自己无关。

第二,建设者措施不力,重形式轻内容。学校和学院的领导虽然已经认识到科技文化活动对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往往投入不足,缺乏专门的研究和部署,缺乏由下至上的信息反馈渠道,缺乏对辅导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建设主体的管理引导。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属到学生工作部门,单纯地依赖于辅导员队伍、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课余活动。他们举办活动总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为出发点,以形式上的热闹为目的,往往忽视了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带有世俗化、娱乐化的倾向。某些活动表面上看似轰轰烈烈,实际只等同于“吹拉弹唱、打球照相”,阻碍了校园文化活动对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很多高校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等片面地理解为、甚至等同为一些校园娱乐文化活动,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一些高校过分攀比和重视短期的科研创新成果,盲目地建立了很多创新基地、科研项目、精品课程,形成了功利化和形式化风气。

第三,本科生参与科技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意识,呈现功利化倾向。随着高校与社会的相互开放,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界线日渐模糊,校园文化的局部有被庸俗文化和社会非理性文化占领的现象。一些学生刻意追求所谓时尚的东西,经常以张扬个性为出发点,重娱乐不重高雅,忽略学术和创新成分,对高校举办的科技文化活动感到厌倦。部分学生勉强参与校园活动,也仅仅是为了加点综合测评分,带有严重的功利性。此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各学校都面临着经费、场地等问题,这些也是制约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为了筹集资金开展活动,一些带有商业气氛的讲座或赞助活动越来越多,校园中随处可见设计大赛、挑战杯等比赛的横幅。这种现象迫使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机械地承载着赞助商的企业文化,严重淡化了科研及创新的价值意义,久而久之会模糊学生的理解、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由高校科技文化活动对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对策

广泛开展高校科技文化活动,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是把本科生吸引到科研领域,进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全面理解创新的内涵。目前,高校对创新精神的理解倾向于片面地强调创新是一种能力,将创新定位在尖端人才的科研攻关,通过创新成果判断创新。但是,创新是多层面的,如果把培养创新精神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反而不利于创新的发展。创造力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心理品质、潜在的心理素质,不以最终是否产生创造性产品为评定标准。创新精神是本科生多方面良好素质的综合体现,如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求实精神等创新精神也不是一种绝对的能力,是一种创新的思想和敢于创新的品质。因此高校在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时,应该遵循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内涵,其任务在于培养和发现本科生的创新潜能。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有大小之分,但是在公平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每个学生的创新品质都可以得到发展,这是校园文化应该追求的目标。树立人人都可创新的理念,创新不是特殊能力,是人人都可以修得的创新思想和创新品质。因此,培养创新精神不仅是开展高雅艺术、名人进校园、创新竞赛、辩论赛、人文社科讲座、科技作品大赛等科研活动,而是满足本科生的成长需要,培养本科生自觉自愿的创新品德。

第二,稳抓新生基础。我国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基础薄弱,应该从大一开始在尽可能多的课程中加入探究式学习,通过新生体验等措施引导学生,激励他们创新思想、独立生活、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