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8:27:42

法哲范文篇1

由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IVR)中国分会、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亚洲法哲学大会于2年1月16)18日在中国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法理学界首次主办的国际性法哲学大会。来自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近15人出席了这次大会。会议围绕21世纪的亚洲与法律发展这一主题,分七个专题,就21世纪的亚洲社会发展与法制变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亚洲法哲学的新发展随着亚洲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长足发展,亚洲法哲学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中国和日本的法理学研究尤其突出。张文显认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法理学的发展经历了1978)1991年初步发展、1992)1996年加快发展和1996年以来全面发展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三次思想解放高潮,即以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及在中央法制讲座上的讲话和中共十五大为标志;在这一时期,中国法学界围绕依法治国和法学理论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并形成了一些理论热点,如法的本质、权利义务法学范畴和权利本位、现代法的精神、法治与依法治国、法制现代化、法学的变革与创新,等等。对此,有学者认为,第一,中国法理学三个阶段的发展主要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法学家在建构法治社会中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对法(法律)本质问题讨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摧毁了教条主义、霸权主义理论;第三,权利本位理论的意义在于第一次用法学理论思维模式分析法律问题,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方法。另有学者主张,中国法理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它以是否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森际康友提出,亚洲法哲学的研究固然要以解决亚洲自身的问题为目的,但要胸怀全球,选择自己能够有所贡献的问题来加以探讨;日本在吸收西方法文化、确立所谓近代性自我这一意义上的人的近代化过程中有许多教训,主要是在自我形成方面出现了公与私的分裂,尤其是公共领域的不完备造成市民性个体人格无从确立,结果导致日本的政治与法的贫困;可以通过法哲学的探讨建构起促进公共性言论活动的公共领域,来实现丰富的个性和私人性。有学者认为,日本存在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亦同样存在。就法学研究而言,对本国现实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批判,使各方面得到很好的运转,推动法治是学者们的一种责任。另外,从部门法研究的视角来看,个性发展和公民权利十分重要,尤其是得知权,得知权是一切权利的前提。有学者提出,要加强人的模式构造这一学术范式在法哲学研究中的影响。

亚洲法治的新发展2世纪的亚洲,以法治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主导趋势;而在新世纪,法制改革与法制现代化仍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任务。刘瀚认为,法治的实现对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大而发展落后的国家将是一个艰巨、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具体包括法律体系的完善,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的实现,监督机制的完善以及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这六大工程。有学者指出,村民自治的价值目标和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展示了法治的良好前景;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是中国法治化的生成点;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法治措施,增加腐败者的法律和道德成本,达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目的。中村浩尔指出,重建福利国家与和平哲学以及结束对美国的依赖,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当代日本法制的发展要实现从资本法律、国家法律到市民法律的转变:市民法律中的个人应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弱者;在法律中要更多地反映人民意志,这是法化的基础;哈贝马斯式的成熟的市民社会应与法化战略形成良性互动。有学者认为,这种战略方案的实施有一定困难:对所谓弱势个人更多的关注将会构成对现代法律形式合理性的个性的巨大冲击;媒介型团体的发展与减少政府干预这种团体的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因而依赖媒介型团体实现法化的战略很可能要打上一定的折扣。在方法论层面上,有学者提出,研究法治有两条思路:一是现代化范式,即由国家自上而下推行法治;二是本土化范式,强调依靠本土资源、自下而上实行法治。在实践中,应当综合这两种方式。

亚洲价值观与法律发展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规定了法律发展的走向。亚洲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怎样做到既体现现代国际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又充分反映亚洲自身合理的价值需求并外化为法律制度呢?今井弘道认为,首先必须理清近现代文明与亚洲价值观的关系。当代世界正处于超越近代文明向新文明的转型时代。我们所理解的近代,是把自然视为人类生产力支配的无限原材料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以科学技术的知性为发展的基础,并在主权国民国家与它所保护的产业社会中展开的时代。源于西方的这个近代特殊系统在地球环境的危机以及陷于种种困境的状况下,正逐渐地走向终结之路。其次必须扬弃亚洲式价值观理论与西欧式普遍主义的二元对立,并借以克服源于西欧普遍主义的亚洲价值观。亚洲式价值观理论与西欧普遍主义的对立焦点在于人权问题,前者促成了个人对国家的根本性义务。欧洲或美国民主是在其特殊社会历史文化中展开的,我们不能照搬,必须遵循亚洲自身的文明规律,开拓超越西方近代范例的新时代。有学者认为,应从普遍性与特殊性角度来考察亚洲价值与西方普遍主义之间的关系。陈弘毅提出,能够集亚洲价值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于一身的是诉讼与调解的关系模式,而公正在某种程度上是统合诉讼和调解的价值基点。调解传统的内涵和机理在于:(1)和谐的哲学观是调解传统的哲学基础;(2)中国传统社会对诉讼的鄙视,突现了调解在传统社会纠纷解决方法中的地位;(3)官员的行为使调解在传统社会中植根。传统调解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可能会造成不公正的结果,因此需要经过现代的洗礼和一种创造性转型才能取得更多的正当性,使之不仅能适应、生存于现代与后现代,而且能对现代性做出积极贡献,并能纠正其结构性弊端。另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调解文化的核心是秩序至上的价值取向,这与建立在充分尊重个人权利基础上的西方调解截然不同,因此要发挥中国调解制度的应有作用,就必须甩掉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思想包袱。当然,调解的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怎样实现调解的创造性转化?其创造性转化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转型社会中的法律与权力人是法律发展的主体,法律制度的安排要体现人的本质需求。现代法律制度要体现个人主体的品位,需要深刻阐释未来的个人主义的价值底蕴。岛津格认为,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西方正义观的反映。在西方,个人主义的特点包括:个人完全独立,民族国家只是个人的一个工具;人有天赋人权,保护这种权利是国家的目标。然而,人的权利和自由只能在有秩序的社会中才能获得保障。因此,个人主义既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游戏规则,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市场经济,在市场中个人必须约束自己;民族国家的主要职能就是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重写游戏规则。有学者认为,只有在法律之中,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才有出路。郭道晖提出,社会结构的转型会引起国家权力的相应变化,权力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是必然的趋势。权力多元化与社会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国家权力内部分权的社会化,非政府组织及其社会权力的扩展,超国家权力与国际社会权力。针对这种全球性的趋势,亚洲包括中国必须应对并进行改革,首要的是对权力多元化与社会化的实质作出必要的认识:权力多元化是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权力社会化是权力人民性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有学者认为,多元化权力的世界是一个与传统的国家主义权力本位观相背离的世界,国家权力的分化是现代民主制国家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还有学者认为:应该明确区分权力与权利;权利问题是当前法理学研究的前提问题,必须加强研究;分权是必要的,但不同于三权分立。

法哲范文篇2

大三下学期,江煜哲突然觉得,混了几年,是该学点东西的时候了,向父母交代是小事

,毕业后的饭碗问题最是关键。于是,他搬出了寝室,离开了那帮“足球王子”“飞车英雄”

之流的哥们儿,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租了一个小套间,租金不贵,每月300元。

从出租屋到学校,要经过一条繁华的老街,沿路的店面全是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好又来

包子店就是其中的一间,独特的风味加上老板的和气,为包子店招徕了好生意。每天早上,江

煜哲都要来包子店买包子和热豆浆,其实他并不是很爱吃包子,只是站在热气腾腾的蒸笼架前

,他就会想起在老家小镇上开餐馆的父母。

火灾是在国庆后一个毫不起眼的夜晚发生的,一直烧到第二天中午。老街在一夜之间化

作了一堆惨不忍睹的瓦砾和灰烬,包子店也没有了。虽然这场火灾跟自己没有关系,经过老街

时,江煜哲还是感觉很震惊。包子店老板夫妇和那个拣包子的女孩都是很不错的人啊,怎么就

出了这样的事呢?江煜哲涩涩地想。

2、女孩

江煜哲!刚走到学校门口,江煜哲就被一个怯怯的听起来很陌生的声音叫住了。扭头的

瞬间,江煜哲差点叫出声来,是她,那个拣包子的女孩!天啊,她还活着!江煜哲内心深处生

起了一种莫名的欣慰和感动,颠颠地跑过去。

女孩显然还没从火灾的惊悸中摆脱出来,一脸的疲惫和迷惘,看上去很是可怜。她是怎

么知道自己的名字的?江煜哲有些奇怪,却没有问。每次经过包子店,他将准备好的零钱递过

去,然后接过女孩用塑料袋装好的包子就走,仅此而已,言语的交流几乎没有。

你没事吧?江煜哲很快就为自己的这句废话懊恼了,她好好地站在这儿,还能有什么事

?他觉得自己简直不配是大学生,可又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语言。

女孩什么也没说就开始哭了,先是默默地流泪,接着嘤嘤哭出声来。江煜哲想安慰她几

句,却不知道该怎么说。他觉得该为女孩做点事,就把她拉到附近的一家面馆,给她叫了一碗

麻辣牛肉面。长这么大,他还是第一次拉年轻女孩的手,这是一双很有骨感的小手,只是有些

冰凉。怎么就抓住了呢?他也弄不明白。

女孩的确是饿极了,也顾不得矜持,当着江煜哲的面,呼呼地吃得挺香。她告诉江煜哲

,她是进城打工的,火灾那天晚上一个人去市中区看国庆焰火晚会,回来时老街已经烧起来了

,她的衣服连同挣的2000多元钱全没了,连落脚处也没有,在街上转了一宿。说着说着,又伤

伤心心地哭了起来。

江煜哲很可怜女孩,她是火灾的直接受害者,可她不是老街人,政府的一切救济和补偿

都与她无关。他不是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何况还是一个弱小的可怜女孩,更没有理由置

之不管。

3、与爱情无关

江煜哲把女孩大爱回了出租屋,他把唯一的卧室让给了女孩,自己搬到了客厅的沙发上

。他实在没有更多的钱为女孩添置衣服,就把自己的衣服拿给她穿。好在女孩身材很好,什么

衣服穿在她身上都像摸像样。

两个跟爱情无关的男女住在一块,总会有一些别扭。每天半夜,江煜哲都会看见女孩穿

戴整齐轻手轻脚地摸向厕所,他虽然装睡,尽量不让女孩发现自己醒着,可接下来传来的奇怪

的声音,无法不使他擅长联想的脑子描绘出一些令人面热心跳的画面。他是一个正常的又值年

少的男孩,而女孩又那样漂亮,没有理由不去想。更要命的是,他再夜不能像以前那样坦胸露

腹任被子掉在地上也可以不管,更别说穿着短裤无所顾忌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了。

有时候他也卑鄙的想,这么无谓地付出,自己如果强行占有她,她也无话可说的。可她

只不过是一个农村来的打工妹,连做自己女朋友的资格都没有,说到底,自己只是同情她,仅

仅同情而已,他还没有傻到要将自己陷在一桩没有结果的感情泥沼中去的地步。

女孩的心情渐渐好起来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她说她叫黎泰姝,在这座城市没有任何朋

友和亲戚,所以她当初找了他,她是从他胸前的学生证知道他的名字的。说这些的时候,她怪

怪地看着他,看得他一头雾水。

4、她没有离开的迹象

没事的时候,女孩会极无聊的哼唱一些杂七杂八的曲子,坐在那台奔4电脑前,除了看电

影和听音乐,什么也不会,就连最简单的拼音打字法,江煜哲教了不下10次,她依然不会,整

个一木头脑袋。女孩说要去找工作,江煜哲自是赞成,不厌其烦地为她分析该怎样去求职,可

她一直不见行动,后来再提找工作的事,江煜哲就不再言语了,反正说了也是白搭。

突然有一天,女孩说不想去外面吃饭了,还没自己弄的好吃,想自己弄,最主要是划算

些。江煜哲想想也是,她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做点事。从此,江煜哲每天回来,女孩都做好

了热饭热菜等着他,味道真是不错,比食堂好多了。江煜哲却不会因此而感激她,自己供她吃

住,做这点事还不应该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煜哲渐渐紧张起来,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吧?她可不想做一辈子活

雷锋,也不想那么高尚。

终于,女孩找到了工作,给一家写字楼做清洁,每月工资800元。令江煜哲不安的是,女

孩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她已经把这儿当家了。江煜哲突然觉得女孩很烦,有好几次,他横眉

冷目阴郁着脸坐在沙发里一言不发,故意做脸色给她。谁知,女孩却自得其乐地看肥皂剧,压

根就不看他,即使一个一点也不可笑的镜头,她也笑得前仰后合。江煜哲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

,她是一个人,总不能像一只猫儿那样一脚踢出去吧。

5、我听见了你的心跳

女孩开始用自己的工资支付房租和生活费,她说她不能太多到以来江煜哲。江煜哲听了

,差点没晕倒,既然这样,那就离开呀。可他没有这样说。终于过了春节,温暖的阳光充满着

城市的角角落落。一天早上,江煜哲一睁开眼就看见了女孩在阳台上的背影,阳光落在她飘逸

的长发上,有一种令人着迷的静雅之美。江煜哲翻了个身,不去看她。不可否认,女孩的确很

美,可他就是说服不了自己去爱她,哪怕一点点心动的感觉也不曾有过。

突然停电,目之所及的城市一片漆黑。半夜的时候,江煜哲听见了女孩的惊叫,以为出

了事,急忙起来点亮的蜡烛。女孩不知被什么绊倒了,半倚着身子斜躺在客厅中央,一双水灵

灵的大眼睛无助地看着江煜哲,楚楚堪怜,就想第一次在学校门口遇见时一样。江煜哲忽然有

种莫名的冲动,熄掉蜡烛,紧紧搂住了女孩。黑暗中,那具睡衣紧裹的躯体微微颤抖着,像一

只温顺的小猫,轻轻地靠在他身上。他的手贴着她瘦削的后背,能清晰地感觉出她的激动和渴

望。他有亲吻的念头,想抚摩想象过无数次的胴体,但最终克服了躁动的情绪。不爱她,就不

该毁了她,那太残忍了。

再次点亮蜡烛,江煜哲看见了女孩失望至极的眼神,看见了她无声流淌的泪。他什么也

没说,默默地回到了沙发的被窝里,不再看她。我听见了你的心跳!女孩轻轻拉上了卧室门,

扔下的这句话却让江煜哲反反复复直到天亮——听见了心跳,那又能代表什么呢?

6、爱情来了

英语过了六级,计算机过了国家二级,江煜哲终于成了一匹黑马。一家外资企业来学校

招聘,他的优异表现令那位胖胖的副总大为欣赏,当即拍板,学期结束后他就可以去上班。兴

奋之余,江煜哲想起了女孩,这些成绩,她应该功不可没。因为她的到来,才使得自己有了一

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就跟小时侯在母亲身边那样。可感激跟爱情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就像苹

果和苹果树一样。

爱情好比一个人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总会有人不小心撞上你。江煜哲受聘于外企,

在小范围内自然就有了一点名气。他恋爱了,女朋友叫宋玮洁,外语系的毕业生。在那次招聘

会上,他们是竞争对手,各自都有不俗的表现,结果,宋玮洁落聘了,两人却从此相互倾慕。

再后来,他们恋爱了。

宋玮洁不是很漂亮,甚至比不过女孩,可她天生丽质的高雅和涵养,却是女孩无论如何

也比不上的。爱的就是这种气质,这是江煜哲想了N次的结果。第一次来出租屋,宋玮洁惊异

于居然还有一个比自己漂亮的女孩子跟男朋友住在一起。江煜哲解释,她便信了,因为他既然

有勇气带自己来,就证明他是君子。可她不愿跟江煜哲住在一块,毕竟两个女人守着一个男人

是一件绝对不可容忍的事。

江煜哲很为这件事恼火,自己有了女朋友,她不该再赖着不走。可她绝口不提离开的事

,只是脸上的笑容少了,变得生硬了。真是不可理喻!

7、我不能爱你吗?

一天,来了一个约莫30岁,穿一套皱皱巴巴的西装的乡下男人。大吵一架后,男人颓丧

的独自走了,女孩却躲在卧室哭了一下午。晚上吃饭的时候,女孩的眼圈红得很厉害。江煜哲

觉得有必要过问一下,于是问道:那人是谁?

关你什么事?女孩猛地将饭碗搁在桌上,冲江煜哲没来由地喉道。江煜哲还从来没见过

女孩发这么大火,本想狠狠说她一顿,以发泄这段时间来的愤懑,最终还是克制住了,因为他

看见了女孩满溢的泪水。半夜醒来,江煜哲发现卧室的灯还开着,隐隐约约有女孩的哭声。他

想去安慰几句,走到门边,想想还是算了,她那么怪,只有上帝才了解。

第二天傍晚回来,屋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却没有了女孩的身影。她突然消失了,这是

江煜哲所期望的,可一时之间,他还是觉得有些不习惯。

终于上班了。江煜哲在公司附近租了一套公寓,宋玮洁和他住在一起。周末,他回原来

的出租屋搬东西,准备退房。整理床的时候,他意外地发现了被子下压着的一封信,是女孩留

下的,字迹歪歪斜斜,甚至有些凌乱。

爸要我嫁给阿坚,他家开着商店,很有钱,可我一点都不喜欢他,所以我逃了出来。人

海之中,遇见了你,我才知道爱一个人是多么幸福。你是大学生,不会看上我这个农村女孩,

即便这样,只要能天天看见你,我就知足了。噶安歇那场大火,使我跟你住到了一起,我知道

你不喜欢我,讨厌我,所以我加倍努力,希望能改变我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你还是恋爱了,那

个女孩没有我漂亮,你为什么要喜欢她而不喜欢我呢?为什么……为什么爱情总是离我那样遥

远?我不该拥有吗?

我让阿坚来接我,我再也不想呆下去了。他来了,可我又不想走,我爱你,没有你,我

不知道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江煜哲,我不能爱你吗?江煜哲,我不能爱你吗……

法哲范文篇3

[关键词]国界边界难民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的国界问题的背景是欧盟在八十年代签署了《申根协定》,规定在欧盟国家内部取消国界,此协定在1995年全面生效,1998年,希腊也参入协定,造成希腊边境涌入很多其他民族的难民,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希腊一大社会问题。安哲罗普洛斯声称,“在处理国界、混合的文化和语言、被遗弃的难民等题材时,我试图创造一种新的人道主义,开辟一条新路。”在安哲罗普洛斯看来,任何边界——地理上的、政治上的、民族的、时间上的、心理上的或艺术上的——都是一种缺乏,是一种对交流、沟通和理解的强制性阻止。萨尔曼·拉什迪(SalmanRushdie)认为国界是“人类分离的自我的物质明证”,不可避免地,国界是匿名的。非人的和顽固的。安哲罗普洛斯对国界作了多处极简主义式表现。比如在《永恒的一天》里,国界是一张巨大的铁网,矗立在白皑皑的茫茫雪原上,人,则被缩小为一个个黑色剪影,根本看不清面容,被剥掉了尊严甚至价值,爬上铁丝网上,凝视他们去不了的国界的对方。国界处在无垠雪域中,暗示国界是没有道理可言的,因为它将无名之地与无名之地分割开来;在《雾中风景》里,国界是一片漆黑的恐怖水域,水边树立着瞭望台,两个孩子想划船到达想象中的德国,一束强烈的探照灯光扫过,紧接着枪声响起;《鹳鸟踯躅》里,国界是一条白线,旁边仍旧树立着瞭望台,卫兵警惕地注视着抬起一条腿的上校,只要他将脚落到线外,随即听到的也将是枪声。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边界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毫无自由的希望,只有随意性和贫乏,边界是极不人道的。拉什迪说,“边界是使人清醒的警报,在边界,我们无法回避事实,日常生活中的保护层被剥去,保护层让我们远离世界严酷的现实。在边界,我们遇到的都是事实。”影片中,上校站在国界线边。抬起一条腿,他告诉记者,只要他踏到线外,他就到了另一个国家,而且紧张注视着他的边防士兵很可能开枪。国界不但不实施人道主义保护,而且神秘化和妖魔化他国。只要国界存在,他国就永远以他者身份出现。拉什迪甚至模仿阿基米德名言来讽刺国界:“给我一条线,我就可以给你争端”。

安哲罗普洛斯鞭挞国界的荒谬本质,在处理跨界主题时,以流放作为行动基础,流放则是离家和回家之间的状态。安哲罗普洛斯对流放的理解是,流放与其说是一种外在的状态,不如说是一种内心的状态。正如《尤利西斯的注视》里的台词“我们已经跨过多少边界,但我们还在这里,还要跨过多少边界我们才能到家?”《流浪艺人》是历史、身份、旅行和流放主题的交错,是对流放的本质的一次审视,这些巡回演员视自身为自己国家里的难民,注定要在剧烈震荡的土地上徘徊,没有归家的可能,家已经成为他们神秘过去的一部分。巡回剧团的流浪状态就是外在的,首先,他们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奔走于各地,没有稳定性;而后,希腊的政治动荡,以及希腊社会在转型期遇到的尴尬,让他们不知道家在哪里,只能无尽的流浪。十三年后,这个剧团出现在《雾中风景》里面,他们依然到处流浪、演出,家只存在于记忆和想象中。

边界和流放的主题继续存在于《永恒的一天》中。Alexander一生为自己和他人设置了无数边界,是一个安哲罗普洛斯所谓的“内心的流放者”典型。在最后一天,他试图破除这些边界。他来到女儿家,意外地读到亡妻安娜的信,她在信中哭诉自己的爱和痛苦,她无法跨越Alexander设置的心灵界限,无法触及他的孤独。这封信让Alexander沉思过去。他希望和过去得到和解。接着他碰到给他擦车窗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儿,擦窗是一个隐喻,男孩儿擦掉他心头的阴霾,清晰他的视野。他两次救男孩儿,第一次从警察手中,第二次从人贩子手中,这可以说是Alexander第一次这么激烈地和他人联系起来。在最后一天,他跨越了人生的边界。安哲罗普洛斯善于打破叙事和电影的界线。比如,过去和现在的界线、自我和他人的界线、真实和幻想的界线、历史和记忆的界线。一部电影里的人物、名字和情节毫无破绽地流入另一部电影,模糊电影与电影之间的逻辑界限,一部电影不是一个封闭的、具有边界的单独体,而是与其他电影融合在一起的。例如《雾中风景》中,Alexander问姐姐Voula,什么是边界,姐姐无法回答。但是这个问题便成为下一部电影《鹳鸟踯躅》的主题《流浪艺人》里的剧团再次出现在《雾中风景》里,而且人物的年龄跨越是合理的,剧团成员都老了十几岁,小孙子长大了,成为后一部电影里的青年主角。安哲罗普洛斯告诉记者,说他不清楚他的电影何时结束,他从来没有停止追寻,他认为他的电影总在进行中。

法哲范文篇4

郑尚哲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的开头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隆重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力度,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明显成效,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康开展,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

郑尚哲特别提醒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对我国当前的形势作了新的概括,认为我国当前正处在“三个大”的时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这里,要注意到一个新的提法,就是在以前提到的艰巨性、复杂性的后面,增加了一个‘繁重性’,这说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时局的判断更加清醒和准确。”郑尚哲如是说。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在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时,概括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所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提醒全党“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的一个很重要的亮点,是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年来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六条基本经验。”郑尚哲说,“这六条基本经验,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和把握。”这六条基本经验是:第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第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第三,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第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第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这些基本经验,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实践中要怎么贯彻落实呢?”郑尚哲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四个着眼于’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这就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

个方面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此,郑尚哲还提醒说:“‘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前的‘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界定,是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定位,值得关注。”

郑尚哲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简要地提到了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的“六个方面部署”: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二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三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四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五要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六要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在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时候,有几个提法让人眼睛一亮。”郑尚哲说,这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提出“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问题。《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第二,必须按照“四项要求”,即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四项要求”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方向。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我们党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当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第三,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我们以往经常提到的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多提的两个“化”,也非常重要。

关于党内民主问题,郑尚哲说,“‘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十六大的一个提法,十七在明确提出了党内民主的发展目标,而这次全会则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进行了设计和安排。”他说,有一个提法很值注意,就是要“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全会认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就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要发挥哪‘四个作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郑尚哲说,“《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是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这必须在实践中认真贯彻。”

法哲范文篇5

一、注重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起榜样示范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所以说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如乘公共汽车为老人、残疾人、孕妇让座;过马路走斑马线,遵守交通规则;逛公园不乱扔垃圾等等。俗话说生活是个大课堂,从这些生活中的点点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记得我家孩子刚上小学时做作业积极主动、认真细致、从不拖拉作业,但是不喜欢看课外书籍。第一个寒假老师布置阅读两本课外读物,对于不爱看书的我家孩子来说真是一件头痛的事情,每天看不到两页就会把书丢在一边做别的事去了。我看到孩子如此排斥看书,心里非常着急,也在深深地反思,同时寻找引导孩子喜欢看书的有效途径。此时,我想到在安庆师院国培学习时高向东教授讲到的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于是,每天下班回到家我并不忙着做饭,而是拿起故事书坐在沙发上看着。第一天,孩子放学回到家一边玩玩具一边说:“妈妈,我饿了,你怎么不去做饭呀?”我一边看书一边说:“宝贝,等一会儿,还有两页就看完了。”第二天,我下班回到家仍然拿起故事书看着。孩子没有催我去做饭,放下书包玩起了心爱的玩具,过了一会儿,孩子忍不住说:“妈妈,你怎么不去做饭,还在看书呀?”我边看边说:“这个故事很精彩,马上就看完了。”又过了一会儿,孩子丢下玩具凑到我身边好奇地问:“妈妈,什么故事这么吸引你呀?”我看时机成熟,赶忙指着书说:“你看,白雪公主的故事可有趣了。”孩子顺着我手指的地方看去……第三天,奇迹发生了,我下班回到家继续看书,孩子放下书包没有问我做饭的事,也没有玩玩具,而是拿起故事书坐在我旁边看了起来。我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悄悄地做饭去了。看到孩子的变化,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幸福,这就是言传身教所获得的效益。

二、尊重孩子,让孩子充满自信

尊重孩子的自尊。孩子的主动性,取决于他的自尊是否健全。自尊健全的孩子,对自己有信心,有较好的自我观念。如果对孩子采取批评、冷嘲热讽,甚至暴力相对的方式,孩子就会形成不好的自我观念。健康的自尊来自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孩子对了,要及时给予欣赏和肯定;不对时,要心平气和地教给他正确的做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孩子每做一件事情,都无法保证“一定能行”,家长要给孩子以信心,使孩子树立自信。不少孩子对不曾发生的事情会产生恐惧和畏难情绪,认为那件事情真是太难了。而我们家长遇事多,经历丰富,就应该告诉孩子:“我以前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没什么可怕的,大胆地去做吧。”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事情应该不会太难,便有信心去完成。只要家长善用肯定的语气鼓舞他,他就一定能充满信心地努力奋斗,从而获得成功!肯定孩子的付出。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用积极的因素去克服消极的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不要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要帮助孩子迎头赶上,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劳动,又引导教育了孩子,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时,前书写能力对于一个三周岁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挑战。看到孩子稚嫩的小手松松散散地捏着画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涂涂画画时,我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而是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如,做手工《折纸毛毛虫》时,孩子把毛毛虫的眼睛和嘴巴画在后面,我心想这孩子可能不分前后。孩子却理直气壮地说:“它在看后面的毛毛虫,喊它们快点……”,泥工活动《毛毛虫》时,孩子把毛毛虫的头放在前面身体的上面说:“毛毛虫在唱歌呢!”一会儿把毛毛虫的头和身体放在一排小声地说:“毛毛虫在睡觉,嘘,别把它吵醒了。”然后又把毛毛虫的身体做成弯弯曲曲的说:“毛毛虫在跳舞。”……另外,在孩子完成一幅画时,我及时肯定幼儿的作品,并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如“你的毛毛虫粘贴的真可爱,要是能吃到多多的食物就能变成美丽的蝴蝶了。”孩子积极主动地添画上苹果、梨、西瓜等等很多吃的,虽然不怎么像,但是孩子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你的毛毛虫要是有眼睛、嘴巴就能看见你,和你说说话了。”

三、接触社会,让孩子大方交往

有的孩子小的时候会很怕生,很胆小,看见陌生人就躲。这就需要家长多利用休息时间有意识地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玩耍,带孩子去公园看风景,到动物园去看动物,到游乐场去和小朋友一起滑滑梯、骑木马。尽量让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主动打招呼。这样外出玩耍的机会多了,看的人、见的事多了,孩子才会见多识广,胆子也就变大了,让孩子倾听他人的发言,和同伴的交流时,才会更容易产生共鸣,才会有说的需求,表达的自信。这样既增添了孩子的见识,又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女儿上幼儿园大班时,六安市举行讲故事比赛,我园采取班级海选的方式选拔一名幼儿参加县级比赛。这次讲故事活动,女儿积极性很高,认真地准备故事的内容、动作。在家人面前表演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班级海选时,女儿故事讲得极其精彩,得到小伙伴的热烈掌声,受得老师的赞扬,自己充满了自信,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幼儿园选拔赛那天,全园幼儿和老师来到户外排列整齐地观看讲故事比赛,幼儿根据抽签的顺序依次上台讲故事。到女儿时,孩子没有以往的活泼与自信,而是怯生生地走上台站在那儿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小手不停地卷着衣服边角。原本坦然的我也跟着紧张起来,心想:“孩子忘记故事了吗?不大可能,中午还讲给爷爷奶奶听呢;孩子生病了嗓子不舒服吗?还是女儿害怕,不敢讲呢……”女儿下台来到我身边,泪水像缺口的小溪一样哗哗流着。我拥抱着孩子没有吭声,抚摸她的头安慰着。女儿情绪稳定时告诉我:“看到有这么多的人听,很害怕,不敢大声讲出来,就在心里默默地讲。”原来孩子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表现自己呀。于是我就带着孩子参加一些表演性的活动,有室内的,也有户外的。开始,我一个人上台表演,如:演讲、游戏、客串……接着,我和女儿一起上台表演;然后,我和女儿轮换上台表演;最后,女儿独自上台表演,我在台下为她鼓掌加油。就这样以引导、尝试、主动的形式使女儿战胜了人多胆怯的心理,感受到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

法哲范文篇6

1.分清逻辑层次,把握演讲主旨。

2.品味本文精彩语言,把握其准确、鲜明、严密、针对性强的特点。

3.体会作者所呼吁的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清逻辑层次,把握演讲主旨。

2.品味本文精彩语言,把握其准确、鲜明、严密、针对性强的特点。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史怀哲的经历及其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你已三十八岁,拥有哲学、神学、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并正式取得了医生执照,同时你还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曾多次在欧洲巡回演出,拥有一大批乐迷,你会拋弃似锦前程到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吗?

我们的回答可能是不同的。但史怀哲的回答却绝对是肯定的。

史怀哲,何许人也?谁来介绍介绍。

1.请学生介绍史怀哲,教师补充。

2.本文是史怀哲在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体现了他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主张。请仔细阅读全文,理出他演讲的思路。

二、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开篇直抒胸臆,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阐述这种伦理的内涵和特点:指出生命具有同等价值,要尊重生命——提出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核心:“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分析人类生存的现状,指出“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而只有良善才是消除冲突和争端的最好的解决之道。——良善的行为要求人类的互助,如防治大众疫病,帮助旧日殖民地的民众,使他们从艰难的生活和疾病中摆脱出来等。——然而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我们的目标是要寻求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呼吁“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互相勉励,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使人道主义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并且发挥作用。”

文章的主旨:反对战争、清除战争的威胁、倡导和平和以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三、文章特色:

1.针对性强。

作者是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作这番演讲,他的演讲不是总结自己在过去的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是空发一些无关痛痒的空论,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二战结束后,人类并没有摆脱战争的噩梦,对殖民地的剥削与压迫的暴力行为,随时都会激起暴力的反抗,大国间为争夺世界霸权所进行的军备竞赛、原子武器对人类生命的威胁隐藏在人类表面上的平静中。可以说,这篇文章主要是讲给那些破坏和平,以及准备破坏和平的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和政治家的,是给他们提意见,敲警钟,针对性是很强的。

2.逻辑层次严密。本文从尊重生命是拒绝战争的理论观点出发,层层推进论述,逻辑层次非常严密。

3.本文语言特点:选用富有激情和哲理的语言。例如“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因为从我们最初发现航线,到达他们的海岸以来,我们已经在他们身上犯下了许多罪恶。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在这段论述中,作者运用了“奋斗”、“永远”、“赎罪”、“罪恶”等词汇,改变文章语句的力度,增强了文章的情绪,感染了听众与读者。

四、讨论:学生自由讨论感受。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分清逻辑层次,把握演讲主旨。

2.品味本文精彩语言,把握其准确、鲜明、严密、针对性强的特点。

3.体会作者所呼吁的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清逻辑层次,把握演讲主旨。

2.品味本文精彩语言,把握其准确、鲜明、严密、针对性强的特点。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史怀哲的经历及其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你已三十八岁,拥有哲学、神学、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并正式取得了医生执照,同时你还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曾多次在欧洲巡回演出,拥有一大批乐迷,你会拋弃似锦前程到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吗?

我们的回答可能是不同的。但史怀哲的回答却绝对是肯定的。

史怀哲,何许人也?谁来介绍介绍。

1.请学生介绍史怀哲,教师补充。

2.本文是史怀哲在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体现了他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主张。请仔细阅读全文,理出他演讲的思路。

二、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开篇直抒胸臆,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阐述这种伦理的内涵和特点:指出生命具有同等价值,要尊重生命——提出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核心:“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分析人类生存的现状,指出“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而只有良善才是消除冲突和争端的最好的解决之道。——良善的行为要求人类的互助,如防治大众疫病,帮助旧日殖民地的民众,使他们从艰难的生活和疾病中摆脱出来等。——然而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我们的目标是要寻求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呼吁“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互相勉励,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使人道主义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并且发挥作用。”

文章的主旨:反对战争、清除战争的威胁、倡导和平和以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三、文章特色:

1.针对性强。

作者是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作这番演讲,他的演讲不是总结自己在过去的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是空发一些无关痛痒的空论,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二战结束后,人类并没有摆脱战争的噩梦,对殖民地的剥削与压迫的暴力行为,随时都会激起暴力的反抗,大国间为争夺世界霸权所进行的军备竞赛、原子武器对人类生命的威胁隐藏在人类表面上的平静中。可以说,这篇文章主要是讲给那些破坏和平,以及准备破坏和平的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和政治家的,是给他们提意见,敲警钟,针对性是很强的。

2.逻辑层次严密。本文从尊重生命是拒绝战争的理论观点出发,层层推进论述,逻辑层次非常严密。

3.本文语言特点:选用富有激情和哲理的语言。例如“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因为从我们最初发现航线,到达他们的海岸以来,我们已经在他们身上犯下了许多罪恶。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在这段论述中,作者运用了“奋斗”、“永远”、“赎罪”、“罪恶”等词汇,改变文章语句的力度,增强了文章的情绪,感染了听众与读者。

四、讨论:学生自由讨论感受。

探究活动

请看以下几例,根据要求作文:

例一: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先后两次有预谋地把掺有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致使3只黑熊、1只马熊和1只棕熊受到严重伤害。当别人问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回答说:“我要测试一下狗熊到底有多笨。”出事前夕,他刚刚被本校保送为研究生。人们从他书架上看到的几乎全是诸如《线性代数》、《数学建模竞赛》和GRE复习资料之类的专业用书。

请以关注生命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例二: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02年1月15日凌晨两点,杭州姑娘林林从自己所住的五楼阳台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死者母亲说,女儿是因为嫌自己胖才跳的楼。

2000年10月,湖州一名学生干部因为汗毛过长受到同学讥笑而服毒自杀。

2000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死亡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15岁至35岁的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自杀。

请以“珍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例三:世界上什么最辉煌?有人说是财富;有人说知识;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生命……

请以“世上最辉煌的是什么”为话题作文。

参考意见:

例一,如仅从刘海洋未能遵守动物园规定的层面去议论,立意则太浅,动物园的狗熊在成为众多游人的观赏对象之后,已成为我们的朋友,社会的一员。用凶残的方式伤害狗熊,既是对自然生命动物的摧残,也是对其他人感情的摧残,所以会激起社会强烈的反应。刘海洋的人性弱点,正是少了恻隐之心。

例二,在正常生活状况下,自杀是对生命的背叛,也是对关心自身生命所有人的伤害。生命中即使有难以承受的轻与重,也应视之为生命成长过程应有的劫难而坦然接受,何况例中之事,远非生命所不能承受的挫折。自杀者人生失败的原因,在于支撑生命的精神的缺失。

例三,世间的财富、知识、爱情等引人注目的色彩,只是生命的外在的辉煌,生命应是一切人类精神、物质活动的本源,因此“世界上生命最辉煌”应是生命意识的基础。

同类话题思考角度浅析:

尊重生命这个话题涉及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人自身生命价值理解两方面最基本的内容。

尊重生命是敬畏自然的必然延伸。孔子曾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恻隐之心,是指对生命的大悲悯。孔子把这种生命的同情、敬畏作为做人的起码标准,体现了古代哲人对生命意识的极为深入的思考。这种意识首先是基于天地间任何生命都有生存轮回的理由,也就是说任何生命都值得尊重,作为积天地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的人类生命,更值得尊重。

农田除莠保禾,医生灭菌治病,都是为了生命,因此也都合乎生命伦理。寓含了人类感情的动植物生命,如花、宠物,也就更值得尊重与保护了。

法哲范文篇7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簡《恆先》雖然簡文完整,但意義古奥,許多地方尚無令人滿意的解釋,“氣是自生”就是其中的一個難點。與“氣是自生”相前後的簡文如下:

恆先無有,樸、靜、虚。樸,大樸。靜,大靜。虚,大虚。自厭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氣,有氣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靜爲一,若寂寂夢夢,靜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氣是自生,恆莫生氣,氣是自生自作。恆氣之生,不獨有與也。或,恆焉。生或者同焉。[i]

“氣是自生”的難解之處在於,如果把《恆先》前半部分看作是一部生成論,勿庸置疑,“道”(體現爲“恆先無有”)處於生成系列中本源的、頂點的位置,在此之後出現了“或”和“氣”,“或”和“氣”是“有”生成時兩大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出現之後,才形成了時間上的開始和往復。至此爲止的簡文似乎並不難理解,然而,後面卻話鋒一轉,説“氣是自生”、“恆莫生氣”,就是説作者非常明確地切斷了“恆”與“氣”之間的生成關係,而且作者似乎嫌強調的還不夠,又鄭重其事地説了一遍“氣是自生自作”。不光“氣”是如此,“生或者同焉”,就是説“或”和“氣”一樣非“恆”所生,是“自生自作”的。[ii]作者爲什麼要創作這樣一種看似不合常理的生成理論,實在令人費解。

對於“氣是自生”,整理者李零先生僅作了一個簡略的説明,“此句的意思是説道並不直接生氣”,對“氣是自生自作”未予説明。至今爲止,關於《恆先》的釋文及研究論文,對“氣是自生”或避而不談,或語焉不詳。也有一些學者意識到“氣是自生”是《恆先》中不能不解決的重要問題,並試圖作出解釋。例如呉根友先生在《上博楚簡〈恆先〉篇哲學思想探析》一文中指出:

非常令人奇怪的是:《恆先》篇作者一方面在生成的過程中描述了“氣”是由“或”産生的,另一方面又説“氣是自生,恆(先)莫生氣,氣是自作自生。”這種前后矛盾的説法,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一種思想呢?對此,我們可以作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作者所説的“恆莫生氣”,其意思是説“恆先”並不直接産生氣。第二種理解是:作者雖然説是“或”産生“氣”,但對於“氣”又如何産生“天地萬物”的過程並不了解。因爲這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實證性的科學問題,作者無法回答,只好歸自于“氣”自生自作。由第二種理解來看,作者的哲學宇宙論與其科學的宇宙演化過程思想似乎處於一種脱節狀態。當然,也可能是因爲我們對出土文獻的整理還有問題,或者是因爲有錯簡、漏簡,對其鋪墊性説法不了解,造成了相互矛盾的説法。[iii]

呉根友先生的第一種解釋,並没有説明“恆先”爲什麼不能生“氣”。第二種解釋則將簡文的難解歸結爲竹簡作者的宇宙論知識有局限,所以“氣是自生自作”是無可奈何的説法,或者《恆先》本身有錯簡、漏簡,總之,“自生”説在《恆先》中不具備存在的合理性。

郭齊勇先生《〈恆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認爲“氣是自己生成、自己運動,是本篇最重要的思想。”他把“或”釋爲“域”,認爲“恆先、恆、道、域、恆氣、氣,基本上是等質等値的概念”,“恆、恆先(圓滿自足,寂然不動)”是“道之體”、“道之靜”,“域、恆氣、元氣(自生自動,感而遂通)”是“道之運”、“道之動”。因此,“或(域)”和“氣”是“道的別名”,是“恆常恆在的,亦可稱爲恆”,祇不過體現出“道”的不同功能、不同側面而已,正因爲“或(域)”和“氣”都是“道”,那麼它們就“都是自生的,不是他者使生的”、“故不能説是道、恆産生、化生出域、元氣。”既然“或(域)”和“氣”都是“道”,“道”生“氣”就屬於“自生”,而非他生。[iv]“道之體”、“道之靜”、“道之運”、“道之動”之解釋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仍不能充分説明《恆先》作者爲何要反復強調“氣”之“自生”和“自生自作”。而且,“或(域)”和“氣”果然就是“道的別名”嗎,這些都有待更有力的説明。

劉貽羣先生《試論〈恆先〉的“自生”》一文,專門着眼於“自生”的問題加以討論,他認爲“與《太一生水》一樣,《恆先》也是難得的大談宇宙生成論的專文”,他將《恆先》所體現的生成法分爲五類,即“自生”、“復”、“生”、“焉有”、“出於”。“不僅氣是自生,其他一切物事,在它看來,也都是自生,因而有所謂‘生或者同焉(或生或)’,‘異生異,鬼生鬼,韋生韋,悲生悲,哀生哀’的説法。雖然我們現在還説不清楚“異生異,鬼生鬼”是什麼意思,但我們可以肯定,它們都暗含著同一個意思:自生。……像這樣不停地自生下去,其結果便出来了‘復’的現象,即好像是生而又生,不停地生開去,其實却是回到了自己,是簡單重復。”[v]劉貽羣先生的觀點中値得注意的是,他不僅認爲“氣是自生”,而且“一切物事”也都是“自生”,就是説,他的着重點不光在“恆先”與“氣”的關係,也在於“一切物事”,這一點具有啓發性,但他錯誤地理解“自生”爲自己生自己,同時不能説明《恆先》爲何要強調“一切物事”都是自生,因爲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以上諸位學者的論文還有一個共同的不足點,即推測的成分居多,很少援引文獻中之用例加以對照印證,使得其觀點缺乏説服力。[vi]李鋭先生的論文《“氣是自生”:〈恆先〉獨特的宇宙論》彌補了這方面的缺陥。李鋭先生指出“氣是自生”反映出《恆先》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宇宙生成論,它與突出“有生於無”的宇宙生成論相近而不同,與突出生成秩序的數術生成論相近而不同,與將上述兩者結合起來的混合型生成論也相近而不同,它特別強調“氣是自生”,即“萬有不是來自‘無’”。這種“自生”型宇宙論一直要到魏晉玄學才能找到知音,“裴頠在《崇有論》中,向秀、郭象在《莊子》注中,將‘有’自生的思路發展到了極致。有學者認爲郭象的‘自生獨化論’有可能受到般若經的影響,現在看來,郭象也有可能不依頼般若學而發展出這一理論。”甚至後世的周敦頤、張載、朱熹的思想都可以從“氣是自生”中找到源頭。“氣是自生”的觀點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湮没不彰,但也並非毫無影跡。李鋭先生指出《易緯?乾鑿度》中有:“夫有形生于无形,則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對“太初者,氣之始也。”鄭玄是這樣解釋的:“元氣之所本始。太易既自寂然无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則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也就是説,鄭玄明確地提到了“氣是自生”,這是和《恆先》最爲接近的説法。李鋭先生還指出,在鄭玄之前,王充《論衡》也提到了“自生”,如物勢篇中有“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自然篇中有“天地合氣、萬物自生。”[vii]

李鋭論文的意義在於,他以具體的例證説明《恆先》的發現對於中國思想史具有重要的影響,魏晉玄學及後世思想家中的一些重要觀點並非空穴來風、或受外來影響,它的確源自先秦思想。“自生”的思想從《恆先》到魏晉玄學也非一片空白,王充和鄭玄就是過渡和橋梁。

但是,李鋭論文依然不能回答“氣是自生”爲什麼不是一種有缺陥的宇宙生成論,“氣是自生”爲什麼在《恆先》中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恆先》爲什麼要反復強調“自生自作”,“氣是自生”爲什麼是《恆先》中極爲重要、不可或缺的思想?

在李鋭論文所提出的文例中,筆者以爲最値得重視的是王充的《論衡》,《論衡》是解開《恆先》難題的一把珍貴的鑰匙。《論衡》非常詳盡地論述了“自生”的問題,其用例極爲豐富。有必要把“自生”的用例更多羅列出來,結合前後文作仔細地分析。

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然則人生於天地也,猶魚之於淵,蟣虱之於人也,因氣而生,種類相産。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物勢篇)

夫天不能故生人,則其生萬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氣,物偶自生矣。(物勢篇)

難曰:“人道有爲故行、天道無爲何行。”曰:“天之行也,施氣自然也,施氣則物自生,非故施氣以生物也。不動,氣不施,氣不施,物不生,與人行異。”(説日篇)

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或説以爲天生五穀以食人,生絲麻衣人。此謂天爲人作農夫桑女之徒也,不合自然,故其義疑,未可從也。試依道家論之。(自然篇)

天之動行也,施氣也,體動氣乃出,物乃生矣。由人動氣也,體動氣乃出,子亦生也。夫人之施氣也,非欲以生子,氣施而子自生矣。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爲物,而物自爲,此則無爲也。謂天自然無爲者何,氣也。恬澹無欲、無爲無事者也。(自然篇)

夫天覆於上,地偃於下,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當其生也,天下須復與也,由子在母懷中,父不能知也。物自生,子自成,天地父母,何與知哉。(自然篇)

問曰:“人生於天地,天地無爲,人禀天性者,亦當無爲,而有爲,何也。”曰:“至德純渥之人,禀天氣多,故能則天,自然無爲。禀氣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類聖賢,故有爲也。天地爲鑪,造化爲工,禀氣不一,安能皆賢。賢之純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無爲,正身共己,而陰陽自和,無心於爲而物自化,無意於生而物自成。”(自然篇)

天道無爲,故春不爲生,而夏不爲長,秋不爲成,冬不爲藏。陽氣自出,物自生長,陰氣自起,物自成藏。(自然篇)

需要指出的是,王充以當時的儒者爲論難的對象,針對儒者“天地故生人”即人類和萬物是天地有意識生成的論點,王充予以徹底的否定,提出天地没有“故”意生“人”生“物”,“人”和“物”都是“偶”而“自生”的。所以,“自生”正是王充用來駁難儒者最主要的論據。在上述用例中,有一些非常値得注意的、對《恆先》有啓示意義的現象。

第一,如“試依道家論之”所言,王充在反對儒者時,有着鮮明的立場,即以道家學説爲依據。而《恆先》具有濃厚的道家思想傾向,是無可置疑的。

第二,“氣”居於“天地”和“萬物”之間,萬物乃天地“施氣”“合氣”所生。

第三,《論衡》中的“天地”,處於生成序列的最頂點,其地位可與《恆先》中的“恆”或“恆先”相比。萬物之生,雖有“天地”作爲本源,但本源並未有目的有意識地“生”物,一切生成都是偶然的、自然的,是“自生”。天地並非不生萬物,祇是從不有意去生。所以天道是“無爲”的,萬物是“自生”、“自爲”的,能夠“則天”的“至道之人”無爲,“禀天氣”“薄少”的“不肖者”有爲。

第四,王充論述“天地”、“氣”和“萬物”之間的關係,論述“人自生”、“物自生”,其目的不是爲了論述宇宙生成論,而祇是利用這種生成論闡明一種政治哲學,即“無心於爲而物自化,無意於生而物自成”的黄老政治哲學。

第五,與“自生”相近或相關的言語表現,其實還有“自成”、“自化”、“自出”、“自起”等等。

對於“氣是自生”之研究而言,《論衡》給予我們的啓發甚多。因爲這兩者之間有着頗爲相近的思想結構。雖然就生成的本源來説,《論衡》不是“恆”、“恆先”,而是“天地”,但王充是爲了應對儒者而這樣説的,“天地”和“恆”、“恆先”一樣都代表着本根和頂點。筆者以爲,從《論衡》中得到的啓發可以歸納爲以下幾點。

首先,“天不能故生人,則其生萬物,亦不能故也。”“天之動行也,施氣也,體動氣乃出,物乃生矣。”“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之説法可以爲《恆先》“恆莫生氣”的解釋提供啓示。通過《論衡》可知,“恆莫生氣”很可能表明的是這樣一個意思,即並非“恆”(本根的存在)和“氣”之間没有生成關係,祇是“氣”以及由“氣”形成的萬物並非“恆”故意地、有目的地、有意識地生成出來的。這樣解釋的話,盡管“氣”前面有“或”、有“恆”,同時又講“氣是自生”,但這前後不再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其次,“氣是自生”並不是講“氣”自己生自己,也非如劉貽羣先生所言,“一切物事”是自己生自己,而是説由“或”由“氣”構成的“有”(有形的確定的存在)是無目的地、自然而然出現的。《恆先》作者爲了強調這一點,特別又加了一句“氣是自生自作”。

第三,如前所述,王充引用道家生成論的觀點不是爲了論述生成論,而是爲了闡發他的政治哲學。如“天動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則自然也。施氣不欲爲物,而物自爲,此則無爲也”所言,“物自生”与“物自爲”是相對應的,“天”“自然”所以“天”“無爲”,“物自生”所以“物自爲”。《恆先》何嘗不是如此。在本文第三節中筆者將詳細論證《恆先》上半章的生成論和後半章的政治論有着密切的關係,前半章強調“自生”,正是爲了引導出下半章的“自爲”。

至今爲止關於“自生”的研究,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即祇把“自生”放在宇宙生成論中加以考察。如果説“自生”不是一種生成論,這是不合理的。但認爲“自生”祇不過是一種生成論,也是不合理的。“自生”和“自爲”是相輔相承的,祇有跳出宇宙生成論,進入“自爲”的政治哲學,纔能眞正理解“氣是自生”。要解開《恆先》“自生”之謎,重點不在於如何“自生”,而在於爲何“自生”。

既然“自生”意爲不故意生,既然“自生”應該和“自爲”聯系起來理解,既然與“自生”相近相關的語言表達方式還有很多,那視野就豁然開朗了。也就是説,我們在尋找文獻例證時,可以在更大範圍内,注目那些與“自生”相似的意境。首先可以舉出的是《莊子·天運篇》。

上必無爲而用天下,下必有爲爲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虑也。辯雖彫萬物,不自説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爲也。天不産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爲而天下功。

這裡的“天不産”、“地不長”之語言表現方法,和《恆先》的“恆莫生”相近。正因爲“天不産”、“地不長”,所以“萬物化”“萬物育”,即萬物自“化”、萬物自“育”。正因爲“天不産”、“地不長”,所以與之相應的“帝王”姿態就是“無爲”和“不自爲”,“自爲”者或者“有爲”者祇能是“天下”之人。其次可以舉出的是《淮南子泰族篇》。

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聖人象之,故其起福也,不見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見其所以而祸除。

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月照其夜,日照其晝,〔列星朗〕,陰陽化,非有〔爲焉〕,〔正其〕道而物自然。故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矣。……天地四時,非生萬物也,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之。聖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柎)〔拊〕循其所有而滌蕩之。故因則大,(化)〔作〕則細矣。……夫物有以自然,而後人事有治也。[viii]

這裡的“莫見其所養”、“莫見其所喪”、“非生”、“非養”、“非易”之語言表現方法,也和《恆先》的“莫生”相近,要注意的是泰族篇前面講到“天”“其生物也”、“其殺物也”,後面又説“天”“非生万物也”,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因为這正是“聖人”要“象之”的“神明”,其目的在於達成“夫物有以自然,而後人事有治也”的政治目標。《恆先》也無二致,這一點在後文中再作展开。再看《淮南子泰族篇》脩務篇:

夫地勢,水東流,人必事焉,然後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穀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這裡的意境和泰族篇“夫物有以自然,而後人事有治也”是一致的。如果聽“水”自流,待“人”自生,一切順其“自然”的話,“鯀、禹之功不立”,“后稷之智不用”,帝王个人人爲的努力都是多餘的。

其次,《列子天瑞篇》有以下這樣一段話: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往復,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黄帝書》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從上引文章中可以看出,“生”與“化”屬於同一層次,“自生”和“自化”可以並列起來。“生物者”、“化物者”可與《恆先》中的“恆”、“恆先”、可與《論衡》中的“天地”相對應。“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的主語是“常生常化者”,可與《恆先》中的“氣是自生自作”相對應。“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指的是“生物者”、“化物者”並不有意、有心去“生化形色智力消息”,可與《恆先》中的“恆莫生氣”相對應。

西晉張湛所注《列子》,向有偽書之説。但學者也都承認,以張湛個人之力,絶對偽造不出如此有深度、有體系、文氣簡勁宏妙、内容前後呼應的作品來。也就是説,即便《列子》是張湛編撰、整理的,一定也有其依據、引用的藍本。對於上引這段文字,嚴北溟、嚴捷所撰《列子譯注》,通過分析張湛對“疑獨”所作注釋,指出張湛其實完全不理解原意,正因爲不理解原意,所以“可判斷上面一章應爲先秦佚文”。[ix]現在看來,這段文字和《恆先》的思想傾向非常接近,祇是没有進一歩引伸出政治哲學而已。

將“自化”和“自生”對應起來的文例,亦見於《莊子·在宥篇》中雲將和鴻蒙的對話。

鴻蒙曰,“意,心養。汝徒處無爲,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闚其情,物故自生。[x]

這段話講的是“無爲”與“養心”的關係,所謂“養心”即人心進入“道”的境地,以“無爲”的姿態,讓外物“自化”、“自生”,主體卻不主動去干預、感知外物。這雖然講的是“養心”,但“道”不有意識生“物”,任由物“自生”、“自化”的基本原則,與《恆先》、與上引各用例之基調完全一致。[xi]

如果“自化”和“自生”意義相近,那麼可以找出的文獻例證就更多了。衆所周知,“自化”是《老子》中一個重要概念,它出現過兩次。例如: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鎭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第三十七章)

“萬物將自化”在郭店楚簡甲本和馬王堆老子甲乙本中,均作“萬物將自爲”,“天下將自定”在郭店楚簡甲本中作“萬物將自定”、馬王堆老子甲乙本中作“天地將自正”。

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

郭店楚簡甲本作“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爲而民自爲,我好靜而民自正,我不欲而民自樸。”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基本上與今本相同。

《老子》第三十七章是一種政治哲學,在“道”和“萬物”的關係中講“萬物”的“自化”,祇要侯王守“道”,“萬物將自化”、“天下將自定”。祇有在“萬物”“化而欲作”時,侯王纔“鎭之以無名之樸”。第五十七章也是政治哲學,聖人“無爲”、“好靜”、“無事”、“無欲”,即對“民”在政治上無目的、無意識、無作爲,“民”就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樸”。這種政治哲學,對我們分析《恆先》以“自爲”爲代表的政治理論,有着重要的啓發意義。

從《老子》的上引用例,我們可以發現,以“自化”爲媒介,“自生”又可以和“自正”、“自富”、“自樸”對應起來,這些用“自”來表達的詞匯,還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如《淮南子·詮言篇》、《韓詩外傳》巻一中的“天地自然”,《淮南子·泰族篇》、《文子·精誠篇》中的“而物自然”,《莊子·應帝王篇》中的“使物自喜”,《莊子·在宥篇》中的“形將自正”、“物將自壯”,《管子·形勢解篇》中的“則民自循”、“則民自試”,内業篇中的“和乃自成”、“精將自來”,《淮南子·本經篇》中的“天下自和”,馬王堆帛書《十六經·順道篇》中的“形恆自定”、“事恆自施”、“來自至、去自往”等等。池田知久先生用其中一個詞匯即“自然”來總括這些“自〇”。在《〈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一書第十二章《聖人之“無爲”和萬物之“自然”》[xii]中,他指出在《老子》和其他道家系統的各文獻中,使用“自然”、“自〇”的句子,都具有同樣的思考模式,即“道”與“聖人”是“無爲”的存在,“萬物”、“百姓”的運動、變化是“自然”的存在,這兩者之間有着“主體→客體”,“原因→結果”的對應關係。的確如池田先生指出的那樣,與“自〇”相關的語言表現,大多數描述的都是“萬物”、“百姓”的形態。[xiii]這種“無爲→自然”的思維模式,筆者以爲也適用於《恆先》的研究,即《恆先》呈現出的是“無舍、無與→自爲”的思維模式,這在下一節作具體分析。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結論,雖然“自生”的用例在文獻中比較少見,但是如果把視野擴展到與“自生”相關的各種表現方法,擴展到“自然”的問題,那就可以發現,“自生”決非孤立的現象,相當多具有道家傾向的文獻,在相當長的時間内,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全方位地、極其詳盡地討論過和“自生”相關的問題。從生成論角度講,“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内的萬物並不是被故意“生”出來的。從政治論角度講,“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内的萬物必然“自爲”,所以最高的政治一定是“無爲”。我們在研究《恆先》時,一定要把“自生”“自生自作”放到這樣一個大的思想背景中去,纔能有所領悟。

《恆先》爲什麼要在前半篇的宇宙生成論中突出“恆莫生氣、氣是自生”,爲什麼要反復強調“氣是自生自作”,僅僅從文獻中尋找例證,爲之解釋,説服力依然是不夠的,必須着眼於《恆先》全篇,從《恆先》整篇的思想脈絡中尋找前後呼應關係,尋找“恆莫生氣、氣是自生”、“氣是自生自作”的合理性。這也會成爲解讀《恆先》思想全貌的重要突破口。

在此首先提出結論,筆者以爲,《恆先》在上篇提出生成論中的“自生”,是爲了給下篇的政治哲學提供指導思想。[xiv]上篇的“自生”對應着下篇的“自爲”,對應着下篇“因”的思想。請看《恆先》下篇中以下文例。

舉天[下]之事,自作。爲事,用以不可更也。(第七號簡)

舉天下之名,虚,襲以不可改也。(第十號簡)

舉天下之爲也,無舍也,無與也,而能自爲也。(第十一號簡)舉天下之生,同也。(第十二號簡)。

恆氣之生,因(第九號簡)之大。作,其尨不自若。作,庸有果与不果。(第十一號簡)。[xv]

《恆先》顯然是一篇爲“明王”、“明君”、“明士”提供政治諮詢的文章。因爲“舉天下之事”(“舉”意爲“全”,下同)和“氣”之“生”、“氣”之“作”一樣,屬於“自作”,所以,“明王”、“明君”、“明士”在“爲事”時,要用而不加更改,對“舉天下之名”要襲而不加更改。對於“舉天下之爲”,要“無舍”、“無與”,聽任天下之事去“自爲”。“舉天下之生”也一樣,根據“舉天下之生,同也”,我們可以把這句話轉換爲:“舉天下之生也,無舍也,無與也,而能自生也。”

正因爲“氣是自生自作”,所以“氣”的生成物,包括人在内的“萬物”也都是“自生自作”的、從行爲上講就是“自爲”的,所以統治者在政治上必須取“無爲”姿態。雖然《恆先》中没有“無爲”二字,但“明王”、“明君”、“明士”之“無舍”、“無與”體現的正是“無爲”的態度。除了“無舍”、“無與”外,《恆先》中還有“無忤極”、“無非其所”。即不走極端、讓萬物各得其所。這麼多的“無”無不説的是“無爲”。反過來,主體的“無爲”,即政治上的無意識、無目的、不干預、不強制,作爲結果又必然導致客體即“萬物”、“百姓”的“自作”、“自爲”。這種對應關係在《恆先》中是十分清楚的。用郭店楚簡《老子》甲本的話來講就是“道恆無爲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爲。”“我無爲而民自爲”。用《莊子?天運篇》的話來講就是“古之王天下者……不自爲也。……帝王無爲而天下功”。用馬王堆帛書《經法?道法篇》的話來講就是“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殹,無執殹,無處也,無爲殹,無私殹。是故天下有事,無不自爲刑名聲號矣。刑名已立,聲號已建,则無所逃迹匿正矣。”“凡事無小大,物自爲舍。逆順死生,物自爲名。名刑已定,物自爲正。”

在下篇中出現了和上篇可以對照的“恆氣之生”,這是一個關鍵詞,如果不能正確地加以理解,就無法説明下篇中爲什麼要再講“恆氣之生”,大多學者依然將第二次出現的“恆氣之生”按宇宙生成論去理解,所以龐樸先生要將第九號簡移到前面去,和第五號簡接起來,不然就無法解釋。[xvi]其實,這裡的“恆氣之生”並非在生成序列上處於“恆”、“或”之後的“氣”的“自生”,而指代的是依據“恆氣”纔得以形成的一切生成物。同樣的道理,整理者把第九號簡和第十號簡相聯,讀爲“恆氣之生,因言名。”也是不合理的。

在《恆先》的政治哲學中,對於“恆氣”生成之物,“明王”、“明君”、“明士”最基本的態度是“因”。可資對照的是,《淮南子·泰族篇》中有“天地四時,非生萬物也,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之。聖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柎)〔拊〕循其所有而滌蕩之,故因則大,(化)〔作〕則細矣。”《文子·道原篇》中有“老子曰:‘……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誅,非所爲也,所守也。故能因即大,作即細。能守即固,爲即敗。’”《文子·自然篇》中有“老子曰:‘……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誅,非所爲也,所守也。上德之道也。’老子曰:‘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條暢之。故因即大,作即小。’”特別値得注意的是《慎子·因循篇》中以下這段話。

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爲也,化而使之爲我,……人不得其所以自爲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爲,不用人之爲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

和《淮南子·泰族篇》一樣,《慎子·因循篇》中的“化”也應讀爲“作”。通過和上述《淮南子》、《文子》、《慎子》諸文例相對應,筆者認爲,“恆氣之生,因……”這一句應該斷爲“恆氣之生,因之大。作……。作……。”即“恆氣之生,因之大。作,其尨不自若。作,庸有果与不果。”纔更合理,即“因”和“作”是相對的詞匯,“因之”則“大”,“作”就會有“不自若”、就會有“果與不果”。根據《慎子·因循篇》,我們得知,“因”其實就是因人的“自爲”。[xvii]所以,《恆先》中,“因”也必須和“自爲”聯係起來,纔能得到最合理的解釋。

在論述“道”“聖人”→“無爲”,“萬物”、“百姓”→“自然”的道家傾向的文獻中,常常會用到“因”,或者與“因”相近的“順”、“隨”等詞匯,而且其結果常常與政治上的“無不爲”、與“天下治”相連。這類用例不勝枚舉,除上引三例外,再舉數例。其基本思想傾向和《恆先》是同出一轍的。

無名人曰: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應帝王篇》)

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導之。因隨物之容,故靜則建乎德,動則順乎道。……以一人力,則后稷不足。隨自然,則臧獲有餘。故曰:‘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也。’”(《韓非子·喩老篇》)

是故聖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無爲而無不爲也,澹然無治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爲者,不先物爲也。所謂〔無〕不爲者,因物之所爲〔也〕。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原道篇》)

是故天下之事,不可爲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淮南子·原道篇》)

總之,《恆先》講生成論的目的不是爲了生成論,而是爲了導出相應的政治哲學。《恆先》的上篇和下篇有着對應關係,下篇的政治原則必須遵順上篇提出的宇宙生成原則,既然“恆先”是“無有”、是“樸、靜、虚”,那麼“明王”就要取相應的“無舍”、“無與”的態度,既然,“氣是自生自作”,那麼包括人事在内的“天下之事”就是“自作”,“天下之爲”就是“自爲”,對應“恆氣”之所生所作,就要取“因”的姿態。這就是説《恆先》的政治哲學。用《淮南子·泰族篇》的話來講,就是“夫物有以自然,而後人事有治也”。用《論衡·自然篇》的話來講就是“無心於爲而物自化,無意於生而物自成”。

總之,“氣是自生”、“氣是自生自作”與前後文並不矛盾,也非莫名其妙之説法,這裡應該没有錯簡、漏簡,而是合理的存在。與《老子》爲首的道家類文獻無衝突之處,基本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

[i]關於“樸”字的釋讀,關於“若寂寂夢夢”的釋讀,以及簡文的句讀,學界還有許多爭論之處。這裡所引簡文祇代表筆者個人意見,可參見《〈恆先〉編聯、分章、釋讀札記》(《孔子研究2000》網、2004年5月9日。《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16日)。但“氣是自生,恆莫生氣,氣是自生自作。恆氣之生,不獨有與也。”一段在隷定和句讀上爲學界公認,基本上没有爭論。

[ii]關於“或”,很多學者視其爲空間概念的“域”。筆者理解“或”爲一種不确定的存在,很可能是“氣”的前身,所以它和“氣”一样是“恆”在的。

[iii]宮哲兵主編《當代道家――海峽兩岸首届當代道家研討會論文集》。會議時間:2004年5月12日~15日。又見《簡帛研究》網、2004年5月8日

[iv]同注3。

[v]《簡帛研究》網、2004年6月13日。

[vi]劉貽羣先生引了《莊子?在宥》中的一段話,其中有“物固自生”,但意欲説明的是“自生”與“復”的關係。並不能説明爲何“氣”要“自生”。

[vii]此文刊載於《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

[viii]這段話中所見増補和訂正均從王念孫《讀書雑誌》。《文子?精誠篇》中也有基本相同的内容:

老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陰陽和,非有爲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露時降,非養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矣。

[ix]參見嚴北溟、嚴捷撰《列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前言。

[x]《莊子》中“自化”的用例還見於秋水篇“道無終始,物有死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爲乎,何不爲乎。夫固將自化。”和在宥篇一樣,也是講人們認知外物時,必將無所作爲,祇能等待外物“自化”。

[xi]其實丁四新先生已經注意到“自生”和“自化”之間的關係,但又説“《莊子?秋水》、《則陽》等篇雖然有‘自化’的概念,但都是相對人爲而言的,與《恆先》的‘自生’在性質上不同”。見《楚簡〈恆先〉章句釋義》(前掲宮哲兵主編《當代道家――海峽兩岸首届當代道家研討會論文集》。又見《簡帛研究》網、2004年7月25日)。丁四新先生把生成論中的“自生”和政治哲學中的“自化”對立了起來,其實《恆先》講生成論中的“自生”目的正是要對應人爲世界的“自化”,兩者性質並無不同,詳見本文第三節。

[xii]《〈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黄華珍譯、台湾國立編譯館出版、2001年12月)。

[xiii]在描述“道”和“聖人”的態度時,確實也有“自然無爲”、“無爲自然”的説法,即將原來呈對應關係的兩者合二爲一,但時代已經相當靠後了。最早的用例似見於王充《論衡》。詳見池田知久前掲書第十二章第四節第二項。

[xiv]筆者根據《恆先》的文章表現方法和思想特徴,將其分爲上下兩篇,請參考《〈恆先〉編聯、分章、釋讀札記》(同注1)。

[xv]這裡所引簡文的釋讀句讀也僅代表筆者個人的意見。此外,第九號簡後面應該接第十一號簡,這是筆者在《〈恆先〉編聯、分章、釋讀札記》(同注1)中提出的觀點。

[xvi]龐樸《〈恆先〉試讀》(姜廣輝主編《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通訊》第二輯、2004年6月。又見《簡帛研究》網、2004年4月26日)。

法哲范文篇8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记者胡彩丽实习生曾黎黎通讯员张增祥报道:今年,武汉市将在12个区和30个市直机关招录210名公务员。该市人事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法律专业受宠是今年的新特点。

据悉,今年招录专业分为法律法学、文史哲、计算机、管理、财会审计、经济、理工以及其他等八大类。其中,法律、法学专业可报考职位有103个,文史哲可报考61个职位。

报名地点设在武汉市博物馆(汉口火车站对面),报名时间为7月14日、15日两天。

法哲范文篇9

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是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构成的作品。[1]还有学者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没有明确特定的作者,是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喜剧、故事、误导、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等文化艺术形式。[2]因而,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有其产生发展的特殊性,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主体上的群体性

民间文艺作品的最初创作者可能为个人,但在历史的发展中,民间文艺作品因其所具有的特色而被某个群体所接受,并由该集体不断发展并延续下去。在延续过程中,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可能因其对该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中所做出的贡献成为主体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说及民间文化艺术的主体时,指的不仅是最初的创造者,更包括了为促进和延续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发展而做出努力的每一位贡献者。

(二)时间上的延续性

民间文化艺术是经世代相传,世代延续而逐步形成的,其本身经历了较长的创作期和发展期。在其创作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个历史单元特有的文化风格,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正由于其时间上的延续性,使得相当多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也为保持民族独特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3]因此,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也是保护一种民族骄傲和民族感情。

(三)产生上的地域性

民间文化艺术常扎根群众之中,取材来源于群众的生存、生活环境,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都可能渗透于其中,脱离了这种地域环境,也就无所谓民间文化艺术,特有的地域风格造就了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这也是中国特色文化的象征,是应当受到国家认可和保护的传承。

(四)发展的传承性

民间文化艺术可能是很早就已经创作出来的风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一种特殊的集体传承下来。它有这不断变化发展的特征,同时又有着相对稳定的因素,因而在浩瀚的历史中流传下来。

二、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现状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少数民族众多,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种类丰富,数量之多更是令人惊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民族个性强烈的文化形式,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第6条触及到了有关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其规定中表述到“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然而,“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却导致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规定和方法迟迟未出台。因此,我国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并没有具体的立法,有学者表示:《著作权法》第六条的规定充其量只能算是法源,只是一种“立法构想”。可见,我国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明显存在缺失。正因为没有具体立法的保护,故如果认定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范围等也成了难解之惑。与此同时,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却不言而喻。

三、如何认定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

《乌苏里船歌》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原告是否有权代表郝哲族来提起诉讼。由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方法还没有出台,故目前法律上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的界定,有些学者认为应将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界定为国家。国家对内负责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不受歪曲、篡改和丑化,要求经过整理后出版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注定来源或出处,并负责向商业性利用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或组织收取费用;对外以权力主体身份在国际范围内保障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不受侵犯。还有学者认为应将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界定为创作该民间文化作品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本民族的某个村落,还可以指几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创作主体具有不确定性与群体性的特点,是某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共同的语言、习惯、传统和其他显著文化特性的反映,同时这些人保持一些或者全部他们自己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组织。因此,民间文化艺术的所有权和知识产权应当属于产生这些文化的群体,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4]此外,还有学者表示,出于保护作为民间文化作品的收集、整理者,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及表达形式的收集者、整理者和传播者的权利,尊重他们在传播、收集和整理过程中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的考虑,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收集者和整理者的合法权益也应当得到保护。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问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采取了第二种观点,其认为:“涉案的郝哲族民间音乐曲调形式作为郝哲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是郝哲族成员共同创作并拥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它不归属于郝哲族某一成员,但由于每一个郝哲族成员的利益有关。该民族的任何群体、任何成员都有维护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不受侵害的权利。”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可以效仿《乌苏里船歌》案,由代表少数民族利益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或者民族乡行驶管理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表示:“某郝哲族乡政府作为一个民族乡政府是一句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内设立的地方国家政权,可以作为郝哲族部分群体公共利益的代表。”①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主体缺位问题。

四、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

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应保护到何种程度,也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在我国还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民间文化艺术作品作为著作权保护的一项客体,其权利人也应当享有著作权规定的上述权利。但是由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具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若给予著作权规定的全部权利,似乎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人对于上述权利又并不能全部拥有。在本案中,个人认为法院对于案件的判决是合理的。其要求郭某等人在使用音乐作品《乌苏里船歌》时,应客观地注明该歌曲曲调是源于郝哲族传统民间曲调改编的作品,但是驳回了原告要求被告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的要求。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鉴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特殊性,法院认可了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可以进行改编,且不需要经过事前同意以及支付报酬。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是否可以行使“改编权”的问题,郑成思教授曾经解释道:“如果要求作为改编者的艺术家们事先取得许可及事后支付报酬,有可能阻碍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挖掘、发扬、提高及传播,有可能不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笔者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人的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至少应该得到保护。这是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人基本的尊重和保护,如果这些权利都无法保护,必然会打击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原创者的创作热情。长远来看,也不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建议

法院在处理《乌苏里船歌》案时,驳回了原告对于经济利益的诉求。对于民间文化艺术是否应给予财产权利的保护,法律界众说纷纭。《乌苏里船歌》案以判决的方式肯定了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但是以何种方式进行保护,保护到什么程度,仍然存在争议和分歧,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立法需求。

(一)明确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人依据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的著作权归属原则———谁创造了智力成果,谁享有其著作权,决定了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即其来源地群体是其著作权主体。结合前文对此问题的论述,笔者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应是创作该民间文化作品的社会群体。

(二)要切实保护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有关该方面的立法是必然的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文化资源尤其丰富的大国,立法显得尤为重要。韩国窃取我国端午节等节日、美国电影《花木兰》无偿取材于我国古代文化作品《木兰辞》赚取了高额票房等例子摆在眼前,都警戒我们必须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

(三)明确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很多人认为民间文化艺术作品随着时间流逝已经不受保护,所以更加肆无忌惮。需要明确的是,因民间文化艺术作品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等特点,难以适应著作权保护的时间性要求,因此,对其进行任何期限上的限制都是不恰当的。

(四)引进集体管理制度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由于其群体性的特点,权利主体不可能是单个人。所谓民间文化艺术集体管理制度,就是指民间文化艺术权利所有人在无法行使版权、邻接权,或者行使权利存在实际困难时,将其权利授予版权集体管理机构,由该组织代为行使和管理,权利人享受由此带来的利益的一种制度。[5]由集体代为管理,可以更好地维护权利人的权利。这是由于,多数情况下权利人不知道侵权事实的存在,即使知道侵权事实的存在,出于诉讼成本的考虑,也很难逐一去主张权利,且一一主张权利容易造成混乱,更不利于权利的维护。采用集体管理组织的形式无疑可以弥补以上的某些不足。

六、结语

法哲范文篇10

【关键词】现实题材;《都挺好》;艺术真实;价值引导

电视剧《都挺好》由小说改编而来,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恩怨纠葛,展现了普通人的家庭和职场生活,按照创作主题来划分,可以归为现实题材类电视剧。本文主要从艺术创作的真实性角度对该剧所营造的“真实感”进行分析。

一、视觉空间的拟真化

影视艺术与空间造型密不可分。视觉空间的营造对于影视作品真实性的表达,有两点关键作用。第一,空间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特定的审美文化内涵;第二,在影视创作中,空间的造像又与影视的叙事主题相关联,从而生发出更为丰富的阐释意义。关于第一点,我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宏观方面,空间因其本身的地理位置、文化属性等特征,能够在影视创作中营造某种特定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都挺好》将都市这样一个典型的空间环境,作为整部电视剧展开的叙事空间,进一步又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空间,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国内将视点聚焦于苏州,国外则是美国的旧金山。苏州是传统与现代文明显著交融的一个都市空间的典型象征。除了对苏州传统居住空间与城市风貌的描绘外,该剧在反映现代都市生活方面,将镜头贯穿国内外两个不同的地理空间。美国旧金山的现代建筑,与苏州园区的现代城市景观、古城区的历史景观形成对照,分别从东方/西方的横向维度、传统/现代的纵向维度,构成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影像的叙述。微观方面,空间影像借助于不同的造型、装饰、设计等,能够营造出具有真实感的生活场景。《都挺好》将家庭环境和职场环境作为剧中主要的生活场景,家庭环境又分为大家和小家,大家指的是苏家成员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比如位于同德里的老宅,整体色调偏古褐色,幽深小巷,街坊邻里,斑驳的白墙和深天井,摆放着旧式家具和苏家成员的集体照等物件,老宅承载着苏家人的集体记忆。小家即是由部分家庭成员组成的生活空间,例如苏明哲在旧金山的家,美式洋房,环境宽敞,家具气派,与美式生活的自由与开放相照应。苏明成夫妻居住在现代都市小区之中,单独的公寓楼住宅,空间较小,但是家具齐全,个性化摆设丰富,具有温馨之感,是当代大多数普通都市居民生活空间的缩影。职场环境则以苏明玉所在的众诚公司为主。公司大楼、办公单元、商务会议、工厂车间等,忙碌且秩序井然的职场氛围,折射出部分都市白领的日常职业环境。从空间造像与叙事的关系出发,空间对于叙事的辅助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第一,交代人物的身份背景,构建人物之间的关系,丰富人物的形象特征;第二,空间有助于推动剧情的发展。先说第一点。旧金山的大洋房符合苏明哲海外精英的身份以及爱面子、讲派头的性格设计,妻子吴非和女儿小咪时常独守空旷的洋房,在偌大的室内空间中显得孤单且无助,象征了苏明哲与妻儿分别后彼此之间产生的隔膜,以及海外华人看似风光却时常与孤单相伴的境况。与之相比,苏明成夫妇虽居住在相对窄小的公寓楼中,却不失温馨与乐趣,由于“第三者”苏爸的介入,打乱了两人原本居住的空间秩序,并对苏明成小家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从而制造了两代人在共同相处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苏明玉独自居住的空间,整体风格简约,色调偏冷,缺乏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这与苏明玉理性实干的性格相呼应。剧中苏明玉坐在家中宽敞的衣帽间内,独自一人,象征苏明玉内心对于情感的疏离,以及过度的理性带来的孤高隔绝之感。同时,在职场环境中,苏明玉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表明她在公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便于刻画苏明玉作为职场精英的形象。此外,职场的空间也是公司各方人员共同聚集之处,剧中苏明玉时常要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职场情况,折射出现代职场女性精英在工作中的生存境遇,以及女性和男性在职场环境中的日常互动模式,以此构建职场中的性别话语。第二点,空间有助于推动剧情的发展。该剧从老宅的恩怨纠葛开始,围绕苏大强买房与卖房的问题,制造苏父、苏母与儿女之间的矛盾,以及兄妹之间的矛盾,从而展开故事情节,推进剧情。电视剧的结局,故事又回到了老宅,苏明玉到老宅寻找苏大强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父亲的关爱,并最终与逝去的母亲达成和解,老宅作为苏家集体生活和居住的空间,贯穿了整部电视剧,并在最后出现,与电视剧的开头首尾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回环。由此可见,该剧对于家庭和职场环境的构造,不仅与时代气息紧密呼应,而且贴近生活,拟真化的叙事场景容易使观众产生代入感。通过空间和生活场景来刻画人物性格,使得角色更富有真实感。此外,空间作用于电视剧的叙事,为整个剧情的设置和情节的展开,以及叙事逻辑的真实方面,起到了相应的辅助作用。

二、人性真实的探寻

除了借助于拟真化的视觉空间来营造具有真实感的叙事环境外,该剧还透过原生家庭和个人的成长,从亲密关系的相处模式以及情感心理缺失的角度,对主要角色的内在性格成因进行深度挖掘,试图探求人性的真实面向。《都挺好》围绕苏家展开情节,以主要成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父亲苏大强,胆小、软弱,缺少担当,自尊感较低,但是内心深处关爱孩子。面对重男轻女的妻子的强势主导,他被迫遵循妻子的意见,总是逃避家庭冲突,但他疼爱子女,比如在饭桌上给明玉夹鸡腿,给她送生活费,还有购买作业本。虽然依赖明哲,但是放手让他重返美国,分配遗产给明成补贴生计,希望他能够和朱丽破镜重圆。根据电视剧开头几集的回忆可知,苏大强长期生活在妻子的管控下,无法掌控家中的经济和其他资源,内心深受压抑,所以在妻子死后,他不停地对子女提出各种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以此来满足内心长年被压抑的需求。母亲赵美兰,性格强势、霸道,能干精明,独断专权,从苏大强和苏明哲的对话得知,她未能选择自己的婚姻,为了解决城市户口嫁给苏大强,极力掌控家中所有的资源。在苏大强的叙述中,赵美兰曾经选择离家和别的男人生活(满足自主择爱的缺失),但是怀了明玉,情夫转而离开,不得以重回原本的家庭和婚姻。苏母将内心对于生活的不满投射于苏明玉,对儿女的喜爱存在偏私,造成日后资源分布不均衡。她并非对明玉没有爱,在明玉离家后,她曾强行劝说她回去,却以失败告终,至此以后,母女隔阂深重。苏明哲,家中长子,爱面子,自尊心强。自小成绩优异,又在海外留学,多年的求学生涯,挤占了弟弟妹妹的很多资源,所以他能够自觉承担作为兄长的责任。由于他从小就是全家的骄傲,因此家人对他的要求竭力满足,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其出国念书,光耀门楣,所以在众人的期待和赞赏中成长的他,内心十分在意其他人的看法,有时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无法认清现状。失业时,他不愿让妻子吴非透露给家人自己的窘境,无法放下身段去寻找普通的工作来应付生计,不顾自身的经济情况,不顾小家的生活情况,宁愿多出钱也要给父亲买房尽孝。但他本性包容孝顺,在明成和明玉有冲突的时候,总是当“和事佬”,希望大家庭能够和睦,求学时也勤工俭学,不时往家里寄钱补贴家用。苏明成,作为家中老二,成绩和能力相对其他两个兄妹,较为平庸,但是和母亲关系较好,尤其依赖母亲。父亲的不过问和母亲的溺爱,使得他骄纵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总是以讨好母亲索取爱,却不懂得付出,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担当。他依恋母亲,这样的情感关系模式在和朱丽的恋爱及婚姻中,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投射。他爱护体贴朱丽,但在感情中总是成为讨好的那一方,缺少自己的原则和担当,为日后的婚姻危机埋下隐患。当母亲去世之后,他的脾性变得暴躁和冲动,是内心的依靠突然缺失引发的不安全感所致,再加上工作和投资失败、婚姻受挫,迫使他开始直面自己的性格缺陷。苏明玉,家中最小的女儿,个性独立好强,精明能干,是兄妹中能力最高的一个。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以及苏明玉的出生情况,致使她没有得到与其他两位兄长同等的关爱,再加上苏母的强势专制,引发了苏明玉内心的强烈不满与反抗,性格执拗。自小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促使她尤其要强自立,喝醉时才吐露出被歧视的痛苦。与父母发生隔阂后,她离家独自生存打拼,对待感情冷漠疏离,但内心深处渴望家庭的关爱,比如在她房间里放置的家的模型,隐喻了她对于家庭的渴望,对于被关爱的渴望。所以她帮助兄长以及朱丽解决工作困难,不遗余力地照顾父亲,以填补过去的情感缺失。该剧从主角所生长的原生家庭来刻画人物形象,符合人物性格成因的内在逻辑,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深入挖掘人性内在的真实面向。一些评论认为,该剧存在过度“贩恶”的问题,过分揭示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及人性的黑暗,人物的形象较为负面。纵观整部剧,三位男性的确都存在自身的性格问题,苏大强的“作”、苏明哲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以及苏明成的“冲动暴力”,成为观众诟病的对象。其中,苏明成暴打苏明玉的戏份,引发了观众的强烈谴责。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苏家男性人物的性格缺陷有其内在的成因。与此同时,创作者在处理角色时,仍保留了人性的积极面向,如苏大强对子女的关爱、苏明哲的孝顺,以及苏明成对妻子的真挚感情。苏明成暴打苏明玉一段,苏明玉实行报复,更多是为了营造戏剧冲突的张力,以此来点燃人物之间的矛盾,从而展开剧情。但是,剧中关键人物苏母赵美兰的戏份不多,苏大强和赵美兰各自成长的环境以及原生家庭的信息披露较少,两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也少有交代,苏母为何始终对苏大强不满?苏明成为何存在暴力倾向?诸如此类的疑问,在剧中缺乏更多的细节来佐证,成为难以去探究的问题,这里的确对于原生家庭的背景交代还不够充分,也导致该剧在塑造人物性格内在成因的真实性方面有所欠缺。

三、现实议题的聚焦

现实题材的影视剧通过塑造富有真实感的“环境”和“人物”,构成对社会现实生活的镜像呈现,此外,艺术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大胆直视,能够引发观众对于社会问题和时代症候的关注与思考。《都挺好》涵盖了金融、教育、企业、养老、职场就业、原生家庭等当今国人普遍面临的一系列社会议题,例如,众诚公司的职场风云,不仅揭示出都市职场人的生存现状,同时也在试图探讨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制造实业如何创新,以及民族工业未来的发展;苏家兄妹三人算账、分摊义务、买房卖房等事件,聚焦的则是当今社会老人赡养的议题;苏母重男轻女、兄妹反目成仇、苏明哲打肿脸充胖子、苏明成啃老且婚姻失败,根源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深层影响,则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的议题;苏明哲出国留学、工作难寻,国外小家生活艰辛,则反映了部分海外华人的生存境遇与国外生活的残酷现实;苏大强投资理财被骗、苏明成投资实业失败,折射出金融投资与风险的问题;苏明玉遭遇职场、家庭的困境,吴非含辛茹苦,独自撑起小家,是对现代职场女性生存现状的剖析,等等。电视剧《都挺好》以一个都市小家庭为切入口,通过贴近现实生活的镜头语言,聚焦当代家庭生活的部分现状,揭示出隐含在时代症候下的某些社会痛点与社会问题,引发大众的关注。在电视剧《都挺好》引入的诸多现实议题中,聚焦最多以及观众讨论最频繁的便是“原生家庭和个人成长的问题”。该剧围绕它展开故事情节,构建剧情逻辑,即苏家成员之间产生矛盾,逐渐升级,爆发至最后解决。在剧集的末尾,以剧中苏大强的意外生病来反转剧情,达成剧中人物的和解,试图对原生家庭的问题进行回应。但是,不少评论对该剧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表示争议和不满,认为有强行“洗白”、迎合都市情感剧主流价值观创作趋势的嫌疑等,这些分歧的背后都涉及到了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是否存在不符合真实的情况,也就是电视剧创作的“真实”问题。关于《都挺好》结局的设计,引发观众争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影视作品的价值输出与受众认知存在客观差异。根据相关大数据的调查结果分析,观众对于苏明玉是否选择和家人和解持不同的意见,这里引入相关的调查结果:在话题“苏明玉该不该和解”的原创微博中,7天内共检索有效微博8539条,其中表态“不和解”有7585条,“和解”有954条,高达88.9%的人选择“不和解”,成压倒性态势,表明观众对女主角的遭遇产生了强烈的同情与不平,认为面对家人一而再、再而三的逼迫和恶待,相互和解已不再可能;约11.1%的人选择“和解”,表明仍有观点认为“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支持女主角放下恩怨大度和解。①由此可见,影视作品的价值引导与受众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异会引发受众对于影视作品真实性的讨论。二是从电视剧本体而言,剧集的叙事逻辑或许也存在问题。编剧王三毛透露,苏大强的患病是其无理取闹以及各种情况突发的根源,深埋在电视剧中,但是这个原因在早前的剧情中并没有十分清晰地交代或是铺垫,只是在第42集中,苏明成和石天冬的谈话中,暗示了苏大强在苏母去世后,脾性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紧接着在第44集中苏大强身患重病的消息传出,剧中人物之间原本复杂难解的矛盾如何因这样一个突发的事件逐渐产生变化,整个过程都集中在最后几集里进行交代,矛盾和冲突点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缓解并解决,使得剧情节奏略显匆忙,在整个剧情连贯度和叙事逻辑方面,这里的确显得并不十分真实和自然,致使观众对“大团圆”结局的合理性产生质疑。但是,《都挺好》对于社会痛点的大胆直视,以及试图通过“大团圆”的设计对现实困境予以积极回应,体现了艺术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切观照。

四、结语

关于现实题材影视创作的“真实”问题,创作者对于艺术真实感的追寻,依据不同的故事题材和创作者自身的造诣水平,各有不同,且永无止境。影视剧对于社会价值的引导方面,有的旨在提出或者揭示出某些社会问题,引起大众的关注,但并不对问题进行回应。比如印度电影《调音师》,指涉了印度非法贩卖人体器官的社会问题,影片最后设置为开放式结局,甚至引入人性的黑暗深渊。也有的并不只是提出问题,或是解决问题,而是创作者试图对这些问题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进行真实展现,引起观众的思考,并以积极正面的态度给予回应。类似影片《我不是药神》聚焦高价药品的社会问题,最后的结尾更多地彰显了人性的光辉。那么,电视剧《都挺好》对于社会问题的揭露、原生家庭的探讨、人性的追寻,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它以理解和放下的方式,试图探寻原生家庭创伤的解决之道,对人性和生活有着较为勇敢的正视,彰显一种相对来说更为积极的、正面的价值取向,这与后者的创作意旨更相符,也是艺术创作者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友军.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真实形态论[D].中国传媒大学,2007.

[2]戴清.揭示生活“隐秘的真实”——电视剧《都挺好》的创作成绩及其不足分析[J].艺术评论,2019,(04):112-120.

[3]程樯.现实的镜像: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略论[J].中国电视,2018,(02):51-54.

[4]郭家宝.新世纪国产都市情感剧的空间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