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护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06:56:30

教育护理论文

教育护理论文篇1

1.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

如今,人文关怀在在医学上需要更好的彰显出来。人文关怀简单来说就是“对人展现的关怀,”更多的体现在于弱势群体上。而在医院,体现人文关怀的地方在于对患病者的服务上。在现在的竞争趋势下,很多医院已经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了改进,在医生与护士的职责中要求对于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时需要尊重患者,开导患者。需要从患者的角度进行思考,考虑病人患病的心情。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为了快速且更好地跟上现代的医学模式转变的脚步,护理专业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加入人文课程,使其比重上升,对于在校学习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医护意识,使其走上岗位时可以把更为人性化的医护服务提供给患者。为和谐医院的建设铺好道路。医院是为人进行服务的,而医护人员是员工的核心人员,也是医院的护理文化的创造与传递者。因此对于护士培养应当从医护学院抓起,也就是对在校生的人文教育加大关注。

2.护理界男性护理人员更有优势

在护理教育的领域中,男护士有其特有的优势,因而成为了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的亮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医疗仪器、设备被投入使用,护理也已经不再是以往单纯的健康指导和病情观察等内容了。以前只有女性的临床护理工作慢慢的正被男性给替代。男护士因其特有的优势把大部分医院的护士基本上为女性的局面给打破。要培养有特色的男护士,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经验的积累,培养优秀的男护士,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将女性没有的优势展现出来,让男护士在就业时有可以更有优势。

二、改变护生的思想

从择业观开始科学技术在进步,社会也在发展。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已经开展,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现在的护理工作模式也已经不是传统观念上的护理模式,护士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开始扩大,护士角色和任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都对开展护理教育的学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挑战。因此,护理教育事业的路还有很长要走。我国人口众多,且农村的人口比例在我国有一多半的比重。因为我国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城乡医疗资源的配置也还不够合理,学生的就业观念也还不够完善,还有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愿意生活在大城市中,想在大医院中就业。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健康的认识不断的完善起来,护理的人员数量目前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指导,让学生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有在社区就业护理工作的观念。要让学生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的发展付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的思想观念。国家应该对护理生毕业后走向基层、走进社区的思想给予支持。护理生应该把所学的知识本领应用在基层,社区中。为基层的人民提供保健性的护理服务,提高基层人民的身体素质,造福于民、造福于基层、造福于百姓。为护理的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三、总结

教育护理论文篇2

1.1护理人员流失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院临床护理人员从2012年1月—2013年12月离职护理人员21人。流动人员的增加,造成临床在岗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运转,护士身心疲惫而影响了健康,同时护理人员待遇低,也是造成人员流失的原因之一。

1.2对护理健康教育缺乏沟通技巧和艺术性

临床科护理人员年轻化,语言沟通能力差,说话生硬、死板,缺乏趣味性,患者无兴趣接受宣教。护理部下科室随访,患者反映责任护士说话生硬,患者不知道责任护士是谁,造成了护患关系不协调。

1.3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护理工作量大,责任护士负责床位较多,床护比未达到国家卫生部的要求,护理人员没有时间为每位患者考虑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式,基本由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定出本科教育内容,如:入院宣教、术前术后宣教、出院指导等,目的使健康宣教规范化。但很多护士只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工作来完成,停留在卫生知识的单向传播上,态度及建立健康行为上没有起到应有效果。

2解决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没有护理健康教育就不成为整体护理。护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作为一名护士,首先树现代护理观,明确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护理工作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预防保健和促进健康工作上来。

2.2合理配置人力

保证护理健康教育的落实随着临床护理责任制护理模式的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增加了护士的每日工作量,只有按国家卫生部文件要求护比的配置执行,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把护士还给患者才能保障护理健康宣教的持续发展。

2.3发挥经济杠杆机制,激发护士的工作激情

护理部直接参与医院绩效方案制定与分配,按分层岗位实行绩效分配,实现绩效分配向高风险、高技术含量、临床一线岗位、值夜班护士倾斜。我院为提高护理人员待遇①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每月补贴300元②夜班费由15元提高30元③夜间护士值班入院一个病人补助50元④护理部每季进行一次理论与操作考核,前3名奖励100元⑤临床一线科室开展争创服务之星,被选为服务之星的护士每月奖励200元,通过各项奖励措施及医院政策倾斜,提高护理人员待遇,稳定了护理队伍。

2.4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倡人文关怀

责任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科健康教育的程序,有计划进行开展健康教育,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计划。经常更新知识,科室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护理部有计划培训护理人员、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医学新进展等知识,让护理人员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技巧、方式、方法,并送护理人员到三甲医院外出进修学习创造条件。

3结论

教育护理论文篇3

1.1理论框架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2小结

教育护理论文篇4

1.1给别人讲故事的形式开展:我们经常会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这就好像是我国以前很多的成语典故一样,通过一个浅显的故事,从而揭露深刻的道理,叙事教育也是如此,其中一种主要的开展方式就是通过给别人讲故事的形式从而开展护理教育,比如对于老年人的护理课程开展过程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得学生对于老年有一个准确的理解,首先必须具备关爱老人的思想,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开展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和启发,从而在故事背后真正含义的理解过程中,懂得关怀和爱,这对于在护理教育课程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很好的医德。

1.2 看电影、欣赏文艺作品等形式开展:在国外的护理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曾经在2004年就有教育者利用电影等文学方式来进行叙事教育课程中的老年护理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新颖有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也让学生们能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爱和关怀。通过播放有关于老年人相关类型的电影,学生通过这样的电影,能够老年患者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能够切实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而做好在以后的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护理管理。

1.3自我日记的记录:通过每天自我的一个反省,能够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性思考的过程,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每天的一个学习和工作进行准确的记录,从而每天对自己的日记进行查看,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改进,对于其中有利的影响,进行经验的积累,在反省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

二、 叙事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2.1加深了护理教学体验:叙事教育方式,通过一种比较有趣的教学方式进行护理教育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从理论被动的教学转变为灵活的教学方式,逐渐地从只注重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不断地转移,将叙事教育方式不断地应用护理教育过程中,从而有效地了提高了学生对于医疗护理工作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演练,不断地接触到了真正地医疗护理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也明白了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影响。

2.2培养了学生的医护观念和思想品德提高:叙事教育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得抽象的道德和规范融合到了护理教学过程中,解释了护理人员必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粱厚啊的医护品德,树立了良好的护理形象,通过在故事中,从浅显的故事内容中获取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观念进行理解和吸收,培养了学生的医护观念和思想品德提高,逐渐地影响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3 叙事教育很好地对抽象概念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和理解:在叙事教学方式的开展过程中,使得护理人员明白首先对患者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同情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护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那么要想做到对患者的了解,就必须对患者的生活情况、性格等进行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就需要和患者进行沟通,从而明白其内心真实的感受,实现心和心之间的沟通。通过叙事教育的开展,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各样的内涵传达给了学生,使得学生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抽象情感的真谛,好地对抽象概念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和理解,从而不断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更加地理解患者,帮助患者做好护理。

三、结束语

教育护理论文篇5

高职及大学的少部分学校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学这门课程,中职卫生学校目前还处在空白,而中职医学学生临床接触少,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造成以后工作中的极大的障碍,埋下护患沟通不良及不被信任的隐患。

2目前制约护生提高健康教育能力的主要因素

2.1医学教师对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

目前由于地域以及传统观念影响,医学教师观念更新落后,对医学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到位,教学工作仍旧停留在生物医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重视培养护生的专业能力,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没有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学,或者按照书本照本宣科,一带而过。

2.2护生缺乏护理健康教育意识:

因传统观念影响,多数护生认为护士只是打针发药,或者协助医师进行治疗护理,从而忽视了患者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和在新的护理模式中的重要性。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护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健康评估、护理实施上,将健康教育认为可有可无或者认为是宣传教育可以忽略。而目前中职护理实施整体护理教学,在整体护理模式下,护理内容、模式发生更多变化,儿科护士更多的承担患儿及家属的咨询者及健康教育者的重要角色。患儿家长渴望了解更多健康教育知识,但护生健康教育知识匮乏,从而产生护患不信任危机,这就促使护生需要提高认知程度,积极参与健康教育。

2.3护生缺乏相应专业素质:

由于中专护理学生多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学习中,基础知识薄弱。中职护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不能有效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现代护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较强,因而缺乏关心和照顾别人的习惯。作为未来的的护士,很多护生欠缺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能力。

2.4健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患儿及患儿家长。健康教育范围为儿童保健常识及儿科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措施、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儿科健康教育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这是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原则。由于父母是患儿的看护者,他们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外家长的素质也影响整体护理的实施。家长因孩子生病面临心理压力,存在明显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往往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因此,护士要充分了解患儿及患儿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主动并详尽的向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3加强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对策

3.1教师及护生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要加强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认识儿科护士是护理计划的制定者者、实施者、健康教育者,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给学生讲授,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情景教学、病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完善健康教育的讲解,并使护生认识到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患儿及患儿家长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预后,所以更要要求护生在学习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健康教育在现代护理中的重要性,以新的护理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以患儿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服务新理念,履行护士的基本职责,并自觉履行健康教育的义务。

3.2提高护生学习健康教育的能动性。

中职护生起点低,基础差,缺乏健康教育意识、理论知识不扎实,所以要不断提高护生知识基础和健康教育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使护生从认识上、行动上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提高为患儿及患儿家长服务的积极性,能够主动、积极、高效地把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每一位患儿和家长。

3.3加强护生表达及沟通能力,学会与患儿及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儿科护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治疗、护理的基础,良好的护患关系需要良好的沟通,而健康教育可以作为护患沟通的切入点和桥梁,积极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儿及患儿家长建立恢复健康信念,并能做到遵守医疗程序的行为。由于患儿年龄、性格及家长知识层次等各方面的差异,使患儿及家长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有所不同,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护生交流意识和沟通技巧,包括提问、倾听等语言性沟通技巧和体态、触摸等非语言性沟通技巧的讲解。

3.4加强学习,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做好健康教育,先要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学习如何评估患儿,收集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找出患儿及患儿家长真正关心的问题,作为教育的内容。学习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制定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实际情况、认知程度,选择适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随时收集有关资料,以便动态地评估健康教育的效果。护生学习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指导,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及护理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素质,另外一方面要鼓励护生广泛学习,自由提问,培养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便更好地适应医院及社区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3.5学习建立儿科护理健康教育路径。

健康教育路径是指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施方法借鉴于健康教育的实施上,通过对患儿及家长的评估,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社会、文化等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路径表。教师可以运用展示法、讨论法、临床模拟等教会学生讨论制定儿科护理路径,填充健康教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热情。

4结语

教育护理论文篇6

1.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6]。教师根据护理健康教育学科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设计健康教育案例。所设计的案例要简单,贴近生活且易于理解。例如设计与护生息息相关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主题“:大学生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等,并对案例加以讨论,让护生从中学习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1.2小组讨论将护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确立小组健康教育主题,设计健康教育方案。在设计健康教育方案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护生用已学专业知识结合计算机技术设计健康教育图谱和健康教育电子调查问卷,并输入计算机系统。要求所设计的健康教育方案以简单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或视频呈现。

1.3校内实践我校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等10大门类,在校师生达2万多人。这样的校园环境为护生提供了良好的大学社区实践基地。在实践活动中,护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由小组长带领组员,深入校园社区,以在校师生为健康教育对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首先,教师指导护生收集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并将结果输入计算机系统,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和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同时,根据设计好的健康教育方案在校园社区人群中进行主题健康教育,并针对健康教育对象的具体问题进行个体化指导与讨论。

2护理核心能力培养

2.1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反思性思维能力是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7]。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护生应用已学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查阅文献,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围绕确定的健康教育主题梳理并形成相关健康教育知识体系,设计健康教育方案。在健康教育方案设计过程中,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和资料查阅,在保证健康知识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普及性,最终确定方案。此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实践反思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2.2创新能力在信息快速更新的今天,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患者健康知识获取的需求[8]。在教学中,教师引导护生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寻求与物联网工程等学院学生的合作,创新性地设计健康教育计算机路径。该技术可实现根据健康教育对象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体格检查结果等信息分析其潜在的和现存的健康问题。同时,在健康教育方案设计过程中(主题主要涵盖生活、饮食、锻炼、常用药物的健康指导等),应用设计学的理念,将复杂专业的文字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图片或视频,使受教育者轻松掌握健康知识要点。此过程不仅促进了护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而且实现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补充;同时培养了护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感受到交叉学科所带来的更宽广的发展领域。

2.3人际交流与管理协作能力护生根据健康信息分析结果,结合预先设计好的健康教育方案,分小组进入校园社区,实施健康教育。为完成健康教育任务,护生首先要发场团队精神,精诚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同时护生会面临不同年龄、性别、知识层次的服务对象,在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和对其进行健康知识指导的过程中,护生了解了如何与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性格的人群进行有效沟通,以取得对方的理解与信任。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护生需要思考如何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健康教育对象理解和接受健康信息。通过课堂外的校园社区实践活动,护生掌握了人际交流的技巧,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2.4终身学习能力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介绍健康教育所涉及的技术和学科领域,引领护生进行文献查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护生设计健康教育方案时,还学习了护理专业知识以外的技能,如图案设计、计算机技术。在实施健康教育方案时,意识到人际沟通技巧的重要性。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再回到小组和课堂进行回顾,以理论—实践—讨论—反思的模式循环,增强了护生对专业外知识的兴趣,体会到学习交叉学科的实效性,培养了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3小结

教育护理论文篇7

我院为县级医院,主要面对农村病员,现有病床250张,8个护理单元,护理人员共96人。1997年开始在科室试点性开展整体护理,推广护理健康教育,至今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笔者对本院1997年~2006年的病区健康教育的逐年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回顾,深感处于基层的县级医院在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难点和不规范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予解决。

1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观念滞后,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目前有许多护理人员思想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阶段,把完成治疗、单纯被动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看成护理工作的“硬指标”,而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当成“软指标”,仅仅满足于完成治疗任务,忽略了护理健康教育,因而缺乏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的动力、激情,以致影响了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2护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程式化,缺乏针对性与个体化护理人员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卫生宣教混为一谈,教育内容空洞,对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具体需求不够了解,缺乏针对性,泛泛而谈,灌输的多,反馈的少,单向传播多,双向交流少[2],因而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如一位心肌梗死恢复期的老年患者说:“护士每天来告诉我,不能吃咸的,不能吃油腻的,对饮食限制太多,我不知道怎么吃才算合理。”说明患者还没有理解限制饮食的目的,护士没有教给患者如何调理每餐饮食。

1.3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简单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时,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如消化性溃疡、心血管疾病、骨折等患者健康教育指导仍处在常规性教育内容上,对不同需求患者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患者个体化需要的内容[3],使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1.4管理层重视不足医院及各级护理管理者,对护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具体而有效的监控、考评机制,使护理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的开展中流于形式。

2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难点

2.1护理人员个体素质不高,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体系,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我院现有护理人员中有82%为初级护理人员,专业理论技术水平低,知识面狭窄,且知识结构陈旧,更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在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沟通技巧、交流方法及能力方面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此外,由于社会上的一些原因,导致一些护士的价值观扭曲,事业心、责任心不强,职业形象模糊,主观存在对护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不安心护理工作,因而很难适应护理工作新形势的要求。

2.2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个别科室甚至有医护比例倒置现象,由于护士偏少,护士长集多种角色于一身,较多繁琐事物和非专业工作使她们在工作中往往是“喧宾夺主”,而护士由于人员缺乏,各种临床治疗就疲于应付,既无法抽调专职护士实施护理健康教育,而其他护士也无时间较规范地去搞护理健康教育。

2.3医院护理管理体系不够规范我院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护理管理为二级管理模式,护士长接受双重领导,自主性较差。护理部与护士长在管理目标上不能有效整合,管理不到位,未能有效地将护理健康教育纳入质量考评中,因而较难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护理部目标不能按计划如期实现,也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科学的组织管理职能。

2.4护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搞好护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硬件设施:如音像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模具等,而基层医院因资金缺乏受制约。

3对策

3.1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护理管理者要自觉地学习现代护理理论,更新观念,将现代护理理论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业余自学、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念。

3.2加强护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规范化培训是满足护士健康教育需求的有效途径。护士只有不断丰富知识,才能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效果。通过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一部分护士在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的掌握上还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提示护理管理者和每一位护士要重视人的因素,注意人的社会性,潜心研究人的个体化需要。

3.3医院应当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资,重视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4]。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对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费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应该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对住院患者进行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

3.4引起领导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建立一套考评体系,并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真正让护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在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成为护理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病区应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解到临床护士各班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中,认真执行。护理部应建立健康教育的考评指标,对病区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并将考核结果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

2胡容.护士长对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认识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1):687

教育护理论文篇8

所谓的人文素质其主要包括精神和知识两个不同的层面。在这其中,知识是基础,而后者的精神则为核心。通过对人文素质概念的分析,我认为所谓的人文素质则是指素质为知识和精神的外在的表现,其主要设计到的则是如何处理任何社会等以及其和自身情感和意志的处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道德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我认为其首先要具备道德方面的素质。所谓的道德素质,是指既包括对人类基本道德规范的遵守,包括对护士行业的医德、医风等方面的遵守,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而所谓的政治素质作为道德素质,我认为作为是每位护士必须具备的,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等。同时在道德方面面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高尚的护德。第二,社交素质。护士作为服务的群体,其面对的是大批量的患者这个特殊的群体。要做好对患者的服务,首先就要学会一定的社交能力。护理专业学生其社交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决定在未来的医疗活动当中,其能够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对患者进行护理的重要环节。如在1988年的时候,世界医学教学大会则要求培养出的医生是一名倾听者、观察者、交谈者。如果在护理工作中没有好的社交能力,就不能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更别谈形成良好的依从性。因此,社交能力是护士必须具备的第一个能力。第三,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个人意志、认知、情感以及人际管理能力。大学生作为对其人格培养的关键的阶段,对培养学生对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也是未来护理工作的基本素质。第四,文化素质。该内容包括对护士的情感、修养、态度以及其价值的取向等。一方面护士在面对不同文化和观点的时候,要具有包容的心态;其次则是具备一定的知识语文表达能力,从而可在日常的工作中满足对医学信息记录、报告编写等方面的需求。

2提高护士人文素质的途径

2.1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教育进行强化。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培养护生人文素质。首先,在人文素质方面其所关注的是人类的价值和精神表现,是一种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医学院校所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卫生法、护理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护生接受人文知识的主要渠道;其次,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功能。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的是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在这其中,教师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领路人,其在素质培养中有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教师教育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未来学生素质培养的好坏。因此,通过教师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其教学的课堂当中,融入对教材的编写当中。同时在课堂中,教师还必须要以优美风趣的语言、敏捷的思维、优雅举止等,从而吸引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兴趣和爱好。老师也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在和学生的课堂接触中去激发学生,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未来医学的希望。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研读医学史,对各学科思想的演化历史、医学知识的人文起源中所蕴涵的丰富精神价值和人文遗产有一个深刻了解;第三,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一学校还可可开设如历史、哲学等人文选修课程,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2必须要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医学校通常为人文环境比较薄弱,为提高护士的人文素养,通常应努力的营造人文的氛围。因此,要狠抓医学校园校风、校史、学风等校园精神的建设,同时加强对校园景观、教学大楼、图书馆等地方当中的人文环境的构造。通过这样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感受到人文改变给校园带来的不同的体验,并让自己融入到这种人文的体验中。另外针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还可通过一些讲座、读书活动等,从而让学生汲取知识的营养,体验知识的奥妙与伟大。

3结语

教育护理论文篇9

1.组建多元师资队伍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护士多元文化知识与患者多元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临床缺乏能够适应多元化护理需求的护理人才,因此护生在校时就应对其进行多元文化护理的教育。但是,目前我校师资队伍单一,应该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引进和培养护理教师。

(1)“引进来”指的是护理工作者的引进。目前本校护理教师趋于年轻化,大多数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相对于临床教师,他们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学院应从长远考虑,为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储备有临床带教经验的双师型优秀护理教师。(2)“走出去”指的是已入职护理工作者的培养。倡导多元文化教育的必备条件就是强化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多元文化意识。目前,本校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理念太过封闭,年轻教师得不到良好的交流培训机会。学院应采取多种渠道培养教师队伍:①利用寒暑假时间,派护理专业任课教师到医院相关科室参加培训,以便能够更好地向护生讲授专业知识;②选送优秀教师1~2名参加国内护理学术交流,紧跟护理专业发展的步伐;③争取每年派教师到国外知名护理学院交流学习,不断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并且为本校护生的国外就业方向做铺垫;④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进修社会学、人文科学类相关专业课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定期参加相关专题讲座等。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本校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护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这些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思维活跃、记忆能力不强,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再加上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遗失殆尽。学院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来改变现状,如,《护理伦理学》的考核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饰演一段在医院所遇到的模拟情景,学生可当众演出,也可拍成VCR播放等;《护理美学与形体训练》的考核可以让学生身着护士服实地演绎护士的各种规范礼仪,也可排练成小话剧等。

3.学生应早期接触专业课,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工作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存在理论和实践衔接不紧的问题,教师应提前告诉护生他们将来所从事工作的内涵和性质。教学安排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早期进入临床的观点。因此,应在第一个学期安排本校的护生接触临床实践,接触临床实践的时间应随着护理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逐渐增加。

二、护理实验室的管理改革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环节。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实验设备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媒介,本校护理专业实验室正处在建设中,目前实验室的规模能够满足专业课程的实际需求,但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尽完善,应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更新护理实验教学理念,注重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2)申请实验科研课题,探索新型实验操作方式改变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回示—教师总结”为主的教学方式。(3)专职实验员应明确实验任务:实验员除了管理实验室和实验用物以外,还应该参与实践教学。(4)改革护理专业培养方案:本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专业实验课的考核成绩只占专业成绩的30%,任课教师的不重视加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实验课的开设比较困难,可以吸收其他院校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即各专业实验独立成一门百分制的课程。

三、展望

教育护理论文篇10

课前准备是上课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护生和老师都获益匪浅。作为护理学基础课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适当加入自我见解,找出重点、难点和考点,调整好预期授课的时间分配,理清提纲,同时翻阅大量信息材料,准备好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病例和学生感兴趣的事例,配备与课堂内容相适合的教具。护生的准备主要在于对书本的预习,预习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教学功效。根据学龄层次和基础的不同,护生对理论知识及操作的掌握也略有差别。故在备课时要考虑到这点,学龄层次低的备课得更加详细、逻辑合理、导课生动、叙事活泼、投其所好,学龄层次高的备课则可有所收敛,在解惑之余着重开发护生的举一反三和自学归纳能力。而实验教学的备课最好是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规范和统一操作流程和方法,让护生不会因为每个老师示教的手法不同而有疑问。

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开启学习兴趣大门作为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中的首要步骤,旨在引导学生加强学习的动力,主动摄取相关知识与技能。主要改进方法如下。

2.1以详细的资料与生动的图片取代传统以往教学中的文字叙述,增进学习趣味。

2.2将国内外护理方法进行对比结合我国目前护理专业的现状,分析就业前景,增进学生信心。

2.3开展多元化见习课与实践课堂,组织学生到院内进行参观,了解护理人员工作情况,激发学生兴趣。

2.4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护理专业的学习研讨会,观看教学视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力。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教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样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职人员可在以往的教育观念基础上,加强并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以适应当今需求。主要方法有:每位教职人员需在授课之间组织定期定时的集体备课,互相交流经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寻求帮助;各教职人员需配合时代需要,将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教授书本上的内容之外,结合护理事件实例,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定期举办临床实践[3];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技能操作比赛,以此进一步巩固并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促使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教学工作不断革新与发展;教职人员需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真正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需摆脱以往传统教学方式,使课堂富有创意,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