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科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02:59:04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篇1

1引言... 1

1.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1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的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的研究现状... 3

2目前国内城市滨水设计的利用状况... 4

2.1滨水区在城市中的作用... 4

2.2目前国内城市滨水设计存在的问题... 4

2.2.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

2.2.2滨水与城市在空间上缺少整体性... 5

2.2.3土地使用形态片断化... 5

2.2.4表面化的照搬照抄... 6

2.2.5对生态概念模糊... 6

2.2.6交通组织混乱... 6

2.2.7护岸景观缺乏连续性... 7

3城市滨水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8

3.1城市滨水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8

3.1.1自然性原则... 8

3.1.2整体性原则... 8

3.1.3连续性原则... 8

3.1.4多样化原则... 9

3.1.5安全性原则... 9

3.1.6亲水性原则... 9

3.2城市滨水设计应遵循的方法... 10

3.2.1人文设计... 10

3.2.2生态设计... 10

3.2.3景观序列... 10

4以广州新电视塔滨水区为例... 12

4.1珠江滨水区的过去及不足... 12

4.2珠江滨水区的规划建议... 13

4.2.1大珠江理念... 13

4.2.2文化珠江理念... 14

4.2.3多功能复合珠江与生态珠江... 15

4.2.4亲水性珠江... 17

4.3以新电视塔滨水区为例看滨水设计的成果... 17

4.3.1景观的二元性... 17

4.3.2对功能空间与生态的协调... 17

4.3.3亲水性的体现... 18

4.3.4公众参与理念的深入... 18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篇2

论文摘要:针对新形势下非理工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走出了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以及工程技术协调环境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新兴的宽口径专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括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防治以及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属于工科专业范畴,多设置在理工大学内。由于我国的环境形势呈现结构性、复合性、压缩性的特点,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O多年内集中出现,所以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在农业、林业、综合性高等院校广泛开设。但是,这些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存在专业视野狭窄、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工程技术积累不足和专业氛围不浓等问题,影响了本科生的质量和就业。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原有的专业传统和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非理工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急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就高等林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2006年8月31日,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年,同志又强调,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年的建设,其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已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进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多数毕业生还只是“万金油”式的人才,哪方面的知识似乎都懂一些,但又都不精不深;有的毕业生眼高手低,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生态学、水土保持等学科专业属于其传统优势学科。学校曾于1997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后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缺乏足够的工程学科支撑等原因而停招。2007年,学校审时度势,决定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重新招收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

目前,如何实现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全国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要求、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深化该专业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

二、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对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以此为契机,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已初显成效。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就难以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也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冲破“一切妨碍创新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影响创新的体制弊端”,改变“一切束缚创新的做法规定”,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培养方式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和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名师讲堂、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等。

2.专业课设置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考虑了国家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设置了诸如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控制生物学、环境植物学、环境地学、林产化工污染控制、测量学、环境数据分析等具有高等林业院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使人才的培养既具有鲜明特色又方向明确。

3.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而这又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工程训练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导致的。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比重;同时,国家推行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强调了高等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际知名大学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方面的经验,在必修课中为学生安排了350学时的教学实验课(其中专业课教学实验84学时)和11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2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课程设计1周、环境评价课程设计1周、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习6周);在选修课中又安排了88学时的专业教学实验课和6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1周、环境数据分析课程设计1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1周、环境植物学课程实验1周、测量学课程设计1周);此外,还安排了不少于14周的毕业论文(或设计)时间,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具有适应性强和上手快的能力。

4.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本科学生在大学第三、四年安排了专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吸引一批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科学理论以及环境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的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与实验技能,熟悉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规划、管理方法。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知识,拥有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具有从事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呼唤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自己满意且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3。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几门专业课,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制定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合理的教学大纲。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且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2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必须是“真刀真枪”的实际的科研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为了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关,学院还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全过程监控和指导,重点把握好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3个环节,为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一套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

(五)教学队伍的专业化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篇3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及高级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科研和高层管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环境咨询服务、工程实施、环境管理等工作.重庆文理学院于2000年开设了应用分析与环境监测专科专业,在此基础上,根据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西部大开发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02年申报本科4年制环境科学专业,并得到重庆市教委批准,2003年开始招生.2007年环境科学成为重庆文理学院的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重庆市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治理工程两个专业方向.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正逐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

2多模块、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由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重庆文理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已初步建立了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3个模块组成,包含基本训练、提高型训练、研究创新型训练3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块由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组成,重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初步训练;专业实习模块由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组成,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模块由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等组成,使学生得到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1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利用学校自筹资金、日元贷款项目和中地共建项目等,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和“分析技术实验中心”,总面积约为3500m2,仪器设备价值1200余万元.开设的学科基础实验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化工原理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目前的教学平台已能满足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基地建设的成效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4].为便于学生实习、见习,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文理学院已在市内各区县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永川区环保局、永川侨立水务有限公司、渝北肖家湾污水处理厂、重庆市环境科学院、江津污水处理厂建立了稳定的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见习的需要,较好地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在学生见习或实习期间,还请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过程训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2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

一般来说,高校本科生毕业至少要修完160学分,其中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约为30学分.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加大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本科生毕业需修完186学分(其中第二课堂素质拓展10学分),实验课程环节为26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见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技能训练及证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35学分,显著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2.1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5].学院现有重庆市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校级重点课程《分析化学》、《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和《水污染治理工程》等8门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技术,于2009年自编了实验教材《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并于2010年试用于2007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实验课程体系的科学化.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只重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而忽视环境工程教学.学生对环境工程知识了解少,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差[6],且普遍重视水体和大气污染物质的测定,而弱化甚至忽视室内污染物质、土壤污染物质的监测[7],不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环境监测和评价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在专业课程别设置了环境工程学(实验)、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工程方向:目前,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根据各校的办学情况或所依托的学科专业自行设置[8].一般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实验.但是,仅开设这些实验课程,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无法得到保证.为了适应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在这个方向的专业理论课程上增设了工程力学、测量学,实验课程增设了测量学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2)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深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复杂,因此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但目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满足各课程的基本要求为目的,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一些实验内容陈旧,课程实验基本以单一实验为主,很少开展现场实验和集成实验,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既不能体现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9].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实验室的建设,逐年改进、更新了部分实验内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表1所示,与2006级学生相比,2009级学生的专业实验项目由原来的75项增加为161项,增幅达114.7%,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为77、72、12项.其中,原有实验课程(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土壤农化分析实验)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显著降低,由60项降为41项,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由12项、3项增加为40项和8项,且改进实验项目10项,新增实验项目达42项.同时,新增了6门专业实验课程(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测量学实验),新增实验项目达72项,其中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为36、32、4项,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项目.此外,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适应国家环境保护和实验先进性的需求,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或新的研究方法、技术改编成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如将“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小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和“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纳米TiO2微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改编成“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微球吸附废水中的铬(VI)”实验,将“粉煤灰絮凝剂处理实验室废水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改编为“粉煤灰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实验室废水处理”实验.另外,还根据学校所在的环境条件,设置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实验项目,如“星湖校区空气质量评价”、“湖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日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富营养化湖中藻类的测定”等,不但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研究的兴趣.

2.2.2教学实习的建设与改革

教学实习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10],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虽然,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习、见习基地已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见习需要,但是也存在着显著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基地单位的性质较为单一,主要为各区县的环保局和污水处理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科研合作,建立实习教学基地.前期的调查表明,众多的企事业单位愿意与高校通过科研纽带建立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建设应是可行的,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正在逐步地开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建立了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习教学的机制.但是,随着我校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实习时间过短、时间段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集中体现在毕业实习上.经认真的调查研究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由原来的9周调整为26周,时间由原来的第7学期1~9周调为第7学期第8周后(即毕业论文之后),从而在时间上为学生的实习效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时间过短的不满,有利于加强与实习单位的长期合作.

2.2.3科学实践的建设与改革

科学实践是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科研申请、毕业论文/设计等.以往,由于教师担心学生的科研能力,不愿意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即使有,也仅限于个别的高年级学生.但是,这种状况是极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而且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建立、完善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激励机制,每年均选择部分低年级(主要为二年级)的优秀学生(约为学生总数的10%~20%)补充进入教师的课题组从事科研工作,并且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校校级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课题的完成.近3年学生校级科研立项达25项,涉及学生100余人,近10篇;特别是2008级学生科研课题达14项,涉及学生近半.无论是教师科研还是学生课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原则.经过2~3年的培养,这些学生毕业时均初步具备了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整体素质较高.目前,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形成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梯级机制,高年级学生逐渐成为教师科研的有力助手,能够有效地协助教师完成对低年级同学的辅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的激情.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1人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全国三等奖,1人次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3人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二等奖,2人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金、银奖,3人次获重庆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2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活动之“我型我塑”环保服饰设计大赛及环保工艺品展二等奖,1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社团之光“摄影展”之“我在社团”摄影大赛三等奖等.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创新性科研实践的最重要环节,毕业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平[10].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狠抓学生毕业论文各教学环节,在学生毕业论文中安排所有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及考核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2006~2010届学生毕业论文经专家评审论文合格率均为100%,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0%,优良论文占50%.

2.3实践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

良好的管理是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11-13].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以教学副院长为责任人,教研室主任为组织人,教师为执行人,建立了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和制度,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正常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方法.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压力使大部分的高年级学生不能安心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既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自2007级学生开始,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由第8学期的第1~8周调到第7学期的第1~8周,避免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时间段与学生就业时间段的冲突,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同时,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由第7学期的1~9周调为第7学期第8周后,实习时间也由9周延长为26周,不仅确保了学生能专心实习,有利于学生就业,也进一步增强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接受度.

3实践教学的成效

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正逐步建立,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人才.从2007年第一届学生毕业至2010年,环境科学专业已经有4届毕业生,80%以上的学生取得了1~2个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且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各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最终就业率达100%,主要在区县环保局、企业、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环境咨询机构等生产第一线从事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室内污染物监测、环境管理、污染物治理、水处理和环境评价等工作.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表明,学生在工作半年以后都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当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呈快速提升趋势,对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我校环境专业的发展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准确把握发展的方向和机遇,进一步构建更完善的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将极大地有利于我校环境科学市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有利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并且也有利于打造一支具有团结、拼搏和奉献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促进学术梯队的形成.如在实验教学改革尝试中,许多实验内容是当代比较前沿或前沿的技术和方向,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不但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实验技能,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够胜任实验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篇4

论文摘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探索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1提高理工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校的教学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十一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wWW.lw881.com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目前,如何实现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华东地区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提高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1理念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2.2教学内容的创新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运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4]。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

2.3教学模式的创新

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5]。因此,常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2.4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几年来,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5(2).

[2]雷鸣,杨仁斌,铁柏清,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形势及其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8(7).

[3]陈伟琪,张珞平.关于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福建环境,2003,20(2).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篇5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学科群;课程子模块;

作者简介:吴蔓莉(1974-)女,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与研究.

环境科学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一个较新的专业。从专业性质来看,环境科学专业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综合交叉学科。学科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几乎所有的环境类专业都与环境科学专业有一定的联系。从知识领域来看,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包括环境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规划学等[1]。这些知识领域覆盖面广,核心内容之间缺乏系统性,原理之间缺乏纵向延伸。环境科学专业的这些特点使得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专业定位过宽、专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也使得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专业课程内容杂散,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生不知道环境科学专业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不知道学科知识体系是如何体现的。

环境科学作为一个单一的学科,应具有独特的学科体系和特点。环境科学教育首先要完善学科体系,解决专业定位问题,并根据学校相关专业的传统优势和学科特点,凝练专业特色,发展具有本校特色或区域特色的、能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环境科学专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是以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为依托,结合本校工科办学特色而设立的一门较新学科。在办学过程中,借鉴了其他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对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明确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办学应结合本校相关优势学科特色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了系列的调整。本文将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办学过程中对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凝练、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进行探讨,为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3]和就业多元化的要求提供参考。

一、环境科学专业的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地处西北地区,是以建筑、土木、环境工程为优势学科的一所工科院校,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办学较早,是部级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因此,在对环境科学专业进行定位时,明确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办学和后续发展应以本校优势学科环境工程专业为依托,同时考虑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据此,最终确定了以“结合本校工科优势,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西部大开发为依托,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宗旨对环境科学专业进行办学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最终确定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环境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空气污染控制和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可从事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规划、设计、管理与教学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教育管理人才”[4]。

二、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与课程体系建设

(一)以学科专业群的构建促进环境科学专业建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下设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4个专业。4个专业中,除环境科学专业办学较晚以外,其余3个专业办学较早,在国内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环境科学专业在我校乃至全国都属于一个较新的专业,覆盖面广,几乎所有的环境工程建设、环境污染治理、人居环境等领域都可以发现与环境科学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应以相关重点学科的整合为基础,在重点学科所涉及的领域找到切入点,培育环境科学专业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优势学科群体,促进相近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协作。以学科专业群的构建促进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于发挥学科间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叉、综合与渗透,建立合理的环境科学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5]。

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形成了以学科群为特色构建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见图1),以学科群为特色建设环境科学专业,有利于组建相同基础的教学团队,为构建环境科学专业通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模块方式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基础层次和深入层次

根据我校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我校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实践教育教学模块、课外素质教育模块五个模块。其中专业方向教学模块应以突出专业教育特色、体现专业整体实力为目的进行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教学模块以利于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通过讨论,明确了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的设定条件:一是符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要求;二是考虑我校环境类专业特色;三是符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际能力;四是与学生技能培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根据以上几点设定条件,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根据环境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设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工程学等核心课程。并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结合我校环境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群特色情况,将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划分为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与管理、环境生态学3个子模块(见表1)。每个子模块包括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2~3门核心课程,并设置与核心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程多数是核心课程的纵向延伸。每个子模块都明确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环境工程学方向突出培养学生的水污染控制能力、空气污染控制能力、固废处置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突出培养学生的监测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和环境评价能力;环境生态学方向培养学生用生态学的原理和工程学手段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基础层次和深入层次,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一些核心基础课程,在对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有了一定的理解后,高年级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进行深入的学习。

为充分利用我校学科群优势和强有力的传统工程学科基础,在专业方向子模块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环境类专业之间的屏障,增加环境工程设计基础、城市水文与物质输配等工程类选修课的门类,把一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工程类课程开成供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选修的短学时选修课。

(三)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高等教育专业办学的目标之一是服务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在市场经济时代,培养的学生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是否挑选我们的学生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2004—200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包括考研、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的比例为72.05%。与其他几个专业相比,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明显偏低(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分别为92.96%、89.16%和90.99%)。另外,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考研的比例远高于其他3个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考研比例达到30.43%)。这说明我国目前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比较偏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一个主要途径。

为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同时也为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专业教育教学模块中设置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实践环节(见表1)。重点突出工业设计(如水、气课程设计、城市水文与物质输配课程设计);突出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实践环节;突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设计能力,组织学生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及评价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就业需求,适当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通过这种方式,重点培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求职竞争力,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篇6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环境科学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所牵涉的科学技术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学生有扎实广泛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目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情况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依然存在,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理论教学比较容易取得良好效果,但教学过程中与环境问题的实际结合还有所欠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2]。因此,调整和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势在必行。笔者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以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

 

1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诸多环节[3]。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评价、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多以课程实验的形式开展,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安排的实验项目课时约占课程总学时的1/4~1/3。实习教学可使学生掌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4-5]。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高效融合,就需要探索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改革[6]。

 

2 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及发展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设计教学部分,其中实验包括独立设课实验和课程实验。学院经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将基础生物学实验和分析与基础实验设为独立设课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有一定学时的课内实验,以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该专业设有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其中教学实习以生态学和环境地学课程为依托,在培养计划运行第5学期单独安排一周时间到天津蓟县山区进行地质地貌勘测和植被调查等实习工作;认识实习是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实践知识,验证、巩固和扩展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环节,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领域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及其发展现状,使学生建立起对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及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设计教学包括课程设计、专业设计和毕业设计几个环节,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采样与分析技术方法、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以及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工程等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学会运用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手段监测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固体废弃物、土壤污染、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等,了解环境监测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环境科学专业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通过专业性项目的设计训练了解该方向的设计前沿,掌握基本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掌握资料搜集、方案设计的基本要领,同时通过专业设计,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承担一个小型专业设计任务的立项、认证以及初步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训练。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选题要结合实际,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通过选题论证、文献检索、技术调查、实验设计、实际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毕业答辩等环节,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环境科学专业建设和专业管理工作,深知目前天津理工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实验教学方面,虽然很多专业课都设置了一定课时的实验,但是大部分实验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理论课上某些原理或现象而设计的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习多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实习基地不稳定,与实习单位的联系缺乏连续性,未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大多数学生到四年级才通过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限制了专业概念和创新思维的全面形成。该专业教学缺乏完善的实践环节考核机制,教学效果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4.1 实行专业导师计划 2013年学校确定环境科学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以环境类进行大类招生。开学一年后,按照学生成绩和学生志愿进行专业分类。为了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研究方向及发展现状,使学生尽快树立专业思想,在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为学生讲解两个专业的研究侧重点和工作方向。然而,一部分学生对于工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加之现在学生对于未来的思考缺少主动性和深入性,导致专业分类后出现了一定的弊端,比如专业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学习成绩不如女生,在选择专业时失去选择权,导致环境工程专业女生比例远超出男生,而环境科学专业的男生比例很高,分班后的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成绩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情况,环境科学专业启动专业导师计划,以面转点,每个指导教师负责几名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指导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心理动态,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办法。由以往高年级进行的针对性专业指导思路改为从低年级入手,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专业意识,指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根据科研情况,安排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从低年级构建以项目参与为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工作机会的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实践,使学生逐步科学地形成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就业规划等。经过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提高,学习状态和精神面貌大大改观,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校级、院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自发成立科研小组,参与科技立项活动,班级凝聚力提高,学风和班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2 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

 

4.2.1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基础生物学实验在原有的微生物学实验项目部分增加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项目,具体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细菌菌落观察、细菌的染色及真菌个体形态观察,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及菌落计数。实验课程要求每年更新或优化10%~20%的实验项目,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监测中会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对一些陈旧过时的监测方法或实际应用不多、行业性很强及理论知识高深、测定步骤繁杂的内容予以适当删减和合并。地学基础实验中对于学生难于勾画的流域汇水面积做了小型流域的教学模型,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勾画工作。分析与基础实验是后续很多课程和实验的基础,针对实验项目的设置开展多次研讨,相关专业教师全部参加,制订合理的实验项目,在教学运行中也由多位熟练掌握大型仪器的教师参与,使得学生直观掌握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总结等知识与技能。

 

4.2.2 为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目前,从教育部到学校有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学校团委设有本科生科技立项等项目、计划支撑,提倡专业教师多渠道地鼓励学生多申请、参与相关项目,并积极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工作。学生参与科技立项以及创新创业计划的热情很高,广开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订合理的研究方案,按照计划广泛开展工作。在研究进行过程中,教师有意锻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给予科学指导,定期召开阶段工作总结会议,根据研究进展情况适当调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实验中心协调,主动向学生开放相关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实验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4.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2013级培养计划调整将地学基础改为环境地学。该专业教学实习是环境地学和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具体地质地貌现象的识别能力、生态学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做到对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教学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课堂讲授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和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蓟县梨木台自然风景区”为天津理工大学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为了见识更多的地质现象、岩石种类及形成原因、土壤质地结构、植被种类及生物多样性,根据教学需要又增加“蓟县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环境科学教学实习基地。

 

学生经过教学实习,虽然对于实践学科的目的意义已经有了较为专业的认识,但是教学实习和认识实习的实习项目及要求不同。前者以课程为依托,针对特定课程确定实习项目,后者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生产知识,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培养方案中设立认识实习,以期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学到、接触到更多知识,加深对环境科学专业诸多问题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积累经验。针对环境科学的专业特点,在前一年度实习内容的基础上都会做出相应调整,增加相应实习项目,确定更为专业的实习内容。学院已与天津创业环保东郊污水处理厂、天津泰达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有效的联系,但主要侧重于水处理方向。为了增加专业实习面,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广泛建立联系,与相关专业部门和单位讨论,筛选并确定长期合作单位,定期向这些单位输送专业学生,增加学生的实践及就业机会,实现“双赢”。

 

目前,该专业已与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等环保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关系,定期为这些单位输送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实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为进入专业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4.4 建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机制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的从业能力。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学院考核机制,从专业建设实际出发,细化评价办法和细则,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考核体系,在对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借鉴一些新的经验制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使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建立实习基地评估体系,补充实习基地文件,确定实习基地评估体系的内容和指标,并对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有效评估。

 

5 结语

 

专业导师计划首先在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2013级环境科学专业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项目都在尝试阶段,并根据经验和成果逐步推进和完善。实践改革贯穿整个环境科学专业,从2013或2014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涉及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专业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的建立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初步建立并实行了管理办法,今后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实践教学考核与理论教学考核并行,点面结合,建立长效健全的考核体系。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篇7

【关键词】OBE模式 环境工程 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教改重点项目(YDJGZD-2013-03)。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突出,排污总量增加并逐渐显现出复合性、区域性和风险性,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高度,这是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环境工程专业是以环境科学为依托,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规律并进行控制调整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应用学科。如何构建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已经成为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新命题。

OBE模式简介

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上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1],在英、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一些国家实施都取得了很好的反馈,OBE理论关注和侧重学习成果,包含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被认为是工程教育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相比,OBE模式强调以毕业生能力达成为目标[2],从最终的结果反向设计教学体系,两者的差异如表1。

基于OBE模式的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OBE模式要求通过详细认真的社会调查,确定面向社会的同时针对地域特色的毕业生应达成的能力要求,然后以此为核心制定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师能力的提升优化为支撑,承担的科研项目为背景,在应用中不断改进以达成可持续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则包含六个环节:

1.确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能力要求

环境类专业培养的是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培养更多有前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主要培养五个方面的人才:(1)能够提供环境规划、评价、工程咨询等综合环境服务;(2)能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3)能够进行创新设计为主的产品开发;(4)能够从事产业部门环境服务为主的企业环境管理;(5)能够解决区域、流域复杂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针对不同的高校,学校定位、所处区域位置和为社会服务目标都不相同,所以成功运用OBE模式的第一步是确定符合高校毕业生的具体能力要求。环境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细致划分后,通过凝练学习目标和深化学习效果,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和竞争力,既能满足专业的社会需求,又缓解了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

2.对应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紧密关联毕业要求将总体培养目标细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运用OBE模式推进教学效果的第二步。

例如,社会需求目标是能够从事环境污染防治工程的人才,也就是有能力解决从污染产生、发展直到消除的全过程存在的相关问题并能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那么毕业要求具体如下:

(1)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的数理化、自然科学等知识的能力;

(2)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和实施工程的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的能力;

(4)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

(5)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法律、政策方针、环境保护、经济影响、可持续发展等制约因素;

(6)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影响的能力,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将以上毕业要求分解为具体的教育指标,即:(1)环境工程基本理论知识;(2)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3)环境工程常用技术手段;(4)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5)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由此将学生的专业培养课程分为应用基础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三大模块。应用基础能力包括基础理论和技术,工程设计能力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来培养,实践能力则需要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来提高。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为例,学生首先要系统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和水处理微生物学等基础理论,还要学习管网设计技术、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污泥处理技术,然后通过管网课程设计、污水厂工艺设计和水环境修复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最后则通过生产见习、毕业见习、课外创新及科研活动提升工科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各环节紧密相连确保毕业生能力要求的达成。

3.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必须突出工程学特征,加快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一是要充分体现出鲜明的专业基础性,设置“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环境质量评价”和“工程力学”等核心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素养,旗帜鲜明地突出环境工程专业特征。二是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将新概念、原理和方法纳入相关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三是强调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使得现代环境工程的研究对象能扩展到更广阔的环境领域,通过“环境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等科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完整的实践教学则应由五个环节构成:(1)专业课程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知识[3]。(2)见习参观,通过有组织地系统地见习参观大型“三废”治理单位,让学生直观了解相关工艺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的主要环节,学习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工程实践中。(3)案例教学,授课教师可以适度安排几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学或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工程理论、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和合理的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课程设计,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设计和监测工程课程设计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工程设计方案,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5)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尽量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通过导师的引领树立学生对污染控制的全过程管理理念,从而形成从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末端治理为一体的工程能力教学培养体系。

4.学生创新性培养

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创新的源泉和先导,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培养独立坚强、勇于探索求知、好奇又严谨的创新人才是工科教育的最终目的[4]。

大学生创新实验应该以企业为依托,以科研为补充,以环境研究课题为背景,确保大多数本科生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方案、实验室、分析总结等过程,经历一次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部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创业创新创艺大赛”等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5.完善评估体系

评估不仅是把关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内容的延续,理论课的评估应由教学课件、大作业、专题讨论、个人表达、专题讨论和课内互动的表现来构成。实践课的评估应由实践效果、操作技能水平、《案例分析》大作业的质量和合作任务的表现来构成。创新能力则通过创新成果、科研论文、科研总结报告等进行评估。

6.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支素质品德高尚、专业扎实、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队伍是确保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这些教师应该是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具有全面的工程素养,并能终生学习不断进步。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项教学改革措施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加强教学管理和督导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二是要以“老”带“新”,形成教学科研梯队,通过开展教学及科研的创新研究,切实保证教师能力水平的持续提高。三是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做高级访问学者或读定向博士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形成一支年轻化、有活力、高学历的师资队伍。

结 语

总之,OBE是运用工程教育思路体系,将毕业学生拟比作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然后分解产品质量的各要素,通过相应工艺施工来确保生产过程,依靠检测与评估办法来验收,最终通过升级维护来达成可持续生产的目标。OBE理念是始终围绕明确的“学习结果”来组织教学手段[5],促进教学体系优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当然,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尚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更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地反馈调整和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Spady William G.Outcome-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Arlingt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1994.

[2]王贵成、夏玉颜、蔡锦超:《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及其借鉴》,《教育评论》2009年第12期,第17-19页。

[3]孙克辉、李长庚:《理工类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第87-88页。

[4]宋振东:《全新环境工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第17-18页。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篇8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具备普遍性,对经常出现的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改进,就消弱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而要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如下相应对策。

1.1课内实验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环节薄弱及不全面的现象,使得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或不配套,二者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力较差。就以淮阴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实验课程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四大基础化学实验;二是专业性实验,主要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实验。

就基础性实验而言,在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尽量多开一些与环境科学专业结合较为紧密的设计性实验,适当增加环境专业相关仪器分析试验学时,精简无机元素化合物验证性测定,减少重复性的有机合成实验,帮助学生提高实验主动性,从而为后续的专业实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就专业性实验而言,实验的设计与开设尽量具备典型性,尽量能囊括这一门课程的方方面面,精简重复性的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另课内专业实验的开设也尽量做到全面,既要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实验室操作的实验,也要包括环境土壤学、环境生态学等野外操作的实验。

1.2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见习及毕业实习两部分。就专业见习而言,应避免以往乱看一气的传统,在兼顾全面的同时也应突出重点。应让学生全面了解见习单位的组织结构、运行情况及废水、废气、固废等处理工艺流程,另需适当延长见习时间,从而使学生的切身体会更深刻,进一步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毕业实习而言,应摒弃学生自愿参与的方式,强制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并在实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写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这样才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另可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以满足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同时也可缓解校内资源匮乏的现状。

1.3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设置的合理与全面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专业的认知深刻以及实践教学的好坏与否。因此,在制定课程设计培养计划时,应尽量做到合理与全面。不仅需开设环境工程设计课程,其他诸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学等课程的课程设计也需开设。另各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也应具有代表性,如环境工程设计内容可偏向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方面,而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设计内容可偏向环境影响报告表或报告书的编制等方面。

1.4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本科学历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显得至关重要。毕业论文(设计)可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一般由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并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为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毕业论文(设计)应注重以下环节:(1)选题。论文选题应集中在当前比较现实或前沿的环境问题上,可由导师出题,也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拟题目,并尽量做到“一生一题”,避免传统“多生一题”的现象。(2)大纲及技术路线的制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确定后,可要求学生在2周时间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独立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在与导师讨论后拟定出论文大纲、制定出合理的论文技术路线。(3)论文的实施和撰写。论文的实施和撰写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遇到问题可与导师相互讨论,导师也应严格控制,要求学生应有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避免学生出现剽窃、大面积引用、学术不端等现象的发生。

2结语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篇9

1.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

近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探寻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案例型教学及前沿学术动态研究型教学两种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各专业任课教师均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比如针对“环境评价”这门课,在授课中教师将枯燥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形象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授“建设项目分类管理”时,教师会选用一些实际项目的基本概况让学生通过查阅国家分类管理名录,判断各项目属环境影响报告书还是报告表、登记表,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此外,主讲教师还从近年来完成的环境评价项目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前查阅项目的生产状况、生产工艺,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对污染物的产生节点、污染物的处理及排放等情况进行讲解,然后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及修正。教师将实际环境评价案例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将枯燥的理论文字转化为实际应用。此外,针对部分具有科研性质的理论授课内容,教师则布置学生查阅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前沿科研文献,让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及网络查阅国内外期刊网、国家环境保护相关网站和其他专业技术网站等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和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课程,聘请在企业工作的工程师进入课堂,讲授和实践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工程师作为教师可进入课堂,也是切合了我国对“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带来更多实际应用中本专业的问题,以及先进的设备、方法,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进一步提升自身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优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指导,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讲授、课堂实验、课程设计、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综合大实验以及毕业设计中,涵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环境污染监测、环境规划与评价等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知识体系。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在原有水、气、固三大方面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特种废水处理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给水工程”等选修课程,同时增加了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课时,由原来的1个综合的课程设计调整为4个和课程直接相关的课程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施工能力。

3.依托各种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

探索和实践是人类发现和认识新事物以及新规律的重要手段。而如何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去探索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型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问题。考虑到此问题,我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竞赛的宣传,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以此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我校还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科创基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成5~7人左右的科创小组,自己选择研究项目的题目,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撰写项目申请报告,并向立项评审组作申请答辩,阐明此研究项目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创新点等问题。项目批准后可获得基金资助,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应实验室内完成项目研究,并向评审小组作结题答辩,提交结题报告。针对学生的各种科技创新实验,环境工程专业的所有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和条件,由于地点和设备的限制,专业教学实验室采用分时段使用的原则,在非专业教学时间,通过需要实验室学生的申请,可对学生全天候开放,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拓展学生视野的多样性实习实训模式

在各工科类高校中,实习、实训都是一种有悠久传统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习、实训为学生创造了实际工作环境,是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安排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后、学习专业课之前,先到污水处理厂、湿地、植物园和环保设备实验室等单位进行认识实习,先了解周边典型的环境状况,以及污染物处理等情况和处理工艺、面临的难题,将现状和问题带回来,在专业科的教授中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探讨,教师和同学一起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措施,使学生必须面对实际问题,不能纸上谈兵。其次,还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资源,对部分课程的实习内容进行了拓展,对本地区的海洋、河道和部分区域的水、土壤和大气进行环境评价,学生按照提供的原始资料,自行确定取样断面,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监测,然后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完成评价要求,撰写评价报告,这一举措让学生非常完整地经历了环境评价的所有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二、基于“3+1”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运作模式

“3+1”的培养模式是我校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培养模式中“3”是指将原本需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的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在三年的时间完成,而“1”是指在大学第四年的时间里,没有课程的安排,整年的时间主要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主。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大四学年的利用效率,也可以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①科学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充分利用“1”的时间。选题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前沿内容和实际生产的需求,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的毕业题目,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以后的工作预期进行题目的选题。在“1”的期间内,学生可以充分调研和题目相关的企业、工厂,并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完成毕业设计(论文)。②利用校外资源,研学结合的模式。由于我校特殊的“3+1”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大四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时间较充分,可以灵活应用。为了充分发挥我校“3+1”培养模式的优点,同时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积极寻找可以合作的校外资源,如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秦皇岛第一污水厂、秦皇岛第六污水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研究所等。将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校外毕业实习综合一体,可以使学生在提前接触到环境工程专业工作的实质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三、总结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篇10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实验模式;实习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80-02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而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1]。然而,高等院校中各个专业的特点不同,对学生的科技创新及其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也不同。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以环境科学为基础,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本专业会运用到很多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及其他工科的技术操作,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实践能力就等于没有专业能力[2]。

一、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较大,而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活跃度直接影响着其实践动手能力。在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上”教学,学生在“下”被动接受的过程,而且大部分开设的教学实验部分也主要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在此类实验课程中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基本限于对各种实验技术基本操作的练习和巩固,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实践”。因此,此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性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存在较大的不足。针对于我校环境工程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基础动手能力方面表现得相对较好,而在创新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相对较差。这可能由于低年级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方面接触较少,基本开设的教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的基础操作实验为主。但是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确实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对基本操作技能的不断积累,提升自身的创新性实验的动手能力。对于我校环境工程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和创新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均较好,但是和其他专业相比,创新实践动手能力还有所欠缺。这可能由于高年级学生对专业相关的课程学习较多,对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开设的教学实验也主要以验证性的基础操作实验和创新的综合实验为主。

二、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途径及方法

1.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近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探寻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案例型教学及前沿学术动态研究型教学两种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各专业任课教师均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比如针对“环境评价”这门课,在授课中教师将枯燥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形象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授“建设项目分类管理”时,教师会选用一些实际项目的基本概况让学生通过查阅国家分类管理名录,判断各项目属环境影响报告书还是报告表、登记表,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此外,主讲教师还从近年来完成的环境评价项目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前查阅项目的生产状况、生产工艺,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对污染物的产生节点、污染物的处理及排放等情况进行讲解,然后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及修正。教师将实际环境评价案例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将枯燥的理论文字转化为实际应用。此外,针对部分具有科研性质的理论授课内容,教师则布置学生查阅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前沿科研文献,让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及网络查阅国内外期刊网、国家环境保护相关网站和其他专业技术网站等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和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课程,聘请在企业工作的工程师进入课堂,讲授和实践工程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工程师作为教师可进入课堂,也是切合了我国对“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带来更多实际应用中本专业的问题,以及先进的设备、方法,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进一步提升自身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优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指导,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讲授、课堂实验、课程设计、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综合大实验以及毕业设计中,涵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环境污染监测、环境规划与评价等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知识体系。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在原有水、气、固三大方面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特种废水处理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环境工程施工技术”、“给水工程”等选修课程,同时增加了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课时,由原来的1个综合的课程设计调整为4个和课程直接相关的课程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中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施工能力。

3.依托各种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探索和实践是人类发现和认识新事物以及新规律的重要手段。而如何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去探索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型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问题。考虑到此问题,我校积极开展各种科技竞赛的宣传,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以此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索和实践。同时我校还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科创基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成5~7人左右的科创小组,自己选择研究项目的题目,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撰写项目申请报告,并向立项评审组作申请答辩,阐明此研究项目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创新点等问题。项目批准后可获得基金资助,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应实验室内完成项目研究,并向评审小组作结题答辩,提交结题报告。针对学生的各种科技创新实验,环境工程专业的所有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和条件,由于地点和设备的限制,专业教学实验室采用分时段使用的原则,在非专业教学时间,通过需要实验室学生的申请,可对学生全天候开放,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拓展学生视野的多样性实习实训模式。在各工科类高校中,实习、实训都是一种有悠久传统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实习、实训为学生创造了实际工作环境,是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2]。首先,安排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后、学习专业课之前,先到污水处理厂、湿地、植物园和环保设备实验室等单位进行认识实习,先了解周边典型的环境状况,以及污染物处理等情况和处理工艺、面临的难题,将现状和问题带回来,在专业科的教授中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探讨,教师和同学一起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措施,使学生必须面对实际问题,不能纸上谈兵。其次,还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资源,对部分课程的实习内容进行了拓展,对本地区的海洋、河道和部分区域的水、土壤和大气进行环境评价,学生按照提供的原始资料,自行确定取样断面,采集样品并进行分析监测,然后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完成评价要求,撰写评价报告,这一举措让学生非常完整地经历了环境评价的所有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5.基于“3+1”培养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运作模式。“3+1”的培养模式是我校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培养模式中“3”是指将原本需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的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在三年的时间完成,而“1”是指在大学第四年的时间里,没有课程的安排,整年的时间主要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主。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大四学年的利用效率,也可以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①科学选择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充分利用“1”的时间。选题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前沿内容和实际生产的需求,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相关的毕业题目,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以后的工作预期进行题目的选题。在“1”的期间内,学生可以充分调研和题目相关的企业、工厂,并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完成毕业设计(论文)。②利用校外资源,研学结合的模式。由于我校特殊的“3+1”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大四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时间较充分,可以灵活应用。为了充分发挥我校“3+1”培养模式的优点,同时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积极寻找可以合作的校外资源,如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秦皇岛第一污水厂、秦皇岛第六污水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研究所等。将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校外毕业实习综合一体,可以使学生在提前接触到环境工程专业工作的实质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参与各种科研、实验的机会,努力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春龙.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