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9 15:43:13

环境设计教学

环境设计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下,环境设计教学也在加速转型升级。围绕信息技术加速产业延伸,将现代艺术设计纳入生态环境建设之中,能够实现现代设计和环境理念的相互结合,以一种多元化、多形式的教育模式,加速环境设计的教学实践,培养多元化艺术设计人才。

一、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的实施价值

环境设计指的是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设计所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同时借助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围合手段,达到对空间界面的设计化处理。进入21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沿着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推动“课上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信息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融入课外实践,培养出熟悉理论知识又兼具实践操作方法的环境设计人才,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挖掘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精华和内涵。深入钻研提升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将设计类课程的新思维和新方法纳入教学实践,使学生处于个性化、多维度、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举措,促进本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显著提升。借助于教育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率,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加强教学改革。一方面,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建立“以人为本”的主导作用,及时把握教学进程,调整教育方向,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设计技能。而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凸显主观学习性能,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动机,切实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动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环境设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展背景下,环境设计教学改革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积极挖掘新的艺术形态,从多个方面加速对环境设计教学的深化改革。但是,在推动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学方式存在滞后

环境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劣势。一些环境设计教学工作者较多地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未结合中国文化的基础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引导。然而,过于“西化”的教学思想导致学生丢弃了传统文化的实施特点,无法达到对文化体系的全面延伸,大大脱离了市场对于环境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环境设计教学的基础不够稳固,明显脱离了市场经济的各项需求。

(二)教学理念不够先进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与时俱进、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通过推动工匠精神的培养,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但是,常规的环境设计教学往往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教师进行精细化、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但是这种教学理念的缺失很难在一时半刻被改变,导致环境设计人才的塑造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实践培养存在欠缺

环境设计教学不同于其他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于书本的知识理论较为关注,但是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实践意识培育不足。尤其是在构建综合性人才的教育培养中,环境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融合不足,课程体系的建立缺乏实效性。

(四)自主学习性能不足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较为重要。但是从整体上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设计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够关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切实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难以实现对环境设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一)设立教学目标,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式多样的媒体终端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和开放的娱乐服务。借助新媒体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在得到有效提升,教学改革的各项举措被落实,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环境设计综合能力。首先,教师要结合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究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课程。一方面,教师除了要面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还要开辟实践教育的各项渠道,深度挖掘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挖掘环境设计与市场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提升环境设计人才的发展质量设定总体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本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综合各项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开放的信息视域,把远程教育、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育模式融入日常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将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教育因素纳入人才设计之中,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构建良好的环境设计教育课堂。

(二)推进个性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在培养优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坚持“因材施教”的发展原则,充分借助政策的有效引导,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教育的相互融合。第一,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带来的发展成果,吸引最优质的企业进入学校,用企业化、职业化的教育标准来要求学生,本着“以人为本”“个性教育”的教学模式来培养设计工匠。第二,教师要进一步调整教学模式,利用“腾讯云视频”“网络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实施小班化教学。实施特色人才培养,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借助个性化的而教育模式,调整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无限可能。第三,打破环境设计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在线教学等方式,在学校内部建设“创新型实验室”,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针对即将毕业的环艺学生,选择建立其他类型的培养载体。例如,设置“设计大师工作室”“名师教学班”等方式,和当地优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工匠团队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引导,进一步提高环境设计教学的改革成效。

(三)提升教师队伍,培育强大师资队伍

结合环境设计教学的发展属性,教师不仅仅要改变对学生的培育方式,还要看到教师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自身进行业务提升。要通过建立一支完善的教师队伍,重新审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提升的地方,鼓励在职教师利用本身的职业技能,带来环境设计学生投身日常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领悟更加深层次的教育方法。通过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将教师融入实际的环境设计工作之中,使教师既能够肩负理论教育的职能,也能够具备实践教学的价值引导,确保环境设计教育更具实践性。除此之外,为了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教师要在原有的教育水平上,尽可能引进企业或专业行业人员,采用专职和兼职的方式。创新教育举措,鼓励本专业优秀的学生带项目回校参与教学,壮大环境设计队伍,构建更加专业的教学课程,在取长补短的教育融合之下,将所学实际纳入实践教学之中。

(四)提高自主性能,实现“设技并重”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能,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要加强艺术和科技的相互结合,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育改革等方面,为学生开辟工作室体制,利用大数据、5G信息技术、云存储的发展理念,引导学生领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之美,感受“设计与技术新统一”的发展理念。教师可以利用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账号、微博等方式,构建“教习阅”的教学模式,将环境设计教学中的设计方法、构图排版、色彩搭配记录到一起,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环境设计制作工艺、制作流程的相互结合,提高环境设计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投入学习实践之中,将所学的知识细化为实践设计成果。尤其是要对设计方法、构图排版、色彩搭配等方面,把握市场规律,设计出更多更出彩的设计案例。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对环境设计的理解,鼓励学生改变“西化”的设计思潮,在环境设计作品中融入东方设计理念、传统文化思想,加强理论知识、设计艺术、生活实践的三者融合,将“设计”和“技艺”纳入环境设计之中,培养更多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互联网时代背景,高校环境设计工作者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进行创新和改革,要通过多种教学举措,切实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专业型的环境设计人才。在环境设计教学改革上,要结合教学内容上进行积极的调整,针对实际教学,研发计算机辅助作图软件,加强对环境设计的发展创新,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固化思想,让学生能够完成更加独特的设计作品。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学习体系,从课程布置、创新思维、教学环境上,实施合理的教学改革,加速对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系统、全面、细致的教育方式,实行多元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远.互联网时代高校艺术设计的多样化教学路径[J].考试周刊,2017(50).

[2]王磊.高校美术设计教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育,2018(12):157.

[3]谭吉武.“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探析[J].艺术教育,2019(1).

环境设计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光环境设计;体验式教学

人们对照明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点亮转变为对环境的优质感受和体验,照明设计也从简单的亮化升华到了结合环境和情感的光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既包括传统使用电脑绘图设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设计过程、设计思维有所了解和提升;同时也需要将艺术化实施概念融入实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重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同时,配合实践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进而深化设计思想,使得设计思想有的放矢。技术理论和平面的图纸不足以表达光环境设计中涉及的创意、设计、产品等核心内容,需要结合体验进行学习,充分将照明工学与艺术设计进行融合。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面向既定的教学目的[1,2],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3,4]。本文阐述了体验式教学法在光环境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通过提取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要素,提出了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教学法,合理划分感知各部分的授课比例;从而弥补光环境设计课程中对设计过程、设计思维的提升需求,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一光环境设计的体验要素

光环境设计课程是在基本亮化设计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艺术和文化概念,课程学习中需要学生体验的要素很多,融合在光环境设计的全过程中,从最早的亮化基本设计到最后的工程实现,都贯穿了需要体验的要素。这些要素都会在光环境的设计中发挥作用。图1给出了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要素,这些要素很多是在光环境设计课程中无法全部讲授的。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要素基本亮化设计艺术概念工程实现基本元素优化构型原料甄选电路设计器件选型融合环境设计理念色彩构成图1光环境设计课程中的体验要素光环境设计课程首先讲授基本的亮化需求,包括根据施工环境的特点和要求此过程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元素的提取、优化的结构设计和融入环境的亮化。在基本亮化设计的基础上,需要添加艺术和人文的概念,包括理念、色彩、心理需求等。最后在艺术和基本功能的完善设计基础上,需要引入施工的要求,体验原材料、电学设计的要求,使得设计落到实处。

二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教学法

为了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光环境设计通过创设情境、项目导入、任务引领,引导学生学习上述体验要素。由依附教师灌输知识到创造性地进行独立探究和主动体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对知识点进行定位和领会。同时学会规避、克服和迁移消极的情绪和错误认知。从而建立课程学习的成就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激发学生发散性创意思维[5,6]。具体的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教学法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案例解析和自主设计,如图2所示。学生体验的内容定位在体验要素,但实现的方法包括互动讲解、群体体验、自主创作和体验分享等内容。课程中教师处于衔接教学与实践、名师和学生的关键位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同时也将著名案例和名家大家引入课堂。在学生产生了关键思路后鼓励学生,同时监督学生实施设计,强调安全与规范操作、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根据决策计划,按步骤实施,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理解原理和方法,进而锻炼技能、产生情感和目标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强调获取知识的行动性。最后各小组指派代表上台成果展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点评与总结,要采取多元评价,不设置标准答案,尊重学生差异、各有所获,能自圆其说即可,并指导学生拓展提高。

三光环境设计中体验教学法的应用

为了将体验教学法深入到教学实际,课程多次开展了案例体验教学和业界专家协同授课,最后开展教学实践,使得整个授课和学习形成闭环。课程设计中案例体验教学比例大约占比总课程学时数的40%,具体教学案例包括:阿联酋清真寺外部照明、伯利恒废弃的钢铁厂改造的金沙、西班牙巴塞罗那ROCA陈列室、美国拉斯维加斯香奈儿专卖店等多个名家设计案例。业界专家协同授课比总课程学时数的20%,目前已经累计邀请业界名师8人,分别对夜景照明、灯具设计、设计师之路、人居光环境、“武汉万达汉秀剧场夜景照明项目”、多元化照明方法、光环境及光艺术等多个主题进行了专业视角的阐述。学生实践占比总课程20%,实践针对学校体育馆、食堂、教室光环境进行实地测量、设计、汇报、展演,通过实践对所学和所感的知识进行运用和综合。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式学习理论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学生在大学生创业项目、全国光源大赛的多次获奖累计34次,同时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养成了积极、主动、配合的优良品质,还带动了“灯具设计”“单片机原理”“电光源原理”等课程的学习。在三年的实践中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结语

光环境设计体验式教学法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弥补了光环境设计课程中对设计过程、设计思维的提升需求,优化了课程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理性升华。

参考文献

[1]韦志中.学校心理学: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刘书艳.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4):57-60.

[3]曹先齐,文先太,管天.体验式教学浅析[J].山西青年,201712:41.

[4]王巧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体验式教学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3,(15):97-97.

[5]邢以群,鲁柏祥.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9):122-128

环境设计教学范文篇3

环境设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艺术与设计门类,属于设计类的综合系统。从简单来说,环境设计是以室内外空间环境来界定的,可以大致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部分。其专业内容包含广泛,主要分为以室内空间、照明、家具、陈设等为设计对象的室内设计,和以建筑空间、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等设计为目的的景观设计。广西民族地区高校开设环境设计专业以来,实际上从最初的室内设计专业,加入公共环境、公共设施等景观设计内容形成“环境设计”专业。由于我国高校开设有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的一部分),所以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大多数都办成了室内设计专业,也有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者兼而有之的,也有完全是景观设计教学的。随着经济发展,环境设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中属于环境设计的景观设计行业已形成与室内设计行业分庭抗礼之势,由于商业社会对设计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社会分工使得原有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当前应用型高校的环境设计教育,由于需要在有限的学制(一般为3年或3.5年)内学习完所有的环境艺术设计种类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需要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重新界定,在继续强调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独立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教学结构。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大专业范畴,从设计的角度可以分设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基本专业;从设计的实际项目又可分为公寓与别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家具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公园广场规划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度假村规划设计、导视系统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照明设计等众多类型。其中室内和景观有交叉也有不同,比如照明设计、导视系统设计、人体工程学等研究领域室内和景观都有涉及,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的设计类型。

二、应用型高校不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析

(一)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面向园林景观设计和室内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生产一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艺术素养,掌握室内设计技术和园林景观设计基本知识,具有室内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施工、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职业能力,能在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企业从事辅助设计与施工、管理、营销、制图等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开设课程分为四大类,①专业基础课:素描、色彩、建筑工程制图、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表现技法、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②专业课程:住宅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景观项目设计、景观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③选修课程: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生态与环境艺术设计。学校开设的课程大而全,开设课程语义模糊。比如餐饮空间设计跟后面的选修商业空间设计这两门课之间具有一定的重合度;景观工程设计与景观项目设计也太相似。表面上看课程设置面面俱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是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向,但学生的学习是实际上蜻蜓点水,无法深入理解,导致学生两方面的技术都掌握得不够深,与培养职业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二)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对客观事物具有敏锐观察能力,对市场具有系统分析与综合能力,具有创造力、实际动手能力与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实用型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景观工程施工和管理等工作。开设课程分为四大类,①专业基础课:三大构成、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设计概论、景观设计入门、表现技法I、表现技法II;②专业课程:植物学、景观基础制图、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植物造景、环境设施及导识系统设计、景观工程专业制图、景观建筑设计、公园与广场规划设计、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景观生态学、人体工程学与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照明设计、景观工程概预算、城市历史与文化景观保护;③技能课程:Photoshop、Sketchup、AUTOCAD、3dsmax、模型与雕塑设计制作、代表作选辑、毕业设计、毕业实习;④选修课程:中外美术史、民族艺术风格研究、插花艺术、建筑风水、摄影、经商实践、植物观赏与保健、字体与版式设计、漆器艺术、建筑构造、室内景观设计、中国画与书法、展示设计。从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开设的课程中分析,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景观设计方面的技能型人才,课程的设置以景观项目设计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开设,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基本涵盖了景观设计所要做到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教学计划。但是在选修课程结构上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明显不足,无法让学生得到一个比较综合的景观设计延伸。

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一)分设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基本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分为室内和景观设计专业,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专业身份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学生在各个不同的设计方向进行专业深入的学习和认知。教学安排上,可以改变原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课程涵盖各个方面的复杂局面,形成各个不同的专业特色,教学目的性将更加明确,可以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群的健康发展。(二)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环境设计就业严重脱节的现象十分普遍,分析其原因有二点:一是专业教学管理者对环境设计的了解比较欠缺,无法深入把握环境设计行业的各种设计种类以及就业的专业面;二是缺乏具有环境设计实战经验的师资力量,即便是开设了大量针对不同环境设计形态的专业设计课,也大多是流于表面,并未作太多的教学引导与设计项目教学。同时高校缺乏实战经验的教师,缺少对环境艺术设计市场的把握,辅导学生的设计项目具有不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缺乏实际应用,教学方式单一,布置的作业与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脱钩严重。这种教学方式、手段趋于程式化,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的倾向。环境设计教学的改革广泛接触市场,将市场存在的环境设计种类纳入课程体系(如现今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的课程: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公园广场规划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度假村规划设计、导视系统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照明设计等),使之成为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新的教学方法。另外,在师资上可以采用主干课程由有设计经验的商业设计师来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完成商业设计。商业设计师作为课程导师,在课程的开始、中间、结尾的各关键点和设计讲评时亲自授课,使学生能很快理解商业社会对设计的需求,使之毕业之后能更快适应社会对设计师的需求。(三)改革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课程设置应实施以培养创新设计思维为主。设置以项目设计课为主的核心课程体系,将项目设计通过设计主干课程连接起来,技术课程与辅助课程融于主干课程。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形态,由浅入深地从小空间到大空间进行过渡,而不是像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进行条块分割。通过从小空间到大空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找到学习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将课程均匀地分布在每学期的每个周,使得环境设计课程的学习有更长的时间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程的市场调研、学习方法不断改进、方案可以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以使设计更完善。室内设计专业可以采用:室内设计入门→家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专业可以采用:景观设计入门→庭园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公园规划设计→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主干课程均匀分布在5个学期,每周4节,这样使得主干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每个学期。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每个时间段都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对设计的理解。(四)改变作业形式,以工作进展册和报告书为主要形式期末考试也相应改变了设计专业交作业的考试方式,改为期末作业讲评为主。即学生自己陈述设计作品的创意和所完成的方案。根据实际案例做具体的方案设计。期末设计作品必须做两部分:①工作进展册(主要为方案的市场调查分析、整理、客户的分析、材料的收集、设计构思、方案草图等);②设计报告书(平面布置图、地面铺装图、线路图、顶面图、立面图、效果图、材料、预算等)。过程评价是全过程跟踪,综合考察,打分合理,取高分不易,从根本上杜绝了评分随意,以结果评分的弊病。

通过利用设计师参与设计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革,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有更全面与深入的认识;以工作进展册和报告书为专业的形式,使学生逐步完成设计项目,逐渐建立对设计的理解与认知。通过上述几方面的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希望打破应用型高校设计教学与社会设计脱轨的严峻现实,创造适合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一条新路。通过教学改革,使得广西民族地区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了解本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能将现代设计思维带入到设计中,在毕业时能掌握商业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为学生的商业设计师生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燕靖.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问题探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232-233.

[2]江滨.环境艺术教学控制体系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68-171.

[3]吕永中.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3-35.

[4]彭亮.毕业设计指导[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5:98-107.

[5]俞孔坚,李迪华主编.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334-341.

[6]苏丹主编.环艺教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4-15.

[7]胡晶,廖启鹏主编.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M].第二版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93-94.

[8]张楠,都伟*.大学生心理需求与环境设计研究[J].设计,2017,30(2):108-109.

[9]宋立民.对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建设的思考[J].设计,2017,30(7):96-97.

环境设计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环境设计;虚拟现实;协作;教学模式

一、虚拟现实技术与环境设计教学

1.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环境设计专业是主要涉及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的专业,是对建筑室内外以及环境、空间、光线、景观、家具、陈设等元素通过设计手段进行整合与改造,以满足符合人们使用功能和视觉审美需求的专业。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本身较高的基础要求和涉及的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融的复杂性,有效开展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有效理解和吸收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教学成效,教师要采用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日渐发展成熟,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与研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空间和造型的搭建、物体表面材质的模拟、自然光线和人造光线的模拟,能够产生接近真实的虚拟世界,具有独特的全沉浸式和强烈的交互性特点,可以为创建教学情境提供有力的支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符合环境设计专业随着时展的更高的教学需求。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环境设计教学,可以进一步满足环境设计专业中部分特殊且复杂的教学要求,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具有一定帮助。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合理且具有较大潜力的发展趋势。2.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教学需求。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环境设计专业协作教学模式,是以社会互动理论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知识建构、交互学习作为教学关键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社会互动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班杜拉提出,他认为个体置身于群体之中,其行为受群体行为的影响,即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于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过程中。维果茨基提出,社会互动是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的学习和认知发展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获得实践经验;费厄斯坦在“中介理论”中指出,中介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效的学习来源于个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互动和交往双方互动的质量。混合式教学是将传授指导和研究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中,在线课程可以代替一部分传统课程,进行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还可以承担更多互动学习的功能,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层次;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则可以转而主要承担辅导、交流、研讨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提升教学深度,并将在此过程中得到的学习成果作为补充再次进行线上互动,以优化学习环节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将整合学习与碎片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增强课程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有效扩展有限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更加适应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设计专业学习信息量快速增长的状况。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二维展示教学模式限制有效的空间感知学习。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图片赏析、案例展示等间接形式分析空间的营造效果、情感表达以及文化内涵。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在环境设计的空间展示学习中,教师通常用二维方式展示三维空间,这种方式虽快捷、直观,但因其具有高度抽象性,缺乏真实的空间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空间的性质、结构、尺度、形态、色彩、质感等设计构成要素的有效感知,难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理解、运用知识系统;二是虽有大量实际的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空间案例供学生体验学习,但因存在时间与距离的成本限制,考察性的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教学中难以普遍、持续开展;三是考虑到实际空间的建设成本及不可逆性,难以专门为专业教学构建丰富多样的真实空间环境,供学生学习体验。2.封闭式课堂影响学习深度。部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线下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相似,是一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相对封闭的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此模式在保障教学基础内容的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以及明确的指导性上具有强大的效力,但由于专业发展现状,师生人数悬殊,主讲教师通常需要面对中、大规模班级的学生,教学活动往往只能集中在较为基础、普遍的知识点与技能上,难以满足设计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将课程内容进一步延展。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形式往往较为枯燥,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专业学习的深度。3.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受时空限制。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信息技术条件下,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线下课程小组合作机会以及线上论坛讨论机会,但均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协作式教学无法普遍性开展,且在有限的协作式教学中,抽象设计思维在空间中的体现形式也无法进行有效、直观的传达,学生间的协作质量无法达到要求,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性的设计思维培养。4.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有待完善。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环境设计教学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对以往教学中很难涉及到的领域也可以进行突破。但环境设计专业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尚未完善,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更加完善、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与难点。

三、协作教学模式策略

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便捷、多元、有效,以此增强学生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中进行互动交流的兴趣,促进协作式学习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升协作式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在协作教学模式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供更加直观、便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在环境设计专业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互动学习机会,不仅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讨论表达观点,而且能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设计思维互动,有助于促进对话、反思、知识建构和自我评价等教学实践的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实践、批判性评价和领导性才能。1.人机协同合作。人机协同合作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将线下的相关基础知识展示和线上的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相结合,提供真实和虚拟两种实验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突破以往教学仅以教师输出为主的局限,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人机协同合作首先是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知识构建系统对基本知识进行课前预习,了解教学内容,然后进入线下课堂,教师设计一系列与线上相关的专业知识问题,形成问题式教学,将以往教学中“教师输出、学生输入”的模式变为“教师输出、学生反馈”的模式;在线下相关基础知识展示观摩阶段,教师可设计游戏性教学环节,增加新颖的学习基础知识的方式,促使学生将虚拟项目中呈现的相关知识与真实世界的实物对应,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记忆。此类人机协同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将环境设计专业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重构成为更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学生吸收的形式。2.远程汇报交流。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虚拟技术进行远程线上汇报交流,可在虚拟的环境内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同地点的学生可在相同时间或不同时间进入同一虚拟场景,对虚拟场景内的空间设计要素进行编辑、创作,并对其他学生在空间内呈现的设计思维进行反馈。如,不同地域的学生可同时或先后进入同一个虚拟的空间,对此空间内的结构、尺度、形态、色彩、质感等构成要素进行编辑、修改,其他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辑、修改,或对前者的编辑进行直观的评论、建议等。在反复往来的远程交流、汇报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加深对空间的感知与反思,进入深层学习的范畴,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空间和设计要素的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吴月亮.虚拟现实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9(3).

[2]何聚厚,梁瑞娜,韩广欣,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学习场域模型构建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9(1).

[3](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陈欣银,李伯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陈朝晖,王达诠,陈名弟,等.基于知识建构与交互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8(8).

环境设计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主动认知;教学设计;就业能力

一、研究的缘起

认识实习是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集中实践课,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的认识本专业的行业、职业知识,进而对未来学习和工作做好必要准备。专升本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它的教学时间更短,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问题更为迫切。因此,在进行认识实习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做合理的教学设计,不被有限的学制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不少专业院校在此课程教学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仍像对待普通本科教学一样,在宝贵的教学时间内花大量时间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忽视专门针对专升本学生择业、就业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走马观花地听了很多,但并不具备有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2.将此课程教学等同于职业技术灌输,甚至直接交给校外实习基地,缺少有序的教学组织,教师未起到积极作用,学生缺失自主研究意识的培养。3.忽视学生个体特征,教学环节并未因材施教,教师的主观意愿和学生的客观条件产生矛盾,导致认识实习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专升本的一次认识实习教学为契机,尝试从就业需求出发,围绕“认识”、“实习”两个核心教学内容,探究适合环境设计专升本学生的教学方案,以此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行业、认识自己,逐渐养成自主研究问题的习惯,最终提升学生择业、就业的能力。

二、认识实习教学设计

此次认识实习开课于第一学期第16周,共48学时,教学对象是2016级42位学生,前置课程有制图、建筑史、效果图表现技法等。作为一门集中实践课程,认识实习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认识什么”、“实习什么”。因此,本次教学分为“认识”和“实习”两大阶段。针对专升本学制短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行业信息外,还要着重用课程任务(作业)形成线索,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1.认识阶段。“认识”阶段首先用4学时集中讲授环境设计专业的社会行业现状、工作范围及职业、执业的基本知识等,帮助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就业有初步认识。由于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学习背景不一,不少学生对本专业具体的工作内容及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缺乏认识;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时单纯从升学角度出发,对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并无兴趣。针对这些问题,用8学时带学生到大型环境设计企业进行实地参观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大型设计单位真实的运行状态,对以后的环境设计工作生活有具体而明确的认识,同时感受优秀企业文化,树立学习目标,进而规范自己在校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在此环节采用教师带队、企业人员全程陪同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知环境设计行业的特点和各项工作内容。在收获行业的整体印象后,学生对各种环境设计职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职位必备的知识技能还缺少认识,亟需一线设计师对各类必备业务能力进行现身说法,同时也可对行业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做必要解读。采取沙龙的方式对于参与交流的各方都比较轻松,学生不会有课堂教学的紧张感和距离感,因此采用这一方式邀请大型设计院所的设计师帮助学生解惑。设计人员在分享时,不限于知识技能层面,在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方面从多角度给予学生适当引导。此环节鼓励学生在现场与各工种设计师主动交流,尽可能多的了解行业职业现状,并逐渐学会与专业人员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态度。此外,大型环境设计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通过沙龙,能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开拓视野。参观大型环境设计企业后,用4学时帮助学生认识各升学类型,随后组织学生集中观摩兄弟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研究生教学成果,为有志于升学的学生树立良好学习目标。在完成上述环节后,学生带着认识回到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每人结合所获得的认识,综合评估自己未来能够胜任的专业职位,同时评估自己是否适合继续深造。在“认识”阶段的最后,要求学生围绕自身特点思考、制订学习计划,每人必须完成一份未来一年半的专业学习计划,利用8学时完成。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少数学生对目前市场上常设的环境设计职位不感兴趣、且没有继续升学的打算,则可以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引导其对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行业职位或者尚未出现的新型环境设计周边职业做学习计划。这一作业旨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更加多元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领域。2.实习阶段。在“认识”阶段,学生对大型综合设计单位的工作流程和各种职位信息有了相对完整的认识,但这些认识总体上仍属被动获得,能否提升学生的求职、求学能力还未可知,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将是更为具体的问题。首先,社会上为数众多的中小型环境设计单位的工作状态、用人标准,学生并不知晓,课堂有限的时间也不允许他们深入解读每个企业的工作内容和职位要求,但这些信息相较于大企业对专升本学生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毕业后更多的会去到这些中小设计企业。因此在“实习”阶段,还需组织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用课程任务最大程度引导学生主动认知社会需求,将获得的关于环境设计行业、职业的认识切实转化成自己求学、求职的能力。其次,专升本学生在毕业求职环节的能力培养在以往教学中被极大弱化,很多教育者认为学校设有职业规划类课程,足以应对学生毕业时的各种问题。但这些课程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的一般问题,并不能从环境设计专业的角度,通过对升学、求职环节中各项专业指标的解读以及对升学、求职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毕业归宿。针对第一个问题,此次教学在“实习”阶段首先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中小型环境设计企业运行现状调研。调研地点指定在北京地区环境设计中小企业的聚集区。学生需对所调研企业的区位特点、联系方式、经营范围、职位要求、薪资待遇等信息做详尽的记录,并做汇报。外出调研时间为4学时,在此期间鼓励学生用虚拟求职的方式主动与所调研单位建立联系,获得认知信息。针对第二个问题,教师用4学时讲授个人简历、个人作品集的叙事逻辑和制作方式。简历和作品集是环境设计专业评估人才质量的重要工具,但这些内容的教学在很多学校被忽视,不少学生毕业时做出的简历和作品集内容堪忧,根本不能为自己赢得机会。所以此次教学中也要求学生做此类内容的实践,每人所做简历、作品集要能够对应其调研的企业进行虚拟应聘投递,8学时完成。“实习”环节的两个作业前后递进、相辅相成,构建出一条完整的求职线索。意在用特定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自发地针对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学生必须通过第一个作业掌握到具体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完成第二个作业。

三、建立长效机制

环境设计专业专升本认识实习教学有其特殊性,应该研究并建立一种相对稳定且能持续发展的教学机制,使环境设计专业专升本学生能够通过认识实习教学,不断适应本专业以及社会多元变化的要求。长效机制的建立可着重从两方面入手。1.教学内容应常用常新,关注本专业的发展趋势。2.教学任务设计有主线,能够实现长期持续完善。将这些内容科学地融入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比如每次教学反馈的信息可统一上传至工作群,作为未来学生就业升学的潜在目标进行跟踪;也可作为样本资料形成数据库对社会环境设计行业的真实状态保持长效认知机制,对环境设计专业专升本教学发挥持续持久的积极影响。四、结论从本次教学效果看,学生在就业、升学环节中专业应变能力得到了提升。初步证实围绕就业、升学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自主的、动态的认知环境设计行业的认识实习教学是有效的,对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设计专升本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数智时代;环境设计;实践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已经逐渐进入了“数智”时代[1]。学生的学习认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承担的角色和工作环境等也逐渐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形成了新的教学范式。“数智”时代如何开展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创新,已然成为新的时代命题[2]。环境设计专业要求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培养具有严于律己意识、掌握系统专业知识,能从事设计研发、承担设计教育,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为目标,如何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一直是专业教学研究的重点[3]。当前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疫情的突发也成为了我国在线教学发展的重要契机,高校依托各类平台,全面开展在线教学活动。“数智”时代在线教育势必会与线下教育一样成为常态,应用性特征突出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也应做出相应的创新与调整。本文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需求,探索一种以构建“多态化”教学内容为主线、以搭建“多样化”课程资源平台为依托、以培养“跨专业”融合师资队伍为助力、以强化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1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各高校中环境设计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类型包括专业类实验(工作室、实验室)课程、专业类社会实践、专业类实训、专业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等[4]。其中前三项是在校内主要采用的实践教学类型,专业类实习则是在专业领域相关社会机构的专业岗位上,提高专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方式;毕业设计创作则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际设计问题或其它研究性命题,经导师审核同意后开展的实践活动。不可否认,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则化和模式化特点,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1实践教学深度、教学内涵不够

以环境设计专业类社会实践为例,其实施形式通常是各高校根据专业特点,组织较为短期的校外活动,常见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考察美术馆、博物馆,参观设计市场及企业机构;或组织发起社会调查,到一些建筑风格突出、地域特征明显的地区进行乡村写生、基层采风等。时间多为2天至2周不等。由于此类实践场地据学校的距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些合作企业甚至在外省,在此过程中大量时间经常被耗费在交通上,学生多为“走马观花”式参观,知识点还未消化就要赶至下一地区或企业,根本无暇顾及环境设计专业社会实践应有的内涵、外延和各种关系的把握,教学深度远远不够。

1.2实践教学时空延续性较差

环境设计专业大部分实践课程均采取基本理论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抓学生课程参与的主动性和完整性;实践过程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轴,组织课程的单元内容展开各项专业技能训练。此类型实践教学多依托各高校自身配建的实验室与实训室进行,如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实训室、光与空间实验室等,但实验室与实训室的建设周期较长、投入大、成本较高,且后期升级改造困难;容易出现与市场脱节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接触到最新设计方法或施工工艺等,实践教学空间延续性较差。另外,除高校本身配建的各类型实验室与实训室外,大部分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还会引入社会实际设计项目。但这些设计项目实施周期较难与学校安排的课程进度同步进行,也使得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延续性不足,学生只能接触到实际项目中的一两个阶段,对于整个项目的设计施工流程缺乏系统的、直观的认知。

1.3实践教学缺乏“跨界”融合

众所周知,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融多学科、多领域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专业架构以建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科核心,涉及艺术学、设计学、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等多学科相关知识。但目前高校中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虽有整体规划,但实践环节仍然缺少跨专业的深入融合,教学目标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缺乏“明确连接”,实践训练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致使该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难以适应企业岗位和行业发展的需求[5]。同时,跨专业融合实践教学缺少专业团队的支持,导致真正深入的实践教学难以进行,学生难以具备设计协调能力、方案规划容易与现实脱节、实操项目落地较为困难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

2“数智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1实践教学内容双线联合“多态化”

从当前新文科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多元化、多态化的趋势已日益凸显[6]。其专业主干课程如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涵盖了数字化设计、模型制作、材料工艺等各方面,仅依靠当前校内的线下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庞大的互联网资源带来了更为丰富的选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加入让课程内容变得更为清晰。学生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直观的了解环境设计具体实例的变化过程,实现设计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实体、虚拟概念到现实呈现不同角度的探索[7]。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反复观看教学视频、钻研设计细节,领悟实践教学内涵,实践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线上教学内容的加入,还能精准解决学生线下教学中的知识盲区、设计与施工细节问题;以学生“学”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学习过程具有更高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更容易形成先进的环境设计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适应能力。这不仅能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形成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拓宽实践教学深度、延展教学内涵,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实践教学平台“多样化”

实践教学平台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具有重要作用[8],它既可以进行单一的技能训练,也能针对不同课程开展综合技能训练,一直是各高校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9]。“数智”时代,单一的线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智能设计的要求,线上“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亟待发展。当前各大互联网企业对教育的关注的热度只增不减。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西瓜”等开始逐步向教育领域发力,通过“学浪计划”、“流量扶持”等利好政策,配合免费授课工具等多项服务,正在将优质专业知识传递给更多人。高校名师及专业人士通过在短视频平台个人账号、微信公众号等设计作品、开展直播与录播、与学生或粉丝互动沟通,拓宽了各高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路径,让“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成为现实。以专注于提供高性能“云计算”服务的杭州群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其旗下的“酷家乐”校园事业部专注科技赋能设计教学数字化,利用“学生版”、“教育版”两个软件工具版本,结合产品研发、课程开发等多项措施,建立了与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度合作,打通了由“教”、“学”、“考”、“评”、“管”、“展”组成的六位一体“线上教学”链路。上述平台经整合后,为高校、企业和实践教学平台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平台设备满足企业技术的发展要求,平台上聚集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硬件资源、空间资源和经费资源,可拓展高校原有科研平台,成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图1)。

2.3实践教学评价师-生-社“多动化”

实践教学评价目前有两种主要形式:教师单一评价、师生交互式评价。第一种评价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提交作业、教师直接进行评价,是最为传统的评价方式。第二种评价方式则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讨论式互动,在对作品的互相讨论与评价中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提升的评价方式。这两种形式也是当前各高校主要采用评价方式。但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要求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必须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突出的创新能力、一定的运营与管理能力。学生所有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以最终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指向。因此,在其实践教学评价环节还应将社会因素纳入参考。“数智”时代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以轻松实现学生实践作品的对外展示;师生、社会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点评与评价,既可以让学生进行客观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与学习,社会专业设计人士的加入与点评又能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最终实现反哺高校的实践教学。以毕业设计环节为例,通过开展“毕业设计周”的方式邀请设计大师等参加本科生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学术论坛、校企合作论坛等系列活动,让作品走出去、让专家走进来。同时,通过校园官微和公众号和展示学生作品,线上展览可以让学校教学成果辐射到社会、企业、行业协会等更大范围;利用平台形成教师、学生、社会的三方互动,进一步促进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

2.4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跨专业”融合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只有确保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才能引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向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10]。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要实现跨专业融合,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较高,教师除了精通建筑学、室内外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等专业知识之外,要熟知交叉专业如平面设计、光学、环境学、树木学等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熟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精通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等。显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跨专业”融合离不开多元化的培训[11]。“数智”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为这些培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原来耗时费力的校企合作培训、校际合作培训、院系部合作培训、课程间合作培训等,甚至是国际之间的专业培训都能通过互联网搭建线上的学习培训平台轻松实现,与众多知名的国际设计高校建立互访联系机制,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缘、不同高校的教师汇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多元化”培训的灵活性也是独一无二的,每位专业教师的学源结构与擅长领域不同,教师们可以从自身情况出发自主选择培训内容与方向,精准促进教师跨学科意识的养成,提高跨学科教学能力。另外采用多人授课方式也是促进教师队伍“跨专业”融合重要手段,将与环境设计相关的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以及企业资深专业人员合作参与一门专业实践教学的授课;让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加深对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理解,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能力[12]。

3“数智化”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2019年获批为湖南省一流建设专业;更是在2020年成为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当前,为适应时展、全面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培养一流环境设计人才,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理念指导下,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已经逐步开展“数智化”实践教学的探索并已取得一定成效。(1)专业实践内容方面。学校紧扣国家住宅装饰产业发展脉搏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环境设计的培养方案制定中适时新增了“一体化装修设计与施工”“智能家居设计技术”“定制化设计”等一批新课程模块与专业实践内容,将智能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引入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专注打造专业特色与优势,实现了线上线下“双线”联合。(2)实践平台建设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专业目前拥有国家林业草原绿色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家居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科普基地、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等1个部级平台、4个省级平台、6个校企共建工作室、2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定制化设计”酷家乐线上课程中心、“中国传统家具数字化陈列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多个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在实践过程可直观学习最新设计方法或施工工艺等,实践教学时空延续性得到保障;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3)实践教学评价方面。毕业设计环节实行“中南林家居设计周”制度、学生展览现场答辩制度;邀请设计大师、企业从业人员、其它高校专业教师等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本科生毕业答辩、毕业展览、学术论坛、校企合作论坛等系列活动;实现了师—生—社多方互动,及时反哺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稳步提高,社会及毕业生对专业满意度持续上升。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对自身现状的满意程度、对母校的整体满意程度、创业积极性、就业稳定性以及职业发展连续性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业毕业五年后学生对就业现状满意度达93.5%;校友评价高,对母校的推荐度达89.5%。(4)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跨专业”融合方面,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如“信息化教学培训班”“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高校青年教师专题网络培训”“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师资研修班”等各类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研讨培训活动,并联合如杭州群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的“科技赋能设计教学变革”暨数字化设计及教学应用高级研修班等多类型活动,为后续规划教学融合及功能模块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鼓励企业从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程的实践教学,截至目前,专业共聘请了校内外20余名行业专家任兼职教师参与环境设计专业主干实践课程的教学(见表1);并选派了12名骨干教师到德洛尼定制家具有限公司、上海琢尚装饰公司、湖南水立方建筑与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湖南建工集团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实践锻炼,双师型教师达到50%以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跨专业”融合建设已经初具规模[13]。

4结语

环境设计教学范文篇7

当前环境设计教学的现状是各个大学之间区别不大,表现在缺少实践教学的特色,引进新技术辅以教学,能够从根源上改善当前的现状,这也成为当前一线教师重点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增强现实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但与当代设备相仿的第一个原型机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伊万•萨瑟兰(IvanSutherland)发明的头戴式显示器。1968年,作为哈弗大学电气工程副教授的萨瑟兰发明了名为“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头戴式显示设备。整套系统将显示设备放置在用户头顶的天花板,并通过连接杆和头戴设备相连,能够将简单线框图转换为3D效果的图像;从2014年增强现实技术(AR)技术的兴起,微软公司于2015年1月22日的HoloLens全息眼镜,引入到中国后进行实践应用表明,增强现实技术不仅是一个演示载体,它还是一种设计工具。它以视觉方式反映了设计师的思想,例如房屋装修前,设计师首先对房屋结构做仔细测量,根据客户所要风格进行构思,还需要使用CAD设计图纸对空间进行量化,当然这些专业的图纸只有专业人士能读懂,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把设计师的构思转换能够让客户看见的虚拟物体和现实环境结合后的场景,使之前只能借助传统的3DMAX设计模式提升至即看即感受的数字化空间视觉效果,有效的提高了设计和规划的质量与效率。运用增强现实技术,设计师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去设计真实的空间,并且可以随意改变空间中的观察位置,去查看设计的效果,直到满意为止,节约设计成本和设计时间。国内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环境设计教学实施现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引入该技术辅以教学,由于AR设备昂贵,国内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引入该技术。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AR技术引入课程范围界定

选用AR技术教学法的目的是系统有效地将枯燥难懂的理论转化成直观的范例展示给学生,并将学生在实践项目主体地位发挥到最大,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此时,教师在对项目的种类和难易程度的选择,以及实际项目与理论研究方向的契合度,成为AR技术使用的关键问题。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教师队伍的组成和研究方向以及学院的教学资源综合考虑。

2.AR技术中软硬件的衔接

初始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AR硬件设备与虚拟模型之间的连接,也就是说开发一种或者引入一种可以将3D软件做出来的虚拟的模型转化为可以让AR硬件设备使用的转换插件;这一插件可以是AR设备商提供,也可以是自行开发的插件,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外聘一到两名与此相关的程序员或者是委托程序编写公司进行编写。插件的使用需要相关课程的一名任课教师进行学习,由这名教师把插件和AR设备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其他相关教师。

三、方案的实施

1.建立增强现实技术工作室

环境设计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大一开设环境设计理论基础课程,大二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大三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大四进入实习阶段与毕业设计阶段。虽然课程设置与理论知识的强调非常系统与全面,但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这一点不可否认,即使有实践教学项目也多是采用项目模拟来完成教学,很多实践没有得到落实而流于形式。环境设计人才培的养目标应实施的立足点是在课程实践体系建立之上,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得重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实践体系,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环节课时,设立增强现实技术环境设计工作室。试验室的设立应根据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与就业点设置,如室内项目工作室,景观项目工作室,陈设工作室,装饰材料工作室等。各工作室要聘请增强现实技术专家与本专业教师一起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以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的实际项目实践为主。

2.建设增强现实技术数字化表现课程

区别于传统的数字化表现方式,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环境设计更增加了所表达的实际信息。不同环境设计项目的实际情况多有不同,但实际的信息有着更多的关联性,让学生能够更多思考与实际设计相关的问题。增强现实技术辅助环境设计在计算机和辅助设备快速运算的信息表现下,将会使学生更便捷和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过运算的直观互动与快速表达,使增强现实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数字化表现设计方式,让数字化表现辅助设计更好地为学生创新服务。在传统环境设计教学时,无法实时观看设计在空间实施的情况。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开发出来的空间设计动态教学项目系统,可以在增强现实设备上实时显示设计,学生可以借助设备实时更改空间中的虚拟物品。空间虚拟物品可根据学生的设计理念实施标记,实时控制,及时适应空间设计的目标。

四、教学实践的意义

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上讲,环境设计专业本身是需要大量的实践项目来作为教学范例支撑,但因为项目资源的地理位置和出行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经常带学生外出进行施工现场考察时不现实的,把增强现实技术(AR)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不仅能够解决以上的问题,还能够让学生更早的适应和进入市场,为迎接未来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沈宝楠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克,蒋建国,彭太乐.基于增强现实的人机物理交互仿真系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8(4).

[2]钟慧娟,刘肖琳,吴晓莉.增强现实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8(1).

[3]涂子琰,孙济洲.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和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12).

环境设计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调研驱动;教学方法;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创新与实践

在我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中,采用“教科书式理论-虚拟设计任务书-图像制作”的传统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拓,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当下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整合相关理论知识解决设计问题、强调设计原创与实际应用,已成为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这种教学更加侧重课程项目设计的前期分析、考察调研和设计策略,强调关联思维,推进情景导向和跨领域知识的整合,能改进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设计调研的价值及环境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是要解决“人-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协调问题,使其和谐统一,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空间。这就要把创造性思维落实到具体的场地中去,需要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优秀的环境设计,不光依赖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还需要对场地的物质空间特性及使用者的行为和认知进行踏实的测量、分析和解读。设计的实地调研工作建构了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尽管,设计调研的重要性已经在理论层面得到了认可,且在部分设计课程中有所介入,但有关调研方法以及如何将调研成果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并不多。首先,部分任课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仍然停留在将环境设计主要地解决物质空间的视觉化设计层面上,缺乏环境设计相关性知识的交叉,如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管理等。其次,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调研被认为是一种主观的、经验的、隐性的知识,被比喻为“黑箱”,即无法用言语明确表达出来,难以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在设计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去判断场地问题、挖掘场地潜力,导致所设计的作品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设计依据。再次,将设计调研完整地融入课程教学,需要对课程整体的教学设计做出详细而缜密的重构,精心设计和组织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课内、外教学管理和资源,因而从操作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调研环节无法充分实施。环境设计专业从课程教学理念、设计、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亟待改革创新,尤其是完善课程中的设计调研环节并加强落实,提升学生对空间设计整体性的把握能力,训练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项目中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反映在设计成果中。

2环境设计实地调研的类型与方法

环境设计的实地调研类型根据对象可以分为“使用者调查”和“实体环境调查”两部分。2.1使用者调查。通过调查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主要是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1],以及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的使用情况,能够判断物质环境对各类行为发生所产生的影响。这一类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活动注记法和运动轨迹法。其中,“活动注记法”指调查者如拍照一样扫描整个区域中的行为并运用符号记录下来。“运动轨迹法”指在平面图上记录个体的运动轨迹,具体方法是调查者持有一张平面图纸,在选定的地点跟踪行人,记录其步行轨迹。2.2实体环境调查。实体环境主要可分为具有固定特征和半固定特征两类。固定特征主要指环境空间中不能移动的墙面、地面、顶面、柱子等;半固定特征主要指家具、装修、陈设、绿植等,可以根据场景需要加以改变。从宏观上讲,对实体环境的调研要关注周边环境和交通、空间尺度、布局、方位、流线等情况。尤其周边环境与交通,由于其并非处于设计项目的范围之内因而容易被忽视,其对于设计项目的定位、流线和视线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如百度地图来获取详细信息。其它特征可以使用测量工具,配合在场地中的观察和记录获取。从中观层面上讲,主要关注的对象有:空间界面的形状、色彩、材质、室内照明的形式等。在微观上,调研主要关注家具的数量和形态、绿植的种类和布置的位置、室内外的陈设等等。以上两类实体环境可通过实地观察、拍照、测绘等方法进行调研。

3设计调研的信息解读与设计构思作用

“问题-判断-解决”是环境设计的程序,设计中的调研是探索性和诊断性的,其目标指向对既有环境的重新设计或改造。在设计之前明确问题、设定目标是最基本的法则,问题和目标是设计的起点,也是调查的结果[2]。如果课程只注重调查技巧的教授,不能培养学生运用信息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调研工作就无法对设计产生实质性的佐助,自然无法产生课程效果。因此,在前期掌握了设计调研信息之后,大量信息的分析与解读,将是设计调研成果转化为设计构思依据的重要途径。3.1行为信息:发现空间使用问题调研收集到的行为信息和资料,其解读的关键点在于寻找现有环境中使用模式的问题。常见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过度使用、使用率低下、误用与异用、使用困难等。这些问题类型也是调研时需要被重点关注的。某一空间使用者数量适度则能产生舒适、怡人的气氛,但如果使用过度或使用率低下,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空间的误用、异用和使用困难都是人们使用空间的方式和设计师的意图或管理部门意愿不一致的情况[3]。使用者对某些空间或设施的不正当使用或使用不便,原因在于设计者错误地判断了使用者的行为倾向。学生在调研时发现并指出问题,能够避免自己在设计实践中出现同类错误,也能够更有意识地关注空间中的使用者———设计的本体。3.2认知信息:寻找设计需求重点认知信息一般都是通过言说类调查方法进行收集,调查的目的是发掘空间设计的机遇,把握设计的策略方向。在调研阶段大量收集使用者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如对环境有什么不满意之处、最希望改善什么、有什么建议等,再把这些信息汇总、统计,根据问题反映的次数排列出需求的重要性等级,可以客观地提出设计解决的优先顺序。当然,根据统计学要求,调研时收集的样本要有相关性、准确性,要满足抽样调查所需的样本数量和代表性。3.3实体环境信息:判断差距对于调研得到的实体环境信息,重点在于环境诊断,判断现状与理想环境之间的差距。对于实体环境的评价标准可以是空间本身的特性,也可以是对空间的感知。从空间本身的特性方面来看,主要有比例、尺度、材质、色彩、光照、流线、视线等;从空间的感知方面来看,主要有舒适、愉悦、安全、活力、可识别等。因此,通过对以上两类实体环境的调研,可以直接寻找出现状空间环境与同类型高品质空间所应具有特性之间的差距。学生通过调研对比两者的差距,对环境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就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3.4从设计调研到设计构思的转化要营造一个高品质的空间,不光有赖于实体环境,还要考虑活动、意义这两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随着调查、整理、统计与需求点的提炼,原先模糊的设计目标逐渐清晰起来,针对某个空间的预期形象也逐步丰满起来。当学生将调查的成果充分展示出来时,对于项目前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丰富且具有清楚逻辑结构的信息能让学生从整体角度解读空间的形式和内涵,理解设计的本质需求,也能从调研结果的数据中整理出众多空间问题的重要梯度,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建立在信息处理上的设计前期工作,是一种无形的设计过程:它以信息为基本材料,以价值和功能为纲,策划出对有形设计具有充分指导作用的文本[2]。这个策划文本也就是课程前期的调研环节与后期的设计环节能够转化的重要依据,最终将落实为设计的特色、运作模式、空间要求、活动组织等要素,为设计构思提供重要的源泉。

4教学改革实践:以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为例

公共空间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多年教学发现,学生对环境中的实体空间设计比较有把握,但是对空间的整体管理、运营和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等方面考虑较少,对设计中的材料、结构、灯光等要素的应用能力不强,尤其对于设计如何形成的过程难以言说。针对以上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调研充分地纳入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通过调研过程的浸润和调研结果的理性分析,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设计课程教学的弊端,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系统的、务实的、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文化、社会、经济、技术等问题的综合能力。该课程在本科三年级阶段开设,共64课时。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调研报告、策划书和设计成果展示。课程前期的调研环节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助其培养相关的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调研和分析技巧,以充分的调研成果支持设计策划,最终转换为设计成果。4.1设计调研内容课程以项目化教学为背景,以行业学院为依托,贯彻产教融合的理念。首先,课程组在开课前与校外合作企业对接,确定适合纳入课程教学的设计项目。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问题的解决办法,倾向于较为典型的设计项目,如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等。其次,将设计调研作为课程前期的导入部分,要求学生在了解项目设计任务的基础上,分别从使用者、管理者和投资者的角度充分调研空间的现状与问题,挖掘项目的潜力,提出项目的设计策划报告。在教学中紧紧围绕项目要求,让学生到实地切身体验,并调研使用者日常行为特征、使用需求,以及实体环境的现状。课程中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调研方法,如:观察、访谈、问卷、拍照、视频、测量、草图绘制等。以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的教学实践为例,设计课题结合浙江万里学院三号教学楼改造项目,让学生参与设计。每班分6至7个调研小组,每个小组4至5人。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制定调研计划并合理分配调研任务,学生应从个人的使用感受、观察他人和其他调研中发现问题,具体调研内容为教学楼的功能布局、公共设施分布、交通组织、使用需求、使用者行为特征、管理缺陷、校园文化等方面。然后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对教学楼整体的空间、功能、管理、文化等进行策划和设计。4.2设计调研的教学安排尽管课程需要在短短8周内完成从调研到设计成果的所有内容,但是调研过程十分重要,因此,课程安排前4周的教学重点是设计调研与设计策划,第5周至第8周进入设计创作和成果制作。前4周的教学安排又可分为三个阶段:调研准备工作阶段、实地考察阶段、整理分析阶段。4.2.1调研准备工作阶段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按自己的思路去构思调查计划,明确目的,组织分工。调研前需了解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使用百度、谷歌、高德等地图软件,事先了解场景(采光、通风、尺度等)、交通(道路、停车等)、周边环境(绿地、广场、建筑等)和文化(宗教、历史、民俗等)。准备考察材料和设备,如适合比例的平面图纸、调查问卷、相机、录音设备、测距仪、卷尺、记录本、书写工具等,还需建立考察纪律与考核制度。4.2.2实地考察阶段准备充分后便进入实地考察。首先可以安排合作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和讲解,在对基地有一定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开展广泛的调研。通过问卷、访谈、观察,在现场收集使用者或潜在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信息,测量、考察、绘制场地的实物资料。除了客观地反映场地的现状和需求以外,学生还需要以专业者的视角主观判断、分析场地存在的问题,并记录下来。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自主地思考空间的问题,能够有实质的依据去判断项目的设计导向,为进一步设计分析和策划收集素材。4.2.3整理分析阶段各小组将实地考察所得的数据、图像、问卷等,经过分类、汇编和运用恰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文案的形式进行呈现并在课内进行研讨和交流。课程还要求小组对分析结果进行深入思考,挖掘各类信息的相关性,找出场地的问题和潜力,并提出项目设计的主题、模式、对象、空间规划等策略方案,最后汇总成设计调研及项目策划报告,并让学生理解设计策划是怎样衔接前期调研与后续设计的。

5结语

设计活动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满足服务对象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了解需求的渠道主要通过前期设计调研获得[4]。笔者通过环境设计课程纳入设计调查与分析环节进行教学实践,打通“调查———策划———设计”之间的转换,探索信息的收集、整理再到应用的空间设计能力建构,更加契合学生对空间设计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运用的认知规律。虽然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继续改善的空间,但学生的积极反馈和教学效果证明其具有较佳的可行性,拓展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判断能力,不再以形式美观、个性风格等较为主观的价值判断来进行空间设计,而是能够更多地关注空间中的人,以及与人相关的软硬件的问题。从两届教学实践的反馈和后续课程的衔接上来看,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李健.设计前期工作教学方法探索[J].装饰,2014(09):103-106.

[3]戴晓玲.城市设计领域的实地调研方法———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环境设计教学范文篇9

(一)基于环境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复合型人才,即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也要全面了解,并能融会贯通。环境设计(以下简称环设)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建筑学、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环境标志设计等多项内容。学科性质要求其人才培养需同时具备艺术性、科学性及工程性等综合能力。然而,目前“学科”取向的专业教育及其单科性艺术设计类“专才”的培养模式在当前我国高校中仍占主导地位,使得同属于艺术设计范畴的各学科被支离开来,如视觉艺术范畴的平面类相关课程在环艺教学中就少有涉及或仅仅局限于三大构成中的平面构成,却没有对旨在表达设计成果的版式设计,旨在呈现企业形象的标志设计、CI设计等课程予以应有的重视。这些平面类课程对环设专业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因此,为推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化发展方向,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即为拓宽知识口径,变知识“隔离”为知识“整合”,化“单学科知识传递”为“多学科知识建构”,实现学科间的优化组合。(二)基于我校平面类课程现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结构上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课程之间跨度大目前,环设专业开设的平面类课程有大一阶段的基础课“平面构成”,大二阶段的基础课“图形图像处理”,大三阶段没有任何平面类课程开设就直接过渡到大四阶段专业核心课“CI设计”,整个过程跨度较大。结果是先修课程不到位,后续课程更难推进,课程的层进逻辑结构被破坏,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课题时往往无从入手,其学习积极性被削弱。2.教学内容上缺乏专业渗透性平面设计类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和视觉传达专业都有开设,但是由于视觉传达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知识体系和创意思维体系方面的基础和培养目标都不大相同,因此教学定位也应有所差异。但目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平面类课程尚未形成差异化定位,依然沿用传统的知识结构,如CI课程中不能将设计流程与创意思维合理导入专题环境空间的教学中,导致课程特色不明显。鉴于以上几方面问题,通过对平面类课程嵌套入环境设计教学进行探索与改革,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厚的、丰富的专业课程体系,还将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和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嵌入式教学是指在一般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整合起来的教学形式。针对本课题,其具体内涵如下:1.以培养复合型设计类人才为出发点,在环境设计与平面设计两个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实践实训环节、师资方面的资源和活动中相互渗透,实现资源共享、学科优势互补共赢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方式。2.对平面类课程自身来说,首先,在理论学习中嵌入实践内容,深化理论基础的同时指导设计能力;其次,在专业实践中嵌入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类人才。

三、“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平面设计类课程嵌入式教学模式以培养环艺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适时导入课程、适宜嵌入教学内容为主体,以引入相关实践项目及“以赛促学,以奖促学”模式为支撑,以结课作业批判汇看制度为保障,通过深层融合,使学生得到设计思维的拓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模式主要框架图如图所示。环艺专业平面设计类课程“嵌入式”教学模式(一)嵌入式理论教学内容。通过“打通、增加、分解、嵌入”等调整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与环境设计其他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将平面类课程及内容合理地分段嵌入环境设计相关教学中。1.课程开设时间上的适时导入。平面类课程合理地导入环境设计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如可在大一阶段开设平面构成、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构成原理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技能;大二阶段开设版式设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设计表达及图面编排技巧,为后续景观作品塑造良好的展示效果奠定一定的基础;大三阶段嵌入CI设计、广告创意,与景观设计专业课相互穿插衔接。2.教学内容上的适宜嵌入。如在图形图像处理课中安排一定的课时教学景观平面分析图、节点效果图的处理技巧;CI设计课中将视觉传达的整体思维方式、开展程序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企业文化理念、行为规范、视觉系统三大角度对空间加以转化,在传统的CI系统平面化设计上探索空间之于企业文化的多元传达。通过这两方面的合理嵌入,逐步形成专业针对性强、层次分明、彼此渗透的课程内容。从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系统,做到前后有序安排,循序渐进式教学。(二)嵌入式实践教学方式。1.建立实训平台、引入相关的实践项目以教师的各类横、纵向项目为纽带,真题真做,使学生参与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从立项、方案设计、调整修改、评定方案到制作、实施、使用和维护、评价与发挥社会效益,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项目的对接和转化。2.建立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把平面类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实践环节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艺术教育的推广作用,如每年举办的两次教学成果展,一次毕业设计展,相关课程、实习结课汇报展。学生在作品中把校园视觉形象塑造、主题文化活动宣传,校园空间、教学空间的美化紧密结合起来,装点了不同的空间环境,增强了教学成果的展示效果,在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促进了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3.建立“以赛促学,以奖促学”模式积极举办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机会的同时,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学科竞赛、申报各级专利,激发学生创作、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三)嵌入式教学评价制度———批判式汇看形式。在加强具体教学环节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讲制度来有效衡量教学效果。在专业教学部分或全部完成时,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并现场互动答疑交流。同时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集体汇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进行讨论、总结及评析。教师通过总结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改进,从而形成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

四、结语

高校环境设计的教学应突破学科平行的藩篱,平面设计类课程也应突破单一的视觉表象化教学思路,从课程内容、实训课题设置、作业评讲阶段等多方面,严谨有序地渗透到环境艺术的教学之中。二者的结合既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平面类教学思路得以突破的良好契机。希望该教学探讨能够以点带面,总结多学科融贯的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对当前相关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孙静 李志国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华涛,张光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实践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2]王冬梅.论高校环境艺术教学中CI系统的导入[J].装饰,2013(1).

环境设计教学范文篇10

在整个教学中、理论必须要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要改变单一死板的理论教学模式,多多实践。充分挖掘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根据主讲的知识内容,带学生们参观游览相关的环境设计作品,比如说一些新的知识点现场讲解讨论,只有对实际设计作品的考察研究,才可能更加具象的使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安排实际作品案例进行分析及讲解。例如,大型商场灯具布置采光的合理性、幼儿园色彩搭配是否得当,园艺布局是不合理,舞台表演灯光效果是否绚烂,让学生根据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2实践性教学在环境设计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实验课是教学中重要的动手课程,是理论的基础上的专业能力训练,是学生对环境设计理解程度的检验。同学们在实验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及时补充帮助学生们消化,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激发出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挖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上,提倡学生们自主的学习环境设计中例如颜色搭配知识,适用的场合人群相关信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图书馆网站自主查询学习。在查询得到的知识中,学生们会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了解到环艺设计的技术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会提升自我专业的自豪感,从中获得知识认知快乐。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作品,从构想到最终成型。例如,幼儿园颜色搭配的设计,利用以教授的相关环艺设计软件,以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去设计完成绘图实践。

3实践性教学在环境设计生产实习中的应用